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日照时数;变化;农作物;响应分析;河南濮阳
中图分类号 S1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45-02
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气候,由于农作物的生长依靠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又依赖于日照时长,因此日照时长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该地主要形成于黄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气候上属温带季风气候,适合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但受气候过渡带影响,气象灾害频发[1-2]。又有研究表明不同农作物生长期对日照时数的需求不同,因此分析濮阳市日照时数变化对不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对指导濮阳市政府决策、科研、科学种田等都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由市统计局提供的1961―2010年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等的产量及种植面积和由市气象局提供的1961―2010年50年濮阳市相应农作物生长期的日照时数。在Excel的支持下,通过5年滑动平均、线性拟合回归、计算相关性等统计学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农作物产量与相应农作物生长期日照时数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濮阳市农作物产量与其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变化的相关性,为此还要将日照时数数据与主要农作物产量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能够将结果显示在同一图表中,且不影响数据的原始性,应用模糊数学的中间状态存在的概念,用农作物生产对日照时数的适宜度和公式计算进行研究,分析光照资源对主要农作物的满足程度。
2 主要农作物产量对日照时数的响应
2.1 日照时数与小麦产量的响应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1961―2010年的50年间,小麦生长期内的日照时数在某些年份出现上升,但总体趋势依然是下降,小麦的产量在某些极端气候的年份出现产量下降,总体上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虽然在总体上小麦产量与日照时数呈现出负相关的趋势,但局部分析会发现在1964―1967、 1983―1987、2002―2005年,小麦产量与日照时数表现出了同步的变化,即日照时数与小麦产量同步增加或减少在2000―2010年,虽然日照时数一直在下降但小麦产量一直增加。由此表明,小麦产量不是受日照时数单一因素的影响,还受降水,温度及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影响,虽然日照时数下降给小麦生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濮阳地区小麦仍然能够保证增产。从另一方面分析,濮阳市50年间小麦生长期年平均生长期的日照时数为1 479.8 h,根据模糊数学的概念,只要日照时数达到临界点以上就能满足生长需要,经数据分析得小麦生长期日照时数的临界点为1 036.86 h,当前日照时数基本满足,所以在日照时数减少的情况下濮阳市小麦依然在2000―2010年间持续增产。
2.2 玉米产量对日照时数的响应关系
从图2可以看出,1961―2010年玉米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这段时间玉米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却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在2000年之后,玉米生长期日照时数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且没有恢复到降低前的水平。分析玉米产量对生长期内日照时数的响应情况发现在1962―1970年二者呈现同步变化,即玉米产量和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同步升降;1970―1975年,二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在1987―1997的10年时间里,玉米产量快速上升,日照时数一直在波动,未呈现出明显的响应情况;在2003年之后日照时数明显降低,虽有过上升但幅度很小,与此对应的玉米产量却一直在增长,此外还发现1986、2003年玉米产量都很低,但2年的日照时数却相差很大。由此表明,玉米产量与生长期日照时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响应,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这种响应不能直观地反映在图中,只有在其他诸如降水、积温、栽培管理技术等因素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较好的反映,因此研究玉米产量与生长期日照时数的响应关系对指导玉米生产,预报农业灾害是很有必要的[3]。在濮阳市近50年玉米生长期平均日照时数为786.1 h,达到550.3 h,根据模糊数学中间状态理论及上述分析可以认为:虽然近些年日照时数出现了不利于玉米生产的变化趋势,但通过改进栽培技术,选择良种仍然能够保证玉米产量。
2.3 棉花产量对日照时数的响应
从图3可以看出,濮阳市日照时数变化与棉花产量呈现双峰或双谷值正相关,即日照时数下降,棉花产量下降或日照时数上升,棉花产量上升。但近50年日照时数与棉花产量的关系总体呈负相关,即日照时数总体趋势在下降,棉花产量的总体趋势在上升。但有研究表明当棉花生长期日照时数大于2 000 h才适宜棉花生长,当日照时数低于1 500 h不利于棉花的生长。近50年来,全市棉花生长期年平均日照时数是1 386.1 h,且自2004年开始,棉花生长期日照时数一直在下降,在2010年出现最低值944.3 h,这已无法保证棉花生长需要,因此濮阳市棉花生长期内日照时数下降,对全市棉花生产弊大于利,虽有增产但主要得益于栽培技术的提高,从气象学的角度而言濮阳市不适合种植优质高产皮棉。
3 建议
3.1 加强农业气象研究
农业是受气象变化影响最明显的产业,随着近些年工业发展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各地气候变化情况及主要农作物生产需要研究日照时长、光照强度、降水、积温等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终实现能够在气象预报准确的情况下正确判断可能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应对[3-4]。
3.2 加快农作物育种速度,提高栽培技术
根据以上分析,日照时数等其他气候因素正在朝着不利于农作物生产的方向变化,照此趋势,现有的作物品种及栽培技术必将无法保证作物优质高产。因此,农业科研部门应加强主要农作物的品种选育工作,培育抗逆性强,能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5]。同时,加快新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人为因素干预作物生长期间的日照时数,温度等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4 参考文献
[1] 薄金涌,姚小英,姚晓红,等.气候变化对甘肃黄土高原苹果物候期及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8,29(2):181-186.
[2] 王建英,韩相斌,王超,等.豫东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32(1):43-45.
[3] 许昌,米寿燕,张文明,等.农业气象指标大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12-19.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强完善;引导扶持
中图分类号: S34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12
本文介绍一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实践,提出在有关保护性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在宣传和培训工作中,要准确把握传统耕作技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区别;通过实施关键技术,确保保护性耕作实施到位;加强发挥农机与农艺的技术,通过相互融合发挥综合效益;注意对农户的引导和扶持,充分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对相应的农具进行完善,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规范标准。通过对少数地区进行示范性实验,达到推广的目标。
1 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
实施推广保护性耕作,对于农业产量的提升,农作物质量的保障都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在各个地区实行农作物推广保护耕作技术的试点不多,我国地大物博,种植农作物的面积仍旧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在这里面仍然存在一些干旱地区不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发展这些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推广保护性耕作,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最大化利用土地面积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通过对地域的地理环境研究以及农作物的轮作模式,找到最适合该地区耕种的农作物,并进行病虫草害的技术防治规范。通过推广实践,实现保护耕作技术的运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2 准确区别传统耕作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宣传过程中,重点对群众进行理论知识的普及和鉴别传统与保护性技术耕作的概念。在一些地区,由于农户对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不甚理解,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推广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户的热情不高,项目的推广力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实际推广中,一方面需要加强推广力度和宣传,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农户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群众之间相互普及和宣传,增强农户对保护性耕作的信心,把握好关键技术,确保能够落实保护性农作物耕种。
3 加强农业农艺的发展和机械设备相结合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综合农业新技术,在实际的推广中,有些地区过分强调对机器设备的运用而忽视了对农业农艺的发展。因此,在推广中要加强两者相结合,通过从农艺的质量方面入手,收集更多地配方进行施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不稳定现象。
4 引导农户进行保护性农耕技术的推广
农户是保护性农耕技术推广的主要实施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在实际推广中,如果能确保农户的利益不受推广影响,一定要让农户感知到保护性农耕带来的实际利益。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化服务,帮助农户建立更完善的农耕机制,调动农户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不同形式的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来保障农户的最大利益,让农户能切身感受到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
5 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验规范和试点的建设,完善技术领域
保护性耕作试验的成功与否需要通过试点试验进行验证,如果在理论和实际层面都支持,则需要进行大力推广。在推广前期,试验研究的时间短暂,在农作物的成长环境,成长因素和方式中并没有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在技术指导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建议和成熟的技术实践经验,造成在推广中出现瓶颈。而在各地区中,通过借鉴其他地区而获得实际经验的并不在少数,所以应该加强实验试点范围,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将某些地区的农田建设成为具有科学研究效果的样板田地,通过实验的研究进行保护性耕作推广,让农民群众能看到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实施对农作物的生产有着显著的效果,能促进农产品更好更快的发展。
6 加强对保护性耕作农业设备的完善,提高单位田地作物质量
通过加强对保护性耕作农业设备的完善,提高单位田地的工作效率,为农产品的产出质量提供了保证。日常的耕种机械中最常用的是免耕播种机,这种播种机采取的是自动化播种的耕种方式,能够更科学地进行耕种,达到顺利种植农作物的目的。但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农业设备只是小型的播种机,且适应性不强,容易出现故障。大部分农作物仍然需要人工加机械的处理方式,减少农户的工作负担,所以在建设农作物设备的时候,除了大力发展小型的播种机之外,还要积极开发相关的大型播种机,解决日常耕作中出现的播种困难问题,减轻农户的工作量。
7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以及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保护性农业耕作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主要是通过不断完善技术规范和加强耕作制约,提高农产品的覆盖率和产量,规范技术重点开发农业技术设备。在重点解决小型机械问题的同时,积极实施创新性的耕作技术,通过对农户群众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将保护性农耕技术推广到更大的地区中去,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赵春祥.关于实施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问题与建议[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8,(03).
[2]姜玉美.浅议我国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21).
1.1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概念
的提出在我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农业是以先进的农业生产理论与农业生产技术作为依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2)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中的精华进行继承和完善;3)发展科技、劳动、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体系;4)保护资源与农村生态环境;5)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6)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7)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应用。
1.2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的特征和传统农业相比有着很多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农业理论综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优秀理论成果,其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2)生态农业以促进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更注重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3)生态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精华,也要吸收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在技术体系上更加优越和完善;4)生态农业在生产管理方面更加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作用,管理模式更加灵活有效,也更注重各结构部分间的协作关系;5)生态农业在各产业的整合方面也有着自身的优势,更加注重不同产业间的相互作用,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容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6)由于生态农业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同时也符合环境保护的总体发展要求,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广阔的推广空间。
2立体栽培的种植结构分析
生态农业理念要求农业生产中要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进而实现对包括土地资源、灌溉用水等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立体栽培的种植结构是十分有效的措施。立体栽培的种植结构因不同地区的实际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通常都会采取不同农作物的间、混、套作或轮作的方式,通过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特征以及不同农作物间的相互作用,提高种植区内的农作物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立体栽培种植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2种类型。
2.1利用农作物生长对空间占用的特点,优化种植结构
不同农作物由于生长特性的不同,在栽培过程中其对生态空间的占用也不同,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将不同作物进行合理的搭配间种。例如,可将植株较高且对阳光需求量较大的作物与植株较矮且喜阴的作物进行间作,并通过合理搭配使其与土壤肥力相适应,以充分利用生态空间。同时,一些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气味或其他物质能够起到预防共生作物病虫害的作用,将这类作物进行混种能够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与效益的同时,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实现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桑树与粮食作物间作、棉花与红薯间作等。
2.2利用农作物生长期的不同,优化种植结构
不同农作物的生长期有所差异,单一作物的种植往往受到作物生长期的局限,不能有效利用劳动时间,对于生产资源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浪费,同时当作物收获后所剩余的叶、秧、秆等,往往被丢弃或焚烧处理,也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根据土壤肥力情况与作物生长习性,选择不同生长期作物进行混种或错时种植,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农业劳动时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生长周期短的作物收获后其残余的叶、秧、秆等通过相应处理作为天然肥料,为其他作物提供养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丢弃、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节约了生产成本。除此之外,现代生态农业还将种植、养殖及农民生活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沼气池的利用,形成一套清洁环保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将农作物种植的残余料加工成养殖饲料,同时将牲畜排泄物及其他环节产生的垃圾进行发酵生产沼气,沼气可以为农民生活提供必要的能源,也能为温室种植及牲畜圈舍供暖,同时沼渣经处理还可作为农作物的天然肥料,这样就有效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源及产生的各类物料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小结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民增收、农作物增产,保护农作物资源的重要保证,对农业生态坏境的改善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综合防治的基本特点
近几年来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主要的是通过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改变了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从而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防治手段,企图利用这种单一手段来达到控制或消灭害虫的目的。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手段,使之相辅相成,将病虫害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以下,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所使用的手段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新的综合防治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管理和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在生态体系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情况下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了使天敌能够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抵制虫害中发挥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地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是它们的各自特点和限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彼此补充,能够收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必须全面考虑,使防治措施对生态系内外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与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二、综合防治技术在控害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单一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发展为以作物及其全生育期的多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开展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系统研究,组建适合各主要生态区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分别在各示范区贯彻实施。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这些综防体系和配套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示范区显示出典型的科技主导作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益以及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农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增产指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东省曹县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工作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农作物种植重茬、迎茬较多,病虫害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曹县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棉花等,多年来,由于农作物种植种类单一长期重茬、迎茬种植的情况较多,近几年来病虫害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逐年加重。
2、 农民盲目用药、滥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病虫害的逐年加重,据调查,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对农作物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一些农民在施药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用药量随意加大,这样就造成一些病虫害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也增加了用药的成本,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加重了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
3、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灾害此起彼伏
(1) 小种分化与变异。新发现小麦白粉病毒力较强的8个新小种,潜在威胁更大;稻飞虱生物型以ⅰ型为主,转变为生物型ⅱ为主,并发现了致害力很强的孟加拉型;稻瘟病小种变异也很频繁。这些病虫新种型的出现,将引起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丧失抗性,危害加重。
(2) 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药品种的更换,导致过去已长期控制的小麦吸浆虫、二化螟、三化螟、东亚飞蝗、稻蝗等多种病虫又回升造成灾害,一些次要的或局部性病虫害,如稻瘿蚊、水稻细菌条斑病、水稻恶菌病、麦蜘蛛、麦叶蜂、玉米病毒病等亦常成灾。。
(3) 危险性病虫害传入。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虫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马铃薯象甲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区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十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4、关键防治技术落后
(1) 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如农药的施用至今仍沿用50年代的大容量淋浇喷雾法,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施药器械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民用飞机施药发展缓慢,机动施药器械拥有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手动器械施药。在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得靠人海战术,尤其是除草的问题愈加突出,全国年耗除草用工约250~260亿个劳动日,几乎占农业用工的一半。有关农药的药效测定、残留动态监测、病虫抗药性的评估及治理亦严重滞后,盲目用药现象十分严重。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产业化的目标差距很大。此外,我国化学农药创制和研究能力落后,主要依赖于仿制的格局依然如故。
(2) 抗病虫作物品种选育急待加强。对棉铃虫、棉蚜、黄萎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尚没有研究出高效的可稳定控制其危害的农作物品种,生物技术在抗病虫品质创新与选育的应用上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3) 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化学
药剂防治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之一,随着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200多种,其中27种防治对象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如水稻螟虫、棉铃虫、棉蚜、红蜘蛛、菜青虫、褐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温室白粉虱等,尤以棉蚜、棉铃虫、白粉虱、小菜蛾、蔬菜霜霉病的抗药性突出,成为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
(4) 生物防治技术呼唤新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突破。我国是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就总体而言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但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贮备)、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投入市场新的生防制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的实用技术越来越少。生物防治技术有待新的重大突破。
5、灾害预警能力差
长期以来,受研究经费和条件限制,我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棉铃虫、玉米螟、棉蚜、草地螟、稻瘟病、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爆发成因和灾变规律的研究相当薄弱,因而对大区域流行暴发的重大病虫灾害的整体预警能力差,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
四、持续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研究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一直是低投入的弱质产业,农业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在农业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植保科研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严重老化、陈旧。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相关基础研究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因而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生产上顾此失彼,已造成了严重后果,亟待加强投资力度。
2、 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迁移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迁移性害虫大批量、长距离、大范围迁飞或扩散的行为特征、生理生态机制及其灾变规律;流行性病害大区域蔓延、远距离传播的特征、生态条件及其成灾规律。
(2)重大病虫害与其寄主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不同的作物布局、栽培制度及气候等条件下的消长规律与成灾趋势,分析引起暴发灾变的关键因素。
(3)害虫生物型分化和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趋势、遗传规律及其与病虫暴发或流行成灾的关系。
3、加强粮棉油作物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料等主要
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及农田草、鼠害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重大病虫害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动态消长规律;主要致灾种类的发生发展趋势;准确的中、长期发生预报,数量化的灾害性风险预测技术。
(2)改进农业生物灾害的关键治理技术,对生态调控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控害生物的扩繁与利用、高效低毒非残留药剂的筛选与应用、病虫抗药性治理、抗病虫作物的选育与应用、耕作栽培措施的持续控害等技术措施着重加强研究;开发适应不同作物生态区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控害减灾配套技术体系。
[关键词] 农作物 秸秆 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 S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02-02
伊犁州直农作物秸秆丰富,年均约有250万吨,但以前大多数采用散草长喂或部分作为燃料,有的甚至放火烧掉,浪费极大,随着牧业的发展,尤其是农区畜牧业的发展,饲料秸秆需要量不断增加。农作物秸秆加工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普及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秸秆加工机械化水平,提高秸秆利用率,增加牧畜饲养量,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喂养水平,降低成本,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机械化秸秆饲料生产技术主要包括秸秆饲料压块技术、秸秆饲料颗粒技术、青贮技术及微贮技术。
一、概念、工艺条件、工艺路线和要点
1.秸秆饲料压块技术
概念:指将较干的秸秆经过粉碎,加入适当精饲料,再通过机械压制成块状饲料的技术。
工艺条件:为了使秸秆的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质地柔软且方便运输和流通,对其饲料进行加工,同时应该满足以下几个加工特点:①加工过程中,秸秆湿度不能高于总水分的20%,最佳为16%-18%;②瞬时高压应为每平方厘米20-30t;③加工中物料瞬间温度应达到90℃-130℃,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滞留12-15s;④加工时还应备有必要的营养添加系统,以保证秸秆饲料营养价值高。
工艺路线:
除尖装置 ―― 营养添加机 ―
│
秸秆存放―― 秸秆切碎―― 晾晒 ―― 输送机 ―― 搅拌机
│
输出风冷机 ― 轧块机 ― 除铁器 ――
│
成品晾晒 ― 成品包装
技术要点:秸秆应选择污染少、杂质少且没有发生腐烂,且晾晒后的含水率不能高于16-18%,秆切碎长度3-5cm,切且堆放时间不能超过二十四小时,以免湿度不均衡。此外,还需要对切碎的原料进行充分搅拌和除尖,同时增加精饲料,并且以20-30t/cm2的瞬间高压使得使原料的瞬间温度达到90℃-130℃,并在高压高温条件下滞留12-15s。然后对晾晒,直至成型的饲料水分含量在14%以下,可以长时间的储藏。
2.秸秆饲料颗粒技术
秸秆饲料颗粒技术即将一些难于消化的食物变得可以消化,以供喂养牲畜。一般而言,会采用粉碎、发酵、造粒等工序软化木质素,降低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的含量来增加口感和牲畜的采食率。秸秆颗粒饲料的来源广泛,如玉米秸秆、麦秆、油菜秆、豆秆等,做成容量大、密度高的颗粒之后,再混合其他饲料制成颗粒,就可减少牲畜食用粮食的成本,且可以用于长途运输,从而实现农作物秸秆城际间、乡镇间相互利用的模式来降低成本,在保护自然的情况下实现农民的增产创收。
工艺路线:机械化粉碎机械化搅拌机械化颗粒机械化烘干。
通过该项技术提高饲草采食率99%,消化率提高60%以上。
3.机械化秸秆青贮技术
概念:在厌氧环境下,经过揉丝、打捆、包膜等工序,青鲜秸秆会发酵长达4-6周期,之后便可使得秸秆芳香可好、营养价值高且利于牲畜吸收。
工艺条件:通过添加剂的加入以及搅拌均匀,可以确保青贮料的营养价值。例如,可以在饲草中加0.1%-0.15%的食盐来使细胞叶汁渗出,加速发酵的同时使其乳酸菌增多,从而提升青贮饲料的品质和口感。一般也可选用加磷酸类添加剂的方式,来组织青贮饲料的有害物繁殖,从而起到杀菌灭疫的作用,来保证期口感和营养价值。
工艺路线:青贮作物青贮联合收获机收割切碎饲料拖车装运卸入青贮设施压实封口。
技术要点:原料科选用含水55%-65%的青鲜玉米秸秆等草类,再利用揉搓机将其制成5-10的丝状纤维,打捆可选用圆草打捆机将其控制在58-65的范围内,然后再包裹上两到六层的塑料膜,松紧适宜。当然塑料膜的张力可以用链轮大小的调整来解决。在存储时,为了防止破损和遗漏,应该仔细检查包装,有破损处用宽胶带粘贴处理,使其密封。场地在平整的基础上,应该干净整洁,同时不能堆放超过三层,以免用来包裹的塑料膜破损,同时安置防鼠仪器用来防治灾害。
4.机械化秸秆微贮技术
概念:利用机械技术将变黄和晾干的秸秆等草类揉丝,再加入一定的水和微生物发酵剂后,搅拌均匀,然后捆扎、包膜,微生物秸秆饲料的技术便应运而生。
工艺条件:功率不低于30KW的三相电源,以及作业场地的地面平整与开阔、便于存放原料,附近水源充足,作业现场有50、且整体高低大于3.2m的水泥地面厂房,这些是必须的条件;此外,该存放地还必须选取地面没有坑洼、且较高和开阔的场地。
工艺路线:秸秆揉碎均匀喷酒菌剂压捆捆绳套袋密封存放。
技术要点:晾晒和储存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可以利用机械将其研磨成丝状。再按照饲草的总量,将水和微生物发酵剂与其混合搅拌,并使其水含量为总量的百分之六七十即可。然后再依据青贮的要求对其进行打捆、包膜和贮存。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加工技术的特点
1.加工成本低,作业期长,适应性广,存贮方便。
我州粗饲料有价格低廉、供应链繁多的优势。以玉米秸秆为例,在其收获季每亩价格大约在40-50元之间,较为低廉,很多商户选择大量购入,等到6~8月时,便可进行麦秆的加工和储备;到了9月-第二年的4月就可以对其进行在加工以形成饲草。而且加工周期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设备也可重复利用;机械化青贮技术用来加工青鲜秸秆或草类,机械化微贮技术、饲料压块技术可用来加工处理略湿或已干的秸秆。
2.适口性好,采食量高,消化率高。成熟的植物的根茎和叶子由于表皮质层的包裹和细胞间木质素和茎干的节状物所产生的阻力,从而使得牲畜的消化和采食受到负面影响。粗硬的秸秆可以利用机械进行加工碾碎来变得柔软,一般以5~10的丝状物、3~5的粉状物的形式出现。如果将秸秆的皮质层、木质素和节状结构等用来包裹的东西去掉,秸秆就会散发出一股酸香味,更受牲畜的喜爱,从而使得牲畜的采食量增多,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肉蛋奶的质量。
3.方便储存和运输。利用机械化青贮和微贮技术对用于喂养牲畜的饲料进行打捆包膜,可以有效延长保质期和储藏期。最长可以达到2-3年都不变质和发霉。此外,由于其重量轻,占用空间面积小,所以非常方便长途运输,以解决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和季节原因而出现饲草短缺的现象。
4. 用于喂养牲畜。秸秆在经过一些列加工技术,例如微贮和青贮等之后,其所含的粗纤维含量比干草下降了近八个百分点,粗脂肪增长了近三个百分点。秸秆通过压块饲料技术,可以再短时间内实现高温压制,从而将细菌杀死,来更好地储存能量和蛋白质,这样饲养出来的牲畜更为壮硕,所含营养也更丰富。
参考文献
[1]刘新芽. 荆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D].长江大学,2013.
【关键词】种子;田间检验
1.田间检验与种植纯度鉴定的概念
通常我们把在种子生产过程中,通过在田间对种子的品种进行真实性的验证和对品种纯度进行的评估以及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危害、异作物、杂草等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并最后确定其与特定要求符合性的活动称作田间检验。
种植纯度鉴定是指鉴定所种植的作物品种是否在特征﹑特性方面达到典型一致的程度,与标准样品比较,据品种描述判断其真实性。
2.农作物种子的田间检验与纯度鉴定的相同点
2.1检测内容相同
田间检测的内容主要是在田间对种子品种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同时对种子品种的纯度进行鉴定,并调查种子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危害﹑异作物、杂草等一系列情况。
种子纯度鉴定的主要内容是检测种子的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因此,可以看出农作物种子的田间检验与纯度鉴定的主体内容是相同的。
2.2检测主体相同
田间检测与种植纯度鉴定在检测的主体上基本是一致的,都必须是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承担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及持有田间检验员证的种子检验员去具体实施。
2.3检测时期基本相同
农作物典型性状表现最明显的时期,一般在苗期、花期和成熟期。苗期一般是农作物生长比较弱的时候,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毁坏;花期一般是农作物果实和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植物的各特征日趋成熟;成熟期的植物特征已近凸显,各种典型性状都以变现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这三个时期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田间检测和种植纯度鉴定检测的最佳时期,因此,一般两者都会在这三个时期进行检测。
2.4检测依据相同
无论是田间检测还是种植纯度鉴定都必须依据国家标准《GB/T3543.1-7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进行。
3.农作物种子的田间检验与纯度鉴定的区别
3.1鉴定性质不同
田间检测的性质是通过对田间作物的检测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并不是产品检测。
种植纯度鉴定的性质却是产品检验,是对品种的纯度作真实的判定。
3.2鉴定方式不同
田间检验的方式不是单一的:在农民种植的生产制种田的当地当季的田间现场当时完成,依据不同的生长季节进行多次检查,花期检验达2-3次。同时还要对制种区隔离情况检查:制种区与非制种区,制种区内各品种之间隔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纯度鉴定的方式多种多样,首先可以在当地同季(与大田生产同步种植)、也可以在当地异季(在温室或大棚内种植)或异地异季(如稻、玉米、棉花、西瓜等作物冬季在海南省,油菜等作物夏季在青海省)进行种植鉴定。同时,在生长季节期间需检查多次,应在品种特征特性表现最充分、最明显的时期检查,以评价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
3.3鉴定作用不同
田间检验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对制种田的隔离情况的检测,防止因外来花粉污染而导致纯度降低。
(2)通过对种子生产技术的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田间去杂﹑去劣和去雄,从而防止杂株散粉和自交的发生。
(3)通过对农作物田间生长情况,特别是花期相遇情况的检测,及时提出花期调整的措施,防止因花期不育造成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同时及时除去有害杂草和异作物。
(4)通过对农作物品种的真实性和品种纯度的检测与鉴定,判断种子生产田生产的种子是否符合种子质量要求,报废不合格的种子生产田,防止低纯度的种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4鉴定程序不同
田间检验程序首先是对种子生产田基本情况调查:了解情况、隔离情况检查、品种真实性检查及田间生长状况调查;二是制定取样方案,充分考虑样区大小、样区频率、样区分布;三是实地检验,作好记载;四是结果计算与表示,汇总结果,计算各项成分的百分率;五是及时填报田间检验报告:基本情况、检验结果、检验意见。
种植纯度鉴定程序首先是根据GB/T3543.5的要求,进行试验地的选择;二是对种植小区进行科学设计。三是小区种植管理,保持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品种的差异,只要求观察品种的特征特性不要求高产,不允许间苗补栽补种;四是在整个生长季节都作好观察和记录,成熟期(常规种)花期(杂交种)和食用器官成熟期(蔬菜种)是品种特征特性表现最明显的时期,必须进行鉴定,记载的数据用于结果判别时,原则上要求花期和成熟期相结合,并通常以花期为主;五是结果计算与表示,表示方法:变异株数目、百分数;六是鉴定结果填报:品种纯度、异作物、杂草、其他栽培品种的百分率。
3.5鉴定目的不同
田间检验的目的是找出影响种子收获质量的各种情况并核查种子田的品种特征特性是否名副其实,从而依据这些检测的质量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剩余遗传分离、自然变异、外来花粉、机械混杂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对种子质量产生的影响,以确保收获时符合规定的要求。
3.6判定标准不同
田间检验依据的判定标准是各省制定地方标准,如四川省地方标准杂交玉米种子田间检验规程DB/T833-2008。种植纯度鉴定的判定标准是GB4404.1-2008,GB4407.1-2008。 [科]
【参考文献】
[1]王芳.种子纯度鉴定方法及其评述[J].中国种业,2008(10):63-64.
关键词:不合格种子;瑕疵种子;缺陷种子;缺点种子
经检发芽率符合标准的种子播种后不出苗或出苗后长不成植株,审定通过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种性严重退化等不属于假、劣种子的种子质量问题,在实践中时有发生。人们在处理不属于假、劣种子的种子质量问题时,常感到无法可依。这是因为人们在处理种子质量问题时除适用《种子法》对假、劣种子的特别规定外,不善于适用其他法律有关产品质量的一般规定。种子属于产品。依据有关规定,种子质量问题包括假、劣种子在内可以分为种子质量不合格、种子瑕疵、种子缺陷和种子缺点。在法律文件中,除《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缺陷”(在种子这一特殊产品领域应称“种子缺陷”)的概念和《种子法》对假、劣种子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外,“产品瑕疵”( 在种子应称“种子瑕疵”)、“产品质量不合格”( 在种子应称“种子质量不合格”) 和种子缺点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各种种子质量问题的含义及相互区别,十分必要。
1 各种子质量问题的概念和范围。
1.1不合格种子的概念和范围。种子质量不合格,是指种子质量不符合法律法规,或不符合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或不符合标签标注指标、合同要求。质量不合格的种子称作不合格种子。不合格种子包括:一是假种子和劣种子;二是应审定而未审定通过的种子和违法引种以及为境外制种、引种试验的收获物在国内销售的种子;三是无标签或标签内容不符合《种子标签通则》规定以及伪造、涂改标签或者试验、检验数据的种子;四是不符合包装标准的种子;五是不符合贮藏标准的种子;六、不符合标签标注指标、合同要求的种子。
1.2 瑕疵种子的概念和范围。种子存在瑕疵是指种子不具有通常的使用性能或不符合品种说明。存在瑕疵的种子称作瑕疵种子。瑕疵种子包括:一是活力瑕疵的种子。是指虽经检发芽率合格但不具有正常出苗、生长、发育成正常幼苗能力的种子。二是种性瑕疵的种子。是指非品种退化或混杂原因不具备品种“三性”即特异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种子。三是性状瑕疵的种子。是指不具有品种典型性状的种子。四是栽培瑕疵的种子。是指不适应品种主要栽培措施(包括播期、播量、施肥方式、灌水、病虫防治等)的种子。五是使用瑕疵的种子。是指不适应品种使用条件(包括适宜种植的生态区和生产条件)的种子。六是作用瑕疵的种子。是指不具备应有作用的种子。如包衣种子不具有防治作物苗期病虫害或促进幼苗生长等作用。
1.3 缺陷种子的概念和范围。种子缺陷是指种子存在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存在缺陷的种子称作缺陷种子。农作物是经过长期自然进化、人工驯化形成的适应人类某种需要的特殊植物。农作物品种是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一般情况下,农作物种子不存在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所以,在实践中很少使用缺陷种子的概念。但是,随着转基因育种、辐射育种的发展,以及药剂处理、生物处理等种子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就有可能存在上述危险或者潜在风险的种子;此类种子就属缺陷种子。
1.4 缺点种子的概念和范围。缺点种子来源于“缺点品种”。缺点品种是指审定通过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不宜在生产上继续使用的品种。缺点品种产生的种子称作缺点种子。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自身的变异,审定通过的品种就会出现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产生缺点种子。
2各种子质量问题之间的区别
2.1判定标准不同。判断种子质量合格的标准是已的种子质量国家或行业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当事人的约定。判断种子存在瑕疵的标准是种子不具备通常的或约定的使用性能。判断种子存在缺陷的标准是种子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判断种子存在缺点的标准是审定通过的品种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
2.2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不同。
2.2.1种子质量不合格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因种子质量不合格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其责任性质为过错责任。在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由其预先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是一种替代责任;其承担替代责任后享有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追偿权;最终责任的承担者是有过错的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法律之所以规定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预先承担责任,目的在于对种子使用者利益的优先保护。种子使用者享有的向出售种子的经营者的“赔偿权”,与出售种子的经营者享有的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追偿权”,权利主体和权利性质均不同。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应向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承担追偿责任,不等于应和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共同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实践中,要求种子生产者、其他经营者和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共同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做法,混淆了“赔偿权”与“追偿权”的界限。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和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种子质量不合格的责任形式是综合的,既包括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责任,又包括发生在非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2.2.2种子瑕疵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因种子瑕疵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种子出售者就种子的使用性能或其它性状对买受者承担的默示或明示的担保责任,它属于违约责任范畴,是一种过错责任。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如在出售种子时已就种子瑕疵明确告知的,免其责任。责任形式为更换、退货或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2.3 种子缺陷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因种子缺陷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人身或他人财产造成损害的,由转基因品种的培育人、审定人或药剂处理种子的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向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产品责任,是一种严格的无过错的特殊侵权责任;即无论培育人或生产者和种子经营者是否有过错,只有因种子缺陷造成损害,都必须赔偿。责任形式为连带赔偿民事责任。
2.2.4种子缺点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造成损失的,由培育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培育人通过品种权许可或种子生产、经营、推广享受了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根据对等原则,其有义务承担因品种推广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审定人(即承担品种试验的单位和从事品种试验、审定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承担行政责任;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3责任产生的原因不同。种子质量不合格涉及的有关民事责任,因损害事实发生而产生。涉及的有关行政责任,以生产或经营不合格种子而产生,与是否造成损害结果无联系。涉及的有关刑事责任,以销售金额五万元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使生产遭受二万元损失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种子缺陷责任和种子瑕疵责任只能在损害或违约的事实发生后产生。种子缺点责任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缺点时产生审定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在造成损失时产生培育人和审定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3判定不同质量问题种子的依据和方法。
3.1判定质量不合格种子的依据和方法。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和处理不合格种子案件,依据种子法律法规,如种子法、种子质量标准、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由国务院农业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等。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的方法,一是委托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的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按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依据法定或约定(包括标注)的种子质量标准进行判定;二是由种子管理机构或种子纠纷处理机构根据种子经营者提供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审定公告、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试验验证依据、种子标签等,依据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等进行检查判定。
3.2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和方法。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是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田间现场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组织农业专家组成专家组,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行田间现场鉴定,确定事故原因和造成损失的程度。
3.3判定种子缺陷的依据和方法。判定转基因品种缺陷的依据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进行评价。判定药剂处理种子缺陷的依据是《民法通则》;判定方法是由种子事故处理机构委托鉴定机构对缺陷种子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和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鉴定。
3.4判定种子缺点的依据和方法。
3.4.1判定主要农作物种子缺点的依据是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如《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缺点品种由品审委员审核公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停止生产、经营、推广缺点品种。
3.4.2判定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缺点的依据是《农业技术推广法》。判定方法是由田间现场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行田间现场鉴定,确定不适合农业生产需要或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和造成损失的程度。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互动教学模式分三个主要阶段:启动阶段互动阶段自动阶段。
启动阶段即引发兴趣,挖掘出蕴含在地理教材中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达到培养和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第一、要以地理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初中课本的开头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幅幅绚丽多彩、广阔迷人的地理图景,教师在讲课时,要抓住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黑土地和黄土地"时,叫学生看课本开头的彩色图,学生仿佛亲临到了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不约而同地说,这么广阔的平原,能种植许多农作物……使学生可以去发现、学习知识,才学得有兴趣,因此,要使学生学习地理产生兴趣,首先就要掌握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发掘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
第二、兴趣与掌握知识的难易程度有关,过难或过易都不能产生兴趣,在"欲知而未知"这种心理状态下,兴趣最浓。在地理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哪些是他当时难以接受的知识,即要掌握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已知学未知,可用设疑,悬念手法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利用地图,包括景观图、地形图、政区图、自绘教材图等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第三、从学生较熟悉密切的事物、事件,引进要讲述的教材,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气候概念是重点,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讲天气概念入手,为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在讲解天气概念时,可以看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内容引入,这样,很自然地提示出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最后归纳为:天气预报内容 概括总结 天气概念 多年天气特征综合为 气候概念,使学生对周围的气候有所了解,也就形成了地理概念。
第四、可以迁移的,在地理教学中,可运用兴趣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对新学内容产生兴趣,如学生对旅游感兴趣,在讲黄山,庐山时,可以讲旅游所看到的景色,这里就要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爱好,利用他们对哪些事感兴趣,进行迁移。
第五、地理讲得生动,其中教师运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是很重要的。如讲长江中游时,课文用了"九曲回肠"来形容,这段害河,有人说它是长江上的"豆腐腰"这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兴趣。
互动阶段即传授知识技能。由于教师是启动者,是互动者,最终使学生成为自动者。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动眼,要学生活动与教师上课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是用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地理教师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基本技能,启迪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这一过程可通过四方面:1.感知教材,为了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生动,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观察能力的方法,最适合初中学生。他们通过观察实践中的发展,获得的感性知识越牢固,越有助于概念、原理的理解,也越易于掌握观察活动的要领和方法。如在讲到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引导学生对日出、日落、白天、晚上等不同特点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地球自转的现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理事物,即能提高他们的记忆力,逻辑组织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又能养成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2.理解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理解得简单化,仅答"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叫生长期。"但农作物生长不仅与该地区的无霜期等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等也关关系。因此,较完整地解释生长期这一概念,就应该在前一句基础上加上"由于某些农作物在轻霜时候还能生长,所以一个地方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天数要比无霜期长一、二十天"的说明。3.巩固说明。所谓知识的巩固,也就是把所学的知识牢牢地保持在记忆里。为了牢牢地记住知识,防止遗忘,仍然需要做知识的巩固工作,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复习,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都采用先复习上一节课所学过的内容,再讲新课,这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方法;在讲授新课过程中,也要注意旧知识的联系,这是加强巩固知识的方法。例如:安弟斯山的成因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板块学说来解释。亚马逊河特点的成因,要联系该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特征来分析等,通过新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再现,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的时候,能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加以运用,正如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道理。4.运用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知识运用愈熟练,愈有利于知识向能力化迁移转化,所谓"熟能生巧,巧中出奇"这是认识中"知识 智能 创造"这一转化过程的生动概括,知识转化为智能,智能转化为创造活动,都有赖于灵活熟练地掌握运用知识。
自动阶段即发挥创造性。在地理互动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思考,打开他们的思路,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例如:请同学们略读一下"亚马逊河"这段课文。再请一位同学回答出亚马逊河的水系特点,然后教师问:为什么这里会形成这样"源远流长"的大河呢?学生回答:因为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气候区,集水面广,水源丰富。这样略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法,即鼓励了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又防止死背书本。
关键词:南瓜作物种类 种子品种管理 种子质量管理
南瓜通常认为有五大栽培种:西葫芦 、南瓜 、笋瓜 、灰籽南瓜 、黑籽南瓜。实际的栽培种至少是六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南瓜和笋瓜的人工杂交种(由于没有明确物种命名,暂称‘狮虎兽’南瓜),是植物界的“狮虎兽”,没有被当作一个栽培种。
1、现行法规标准对商品南瓜作物种子标签标注规定
1.1《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第六条作物种类明确至植物分类学的种。
1.2《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5.1.1.1 作物种类名称标注应符合下列规定:——按植物分类学上所确定的种或亚种或变种进行标注,宜采用GB/T3543.2和其他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所确定的作物种类名称;——在不引起误解或混淆的情况下,个别作物种类可采用常用名称或俗名。
2、当前品种审定的状况。从中国种业信息网的“农业植物品种名称检索系统”栏查询,只能找到南瓜和西葫芦两种南瓜作物名称。从南瓜名目下查到的品种中,根据性状描述分析,不少品种属于笋瓜或‘狮虎兽’南瓜。象甜面大南瓜、日本南瓜、蜜冠、丰收南瓜1号、甘南一号籽用南瓜品种属于‘狮虎兽’南瓜。象甜栗南瓜、红栗南瓜、东升、寿星、植栗晶、板栗等属于笋瓜。
从品种审定的作物名称使用看,品种审定公告使用的作物名称不是植物分类学“种”的概念。可以推论,南瓜、笋瓜、‘狮虎兽’南瓜、黑籽南瓜等,在品种审定部门,都以南瓜作为通用作物名称了。
3、南瓜商品种子标签标注调查情况。有限的调查了解的情况,除了西葫芦种子,几乎全部的南瓜类作物种子标签上的作物名称均为“南瓜”,不是市场上的南瓜类作物种子都是南瓜或西葫芦,而是南瓜、笋瓜、‘狮虎兽’南瓜都被生产商标称作了“南瓜”。
4、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的困惑。国家标准GB/T3543.2规定了西葫芦(美洲南瓜)、南瓜(中国南瓜)、笋瓜(印度南瓜)的种子检验技术规定,在扦样、净度分析、其他植物种子数目测定项目的检验条件是不完全相同的。
南瓜不属于主要农作物,在法规上没有强制性品种审定的要求,品种审定部门使用作物名称不完全采用用植物学名。许多种子生产商没有按照植物学分类学名称标注。遇到标签上作物名称为“南瓜”的种子批,在扦样、检测时,难免将笋瓜、‘狮虎兽’南瓜误作南瓜,是极其容易引起误解或混淆的情况。狮虎兽’南瓜果实特征与笋瓜及其相似,一般的种子工作者都不能从种子籽粒上区分笋瓜、‘狮虎兽’南瓜。如果要求扦样人员现场从标签或籽粒上确认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学‘种’类归属,实在是为难他们。
5、期望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作的工作。
5.1对‘狮虎兽’南瓜进行正式命名。有部门能对‘狮虎兽’南瓜进行正式命名,并将该物种列入《种子检验规程》中,完善种子检验技术手段,方便种子检验机构针对性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查。
5.2品种审定能使用《种子检验规程》中对应的植物分类学名称。审定公告中作物种类名称使用植物分类学名称,引导生产商标注作物名称趋于规范,给种子质量检验工作降低风险。减少和消除在农作物审定工作中不同省区,甚至同一省区存在严重的一物多名或一名多物现象。
5.3或者修正南瓜类作物种子检测技术规定。如果做不到品种审定部门使用规范的植物学名称称谓南瓜类作物,建议修正《种子检验规程》的相关内容。减免种子检验机构承担误用作物名称遭受质疑的风险。
品种审定部门若改用规范的南瓜植物学名称,涉及大量已经公告的审定品种作物名称的更正,工作量浩大,今后工作也增加甄别物种的复杂度。如果将南瓜、笋瓜、‘狮虎兽’南瓜在《种子检验规程》中统一归作南瓜,种子检验时,通用笋瓜的技术规定,从统计学上分析或种子生理生化学分析,都可以满足检验结果不出错误。这样做,种子检验机构可以不担风险,品种审定部门也不必增加麻烦。
6、南瓜种子管理维持现状的后果
6.1.法规和标准贯彻打折扣。《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和《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不能彻底贯彻。了解南瓜植物分类知识的人员相对较少,即使种子管理部门的标签检查人员,南瓜种子作物名称使用不当的问题难以发现,纠正也无从谈起。
6.2.种子质量管理督查意义淡化。在南瓜种子监督检验中,难免出现物种名称使用错误,如果不当的物种名称出现在抽查通报中,会使人感觉监督抽查的督促的意义淡化,象征性色彩更浓。
6.3品种审定工作可以不用改革。南瓜是非主要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的比重不大,几乎不存在与国际接轨,即便种子管理上有点什么小问题,对农业生产整体造不成大的影响。品种审定部门人员不必苛求物种名称的准确,不必培训人员,为部门节约费用。‘狮虎兽’南瓜没有正式的物种命名,简单地统称南瓜,可以回避这个问题。
6.4种子生产商可以不增加经营成本。种子生产商在制作标签时不必区别南瓜、笋瓜、‘狮虎兽’南瓜,不必增加经营成本。不必担心标签作物名称标注准确性导致的种子质量纠纷发生。
6.5种子检验结果不会出大偏差。南瓜类种子尽管在扦样、检测过程可能出现由于物种混淆导致的问题,但从《种子检验规程》看,除了扦样、净度分析、其他植物种子数目测定样品量不同,其他检验项目技术条件完全一致,即便物种名称使用有误,水分、发芽率、纯度检验结果不会因为作物名称错误而出现错误结论。而且除了植物分类专家,检验结论看不出疑问。所以不必担心作物名称使用不当产生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