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教育研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美术教学;信息技术;互联网
一、作为美术工作者,如何做到美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1.美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师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开展,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应用工具,我们教师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更新学习方式,多关注变化而不要逃避。美术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的工具,更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做美术课程,深刻研究“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强调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且灵活运用于教学中,而不是简单地叠加、机械应用、表层应用。
2.美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强化信息素养,改善知识结构
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授课模式经验型教学呈现出单一性、脱节性,不大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现达的资讯,树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授课方式。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位教师既可以是信息的需求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能够在互联网上学习讨论、交流信息,发挥教师潜在的知识能力,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增值网络,有利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二、在美术学习领域,怎样把信息技术融入美术教学中
美术学科作为以视觉艺术为主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及动手实践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发展能力。
1.用电脑绘画挑战“造型表现”领域教学
信息技术与美术融合,首先是软件与美术课程融合的应用。过去传统的中学美术课程偏向于让学生手绘一些实物,追求的是美术的基础造型和写实能力,造型表现领域一直作为传统绘画的“自留地”而保持着铅笔、颜料、画纸的原始状态,数十年不变,很多学生造型能力很弱,渐渐对这样的课型失去了兴趣。
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式的手法,特别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尤其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不就是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吗?
2.用流行软件来实施“设计应用”领域教学
在工艺与设计传统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作大量的训练,由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图形(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对于设计应用,教师教学前需要制作大量的范作,有些作业往往采用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结果偷懒的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辛劳的学生也做不出好作品。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非常方便、快捷,因为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供用户使用。传统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较容易的事情。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等一系列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学生可以通过上机操作完成课堂作业。就以重复构成来说,在电脑中用绘图工具可以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避免了人手制作中枯燥地重复劳动。色彩构成中的练习更显示了电脑操作的强大优越性。电脑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色彩供你选择,可以在选定范围内均匀着色、渐变填色或采用某种肌理填色;也可以对色相、明度、纯度进行调整;可以随时掌握整个画面的色彩效果并做出相应修改,不会出现手工着色中由于出错耗时返工的烦恼。而学生也能较为简单地从美术课中获得自己作品完成的喜悦和,培养一种成就感和责任心。同时较为新颖的上课模式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3.用互联网来达成“欣赏评述”领域教学
通过搜索引擎上网了解一下美术作品是很有必要的,不仅便捷,而且信息量大。而我们也可以从现代科技与美术结合中,形成一种全新的观念,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获取美术知识。因此中学的美术课堂上有必要开设这样类型的课程,以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
4.用综合媒体来完善“综合探索”领域教学
要从学生出发,紧密结合学生心理、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针对本领域要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和模式,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在新课程指导下,借助课本教学内容来制作课件,搜集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地获取信息、发挥想象力,并创作作品。通过“我为校园添色彩”课程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关注学校的形象与建设,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通过调查、研讨、设计、展示、运用美术知识,对校园设计的理念、校园环境的改造等问题进行探究,提高环境艺术的审美水平,培养美术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地觉察到美术就蕴含在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之中,帮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使美术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乐于学习美术。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师语言 艺术性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己出色的语言艺术表达,化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形象、使枯燥变生动。不同的语言,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为此,我们的语言要求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形象性和全面的概括性等。
一、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1、语言艺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课堂教学无论是传播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还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都是通过师生双方语言的表达和交流来实现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如果表达准确清晰、生动有趣,那么学生就爱听乐听,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言而喻,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不可忽视的。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以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自己的内部动力,启发他们主动去思考,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
2、语言艺术能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优秀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美学特征,它包括准确简洁美、情感体验美、启发激励美、动态节奏美、幽默谐趣美,教师的语言会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教师美的语言本身就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它必将对学生产生美的感染,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感受,生发审美想象,丰富审美情感,拓展审美意识。教学艺术家的语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声音清亮,具穿透力,听起来十分舒服;语言丰富多彩,运用自如,简洁明确,生动形象,很有魅力;感情完全投入;声调的轻重快慢,抑扬顿挫,总让人感觉那么自然那么优美。他们的语言犹如诗歌语言一般精练、小说语言一般生动、散文语言一般优美、戏剧语言一般传神,这优美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十分丰富的审美材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的语言的热爱和陶醉,必将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去进行审美创造,从而在创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二、教师语言要有高超的艺术性
1、激励语。
中学生充满朝气,使他们具备积极向上、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由于中学生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弱点,使他们极不容易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常常缺乏信心和勇气,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使用激励语焕发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性的语言,要从正面入手,以赞扬的方式说出来,从消极中看到积极,从现象看到本质,从眼前的状况预示未来美好的前景。例如对语文考试成绩高的同学,希望他们继续努力、戒骄戒躁,对成绩低的学生希望他们下次考好,不因一次成绩好坏否定学生的未来,要把有低沉、悲观、懊丧情绪的学生鼓动起来。除了从理智上的解惑之外,更需要情绪上的感染。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激励学生,如《七根火柴》可以激励学生说,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同学们应该珍惜,好好学习。课文的内在激励性在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熟悉,充分利用课文的内涵和外延。
2、批评语。
批评语是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否定评价的口语。批评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的缺点,纠正错误,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品德,增强学生对是非、曲直、美丑的辨别能力,有时还能从反面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对待学生既要敢于批评,又要善于批评。批评必须注意方式方法,以正面教育鼓励学生进步为主,批评仅是辅助手段。批评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抱偏见,不抱成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如对学生上课讲小话,多次提醒不听后再严厉批评,尽量减少当众批评,而是课后纠正,从正反两方面批评。在批评学生时要不伤学生的自尊心,不侮辱学生的人格,语言力求委婉,严中带慈,直接批评和间接批评相结合。教师要控制情绪,不因情绪的变化而影响批评。
3、提问语。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也被提上议程,现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大学美学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发展因素和时代变化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不但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上,也渗透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信息化大环境,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推动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改革。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大学美术;教学特点;价值;措施
本文探究分析了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的教学特点,并提出了几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希望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中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性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显露信息化特征。本文归纳总结了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详情如下。
1.多元化
多元化是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美术教学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利用互联网收集和筛选先进有益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们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资源的丰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扩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实现百花齐放,从而促进了大学美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自主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自主性更强。上文提到,受到网络资源共享的影响,大学美术的教学资源会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发展方向也更加多元。除了能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培养。
3.交流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交流性增强。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便捷,交流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师生间交流、校际交流以及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交流的主要方式有网上教研、教学资料共享、网络课程等。
二、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价值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网络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促进了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对此,有关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刺激了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衍生和发展,也丰富了现阶段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此外,大学美术的信息化教学,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贡献条件,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发展,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三、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信息化设施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美术信息化教学措施。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设施进行信息化调整,主要的实施方法有兴建多媒体网络教室、规划区域教学网络等。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不同的教室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授课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时、了解每一位听课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不解,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也缓解美术教师上大课的压力,减轻了教师的实际工作强度。本文认为,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授课教室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分别是广播功能、转播功能、监视功能、私信功能等。广播功能是指授课教师可以将屏幕上的内容呈现到每一位学生的屏幕上,避免大屏幕授课的简单杂乱;转播功能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某一位学生的屏幕内容呈现在其他学生的屏幕上,这一功能主要是适用于示范教学、提问等;监视功能是指教师的主机能够监控所有学生的电脑运行情况,防止学生用电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私信功能是指教师能够接收到从学生电脑中发出的私信,主要适用于答疑环节、或者是学生向老师提出建议等。
2.收集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各种积极有益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应该建立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将收集到的资源存储在专门的数据库内。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可以随时访问资源数据库,调取信息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来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用于学习研究、写论文等。
3.实践能力
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联系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美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画,为将来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丰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美术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突破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大学美术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美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作者:杨梦玲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邢澄.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5(17).
[2]王凯.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以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教学模式为例[J].美育学刊,2010(1).
[3]林叶红.广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4]曹国洪,牟云刚.对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5]刘靖君.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6]殷会利.发展中的民族美术教育——记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J].美术观察,2005(4).
1 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做到准确精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对科学知识的表达,要做到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准确性是教育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学语言就没有生命。缺乏科学性的语言,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科学严谨,准确精炼”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讲清知识与概念、现象与原理之间的关系。如在讲述计算机发展史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1946年问世,多加一年,少说一年,都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在学生表述问题答案时,一定要强调概念词语的准确性。实践操作中,学生常会说:“点这里,再点这里,然后再点这里……”这样回答是绝对不行的,虽然简单精炼,但缺乏准确性。所以必须准确陈述其操作过程,“单击了什么菜单,选择了什么命令项”都要说清楚,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乱用,或者模棱两可,闪烁其词,都是科学性错误。在准确基础上还要强调“简练”,强调“精炼”,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
2 教学语言要富含激情,蕴含爱心,做到言之有情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含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激情的课堂,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示,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运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用倾注感情的语言拔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唯有用充满真情、真心的教学语言,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形式上、内容上去接受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蕴含爱心。如何让教学语言充满爱心呢?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讨论、作品展示、评价交流等教学中,用贴切、贴心、委婉、鼓励、赞赏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无论是颔首示意,还是倾心长谈,都要让学生体会到师生间的平等与尊重,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 教学语言要具有生动性和鲜明性,做到言之有物
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教学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内容生动有趣,也会讲得干巴巴,使听者索然无味。信息技术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抽象、枯燥,学起来乏味,教师教授起来棘手。讲授时,就应该用诙谐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如讲授“使用电脑的平台”这一课,笔者让学生把Windows操作系统想象成一个大舞台,它为其他应用软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没有它的支持,任何“表演”都无法进行。形象地把计算机拟人化,键盘鼠标是计算机的眼睛和耳机,能把看到和听到的信息传入到计算机的大脑CPU中;音箱就是电脑的嘴巴,可以唱歌给我们听。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可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 教学语言要具有幽默性和趣味性,做到通俗易懂
课标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教育目的之一在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幽默诙谐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发展的剂。幽默的教师语言,能消除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如在学习手指在键盘上的分工一课时,笔者就变化着教学语气,怀着“抱打不平”的心情说:“别看小拇指个头小,它干的活可不少,除了自己分管的字母键,主键盘区左右两侧的功能键也归他们分管,他们的工作太辛苦了。而大拇哥光知道摆大哥的派头,干的活太少了,两个大拇指才分管一个空格键,多不公平呀。”信息技术本身的语言已较平淡,所以平时就要修炼自己的语言,发挥自己的智慧,让机智和幽默充满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爱上这一学科。
5 教学语言要具有节奏性和韵律性,做到妙语生花
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教学中的一切要有秩序、有节拍地变化。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进行和记忆的贮存。因此,课堂上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通过富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不同的情感色彩。针对信息技术学科语言概念性和理论性比较强的特点,可以把枯燥难以理解的专业知识变成形式活泼的儿歌、故事等,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中文输入法时可以以儿歌“中文输入右下角,输入方法要记好,输完拼音按空格,词组输入效率高”总结。介绍画图软件的时候,可以请学生念念这首儿歌:“有种画布顶呱呱,能缩小,会放大;绘画工具一大把,各种形状任你画。画错了,别着急,还有好用的橡皮擦。”把生硬机械的专业语言转化成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儿歌,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做到抛砖引玉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达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未达其意,发未达其辞。”学生学习时,经过思考已理解一部分,而又未能彻底明白,想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又苦于找不到,十分着急。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时机,运用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语言,适时宜地刺激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艺术字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示可在艺术字的形状、大小、色彩等方面稍做修改,就可以变幻出千百万种艺术字造型。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的思维“疯狂”了起来,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围绕教学内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开展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在教师教学语言的“点拨”下,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鼓舞,有所创造,才能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乐。
7 教学语言要充分与无声语言配合,做到无声胜有声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先生曾经说“以美育代宗教”,当今中国的美术普及教育亦是以“美育”宗旨为核心。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它的社会功能也是全面的。杜甫的《春夜喜雨》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术教学就是这样,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美化,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开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大多数学校由于没有专业教师,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都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以我镇为例:我镇美术教师少,小学基本没有美术教师,全镇14所小学,3所中学,美术专业教师8人,其中3人还是最近两年的特岗教师,新教师存在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需要改进,各学校美术课教学开展不起来,10所小学没有开设美术课程。
三、美术课与信息课整合的可行性:
1、硬件条件:现在国家在远程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给每个中小学进行必要的配套(每校至少有一套录像播出设备。即将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各学校有必要的微机、多媒体教学、录像、刻录设备;中心学校、中心小学有达标的图书,相关研究资料比较齐全,中心学校以光纤接入互联网;办公已实现无纸化。
2、软件条件:中心学校、及中心小学有专业的美术、计算机教师且大都是本科学历;有中心学校的支持,研究时间有保障。
四、整合的方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美术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光盘教学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现有美术教师为主导,以信息技术教师为辅助,用现有的师资资源、电教设备,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上课等环节,进行学科整合,制成光盘发到每一个需要的学校,对有的学校有非专业的美术教师利用课件、电子教案、帮助制作一些教具,有的学校有美术教师,但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或两个,没法开展教研活动全镇范围内距离远充分利用网络可以随时进行教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使之与学生手中教材同步,使每个学生享受较优质的课程资源,开齐、上好美术类课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的优化,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目标。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形成全镇教育均衡有秩序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稳步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五、开展步骤:
1、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而且都身兼多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美术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美术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与使用电教设备的能力。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
2、重视教研,加强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指导。
开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科研活动,循序渐进,首先要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要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媒体资料。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安排教学内容。
3.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学生家长改变认识
由于家长认识的偏颇和部分农村学校对美术教学认识不足,致使许多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连最起码的美术学习用具都无法配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课教学任务的完成,阻碍了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采取通过班主任、任教的美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座谈,让家长们认清美术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占有的份量,它是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学科,要让家长明确到学习美术,不仅仅是让孩子懂得掌握如何绘画或制作手工的方法,它还能促进学生良好审美素养的提高,知道如何辨别美与丑的道理,以及个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家长会将新的美术教育理念渗透给家长,让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程度,支持学校教学工作,配合美术教师的教学要求,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具或材料,保障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的正常进行,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整合的效果显现
(1)、各校开足开齐美术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教师有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2)、通过发挥美术教师积极作用,制定适合当地民情的美术教育措施,建立适合当地教学实情的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的整合,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教学资源,解决美术教学教师资源不足,教学方法落后的矛盾;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和谐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关键词:审美教育;大学生;构建与研究;艺术教育
引言
审美教育即艺术教育,一般以生动形象来反映世界,并以教育手段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是通过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艺术教育是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一门学科,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实践训练,强化人对社会美、科技美、自然美、艺术美来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心理能力,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一、艺术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普遍开设艺术鉴赏课程,艺术鉴赏课程的核心是音乐鉴赏和美术鉴赏,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习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向全体学生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校内外、艺术活动,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加入经费投入,普及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使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学校艺术教育体系。
二、艺术课程开设是促进审美教育的提高与培养
我国大学实际情况,学生因为种种压力而产生某些心理障碍,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艺术鉴赏课的开设,使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结合生活、情感的体验,为语言来抒感、宣泄情绪。这样则给学生提供了在学习、生活中充满限制、紧张情绪得到宣泄的一个时机,缓冲精神压抑,平稳、柔美的音乐能调节人的心律和呼吸,使人消除精神紧张,起到松弛和催眠作用。欢快激昂的乐曲对疼痛有抑制作用,它能提高人们这身的潜能,从而消除恐惧焦虑等情绪因此,情绪平衡就是心理平衡,情绪的健全是形成完美个性的保证,个性完美才会有健全的人格,有了健全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身心。美术的艺术语言主要是形体、色彩、线条、材质等,其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在施教过程中不仅注意要调动学生的视知觉,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听觉、运动觉、触觉、味觉,使它们在相互作用中,生发出耳中见色,眼里闻声,静中有动,动中见静,产生通感、联觉,以打通各门类艺术相互联结的通道。学生通过了解、欣赏中外音乐、美术作品,感受艺术语言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在这样的实际欣赏和感受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各门类艺术是一个相互融合和促进的过程。
学校需要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和谐的个性,必须多渠道的教育和不同方式的趋势利导。通过近期对在校学生的调查结果及交谈中显示,所有学生喜欢上艺术鉴赏课,接受高雅艺术熏陶,甚至有的提出每天上这门课,可见开设艺术教育课非常重要。
三、艺术活动开展是加强审美教育协作意识的培养与体现
培养和树立协作意识需达到个体在发展中,即审美能力与认识能力、思想水平的同步发展。大学时期是交友的高峰期,是一生中参与与群体的全盛期。这是他(她)们与群体的联系较成人最多,接触方式也较为丰富。但是以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的导向片面强化竞争精神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曾面临一系列竞争,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好学校好专业就意味着好职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残酷的升学竞争、未来预期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竞争精神被强化的同时,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从而导致合作精神不足。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形体和礼仪练习、集体舞大都是男女组合,从手拉手到身体部位的接触使同学间有流言飞语,有些学生因为这个原因就会出现社会交往退缩行为,异往困难。甚至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带来不正确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积极的引导,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倡导男女同学正确交往,并讲述在交往过程中的礼仪、方法、正确的行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课堂教育中则通过实际活动倡导审美角度以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友谊,并帮助学生在友谊中相互接纳,彼此沟通,多注重感情上的交流,形成了积极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友爱、信任的良好风气。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精神振奋,情绪愉快。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审美教育全面发展与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师生的艺术情操及树立良好的道德、审美意识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校园内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和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以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气候和氛围,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对象。应采取措施:像学生的早操、午间活动、艺术团(舞蹈团、军乐团、合唱团)、艺术作品展、设计大赛等活动,根据不同季节、节目、校园主题活动针对地展开。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学校师生群体意识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合力,给校园增添了文化的气息,创设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使师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和幸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真挚感情和友谊,激发了广大同学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样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参与艺术活动不仅能够培养良好的习性、参与性、积极性、进取心、持久性和适应能力,而且还能促使个人和社会发展,现实地评价自己,富有同情心和宽容心,设法去理解他人,尊重多种不同的观点。通过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给学生提供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的机会,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因此,采取课堂审美教学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水滴石穿”的效果。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达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教育研究生;学习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就业市场的逐步放开,给予了更多职业飞跃式前进的机会。过去,社会中存在“艺术无用论”,部分家长对于美术、音乐等学科存在偏见,不支持孩子全心学习艺术。而今,在就业压力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这种误解渐渐消除,艺术类学科获得了明显的发展,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不断扩招就是最好的例证。美术教育研究生是美术领域的高端人才,富有活力、激情和超出常人的艺术才能,但是缺乏社会经验是他们的缺陷,在面临社会的考验时,一些学生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身为美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期间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存在问题。在这个信息大爆炸、全民学习的时代,美术教育研究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丰富的专业知识,最根本的是正确的学习方式。如同木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品的质量,学习方式直接关系到美术教育研究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影响研究生的发展前景。遗憾的是,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美术教育研究生采用机械重复式的以记忆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与美术的理念背道而驰,束缚了美术教育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好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接受式学习的弊端,在结合就业市场的导向之后,对美术教育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于21世纪初展开。在这次改革中,美术教育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要求。过去的美术教育研究生教学存在学生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被动接受情况,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接受、敢于尝试、充分创新、积极搜集和处理信息。这样一来,美术教育研究生对于新知识的分析、解决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合作、交流能力也在不断的碰撞、摩擦中得到提高。美术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强调有思想的模仿,而不是简单的情景再现。纵观古今,优秀美术家的创作必然经过对生活情景的细致观察这一过程。因而,不论是出于完善自身、以绝佳的状态应对各种挑战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当代美术教育研究生都应该与时俱进,响应新课改的号召,自觉依据新课改对于学习方式的建议,提高学习效率。具体说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对美术教育研究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关注更多。尽管如今的美术教学中存在以上三种学习方式,但具体情况与新课程的要求仍然有一定差距,如,普及率较低,教学效果和专业学习的成果不明显。因此,加强美术教育研究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美术教育研究生自身素质获得提升的需要。
二、长期以来美术教育研究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与存在的问题
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哈伯特•塞伦提出。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学习方式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程序,包括学习的动机、构架、方法等,其实质为学习过程中惯用的一种最适合自身、利于学习的策略,它有提升学习效率的作用。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仍有部分美术教育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为陈旧的接受式,如若不能及时更改,势必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首先,部分美术教育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仅有小部分学生课前预习成为常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水平差异作出教学调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只有小部分研究生有提升自己的意识,主动寻找任务完成它。很多学生会制订学习计划,但计划合理且能及时完成的人较少。课后的反思、总结往往因各种事情耽搁而不了了之。其次,在美术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多数研究生选择请教教师或同学。并不是说向他人求教不可以,只是学生往往对问题并没有进行细致的思索。学习能力不高是一部分原因,更主要的是惰性引发不自信,缺乏探究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最后,美术元素在学习方式中的融入不够深刻,美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视觉造型元素如线条、色彩、肌理、明暗等,以及美术形式原理受重视较少,更不用提准确运用了。引起美术教育研究生学习方式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生自身,不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也在于他们不加改进、消极对待,缺乏主动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主动探索与创新是美术专业学习的关键。同时,研究生的成长经历与个性发展也对他们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如,某些学生就是喜欢独自学习,不爱与他人交流。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悉心教导,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未来美术教育研究生学习方式的主要转变
在了解目前美术教育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之后,教师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教师不能完全否定接受学习,有价值的接受学习是人类特有的、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最大的不同就是善于模仿、敢于创造。接受学习有特定的优势,学校中的教学实践有限,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和掌握基础知识,学生经常会避开发现、尝试、探索阶段,直接跳到相对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系统的知识对社会文明的传播也是有利的。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早期西方教育体制就是接受式学习,它使这些国家迅速进入了素质教育阶段。尽管接受学习有利于美术教育研究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但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接受式学习重在教,教依赖教材、教案的规划,教师往往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美固然是很重要的基础,但是只强调认知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对而言更为致命。另外,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天赋,还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兴趣,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借新课改发扬光大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望成为未来美术教育研究生学习方式的主要转变方向。
1.自主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的概念,判断依据主要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过程中的能力展现。关于自主学习有两种看法:行为主义者认为它包括自我知道、监控和强化内容;而建构主义者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基于对自身能力水平的认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协调、评判和强化。目前教育界普遍偏向后者。所以,采用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在有意识、有计划的学习策略中提升学习兴趣和能力,要学会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料,有效地判断是否达到学习效果。但凡学习,都会关乎学习动机、时间、氛围、结果几个元素,新课改背景下的美术教育研究生自主学习也不例外。首先,美术教育研究生对自己要有充分的了解,以此为基础,提升专业能力水平,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分阶段完成,最终取得成功;其次,时间方面,不仅要在任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还要善于抓住潜在的时间充实自己;再次,开设美术专业的学校一般配有专业资源,如何寻找、规划资源值得深思,他人的帮助也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最后,对待自主学习的结果要客观,即使失败也要进行总结,为接下来的尝试打下基础。
2.合作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与“独立学习”相对的概念,即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任务,其间有清晰的任务分工、互助。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主要推崇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美术教育研究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合作学习方式具有互动性、分享性、探索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合作与竞争的统一、形式与实质的统一、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统一、自由组合和教师引导的统一几个方面。美术教育研究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自由的氛围,这是团队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整体表现为合作,局部组与组之间必要的竞争关系能够有效带动任务的进度。同时,合作要讲究个人责任的承担,时刻为团队合作注入充足的动力。以美术教育研究生经常进行的课题研究为例,可以将团队合作划分为引入课题、进行分组、积极收集整理信息、主动学习搜索、交流协作、确定最终方案、课堂展示几个阶段,这是美术教育研究生解决课题的一个良好模板。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某个人承担绝大多数责任引起其余成员参与感较低的情况。
3.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亦可称为创新学习、探索学习,不同于接受式学习,它是指学生在研究领域内,通过主动搜集、处理信息,调查、操作得到相应的成果,并与他人交流研究所得的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美术教育研究生是否善于观察细微、是否敢于质疑、是否勇于创新。探究学习以鲜明的问题性、实践性、开放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持续的提升,而这正是研究生教育和美术专业培养所看重的。因此,可以说探究学习是最适合美术教育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研究生阶段兴趣的培养、学习体验的提升以及专业研究态度的形成。也可以这么认为:不具备探究学习能力的美术教育研究生是无法进行深入的、本质性的美术研究的。目前,高校的美术教育研究生考试注意考查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结语美术学科具有特殊的魅力,它以视觉形象的感知、探索、塑造为主要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时把握好这些要素。如今就业竞争激烈,美术教育研究生应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然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转变学习方式的机会,美术教育研究生就应该把握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寻得最有效的一种,三种学习方式结合也未尝不可。只有与时俱进,在学习中展现美术的特色,回归美术的本质,美术教育研究生才有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这也正是研究生教育所期盼的。
作者:王春阳 姜迪 李雪萍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媒介 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在信息社会,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大众媒介已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以网络、手机、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越来越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相互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大众传媒已构成了中学生生活中一个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
媒介素养理论形成于国外,在90年代传入我国,主要在大学传媒专业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近几年,国内有一些中小学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我校也开设了媒介素养的校本选修课程,开展了一系列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在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整合,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理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正确形成,最终形成学生健康的信息伦理和道德。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源于 1930 年的英国,由英国文化批评家利维斯首先提出,主要针对报纸、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传统精英文化产生冲击等问题,要求人们抵制大众传播媒介及其带来的低俗文化。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媒介素养定义是: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所传播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制作能力(ability to create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and thoughtfully);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媒介素养资料索引》中,将媒介素养教育定义为:“理解和运用大众媒体的方法”。
在国内,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卜卫在他的论著《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在国内第一次介绍了欧美国家的媒介教育情况,也是我国最早提出了“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等相关概念。卜卫给媒介素养教育下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②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③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④ 了解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发展自己。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情况是,受众的媒介使用将成为自我发展的一种动力,而不会因为媒介使用而沦为大众媒介或信息的奴隶。
综合国内外种种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媒介素养”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描述,但是其大致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媒介素养的含义也不断得到拓展,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对媒介批判能力,而应该包括利用媒介的能力。也就是说,媒介素养应该是人们对媒介及媒介所传播的信息的接触与认识、分析与评价、参与与利用的能力。
二、开展中学生媒介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模仿力。在情感上,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比较强烈,性格上常常存在双面性和不稳定性,很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自控能力较差。
三、信息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作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着力点,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 1974 年首先提出,主要针对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可用的信息、什么时候使用信息以及如何找到有关的信息等问题。对于信息素养的定义,泽考斯基最早将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国家图书与信息科学学会提出信息素养是“识别、检索、评价、组织、有效创造、利用交流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1997 年 9 月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下的定义是:“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四、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
通过在我校的实验研究,发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必修和选修模块中,有多个单元可以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现举例分析。
1. 培养学生对媒介的批判力、分辨力
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要引导学生以思辨的眼光审视阅读媒介信息,学会以批判的意识理性地接触、解读媒介信息,对媒介信息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使他们成为懂得欣赏而又具批判性和分辨力的听众、读者和观众。
2. 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积极作用,做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利用网络、微博、短信等新兴媒介,发出学生理性、健康的声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的进步。
五、结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创造性思维
一、引言
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为信息技术服务语文课程教学提供了可能,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为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程中是指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以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工具进行学习,这种信息技术完全为语文学科服务。
语文能力是一种多维的能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趋向差异很大,语文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与广泛的语文资源和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最为密切。
语文教师凭借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有效地加强这方面的联系,从而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创造一些新途径。目前,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大致有两方面的实践:一是让学生凭借信息技术,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这两方面的实践都很有价值,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丰富学生对学习情境的情感体验。信息技术的介入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而是尽可能地调动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在感受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受到语文人文性的熏陶,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搜索、课件演示等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
学校教师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教学的优势在于:
1.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地、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叫。
3.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
4.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在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5.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
6.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义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昧,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讲解很难使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例如,《乌鸦喝水》一课的“课文处理”环节,老师通过播放“乌鸦喝水”的FLASH动画,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对“乌鸦如何喝着水”的理解),而且学生通过观察动画也理解了“渐渐”等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的含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使问题很难解决。而多媒体图像清晰、色彩逼真,展示过程和显现内容十分简便,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创设所需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如在上《鹅》这首诗时,鹅的声音,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有6点。(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 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 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教材上的可拓展资源非常多。但依靠传统的教学,这些学习资料很难提供给学生。因此,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问的有限性就成了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信息技术的使用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将一些情景再现。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注意点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这就必须依据学科特点,实现具体课程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挖掘本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特点,探究本学科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创新本学科的恰当的多媒体教学。
第一,选择课件资料要贴切,切忌游离主题。
第二,影像画面要适量,切忌本末倒置。
第三,教学节奏要适当,切忌走马观花。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创设适合小学生年龄段的多媒体信息教学。
五、总结
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学习环境,但现代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共生共存,并随学习进程的展开而不断得以调整或变化。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既不是教师单纯的教,也不是学生单纯的知识建构,而是教与学的统一。因此,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教师不仅是具体情境与课程计划的协调员,而且与学生一起共同构成课程创生的建构主体。这样,教师一方面关注实践过程和教学情景中出现的各种课程问题,另一方面则借助信息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探究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化经验和个性化体验,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逐步转变为积极的反应者。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我们应该继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彭雪梅.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王学明.情境与语文教学论[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