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档案范文

健康管理档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管理档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管理档案

第1篇:健康管理档案范文

选取2014年我社区常住的高血压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我社区常住的高血压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阶段实施常规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未采取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观察组阶段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应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健康行为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4%,较对照组的78%明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健康行为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更高(P<0.05)。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可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以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高血压;社区管理;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的健康档案系统对患者的健康信息和疾病状况进行系统化的管理[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健康档案在高血压社区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特选取了2014年1月~12月、2015年1月~12月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高血压患者各50例进行比较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我社区常住的高血压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我社区常住的高血压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高血压,均为社区常住居民,排除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61~79(70.15±7.62)岁;病程3~8(5.72±2.25)年。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0~79(69.87±7.85)岁;病程3~9(6.03±2.3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阶段实施常规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未采取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定期对患者进行血压监测,为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正确的服药方法以及按医嘱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并定期进行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观察组阶段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应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模式,为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每例患者均需配备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电子健康档案中需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有效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还应包括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如服药方法、血压监测方法、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运动锻炼方法、饮食控制方法、血压变化曲线图,并配以相应的图片,使电子健康档案更具有人性化特点;每月需对患者进行一次上门随访,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档案查询的方法,如平时出现疑问,可随时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进行互动,实现实时互动和共享;待患者血压保持稳定水平后,可每2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健康行为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其中,健康行为量表共包括心理健康、躯体活动、健康责任感、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营养等6个项目,共有52个条目,每个条目的分值为1~4分,总分为52~208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健康行为越好[2];生活质量采用GQOL-74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4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为0~100分,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3]。

1.4血压控制效果判定[4]

良好:患者的收缩压降低幅度超过20mmHg或降至正常水平范围内;尚可:患者的收缩压降低幅度在10mmHg~20mmHg之间;差:患者的收缩压降低幅度不足10mmHg,或者未出现降低。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健康行为评分比较

观察组健康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社区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高血压社区管理的主体部门,主要负责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状况进行监控,以保障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在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管理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容易出现停药、漏服情况,对血压控制较为不利,其健康行为是保障血压控制效果的重要条件,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6]。而如何更加有效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管理是当前高血压社区管理方面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故有必要对高血压的社区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求积极有效的社区管理方法。以往的高血压社区管理中,往往采取简单的文本记录方法,对高血压患者的信息进行纸质档案的记录,甚至部分患者未建档,导致在社区管理过程中,无法实时了解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变化情况,管理体系中存在着滞后性,且管理效率较为低下[7]。电子健康档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主要是利用电子信息平台,为每一例患者进行个人信息的建档,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上门随访,可实时更新患者的最新信息,有利于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了解患者的合理需求,并对患者的相关疑问进行解答,不仅为患者的疾病咨询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同时,还能有效督促患者积极服用药物,减少漏服、停服现象的发生[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后的观察组其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4%,较未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的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且观察组的健康行为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更高(P<0.05),充分证实了电子健康档案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可有效提高血压控制效果。但在高血压患者的建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社区居民不予以配合、资金缺乏等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中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可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以及生活质量。

作者:潘广辉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

参考文献:

[1]凌利峰,董建成,耿兴云,等.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高血压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1,06(4):18-20.

[2]张惠芳.社区健康档案高血压病人管理中的体会[J].医药前沿,2015,5(30):388-388.

[3]周小洁.健康档案在社区高血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101-102.

[4]周爱惠.依托电子健康档案对社区高血压人群的护理干预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6):131-132.

[6]方志群.健康档案建立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3(11):846-846.

第2篇:健康管理档案范文

(一)认识不足

一部分人认为,健康档案不过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对管理工作更是不以为意,造成了信息被收集后又遗失的现象,使得健康档案没有发挥真正的意义。

(二)信息质量较低

居民健康档案包括个人信息和卫生服务记录。有些记录过于简单,信息不完整,填写格式不规范,字迹潦草,更有甚者伪造信息,档案的不真实,无法实现建立健康档案的目的。

(三)管理人员不固定

档案管理的工作没有得到重视,致使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般档案管理工作由护士负责,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档案的记录和归类,工作压力加大,缺乏专业性和工作热情。

(四)管理制度不规范

现在居民健康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电子档案通过纸质档案对健康情况的直接记录进行信息的分析和整理,然后进行电子录入。所以纸质档案的管理也是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重要因素,归档体系的不完善和归档制度的不规范,都会对档案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五)管理设施不齐全

档案管理工作的困难在于纸质档案的管理,因为需要专门的空间进行档案置放和一定的设施举措保护纸质档案。管理设施的好坏,会对档案管理工作造成影响。例如,档案室过小,橱窗内档案拥挤,保存条件恶劣,缺少“八防”措施等,这些都会影响档案的使用寿命。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对待居民健康档案,应该保证档案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健康档案的重视,让居民明白健康档案建立的意义和作用。领导要重视档案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完善健康档案的存储体系和备份方案。健康档案信息需要长期保存并且进行信息资料的补充和累加,但是信息数据量太大,无法长期对信息资源进行联机保存。居民健康档案,不仅要长期保存居民信息,而且在电子数据故障时,不能丢失居民健康档案中记录的信息,要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

(二)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健康信息数据归档的方法与传统的以各类业务为中心的数据备份方法不一样,所以,需要建立分级存储的结构,以实现大量存储和随时存取的统一。因为健康档案在接诊、复诊和随访的过程中,都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及时的补充、完善和记录,流动性较强,所以一定要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保密,维护当事者隐私,记得随时归档,无论何时何地的调阅或者补充、完善、更改和记录信息资源,都要及时放回去。健康档案有利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标准的信息交换格式;提供转换手段,将健康档案中的资源信息转换为标准的交换格式传输到网络上或者存入可移动媒体。

(三)提高管理水平

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直接受到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训练,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的基础和前提。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需要做到:加强培训工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训与指导相结合等。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培训的专业型和实用性,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四)整合信息资源

居民健康档案的意义在于帮助医生更好的了解居民的健康水平,为医学研究和科学实验提供数据。对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方便医生进行查阅和统计,是医疗卫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总结

第3篇:健康管理档案范文

一、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一)信息化水平不均衡。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因人力、空间、物力、资源、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仍旧无法为每一个居民都构建相应的健康档案,即便是当前已经成功构建的一些居民健康档案当中,也难以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许多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仍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就导致各个区域极度不均衡,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起点差异较为明显。(二)缺乏统一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才能够保障整个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有效共享。然而,当前关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应标准明显无法满足其发展的相关需求。各卫生服务机构所应用的软件来自不同的软件企业,因为各个软件缺乏统一的准则,并且不同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这就导致居民健康档案形成了信息孤岛,信息共享极为困难。(三)健康档案采集的难度大。社区卫生院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采集的主体。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持怀疑态度。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陈旧、服务质量难以保障。有些居民对信息收集认识不足,戒备心理强,不愿意告知自己的真实病情,给健康档案的完整性带来一定的困难。(四)软件利用率偏低。通常来说,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软件都是动态管理的模式,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及时将各种随访、追踪的信息录入到系统当中,然而因为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较为繁杂,遗忘或者不能及时录入的情况难以避免。此外,因为专业问题,许多医务人员都存在不会使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自然也就不能利用软件去进行诊断,导致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利用率不高。

二、加强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在台州新闻频道,老百姓都关注的栏目中,开设5分钟的健康知识,宣传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在每年的结核病、艾滋病等防治日中,发放宣传资料。(二)加强硬件建设。物质条件是进行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从硬件与数据库着手,在采购的时候必须要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不仅要保障硬件的先进性,同时也要尽量避免浪费。卫生局信息中心统一购入健康档案硬件设备,全区医院进行联网,这样病人无论在哪个医院,医生都能看到完整的个人信息,为诊治提供方便。(三)培养引进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发展需要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队伍,这个队伍应当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及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由于社区服务中心人手少,既要调查,又要档案录入,这就需要积极培养或者引进对应的人才,同时加大在职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全科医生而言,应当构建一个注重实效、多模式、分类型、多层次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尤其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全科医生来说,应当进行重点的培训教育,保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操作对应的系统,从而有效提升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的利用率。(四)建立健全信息化标准规范。一套统一的标准规范是推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保障。健康档案成为基层全科医疗服务领域内重要的医疗法律文书。早在2009年的5月,我国卫生部就颁布了《健康档案基本构架与数据标准(试行)》,针对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第4篇:健康管理档案范文

1.1研究对象将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通过全国31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对中国城乡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中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的情况进行描述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研究涉及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19.88万份流动人口问卷,63.5%的样本来源于居委会,36.5%来源于村委会;同时涉及31省8785份社区文件,其中居委会占69.6%,村委会占30.4%。接受调查的流动人口中男性占51.8%,男性平均年龄(33.2±9.6)岁;女性占49.2%,女性平均年龄(31.8±8.5)岁。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占64.1%)。

2.2流动人口健康服务需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避孕节育、孕产期保健和疾病诊治方面等存在服务需求。

2.2.1避孕节育接受调查的15~49岁女性流动人口中,88.3%正在使用避孕方法。避孕构成中宫内节育器比例最高(占44.1%),其次为(27.9%)。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60.3%的已婚流动女性在流入地接受了孕环情检查,26.7%领取了和避孕药,7.8%接受了至少一项手术服务[即上(取)环、人工流产、结扎手术中的一项]。由此可以推测,育龄女性流动人口存在孕环情检查、的供应、上(取)环及人工流产等避孕节育服务需求。

2.2.2孕产期保健在流动人口222629名子女中,有24.4%的情况属于母亲孕期一直在外地,未在户籍地;16.6%属于孕期主要在外地,临分娩返乡;2.4%属于孕期主要在老家,临分娩外出;56.6%为孕期一直在老家。73.9%的子女是在户籍地出生。汇总之后,43.4%的情况需要在流入地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26.1%的情况需要在流入地分娩。

2.2.3疾病诊治数据分析显示:12.4%的流动人口一年内有过患病情况,其中3.4%的末次患病发生在两周内。患病人群中,5%没有治疗,2%回老家治疗,其余都是在户籍地以外接受诊治。在诊治机构中,流入地综合(专科)医院占比最大(30.0%),其次为流入地社区卫生站(25.2%),第三位药店自己购药(23.5%)。2.4%的育龄女性流动人口在一年内有过流产经历。

2.3社区健康档案建立情况

2.3.1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情况见图1。社区问卷分析结果显示:60.5%的村(居)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村与居之间没有显著差别(χ2=4.482,P>0.05)。图1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情况

2.3.2村(居)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情况见图2。全国44.4%的村(居)为流动人口建有健康档案,居委会建档比例高于村委会(χ2=51.848,P<0.05)。图2村(居)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情况图3流动人口个人健康档案建立情况虽然许多社区建有流动人口健康档案,但覆盖的流动人口比例并不高。45.3%的流动人口从未听说过建立健康档案的信息,数据分析显示仅有16.9%的流动人口已在流入地建立健康档案,在居委会的建档比例高于村委会(χ2=1283.300,P<0.05),见图3。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中建档比例稍高,为17.6%。

3讨论

3.1社区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工作对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数据分析结果与其他研究相一致,社区流动人口存在避孕节育、孕产期保健和疾病诊治等方面的服务需求[7-9],而建立流动人口健康档案有利于动态了解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及需求,对按需提供健康促进宣传与技术服务工作。

3.2社区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档比例有待提高无论从社区角度还是流动人口个人角度来看,目前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比例并不高。虽然44.4%的社区(包括居委会和村委会)已开展为流动人口建立健康档案的工作,但流动人口中实际建档比例仅为16.9%,尚有很大工作空间。无论是户籍居民健康档案还是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居委会的建档率均高于村委会,提示应加强村委会中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3.3社区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管理的建议

3.3.1多措并举,完善信息收集与档案建立工作鉴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大,信息收集不便,可在流动人口聚集或必经之处建立宣传与信息收集网点,与办理暂住证的公安局派出所、房屋出租中介、社区居委会、用工单位、以及流动人口就医最多的机构(如: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店等处)的工作人员联络,聘请其为健康档案信息收集员,实施网格化信息收集制度,定期将收集的信息上报汇总,建立并更新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库。

3.3.2完善档案信息共享机制,节约资源(1)部门共享的建立。公安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都有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库的要求,建议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将收集到的流动人口信息进行分享,避免重复信息收集的人力、时间的消耗。(2)区域共享的建立。流动人口流动频繁,建议完善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转移与调用制度,逐步实现档案随人流动的动态机制,设立关键信息查询与档案移交规范,避免不同地区重复建立健康档案,保持档案的持续性与及时性。

3.3.3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健康档案建立的初衷是为流动人口更好地提供服务与管理,因此,应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建议定期对健康档案库进行统计分析和汇总,指导社区基层为辖区内流动人口提供包括避孕节育、孕产期保健、计划免疫、疾病诊治等实用的卫生保健信息与医疗保健服务,而不能变为应对上级检查的死档。

第5篇:健康管理档案范文

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个人健康档案形成者,主要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健康服务机构等。档案内容,个人健康档案不仅包括个人在医院看病时候所用的病历,还包括与个体健康有关在医疗、保健等过程中产生的更广义信息资料。档案的形式,主要有图、档、卡、册、表。档案的本质即个人在医疗、保健等个人健康管理活动中形成原始的历史记录,它是医疗保健过程顺利进行的依据。个人健康档案,就是个人身心健康(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的疾病预防与保护、非健康状态的疾病治疗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它是以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管理,满足个人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不同载体和形式的历史记录。由此可见,个人健康档案是个人自我保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医学资料,它记录了每个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建立健全公民个人健康档案对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与独特性

1、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

个人健康档案不仅包括个人在医院看病时候所用的病历,还包括与个体健康有关在医疗、保健等过程中产生的更广义信息资料。个人健康档案可由个人基本信息、基本记录和专项档案等部分组成。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职业、工作单位、教育程度、婚姻、民族等;基本记录即个人健康行为记录:如家族史、吸烟、饮酒、就医行为以及个人各种化验及辅助检查记录、预防性记录等;专项档案指特殊疾患流程,是指对某一问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的动态观察记录。包括症状、体征、用药、转会诊结果等。

2、个人健康档案的独特性

2.1内容的全面性与形式的多样性。个人健康档案不是简单地将纸质病历记载的各项内容输入电脑,还记载了居民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健康相关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收集个人健康档案,不仅能记录病史、诊断治疗情况可以完成以个人健康为中心的信息集成,而且也是在医疗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文字、数据、图表、影像等资料的有机整合。个人健康档案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以图、卡、档、表、册等形式出现。

2.2内容变化的动态性。一份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记录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在各个健康状态下的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客观反映疾病病情、检查、诊断、治疗情况及其转归的全过程记录。它是一个动态连续且全面的记录过程,并通过各种形式详细地记录健康信息的变化,从而为将来的医疗保健以及健康管理过程提供完整的医疗诊断依据。

2.3检索使用的方便性与灵活性。传统意义上的查阅档案,必须是要先通过查找索引,找到相关索引一层层进入后才能进行翻阅,这不仅速度慢,劳动繁琐,而且检索的查全性和查准性又无法得到保证。个人健康档案以个人为单位,以特有的数据格式集中存储,有利于迅速检索查询、调用处理各种信息,为科学研究、临床提供全面可靠的资料,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2.4内容的保密性。由于个人健康档案记录了大量的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所以它的安全控制和保密性的要求就显得很高。个人健康档案涉及的隐私信息主要有注册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职业等,有对于个人健康有关的某一问题的跟踪动态观察记录,如就医行为等,还有用户的潜在信息,即基于个人信息从中发掘出来的潜在信息。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个人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和机制

首先是完善个人健康档案的收集制度。个人要有自我保健意识,尽可能地将与自身健康相关的所有记录全面、妥善地保管起来。各个卫生服务机构,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健康服务机构等要形成制度,从个人出生开始建立健康档案,把个人健康资料纳入各个医疗保健机构的档案管理流程中。其次要确定个人健康档案管理机构。个人健康档案是个人健康情况的原始记录,具有从属性与唯一性,其归属权属于个人所有。医院等健康机构在受聘管理的期限内,负有形成。收集、归档和妥善管理的职责,严禁健康档案的散失。要根据有关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做好个人健康档案的交接工作,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与延续性。再次是不断探索好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培养一支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高校快捷地提供利用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健康档案的利用价值。

2、个人隐私安全与保护问题

隐私的基本涵义就是自然人对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保有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个人健康档案中有关个人信息完全属于个人隐私,这种隐私权主要表现在个人对整个就医、保健过程中档案上记载的个人资讯或信息部分享有的支配权。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的改革,医疗法制尚不健全,易患纠纷日益增多,作为医疗保障体系之一的个人健康档案工作也应纳入法制轨道。如何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不被泄露,是保障个人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个人健康档案管理机构要从提高服务质量,建立起如医患双方密切的信任关系,抵消提供个人信息的顾虑;制订完善的个人隐私制度与隐私保护技术;开展个人隐私保护教育,提高隐私保护意识与行业自律管理意识等几个方面入手,将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与保护个人隐私权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之路。

第6篇:健康管理档案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档案;社区居民;血压控制

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且与冠心病、脑卒中、心衰、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密切相关,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产生极大威胁,而且当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还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很低的水平[1],加强高血压防治工作对于保护我国居民身体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工作中,我们采用了建立社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方式来加强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综合管理,现随机选取了2011年~2013年的35例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旨在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对于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5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61.1±18.7)岁,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1级(轻度)高血压11例,占31.4%;2级(中度)高血压15例,占42.9%;3级(重度)高血压9例,占25.7%。6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脑血管病。服药治疗情况:非药物治疗3例,服用钙拮抗剂17例、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8例、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例,服β-受体阻滞剂3例,服中药或复方制剂5例,联合用药2例。

1.2方法

1.2.1建档管理 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风险分级评估等对高血压患者个人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并予以分类管理,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实施治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对于风险评估为高危和极高危的患者随访1次/月,低危和中危患者随访1次/3个月。根据随访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知晓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和长期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进行改变,讲解非药物治疗的措施和意义,指导患者科学地控制体重、限制钠盐、减少高糖、油脂的摄入、适当体育锻炼、保持心态乐观平和,戒除烟酒。在医生指导下对降压药进行合理选择,适时遵医嘱调整用药的类型和剂量,定期进行血压监测以便指导用药。

1.2.2评价方法和指标 对35例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方式比较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患者血压变化、对高血压知识了解程度的变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学处理,计数和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建档管理前后患者血压变化 建档管理前血压≥140/90 mmHg者有24例,血压

2.2建档管理前后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 建档管理前后患者对高血压疾病和保健知识了解的情况,各项调查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慢性病,需要进行综合、长期的治疗和疾病管理,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平稳地控制患者血压,减少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2]。对于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管理,采用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可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风险分级评估以分类管理,便于执行个体化的随访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可根据随访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健康宣教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知晓高血压患者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和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调整改变,有利于社区高血压的整体综合防治[3-4]。本研究表明,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患者血压和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明显差异(均P

参考文献:

[1]张文兵.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建档分级管理的方法与评价[J].河北医学,2010,16(12):1514-1516.

[2]潘炳凯,蔡桂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124.

第7篇:健康管理档案范文

2006年2月1日在我院随机抽取110名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自愿的原则,比较在建档前、后的自身对照情况,并进行问卷调查。

研究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试验研究,对此110名研究对象进行医学强化干预,定期随访并观察1年;采取统一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评价指标:①患者在健康档案建立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②患者在健康档案建立前后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情况;③健康档案建立前后患者治疗糖尿病的费用。

干预方法:①定期进行随诊监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并指导患者调整药量;②定期开展讲座,讲述糖尿病的注意事项及用药原则;③患者之间,病友会交流经验;④对每个糖尿病患者根据自身病情设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⑤进行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动态监测,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统计学方法:数据由专人输入计算机,查对无误后进行描述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主要有t检验,X2检验

结 果

建立健康档案前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建档前糖化血红蛋白>6.5%者88例,糖化血红蛋白<6.5%者56例,建档后糖化血红蛋白>6.5%者64例,糖化血红蛋白<6.5%者56例,建档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建立健康档案前后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建档前后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情况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治疗糖尿病的年均费用:建档前患者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费用为3200±145元,建档后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费用为3100±123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讨 论

建档前后医疗费用无明显差异的原因:①经过建档后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重视病情,依从性好,坚持服药的结果;②对患有并发症的患者针对个体加用药物治疗,增加一部分医疗费用。③此研究的观察期限较短,因此对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的花费不足以明确说明。

在糖尿病的控制方面建立健康档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同时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延缓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节省开支。对民众进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教育,包括让民众了解发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性别、年龄、生活方式等,使自己的健康问题;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并及早得到正确的干预措施,如锻炼、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对民众的教育应着重放在糖调节受损和未诊病人的发现。一般而言,教育往往比人群筛选更为经济。一部分糖尿病病人被确诊后,未得到医生和护士的教育,认为糖尿病并非是严重疾病,更不知道即使是轻微的血糖异常,也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往往造成治疗上的不配合。从而贻误病情。另外,传统的观点认为,临床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有关个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不属于他们的责任,而现在对待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预防服务的态度信念认为临床医生除了诊断、治疗疾病外,还应承担起临床预防的任务。临床预防服务的提供能更好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本研究中心梗、脑卒中的知晓率在建档前后有明显差异,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陈虾,邓晓燕,莫瑞豪,等.深圳市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要求的调查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6,7(4):574-577.

2 周晓伟,袁丽华,杨郄,等.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心脑血管疾病临床预防服务现状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6,7(4):597-599.

控烟到底难在哪里(2)

最大难点:文明习惯尚难形成

我国约有3.5亿吸烟者,是全球最大的烟草消费国。我国每年归因于吸烟的死亡人数为100万,在全球位列第一。

让很多控烟界人士头疼的是,“在一些城市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禁烟标志形同虚设,甚至在一些星级酒店的大堂、电梯内还是有人抽烟”。

有人测试,“在公共场所你是否敢于劝阻吸烟”。仅三成人士回答“敢”,而其中有一半的人承认“失败过”。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71%的人希望在“无烟餐馆”进餐,75%的人希望办公室是“无烟环境”,89%的人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仍有52%的人在公共场所或家里“被动吸烟”。

调查显示,困扰人们的最大问题是,不吸烟的人没有充分的理由阻止他人吸烟,而吸烟的人没有良好的不在他人面前吸烟的习惯。专家解释,国人良好的文明习惯尚未养成,吸烟者没有形成尊重他人健康权利的意识。

最迫切问题:税收该如何取舍

有人说,中国控烟面临的最难办的问题是税收问题。因为烟草业提供的税收一直是政府的一大经济支柱。

第8篇:健康管理档案范文

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数量明显增多,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负担,同时也使得管理中效率低下、流程不规范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考虑到此种档案具有较高的参照价值,现阶段高校有必要在正视现行管理模式缺陷的基础上,尽快采取改革措施。本文对此项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作了总结,并探讨了创新思路。

关键词 高校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 管理 创新思路

在国家教育部的号召下,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扩大招生。此举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压力增大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项。由于涉及的档案数量众多,此项管理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传统模式很难适应当今的管理要求。所以,现实中必须要重视对传统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尽可能的提高管理效率。

一、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

(一)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健康档案指的就是包括体格检查、疾病检查、体质测试在内的能够反映人的健康状况的原始记录,既可以是图像,也可以是文字。“病历”就是健康档案的一种,其中记录的患者的病情、病史,均是医生诊断的重要参照。所谓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本质上是学生健康状况记录,建立初衷在于为学生自身或家长、学校随时了解学生体质情况提供方便。对于学生与家长来讲,此种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患病学生及早就医,而对于体育、卫生部门来讲,此种档案则可以作为调整工作思路、确定相关措施的依据,有助于学生体质的强化。简单来讲,此种档案就是一种基于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记录,既可以作为教学改进依据,也可以为学生确定锻炼方案提供参考。

(二)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认识存在偏差。通常来讲,此项管理工作是由体育管理部门负责的,但是,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该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明显不够,管理意识及利用意识均十分淡薄。在上述情况下,此种档案的收集以及归档、整理均极不规范。

第二,专业管理人才相对较少。无论是高效管理,还是规范管理,要想真正实现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来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却大多并不是专业人才,他们在工作中体现出缺乏责任感、素质能力不高等诸多问题,限制了管理效率的提升。

第三,缺乏完善的管理规章。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工作,高校大多尚未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这种情况致使档案归档范围不清、分类方法不明、保管不规范、编号混乱,使得原本就任务繁重的管理工作举步维艰。另外,这种情况也给部分工作人员留下了推卸责任的余地,加大了档案遗失和损坏的风险。

第四,管理模式陈旧。尽管目前很多高校都引进了一些现代设备,但实际上这些设备的利用效率却普遍不高。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工作人员观念滞后,对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与效率意识淡薄有关。在管理模式依旧相对较为陈旧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并不重视数据处理环节,致使现代化和高效化管理长期难以实现。

(三)创新思路

1.借助广泛宣传,纠正相关人员的认识偏差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成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针对此项原因,本文认为现阶段高校有必要借助广泛宣传的形式,将相关人员的错误认识彻底纠正过来。在宣传工作中,必须要强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归属于学校基础工作,不仅对学校发展影响重大,还体现着学校的建设水平。这种方式可以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学校工作联系起来,提升其地位,有助于改观全体师生及管理人员的认识。通常来讲,能够对此项管理工作成效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体育部门、教师、体测人员、档案员四方,所以,要想真正改变目前的管理局面,高校就必须要督促上述四方重新审视自身工作。为此,高校应在做好广泛宣传的同时,重点加强对上述四方人员的教育,纠正他们认识上存在的偏差,使他们在正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价值及影响意义的基础上自觉优化工作方式,进而带动档案管理模式的全面优化,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2.加紧推进数字化建设,重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增强

在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中,数字化其实就是借助以数据库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来进行档案形式的转换,目的是为档案资料的管理和利用提供方便。经过压缩、扫描等程序处理的档案,将转换为数字编码,构成信息库。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利用网络快速实现信息传播和利用。比如,高校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建立专门的检索、借阅管理及统计系统,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些系统快速将资料调出。同时,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实现对管理工作状况的科学分析,对于管理的改进及优化也有一定益处。但在现实中,高校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也需采取措施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其能够适应更加新颖和高效的管理模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校就要考虑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和业务培训,促进他们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的提升。

3.健全机制,并对管理职责进行清晰界定

结合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开展模式来讲,此种档案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源于定期测试。其次,参与测试的学生人数众多,统计负担大。此种档案的管理如果缺乏完善规章,必然会出现混乱局面,档案收集和归档均会阻力重重。所以,现阶段高校的一大要务就是尽快补充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规章,通过健全管理机制的方式,来明确管理要求、界定管理责任。为此,高校需做到以下三点:首先,保证规章制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档案管理的全部环节都囊括在内。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够保证管理流程有效衔接,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才会下降,管理的规范性和工作效率才会提高。其次,结合学校工作实际,针对目前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来完善规章。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学校在健全机制的过程中,应注意联系工作实际,对于其中关联重大或者问题严重的环节应重点加强。这样做可以在短时期内取得明显效果,有助于管理工作的逐步改善。最后,对每个环节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管理是一个协调、控制的过程,要想获得理想成效,就必须保证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切实做到位。因而,高校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对各个环节的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尤其是收集范围和归档时间,要求必须要具体。这样做可以使相关人员的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对于保证档案完整、实现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均可产生积极影响。

二、结语

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来讲,还是对于家长及相关部门来讲,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档案管理都是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工作。鉴于当前阶段此项工作中认识偏差、专业人才不足、管理规章不完善、管理模式陈旧等问题依旧突出,高校有必要在工作规划中确定系统的改进方案,对此项工作进行全面调整。

参考文献:

[1] 吴海波,连莲.学生体质测试“代跑”现象分析及体育教学管理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4):70-72.

[2] 张维珂,刘喜友,刘衍勇.体质健康档案对大学生体质测试指标评价的预警功能[J].兰台世界.2015,(29):114-115.

第9篇:健康管理档案范文

一、健康档案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收集环节建档质量有待提升

1.建档信息不准确不完整。健康档案的发展经历了从纸质档案到纸质和电子档案共存再到电子档案的过程。建档初期由于部分居民对医务人员免费上门建档持怀疑态度,担心信息泄漏和隐私暴露,以及居民无法亲自办理健康档案时存在代办的情况,造成建档信息的不准确与不完整;[1]也有因社区居民身份复杂,存在知识层次、宗教信仰等差异及人户分离、租住户多、流动性大等情况,给建档带来了困难,致使部分健康档案缺少基本病情进展记载。[2]在将纸质档案录入系统时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问题,造成电子健康档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内容更新不及时。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很多地区未实现日常卫生服务记录与健康档案之间的动态数据交换和共享利用。上海市正在试点将居民在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任意一家医院看病就诊的信息同步记录到个人健康档案中,医疗联合体内的任意一家医院都可共享利用居民完整的健康档案信息。但目前大部分医疗联合体为松散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不能同步就诊信息到健康档案中,也未能共享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造成健康档案信息更新不及时。

(二)档案整理环节缺乏人财规范配套

1.投入不足和技术人才短缺。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匮乏一直是困扰健康档案管理的三大困难,尤其是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涉及系统和平台等软硬件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持续性投入往往不足。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缺乏档案管理、计算机、卫生管理等专业知识,直接影响了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与整理。

2.业务流程不统一不规范。目前,健康档案涉及的四大内容中诸如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其他卫生服务记录等没有国家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各地区和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制定工作规范和标准;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不统一、网络功能不完善、信息交换和共享不足,数据输入费时费力;纸质健康档案与电子健康档案同时使用等问题,都给健康档案的整理带来的困难。

(三)档案保管环节存在安全隐患

1.档案保管制度落实不到位。2017年,笔者所在的上海市嘉定区卫计委对区域内各医疗单位督查中发现,部分单位健康档案的调取、查阅、记录、存放等制度不完善;部分单位将健康档案与病案合放在一个储存空间,档案存在破损、霉变等问题;部分单位将健康档案与病案存放在外包的储存空间中,存在安全隐患。

2.档案内容安全管理风险较高。由于居民的基本情况、健康信息和诊疗过程等均包含在居民健康档案中,有些内容会涉及个人隐私或引发医学伦理问题。在健康档案电子化过程中,这些信息容易被泄密或修改,存在较高的内容安全风险。

(四)档案利用环节信息共享程度低

1.缺乏统一组织管理机构及信息化标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医疗、医保、民政、公安等多部门,目前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各自为政、相互封闭、信息分散等诸多问题。[3]上海各区县现都在推进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虽有国家和上海市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但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区域内虽然实现部分信息一体化,但区与区之间没有实现共享,给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带来难度。

2.存在健康信息孤岛和“碎片化”现象。分级诊疗模式下的健康档案需要不同级别医院间能互通互用,但目前全国各医疗卫生单位大部分运用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不能共享、兼容,存在健康信息孤岛和信息“碎片化”现象,不同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协调,以及疾控等部门的协调都存在诸多问题。信息不能共享、业务无法协同,造成了健康档案的使用率低和死档现象。据文献报导,成都市天府新区白沙卫生院的健康档案80%是“死档”。[4]

二、加强健康档案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健康档案收集质量

1.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的健康档案建档意识。既要立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度,又要因地制宜制定居民健康档案宣传计划和策略,以居民最易接受的形式加强宣传,如可通过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来提高居民的健康档案建档意识。

2.增加投入,提高健康档案建档率。健康档案工作是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保管、维护、人员培训及信息化建设等费用,应全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3.多种方式,提高健康档案信息采集正确率。根据健康档案信息量大、来源广、时效性强的特点,可采用更便捷的方法,如将信息收集融入到日常医疗服务中,随时产生、主动推送,一方采集、多方共享,实现日常卫生服务记录与健康档案之间的动态数据交换和共享利用,避免成为“死档”;也可摒弃传统模式,直接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运用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手持移动设备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提高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二)提高健康档案的利用率

1.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建立共享机制。提高健康档案的利用率有助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进一步实行,为此,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为目标,遵循权威部门的相关健康档案数据及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集成标准、电子健康档案标准、解决不同业务系统间相互兼容问题。[5]建成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信息局域网,统一业务数据标准汇总到数据中心形成每个居民完整的健康档案信息,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6]

2.加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功能建设。要提高健康档案的利用率,还需提高居民的积极性。为此,在健康档案管理软件设计时要从居民健康需求出发,强化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让居民随时调阅自己的健康资料,从而进行自我管理、参与制定自我疾病防范等计划。

(三)加强健康档案管理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