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

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

第1篇: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

发挥科技工作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一,提高科研意识,夯实科研基础。一是增强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级质检中心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作为拥有两个国家级质检中心的检验机构,我们始终把提高职工的科研意识放在首位。近年来我们不断修改科技工作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努力增强职工的科研意识,保证科研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已基本实现由被动研究新课题到积极主动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转变。二是提高职工科研素质。通过加强培训考试、技术比武等形式,强化职工技术水平,针对我所人员紧张的状况,去年至今已外派100多人次参加各类技术培训,所内培训500多人次,基本实现了一专多能,一人适应多岗的要求,同时大大提高了科研能力,目前实验室检验人员均参加一项科研攻关项目。三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为了快速提升科研水平,在积极培养原有人员的同时,打破原用人机制,引进高素质人才。自去年以来共引进硕士研究生4名、本科生2名。目前生态纺织品检验中心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研究生学历达到65%。同时外聘两名博士生导师作为技术指导,使我所生态纺织品指标检测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第二,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室。一是自去年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能力,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加大检测设备资金的投入,共计新增设备投资600多万元,购置多台精密仪器,为提高检测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在加强设备能力投入的同时,强化检测手段的提高。改造了原有的实验室环境,使实验室布局和流程更加合理。更新检验流程管理软件,建立所内局域网,方便职工迅速获得最新科技信息。引进和聘请高素质科研人才,开展多项高、精、尖检测项目的研究。三是不断推进检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检测领域从一般领域向生态领域,检测项目从常规项目向高端安全环保项目发展,尤其是生态纺织品检测项目由以前的70%提高到目前的95%。去年参加的德国布来梅国际棉花中心组织的4次比对试验,结果均为满意。每年纤维和纺织品两个专业参加的国家认可委的能力验证试验也都取得满意结果。

第三,积极参与立项,推动科研成果创新。一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到目前已完成《化学纤维回潮率试验方法》、《棉纤维成熟度系数试验方法》两个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参与《甲壳素纤维》、《羊毛直径检验方法》两个国家标准制定,参与制定《针织口罩》、《化纤针织内衣》等5个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二是科研立项获得可喜的进步,近两年我所分别有两个国家局立项,六个市局立项,改写了我所的历史。今年我们争取再接再厉,认真研究新课题,加快科研步伐,争取参加更多的科技研究工作。

健全工作机制,实现科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第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一是所党支部高度重视,把科技工作视为纤检事业长足发展的助推器,为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2010年特制定了《科技管理工作办法》、《科技工作实施方案》以及《人员培训实施方案》。二是成立了由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科技工作管理办公室,负责科技工作的具体实施。强化了所技术委员会的职能,提高了解决技术工作中难点、疑点问题的能力。分别成立了纤维检验攻关小组、生态纺织品检验攻关小组为主体的科研团队,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科研工作的新气象。 目前有《莱赛尔纤维》、《海藻纤维与其他纤维的定性定量分析》两个项目在国家检验检疫总局立项,有《纺织品挥发性物质检测》、《甲壳素纤维与其他纤维定性定量分析》等6项科研项目在市局立项。

第二,建章立制,加强保障。自去年以来加大了科技经费的投入,除申请到的科技经费外,我们又自筹资金50万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为激发职工科研积极性奠定良好基础。修改了《科技工作奖惩制度》,对各层次的技术人员都提出了明确的科技工作目标,并纳入考核。对申请的科研项目、完成的科技论文都加大了奖励。制定了详细的全年科技工作的实施方案和计划,按照时间表分阶段突出重点,规定了阶段性的工作目标,提高了可操作性。由于政策的激励,广大职工科研积极性空前提高,累计有20多篇论文在《棉纺科技》、《印染》、《中国纤检》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中姜少华同志撰写的《真蜡染工艺的改进与研究》获全国纺织学会科技论文二等奖。

第三,多方合作,提升社会影响力。我们在推进人才管理机制和科研模式改革的同时,与广大科研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合作,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去年以来先后与青岛大学、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即墨市科技局、红领服饰、即发集团等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多项科学研究。我所是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学生教学实习科研基地,通过合作,2008年以来,有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中《纺织品pH值的检测和控制》获青大学报优秀论文奖。与凤凰印染公司合作开展的《真蜡染印染布工艺的改进与研究》获青岛科协优秀奖。近几年连续被科协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多人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管理者。我所和即墨市科技局合作,在即墨服装工业园建立科技服务平台,工作收效很大,受到市科技局和企业的肯定。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了我所的科研水平,而且增强了我所的社会知名度。

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服务地方经济

第一,抢抓发展机遇,占领生态纺织品检验最前沿。当今世界范围内兴起绿色环保潮流,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关注。针对这一大的形势,我们结合青岛本地纺织行业的特点及我所的实际情况,果断调整检测发展方向,提出发展生态纺织品等高端检测项目。在建成国家棉花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基础上,新增投资600多万元,改造实验室环境,引进多台大型精密检测仪器,筹建国家生态纺织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组织开展纺织品偶氮染料、重金属含量、致癌致敏染料等世界前沿的检测项目。目前中心已通过验收,生态纺织品检测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第二,发挥技术优势,服务广大企业。作为集监督管理和检测服务于一体的机构,我们积极发挥技术与设备优势,在与县市级质监机构紧密联合、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积极服务于广大企业,使所属企业纺织产品质量水平逐年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加强。2008年,红领集团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出口免检企业,其实验室是检点,我所应企业要求,从实验室设备选型、设计规划到人员培训、体系建立,进行了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使该企业在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2007年莱西韩国独资企业“大元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因印染损耗问题与海关产生争议,双方委托我所进行技术鉴定。这项工作既关系到国家税收政策,又关系到外商的投资环境,十分敏感。我所派出有丰富实际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通过跟班试验,对生产工艺进行全过程的监控,纠正其生产过程中的无谓损耗,制定了合理的印染损耗数据,得到了海关与企业双方的认可,保护了国家的利益,同时该数据也被海关作为其他出口印染企业的参考。

第三,创造条件,积极参与地方及政府技术平台建设。日资企业“青岛嘉都丽服装有限公司”通过考察,最终确定我所为签约实验室,为其原料进厂、产品出厂质量把关。几年来先后有双星运动服饰集团、青岛大统服装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与我所签订类似的协议。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合作,参与该组织制定的生态纺织品绿色认证标准制定工作,成为该组织签约实验室。3年来,经我所检验通过产品绿色认证的企业近10家。与市科技局、市纺织工程学会合作,利用其服务平台向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出口企业提供标准、技术服务。与新华锦、绮丽集团等多家贸易公司签订服务协议,以应对国际兴起的绿色贸易壁垒。

第2篇: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无线局域网;校园网;IEEE802.11;AP;子网设计

随着网络应用日益丰富,传统局域网络已经不能满足师生对移动网络的要求,无线局域网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手段,被更多的师生所认同和接受。众多师生开始在无线局域网中开展各种应用业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正在悄悄地改变。虽然如今无线局域网还不能完全脱离有线网络,但近年来,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业趋向成熟,无线局域网与有线网络的无缝连接,无线局域网正在以它的较高传输能力和很好的灵活性在高校各项应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1 无线局域网基础知识与架构

1.1 无线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是指以无线信道作为传输媒介的计算机局域网络,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无线多址信道作为传输媒介,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能够使用户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意的宽带网络接入。

1.2 无线局域网的技术标准

无线局域网是利用射频技术实现无线通信的局域网络。该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WLAN主要是作为传统布线LAN的延展和替代,它能支持较高数据速率(1~300Mbit/s)、采用微蜂窝、微微蜂窝结构的,自主管理的计算机局部网络。还可以采用无线电或红外线作为传输媒质,采用扩展频谱技术,移动的终端可通过无线接人点来实现对Internet的访问。无线局域网有以下常用标准:

1)IEEE802.11b

802.11b(通常又称Wireless Fidelity,WI-FI),是现在最普及的无线标准之一。设备工作在2.4GHz的范围内,带宽可以达到11Mbps。

2)IEEE802.11a

802.11a标准是一个获得正式批准的无线以太网标准。它工作在5GHz频段上,使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将5GHz分为多个重叠的频率,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窄带调制和传输,以减少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带宽可以达到54Mbps。

3)IEEE802.11g

802.11g是一种混合标准,能向下兼容传统的802.11b标准。IEEE802.11g的54Mbps高数据吞吐量比802.11b快出5倍,将改善已有的应用性能,使高带宽数据应用成为可能。802.11品可以在同一个网络中与802.11b产品结合使用。

4)IEEE802.11n

IEEE802.11n将WLAN的传输速率从802.11a和802.11g的54Mbps增加至108Mbps以上,最高速率可达320Mbps。与以往的802.11标准不同,802.11n协议为双频工作模式(包含2.4GHz和5GHz两个工作频段)。这样11n保障了以往的802.11a、b、g标准兼容。另外,天线技术及传输技术使无线局域网的传输距离大大增加,可以达到几公里(并且能够保障100Mbps的传输速度)。

2 校园无线网络应用与优势

无线局域网以其灵活布设、高带宽和无线接人的优势,可以突破有线网络节点限制、实现多人同时上网的问题,大大地增加了校园网络信息点,方便在校师生获取信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2.1 无线局域网的优点

1) 安装维护方便无线局域网的安装简单,无需破墙、掘地、穿线架管,这样避免对建筑物及周边环境影响,减少网络布线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装一个或多个接入点AP设备,就可建成覆盖整个建筑或地区的局域网络。一旦发生事故,不必寻找损坏路线,只要检查信号发送端与接收端的信号是否正常即可。

2) 易于扩展

无线局域网技术有对等模式、中心模式、中继组网模式等多种配置方式,能够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3) 经济节约

由于有线网络缺少灵活性,这就要求网络规划者尽可能地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往往导致预设大量利用律较低的信息点。而一旦网络的发展超出了设计规划,又要花费较多费用进行网络改造。而无线局域网可以避免或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

4) 使用灵活在有线网络中,网络设备的安放位置受网络信息点位置的限制。而一旦无线局域网建成后,在无线网的信号覆盖区域内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接入网络。

5) 传输速率高

无线局域网技术能够提供高速数据带宽,其中IEEE802.11g能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现在已经能够达到54Mbit/s。可以满足用户上网的实际需要。

2.2 无线校园网的网络应用

1)电子网络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教学,拓展了知识空间。

2)移动教学。上课不用再聚集于教室,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拓展了地域空间。

3)随时互动辅导。师生不必在课堂上直接对话,拓展了教学空间。

4)科研与教学。校园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地从网上获取学术信息,获取无限的网络资源。

5)无线多媒体业务。无线活动教室;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无线视频监控;校园语音电话及网上视频点播。

3 校园无线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3.1 网络需求分析

本文所讨论的无线校园网的规划是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对象,本学院地处江阴市南郊,占地500亩。校园内共有大小建筑27幢,师生员工9000余人,地理环境简单,考虑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1)建设一个满足教学和工作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无线校园网络;

2)无线与有线的统一:高校网络一般已经建设了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建设必须在原有的有线网络上进行,并实现网络互联、认证计费、安全防御等方面与有线网络进行良好的兼容和互补。这就要求校园有线网络的架构不需要任何改变,只需用原有的网管、认证、计费系统就可以对无线网络进行管理和统一认证。

3)所有教学楼及实训实验大楼:各层走廊和教室均要求信号覆盖;所有学生宿舍楼:鉴于各宿舍都有有线接通,尽量覆盖各宿舍(不做要求);篮球场及足球场:信号要求完全覆盖;室内体育馆:信号要求完全覆盖;各建筑周围的草坪和场所:信号要求完全覆盖;行政楼:要求信号完全覆盖;学生食堂:要求信号完全覆盖;教师宿舍楼:要求信号完全覆盖;要求能提供1000并发用户能力;

4)各信号输出点信号强度10-15dbm;将按照2.4G工作频段2.412~2.462GHz(FCC)分为channel1、channel6、channel11三个完全不干扰频段设计;要求室内容许最大覆盖距离为35—100米,室外容许最大距离100—400米。

5)校园无线网络在支持数据转发的同时支持数据、语音等多种业务,网络应该具有其它智能业务扩展的能力,满足学院的多功能发展需求;

6)现在建设高校无线网络,除了要考虑对现有IPv4网络终端的无线接入,还要支持高性能的IPv6的用户接入,以适应网络发展趋势,并保护网络投资。

3.2 无线校园网的设计

3.2.1 校园无线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对于局部无线网络,主要采用的是以AP或者无线交换机等为中心结点的星型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多用户的需求。而如果建设全局无线校园网,可将网络划分为核心层、分布层、接入层进行设计,在整体上一般采用以树型和星型混合的拓扑结构。

3.2.2 校园无线网络物理结构设计

本校已经建成了“千兆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信息点覆盖教学、办公、图书和实验等大楼主要部分的校园网,在目前的校园网环境下,借助于轻型AP模式架构,可以在现有校园有线网络的基础上建立逻辑独立的无线网络。

通常模式下所有无线数据及控制流量均交由无线控制器来处理,所以我们采用现有校园网的交换机/路由器组成集中控制管理的“覆盖式”(Overlay)无线网络设计,如图1所示。

修改现有校园网交换机的VLAN参数设置、路由设置,使得AP尽量不与一般有线网络设备混合在同一个VLAN中,避免有线设备的异常流量阻断AP和无线控制器之间的通讯;将连接在同一交换机端口下的所有AP放置在一个受保护的VLAN中,设计时统一分配给这些AP静态IP地址,以便于管理;采用核心交换机搭配无线控制模块的方式,进一步减小AP和无线控制器的AP-Manager之间端到端环回延迟,保证AP能够顺利连接在现有的校园网接入交换机上。

3.2.3 无线校园网的构建方法

校园无线网络构建的两种方法。第一,阀值法。通过调整AP的阀值设置,控制AP接入覆盖范围,从而在相同覆盖面积条件下,通过增加AP数量,提高系统容量。第二种,频率复用。学校人群主要由管理人员、教师、科研人员和大量学生构成,以上人群工作和学习生活分布在以下区域: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实验研究楼、学生宿舍、运动场以及各类休闲场地(草坪广场等)。

因此,在同一覆盖范围内的多个AP利用802.11g规定的13个可用信道中相互干扰最小信道1、6、11三个信道进行设计,客户端无线网卡根据各AP信号强度,选择不同信道工作,从而提高系统容量。

3.2.4 室内网络组建

室内的范围主要包括所有的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在这些场合中主要需要解决两大问题,即AP的覆盖范围和AP的容量问题。由于AP是通过微波来进行数据传输的,室内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信号覆盖的问题。由于办公室、教室、实验室被各种墙面分割,这对信号的衰减影响很大,因此在室内构建无线局域网时必须对建筑物的信号强度进行详细测试。在合理地分析各个AP的容量与覆盖面后,还需考虑信号衰减因素,适当地增加AP个数来减少数据盲区。室内组建简图见图2。

两个AP的放置要保证AP覆盖区域无间隙并且AP重叠区域最小。相邻AP工作在不同频道,以1、6、11三个频道实现全方位的覆盖。根据经验值,当相邻AP设定相同频点时,要求间隔25米以上;当相邻AP设定相邻频点时,要求AP间隔16米以上;当AP设定相隔频点时,要求间隔12米以上。

对于房间多、用户数量不多但分布较分散的楼宇,如教学楼等,用户主要为学生、教师,因此应用肯定会比较频繁,由于楼长、墙体结构厚、房间多等特点,所以在该环境下覆盖AP安装在楼道内,通过内置天线覆盖楼道两侧房间,微波通过房间的门窗传输到室内,实现了比较细腻的覆盖环境,AP通过有线接入到楼层交换机。

3.2.5 室外无线网络组建

室外设备的AP使用数量基本也遵循室内的条件,但室外AP的放置和设计又有它自己的特点。由于室外环境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我们放置的设备必须是在密封盒内的,天线布置应该增加避雷器防止雷击,不提供本地供电的场所选用远程供电设备。我们通过室外无线接入点外接增益天线的方式覆盖室外区域,体现覆盖范围最大化的覆盖原则来保证无线用户需求。

从整体上对学院室外部分进行规划,通过室外建设WLAN射频基站对室外和室内用户进行无线覆盖。室外射频基站由室外型AP、外接天线(全向、扇区)以及配套避雷设备组成。根据复杂的室外建筑结构,外接天线的选择更加尤为重要。选择天线型号时应根据现场环境考虑增益、水平波束宽度、垂直波束宽度、极化方式、视觉效果(尺寸、外形、重量)等因素。

学校体育场、足球场、教学楼宇间公共区域等,一般是学校需要实现无线覆盖的室外公共区域。根据需覆盖的室外区域的实际情况,可以设计建立多个无线覆盖基站,采用重叠交叉无线覆盖的方式,完成区域的无缝无线覆盖。选用室外型无线路由器,在空旷地方,信号传输距可以达到300M~600M左右,视空间大小可以使用多个,或者使用室外无线AP,配合室外大夹角定向天线,成功实现系统设计目标。简单设计如图3所示。

4 无线校园网的网络安全设计

当一个无线局域网组建成功后,用户最关心的是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为了保证网络安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用户接入认证控制:原有线校园网络已经部署了用户认证系统,建成后的无线网络必须完全融合进该认证系统中。

2)基于用户的访问策略:不同的用户可能有不同的上网行为,包括HTTP、FTP、语音等,针对不同的应用,应加以配置不同的行为控制权限,保障不同用户的网络互访的安全性。

3)受保护的无线数据传输:无线网络安全事件往往会发生在数据传输阶段。因此,建成的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满足合法的无线用户与无线接入点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无线接入点与上行网络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第3篇: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存在问题;方法现状;设计过程

前言

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而我国每年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量却为发达国家的2~3倍,同时我国建筑耗能的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35%左右,建筑节能的核心是减少建筑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建筑节能需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即室温冬季不低于18摄氏度,夏季不高于26摄氏度。建筑设计方案是否满足节能设计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整个寿命周期内是否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通过设计降低建筑的能耗,可减少全球的能耗,有利于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节能建筑的设计与评价密不可分,节能评价是实现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手段,节能建筑的设计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对所设计的建筑进行建筑能耗分析,以评价建筑方案是否节能。

1、我国目前建筑节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法规缺陷

我国目前建筑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法规建设的滞后和过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 对建筑能耗现状认识不清,大楼里的照明和空调不能分别装表; 建筑能耗统计缺位和不统一; 设计保守, 运行管理水平低,存在着设备大马拉小车的效率低、浪费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在节能设计上下功夫, 解决过大设计问题, 空调的装机容量要与实际负荷相符;在节能运行上, 要树立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的理念,借鉴国外按 60 年~100 年寿命周期考虑,建筑商要对一个建筑负责到底。

1.2 设计缺陷

我国的设计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功能都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相差许多,外墙的传热系数是他们的 3~4 倍,外窗为 4 倍左右,屋面为 3.5~6 倍,门窗的空气渗透为5 倍左右。现在发达国家住宅的实际年采暖能耗大约相当于每平方米 7.57kg 标准煤,而我国目前采暖耗能每平方米都达到 13.5kg,约为发达国家的 1.5 倍。经分析,这些能源大多是通过保温隔热性能差的外墙、屋顶、窗户损失掉了,所以我国必须对现有建筑进行大范围节能设计改造。

1.3 技术创新进度慢

正在起步发展中的建筑节能产业,普遍存在起点低,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国家在建筑节能技术开发和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2、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纵深发展,一些保温隔热材料逐渐被市场淘汰。合理的选择建筑保温隔热材料,不仅能达到节能保温的目的,还能延长建筑寿命。

2.1有机材料

有机保温材料目前较多用于墙体的保温材料为EPS和XPS保温板,从从保温性能来看,EPS(导热系数为0.041)和XPS(导热系数为0.030)保温板是属于高仿保温材料,可以用较小的厚度达到所需的保温效果,且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吸水率低,施工方便易切割,但有易燃和易老化的缺点,燃烧性能达不到消防要求。比如央视新大楼失火事件,上海静安区住宅大火事件,南京山西路高层办公大楼失火等都是由保温材料燃烧引起。

2.2无机材料

无机材料保温材料(以泡沫玻璃,岩棉为例)保温性比EPS和XPS保温板略低,泡沫玻璃(导热系数为0.066)和岩棉(导热系数为0.044)需采用比EPS和XPS保温板的厚度更大一些才能达到相同的保温效果,泡沫玻璃的机械强度较低,很松脆,岩棉内聚力较小,受外力后易变形。但无机材料有它突出的特点:a.耐久性好,不存在老化的问题。b.不燃烧,燃烧性能达到A级要求,不存在消防安全的隐患。c.吸音隔音效果比较好,尤其是岩棉板,对提高墙体的隔音效果有非常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建筑物着火,除了人为因素外,易燃保温材料是最大的隐患,绝不可小视。所以正确选用防火保温材料,防患于未然极其重要。但是无论有机还是无机材料皆无法完全避免燃烧,因此在高层建筑的外墙保温,一般应采用具有优异防火,绝热性能的岩棉板等,设立隔火条带,将保温层分隔成若干块,以免在发生火灾时蔓延,从而达到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要加大科研力度,开发利用其它既有利于保温,又有利于阻燃而且比较低廉的建筑保温材料,以适应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3、可持续能源的利用

3.1太阳能源与建筑有机结合。

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大都考虑的是建筑的造型、美观、适用及与周围的环境协调,面对建筑的耗能与节能却考虑较少。而在现代住宅建筑中要求设计人员的设计要体现“四性”:即可负担性(尽量降低造价,让老百姓买得起);可居住性(居住安全、舒适、健康);可适应性(可满足日常生活及将来的变化);可持续性(实现资源消耗最低,再生资源最多)。而太阳能源是最好的可持续利用的再生能源,从长远来看,比燃气、电器具有更安全、清洁、价格便宜的优势。太阳能源取之不尽,在设计中增设太阳能设施,建筑成本增加少,且节能效果很好。 但是,目前太阳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率还很少,即使常年日照多的地区大多也只是在屋顶上安装一些太阳能热水器来满足家庭热水的需要,而利用太阳能源来照明、取暖,制冷就更少。所以太阳能应用技术应该作为一项专业技术进入到工程设计的范畴,这样就可以从一开始的设计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进入并跟踪整个设计全过程,在与相关专业的配合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专业设计,使太阳能就像其他建筑部件、构件一样,最终也会成为建筑的一个部件,真正体现出建筑与太阳能工程的一体化,使建筑与太阳能的有机结合及能源的节约从建筑的最初设计开始做起。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已成为一项新兴而热门的技术,它是实现建筑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太阳能应用领域扩展的需要。把太阳能同建筑结合起来,把几千年来房屋只是人类居住、遮风挡雨、避寒暑的简单场所发展成具有独立能源、自我循环式的新型建筑,这也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3.2地热的开发与利用。

地热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每年浅层地温能资源量相当于95亿吨标准煤,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每年可利用资源量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并在今后继续加大对地热资源的利用,使2015年中国地热能利用总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7%。虽然中国地热的直接利用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的地热开发利用技术还有待提高,要真正用好这项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系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3利用风能。

地球上的化石能源(石油)终究是有限的,为了人类的持续性发展,必须找到其他可替代能源,而风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南部的高原上的平旷地带,矗立着四排实验性涡轮机, 150英尺的叶片在微风的吹拂下缓慢地旋转着。美国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主工程师萨迪•布特菲尔德说:“如果你要选择一个商业涡轮机发电农场,你决不会看中这个地方。但这里却是一个完美的风能实验场地。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风速为每小时100英里的风能条件。我们通过在这种条件下的实验能很快地知道哪种设计应该淘汰。”在过去的20年中,风能的价格已经下降了85%,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不断提升的涡轮机效率。政府应制定很多条令来鼓励民众购买利用风力所产生的电能,这样想必在不久的未来使用风力电能必成大势所趋。

3.4建筑采暖实行分户计量收费。

实施建筑采暖计量收费是由过去的按面积收费转向按用热量收费的制度改革,是节约能源,提高住户用热的舒适度,改善大气质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北欧等国家为了应对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在建筑采暖用能方面采取了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以降低能耗,推行按热计量收费的制度以节约能源的措施。是最近几年,一些供热企业就已开始旨在改进供热二次系统,实现按热计量收费的研究和试验,以节约能源,减轻大气污染,促进供热行业面向市场经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热作为商品,由用户自行调节控制和使用,并按实际使用热量合理收费,才能充分调动供热和用热双方的积极性,并对节约能源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实行分户供暖,按实际热计量进行收费已经势在必行。

3.5推广使用节能灯,推行“绿色照明”工程也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

家用小功率的高效节能灯具,其发光效率比普通白炽灯高4倍以上,使用寿命长5倍至10倍,节电效率达70%~80%。回想上世纪70年代,所谓的节能就是关灯,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节约能源可以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现在,美国平均每1美元的经济产出所消耗的能源比30年前减少了47%。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输送电力的效率有待提高,所以,大量能源在抵达每一个家庭和办公室之前就被浪费了。对此,消费者无能为力,但他们可以从我做起,在自己的家中或办公室里有意识地节约能源。最清洁最廉价的能源就是不用能源。

第4篇: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

头顶全球加工制造中心桂冠的“中国制造”曾经风光无限,然而。在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国际金融环境恶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不利因素面前,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中国制造”也面临着发展瓶颈。“低价、粗制、模仿”映射出其所背负的生存压力。正因为如此,如何依靠创新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软着陆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众多创新方式中,与制造业密不可分的工业设计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创新路径。就当前中国企业的发展水平而言,依靠这条难度系数较低的设计创新之路,可以把更多的创新元素融入到产品制造中。从而有效实现中国创造的梦想。

第二核心技术

工业设计被誉为“最便宜的创新”,其含义是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凭借训练、技术、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产品以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质量和性能。可以说,工业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以诠释企业价值观与顾客价值观的对接。因此工业设计被视为连接实验室与大众市场之间的桥梁。

对于工业设计的营销作用,最为经典的例子要数通用击败福特。黑色T型车曾是美国福特的拳头产品,1909年到1923年间总共生产了250万辆。良好的销售成绩使得福特固执认为“不管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只生产黑色汽车”,导致此款轿车多年没有进行过设计更新。然而。当通用推出造型独特、色彩艳丽的新式汽车后,畅销市场的福特T型车便黯然失色了。通用还有预谋地将设计作为可以控制的商业技巧,依靠工业设计使汽车的式样最少每两年一小变,三到四年一大变,有计划地造成样式老化,促使消费者喜新厌旧,也给通用带来了丰厚回报。

苹果电脑的成功也是工业设计的范例。虽然在功能上苹果电脑并没有取得非常重大的突破,但其产品具有鲜明的品牌特征和品牌形象,并且引领了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的世界潮流,因此获得了非凡的成功。上述例子表明,工业设计所倡导的科技进步、文化内涵、人文关怀和对环境的关注,恰好是消费者和市场营销的终极追求。是否关注工业设计,对于营销结果而言,是迥然不同的。

现在,工业设计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眼中的“第二核心技术”、“次核心竞争力”。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调查,美国企业平均工业设计每投入1美元,其销售收入为2500美元;日本日立公司统计数字表明,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额,工业设计的作用占51%,而技术改造的作用仅占12%。更为关键的是,相比起高昂的研发投入而言,工业设计是一项低成本的创新。这种创新不需要颠覆性的技术,却可能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得到实现。工业设计本身需要精准地把握住消费者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并能够不拘一格地寻求解决方案来满足这些需求。即使在成熟的市场里,当基本技术已经完备。现有产品的形态已经被视为理所当然,设计往往也能够创造产业背后隐藏的需求。而市场越来越明显的功能同质化竞争,也使得设计成为了体现产品差异化的最有利武器。

攀登产业链的阶梯

“Made in Chiha”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然而,中国制造在外国人眼中却成了廉价、质量低劣、模仿抄袭的代名词。更为严峻的是,随着近年来制造业优势逐步减少,金融危机影响加剧,中国制造的生存环境大不如前,许多国内企业亟待借助创新走出严冬。

然而,纵观现有的成熟产业,许多核心技术都已经被先入者牢牢占据,并呈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企业如果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来取得竞争制高点,无疑存在巨大的困难和风险。不客气地说,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还是停留在低级加工的阶段,技术研发基础薄弱。要想和技术创新经验老道的国外同行竞争,的确有点“鸡蛋碰石头”的感觉。那么,中国企业是否只能永远停留在产业链低端?

日韩、台湾的经验都表明,在缺乏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工业设计能成为世界级企业的进阶之梯。20世纪50年代,日本产品的形象是“便宜、仿造、低等”。很多公司都不聘用设计师,而是由工程师来主导一切产品的开发。索尼公司率先成立了独立的设计部门,从设计入手促进产品开发,并将日本音响的外观从“家具”类型改变为“设备”类型。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业设计,不但让当年索尼的新音响产品大受欢迎,更促成了20世纪伟大的发明――随身听的诞生;1997年之前的三十年问,三星一直是日本三洋的代工者,他们的设计师将自己那时的产品称为“垃圾”。但从1998年至今,三星电子开始由一个制造和模仿角色向自主设计和自主品牌转变,他们的工业设计频频获得国际大奖,连续5年成为世界获奖最多的公司。短短10年时间,三星集团就迅速成长为全球著名品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以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加工工业为主,生产的产品被视为质次价低的大路货,然而,如今台湾地区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模具开发基地、全球电子产品的重要产地。在台湾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工业设计功不可没。

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说,希望通过技术来实现价值飞跃的机会微乎其微,当不同品牌的产品在基本功能上趋同时,工业设计就最终决定了谁能够最终赢得消费者的欢心。所以,对于大多数处于成熟产业的中国制造公司来说,单纯地进行加工式制造,自然只能徘徊在产业链末端;而如果通过设计来提升或是重启制造的价值,中国制造企业有可能踏上一条崭新的成长路径。

不仅仅是外观设计

现在,当许多国家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巨额资金。并在产业政策上予以扶持的时候,许多中国企业也认识到仅仅依靠OEM做代工。总有一天会被淘汰,只有坚持原创设计,企业才有希望。然而,在不少本土企业的眼中,工业设计就是产品外观设计。

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于展柜定产品的留意时间平均为0.6秒。因此很多公司把工业设计视为美化产品外观、制造销售噱头的工具,工业设计的重点是要让产品在货架上显得光彩夺目,让人们愿意把它带回家。但在最早发现工业设计价值的家电产业,很多公司欣然投身到看似蓝海的设计世界,却发现一个拥挤着造型各异产品的市场,与拥挤着一模一样产品的市场一样,其实仍处在一片血红的同质化竞争中。

如果只是把设计当作促销手段,那就大大埋没了工业设计的价值。人们通常认为,渐进性创新源于对市场的洞察,颠覆性创新则更依赖新技术,而工业设计承担的只是修补、改良的配角功能。其实,在所有类型的创新当中,工业设计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工业设计不是创新的附庸,也不是创新的某个局部。与技术研发一样,它是创新的基本元素,而且在整个创新活动中起着协调和粘合的作

用。有不少颠覆性创新恰恰表现为设计的创新;很多极具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其内核不是技术,而是设计。

毫无疑问,设计首先是产品外观的设计,但是产品设计早已从单纯的外观优化设计走向功能优化设计和内置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工业设计的价值已经从外观设计上升到了更加注重内置设计、体验设计、注重与现代人生活合一的境界。

比如瑞士军刀不是对既有的品类进行外观优化,而是一种新的品类。而这种新品类的功能的实现,要求对产品的内置、结构实现突破。对于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内部构造越来越复杂的产品来说,外观与内置的设计从来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内外兼修”的。最重要的是,结构的改变常常带来技术的挑战,颠覆性的外观设计常常引发颠覆性的内置设计,进而引发颠覆性的技术设计。

产品设计能力的优劣,不仅反映在最终产品的外观和功能上,而且反映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成本上,甚至反映在售后进行维护、维修成本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今年4月份针对100多家企业的CTO,就产品创新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创新能力优秀的制造企业之所以能够领先于一般企业,原因在于它们在产品设计环节即充分考虑了成本、质量、维修和服务、按需生产的订单设计等要素,甚至在设计中考虑到了产品出口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法规要求。

技术研发的催化剂

在依靠中国设计走出创新之路的案例中,东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板。东菱曾与其他加工企业一样,依靠加工赢取低微的利润;但是2000年后。东菱的销量却开始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飞快增长。2008年销售额达45亿,远远抛开竞争对手,成为行业领先者。在制造企业遭遇金融危机而寻找生存出路的时候,东菱却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其原因就是让工业设计变为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力。

电水壶的消费者中有许多是忙碌的职业人士,对烧热水的速度十分敏感。市面上的水壶基本上都是1.7升容量的,一壶水烧开最少要几分钟;如果是仿制国外高端的水壶大幅度提高加热器的性能来加快煮水速度。普通电路则难以承受。通过对消费者的研究,东菱发现当人们急着希望使用热水。往往是一杯水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用1.7升的大壶煮水还耗时耗电。于是,东菱另辟蹊径。通过工业设计从水壶内置结构出发,提出了一个对消费者来说更贴心的解决方案――采用分段烧水的加热方式,让1.7升的水壶可以一杯一杯地烧水,最底层的加热器室中就只是一杯水的容量,每次只烧一杯水,既满足了客户需求,也节水省电。

在许多西方家庭厨房里,常常摆放着多士炉、煮蛋器、咖啡壶,这些操作繁琐的电器让厨房看起来十分凌乱。然而,东菱的设计却独具慧眼:把三者合成为一个早餐机,基本上解决了一个西方早饭的要求――烤面包片,煮蛋,冲咖啡。依靠独特的工业设计,东菱把两样单品售价分别是4美元和3美元的传统产品,变成了一款售价为12美元的创新产品。

在产业升级的路径中,工业设计不只能够刺激产品在结构、功能上的提升,还成为了技术研发的催化剂。特别是在成熟的市场里,核心技术已经基本完备,这时候以明确的问题为导向而进行周边技术的研发,既是行业追随者能力所及。也更能有的放矢地实现价值突破。这些年来,东菱的设计研发团队不但创造了多项创新的产品,而且激发了技术研发,平均每年都会有数项发明专利、十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00多项外观设计专利注册并获得授权。

创新工业设计早就超越了“锦上添花”、为产品和服务润色的阶段。随着工业设计的发展,它逐渐内化为产品创新的一部分。随着设计在产品中“由表及里”的深入,设计师对产品结构的创意和掌控,还能推动研发、提升体验、促成新的技术发明。

工业设计的操作管理

就中国而言,并不缺乏以单个产品到国际上拿大奖的企业。但是,却很少出现能持续推出在设计上具有创新性产品的公司。其原因在于,单个产品的设计可以因为拥有某个天才的设计师或与某个优秀的设计公司合作而产生。但只有稳定的制度、流程和创新生态系统,才可能持续不断地创造超越实验室产品的创新性产品。

工业设计其实包含三个层面产品层面,组织和流程层面,战略和文化层面。公司在设计产品之前,必须设计出良好的制度、流程。而要设计出适合于设计创新的制度和流程,并且让制度和流程有效的运转。公司必须要有明确的设计战略和设计文化,让设计精神成为统摄产品和流程的“隐性操作系统”。否则,令人眼睛一亮的产品设计只能是一时的惊喜而已。

作为早就把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核心竞争能力的本土家电企业,美的建立了一种高效率的、有延续性的提供优秀设计的方式,同时让这些持续的设计创新变为公司品牌的一部分。

吸收汽车行业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的设计理念,美的在进行产品设计规划时。一般是头一年投放十款,第二年则不会投放同样数量的新款产品,而是在对上一年的产品做改动和外观延展,提升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设计成本。这种设计升级并非简单换换颜色而已,而是需要抓住潮流趋势,在世界性的潮流趋势中寻找灵感。以及可供嫁接在产品中的设计元素。美的尤其注重抓住关键产业的流行趋势,包括时装业、汽车业、数码产品行业、房地产业等,把这些流行趋势融入到家电产品的设计中去。

美的在产品规划阶段有效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循序渐进地推广设计不断升级的产品,而不是一次推广完所有功能。这种有梯度地在不同阶段投放具有不同功能差异产品的策略,为美的赢得了更多市场份额,也为研发争取了更多时间。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总能在不同时期看到美的不断有所更新、但都恰到好处解决了过去问题的新产品。这种有梯度的模式,将产品的节奏与消费者需求匹配起来,让美的既不失市场先机,又能维持产品的竞争力。

第5篇: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文化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87-03

大学是文化生产、传播、创新的主渠道、主阵地,它以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研究文化来影响和改造社会。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识、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其内涵结构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是综合而复杂的系统。[1]大学文化已成为提升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软环境。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大学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些高校已将文化软实力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并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一所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衡量、评价其建设效果,是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一套相对完整且可操作的大学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解决大学文化建设无据可依的局面,最终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展。

一、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1.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丰富大学文化理论体系的需要

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优秀的大学文化与之相适应。近年来,部分学者在大学文化概念、内涵、外延、功能、特征、国内外相关经验及对策等理论层面对大学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实际建设的情况看,有些高校做得很好,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部分高校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还不是很明确,目标还不是很清晰,任务还不是很具体,方法还不是很得当,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大学文化建设理性的认识,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开展大学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进一步健全大学文化理论研究,使其更加科学化、全面化、系统化。

2.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在实践中,大学文化的建设与评价具有诊断、改进、激励、导向、调控和服务等功能。一方面,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引导大学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激发全校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无形中优化大学的形象,提升学校竞争力;另一方面构建这个体系可以帮助高校及时调整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方针措施,改进学校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思路,增强学校的内在实力,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一定的提升,促进大学内涵式发展。[2]此外,构建一个完整可操作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也使各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统一标准可以参照,从而形成良性竞争,有效推动大学间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进取。

二、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要求

1.方向性原则

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3]其总体方向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

2.系统性原则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规划,使大学文化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在进行评价时,必须考虑大学文化建设各构成要素,以达到各要素全面协调发展的功效。

3.可行性原则

不同大学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办学特色等都各有不同,如今几乎每所大学都在进行着大学文化的相关建设,而在制定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虽不能将每一所大学的差异因素考虑全面,但也要尽力将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合理。因此,指标体系应尽量反映大学文化建设的共性特点,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领性和发展性。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在大学文化建设评价工作中,虽然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着相对困难的数值型量化和较难量化的指标,但评价工作者需要力求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够以数值形式量化的就一定要用定量评价,难以用数值形式评价的就要用定性评价,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将大学文化建设情况划分等级。[4]

5.评价主体多样化原则

在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评价时,评价主体一定要多样化。除了评价专家小组以外,大学自身、社会评价机构、民间评价团体等都应参加到大学文化建设评价的工作中。[5]其中,大学自身是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工作的主体,在迎接评价专家组和社会评价团体组织以前,大学的自评同样很重要。在自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最好的状态展现给校外评价者。在所有评价工作结束以后,将每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综合起来会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

6.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任何评价主体在评价工作过程中都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发现问题及时向组织汇报,不能偏袒任何学校。评价结束后,各评价组织应认真总结各大学文化建设的评价结果,给出结论,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这样有利于各大学继续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也有利于各大学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三、科学确立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大学文化内涵以及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来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大学文化内涵分类与构成入手,设计关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特色文化等五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1.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对于稳定和凸显大学的特色、水准和形象举足轻重。[6]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大学精神、校园价值观、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特色等要素构成。该体系的构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考察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水平,一要看大学是否具有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办学特色是否鲜明,总结凝练出的大学精神与学校办学传统、目标定位是否相切合,是否得到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可;二要看是否注重顶层设计,是否有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把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三要看学校领导、师生对大学文化的认识程度。校领导及全体师生对大学文化建设是否有深刻认识,是否有明确的责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中,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是否定期专题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工作。

2.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在大学行为主体身上的具体反映,是从学校领导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中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是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集体行为到师生员工的个人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大学行为文化对内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文化氛围以及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对外通过学校及其师生的行为方式反映大学的形象,是大学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在全体师生员工身上的动态体现和具体折射。[7]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校风校训、师德师风、学风、学术氛围、榜样引领、社团活动、文体节日、服务社会等要素构成。评价一所大学的行为文化,一要看是否体现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大学文化建设是否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二要看学校是否有激励和规范学生的校风校训,是否在学校教学楼、宿舍等多处体现校风校训的标语,将优良传统作风通过学生传承下去;三要看教师能否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认真执教,遵守学校的教学工作规范等;四要看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群体中能够形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优良学风;五要看学校是否能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每年定期评选各级各类“三育人”、师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学生评选,弘扬榜样文化。

3.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制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它从规范全体师生行为模式的角度把大学文化成果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机构设置、大学章程、制度制定、制度实施四部分构成。对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水平的评价,一要看学校的组织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机构功能是否健全,是否有一个专门负责文化建设的机构和相应的人员;二要看是否有大学章程,严格按照章程依法自主办学;三要看是否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制度,制度制定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四要看各项规章制度在大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是否能真正的运用实施,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各项规章制度,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4.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校园内各种物质设施与校园硬环境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以直观的形象被广大师生员工及外来人员所感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硬件设施建设、环境建设、校园景观建设、文化标识、文化宣传阵地、经费保障等六部分构成。对于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评价,一要看教学设施是否完备,科研设施是否先进,图书馆是否拥有充足的纸质、电子书籍,拥有大量设备齐全的自习室、实验室,使用状况良好,且人均占有量超越基本标准且使用率极高;二要看办公条件是否良好,教学、科研环境、寝室的住宿条件、食堂的饮食条件是否良好,生活的基本设施条件是否能超越基本标准,大学能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广大师生满意度极高;三要看是否有学校标志性建筑,校园内的绿化、雕塑、喷泉、假山等是否能做到完整美观,校园内的环境能否做到整洁干净、赏心悦目;四要看是否有反映校训、校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等的形象标识。

5.大学特色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特色文化展现的是一所大学文化建设的独到之处。特色文化建设指标的设置是为了充分体现和鼓励大学文化中的鲜明个性。如果一所大学在文化建设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有成效显著的特色成果,在文化育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和推广,则应该考虑给予特殊加分。设置此指标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各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弘扬优良传统、保持特色和个性、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内涵式发展。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发展的事业,贵在建设,重在发展。在对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精心设计指标体系,不断探索研究大学文化建设与评价的规律,大学才能拥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从大学文化结构分类的角度,将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5项,共计100分,其中大学精神文化建设30分,大学行为文化建设30分、大学制度文化建设10分、大学物质文化建设20分、大学特色文化建设10分;二级指标共22项。评价结论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合格(60-79分)、不合格(低于60分)四种。

参考文献

[1] 彭观胜,梅阳,李际超.大学校园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34-135.

[2][3] 黄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6):46-48.

[4] 陈耀玲.学校文化评价―― 一个新的研究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1-34.

[5] 王凤兰.高校校园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9(5):459-462.

第6篇: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

相似的厂名,相似的产品,着装相似的工人,口音相似的企业老板……

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辖区藁城市数家卤制品工业园,记者的第一直觉就是这里的食品加工企业有着太多的共性。显而易见,把这些相似的个体企业汇集起来,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更何况这些企业的前身大多是“顽症在身”、久治不绝的食品小作坊。

食品小作坊带来的质量安全问题,历来令政府主管部门头疼。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出现安全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的小企业、小作坊生产工艺原始、粗放,有些甚至涉嫌造假,获取不当利益。而另一方面,政府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模式正从行政监管向法制监管过渡,考虑到就业、民生和依法监管等问题,有关部门不能采取简单地关停食品小作坊的办法。正确引导食品小作坊走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模式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破解两难境地的必由之路。

目前,整治小作坊已被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仅2006年,在国家质检总局的专项整治中,就有1.6万余家小作坊停产或转产,有8158家存在严重问题的小作坊被强制停产,查处的无证生产、违规生产的小作坊26726家。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邬建平就曾表示,能否有效解决食品小作坊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决定中国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

记者注意到,正在进行中的为期4个月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专门提到了促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基本条件改造。由此不难看出,此次整治力求标本兼治,建立崭新的食品生产加工模式也是其应有之意。

全国到底有多少家食品小作坊?这些小作坊的基本情况如何?有资料显示,到2006年底,在质检总局已调查的448153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小作坊有352815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78.7%。其中证照不全的223297家,占49.8%;无证无照的164149家,占36.6%。

2007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说,虽然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只占市场份额的10%,但它们“量大面广,生产条件差”,产品质量不稳定,有些还不合格,已经成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主要因素。

由此看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重点在小作坊,难点也在小作坊,食品加工环节出现的安全问题大都出在小作坊,国家质检总局因此专门把2007年定为“食品小作坊整治年”。针对小作坊问题,此次专项整治制定有专门的目标: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卖小商品的商贩,把他们集中起来管理,就成了“小商品批发城”;杂乱无章的家具建材店被集中管理后,颇具规模的建材城便拔地而起……河北省藁城市相关职能部门正是从其他行业的成功中汲取了经验,找到了破题之道。

河北省藁城市卤制品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由乱到治的过程。

2000年前后,面对大量的外地食品加工者涌入,藁城卤制品市场一度较为混乱。然而,现在的藁城有两个由小作坊集中管理而建立起来的食品工业园区,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进场检验、集中进行监管、统一出场检测,执法人员再也不必为小作坊过于分散、监管难度大而犯愁。企业也因为实现了规范生产,产生了规模效应,卤制品行业越做越大。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我们刚开始也对政府的监管有抵触情绪,但最后发现,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我们好!”在河北藁城市一新建的卤制品工业园区,宏兴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板王加勇一边吃着自己企业生产的鸡腿,一边如是说。

几年前,正是看中了这里的资源和生产成本优势,一直从事食品加工业的王加勇和自己的温州同乡北上来到河北藁城,准备大干一场。温州人有扎堆的习惯,早在王加勇之前,已有人来到藁城市“试点”。

在工业园区里,传统的租场地、雇工人问题已经被预先解决,这些温州老板利用自己熟悉的工艺流程,很快地办起了一个个像样的食品加工厂来,一家家食品加工企业就这样诞生了。这些企业有着很鲜明的特点,在北方生产,却是南方口味,并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销往南方。

石家庄千里香食品有限公司的姜莲莲是从浙江苍南来河北创业的早期拓荒者之一。68岁的姜老太是典型的浙江人,矮小的身材,虽年近古稀但她看上去精神很好,本该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她是第一个来到藁城的淘金者。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姜老太有一儿四女,儿子在山西做煤炭生意,4个女儿也各自成家立业,王老太完全有条件安享天年。

“多年来,我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日不闻卤味就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在儿子的劝说下,姜老太在浙江老家待了3个多月,后来在家实在待不住了,就于1999年带着三女儿北上创业。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考察后,投资地点选在了河北藁城市。

经过近9年来的艰苦创业,千里香一跃成为卤制品行业中的领军者,辉煌时期分厂达到13个,产值上千万。姜老太办公室中墙上挂满的企业相关手续和一些权威部门在评比中颁发的荣誉证书见证着企业的辉煌。

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千里香产品2005、2006、2007年连续3年抽查检验为合格。2005年9月30日,该企业通过肉制品QS认证,2007年6月15日又通过了蛋制品QS认证。

众多荣誉的背后,是企业“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付出。

姜老太带记者参观了企业的化验室,一位姓张的技术员当场向记者演示了如何培养细菌、进行产品大肠杆菌是否超标的检测。小张告诉记者,她几乎每周都要进行2到3次这样的检测试验。

在温州园区门口,一辆河南的大货车正要将千里香的五香鸡腿运送到经销商那里。据货车司机讲,他们来藁城进货已经8年多了。

2000年的时候,这里的卤制品企业比较分散,每次找客户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想要货比三家就更难了。而且那时候这里的卤制食品质量也不稳定,时好时差,因此他们的生意比较萧条。自从当地政府帮助企业规划建立工业园区后,他们不仅进货方便,而且有当地质监局集中把关,产品的质量也稳定了,他们在河南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2007年9月初,记者在藁城卤制品工业园区随机挑选了几家卤制品企业进行调查采访。在现场记者看到,大部分企业的卫生设施比较完善,基本都设置了洗手池、消毒池、化验室等。加工人员也都身穿工作服,手戴工作手套。但部分企业仍存在缺少灭蚊蝇设施,部分工作人员的卫生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工人看到有人来参观时才仓促地戴起放在一边的口罩。

在采访中,一家企业负责包装工作的女工说,她是附近村子上的,本来准备外出打工,但卤制品工业园建成后,需要大量的操作工人,于是她就没有舍近取远。在园区的待遇和外出打工差不多,而且离家又近,所以附近这些企业的工人大部分都来自周围村镇。由此看来,藁城卤制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草根创新 独树一帜

藁城卤制品行业曾经有着小作坊摆脱不了的陋习――规模小、卫生差、不规范、监管难。藁城卤制品工业园的建立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吗?

增村镇杨马村坐落在藁城市最北端,紧邻木道沟,全村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滩地,过去被人们称为藁城的“北大荒”。如今的杨马村已今非昔比,村民们户户搞经营、人人忙增收,村内环境优美、鸟语花香。

正是卤制品工业园区的发展,让当地村民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每当回想起村里的经济发展,村支部书记杨吉锁的脸上就洋溢着骄傲。

如何使杨马村村民早日走上富裕路,一度使杨吉锁伤透了脑筋。

2002年夏季的一天,杨吉锁遇到了一个来河北做卤制食品生意的温州商人,闲聊中他向杨吉锁介绍了卤制食品加工的大致情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温州商人谈到当时由于生产分散、原材料和劳动力短缺等原因严重制约着卤制品行业发展的时候,杨吉锁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了一个构想――在杨马村建立一个规范化的卤制品生产园区,充分利用本地养殖业发达、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把温州各个分散的生产点集中起来,走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生产的路子。温州商人听后很感兴趣,两人一拍即合。就这样,一个精明机智、眼光高远的商人,一个思维敏捷、意识超前的支部书记,经过认真和富有成效的商谈之后,迅速达成了合作意向。

为了筹备食品园区,杨吉锁积极协调各种关系,为企业入驻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在占地、税收、水电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2003年4月,温州卤制食品园区正式投入建设,首批16家卤制品企业入驻园区,不但吸纳近千名剩余劳动力,还带动了养殖、运输、购销业发展。但杨吉锁并不满足,为了实现食品产业园区的跨越式发展,他又多方和温州卤制食品协会取得联系,争取更多的企业入驻园区。在杨吉锁的真情打动和优惠政策引导下,全国卤制食品行业最具实力的日都、千里香、胖大佬等公司先后落户园区。

截至目前,卤制食品园区入驻厂家达到44家,年加工白条鸡2000万只,鸡蛋1500吨,猪蹄150吨。园区生产的“乡巴佬”系列卤制食品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2006年该园区被河北省农业厅评为“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园区”。

在杨马村建立工业园的2003年,藁城市各乡村内已有由温州人开办的各类食品小作坊近百家。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淘金者,藁城市主管部门开始有些头疼,外商来投资,当然应持欢迎态度,但某些作坊式企业的生产工艺和卫生条件,仅靠自律又远远达不到要求。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杨马村建立工业园区的经验引起了藁城市政府的关注。经过认真分析调研,藁城市委市政府意识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实施产业集聚,集中发展。工业园区作为整合资源、聚集产业、培育特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规范建设东蒲城和杨马村两个食品工业园区。探索市场运作的新模式,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完善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园区产业聚集的程度,彰显其载体功能。

藁城市另一个工业园区所在地东蒲城村是一个白条鸡加工专业村,历史悠久,全国闻名,在2000年已陆续有浙南客商到该村投资建厂。为了更好服务于浙南客商,改善他们的生产条件,政府部门设计规划占地80亩,创建卤制品园区。一期工程占地40亩,于2003年7月破土兴建,2004年6月全部竣工,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

园区位于羊曲公路东蒲城段路南,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并设有管理委员会、乡巴佬协会、治安联防队等组织机构。园区内分东西两个小区,入驻加工企业24家,冷库2座,并建造大型化验室一座、纸箱厂2座、包装厂1座。小区内2条南北大道全部硬化、绿化、亮化。,新上变压器4座,排水通畅,电力充沛。

据了解,园区每年产量近万吨,年产值达1.4亿元,利税1200万元,安排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并带动相关产业如餐饮业、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快速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市政府、市质监局的统一组织协调下组建的工业园区,让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摆脱了以前散户打游击的局面。”一位业主向记者表示,工业园区让自己有了“家”的感觉。

积极引导 有效监管

建立园区后,如何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有效监管,又成为摆在藁城市质监局局长吴社忠面前的头等大事。

2006年6月,本刊记者曾对藁城卤制品园区的食品加工作坊进行了调查采访,发现了一些企业在加工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问题。时隔一年,当记者再次跟随着国家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督导组来到这里采访时,发现工业园区的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食品安全状况全面好转。

据吴局长介绍,作为对口的主管部门,藁城市质监局为从源头上加强对园区企业的监管工作,促使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针对园区企业存在的问题,对园区现状及整治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确立了以市场准入工作为契机,对这一区域特色行业进行全面治理整顿的工作思路。

该局专门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了帮扶整改力度。同时还建立了从企业质量体系建设、生产条件的整改到申报表格的填写,每项工作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并将申报内容及程序和具体负责人公示上墙。

为全面了解掌握企业详细情况,该局相关负责人亲自带领技术人员深入到园区内对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详细调查摸底。从厂房建设、生产设备、化验室建立到工作人员逐一进行了调查登记,并建立了食品企业档案。同时把园区的调查摸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专题汇报。

据介绍,在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工作中,藁城质监局的领导对园区企业的申证工作非常重视,多次深入园区召开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宣传会,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及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各业主的法律意识,帮助督促企业按照市场准入要求积极整改、申报,让企业早认识、早申请、早获证。

在企业生产标准和出厂检验方面,藁城市质监局抽调技术人员帮助园区企业制定了鸡制品、蛋制品等企业标准,之后邀请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省质检院、石家庄市标准化协会等有关专家对企业标准进行审定,并依法备案,为园区食品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藁城市质监局还积极帮助各卤制品生产企业购买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建立了各自的化验室,并为企业免费培训化验人员50多人次,确保各食品企业实行了出厂检验;帮助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实行标准化管理;实施从原材料采购、食品添加剂备案、生产过程控制与检验、产品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加大对企业监管力度,严格规范生产工艺,使食品加工工艺流程更加科学合理;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促使食品企业具备和持续满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环境条件和相应的卫生要求。

为了让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把好加工环节关,藁城市质监局定期组织邀请河北省质监局的专家和一些知名大学的教授来到企业进行传经授课。专家们深入浅出,将晦涩的理论数字知识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通过企业主的生产实践落实到食品质量的安全控制中。在温州工业园区的会议室里,藁城市质监局主管质量工作的田文刚科长指着黑板上的字迹告诉记者,前几天,他们刚邀请了河北省质监局的一位专家在这里讲过课,主要内容就是卤制品企业如何强化安全意识、规范生产的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对卤制品行业的卫生监督和管理,有效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卫生安全,藁城市防疫站工作人员也曾多次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上门对杨马村和东蒲城两个卤制品园区卫生管理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业务培训,共计80余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针对人禽流感防治、原料的采购、索证、食品加工过程卫生从业人员个人卫生、食品卫生监督量化等级评定要求及《食品卫生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了详细讲解。接受培训的学员们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涨,受益匪浅。

温州卤制品园区协会会长陈善范对培训效果感慨颇多:“通过培训,我也意识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生产过程中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企业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自身法制观念,这对卤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藁城市政府部门的各项举措,使得卤制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自律意识不断增强,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照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安全生产流程。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园区食品企业取证步伐,促进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记者在藁城市采访期间,藁城卤制品工业园区内又有一家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至此,该园区内96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部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获证率达到了100%。

据当地人介绍,藁城是河北省食品行业的示范点,曾经有多个地市政府部门组织当地企业和创业者来此参观学习。

8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有关负责人马肃林带领驻河北省工作组一行6人,在石家庄市质监局局长李志国、副局长侯洪彬的陪同下,到藁城市督导检查工作。副市长陈会强首先向工作组全面介绍了藁城市的基本情况,充分肯定了质监局在藁城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