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留守妇女范文

农村留守妇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留守妇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留守妇女

第1篇:农村留守妇女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男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妇女”群体,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在我区达1万余人,并持续增多。由于丈夫在家庭生产生活中缺位,留守妇女面临多重生存发展困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破解她们面对的难题,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日益凸出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留守妇女现状

(一)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务工,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本省其他城市,有的在本市城区务工,而她们却留守家中,肩负起家庭几乎全部的生产劳动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家中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据统计,__区“留守妇女”中农村“留守妇女”占90%以上,中青年“留守妇女”占85%。“留守妇女”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占48%左右,其余则在农闲时外出打工或郴州市范围内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以__区华塘镇油山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入户走访“留守妇女”家庭10户,以期了解掌握全区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作用,逐步解决她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她们的整体生存发展状况如下:1、“留守妇女”年龄结构,以30到40岁中年居多,占45%;2、“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占52%,小学占41%,高中及以上占7%;3、“留守妇女”家庭人口情况,3口人的占41%,4口人的占43%;4、“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年限,以2—3年居多;5、“留守妇女”家庭年收入情况,以年收入2万—3万的居多;6、“留守妇女”丈夫多长时间返家一次,半年之内占25%,半年至一年占67%,一年以上的占8%;7、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最担心丈夫耐不住寂寞或者不承担养家义务。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情况呈现以下特点:1、“留守妇女”年龄分布中年居多。2、“留守妇女”文化教育程度偏低。3、“留守妇女”从事家务和农业身心俱疲。4、“留守妇女”担心感情出现危机。5、“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枯燥单一。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平时忙于农活和家务活等,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不能从参加文体活动中让自己减压。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困境留守妇女拥有完整的家庭,却常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她们收起女性的矜持娇贵,而顶风沐雨干着本该是男人干的重活。她们柔嫩的肩头撑起的,是饱含酸甜苦辣的家园

(一)拖老带小,披星戴月,生活艰辛。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产生活的绝对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量更大。同时,男人外出务工,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洗衣做饭,喂养鸡鸭猪牛等繁琐的家务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二)独守空房,精神贫乏,生活孤单。由于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调查发现,89%的“留守妇女”觉得丈夫的忠诚成了她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有许多“留守妇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自己跟随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赡养老人、照顾子女的责任又使她们难以走出家门。

(三)生性胆小,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男性劳动力外出,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违法犯罪几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胆小的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缺少人身安全感,同时还要注意与男性的避嫌。由于“留守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她们的合法权益相对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容易成为农村害案的主要侵犯对象,其家庭财产也成为作案分子的目标。

(四)常年的温饱观念和勤俭节约传统导致健康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妇女缺乏保健意识,一个主要原因是生活困难,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女性用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例不大。有些农村“留守妇女”,为了节约钱,有病不医只自己拿点药了事,有时干脆一拖再拖,以致于小病拖成大病,她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与此同时,在饮食方面,也不讲究合理搭配,以解决温饱为原则,基本不会调剂改善生活,也不会每餐都有肉食和水果。

(五)亲情缺失,子女家庭教育环境不优。“留守妇女”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缺少父爱和团聚,母亲要外出做事,小孩平时多跟老人在一起,老人多只管他们的温饱,有的妇女文化偏低,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往往是物质上的满足大于知识的教育,出现了“重养轻教”现象,而且陪伴小孩的时间少,亲情的部分缺失也影响了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三、关爱帮助农村留守妇女的对策与建议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特殊群体,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同时涉及到留守家庭的幸福和稳定。不解决好这一群体的各种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各界要普遍关注“留守妇女”问题,把它放到影响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妥善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问题,为“留守妇女”撑起一片蓝天,同时也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增添一抹亮色。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要把“留守妇女”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台有利于“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的政策。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如,姓名、年龄、人数、分布、每天的劳动时间等,制定关爱“留守妇女”的政策和措施。

(二)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各级组织要着力提高“留守妇女”综合素质,提高“留守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要积极引导“留守妇女”摒弃“男主外、女主内”封建传统的束缚,组织“留守妇女”树立“四自”精神,用自已的行动积极支持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农村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她们的自身发展,是解决“留守妇女”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举办各类知识、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教子水平。要广泛发动农村“留守妇女”增强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紧迫感,克服依赖心理,主动提高自我发展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涉农部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 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门在“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等。群众团体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这一特殊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健康发展。

第2篇:农村留守妇女范文

劳动强度大。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产生活的绝对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量更大。据统计,有83%的“留守妇女”靠种植业为生。同时,男人外出务工,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洗衣做饭,喂养鸡鸭猪牛等繁琐的家务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

生活质量低。农村“留守妇女”娱乐生活单调,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有些“留守妇女”常常因为空虚而从事赌博、迷信等活动。由于疲于养家奔波,对子女全面教育和培养意识不强,只注重吃饭穿衣上。她们与丈夫沟通交流少,婚姻生活质量不高。

精神负担重。由于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少关爱,感情上出现空缺,不少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担心丈夫是否忠诚,其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有许多“留守妇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自己跟随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赡养老人、照顾子女的责任又使她们难以走出家门。

卫生保健差。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荷,“留守妇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农业、畜牧业生产上,放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上,无暇或无经济能力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之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卫生保健较差的现象。

缺乏安全感。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违法犯罪几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男人不在家,睡觉不踏实,缺少人身安全感,她们容易成为农村害案的主要侵犯对象,其家庭财产也成为作案分子的目标。

“留守妇女”在生存中遇到的困境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只有社会各方面给她们以足够的人文关爱,让这个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全面实现社会的和谐。

1、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文化技能培训,保障她们受到较好的教育,提高文化程度,帮助“留守妇女”掌握实用技术,使她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要改善劳动环境,积极争取引进更多的适合“留守妇女”特点的致富项目。

2、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应加大投入,在农村建立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场所,一方面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使她们通过读书和参与各项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科学教子的方法。

3、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要组织“留守妇女”参与平安村庄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增强她们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家庭的和睦、邻里关系的融洽、以及农村的稳定。

第3篇:农村留守妇女范文

留守困局:美丽忧伤的女性群体

她们是“留守困局”里最美丽坚强的一群。她们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是整个家庭的支柱。老人因她而安全,孩子因她而安定,在外打工的丈夫因她而安心。

但是,她们又是充满忧伤的一群。长年累月于贫困中挣扎、孤独中困守,她们早已身心疲惫。

留守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

留守妇女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密不可分。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又与留守妇女面临的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文化生活贫乏、婚姻关系脆弱的背景息息相关。

目前四川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三低”现象:即劳动强度大、健康水平低,精神压力大、幸福指数低,安全隐患大、自卫能力低。相当部分留守妇女认为这“三大三低”就是压在她们头上的“三座大山”。

农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在家是一种无奈和辛酸的选择。一方面是自身条件较差。年龄偏大、体弱多病,文化较低、缺乏技能,到城市务工缺乏自信心和基本条件,只有依靠丈夫外出务工维持家庭生活。另一方面是家庭负担沉重。留守家庭一般上有老下有小,被迫留守在家承担发展生产、料理家务、照顾老人、教育孩子的任务。

处于社会边缘,身心压力大

农村留守妇女大多是家中的“顶梁柱”,但由于势单力薄,她们长期辛勤劳作积劳成疾。经济不宽裕、有病不能及时就医、邻居和婆媳关系不和、社会歧视的现象时有发生,但这些往往被社会忽视。同时由于长期夫妻分居,给留守妇女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的缺失,孤独、抑郁、烦躁、焦虑、担忧和猜疑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据内江市妇联调查情况显示:40%以上的留守妇女“感觉婚姻家庭不幸福”。

据调查,留守妇女担心的主要问题依次是:担心丈夫的身体和安全,隐瞒收入、不承担养家义务,有外遇、对自己不忠,农忙时生产没人帮忙,遇事时找不到人商量,家人生病没人帮助照料等等。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据泸州、雅安市民政部门统计,因夫妻一方外出打工导致离婚的比例占当地农村离婚人群的一半。当留守家庭出现婚姻危机时,留守妇女一般处于极度的弱势地位,往往导致人财两空。

不安定因素在增加

一是自身缺乏安全感。由于农村住房分散、妇女防范能力不强,她们往往成为害的主要目标。据遂宁市妇联调查,农村性骚扰案件中,62%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眉山市的农村害案件中,留守妇女占到了70%。而当权益受到侵害时,30%左右的妇女选择了忍耐,但更多的妇女则勇敢地选择报警或找政府、妇联求助,甚至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二是潜在不稳定因素多。容易被各种犯罪分子和组织利用,在一些中,妇女占了较大比例,潜在着许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

三是心理失衡导致行为失常。身心的亚健康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疏导往往出现心理失衡进而导致行为的失常。广元市剑阁县曾出现过留守妇女持刀杀死亲生儿子后放火自焚事件。这些悲剧的发生令人痛心和同情,这些典型案例反映出当前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心理健康问题。

突出重围:为她们再造一片天

在互联网上,有心的网民为曾经携子自杀的留守母亲设立了一个纪念网页,没有照片,生辰不详。但愿不久以后,面对这些女性以生命写下的时代追问,能做出完善的解答。

出台“关爱文件”

建议下发《四川省关于推进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的意见》,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妇联实施、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尽可能实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要加快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制度的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要把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土地整理等手段适度调整聚居规划,切实解决农村治安防范力量薄弱问题;公安、教育、人社、民政、卫生、农业、妇联、团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和帮扶。

建立“信息平台”

建议由省统计局牵头、省妇联协助,组织公安、民政、计生等相关部门,聘请相关专家,发动巾帼志愿者对全省农村留守妇女的情况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起全省农村留守妇女数据库及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科学的管理网络,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设立“救助基金”

建议设立“四川省留守妇女救助基金”,可协调省财政划拨500万元作为启动的原始资金,并每年从体育彩票、福利彩票募集的资金中各划拨100万注入基金,以保持基金的实力和帮扶的可持续性。

“四川省留守妇女救助基金”可由省妇联负责接受、安排、使用,设立专门账户,实行统一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和有关部门审计。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鼓励和吸纳爱心人士对基金提供捐助。

建设“阳光家园”

省妇联可在农村留守妇女相对集中地区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推进“妇女阳光家园”建设。面向农村留守妇女和家庭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综合维权、家庭教育、社区文化、家政信息、矛盾调解、帮扶救助、和心理咨询、健康服务等工作,把“阳光家园”建设成为向广大农村宣传政策的阵地、传播知识的课堂、传递信息的纽带、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窗口、展示妇女风采的平台,成为广大农村留守妇女找得着、靠得住、能办事的身边“娘家”。并力争通过以点带面,用3~5年时间,实现村(组)“妇女阳光家园”全覆盖。

开展“帮扶行动”

第4篇:农村留守妇女范文

一、基本情况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留守妇女7844人,占99.24%;高中学历的40人,占5.06%;中专以上学历的20人,仅占2.53%。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年龄结构。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638人,占总数的8.07%左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30-39岁的1130人,占总数的14.29%;40岁以上的6162人,占77.96%;4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

3、留守原因。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的留守妇女有2280人,占28%左右;无就业技能,致富能力不强的有6408人,占81.07%。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40岁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现状及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调查显示:身体状况差、身患疾病的留守妇女有835人,占10.56%;身体状况一般的7069人,占89.43%。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2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难以独自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第5篇:农村留守妇女范文

一、个案分析——咸宁市农村留守妇女科学素养缺失现状

为了了解当前农村留守妇女的科学素养状况,笔者选取湖北省咸宁市作为研究个案,对该市农村留守妇女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以无记名问卷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18—69岁的农村留守妇女,样本分布于该市四个乡镇八个行政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10份,回收有效问卷796份,回收有效率为98.3%。

(一)农村留守妇女科学素养整体水平偏低农村留守妇女科学素养水平的定量测度维度包括“了解必要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和“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有正确理解”三个方面,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三方面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2]综合测算结果表明,2013年咸宁市农村留守妇女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36%,其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农村留守妇女比例为12.26%,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农村留守妇女比例为9.43%,能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农村留守妇女比例为41.04%。咸宁市农村留守妇女科学素养水平低于全国公民、湖北省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更远远低于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

(二)农村留守妇女获取科学信息渠道不畅首先,农村留守妇女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在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与人交流等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中,互联网与报纸杂志在农村留守妇女获取科学技术信息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其利用比分别为13.7%、11.3%,。使用与亲戚朋友或邻居交流、广播、图书渠道获取科学信息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8%、3.3%与2.8%。而电视的利用比高达59%,可见,电视仍然是农村留守妇女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其次,农村留守妇女对现代信息交流工具认同度低。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农村留守妇女中仅有20.3%的人表示电脑是生活必不可少的,15.6%的人认为电脑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留守妇女中有高达60.4%的人没有接触过网络,另外在使用过电脑的农村留守妇女中,每周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比例高达73.2%,每周上网11小时以上的仅有5.2%。比例高达67.5%的农村留守妇女没有电子邮箱,26.9%的人申请了电子邮箱但不常用,只有5.7%的人表示经常使用电子邮箱。

二、农村留守妇女科学素养水平偏低的成因

(一)自身能力不足是主因首先,农村留守妇女本身科学信息获取意识薄弱,意愿不强。一般而言,农村地区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农村留守妇女受自身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意识保守,多数人认为随着年龄增大学习的能力逐步丧失,学习的必要性也逐步降低。“人过三十不学艺”的思想在农村中仍然根深蒂固,很少有人会主动通过学习途径来获取科技信息。更有为数不少的农村留守妇女认为,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靠人力劳动来完成的,根本不需要任何管理和生产技能,因而也没有必要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技术。虽然一些农村留守妇女不排斥科学,但由于丈夫外出打工不得不身兼数职,很难有动机、精力以及时间参加各种科普推广、科学培训活动等。其次,收入水平较低限制了农村留守妇女获取科学信息能力的提升。从个体角度来看,每个人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信息获取技能以及收集信息本身都需要经济投入,同时购买信息设备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因而经济收入低的人群在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必然存在先天不足。[3]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经济收入普遍较低,有超过八成的人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其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占42.9%,平均月收入在1001-2000元之间的比例占43.9%,平均月收入在2001元以上的仅有13.2%。农村留守妇女的收入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和其他消费开支以后,几乎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满足教育消费、信息消费,从而致使她们获取准确、全面、及时的科学技术信息,并最终导致她们难以提升科学素养水平。最后,文化程度低限制了农村留守妇女对科学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是正确理解并恰当运用科学技术信息的基础。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和性别不平等观念的影响,受教育权的保障程度与教育资源配置依然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农村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调查样本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学历为主,比例为45.3%,仅有小学学历的比例为17.5%,另有11.3%的人从未受过正式教育。拥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21.2%,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4.7%。同时,在相当长时期里,我国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过程中忽视科学思维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农村留守妇女也难以具备较高水平的操作技能,从而导致其在科学信息的分析、理解、运用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

(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与科学信息资源分配不均是关键因素在信息社会,信息网络与信息技术成为公民获取科学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国家发展战略、政策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政府部门在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资金投入很不均衡,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农村信息基础设备严重匮乏。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6.0%的被访留守妇女表示村里有信息化部门或信息服务机构,38.2%表示没有,45.8%表示不知道。就问到“不能有效利用科学信息的原因”时,有34.3%的人认为是由于信息获取的基础设施较少,26.2%的人认为是缺少信息服务机构。从全国来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分布来看,以互联网普及率为例,截止2013年底,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远远落后于城镇62.%的普及率[4]。至于其他科普设施比如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科技馆、博物馆等等则全部集中在城镇。可见,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及由此导致的科普基础设施落后,无疑是制约农村留守妇女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政府科学信息服务供给存在性别盲区是重要因素当前,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科技信息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是制约该群体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农村尚未形成一套有效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的科普与培训机制,科普知识的传播渠道、科普活动的开展与覆盖范围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各级政府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大都没有硬性的制度规定与管理机制,加上多数工作人员对科学素养培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各类培训只是流于形式,效果甚微。同时科普经费投入不足,难以吸引科普人才深入到农村工作来长期为留守妇女传授实用的科学知识。此外,对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科学素养培养的社会性支持力量也很薄弱,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即使有提高留守妇女科学素养的想法和动力,但由于没有人员、场所、资金或必要的信息基础设备,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科学普及活动。制度安排性别敏感度不高、科普机制不健全以及社会性支持不足,使农村留守妇女科普活动接触率和参与频率低,也难以通过科普宣传、咨询、讲座、培训、展览等形式获得实用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水,并最终沦为信息弱势群体。

三、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科学素养的路径

(一)实施信息政策援助,完善政策体系对农村留守妇女提供信息援助,需要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在充分关注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和推进各项信息援助项目的实施,从而改善农村留守妇女信息弱势地位,提升她们的科学素养水平。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特殊需要与利益诉求,充分吸纳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决策,保障其话语权。在提高公共政策的性别敏感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公平性、创新性与实用性。首先,要出台更具公平性的信息政策。我国目前实施的信息化战略即先发展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城镇地区,后建设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在“四化”同步的背景下来看,这一政策规定显失公平,极易固化农民特别是农村留守妇女在信息上的弱势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出台一系列更具公平性甚至向农村倾斜的信息政策,着重提升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农村留守妇女对科技信息的认识,增强她们学习实用技术的欲望,使她们的科学技术素养能快速跟上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二)加强信息教育援助,完善培训体系要改变农村留守妇女信息理解、运用能力偏低的现状,有必要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体系,加大信息教育援助力度,增强农村留守妇女接受科技信息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她们更有效地获取各类信息,提升科学素养。当前,加强农村地区信息援助教育,特别要针对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中社会性支持不足、服务内容供需脱节、服务形式单一等不足,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创新教育方式。要动员多元社会行动者积极参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作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传播与推广的重要力量,它们不仅拥有大量先进科学技术信息,而且拥有不仅师资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它们的各类教育资源,建立院校、科研机构与农村之间的对口帮扶教育培训机制,为农村留守妇女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讲座等;另一方面,要动员企业、社会组织与团体积极参与,充分吸纳民间资本和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培训的社会支持网络。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技术能手的帮扶带作用。特别是农村中的女性科技能手,她们来自农村,更加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相对而言,她们在与农村留守妇女的正式或非正式接触,所讲授的内容也更易为留守妇女所接受,以帮助留守妇女获得更多实用信息。其次,要加强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要紧紧围绕农村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结合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平不高、信息接收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培训前期阶段为她们传递一些基本的、简单适用的科技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其理解和消化这些信息。要根据农村留守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现实需要,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使她们能够真正从培训中有所获、有所得。同时要注重提高她们的科技运用能力,并在运用科技信息的过程中加深对科技信息的理解,形成二者间的良性循环。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农村妇女的生活特点及其履行家庭角色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向其传授一些对家庭生活有实际意义的现代科学信息。第三,要丰富培训形式,增强培训实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教育培训者既要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从整体上把握培训的内容与节奏,又要采取各种生动、形象、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以及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培训的趣味性,从而使枯燥生涩的科技信息变得简单易懂,单调乏味的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并最终使农村留守妇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较高的科学素养。

(三)开展信息资源援助,拓宽传播渠道广泛且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是提升科学技术素养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努力拓宽农村留守妇女的信息获取渠道,不断丰富她们的信息资源,改变她们的信息弱势地位,逐步提升她们的科学素养。由于当前电视依然是农村留守妇女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进一步强化电视的科技信息传播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调整和改善农业电视节目就成为拓宽农村留守妇女科技信息获取渠道的首要任务。电视节目作为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易接触到的一种传播途径,以其声像的统一性和极强的视听效果使得观众对其印象深刻。电视节目对满足受众的学习需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并且可以快速、大范围地传播信息,科技信息传播见效快。要充分利用电视的优势,改善农业节目,提高节目质量,增加节目吸引力,使电视节目更加贴近农村妇女的生活。同时要充分发挥电视节目的引导作用,加大科技素质提高对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宣传,及时发掘并宣传报道农村留守妇女科技培训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行政村、先进个人和科技致富典型,吸引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参与科技培训,使她们从中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5]。信息基础设施是拓展科技信息传播渠道的物质基础,对于公民科学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加大农村信息资源援助力度,有必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网络普及率。互联网不仅拥有海量信息,而且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与高效性,对于农村留守妇女获得相关科技信息,提升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互联网建设,引导农村留守妇女正确认识和理解互联网在日常生产生活的作用,培养她们操作使用计算机的技能,特别是运用网络搜索科技信息的能力,让网络成为她们获得科技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报纸、杂志与图书也是公众提升科学素养的基本方式,但由于经济收入低以及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农村留守妇女用于报纸杂志或图书的支出自然极其有限。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文化书屋的覆盖范围,同时加强农村文化书屋的管理,提高农村文化书屋的利用率。也可以考虑以三到五个行政村为单位,兴建乡村图书馆。依赖乡村图书馆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仅靠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应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立一个长效援助机制。图书馆资源方面,可号召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图书或提供资金支持,尤其要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科普推广机构或出版社的联系与合作。图书馆建设方面,可邀请相关高校或城镇图书馆的专家进行指导,还可整合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机构的文化信息资源,构筑城乡图书馆连锁服务网,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更为优质的信息资源。

(四)提供信息服务援助,健全服务机构提供信息服务援助,是农村留守妇女有效获取科技信息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符合农村留守妇女实际需求的信息服务,切实帮助她们获取和掌握科技信息,并指导她们将科技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劳动中。当前,开展农村留守妇女信息服务援助,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愿意扎根基层的信息服务人才队伍。由于广大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信息服务机构,因此有必要加大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在乡镇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或者由乡镇原有科普机构、农技推广机构承担信息服务职能。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掌握农村留守妇女在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广泛了解她们的现实需求,认真听取她们的意见,是加强信息服务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可以考虑向各个行政村派驻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建立信息员与村民长期联系制度。通过信息服务机构特别是信息员深入农户家庭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切实加强与农村留守妇女及其家庭的对口支援,提高信息援助实效。此外,可以考虑聘请专业人员组成咨询团,定期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帮助农村留守妇女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原有科普机构的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农村科技推广活动。通过各种农村科技活动,可以使留守妇女切身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及其为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例如,举办各类科学技术展览会、科学技术宣传周、宣讲会、展映科技影片或举办讲座,为广大留守妇女提供更多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机会。

第6篇:农村留守妇女范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妇女 现状 分析 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68 文献标识码:A

一、新乡市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现状

新乡市地处河南省北部,为豫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截止2011年底,全市辖4个区,2个县级市,6个县,另有平原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乡工业园区及西工区,总面积为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62.2万人,其中妇女人口为239.2万人,农村留守妇女为19.95万人,农村留守妇女占妇女人口总数的8%。统计表明,新乡市农村留守妇女呈现出如下特点。

1、年龄结构呈倒三角形。农村留守妇女中20-30岁占21.9%,31-40岁占49.3%,41-50岁占17.3% ,51-60岁占10.3%,60岁以上占1.2%。调查显示,20-50岁之间是农村留守妇女相对集中的年龄段,年龄层次呈倒三角形。

2、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村留守妇女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0.7%,初中文化程度占47.2%,高中、中专、职高文化程度占36.2%,大专以上占5.9%。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呈现出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年龄越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现象。

3、留守原因较为单一。针对留守原因调查显示,43.8%的留守妇女是因为养育孩子,陪孩子读书;25.7%的留守妇女是因为照顾老人;20.2%的留守妇女是因为农业生产需要;5.5%的留守妇女是因为在城里找不到合适工作;4.8%的留守妇女是因为城里生活费用太高。照顾家庭、抚养孩子和进行农业生产三大原因,占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原因接近八成之多。

4、劳动状态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村留守妇女参与种植业或养殖业比例占留守妇女总数的69.5%,从事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占14.1%,就近打工占15%,完全不从事生产活动占1.4%。农村留守妇女除承担家庭义务之外,多数仍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

5、留守家庭收入相对较高。据调查,留守家庭中以丈夫外出打工收入作为家里经济主要来源的占总数的65%。从收入状况看,留守妇女家庭与夫妻双方均在家务农家庭相比,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生活相对富足。

二、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劳动强度较高,生活压力巨大。留守妇女需要承担教育子女、赡养老人、农业生产等一系列重要责任,身体上承受劳动之苦,生活中缺少关爱。面临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安全感缺乏等多重考验,生活压力巨大。

2、文化素质偏低,致富本领不高。留守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从事传统农业种植,不能及时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对家庭依赖过大,致富本领不高。

3、夫妻沟通较少,婚姻存在隐患。由于夫妻常年分居,夫妻之间长期缺乏有效交流和沟通。造成婚姻家庭不稳定,极易引发婚姻危机。

4、文化资源匮乏,精神生活空虚。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部分农村留守妇女没有参加过镇、村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

5、法律意识淡薄,成为弱势群体。由于大多数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违法犯罪率有所增加。留守妇女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多,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有效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容易成为农村害案的主要侵犯对象。

三、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快城镇化建设,引导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外出打工农民返乡就近就业,是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根本途径。各级党委、政府要立足本地实际,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实体经济,宣传和引导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就业,促使当地劳动力“离村不离乡,离乡不离家”,就近就地转移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农村留守妇女的“去留守”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2、加强主体能力建设,提高留守妇女自身素质能力。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内在动力。加强留守妇女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提高其就业创业技能技术的基础上,强化家庭教育、卫生保健、文明礼仪等知识的培训,促进广大留守妇女在技能技术与内在素质齐头并进,共同提高,切实提高留守妇女增收致富能力。

3、改善农村文化环境,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农村文化环境改善,是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客观需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特别对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投入,引导留守妇女注重农村实用技术学习,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贴近农村生活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将广大留守妇女从牌桌上、赌桌上解放出来,积极参加情趣高雅的娱乐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

4、打防并重以防为主,切实保护留守妇女合法权益。农村留守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是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坚强保障。加大法律救助和司法保护,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侵害妇女权益的犯罪行为,严惩犯罪分子。建立社会治安长效管理机制,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提供外部帮助与支持,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妇女合法权益。

第7篇:农村留守妇女范文

1.农村留守妇女婆媳关系现状

1.1婆媳关系现状描述

随着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伴随着的是女性的经济独立、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各种权利的确立和扩大,传统家庭的婆媳关系受到很大冲击,新时期农村的婆婆已无威风可言,婆媳矛盾总体趋于缓和。

根据李乐红对南昌市调查的情况来看,婆媳关系融洽的占40.88%,婆媳关系一般的占50.66%,婆媳关系紧张的占8.46%。婆媳关系总体趋于缓和,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婆媳关系融洽的并不十分普遍,关系紧张和关系一般之和仍占60%左右,说明大部分家庭婆媳矛盾中固有的敏感、微妙的状态仍然存在,并且成为了影响家庭和谐的重要问题。

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总体而言农村留守妇女婆媳关系趋于缓和,但关系十分融洽的家庭仍占少数,婆媳矛盾趋于隐性,表面上没有产生激烈的冲突,但经常是面和心不合,一些心理隔阂仍然存在,如果不及时处理一些小的争吵和矛盾,婆媳关系就会越来越僵化。

1.2婆媳矛盾原因探析

调查发现导致农村留守妇女婆媳矛盾的原因很多,将其分析总结后大致分为四类:

1.2.1观念和习惯的差异

观念和习惯的差异,包括饮食习惯、消费观念、教育观念等,由于婆媳来自于两个家庭,生活环境不同,加之二者之间存在代际差异,所以大多数婆媳在观念和习惯上差异较大,如果不能协调,便会产生矛盾。如:X2:“我跟我婆婆就过不到一块儿,我吃不惯她做的饭,特别油,还咸的不行”;P2:“她整天不好好吃饭,就光爱吃零食,我说那个没营养,也不健康,说她几次都不听”;X5:“我平时买一些衣服化妆品、添置点儿东西啥的,她就说我花钱大手大脚”;P5:“她平时净爱买些没用的,你就说那个饮水机吧,买了也不怎么用,就是个摆设”;X7:“她太溺爱孩子,孩子犯了错,我教育孩子,她还拦着,有时候还跟我吵吵”。

1.2.2权力和资源的争夺

争夺权力和资源,包括争夺家庭地位、财产、丈夫/儿子的关爱,家务分工纠纷等,在传统社会婆婆具有绝对的权威,料理家务、侍奉婆婆是媳妇的主要任务。但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主轴向夫妻关系转化,在婆婆巩固家庭地位的同时,儿媳试图通过现代教育和经济实力带来的实际权力,改变在家庭中被管理、被统治的地位[2]。而且当这些争夺涉及经济因素时,婆媳冲突会更加明显,对于金钱、房产和其他养老资源的争夺,会对家庭产生破坏性的纠纷[3]。此外,母子之爱和夫妻之爱的感情争夺也是造成婆媳矛盾的原因之一。

如:X1:“我结婚都几年了,一些重要的场合(如:喜事、丧事)都是她做代表去”;“我孩子满月的份子钱也是她收的,我一分钱也没看着,为这事儿我还跟她吵了一架”;P1:“她成家这几年了都没掏过份子钱,有事儿都是我替她出钱,我孙子满月时候,我收了份子钱,她还跟我闹了一场,她凭啥啊,钱都是我出的,肯定也得是我收啊”。

1.2.3不公平对待

不公平对待,即婆婆不公平对待儿媳和亲生子女,婆婆不公平对待各子女或者儿媳不公平对待婆婆和母亲等。即使嘴上叫“妈妈”,儿媳也不把婆婆当成亲生母亲、丈夫一样的“自己人”。往往会因对方无法满足或达到自己的预期而产生不满情绪,而当不满情绪出现后,婆婆和媳妇又都会出现一种归因偏误,从而认定婆媳关系就是婆媳关系,永远也不会变成母女关系[4]。

如:X4:“我婆婆就知道疼她自己的亲生闺女,我跟大姐同一年生的孩子,她就帮着大姐带孩子,我儿子都是我妈帮我带大的”;P8:“我把她当亲闺女疼,没用,人家还是疼自己亲娘,有一回,我们家包饺子,第一锅熟了以后,人家说她娘好久没吃饺子了,二话不说,骑着电动就给送去了,唉,到底是隔着肚皮的”。

1.2.4沟通不当、“剂”缺失

沟通不当、缺少“剂”。在婆媳相处过程中,儿子/丈夫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中间人角色,当婆媳之间产生摩擦时,可以及时的进行调节,然而农村留守家庭中这一角色的缺失,使得婆媳之间的关系更难协。如:X3:“以前他(指丈夫)在家的时候,有些事我跟他说,他劝劝我,我能忍就忍了,现在他不在家,我们经常为些小事儿就闹起来了”;P4:“在一块儿过日子,经常磕磕碰碰的,有些事儿我看在我儿子的面子上就忍了,能让我儿子办的事儿我也不支她(指儿媳)去干,自打我儿子出去以后,就时不时的拌嘴”;X6说“她(指婆婆)不是有病嘛,以前我老公在家就我老公伺候她,我就给她做做饭啥的,现在我老公出去了,我整天伺候她,她还嫌这嫌那的,我们本来不怎么吵架,现在我都快受不了她了”。

由此可以看出,观念和习惯的差异、争夺权力和资源、不公平对待、“纽带”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妇女婆媳矛盾的主要原因。此外,调查发现在问及是否愿意改善婆媳关系时,大多数留守妇女表示非常愿意,她们也意识到尤其是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婆媳关系对她们的情感和生活质量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婆媳关系尤为重要。

2.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妇女婆媳关系的介入策略

2.1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

由于造成婆媳矛盾的原因不同,社工在处理不同服务对象的情况时,会针对具体的原因,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针对由于观念和习惯造成婆媳矛盾的情况,社工定期约她们面谈,首先要了解差异的具体方面,并根据改变程度的难易制定方案,使双方逐步试着改变各自的生活习惯,同时服务对象平时应多与婆婆沟通,多向婆婆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事情。对于那些因争夺权力和资源导致矛盾激烈的婆媳,首先开导她们要懂得尊重婆婆、孝顺婆婆,不要过于计较,同时也要和其婆婆沟通,让她了解媳妇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协商建立一些家规。针对不公平对待问题,首先社工要和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婆婆交谈,了解服务对象所述是否属实,如果服务对象所述存在偏激,则要纠正服务对象的偏见。如果服务对象所述属实,社工要和其婆婆交谈,指出问题所在,并通过牵线搭桥为媳妇和婆婆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空间,让她们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增进彼此的理解。针对沟通不当,缺少“剂”的情况,在和丈夫/儿子及时沟通的基础上,社工也会教授服务对象公公及其子女一些化解矛盾的技巧,必要时可以缓解或避免婆媳矛盾。

2.2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婆媳矛盾问题,社工专门开展了“婆媳一家亲”婆媳关系小组活动。小组属于成长性小组,共招募了4对媳妇和婆婆开展小组活动。

在小组活动动过程中,社工主要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让小组成员学会理性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并教授小组成员表达技巧和沟通方式,使留守妇女和婆婆学会向对方表达爱、学会沟通。其次,运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小组成员以戏剧化角色表演他们经历过的、当前的或者预期的生活情形,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她们以一种戏剧化的自发的方式表达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深的自我理解,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以引导成员进行积极的小组互动,探讨婆媳关系,尝试接近彼此,理解对方。

2.3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区工作法是以整个社区中的民众作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的、利他的、服务的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针对留守妇女婆媳矛盾问题,构建社区文化,营造“母慈媳孝”的文化氛围。例如,道德大讲堂,请著名的文化大师给社区居民讲授“孝道”,并给居民分发《弟子规》及道德光盘等,让市民直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邀请社区里的模范婆媳开展讲座,通过让模范婆媳讲述婆媳相处之道,为居民树立学习的榜样,并传授婆媳相处的巧妙方法;实行寻找“最美婆媳”计划,让居民切实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拉近婆媳关系,实现家庭和谐。

2.4家庭治疗方法的介入

根据本研究所接触家庭问题的性质,本文主要简述联合家庭治疗模式方法介入的策略。在接触期,社工要与每个家庭成员接触,让每一个人都不曾感到被忽略,与家庭成员建立起信任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邀请每个家庭成员讲述自己关心的事情,社工鼓励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便借此去了解这个家庭的问题、这个家庭的互动怎样导致问题发生与演变到今天的地步、家庭成员的期望和理想、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家庭资源等等,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并反馈所了解的情况和问题。在转变期,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是运用各种技巧,帮助当事人家庭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式,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巩固期,同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回顾治疗过程,巩固家庭在蜕变期已取得的改变,帮助当事人家庭整合治疗的经验,预备家庭面对再返回日常生活环境中可能遇到的新挑战。在结束期,社会工作者应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主要是按照原来进行诊断的三个方面(家庭成员的自尊、家庭沟通模式和家庭规则)进行评估。

第8篇:农村留守妇女范文

>> 图书馆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刻不容缓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基于居家养老导向的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探究与分析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 电力一线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对策 当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思考 当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 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研究 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乡堆齐牛录村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研 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西部乡镇图书馆建设 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 绍兴县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贵阳市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基于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的农家书屋建设 文化生活 乡镇居民文化生活的统计调查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图书馆建设问题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沈红梅,吴荇.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9):18.

[7]王坚方等.新农村建设:农民工信息能力弱势分析[A].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06年卷)[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0.

[8]王子舟等.基层图书馆现状堪忧[N].光明日报,2005-12-24.

[9]陈锡文.国家打算花多少钱建设新农村[EB/OL].[2006

-03-01]..cn/GB/1037/4152917.

第9篇:农村留守妇女范文

一、基本情况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留守妇女7844人,占99.24%;高中学历的40人,占5.06%;中专以上学历的20人,仅占2.53%。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年龄结构。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638人,占总数的8.07%左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30-39岁的1130人,占总数的14.29%;40岁以上的6162人,占77.96%;4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

3、留守原因。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的留守妇女有2280人,占28%左右;无就业技能,致富能力不强的有6408人,占81.07%。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5-40岁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现状及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调查显示:身体状况差、身患疾病的留守妇女有835人,占10.56%;身体状况一般的7069人,占89.43%。她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2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而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难以独自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2、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受到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对于丈夫出门打工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情况,她们还是“欲语泪先流”。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3、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多例存在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由于80 %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管,导致他们成天逃学迷失在网吧里。

三、对策与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