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品牌调研范文

农产品品牌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品牌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品牌调研

第1篇:农产品品牌调研范文

一、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品牌营销策略

(一)健全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营销信息系统

1.完善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市场信息收集机制。生态农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是都市中高收入人群,这类消费者不仅重视其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视隐匿在该价值之上的生态农产品消费体验价值。生态农产品营销者需要通过深入市场调研来收集其目标客户群的消费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对策。生态农产品的上游生产端的经营主体相对较为分散,其下游的消费端的客户群体也较为分散。在营销渠道两端相对分散的情形下,生态农产品营销者需要通过整合营销渠道资源的方式来汇聚市场调研力量,由生态农产品营销渠道利益相关者共同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再者,市场调研与响应是一个巨大工程,需要大规模的营销资源投入,以生态农产品集群方式来联合农户和关联企业共同推进市场调研工作,有助于分散市场调研风险,分担市场调研费用,提升生态农产品集群化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效能。

2.建立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市场需求响应机制。由于生态农产品的技术研发投入费用和生产费用高企,导致其单位生产费用高于普通农产品。这使得那些对于生态农产品市场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者缺乏足够的购买意愿,从而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推广能力。再者,生态农产品的消费者多为具有独特品位的中高收入人群,这部分消费者根据自我偏好来选购生态农产品,其订单具有单笔规模相对较小但金额较高的特点。为此,生态农产品营销者应当加强与渠道上下游企业和农户的业务合作深度,建立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机制,大幅压缩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到其需求得到满足的时间。这在以生鲜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农产品营销市场上而言,足以构成全面遏制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能力。由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机制是外向型市场运作机制,它要求生态农产品集群成员企业及农户从根本上改变经营思维和营销组织方式,加强与同行合作力度以达到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的运作目标。

(二)推动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销售渠道建设

生态农产品集群成员企业和农户应当共建分销渠道网络,共享集群化营销模式的利益。生态农产品的分销终端是单个的农产品消费者,这决定了农产品分销渠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耗资巨大的特点。单一的生态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难以在成本上承担渠道建设的任务,将生态农产品集群的营销渠道建设交付给单一企业显然对集群内其它成员增进营销业绩也是不利的。为此,生态农产品集群应当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垂直型营销渠道联盟,在龙头企业带领下形成集群内部成员与集群外经销商合理分工的营销新格局。龙头企业可通过加盟方式来吸引更多利益相关者加盟,以增进联盟调配营销资源的能力。垂直型渠道联盟可有效减少联盟式渠道运作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减少产品额外的加价率,使得联盟有更强底气扩大零售商的产品标价空间并让利消费者,强化生态农产品营销渠道联盟的市场开拓力。再者,营销者还应当制定有效的经销商竞赛计划,通过制定渠道销售分级返点的策略来激励渠道经销商积极拓展生态农产品市场的积极性,调动渠道各环节资源协力提升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完善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共同促销体系

集群成员企业及农户应当携手建设生态农产品的公共关系,夯实生态农产品促销的市场基础。由于生态农业是弱质性农业,多数农产品消费者缺乏对生态农产品的基本认知,熟知该产品的消费者则对生态农产品的保鲜度、外观等指标有较高要求,这决定了一般的农户及农业组织难以独立展开广泛宣传和促销。为此,生态农产品产业集群要充分调动公关资源,通过树立产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来大力宣传生态农产品对增进消费者身心健康的消费价值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通过社会动员的方式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有效需求。另外,由于生态农产品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集群成员企业和农户还应当重视从微观层面直接加强对目标客户群的促销推广工作。针对部分不熟知生态农产品的潜在消费者,营销者可以通过邀请该类型客户免费品尝样品、赠送试吃品等方式,来吸引潜在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将潜在消费者转变为其产品的现实消费者。

二、生态农产品集群化品牌战略支撑体系

(一)政府政策支撑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

1.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导推动生态农产品品牌的集群式发展。生态农产品是弱势农业的有机构件,而农业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地方政府的支农性产业政策的有力引导。为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从事生态农产品科技研发项目的农户及企业的财政补贴。生态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支持生态农产品品牌做大和生态农产品规模做强的主要动因,地方政府应当将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生态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以及关联性农户的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地方政府以财政补贴为引导,着力支持那些具有领先生态技术、产业集聚度较高的生态农产品作为本地区主打农业产品,以此来为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奠定产能基础。

2.完善支持农庄生态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土地政策,以土地流转政策为抓手推动生态农产品品牌的集群式发展。地方政府应当克服唯GDP思潮的影响,转而围绕本地优势生态农产品来发展特色农业。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严格落实农地保护政策,从农地规划层面抓源头,严格生态农业土地的用途管制。再者,在不损害专事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农地安全基础上,鼓励农户们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将土地流转到大型农户或规模化农业组织手中,以便强化生态农产品品牌的做大做强能力。

3.完善支持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的产业环境。支撑生态农产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是农户,而发展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式品牌营销业务可令地方政府和行业内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多获益。考虑到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的成功取决于集群内的企事业单位及农户的通力协作,故地方政府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产业环境,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善运输配送等配套产业体系,健全覆盖全体农户的征信体系以培育尊重合作与信任精神的新型商业文化,从而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化分工体系,以有力支持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策略的顺利落实。

4.金融政策支撑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品牌营销策略的执行需要巨额的渠道建设费用,化解渠道建设中的资金筹措难题是推动生态农产品集群营销模式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具体而言,生态农产品生产者可通过专业合作社平台来与连锁超市建立稳固的生态农产品供销关系,农户同合作社签署委托代销合同,合作社则与连锁超市签署购销合同,由连锁超市负责将生态农产品推向市场终端消费者。金融机构通过对订单进行识别确认,并在客观评估合同甲乙双方信用水平的基础上,向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贷款通过定向支付金融工具来专项用于购买指定品牌的农药、农资,以确保合作社生产的生态农产品的品质。

(二)行业协会支撑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

行业协会应当在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中发挥积极引领农产品营销集体行动的功能。这是由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失灵问题要求引入超市场力量方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凭借协会对会员企业的有效组织能力,行业协会具有担负起协调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过程中产业集群成员企业间利益冲突的能力。虽然我国当前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是市场经济,市场力量支配资源配置的领域和方向,但市场经济内蕴的市场失灵问题使得市场调配资源的过程具有显著的时滞效应,由此产生的生态农产品市场供需匹配时间错位问题将损害生态农产品产品集群营销的效力。市场失灵问题要求非市场机制的介入,政府运用合法强制力来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可行的选项之一,但宏观调控政策亦会出现政府失灵问题,这是由于政府的责任过多而导致其难以对包括生态农产品市场在内的诸多细分市场实施严格且精准的管制措施。为此,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集群应当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建立起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正式沟通机制,行业协会应当将生态农产品产业的市场发展趋势和基层生态农庄及农户的切实需求反馈给各级政府,引导各级政府优化产业政策及金融政策制定流程,确保有限的政府扶持资金用在生态农庄及农户所急需的领域。对于生态农产品市场推广难题,行业协会应当主动在生态农庄及农户和生态农产品销售终端之间牵线搭桥,推动符合生态农产品营销特点的农超对接模式的有效落实。在生态农产品市场行情较差的情形下,行业协会应动员地方政府运用城市主要农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来支持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推广。

(三)生产基地支撑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

1.通过培育增长极来强化生态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力。生态农产品的品牌优势与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地有着直接关联性。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产品的产出规模增长并非均衡的分布在各个主产区,而是首先集中于少部分具有较强区位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上,以此生产基地为增长极来带动区域生态农产品的大发展。生态农产品增长极的形成主要仰仗于具有集聚农户生产力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以及该组织中具有较强农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农户们。通过建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方式,可以将离散化的农户凝聚为一体,打造可集中较大规模资本、技术和人才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团队暨生态农产品龙头企业。生态农产品龙头企业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优势来确立本企业的核心生态农产品,并围绕其核心生态农产品来创设名优品牌,再利用品牌型生态农产品来带动其它关联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张,从而打造龙头企业的全面发展格局。

2.通过打造区域生态农产品网络来支持集群品牌营销策略的落地。区域生态农产品生产区可以沿着主要交通干线来逐次拓展,结合各个具有较强开发潜力的重点村镇的特色农产品来选择其差异化农产品功能定位。在打造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体系的过程中,营销者应当确立以生态农产品主产区为核心,以重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的等级发展体系。区域生态农产品网络的打造需要强化三个重点:一是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资源全力发展前述的生态农产品增长极。二是以交通干线为辐射轴拓展生态农产品的产区规模。三是建构与终端消费市场紧密相连接的营销信息链、资金链、生产技术链、人力资源链和供应链,从而将生产区内的生态农产品顺畅送达终端消费市场,实现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月莉,郝放.农业集群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以黑龙江“寒地黑土”品牌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6)

[2.]张晓青.共生营销视角下产业集群营销品牌价值实现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第2篇:农产品品牌调研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总体形象 调查统计 计量分析

天津农产品品牌基本概况及其品牌形象构成要素

(一)天津农产品品牌的基本概况

天津农业属于典型的沿海都市型农业,小规模兼业农业发展迅速,各种新型农产品层出不穷,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政策为天津农产品品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天津农产品商标体系大致包括中国驰名商标、天津著名商标、集体商标及地理证明商标四类。天津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在天津,品牌意识已经深入农户心中,但品牌体系建设尚处在零星发展阶段。截止到2013年底,天津农产品知名品牌商标数量呈现快速增加的势头,一方面,这与天津农业产业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密切关系。农业产业组织创新能力强,市场把握准确,加快了名优新特产品品牌建设,天津在水果、蔬菜、食用菌等传统强势农产品领域,名优产品推出速度明显加快。二是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对天津农产品品牌形象推广起到了带动和辐射的作用。高科技产业园技术实力雄厚,社会信任度高,可以有效的推动当地新品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如在天津已经家喻户晓的沙窝萝卜、抬头西瓜、博士米、天利老醋都是农业科技产业园精心培育和发展的结晶。三是天津各地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资源,充分利用发达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游客口口相传,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特色农产品,如蓟县盘山柿子、雅玛屋咸菜、武清小磨香油等。

(二)天津农产品品牌形象的构成要素

本文在消费者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调研和农产品品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天津农产品品牌形象模型的变量因素分为两个主要维度,分别是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如图1所示。

根据专家筛选和参阅文献以及对典型消费者进行沟通后,本文将主要的测量指标转化成具体的测量题目,共六个维度,25个指标,采用里克特量表5分法,根据访问者对自己对这些题目的重要程度作出选择(见表2)。

天津农产品品牌形象构成要素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调研目的是探讨出天津农产品品牌形象的构成要素。为了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调查范围设定为天津市市内六区和环城四区,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主要在农贸市场、社区通过方法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为经常购买农产品的家庭主妇,而且涉及不同的年龄段、学历、职业和收入水平。本次调研共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其中市内六区发放了300份,环城4区发放了100份,回收375份问卷,其中有9份问卷信息不全,为无效问卷。具体情况见表3。

本次抽样调查选取女性较多,年龄多集中在30岁以上,收入群体为2000到4000的中间阶层,职业主要以公私企业中的员工为主,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农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从而使得本研究接近目标市场,具有普遍意义。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信度是指问卷所测量的变量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其可以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目前对多选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多采用内部一致性指标,并用Cronbach’s α系数来测量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一般来说,Cronbach’s α系数在0.3-0.7之间为可接受信度,在大于0.7表示信度非常高,小于0.3表示信度较低,本检测的所有 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各维度信度较高,可以通过信度检测。信度分析结果见表4。

2.效度分析。本次问卷仅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分析。在编制问卷的时候,邀请相关农产品品牌专家 进行了逐一分析,保证问卷内容覆盖目标体系,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首先采用KMO样本测度法和巴特利特球体检测对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一般认为,KMO值大于0.9为非常适合;0.8-0.9为适合;0.7-0.8为一般;0.6-0.7为适合度比较低;KMO值大于0.6就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本次检测KMO值0.888,具备了因子分析的条件。同时巴特利特球体检测的统计值显著性为0.000,这说明各个因子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其次要对农业企业品牌形象对应的各个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展开探索性因子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来进行因子调查。分析结果见表6。

如表6所示,经过因子分析,从25个因子中总结出了6个主要因子,这六个因子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整个量表的方差解释百分比可达到77.004%,每个分项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问卷的效度和可信度都比较高。六个代表因子如下:农企整体形象、农产品整体形象、农企员工及农户形象、农企及农户社会形象、农企及农户规模形象、社会服务形象。

(三)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1.相关分析。本研究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法,验证总体品牌形象于每个分项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见表7)。

如表7 所示,显著性水平均达到 0.01 水平上,被解释变量整体品牌形象与组成解释变量的六个维度要素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和验证结果一致。

2.回归分析。多元回归模型:

等式的左边y代表因变量,表示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右边解释变量中,α代表常数项;β代表回归系数;xi(i=1、2、3、4、5、6)分别代表了农企整体形象、农产品整体形象、农企员工及农户形象、农企及农户社会形象、农企及农户规模形象、社会服务形象。采用 spss进行回归,结果如表8 所示。

如表8所示,各变量的回归效果显著,各个变量 T 值的显著性概率全部为 0.000,均小于 0.01。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天津农产品品牌总体形象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一个综合体,其体系的具体构成随着调查样本的不断扩大可能有所改变,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影响天津农产品品牌总体形象的最主要的因素如下:农企整体形象、农产品整体形象、农企员工及农户形象、农企及农户社会形象、农企及农户规模形象、社会服务形象。第二,在天津地区,这六个因子都对本地农产品品牌形象构成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企整体形象、农产品整体形象、企业农户社会形象、农企及农户规模形象、社会服务形象、农企员工及农户形象。第三,从天津农产品总体品牌形象的六个维度看,企业或者农户往往更多的是关注提供优质产品和企业本身,往往在品牌建设中的一些知觉要素不够重视,比如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从业人员形象不够重视,而这些因素在某些时候往往能够左右农产品品牌的总体形象。

天津农产品品牌形象提升策略

首先依托天津本地独特的区域资源,以优质服务为切入点,在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行销与传播等方面做出长期战略规划,以区域内产业组织或者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使区域农产品品牌形象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升农业内在质量。

其次注重企业形象建设,通过现场免费参观,赞助公益事业等活动,树立农产品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信赖感,以企业形象作为农产品品牌打造的中心点,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有利于打造系列农产品品牌,对提升农产品品牌总体形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再次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形象建设中要发挥主导地位,着力打造政府主导、制度先行、标准保障、科技支撑、文化塑造、媒体推介、金融服务的农产品品牌形象推广体系,鼓励农户、农业组织农业企业积极创建品牌,积极宣传品牌,使得天津农产品品牌从津沽大地辐射全国。

参考文献:

1.梁海红.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构成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2013(1)

2.王国红.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在游客决策中作用[J].当代经济,2013(10)

第3篇:农产品品牌调研范文

[关键字]云南农产品 出口定价 定价策略

云南省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大省,由于所处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区,使得它拥有相当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这种农产品的多样性使云南的出口资源很丰富。云南农产品出口定价成为影响云南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影响云南农产品出口定价的因素

(1)产品成本。商品的价值是构成价格的基础,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成本就成为其定价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产品定价以成本为最低界限,产品价格只有高于成本,企业才有可能补偿生产上的耗费,从而获得一定的盈利,但有时也会遇到产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就面临着亏损。在定价时不应将成本孤立地对待,而应同产量,销量,资金周转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2)市场需求。当商品的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时,价格应高一些;当商品的市场需求小于市场供给时,价格应低一些。反过来,价格变动影响市场需求总量从而影响销售量,进而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价格的制定就必须了解价格变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程度,反映这种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就是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系数,就是由于价格的相对变动,而引起的需求相对变动的程度。(3)市场竞争。与云南竞争的一个最大出口商就是广西,广西作为一个与东盟国家接壤的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是最有潜力与云南省形成市场竞争的一个省份,对云南进入东盟市场有一定的制约性。因此,广西在出口农产品给东盟国家的同时,云南也在出口自己的农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价格时,一定要同广西做一个参照,在保证自己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怎么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击倒竞争者,并取得盈利。

二、云南农产品出口定价策略

(一)折扣定策略

对于折扣定价策略的实施,要依据东盟市场的需求分析,对一些农产品进行降低价格或打折的策略。东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生产和出口热带亚热带产品为主,而云南省由于所处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区,生产和出口的农产品与东盟国家有类似之处,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可以在东盟国家占住地位,久要实行折扣定价策略,以相对低于其他国家的价格出口与东盟国家类似的农产品,才能将云南的农产品出口到的东盟国家,同时打败竞争者,获得东盟市场的认可。

(二)地区定价策略

根据农产品市场定价的特点,结合云南省农产品本质特点优势及东盟市场实际特点,农产品在销售时可采用以下定价策略:

1.实行“价格调研先行”策略

一般来说,价格调研可从三方面进行:(1)品牌影响调研:调查产品的生产企业或使用的品牌是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影响的品牌推出的产品,价格就可以定得稍高点。否则,就要考虑将价格定得低一点。(2)竞争对手价格调研:研究竞争产品的定价状况,并找出价格空白点与制高点,在价格缝隙中寻找出路。(3)消费者心理价位调研:研究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最佳心理价位及最高心理价位。

2.推行“个性化定价策略”

在现当代的农产品市场,消费者往往对产品外观、颜色、样式等方面有具体的内在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定价策略就是利用东盟市场的互动性和消费者的需求特征,来确定商品价格的一种策略。东盟市场互动性能获得消费者的即时需求,从而提供个性化需求产品,采用个性化价格。我省地区农产品可利用这种方式,对外推出多种不同个性产品,针对不同需求,推行不同价格。

3.执行“自动调价、议价策略”

通过建立价格调节信息系统,根据季节变动、市场供求状况、竞争状况及其他因素,在计算收益的基础上,自动进行价格调整。同时,建立与消费者直接在网上协商价格的集体议价系统,使价格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形成创新的价格。

4.增强东盟市场农产品的积极主动定价的能力

受传统市场经营方式的影响,许多在价格制定方面固守传统的思想,对东盟市场地区定价持保守态度,“铁板”思路使他们给出的价格在东盟市场中处于“上流社会”,结果是产品销售不出去。我省地区农产品企业应该利用东盟市场进行各种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的测试。通过这种测试,发现价格调整的因素和调整的频率,为自己地区的定价策略

(三)差别定价策略

应用这种策略时,市场最好可以细分,这就为云南将农产品出口到不同的东盟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定价策略。依据不同东盟国家的农产品生产特点,对于云南省的农产品在某一东盟国家的生产优势,就可以把价格相对抬高一些,因为此东盟国家对于这种产品的需求是很大的,他也会不惜价格的昂贵而购买进口来的产品。而对于那些具有相同产品的两地,就要适当地降低产品的价格,因为云南出口的产品在其他有些国家也是有的。对于东盟国家来说,会很少进口与本国相同的农产品,即便是进口了,他们所能接受的价格也要低一些。因此,根据两地农产品差别的不同,采用这种差别定价。

第4篇:农产品品牌调研范文

为加快发展哈尔滨市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精神,笔者深入哈尔滨市8区10县(市),对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且提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思路与措施。

一、哈尔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我们采集抽样农产品加工企业389家,涉及粮油、蔬菜、食用菌、水产品、饲料、畜禽、肉制品、乳制品等多个品种,其中大米加工企业134家、肉类加工企业43家、奶制品企业8家、果汁饮料加工企业15家、饲料企业23家、蔬菜加工企业10家、其他加工企业156家。企业资产总额281.59亿元,固定资产114.46亿元,带动农户总数158万户,带动基地种植面积95.43万亩,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上缴税金13亿元,出口创汇3563万美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小、产品单一。哈尔滨市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初级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单一,企业带动能力弱。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哈尔滨市仅有6家,且企业规模较小、利润率低、产品单一。

(二)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哈尔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当中,属中国名牌、著名商标的企业15家,占总数的3.90%;省级名牌企业27家,占总数的6.94%;市级名牌企业18家,占总数的4.63%。被调查企业中,阿城区在城北工商所注册的黄牛屠宰企业有7家,年实现利润最大的只有200万元;注册的笤帚生产企业6家,年实现利润最大只有21万元。在五常市工商局注册的40家大米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及效益相差悬殊,品牌杂乱,不成规模,调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

(三)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弱。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当中,有26家企业有进出口经营权,但只有7家企业实现了产品的出口创汇,分别是黑龙江省千发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哈尔滨天通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黎明植物蛋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高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宾西牛业有限公司、哈尔滨美佳娜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木兰县达河柳制品工艺有限公司,年出口创汇额为3563万美元。

(四)合作机制不完善,缺少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宾西牛业年加工能力为20万头肉牛,实际加工7.2万头,仅为年加工能力的30%;宾县禹王植物蛋白有限公司生产大豆油、低温豆粕,年实现利润2840万元,每年要外进原料11万吨;木兰县绿华圆蔬菜保鲜有限公司,年实现利润1856万元,年加工5万吨保鲜蔬菜要全部从外地市场调入;尚志市黑龙江真心食品有限公司年实际加工量2万吨,有1.8万吨原料来自外地;平房开发区益海嘉里粮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生产金龙鱼、口福、胡姬花牌大豆油,原料几乎全部从外地调入。调查中发现,哈尔滨市多数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稳定合理的利益机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和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签订的合同多数是合同契约型,缺乏履行保障机制,加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者没有规范措施,存在高价时农民惜售,低价时企业违约压价,单方面违约现象十分普遍。

三、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农产品加工是哈尔滨市发展绿色产业的支柱,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和主攻方向,也是加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以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坚持调结构、抓特色、上标准、创精品,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

(一)加快培育产业化主导产业。哈尔滨市要立足资源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抓手,着力抓好产业的提档升级,形成优势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链,即生猪产业链、肉牛产业链、肉鸡和蛋鸡产业链、乳制品产业链、玉米产业链、水稻产业链、大豆加工产业链、林木产品产业链,各区县(市)要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形成合力,提高产业化经营规模与水平。

(二)加快建设农产品产业基地。稳定的农产品产业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哈尔滨市要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建好基地带农户的思路,加快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形成以企业促产业带基地的良好对接环境,一方面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链条,同时采取政策扶持、以奖代补、利益返还、税收分成等形式,积极鼓励引导农民,根据加工企业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大量优质原材料,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解决加工企业吃不饱和农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

第5篇:农产品品牌调研范文

关键词:大别山区;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36-0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农产品的绿色与生态等属性。尤其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上,地理标志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广泛青睐,市场优势和价格优势较为突出。随着市场认知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逐步完善,农产品的品牌公信力基本形成,并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六安市地处大别山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而非农业强市。本文基于对六安市区、金寨县、霍山县内2种地理标志农产品――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种植农户及相关企业的实地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分析了它们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

1 调研思路和方法

1.1 调研思路 首先,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概念进行了解,对前人在大别山区地理标志农产品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次,将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研究限定在电子商务领域,查阅了大量关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研究文献;再次,在前期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六安市区及霍山金寨等地进行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录音;最后,对调查所得数据及录音文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研究课题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2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大别山区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综合分析,找出大别山区在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所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够在大别山区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文献查阅法:通过知网数据库对前人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学习所要研究对象的基本知识。(2)问卷调查法:开展实地问卷调查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次问卷调研的对象主要是六安市区内中小型茶叶销售企业以及六安市霍山和金寨两地的茶叶种植农户。(3)现场访谈法: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通过对调研对象的访谈,询问调研相关的问题并用录音笔进行记录,以了解被调研者对研究问题的真实想法。(4)比较分析法:根据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录音对大别山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对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情况,电子商务开展情况以及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

2 调研数据和Y论

本次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于2016年暑期对目标企业和农户的实地调查。调查对象包括36家六安市茶叶销售企业、120户霍山黄芽或六安瓜片主产区茶农。调研共回收15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49份。

2.1 调研数据分析

2.1.1 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知情况 对农户的调查显示,有41%的农户表示从未听说过“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一说法。在表示听过的农户中,有接近70%的茶农认为在茶叶生产中保证质量符合地理标志农产品比较有或非常有价值。对相关涉农企业的调查显示,有接近45%的企业表示不清楚自己企业所销售茶叶是否受到“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明确表示所销售茶叶产品已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的企业只占到全部受访企业的20%。在该部分企业中专门设置了地理标志管理的机构或部门的企业占到了28%,15%的企业专设了地理标志管理部门或安排专人负责管理,而既无专门机构也无专门人员的接近45%。

2.1.2 对茶叶质量的维护监督情况 在茶叶种植过程中,有接近40%的农户表示会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且85%的农户表示使用农药的阶段是在茶叶采摘后,剩余的15%农户表示在采摘前后都会使用农药。对茶叶中农药残留的重视情况而言,41%的农户表示非常重视,余下的都表示比较重视。在生产过程中有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这一问题上,表示从来没有和基本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农户接近50%,余下的50%农户表示偶尔有一些专业人员会在生产过程中予以技术指导。企业方面,有78%的受访企业表示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大部分企业表示都会对茶农的生产原料(如农药化肥等)进行检测。而在回答为提高茶叶原料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是哪些时,企业回答情况如下表1所示:

2.1.3 电子商务开展情况 接近90%的受访农户表示自己从未开展过电子商务。在农户销售茶叶的具体方式问题上,有接近80%的农户表示是通过个体商贩销售,其余的销售方式主要为批发市场销售和与专业中介合作组织进行销售等。具体调查数据如表2:

企业方面,53%的企业表示企业已经开展了电子商务,其中接近90%开展电子商务的平台为第三方平台(淘宝、天猫等),剩余企业则通过自建平台进行电子商务。对于企业选择开展电子商务的原因这一问题,有超过70%企业选择了为了开拓新市场和客户,其余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原因有:增加利润、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知名度等,具体原因如图1:

对于已经开展了电子商务的企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得到的政府方面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技术指导和税费减免等方面,具体各项支持措施如表3:

对于未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来说,调查显示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自身对电子商务知识的缺乏;第二,缺乏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人才;第三,认为企业规模过小,没必要开展电子商务。在暂未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中,有50%企业表示有在未来开展电子商务的意愿并且最希望得到政府在资金方以及人才培训方面的支持。

在开展电子商务的成效方面,有74%的企业表示开展电子商务取得的成效,最显著的成效表现在增加了销量和收入上,接近80%的企业表示开展电子商务后,企业的销量和收入增加了,企业主要成效如降低了营销成本,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等,如图2所示:

对于表示开展商务未有成效的企业来说,有80%的企业表示开展电子商务未有成效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也有一部分企业表示电子商务投入大而企业资金有限等其他原因,具体回答如表4所示:

2.2 调研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分析,可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基层茶叶种植农户普遍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以及电子商务方面知识十分缺乏,大多数农户文化知识都很有限,对于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认识十分有限。同时,也缺乏开展茶叶电子商务的基本硬件设备和电脑操作技术,这是导致本次调研中农户开展电子商务比例极低的主要原因。(2)基层茶叶种植农户目前在种植过程中得到的专业技术指导十分有限。尽管大部分农户都表示在种植过程中应该重视农药残留问题,但因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仍有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不规范使用农药,导致所产茶叶质量不符合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3)企业目前是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主力军,相比于自营平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企业更偏向于选择第三方平台如淘宝等进行电子商务。调研显示,拓展新市场,增加销售收入是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主要驱动力,对于一部分表示没有开展电子商务意愿的企业而言,缺乏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主要的原因,也有一部分企业表示企业规模目前尚不需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4)对企业而言,开展电子商务的成效是显著的。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直接提高了企业销售量,增加了销售额,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开拓新的销售市场,扩大企业规模。

3 对策和建议

3.1 给予茶农相关的种植技术指导 长期以来,茶农仅凭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N植活动,对种植过程中的施肥、采摘等环节缺少科学的认知。而相关茶叶企业、合作社又对茶农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用药缺乏有效监控和指导,其结果导致的就是同一产区,同一地标农产品质量差别很大。在对此次农户调查过程中,大部分农户都反映政府及相关组织很少下乡进行技术指导,即使有相应的种植技术宣传,大多也只是走走过场,对农户提高茶叶种植质量,增加种植产量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地标农产品质量本身,还是从促进地标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助力地标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去,扩大农民收入的角度,适当、规范、长期的种植技术指导都显得十分必要。

3.2 实施保底价收购,加强农户企业合作 对与部分农户反映的茶叶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大,本地企业及合作社不收购本地茶叶而收购外地劣质非地标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约束,对于这种以次充好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其次,政府也有义务加强农户和当地茶叶收购企业的联系,鼓励本地茶企收购本地茶农的茶叶,对于遭遇极端天气或极端市场行情波动所导致的农户茶叶短产或滞销的情况,政府应给予相应的补贴或对滞销茶叶实施保底价收购。茶叶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农产品,其在种植和采摘过程中对于人力的依赖十分巨大,前期投入的人力成本若因市场行情巨变导致滞销,对农户的打击将会十分巨大,政府若能对茶叶进行保底价收购,保障农户持续种植的能力,对地标农产品的保护以及发展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3 推进农村网络设施建设,培养专业电商人才 在对农户的调查中,大部分农户都不具备上网条件,同时也缺乏相关的网络知识。在农业电子商务中,农民是参与主体,农民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大别山地标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让农民了解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经营、销售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电子商务可以为他们带来的各种帮助。另外,加强农民相关技能的培养,通过开设培训班、讲座的形式,送技术下乡,让农民真正掌握电子商务相关技能。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的问题,结合农产品网络营销特点,开展专业化新型人才教育培养,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商人才的培养,与地方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建立示范农业园区让学院人才在实践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系统化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投入经费,制定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具体政策包括补贴和条件优惠。例如,给予大学毕业生每月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贴息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定期组织农产品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业主、专业大户、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技术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有关部门服务职能和电子商务公司技术力量,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科技宣传和培训,传播电子商务的应用方法和经营经验。通过政策支持,财政补贴,教育培训,最终形成鼓励人才,培养人才的长期稳定机制,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桔,张仁越.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质量维护博弈分析――基于C2C交易视角[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8):17-21.

[2]靳明,周亮亮.绿色农产品原产地效应与品牌策略初探[J].财经论丛,2006(7):84-90.

[3]王志本.我国传统名特优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2005(4):54-57.

第6篇:农产品品牌调研范文

在调研中,宗锦耀一行与企业负责人和商户交谈,深入了解发展情况和实际困难,并对3家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在技术创新、装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非常值得总结和推广。

技术创新是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

北京梦狐服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高新技术开发生态竹纤维产品,集设计、开发、生产、营销和对外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科技型进出口企业。公司于2004年4月成立北京梦狐宇通竹纤维研究开发中心,成功研制出“绿能生物质有机组分分离提取技术工艺”,广泛适用于竹子、木材、果枝、灌木、芦苇、秸秆等植物,可实现零污染、零排放和生物质接近100%综合利用,产出的有机成分可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生物制药、能源化工等领域,可彻底解决纸浆造纸业“黑液排放”问题。在参观企业中试生产线后,宗锦耀强调:“该项技术十分令人振奋!综合利用是个大课题,通过技术创新将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吃干榨尽’,这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变无用为有用、变一用为多用的大好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综合利用能够加强循环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利用,加强农产品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利用、加工废弃物的梯次利用,能够有效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对我国循环经济、绿色低碳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梦狐服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发,值得充分肯定,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把好事做大、大事做好。”

装备创新是加工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基础

北京华珍烘烤系统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烘烤技术研发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系列设备可广泛应用于烟叶、中药材、粮食、种子、果蔬、肉类、花卉、水产等多种农产品的烘烤、烘焙或脱水,产品获多项发明专利、实用专利证书。听了企业的详细介绍、看到一排排烘干设备后,宗锦耀说:“农产品烘干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巨大,每年约3000亿元的农产品在产后被损失掉,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产出被浪费了,农民好不容易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烂掉坏掉,十分痛心,十分可惜。装备是技术集成和物化的重要载体,要通过装备创新推进产地初加工,促进减损增效增供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要广泛征集企业和科研院所研制的先进适用装备,加强科企对接、大力推广示范,提倡推广让农民看得懂易操作的‘傻瓜技术’,提升初加工装备水平。”

产品创新是加工业引领市场的必然选择

一轻食品集团的“义利”食品创建于1906年,是食品行业中著名的老字号企业,享有“面包王”的美誉,“义利”商标多次荣获北京市著名商标称号,集团同时拥有“北冰洋”等知名品牌,很多北京人就是从小吃着义利面包、喝着北冰洋矿泉水长大的。参观了企业生产并现场品尝了面包产品后,宗锦耀强调:“主食加工业既是万岁产业也是朝阳产业,既是强农产业也是富民产业,既是民生产业也是民心产业。主食加工企业要牢牢把握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的‘五化’标准,紧密围绕消费者需求,开发出更多的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品牌是消费者脑子里的记忆点,是质量和信誉的凝结,尤其是‘义利’作为百年老字号企业,在注重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同时,积极开展休闲体验制作和工业旅游,让消费者在休闲娱乐中认同企业文化和产品,这种营销模式的创新非常值得推广借鉴。要加强品牌的保护,绝不能让假冒伪劣产品坏了名牌产品的声誉。”

第7篇:农产品品牌调研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安全农产品;支付意愿;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DF5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201-03

一、安全农产品概念及其意义

(一)安全农产品含义

“安全农产品”是和食品安全概念相联系的,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AC)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消费者在摄入食品时,食品中不含有害物质,不存在引起急性中毒、不良反应或潜在疾病的危险性。目前来看,“安全农产品”主要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有“品牌”、“可追溯体系”等对安全性进行保障的农产品。

(二)安全农产品研究的重要意义

安全农产品产业链中的企业的主要角色应当是联接小农户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的纽带,因此企业需要做的是加强流通、管理,深入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性。通过研究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把握住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采用意愿调查法,调查消费者对于安全农产品的支付意愿,并建造模型进行回归,以探寻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的相关因素。通过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和支付意愿的研究,将帮助从事和即将从事安全农产品行业的企业认识市场,并对其经营提供相关的建议。

二、北京市消费者行为分析

2009年2月28日和3月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区、地铁十号线和紫竹苑公园对北京市消费者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活动。所选地点人流量较大,样本具有随机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北京地区的消费者状况。本次调查共完成问卷189份,得到有效样本171个,样本有效率达90.48%,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校区30份(17.5%),地铁十号线62份(36.3%),紫竹院公园79份(46.2%)。调查结果如下:

(一)消费者的做饭频次

早、午饭的频次结构相似,基本不做的和基本自己做各占40%左右,偶尔自己做的约占20%;而晚饭基本自己做的占总数的65.5%,偶尔自己做和基本不做的各占17%。调查样本的趋势体现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特征,即大多数上班族的早饭和午饭基本不在家里吃,而晚饭多在家里吃。当把“基本自己做”比率值设为1,“基本不做”设为0,“偶尔自己做”设为0.5,可以计算得到样本自己做饭的比率约为0.602,其中早餐自己做的比率为0.48,中餐为0.58,晚餐为0.74。

(二)消费者的购买偏好

购买偏好方面包括通常买菜地点、是否经常在同一商贩处购买以及是否购买过绿色食品、安全食品或无公害食品;初步认识方面包括是否知道绿色食品、安全食品或无公害食品的区别,是否认为化肥对食品安全性有影响等。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特征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结论:

1.购买地点:占样本总数的85.57%的买菜地点主要集中在农贸市场。因此,企业应该注意选择好分销渠道。

2.56.14%的消费者经常在同一商贩处购买农产品,可见消费者的忠诚度比较高。

3.超过八成(82.46%)的消费者购买过绿色食品、安全食品或者无公害食品;但是仅有不到六成(59.65%)的消费者知道绿色食品、安全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区别。被调查者中84.21%人认为化肥会影响食品的安全性,近88.89%的消费者担心食品的安全问题,可见安全农产品的市场基础较好,但是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还需要强化。

(三)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偏好

通过调查发现,约有75%的消费者认为农产品的新鲜程度最重要;认为价格和安全是影响购买行为最主要因素的消费者各占样本总数的约10%;认为品牌最重要的消费者仅占总数的3%。

可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还是不够强,关注最多的还是表面的新鲜度。品牌关注度低也反映了当前农产品缺少品牌的现实。

(四)消费者对品牌意义的评价

48%的消费者认为,品牌意味着高质量;24%的消费者认为,品牌意味着高价格;18%的消费者认为,品牌的意义不大。可见农产品的品牌宣传还是很重要的,同时要迎合消费者对品牌意义的认识,因此相关涉农企业在塑造品牌时应该着重体现产品的高质量,并以此获得高一点的价格。安全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应该加强品牌塑造,从而保证高价格。

(五)消费者对品牌、可追溯体系及相关认证的评价

1.认为三者作用大的消费者占样本54.39%、47.95%和56.14%;

2.认为品牌作用小的占34.5%;

3.认为三者没作用的占样本7.02%、5.26%和8.19%;

4.不知道品牌和相关认证的分别占4.09%和7.02%,但有26.9%的消费者不知道可追溯体系的含义。

同时,我们还对消费者对品牌、可追溯体系及相关认证的作用对比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主要的三种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都无法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使消费者理解各种措施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要采取多种途径对产品的安全性进行保证,以迎合不同消费者对不同措施的信赖心理。

三、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计量分析

(一)计量分析模型

我们用 “是否购买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这一问卷选项来衡量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假设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购买行为与人口统计特征有关,我们选取性别、年龄、学历、健康程度、家庭月收入、有无同住18岁以下家庭成员、有无60岁以上老人这七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对购买行为做Logit回归分析。这里的Logit模型可以描述为:

(二)回归分析结论

利用SPSS对模型估计的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拟合系数B仅反应变化的方向,而不反应变化的具体大小,同时也反应了自变量变化对购买行为的影响趋势。由表3可知,被访者的年龄、家庭月收入、有无同住60岁以上老人这三个变量对购买行为有显著影响,被访者的健康程度对购买行为有轻微影响,被访者的性别、学历、有无同住18岁以下家庭成员等变量对购买行为没有影响。

1.被访问者的年龄对安全农产品的购买行为的影响

在调查中,把消费者的年龄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25岁及以下、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66岁及以上。模型运行结果显示影响系数为负且Exp(B)=0.64,说明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购买行为与其年龄是呈负相关关系的,消费者的年龄每上升一个等级时,其对安全农产品的购买的发生比率约为前一等级的0.64倍。

2.被访者的家庭月收入水平对安全农产品的购买行为的影响

被访者的家庭月收入水平被分为了7个等级,即2 000元及以下、2 000―4 000元、4 000―6 000元、6 000―8 000元、8 000―10 000元、10 000―12 000元和12 000元以上。模型运行结果显示影响系数为正,Exp(B)=1.341,这说明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购买行为与其家庭月收入成正相关关系,消费者的家庭月收入每上升一个等级,其对安全农产品的购买的发生比率约为前一等级的1.341倍。

3.被访者有无同住60岁以上老人对安全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

被访者家中有无同住60岁以上老人是一个二值变量,模型运行结果显示影响系数为正,这说明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购买行为与其家中有无同住60岁以上老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4.被访者的健康程度对安全农产品的购买行为的影响

我们以是否容易生病来作为衡量消费者健康程度的变量,把消费者的健康程度分为5个等级,即用很容易生病、不太容易生病、一般、较少生病、基本不生病这5个量来表示依次递增的健康程度,模型运行结果显示,消费者的健康程度对认知程度有轻微影响(系数为0.090),系数为负,即消费者越健康,其购买过安全农产品的概率越小。

四、基本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研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总结了消费者的一系列的消费习惯和购买行为以及支付意愿的相关决定因素,同时这对消费者表现出来的特征对安全农产品企业提出了相关建议,列示如下:

1.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消费者自己做饭的频率逐渐降低,这对安全农产品行业来讲是一个行业危机。相关企业应当和从事餐饮服务的其他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使消费者能够间接的消费安全农产品,从而达到扩展市场的目的。

2.目前消费者在超市购物逐渐成为主流,这是相关涉农企业进行品牌营销、打造优秀品牌的一个良好机遇;同时,相当多的消费者还是在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行购买,这种粗放的交易模式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一种挑战。

3.大部分的消费者的购买对象是固定的,这和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有直接联系,企业应当利用这点做好客户管理,把客户都稳定住,同时让稳定客户创造附加值。

4.大多数的消费者都购买过安全食品,说明其市场基础较好,但是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相关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因此市场开拓存在一定难度。企业需要加强教育营销,提高消费者的认知程度,从而树立企业形象,同时为开拓市场打好基础。

5.消费者目前购买农产品最关注的还是其新鲜程度,因此企业要加强物流管理,供应流程的快速高效。

6.目前安全食品市场成熟品牌较少,但是品牌对标榜产品质量作用效果很好,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品牌塑造和品牌宣传。

7.消费者对品牌、可追溯体系、相关认证对保证食品安全的作用认识不够全面,因此企业要同时利用以上三个方面向消费者展示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8.女性、高教育水平、高收入阶层对安全农产品的支付意愿较高,而老人和单身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支付意愿较低,因此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的时候需要衡量相关因素。

9.农产品的初始价格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产品制定相应的价格上浮比率。

参考文献:

[1]周应恒,霍丽,彭晓佳.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

[2]张晓勇,李刚,张莉.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切[J].中国农村观察,2004,(1).

[3]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地区差别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4]侯守礼,王威,顾海英.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意愿支付:来自上海的经验证据[J].农牧业技术经济,2004,(4).

第8篇:农产品品牌调研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 品牌 品牌设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品牌作为农产品生产与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实施有效的经营战略,品牌战略是经营战略的核心,而搞好品牌战略的第一步就是确立一个好的品牌。企业无论位于何处,规模有多大,所有的信息都浓缩在品牌上面,人们用品牌来表述关于企业、产品的各个方面。企业发展的快,则品牌知名度高,企业发展的好,则品牌美誉度高。品牌如影随形,作为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符号,不断向社会传递各种信息。同时,品牌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也在不断地增值。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愈来愈高,农产品的品牌化倾向也正呈现出日益明显之势。广大农产品生产与经营者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品牌经营的好处,显现出较高的积极性。然而与工业品相比,无论在产品研发、品牌建设、渠道拓展、促销管理还是在售后服务等有关领域均有很大的距离,尤其品牌建设环节,相关差距不能小视。尽管农产品有自身的特殊性,品牌化道路的时间相对短暂,自身取得的经验不是很多,但通过观察和总结,认真加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农产品品牌工作及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一、农产品品牌设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农业企业的品牌意识总体上比过去普遍增强,在品牌经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兴起及农户经营方式的逐渐转变,品牌化正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品牌一般来说包括名称和标志两部分,因标志往往属于艺术设计范畴,所以本文中的品牌设计主要关注于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名称设计。

从品牌产生的角度,农产品品牌主要有两种设计方式,一种是“地域名称+产品名称”,这种状况在现实中广为存在,颇具典型性,比如,烟台苹果、(安徽)砀山梨、(陕西)大荔西瓜、(河南)信阳毛尖、(辽宁)盘锦大米、吐鲁番葡萄、赣南脐橙、茅台酒等等,都反映出产品和地域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互相衬托,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相关产品在市场上比较容易受欢迎,这是一种传统的方式;另一种方式就是直接给产品设计一个富有个性的新名称,比如大仓面粉、老庄户大米、五粮液酒、乐百氏纯净水等。可以看出,农产品因为与地理位置、历史及自然条件、种植习惯等紧密相关,一些产品在品牌运用的角度和地域名称联系在一起,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许多农产品申请了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或地理标志认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产品的生产销售。上述两种品牌设计方式也可以融合,既能获得地域带来的一般收益,又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额外的收益,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方式;而对于没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而言,往往要立足于走品牌自力更生的道路,也就是要创设品牌。 从以上最新商标注册情况来看,很难找出比较理想的商标——既能够反映产品特点,又具有很好的传播性。有些甚至让人感到不可捉摸,比如“百年老中医”、“铁源香旺”、“金忠电脑猪”等;只有少数几个商标的意味比较浓,如“冠益乳”、“干脆点”、“一家人”、“猪之星”等。尽管有英文商标,表面上看具有国际意识,比如“DSW”、“OUKE”等,但从设计来看,让人难以识别记忆,不能说具有表现力。通过对以上商标及一些品牌观察发现,我国农产品品牌在设计方面存在若干问题:

(一)意义不明显。多数品牌本身难以说明要表达的意义与内涵是什么,和产品之间难以建立一种必然的联系。多数品牌仅仅停留在品牌最基本的识别意义上,因而势必造成品牌联想性差,推广难度大。如“健康红”、“迷客乐”、“仙林”等商标可用在各种产品上,不能体现出针对性。因而产生不了诸如“五粮液”是酒、“娃哈哈”是儿童用品这样一些优秀品牌的传播效果。

(二)设计思想简单。有些品牌名称选用人名(如徐勤海)地名(如高钱),但由于本身不知名,所以品牌推广难免要慢很多。一般意义上应慎用人名及当地村组名称,乃至当地的小山小水名称。好的品牌应该起到对产品销售的引领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相随。

(三)品牌的基本特点未能充分展现。一个好的品牌一定要易认易读易记,具备这种基础才能方便传播,而且更有价值的是,很少的品牌投入就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如“鲁花”花生油,这一品牌尽管用语简单,但产地信息、产品性质与色彩都表现出来了,简洁而富有魅力。

(四)品牌的内涵挖掘不够。品牌设计不能仅仅关注产品的自身,或生产经营者的思想、倾向及爱好。毕竟产品是要走向市场,要经顾客挑选、感觉、评判,从而关系到生产经营者的最终效益。“老蜂农”作为蜂蜜品牌,通过养蜂的老人这一形象,把产品的特点升华了;“农夫山泉”不仅是水,而且代表的是返璞归真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品牌的提炼精当把产品直接推向一个高远的境地。

由于以上不足或存在的一些问题,势必造成相关品牌传播难度加大。反映出部分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不是很强,在驾驭与适应市场的手段与方法方面有待改进。2006年3月至9月,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中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在品牌建设的基础认知层面还广为欠缺,需进一步提高。笔者曾在2009年春季到陕西甜瓜种植基地——西安市阎良区做过调研,甜瓜在那里种植已有十余年历史,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产品已销往国内多个省份,甚至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然而以合作社为主导的品牌仅有三个,并且品牌建设手段单一,总体上品牌理念与营销策略尚处于初级阶段。

第9篇:农产品品牌调研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 产业化 现状 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043-01

做好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职工增收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团场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我团农产品加工业经营情况,团场相关部门走访了团场龙头企业、连队,对团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农产品加工业经营发展现状

1.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4年以来,团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投资规模近3亿元。并以引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优质农畜产品种植面积。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参股等方式,把工农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团场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收益低、抗御风险能力弱和公司生产所需原料等矛盾和问题;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提高了效益,壮大了规模,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85%以上的农副产品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加工转化、就地销售的产业化模式体系,团场经济快速发展,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农业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

2.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以“伊珠”葡萄酒厂为支点,先后引进了中基番茄酱厂、苍野牛羊肉食品有限公司、绿翔牧业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企业改制和扶优扶强,组建了粮油加工厂、益群稻米加工厂等一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团农业产业化进程,已初步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工番茄、粮食、种业、葡萄、糖料、香料、蔬菜、牛羊育肥、禽蛋、奶(肉)牛养殖等基地建设都初具规模,辐射带动职工4000多户,占全团总职工总数的95.1%,带动基地面积6.8万亩,占全团播种面积的98.2%;农牧职工人均收入中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农牧职工人均收入的94%。

3.农业生产标准化不断推进,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我团积极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同时,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全团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2.5万亩,取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达2项。

4.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单位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我团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职工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职工培训工作已步入正常轨道,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快速发展,团连两级都建立农业相关网站和电视栏目,及时搜集农业信息,初步形成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供求、价格、进出口等信息服务的体系。

二、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团场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团场农产品加工业经营水平还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现阶段团场的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不多,规模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带动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是有限。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而且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配套基地,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就更小了。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并没有形成发展规划,有些规划则因缺乏实地调研考察和研究论证,存在纸上谈兵、凭空想象的情况,而真正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极少。

3.农产品加工业组织程度不高。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专业组织和专业大户不多,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加工龙头与生产结构不合理。龙头和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十分脆弱。

4.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资金不足的制约。团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自身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筹资难,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团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5.职工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使科技不能充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种植业结构调整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仍有一定的难度。个别干部和一些职工的思想观念还赶不上团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只强调片面,不考虑全局,只看眼前,不考虑长远。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宗旨,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迈上新台阶。

2.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快玉米制种、加工番茄、甜菜、葡萄、薰衣草、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产品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到“十二五”末,高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占到总种植面积的98%,重点实施10万只育肥羊、6万口商品猪、100万羽无公害肉鸡养殖基地和万亩葡萄、薰衣草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

3.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成为推进我团农业产业化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园区。二是合理设置龙头企业入园门槛。对龙头企业在投资规模上的入园门槛应明显低于工业园区。三是研究制定并出台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4.落实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兵团、师团制定的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引导职工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与企业经营;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基地规模,使职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带领其共同致富。

5.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6.培育好优质品牌。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商标注册工作,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实施以注册商标为重点的农业品牌战略。要加快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优势拳头产品及加工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订,并组织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战略,逐步改变目前一些农产品品牌“多、乱、杂”状况,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农产品。要加强对名牌农产品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定期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保证和增强我团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洪江,韦林珍.中国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与创新[J].农业经济导刊,2002,(11):45一53.

[2]柯炳生.台湾的农业合作与政策支持〔JJ.农业经济导刊,2002,(7):110一111.

[3]金红磊,王守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理论根源、问题剖析及对策探讨IJ.体制改革,2002(9):29一32.

[4]杰克・尼尔森.农民的新一代合作社〔J].中国农村经济,2000,(2):77一79.

[5]范小健.关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9,(4):9一14.

[6].徐金海.“公司+农户”经营组织的制度缺陷及改进思路[J].农业经济,2002,(10):33一37.

[7]王世伟.冲破绿色壁垒发展绿色农业〔J].经济前沿,2002,(7):31一32.

[8]赵万羽.新疆草业优先发展区域选择及其战略规划〔J〕.中国草地,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