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嫁接的技术范文

嫁接的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嫁接的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嫁接的技术

第1篇:嫁接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棉花;优势;嫁接技术

嫁接栽培是一种无性杂交的方法,通过嫁接可以使砧木与接穗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交换,从而提高接穗的品质,使棉花达到抗寒抗病、生长速度快、早熟、丰产和改善品质的目的。现将棉花嫁接优势及关键嫁接技术总结如下,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1棉花嫁接的优越性

1.1提高棉花的抗逆性

经过5年的调查发现,由于嫁接中采用的砧木根系发达,长势旺盛,可以提高棉花根系的生活力和吸收肥水的能力,增强其对低温和高温的抵抗能力,提高棉花的抗逆性和丰产性,延长棉花的生育时间,增加棉花的产量。2010年射阳县清明中期至谷雨后期连续20多天的低温阴湿,常规棉大部分重育第2次苗,而嫁接棉一次育苗成功。在大暑的连续高温天气下,嫁接棉的落铃率也不到30%,远低于常规棉[1-2]。

1.2增加棉花的抗病性

选择的砧木为海岛棉,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尤其对土传病害的抗性更为突出。2009年以不耐黄萎病的湘杂3号为接穗,特庸镇兴胜村张万顺家102株嫁接棉中,发生黄萎病的只有1株;千秋镇滨兴村吴承奎家550株嫁接棉,发生黄萎病的15株,均低于相邻常规棉发病率30%左右。2010年以鲁研棉39号、鄂棉10号、中棉46号做接穗,在盐城市盐都区大岗镇歧山村和射阳县洋马镇北邗村2处同时嫁接,未发生枯萎病、黄萎病和其他病害。

1.3促进早结桃,提高产量

嫁接的棉花由于体内营养物质的交换,植株生长旺盛,促进了花芽分化,现蕾早。一般3片真叶时移栽,栽后10 d左右开始现蕾,棉桃充实快。2010年9月14日即白露后第6天,考察洋马镇北邗村的嫁接棉发现中下部平均有56个棉桃,上部刚至开花盛期,用常规棉的生长规律“白露花不归家”来衡量,产量基本确定。但10月12日再实地察看发现,每株棉花上部有棉桃15~20个,棉桃数量平均为72个/株,且桃壳呈深褐色,壳表皆有成熟的红褐色斑纹,几乎没有青色嫩桃,大部分可于11月中旬吐絮结束。以盐都区歧山村史乃宏家0.43 hm2嫁接棉测算,中棉46铃重6 g,籽棉产量为6.6 t/hm2。在2010年夏秋多雨的年份,夺得棉花高产,充分显示出杂交棉的优越性。

2嫁接关键技术

2.1制钵

选择土质肥沃、偏粘性的土壤,入冬后耕翻作床。苗床宽1.3 m左右(根据薄膜宽度灵活掌握),长度根据田块长短而定。床深12 cm,四周开排水沟,做好畹埂。3月20—30日在备好的钵床里取土制钵,加拌15%复合肥和杀菌剂,喷水搅拌均匀,以手握成团、平胸落地即散为宜。制钵器直径7.0~7.5 cm。将制成的钵整齐排放在钵床内,盖好薄膜,等待播种。

2.2播种

海岛棉于4月5—10日播种,陆地棉推迟7 d播种,播种前6 h分3~4次对钵体喷水,喷水量以小木棒从上至下戳透为标准。陆地棉与海岛棉播量为1粒/穴,播后覆盖1层湿土,轻压实,喷除草剂,搭架盖膜,四周用土封严踏实,防风揭膜。

2.3棚苗管理

播种封棚后10 d内不揭膜。棉苗出土80%左右时,晴天8:00左右将棚南侧用砖头垫起小通风,阴天低温潮湿不通风,如中午有太阳也要小通风。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封棚。随气温上升,通风时间逐步延长,晴天8:00左右揭膜,16:00—17:00左右封棚。第15天后,晴天白天全揭膜,夜间灵活掌握,阴雨天低温中午前后也要通风。15 d后要炼苗,晴天昼夜都要揭膜,阴雨天棚膜不揭,适当通风。

2.4嫁接时间

依棉苗长势情况在5月10—21日嫁接。砧木海岛棉第3片真叶长至一元硬币大,露出一心,陆地棉第1片真叶一元硬币大,露出一心时为最佳嫁接时间。嫁接在室内进行,共有5个环节:①海岛棉保留2片子叶,切去2片子叶以上茎叶;②取陆地棉一元硬币大的真叶和一心;③在保留2片子叶的海岛棉茎的中心垂直向下切长约1 cm口子,将取下一叶一心的陆地棉茎的两侧各削1刀,插入砧木海岛棉的切口中,在2片子叶下的结合部捆紧[3-4];④嫁接好的棉苗,及时移入床内,成排摆放,钵与钵隙间填上表层土,浇足水分,立即盖膜封棚,并盖上遮阳网封紧;⑤用遮阳网盖6~7 d,在此期间如晴天,可在避风向阳棚子的侧面观察苗床水分情况,如发现水分不足,要再喷1次水,立即封棚保温,7 d后逐步揭遮阳网,并由小通风过渡到全通风,炼苗,准备大田移栽。

2.5移栽后田间管理

一是按常规棉操作,二是按嫁接棉生长规律管理。实践证明,不锄草、不中耕、不打老叶、不抹赘芽、迟打顶、中轻后重化控的的管理方法,能够达到嫁接棉无限果枝、有限

果枝、零式果枝同时存在,结桃多、高产、稳产的目的。

3参考文献

[1] 郭香墨,刘金生.棉花良种引种指导[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2] 李红辉,李健强,王爱英.乌苏市棉花示范区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1.

[3] 张玲.优质棉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2.

第2篇:嫁接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棉花;优势;嫁接技术

嫁接栽培是一种无性杂交的方法,通过嫁接可以使砧木与接穗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交换,从而提高接穗的品质,使棉花达到抗寒抗病、生长速度快、早熟、丰产和改善品质的目的。现将棉花嫁接优势及关键嫁接技术总结如下,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1棉花嫁接的优越性

1.1提高棉花的抗逆性

经过5年的调查发现,由于嫁接中采用的砧木根系发达,长势旺盛,可以提高棉花根系的生活力和吸收肥水的能力,增强其对低温和高温的抵抗能力,提高棉花的抗逆性和丰产性,延长棉花的生育时间,增加棉花的产量。2010年射阳县清明中期至谷雨后期连续20多天的低温阴湿,常规棉大部分重育第2次苗,而嫁接棉一次育苗成功。在大暑的连续高温天气下,嫁接棉的落铃率也不到30%,远低于常规棉[1-2]。

1.2增加棉花的抗病性

选择的砧木为海岛棉,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尤其对土传病害的抗性更为突出。2009年以不耐黄萎病的湘杂3号为接穗,特庸镇兴胜村张万顺家102株嫁接棉中,发生黄萎病的只有1株;千秋镇滨兴村吴承奎家550株嫁接棉,发生黄萎病的15株,均低于相邻常规棉发病率30%左右。2010年以鲁研棉39号、鄂棉10号、中棉46号做接穗,在盐城市盐都区大岗镇歧山村和射阳县洋马镇北邗村2处同时嫁接,未发生枯萎病、黄萎病和其他病害。

1.3促进早结桃,提高产量

嫁接的棉花由于体内营养物质的交换,植株生长旺盛,促进了花芽分化,现蕾早。一般3片真叶时移栽,栽后10 d左右开始现蕾,棉桃充实快。2010年9月14日即白露后第6天,考察洋马镇北邗村的嫁接棉发现中下部平均有56个棉桃,上部刚至开花盛期,用常规棉的生长规律“白露花不归家”来衡量,产量基本确定。但10月12日再实地察看发现,每株棉花上部有棉桃15~20个,棉桃数量平均为72个/株,且桃壳呈深褐色,壳表皆有成熟的红褐色斑纹,几乎没有青色嫩桃,大部分可于11月中旬吐絮结束。以盐都区歧山村史乃宏家0.43 hm2嫁接棉测算,中棉46铃重6 g,籽棉产量为6.6 t/hm2。在2010年夏秋多雨的年份,夺得棉花高产,充分显示出杂交棉的优越性。

2嫁接关键技术

2.1制钵

选择土质肥沃、偏粘性的土壤,入冬后耕翻作床。苗床宽1.3 m左右(根据薄膜宽度灵活掌握),长度根据田块长短而定。床深12 cm,四周开排水沟,做好畹埂。3月20—30日在备好的钵床里取土制钵,加拌15%复合肥和杀菌剂,喷水搅拌均匀,以手握成团、平胸落地即散为宜。制钵器直径7.0~7.5 cm。将制成的钵整齐排放在钵床内,盖好薄膜,等待播种。

2.2播种

海岛棉于4月5—10日播种,陆地棉推迟7 d播种,播种前6 h分3~4次对钵体喷水,喷水量以小木棒从上至下戳透为标准。陆地棉与海岛棉播量为1粒/穴,播后覆盖1层湿土,轻压实,喷除草剂,搭架盖膜,四周用土封严踏实,防风揭膜。

2.3棚苗管理

播种封棚后10 d内不揭膜。棉苗出土80%左右时,晴天8:00左右将棚南侧用砖头垫起小通风,阴天低温潮湿不通风,如中午有太阳也要小通风。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封棚。随气温上升,通风时间逐步延长,晴天8:00左右揭膜,16:00—17:00左右封棚。第15天后,晴天白天全揭膜,夜间灵活掌握,阴雨天低温中午前后也要通风。15 d后要炼苗,晴天昼夜都要揭膜,阴雨天棚膜不揭,适当通风。

2.4嫁接时间

依棉苗长势情况在5月10—21日嫁接。砧木海岛棉第3片真叶长至一元硬币大,露出一心,陆地棉第1片真叶一元硬币大,露出一心时为最佳嫁接时间。嫁接在室内进行,共有5个环节:①海岛棉保留2片子叶,切去2片子叶以上茎叶;②取陆地棉一元硬币大的真叶和一心;③在保留2片子叶的海岛棉茎的中心垂直向下切长约1 cm口子,将取下一叶一心的陆地棉茎的两侧各削1刀,插入砧木海岛棉的切口中,在2片子叶下的结合部捆紧[3-4];④嫁接好的棉苗,及时移入床内,成排摆放,钵与钵隙间填上表层土,浇足水分,立即盖膜封棚,并盖上遮阳网封紧;⑤用遮阳网盖6~7 d,在此期间如晴天,可在避风向阳棚子的侧面观察苗床水分情况,如发现水分不足,要再喷1次水,立即封棚保温,7 d后逐步揭遮阳网,并由小通风过渡到全通风,炼苗,准备大田移栽。

2.5移栽后田间管理

一是按常规棉操作,二是按嫁接棉生长规律管理。实践证明,不锄草、不中耕、不打老叶、不抹赘芽、迟打顶、中轻后重化控的的管理方法,能够达到嫁接棉无限果枝、有限

果枝、零式果枝同时存在,结桃多、高产、稳产的目的。

3参考文献

[1] 郭香墨,刘金生.棉花良种引种指导[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2] 李红辉,李健强,王爱英.乌苏市棉花示范区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1.

[3] 张玲.优质棉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02.

第3篇:嫁接的技术范文

靖边县现有拟退耕还林总面积128万多亩,其中退耕造林32.03万亩,山杏面积达26.86万亩,占退耕地面积的84.3%,主要分布于南部丘陵沟壑区,涉及22个乡镇,山杏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最大的缺点是皮薄、仁小、经济效益不高,其次是花期较早,而本地区晚霜期则迟,很容易遭受晚霜危害,至少造成减产,第三是管理粗放,特别是对于野生山杏树几乎处于自生自长状态,如果能将抗逆性强、耐瘠薄等优良性状的山杏品种,通过无性繁殖(嫁接)技术改变为鲜食兼仁用的优良品种。并利用环境小气候选择在房前屋后、避风向阳的地块栽培管理,就能避免晚霜冻害的局面,一旦经济效益显现,就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典型示例:

靖边县政府2007年把山杏嫁接改优试点3000亩在“富民工程”项目中立项,试点区主要布局在境内所处东、西、南、北方位的12的乡镇,嫁接改优数量园区条件,采取隔行、隔株或全国嫁接的办法。不同区域嫁接量不同,其目的是在全县范围内探索山杏树嫁接改优的最佳适宜区。品种主要选择金太阳、华县大接杏、梅杏、沙金红、张公元等。截止2009年底,试点区三年累计山杏嫁接改优面积达5000亩。经过业务部门技术人员实地试验观察,县域内除了房前屋后、适宜山杏树嫁接改优适宜区是避风向阳的缓坡地,嫁接改优效果最佳。以五里湾乡王克浪沟村试点村为例,2007年嫁接了150亩,成活率达90%,由于避风向阳的缓坡地条件优越加之嫁接后管理到位,2008年部分幼树挂果,2009年全园83%的嫁接植株投了产,通过单株产量调查,凡挂果树平均株产6.2公斤,按市场售价每公斤3-4元,挂果树平均每株收入22元,150亩采取隔行或隔株嫁接的方式,共嫁接山杏树2689株,其中挂果2203株,总收益48600元,2009年又遇害霜冻侵袭,其它杏树大幅减产,而该园平均株产仍保持7.2公斤以上,由此可见效益可观,山杏嫁接改优达到“当年嫁接、次年成型、三年见果、四年丰产”的目标已成现实,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得以推广,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发展依据。

三、嫁接技术流程:

山杏树嫁接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也是一条多、快、好、省的建园途径,经过多年来的试点示范,基本掌握了嫁接时期、嫁接部位、嫁接方法等几个关键技术环节并总结出适合本区域的技术规程。

1、嫁接前的准备

A、接穗的采集与储藏,选择无病虫害的健壮树体,于发芽前采集枝条充实,芽眼饱满、无伤痕的一年生营养枝,每50或100条一捆,表明品种、储藏于背阴沟、果库或地下室湿砂中备用。

B、品种与园地的选择,在本地区宜选用华县大接杏、金太阳、梅杏等授粉品种为凯特,为了避免或减轻晚霜对花期和幼果危害,尽量选择避风向阳,有浇水条件的园地,在嫁接前最好给砧木根部浇水一次,有利于嫁接口愈合和接芽的生长。

2、嫁接技术

A、嫁接时期:嫁接的适宜时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嫁接过早,树液没有流动,接穗不能及时得到树杆内水分的供给,嫁接过晚,叶芽萌发,发枝迅速,养分、水分损失太大,降低成活率。

B、嫁接部位,嫁接部位按树龄的不同分为低位个高位嫁接两种,对3-4年的杏树可从基部距地面30-50cm处嫁接,叫低位嫁接。对5年以上大树,需在主干以上的主枝和侧枝进行嫁接,叫高位嫁接。

C、嫁接方法:低位嫁接常采用切接、劈接、腹接等方法,一般在春季萌芽时,将选留的山杏,在嫁接部位锯断,削平锯口在其上进行嫁接。在风力过大易折断的地方,可在10-15cm处低接。

D、接口绑束:嫁接口一定要绑严,绑束物选用塑料条为宜,自下而上缠紧嫁接口,接穗顶端要“戴帽”以不漏气为度,利于提温,促进成活。

3、接后管理

A、除萌抹芽:嫁接3-4周后进行成活率检查,对嫁接成活的植株,嫁接口以下萌发出的新芽及时抹除,集中营养供接穗生长,嫁接口愈合后开始加粗生长,应及时解除绑束物。若未成活,可留1-2个健壮萌条,继续培养以备再接。

B、撑杆搭架:接穗萌发迅速生长,树叶量增加很快,接口新的愈合组织承受不了新枝的重量,极易被风折断,因此,必须在每个接头上绑一根支棍,绑架支棍在接口以上的长度不少0.8cm。

C、剪枝摘心:嫁接后每个接穗上留3-4个芽,在生长季节进行2-3次剪枝,第一次在接穗上萌芽长到20-30cm是进行。方法是选留1-2个生长健壮枝作为树冠的主枝进行培养,剪除其余枝,当留下的枝条长到60-70cm时,进行第二次剪枝,主要是疏除多余的二次枝,只留下4-5个,进一步培养成侧枝和辅养枝。

D、病虫防治:嫁接成活后新梢嫩叶易遭金龟子、红蜘蛛、蚜虫等危害,选用内吸剂及时防治,以免影响新梢生长。

E、田间管理:及时松土除草,园内常年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新梢旺盛生长期及时追肥,以氮为主,秋季落叶后结合深翻施入有机肥,有浇水条件的园地,施肥后随时浇水。

第4篇:嫁接的技术范文

砧苗是指利用种子繁育而成的实生苗,主要作为嫁接苗的砧木。

我国核桃砧木种类主要有7种:核桃、铁核桃、核桃楸、野核桃、麻核桃、吉宝核桃和心形核桃。

我国北方采用核桃砧木或核桃楸砧木效果较好;南方以野核桃和铁核桃为宜。砧木苗为1~2年生树,干径在10厘米以上。高接改优用的苗木树龄可大一些,但一般不超过30年生的。嫁接部位砧桩多是侧枝或副侧枝,砧桩横断面宜在8厘米以下。

2 接穗选择

应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良种树为采穗母树。枝接穗条标准:枝接穗条长1米左右,粗1~1.5厘米的发育枝或徒长枝,生长健壮,发育充实,髓心较小,无病虫害。

芽接穗条标准:芽接穗条应是木质化较好的当年发育枝,芽成熟饱满,而幼嫩新梢不宜做穗条。

3 接穗的采集、贮运及处理

(1)接穗采集。枝接接穗的采集时间,北方宜在秋末冬初采集。冬季抽条和寒害轻微地区或采穗母树为成龄树时,可在春季芽萌动之前采穗,随采随用。

芽接接穗,多为夏季随用随采。如需贮运贮藏期不宜超过5天。

采穗方法:接穗剪口要平,不要呈斜茬。将穗条根据长短和粗细进行分级,每捆30~50根,有条件的最好用蜡封剪口,并用标签标明品种。

芽接接穗,从树上剪下后要立即去掉复叶,保留叶柄,每捆20或30根,标明品种。

(2)接穗贮运。枝接接穗运输前,先用塑料薄膜包好密封。远途运输袋内要放些湿锯末或苔藓。严冬运输接穗应注意防冻。

越冬贮藏:在阴凉处挖宽1.2米、深80厘米的沟,长度按接穗多少而定。将接穗捆放入沟内,每层中间加10厘米左右的湿沙或湿土,上盖放湿沙或湿土约20厘米厚,土壤结浆后再加厚40厘米。贮藏接穗的最适温度为0~5℃,最高不能超过8℃。

芽接接穗,采下接穗后,用塑料薄膜包好,要通风,不可密封,里面放些苔藓或湿锯末等。运到嫁接地时,要及时打开薄膜,放在潮湿阴凉处,并经常洒水保湿。

(3)接穗处理。主要是剪截和蜡封。一般需在嫁接前进行。接穗剪截长度:室内嫁接接穗长度一般在13厘米左右,有1~2个饱满芽;室外枝接接穗长度为16厘米左右,有2~3个饱满芽。蜡封时间一般应在嫁接前15天以内进行,效果最佳。

4 嫁接时期

核桃的嫁接时期,室外枝接的适宜时期是从砧木发芽至展叶期。北方多在3月下旬到4月下旬;南方则在2―3月份。

芽接的时间:北方地区多在6月到8月中旬,其中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最好。

5 嫁接方法

5.1 枝接

(1)室外枝接。主要有劈接、插皮舌接、插皮接、腹接和切接。(2)室内枝接。核桃室内枝接是利用出圃的实生苗做砧木,在室内进行嫁接的方法。具有适宜嫁接期长,可实行机械化操作,成活率高且稳定等优点。该法在整个休眠期都可进行,但以3―4月份为最适期。室内嫁接因所用砧木不同,可分为苗砧嫁接和子苗砧嫁接2种:①苗砧嫁接:此法的优点是嫁接成活率高,尤其适用于室外嫁接较难成活的地区。嫁接方法多为舌接法。砧木用1~2年生实生苗,根颈部直径1~2厘米,秋季出圃假植,随用随取。3月份以前嫁接,于嫁接前10~15天,要对砧木和冷藏的接穗进行“催醒”(时间3~5天,温度26~28℃)。嫁接前于根颈以上8厘米处剪断砧干。选与砧木粗细相当的接穗剪成12~14厘米长的光滑斜面,在削面由下往上1/3处用芽接刀开一接舌,深达2~3厘米。砧、穗削好后要立即插合,使各自的舌片插入对方的切口,双方削面紧密镶嵌,并用塑料条或细麻绳绑紧。并将接穗顶部进行蜡封,然后将接好的苗子成排斜放(呈35°~45°角)在温床中进行愈合。温度保持在25~30℃,经10~15天后,再置于0~2℃温度条件下保存,待春季4―5月份栽植。也可在温床愈合后,让苗木在床内萌发展叶,逐步进行适应性锻炼,然后移到田间栽植。②子苗砧嫁接:此法的优点是嫁接效率高,育苗周期短,成本低。

第一步,培育砧木:选个大、成熟饱满的坚果为种子,根据嫁接期的需要,分批进行催芽和育苗床播种。当胚芽长到5~10厘米时即可嫁接。

第二步,准备接穗:从优良品种母树上采集充实健壮、无病虫害的1年生发育枝。接穗要求细而充实,髓心小,节间较短,直径以1~1.5厘米为宜。超过2厘米则不能使用。将接穗剪成12厘米左右的枝段(上留1~2个饱满芽),并进行蜡封处理。第三步,嫁接:3月份,(3月上中旬最好)。方法多用劈接。第四步,愈合和栽植:先做好苗床,并在底层铺25~30厘米厚的疏松肥沃土壤。苗床上面搭成拱形塑料棚(中间高1.5厘米左右),然后将嫁接苗按一定距离埋植起来,接口以上覆盖湿润蛭石(含水率为40%~50%),愈合温度24~30℃,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并注意放风,通气。约经15天左右,接穗芽就可萌发,此时白天要揭棚放风逐步增加日照和降低室温,使苗木得到适当锻炼。30天左右,当有2~3片复叶展开,室外日平均气温升到10~15℃,即可移栽到室外圃地。

第5篇:嫁接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文冠果 冬季嫁接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25-01

文冠果为无患子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1-2],原产自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主要集中在内蒙、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文冠果的种植适应区主要包括沙草地、撂荒地、多石地区、黄土丘陵地区等。文冠果喜阳,耐半阴,且对土壤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抗旱能力极强,即使在-41.4℃的温度下也可安全越冬。现在黄土高原某地区布设试验基地,对文冠果冬季嫁接情况进行对比试验和分析,以提高文冠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1 黄土高原文冠果试验基地的基本概况

在黄土高原某地区布设试验基地,该试验基地设在陕西靖边县林业局管辖范围内的苗圃中,全县按地形地貌分为三个区域:北部风沙滩区、中部梁峁涧区、靖边红沙峁――丹霞地貌南部丘陵沟壑区,分别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且通风条件良好。该地区土壤主要以褐色土壤为主,且有少量的黑垆土,年平均气温7.8℃,≥10℃的植物生长有效积温为2800℃,年平均无霜期为130d,年平均降雨量395.4mm,平均日照时数为2768.2h,为苗木生长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土壤和气候条件。

2 冬季嫁接文冠果的试验方法

本研究中接穗来源主要来源于陕西、内蒙、辽宁的五个县区,主要包括5个采集区。根据各地区接穗在萌动时间上的差异,接穗的选取日期为7月10日~9月31日。在Ⅰ区采集接穗53株,在Ⅱ区采集接穗815株,在Ⅲ区采集接穗581株,在Ⅳ区采集接穗349株,在Ⅴ区采集接穗179株。采集过程中,接穗所处环境的最低温度为-2~6℃,所处最高温度为8-21℃,在此种气温条件下,采集接穗进行嫁接和对比试验。

接穗给予不同的保存方法,主要采用三种保存方法:即:低温湿藏、常温保存、低温冷藏,通过对比嫁接成活率,对三种保存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其中,常温保存是指在接穗采集后,将其直接放置在密闭环境内,放置时间为6小时左右。低温湿藏是指接穗采集结束后,即刻使用湿棉包裹冰块,并通过此种方式降温。将接穗放置在温度为10℃以下且湿度充足的环境下保存,保存时间为2d。低温冷藏是指将接穗切口5cm的切口,并将其浸泡在水中,浸泡12h后,将其放在0-5℃的冰箱中保存。

由掌握文冠果专业技术的相关技术人员实施嫁接操作,在嵌牙接的基础上,Ⅰ区、Ⅱ区采用1cm切芽,从两个方向交叉缠绕捆绑;Ⅲ区、Ⅳ区及Ⅴ区采用2-3cm切芽,沿一个方向缠绕捆绑嫁接。

3 文冠果冬季嫁接的研究结果

3.1 影响文冠果冬季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文冠果的的接穗采集时间为7月10日~9月31日,嫁接时间为10月1日~11月29日,接穗采集后最长的保存时间为1个月。Ⅰ区、Ⅱ区、Ⅲ区、Ⅳ区的接穗采集时间为连续3天,且采集区域集中在辽宁省部分地区及内蒙部分地区,但接穗保存方式存在差异性。Ⅳ区接穗开始萌动,且嫩芽开始膨胀变大,大部分嫩芽长出1cm以上,Ⅴ区接穗的采集地区为陕西省南部。若能对5个采集区的接穗实施良好保护,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低温湿藏、低温冷藏、湿沙埋藏法等,保障接穗在保存过程中避免受到热空气和潮气影响,保障接穗在1个月的保存期内完好,提高嫁接成功率,具体见表1。

4 研究结论

影响文冠果嫁接成活的相关因素较多,有研究显示[3],文冠果嫁接成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接穗采集地区的温度、接穗的保存时间、接穗保存的具体措施以及嫁接手法等。本次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但同时也提出,若在一定时间和温度范围内,接穗的保存时间以及采集地区的温度不会影响文冠果的嫁接成功率。针对此种情况,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黄土高原地区文冠果的嫁接成功率。

首先,要妥善保存接穗。采集接穗后,要根据采集区域、接穗情况等具体因素选择低温湿藏、常温冷藏以及低温冷藏等方式进行保存。在接穗保存过程中,要注意接穗在保存期间不受热、不脱水,可使保存期延长到1个月,且不会对嫁接成功率造成影响。但需要注意,在接穗采集后,常规保存的时间不宜过长,常规条件下保存时间过长将导致接穗受热,出现脱水现象,使嫁接成活率降低。

其次,接穗采集地区温度要适宜。若接穗采集地的温度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将不会对嫁接成活率造成影响。同时,也可保障接穗萌动、尚未展叶前采集的接穗嫁接成功率。

再次,提升嫁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文冠果嫁接成活率与技术人员的嫁接技术息息相关,因此,无论是新上岗的嫁接技术人员,或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均需要进行再培训和训练。

最后,需要掌握正确的嫁接方法。嫁接成功率与幼芽长度、绑带缠绕方法以及嫁接速度等关系较为密切,本次试验仅选用两种长度范围进行嫁接成活率的对比试验,在其他长度上的嫁接成活率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郭有燕,张文辉,周建云,等.黄土高原丘陵区文冠果天然种群实生苗更新特征[J].林业科学,2015,51(2):11-17.

第6篇:嫁接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茄子;嫁接栽培;影响;研究进展

现代蔬菜生产呈现设施化、基地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蔬菜连作不可避免,连作障碍日益严重,已成为设施栽培的限制因素。在设施蔬菜生产中,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是重要的蔬菜种类之一,设施条件下的茄子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同样存在连作问题。目前,在中国实施嫁接栽培仍是克服茄子生产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采用嫁接的办法,利用高抗或免疫的砧木与栽培品种进行嫁接,既可以防治茄子的土传病害,又能增强茄子的抗逆性。

1.茄子嫁接技术的应用

1.1砧木的筛选与利用

选择适宜的砧木是嫁接的基础,良好的茄子砧木应与接穗有较高的嫁接亲和力和良好的共生亲和力,具有更强的耐病虫、耐寒、耐热、耐湿和较强的吸水和吸肥能力。目前,在生产上使用较多的砧木有托鲁巴姆(Solarium torvum S)、CRP和赤茄(Solanum integriflium P)。不同砧木品种的特性各不相同,筛选丰产、高抗的砧木是提高嫁接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基础。随着对嫁接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内部机理上为抗逆、丰产砧木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此外,生理生化指标与田间自然鉴定筛选相结合,加速高抗砧木的筛选,是蔬菜砧木品种开发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

1.2嫁接方法

最基本的嫁接方法有插接、劈接、靠接等,并由此衍生出新的嫁接方法。目前,栽培生产上使用较为广泛的茄子嫁接方法主要是劈接法,其嫁接成活率达90%以上(表1),且操作简便易学。在进行茄子幼苗嫁接时,应根据砧木和接穗的生长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期,以使砧木与接穗品种的幼苗在茎粗和木质化程度、生理年龄等方面协调,利于嫁接伤口的愈合及嫁接苗的茁壮生长。

2.嫁接对茄子的影响

2.1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于嫁接苗的根系强大,在土壤中有效吸收面积增加,加强了根系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表现为茄子生长势强,植高、开展度增加,根、茎粗壮,叶面积增大,根系量比对照增加40%~60%。

2.2 对茄子品质的影响

以托鲁巴姆为砧木、快圆茄为接穗进行嫁接,研究嫁接对茄子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含量及分布的影响。有研究报道,嫁接后除可溶性糖含量略低于对照外,蛋白质、VC及果实中的含水量均高于对照。

2.3对茄子产量的影响

以快圆茄为自根苗做对照,嫁接苗果皮黑亮,果型周正,无畸形果,果脐小,商品价值明显提高;平均单果质量400g左右(表2),小区产量明显提高,在嫁接苗与自根苗均未发病的情况下,产量能提高3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嫁接茄子果实生长优良,单株连续坐果能力增强,盛果采收期延长,终收期推后,可使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

2.4对茄子抗病性的影响

有报道认为,嫁接作为一种诱导因子,可通过砧穗中各种抗病途径,如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速率增大,根系活力提高,束缚水/自由水的比值增大,根系和叶片中POD、PAL活性提高等,从而增强植株的抗病力。试验中发现嫁接苗可有效地提高茄子对土传病害的抗性,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降低。

2.5对茄子抗逆性的影响

2.5.1耐低温性 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嫁接苗发生冷害的时间延长,受害程度较轻。陈贵林等研究表明:在5℃低温胁迫下,钙缺乏均会降低嫁接苗与自根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自由钙等含量,但嫁接苗降低的幅度低于自根苗。高青海等研究证明,不同茄子砧木幼苗的抗冷性存在显著差异,且砧木苗的抗冷性与嫁接苗的抗冷性密切相关,砧木苗抗冷性越强,嫁接苗的抗冷性也越强。

2.5.2耐盐性 刘正鲁等以从日本引进的茄子设施栽培专用耐盐品种Torvum Vigor为砧木,栽培品种苏崎茄为接穗,研究了80mmol?L-1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和自根苗生长、多胺代谢和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的生长量、3种不同形态的多胺(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和ABA含量均显著高于自根苗,嫁接苗生长和多胺代谢受NaCl胁迫的影响小于自根苗。李宁等以嫁接茄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NaCl胁迫下嫁接(下转第92页)(上接第90页)茄子中O-2的产生速率及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嫁接茄子中O-2 产生速率的上升幅度小于自根茄子,茄子幼苗叶片及根系中的POD活性上升,SOD活性下降,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但嫁接苗的保护酶活性始终高于自根苗。白丽萍等研究表明:在NaCl处理下,嫁接苗株高抑制率和茎粗抑制率均低于自根苗,自根苗受NaCl伤害明显重于嫁接苗,在NaCl胁迫下,嫁接苗的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自根苗,但其脯氨酸含量则明显高于自根苗。

3.研究展望

3.1深入开发和选育砧木

中国现有砧木大多引自日本,但其抗病砧木数量少,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也有较多野生茄子资源,尚需进一步开发,应加强对茄子野生种质资源的搜集、选育工作。此外,我们还应加强对砧木和接穗的质量、嫁接方法、嫁接苗的管理、培养基质的配制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工厂化育苗,使嫁接苗商品化,以便更好地指导生产,服务生产。

3.2杂交砧木杂交一代的鉴定

在茄子抗病育种中,高抗黄萎病、根腐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的品种尚未见报道。茄子的抗病基因多存在于半野生种和野生种中,目前已有利用远缘杂交方法选育出的杂交砧木品种,即用栽培种与野生种或半野生种杂交获得杂交一代,并适用于生产。其杂交一代的特点为:田间农业性状表现介于双亲之间,植株高大,分枝旺盛,抗逆性强;无正常花器或有正常花器但天然及人工自交均不结果(镜鉴试验证明F1可育花粉率为3%)。目前对杂交砧木F1的鉴定大多采用田间性状观察法,在此基础上展开通过F1与双亲的DNA鉴定方法的研究,可高效、快捷地鉴定远缘杂交F1。

3.3茄子抗病资源的创新

第7篇:嫁接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紫叶李;库尔勒地区;栽培;嫁接繁殖管理技术

随着现代园林绿化档次的不断提升,人民对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的品种丰富性及其景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库尔勒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大城市绿地,对园林树木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对景观效果好、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的树种十分的渴求。

紫叶李,又名红叶李,是蔷薇科李属落叶小乔木樱李的变形,原产于亚洲西南部,现在华北及以南地区广为栽植,是园林绿化的重要树种,现将其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 库尔勒市的自然地理概况

库尔勒市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1.4℃。极端最高温度42℃,极端最低温度为-28℃,年平均降水量50.4mm ,年平均蒸发量2554.9~3044mm,相对湿度45~55%,年均日照时数2971~3133小时。无霜期年均180~210天。冻土深度63cm。气候特征表现为春季升温快而不稳,有春寒和倒春寒、春旱、风沙较多,大风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夏季炎热干燥;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寒冷干燥。

2. 紫叶李的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2.1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小枝光滑,幼时紫色。叶卵形至倒卵形,瑞尖,基部圆形,重锯齿剑细,紫红色,花期3~4月,花淡粉红色,花单生或2朵簇生,花部无毛,花梗长1.5~2厘米。核果扁球形,径1~3厘米,,熟时黄、红或紫色,光亮或微被白粉,果常早落。

2.2 生态习性。

喜光也稍耐阴,抗寒,适应性强,以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为有利。怕盐碱和涝洼。浅根性,萌蘖性强,对有害气体有一定的抗性。

3. 栽培环境的选择

紫叶李喜光,应种植于光照充足处,切忌种植于背阴处和大树下,光照不足不仅使植株生长不良,还会使叶片发绿。紫叶李耐旱、喜湿,但不耐积水,栽种于干燥之处可正常生长,在低洼处种植则生长不良。紫叶李对土壤要求不严,喜肥沃、湿润的中性或酸性沙质壤土,也能耐轻度盐碱土,在pH值为8.8、含盐量为0.2%的轻度盐碱土中能正常生长。紫叶李较耐寒,但也应该尽量种植于背风向阳处,尽量不要种植在风口。紫叶李的叶片为紫红色,种植应注意不要顺色,颜色有差异方可显出叶色的美观。

4. 水肥管理

(1)紫叶李喜湿润环境,对于新栽植的苗常浇水外, 6月至9月要每星期浇两次水,以后按照土壤的湿度来确定灌溉次数,每次浇完水后,地板结前松土并除草。11月中旬浇透封冻水。在第二年的管理中也按照第一年浇水次数来浇水即可。从第三年起只需每年早春和初冬浇足、浇透解冻水和封冻水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进入秋季一定要控制浇水,防止浇水多而使枝条徒长,在冬季遭受冻害。

(2)紫叶李喜肥,除在栽植时在坑底施入适量腐熟发酵的农家肥或油渣外,以后每年在施入一次农家肥和油渣,可使植株生长旺盛,叶片鲜亮。但需要说明的是,紫叶李虽然喜肥,但每年只需要在秋末施一次肥即可,而且要适量,如果施肥次数过多或施肥量过大,会使叶片颜色发暗而不鲜亮,降低观赏价值。

5. 整形修剪

(1)紫叶李最佳的树形是“疏散分层形”。 在实际工作中,“自然开心形”应用较多。 “疏散分层形”一般分四年进行。第一年的修剪在栽植后进行,在干高0.8至1.2米处短截,剪口下的第一个芽作为主枝延长枝,另在第一个芽的下方选取3至4个粗壮的新生枝条作为主枝,枝条应均匀分布,可不在同一轨迹,但上下不应差5厘米以上,且应呈45度角向上展开。主枝选定好后,在生长期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摘心,以促其粗壮。第二年入冬前进行,修剪时还适当短截主枝延长枝,选取壮芽,在其上1厘米处短截,芽的方向应与头年主干延长枝的方向相反,主枝也应进行短截,留粗壮的外芽。第三年冬剪时,主干延长枝再与第二年的主干延长枝方向相反,并选留第二层主枝,也同样保留外芽,长成后与第二年主枝错落分布。第四年照此法选留第三层主枝。

(2)“自然开心形”修剪方法是:苗定植后,在干高0.5至1米处对其进行短截,不使其生长成主枝延长枝,只选取3至5个新生枝条做主枝,所留主枝分布应大致均匀,且开张角度要呈45度,然后按“疏散分层形”修剪主枝的方法来逐年进行修剪。这种树形虽不如“疏散分散形”美观,但比疏散分层形树冠通透性好,观赏效果也不错。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种树形,在对各层主枝进行修剪的时候,应适当保留一定数量的侧枝,使树冠充实而不空洞,在树形基本形成后,每年只需要剪除过密枝、下垂枝、重叠枝、交叉枝和枯死枝即可。

6. 病虫害防治

6.1 虫害。

紫叶李的主要虫害有:红蜘蛛、刺蛾、叶跳蝉、蚜虫、介壳虫等。防止红防治红蜘蛛的主要农药有炔螨特1500~3000倍液、哒螨灵1000倍液喷洒;刺蛾用BT乳剂1000倍液喷杀;叶跳蝉用10%哔虫啉1500倍液喷杀;蚜虫用3%或5%叮虫眯1000~1200倍、3%吡虫啉1000~1500液喷洒;介壳虫雌成虫4月底至5月下旬膨大、6月至8月若虫危害较严重,这时用40%杀扑磷800~1500倍、速蚧克1000倍、40%速扑杀1000倍或蚧安1000~1500倍液喷洒防治。

6.2 病害。

紫叶李抗病性较强,常见的病害是细菌性穿孔病。这种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发病后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和观赏效果,重者还会导致病株死亡。

6.2.1 症状:初发病时,叶片开始出现水渍状小褐点,然后逐步扩展成直径2厘米左右的紫褐色圆形或多角形病斑,病斑周边有浅黄色晕圈,最后病斑逐渐干枯并脱落成孔状。

6.2.2 发生规律:该病由野油菜黄单孢杆菌桃李穿孔病变种侵染所致。病菌在枝梢病斑和病芽内越冬。第二年春季病组织溢出病原细菌,借雨水、气流和昆虫传播侵染。病菌发育温度为5℃至35℃,最适宜温度在25℃左右,连续阴雨天或遇蚜虫等昆虫严重危害时,易造成大面积流行。

6.2.3 防治方法:(1)合理修剪,利于植株通风透光;(2)注意防治蚜虫、介壳虫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3)加强水肥管理,种植穴内切忌积水,施肥要注意营养平衡,特别注意磷钾肥的施用;(4)春季发芽前喷施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消灭菌源;(5)发病初期喷施95%细菌灵或15%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天喷施一次,连喷3至4次可有效控制住病情。

7. 繁殖方法

紫叶李常采用的繁殖方法有芽接法、劈接法和扦插法。

7.1 芽接法。

在库尔勒最为常用的砧木有杏、桃和梨树。比较而言,桃树生长势旺,叶色紫绿,但怕涝;梨树做砧木较耐涝;杏树寿命较长,但也怕涝。嫁接的砧木一般选择两年生的苗,最好是专门做砧木培养的桃树、梨树、杏树,嫁接前要先短截,只保留地表上的5至7厘米的树桩,6月中下旬,在事先选做接穗的枝条上定好芽位,接芽要饱满、壮实,无干尖和病虫害。用经过消毒的芽接刀在芽位下2厘米处向上呈30度角斜切入木质部,直至芽位上1厘米处,然后在芽位上1厘米处横切一刀,将接芽轻轻取下,再在砧木距地3厘米处,用刀在树皮上切一个“T”形切口,使接芽和砧木紧密结合,再用塑料带绑好即可。嫁接后,接芽在7天左右没有萎蔫,说明已经成活,25天左右就可以将塑料带拆除。

7.2 劈接法。

劈接法是在库尔勒最常用的嫁接方法之一。一般在3月初树液开始流动,萌芽前进行。在嫁接过程中接穗选好后下部一面削成2.5~3cm的大斜面,另一面削成1cm的短斜面,然后用刀挑开砧木皮层,将接穗插入皮层,如果皮层过紧,可用嫁接刀在接穗插入前先纵切一刀,将接穗再插入中央,此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接穗的背面切口全部插入,应留0.5cm的伤口在外面,这样不仅利于接穗成活,而且能避免切口出现疙瘩。根据砧木粗度,接三四个接穗,接完后,用塑料布将接砧木横截面包紧。嫁接后15天左右接穗开始萌发,再过10天接穗抽枝成小枝条,并长5到7只小叶,接穗在生长过程中每星期一次除抹掉砧木上的萌蘖,以免过多消耗养分。6月初,嫁接口愈合基本完成,开始解绑嫁接口塑料薄膜,在秋季增进伤口愈合速度。

7.3 扦插法。

扦插一般在11月上旬进行。

7.3.1 插条准备。

选择树龄3至4年,生长健壮的树作为木树。在秋季落叶后从母树上剪去无病虫害的当年生枝条,也可结合整形修剪将剪下来的粗壮、芽饱满、无病虫害及无机械损伤的枝条作为插条。将选出的插条剪成40至50厘米的枝断,按100之200支打捆,用湿沙埋入贮藏。

7.3.2 扦插地选择和整地。

扦插地应选择苗圃排灌地方,土壤要求为深厚、肥沃、疏松的沙壤土。征地前,均匀撒施农家肥,并用50%多菌灵1500克撒于土中,进行土壤杀菌消毒。然后深翻、细耙、平整后准备扦插。

7.3.3 扦插方法。

扦插前,先将刚剪下的或贮藏在湿沙中的枝条,剪去细弱枝和失水干缩部分,然后自下而上,将长枝条剪成长10至12厘米,有3至5个芽的插穗。插穗下端近芽处剪成光滑斜面,以增加形成层与土壤的接触面,有利于生根。插穗上端距芽眼1厘米处剪齐成平面。插穗剪好后,应立即将其下端斜面浸泡在清水中1天,是插条充分吸足水。用生根粉按比例调好生根剂,蘸浸插穗以利生根。插穗斜面向下插入土中,株行距20厘米,上端的芽露出地面1厘米。扦插后立即浇一次透水,使插穗与土壤密接,地面稍干后用双层地膜覆盖保墒。

7.3.4 扦插后的管理。

7.3.4.1 苗床有地膜可保持长时间保湿,如地膜下土壤干燥在沿畦沟浇水即可。温度低于5℃时温室外加保温被防冻保温;最低气温升至0℃后,白天打开保温被;最低温度达到5℃以上是,白天打开温室窗户适当通风,防高温烧伤幼苗。

7.3.4.2 在3月中旬再浇一次透水,并在中午棚温较高时适当通风进行炼苗。

第8篇:嫁接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 嫁接技术 茄果 应用优势 前景

[中图分类号] S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66-01

1 嫁接技术在茄果类蔬菜中的应用

1.1 砧木的选择

茄果类蔬菜嫁接技术中最基础的就是对砧木进行选择,良好的砧木必须要有极强的共生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抗性、吸水吸肥能力和防止土传病害的作用。选择砧木品种一般能同时抗茄果类黄萎病、枯萎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等。常用砧木品种有托鲁巴姆、超托鲁巴姆、赤茄等。

1.2 嫁接技术

我国现有的茄果类蔬菜嫁接技术有:插接、劈接、斜切接以及靠接等,这些技术也在逐步得到完善和创新,达到了嫁接蔬菜90%以上的成活率,增加了茄子、辣椒、番茄等蔬菜的产量,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

在对茄果类蔬菜进行嫁接栽培的时候,要根据砧木和接穗口的生长特性、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的质量的因素,确定播种期,让砧木和接穗品种的幼苗能够相互协调发展,有利于嫁接处快速愈合并正常生长,保证嫁接品种的产量。

2 嫁接栽培技术在茄果类蔬菜中应用的优势

2.1 促进生长,提高产量

嫁接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茄果类蔬菜的产量,提高品种的抗性。嫁接的砧木具有较强的吸水吸肥能力,提高蔬菜品种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灾害的侵袭,减少了人工成本,也增加了品种的产量。对于辣椒、番茄、茄子等蔬菜品种相对于没有嫁接的产量提升了50%,增加了农民的收益,满足市场需求量的同时,也推动了农业嫁接技术的发展。

2.2 有效提高抗土传病害

茄果类蔬菜容易出现枯萎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这些病能够影响茄果类蔬菜的产量,发病严重时导致绝收;还降低了蔬菜的质量,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是造成茄果类蔬菜减产的主要病害。现在我国农业虽然对茄果类蔬菜进行轮作计划,可以保证土地的活性,但是由于栽培技术和土地等条件因素的限制,合理轮作并没有提高茄果类蔬菜的产量,没能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不利于品种质量的发展。同时,土传病害是十分顽固的病害,虽然也推出了新的化学药物进行防治,但是效果都不理想,没能提高辣椒、茄子、番茄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嫁接技术的应用,砧木具有较强抗土传病害的能力,可以避免土传病害对茄果类蔬菜根部的侵染,减少发病机会。

2.3 增加蔬菜的抗旱抗寒性能,促进早熟

茄果类蔬菜生长期间,由于冬季气温较低,就会影响蔬菜正常的生长,例如茄果类蔬菜出现花期推迟,座果率不高,发育缓慢等现象,合理的运用嫁接栽培技术,可以利用砧木的抗旱抗寒能力,使嫁接苗能够更好的抵御过低温度等气候影响,耐寒力有了提升之后,能够快速适应冬季较低的气温,从而提早开花结果,促进茄果类蔬菜早熟。同时合理的嫁接栽培技术能够克服蔬菜前期生长缓慢等问题,促进蔬菜早熟的同时也能保证其产品质量和产量。

2.4 节省肥料

茄果类蔬菜在在栽种初期的根系十分脆弱,再生能力较弱,但是和优良砧木嫁接后,充分利用了砧木根系发达,分布广,且再生能力强,吸收肥料水分好等能力,从土壤深层次吸取养分,保证蔬菜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和活性,嫁接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对茄果类蔬菜正常施肥量的20%左右,节省肥料,也保证了茄果类蔬菜的绿色安全的营养价值。

3 嫁接技术在茄果类蔬菜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研发和进步,蔬菜种植和栽培趋近于机械化、科学化、高产化,在保证茄果类蔬菜营养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产量。我市也逐步推广嫁接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和改进。

3.1 引进和使用优良砧木

砧木是嫁接番茄、辣椒、茄子等蔬菜的重要载体。综合上讲,要选择抗病性强、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亲和性好的品种作砧木,茄子可以用赤茄托鲁巴姆;也可以使用常见的番茄作砧木,因为其有较好的耐低温性能,而番茄的砧木可以选择沪砧一号、板砧18等。目前,辣椒通常使用抗性强、耐高温、亲和力好、不易早衰的辣椒品种作砧木,同时引进国外的砧木品种如威壮贝尔(日本)、迅驰(荷兰瑞克斯旺种子公司)等。

3.2 完善嫁接相关配套技术

对于嫁接相关配套的技术掌握的还不够完善,导致嫁接后的成活率较低,对于核心关键技术和细节等方面没有注重,不仅阻碍了栽培技术措施的实施,还不利于新型品种的研发。当地的农业部门要结合当地茄果类蔬菜的种植面积和栽培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研发和创新,完善嫁接栽培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技术。

3.3 加快机械化嫁接技术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的嫁接工序都是人工进行的,熟练的技术工人可以8小时做1000株嫁接苗,不仅增加了人工的成本费用,效率还不是很高,所以加快当地机械化嫁接进程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农业大学成功研制出了嫁接机器人,嫁接速度高达600株/h,而且嫁接成功率高达95%,效率十分高。自动化的嫁接技术也是提高嫁接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政府可以加大研究力度完善嫁接机器人,进行推广和研发,让各个地区的种植基地能够引进并使用,提高嫁接工作效率。

第9篇:嫁接的技术范文

1 桃树硬枝嫁接成活率低的原因

1.1 嫁接时期选择有误

桃树不论是早熟、中熟还是晚熟品种的组织、器官的萌发、生长均要求具备一定的生物学有效积温,所以在嫁接时间的选择上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否则会严重影响嫁接成活率。

1.2 接穗准备有问题

1.2.1 采集接穗不正确 在生产中由于受苹果、梨等仁果类果树接穗贮备条件的影响,也常选择采集一些发育充实的1年生枝做接穗,而发育程度较充实、饱满的枝条常在收集、捆绑、土(沙)藏处理中出现大量芽体被擦、碰掉而失去使用价值。

1.2.2 接穗未经过沙藏处理 如果采集的接穗是中庸枝或腋芽发育不饱满的弱枝,但未经过土(沙)藏处理,而是随采随接则成活率低。

1.2.3 贮藏处理不科学接穗埋藏深度不够,埋藏环境湿度不符合要求,或选择藏址不符合要求,则嫁接成活率低。

1.3 嫁接砧木部位选择有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发生在老龄桃园(老品种园)的更新上,大多数果农仿用苹果、梨的高接更新要领而选错砧木部位。

1.4 嫁接技术不正确

有相当数量的果农在嫁接时不能识别砧、穗双方形成层的准确位置,致使在砧、穗对接时其形成层根本就没有对准。

2 提高硬枝嫁接成活率的措施

2.1 嫁接时期要适时

要结合当地气候变化特点,即在春季气温回升较稳定且日平均气温在7℃以上时,一般以清明节前1周左右开始至清明节后3周左右结束最为理想。

2.2 接穗准备要充分

选择1年生的中庸枝,按要求将采集来的接穗50枝1捆存放于果窑中。冬剪时期是收集并进行窑藏的最理想时间。在果窑的空闲处,一层接穗一层土,土层厚30~40cm,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30%~40%,接穗层次最多3层,最外层土厚度为50~60 cm。若是地穴藏,则要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的地段挖贮藏坑,南北走向,具体长度视贮藏量而定,宽度视多数接穗的长度而定。接穗捆在坑穴中东西摆放,坑底先放1层,接穗最多3层,层间土层厚度为20~25cm,最上层土高出地面40~50cm).为宜,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30%~40%为好。

2.3 嫁接砧木部位选择要正确

在老龄桃园的更新时,不能象苹果、梨等果树在其多年生健壮的骨干枝上按要求嫁接,主要原因是桃树老龄枝一则皮层较厚其形成层较深,砧、穗对接时其形成层对齐较困难;二是部分高龄骨干枝形成层产生愈伤组织较困难,同时被桃流胶病及部分害虫危害较重,若当年遇上春旱等都会使嫁接后成活率降低。所以要确保高龄骨干枝及老品种桃园通过嫁接实现改良、更新,就得在前1a(年)的生产季节里对其要嫁接的骨干枝的适当部位上强行刺激,促使潜伏芽萌发抽梢,留给第2年春季嫁接备用。

2.4 嫁接技术要科学

2.4.1 砧木的切劈在实施嫁接前处理砧木,对前1 a(年)刺激所生枝则在其距着生母枝处的10~15 cm处、对育苗则在砧木上距地面7~8cm处平截并除掉剪口下无用枝;再在距其髓心3~4 mm的一侧选定下切刀口位置,向下切长2.5~3.0 cm的切口。

2.4.2 接穗切削 选与砧木切口宽窄相当的接穗在距顶芽7~8 mm处剪截,接穗长7~8 cm。选芽节间距较大处切削大削面,不要削的太深,距髓心2~3 mm。然后在大削面的另一面,切削小削面,也不宜削的太深,只需削去表皮层,略带木质即可。最后在小削面下端5~6 mm处切削第三削面,注意也不要削出髓心,但要使第三削面与大削面成“V”形,总之要求3个削面3刀削成、削面平直并保护其段内髓心不露面。

2.5 嫁接

嫁接时用刀撬开砧木切口,将接穗大削面正对砧木髓心方向下插,力求砧、穗双方的两边形成层对齐,至少必须保证有一边对齐。削面“露自”3~4 mm高,总之,要求是砧、穗对接一次到位、双方形成层必须对齐并“露白”。

2.6 捆绑

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条捆绑紧、实,然后用封口剂涂封接穗上剪口。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