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专题培训范文

生态文明专题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专题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专题培训

第1篇:生态文明专题培训范文

关键词:绿化养护;高级人才;培训考核;模式探索

“绿化,让城市更美好”。上海园林绿化积极实施“环、楔、廊、园、林”战略布局,通过春景秋色等举措,新优植物引进与乡土树种相结合,在园林绿化运用植物已达上千种,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生态园林建设一直在路上。

截止2016年,上海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43028.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7.82平方米;行道树种类50多种,总量达100多万株。养护任务日渐繁重,建设重心向管养转变,是上海城市绿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迎接APEC会议、迎博办博、亚信峰会,以及实施党的十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开展城市绿化整治与景观提升工作中,对绿化行业养护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

1 实施背景

目前,上海市绿化养护从业人员约为30000人以上。在市人社局领导下,全市有40多家培训机构开展绿化工等级培训,至今,绿化中高级工累积培训上万名。但理论多、实践少、学用脱节的学科式教育培训弊端日渐显现。

2005年起,我们对全市近800家园林企业的10600名从业人员开展了《园林绿化养护技术等级标准》宣贯培训,加之《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技术规程》、《园林绿化植物栽植技术规程》等一系列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出台,对生态养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各企业专业技术力量配备上,主要为绿化林业工程师1人、绿化养护师1人、绿化高级工3人、绿化中级工10人。绿化养护师作槭导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在养护现场解决问题、培养团队、提升企业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实践中,绿化养护师、绿化高级养护师以把控绿地养护质量分别达到一、二级标准为目标。如何确保绿化养护师人才队伍的持续稳定,培养一支思想更好、技能更佳,更善于在绿地养护现场分析、解决疑难杂症问题,坚持开展绿地养护项目主持、科研、带徒传技,在企业人才培养中形成有机梯度,并按要求担任绿化养护师培训教学任务的技能领军人才,绿化高级养护师的培养便呼之欲出。

2 培养目标

在充分调研准备的基础上,2013年9月,上海绿化高级养护师研修班启动。为保证培训质量、名副其实,通过研修,提升学员绿化养护高技能能力与水平,具备教育培训能力,优化绿化养护师培训方案,推进上海绿化养护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和专家团队建设。

2.1 熟知法规标准

一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战略内涵,指导上海城市绿化生态养护的日常工作。

二是结合上海绿化实际,能熟练地分析、评价上海绿化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有效对策。

三是熟知上海园林绿化养护法规、绿地评价及有关技术标准;熟练在一线带队伍、解决养护实际问题。

2.2 扎实业务基础

2.2.1 提升绿化养护业务基础

研修上海园林绿化常用植物,对绿地现场植物名称、主要习性说的出、讲的准;了解上海园林绿化植物潜在资源运用;掌握上海绿地科学养护规律及技术。

2.2.2 准确评价绿地养护质量

能实地对园林绿地养护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诊断及评价,提出对策,科学制定养护管理技术方案,带领养护团队正确实施。

3 培养对策

为实现培养护目标,实施了以下对策:

3.1 培训专题

3.1.1 教育心理学

聘请上海师范大学著名教授主讲,从教学规律、教学心理、教学方法、效果分析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培养。

3.1.2 教案编写

聘请上海城市管理学院教授主讲绿化养护师如何明确教学目标、知晓备课方法、充分教案准备、讲义科学编写等。

3.1.3 园林绿化养护法规

聘请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政策法规处专家主讲《城市绿化条例》、《上海市绿化条例》、《上海市绿化行政审核若干规定》、《上海市居住区绿化调整实施办法》等重要法规。

3.1.4 上海园林植物的潜在资源及运用趋势

聘请上海辰山植物园高级工程师主讲,介绍上海辰山植物园在植物引种、新植物在上海园林绿化实践中的运用等,开拓学员们视野。

3.1.5 上海常用园林植物介绍及运用现状

聘请上海园林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主讲,根据上海城市园林建设发展实际,主要运用的约300种园林植物在配置、生态、景观、养护等方面的表现。

3.1.6 上海园林绿化养护标准与技术规程

聘请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高级工程师主讲,为学员们详细解读《园林绿化养护技术等级标准》、《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规程》、《园林绿化植物栽植技术规程》等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3.1.7 园林绿化有害生物防治及预警防控

聘请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高级工程师主讲,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上海园林绿化有害生物防控体系,上海园林绿化有害生物发生、表现规律及应对措施,上海园林植保网工作动态等等,尤其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强调防治有害生物工作中药剂使用的利弊把控。

3.1.8 上海世纪公园植物配置及养护

聘请上海世纪公园管理处高级工程师与上海园林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一道,带领学员们在世纪公园现现场,就公园建设管理、设计方法、植物配置、养护现状及对策等,进行了现场培训

3.1.9 养护师专题培训教案PPT编写制作

由上海市园林职工学校专家就如何熟练使用电脑、相机拍照、图文编辑等进行教案PPT制作进行了示例培训。

3.1.10 企业高师带徒政策与方法

由上海市园林职工学校专家系统介绍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技师协会等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政策及方法研讨。

3.1.11 绿化养护师培训专题研讨

由笔者本人,组织全体学员,结合培训过程与效果,就绿化养护师培训专题、方法进行了意见征求,广泛深入研讨。

3.2 考核对策

以考促学,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对学员学习效果、能力提升的考核,实践中从对学员们进行以下考核。

3.2.1 管理考核

强调教学互动,为此,规定学员完整出勤一天教学记1分,共需出满勤20天,少一天,扣1分,这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2.2 基础考核

一是教学心理学。考核学员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活动,科学教学,促进教育培训工作的事半功倍。

二是教案写作。考核学员如何针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进行专题教学备课、教案编写。

三是养护法规、标准及规程

考核学员必备的养护法规、标准、规程等常识,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四是养护基础。检验考生对上海常见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养护特点规律与要求的掌握程度。

3.2.3 实操考核

一是植物识别。爱绿、识绿、护绿是对绿化养护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考核上,我们在上海植物园现场,由三位考核专家当天采集植物标本,编号放置二楼会议室,分组对考生熟知园林植物的程度进行检验。

二是养护实务。考生结合本人工作岗位、养护不足,对上海绿化常见养护问题,提出分析、评价和养护对策。

三是教案试讲评价。考生逐个登台主讲,就自己编写的养护教案进行公开教学试讲;会场,既有专家评价也有学员观摩。

四是养护方案答辩。考生逐个结合自已日常养护工作实践,就编制的养护方案进行自述,并回答专家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答辩。

五是绿地评价答辩。选取延中绿地黄浦卢湾某标段,由考生们现场绘制绿地养护现状草图,标明园林绿地植物元素及非植物元素,对所列养护元素景观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之后,逐个接受专家的提问进行答辩。

4 效果分析

本培训,自2013年9月27日启动,至12月18日止,其间经过21天培训考核研修,师生们耳目一新。因考核严格,1名考生在植物识别考核中就畏难退出;17人一次性合格,合格率为48.57%;经过补考,合格率实现为97.14%。本次研修特点是:

4.1 入学从严、又重实际

入学有要求,又不拘一格降人才。如学历要求园林中专,从事绿化养护工作30年以上;虽为高中学历,但有特殊养护技能,从事养护工作40年以上,经学员申请、专家考评也可入学;对学历、资历稍弱,但在绿化养护项目有特殊业绩与贡献,可以试培训。首期招生35人,其中过半数持有绿化高级技师、绿化林业工程师等证书。

4.2 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本次研修最大特点,每个专题都包括讲授、实训、自学、考试四个环节。尤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继续学习能力提升的培养、平时成绩考核要求助推研修效果。

4.2.1 考核成绩

根据安排,全程参加每门课研修,分数由三部分组成:

4.2.2 考核要求

部分科目开卷,题目灵活,检验考生收集资料、掌握素材、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科考试成绩以总成绩80%为合格。

4.2.3 自学要求

以建设学科团队,成为技能带头人为目标,积极参加研修:一是研修互动,积极思考绿化养护师能力要求与培养方式;二是积极思考,完成各专题研修环节;三是以本人担任主持的绿化项目为例,撰写绿地养护项目案例;四是自学研修班提供的有关养护技术规程标准(电子版),完成平时作业。

4.2.4 激励措施

考试不合格科目,免费参加下一轮培训。

4.3 夯实基础、提升底气

课程设置上从熟悉法律法规、养护技术规程、熟悉上海常园林植物及运用趋势,到现场熟练运用养护技术等级标准、技术规程等,分析、评价、解决养护实际问题,研修有别于传统学科式教育,充分体现出与时俱进风格特点,从而使学员们无愧于绿化高级养护师的称号。

4.4 结业考核、从严要求

4.4.1 圆满结业

参加研修学员中,符合规定的学历及职称条件,完成各科研修、考试内容环节,33人全部合格者,首次获得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颁发的绿化高级养护师证书,在之后的养护实践、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骨干作用。

4.4.2 观察培养

首期学员中,1人因入学的学历资历不达标,参加试培训,虽满腔热情、完成教学培训考试基本合格,但距培养目标仍有距离,故列入观察培养。

5 结语

第2篇:生态文明专题培训范文

一、创建举措

扬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从城市到农村,全市行动。

1.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扬州市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培育全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素养,从而促成公众由被动转化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1)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民众中广泛普及低碳环保知识,自觉选购节能、节水产品;大力提倡重拎布袋子、菜篮子,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养成节约、环保、健康的消费习惯。扬州参与了全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与全球3000多城市近10亿人一起接力,用实际行动,在美丽的黑暗瞬间,展示对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支持。

2)推进学校环境基础教育和社会实践。全市中小学认真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环境问题,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各类环保主题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带动家庭、影响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倡导节约资源能源,绿色消费(推行环保理念)。扬州市把资源节约落到实处,注重医疗设施、医疗环境、医疗服务过程的节能降耗,节约一次性医用耗材,制定管理制度,节约水、电、暖、气、油等能源,让各种物资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商场(超市)经营过程中,坚持绿色采购,优先采购有环保标志的商品,优先组织销售环保节能产品。向顾客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在商场醒目位置设置倡导绿色消费的宣传设施,与生产商签订统一回收协议,回收废旧产品和包装物。

2.加强党和政府的行政推力,实施全民生态行动计划。生态城市建设与每个扬州人息息相关,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和社区,上至政府官员,下至社区居民都行动起来,全民参与生态建设。

1)倡导政府绿色采购。倡导政府采购部门优先采购高效、节能、节水或环保标志产品,建立节能和环保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

2)深入开展“户户放绿、清洁家园”大行动。发动每个家庭从我做起,从每天做起,保持家前屋后、公共楼道的环境卫生;开展以绿化美化庭院、阳台为主要内容的“家家养花、户户放绿”主题活动,美化绿化居住环境,不断彰显“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城市特色。

3)自觉加强企业环境管理。严格遵守环保政策、法律法规,鼓励企业积极开展ISO14000认证、清洁生产审核等工作,切实降低企业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自觉开展或参与各种环保公益活动,展示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大绿色产品、绿色技术使用开发,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4)建设古城人文商旅区。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弘扬古城特色。甘泉路、广陵路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对于两旁的古建筑,他们将按原风貌进行修缮,保持“青砖小瓦马头墙”的扬州建筑特色,并且将历史风貌延续,保持明清的建筑风格。

3. 以推进循环经济为核心,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根据《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扬州市)着力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全市生态市(删除)建设重点。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

1)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培育发展高科技、高附加、高利税、低污染、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生态工业项目,鼓励发展废弃物资回收利用和再生资源化的“静脉产业”项目,优化和完善园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园区由工业链向生态链的转变。

2)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全市各级工业园遵循“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 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不同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从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到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创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4.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平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10年7月,扬州市举办国家生态乡镇专题培训班,230多名乡镇干部参加培训,对乡镇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的总体指导及建议。

1)重点抓好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于正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乡镇,要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加快推进建设进度;对于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乡镇,抓紧时间进行设备调试,迅速投入正常运行。注重配套污水管网的建设,确保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

2)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镇区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着力解决暴露垃圾问题。要建立健全镇区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清理整顿镇区环境面貌,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3)扎实做好迎查考核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客观总结创建工作的成效和不足,突出创建亮点,完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软件指标材料;突出主要考核指标,认真准备迎查项目,精心挑选迎查线路,虚心接受专家考评。

4)突出抓好生态创建亮点工程。每个镇都要在工业污染防治、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节能减排、“一池三改”、高效农业、河道整治、秸秆综合利用以及绿色系列创建等方面培植一两个典型和亮点,充分展示扬州生态建设的新成果。二、制度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全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形成制度完善、政策到位、监管有力的体制机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生态行动领导小组,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绿色创建工作。要制定整体工作规划和阶段性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制定定期考核督查制度。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和完善生态行动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评比,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要依据生态市创建相关制度,落实责任追究。

3)制定落实奖惩措施。市政府制定了“以奖代补”政策,印发了《扬州生态市建设工作奖励暂行办法》。截至目前,市财政已下拨生态创建奖励资金一千六百多万元。

4)营造浓郁氛围。增强创建宣传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制定和细化宣传计划,加强与报社、电视、电台的沟通联系,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要做到每天有声音,每周有专期,每月有专版,集中宣传报道生态创建工作动态、举措、成效和典型。大力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创建、关心创建的浓郁氛围。

三、创建成效

扬州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构思及相关政策的实施,使扬州在经济和环境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推动了扬州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了扬州的整体发展。

1)生态细胞工程创建有了新进展。2010年,全市新增22个乡镇通过国家生态乡镇考核,上报到国家环保部待审核命名,是全省当年通过国家生态乡镇考核数量最多的地市。全市累计创成省市级生态村九百多个。

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去年以来,全市有38个乡镇新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累计已有64个乡镇基本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市区六圩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高邮海潮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均已建成投运。全市69个乡镇建设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压缩机和清运车。

3)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有了新成效。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百万人清洁家园大行动”活动,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明显改观。各县(市、区)加强农村“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全市基本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护队伍的全覆盖。

第3篇:生态文明专题培训范文

课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效果。以环境科学和绿色行动为中心,提高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1.开展环境科学知识讲座。开展知识讲座是培养学生生态道德的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历史和环境的关系。开展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对专题的分析,强调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

2.开展纪念日活动。针对一些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纪念日,比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组织学生搜集相关的知识与图片,相互学习和讨论,增加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开展知识竞赛。知识竞赛是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从赛前准备、赛中发挥再到赛后总结,学生可以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破坏的行为理解,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生态道德培养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观念有待增强

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都没有经过环境知识培训,没有扎实的环境科学知识基础,再加上传统的历史教学没有过多的关注生态道德,致使中学历史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观念有待强化。学校要加强师资的建设,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从我做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二)考核标准制约了生态道德的培养

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人格养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道德是人格养成的重要部分。由于考核标准成为了升学考试的工具,学生所学的内容围绕考试展开,制约了历史教育的人文性,阻碍了学生的生态道德培养。因此,学校应该对考核标准进行改革,将硬性的纸质考试转化为实际观念的培养。

(三)生态道德教育的协调机制不完善

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不仅在校内,与家庭、社会也有着必然的影响。家庭生态道德教育最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生态道德,随着环保宣传的日益扩大,许多家庭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是一些家庭的言行不一,影响学生的生态道德培养。教师要更多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从多方面引导学生保护环境。(四)历史教学改革没有突显生态道德培养我国生态环境相关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道德培养知识相对薄弱。受到传统历史教学的影响,中学历史教材主要为政治史,生态道德培养没有得到突显。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要及时进行教学改革。在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教材内容编写上,着重引入生态道德培养。

三、结语

第4篇:生态文明专题培训范文

一年来,在省、**市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关心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精心部署,扎实工作,有序推进,我市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全市列入旧村改建和环境整治计划的有441个村,我市已累计启动440个村(上报省、**数),3年时间超额完成省定5年启动370个村的任务数,达任务数的118.9%;完成**市3年任务总数261个村的168%。其中**年度启动环境整治村304个,完成**市年度任务数87个村的349%。同时还整治了主要景观线67km。2004、**年,我市分别连续获得浙江省“县级村庄整治建设工作优胜奖”和**市“千百”工程先进县市称号。

现我市有1个省级联系村、10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其中**年度5个村,12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其中**年度6个村,有2个**市“十佳环境整治工作先进村”;**年度有65个村被评为**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累计109个村;有81个村被评为**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累计123个村。连续两年开展“星级村”评选活动,**年度评出四星级村5个、三星级村8个,二星级村14个,一星级村59个。已全部完成了全市应编制的480个村庄的规划编制任务。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领导重视,政策资金到位。

市委市政府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常委会、市委全会等重要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市主要领导和赵乐强副书记、周明涛副市长经常到指挥部和下村指导工作。市联席成员单位对我市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工作给予了大力的配合支持,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结合**实际,在已出台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工程建设步伐的若干意见》,使各村建设有章可循。主要在用地政策、财力、规费减免、规划技术指标及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年落实计划用地指标10亩;全市总投入2.81亿元,其中市财政专项资金投入1363万元,省、**市支持312万元,乡镇财政投入3097.3万元,村级资金投入2.332亿元。

二是完善编制,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紧紧抓住当前编制“十一五”规划和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利时机,进一步修编完善现有的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和旧村改造的通知》,按照“撤并自然村、缩减行政村、加强中心村”的思路,分新建型、改造型、规划控制型三种基本类型因地制宜编制,现已圆满完成了应编制的任务。

三是积极下村,指导各村开展建设。

市领导多次到村视察工作、现场办公,帮助村理清工作思路,现场解决难题。全年特邀请市领导下村指导和现场办公12次,本指挥部全体人员专题下乡解决问题21次,共累计下村调研、检查、指导工作760余人次,**年初在大荆镇下干村指导工作的4位同志,吃住在村近一个星期。今年4月、6月份指挥部邀请市人大、市政协、老干部局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退离休老干部共160多人次视察我市旧村改造成果。市人大和市政协还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旧村改造工作的报告。

四是宣传教育,示范引路推进建设。

通过召开现场会议、组织下村调研、镇村干部座谈会、外出考察学习、村内设置宣传牌、新闻媒体专题介绍、组织业务培训、举办旧村改造知识竞赛和群众体育活动等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年举办多次业务培训,其中在市委组织部举办的村干部培训中授课11次,指挥部分别举办了一次乡镇分管领导、全市列入计划村的农村指导员业务知识培训,培训人员近2200人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年我们狠抓示范村建设和以点带面、引导推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如北白象镇前西岑村、万南村、南塘镇杨州村、乐成镇土墩塘村结合水利工程建设,以河塘驳坎推动旧村改造,岭底乡仰后村、张庄村、雁湖乡尚古山村、西塍村等山老区村积极筹资开展村庄整治建设,虹桥镇溪西村以工业区建设推动改建,黄华镇金棚头村、岐头一村、华山村、三宅村、乐成镇的山根村、吴岙村、上叶村、北白象镇东斜村、新桥村、白石镇凤凰村、坭岙村、象阳镇田垟村、坭后村、城北乡秦垟南等村,通过环境整治,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镇中村通过村庄改造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如北白象镇白塔王村通过改造建设商业休闲步行购物一条街,北白象镇樟湾村、大荆镇肖包周村、白石镇岐元村、清江镇渡头村进行商业店面开发,来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乐成镇土墩塘村、石帆镇朴湖二村以办公综合楼(村民议事厅)的建设,强化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民主管理工作;象阳镇四板桥村、淡溪镇黄塘村大力开展文化、体育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以精神文明建设来促进村庄的整体发展。

五是点线结合,整体推进村庄整治建设。

实施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中,注重丰富拓展旧村改造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从单个村庄的改造建设或环境整治,扩大到连片整乡(镇)的改造建设或环境整治,对一般村实行先整治后改造,先单个村庄,后连片整乡(镇)进行,做到点线结合,片乡(镇)相连,整体推进;在建设中既抓村容村貌的改善,又抓环境的长效治理,促进“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工程在全市的顺利实施。同时狠抓“两沿线”周边的环境整治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

六是多元整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市在开展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建设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每个村提出要“勤劳、自立、文明、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来建设好生态休闲村、生态农家旅游观光村、文化特色村、体育村、卫生村等;今年已开展1个乡镇试点、完成12个村的污水处理工程、开展1个乡镇试点、完成35个村的垃圾集中运输处理工程;同时坚持做好“结合”文章,实施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与“先锋工程”、“文明百村行动”、“万里清水河道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及“文明村”、“生态示范村”、“绿色示范村”、“文化示范村”、“卫生示范村”、“体育示范村”、“科普示范村”等创建活动相结合,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七是强化管理,抓好机关自身建设。

建立健全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工作人员守则》、《干部考勤与请销假制度》等工作制度,注重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坚持每月一次的学习教育制度,同时开展6支“学习兴趣小组”学习活动,创建学习型机关;部署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创建市级文明机关,已通过市机关党工委的初步验收;出台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树立便民高效务实的政府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回顾**年的工作,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发展不平衡。一是受经济条件影响。由于我市东、西部地区经济贫富差异带来发展不平衡;二是受乡镇、村干部的重视程度的影响。镇、村干部重视程度越高的,旧村改造进展就越快,反之则慢;三是受地域影响。镇边村开展快些,镇中村、边远村开展则慢些;四是受基础差异的影响,有些村自身基础条件较好的则快,基础差的则慢;五是部分村还存在“等、靠、要”思想。

⑵土地指标紧张,制约了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工程开展。目前全市有13个改建村和68个环境整治村急需土地指标,近3年时间市划块土地指标10亩,虽然作用很大,但因土地指标的缺少难以深度和大面积改造建设。

⑶资金紧缺,村集体资金薄弱,难以承担前期费用。村内公建项目建设和村民的房屋拆建,因建设资金缺乏,阻碍了大面积有一定规模的上档次有深度建设。从今年资金投入总体情况来看,全市投入2.81亿元中绝大部分靠筹资取得,市财政的投入不到5%,虽然“四两拨千斤”作用很大,但数额还远远不够。

⑷改建型示范村的启动建设遇到资金、土地指标和政策性问题等等问题建设迟缓;有关优惠政策的到位和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年工作要点

**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省“千万”、**市“千百”工程部署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按照以规划建设为龙头,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以环境整治为抓手,以政策措施为保障,以建设促发展,以村庄整治促文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部门协作,加快建设步伐,不断改善我市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化新农村建设,积极抓好省“千万”、**市“千百”工程建设的落实,着重抓好省、**市和本市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工作;继续实施“千村环境整治”工程。主要工作目标有:

⑴根据省市工作部署,今年继续实施2个村的旧村改建,继续启动88个村的环境整治;建设1个具有一定特色和风格的“精品村”;抓好1个乡镇试点和完成20个村的垃圾集中运输处理工程、1个乡镇试点和完成10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继续抓好“两沿线”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⑵力争达到40个**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68个本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力争6个村达到省级和7个村达到**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标准;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以支持各村建设;

2、充分发挥乡镇主作用,对镇中村实行以改建为主兼顾环境整治,对镇边村实行先整治后改建,对边远村及山区、海岛村实行以环境整治为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同时指导各乡镇实行村庄之间点线结合,连片整乡建设,缩小先进村与落后村之间的差距,确保各乡镇建设进度平衡;

3、切实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搞好农村社区规划,优化村庄布局,按照“撤并自然村、缩减行政村、加强中心村”的思路,加快推进中心镇周边村及中心村社区化改造,今年抓好2个村试点工作,努力把传统村庄改造成布局合理、环境整洁、服务健全、文化丰富、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4、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旧村改建与环境整治”工程建设氛围;着重抓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变政府的要求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分期举办各类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培训班,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强机关内部的学习教育工作和行风建设工作;

第5篇:生态文明专题培训范文

课题组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及网络搜索等方式,对洱海流域地区针对客栈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当前,针对客栈游客进行的生态文明教育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在旅游管理机构设置方面,没有专门的游客教育和管理机构。2012年,大理州成立了云南省首家旅游发展委员会,之后组建了导游服务公司、集散中心等,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大理旅游业的管理和引导,但并没有成立关于游客教育与管理的部门。旅游委下设的“培训教育科”的工作内容并没有涉及游客教育。在洱海保护局、大理市旅游局、大理州环保局等的政府网站上,都没有出现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2012年完成的《高原湖泊流域客栈经营服务规范》中,并没有就“游客教育”内容做出要求。在一年一度的导游年检及培训中,也没有出现关于游客教育的课程。在《大理州“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中输入“游客教育”和“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查找,查找结果为零。客栈协会至今没有举办过关于对客栈游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活动。在经营过程中,多数客栈业主对游客的破坏行为并不过问,也不加以干涉。只有少部分客栈内部粘贴有绿色宣传标语。洱海流域随处可见“洱海清,大理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等的宣传标语,在一定程度上对游客起到了教育作用,但是由于没有针对性,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在针对客栈游客生态意识的调查中,游客对洱海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及基础知识不够了解,对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尚不清晰,对生态行动的践行度不高,对环境保护承担责任的意识很弱。因此,应当尽快建立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针对入住客栈的游客开展有效的教育,提高游客的生态文明意识,开展负责任的旅游行为,减少对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建议

鉴于当前洱海流域客栈数量的快速增长及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结合客栈游客的特点,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立应如下述。

1.教育目标体系

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应达到以下目标。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客栈游客应该了解关于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理解开展洱海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负责任旅游价值观,自觉遵守洱海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并进行宣传,开展低碳旅游活动。

2.教育内容体系

内容的设置要以能够达到目标为原则。开展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负责任的旅游”价值观的教育

游客的价值观对其旅游行为有较大影响。有什么样的旅游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旅游行为。“负责任的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观,是世界旅游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的。其核心是强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负责,对当地居民与文化负责,对目的地发展与形象负责,对其他游客负责”。开展“负责任的旅游”价值观的教育,让客栈游客改变传统只重个人享受,认为目的地的环境、文化、发展等与自己无关的理念,以负责的心态开展旅游活动,从而有意识地减少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

(2)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

开展游客教育,不仅要让游客建立“负责任旅游”的价值观,还应让游客了解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基础知识。具体为:洱海流域基本情况的教育,包括洱海成因、构造,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开展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迫切性等的教育。

(3)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教育

针对游客已经出现或有可能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对游客进行教育劝说,例如,不能乱丢垃圾,不要购买用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制作的餐饮制品、纪念品等;在客栈内部不大声喧哗、浪费水,在不更换房间的时候,不需要每天更换床上用品、低值易耗品等,提倡“绿色消费”。不能下洱海钓鱼、游泳、捕杀珍稀鸟类等。

(4)洱海流域少数民族风俗及基本礼仪的教育

洱海流域居住着汉族、白族、回族等多个民族,而又以白族为主。多年的旅游发展,已经让当地居民对游客的到来习以为常,但是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依然会引起当地人的反感。由于客栈大多由民居改建而成,游客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机会较多,游客需要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及基本礼仪,学会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3.教育支持体系

教育支持体系包括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师资构成、教育载体、服务体系等几方面。

(1)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政府一直是洱海保护的主体。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政府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洱海管理局、大理市环保局、林业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对游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关于游客教育的立法还没有。为了保障游客教育活动的开展,应由大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大理州游客教育管理条例》等,从政策上保证游客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旅游规划制定中,应有关于游客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客栈经营服务规范》中,应对客栈开展游客生态文明教育有明确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客栈给予取消经营资格或降低其级别的惩罚。大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机构设置上,应成立专门的游客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和监控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并划拨专项教育经费进行游客教育活动的开展。

(2)师资构成及培训

教育体系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由于客栈游客的流动性特点,旅游目的地针对游客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客栈业主应该是最合适的教育者。一方面,由于洱海流域客栈主要的吸引点便是不受污染的高原湖泊洱海,因此,洱海良好生态系统的维护对客栈经营者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客栈业主是与游客接触最多的,由客栈业主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会更好。其次是导游。当前,入住客栈的游客中,并不完全是散客,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旅行社的安排入住客栈的,这部分游客与导游的接触较多。导游员在导游的过程中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也比较具有可操作性。负责游客教育管理的部门应定期对客栈业主和导游开展关于游客教育理论、技能及洱海流域生态知识的培训,普及生态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客栈业主们的生态意识从浅层过渡到自觉层次,在与游客接触过程中,引导和监督游客的旅游行为,维护洱海的生态系统。此外,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中,要把村镇干部发动起来。村镇干部在和客栈业主的联系中有较大优势。通过村镇干部对客栈业主进行洱海环保知识的宣传会有更好的效果。再通过客栈业主去影响游客。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中,协会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应该积极发挥客栈协会或科研院所的力量,利用洱海保护月或者其他时间,制作宣传展板,到客栈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游客签名活动;到客栈内部分发宣传资料,现场讲解保护知识;在游客教育中心播放专题影片,举办专业教师讲座等方式,开展针对客栈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最后是社区居民。在针对客栈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当地群众的主要工作是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洱海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感染游客。同时,对游客的一些有损洱海生态系统的行为进行干预,以民间执法人的形式维护洱海的清澈。

(3)教育载体

教育载体可以储存、复制或传递教育信息。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可使用的教育载体如下表。

(4)服务体系

在开展针对客栈游客的教育过程中,政府各级部门应做好游客教育的服务工作。可以建立专门的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网站,健全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为客栈业主、导游及游客提供充分的信息。

4.教育的评价体系

游客教育属于非常规的社会教育,游客教育的效果评价不能采取学校教育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结合游客教育目标体系,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游客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前后生态文明知识、意识、价值观的变化。另一方面,要看游客的旅游行为。可借鉴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方法对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行研究。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后,游客的绿色消费行为有无增加,例如,是否自觉遵守洱海保护的一些规定,不随便向洱海里扔废弃物,对客栈内低值易耗品的消费有否降低,床单、被套的更换次数是否有所减少等。

三、结语

第6篇:生态文明专题培训范文

一、初级中学生态文明建设

初级中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担负着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和生态环境教育课时比例两个指标的落实和树立中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任务,因此,初级中学应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初级中学的特点,初级中学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建立初级中学生态教育体系、学校环境综合整治和绿色学校创建等方面展开。

1.建立初级中学生态教育体系

加强教师生态文明培训。生态文明首先是人的文明,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导,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表率,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加强对初级中学全体教师进行“生态文明理念与常识”专题辅导,适时聘请相关专家做生态文明报告会,并分批分期派出教师到生态文明学校参观学习,提高教师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重视生态文明课堂教育。建立初级中学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机制,将生态文明教育列为重要教育内容。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充分讲解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历史文化特点,使学生们从小能够了解所在地区的人文、自然环境特点以及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每年在全教育系统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交流等,提高师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在初级中学定期组织生态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社会实践考核的重要方面。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利用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周、节)开展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乡村、社区和企业,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法律法规,开展环保情况调研,参观考察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水源保护区等,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在感知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进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绿色行动者的行列,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品德教育方面,应将生态文明作为学生的基本品德要求,把思想品德从通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关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作为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

2.学校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从节电、节水、办公用品节约等方面推进学校节能减排。节电方面:白天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倡导离开办公室或教室做到随手关灯;尽量减少投影仪、打印机等用电设备长时间待机;下班和放学时要关闭所有设备电源。节水方面:倡导学生洗手后要及时关闭水龙头;加强后勤服务,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办公用品节约方面:提倡双面用纸,减少纸张消耗;充分发挥电子邮件的作用。

强化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与处置。实现生活垃圾废物资源化,增加垃圾桶分布密度,提高垃圾分类收集率,建立起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合理选定垃圾暂存点,配备活动式垃圾房和封闭式垃圾运输车,并增配专人维护管理,夏季定期打药灭蝇,卫生干净整洁,无二次污染,垃圾日产日清。在运输过程中完善垃圾的封闭运输,减少环境污染。

3.绿色学校创建

开展校园绿化和美化活动。以“生态”、“人文”为理念,以本土特有物种美化校园,并为绿化树种制作标志牌,使学生能够了解保持生物多样的重要性。在教室走廊悬挂历史文化名人头像和名言警句,形成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文明习惯。

建立绿色学校创建的指标体系。从节能减排、环境卫生、生态质量、文化教育等方面建立不同约束性指标,明确创建绿色学校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成立绿色学校评定办公室,负责辖区内绿色学校的评定,适时组织绿色学校的评比和学习活动。

二、小结

第7篇:生态文明专题培训范文

田间课堂:练就农业从业技能的重要载体

麦积区农民田间学校石门教学班所在地伯阳镇石门村,是麦积区典型的苹果产业欠发达的边远村。全村有224户987人,耕地面积4000余亩,人均耕地4亩。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村苹果面积近千亩,由于品种老化、管理粗放、品质差、销路不畅,效益低,果园面积减至不足百亩。2000年以来,受伯阳镇发展苹果支柱产业和邻村依靠栽植苹果增收致富的影响,村民开始大面积栽植短枝型花牛苹果。截至2012年10月,全村果园面积达1100多亩,户均5亩,少数农户苹果年收入已超万元,但大多数果农果园由于投入不足,缺乏技术,产量低、质量差。部分果农开始把目光转向外出务工,苹果产业发展徘徊不前。农民田间学校在该村挂牌开班后,紧紧围绕不同物候期果园管理“干什么、如何干”的目标,按照每次田间活动日主题,遵循课前回顾―组内观察、调查、示范―组内讨论汇总―组间专题交流―辅导员点评―决策与实施―课后咨询与田间辅导等活动流程,重需求、重实践、重技能,将农田生态系统调查、项目试验、决策实施作为学习活动日的重要内容,让学员在教学实训基地现场示范、演练、操作,通过体验式学习实现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启发学员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全力提升学员的从业技能。在辅导员点评分析环节,采取“理论设讲坛、操作摆擂台”的互动方式,通过团队成员的相互交流、协作,各组互相比赛,深化学习效果,增强学员自信心。麦积区农广校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挖掘、发现科技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生产经营技能强的苹果种植大户,辐射带动村里苹果产业提质增效。通过一年的教学培训,全体学员初步掌握了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要点和操作技能,有17名学员对花牛苹果的树势培养、树形建造技能明显增强,树形、树势有了较大改观,2013年果品的色度、品质、效益明显好于往年,2013年学员人均果园收入比往年增收2000~3000元,多者比往年增收6000~7000元,石门村村主导产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田间课堂: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麦积区农广校在农民田间学校教学中遵循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突出操作性、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和示范性,着力培养学员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和自信心,学员通过参加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活动,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面对辅导老师不再紧张、羞怯,提问表达更加准确,交流讨论更加顺畅,辅导老师也能准确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技术需求方面的细节,并及时帮助予以解决。学员通过药效试验的观察对比、生态调查、残留检测,能准确把握农药合理使用量、次、时,用药次数明显减少,基本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初步形成了保护天敌和环保生态的意识,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麦积区农广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增设“人文课堂”,确定室内专题学员活动日,开展以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安全常识、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家庭美德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讨论。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全面农业教育培训,训练强化了动手技能,提高了学员自身素质和个人道德修养,为农村和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田间课堂:提高新型教学技能的重要舞台

传统的农民培训,大多在农闲时间采取以会代训的大课堂形式,由授课老师进行单科知识讲授,有时讲授内容与学员的实际培训需求不能有效对接,普遍存在“需要的没有讲、讲的不需要”的情况,被动式的灌输培训没有效果。农民田间学校鼓励农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知识技能并付诸实施,以充分挖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所以,农民田间学校的每一项活动和工作环节,都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洞察学员心思的本领,这样才能落实农民田间学校参与式培训理念和培训原则,否则农民田间学校教学培训将流于形势。麦积区农民田间学校教学班挂牌成立后,选定的辅导员学习研究农民田间学校基本要素及田间学校的主要特点与培训原则,按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具备的基本素质充电,虚心学习与借鉴外地优秀辅导员的辅导经验和做法,探索出了一套引导农民参与式学习实践、激发农民自主获取新知识、增强发展生产自信心的有效方法。选定的辅导员是综合专业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能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简单操作方式传授给农民,并能汲取农民的实践经验并加以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人。

第8篇:生态文明专题培训范文

1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全国各地农村主要劳动力大多已弃农外出打工或创业,导致农村农业生产下滑,已陷入一种粗放经营、生产停滞、令人无可奈何的境地。《北京日报》2014年5月12日刊载了北京市委办公厅和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4年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强调要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转变方式,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北京,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1]。所提内容,主要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协办单位和完成时限等要求都十分详细具体,很有启发和参考价值。仔细分析研究其中内容,感到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抓好下列各项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新农村建设急需开展的工作

2.1明确集体农业发展经营管理组织领导体制,加快

推动立法工作对于这样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权威性的统一协调管理体制来负责,大多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很难落实和完成所规划的任务。当前,已建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其中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就是专管这方面工作的。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各地都应在这个专项小组下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来规划和领导这方面工作。贵阳市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的实践,充分证明这是可行的[2~4]。

2.2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经济合同

联审预审机制,规范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财务行为当前,许多地区农村耕地分散,经营缺乏人力财力的支撑,产品质量低下,生境日益退化,长此下去,萧条衰败在所难免。为了激发农业生产活力,把众多农户零星分散的土地联合建立家庭合作农场(或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使之成为农业生产的普遍形式和农业的实体基础的呼声日益高涨。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型农村经济体系。它的经营土地规模大小不等,小型的2~30hm2,中型的30~100hm2,经营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发展或突出其中的某些重点。它急需在实施经营企业化、管理现代化和发展合作化的方针指引下,具体地说,要建立正规的会计和财务金融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就业员工化和产品流通中心建设上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和推动[5]。

2.3加大自然保护力度

许多地方都知道保护耕地、森林、湿地、河湖、水源、物种等的重要性,划定不少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际上,保护区就是为保护这些对象和区域而设,许多地方已建立了不少,并已奠定了初步基础,但人们似乎很少提及它的存在和意义[6]。当前,急需建立和完善区域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它与上述的家庭合作农场联成一体构成生物圈管理区(或称生物多样性管理区)的美丽空间。前者以保护为主,但要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保护与科研监测、教育培训、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密切结合起来,构成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的新型管理实体[7]。后者以生态发展为主,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两者的结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体,所构成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它将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巨大的作用[8~10]。

2.4大力发掘和管护好已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近年来各地都重视在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区域内发掘自然和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类型、传统村落、民居等,以促进农村自然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石灰岩山地森林、荒漠及其山地景观、丹霞地貌、雄伟的梯田、独特的民族建筑、稻鱼鸭共生的耕作方式等都非常吸引人们的关注。问题是被正式批准之后,缺乏科学的管护制度,不是旁若无事,远离公众,就是为了短期利益,大肆宣扬,开展旅游使其遭受破坏而不顾。应该将之列入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统一协调,制定有效的管理体制,使之成为科研、教育和旅游的基地,发挥其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中的巨大作用[11~13]。

2.5科学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方针

过去,人们很重视“垦荒”,以扩大农业生产,以致山地水土冲刷严重、草场退化、湖泊缩小变浅,乃致消失,严重地危及生态安全、生产发展和人们的安居乐业,许多地方都呈现一雨便成灾的景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方针,把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但已垦殖作物的山地陡坡、干旱草原、砂地和蓄水湖区不再耕作,通过封山育林、育草和蓄水,必要时可采用人工抚育管理的办法,使其早日恢复原来的面貌,以发挥其维护生态安全的作用。但是,绝对不应改种其它经济林木、果树和牧草等的办法来应付,因为这是改变种植方法,不属恢复自然面貌的范畴[14]。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被认为是引领绿色经济的新征程就是这个意思,值得深入总结经验,例如发动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加强生态补偿等使其更加完善,并推广到农村建设中去[15]。

2.6引领生态小城镇的建设

随着家庭合作农场产业不断的发展,必然会在某些本地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得到扩大,从而聚集相应的专业人员和有关服务人员,导致小城镇的出现。应根据所在地的自然特点和资源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引领其有条不紊地发展,不能单纯从快速造城和集中人口的设想去建成,畸形的发展会出现诸多难题。首先,要明确其发展方向和规模、人口数量、动态和福利水平、能源和水源的供求、交通运输和网络建设,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和产业化的环境建设,实施科学的环境管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同时,也要考虑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医药卫生、财政、商贸、金融、保险、行政机构和服务行业的建设等,使城镇经济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都建立在节约能源和资源以及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基础上,呈现一幅“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的美丽面貌[16,17]。

2.7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当前,旅游已发展成为一项新兴的产业,以上所论述的保护区、家庭合作农场、生态小城镇、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区域等,都能发掘出许多独特的景区景点,提供人们欣赏、休闲和养生之用。生态旅游是众多旅游类型中的一种,它的目的在于享受自然赋予的美丽风光和当地居民长期与自然共处所产生的文化遗产,从而使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和居民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同时,它更是旅游的一种指导思想,强调在旅游时不要损害观光的对象及其周围的环境,并从中学习各种知识,获得身心舒畅和享受。可以说,它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和文化历史遗产的活动,并通过宣传、教育、立法、科研和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对自然美景的享受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和同步发展,以促进区域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与生态意识的提高[18]。持续旅游是生态旅游在经营管理上最确切的表达,经济可行、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三者的平衡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成本―损益分析、环境承受能力的确定、环境破坏和社会变化控制在可接受限度之内,是实施持续旅游必需解决和协调的问题。建立监测系统,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讨论、座谈会和研讨会等不同方式,广泛征求和收集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的意见,随时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保持平衡,确保持续旅游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19]。一个区域要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做好下列各方面工作。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王献溥,等: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开展的工作经济与管理

(1)确定旅游的景点和路线,对它们进行价值评估,阐述观光内容,通过传媒进行科学宣传介绍;

(2)分析客源及其需求,估计哪些地方的人士会来观光,希望哪些人来,如何组织他们前来,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也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

(3)大力开展各类人才的培训,编好各个景点和沿线的解说词,重点放在环境特征、生物区系、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的形成机制和观光区域的生态意义、经济价值、管理要求等,必要时可辅以一些神话和笑话来活跃气氛,但不能以其为主,以增强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

(4)建立必要的生态旅游设施,但应与自然相协调,诸如旅游者服务中心、展示系统、监测系统、道路系统、后勤支持和公共事业系统等,以满足旅游者各方面的需求,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切忌在旅游区内随意兴建过多的人工建筑和现代化道路;

(5)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6)随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生态旅游指南,使一切都有章可循,管理工作方能规范地进行[20,21]。

2.8重视人才培训,建立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

第9篇:生态文明专题培训范文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10年12月27日,团省委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传达学习了卢展工书记、郭庚茂省长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团省委书记侯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团省委副书记郭鹏出席会议,机关各部门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侯红在讲话中强调,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回顾了2010年全省的经济工作,科学安排和部署了2011年的经济工作。全省各级团组织、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学习卢展工书记、郭庚茂省长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认识、力量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为实现省委提出的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给乡村孩子一个温暖的冬天

――“温暖冬天・希望工程爱心大动员”工作部署会召开

2010年12月29日,“温暖冬天・希望工程爱心大动员”工作部署会在郑州召开。团省委副书记郭鹏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省辖市团委分管书记、市希望工程实施机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郭鹏在讲话中指出,全省各级团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温暖冬天・希望工程爱心大动员”的重要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此次爱心活动在团组织各项活动中的基本定位,把行动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上。 他同时强调,要确保“温暖冬天・希望工程爱心大动员”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把募捐的资金和物资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放到最困难的孩子手中,并且要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年年冬天有关爱、年年冬天有温暖的良好局面。

暖流

――时代青年杂志社社长李秋海赴确山希望小学送爱心

为响应团河南省委“温暖冬天・希望工程爱心大动员”的号召,时代青年杂志社李秋海社长一行带着团省委书记侯红、副书记郭鹏的嘱托及杂志社全体员工的爱心,于1月7日赴确山县瓦岗镇邓庄希望小学,给那里的孩子们送去了棉帽、围巾、手套、棉门帘、电暖器等保暖用品,并与该校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

通过这次活动,杂志社的全体员工受到了一次社会主义良好风尚教育,也激励了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热情。

“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授牌

2010年12月24日,“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郑州举行。团省委副书记郭鹏、省林业厅副厅长刘有富出席仪式并为获得称号的单位授牌。“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工作办公室成员,各省辖市团委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各省辖市林业局、教育局相关负责同志,“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单位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授牌仪式。

授牌仪式上,郑州市二七区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等6单位被授予“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据悉,由团省委、省林业厅、教育厅联合组织开展的“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河南希望工程20周年表彰座谈会召开

2010年12月29日,河南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表彰座谈会在郑州举行。省委常委刘春良出席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团省委书记侯红主持会议,团省委副书记、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鹏出席会议。省青基会部分副理事长、理事等共150人参加会议。

侯红在主持会议中指出,20年来,河南希望工程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为服务中原崛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工程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界爱心企业和人士的无私奉献,离不开全省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辛勤工作,更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今后还将不懈努力,创新载体,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河南驻京团工委组织农民工子女

参观国家大剧院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 2010年12月22日,河南驻京团工委组织40多名河南籍农民工子女走进国家大剧院参观体验。

此次活动是河南省驻京团工委融入城市培训、关爱农民工子女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旨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北京,融入城市。2010年,驻京团工委先后举办在京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培训班2期,组织50余名农民工子女参观清华大学等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团省委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研究贯彻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