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概述范文

旅游资源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资源概述

第1篇:旅游资源概述范文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社会价值;可持续发展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况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热门资源,到现在为止,对民俗旅游资源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认定。一部分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指能吸引游客、具备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如:岁俗节日、生活习俗、习俗礼仪、民间艺术、婚姻习俗等。也有人认为,民俗旅游旅游资源,是那些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总体,其中包括建筑、饮食、生活方式、节庆活动,以及需要细心观察、理解的心理特征、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也有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能促使游客从客源国到旅游目的地的因素,能被企业利用,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功能,能产生经济利益的各种民俗的总称!综上所述,我认为民俗旅游资源与其他的旅游资源一样具备旅游价值、功能、吸引力,从内容上看,它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表现的形式有饮食、岁俗节日、婚姻民俗、建筑等;从特色性来看,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与每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有联系,民俗具备非常强的地域性。

二、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

陕北民俗是陕北地区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生活现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风格、原生态文化的风格、生活属性的风格、动态积累风格、历史传承的风格、地域变异风格、社会阶层变异的等风格。它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接下来我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俗进行一个简述。

1.民居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

陕北的民居一般都是窑洞为主。窑洞主要较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各省、自治区的土地上,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多达4000多万,是陕北的传统民居。窑洞建筑在陕北存在的年代久远了。2004年在陕北吴堡县发现的

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史前人类聚落遗址“后寨子峁遗址”,证明在4500以前的先祖就开始居住窑洞。陕北的窑洞样式有一定的差别,突出不同的风格,就用料来说,大致分为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人畜还可以在窑洞上行走、可以走大型货车。自古就有“车马还从屋上过”的诗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大漠风情,居窑洞宾馆”已成为游客的必修课了!

2.婚姻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

婚姻民俗是陕北民俗的一个重要部分,讲究复杂,意义众多深奥。结婚前:讲究门户,讲究人气,看对方家庭的人品,是否出现过名声不好的人等。结婚前讲究没有媒人不能相亲。

结婚中:迎人那天一般带上一对宝瓶,用红头绳拴住,插上两双筷子,瓶子装上些米、香、艾,表示相爱的意思。宝瓶代表天生一对,两双筷子表示一块生活。饭后举行上头仪式,一般由姑父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在水桶上,头发放在一块梳,边唱边梳: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梳完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顶倒下。祝福新人早生贵子,接下来就是闹洞房。

第二天中午吃宴席,新郎新娘挨个给亲戚倒酒,一时表示感谢,二是给新娘介绍新郎的亲戚,以后亲戚之间要多来往。表礼就是男方事主给女方及其亲戚8个或6个馍,以示带菜,女方送人亲戚回家,男方要在大门口不远摆上酒,菜送行,祝一路保重,并且鼓乐送行。

3.节日民俗旅游资源的概述

正月初一吃饺子,拜年,走亲戚,一天之内不劳动。初五迎财神,初六小年,和过年相差不多,有时候夫妻两人过年在新娘娘家过或在本家过,初六调换一下,体现对家庭团圆的美好向往。初七“人情”,十五元宵节,转灯,即“转九曲”,九曲像一个迷宫,没有重复的路,又称“九曲黄河阵”,晚上来临,360盏油灯同时点亮,敲锣打鼓,秧歌带头进入九曲黄河阵。转九曲男女老少皆宜。老人常说:“转九曲,消灾祛病,人活九十九”。正月十六“燎百病”,打上一堆篝火,把家里的枕头,被子在火上燎燎,边燎边说:“燎百病,燎过去了么,燎过去了”。

十二月最早的节日是腊八节,“腊月里腊八,冻死哈巴(狗)”,气候非常寒冷。到了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归天,买一张黄裱纸,叠一个口字型,用面糖粘在灶火口边上的墙上,给灶王爷一点甜头,不要给玉皇大帝胡说八道。最后一家人坐在一起美美吃一顿。大年的前一两天,要进行一次大扫除,里里外外打扫干净,门窗重新糊纸,贴窗花。大年三十,贴对联,挂灯笼,给灶王爷蒸个宝塔式的白面嵌枣的枣山。

三、陕北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

1.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

陕北民俗的形成来自于陕北文化源远流长,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造就和精炼的生活形式和艺术形式,是陕北人民对自己生存环境和生命延续得到保障而需要信奉和想象的物质与精神结晶。陕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陕北文化的钻研、开发、可持续发展对中华民族文化史钻研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陕北文化除有型的物质遗产外,更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陕北民歌、秧歌、说书、腰鼓、窑洞的建筑方法、婚姻习俗、岁时节日。剪纸技术等。陕北剪纸以其艺术特色和古文化价值被称为“群芳之母,民族之魂”,有“地上文化”和“文化活化石”之称。陕北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意义的地区之一,它的民俗文化展现出了黄土高原文化的无穷魅力。

2.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在陕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特定的旅游资源数量、存在方式、资源结构进行分析。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未来的旅游业的发展中,发展空间更广。陕北民俗中的很多的民间习俗、人物传说,充实了旅游者历史、地理、文化各方面的学识,满足旅游者好奇的心理,扩大了旅游者的视野,实现了自我完善。此外在暂时的流动过程中,既可以带来游客所在地区的文化,也认识了旅游地的民俗文化,无意间成为了民俗文化交流的使者了,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各地的融合与发展。多样化的民族风俗习惯、徇丽多彩的生活方式、独具一格的地域饮食风俗以及地方风土人情是发展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能为陕北的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带来更大的价值。

四、陕北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1.民俗旅游资源生存环境受到冲击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迁,受到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原来口传心授传承的一种种文化艺术、技巧、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慢慢的流失。网络、电视、电脑的普及,让陕北民歌、秧歌、说书等听众越来越少,信天游、小调等不再是人们劳动过后抒发爱和恨的感情依靠了,这些都淡化了人们对民俗活动的参与性,削减了那种文化传承的氛围,使陕北民俗文化的技巧的提升受到了阻碍。大多数机械化和高科技等取代了原来效率低下的手工操作的技术,使得陕北民间工艺的发展存在“老龄化”“稀薄化”“老年痴呆”的困境,这种民俗文化生态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

2.民俗旅游资源流失严重

陕北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自成体系,就像“黄土高原”一样深厚宽广,古老而淳朴。造就了陕北人民衣、食、住、行与其他民族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民俗也独具一格,除了这些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闹秧歌、安塞腰鼓。剪纸、民歌、泥塑、农民画等。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城乡结合、全球化的发展的影响,陕北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地越来越少了,它在黄土地上的主导地位已经被削弱了,大量的民俗旅游资源的慢慢的缺失和没落。如头戴白羊肚手巾、身上穿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里面穿着白褂子红裹肚、脚着千层布底鞋的这种传统的陕北服饰装束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陕北特色的民居建筑格式窑洞也在现实生活中慢慢的被现代化的建筑楼房所代替,其他的婚丧嫁娶的习俗也受到西式习俗的影响,正在慢慢简化,甚至逐渐消失。剪纸贴窗花这个习俗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慢慢淡化出去,其原因有二,一是人们的贴窗花这个习惯不被人们重视;其二是剪纸的原料的稀缺。还有许多地方上的神话故事、道情、节日和礼仪礼节没有流传到今天,以至造成我们节日生活的单调,缺失了原来节日中该有的某些文化氛围,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3.民俗旅游资源传承人才缺失

我国民间文化旅游资源的抢救工作在2005年3月开始起步并实施,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推荐和专家的辩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先后决定命名涉及舞蹈、说唱、年画、刺绣、剪纸、泥塑等方面的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其中陕北地区榆林市陕北民歌艺人王向荣、安塞县剪纸艺人薛玉芹、安塞剪纸艺人高金爱、安塞剪纸艺人李秀芳、安塞腰鼓表演艺人高向成荣获这个称号。根据以往的对民间艺人的采访和对当地民俗文化作品纪念馆的参观,充分感觉到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魅力。同时也感受到现在陕北地区存在着民间艺人的稀少、民俗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后续的民俗文化接班人紧缺的窘境。陕北民俗旅游资源传承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使有国家命名,但民间传承人才需求量远远大过这些少数人,传承条件不具备,政府与民间艺人之间工作没有很好的接合,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困境。

五、陕北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1.注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协调

发挥“唯我独有,你无我有”的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要充分体现本地区的特色。第一,要认真的挖掘藏在民间旅游资源中的精华,其中的可观价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中的精华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设施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互衬托的效果,如:民俗主题餐厅。第二,对那些已经消失的民俗旅游资源通过查找、整理、建设、重现,还原当时的一种民俗氛围,让游客充分了解过去的民俗旅游资源,如同穿越一般,满足原来游客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建设一个“活人博物馆”,再现陕北100年前的生活环境。第三,保留原生态的文化,营造一个非常真实的文化背景,树立一种陕北民俗的文化形象。如:在一个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相对集中、民俗特色保留较好的区域当中,选择一个交通较为便利的村落办一个民俗村,用村民每天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表现形式,能极大地满足游客猎奇和体验的心理,让游客更喜欢陕北人民这种淳朴的、热情的氛围。

2.建立专门的机构收集、完善文化资源相关资料

陕北地区教育部门要进一步的普查摸底,在榆林、延安市范围内进行全面广泛的老艺人的调查,用录像、照片、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增加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保留更完善的资料,建立更为完整的档案,制定完善的保护手段。建立一个专门的部门,配备民俗旅游资源的专职保护人员,把上级的一些政策及时的传达,能有效的执行,落实,防止民俗旅游资源的流失。如:提倡人民继续保持原有的婚丧嫁娶的习俗,可以通过现代媒体,对每天发生的这些民俗事件,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出现在媒体上,不仅仅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宣传这种民俗现象,了解并喜欢上这种习俗。

3.重视民俗旅游资源传承人才

对已有的杰出传承人才,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给予最好的保障,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让他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作品。通过专业的人才对他们原来那种不被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争取留下文本让后世人民也能学习到这种特色文化。也可以与导游和专家探讨关于各种学识上的见解,能更好的发展民俗旅游资源。如:传承人才中的导游人员,陕北导游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规范的专业队伍,在对传承陕北民俗旅游资源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整体上旅游人才还是缺乏,素质也有待于提高,要发现和培养当地人才是现实的选择。建立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机构,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定期开个讲座和对导游的培训,对可持续发展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标准进行培养,让导游人员树立生态旅游的意识,以身作则,再去影响游客,达到全民生态旅游的意识。

4.科学对待民俗旅游资源的发展

对待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第一,要树立节约型发展观念。陕北旅游自然资源丰富,但大多数为不可再生资源,旅游资源的储量与经济开发对资源的需求呈反比趋势,客观要求走一条节约型的发展道路。第二,要确立环保、生态发展道路,陕北水土流失严重,关系到陕北社会经济的发展,且现在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逐渐增加,限制了陕北经济质量的提升,所以,要走一条生态、绿色、环保的资源发展路线。第三,发挥民俗旅游资源的连锁效应,通过这个产业的带动能力,发挥连锁效应,与其他产业整体发展,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对陕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更能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进一步的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健.区域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

[2]史正涛,雷志义.区域多种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战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6).

[3]雷润峰,耕牛.陕北文化研究论文[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292.

[4]袁占钊,姚正宽.古朴的陕北民俗文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2.

[5]汪东峰,李延梅.陕北民歌与陕北民俗[J].广西社会科学,2005(9).

[6]吴晓隽.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J].思想战线,2004,30(2).

[7]王树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

[8]谷鹏飞.论陕北民间秧歌的现代社会功能[J].榆林学院学报,2006(1).

第2篇:旅游资源概述范文

【关键词】务川县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

一、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的休假时间在不断增加,活动和消费渐渐地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要旅游当然少不了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必要条件。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凡是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进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旅游资源改造成吸引物,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过程。

二、务川县旅游资源概述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人们出游不仅是为了欣赏自然风光的美景,更是为了注重于精神上的享受。务川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遗产、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黔北多佳景,风物在思州”的美誉。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总面积有2777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3.53万人,民族25个,主要以苗族、仡佬族为主。务川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山有水、有洞有谷、有园有泉、有石有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栗元草场、洪渡河漂流、焦岩温泉等,人文旅游资源有龙潭古寨、九天母石、申佑祠等。

三、务川县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在政府的指导下,务川县的旅游资源正在全方位、多渠道的进行开发,但是仍然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还没有着力于旅游资源的实质性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务川县旅游业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旅游资源的与众不同,开发潜力逐渐突现。

(一)经济发展缓慢和交通条件不便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连德江县、沿河县、南接凤冈县,西与正安、道真两县毗邻,北与重庆武隆、彭水两县交界,被国家列为贫困县,在全省范围内经济影响力不大,当地的经济发展缓慢和交通条件不便严重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没有着力于旅游资源的实质性开发

近年来,务川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展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经济意识、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务川县的旅游资源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仍然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还没有着力于旅游资源的实质性开发。

(三)零散的经营模式、旅游接待量小、接待范围狭窄

目前,务川县的旅游业仅仅只是停留在零散的经营模式上,旅游接待量小、接待范围狭窄。同时,政府在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上没有一套可行的措施和保障机制,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了基本的投入,旅游业就会被边缘化,这将会失去旅游经营者。

四、务川县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地的宏观管理格局体制复杂,加上旅游资源开发中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如地理条件的制约、交通不发达、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缺乏等,使得务川县在开发旅游这方面进展不容乐观,相比其他地方的旅游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许多旅游资源还没能够开发,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务川县的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资源分布分散

务川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资源的组合结构分散,不集中,如栗元草场、龙潭古寨、洪渡河漂流的地理位置分别分布在泥高乡栗园村、大坪镇龙潭仡佬族文化村、丰乐镇。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分散,不集中,旅游成本相对较高,旅游管理相对困难,大规模投资开发就变得不容易,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增大。

(二)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

务川县由于受地理、交通、旅游景点分散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相对较高,旅游管理难度增大。同时又因务川县经济条件差、发展缓慢,不能进行大量投资,且缺乏资金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长、消耗资金量大,资金来源不稳定,导致务川县一些好的旅游项目因缺乏资金而被搁置。另外,由于缺乏资金,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的不足,都制约着务川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务川县将面临着旅游资源被破坏、利用率低及流失等问题。如龙潭古寨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古老的文化被破坏。

(三)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缺乏保护意识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应该“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这样才不会破坏旅游资源。务川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广泛,这里存在着古朴的民族建筑和生活习惯。旅游资源地开发过程中当地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生活习惯中处处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旅游区的环境质量较低,各种垃圾处理不当,从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环保质量不过关。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这方面的认识也不够,没有保护意识,居民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遭到极大破坏。

(四)人们的观念意识薄弱,宣传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为务川县对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务川县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不高,人们对旅游资源了解不够,观念意识不够,不能正确认识旅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利用率。

(五)旅游功能单一

从目前务川县已经开发的旅游区来看,务川县旅游资源功能单一,其他的旅游区功能还没形成,导致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更加突出,单一的旅游资源功能往往导致旅游场所或设施在旅游高峰期超负荷运行,而在旅游淡季,没有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旅游区处于闲置状态。

五、务川县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为了全力支持务川县旅游的开发,务川县应利用自身的资源特色,积极开发不同形式、不同种类、不同特点的旅游区。务川县旅游起步晚,无论是旅游的数量、规模、质量都与其他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尽管务川县已经在开发旅游,但在旅游区的建设、服务与管理、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许多方面,都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性人才的指导。务川县旅游资源的性质特征,决定了其在资源开发、设施建设、资源保护等工作中,必须做到:

(一)规范旅游区的开发建设

第一,合理规划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明确旅游区的目的与功能。如栗元草场,要明确开发草场的目的与功能,开发栗元草场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旅游者欣赏草场的风景、体验草场放牧的场景。栗元草场是避暑胜地,这一点也是栗元草场地功能之一。第二,要注重旅游区前期科学合理的规划,特别是旅游区的区位选择,发展方向等方面要谨慎考虑。如洪渡河漂流在开发前应合理规划好开发方向,好的开发方向决定着未来的发展前景,且旅游区的区位选择也很重要,开发者在选择区位条件时,也应该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第三,在建设旅游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开发建设。务川县要开发旅游资源,应严格按照前期规划标准来合理开发建设。

(二)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开发建设中要完善和加强旅游区的各种服务设施和基础设备,如成熟的接待住宿条件,便利的交通道路,完善的旅游安全设施等,使游客能真正感受到在旅途中的身心愉悦。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解决资金问题是开发和建设的首要前提,务川县可以通过政府引资、财政投入等渠道来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为旅游者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

(三)打造旅游路线,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对于旅游区的资源要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控制开发强度,杜绝不科学的开发,对旅游区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建设。务川县在开发过程中应打造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务川县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供旅游者游览观赏。并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保护好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务川县的旅游资源,注重周边环境的保护。务川县的旅游资源一旦利用保护不当,十分容易被破坏,在短期内很难修复,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开发。

(四)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力度

在开发务川县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务川县旅游资源特色的宣传,充分利用务川县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使旅游者真正认识并了解务川县的旅游,为务川县树立特有的品牌。务川县应转变陈旧的观念,积极对外宣传,通过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手册等措施让外界了解务川县,在进行宣传时应突出务川县的特点,突出其不同之处。

(五)协调统一、多方参与、创造旅游功能

务川县的旅游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观念陈旧、落后、故步自封,旅游业被限制在极为狭窄的范围内,严重制约了务川县旅游业的发展。务川县应结合政府、企业、人民等,共同发展务川县的旅游业。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可以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的机会:如在栗元草场可以体验骑马、放羊等,让旅游者参与其中。在洪渡河,旅游者可以体验漂流所带来的刺激,让心情得到放松。在龙潭古寨,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建寨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动人的神话传说,赋予了务川县仡佬龙潭古寨不一样的神韵与魅力。旅游者可以领略古老的仡佬文化气息,感受古老的仡佬族炼丹文化。

六、结语

务川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开发前景广阔。在旅游区的开发工作中,要科学合理分析,注重旅游区的开发质量,重点做好旅游区的开发方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服务质量的提升、资源保护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避免旅游的商业化行为带来旅游资源的品味降低,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时展,在现代化过程中容易被破坏的资源,实施静态保护方式;对于那些适应时展的旅游资源实施动态保护方式,并进行整合,科学合理的开发使务川县的旅游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飞.关于度假旅游研究综述[J].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经济研究导刊,2013,(15).

[2]龚新.河南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对策[J].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2013,(6).

[3]钟金贵.务川仡佬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

[4]廖涛.浅谈我国度假旅游开发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2009,(4).

[5]魏小安.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2010.(7).

[6]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9).

[7]王德刚,焦连安,董宪军,李庶生.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12).

[8]姜莉.新乡旅游资源开发探究[J].平原大学,2006,(6).

[9]官小刚.龙潭古寨追寻仡佬先人的足迹[J].《遵义》杂志2010,(4).

第3篇:旅游资源概述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第4篇:旅游资源概述范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第5篇:旅游资源概述范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第6篇:旅游资源概述范文

关键词:长白山;探险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117-01

1 探险旅游资源评价概述

旅游资源评价是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与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方法,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对于探险旅游而言,资源评价中,尤为重要的是资源对于探险旅游的适宜性。这种适宜性,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探险旅游者对于探险旅游资源的认可和评价。

因此,本文这里所作的旅游资源的评价,选取沈阳某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经营者和部分对长白山比较了解的会员为评价主体,主要评价长白山的旅游资源对发展探险旅游的适宜性。

探险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开展探险旅游活动和对其进行合理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旅游评价的着眼点,可以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三类:一是体验型评价。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的评价;二是技术性评价,它是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评价,与之伴随的通常有一系列技术性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这也正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这类评价工作一般限定于自然旅游资源评价。三是综合性评价。这类评价着眼于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估。本文采用第二类技术性评价中的气候评价。

2 气候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

依照保继刚在《旅游地理学》中的观点,气候对于运动型的旅游活动有很大影响。气候对于所有的户外旅游活动都有影响,尤其是对于几乎所有活动全部都要在户外进行的探险旅游。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地俱乐部组织的长白山地区的探险旅游通常会避开7月-8月中旬的这段雨季。气候对于探险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探险旅游者参与探险旅游活动的环境和活动质量产生影响。比如雨天在长白山地区进行探险旅游,其旅游体验肯定不如在晴朗的天气中。第二,气候状况直接影响人体的舒适程度,由于探险旅游属于运动型的旅游活动,人体舒适程度的降低直接会影响到参与者的活动质量。因此,气候适宜性评价在这里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3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探险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介绍

本文在气候适宜性评价方面采用的是特吉旺(Terjung W H)1966年在对美国大陆生理气候的评估中所设计的舒适指数(comfort index)和风效指数(wind effect index)这两个指标。首先,根据大多数人的感受,他把温度与湿度的不同组合分为11类,这就是气候舒适指数(表1)。

气候舒适指数的代号可以通过查舒适指数图获得(图1)。通过月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可以查得相应的舒适指数。风效指数可由风效指数图(图2)查得,再对照风效指数(表2)表来获得其含义。

4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探险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结果

依照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和规律,目前长白山地区最适合开展探险旅游的季节为8月中旬至九月中下旬,这一阶段该地区的平均气温为16℃至12.5℃之间,因为长白山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多而蒸发量小,加之森林的作用,所以长白山地区非常湿润,年相对湿度在 70%左右。天池地区温度最高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8.5℃,那么,8月中旬至九月中下旬的平均温度要略低于这个值。长白山地区全年的平均风速为11.7m/s。

查舒适度指数图得:长白山地区8月中旬至九月中下旬的舒适度指数为-2,其含义为人体感觉稍冷,天池地区的舒适度指数也在这个范围内,但温度更低一些,即使是极端最高温度也是在-1的范围内,人体感觉是凉,越往山顶越凉。

查风效指数图得:长白山地区8月中旬至九月中下旬的风效指数为-300至-400之间,对照风效指数表其含义为大多数人的感觉是凉风。天池地区的风效指数同样也在-c这个范围内,只是会感觉更凉一些。

做旅游资源地的评价最重要的是以参与者为主体,他们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最有参考价值的,因为他们的感觉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出游决策。因此,这里抽样调查了沈阳某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经营者及资深会员共20人。在对他们的调查中,首先向其交待讲解了舒适度指数和风效指数的含义,以及取值过程。其中有17人表示:长白山的这两个指数非常适合开展探险旅游,特别是适合野外露营。还有就是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非常适合于穿着长衣长裤,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再行进途中暴露皮肤而导致的伤害,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蛇害。其余3人表示无所谓。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白山旅游区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由于降水不是很多,相关的气候指数有让探险旅游的参与者感到舒适,并且,由于7月到8月中旬的大量降水,使得河流、小溪、瀑布水量丰沛,植物因得到了充分的水分并在黑色腐殖质的作用下非常茂盛,适于观赏。因此,从气候上来讲,这个季节非常适合开展探险旅游。所以,就目前来讲,长白山探险旅游还未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其他季节的项目之前,应该把夏季探险旅游产品作为开发重点和营销重点。

参考文献

[1]赵黎明,黄安民.旅游规划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77.

第7篇:旅游资源概述范文

内容摘要:空间结构分析是指导区域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的基础。构建生态旅游区开发的空间合理布局模式,对于确立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打破旅游开发中的瓶颈,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具体分析了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用最近邻指数R,拓扑图论中的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对其分布形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针对目前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整体空间分布分散,旅游交通网络回路指数低等问题,提出了空间整合的优化原则。

关键词:空间结构 生态旅游 开发 玛曲县

空间结构研究是旅游学研究核心问题之一。近年,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方向、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展。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目的地空间结构及演化,区域旅游竞合关系。其中对目的地空间结构及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涉及生态旅游区的研究尚显不足。因而构建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多样性和完整性不受破坏,实现生态功能区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具体分析了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区域概述

玛曲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与黄土高原接壤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四方交汇职能突出,区域协调功能明显。玛曲县作为黄河上游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涵养功能极为重要。2007年全县旅游总收入2709.4万元,仅占甘南州旅游收入的19.49 %。玛曲拥有类型齐全、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交通,原始的自然环境和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将空间结构分析应用到玛曲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中,深入研究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提出3条开发原则,并进行合理分区。

(一)旅游资源特色

玛曲旅游资源极具高原特色,雪山湖泊,沼泽湿地,草原一望无际;同时,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被认为是格萨尔与其岭国的崛起之地,民族风俗浓郁。玛曲有“天下黄河第一弯”之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蓄水池”,及“高原水塔”;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之一”、贡赛尔喀木道湿地景观被美国《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50个户外天堂之一”;有被称为“亚洲一号”的天然草场,是野生动物的王国和乐园、药材资源的天然宝库。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构成了玛曲独具竞争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分类

玛曲县旅游资源三大景系齐全(见表1),其中自然景系包括地文、水文和气候生物景观;人文景观系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现代人文吸引物和抽象人文吸引物;服务景系有旅游服务1个景类。总计7个景类36个景型占旅游分类中98个类型的36.73%。典型的旅游资源是:沼泽、湿地、高山草甸、雪山湖泊、安多藏民俗风情、部落文化、藏传佛教宗教文化、格萨尔王历史传说、特色餐饮、旅游商品。

空间结构分析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一)空间分布特点

玛曲101个旅游资源单体,呈明显的分片集中及沿黄河分布模式,且各片分布较分散。本文依据景点的代表性、独特性及积聚性,选取35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析,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玛阿公路、黄齐公路、扎西公路为轴,辐射贡赛尔喀木道、齐哈玛―采日玛区,欧拉―欧拉秀玛区的分布模式;35个景点中8个分布在县城附近,10个分布在贡赛尔喀木道,7个分布在齐哈玛―采日玛,其余10个分布在以扎西公路为景观廊道的欧拉―欧拉秀玛区。同时,35个景点中的29个以黄河为景观轴分布在U型黄河大转弯两岸。以贡赛尔喀木道为起点,以齐哈玛、采日玛、县城、欧拉为景观节点,以宗喀石林为终点。

(二)旅游资源积聚效应分析

旅游资源的积聚效应反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有积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空间分布态势,定量刻画可采用最近邻指数R(最近邻比),其公式为:

其中,为各景点与其最近邻景点之间距离平均值,N为点状事物个数,A为研究区域面积。R≤0.5为聚集分布;0.5

本文依据景点的代表性、独特性及积聚性,选取35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析(重复部分已删除)分布面积10190km2,35处旅游资源单体间的平均距离为5.712km,即n=35,a=10190,do=5.712,故玛曲旅游资源的R 值为0.669,具有趋近空间集聚分布的趋势,属于集聚型分布。这表明玛曲旅游资源有积聚分布倾向,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生态保育措施的便利实施。因为积聚分布一方面可以降低游客旅游成本,是竞争客源市场的主要亮点之一。另一方面便于成片开发,减少对开发景区环境的影响;同时有利于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专区,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空间组织和对区外形成综合竞争力。

(三)连接度分析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以反映空间事物之间的可通达性,例如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程度等等。其衡量指标有β指数,γ指数和a指数。

β指数为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是对网络连接性的度量,对多节点旅游区而言,连接不同旅游资源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越多、等级越高,则连接性越好,旅游者往来各旅游景区点之间越方便。较高的指数是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的要求与保障,其公式为:β=L/n。式中:β表示交通网的连接度,L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接数目,n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即节点数β的取值一般处于(0-3)之间,在这个范围内,β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连接度越好。L=33,n=35,则β=0.943。由此判断,玛曲旅游资源交通网络通达度较低,虽然景点在县城、贡赛尔喀木道、齐哈玛―采日玛呈片状分布,但各个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主要是县乡道路,路况较差,通达能力较低,这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瓶颈。

γ指数分析是一种类似于β指数分析的空间分析方法,也能反映一区域网络中的连通发达程度。具体的方法是度量网络内各节点之间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的比率,公式为:γ=L/(3 (n-2))。式中:L 、n的含义与β指数计算公式中相同。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如果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则γ取下限0 ;如果网络中每一节点都同其它点有连线,即网络最大连通时,γ取上限1(γ指数大小与节点层次无关,故计算时不区别节点层次)。玛曲旅游区γ指数为0.33 ,反映出各旅游点的连通水平较差,即各个景点之间的交通网络联系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较稠密的旅游网络,致使玛曲生态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综合开发利用,同时使游客交通成本上升,进一步影响玛曲旅游区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提高。

a指数是网络中各节点之间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数的最大限度数目的比率,值介于(0-1),R=0表示只有孤立点存在;R=1表示每一个点都存在于其它节点之间的连线。其计算公式为R=L/3* (n-2* p)。式中:L、n的含义与β指数计算公式相同,p为网络中互不连接的亚图数目。L=33,n=35,p=8,经计算R=0.56,这也反映出玛曲县旅游景点之间交通联系较弱。

(四)平均径路长分析

平均径路长是衡量网络中节点间通达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方法:当两节点间存在直接交通连线时记为1,没有直接连线时记为0。每对节点间距离用沿最短径路所介入的连线数表示。在网络最短径路矩阵中,任一节点平均径路长是由矩阵中该节点行内正值节点数去除以行总数,任一节点的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越小,表示该节点网络通达性越好;反之则越差。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最小的节点往往是网络的中心。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玛曲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网络最短径路矩阵和平均径路长。玛曲旅游网络的平均最短径路长为5.08。在35个景点中,各节点平均径路长小于玛曲旅游区总体平均径路长5.08的节点数有17个,其中黄河S弯、阿米欧拉神山、毛日扎西滩、玛曲县城、河曲马场、贡赛尔喀木道、阿万仓黄河新桥、娘玛寺、喀巴东让神山、采日玛村渡口的平均径路长在3.29~4.18之间,这些景点主要位于县城周边、贡赛尔喀木道附近及重要的交通节点上,是网络中连通性较好的节点;黄河母亲石、药水泉、玛麦哲木道、外香寺、尕齐合东梁、齐哈玛吊桥、忠字山、老虎嘴黄河湿地、克琼湖等也是玛曲县旅游资源网络中通达性较好的地区,其平均径路长在4.38~5.05之间,也小于5.08的平均最短径路长。而平均径路长大于5.08的景点有18个,其中平均径路长在6.62以上的景点主要有:西麦朵合塘、西柯河大鹿场(7.558)、欧拉秀玛白塔、宗喀石林、位于欧拉―欧拉秀玛区一线,仅有扎西公路连通此旅游片区,远离县城。由此表明整个玛曲县旅游交通通达性较差,且资源整合水平较低。因此,在今后的生态旅游开发中,应不断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加强各生态旅游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交通建设。

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化原则

以上分析表明:虽然玛曲生态旅游资源呈多中心片状聚集分布,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品味较高,但从空间结构优化角度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尺度宽阔,缺乏景观触觉边界感;各旅游资源聚集区之间联系度较低,旅游资源整合差;旅游网络不够发达,旅游交通设施接待能力较弱,道路等级较低。为此,笔者提出以下3条优化原则。

(一)适度集中的空间布局原则

考虑到玛曲特有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倡导空间上总体分散和局部空间适度集中,重点建设“有依托条件(背景)”的景区。即重点开发有城镇和有基础设施依托的景区。依据各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形成以草原新城区为中心节点、辐射带动贡赛尔喀木道宗教民俗体验区、齐哈玛―采日玛高原湿地观览区,欧拉―欧拉秀玛高原户外运动旅游片区。整合各片区旅游资源,形成对玛曲旅游宏大空间尺度的一种适应。另外,服务设施选址依托现有城镇和居民定居点,可以减小旅游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居民点的功能,使当地社区收益。

(二)减法原则

由于玛曲地处内陆高原,江河上游,是多条地方河流的源头所在,境内湖泊众多,湿地密布,生态环境脆弱,恢复能力弱,因此在开发中倡导减法原则。即最大限度减少因开发对保护区造成的干扰;旅游设施依托原有镇区;服务设施“因陋就简”,采用天然原材料;在道路修建上,以自然地貌为基础;使用以太阳能、电能、畜力为能源的交通工具,减少污染。

(三)有限的、辅的引导的设计原则

基于上述对减法原则的认识,服从玛曲旅游开发生态保育目标,开发中倡导有限的、辅的引导的设计原则:倡导开发空间最小化和保护范围最大化;所有景区开发都以旅游保护为先导,通过有限的设施,辅的引导,倡导以游客为主体,享受返璞归真体验、生态旅游的行为模式;倡导“有限的、辅的引导”,开发中,做到景观风格自然与人工统一、传统与现代统一、民族与大众统一,并强化突出富有玛曲特色的地方视觉主题。

依据玛曲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生态功能保育区特殊性,以及以上优化原则,玛曲草原生态旅游区总体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一心,四轴,四区”。其中,“一心”指以玛曲县城作为全县旅游发展、物流集散及功能组织的中心;“四轴”指沿玛阿公路、黄齐公路、扎西公路,以及黄河景观轴四条轴线开展相关项目设置、游线组织安排及产品规划设计;“四区”指形成以草原新城片区为中心节点、辐射带动贡赛尔喀木道宗教民俗体验区、齐哈玛―采日玛高原湿地观览区,欧拉―欧拉秀玛高原户外运动旅游片区。各个片区既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发展,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结论

依托玛曲县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运用空间结构分析的方法,对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详细剖析,发现玛曲县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尺度宽阔、资源整合差、旅游网络不够发达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生态旅游开发的空间优化原则,对资源分区整合。在此基础上,应对交通网络进行优化,加强区际交通建设,提高尕玛公路、郎玛公路道路等级,加强玛曲旅游区的对外通达度,形成区域联动――“大九寨国际生态旅游─甘南香巴拉生态旅游”;完善区内交通,加强玛阿公路、扎西公路、黄齐公路建设,提高区内路网密度与等级;加快黄河航道建设,通过水路联通各个旅游区(点),形成完整、清晰的玛曲旅游空间构架,打通观览空间屏障,有机衔接重点区域,营造玛曲生态旅游完整的空间意象,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生态保育区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1999,54(4)

2.保继刚,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2,57(1)

3.肖星,陈玲.西北区域海外客源市场结构比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

第8篇:旅游资源概述范文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4、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旅顺口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林场、果园、农业园区、渔村等,是吸引大连市民及外地来连游客开展乡村旅游的好去处。旅顺口区乡村旅游开发应采取扶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只要条件具备的乡村都可以开展乡村旅游。旅顺口区的乡村旅游中要加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编制旅顺口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推出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旅游示范村,重点发展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与当地历史文化等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加大宣传与营销力度。

第9篇:旅游资源概述范文

一、湿地旅游资源分析研究

(一)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湿地是一种过渡生态系统,具有兼具水生系统与陆地系统的特点。根据其效用定义:湿地是能抵御与调节洪水,控制污染、降解污染物;为人类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资源的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野生动植物最重要的栖息地。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此外,国内学者程占红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在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社区整体完整性及其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生态工程的事实和环境教育,最终实现人地和谐美的一种旅游形式。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能够促使人类与环境共赢,是一种基于人类生存地保护的旅游活动。而湿地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生态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既为总和与分支的关系,又为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湿地生态旅游为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通过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从而保护湿地的案例也数不胜数。

(二)旅游资源内容与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可定义为: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此可知,旅游资源应根据旅游者需求导向,被合理开发成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有意愿在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的吸引物。

本文采用旅游开发条件u价法对海珠湿地进行评价。因“三三六”评价法能分析旅游资源内部及外部条件从而客观的体现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为研究者指明旅游资源开发时所存在问题的方向,从而依此判断:湿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欠缺的部分能否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得以实现。故笔者将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提出的“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对海珠湿地进行评价分析。

二、海珠湿地旅游资源评价

(一)三大价值

海珠湿地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其历史文化价值相对薄弱。

艺术观赏价值:海珠湿地可观赏的物种丰富,不同季节可观赏的动植物不同,给人以自然艺术视觉冲击,也因此带来极大的旅游吸引力。

科学考察价值:海珠湿地本身资源丰富,其可作为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研究与运用范例,体现出海珠湿地的科学考察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虽然海珠湿地建于作为广州老城区之一的海珠区内,但海珠湿地历史文化价值的体现却极不明显,没有更好的结合广州历史文化特点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

(二)三大效益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景区,海珠湿地为广州城市产生的效益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主要,经济效益为次要。

环境效益:城市化进程给广州市带来极大环境污染,湿地生态系统内的资源可改善广州城市环境质量,减少污染对人体和环境的损害,从而减少高危疾病发病率和周边环境的迫害性。

社会效益:海珠湿地可作为科研教育基地,为大众提供学习维护生存环境、保护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场所,也为学者提供研究湿地生态循环系统的场所与资源。

经济效益:海珠湿地具有良好的观赏性,通过大众对海珠湿地景观的喜爱与青睐,海珠湿地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其经济收益可用于海珠湿地开发保护建设。

(三)六大条件

1.地理位置及其交通条件

海珠湿地地处广州海珠区东南隅,北面琶洲会展,南望大学城,东临国际生物岛,西跨城市新中轴。其享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便于大众通过多种方式到园参观游赏,但也因其位于交通主干道之侧,相关服务业发展会受到一定制约。

2.景象地域组合条件

海珠湿地由城市内湖湿地、河涌湿地、涌沟-半自然果林镶嵌交错的复合湿地三种湿地组成,总面积1100公顷,景区分为海珠湖、湿地一期、湿地二期三大区域。其中海珠湖独立免费开放,湿地一期、二期联合成一大区域以门票制形式开放。

3.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即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现有状态或现有条件下,旅游地的开发不会对旅游地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感受质量等方面造成无法恢复的不利影响的最高限度。一般将旅游环境容量作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

笔者根据卡口法分别对海珠湖及湿地一期二期的日旅游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并合并为海珠湿地日旅游环境总容量。

设每天游览时间为t1(mins);游完全程所需时间为t2(mins);两批游客相距时间为t3(mins);每天开放时间为H(mins);每批游客人数为Q(mins);日游客批数为B,则日旅游环境容量为:

C=B×Q( 其中,B=t1/t3,T1=H-t2)

旅游区日旅游环境总容量等于各分区旅游环境容量之和,即:

C=∑Ci

经综合分析计算,海珠湿地日旅游环境容量为4575人次(如表1所示),海珠湿地年可游览天数按317天计算,则海珠湿地年旅游环境容量为1450275人次。

根据此计算方法可知海珠湿地对游客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缺失。以海珠湿地一期、二期所在区域为例,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其每日规定入园人次3000远大于其日旅游环境容量825人次,可见,湿地开放程度仍对湿地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

4.旅游客源市场

海珠湿地涉及3个行政街道8个经济联社,为广州城央型湿地,其主要的客源市场为广州市所有住民。由海珠湿地开发至今趋势得知,海珠湿地客源市场逐渐扩大,具有一定潜力,但其游客来源在国内湿地游客来源中所占比重小,其影响力有待提升。

5.投资能力和施工能力难易程度

海珠湿地由广州市海珠区林业局、广州市绿化公司等机关单位对其管制并投入资金帮助,投资能力充足。由于广州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易遭遇雷暴,其园区建设与维修存在一定难度。

三、海珠湿地旅游资源分类

笔者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1-2003)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对海珠湿地旅游资源作具有偏向性分类,如下表2所示。

根据对海珠湿地旅游资源评价分类可得知,海珠湿地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人文资源的缺乏将降低海珠湿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其市场定位也因此无法得到更好的转型,吸引的群众始终仅为喜爱生态旅游的群众,也因此无法促进湿地生态旅游良好发展。

四、海珠湿地资源开发优势

(一)海珠湿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稀有性

海珠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其水文体系复杂,为动植物生存提供各种可能和基本条件,因此其动植物种类繁多且部分具有稀缺性。除已记录的动植物外,至今仍有许多潜在物种未被研究者发现。

据笔者调查,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中皆有物种被纳入省或国家级保护动物名录之中。由此可见,海珠湿地生物物种丰富且稀有性较高,海珠湿地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对保护濒危物种发挥其应有的责任。

(二)海珠湿地生态旅游活动具有多样性

海珠湿地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开展不同科普教育活动。其开展的主题活动如有:观鸟活动、科普一日游、湿地万里行等。积极开展科研教育活动,有利于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大众发掘湿地的潜在物种,共同保护和监督湿地的开发。

五、海珠湿地资源开发劣势

(一)湿地环境保护水平有待提高

海珠湿地规划与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如海珠湿地的游客控制量未能保证在海珠湿地旅游环境容量范围内,海珠湿地的开发对海珠湿地自然环境存在一定威胁。

(二)湿地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1.交通及选址制约相关产业发展。根据笔者实地调查情况可知,湿地内餐厅及便利店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海珠湖,而湿地一期、二期只有便利店无餐厅。同时,在湿地公园外部配套餐饮服务业极少,较不方便。

2.公共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海珠湿地二期,由于开况还较为滞后,其相配套设施(如:洗手间、便利商店)非常缺乏。

3.人文资源基础设施缺乏。根据上文中对海珠湿地内生物资源分类可知,虽海珠湿地自然资源较为充足,但人文资源缺乏,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文资源配套设施缺乏。

(三)景区管理不够完善

1.人性化服务设施较为缺失。以湿地一期、二期为例,湿地指示标记不明显,游客难以通过景象辨认自己所处区域,不利于游客辨别分区与方向。

2.整治环卫工作不到位。以湿地二期为例,湿地二期接近园区边缘的杂草树木明显长期未受到修整和清理,使大片湿地资源用地荒废。

综合海珠湿地资源开发优势与劣势分析可知,海珠湿地物种丰富,具有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价值,但因海珠湿地的开发欠缺科学的管理与人文资源的建设,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将受到一定制约,而缺乏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水平的湿地将无法得到更好的保护。

六、海珠湿地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海珠湿地是广州城际旅游中重要的一环,亦是最易受到伤害的一环。在海珠湿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对海珠湿地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还可对旅游者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海珠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实现湿地所在区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七、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