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雕刻的特征范文

雕刻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雕刻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雕刻的特征

第1篇:雕刻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校园公交;乘客特征;交通优化;车辆改进

1.校园公交系统的发展及其现状

所谓校园公交,即校园巴士,是指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进行运输服务工作的非商务用车,属于客车类的中、小型客车的典型形式。如今校园公交的开通已成为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已有很多高校成为了校园公交的受益者。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内人群的出行问题,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利。而经调查研究,我国校园公交发展历史较短,在其运营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乘车效率[1],导致很多乘客对其持怀疑态度。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面积2506亩,东西长约2.2km,南北长约0.8km。校园公交于2016年9月开通,共有10辆微循环电动车投入使用,共有4条运营路线(如图1所示),分别是1号线(问远线)、2号线(修远线)、3号线(金石线)、4号线(天问修远线),发车地点分别是北门、东门和西区食堂,这四条公交路线贯穿于渭水校区校园的各主干道路。车辆运营时间为06:00~22:00,暂定在上下课高峰期暂不发车。实施投币0.9元,校内公交卡刷卡0.8元的收费方式。

2.调查数据分析

2.1日常出行距离调查

900人参与了本次问卷调查,其日常出行距离如下(表1)所示:有近40%的人每天在校内出行距离在2km以上,说明有很多乘客每天需要出行距离较远,校园公交的存在必然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便利,校园公交的优化研究势在必行。

表1 校内日常出行距离调查结果

2.2 校内出行方式结构分类

同样的出行总量,不同的出行方式结构对校园交通系统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如下(表2)所示:在校园乘客中,选择步行的人次最多,自行车次之,有约35%的人常用交通方式是自行车和电动车,说明学生日常出行距离较长,而校园公交仅占20%。因此十分有必要来改善学生的日常出行情况,提高校内公交的载客率,提升系统的运载能力。

表2 校园乘客出行方式

2.3 票价设置满意度分析

在调查结果中,有71%的乘客认为当前校园公交票价过高,而剩下的29%则表示对当前的票价能够接受,因此在票价制定方面需要进行合理优化来提高校园公交的满意度,使校园公交更大众化。

2.4 存在问题分析

(1)车辆客容量小。校园公交的服务对象是校内人群,其数量非常庞大,尤其到上下课、集体活动等高峰期,其数量更会增加不少。当前每辆校园公交的客容量仅为25人,远远达不到校园乘客数目要求,使得校园公交的服务效率大大折扣。

(2)缺少合理公交系统规划。整套校园公交系统缺少完整的运行规划。由此造成了乘车的很多不确定性,降低了乘客对校园公交的期望度。

(3)票价设置不合理。目前校园公交票价和普通城市公交差不多,价格偏高。因此校园公交当前价格还需进行合理设置。

(4)收费方式单一。当前校园公交只有现金投币和刷公交卡两种收费方式,没有和学生校园卡(饭卡)绑定,而公交卡需专门去学校相关部门办理,存在很多不便。

3.校园乘客特征分析

3.1乘客特征的概念

特征,即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而乘客特征是指乘客在出行环境、出行行为等方面能区别于其他同类事物的所具有的共性结果[2]。校园公交系统的乘客特征则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对校园乘客与普通城市公交乘客相区别的特点总结。根据乘客的需求和体验来创造更好的乘车环境,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通过研究分析校园乘客的日常出行基本特征与规律进而掌握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关系,是校园交通规划与发展的基础课题,对校园公交系统优化是十分有意义的。

3.2 校园乘客特征分析

校园公交系统的服务对象即校园乘客,属工作性客流,规律性强。其乘客特征分析如下:

(1)服务对象数量庞大。渭水校区日常学生约为20000人,还有工作人员、来访游客等流动人员。校园公交面对的乘客对象数量大,且在单位时间内公交乘客生成量大,使校园公交系统的运载压力加大。

(2)车辆可靠性要求高。可靠性要求有两点:一是时间的准确性。校内人群具有规律的日常时刻安排,对时间的准确性要求高;二是安全可靠性。校园公交属于学校公共交通,必须保证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安全稳定,危险性小。

(3)乘车地点分布集中。乘客乘车地点集中分布在公寓楼、寝室楼、校门等人群密度大的地方。这可作为公交节点设置、行走路线规划等的主要考虑因素。

(4)高峰小时峰值强劲。乘客出行规律性强,客流动态属于单向型,高峰时刻乘客较多。

4.校园公交应对乘客特征优化策略探讨

4.1校园交通系统优化

(1)设置候车站台。站台位置和间距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乘客的整体利益需要。

由式 [3] (4-1)

式中Lc――平均站距 Vst――乘客步行平均速度

Lp――乘客平均乘距 Ts’――平均每站停站损失时间

以一号线为例,单向距离1.9km,据统计,乘客平均步行速度为4km/h,平均乘距为1.4km,车辆平均每次停站时间为1min。 由(4-1)式可得,一号线的站台平均间距大约为400米。

(2)设置运营时刻表。运营时刻表的设计要保证限制客流量大于期望拥挤度[4],区别高峰时刻和普通时刻,在每个站台安放标准时刻表,为乘客提供乘车参考信息。

(3)建立合理的票价体系。经过对学生票价的调查分析及司机的建议,建议施行投币0.5元,刷卡0.4元的收费方式,同时开通手机支付、校园卡刷卡等多种付费方式。

4.2校园公交车辆改进

(1)加长校园公交车辆。采用单铰或双铰车辆,提高车辆载客能力。

(2)增加车门。配合车辆加长,适当增加乘客上下车辆通道,增加客流量,减少停留时间,避免乘客拥挤发生意外情况。

(3)车内设计优化。车辆地板平面化设计,增加座位与车厢内扶手设置,优化空间布局,以增加载客量,提高运载效率。

(4)外观改进。车身外观增加校园文化元素、学校标志性图案等能够传播校园文化的外观设计,增强学校文化形象的塑造。

(5)采用新型环保推进系统。选择电动或天然气公交等环保车辆,降低环境污染,打造绿色校园。

5.结语

校园公交系统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其规划运行中,要充分考虑校园乘客群体的需求和感受,这就要求一套基于乘客特征的校园公交系统。本文研究了长安大学校公交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校园乘客的出行调查,又结合校园乘客特征,对长安大学校园公交的交通系统和车辆改进这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为长安大学的校园公交系统优化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冯树民,白仕砚,慈玉生.城市公共交通[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20-22.

[2]曲大义,于仲臣,庄劲松.苏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

第2篇:雕刻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三雕;装饰;现代建筑

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建筑设计理论相互碰撞,促使合成材料、玻璃以及混凝土等新型建材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中引入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那么能有效地增强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魅力。因此,对于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雕装饰艺术及特征

(一)三雕装饰艺术内涵。所谓的“三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风格,主要包括木雕、砖雕和石雕,其在我国建筑装饰发展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历代建筑者智慧的结晶。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除了具有精致的装饰效果外,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文化。另外,不同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也各不相同,但是三种雕刻技艺均兼有华丽和复杂等特性,蕴含着浑厚的雕刻文化底蕴。

(二)三雕装饰艺术特征。为了有效增强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效果,必须要明确其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雕刻选材上。木材、砖和石是雕刻师所选的主要材料,借助他们高超、精湛的雕刻技法,可以充分赋予被雕刻物品的生命力和活力,有助于增强雕刻画面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而使欣赏者充分感受到雕刻艺术作品之美。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石雕材料主要以当地的大青石和花岗岩为主,这些大面积的石材可以让雕刻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尽情雕刻,可以勾勒和雕刻出不同形式的图案,同时也充分蕴含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风土人情。二是在雕刻手法上。木雕、砖雕和石雕的雕刻手法比较多,雕刻风格各式各样。以石雕而言,其既可以凸显古朴气息,又不失粗犷之情。常见的石雕雕刻手法主要包括浮雕、透雕和圆雕等。而从石雕的雕刻风格来看,其主要以平雕和浮雕为主,且可以配合圆雕的雕刻手法来增强石雕的立体感。另外,石雕的雕刻刀法细腻中透着大方,且可以配合砖雕和木雕等雕刻工艺来作为建筑门罩,这可以在确保雕刻质量的基础上,增强雕刻设计的灵活性。三是在雕刻内容上。主要以动植物图案作为主要的雕刻内容。实际上,在建筑中应用雕刻装饰时,需要和雕刻师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愿望,以便将蕴含“大富大贵”“吉祥如意”等寓意的图案设置在建筑结构中。例如,“鹤”代表着长寿;“鱼”代表着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等等。

二、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行业迅猛发展。同时,现代消费者对于现代建筑装饰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随着绿色、环保性建筑装修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人们除了注重建筑装饰外表的华丽外,同样对装修本身质量和安全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三雕装饰艺术可以有效地融合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雕刻风格,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可以相辅相成,完美呈现建筑艺术美。近几年,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的推广和普及,木材、石材和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应用的概率越来越小。此时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引入古代装修风格和技艺,那么不失为一种另类风格的装饰工艺。以我国徽州雕刻技艺为例,其在当地的建筑装饰装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成为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风格。从其文化特色角度来看,徽州装修文化充分融合了我国儒家等传统思想,有效地增强了建筑装饰的民俗特色和艺术特色。但是现代雕刻技术更为先进,雕刻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区域,可以将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成果融入到现代建筑装修图案中。因此,为了确保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必须要借助现代雕刻技法,充分吸收三雕装饰艺术中的优秀雕刻技艺和精髓,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需求来进行适当地改进和创新,并融入时代特色元素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传统文化魅力和内在底蕴,这样可以使现代建筑有一种浑然天成、回归自然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内涵。总之,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借助传统建筑装饰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形式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设计效果,增强现代建筑的生机和活力,这是现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无法达到的建筑装饰效果。因此,如何将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进行有效应用值得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微州三雕装饰艺术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艺海,2015,(4):116-117.

第3篇:雕刻的特征范文

一、现代室内设计中浙中传统门窗雕刻要素的提炼

1.直接提取

直接提出是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门窗雕刻要素应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在浙中地区门窗雕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雕刻样式简洁、雕刻线条流畅的几何纹样,常见的有海棠纹、柿蒂纹、卷云文、冰裂纹等,这些传统纹样来自对自然植物、自然现象和生活的表现概括而来,由于工匠雕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判断,同一纹样在不同的建筑中有一些变化,这使得纹样具有颇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电子雕刻机)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几何纹样在形式上符合现代设计的特点和意蕴,我们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可直接提取其基础元素进行利用。

2.抽象变形

抽象变形就是根据现代室内设计的要求对传统的门窗雕刻艺术进行变形与整理的过程,即对传统的门窗雕刻图案外形进行变形及转化,使其达到现代室内门窗设计的理念及风格,满足人们对门窗雕刻的需求。现代室内设计注重对空间的塑造,把握空间的结构性,而传统建筑门窗则注重单体构件的装饰性,雕刻工艺精美,一定程度显示了地区雕刻技术水平。比如,在设计内容方面,浙中地区传统建筑门窗雕刻的内容以生活中的花鸟虫鱼或是戏曲、神仙故事和人物为主,表达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对于形式上较为复杂的传统纹样,现代室内设计中需要进行元素的简化并加以抽象变形,使其保留原来的特点又更富有现代的形式感;在设计手法上,浙中地区传统门窗中的植物藤纹,俗称扯不断,有生生不息之意。在设计中可以在形式上保留连续的特点,对植物的藤形概括和简化,用现代的构成法则加以抽象和变形,能够体现出现代的装饰特性。

二、现代室内设计中浙中传统建筑门窗雕刻要素的融入

1.空间界面的应用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浙中传统建筑门窗雕刻要素融入法在空间界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墙面与隔断两个方面:墙面:室内墙面是传统几何纹样运用的主要区域,常见的有壁画、浮雕、木雕或中国画,这些几何纹样标志这一个家庭的审美能力与水平,是室内装饰的焦点。浙中门窗中雕刻内容丰富,层次变化多样的各种花草禽鸟人物雕板,其雕刻细腻而丰富,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装饰性。这类的雕刻可用于室内空间中块面的墙体,通过平面的形式表现,落落大方;亦可通过传统工艺雕刻成深浅浮雕或是镂空雕刻装饰板,精美雅致。隔断:隔断在室内设计中属于半实体的空间界面,它的材质多用木质,还有的采用木质与玻璃的结合,其形式主要有隔墙、透空隔断、屏风等。隔断是划分空间界面的主要手段,它具有出利通风、灵活运用、隔而不断的特点,在整个室内设计中起到空间再造的作用。浙中传统的门窗雕刻要素多为文字类、人物或是动植物也有中国传统图案,它具有灵活多变、装饰巧妙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平面架构模式,适应了现代室内设计的理念及风格。

2.室内细部的应用

第4篇:雕刻的特征范文

常家庄园木雕图案造型生动传神,线条流畅,各种形象优美,表现手法独特,并有着丰富的寓意、内涵。题材类型广泛,主要有动物类、植物类木雕图案,动物类包括:龙、凤凰、牛、马、麒麟等,植物类包括:梅花、牡丹、、竹子、莲花等。木雕的表现手法有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刻法等。类型多样,饱满生动。

一、常家庄园木雕图案题材特征

常家庄园内木雕类型多样,寓意深刻,木雕的装饰体现了主人对家族的兴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个人情操的追求,它主要分为动物类图案、植物类图案和动植物结合类图案,下面就对这些图案进行分类。

1、以动物为主的木雕图案

有蝙蝠、麒麟、牛、鹿、龙、凤凰等都以动物为主,这些都被古人视为吉祥的动物。

2、以植物为主的木雕图案,

有牡丹、石榴、、荷花、梅花等这些图案都以植物为主体,这些植物也被古人赋予了一种特有的意义。

3、以动植物为主的木雕图案

有喜鹊与梅花、鸳鸯与荷花结合图案等这些动植物的结合使得他们的寓意更加完美。

二、常家庄园木雕图案构图特征

常家庄园木雕图案构图类型多样,有对称式构图、自由式构图、三角形构图、长方形构图等。

1、对称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给人庄重、严肃、稳定的美感,以中间图形为基准,两侧图形平行对称。图案大多都以上下、左右对称,采用对称式构图,看上去比较结实牢固,附带着极强的稳定感。

2、自由式构图

自由式的构图比较自由,画面舒展自如,不拘一格,具有生动活泼、和谐、统一的表现特征,给画面呈现出变化丰富的动态美和节奏感,疏密的结合又可以加强视觉冲击力,在自由式构图中作者可以灵活应用,自由发挥。

3、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给人的视觉感比较明快、直接,图中雕刻精细,形象生动,线条清晰圆润,给人以稳定的感觉。

4、长方形构图

长方形构图比较全面,主次分明,画面活泼,每幅图案都生动和谐、饱满、厚重、工整、朴素、明快、结实有力。给人以开阔、平静、安宁的气氛,多采用镂空雕刻法和深浮雕法。

三、常家庄园木雕图案造型特征

常家庄园木雕图案造型多采用写实手法,创作时尊重原物象本身的特点,一般不做过大的夸张与变形。也有与创意纹样共用的图案,通常创意部分会作为主要的支撑部分来存在,而写实部分则主要起装饰作用。

莲的造型采用写实的雕刻手法,造型以花瓣为主。莲瓣大小朝向均有变化,组成一个整体的莲花花朵的造型,莲花花瓣偶尔向上,自然微微收口,显得十分庄重,使莲花有一定的立体感。内含苞状的莲花造型,手法写实,花苞欲放,富有动感。莲花底面的莲叶叶边呈弧度很小的翻卷状。外框的设计采用了简练的线条和祥云的配饰,整体上一简一繁,对比鲜明,布局合理。

牡丹

以牡丹象征富贵。牡丹花朵硕大,色泽鲜艳,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以细腻而写实的手法雕刻出牡丹花、茎、叶一体的造型,各部分比例关系接近真实比例,整体呈现出生长态势,散发出生命力。牡丹为怒放的状态,花团锦簇,花头处层次较多,花叶层层迭压,大小变化自然有序,相互缠绕的根叶又互相遮挡,雕刻反复,穿插有序,叶子上雕刻的有阴刻的叶脉。雕刻写实,立体感强。

梅花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神而为世人所敬重。它枝干曲折多姿,有粗有细,走枝方向统一而又有变化,五瓣的花朵点缀其中,花蕊是个凸起的小圆点。整体造型生动,完整。

松树

第5篇:雕刻的特征范文

一、闽台木偶雕刻艺术溯源

闽南木偶兴盛于宋、明年间。南宋朱熹任漳州郡守期间,曾颁文“劝谕禁戏”,“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剑掠财物,装弄傀儡”。又据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元夕初十放灯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鳌山置傀儡搬弄”。[1]可见木偶戏当时在闽南的兴盛已非同一般。19世纪中叶是闽南掌中技艺发展的颠峰时期,同时也是台湾掌中戏发展的最初阶段。[2-3]闽南布袋木偶戏日臻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木偶戏已从最初的图腾崇拜、祭祀等巫术活动,逐步过渡到由专业戏班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二是大台连本戏的出现使木偶的需求量大增,已出现专门从事木偶雕刻的作坊;三是木偶艺术影响扩大,闽南木偶开始大量输入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各国。闽南木偶兴盛的原因除了深厚的人文积淀之外,还与闽南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有关:唐宋以后的泉州港、明代中叶的漳州月港和清代的厦门港相继兴起,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闽南木偶作为民俗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开始影响并传入台湾。明清两代是内地向台湾移民的时期,也是闽台文化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大批的漳州、泉州人移居台湾,民间戏曲也随之传入。两岸文化关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通,在移民时期主要表现为大陆文化向台湾传播的单向流动,如闽南木偶(包括提线傀儡戏、布袋戏等)艺人到台湾以教戏为谋生手段、台湾艺人赴闽南拜师学艺等,这些为台湾木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清代以后闽人入台渐多,故此台湾与闽南在方言、民俗、等方面有诸多相似。比如台湾庙宇宫观建筑中具有艺术创意的石雕、木刻、瓷雕、佛塑、神轿等诸神像,其衣冠绣品都在闽南采购或聘请闽南师傅赴台制作。[4]又如木偶造型、服装道具、演出所需的锣鼓乐器,以及香炉、寿金、冥纸等,也都由漳、泉两地传入台湾。闽台木偶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相通的语言、相似的民俗习惯和相同的,由闽传入的木偶已成为台湾民众寄托对故乡深情的一种艺术形式;二是闽台木偶存在着共同的审美意向,这种情趣是海峡两岸民众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和相互融合的结果。闽台木偶雕刻艺术反映了当地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又与闽台习俗形式相依存,已深深地扎根于闽台民众生活的沃土之中,得到两岸民众的厚爱。

二、闽台木偶雕刻艺术的题材形式比较

流传在闽台的木偶戏有两种:一是布袋戏,又名掌中戏、指花戏;二是提线傀儡戏,又名嘉礼戏、线戏。闽台傀儡木偶造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最初的宗教礼仪活动中的戏具,逐步演变成兼有娱乐、教化功能与盈利目的的艺术形式。其造型的发展也呈现出从“神性”向“凡性”转变的艺术特征。比较闽台木偶雕刻艺术的异同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闽台木偶雕刻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特色和宗教色彩。从传统的傀儡、木偶造型的功能来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请神驱邪,以其巫术功能将戏台与祭系在一起,表达人们求福消灾的心理意愿;二是用于丧葬演乐的演具,并逐步发展到有故事情节的表演,体现了闽南传统的礼乐祭祀文化;三是作为娱乐表演的戏曲形式,参与传统节庆、民俗活动和庙会的演出。闽南“敬天礼神、崇鬼尚巫”之风极盛,各种宫观寺庙星罗棋布、遍及城乡,民间佛像雕刻技艺发达,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对于闽南的社会生活和民俗习惯产生了广泛影响,闽南木偶造型与宗教人物的造型雕刻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考,早期的闽南木偶造型大多由民间雕刻神像的作坊兼营。比如泉州最大的神像铺子义全后街的“西来意”、漳州经营雕刻佛像的作坊北桥街的“成成是”等,均兼营木偶头雕刻。闽南木偶雕刻所表现出的含蓄的神佛风貌,与其早期一直寄生于神像铺子及闽南浓厚的宗教氛围是分不开的。台湾传统木偶戏早期大多是从闽南传入的,相同的民俗活动、生活习惯和与木偶戏相互作用和影响,在造型、功能和表演形式上往往与祭神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据台湾文献丛刊1959年版《安平县杂记》“风俗近况”记载,当地有酬神唱傀儡班、喜庆和普度唱宫音班、四平班、七子班、掌中班等戏。每逢迎神开庙、婚丧喜庆、逢年度节,都是乡里众人筹资,请来傀儡、木偶戏班娱乐一番。而戏偶形象道具则大多由漳、泉二地供应,或为台湾木偶艺人所仿刻。早年从事神像制作的台湾木偶雕刻大师徐析森就是从仿刻泉州“花园头”戏偶开始,逐渐发展为具有本土木偶特色的“森仔头”金字招牌。台湾传统木偶造型,自然表现了闽南传统木偶造型的艺术特征,沿袭了从中原河洛地区传入的成熟的宗教造型程式。

三、闽台木偶雕刻艺术风格演变比较

闽台木偶雕刻艺术是闽台传统戏曲风格和地域文化的缩影。作为戏曲舞台造型,其生、旦、净、末、丑形象一应俱全,刻工细腻,造型夸张,用料讲究,粉彩不褪,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闽南传统木偶戏有两个流派:一是流行于泉州的南派(见图1),二是流行于漳州的北派(见图2)。海洋文化张扬性较强的泉州与受农耕文化影响较大的漳州在木偶表演风格上有很大不同。南派的泉州木偶大多以闽南人为蓝本,在头饰、化妆、服装中较多融入了当地民俗文化元素;北派的漳州木偶因其唱腔作派均以昆剧、京剧为主,故脸谱造型和装饰都模仿昆剧和京剧,又因布袋木偶戏善演武打短戏,其花脸、武将木偶也就较多。可以说,闽南传统木偶雕刻艺术在吸取京剧脸谱艺术、展示其传统戏曲舞台造型的同时,又融入了福建民间神像元素和民俗文化审美情趣,形成了既有传统戏剧特点又富有闽南地域文化韵味的艺术风格。从闽南传入的台湾传统木偶(见图3)最初也具有闽南木偶的艺术风格,如早期台湾木偶戏有三个流派:一是南管,泉州传入;二是白字戏,漳州传入;三是潮调,潮州传入。[6]由于木偶戏具有祭祀的功能,因此在台湾木偶雕刻艺术传入之初普遍带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流派的戏偶基本体现了闽南木偶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至20世纪初,台湾布袋木偶在不断的衍变中逐步发展成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北管布袋戏,以注重武戏和口白为主要发展方向,在技艺上侧重于改良和创新。比较闽台木偶雕刻艺术不同风格的演变和特点,可以清晰地看到,闽南木偶雕刻的样式一旦创造出来,就作为一种蓝本世代相传,其种类在不断丰富。闽南木偶雕刻既继承了唐宋以来雕刻、绘画的艺术风格,又融汇了凝重、古朴的装饰美,戏偶造型的艺术风格程式已高度成熟。而台湾是个移民社会,文化多元,戏曲多为外来剧种,极善“拿来”和改造,自内地木偶传入台湾后,其木偶雕刻艺术的演变多是以替代的方式完成的。在木偶雕刻由内地传入台湾后发生演变的过程中,世俗精神的融入是本土文化使然,也是台湾历史文化的体现。就台湾戏偶雕刻风格演变而言,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即传统布袋戏、金光布袋戏、电视布袋戏。[7]随着传统戏曲的逐渐消失、木偶剧目的改良以及木偶艺术融入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台湾戏偶雕刻逐步演变为多种不同风格类型的木偶雕刻艺术。

四、闽台木偶雕刻艺术的造型比较

闽南现代木偶的造型特征总体而言较为传统,其戏偶种类大致可分为传统戏偶和现代戏偶两种。传统戏偶雕与绘并重,强化造型的夸张性和装饰性,通过彩绘丰富传统脸谱花纹图案,增强人物性格特征。在传统木偶通常所运用的五官活动的结构上加以创新,创造了不同的脸谱和新奇的艺术效应,更显幽默和生动,丰富了脸谱造型的种类。闽南传统木偶制作造型体现了雕刻家大胆的想象和新颖的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闽南传统木偶制作的代表人物有泉州的江加走和漳州的徐竹初等。前者堪称木偶造型一代宗师,创造了280多种不同个性的戏偶,所创作的木偶除了面谱多样之外,有些木偶头的眼睛还能左右横眸、顾盼生姿,甚至嘴巴、鼻子都会活动,人物形象活灵活现。[8]后者为木偶世家第六代传人,其父徐年松是闽南木偶戏北派的代表。徐竹初继承祖传工艺,其作品以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著称,先后创造出600多件戏偶作品,其中既有传统戏剧的名角,又有神话传说中的魔怪、神仙,并先后为30多部木偶艺术影视片设计制作木偶造型,其代表作有《白阔》《鼠丑》《大鹏》《顺风耳》《绿大番将》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使我们犹如看到了“活的文物”(见图4、图5)。随着木偶新剧目的不断涌现,新一代漳、泉木偶雕刻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木偶新造型。如泉州的现代戏、儿童剧、童话剧等,以现代人物为蓝本,表现富有闽南地域文化韵味的惠安女、南音女、渔家女、茶乡女等现代人物木偶造型,还有表现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历史人物的传神而有趣的造型。为适应表演和观赏的需要,现代木偶的尺寸比传统木偶有所加大,木偶高40~50cm,种类繁多,角色丰富。泉州提线木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生动表演轰动了海内外。值得关注的是,将木偶融入影视动漫艺术为其拓宽文化市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动漫木偶造型夸张、虚幻、诙谐、风趣,使其更显得生动可爱。如漳州百集木偶动画片《秦汉英杰》中的古代人物造型,一改传统木偶造型的“好人红脸、坏人白脸”的程式,将动漫的夸张、诙谐元素融入人物造型之中,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再如《小记》中的现代人物木偶造型采取高仿真写实,且可换置服饰、鞋帽并可组装出不同造型,剧中的、战士等100多个影视木偶造型,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与闽南木偶造型不同,台湾木偶以其剧目的本土化和戏偶的改良为前提,促进了木偶雕刻艺术造型的创新发展,现代台湾木偶造型在创新上力度明显大于闽南。20世纪中后期,台湾布袋戏逐渐转型为具有现代元素的金光布袋戏、霹雳布袋戏、影视布袋戏,其造型也随着布袋戏的发展而变化,并与媒体结合,以新颖的角色、大型戏偶和声光影视效果展现出台湾木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传统木偶相比,台湾木偶的造型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传统的小型掌中戏偶改良为高80~90cm的大型戏偶,在材料制作上继承以往采用的樟木、白木进行雕刻。偶头与偶身内装置有机关,使其身体灵活、表情生动,或表现脸部五官的变化,或表现人物手脚肢体的动态,与真人一样可换置服饰,以全新的理念一改传统的脸谱和服饰,显示了艺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戏偶操作则从传统的单手变成双手,且需配合较多的操偶表演技巧。二是以现代造型为蓝本,整合电影卡通、漫画及现代社会人物,创造出新的现代木偶形象,借助当代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进行传播。以《云州大儒侠》的二齿、刘三、怪老子、史艳文、苦海女海龙等人物造型为例,其面部表情丰富,身姿形态生动,揭示了人物的内在精神,显示了木偶的明星气质。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巧成真”戏偶雕刻艺术,以其塑造的台湾布袋戏的独特形象,推动了戏偶艺术的多元发展。

第6篇:雕刻的特征范文

赏石艺术品,是近年来在市场出现频率渐高的一种特殊艺术品,它既有别于一般的观赏石、也不同于普通的石质工艺品,可以说赏石艺术品是兼赏石与艺术品二者美而有之,因此在赏石市场上颇具人气,大有后来者居上而统领之感。

赏石

自然界中,有一些石头造型奇特、石质细腻、色彩缤纷、浑然天成,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人们把这一类石头统称为观赏石。简言之,观赏石是指天然形成的具有观赏陈列和收藏价值的各种石质艺术品。

观赏石在我国古代称为供石、异石,近年来也有学者与藏家称它们为奇石、怪石、珍石、玩石、美石。在海外,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称谓,东南亚各国称奇石,日本称天然石或水石,韩国称寿石,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则称其为雅石。

观赏石有六大特征。

1、天然性:所有观赏石必须为纯天然产物,而非人工制品,且不允许有人为加工、雕刻的痕迹;

2、奇特性:需有与众不同的奇异之处,并以此区别于其它;

3、科学性: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体现一定的自然规律;

4、可采性,可以通过人力将其开采、运输,

5、艺术性:具备一定的造型、纹理等艺术特征,能带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6、商品性:有着一定的商业价值和收藏价值,并可在市场上流通。

如上观赏石的六大特征中天然性是基础,即无论哪种赏石,都必须来自天然,而且没有经过任何的后期加工与制作,就好像天然宝石不能经过后期的处理一样,只有满足了这一条件,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观赏石。

观赏石的美集中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1、造型美:外在的轮廓造型符合传统的瘦、皱、漏、透等审美标准;

2、色泽美:外表颜色较为艳丽,光泽较强,有别于普通的石头;

3、质地美:质地细腻、颗粒均匀,优质品还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4、纹理美:表面有各种由石脉、沁染等形成漂亮花纹层理;

5、意境美:通过造型、色泽、纹理等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

观赏石的美要浑然天成必须体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可以,若是人为的雕琢,上色等,则不能称为观赏石。

石质工艺品

石质工艺品是指那些原本材质一般,但经过人为的加工与雕琢,而后具备一定艺术性的工艺品。其本身价格并不高,且与观赏石有两点不同。

1、材质特征

石质工艺品并非与观赏石一样强调原材料的天然性,而是讲究原石的可雕刻性与可塑造性,即结合原石的质地,结构,颜色与纹理等特征,采用最为有效的加工与雕刻方式,将原本并不起眼的普通石头制成具一定价值的工艺品,而不过多苛求原石自身的特征,因此只要原石具备了可加工的性质,即可以成为石质工艺品的原材料,从这一点来看,石质工艺品的选材与其它陶质工艺品,纸质工艺品并无明显差别。

虽然石质工艺品的原材料本身几乎没有价值,但经过加工或雕刻后,由于显示出了一定的艺术性,因此也获得了一定的价值,只不过通常这个价值不会很高而已。

2、雕琢特点

人为的雕琢使普通的石头变为工艺品,因此雕刻工艺是提升原材料价值的点睛之笔,这是绝不同于讲究纯天然,而忌一切人为雕琢痕迹的观赏石的。

石质工艺品往往以粗犷豪放的雕刻工艺见长,这主要是因为其原材料质地的细腻程度等就均不如美玉,因此其雕刻工艺不可能复杂也达不到精细的程度,而且这也符合了好料配好工,因材施艺的雕刻原则。同时,也可据此简单地鉴别是高档的玉制品还是价格较低的石质工艺品。

3、赏石艺术品的美

赏石艺术品是结合了赏石与普通石质工艺品二者的优势。其实质就是原材料是观赏石,而又经过了后期人为的加工或雕刻。赏石艺术品一方面反映出了原材料的质感美与自然美,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文文化的雕琢美与艺术美。

其实这种形式的作品在市场上早已出现了萌芽,但由于传统概念很少考虑到将观赏石进行加工的作法,所以这类产品在并未成为市场的主流。但随着国内目前玉器市场的如火如荼,玉器雕刻工艺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雕刻大师们也不仅满足于在昂贵的玉石上展示他们的才华,而且进而寻求更加广泛的雕刻材料,观赏石无疑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新宠。

赏石艺术品常选用印章石,砚石等本身具一定知名度和经济价值的雕刻材料,并借助原石细腻均匀的质地丰富的色彩而施以俏色巧雕打造出具最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全新造型,从而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焕发出它们与以往不同的雕刻思路的另类内涵,使人们大获眼前一亮的惊喜。

赏石艺术品的雕刻技法与内容取决于其质地。因为其质地介于普通石质工艺品与美玉之间,这就决定了它的雕刻万法也必须走这两者的中间道路,原因有以下两条。

1、质地特点

赏石艺术品的质地细腻与坚韧程度高于普通石质工艺品,因此可以使用较为精细的雕刻工艺,但毕竟其质地远不如美玉,所以做精做细的雕琢也只有适可而止了。

2、原粒价值

第7篇:雕刻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环境;景观;雕刻

1 景观环境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发展

在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良好的景观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景观环境为人们提供享受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展示城市良好形象,表现人们美好生活场景的平台,是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一种诠释。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古代石雕艺术家们巧夺天工的精美艺术品,是传承和表达历史文化的记载,是人们了解历史,学习进步的有力凭证,更对现代环境景观环境的设计和营造有着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将其运用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不仅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为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增添色彩。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营造中,以其坚不可摧的优势,利用其美观大方的特点,营造个性鲜明、主题突出的景观环境,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运用能够更好地突出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功能性、艺术性等艺术表现力,能够为创造优秀的环境景观设计添砖加瓦,更好地满足功能需求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2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民族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发生着变化,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民族特色也随本民族历史特征的发展而变化,各民族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各自多种多样的艺术特点,能够很好地反应出一定时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出现,为展现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区域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其独特的、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地域性文化内涵。我国地大物博,区域文化众多,是一个大群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区域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域性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特点,石质景观雕塑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非常明显。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还存在于各地区的石材和工艺上,由于各个地区的石材在质地、颜色、结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使用中的方法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也是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区域历史文化也随之变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发展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不朽丰碑。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融入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品,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树立良好的城市历史文化形象,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3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设计表达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鲜明的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出现在景观环境中,对景观环境进行装饰与点缀,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承载着历史赋予它的艺术表现力、承载着历史发展演变的文化内涵,对现代景观环境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空间环境中的布局、形态、功能都对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对景观环境及周边环境有着衬托、点缀的作用,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表现形式、形态、数量、尺度、位置等等,对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形式、职能、效果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通过对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设计与放置,对景观环境营造进行服务,根据地形、地势及周边环境的空间分布,把握大环境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空间尺度,根据局部环境景观的空间氛围和人们的视觉效果及小景观环境的空间美感,对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尺度大小进行设计与控制,做到合理、美观、大方、精致、实用。

第8篇:雕刻的特征范文

摘要:中国玉雕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在人类社会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能工巧匠雕刻了无数件精美的玉器工艺品,也积累了宝贵的雕刻技艺。玉器的雕刻品种很多,有人物、动物、山水、器皿等多种形式,每一类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雕刻手法,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玉石动物类雕刻的风格和技法。

关键词:动物雕;风格;要领;原则;技艺

我们的祖先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不同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伟大的雕塑品。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晶莹璀璨的明星,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之一。

一、游锢嘤竦竦姆绺

动物类玉雕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传说中的动物,是人类根据想象而虚构的动物,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动物,是自然界的生灵。在雕刻动物类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它的体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其次要了解它的寓意和背景。动物类玉雕品一般都具有造型丰满圆润、敦实健壮,展现淳朴端庄、舒展开朗的北方特色。

二、动物类雕刻品的雕刻要领

雕刻动物类作品的玉雕师平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研究动物的大轮廓、结构和动态,特别要抓住动物刹那间的微妙的动作和表情。在雕刻动物类时要特别抓住它们的骨骼位置,骨骼位置要做出坚硬的感觉。

三、动物类雕刻遵循因材施艺的原则

这是雕刻的第一道工序,在雕刻构思立意之前,要进行创意构思,也就是设计前的酝酿,初步确定题材内容和立意,目的是正确合理选用玉石原料,以达到物尽其美。玉石品种多,变化大,首先必须判断玉石的种类及其质量,根据玉料的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指标来确定雕刻什么产品,力求优材优用,合理使用。选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富有经验的艺人,凭着一双慧眼,能认清玉石的本质,选材精确,巧妙用料,使产品效果突出,引人入胜。

俗话说“无瑕不成玉”,天然的玉石中多少会有一点瑕疵,内部和表面会有石棉、石纹、杂色等缺点,在雕刻过程中,象这样带有些缺点的料,只要有好玉存在,都是可选用的。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怎样把玉料吃透,仔细察看原材料的高、宽、厚、脏绺处和纵横性,然后通过挖脏去绺,找好下料位置,合理分割玉料,为雕刻动物类作品做好充分准备。

四、动物类雕刻中俏色的利用

“俏色”是玉器雕刻工艺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专业术语,是指利用玉石本来颜色并巧用玉料上的花色进行雕刻的一种工艺。俏色动物玉雕自古有之,是玉雕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将玉石中的俏色运用在雕刻题材中,既丰富了玉雕作品的色彩变化,又提升了观赏效果,增强的艺术品位,可谓是锦上添花。

动物类雕刻的俏色利用,可单独表现在动物的身体部位,也可用在陪衬物的题材上,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动物类雕刻作品在色彩运用时,要注意原材料主色要基本符合动物类的颜色,如白色的适合做小羊,黄色的料适合做鹿,黑白色斑纹的料适合做成熊或熊猫。在俏色利用时,就是雕刻大师们的技艺展示了,如有一块通体为白色的玉石,上面带有一些红点和黑点,经过雕刻家们的精心设计,雕刻成了几只生动活泼的大白鹅,玉上的红点成为鹅的脑门,黑点成为鹅的眼睛。但是其中一块玉上只有一个黑点,无法制成两只眼睛,雕刻大师们就让这只鹅的头向下歪,做成正在争食状态,只让人看到一只黑眼珠。这种作品就圆满地解决了巧用玉石本身颜色的效果。

我国对玉石的俏色雕刻工艺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俏色作品是河南安阳小屯村北出土的营玉鳖,为距今3000年前殷商时代的玉器。工匠巧妙地把握玉料的自然色泽和纹理特点,将原有黑褐色皮保留下来琢成鳖的背甲,头、腹、足均为青白色,黑色双目和白爪上都留着黑色爪尖,神韵天成,妙趣横生。

俏色玉雕不仅是动物类玉雕创作中的一种雕刻技法,也有着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似的表现技法和艺术形式,在雕刻过程中,雕刻家不仅要有个解读玉料的过程,还要与自身的艺术品位相吻合,把自己的创作思想、审美情趣更完美的与俏色玉雕相结合,进行更适当的俏色应用,更好地表现出个性创意与雕刻技法,使动物类雕刻达到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五、 动物类的神态和姿态雕刻技艺

动物类雕刻重点在它的形态和神态,在设计时动物的头部、脚部位置不能带脏绺,在雕刻动物的脚部位置时还要注意料的横性和纵性。掌握动物的体形,根据各种动物的身体差异,去分析他们的骨胳位置,把突出的骨节点找准的,动物的身体比例才能协调,在雕刻动物类的四肢时,应运用“先方后圆”的原则,控制四肢的结构比例。另外在雕刻时还要注意与肌肉和皮毛的协调,骨上有肌肉,肌肉上有皮毛,分层刻画,注意厚度。

动物类雕刻的神态刻画是雕刻的难点,面部和腿部是重要部位,面部雕刻要把眉弓做出来,否则眼睛看起来就会向上翻,耳朵要像大树那样做出根来,凡是有角的动物,它的两只耳朵和两只角大致成四方形。动物腿的长短粗细要符合动物身体特点,一般动物的前腿和脖子成正比例。

在进行动物的姿态雕刻时,要深刻掌握动物的立、卧、走、跑等各种姿态,在雕刻时,身体部位一定不要太直或太正,头向两边转最好,一般是头朝哪边看,身子就向哪边弯,使姿态的变化符合曲线美的规律,使雕刻出的动物更加神灵活现。

六、 动物类雕刻作品中陪衬物的造型技艺

动物类雕刻作品的题材广泛,同样的动物与不同的景物陪衬,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在雕刻时,可运用其它的动物或景物做陪衬,用谐音寓意等艺术象征,极大地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

陪衬物的设计一般要根据玉料的实际情况来布局,因为玉料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有时候在雕刻到玉石内部时,会出现与原玉料质地不一致的料质,这时就需要利用陪衬物的装饰进行二次设计。在设计时要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加以烘托和陪衬。如雕刻奔马时,可以用草原和白云来陪衬,烘托出马的勇往直前的奔腾之势,也可用秋风瑟瑟的河边为背景,烘托出马的健壮俊秀之灵气,也可雕刻上蜜蜂和小猴子,寓意为马上封侯,表达升腾的愿望。陪衬物雕刻对动物类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了良好的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动物类雕刻中,常用高山、森林、老鹰来烘托猛虎的性格,也把蝙蝠做为大象的陪衬,象征着“福象”,把喜鹊做为豹子的陪衬,意为“报喜图”。在陪衬物的设计中,可以套用传统表达方式,也可按玉料的特性进行创新。

七、 结束语:

动物类的玉雕创作,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专注于玉料上面,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在长期的积累中,动物类的雕刻逐渐地形成了行业上的审美标准,要求雕刻作品形状规矩,造型生动传神,肌肉丰满健壮,骨胳清楚,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合乎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神态和姿态要富有生活气息,造型上要敢于夸张。随着现代雕刻工艺的不断进步,动物类玉雕的技艺也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第9篇:雕刻的特征范文

砖雕

砖雕作为建筑的“文“饰之一,以其精美的外在形式和丰富的内在意蕴,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传统建筑的艺术美。具体来讲,砖雕一般是在烧制成型的砖块上,雕刻出各种人物故事、仙花芝草、祥禽瑞兽等形象,俗称“花活”。它可以在一块砖乃至若干块组合的砖上进行雕刻。一般是先雕刻,再安装在建筑物上,与木雕相比,它的使用寿命更长,与石雕相比,其雕刻材料较软,易于操作。

工艺流程:

1 选材 挑选质地均匀、无砂眼、表面光滑平整无裂纹的黏土方砖。

2 工具 平铲、弧铲、锤子、凿子、錾子、切割机、抛光机、雕刻机等。

3 构图 雕刻前先根据需要构思画面、主旨,并绘制成图。

4 切割 将选好的砖料,按画面大小需要,进行切割。

5 勾绘 将绘制好的图样用铅笔画到方砖上。

6 雕刻 先使用小号雕刀,对画面主干进行粗雕,细节部分则根据实际情况随刻、随画、随雕;粗雕完成后进行精雕。

7 抛光 先打磨抛光,再用抛光机抛光,最后使用砂纸精准抛光。

8补浆 主体完成后,对砖上的砂眼、裂纹等使用砖灰、胶水、石灰、桐油、清水等进行修复完善。

9 完工

木雕

王家大院的建筑木雕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檐下雕刻,包括斗拱、额枋、花板、雀替、撑拱、挂落、垂花、花牙子、栏杆、匾联等,这些都是体现木雕技艺的突出部位,其中斗拱、额枋以及雀替、撑拱等构件,在建筑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花板、挂落、垂花、花牙子、栏杆、匾联等构件以装饰性为主,所以主要体现雕刻图形的造型美,其样式、造型、寓意内涵丰富多彩,就雕刻工艺而言,也是雕刻艺人施展匠心的主要位置。二是门窗雕刻,包括门、窗及其细部构件雕刻,门、窗是建筑中的小木作,是传统建筑室内外空间相分连的中介。门窗木雕是人的视线较多关注的部位,在展示艺术风格、造型特征和雕刻技巧的同时,门窗的类别、样式、结构等也体现了建筑木构件的灵活多样,形象直观地体现了传统建筑门窗的装饰美。与建筑砖、石雕不同的是,建筑木雕在注重雕刻技艺的同时还注重雕刻表面的彩绘装饰,除木质本身外,彩绘装饰使建筑木雕更为富丽堂皇,艺术语言更为丰富多变,地域风格也更突出。

工艺流程:

1 选料 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用料。如:榆木、杨木、松木、柏木、柳木、核桃木等。根据质地和性能的不同,进行甄选。

2 防腐 根据木料性能的不同,如桃木、柏木等只能阴干处理;榆木、松木等需自然风干;柳木、杨木等则需先用水泡,再用火烘干(在浸泡当中须加入防虫蛀药剂)。

3 工具 锯子、刨子、墨斗、圆规、矩尺、凿子、錾子、斧子等,还有大小规格不同的圆铲、平铲、双面刀等器具。此外,还需电锯、电刨、雕刻机等。

4 图纸 根据构建功用的不同,按尺寸绘制图纸,将图纸纹样绘制到材料上。

5 雕刻 先用大型机具进行粗加工,打胚成型后再用手工器具进行精雕,再用修光刀进行抛光处理,最后使用砂纸进行打磨。

6 上色 如需要,则进行相应的做旧。

7 完工

石雕

王家大院建筑石雕主要用于住宅、祠堂、牌坊、亭等建筑局部和构件上,如门楣、抱鼓石、台基、石柱、柱础、拴马桩、栏杆望柱等部位。匠人通过富有寓意的各种石雕,把主人的思想寄托融汇其中,岁寒三友、四君子以及表现文人风雅情趣的四艺图、鹿鹤同春在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艺术中十分常见,各有千秋的精美额枋更是举不胜举。

工艺流程:

1 选石料 听音,纯,无杂音可用;看外表有无杂色;晃动,有无大凸大凹,是否平整。

2 画图 边画边将多余部分去掉。

3 打泥胚 因所用石材精贵,为避免雕刻失误造成无谓的损失,在雕刻之前须先用泥制作一个替代品,待泥胚雕刻完成确认无误后再在石材上雕刻。

4 细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