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优势;实践
职业学校的生源随着社会的变化,重新整理教课内容,重新进行课程设置,通过社会的需求进行改进,不断摸索出更好的教课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迎合现代化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适应岗位的实用性知识为主,以能力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形成一个综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作为现在电子技术专业的最新的课程体系。通过电子技能与实训为核心,使教学更加易懂和实用化。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1.打破老旧的教学模式
将中等职业学校从文化课灌输到理论学习再到专业课程分析,最后进行实训的教学顺序完全打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融合学习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吸收和理解,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掌握知识点,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
2.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发挥到极致
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后宗旨是能够培养适用于社会需求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前提下,更加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此,必将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特色。
3.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满足各种新知识与理论及动手的最新需求。
二、电子技能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实践
1.情景设置,项目引入
可以通过创设工作情境的方式引入项目,让学生实际感受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有目标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通过实际到场参观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在旁进行引导,让他们想象自己如果接到了这样的工作任务该如何进行操作,让学生去实际体会,最后教师进行讲解,这样激发了学生尝试的欲望,而且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又可以通过实际去拓展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使学生的基础更为扎实而又不死板。
2.知识链接,项目分解
为了能够使得学生更快地熟悉工作流程,可以进行场景模拟,教师将学生进行分工,设置一些工作中会遇到的角色,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角色互换,有利于日后尽快地融入工作当中,不产生排斥感,减少适应时间。并且也可以通过角色演示的方式来了解工作的流程,预先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甚至有些学生还可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不论是对目前的教学还是对日后的工作都会起到好的作用。教师利用这种仿真教学的模式可以使得学生知识的巩固与链接更加牢固和紧密。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找资料,自己进行讨论,找到解决的办法,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建设相关实训室
除了找到相关企业给学生参观实习的机会之外,学校还应该重点建设现代化一体化实训室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熟悉。在实训室里设置一些常见到的比如仪表、电子组装训练等。这样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用空口讲评,学生在学习时又可以直观感受,节省了上课的时间之外,又可以提高效率,加大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加熟悉各类操作工具,更加有利于今后工作的上手速度。
4.根据工作任务,理实一体化学习,学生合作
根据今后工作实际环境的需求,员工之间少不了互相协作,所以,教师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2~3个人,然后按小组给他们分配任务,通过他们的协作来完成作业。这样,不仅有效地完成了课业要求,还训练了他们互相协作的能力。教师在安排小组时,可以按照成绩好坏以相互穿插的形式进行编排,让学生在探讨时互相学习,学生之间进行帮带,更有利于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5.课堂效果测评
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问一定是不能少的。因为只有通过提问才能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才能知道下一步的教课计划是什么,也更有利于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课堂效果测评。在测评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教师直接点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形式来进行。增加整体的互动性,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还是在于人才储备的多寡上,那么也就是职业学校教育方法的一种竞争,并且也是职业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体现。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储备的关键,教育的形式更是成果的基础。只有顺应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形式,从实际出发,才是解决电子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本,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幼儿教育 教学形式 主题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揭示了一个更广泛的智能体系,提出了新颖实际的智能概念。这一智能概念不仅取代了以标准智力测验分数对人类聪明程度的界定,而且把是否具有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提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对自己所属文化提出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能力,作为对人的智能评价的基本观点。这个理论基础上的智能体系不仅为教师开创了新的思维空间,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而且为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为培养幼儿多方面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目前,一些幼儿园使用的整合课程教材,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这套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多元智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教材有明确的课程网络和课程设计重点,要想在实际教学中,使整合课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对活动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教材中课程设计重点内容并不切合本班幼儿现有水平,更何况,让幼儿适时参与活动又是教学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呢?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
一、设计使幼儿感兴趣的系列主题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感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和探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我在整合课程《特别的我》这个主题中,为了增长幼儿的逻辑――数学等智能,在课程设计上,利用电化教学手段,首先组织孩子观看动物的出生和生长过程,进而引申出人也是一种高级动物,引导幼儿讨论人的出生与成长过程,然后,指导他们布置环境,让每个幼儿折宝塔,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生日树”,把“生日树”分成十二个分枝,把每个幼儿的生日都展示在“生日树”上,利用“生日树”让幼儿知道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进而进行十二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这样,幼儿能从观察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由此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了不同的事物,学到了不同的知识,增长了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等智能,取得了过去分科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我还让幼儿制作各种小作品,共同布置“许愿墙”,通过这种创造方式和这些作品,让幼儿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并把愿望记录下来,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与展示的小舞台,使之成为幼儿尽情想象创造的天地,进而增强了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营造适宜的育人环境。
在《特别的我》这个主题活动中,为了充分表现和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我们设计了“我会 ”栏目。在这个栏目里,我们让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有的幼儿剪出了小鱼、灯笼、手拉手的小人、美丽的鲜花等;有的幼儿用几何图形粘贴出了各种运输设施、机器人、家园等;还有的幼儿描绘出各种有趣的图案。这样,就生成了“我长大了”这一主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让幼儿进一步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长大想做什么。幼儿有的画出了坦克,有的画出了飞机,有的画出了蜻蜓,有的画出了就医的场面――孩子有了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了信心,增长了才干。
在此,教师一定要切记,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置环境,不断地完善育人环境,激发出每个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有趣的游戏活动为基本单位,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游戏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恰当的游戏十分贴近幼儿的生活,他们最喜欢、最容易接受。我们以整合课程《惊奇一线》这一主题活动为例。这个主题活动目的是指导幼儿参与“寻找线、观察线、发现哪里有线”等一系列探索活动,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程开始时,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把一条细线变成各种动物及其他物品,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借助投影仪,把上述作品用投影仪放大给幼儿观看,他们感到很有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更高。然后,让他们自己当“魔术师”,用一条线变出各种物品。由于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幼儿不拘泥于老师的范例,他们以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变”出了乌龟、飞机、大炮、房子、小刀儿、太阳、大山、山上插着红旗等,还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的作品放到投影仪上欣赏,非常高兴。
关键词:职高 电机与变压器 教学 能力培养
《电机与变压器》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必须学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为绝大多数的自动化设备都会用到电动机,电能的70%以上全用在电动机上,电动机控制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自动化设备的性能的好坏。因此,掌握电机的控制技术,对我们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电机与变压器》是电机的控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如果这些原理掌握不好的话,对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是很不利的。比如,学生如果不知道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原理,他就看不懂类似的原理图,对电动机的调速就束手无策,学好了《电机与变压器》,再学习《电力拖动》等后续课程就比较轻松了,而且学生能从比较高的层面掌握电动机的控制技术,提升了他们的能力。
《电机与变压器》这门科理论性很强,很抽象,同时需要的基础知识多,比如,要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必须对电磁感应的方面的知识有很好的掌握。有些甚至还要求具备高等数学的知识,而我们中职学生往往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这使他们学习起来感到很困难。慢慢的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老师在台上费劲的讲,学生台下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实训阶段,由于没有与理论知识同步,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能已经忘了,因此,实习老师往往还得讲解原理,这样效率很低。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本人有以下的几点想法。
一、确立目标,树立信心
职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动机的培养贯穿始终。要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电机与变压器》这门课在整个专业中的重要地位,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让学生明白电机控制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作用是多么巨大。同时,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其实这些技术并不是很难学,只要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认真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让学生树立信心,这样才可以开始进行教学。
二、进行课程改革
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以及相关内容的实训合成一个课程来进行,比如,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了三相异步电动机为什么要进行降压启动及星——三角降压启动的原理和方法,那么马上可以将《电力拖动》中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线路让学生进行安装和调试,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了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子回路串电阻进行调速的原理后,马上可以将《电力拖动》中的20/5t桥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线路进行分析,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了串、并励直流电动机的有关知识后,马上可以将《电力拖动》中的串、并励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电路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可以减少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学过的理论马上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学习效率很高,效果也很好。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老师必须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等有关教材进行重新编辑,编制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
三、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电机与变压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光在课堂上讲理论,很难学好,尤其是对我们职高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有好的实验实训设备很重要,如果有条件可以请专门生产教学仪器的企业设计制作一些适合实验实训设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学校专门建立了的电机与变压器实训室,并购置了20台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在这个装置上可以进行各种实训实验,如直流电机实验、异步电机实验、步进电动机等特种电动机实验,还可以进行各种电气控制实验,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降压起动的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的控制,还可以进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项目,如正弦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和实训,学生对电动机的原理和控制方法有了很深的理解。有了这些实训设备后,我们老师上课积极性也高了,因为本来很复杂,很抽象的问题,现在通过实验很容易得到解决,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学效果大为感观。
四、适时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有必要的将自己搜集或制作的flas以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来,帮助学生理解。根据课程的内容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实现素质和技能双重培养,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将电动机控制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之中
电机控制含盖电气自动化的许多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引入与之相关,在企业中比较常用的知识,如PLC、单片机、触摸屏、各种工业组态软件,以及各种工业中常用的传感器、电磁阀、气缸等,在教这些课的时候,尽量接近或模拟实际的应用例子,比如由PLC、触摸屏等组成的料灌控制系统,由PLC、触摸屏、变频器、压力传感器等构成的恒压供水系统,由PLC、触摸屏、步进电动机、伺服电动机等组成的定位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的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学习起来也不感到枯燥,很有成就感。为了做到这些,老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学习当今的科学技术水平,有机会多下企业,了解企业最需要哪些技术,最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开设紧跟社会形势,培养出社会、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职业能力电工教学改革实践电工是一门传统的高职理工类院校的基础课程,教材理论较深,概念多且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为了能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我院领导积极组织一支素质优良、从业经验丰富、研究资质深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研究团队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工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几来,大多数技校都在追求数量扩张,继续走规模发展之路,学校都在最大限度地吸纳生源,竞争激烈,秩序混乱。从招生情况看,生源主要是那些在高考中落败的群体。他(她)们或是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学习漫不经心,没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或是浑身沾染不良习气,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自控能力差。更何况这些学生大多数理两科成绩更差,甚至厌恶数学、物理学习,自然不喜欢以数理为基础的《电工》。要扭转这批学生的精神面貌,教会他(她)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学到起码的专业知识,培养他(她)们的职业能力,需要我们放弃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电工》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实践,教改后的《电工》课程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独立的按工艺要求安装、维护家用电路,并能根据要求设计电气控制线路。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
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对《电工》课程教学改革也做了相应的尝试,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沿用理工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理论的推导,分析及技术,实验性课程大多采用上机仿真来进行。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根本行不通的,枯燥的理论推导需要扎实的数理基本功作为基础,这点我们的学生可能较难达到;另外,上机仿真的验证性试验和实际的生产过程操作结果有时有出入,我们培养的是要能和企业无缝对接的学生,所以这样的实验课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不适用的。第二,种是大张旗鼓地进行深度改革,为了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大量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大幅减少了理论教学课时,而教材的编排又未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使得理论教学课时明显不够。再加上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调、陈旧,仍习惯于采用灌输式等老一套方法教学,学生不容易接受。
针对这两种典型现象的利弊,我院的教学团队深入企业调研,结合企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学生理论水平状况,着力对《电工》课程进行科学的教学改革。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出发点,选取合适的项目载体,运用能力分担法,将学习领域的内容转换为学习情景,充分体现学习的均衡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结束语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教学课时不够,教师不可能仍按原有的教学大纲设定的课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某些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课时作出适当调整。一是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实际需求,对电工课的内容进行改革,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比如,像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非正弦交流电等可以不讲。应该让这部分学生重点掌握基本电路、电磁感应原理、(单相、三相)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以及日常维修和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二是要求学校同各相关任课教师之间协调好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如《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复数运算”可作为电类专业班的教学重点,并务必将其教学安排在《电工》教学进度之前。三是在教学中,教师可视情况将某些公式、结论等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适当简化,重物理条件和结论轻数学推导过程。如“交流电的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串并联谐振的条件”“三相交流电相电流与线电流、相电压与线电压的相位关系”等的数学推导,过程繁琐复杂,经教学检验,适当简化其推导过程,教学效果反而更好,并可节省教学时间。
参考文献:
\[1\]叶发锦.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教论坛,2012,(06):123.
\[2\]宋烨.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0,(151).
\[3\]李佳佳.职校电工技术难教难学成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68).
\[4\]焦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资讯,2012,(151).
\[5\]李海亭.电工基础教学心得\[J\].科技信息,2011,(151).
[论文关键词]能力 高职会计 电算化课程 改革
随着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行业领域划分的不断细化,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第一线的会计、出纳、会计软件操作、维护,会计审计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三种能力: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只有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进步,在发展中求进步,不断地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笔者仅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从教学方法来看,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重视知识的传授,只教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而缺乏怎样具体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往往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的学生则是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会说不会做,只会讲大道理不会将理论变为实践。“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虽然知识的传授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但是知识传授不可替代能力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是以教师教为主改变为师生互动,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前职业院校的教育主要以教师教为主,教师只管在课堂上教课,只管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是否爱听,是否愿意听,是否喜欢听,一概不管不问。教师只管教,对学生是否学,是否听懂,是否学会知识充耳不闻,教学效果不好。鉴于此,应改变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师生互动,变“教为主”为“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教师教,也可以让学生预习以后让学生讲课,教师针对学生的讲课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和纠正错误;也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也可以让学生扮演一些会计角色,从角色扮演中去悟“会计”的一些原理,去体验不同会计角色的行为特征;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案例,融会贯通……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彻底解决学生学习的爱学、好学、会学和学好、学会的目的。
二是以教理论为主改变为理论实践并重,实现学生从“会说”到“会做”的转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门型实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要学到实际工作的能力,一毕业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就能从事一线的实际工作。因此应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理论指导实践,经实践检验理论。也就是说,要在理论的教学中融入实践技能,在实际能力的培养中解释理论知识。在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实际工作的技能,在教学生实践技能时,以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就是在教理论中有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实践技能中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彻底改变以往只教理论,不教实践,或者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变为理论和实践并重,从而使学生实现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到“口”“脑”“手”并用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要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建造一流的、现代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加强实践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动手提供场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是以教师讲评为主改变为师生互评,实现学生从“学会”到“记牢”的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教师都要对这一阶段知识进行讲评,对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收效不大,效果不太好。因此,要改变以往教师讲评的教学方式,要让师生互评,形成师生互动,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就是让学生来作阶段讲评,可以讲评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可以对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进行概括归纳,可以讲评前一阶段重点、难点;可以讲评教师前一阶段所讲授知识的得失,可以讲评教师教学方法是否适当;可以在理论讲解中讲评,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讲评;学生可以对学生讲评进行讲评,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讲评进行点评,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讲评进行评论……总之,就是形成师生互评,在互评中学到知识,在互评中学会知识,在互评中记牢知识,在互评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记牢”、会操作的转变。
转贴于
二、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必然涉及师资队伍的改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随着ERP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在不断完善及电子商务新领域与财务软件的逐步整合,原有的师资队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师资队伍不改革,势必会严重影响到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发展,影响到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的培养。
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社会最活跃的因素。自从有了人类,人便自觉与不自觉地被纳入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形态中。因此“管好教师、用好教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学好知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就是要开展“五帮五学”活动:一是从队伍建设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两个方面进行帮学,如进行互派骨干,开展业务培训或领导挂职锻炼等方法,学院要尽其所能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条件,真正从帮与学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从工作业绩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帮与学中解决因观念制约学院发展的问题。要在帮与学中进一步端正观念,使工作目标更明确,开展各项工作的措施更有力。三是从管理机制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教学改革、管理制度、监督机制等方面开展帮与学。通过开展帮与学,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四是从艰苦创业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精神方面开展帮与学。通过帮与学,使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五是从科技强院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等方面开展帮与学。各自要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在科技强院、教学科研等方面相互学习与帮助。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达20年之久的美国教育家科南特曾说过:“一个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那么,如何培养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
一是以岗定人,选好教师。变“因人设岗”为“以岗选人”,使有能力的教师、适应岗位工作的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创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氛围。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许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教,本身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再加上繁重的授课任务,使他们既无暇更新会计理论知识,更无法亲身体验企业的会计实践工作,在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使毕业生适应不了就业的需要。因此,应培养“双师制”复合型的教师人才,在教理论的同时又教给学生技能,在教给学生实践技能时又传授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型实用型人才。
二是明确规范,制约教师。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建议,让教师明确该为或不该为的具体事项,注重发挥制度的监督、制约功能,靠执行制度、遵守制度维护正常的办公、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能力的提高。
三是狠抓奖惩,激励教师。要通过对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兑现奖惩、兑现政策,使教师明确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基本道理,努力创造一个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而现有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且知识更新慢,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结合较少,缺乏对新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与企业和各大财务软件公司的接触不多,很少专门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很少专门做横向课题。能够帮助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极少。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管理素养不高,缺乏复合型、通才型知识结构的教师,不能适应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对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大对教师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奖惩,该奖的要奖,该重奖的要重奖,该罚的要罚,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是以人为本,培养教师。要通过制定育人、树人等管理办法,狠抓教师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敬业精神等方面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成为适应工作需要、岗位需要、形势需要的全能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抓培养,高职院校通过输送优秀骨干教师外出培训、进修、深造、访问等形式,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能够真正做出一批引导学科发展前沿的优秀成果;要抓提高,选送优秀主讲教师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有机会走出学校,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社会需求,能够给学生带来课本以外的信息。要抓引进,积极吸收社会上的企业骨干、专家、能手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鲜活的力量。要抓“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使“双师型”教师在任课教师中达到80%以上,从而真正解决“双师型”教师人才贫乏的问题,解决影响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转贴于
三、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到底学没学到知识,用什么来衡量、来检验呢?传统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依然沿用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要手段的考评方法,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实务”“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技能”,这种方法是一种“学校主导型”的考评体系,考评过分强调全面发展,并且考评目标与用人单位目标没关联,对成绩的考查仅限于必修的分数。因此,传统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考评结果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无法公正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对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也就是在期中或期末试卷中,编制几个会计分录或是填制几个报表数据;而对于独立开设的实训课程的考核,通常也是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且存在较强的滞后性,因此无法形成实践教学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目前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也主要是应试式的,缺少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理性的认识,只要考试能通过就万事大吉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
一是以等级制考核来评价。等级制考核评价方式应围绕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教学目标,根据会计电算化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不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而是采用“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30%,能力成绩(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20%”的方法确定学生的考试成绩。其次,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地点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可以是手工实训室,如在手工实训室通过做一整套会计账簿来体现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是实习单位,通过对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走访、查看,听取实习单位领导的评价,综合以上情况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进行考核。
二是以学生学到的技能来衡量。高职电算化专业就是培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第一线的会计、出纳、会计软件操作、维护、会计审计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的质量高不高,教学水平怎么样,其检验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培养出了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出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具有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只要具备上述的条件和能力,就是培养出了合格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不具备上述的条件和能力,就是职业院校培养出了不合格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
三是以就业率的高低来检验。现在社会上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也就是说一到工作岗位,就能干,就会干。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如果一毕业就就业,就业率很高,就说明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质量高,培养出的学生能力强,培养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合格的人才,培养出了社会急需的人才;反之,则相反。现在有的高职院校同社会挂钩,以需而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一毕业,这些企事业单位就把全部学生招录,成为该企事业单位的一名员工,这也不失为人才培养的一种好办法。
关键词:TRIZ理论;单片机实训;设计;电子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075-01
TRIZ英文全名为“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中文含义为:发明式的问题解决理论,正体中文翻译为“萃思”或“萃智”,取其“萃取思考”之义。它是前苏联工程师和研究学者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SaulovichAltshuller)通过对众多世界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几十年分析研究,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思想,提出的有关发明问题的基本理论。TRIZ是系统化的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有利工具。现代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再就是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TRIZ理论的基础是工程知识和科学知识。在实际工程方案的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TRIZ追求优化合理和新奇创意,通过TRIZ理论可以得到意识的引导和概念的启示。在教学中,可将该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创意+实践的特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六个子过程,单片机实训在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各子过程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TRIZ适用已有技术系统改进的创新问题,包括两种工具,一种是分析工具,一种是解决工具。分析工具核心是功能,解决工具的核心是资源。TRIZ从功能的角度描述技术系统,站在功能的角度去看待全局,同时明确技术系统的边界和目标,分析可以利用的资源。效应是TRIZ中基于知识的工具,效应是对系统输入/输出间转换过程的描述,该过程由科学原理和系统属性支配,并伴有现象发生。基于专利分析,效应将科学原理和系统属性和现象与其工程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确定了在科学原理和系统属性支配下输入/输出流之间的因果关系,从本质上解释了功能实现科学依据,有利于高级别创新解的产生。下面以《多功能全角LED点阵显示屏》教学工程实例的设计为例,详细阐述如何运用TRIZ理论的“效应模型”和技术矛盾的解决方法来设计、优化满足具体要求的电子系统。
第一阶段--选题。在概念阶段,设计人员根据客户需求确定产品的总功能,并将总功能分解为分功能及功能元,建立待设计产品的功能结构;确定每个功能元的原理解,并将所有功能元的原理解合成得到待设计产的原理解。
第二阶段--查新、检索,确定研究的可行性,制定技术路线与研究、试验思路。根据应用效应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首先,进行问题分析并确定研究的可行性。其次,进行功能分析及需求功能定义。该系统在基本LED点阵显示屏基础上,配以红外人体感应模块、无线摇控模块和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可实现工作模式的选择与切换,工作模式设定后可实现以下功能:信息的全角度显示;感应有人则显示信息,感应无人则不显示信息;摇控分屏显示与全屏显示;显示信息的无线数据传输控制等。最后,利用关联和控制效应改进功能,反复进行方案论证,最终获得问题原理解。
第三阶段--技术矛盾的解决。(一)周期作用法:利用人体红外感应模块和无线摇控模块,通过核心单片机的控制,将周期作用的信号(或命令)转换成控制模式,控制显示屏的显示方式,可以有效达到节能的目的。(二)组合法:为了使在不同角度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的信息,本装置采用了“全角布局”,即:使用三块同样大小的LED显示板组成三角形显示装置,利用支撑或悬挂的方式安装,通过程序控制(采用“全屏显示模式”)可在三个屏幕上显示公共信息,若信息量较大,可采取“滚屏显示方式”。(三)分离法:在某些场合,为了使在不同角度的能获得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例如比赛或服务场合),本装置采用了“全角布局”,同时通过程序控制(采用“分屏显示模式”)可在三个屏幕上显示三组不同的信息。
第四阶段--按计划严格开展科学试验,反复修正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案。本装置利用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51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能够很好的完成LED显示屏的静态显示与动态显示控制,产品具有的突出特点是:整合无线摇控、无线数据传输和红外感应技术,使产品更智能、环保、节能和实用。《多功能全角LED点阵显示屏》装置结构如图2所示。
关键词:转型发展;风景园林;模块化教学体系;专业能力;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83-02
一、前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即经济增长的动力转为创新驱动。如何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无缝链接,关系到新常态驱动能力的强弱。这也对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格局、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资本质量的要求,研究整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紧紧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安排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把关注点从高等教育规律本身转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即加快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大学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努力实现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形成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
在转型发展工作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环节,做好应用型专业,尤其是与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直接影响高校服务能力。
许昌市是中国花木之都、腊梅之乡、国家园林城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60余万亩,近年来形成了园林植物销售、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企业完整的产业链条,园林产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正是具有明显产业背景的本科专业,做好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实现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这也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立地顶天”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
二、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中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从事风景园林领域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与建设管理、园林植物应用、资源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规划设计机构、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相关企业从事风景区、城乡园林绿地、国土与区域、城市景观、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遗产、旅游游憩等方面的规划,以及设计、保护、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
三、基于二级学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务实高效的教学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生命线,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实现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好好思考。模块化教学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
模块化教学体系中“模块”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成为基本教学构成单位,实际上是将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从传统的知识输入转为知识输出。根据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模块数量,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专业能力。
为实现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基于风景园林二级学科,将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划分为一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模块、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园林植物应用模块、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和创新训练模块。每个一级模块由若干二级模块构成,而二级模块由若干具体知识点构成,通过模块中安排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哲学与法学、科学与技术、语言与应用和信息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是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二级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Ⅰ、思想政治理论Ⅱ、思想政治理论Ⅲ、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Ⅱ、素质教育Ⅰ、素质教育Ⅱ、公共选修课模块和体育俱乐部模块。
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关于园林史、规划与设计基本原理、风景园林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理论知识,以及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和管理知识。主要二级模块有中国园林史模块、外国园林史模块、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和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中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近现代园林史、中国名山风景区发展史。外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欧洲园林史、东亚园林史、伊斯兰园林史和外国近现代园林史。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规划原理、风景园林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工程技术理论。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景观生态理论、群落生态理论、景观水文理论和景观地学理论。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环境行为学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
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美学基础模块、空间构成模块、美术模块、表现技法模块和专业制图基础模块。美学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艺术概论、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空间构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美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和钢笔画。表现技法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表现技法和数字表现技法。专业制图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建筑及园林制图。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地景规划模块和生态修复模块。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和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旅游区规划和休闲游憩规划。地景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景观规划、生态规划、乡土景观规划和3S技术应用。生态修复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工矿废弃地、垃圾填埋场、湿地和河流等修复。
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的主要二级模块有庭园模块、公园模块、开放空间模块、专用绿地模块、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和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庭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园和庭院。公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开放空间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广场、街道、滨水区和校园等。专用绿地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共设施绿地。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建筑、建筑小品、建造技术。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园林建筑测绘、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与营造。
园林植物应用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园林植物资源模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和花艺与盆景模块。园林植物资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植物认知、栽培与养护。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植物多样性规划、植物景观规划、植物景观设计。花艺与盆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艺和盆景。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风景园林工程模块和风景园林管理模块。风景园林工程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土方、种植、给排水、水景、雨洪管理、园路、照明、假山、园林建筑工程等。风景园林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政策与法规、风景区与园林管理。
创新训练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主要二级模块包括社会实践Ⅰ、社会实践Ⅱ、社会实践Ⅲ、设计竞赛Ⅰ、设计竞赛Ⅱ、设计竞赛Ⅲ、创新创业Ⅰ、创新创业Ⅱ。
参考文献:
[1]王新庆,张健,洪波,陈玉叶,金红晓.依托区域经济促进高校学科及专业发展[J].大学教育,2012,(12):53-55.
[2]韦巧燕,刘昭明.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9):12-14.
[3]袁瞀,许强,王晓峰,檀明,张向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扳(自然科学版),2011,21(4):56-65.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基础课程;编程语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在教育阶段都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它作为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今后步入社会的重要工具,具有面向高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广泛性。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都较为良好,通过采用有效积极的项目化教学手段来实现计算机教学目的。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渗透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选择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将计算机各个项目融入到整个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对学生自身整体创新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升作用,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强化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翻转课堂的概念及其教学思路
1.1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或是教学课件等教学手段将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消化,到实际课堂教学时再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和交流,最终实现解答课堂知识难疑点和掌握课堂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一就在于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前后顺序翻转。我国高校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翻转课堂这种新颖教学模式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元素。
1.2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课堂教学模式大都相似,高校学生走进教室置身于课堂教学,由教师通过板书或是投影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吸收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教学中一直沿用下来的,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教育需求,它忽视了在课堂上每一位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在课堂教育上的差异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这时教师要想通过自身来解答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疑惑是很难实现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推行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就是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进行课前的知识点预习和吸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再由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专门讲解,实现教学知识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在课余之外还能随时随地通过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知识的反思。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
2.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缺乏
根据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当前我国高校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都顺应了教育改革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相关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和匮乏,无法满足现代化科学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再加上高校课时的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完全解释,制约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一对多教室式教学转变为现在的一对一机房式教学,但是在知识的传授上还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教学方式,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翻转课堂在计算机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中的实验研究
计算机教师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指导,为了更好凸显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作用,选择JAVA编程语言这一知识点进行具体翻转课堂教学。在传统JAVA编程语言课程设计上,一般都是教师将教学任务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自行进行课前的准备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课程内容演示以及学生实践编程三个主要阶段。然而由于学生在实际JAVA编程上缺少经验,导致其在编程中易发生各种问题,再加上缺少课余之外的沟通交流,积压越来越多的问题,很难达到的预期计算机课程目的。在这样的课堂背景下对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实行翻转课堂具有实际意义。
3.1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点的责任,还要准备课前计算机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资料,为了提高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效果,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翻转课堂需要一个完整课堂学习系统作为依靠。通过对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的准备和管理掌握教学任务的进度,并收集学生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信息,清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此来实现监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目的。其次,翻转课堂还需要充分的课前学习资料作为基础。翻转课堂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在充分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计算机教师通过自己制作视频课件或是在网上选择适合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视频,再加上课前收集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准备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文字资料,完成一整套的翻转课堂课前准备。
3.2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设计过程
在实行翻转课堂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对于JAVA编程知识的熟练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排序,对于掌握程度熟练的学生可以安排实践任务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担任比较重要的领头作用,在锻炼学生们相互合理安排分配任务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自主动手创新能力,对于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则在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较为薄弱的部分进行专门学习,而对于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在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前视频课件之前,优先系统复习巩固最基础的知识点,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完成翻转课堂的实践学习。在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相关视频课件进行学习。在JAVA编程语言课程最开始时要求学生确定编程项目并清楚自身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需求,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制作课前视频课件时候应针对知识点的实践作用来展现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基础强或是弱的学生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视频进行预习。进行实际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堂检测、课堂讨论以及课堂总结三部分。在课堂检测部分,教师可以针对理论知识或是实践知识选择通过笔试或是问答的方式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以实现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一些问题,在JAVA编程语言设计中的用户管理删除系统功能,学生在设计时往往会选择直接删除,但是这样的行为在JAVA实际编程中是错误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一部分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总结部分,教师通过整堂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体构建和巩固,有助于学生理解透彻知识点。通过翻转课堂在JAVA编程语言的实际运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以前在传统计算机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在翻转课堂上几乎不存在。对于实行了翻转课堂的班级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都明显高于未实行翻转课堂的班级,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4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转变
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了不同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很好地解决了高校中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通过教学的互动性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与学的转变。
4.1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的转变
翻转课堂的互动性使得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更加趋向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和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主体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相关课前和课中课件由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之后亲自制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身不足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或是表情来获取学生接受知识点与否,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基于计算机课程的高实践性特点,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课前的学习任务布置和课中知识点的讨论,教师能够发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易发现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4.2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的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真正的课堂主体,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参与型,课前的主动预习、课中的主动谈论以及课后的主动巩固知识点,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能够更好发挥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学生之间还能通过互帮互助机制促进知识点的交流学习,建立专门的课题讨论群,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作业的提交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
5结语
终上所述,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整体水平提升,还顺应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代进步发展。在进行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我们要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发挥翻转课堂在实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55-58.
Abstract: To better reflect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 It needs teaching reform for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Programming. Courses use CDIO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 conduct education reform to Programming,. It is the goal 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in practical application.It i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
关键词:CDIO;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CDIO; Programming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 、个人能力、 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CDIO教育理念, 改革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重讲解、轻工程和重个人开发、轻团队协作等不足,整体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我院该门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按照该理念进行改革后,本课程会对后期的本科毕业设计做相当充分的前期准备,也会为今后的工作就业打下基础。
2. 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2.1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现在大多数院校的程序设计的教学方式还是采用多媒体授课,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授课,把知识点通过幻灯片展现出来,然后结合实例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另外安排上机实践让同学们完成相应的作业进行巩固。但是由于上课时同学们单纯的记讲课内容和实例,并不能及时的联系相关知识点和扩充知识点,造成了教师讲什么学生练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导致他们的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有些时候,由于上机实践时间和授课时间相距较长,导致有些同学已经忘记了讲授的内容,需要重新看教材来知道所学的知识点,有些甚至完不成教师布置基本的任务。这样不便于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点举一反三,也不利于达到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
在程序设计的教学学习中,许多教师通常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语法规则、基本语句的讲解上,虽然知识点中配合知识点对应的实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知识点,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在教学中侧重基础知识理论讲解,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慢慢也会觉得枯燥,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也有的学生虽然坚持学到最后,但由于各章节的知识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关联,缺乏知识的完整性,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使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
在课程考核方面,大多数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试卷考核模式,有些院校采用试卷考核+上机实践模式,体现的多数是理论所占比例重于实践比例。这样的考核方式是评分标准一致、容易操作、公平性好,会让学生的学习重心由于追求成绩而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如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如何使学生毕业后对知识的认识不是“纸上谈兵” ,如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等等。学院将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依据,评价主体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些都是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需要考虑的问题。
3. 基于CDIO教育理念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能满足需要,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能力,教学脱离实践,一些实践教学也脱离工程实际,大学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和工业界的要求。CDIO教学模式不仅在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我们的教学目标一致, 也为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提供了思路。我院的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基于CDIO的一些教学理念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改革。
3.1基于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CDIO提倡设计一种教学模式,使现有的资源能更好地应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我院近几年对机房的改善和扩充, 像程序设计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我们采用的新的教学形式是可直接采用机房授课,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每节课教师直接通过相应的实例讲授知识点, 演示给学生看, 边演示边解释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启发学生去联系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学生自己开始上机操作, 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和应用进行理解并自己实践。掌握快的同学可以直接进行知识的联系和扩充,并和教师探讨,有些同学们如果对讲课内容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单独辅导。采取这种教学形式, 每次课都是既有理论课又有实践课, 避免学生在理论课过于枯燥的单纯去记忆讲授的知识点,同时也避免了实验课的时候已经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遗忘现象发生。让同学们在“学中做”,学与做更好的融合。
CDIO提倡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来保证学生的主动学习。采用机房授课虽然一定程度提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但是为了克服课堂实践的时间短和教师主导的问题,我院专门开设一个机房,在工作时间分别安排专业课教师去辅导,在的专门辅导课中,学生可以把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和教师共同探讨。另外在晚上和周末等业余时间开放各个机房,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学生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小组形式共同组织学习和开发课程综合内容的小项目。这些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和实践得到保证,从而达到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做中学”。
3.2基于工程能力的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目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我院教研室以CDIO教育大纲内容为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设计了面向CDIO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体现在:
(1).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教师通过分析课程特点,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讲解过程中,教师边设计,边实现。讲述程序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实践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课堂外按相应知识点布置项目,随着授课内容的增加来加深和完善项目,可利用机房辅导方式或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和同学们对项目的具体实现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
(2).在知识点的组织上,整个课程划分为几个完整的小案例进行组织。我们按照软件工程的项目设计思想和原则去设计的应用程序,以完整的、综合性的案例为知识主线,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进行应用实践,将相应的知识点系统地融合在案例教学中。
(3).在实践项目设计上,针对社会实际需求开展项目,让不同层次学生采取分组模式完成实践任务。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通过分组实现指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设计,培养他们团队协作能力,系统分析、设计和实践的能力。
3.3基于多种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
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传统试卷考核模式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我院已经否定了单纯的理论试卷考核模式,引入CDIO教育的理念进行评价、全面考虑,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大致采纳以下方式:
(1).平时实训考核,对学生平时在实训项目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可以从平时出勤、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效果及协作学习过程等进行成绩评价等。
(2).项目实战考核,分为基本能力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 基本能力考核主要是对学生项目开况、 项目报告的撰写和综合应用开发形成的作品功能进行评价。 创新能力考核则根据学生实际承担项目的难度、开发效果、项目小组答辩、和实用功能等进行成绩评定。该部分对于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项目开发经验,从而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
(3).理论知识考核,试卷题型以应用型和理解型为主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程序设计课程按平时实训,项目实践、项目报告、项目功能、笔试等形式。通过多样化的学生能力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客观评价。由此课程总成绩的分数评定大体分为三部分:平时实训考核占30%,项目实战考核占30%,试卷考核40%。
4. 总结
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教学模式,CDIO理念在强调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工程系统的掌控能力。将CDIO 理念引入教学,针对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平时实训环节、案例式教学、实践项目设计、多种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改变了以往课程理论过多,学生死记理论的局面,弥补了课堂教学与实际
应用的断层,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证明,通过面向CDIO的教学改革实践,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受到了同行教师的肯定。同时,CDIO工程教育理念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开拓了思路,值得在其他应用类课程中作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才智,赵春光,基于CDIO 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1,(08)
[2]查建中.CDIO:颠覆性的工科教育模式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9,(3)
[3]项薇. 基于CDIO 理念的《工作研究与分析》创新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5)
[4]陆红蕾,基于CDIO 的“C#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作者简介:庄新妍(1978-)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