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护理的方法范文

康复护理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护理的方法

第1篇:康复护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血栓 康复 护理方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2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40-01

脑血栓是主要是因为脑部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的斑块形成等原因,导致发生病变的动脉血管的管腔极度狭窄甚至是完全闭塞,从而使病变动脉所供血的区域出现局部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坏死而在临床上出现各种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症状[1]。临床上,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年人。根据脑部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患者可以出现眩晕、言语不清、肢体乏力、神志昏迷、甚至发生死亡。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脑血栓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给广大的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严重的威胁[2]。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正确科学的康复以及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血栓的180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血栓患者,共计18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言语含糊不清,眩晕等临床症状。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有53例,女性有37例,年龄最大的患者有77岁,年龄最小的患者有47岁,平均年龄为(61.83±10.15)岁。对照组中,男性有51例,女性有39例,年龄最大的患者有78岁,年龄最小的患者有45岁,平均年龄为(60.91±10.3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上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案。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有计划性的康复护理方案。

1.2.1 常规的护理方案。由于脑血栓的患者有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大受限,因此,患者可能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在日常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保持细心、耐心,态度要和善,让患者感觉到护理人员的爱心,同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基本的康复知识,帮助患者病情的康复。护理人员在日常的输液时,尽量采用健侧的肢体进行输液,以避免患侧肢体出现静脉炎、肿胀等情况。对于脑血栓的患者,护理人员护理时,要注意定时翻身,一般是每2个小时一次,注意保持患者身体以及口腔的整洁。对于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在操作的时候,要严格实行无菌操作,避免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则应注意清洁患者的及其周围的皮肤,以防产生褥疮。指导患者均衡饮食,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从而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1.2.2 康复护理方案。对于脑血栓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正确的肢体摆放、翻身以及其他早期的康复训练,包括在床上进行各个关节的全范围的活动。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评估,指导患者有目的性地训练腰腹部等部位的力量,为患者以后的下床行走做好准备。训练患者站立时,护理人员可以协助以及指导患者的家属对患者的站立给予一定的辅助,并逐渐教会患者运用自助工具进行站立。对于已经能够稳固站立的患者,则指导其有目的的开始步行,可以对患者提供一定的协助,尽量纠正其错误的步态,并注意防止患者发生跌仆。对于失语的患者,可以从单音开始训练患者的发音,然后逐渐过度到双音、短句、长句等,并可以结合各种图画资料以帮助患者进行语言训练。

1.3 评价标准。根据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的恢复情况、肢体肌力的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价。具体为,有效:经过治疗以及护理之后,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恢复正常,患侧的肢体的肌力能够达到3级以上,且没有并发症的发生。无效:经过治疗以及护理后,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患侧肢体的肌力没有明显的改善,并且发生各种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验证,P

2 研究结果

经过治疗和护理之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5.5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6.67%。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对比,经过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血栓是神经内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针对本病,进行适当的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信心,提高本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最终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3]。通过本组研究,观察组的患者经过康复护理之后,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对脑血栓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自理的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贾小华.56例脑血栓患者康复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杂志,2011,12(12):131,110

第2篇:康复护理的方法范文

这段时间是手术后的最痛苦时间,手术后要首先用药,然后用长石膏从脚部固定到大腿膝盖处,此时要膝盖处要屈膝60°~70°,踝关节成中度跖屈位,脚尖要向下压,因为手术后跟腱是比正常状态短,所以这样的腿部脚部姿势能够保证不牵扯缝合的跟腱,但是踝关节不能跖屈过度,即为脚尖不能下压过多,不然会导致皮肤及肌腱缝合处纹理压力增大,不利于皮肤和跟腱愈合。

这段时间主要是躺在床上休息,减少下地活动,确实要下地活动需要拄拐下地,患肢不着地,站立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手术后1-2天:

手术后1-2天我们仍然要多躺在床上,此时脚部怎么放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你会发现无论脚部用什么姿势摆放都会特别的难受,这段时间我们仍然要少下地。

每天定时的用冰袋冷敷手术部位,给伤口消炎去肿,康复训练主要以侧抬腿、直抬腿和后抬腿为主,配合进行脚趾的活动,这样做主要是防止大腿肌肉萎缩,以及保持足趾的灵活性,脚趾的活动是不牵扯跟腱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做。

抬腿训练可以每次坚持10秒钟,每组20下,每天进行3次。

足趾训练可以每次活动20下,以活动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5-10组。

手术后第3-4天:

这段时间我们一般要进行一次换药,因为这时候的伤口愈合了一点,为了防止带血的纱布感染导致不愈合,我们要换药一次。

这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坚持前面的训练,另外可以进行大腿的肌肉肌力训练,方法是用意念来绷紧、放松大腿肌肉,保持大腿位置不变,这种方法需要大家自己去感受,就是静态肌力训练,大家可以多感受,不用担心拉扯到跟腱,这段石膏期只要不受外力影响,我们的训练都不会伤害到跟腱。

静态肌力训练可以每次绷紧肌肉5秒钟,每组10下,每天进行5次左右。

手术后第1周:

这段时间我们要坚持以上训练,在一周时间时进行第二次换药,确保手术缝合部位不被感染、保持干燥,换药结束后仍然进行长腿石膏固定,确保脚部不受外力牵扯。

手术后第2周:

到了第二周,在坚持以上训练的基础上,要进行伤口拆线,这时候一般都是在家里,需要到附近的医院挂号拆线,拆线很简单,只要相对靠谱的医院都可以进行,拆线后要用纱布包好缝合处,然后仍然用长腿石膏固定腿部。

手术后第3周:

到了第三周,我们要把长腿石膏换成短腿石膏,短腿石膏保持脚踝处角度和姿势不变,把膝盖以上的石膏部位去掉,我们可以到医院换成短石膏,也可以自己在家把长腿石膏锯成短腿石膏,只保留膝盖以下的石膏即可。

此时的康复训练在坚持以上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膝关节的训练,首先要每日用热毛巾热敷膝盖部位,长时间的固定导致膝盖的活动能力下降,热敷后我们可以进行膝关节活动训练。

训练可以坐在床上,把患肢以膝盖为支点弯曲,不断地练习抬起小腿,直到腿部与地面平行为止,然后再次弯曲,主要是恢复膝盖的功能,每次以抬腿20次为1组,每天进行10组。

手术后第4周:

在进行以上训练的基础上,我们每天把石膏取下来,用热水或者中药进行泡脚,最好是用桶泡,能够泡到跟腱部位,这样能够活血化瘀消肿,然后泡完后对跟腱部位进行按摩,并适当的活动下脚踝,但是角度要控制好,脚背和脚尖适当的向上抬一抬,甚至要用手向上扳一扳,这时跟腱基本已经长好,可以慢慢的进行恢复。

手术后第5周:

继续进行前面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增加滚筒训练、滚瓶子、踩沙袋、夹毛巾等训练,也就是找一个圆形筒状或者瓶子放在脚下,用脚适当用力踩住瓶子来回滚动,这个训练方法对增加脚踝跖屈角度和适当拉开跟腱有很大的作用。

方法是:每天脱下石膏,筒或者瓶子最好在20厘米长度以上,直径为10厘米到15厘米,每次活动在20-30分钟左右,每天进行3次。

手术后第6周:

这个阶段我们就可以脱掉石膏了,然后穿跟腱靴,跟腱靴网上或者医院有得卖,或者我们可以自制跟腱垫,用硬质纸盒裁剪成脚后跟垫,约20个纸片高度约为4厘米,然后就可以拄拐行走,慢慢的找到平衡后可以去掉拐杖,慢慢的走路,每天撤去一片脚后跟垫,直到20天左右把所有的垫子撤掉,这样会给脚踝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的恢复脚踝的背伸、跖屈角度。

手术后第7-8周:

这个阶段我们通过每天的滚瓶子滚筒训练,以及跟腱靴跟腱垫走路训练,角度已经慢慢的有所恢复,跟腱也慢慢的被拉开拉长,此时可以配合进行推墙训练。

推墙训练就是双手推墙,脚成弓步,伤脚弓起向墙靠,健脚向后拉,或者反过来健脚向前弓,伤脚向后拉直,这样能够帮助矫正、练习角度,恢复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角度,每次来换推墙5分钟,每天10次。

手术后第9-12周:

这个阶段就要全脚掌着地行走了,要完全恢复踝关节的活动能力,重点练习小腿肌肉力量,加固跟腱的强度,可以进行双脚提踵训练,伤脚蹬床训练,双脚提踵单脚落地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小腿肌肉的恢复,所以我们在进行以上训练时要感受到小腿肌肉发力,这样才能够起到训练效果。

双脚提踵就是两只脚一起抬脚后跟,伤脚蹬床就是用伤脚的前脚掌蹬床,而小腿肌肉绷紧用力,双脚提踵单脚落地就是要两只脚一起抬脚后跟然后伤脚单独支撑落地,以上动作每天训练3-5次,每次20分钟左右。

手术后第13-24周:

这个阶段我们走路基本已经正常或者趋于正常,此时要重点练习加强小腿力量,可以练习单腿提踵,并适当的进行慢跑、快走等运动,这样可以帮助小腿找回肌力,恢复小腿肌肉。这段时间基本就可以正常工作了,运动员可以小运动量的进行恢复运动。

手术后第25周以后:

第3篇:康复护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医;康复;瘥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87-02

瘥,病也;瘥后,泛指病愈后恢复期。瘥后如调摄不当,极易引起复发。《伤寒论》中所谓的食复和劳复,就是由于调护不当而引起的疾病复发。因此,对于疾病初愈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如何注意生活起居和正确调理饮食,重视其脏腑功能的恢复和情志调护,配合康复训练,使疾病不再复发,达到康复的目的。

1中医康复护理原则

1.1 养生护理原则

养生护理要遵循“形神兼养”的原则,中医养神采用养形调神,以动静结合,动中求静,来调和瘥后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促进身体康复。在实施中,把调摄精神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中医护理原则相结合,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

1.2综合护理原则

综合护理原则主要是针对瘥后不同的证候进行综合施护,遵循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原则,根据轻重、缓急、病程长短等不同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1.3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对康复对象进行身心全面的护理。

1.3.1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瘥后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

1.3.2适应社会环境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社会是统一的整体,护士应对瘥后康复对象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有所了解,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情志护理。

1.3.3注重身、心全方面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不仅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和判断脏腑的功能变化,而且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志变化,以拟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

1.4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原则

1.4.1因人施护:护理时要根据瘥后患者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病情轻重、残疾程度、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

1.4.2因证施护:根据瘥后康复对象所患病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4.3 因病程施护:主要是指康复对象在瘥后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护理要求。

2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中医康复学常用的辨证方法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采用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方法,以确定证候。根据康复护理对象、康复目的制定康复护理措施及施护内容进行辨证施护。

2.1老年病证

2.1.1 康复目的:恢复老年人脑力功能。

2.1.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心理疗法、作业疗法。

2.1.3 施护内容:饮食护理、情志护理。

2.2 残疾病证

2.2.1 康复目的:减轻症状、恢复功能。

2.2.2 康复措施:功能训练、情志心理疗法。

2.2.3 施护内容:指导功能训练、情志护理。

2.3精神病症

2.3.1 康复目的:恢复心神功能。

2.3.2 康复措施: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心理疗法。

2.3.3 施护内容:指导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护理。

2.4慢性病证

2.4.1 康复目的:恢复脏腑功能。

2.4.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气功、针灸、中药治疗。

2.4.3 施护内容:指导气功、饮食护理、服药护理[1]。

3中医的传统康复护理方法

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除遵循一般住院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之外,还应在起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运动护理方面突出康复期护理特点。

3.1起居护理

起居护理主要是指患者在恢复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必须保持安静整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使患者心情舒畅,安心养病。

3.2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康复护理的原则是以食代药,食药并重,强调以合理的饮食调养配合疾病的治疗,促进瘥后机体早日康复。

3.3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是通过治神、调神、护神、医心等治疗与护理手段,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训练的一种方法。

3.4运动康复护理法

运动康复护理法是对康复患者的行走、活动的护理,应按照康复治疗的规程进行。要合理安排休息与运动,掌握动静结合的原则,做适当的运动健身,对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指导与护理[2]。

4康复功能训练护理

4.1根据病证训练护理

对康复患者的功能训练,要根据病证或伤残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护士要指导和配合功能训练,使患者尽快能够生活自理,获得劳动的能力,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4.2生活能力训练护理

为了使伤残人员尽快独立生活和工作,在康复期就应进行生活能力的训练,如起床、穿衣、洗脸、漱口、吃饭、解大小便等。

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中,笔者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配合传统的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以减轻疾病损伤带来的后果;使瘥后机体功能和精神情志尽量恢复到患病前的健康状态,并防止疾病再次复发;使瘥后患者能够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付艳涛. 实用中西医护理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

[2]刘茂祥.神经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疗[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89-198.

[3]冯运华.中医护理优势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3,18(4):320,F003.

第4篇:康复护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体会

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 姿势异常, 同时智力、语言、视觉、听觉等出现各种障碍。近年来, 脑瘫发生率逐年上升, 对患儿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对家属及家庭都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就分析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体会, 增加患儿康复率,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55例本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脑瘫患儿, 经诊断, 均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男36例, 女19例, 年龄2个月~10岁。24例痉挛型, 18例弛缓型, 8例手足徐动型, 5例混合型。

1. 2 方法 ①康复教育。首先患儿在入院后, 护士要做好患儿和家属的康复宣传教育, 使患儿和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进行治疗和护理工作。因此, 护士要了解患儿的病情, 并要分析家庭情况, 讲解治疗和康复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做好相应准备。其次要做好卫生教育。护士要指导家属做好患儿的卫生工作, 注意保暖, 适当添加衣物, 尽量选择舒适柔软衣物, 餐具要定期进行煮沸和消毒, 避免细菌感染。适当进行锻炼运动, 避免出现湿疹。最后加强用药指导。患儿药物大都是冲剂, 或者将药片捣碎加水送服[1]。患儿喂药时, 需将患儿抱起, 头部抬高, 避免出现呛咳。对于自行服用药物的患儿, 要将服药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指导他们正确服药。②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 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患儿病房可以摆放儿童喜欢的玩具和图片, 让患儿保持着轻松愉悦心情进行康复治疗。同时在治疗室走廊及家长休息地方张贴脑瘫发生原因, 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 使患儿家属可以更加全面认识脑瘫疾病, 提高他们治疗, 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护士在和家属交流时, 态度亲切, 要有足够耐心, 不可存在不良情绪与患儿和家属交流。③运动康复护理。首先是不自主运动康复护理。在康复护理工作中, 要避免患儿受到不良刺激。此时护士要先和患儿建立良好关系, 使患儿可以信任护士, 无不良情绪, 确保康复护理顺利实施。在康复护理中, 先将患儿下肢控制不自主运动进行康复运动, 让患儿适宜进行爬行、行走、平衡等训练。患儿下肢在获得一些自主控制后, 然后进行自主运动控制, 如头控制、双手支撑等运动。其次是共济失调康复护理。脑瘫患儿在坐立和卧床时, 无法保持有效平衡。因此, 在平衡康复护理时, 先从患儿眼手及口手的配合, 然后从坐立、跪立的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同时还可以使用平衡器材, 比如平衡板等让患儿训练, 患儿在训练时, 避免发生摔伤和跌伤。④语言障碍康复护理。脑瘫患儿会出现视觉、听觉及语言障碍。在康复护理中, 患儿头部保持中立, 身体放松, 利于倾听;为了容易患儿理解, 需采用简单言语, 同时配合手势与患儿交流, 便于理解。在交流过程中要面对患儿, 使他们能够清楚和明白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语。另外, 家长要和患儿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 使患儿可以时刻在语言环境中成长、锻炼。⑤心理护理。脑瘫患儿由于肢体及行动障碍, 会出现自卑、悲观、暴躁等负面情绪, 而护士和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力、宽容性去关爱他们。当患儿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哭闹、自卑、孤独等行为时, 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训练, 产生逃避、恐惧等行为时, 护士和家长要给予患儿更多关爱。在训练时, 将心理康复和生活康复护理结合在一起, 患儿在训练过程中, 护士和家长要和他们交流, 注意患儿表情, 多鼓励和表扬, 增强患儿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根据患儿兴趣爱好, 进行积极有效诱导和引发, 缓解负面情绪。加强患儿之间交流, 使他们能够跨出自己的圈子, 融入别人圈子, 去交流, 去交朋友。另外, 家长在患儿护理期间也存在着抑郁、焦躁、激动等不良反应, 护士要向家长解释脑瘫康复的案例, 缓解家长担心、抑郁心情, 并要让家长积极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2], 使患儿坚持治疗。⑥出院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对提高患儿康复率有着促进作用。因此, 患儿出院后, 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提高患儿兴趣。同时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要指导儿童独自穿衣、刷牙、吃饭等, 突破他们的行动障碍, 使他们可以逐渐生活自理。

2 结果

55例脑瘫患儿经综合康复护理, 25例治愈, 29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7.8%。

3 讨论

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 姿势异常, 同时智力、语言、视觉、听觉等出现各种障碍。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 为了提高患儿的康复率, 必须要采取综合康复护理。

在本组患儿康复护理中, 55例脑瘫患儿经综合康复护理, 总有效率为97.8%。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康复教育, 使他们能够掌握脑瘫康复治疗知识;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和语言障碍康复护理, 提高脑瘫患儿康复率;加强患儿的心理护理, 缓解患儿负面情绪, 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要缓解家长负面情绪, 使家长可以护士一起配合患儿康复治疗, 促进患儿康复速度[3]。患儿在出院后, 加强患儿出院指导, 进行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使患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康复训练, 突破他们的行动障碍, 使他们可以逐渐生活自理, 并逐渐康复。另外, 患儿在康复护理中, 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根据患儿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年龄, 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在康复训练场地, 安装防滑地板, 做好防护栏, 避免患儿在康复护理中, 出现危险事故。

综上所述, 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中, 需要采取综合康复治疗, 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和家庭护理, 对提高患儿康复率有着促进作用,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小莉. 脑瘫患儿家庭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护理学报, 2013, 10(05):456-459.

第5篇:康复护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颅脑外伤;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034-02

颅脑外伤是由于患者头部直接或间接遭受外界暴力所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危重患者所占比重大、昏迷发生率高、临床症状重、病情变化迅疾,且通常会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以上疾病特点导致颅脑外伤患者群体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居于首位。颅脑外伤病例经紧急救治获得生存机会后,其漫长的恢复过程中一般均会同时伴有运动、感觉以及认知等功能方面程度不等的障碍,导致患者难以顺利回归于社会和家庭,整体生活质量较低[1]。因而颅脑损伤存活病例的住院康复质量与其最终的伤残率、生活质量等均密切相关,对该类患者群体施以积极的住院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实施科学的康复功能训练,成为该类患者整体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2]。笔者对近5年来涉及我国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总结,希望对临床护理工作者的相关护理实践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

1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

颅脑外伤存活患者群体中遗留有语言功能、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的比例较高,这种高致残率导致该类患者群体在承受身体重创后,还需承受来自于心理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照顾压力和经济负担。现阶段该类患者的康复进程常常是于出院后才进行的,这种迟滞的康复过程使患者错过了实施功能康复的最有效时期。康复研究专家们指出[3],颅脑外伤病例存活后具备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能力以及较强的可塑性,适时科学正规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能够促进该类患者实现大脑皮层运动动作的定型过程,帮助患者获得肌肉与关节运动能力的协调性训练,有利于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肢体痉挛等情况,避免废用综合征的出现,帮助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而实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4]。故而,对于颅脑外伤病例住院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科学合理掌握对于其最终的康复质量至关重要。关于适宜的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研究较多,有研究认为[5],在颅脑外伤病例住院期间施以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运动功能的有效恢复,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该类患者群体的生命质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有研究者对住院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的具体时机做了明确研究,指出在颅脑外伤病例入院时,即应当在施以语言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教育和指导。在该类患者入住医院后的第(1±0.75)天,如果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波动处于平稳状态,病情不再恶化,就应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针对颅脑外伤性失语患者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研究则指出,对于此类患者来说,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存在正相关,即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则效果越佳,可于患者入院后的第(5±1.27)天就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而一项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时机的研究则认为,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的24~72小时内即实施科学正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认知综合功能的良好恢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当前较为公认的早期康复介入时机,即应于颅脑外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的48小时后的时间段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6]。

2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采用的干预模式

2.1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 该模式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其干预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上。具体的干预内容和干预形式主要包括心理疏导疗法,音乐刺激疗法,肢位的合理摆放、按摩,关节的被动活动,平衡与变化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等[7]。研究者[7]通过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病例中的应用研究,认为该模式以其干预形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干预内容的全面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在颅脑外伤病例的整体康复过程中具备着诸多优势。

2.2 分阶段进行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非手术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的康复护理。其具体实施步骤为:自患者入院至入院后第1周的第一康复护理阶段,向患者施以催醒疗法、心理干预以及早期的功能训练;将患者入院后的第1~2周定为康复护理的第二阶段,此期的康复护理重点为帮助患者完成从被动功能锻炼向主动功能锻炼的过渡过程;第三阶段的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入院后的第3周起,主要实施的是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研究结果发现[8],接受该康复护理模式的试验组干预后30天GCS、Barthel指数评分值均较未、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高,提示对颅脑外伤病例施以分阶段进行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发挥对患者良好的觉醒促进作用、积极的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效果。

2.3 组织化医疗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 此干预模式的指导理念是,将康复护理做为颅脑外伤病例的生活或者管理方式,患者经评估后确认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即对该类患者施以来自于专业康复治疗师和护理工作者的针对性医护干预,并通过相关康复人员的专业帮助,为该类患者构建起利于其后期良好功能恢复和高质量生存品质的优质康复氛围与环境[10]。相关研究显示[11],组织化医疗模式康复护理组入院15d和30d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颅脑外伤病例,提示在组织化医疗管理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住院病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过程中独具价值。

3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急性期康复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①帮助患者维持合理的康复。自患者入住医院接受治疗开始,依据其具体情况,施以良好的卧床摆放护理,保证肢体与关节摆放于良好位置,并帮助患者实施正确的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的发生。帮助患者维持合理的康复有利于纠正颅脑外伤病例因大脑皮层受损所导致的异常姿势,避免因此而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加重所导致的运动功能恢复难度的增加。②催醒疗法。针对遭受严重颅脑创伤的病例所存在的昏迷或昏睡情况,在施以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通过亲人呼唤、音乐刺激、肢体按摩、针灸治疗等催醒疗法加以干预[12],对于改善颅脑外伤病例的意识障碍程度效果确切。

3.2 稳定期康复护理措施 ①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以真诚的关怀态度,构建起和谐的良好护患关系,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和康复宣教,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形成护患共同努力的康复协作集体。一项针对颅脑外伤病例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指出[13],心理护理组颅脑外伤患者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组,证实了有效的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对改善颅脑外伤病例负性情绪的有效性。②运动康复训练。指导和帮助患者实施关节活动与变化训练。注意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不可急于求成,亦不可因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应帮助患者合理掌握训练的进度,以保证康复训练效果。

3.3 基本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认知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采取书写、记忆、综合分析能力、计算四种训练方法来实施。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4],两组接受不同护理措施的颅脑外伤病例干预四周后的MMSE评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认知功能康复组的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而对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则可分为运动性失语的康复以及感觉性失语的康复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以语音方面的康复训练为主,后者则以理解能力的康复训练为主。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措施则是指在护理人员的科学协助和指导下,帮助患者循序渐进地由他人协助到独立或借助于最少帮助来成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进一步扩展至在社区范围内完成社会活动的目的[15]。多位研究者[16]均对颅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接受护理人员科学的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措施的患者群体,干预后的相关评价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护理措施对降低颅脑外伤病例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是积极有效的。

4 结论

颅脑外伤病例最终的恢复情况与其具体伤情、急救治疗质量、科学正规康复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该类患者群体普遍较重的病情现状,我们在其住院期间一般均将护理关注重点集中于对其的紧急救治方面,而将对其的康复护理置于被忽视的位置,导致该类患者的康复进程往往延迟至出院后才开始。而依据现代康复观点,对该类患者群体的康复护理干预开始得越早,则效果越佳[17-18]。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颅骨脑外伤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尚未建立起颅骨脑外伤患者康复护理实施基础的科学评估系统,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选择不当,护理工作者对先进而有效的康复护理模式知识和技能的匮乏,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执行不力等。故而,我们应当在护理临床实践中,在对颅脑外伤病例施以积极紧急救治和护理的同时,认真评估该类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基础,充分考虑其在康复护理干预中可能的获益程度,同时结合具体病例的实际情况,审慎地选择适宜的康复护理介入时机,对各种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和康复护理具体干预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并切实落实最优的康复护理方案,以便切实帮助颅脑外伤患者自康复护理中获益[19-20]。

参考文献

[1] 范燕娜,王冬梅,石卫青,等.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32-134.

[2] 周染云,孙静,王国权,等.颅脑外伤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4,31(5):41-43.

[3] 游洪,姜淑娥.颅脑外伤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26):4509-4510.

[4] 卢智珍,陈永东,韦景清.颅脑外伤失语患者早期康复指导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7B):55-56.

[5] 覃佩红,李次发,曾雪清.组织化医疗模式下重型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9):139-140.

[6] 季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1,9(9):2379-2380.

[7] 罗爱华,窦祖林.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9):881-882.

[8] 尤小刚,石磊.高压氧对脑挫裂伤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101-102.

[9] 陈春瑞,王红娟.循证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2):3401-3402.

[10] 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11] 李爱萍,董晓敏,吴立红.不同时机介入综合康复对颅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53-1055.

[12] 周丽娜.循证护理对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和综合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89-1390.

[13] 赵龙娜.浅谈重度颅脑外伤的护理问题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8):4522-4523.

[14] 杨凤笙,杨伟霞.颅脑外伤后患者早期神经节苷脂治疗及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7-49.

[15] Thompson HJ,Weir S,Rivara FP,et aL.Utilization and costs of health care after geriatric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trauma,2012,29(10):1864.

[16] Linden MA,McClure J.The causal attributions of nursing students toward adolescent survivors of brain injury[J].Nursing Research,2012,61(1):58.

[17] 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18] 雷尚国,黄国涛,孟庆锋,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31-33.

[19] 祝志梅,毛秀英,俞英英,等.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循证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2313-2314.

第6篇:康复护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骨关节患者;常规护理;效果分析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解除髋关节疾患患者病痛、恢复关节功能[1]。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能够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是患者顺利实现功能康复的关键[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4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康复护理在临床骨关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4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26~76岁,平均(47.93±7.28)岁,其中增生性髋关节炎1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7例,新鲜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例;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4~81岁,平均(49.42±10.85)岁,其中增生性髋关节炎2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3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6例,新鲜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例。两组患者在基本临床资料、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单独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干预内容具体如下。

1.2.1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医护人员应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康复环境,包括以下方面:合适的湿度(50%~60%)和室温(18℃~20℃)、充足的光线、良好的通风、消除噪音、健康和快乐的气氛、适当的睡眠和充分的营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解除生理紧张,愉快地接受医院提供的康复治疗及护理。

1.2.2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并深入了解患者各方面情况,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及时开导、鼓励和安慰患者,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的痛苦得到减轻或者消除。同时医护人员应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指导家属陪伴和鼓励患者,增加患者康复信心,解除其后顾之忧。发放系统康复手册,指导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1.2.3预防挛缩和畸形 根据伤残者情况,医护人员应预先采取护理措施,防止废用性萎缩与畸形的发生。医护人员根据人体组合原理对伤残者姿势进行矫正,防止压疮和肢体挛缩的发生;使关节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用力学辅助物摆出适当位置,防止畸形。

1.2.4术后康复训练 医护针对患者情况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术后康复训练指导。告知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并纠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的不良动作和习惯。鼓励患者及时完成锻炼计划,并对康复成果进行定期评价,更换新目标。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设检验标准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22/2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2%(15/23)(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患者关节脱落7例(30.4%),观察组患者关节脱落1例(4.3%),观察组患者脱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骨关节患者康复护理是通过预防功能障碍的同时促进功能恢复,并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进而恢复运动系统功能。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和人们对健康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康复医疗体系逐渐形成。由于一般护理已不能满足康复医学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与康复治疗相适应的康复护理[3]。

康复护理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护理专业提出的新型护理方式[4]。它源于常规护理,又区别于常规护理。康复护理不仅通过各种护理手段,使患者减轻痛苦、加速恢复,而且康复护理通过各种康复护理技术,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回归家庭[5]。作为康复护理人员,在掌握普通的护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不然将严重影响临床护理质量[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22/2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2%(15/23)(P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肖雪芬,李云,李慧敏,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6:16-17.

[2]赵建梅.康复护理在骨关节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4):165-165.

[3]赵会霞.康复护理用于骨关节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4:266.

[4]侯晓明.骨关节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9,15(13):109-110.

第7篇:康复护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辅助器具;养老机构;康复护理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江西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610.9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3.45%。有数据显示,该省自2005年开始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主要表现为高龄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加及慢性疾病老年患者不断增加,这些都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现阶段,高龄老年人的康复护理成为社会、医院及政府关注的重点及难点,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辅助工具在老年人功能康复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更多人看到了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应用的广阔前景和应用价值[1]。本文主要探讨江西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辅助器具的应用情况。

1 老年康复护理的概述

"十二五"开展以来,江西省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截止2014年底,全省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730余家,床位超过17.4万张,其中有550家养老机构和各类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服务合作。通常所说的养老机构主要有:敬老院、荣军疗养院、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等。

1.1老年人功能障碍情况 目前,老年人的功能障碍大多数是因老年各类疾病所导致的,还有一些则是因老化过程,即衰老所造成的。老年人的功能障碍主要有这些:感觉和运动障碍、机体脏器功能、骨关节和肌肉功能障碍、语言沟通和交流障碍、精神、心理、活动能力障碍与社交能力局限等。现阶段的养老机构中,高龄老人比例相对较大,大多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特别是运动功能障碍、视听障碍,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强[2]。

1.2康复护理概念 当前,康复护理已成为功能障碍老年人康复治疗中重要组内容,在养老机构各种服务中,康复护理已被纳入新时期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标准中[3]。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标准中已明确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主要有肢体康复、日常活动、康复效果评估、群体康复方案和个体康复方案制定等。在辅助器具的应用上,主要是指训练类和康复类辅助器具。在最新出台的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标准中,除训练类和康复类辅助器具的应用外,还新增了个人移动类、防护类辅助器具的应用及相应护理服务。先进的辅助技术和适用的辅助器具可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优质化服务,也使得老年康复护理更为人性化、个性化,在养老机构的康复护理中应加大投入,提高应用效率。

2 辅助器具在江西各类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1辅助技术的概念 辅助器具是现代辅助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广义层面的辅助技术主要指辅助器具的研发与服务两个方面[4]。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辅助技术的认识日益提高,其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现阶段普遍观点是,辅助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硬件和软件方面,即器具和应用方法;②服务方面,适配与供应服务;③系统方面,主要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及管理。辅助器具是辅助技术实际应用的一个载体,依据相关标准,辅助器具根据其实际功能分成12个大类、93个次类。通常而言,凡可有效解决或克服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改善和提升残障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的器具均属于辅助器具,比如:电子耳蜗、拐杖等。辅助器具的使用对象不仅单一指残疾人,而高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也是重要的适用对象。

2.2关于老年人辅助器具 大多数辅助器具可适用于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主要包括这几类:移动类、视听类、防护类及生活类等辅助器具。根据南昌市2013年3月~2014年3月对924名残疾人开展残疾等级的鉴定和康复需求的评估,通过集中和社区个别评估法,获得的康复需求评估结果表明,级别和类型差异的残疾人士对辅助器具的需求情况分别为:视力方面77.4%、听力方面75.6%、肢体方面74.3%,尤以语言、智力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最少。从该市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求情况看,视听功能障碍者对辅助器具需求最高。

3 强化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原则和对策

3.1辅助器具在康复护理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为提高养老机构康复护理的水平,及提升辅助器具的应用效率,应确保各类辅助器具能遵循人体活动规律,满足人的生理功能[6]。具体而言,需要遵循这几个原则:①遵循老年人功能障碍情况选用辅助器具,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的功能障碍的类型和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经专业评估后选用合理的辅助器具进行康复护理。比如:设计具有在紧急状态下预警及求救的辅助器具,在老年人跌倒、心脏病突发等情况下可迅速和医疗中心联系;再如设计适合视力障碍老年人的语音测温计、语音血压计等;②严格遵循必要即最简原则,也就是尽量选用简单,适合老年人力量大小的辅助器具,且以临时应用为主,通过临时性的康复护理措施最大限度解决存在的问题;③充分重视辅助器具的应用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老年人没有掌握辅助器具的正确应用方法或使用不当,即便极为适配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也会造成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同时也会导致辅助器材的使用寿命减少。因而,需要告诉老年人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修方法。

3.2强化辅助器具在康复护理中应用对策 根据当前江西各类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辅助器具的应用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较低,以及配置率不高的情况,可从确立养老护理人员新标准、强化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老年辅助护理课程的改革、专业人员进驻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来有有效解决。

3.3积极引进辅助技术人员入驻养老机构 辅助器具的康复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养老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而仅仅依靠培训来获得辅助器具相关知识是很难为老年人提供系统性康复护理服务的。一些辅助器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也有些并非随买随用的产品,而应要根据老年人的功能障碍情况,开展需求调查、适配评估、量身定制及跟踪随访等工作。所以,科学合理地选用辅助器具还应有专业人员入驻养老机构以提供全面的服务。

4 结语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要求社会、国家及家庭充分重视老年人的权益,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实际需要,积极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新时期,为促进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应充分重视辅助器具的科学合理应用,加大投入,培养护理人才,提高辅助器具的适配率,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化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吴敏.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1,(05):32-35.

[2]屠其雷.辅助器具在养老机构康复护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0):134-135.

第8篇:康复护理的方法范文

【摘要】 目的 观察乳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选择10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采用配对原则分为两组,康复护理组术后当天即开始早期康复护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功能康复锻炼,辅以心理康复指导;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术后3~5天才开始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结果 康复护理组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患肢水肿及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改善患肢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乳腺癌 外科治疗 康复护理 功能锻炼

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生命、给女性生活带来巨大痛苦的疾病。乳腺癌行根治术后,由于切除组织广泛、创伤大,故易发生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因此,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肢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现将100例患者康复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2年1月~2003年2月在我院施行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00例(均为女性)。按配对原则将其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康复护理组52例,年龄34~68岁,平均51.2岁;对照组48例,年龄32~69岁,平均52.5岁,两组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年龄、文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手术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

2 方法

对康复护理组患者自术后当天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防治患肢水肿,并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及本人接受能力,制订功能锻炼计划,在单独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2.1 预防患肢水肿的康复护理 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淋巴系统受到破坏,造成蛋白质聚积于组织中,使渗透压升高,吸收水分而引起患肢淋巴水肿,患肢水肿的具体防治方法如下:(1)用枕头适当抬高患肢,按功能位摆放,避免患肢长时间受压,影响肢体血运。(2)术后6h开始由远端至近端按摩。方法:操作者一手扶患肢手腕处,另一手大小鱼际紧贴患肢皮肤,然后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作环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3)轻拍打患侧上肢,用拇指和食指沿患肢淋巴走向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对捏,刺激近端淋巴管,促进淋巴液回流。(4)禁止在患肢输液,告知患者患侧不能持重、抽血和测血压等,避免患肢肿胀 [1] 。

2.2 患侧上肢康复功能锻炼 由于乳腺癌根治术大面积的组织及淋巴结清扫可使部分神经受损,造成患侧上肢功能障碍。因此,术后的功能锻炼对提高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接受能力及本人身体状况,制订功能锻炼计划。其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循序渐进,不要过急、防止意外拉伤。其功能锻炼的目的:松解软化疤痕组织,预防疤痕挛缩引起的患肢功能障碍。具体方法如下:(1)术后当天即可开始功能锻炼,先进行患肢的握拳和转腕运动,每次1~2min,每日2次。(2)术后第1天开始增加肘关节屈伸运动,每次3min,每日4~5次,逐日增加时间及次数。(3)术后3~5天开始练习用手掌摸对侧肩部及同侧耳廓的动作,并可以用健侧手帮助患侧上肢做向上抬举的动作,直到超过头部,每次2min,每日4~5次。(4)术后5~7天可用患肢的手指间顺着贴在墙上的标尺渐渐向上爬行,逐步提高,每次2min,每日3~5次。(5)术后7~9天逐日进行梳头练习,并逐渐使患肢手掌越过头顶,尽可能摸到对侧耳朵,每次3~5min,每日3~5次。(6)拆线后加强肩关节活动,如鼓励患者自己进餐;做画圈及滑轮运动;双手合并向前、向上伸直练习;接触背部练习;手臂外展旋转练习等,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锻炼和恢复患肢功能 [2] 。在此锻炼过程中,患者掌握的力度与活动度方面各不相同,有的急于求成,力度和活动量过大,有的怕痛、怕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锻炼。我们采取个别辅导,讲清正确、及时锻炼的意义,纠正各种偏差,如姿势偏差、锻炼时间偏差等,清除患者思想顾虑,保证完成这一关键性康复阶段的锻炼任务。

2.3 心理康复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人的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东医宝鉴》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由于乳腺癌根治术后改变了女性的整体形象,加上女性思想活跃,考虑问题多,易出现情绪低落、急躁、易怒、心神不定等表现。针对患者的这些表现,应耐心、细致地与患者交谈,让患者发泄心中的烦恼、诉说苦衷。并让同类疾病且预后良好病人与其交谈,同时要讲解术后在形体上所产生的缺陷,可以靠配戴假乳罩或罩或重建术来弥补。通过耐心的解释工作,调节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利地渡过心理障碍期。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术后3天内患肢制动,3~5天后才开始康复训练,方法为集体讲解,患者自我训练。

3 结果

术后1个月及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进行 随访,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效果比较

患肢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手臂外展达180°者为好;外展达150°者为一般;外展小于150°者为差,康复护理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 讨论

乳腺癌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高水平的治疗及护理,为患者提供系统的康复指导,本文康复护理组52例患者通过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有效地减轻了患肢水肿,未发生患肢的功能障碍,使患者能够生活自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术后早期的康复护理和单独指导的功能锻炼对患者术后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功能锻炼的方法亦运用于患者出院后在家中自行操作,对患者进一步恢复亦有 积极作用。对患者进行的心理康复可使患者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和社会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因乳腺癌治疗带来的负面影响 [2] 。因此,乳腺癌根治术后积极主动的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肢功能,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增强生活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第9篇:康复护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9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71-02

进展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与一般性脑梗塞的主要区别是其发病后病变区域不断扩大,病情不断恶化。根据临床相关资料,进展性脑梗塞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患者病后大部分有严重的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1]。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够尽早开展护理,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本文主要对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进展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之间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35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失语、大小便失禁、偏瘫等症状,入院后采用CT诊断均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男性178例,女性157例;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42岁,中位年龄为68.34岁。将33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80例,观察组155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180例实施常规护理,按照一般性临床护理标准实施护理。观察组155例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护理对于进展性脑梗塞患者来说,其病变区域在发病后不断扩大,病情进一步恶化,而正确的护理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恶化,避免患者出现肌肉痉挛。脑梗塞患者正确为侧卧位,避免仰卧位[2],侧卧时要将患者的患肢拉出,避免挤压。当患者必须保持仰卧位时,患者肩部必须上抬前挺,上肢保持自然伸展,手呈空心握拳姿势,在患肢下部垫舒适的软枕。为了避免褥疮、痉挛等情况的出现,每隔2-3个小时要更换,促进血液循环。

1.2.2肢体康复护理对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其在发病后的48-72h内病情还可能会发生恶化,所以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应该从病情不再进展后48h进行[3]。首先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相关的肢体康复锻炼方法,激发患者的配合意识,以及家属的支持和协助。肢体康复锻炼要从部分到整体,开始要按摩患肢,加强患肢局部功能锻炼,例如,握健身球。然后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加大锻炼量,从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从坐卧训练到站立、行走训练,从床上运动逐渐到地下活动[4]。当患者肢体功能慢慢恢复之后,要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生活自主活动,例如洗脸、更衣等。

1.2.3语言及认知功能康复护理语言功能康复锻炼中,首先要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嘴部动作,例如撅嘴、呲牙、弹舌等,锻炼患者嘴部肌肉的灵活现性。然后让患者进行单音节字的发音,发音准确之后,可以反复练习,同时开始学习复杂发音。语言功能锻炼护理中护士要有耐心,多鼓励患者开口说话。认知功能锻炼中,首先要让患者认识简单的事物,说出名字。也可以让患者说出家属的名字,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聊天,耐心向患者介绍周围的事物。

1.2.4心理护理部分进展性脑梗塞患者无意识障碍,当发现自己失语、偏瘫之后,往往会出现失望、抑郁、焦虑等情绪,甚至丧失继续生活的信心,对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早期康复护理中要重视心理护理,适时观察患者情绪,向患者举例说明他的疾病是能治愈的,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结果

对照组180例患者经过住院治疗后18例基本痊愈,治愈率为10%;显著进步34例,进步71例,无效5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8.3%。观察组155例患者经过住院治疗有32例患者基本痊愈,治愈率为20.6%;显著进步37例,进步53例,无效3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7%。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比对照组高10.4%。

3讨论

脑梗塞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进展性脑梗塞在发病后其临床症状会逐渐加重,神经功能表现出渐进性恶化,相对于普通脑梗塞,其病情更加的严重。要提高进展性脑梗塞患者治疗效果,早期康复护理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能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恢复各方面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进展性脑梗塞患者中应用,除了要加强基础护理之外,最重要的是尽早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和语言功能的锻炼,尽量让患者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能恢复到较好的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病后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后,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疗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所以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进展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应用有很好的效果,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11(6:251-252.

[2]郑英华,王菊廷,李顺芬,陈启兰.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