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想象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第1篇: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古今中外在科学技术上有所进步的人,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以外,他们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科学技术上的创造性想象,又都离不开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从小就注重孩子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普遍重视图和图样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提高,以及通过它们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教育。

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两类。所谓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如观察、思维、语言、记忆能力等。所谓特殊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需要的专门能力,如表演、绘画、计算、设计能力等。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对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能力,但它们又不同于一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人们常说的想象能力,就是形象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并不是单纯的表象再现,重要的在于加工改造,没有加工改造,就谈不上想象,更谈不上创造发明。

制图中的空间想象能力虽然有其独特的内涵,但就想象的心理过程来说,它与通常所说的想象能力是一致的,它也是对过去感知得来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实行加工改造,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及“创造想象”。所不同的就在于空间想象所采取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它要根据二维平面图形想象出三维空间形体。正是在这点上,空间想象能力有其独特的内涵。

空间思维能力又具有什么含义呢?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对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进行思维的能力,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能力。我们所说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正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因此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必须坚持由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反复过程,也就是由实物到投影图,由投影图到立体的双向过程。

应该指出,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空间想象能力是借助于“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则更多的借助于“推理”,当然在推理过程中也有想象。

在制图教学中,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呢?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适度运用直观教具留有抽象思维余地

要学习、掌握制图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概念,而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高职校学生均在刚进校的十五、六岁年龄开始学习制图,而这时还没学过立体几何,因而他们初学时就感到难以理解,在多年的制图教学中发现学“点”时学生是最茫然的。由于制图中是用二维平面图形来反映三维空间形体,解决问题是在空间进行的,这更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认识,正确贯彻直观教学原则,适度运用直观教具。

如点的投影规律贯穿于整个画法几何的始终,是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始建立空间概念、掌握投影规律的起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可以借助于教室中的黑板、地面及墙面所构成的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加以说明,还要应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演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的直观印象,加深对三维空间的认识,然后再利用直观教具论证点的投影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点的空间位置,准确地画出点的投影图,反之根据点的三面投影图又能正确地想象出点的空间位置,进而再将这些点放到简单的形体上进行投影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初步认识了二维平面上的图形和三维空间上的实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即开始建立了空间概念。

当然运用直观教具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且借以培养和扩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直观教具一般用于初学阶段,初学时还可自制简易模型,帮助理解空间与平面的关系。但要有选择地运用直观教具,不能滥用直观教具。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空间想象作准备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能力。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观察力的完善具有很大意义,它是研究人员和学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必备品质”。就制图教学而言,培养观察力的重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以及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和结构等特征的知觉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了解三维空间几何关系,并能够通过各种形体确定组成形体的基本单元、数量、相对位置和组合形式,进而能够了解各类物体的形状和组成的规律性。同时还应使学生善于从物体视图中确定特征视图(绘三视图时应先画特征视图),并能从视图中分离出各个线框和图线的对应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掌握其投影规律,比如,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看得比较肤浅,而有的人却看得比较深刻呢?这是因为有的人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有的人却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在观察实物绘制投影图时也是一样,有的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物体的结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以偏概全,一无所获。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特别是进行图物对照观察时,更要求学生细心领会图形是如何反映物体的。如果教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观察大量的形体,使学生将观察的形象储存于脑海中,并记住一些典型实物及图形,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形体中分辨出各自的形状特征,这样就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奠定了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一个人知识面的宽窄将会影响想象力的高低,一个刚踏进高职校的初中生,知识面是有限的,这直接影响他的想象力。因此,作为制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局限于制图本身,而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机械、建筑等知识,有步骤有选择地讲解一些企业生产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及时地将制图方面的新动态、新理论向学生进行介绍,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其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三、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推导,最后获得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的思维,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既能够利用积存的空间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解决空间形体的构思和表达,也能够利用投影概念、空间几何关系及投影规律进行合乎逻辑的设想、推理、判断来解决空间较为复杂的构思和表达。如在进行读图教学时,可以采用看图搭积木,看图画立体草图,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的训练对学生特别具有挑战性,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方法。据一视图补画另两个视图的练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可能每题会得到十多种正确答案。

但教师在按照逻辑思维基本规律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常规性思维,必须在传授知识经验的同时,鼓励学生突破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所谓逻辑思维是凭借一般的现成的知识经验,按习以为常的方式解决思维任务的那种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根本特征。当然创造性思维必须以常规性思维为基础。

第2篇: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本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做以下几点尝试。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1、从情境中培养。教学情境的创设,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时,课件出示动画蓝猫和淘气来为我们布置教室设计的不同方案,蓝猫设计的颜色较杂乱,淘气设计的有规律,师:你觉得谁设计得更好一些,为什么?通过从逼真的情境、形象化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孩子喜欢的蓝猫、淘气设计方案的对比,创生问题,引出思考,诱发探究思维,让学生通过对比感知规律。

2、在生活中培养。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立足生活的教育,就是说教育源于生活,决定于生活,是从生活教育的基础而言的。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模仿为创新。例如“购物中的数学问题”“生活中的时、分、秒问题等等,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切身感知了知识,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3、在游戏中培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游戏教学已逐步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兴趣。在教学中,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能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游戏,学习新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游戏教学还能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将转化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一种神秘的动力。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以后,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如:(1)白鸽送信(2)找朋友(3)做小医生(4)小蝌蚪找妈妈(5)开火车……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体悟、创新问题。

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3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象,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下面题目应该怎样分?①有7块饼干,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块?②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支,还剩几支等。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教育观察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2、直观演示,丰富表象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3、引导想象。发展形象思维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不但可以储存,而且可以对储存的表象痕迹(信息)进行加工改组,形成新的表象,即想象表象,它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如图示情景、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4、数形结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第3篇: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向思维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31

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立足教学实际,选择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开展多向思维,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就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几点意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 导悟结合,质疑问难,诱发多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巧设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诱导学生开拓思路、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学中有所问,在问中有所思,在思中有所悟,从而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帮助学生求得真知,提升能力。

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以及羊皮筏子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破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赞扬了艄公沉着稳健、机智勇敢的精神。在初步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中乘坐羊皮筏子明明十分危险,让人提心吊胆,可为什么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却能谈笑风生、从容淡定,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一样?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既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二、 巧借空白,启发想象,延伸多向思维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许多的空白之处,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自由幻想的权利和创造天性,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想象创造,填补空白,从而丰富文本内容,充实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作者通过叙述第一次抱母亲的过程,表达母爱的伟大和子女的孝心。文章结尾处这样写道:“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这样的结尾方式,耐人寻味,给人以遐想的余地。在学习的最后,笔者抓住省略号这一空白处,引导学生大胆补白,拓展想象:“这是怎样的泪水?面对此情此景,你觉得作者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挖掘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意蕴,又可以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选点争辩,求异创新,培养多向思维

争辩是不同个性、情感、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正面交锋,是他们思想和智慧火花的有力碰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选取争辩的话题,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发散思维,展开争辩,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观点和心得体会,让学生思维、观点相互碰撞,促进学生对文本知识和思想主旨的理解、感悟,发展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比如,学习《三顾茅庐》一文时,许多学生对“第三次到隆中,在离诸葛亮的茅屋还有半里多地时,刘备就让大家下马步行”这一细微举动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刘备这一举动是不值得的,一来诸葛亮不会知道;二来会多走冤枉路,耽误时间,俗话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刘备这一举动是值得的,一来下马步行不是要让诸葛亮知道,只是他们表达自己诚意的一种方式;二来下马步行,有益身体健康,还可以沿途欣赏风景,可谓是一举两得。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展开争辩,畅所欲言。最后,经过一番思考、分析、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种说法符合现代人求快的办事效率,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刘备这种做法并非是不可行的;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第二种做法正是刘备诚心相邀、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具体表现。这样,通过选点争辩,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既为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创新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第4篇: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

一、丰富表象,夯实形象思维的基础

表象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它是形象思维的“细胞”。正确、丰富的表象积累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基础。

(一)以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提供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是人最可靠的感觉系统,人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占获取信息总量的80%以上。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想象材料调动学生视觉的参与,丰富学生表象的积累。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

1.以实物引出基本图形。

2.把图形与图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观察和认识各个图形的特征。

3.按组出示变式图形,使学生对图形的表象趋于概括。

4.辨别图形。表象的正确再认,为运用表象打下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就应加强“变式”“变位”的训练,也即在各种变化了的位置、变化了的形式下让学生去辨别各种图形或形体。

(二)以学具操作培养形象记忆

没有形象记忆,就没有表象的积累,也就没有形象思维。因而,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使他们具有清晰、牢固的形象记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之前,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找几根长短不同的小棒,并且分别把三根小棒的首尾钉起来,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上课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学具进行观察、对比。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有:小棒的长短各不相同,制成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也不一样;相同点有:都用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便是三条线段,这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图形,这个图形就叫作三角形。这样教学,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经过“想一想”“画一画”就能确切地理解“三角形”的本质属性。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学生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不但学得轻松,更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活动,以生成全面、丰满的形象记忆。

(三)以生活实际培养空间观念

学前儿童已经有一些空间观念,甚至还会对物体作出简单的分类,因此,在开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引入。譬如,一位高年级老师在讲“圆的认识”时,先向学生提问:“你们见过车轮吗?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圆的)“有没有三角形的?”(三角形有棱有角,转不动)“长方形的行不行?正方形的呢?”(不行)此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这是一个没棱没角的,有这样的车轮吗?”大家沉思了一会儿,一位学生说:“要是我坐在这样的自行车上,不就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了?”看来,学生的思维已逐步逼近了圆的特征,教师继续问:“那么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的?圆有什么特征?”当大家面对一个司空见惯的常识却又不明其理时,教师引入新课。而学完这节课,再回到车轮问题上,圆的特征已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数形结合,体验形象思维的价值

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因此在研究数学问题时要把数形结合起来。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教学法意义,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利用模像图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先出示题目:每个茶杯5元,每个茶碟3元,买3套茶杯和茶碟要多少元?接着可以这样教学:第一步,用实物图帮助学生计算3套茶杯和茶碟的价钱,得出算式“(5+3)×3=5×3+3×3”,这是由形象到抽象。第二步,把实物图中的图像隐去,留下了买每个茶杯、茶碟所需的钱数,根据题意作出下面的数学图像:

这样的数学图像是抽象算式“(5+3)×3=5×3+3×3”的形象化,它引导学生从高一层次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从形象―抽象―抽象的形象,层层递进。

(二)通过画示意图展示思维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题目的结构相当复杂,数量关系相互交叉,需较高的智力技能。此时,如果借助示意图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从而打开思维通道,探求到解题的突破口。

如教学“分数除法”时,有这样一题:粮店内有两箱米。第一箱卖出,第二箱卖出吨,这时两箱卖出的总重量比第一箱原有大米重量的少吨。第一箱原有大米多少吨?

这道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根据题意可作图如下:

分析:从图里可以看出,第一箱的“-”正好是(+)吨。则:(+)÷(-)=2(吨)。

这样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特定的问题转化为图形,便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感受到数与形结合的优点,从而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助互补、相辅相成。

三、引导想象,打开形象思维的翅膀

(一)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联想是由头脑中已知的某一事物联想到与它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过程,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促进表象数量的增多,丰富表象间的联系。例如,学习“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利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求出圆的面积;如果把圆面看成有一定的厚度,就成为了圆柱体;圆柱体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割补方法,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而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呢?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或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一种认识活动,它是形象思维比较高级的一种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活动,让学生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完梯形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梯形的一个底逐渐缩短,直到为0,梯形会变成什么形状?当梯形短底延长,直到与另一底边相等时,它又变成什么形状?”借助表象,能有机地把看上去似乎无联系的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梯形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有利于学生架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5篇: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在过去的教育中,由于受形象思维是低级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对形象思维的研究很不够。形象思维活动只局限在幼儿阶段,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即使象音乐这样一门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也忽视了形象思维训练。音乐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培养情感和联想、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过去的音乐教育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过多地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音乐; 培养; 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20-01

1 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 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

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熟悉更多的音乐作品是积累丰富的音乐表象另一种重要方式。作曲家之所以会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和他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有很重要的关系。

他们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种音乐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取自一首黑人民歌,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四 乐章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桦》为主题、我国作曲家刘炽的《我的祖国》的旋律则是从几十首中国民歌的旋律中诞生的。大量的音乐作品表象积累丰富了人的形象思维,对发展创造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大量掌握音乐作品,从最新的音乐教材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将会演唱一定数量的歌曲,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135首,这将大大地加强学生音乐表象积累,为发展形象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也是感情的一次升华。比如在时期流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总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表达对沦陷的家乡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二泉映月》虽然是一首优秀的中国作品,但也能使外国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该曲时,就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断肠之感”。

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情感和演唱、演奏是分不开的,投入了丰富的情感会使歌声(乐声)更富于感染力,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更为深厚、强烈的情感活动。

3 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不能,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 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节日的狂欢,丰收的舞蹈,郊游的喜悦等等。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3.1 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象下雨的形象等等。

3.2 积累约定成俗的曲调。?它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特定地区风土人情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联想。如,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

3.3 鼓励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过去的观点是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否对发展形象思维有更大的好处呢?

4 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第6篇: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创造能力 学生

培养创造性人才正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英语教学作为学科教学也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任务。以往谈到创造性就只与科学课联系起来,似乎人文学科的只肩负知识、文化传承的作用,而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创造性来自于全脑的开发,来源于知识的综合运用,靠的是以创造性思维为中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创造性思维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于每个学科教学中。

创造能力的培养应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创新人才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发散思维,活跃的灵感等。吉尔福特提出的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在发展层次上的特征。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内的各种认知能力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也是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吉尔福特也认为,发散思维体现创造性思维的多个方向,而集中思维能决定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同样是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实际上,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它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或主导,但从横向上看,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集中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需要它们的协调活动。而只有把它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才能产生创造性。在教与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假设,标新立异,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创造能力的培养应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以及与发散思维紧密相关的联想思维的培养。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就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发散性思维目的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独创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人们的想象又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想象,而是建筑在某种联系基础上的,既是以联想思维为基础的,所以,培养发散思维就要首先培养联想思维。

2.联想思维的培养

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所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

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导致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地创作出新的想法。培养联想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去寻求、发现、评价、组合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表面看似无联系的事物之间搭上联系,换句话说,就是在以前无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能在混杂的事物表面抓住本质特征去联想,能从不相似处察觉到相似,然后进行逻辑联系,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3.收敛思维的培养

收敛思维就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收敛思维过程中,要想准确发现最佳的方法或方案,必须综合考察各种思维成果,进行综合的比较和分析。因此,综合性是收敛思维的重要特点。收敛式综合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具有创新性的整合。

收敛思维的具体方法很多,如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以及分析与综合等。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法国遗传学家F?雅各布说:“创造就是重新组合。”

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可以从培养比较、类比和分析思维能力入手。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类比和分析、综合,是一个“先发散后收敛,先感性再理性”的认知过程。

二、William Gordon 的教学模式

托兰斯在总结培养创造性最成功的做法时最后提出:要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这个观点说明,培养创造性,必须提供实践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能依据具体的教学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进行细化,应用。英语作为教育的一门学科也同样肩负培养创造性的任务,如何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如何在完成语言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能否将英语教学作为学生创造性培养的一个实践机会?另一方面,现代的教学理论普遍承认的一个观点:语言教学应注重实践,应创造环境让学生去使用语言,在用中学语言,在使用中活化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使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言、文化知识, 培养语言使用技能, 所以,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也必须以此为基础。正是本着用中学语言、用中练技能、用中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来设计英语课堂,即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两个目的:(1)培养语言能力;(2)培养创造性。因此,在英语课堂,要从培养创造性的目的出发设计问题,但问题的给出,讨论,描述,直到写作的一系列过程都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所以也就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

William Gordon的教学模式包括:

1.Describe the topic.

2.Create direct analogies.

3.Describe personal analogies.

4.Identify compressed conflicts.

5.Create a new direct analogy.

6.Reexamine the original topic.

7.Evaluate.

三、实践中的发现和思考

1.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越熟悉此模式,课堂进程得越顺利,效果也好,学生的想法多,发言积极踊跃,也越能产生新颖的答案;同时,还发现准备得时间越长,学生进入状态越快,这可能语言的基础有关系。平时越活跃、越团结的集体,这个模式的使用效果越好。课后在对此模式评估时,学生给出的反馈也是这样的。

2.在这一过程中,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收敛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得到运用和发展,能使学生产生超出常规的想象。 在这一过程中,把不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能从不同的侧面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第7篇: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

一、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借助声、光、电的神奇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并用它丰富多彩的信息,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手段。

比如《听潮》一文,这篇美文写景抒情,意蕴深远。但是因为很多学生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大海,所以很难准确地体会其中的意境,特别是海潮富于变化的那三个阶段,对从来没有见过海潮的人,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正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展示不同的动态画面,并配合相应的音乐背景,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在生活中相关的表象积累引发出来,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激发,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相应的情境氛围中,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但领略了大海的温柔和雄壮,而且在精神上得到了美的升华。

(二)表演课本剧。

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能让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通过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课文,当他们站在角色的立场,表演角色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皇帝的新装》塑造了一位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我在教授本文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带上道具上台表演皇帝试新装的情节,这一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了。皇帝在镜子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它要求学生透过字面大胆想象,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摸摸衣角的细节,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疑惑却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把文中的潜台词通过想象表现出来。

这就是表演课本剧的好处,它不但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而且让学生发挥了想象力,通过视觉形象,再现了故事情节,深透地让学生领略了文本的内涵。

二、开发教材资源,创造想象空间

语文教材都是经典的中外美文,充分利用教材就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努力开发教材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尽情翱翔,不断得到美的体验。

好的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细节刻画和通过细节展示的生活画面,引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加以想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人、物、情、景。

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用极简练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细细品味望父买橘的细节,帮助学生透过字面想象父亲为儿子买橘时努力挣扎、攀登月台的吃力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学生在想象中品味,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三、进行阅读训练,发展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会得到提升。阅读的手段是感知文字符号信息,而阅读的实质是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所以,我特别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多体会。

有人说模糊性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不尽意”这些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很早就被发现了,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深刻体会和领悟文字之外的意韵。比如诗歌《给乌兰诺娃》,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诗歌通过对乌兰诺娃和她的演出的赞美与歌唱,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诗中写到:“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可以说,这些诗句语言明朗自然,意境优美、深沉。学生在欣赏时单用“优美、深沉”下结论,总觉得枯燥无味,再多几个词吧,还是感到“言不尽意”。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组织学生反复阅读整首诗,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一下自己看到过的画面,说说自己对这些诗句的感受。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更好地体会到了这些诗句所蕴涵的内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发展,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都增强了。

(二)重含蓄。

通过语言和行为含蓄地影响别人,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暗示”的好处。阅读训练需要有一个独特的氛围,通过这种氛围,将一些积极的信息成功地暗示给学生,就能够触发他们的想象,使他们进入文本的意境,教学的效果就会水到渠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读好课文是成功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非常重要。“必须以朗读、精读、熟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张志公语)。通过阅读,才能实现语言的积累,通过反复的吟诵才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在学生的头脑中能不能形成如见其人的画面,能不能达到如闻其声的立体效果,对语言的体会、感悟是最重要的。只有体会到了,才能沉浸在想象之中,才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提高。

四、说话锻炼想象,展示创造成果

第8篇: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

教学事例:到一年级数学组走走,听老师们说前一天有老师已经教学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上完课的老师反映学生对两类加法容易混淆,学生掌握得不好。于是我便和老师们一起分析: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空洞、抽象地告诉学生“几个十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那怎样变教师的告诉为学生的体悟呢?对策:在主题图教学之后分四步走,帮助学生辨别两类题,休会“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第一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用计数器帮助对比、区分,如25+20,25+2,44+50,44+5,等等。第二步:只拨第一个加数,想加第二个加数的拨珠动作,再说出得数。第三步:计数器拿走,想象两数相加的拨珠动作,再说出得数。第四步: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均采用了这样的四步,先教的那位老师也用这四步进行了补救,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基本上没有错误。

新课程教材的使用使得教师们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问题解决的方法的多样化非常注重,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关注和研究,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循序渐进过程,比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有大量的计算教学,如何由算理的直观上升到算法的抽象应该是计算教学中永远要研究的主题。从认识过程来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通常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即形成感觉、感知和表象的阶段,是对事物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阶段,即对表象进行概括和抽象而形成概念的阶段。表象是感知的保存和再现,表象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在案例一和教学事例中我们都用到了表象思维,它促进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跨越与提升。

数学的抽象决定了数学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抽象能力,也决定了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从一道道具体的应用题到常见的数量关系,从一道道具体的计算题到计算法则,从具体的数到一个个字母等无一不是抽象的过程。教材的编排出体现了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数学给予人的抽象概括能力,可以使人有条理地在简约状态下进行思考。所以在教学中:

1、要重视形象思维。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形象。形象思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加丰富,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还应指导学生养成用直观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小明和小军去买同一本书,用小明的钱买这本书缺1.6元,用小军的钱买这本书缺1.8元,如果把两人的钱合并在一起买一本书则多2元,这本书单价是多少元?学生如果采用画图策略,那么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2、要引导学生学会逐步的抽象。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抽象只有摆脱具体形象,才能使思维用算法化的方式得出新的结果。

其次抽象除了可以使思维概括、简约、深刻以外,还有发现真理的功能。所以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解决问题。

3、要重视表象的作用。表象是人脑对当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以前感知的事物形象的反映。它不仅具有具体形象性,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它不但反映个别事物的主要特点和轮廓,而且还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的表面特征。表象的基础是感知,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感知,要运用观察、操作、实验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在上述教学事例中,借助表象思维进行10以内的加法计算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它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感知,头脑中有相关的图形表象,否则就很难进行。表象思维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桥梁,教师要重视表象思维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上升过程中的作用。

第9篇: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发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71-0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仍有许多不容乐观的地方,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依旧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政治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下面提出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诱导发散思维,鼓励独创精神,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它是同一来源材料以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使人的思维趋向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人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因而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要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驰骋自由想象的过程中生成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在不断经历错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思考的学习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二、培养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活跃思维、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兴趣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挥到最佳状态。自教学以来,我要求学生做到:(1)阅读各类报纸和书刊,如《南方日报》《中学生时事报》《中学生时事手册》等;(2)坚持看《CCTV新闻》和《广东新闻》,了解国外、国内大事,并作好摘记;(3)每学年学生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状、社会实际,并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从而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大大的提高。

三、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产生思维发散的激发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将心中的“疑问”提出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辩论,有效地使学生思想的转变和觉悟提高,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