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

第1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

摘要:从1988年到2013年,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迅猛,从1988年的主营业务收入3.78亿元、利润长期亏损分别增长到2013年的80.64亿元、1.88亿元,实现了质的跨越。但是,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差异都十分显著,收入差异性高于利润差异性,同时,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利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不高。

关键词 :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利润

本文使用统计数据态势研究方法(DTDA)和方差、标准差、差异百分比等公式。

1、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态势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88年到2013年26年间,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达到260.7亿元、突破2百亿,从1988年的3.776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80.6403亿元,2013年是1988年的21倍,增长了20倍,但不同年间有涨有降、呈现波浪式发展。1988年到1999年期间,收入总量总体上呈现波动性不稳定的发展,不同年间有涨有落,进入本世纪后,2000年到2013年呈现出平稳、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到2013年增长速度大幅增加。

2、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态势

从表2可以看出,从1988年到2013年26年间,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利润收入合计达到162131.26万元,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一直处在亏损的状态,利润亏损平均值为1807.25万元,2001年实现扭亏为盈,2001年利润1018万元,比刚开始出现亏损的1990年增长了1307万元。2001年到2005年发展相对缓慢,2003年还出现亏损情况,2006年到2013年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2006年利润收入突飞猛进到12362万元,2012年是一个至高点,利润达到80557万元。

3、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与利润比较态势

从表3可以看出,1988年到2013年26年期间,海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收入和利润年增长差异都十分显著,收入差异性高于利润差异性,同时,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利润与收入之间相关性不高,有些年份,收入为正,利润却为负。

参考文献:

[1]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1949—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第2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

杨学山指出,电子信息产业要全面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稳增长、调结构放在突出位置,2012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发展,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来落实。

正视产业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软件业持续快速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出口、效益增速略有起伏,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内销贡献不断加强。杨学山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作为中国最早面向全球市场开放的行业,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入世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功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国,还在产业规模和产业地位上取得了显著提升,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微型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的产量早已稳居全球首位。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74909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利润3300亿元,同比增长16.8%;软件业实现收入18468亿元,同比增长32.4%,产业规模是2005年的4.7倍。2011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6612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倍和近20个百分点,行业收入、利润占全国工业比重分别达到8.9%和6.1%。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整体工业中的支柱作用日益凸显。

此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截止到2011年底,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包括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36.4件,占全部专利申请总量的35.8%,居各行业首位;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进入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工艺水平突破65纳米,TFT-LCD、PDP面板也实现了大规模量产。

虽然取得了以上成绩,但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仍待解决。201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着对外出口依存度高、产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环境不稳定性大、负面影响凸显、整体效益下滑严重等不利因素,总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杨学山指出,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加速推进信息化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特别要重视以下五个方面:从实施好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提高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责任感、紧迫感;正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受制于人、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大的事实;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全局,既要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领域,也要提升核心基础产业,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发展;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加强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产品推广应用。

稳增长 促转型

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发展,是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的2012年主要工作思路。杨学山表示,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就是要下大力气保增长、调结构。

他指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稳增长”,电子制造业要“保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则要“快增长”。在工作会议上,杨学山强调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2.4%左右,到2015年超过14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过10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4.5%以上,到2015年突破4万亿元。

可见,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据了解,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我国电子制造业自2011年9月后月度出口增速已连续低于10%,增速不断放缓。同时,内销产值占总量比仍不足50%。家电下乡等刺激内需政策效应逐步减弱,而潜在的市场需求尚在培育之中,这使得内需增长短期内不足以弥补出口增速趋缓的缺口。

与此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内需带动特征明显,去年国家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使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84万亿元,增速达32.4%,超过同期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要在“十二五”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快增长,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稳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杨学山还强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长期性任务。转方式、调结构要以创新为抓手,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调整产业区域布局,提升产业整体效率;调整市场结构,进一步稳定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国内市场的比重,满足各个领域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提升四大能力

杨学山指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要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以创新能力和创造高附加价值为代表的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题,逐步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为此,要提升以下四个能力。

首先,不断提升建设和运行维护安全可靠党政军信息系统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能力。力争在3~5年内,形成关键软硬件配套能力,初步实现建设安全可靠重要信息系统的全面技术支撑能力。

其次,不断提升满足建设信息化部队的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信息化部队是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要根据部队的需要,抓紧研发和产业化,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提供技术支撑。

再次,不断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需求的技术支撑能力。一方面,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现代化,提升支撑社会管理进步、改善民生的信息技术和产业支撑服务能力。

最后,不断提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突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产业融合性、渗透性强等特征,不断提升对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第3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战略性

1.电子信息产业概述

1.1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内涵

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步发展,但核心基本不变即社会经济活动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普遍认为它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个大的分类。电子信息产业所包含的子行业众多,但不管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还是电子信息制造业,都几乎涉及到设备、软件和服务三大部分,这也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特征之一。设备、软件、服务三个主要环节构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一条主要产业链。

1.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

国家层面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上海市在国家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聚焦,把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九个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被确立为国家层面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六个子领域中,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都属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范畴,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各地区在现阶段乃至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主攻的战略要地。

2.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概况

2.1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呈现出的几个特点

产业发展梯次化、产业分工全球化。电子信息制造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在行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产品生产规模化,产品设计个性化。电子信息产品大部分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达不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品则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逐步成为潮流,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为了适应市场的这一变化,柔性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满足不同消费群要求的产品应运而生。

产业界限模糊化,技术创新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技术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

竞争核心技术化,竞争领域集中化。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核心越来越集中在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垄断上。电子信息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集中在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软件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而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基础,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从国家的层面上讲,美国、日本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源于掌握并垄断这些领域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技术。韩国以及我国台湾为提高竞争力,也在大力发展关键元器件。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则在软件开发生产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2.2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情况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产业发展正处在从速度规模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收入增速大幅回落,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投资增速放缓,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未来几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是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紧迫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电子发展基金的支持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至2010年年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7.8万亿元,在工业领域中位居第一。2010 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比上年加快11.6 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63395 亿元,同比增长25.5%,比上年加快22.4 个百分点;软件产业收入1.3 万亿元,增长30%左右。

2.2.1集成电路领域

推动重点整机核心芯片开发和产业化。如高性能处理器、3G移动通信芯片、数字多媒体处理芯片、平板显示和LED控制、驱动芯片、IC卡芯片、信息安全芯片以及IP核等。持续推进制造业和封测业,增强产业综合实力。重点支持和舰科技、中芯国际集成进行0.13微米至90纳米系列先进工艺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长电科技、天水华天、南通富士通等骨干企业进行FBP技术、MCM塑料等先进封装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支持LED的研发和产业化,完善产业链。三安光电、杭州士兰明芯、蓝光科技、武汉迪源等成功突破高亮度、高光效的功率LED芯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晶能光电自主开发硅衬底外延技术。开发新型电子电力器件模块,推进节能环保。重点支持了IGBT、MOSFET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平台的建设。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青岛等一些重点地区建成了若干个集成电路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设立了基于SOC参考平台的国产IP核推广示范项目。目的在于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

2.2.2计算机领域

计算机领域,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95万亿元。重点支持笔记本计算机、高端服务器等信息化关键产品。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笔记本计算机设计、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国内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笔记本计算机、服务器等高端产品;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国产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得到有效提升。其中,联想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0%。浪潮、曙光、联想等单位研制出运算能力超过万亿次的高端服务器,并实现产业化。重点支持网络信息安全关键设备。高性能防火墙、入侵防御等信息安全高端设备相继自主研制成功,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在电信、金融等重点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增强了我国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能力。

2.2.3通信领域

重点围绕终端、测试仪器仪表、天线、光纤拉远基站、室内覆盖产品、验证平台、业务平台、特色应用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大了支持力度。积极推进TD-SCDMA的技术演进,广泛支持了TD-SCDMA增强型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加快成熟,产业链逐渐健全完善。

2.2.4数字视听领域

数字视听领域,2010年产值已经超过1万亿元。重点支持了基于自主标准和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前端设备、激光视盘机、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等产品技术领域。带动彩电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数字电视相关产业发展较快,自主视听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企业综合实力逐步提升,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2.5电子基础产业领域

电子基础产业领域,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3万亿元。支持平板显示产品及成套设备、市场急需的高端元器件、进展较快的新能源制造装备和大宗的配套材料产品等,按照上下游配套思路,进行系统部署,促进基础电子产业链建立。通过多种联合方式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链,面板、偏光板、彩色滤光片、背光模组的研发及产业化初见成效,已初步具备大尺寸液晶电视用液晶面板生产能力。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和投资增长迅速,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太阳能电池产量以10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连续4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多晶硅自给率大幅提高,光伏产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结论:从“十一五”期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和支持的重点领域来看,各领域都更关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的发展,集中于产业链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改造和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不难发现,集成电路、通信及网络设备、汽车电子、新型显示都是现今乃至未来几年市场迫切需求产品的关键领域,而这些产品的特征或则核心就是节能、环保、低碳。

3.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良好前景,建议在发展该产业时,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充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对产业基础依赖小的特点,大力开展对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招商引资

我市有着土地、环境等发展制造业的优势,这些条件都对作为先进制造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要重点引进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拉长产业链。此外要充分关注新企业在全市乃至全国同行业中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实力,在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和提升的同时,通过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强和创新要求高的特点显现,带动形成上海市产业创新的集群。

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基础,吸引已有产品的上下游企业落户我市。此外,依托上海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升级快、制造工艺变革快等优势和特点,可迅速引进利润空间大、技术先进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

3.2积极引导现有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的转型提升,向“微笑曲线”两头延伸,拉长产业链

“微笑曲线”准确地展示了产品形成的各个环节的价值,如图6所示。结合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现状研究,我们提出:

图6 微笑曲线

3.2.1“订单+产品”向“产品+技术”的转型,提升企业现有产品的附加值

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在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产出处于第二的位置(25.8%)。经过初步的调研,发现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同行业中技术领先的企业很少,多数企业产品以OEM(代工贴牌)为主。在产业中能掌握了关键技术及关键零组件的企业可获得更高利润,一般制造或代工企业只能获得非常少的利润,这是行业内的共识。因此,提升现有企业的能及和产品的附加值是上海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以“永继”为例,该企业已从OEM向ODM转变,并在尝试向OBM的发展。其企业的产出逐年快速增长,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逐年增加。同样已成功转型的皓月电容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设计能力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得以发展的有效路径。

3.2.2“服务”向“服务+产业化”转型,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如果说“产品+技术”的转型适用于制造类企业,那“服务+产业化”的转型就适用于有一定技术研发能力的服务类企业。简单的例子就是上海众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转型,该企业其实是软件认定企业,多年来从事开发化工领域的管理和应用软件。而随着物联网在化工领域应用的进一步深化,传感器、数字仪表等物联网产品给电子信息制造业市场带来新的活力,而传感器、数字仪表等工业器件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软件管理平台。这样,众达公司一方面致力于研发物联网应用的软件管理平台,另一方面也尝试对平台中的工业器件的产业化,已在工业区买地准备建厂。这种转型,将企业自身的软件技术价值延伸到硬件产品价值中,有利地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相比单纯生产或则单纯研发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风险抵抗力和竞争力。这样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基于上海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思考,我们可以关注从事软件技术研发的注册型企业的软件产品应用领域,一旦发现这些软件产品可以结合硬件生产具有产业化特征的,都可以将其引进,这样既延伸了企业的价值链,同时也解决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时研发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

3.2.3“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型,提升企业利润空间

这里就涉及到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随着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日益成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仅停留在产品本身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正在逐渐提升服务在其整个经营运作中的比重。这其实在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电子信息制造业也最适于服务化。比如一些国外的先进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已经不再是简单地销售产品,而在销售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即“产品+服务包”,这样使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得到提升。

从目前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的现状来看,很大部分的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形成行业内的技术优势。这样的企业,可以考虑从“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型。鼓励企业把低附加值的产品,通过整合产品营销和售后的服务,附加值得以累计,再把产品和服务打包一起往产业发展趋势中之高附加值的区块移动,从服务化的角度,提升企业的层次和竞争力。当然“产品+服务”的转型也适用于前面描述的其他转型企业。

3.3关注注册企业,鼓励成熟企业落地发展

第4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developmental status and strategies for Shaanxi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wer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Modularity.

关键词: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模块化;现状;战略

Key words: Shaanxi;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Value Chain Modularity;statu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021-03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经济系统正沿着“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模块化”的基本路径演进。模块化理念和方法逐渐被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来,进而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革命性力量。

在模块化的环境下,电子信息产业走在了最前面。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由于分工深化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每个企业在全球的生产网络中只定位于一个模块,每个企业定位于专业化的领域,通过分工可以带来报酬递增。

所谓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模块化,即电子信息产业一体化的价值链结构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的价值节点,通过各价值节点的横向集中、整合以及功能的增强,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运营的价值模块制造者以及若干模块规则设计与集成者的产业动态分化、整合过程[1]。

电子信息产业是陕西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之一,在陕西省“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中,电子信息产业被作为首选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从价值链模块化的视角研究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价值链模块化视角下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军事电子工业发展,消费电子发展以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讯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三个完整的时期,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链条较完整的产业,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1.1 规模效应初步形成,结构优势明显 陕西作为我国信息产业在西部的一个重要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与规模效应初步形成。目前陕西省共有电子信息业企业1160余家,从业人员约19万人,2010年实现收入750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递增16.1%,其规模位居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预计实现收入350亿元,是2005年的1.76倍,年均递增11.9%;实现工业增加值90亿元,是2005年的1.93倍,年均递增14.1%,实现稳定增长;信息与软件服务业预计实现收入400亿元,是2005年的2.58倍,年均递增20.9%;出口创汇6.48万美元,年均增速为27.96%,实现快速增长[2]。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势十分明显,软件和基础元器件方面所占比重较大。从软硬件产业结构来看,软件产业占全国不到10%,而陕西的软件占全省近45%,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更为相似;从整机和配套产业来看,全国整体上以组装加工为主,而陕西以元器件产业为主;从产业增加值率来看,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率为23%,而陕西为31%,高出全国8个百分点[3]。概括起来,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效应已经初步形成,结构优势明显。

1.2 产品门类齐全,但发展不均衡 代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主要有软件及软件服务业、卡通动漫产业、通讯、电脑、数字化家电、汽车电子、集成电路、新型材料、新型元器件、显示技术、节能技术、网络及网络服务等。

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涉及到4个细分产业,分别是电子元器件产业、通信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涉及雷达、导航、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及专用设备等15大类1500多个系列。可以看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门类较为齐全,但发展不均衡,产品结构有待调整。在“十一五”国家重点发展五大类核心基础产业:集成电路、软件、电子基础材料、关键元器件和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就陕西省来说,除开软件和传统元器件的个别产品外,多数产品不具备一定的规模、相应的基础措施和差别优势。

第5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电子信息产业;产业政策;法律规制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查阅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的《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快报数据)》,我国电子信息产业2015年产业规模稳步扩大,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5.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而查阅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4季度和全年我国GDP初步核算结果》,可知2015全年GDP:676708亿元,从产业上看,各产业增加值,增长以及占比发现,电子信息产业2015全年制造业与软件业增加值154567亿,GDP占比22.84%,第三产业占比45.25%。可见,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信息技术企业,如联想、华为、阿里巴巴等,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结构优化的中坚力量。

尽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一直稳步增长,但创新能力却一直相对比较落后,其次,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技术,导致行业发展依赖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再次,知识产权意识缺乏,研发技术未安全合理的以法律的手段加以保护,导致技术被抢注或盗取,从而严重的制约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法律规定,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立法存在滞后问题,法律层次不高,主要是通过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进行管理,而且各类规定比较分散,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信息产业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查阅国家工化部数据得知,我国信息产业年产值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6%以上(2010-2015年),已成为工业领域中规模最大、发展度最快、贡献最大、出口额最高、效益突出的第一大产业。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得到迅速发展,消费类电子转投资类电子明显。

(三)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了《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规划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十大重点推动领域。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其中重点推动的十大领域,第一个就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下一个十年重点推进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信息通信设备以及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的发展,包括5G通信技术的研发、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利技术保护意识不强,核心技术依赖外资企业。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转化成果率较低,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率低,长期依赖外资技术,使得付诸高昂的专利费,外资企业掌握着核心芯片技术和整机设计技术,技术引进仍是发展瓶颈产业的主要手段。

(二)两头在外,缺乏市场主导权。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众多领域都存在来料加工的两头在外现象,即原材料和市场在外,(来料加工、来件生产)生产加工过程在内的现状,导致国内企业对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零售商价格谈判能力不强,上游环节的价格传导到制造业环节后就也无法继续传导,表现为能源、原材料等上游资源性产品价格节节上升,而制造品价格无法上升,导致制造环节的利润被不断压缩。

(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足,行业发展不规范,引发法律风险。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电子信息产业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处在无法适用的局面,相关规制仅仅依靠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产业政策,且规范性不强,急需将政策上升为法律。

四、建言献策

(一)加快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由行业龙头企业领导强力推动,这其中的挑战也不容忽视。由于中国行业地域分割特色明显,以啤酒、香烟为例,各地都有自己的品牌渠道。碎片化市场意味着市场规模不能集聚,龙头企业难以孵化。

(二)工业4.0+“互联网+”。工业4.0和“互联网+”战略交叉和协同作用。以“互联网+”衍生新的新的市场、模式、生态的发展创新,通过芯片和软件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

(三)网络安全。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完善网络犯罪立法规范,电子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供给侧严重不足,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最大挑战是网络安全,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将控制网络生产网络办公网络和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这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隐患将埋藏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中。

(四)优化法制环境。一方面,推进我国技术创新的财税补贴措施的经济政策法律化是其主要解决途径,对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行业适当给与财政补贴或税负减免,以达到激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效果。同时反观中国目前的税负标准,营业税变成增值税,大部分领域是13%、11%,高科技领域变成了6%,真正的制造业仍然是17%,中国周边有20多个国家,增值税17%以上的就一两个,大部分比中国低,鉴于此,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企业,而税负的繁重却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针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应逐步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促进技术自主创新意识和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立法,提高立法位阶,逐步构建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

五、总结

在如今这样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化深入生活的环境下,电子信息产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然而如今产业规模小,产业创新不足,受国外技术封锁冲击较大,然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拥有长久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等优势,只有将电子信息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等结合,才会稳固优势或者说扩大优势,对我国提高自主技术装备能力和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如何引领高科技新型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传统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化升级,就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产业发展缺乏法律规范。法律规范的缺乏,已经构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实践中。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法》立法,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配套法律法规,以法律保障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解决新型产业发展出现的法律风险问题,同时解决诸如网络犯罪类法律规定不完善的区域,避免法律漏洞和空白的出现,让法律规制适当补足市场失灵的缺点,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的新常态,发展的新跨越。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对策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2.6.

[2] 汤平.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建言[N].投资北京,2009.4.05.

第6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

事实上,实行梯度转移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而且,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但可以有助于推动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也为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换代带来新的机遇。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电子信息产业由欧美和日韩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大国,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在区域布局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的“半月形”结构。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由东部沿海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已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重镇如重庆的半导体和计算机产业、西安的软件外包产业、合肥的家电和液晶显示产业、长沙的动漫创意产业等。如果把东部沿海“半月形”比喻成一张拉满的弓,则产业的中西部转移就像射出的箭,“拉日搭箭”,梯度转移将出现第二次。它不但能从深层次上解决产业转移这个问题,而且对我国中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来讲,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为什么要这样认识呢?

第一,实施产业转移,能有效地压缩企业成本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以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为例,目前,江苏的最低工资标准是680元,上海是690元,浙江是620元,而目前,中西部拥有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充沛的劳动力,例如安徽的最低工资标准为500元。按企业工资成本占总成本的10%~20%计算,企业从长三角地区转移到安徽,即可减少25%左右的工资成本,可以为压缩企业成本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沿海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后,还可以集中资源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东部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实施产业转移,能大力优化产业结构 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有着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等资源优势,可以大力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增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的同时也优化了自身的产业结构,为中西部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实施产业转移,能防止人才外流。近年来,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在产业环境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产业转移出现新的动态,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可以防止周边国家“挖墙脚”。

第四,实施产业转移,不但能扩大内需,还能巩固重点产业企稳回升势头。在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可以按部就班地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提高落后产能企业和项目使用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的效益。

第五,实施产业转移,能推动国家加快出台鼓励产业“西进”的具体措施,促进东西部产业和企业“对接”,从而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升级。目前,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如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积极性还有待发挥,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还需继续加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仍需进一步落实,国家各部委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加快推进。

第六,实施产业转移,还可以推动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要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有效发挥信用担保体系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依托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产业集聚区,扩大电子信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

第七,实施产业转移,还要落实优惠条件,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扩大投资要加强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维修、配送及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第7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

常平是全国先进乡镇、京九第一镇,更是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商贸城市。然而,真正让常平声闻九皋、誉满全球的则是其独俱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

纵观常平镇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我们发现其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产值比重较大。全镇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销售企业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为主,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在全镇630家外资企业中,有近300家企业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生产或属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企业;2371家民营企业中,有200多家民营企业专注于电子信息行业的生产、销售;24471家个体工商户中,有2000多家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销售和服务。2010年,全镇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占了全镇规模工业总产值47%;其次,产品种类较多。常平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量庞大,种类涵盖电脑及其周边设备、电话、音响、网络设备、摄像机等最终消费产品及电容、电阻等零配件,较为齐全;第三,龙头企业较多。常平制造业龙头企业中绝大部分是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产值超亿元的59家大企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46家,数量上占了16.31%。仅东莞航天电子有限公司这家龙头,产值就达到69.66亿元,占了全镇总产值的23.46%。常平电子信息企业当中,有由全球500强美国TYCO集团投资的创宝达电器制品有限公司、全国前500强出口企业美国CELESTICA集团控股公司投资的安美时电子有限公司、王氏港建国际(集团)投资的王氏港建电子有限公司、新加坡爱捷特系统有限公司投资的快捷达通信有限公司、大东骏通(东莞)电子有限公司、航天电子有限公司、德利信电子有限公司、大根电子光学制品厂等等,这些企业为索尼、理光、佳能、夏普、英特尔等3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进行生产加工,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常平镇的优势产业,继续扶持条件和基础较好的电子企业做大做强是常平镇对该优势产业的期望。具体做法为:第一,积极 “扶一批”。对镇内排名靠前的航天电子、安美时、大东骏通、快捷达、大根电子光学等大型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第二,抓紧“育一批”。找出现有中小企业中具有发展前景,具备成为龙头电子信息企业潜力的梯队企业,促它们发展壮大,培育新的增长点和产业支柱。第三,着力“引一批”。充分发挥以商引商、感情招商的作用,大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度大、聚集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型项目、高科技项目,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

基于一种传承的精神,与探研不止的姿态,常平积淀了深刻的文化底蕴,新时期的常平正借着时代的东风,续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风采,乘风破浪打造一个独具个性的城市品牌。

第8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随着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企业运营成本大幅提升,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承接的热土。重庆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领先和支柱作用日益凸显。“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复合增长率达17.8%,到2015年产值规模达5726.56亿元,已发展成为重庆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中,以笔记本电脑、智能终端等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4075.56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产值达1651亿元。

(一)笔电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自2008年惠普落户重庆,重庆笔电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并迅速壮大,到“十二五”末已形成5家品牌企业、6家代工企业、86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5+6+860”的垂直产业体系。进入“十三五”以来,重庆市注重笔电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等高附加值环节,着眼轻薄、灵巧、触屏等个性化产品,加快笔电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以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二)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态势凸显

重庆市紧抓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转移机遇,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智能终端产业转移。2010年1月,科技部正式确认南岸区为“国家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拉开了重庆手机快速发展的序幕,目前手机整机、配套企业达百家以上,产量从2011年的592.48万台增加到2015年的1.65亿台,五年的时间增长近25倍,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超过10%,“重庆造”手机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更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格局初显

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包括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平台运营服务、软件开发等多领域,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的单位近300家,规模以上物联网企业达70余家。2015年,全市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其中,硬件制造业产值占比达80%,系统集成占比15%,软件开发和平台运营占比约为5%,形成了以南岸区“物联网示范基地”为核心区,两江新区为物联网软件开发拓展区,高新区为物联网产品市场拓展区,经开区为物联网技术应用拓展区的“1个核心区,3个拓展区”的产业布局。

(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高点起步多点发力

重庆市积极布局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开通国家骨干直联点,互联网网间互通能力达1030G,出口带宽达3600G,连接城市达17个,同时引通、浪潮、腾讯、斐讯等国内外骨干企业的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初步形成10万台服务器集聚规模。在产业集聚方面,形成了以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重庆仙桃(国际)数据谷和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等特色园区集聚发展态势。在示范应用方面,通过购买云服务的模式向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集中,加快全市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打造信息惠民应用平台、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等典型行业示范应用。

二、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转移优势要素分析

(一)交通区位便利

重庆市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腹地,建成寸滩港和果园港、团结村铁路中心站、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三个国家级交通枢纽,并配备寸滩保税区、两路空港保税区和团结村铁路保税物流园区等三大保税区,成立了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形成了水铁空“三个三合一”内陆开放平台,公路、铁路、水路等丰富的交通运输方式,为承运大规模电子信息产品提供了交通条件,适合承接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同时建成的“渝新欧”铁路,线路横贯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亚欧六国,途经二十余个国际大都市,为重庆电子信息产品远销亚欧市场建立了快捷便利的运输通道。

(二)政策环境优越

重庆市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信息产业列为全市先导产业,设立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成立电子信息产业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相继出台《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笔记本电脑基地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了功能规划、产业和财政政策、考核评价等70多项配套措施,使不同区域“各优其优”。

(三)生产要素成本低

重庆市积极推进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为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增添新动力。2015年,全市综合地价约为东部地区综合地价(8165元/平方米)的50%;住宅均价4165元/平方米,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3;工业用地价格574元/平方米,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2。据统计,重庆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成本仅为东部地区的60%,比东部沿海地区低30-40%;企业生产和生活成本约为东部的60-70%,在重庆投资的净资产平均回报率高达12%。

(四)科研创新步伐快

重庆市集聚了大量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并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协同创新联动机制,科研创新基础显著增强。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集团第24、26、44研究所等为代表的51家市属以上独立科研院所,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通信学院等为代表的63所普通高等学校,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高科技人才、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咨询和指导。

重庆市经济增长持续领跑全国,2015年GDP增速为10.9%,综合排名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1405亿元,实现利润1394亿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1.3倍和1.7倍。作为重庆重点培育的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各类智能终端产品达到2.7亿台件,产值突破5000亿元,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产值占比高达80%。全市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为重庆市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重庆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模式

(一)以政策为牵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重庆自起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来,依托投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发挥间接调控,保障了全市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在市场准入、税收、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人才培育、支持技术研发和攻关、房屋出租、投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政策驱动,撬动社会资本介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园区实体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即政府制定政策并投入启动资金后,由政府为主导成立股份制公司进行融资,投资建设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着眼未来,重庆应将产业政策引导方向从扶持规模发展调整为合理引导竞争与促进技术创新,通过政策杠杆推进信息化应用示范,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内需。

(二)以创新为突破,建设产业生态体系

重庆在打造笔电产业时,注重内陆加工贸易组织模式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的梯度推移式集聚模式的束缚,通过打造研发设计、零部件加工、整机组装、物流销售、贸易结算“五位一体”的内陆加工贸易基地,将加工贸易价值链的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实现加工贸易从传统的“多头在外、大进大出”到“多头在内、一头在外”的模式转变,两年内即使笔电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高至80%,降低了产业基地内部交易成本,带动了基地生产规模效应迅速扩大,克服了产业自然集聚规律对内陆地区的区位限制。这种产业链垂直整合、生产业和制造业集群互动的创新模式,为移动通信终端、物联网等电子信息制造业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

(三)以基础设施为保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物流通道迂回导致成本效率居高不下,是影响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关键制约因素。“十二五”期间,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正确指引下,重庆市着力构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体系,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内河港三个交通枢纽、三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三个保税监管区“三个三合一”的开放要件。同时,“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占目前全国中欧班列数量的45%左右,其货值占所有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中欧班列货值总量的85%。现代物流体系和外贸开放平台的成功打造,使重庆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2015年重庆出口机电产品2596亿元,占全市出口比重76%,其中手持(车载)无线电话机、集成电路、平板电脑出口增长迅猛,分别增长2.9倍、2倍和0.5倍。

四、重庆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经验及启示

(一)确保政策优惠,强调政策稳定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责任落实,组织编制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重庆市关于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落实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强化“项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全程制”、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联系责任等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改革承接思路,创新承接模式

创新承接电子信息产业模式,通过“垂直整合、立体打造产业高端集群”的模式,牢牢锁定在产业链中居于主导性、基础性、带动性和具有风向标价值的行业巨头,吸引相关的配套企业,打造一条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终端制造环节、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链。创新收益分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探索发展共建共享的“飞地经济”,实行税收分成、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收益共享,及时推广成功模式和做法。

(三)突出产业承接重点,主动承接潜力产业

围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物联网、智能终端等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领域,有重点、有目标地承接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产业链缺失环节企业,着力承接一批从事新兴领域研发、制造、运营的骨干企业,坚持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同步发展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运营服务“三位一体”的信息产业,构建从产品制造商到上游硬件设备提供商再到销售渠道等环节完整的产业链。

(四)优化产业承接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落实国家和全市企业减负系列政策,打造低物流、低税费、低要素、低融通、低物业“五低”发展环境。健全口岸经济发展新机制、积极推动重庆“铁海联运”、“江海联运”发展,以“内联+外接”方式,推进“进口直通、出口直放”一体化通关模式。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子信息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和产品创新力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产业、创新、人才、进出口等市级专项资金向电子信息企业倾斜支持力度,逐步从“补企业、补项目、补建设”向“补人才、补环境、补平台”转变,让政府支持惠及更多企业。

(五)培育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以园区为载体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创新“共建、共管、共营”的园区管理模式,采取委托管理、行政代管、园区共建等方式,实现产业跨区域整合和协作配套。积极与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联系合作,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面向东盟市场的电子产品出口基地。以“主导产业+重点区域+优势企业”为引领,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围绕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智能终端等优势行业,突出“两个考虑”,对本地优势产业进行进一步补强提升,对现有缺失产业进行开拓补充,明确发展重点,实现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缺失产业积极补强。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招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推动重大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竣工、早达产。

作者简介:戴 超(1985-),男,博士,主要从事创新经济、公共政策研究。

第9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比较;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38-02

一、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研发基地,是西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区域。目前陕西省共有电子信息业企业1 300余家,从业人员约19万人,产品涉及电子信息设备、材料以及软件服务业等十二个行业上万种产品,形成了以西安、宝鸡、咸阳3个中心城市为聚集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带,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与规模效应初步形成。具体表现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聚集初具规模,集聚效应彰显;产业特色逐步明显,陕西电子元件、电子器件、通信设备、卫星导航、雷达和电子材料等产业特色明显,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全省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支撑产业规模提升的重点行业;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逐步推进新兴产业逐步形成,物联网发展基础雄厚,产业链较为完善,下一代通信网络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新型平板显示部分产业和技术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等方面。

二、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及结论

广东是珠三角的核心,也居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首位,四川是中西部的代表,陕西虽与四川同属西部城市,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较之四川仍有很大的差距。选择三地进行横向比较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1.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产业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选取能代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竞争力的四个指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科技活动人员数、专利申请数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的比较分析得出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较高,与广东省相差不大,说明在人力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上与其他两省差距较大,可见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较其他两省有明显的不足。

2.产业集聚程度比较分析。目前陕西已形成了以西安软件园为基地的软件产业集群;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深圳光伏能源股份公司、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骨干的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雏形;服务于航天航空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集群;以英飞凌等为龙头企业的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产业集群;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嘉载通信、西电捷通、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80 多家企业的通信设备产业集群;聚集了西京电气、创联电器、富士达、科耐特、彩虹股份、康鸿电子、瑞联、天和集团等40 多家企业,重点发展射频连接器、厚膜电路、新型表面贴装元件、半导体发光器件、热敏电阻、压敏电阻等产品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从表1三地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程度指标比较可以看出,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区位熵明显低于比较省市,说明电子信息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方面,陕西的区位熵与广州相等,与四川基本相当,说明陕西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在集聚规模上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在反映产业聚集动态变化的产业聚集指数中,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较落后于比较的省市,说明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群发展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科教资源的比较分析。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研发中心,拥有40多所高等院校,2 700多个科研机构,每年能培养大批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此外,四川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和大学生来此工作,并保持着较高的人才稳定性,较之沿海城市具有长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据统计,四川目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万人,其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占4%,大学生占30%;软件从业人员65万人左右。在校大学生近50万人,其中软件及软件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在校学生超过10万人。广东省高校数量较少,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所、大学。广东省作为东部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能够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生活待遇,且其毗邻港澳、华人华侨众多这一地缘、人缘优势,每年吸引着大量的高新技术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但同时也表现出人才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强特点。

陕西是中国科教大省,拥有80多所高校、近千家科研机构、100多万科技人才,每年有2.5万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有30多家境外企业,以及华为、中兴、神州数码等在西安设立了研发中心,拥有着雄厚的研究开发、基础装备的优势,沉淀了大量的科技成果。陕西信息产业人才整体上呈现出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尤其是在人才结构上,处于高端的高级人才相对来说还是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陕西具有相对的科教资源优势,但其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方面的不足,导致大量人才外流,使得人才相对匮乏。

4.比较分析结论。产业规模优势尚未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产业的规模效应明显不足。产业总量仍然偏小且增长不大,“十一五”期间,与全国20%的增速存在一定差距。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省GDP中的比重逐年减小,在陕西省支柱产业中排名靠后。

投资有限,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每年争取到的国家投资以及省内投资力度不大,难以在资金密集的行业领域有所突破。平板显示产业亟需增加投资规模,做大产能。新一代通信企业目前集中在研发领域和产业建设期,还未形成规模化。缺乏高增长的投资类和消费类终端产品的项目投资。

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高。在与西部、中部其他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主动出击进行目标明确的招商活动较少,由此吸引到的制造业重大引进项目十分有限。

缺乏带动产业成长的龙头企业。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优势企业,缺少成长性和爆炸性增长的知名品牌。同时,省内许多大企业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严重不足。产业资源分散,难以在龙头企业周围形成配套企业集聚,产业链短,省内配套率低。

军工电子特色优势与民用技术融合能力不足。虽然陕西省军工电子优势明显,但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发展格局,目前企业仍然高度依赖国家指令性计划,企业自我独立发展的能力不强,公司对所投资的民用产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投资项目自我造血功能不强,企业发展缓慢。军工电子企业应不断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深化军民融合,加强与资本市场结合,大力发展民用产品,做大产业规模。

人力资源欠缺。陕西虽然具有相对的科教资源优势,但一般人才资源过剩,高级人才资源还是相对欠缺。

三、提升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1.完善投融资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跟踪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和产业转移动态,完善招商政策和投资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组团招商、部门招商、企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各种形式,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广泛结交国内外同行业客商,攀结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鼓励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国内上市公司积极参与省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进一步完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创业投资公司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区域性新兴产业的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向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的倾斜,有效解决企业筹资难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型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2.完善信息产业人才政策,强化智力支持。要采取措施制定留得住人才的政策,如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公寓中心,高新技术人才可以低租金或免租金入住,解决他们的暂时性住房问题,吸引省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到陕西高新技术园区办研究生院,补充陕西省在一些高端技术上的研究实力不足问题。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增大对科技产业化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重视程度,保证科技人员的研究经费,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建立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业或以专利、发明、技术等要素入股,参与分配。加大对信息产业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人才流失。

3.完善基于企业间分工合作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形成企业间严密分工与合作的产业集群,实现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以及专门化基础结构的集群,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宝鸡航空电子基地、西安电连接器基地、专用机械生产基地、防空雷达生产基地、汽车电子生产基地、咸阳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产业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基地辐射带动功能。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做成区域品牌,推动基地硬件建设和基地集聚效应的形成。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产业集聚的方向,逐步做大做强光电子产业。抓住机遇推动“国家(咸阳)显示器件产业园”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