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护理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早期接触临床;护生;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灵魂[1] 。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但目前我国较陈旧的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导致了基础与临床教育的严重脱节。因此, 如何帮助和指导护生实现从学生到临床的过渡与转变, 提高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是搞好教学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院校结合进行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1级3年制护理学专业高职8、9班共121名护生为对象。其中女生113人,男生8人。年龄19岁~22岁(19.1岁±0.5岁)。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学制3年。
1.2 实践教学组织:采用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实践方法,将理论课、校内实验课、病例讨论与临床实地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康复护理学》教改计划及新疆省某三甲医院的实际情况, 为课外实践活动开放的临床科室定为康复科及康复理疗室。进病房的时间安排在双休日全天。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师示范法、具体案例讨论法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使理论授课与临床体验紧密结合。学生被划分成小组,每组10-15人, 每周两个半天,共9周.科室护理总带教为带教老师在每个教学内容中都配合相应的临床实地体验课,先分组进行操作演示,学生模仿,指导教师给予指导,进行点评分析。带教老师选择一些典型病例,真实展现临床实例,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床示范教学。结合“康复护理学”教学,熟悉康复护理操作技术,以锻炼护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主要内容。
1.3 效果评价:在康复护理学课程结束后, 采用问卷调查法,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 自行设计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教学问卷,对121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包括专业思想、临床思维能力等共8条.发放调查表121份,收回121份,有效问卷119份 回收率100%,有效率为98.3%。
2 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1。结果显示,75.6%的学生非常喜欢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法,其中激发学习动力与激情、提高临床沟通能力、巩固已学知识和技能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临床思维培养、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与技巧、对将来的应用有所启发的认同率在50%以上,6.7%的学生不喜欢, 7.6% 的学生认为不能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
3 讨论
3.1 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加深对康复护理专业的认识
康复护理工作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 对康复护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要求越来越高[2]。我们在该课程中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方法, 希望能培养提高护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与技巧。本研究通过院校联合,进行“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改革尝试,结果显示:92.4%的学生认为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法对将来的知识应用有所启发,88.2%的学生认为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法有助于巩固专业思想,58%的学生认为此法能明显激发学习动力与激情。由于护理工作本身的工作性质要求护士必须时刻守护在患者的身旁, 这一过程是乏味和重复的,易使人产生厌倦、焦虑的情绪,影响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较早了解到自己的职业特点, 能够处理学习与职业的关系, 提高自我能力。学生经过课堂理论课的感性认识、实验课的初步尝试以及临床的“身临其境”,激发了他们渴望知识的热情,加深了对康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提高护理专业价值的认识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3.2 早期接触临床能提高护生临床思维能力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仍是“基础- 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法,出现基础与临床之间教学内容脱节现象。本研究采用基于《康复护理学》的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方法,使理论课时大大缩减,实践学时在整个教学中占有更大的比例。经调查,89.9%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法的实施巩固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97.5%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法的实施有助于临床思维培养,由“理论到实践”然后再由“实践到理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较早地进入病区,较早地面对病人,帮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观念,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临床知识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3 早期接触临床锻炼了护生人际沟通能力
护理工作对象是人,作为服务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临床沟通能力是现代护理人员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3]。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已能与病人成功沟通,59.7%的学生还能主动与带教老师沟通,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尤其是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能尽可能快地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操作的目的,了解病人的特殊要求和取得病人的信任及理解。带教老师选择一些典型病例,真实展现临床实例,临床带教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适时点拨,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启发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开拓视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喻 田.麻醉专业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8):67-68.
【关键词】学历;职称;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以往评估护士对重症患者的护理水平从患者床单位是否清洁、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是否到位等进行静态的评估及从护士是否掌握“七知道”来了解护士对病情的掌握程度,然而患者的病情变化是动态的,当病情突然出现变化时护士是怎样判断并解决的,这需要进行动态评估才能了解。目前,重症护理记录还不能充分体现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不能看出重症护理的动态信息。我院护理小组2004年建立了重症及死亡讨论制度,在重症及死亡讨论中采用护理叙事研究的方法,让参加重症及死亡抢救的护士讲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的护理场景,再现护士的分析判断及处理过程,评估护士在重症护理中的思维能力,这是对重症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的重要补充,也为优化护理队伍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1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1月一2006年8月我科急诊收治的糖尿病重症患者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岁。糖尿病合并心脏病心功能Ⅳ级8例;糖尿病合并肾病尿毒症期10例;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5例。死亡8例,好转30例。护理人员12名,学历:全日制本科2名(均为主管护师),夜校大专4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中专名(护师2名、护士4名);平均工作年限:主管护师年,护师8年,护士4年。
2方法
由12名护理人员及参加救治的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1名、科主任1名成立重症及死亡讨论小组,在38例重症患者好转出院后或死亡后1周开始讨论,由参加救治的主要护理人员3—4名(其中必须有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护士1名,当参加抢救的护士多时可随机增加1名护理人员)回忆患者的护理场景,主要讲述患者当时的总体状况如何,护士对患者进行怎样的整体评估与分析,发现的病情变化有哪些,当时的护理重点在哪里,对患者及家属作如何指导,向医生如何反映情况及与医生如何协商,怎样根据病情准确判断护理问题并果断处理。先进行集体讨论,确定该患者的护理标准,用于评价参加救治护士的分析与处理是否正确与全面,然后发放评分表,评分表按照提前发现病情变化、全面对患者整体分析与评估、充分把握护理重点、随时指导患者与家属、根据病情准确判断护理问题并果断处理或其他处理这项进行4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评分,分别是分、3分、2分、1分,总分为20分,最低分为5分,由其他9名护理人员及以上3名医生对叙述救治过程的3名护理人员进行打分,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计算出平均分。规定18分以上为优秀,分为良好,12分以下为不合格。每个护士均被评分次(即随机护理10个不同重症患者),统计出不同层次护理人员优秀、良好、不合格的人次,将数据输入.5软件,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结果
3.1不同学历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比较显示:不同学历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好于夜校大专学历护士和中专学历护士;夜校大专学历护士与中专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比较显示: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管护师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好于护师与护士;护师与护士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讨论
4.1不同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分析及管理对策重症护理要求护士要有较广泛的专科护理知识,有一定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善于创新及应用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及总结经验并不断学习[21。表1结果表明:
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优于夜校大专学历护士和中专学历护士。本科学历护士理论知识全面,工作细致,能够提前发现患者病情突发的先兆并能理解和积极配合医生工作,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突发,此外,她们分析能力强、表达能力较好,在I临床工作中能够迅速把握不同患者的护理重点,并能有效指导患者和家属,共同促进疾病康复。夜校大专学历护士与中专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提高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首先要鼓励护士提升全日制学历,增加全Et制本科护士的比例,还要在临床注意对护士进行继续教育,以增加护士多学科的医学知识和多种专科护理知识。可对护士进行集中培训,还可请本科医师讲述常见危重症的临床表现、抢救及监护,并在学习后进行书面考试。护士只有掌握了多学科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各种疾病病情加重的先兆,才能早期观察病情变化。
有了理论知识作基础,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又是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以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养成了很多护士遇到问题过分依赖医生,不养成自己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这对提高思维能力是一个障碍。只有护士学会遇到问题首先独立分析病情,并给予医生必要的提示,从护理角度与医生共同商量处理的办法,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4.2不同职称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分析及管理对策重症护理要求护士要有较广泛的实践经验,积极稳定的情绪,操作敏捷、工作细致耐心,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依赖和焦虑心理,有顽强坚韧的意志品质从容面对紧张的局面和复杂的情况【21。表2结果表明:主管护师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优于护师与护士。本组主管护师平均工作年限较长(15年),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重症病例较多,能够掌握不同重症患者的护理对策,对突然出现的病情变化能够冷静果断地处理,并且操作技术熟练,与家属沟通交流较好。护师的工作年限相对短,约有113的人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处于良好阶段,她们经过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与学习,其中的优秀者重症护理思维能力会出现新的飞跃。护士临床经验和专科知识都较少,临床思维还以护理操作为主,不能全面整体评估患者,把握护理重点。如何更快地提高低职称护士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是目前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国外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护理不把护理视为单纯的操作,还通过患者的血液循环、灌注、营养状况、皮肤完整性等全身的物理状况来评估患者的总体情况【3】,而我国目前的护理正是以护理操作及急救技术为主,忽视了对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是医护查房和病历讨论,在其中可以学习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的处理方法、诊疗思路等,从而促进临床经验的积累。此外,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点应定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护生的临床实习期间,在实习期间多开展各种个案查房,在查房中要求护生对患者的病情首先进行整体评估,然后用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患者的护理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护理措施的实施阶段,让护生学会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对患者及家属作必要的护理指导,与患者及家属配合共同促进疾病好转。超级秘书网
4.3积极推进护理的分层次上岗根据美国健康护理质量研究机构报道:1993年由于较高水平的注册护士护理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尿路感染、失去抢救机会、休克或心衰、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延长等危险明显减少,护理的技术越全面,患者痛苦的机会越少【41。医院不仅需要有足够数量的护士,而且需要有足够的具有一定经验、学历和技术水平的护士才能满足人民健康服务的需要【5】。不同层次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有所不同,如何优化护理队伍整体结构,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成为护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部分医院推行的护理分级管理模式是应目前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提出的新的发展思路与趋势,这种分层次上岗赋予了护理人才结构的新形式,有利于加快学科建设【6】。本研究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进行评估,为护理分级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磊,蒋晓莲.叙事研究一护理质性研究的新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2—354.
【2】王志红,周兰姝.重症护理学嗍.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3】侯桂英.美国注册护士与非注册护士对护理质量影响的比较【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2):70.
【4】MennickF,杜淑婷,张德风.缺乏高素质护士,住院患者正遭受着不应该遭受的痛苦[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II):667.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临床护理查房;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23-02
为了解护理工作质量以及对护理程序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护理管理中采取了临床护理查房业务。在传统护理查房中,一般主查人在患者面前讲解患者的临床表现、护理治疗要点、发病机制等,参加查房者很少发言,主查人与其他查房参与者缺少沟通交流和互动[1]。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ning,PBL)的教学模式则避免了以上弊端和不足。本文探讨了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查房中的应用效果,现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在我院实习的护理实习生86人,均已完成护理专科所有理论课程,均为女性,年龄22~27岁,平均(24.2±1.3)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人,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护理查房,对照组则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查房方法,每次查房后对其进行理论考核、问卷调查评估其护理查房效果。
2.方法。(1)PBL教学模式护理查房方法:①提出问题:每次查房前,确定查房目的,提出护理问题,对相关术语和概念进行解释,以问题为基础进行护理查房。如主查人要在查房前总结病区内患者危重或疑难护理问题,并将查房的重点讨论问题、查房内容、查房目的以书面形式提前1d发放给参与查房者,将护理人员以5~8人设定为一个小组,确定小组组长。②分析问题:查房后,每小组对此次查房中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由小组组长牵头,以多媒体演示形式进行,各参与成员对问题进行补充和纠正。③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护理问题查阅文献并利用综合护理知识进行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小组成员间要团结合作并相互交流、学习,同时各成员要主动学习,积极解决问题。④总结评论:由主查人主导,针对各个小组讨论中的疑难问题、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引导,让护理人员对问题有深刻、正确的认识,并掌握解决问题方法,让不理解的内容得到充分暴露而得以纠正,增强其综合护理知识,提高其临床思辨评判能力。(2)传统护理查房方法 主查人带领参与查房人员查房后,以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对患者的入院资料、病史、疾病病例机制、护理措施、护理问题等进行讲解,参与查房人员听取讲解并做好查房记录。
3.查房效果评价。每次查房后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分为优秀、良好、不及格三个等级,其中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80分为良好,80~100分为优秀;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评价其评判性思维能力[2],该量表共包括求知欲、探究能力等7个维度,本研究主要比较两组实习护理生的求知欲、探究能力、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认知能力5个维度差异。每个维度综合分为10~60分,其中50~60分表示有很强的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40~49分表示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30~39分表示有中等评判性思维能力,10~29分表示有负性评判性思维能力。
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二、结果
1.两组查房后理论知识考核结果。观察组及格率95.3%,对照组8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两组CTDI-CV评分情况。观察组在求知欲、探究能力、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认知能力5个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起步较晚,而且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护理教育一般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很少参与到教学活动中[3],因此,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严重不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则容易被动执行医嘱,个性化和灵活性较差。具体表现在护理教学模式中则是一切以疾病为中心,教师占主导地位,导致查房模式单一,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严重束缚其探索能力[4]。
PBL教学模式则以实习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者,并将护理理论与专业实践很好的融为一体,避免了传统护理查房模式中护理人员被动接受护理知识的弊端,为护理实习生创造了自主学习、思考,团队合作、学习的护理学习、实践环境,查房过程以护理人员为中心进行综合知识、实践能力、思维评判能力的培训[5],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学习过程,不但很好地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而且有利于护理人员扎实、全面地掌握临床护理知识、疑难知识,同时提高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综合护理能力和临床评判思维能力[6]。本组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实习人员的综合知识考核及格率及其在求知欲、探究能力、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认知能力五个方面的评分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在PBL教学模式中,对参与查房的护理人员提出如下要求[7]:①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到讨论学习中;②对查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依此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主动提出护理问题,并汲取他人意见,不断总结护理中的优缺点;③积极与同事分享护理学习经验,互助交流,团结合作。
综上,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查房中,有助于提高护理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进其互动、互助学习,并将护理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阮亮,宫玉翠,高国贞,等.PBL模式在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3):470-471,480.
[2]亢亚娟,周伟娜,魏翠珍,等.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查房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4,20(12):2112-2114.
[3]陈新.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30-32.
[4]杨文娟,徐兰,刘光碧.探讨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及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20):3182-3184.
[5]李红,贺美华,许燕山,等.SSP与PBL整合模式在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19):54-56.
作者单位:050031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俊青: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通信作者:郑素芬
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20287)
摘要目的:探讨评判性思维方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0年2月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患者223例,未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患者254例,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置管失败、静脉炎、导管堵塞、血栓、导管脱出、非计划性拔管等发生情况。结果:培训后PICC置管失败、静脉炎、导管脱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均低于培训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意识地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护士在PICC置管中主动运用所获得的信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评判性思维;PICC;培训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71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u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留置时间长,维护方便及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并发症[1]。评判性思维作为临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已成为护理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有助于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2010年3月以来,我院按评判性思维模式设计课程对置管护士进行培训[3],提高了PICC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静脉炎、导管堵塞、血栓、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比率,确保了导管的通畅使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入选置管护士24名,年龄28~46岁;工龄6~25年;学历:大专5名,本科19名;职称:中级21名,高级3名。选取2008年2月~2010年2月PICC置管患者223例,未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患者年龄25~76岁,平均(50.2±3.7)岁;病种分类:癌症化疗180例,胰腺炎23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外伤7例,其他5例。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PICC置管患者254例,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患者年龄22~83岁,平均(51.3±4.9)岁;病种分类:癌症化疗195例,胰腺炎25例,上消化道出血13例,外伤10例,其他11例。培训前后患者在年龄、病例分布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组织管理护士长为总负责人,责任组长为次负责人,其他护士均为责任人,每日交接班查看置管患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负责人,汇总分析,制定护理措施。
2.2目标掌握静脉输液相关理论知识,熟悉PICC置管相关血管解剖,掌握PICC脉冲正压封管及相关维护知识和技术,能够识别常见问题并予以妥善处理。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非计划性拔管。
2.3实施
2.3.1阅读学习每月开展1次护理讲评,学习输液治疗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本月置管、维护、特殊患者出现的情况进行病例讨论,综合分析,分享好的经验,对发生的问题引起警示;选派护士参加PICC内容的学习班,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再在科里进行讲解;针对问题,请专业人士到科内进行护理讲座和指导。
2.3.2评估意识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和治疗,选择输液工具,评估需要置管的患者主动给予保护贵要静脉,与护士长、责任组长沟通,以免发生患者需要置管时血管条件已不具备的情况。置管护士查看患者病历,了解病情、既往手术带管情况、血常规、凝血四项时间、有无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等,确定后与主管医师沟通。
2.3.3签字问题PICC属于侵入性操作,置管前需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解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带管的注意事项,获得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操作,签字由主管医师执行,必须和主管医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得到理解和支持。
2.3.4操作制度(1)评估患者的文化程度、依从性、经济状况、预计带管时间及治疗情况,选择导管的种类和型号,向患者说明费用情况。(2)再次评估血管,首选血管外尽量能选出一条备用血管,确定穿刺点,严格无菌操作,遵守规范的操作流程,送管时动作平缓。(3)按统一的维护流程操作,常规拍胸片确认导管位置,向患者宣教注意事项并确认患者已经理解。(4)一次穿刺成功且送管顺利者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走向实施干热敷,每次30 min,每日2次,连续3 d;送管不顺利时给予湿热敷、涂抹喜辽妥等药物预防静脉炎[4],持续7~10 d。
2.3.5书写登记由置管护士记录患者姓名、年龄、住院号、诊断,使用的导管种类和型号、置管者,选择静脉、测量长度、实际置管长度、拍片所示导管位置,简要置管过程,操作体会及经验分析,患者带管后情况及拔管时间。
2.3.6讨论分析对于多次穿刺,送管不顺利,拍片示导管打折、异位等情况在操作完成后即给予讨论,分析原因,查找资料,提出改进措施并记录。
2.3.7出院宣教对带管出院的患者发放PICC维护本,留下科室电话,重点注意的事项用笔勾画,以示强调。方便来院维护的患者尽量来院,不能来院者到当地医院维护,有疑问时打电话咨询,不能或不方便到医院者出院前教会家属自己维护。
2.4观察指标在患者导管使用周期内观察有无静脉炎、导管堵塞、血栓、导管脱出情况发生,统计置管失败和非计划性拔管等相关问题发生情况。
2.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表1)
4讨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护理研究者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证实了评判性思维在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护理专家逐渐认识到培养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5]。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已通过大量研究证实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国内调查评判性思维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护理教育领域,在职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5]。目前临床护理中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对医师过分依赖,机械被动地执行医嘱,完成治疗[6]。临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体评分在中等水平,距思维能力强的标准有较大差距[7]。经临床经验发现,外出进修,参加学术活动,护理查房和病例讨论等学习和有意识的训练、培养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结果显示,两年来我科按评判性思维模式设计课程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培训,在置管前后主动运用所获得的信息,评估、判断患者所存在的问题,思考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了静脉炎、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的比率,提高了PICC穿刺成功率。引进了塞丁格盲穿和B超引导下置管技术,提升了护士的工作成就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认可和满意度,为患者提供了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章春芝,王桂英,薛志芳,等.个性化质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455-456.
[2]田敏,魏秀红,刘瑾凤,等.TBL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影响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2,26(7B):1903-1904.
[3]张红霞,张振路,杜合英,等.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0):59-60.
[4]邹冬梅.循证护理在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护理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1,17(6):134.
[5]张小媛,张平.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界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38-39.
[6]董蓓.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3):192.
[7]王红,匡大林.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2241-2244.
1资料与方法
1.1培训对象
创伤骨科护士16名。其中本科5名,大专8名,中专3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6名,助理护士3名。由护士长及5名护理组长组成评估小组,评估内容包括:①护士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对骨伤科常见现存的和潜在护理问题的评判思维能力;②护理业务、专科技术操作熟练程度;③护士的沟通技巧与服务态度;④环境管理能力;⑤患者及家属配合主动度等。
1.2培训方法与内容
1.2.1明确评判性思维与创伤骨科护理工作的相关性
评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基于全面的观察来洞察客观环境,以快速思维来判别事物形成的决策的过程,具有逻辑推理、深思熟虑、疑问态度、自主思维等特点。目前,在欧美等护理实践较先进的国家,评判性思维已纳入护理教育中,且在护理实践运用中也展现了其应用价值[3]。评判性思维的建立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在工作中互相影响、密切配合,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
1.2.2加强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及应急能力培训
新毕业护士上岗前进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组织学习专科护理常规,上岗前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制订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考试、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排班上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层层把关,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对急危重患者及配合差、老年患者进行评判分析,运用评判性思维方法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提高操作能力及应急能力。
1.2.3开展情景模拟训练
针对创伤骨科护理案例,验证实施评判性思维的必要性。通过模拟应急病例,要求护士针对各种情况进行评判,考验护士的综合判断与快速反应能力,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验证与实施评判性思维过程,提高了创伤骨科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2结果
通过培训,提高了创伤骨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规避了护理风险,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2009年的91%提高到2011年的100%。3护理风险管理重点
3.1创造评判性思维的气氛
各项护理操作前评估,告知家属及患者护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经常以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加强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爱心、耐心、同情心是创伤骨科护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情感,要以完全接纳安抚的态度对待患者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
3.2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教育
及时总结临床不同类型患者抢救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运用护理程序和专科知识,找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高预见性护理思维的能力。培养护士根据临床经验、专业技能、患者自身状态等事项,对预期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做出评估,提高护理风险的判断能力。
3.3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各级人员认真坚持工作原则,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及时汇报、请教,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等特点,若发生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要及时弥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3.4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强化职业训练意识
每周利用晨会进行专科知识和综合护理急救技术模拟训练等教学,针对现有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剖析护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充分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找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人人都有防风险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3.5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很多护理纠纷是由于护士在服务过程中服务态度欠佳,或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高,未能达到其期望值;同时由于患者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经历及治疗程序的复杂性各异,不同年资的护士由于其素质、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知识程度及临床经验等不同,沟通技巧不够全面,致护患之间不能有效沟通,使患者产生强烈不满。因此,随着服务理念的不断更新,护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3.6维护病区环境安全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加强病房巡视,执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要及时去除,发现患者和家属的各种危险行为应及时劝阻。对于危重、大手术后等患者,尽量调至接近护士站、易于观察的病室或ICU内;对于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者,应加护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关键词】护理; 实践; 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67-02随着现代护理学发展,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已初步确立,现代护理观和整体护理实践都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判断,独立决策,独立执行,这就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护士需要一种较以往传统护理模式更有效、更全面、更体现整体性的方法去形成护理决策。护士必须掌握批判性思维,以适应当今病人的健康需求、护理技术及护理程序变化的要求,在对病人提供最适宜的护理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批判性思维以成为护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1.1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批判性思维是本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创立的一种批判理论,所提倡和主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批判、挑剔的眼光来看事物,他含有“批判”和“思维”两词的复合意思。“批判”一词要求有仔细的判断;“思维”即有见解、思考、记忆、计划、想象、推理,它要求个体能动、全面地分析事物各方面因素,并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思路,以期达到对该事物的一种正确的理解或做出合理的决定。美国批判性思维教学协会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交流收集和产生的信息,经过积极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应用的智力活动。Kataoka-yakiro等认为,护理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是对护理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和推理过程,其中包括护理提供者的态度、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及标准等五个部分。
1.2 批判性思维的组成: 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两部分内容:认知技巧和情感态度。认知技巧,也就是指思维活动的技术,包括阐述、分析、评价、推理、说明、自我调整六部分。情感态度则是指在批判性思维过程中个体所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包括:探索、自信、公正、灵活、诚实、勤奋及理性。两者相互渗透,缺乏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对批判性思维的不完全掌握,甚至得出不正确的结论。此外,护理学科的价值观和它所要求的人格特征是批判性思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Brookfield把批判性思维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即:识别假设和对假设质疑;意识到创建意义、背景的重要性;构思和探索可供选择的方法;养成思考和怀疑的态度。
1.3 批判性思维的特点: 批判性思维即遇事提“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抱着疑问的态度,逻辑性强,并非凭个人喜好,而是理性的,深思熟虑的,在收集资料基础上,根据专业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后做出决策。它是独立自主的,不会被动接受别人意见,有自己的想法,不盲从,不会被周围人引导。批判性思维的态度是公平、不具成见、谦虚、勇敢、公正思维,不带个人偏见和爱好,它最终目标是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是有目的有理性的判断。批判性思维包括创造性思维,通过能动地思考问题、观察现象而创造出新的观点,并在实践中验证。此外,它还包括发现问题、整和知识、实施策略及产生影响的能力。
2 护理实践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现状
由于长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护理模式中,护士更多的是“照顾者”和“医生助手”的角色,对护士主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要求不高。许多护理人员长期养成了过分依赖医嘱的习惯,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社会上也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护士只是技工,端端盘子、打打针,对护士业务水平高低的评价仍取决于护理技艺操作熟练程度上的差异。这种观念的滞后导致护士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主动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唯书、唯医嘱现象较为多见。从教育体制来看,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大多是盲目被动接受,很少质疑,而课程设置并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缺乏思考的独立性和对问题的合理质疑,暴露出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足,独立处理问题较差。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整个护理队伍素质偏低,对一些较低学历的护士而言,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如整体护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以致对新事物的批判性接受能力较低。目前特别在我国,护理人员缺乏,临床工作任务繁重,更多采用功能制护理,使她们没有时间对日常所见、所经历的问题过多思考、探索,这也阻碍了护理实践中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 培养护理实践中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重视,护理人员将承担更多的责任,由从前单一的生活照顾者逐渐转向集护理、科研、管理、教育等于一体的现代护士。一个护士除了经验和理性外,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则缺乏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难以准确解决问题,更难以承担如此多的角色。另外,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的形成与发展,更明确了个案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书本知识的典型性、稳定性与实际应用时知识的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多变性间存在很大差距。为解决这一矛盾,达到人性化护理,只能借助批判性思维。21世纪是知识飞速增长的时代,知识更新快,就要求我们用批判的眼光接受,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并用于实践。新世纪护士将成为医生及其他保健人员的平等合作者,肩负着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健康、减轻痛苦的重任[11],护理实践中,必须具备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把身心护理与健康教育运用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4 如何培养护理实践中的批判性思维
4.1 培养目标: 着重培养一批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的个体,即具有批判性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个体,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去改造现存护理社会实践及现存自我的新型人才。
4.2 培养环境: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领导对所需的人、财、物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重视,包括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参与和控制。批判性思维不只是一种理论,更重要的是实践者自身改变其思维方式,即护士对批判性思维的接受态度。因此应通过广泛宣传,明确批判性思维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现代护理工作对批判性思维的迫切需要,让护士真正在心目中明白医生与护士的关系为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依附关系,并进一步明确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不可能较好地去实施整体护理的,从而改变传统的观念。培养批判性思维,应使护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交流经验、宣泄、缓解焦虑、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适应和自我调控能力,并具备某些人格特征:勤奋、公正、持之以恒、自信等,这些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人格特征。
4.3 培养方法: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固定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专门理论基础、经验、能力、态度和标准五方面,随着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方法各异,但应把握以下几点:
4.3.1 首先,批判性思维要求护士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基础护理学、专科疾病护理知识及通过学习护理以外的知识,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以适应多变的情况和观点。如增设医学软科学课程,它将人与社会因素的关系,社会与自然因素对生命状态的影响作为研究核心,实质是以人为中心。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优化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开拓她们的思维范围,使护理人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况时,更有能力和自信,从而能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3.2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护理教育必须以形成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主体,师生之间更应倾向于一种朋友关系,提倡双向沟通,及时达到相互观点的交流。批判性思维往往导致各种不同观点、意见,有时还会有模糊、不正确的态度,教师不应否认,而应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理解与尊重。教师作为示范者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改变灌输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批判性意识和参与欲,促进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4.3.3 在临床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临床经验是影响护理人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力基础。
4.3.3.1 反思日记法: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观察到的事物、处理的问题及体会记录下来,管理者定期予以评估反馈。这种方法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批判性思维技巧,适应于各种复杂情况,也能通过自我反思的写作展现自己的认知,通过思维活动过程审视自己所采用的思维技巧和价值取向,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3.3.2 实践反思讨论法: 组织护理人员实践后进行回顾讨论,大家可以总结实践经验,分享体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及经验阐述、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可充分调动实践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培养对护理现象和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以上两种方法对临床实习生较适用。
4.3.3.3 在日常工作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护理程序的事实过程中,在收集病人心身、社会、家庭资料时具备质疑精神和独立性,运用护理程序知识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评估,提出现存的护理诊断,当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和现象时,提出质疑、假设和推理,以求正确结论,并通过计划、实施、评价获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重复收集资料,进行周密思考,提出质疑,再调查,综合分析,久而久之,就能把批判性思维运用于护理程序之中。
4.3.3.4 开展个案病例讨论: 针对某个临床案例,每位参与者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模式和护理程序知识,对个案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质疑和假设。护士长引导大家发掘个体的特殊性,尤其在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方面,要培养护士学会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结合个体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4.3.3.5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大家对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在思考的同时,表明为什么有这样的假设,怎样证明其合理。而真正的临床护理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依靠自己的思考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5 结语
有关医务人员及医学生思维过程的研究已经发展得很充分,然而与之相关的教育措施、实践训练还没与基础研究同步。在我国,随着护理教育的发展,大家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予以实施,取得一定效果。批判性思维在使用中必须让护士亲自参与实践,临床实践是培养护士批判性思维的摇篮。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外,重点改变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观念,加强自信心锻炼,重视护士在整体护理实践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为在校学生开设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实习或见习时加强这方面训练,在工作中提倡批判性思维,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护理人员既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又具备一定的能力,从而使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满意率直线上升。参考文献
[1]朱秀丽.护理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10,19(10):463-465.
[2]王红红.批判性思维与护理本科教学.当代护士,2010,2(7):20-21.
[3]曾小耘,骆郁林,周斌.展望21世纪的护理教育.山西护理杂志,2010,14(3):103-105.
[4]李丽,叶志霞.整体护理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护士进修杂志,2002,17(5):354-355.
关键词: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62-03
ICU是危重症病人集中监护和治疗的重要场所,病人的病情复杂变化快、医疗设备多进口医疗设备集中、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因此对ICU监护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CU监护人员能力的高低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病人的转归[1]、科室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ICU监护人员的能力培养是ICU护理管理的重点工作,其中又以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对我国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概念、现状进行综述,思考ICU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
1ICU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护士的核心能力是个人、职业、专业能力结构中最为重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是护理教育者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所需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2]。护士的核心能力又可称为核心胜任力[3],是指ICU护士所具备的能够胜任ICU工作岗位要求的一系列知识、技术、能力和心理特质[4]。乔安花等经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构建了ICU护士胜任力结构理论框架,ICU护士核心胜任力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专业知识(包括监护理论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专业技术(专科护理技术和医疗仪器使用)、专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心理特质(责任心、情绪稳定、慎独精神、服务意识和压力应对)[3]。
2国内对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方式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ICU护士核心能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培养模式也没有一定的标准,现阶段对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方式:
2.1以临床带教的方式培养。对于ICU护士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主要的模式还是以“师带徒”式的临床带教方式。这种方式培养的临床护士可暂时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但只能停留在临床实践的表层,无法对ICU护士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这种方式所培养的护士也受带教老师自身能力的影响较大。
2.2通过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制度对护士进行培养。2005年,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至2010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南等省市已经实施了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制度。实行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一般模式为:具备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才有资格申请ICU专科护士培训和资格认证,参与培训的学员必须修满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一般为一个月的理论授课加两个月临床实践)并通过严格综合考评(考评内容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和论文书写三部分)方可获得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但当前的认证培训对象主要为在岗的ICU护士,对于新入的ICU护士并无认证资格要求,部分新护士甚至无临床工作经历,这与国外的认证岗前要求差距较大。虽然部分省市实施了认证培训,但由于国内对专科护士的概念界定不清,导致其要求和培训不尽相同[5]。
2.3通过各级别的培训和进修。ICU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需要高素质的护士,应培养全面的、综合的、应变能力强的全能护士。由于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还未设置ICU专科人才的培养课程,ICU护士的培养都是在岗培养。我国临床上不断增加的病人需求使得ICU护理人力资源医乏,一段时间内边实践边学习的培训模式是切合实际的,被国内大多ICU管理者所采用[6]。在岗培训的内容包括护理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理论和技能、仪器的使用,ICU感染的控制等[7,8],在岗教育的形式有院内轮训、科室培训、院外进修、学术讲座。
3对ICU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3.1加大培训力度。成守珍等通过对我国16家三甲医院的ICU护士专业需求的调查中发现所调查的护士中曾经接受过ICU系统培训的仅占37.6%,其中以科室带教为主的培训为主,只有一小部分护士参加过省市级或国家级较大型的培训班[9],说明相当一部分护士进入ICU后没有接受系统的规范化的培训,在以后的培训中应重视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根据各地和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尽量让ICU护士在接受科室培训的同时能参加省市级和国家级的一些较大型的培训班,使其能够接触到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技能和学科理念以提高其核心能力。不同学历、年资、职称的护士的基础、专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培训需求都不一样,在培养方式上要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制订不同的培训课程,分层培养。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如网络、光碟、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3.2在临床带教中需采用灵活教学模式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能力。”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医学专业人员的临床综合能力。因此,ICU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是推进护理专科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护理专业化教育的紧迫任务,是临床教师探索的永恒主题,也是培养护士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方面。要想促进ICU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应在ICU临床带教中加强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挖掘教学素材,去设计思维的发散点。比如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引导护士进行思考和文献查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训练,让学员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产生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培养学员应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探求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使学员提高自学能力,还可激发她们的思维灵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将大有裨益。因此,思维训练必须是有设计的、有内容要求的、有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的训练,把模仿再现性学习转为有意识的让学员主动领悟的思维方式,使学、思有效地结合[10]。
3.3规范ICU专科认证。实行ICU护士专科认证制度是培养ICU护士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虽然部分省市实施了认证培训,但是各地的培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考核的指标,培养的ICU护士的能力水平也存在差异。 现状当务之急是采用大样本调查和专家论证方法获取我国ICU护士人岗匹配的本底资料,分析不同等级医院对专科护士的需求特点、素质要求和使用范围,确定合理的专科护士编制比例、使用方法和执业标准。借鉴国外经验,设置培训课程,确定理论与实践的学分比例,出版规范化的统编教材,对师资和培养基地进行资格认定,建立专科护士资格认证考核题库,研制常用监护技术多媒体操作模块,确定理论与实践的考核评分标准[11]。
3.4加强对ICU护士教学能力的培养。ICU护士尤其是教学医院和培训基地的ICU护士,充当者临床带教老师角色,对各类实习护生、进修护士的临床教学任务较多,但多数ICU护士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规范的训练,也缺乏护理临床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指导。这是教学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应当适当安排教学理论培训,综合考虑受教育者的不同背景,在多次的讲课、示范等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学技能、表达能力[12]。
3.5培养ICU护士的科研能力和英文能力。张会芝等的调查研究发现ICU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能力成为ICU护士最为需要的综合能力培训项目[13]科研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护士个人发展的能力之一,同时护士的科研能力也可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医院护理管理者可适当安排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同时ICU护士也可在临床护理专家(clinic nurse specialists)CNS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
3.6采用分层管理的方法提高ICU护士核心能力。分层管理是现阶段所倡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将人员按照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形成能级管理的梯队。焦丹丹等报道根据ICU护理人员的职称、学历和工作能力将护理人员分为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建立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分层管理后的效果,发现实施分层管理后,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提高了团队协作效率、护士的管理能力、个人的素质,说明分层管理模式极大培养了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因此在ICU护士的管理中可考虑引入分层管理来加强对护士能力的培养[14]。
3.7培养ICU临床护理专家带动护理团队的发展。CNS属于高级执业护士,是在护理的某一专科或专病领域,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有丰富临床经验,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级护理人才。其主要职能是:①临床护理服务职能,为病人进行健康评估,针对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预测护理效果。②教育职能,主要承担监护技术的培训和教学工作,对专科护士进行带教和指导,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③顾问职能,为ICU医疗小组成员和其他专业人员提供监护信息和建议。④研究职能,针对ICU护理中的疑难问题和有倾向性的问题确立科研课题,并通过研究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护理效率。⑤管理职能,直接参与ICU管理委员会的监护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护理质量,尤其注意对护理结果管理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估等[11]。培养CNS可带动科室的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可加强对护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可增强护理队伍的科研能力。护士在CNS榜样的作用下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因而能促进其核心能力的发展。
3.8重视全方位的培养。21世纪医疗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具有科学脑、人文心、大健康观念和具有全球视野的医学生[15]。我们说的培养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和这个大观念是吻合的。ICU护士的培养也不能局限在岗位技能的培养上,而是要注重ICU护士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可借鉴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全人护理”的培养理念,培养“品格与才能并重、关怀与护理同行”的ICU护理专业人才,增强护士的职业自豪感和奉献精神[16]。针对ICU护士面对的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工作强度大和作息时间不规律而心理压力大的问题,让ICU护士能参加一些心理减压活动和讲座,提高护士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以饱满、稳定的情绪投身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ICU病房的特殊性质决定了ICU护士必须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护理管理者应该关注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采用多种培养方式提高ICU护士的核心能力,促进ICU护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endall-Gallagher, D. and M.A. Blegen, Competence and certification of registered nurses and safety of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Am J Crit Care, 2009. 18(2): p. 106-13; quiz 114
[2]蒋海兰.护理本科毕业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007,中南大学
[3]陈燕华,唐瑞,王英.我国护理核心能力与核心胜任力的概念、内涵指标及框架评价分析.护理研究,2011.25(13):第1214-1216页
[4]乔安花,席淑华.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7):第13-17页
[5]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思路与实践.护理研究,2005.19(23):第2069-2070页
[6]虞献敏,廖燕,田永明.ICU护士在岗培训效果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第67-68页
[7]钟爱民.ICU护士分层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第20-22页
[8]ICU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2009.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9]成守珍等.1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护理学报,2008.15(9):第21-23页
[10]王欣然,李淑迦,韩斌如.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护理研究,2006.20(20):第1790-1791页
[11]黄津芳.ICU高级护理入才培养与发展思路.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4):第25-27页
[12]张艳等.北京地区部分ICU护士专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第1077-1079页
[13]张会芝,史艳菊,吴雪.ICU护士专业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2009.23(3):第193-195页
[14]焦丹丹等.分层管理在提高ICU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当代医学,2011.17(26):第115-116页
随着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改变,现有的知识及能力已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新的世纪将赋予护理人员更多的责任,因此,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品质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做为护理部干事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下面浅谈一下护理部干事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1 观察力
做为护理部干事,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观察领导的工作及生活习惯,还要为领导提供及时、准确、有效、可靠的信息,以及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根据领导的意图,提出多种工作方案,供领导选择,领导未想到的,干事应先想到,当好参谋,做好助手,协助护理部主任做好护理管理工作。
2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也是护理部干事必备的心理品质,有资料表明,现代护理的独立思维能力占70%,而护理管理的独立思维能力则占的比例更高。在工作中,每天接触很多人和事情,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推断,如果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就会出现问题、干事应学会全面、深刻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注意思维广度、深度的培养,学会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以利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护理事业的发展。
3 记忆力
记忆的准确性,是护理部干事的职业要求之一,良好而准确的记忆力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护理部干事的工作极其繁杂,每天面临大量的信息,需要有良好的、准确的记忆力才能胜任工作,这是因为,干事须随时为领导提供信息、传达信息、反馈信息,且各种信息是经常变动的,如果记忆出现差错,则影响工作,因此,护理部干事应有意识地培养良好、准确的记忆能力。
4 语言修养及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良好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是护理部干事必备的条件之一。因为,护理部干事经常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提出建议、协调工作等,这都需要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及准确的表达能力,在与上下级谈话时,要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表达准确,充分利用语言这一工具来提高工作质量。
5 人际协调能力
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是做好任何工作的有效催化剂。护理部作为医院护理管理的中心部门,经常与其它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发生工作联系,这就要求护理部干事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做工作,既能让领导放心,又要临床科室满意。对上级领导尊重、服从,做事不能越级;对下属科室的护理人员关心、体谅;对机关职能科室人员谦虚、诚恳。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是对护理部干事的一种考验。
6 扎实的专业知识
护理部干事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和内容。不仅要学习专科护理知识,还要掌握多科系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全面的、有效的协助主任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提高非权利性影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护理部干事必须具有更加广泛的医学护理、预防保健、心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学习外语知识,了解中国乃至世界护理发展趋势,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7 熟练操作计算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护理部干事应有十分敏锐的、强烈的信息意识,并不断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获取并利用信息,将信息管理运用到现代护理管理工作中,同行之间可以通过信息网站面对面的学习和交流,因此,护理部干事必须学习信息网络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能力,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学生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将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感受、体验知识所包含的深刻思维,组织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加思维训练,以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逐步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例如在讲授《儿科基础》知识时,先讲清新生儿、小儿的生理、解剖、病理基础理论知识,使用图表讲解后,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回忆问题的空间,教师在最后总结时提出修正意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常用设备的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在儿科实践教学中,可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后训练相结合、徒手练习与模型相结合,教师先做示范,讲清训练过程中注意事项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力求学生按规范、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要求学生多提问题。如在进行模型检查练习时,可安排对模型进行基本操作,包括视、触、叩、听、测身高、胸围等训练,学生在操作程中,由于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练习,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通过临床见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将学生带到临床第一线,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儿科临床工作的重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基本技能训练的热情和效果。带教教师要先将见习的目的和要求分析清楚,然后安排好见习训练。如在进行儿科的小儿腹泻病例训练后,立即带学生参观医院新生儿室,通过参观,增强学生使用理论到临床见习的印象。
三、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医学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注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更不用说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好的教师不是思考如何“授人以鱼”,而应提高学生的能力,做到“授人以鱼”,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视诊性强,因此,教师应注重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而会用、用得自如。例如,在讲授《休克病人护理》内容时,让学生进行护理,评估分析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在分析病人健康史时,应关注病人有无大量失血、失液、严重烧伤、损伤或感染等,接下来分析病人的身体状况,评估休克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重要脏器功能,了解休克的严重程度。再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护理措施,最后进行护理评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儿科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识。
另外,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教学互动,包括设置问题、讨论问题,有效地促进外科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的结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在讲授《小儿肺炎》一节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设置问题:肺炎可分多少类型?肺炎全身反应情况如何?肺炎治疗愈后是怎样的?各型肺炎临床表现如何?肺炎病人如何诊断?然后,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对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儿科教学中,老师要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明确当医生、当护士的社会价值在何处,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