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范文

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

第1篇: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广西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443-05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新古典经济学者索洛(Solow)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资本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由于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最终都会面临着边际收益递减的困境,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12年中国“中央1号”文件将农业科技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已有的文献中关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研究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李静等[1]对中国1978-2004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与分解进行了实证研究,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应和投入产出混合效应四个部分。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技术效率的下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而规模效应和混合效应的影响较弱;郑晶等[2]对1993-2004年广东各地农业增长及效率进行了分解测算,结果显示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的增长总体上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马彧崧等[3]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14个地级市农业生产经营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的差异,并根据农业技术效率限制因素的不同将各地区分成高纯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地区、高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地区、低纯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地区和低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地区4类。二是直接测算农业技术进步率和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从1982年开始,农业部便开始了研究农业的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并用不同的方法对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和比较[4];顾焕章等[5]用确定性前沿生产函数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72-1980年,农业增长中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27.00%;在1978-1984年,这一比例达到了35.00%,但在“七五”期间这一比例降到了不足28.00%;朱希刚[6]最早使用Solow余值法进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陈凯[7]通过要素结构进化率函数和要素替代弹性函数对山西农业科技进步及其贡献率进行了测定;蒋和平等[8]对1995-1999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70%,并预测在“十五”期间这一比重将达50.00%以上;李林杰等[9]测算中国“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00%;赵东喜等[10]运用Solow模型对“十五”期间全国和广西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做了测算,结果表明,广西和全国在“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在49.53%和34.34%;赵芝俊等[11]采用分省面板数据对1985-2005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率与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此期间中国广义农业技术进步率和贡献率分别为2.90%、51.70%,狭义的分别为2.40%、41.30%;刘芳等[12]对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85-2008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47%,“十五”期间这一比例达到了55.08%;孙秋霞等[13]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1990-1995年、1996-2006年这两个时间段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7.69%、42.83%;贾凤伶等[14]测定了天津市“十一五”期间农业科学进步贡献率为60.40%;雷玲等[15]对2001~2007年陕西省的农业科技进步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得出此段时间陕西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60%,并预测2011年陕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00%;《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影响因子分析及对策》课题组[16]对“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率和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率和贡献率分别为22.00%和58.00%。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涌现了大量关于农业科技进步率的相关研究文献,不过针对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的尚难见到。中国民族地区大多处在边远欠发达地区,农业在当地的国民经济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之一,是典型的民族地区,聚集了壮、瑶、苗等11个少数民族。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研究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这对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生产

技术进步可以表现为既定的投入(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比技术进步前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表现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出所要求的投入要素比技术进步前有所减少。

技术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进步考察的是物化形态的技术,是依附型的技术进步。如引入和更新更好的生产设备、以机械生产代替人工生产、农业生产中采用新品种等。由于其可见性,又被称为硬技术进步;广义的技术进步除了包括狭义技术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决策、智力水平等软技术进步。概括说来,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新技术应用后抬高了生产函数的曲面,即新技术提高了资源的边际产量或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这是狭义技术进步的内容,也是技术进步中最重要的经济贡献内容。②提高技术效率,使每个生产单位都能达到或接近推广技术应该达到的投入产出水平。③提高了资源的分配效率和产品结构效益。④获得规模效益。可以看出,第一项是典型的硬技术进步,后三项是所谓的软技术进步。在本研究的分析中,技术进步是指广义的技术进步。农业产出的增长是要素投入增长和广义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图中反映了技术进步前后投入产出关系,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向上移动。基期在原技术条件下投入为X0,产出Y0;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投入增加为X1,产出应该为Y1,但存在技术进步时产出为Y2;产出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投入增加的结果,由投入增加而引起产出增加为(Y1-Y0),而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加为(Y2-Y1),技术进步贡献率为(Y2-Y1)/(Y1-Y0)×100%。

2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理论上说来,可以从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两种途径测算农业科技进步率及其贡献率。由生产函数途径测定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方法主要有生产函数法、增长速度方程法以及总要素生产率指数法[17]。中国目前由农业部科技司颁布的、供全国使用的农业科技进步测算方法就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朱希刚教授等研制的增长速度方程法(又称余值法)。

2.1 C-D函数法

C-D(Cobb-Dauglas)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于1928年提出,其最初的数学形式为Y=AKαLβ,其中Y、A、K、L分别为产出、效率系数(A>0)、资本和劳动,理论上可以推理出α、β分别是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1942年Tinbergen在C-D函数中加入时间指数趋势以测定技术进步,Solow于1957年提出如下改进型C-D函数模型:Y=A(t)KαLβ,并提出两种关于A(t)设定:A(t)=A0(1+δ)t以及A(t)=A0eδt,前一种表达式中δ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即表示技术的年进步速度;后一种δ经济含义不明确。不过当技术进步速度很低时,后一种形式中δ也可以看作是技术进步速度。由于后一种方式结构简单,易于回归分析,在技术进步测定模型中多采用这种模型。

农业生产中一般有资本、劳动和土地3种投入要素,所以用C-D函数测定农业科技进步率一般是将资本、劳动、土地3种投入要素以及表示科技进步的时间变量t一同引入生产函数。这样,农业生产函数为:

Y=A(t)KαLβFγ (1)

(其中F、γ是土地投入及其产出弹性,其他同前)

对(1)式做对数变换得:

lnY=lnA0+δt+αlnK+βlnL+γlnF (2)

(2)式对时间t求导得:

■=δ+α■+β■+γ■ (3)

其中■=■×■,■=■×■,■=■×■,■=■×■分别是总产出、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时间变化率,即它们的增长率,可用y,k,l,f分别表示。

对(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收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各要素产出弹性α、β、γ和农业科技进步率δ,可得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E=■×100% (4)

2.2 增长速度方程法

增长速度方程法又称余值法。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率就是在总产出中扣除由于要素投入的产出增加,余下的残值均归于广义技术进步,δ=y-■αixi,其中δ、y、xi、αi分别是科技进步率、总产出增长率、要素i的投入增长率和要素产出弹性。

对于农业科技进步率测算来说,根据(3)式可得:

δ=y-αk-βl-γf (5)

(5)式表示农业科技进步率等于农业总产出的增长率减去资本、劳动、土地增长率和它们产出弹性的乘积后余下的残值。由此计算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即:

E=■ (6)

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有简单、直观等优点,难点是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的确定,一般也用生产函数回归得到。中国农业部科技司颁布的农业科技进步测算方法就是应用这种方法。

3 以广西为例测算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3.1 变量的设置与数据选取

参照农业部科技司颁布的全国农业科技进步测算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广西第一产业的总产值作为因变量,农业人口(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农村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分别代表劳动、资本和土地作为因变量,建立C-D函数模型。从广西统计年鉴中收集了广西2004-2010年88个县域的农业生产数据(对于其中的少量缺失值,为保证其数据的合理性,本研究采用均值法进行了填充)。对于2007年4月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的贺州市的平桂管理区,其大部分区域是从毗邻的八桂区划分而来,为了处理的方便,本研究将平桂管理区的2008年、2009年、2010年农业统计数据都加总到相应年份的八桂区内。整理广西历年的统计年鉴得到2003-2010年广西的农业生产数据[18],见表1。

3.2 设立理论模型

本研究采用2004-2010年广西88个县域农业生产面版数据(Panel data),故设理论模型为:

Yit=A0eδtKitαLitβFitγu (7)

对(7)式对数化得:

lnYit=lnA0+δt+αlnKit+βlnLit+γlnFit+ε (7.1)

(7)式中u和(7.1)式中ε分别表示随机误差项。

3.3 回归分析及各项检验

以广西88个县域2004-2010年农业生产综列数据建立数据库,共88×6=528个样本观测值,满足大样本要求,用Eviews5.0统计软件分别对统计数据作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调整后R2值为0.85,F检验值为845.85,说明模型整体显著;D.W.值为2.27,不存在自相关性。各解释变量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各变量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根据以上的回归,分别可以得到以下的方程:

LNY=0.75+0.09T+0.17LNL+0.09LNK+0.82LNF

(0.28)(0.01) (0.03) (0.02) (0.03) (7.2)*

R2=0.85 F=845.85 D.W.=2.27

3.4 计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对于模型(7.2)*,α+β+γ=0.17+0.09+0.82=1.08>1,说明广西农业在2004-2010年期间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可以用余值法公式(5)计算,将各要素增长率和回归得到的产出弹性值代入得:

E=[8.71%-0.82×(-0.37%)-0.09×43.83%-0.17×1.00%]÷8.71%×100%=■=55.51%

可见,2004-2010年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年进步率为4.83%,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5.51%。

3.5 结果与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与讨论,按上述分析原理计算各投入要素的平均增长率和贡献份额,结果如表3所示。

3.5.1 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广西乃至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源泉 从上述回归结果和表3可知,广西农业科技进步率在2004-2010年期间为4.83%左右,但是贡献率却达到了55.51%,对农业的贡献率超过了农业投入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是促进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源泉。从测算的合理性角度来看,赵东喜等[10]测算“十五”期间(2000-2004年)广西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53%,与其相比增长了大约6个百分点,说明测算结果的可信度较高,测算的结果是可信的。从发展阶段来看,贡献率仍低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分界线所对应的60.00%[19],广西农业仍然属于粗放型农业。同时,由于广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80.00%的标准[20],广西农业依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这是符合广西农业乃至整个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

3.5.2 农村投资是促进广西乃至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农业投入要素中,农村投资对农业的贡献率是最大的,达到了45.90%,这与近年来广西加大对农业投资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农村投资的增长率较高,投资额度大的同时,农村的弹性比较低,只有0.09,农业对农业资本的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处丘陵高山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的应用;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区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无法充分地利用农业资本。

3.5.3 劳动力资源对广西乃至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大 从回归结果可知,广西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的产出弹性为0.17,在投入要素中处于第二位,但从表3中农业的贡献率只有2.00%,而且广西是一个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资源对广西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偏小。原因可能是广西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制约了其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和需求。

3.5.4 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制约了广西乃至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 从前面回归结果和表3可以看出,土地的农业产出弹性为0.82,在所有的投入要素中是最大的,但由于农作物播种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0.37%,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004-2010年期间呈下降趋势,结果导致土地在此期间对广西农业的贡献率为负值。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C-D生产函数,运用索洛(Solow)余值计算方法,以广西88个县(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探究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在此期间的科技进步率为4.83%,贡献率为55.51%。农业科技进步率低,但贡献率大,提高科技进步率对广西乃至全国的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大对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的扶持力度,保证农业对科研资金的需求,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横向上大力与东部省份开展合作;政府加大农业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工作,提升农业劳动力使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村投资效益,促使农村投资流向重要关键部门;国土部门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维护耕地“红线”。

参考文献:

[1] 李 静,孟令杰.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变动与分解分析:1978-2004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11-19.

[2] 郑 晶,温思美,孙良媛.广东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分析:1993-2004年[J].农业技术经济,2008(3):17-24.

[3] 马彧崧,戴永安.甘肃省农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分析[J].技术经济,2010(3):51-53.

[4] 秦朝钧,张朝华.广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要素贡献率的测算与经济增长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5):556-559,564.

[5] 顾焕章,王培志.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4(5):11-13.

[6] 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7] 陈 凯.农业技术进步的测度——兼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21):124-128.

[8] 蒋和平,苏基才.1995-1999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5):12-17.

[9] 李林杰,王红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63-167.

[10] 赵东喜,王力虎,黄晓昀. 广西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00-1502.

[11] 赵芝俊,袁开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解:1985-2005年[J].农业经济问题,2009(3):28-36.

[12] 刘 芳,李炳军.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和分析[J].技术经济,2010(12):74-76,121.

[13] 孙秋霞,杨妍妍,高齐圣.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0(22):148-149.

[14] 贾凤伶,孙国兴,李 瑾,等.“十一五”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3186-3189.

[15] 雷 玲,张召华,王礼力.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C-D生产函数[J].技术经济,2011,30(5):59-63.

[16]《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影响因子分析及对策》课题组.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报告(一)[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3):127-132.

[17] 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8]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03-2011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2.

第2篇: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范文

关键词: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云南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044-02

一、引言

本文通过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可以了解云南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潜力,对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二、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理论基础

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理解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靠科技进步而实现的增长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就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农业科技进步又分为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和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狭义的科技进步是指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的科技进步内容外还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

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目前关于科技进步的测定方法有很多,主要有C-D生产函数法、索洛余值法、CES生产函数法、DEA法、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法、丹尼森因素分析法、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我国目前使用的各种方法当中,用的较多的是C-D生产函数法和索洛余值法。下面仅对C-D生产函数法和索洛余值法做一介绍:

三、生产要素弹性的估计

(一)测算模型

(二)数据的选取

1.农业总产值,包括农林牧渔产值,样本数据采用不变价格计算。1988―2006年农业总产值通过农业总产值指数(以1988年为基年)统一换算为1988年不变价格的农业总产值。数据主要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2.农业物质费用,采用农业物质消耗数据,并换算成1988年不变价格的各年农业物质消耗。

3.农业劳动力,为了满足投入元素的充分利用假设,数据采用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人数。

4.耕地面积,为了测算的精确性,使用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代替耕地面积。

5.时间变量t,按照时间先后分别取为:t1988=0,t1989=1直到t2006=18。

(三)模型的拟合

根据表1,利用Eviews5.0软件,采用OLS模型对其进行参数估计,结果不理想,没有通过t检验,去掉时间变量以后,再进行参数估计,通过t和F检验,但做White检验发现具有异方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重新估计,此时模型通过各项检验,参差符合经典模型假定。具体如下:

括号内是参数相应的t检验值,可以看出t检验和F检验显著,并且通过序列相关LM检验和White检验。可知:α=-1,β=0.4,γ=1-α-β=1.6。

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利用1997年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标准司颁布的全国统一方法,即增长速度方程测算法(索洛余值法)即(2)式,计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由于各年农业产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采用水平法计算“八五”、“九五”及“十五”时期的各项增长率。

(二)农业科技进步率的分析

“九五”时期云南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为4.636%与“八五”时期相差不多,与物质费用消耗“八五”比“九五”时期下降将近5个百分点形成明显对比。物质消耗对产出的贡献份额明显下降,农业科技进步率比上期提升较多,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所改观。再者比上期农业劳动力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可见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方面成绩显著。耕地面积也有2.08%的增长。

到“十五”时期农业总产值实现了5%的增长,同期物质消耗仍在下降,对农业产出的贡献份额下降到37%左右。农业劳动力增幅为0.0628%,对农业产出贡献虽仍是负值,但也降到了-1.255%。农业科技贡献率近35%左右,可以看出云南农业在近十年的发展速度之快,实现了一个突破,发展势头较好。“十五”时期耕地面积增幅不到1个百分点,可见云南省后备耕地逐渐减少。

五、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云南农业在过去十多年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广义农业科技进步率从“八五”时期的负数提高到“十五”时期期末的35%,尤其是“十五”时期,农业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而且农业物质费用投入率不断降低,原来粗放型增长方式有所改观。

第二,农业劳动力对农业产出的弹性值和贡献直到“十五”还是负值。可见虽然农业劳动力得到大力转移,但是农业劳动力过剩现象仍然存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仍需持续。

第三,“十五”时期云南耕地面积增长速度不到1%,可以看出云南后备耕地面积的减少。应早对土地的保持和保护加以重视。

第四,虽然云南农业发展在近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我国整体平均水平还有差距(全国在“八五”时期平均广义农业科技进步率是34%左右,“九五”时期是45%左右,“十五”期末是48%左右,预计到2020年达到63%)。“十一五”时期,在新形势下仍需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继续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以科技进步推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

参考文献:

[1]何宜强.江西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45-47.

[2]王桂荣,王慧军,陶佩君.河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结果与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6):306-309.

[3] 李树德,李瑾,贾凤伶,孙国兴.“十五”期间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析[J].天津农林科技,2006,(5):32-35.

[4][ZK(]王启现,李志强,刘振虎,刘自杰.“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16-419.[ZK)]

[5]王贵双,冯敏.河北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6,(16).

第3篇: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范文

关键词: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 农业产业化 农业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产业技术进步,狭义上讲是生产领域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及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的改进更新和发展。从广义上说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包括微观与宏观层面上组织管理技术,例如管理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推销方法、流通方法等的改进与提高、发展和完善。因此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指硬技术方面的进步, 而且包括软科学技术的进步。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看, 真正起作用的是广义的科技进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硬技术的进步逐渐同软技术的进步交织在一起, 并更多地依赖于后者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落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 使农业逐渐由资源依附型的弱质产业向科技依附型的现达产业转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促使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的进步来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对于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着眼于市场,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产销脱节。再从科技成果运用的方面看,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从制度诱因与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协调统一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它采用的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激励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户普遍受益,共同富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更大规模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装备,采用科学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向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渗透。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国际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国际食品市场,实际上是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与竞争对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上看,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其中美国为12倍)。而我国平均不到80%,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仅为1.05:1,只有上海达到4.56:1。

第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在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自己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占1/3,多数重点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目前在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科技型企业仅有隆平高科、秦丰农业、丰乐种业、亚华种业、中牧股份、中农资源6家,仅占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总数的7.3%,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我国涉农企业整体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大幅度增加创新投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科技的投入。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二)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调整科研立项策略。科技和开发计划要向产业化项目重点倾斜。改变单纯以学术目标、专业目标或行业目标为研究方向的选题方式,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选择科研与开发项目。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技术开发实体,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对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要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覃肖响,2006)。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指的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能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问题研究》,《中国科技产业》,2008.

[3]郑有贵,李成贵:《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第4篇: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范文

1.1农业科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提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还是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还是环境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尤其是我市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资源与环境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显著改观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作用更显突出。

1.2农业科技是发展都市农业的根本动力

发展都市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我市的具体体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是依赖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还是依赖科技和资本投入。在农业全面市场化和加速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条件,农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越加紧密。我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劳动力价格较高,如何依靠科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提高产业化程度和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使命。

1.3农业科技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导力量

资源紧缺、环境恶化是进入工业化的必然反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又要承担自身的涵养功能和承载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功能。唯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解决发展农业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改高耗低效的资源型生产为低耗高效的科技型生产,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产出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资源短缺和持续利用问题,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总体要求

2.1指导思想

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群众为科技应用的主体,坚持自主创新、引进吸收、集成利用和转化推广相结合,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与提升常规技术相结合,坚持科研开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重视提高农民吸纳技术的能力,创新科技服务体制和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2.2总体目标

建立政府为主导,农业科研、推广组织为骨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应用体系,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推广一批对我市农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集成技术,培养和造就一支省内领先的创新人才队伍和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知识型农民队伍。

2.3主要任务

高新技术规模明显扩大,常规技术得到较大提升,在生物技术、精深加工技术、质量安全技术、种子种苗技术、动植物保护技术、资源利用和环境改良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技术到位率,到2010年,组织实施100项农业共性关键技术、30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主要动植物良种及配套技术覆盖率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在全省领先。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举措

3.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科研要面向生产,创新要着眼于应用。要根据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体现“创新突破、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围绕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取在高新技术突破、传统技术提升、紧缺资源技术替代、产业领域拓展等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3.1.1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从品种选育、技术攻关、加工流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要改变科技资源投入与配置上的部门分割、重复配置、利用低效的局面,整合科研资源,充分利用在杭农业科研力量,联合农业骨干企业和园区,实行产学研合作,创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平台的创新载体、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的功能。

3.1.2提升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组织的创新能力国家农业科研、推广组织要坚持科研面向生产,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农业科技需求,加强分工协作,搞好项目设计,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吸收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农业科研人员领办合办农业科技企业和科技服务组织。

3.1.3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与其它产业比较,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弱和种类单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调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应用的主体。

3.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农业科技必须以应用主体的需求为导向,面向杭州都市农业发展的生产实践和市场变化对科技的需求,才会有源头活水,才会有持久动力,才会有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2.1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县二级要根据提升产业的需要,每年确定一批实施面大、效果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注重技术的集成创新和配套完善,以项目为载体,以示范点为窗口,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宣传培训为途径,提高技术实施效果。

3.2.2发挥国家科研、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科研机构在抓好技术推广的同时,要重视发挥三方面的功能:一是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二是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科研与生产及时有效的对接;三是加强培训指导,促进知识更新。农业推广机构要发挥农技推广的主体作用:一是要确定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应用面积;二是坚持高新技术引进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技术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关系,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重视抓好减灾防灾、病虫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四是推进标准化技术实施规模。

3.3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多元化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搞活经营”的原则,构建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推广体系;二是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民营科技组织、大户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主体;三是建立乡镇责任农技员制度,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四是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支持特派员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推广和培训。

3.4重视拓宽农业科技服务途径

农业信息化是农技推广的重要载体,要重视发挥“农民信箱”、“农技110”、农业信息网站在农技推广和综合服务上的作用;要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搞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下乡和科技人员进万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实在、技物结合、产销一体的配套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果。

第5篇: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范文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比较普遍,国外研究主要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的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的观点,并首先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中最具有意义、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单列出来。罗默把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首次提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因素外,还包括了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贝克尔主张把知识分成内生积累的一般性知识和外生的知识两部分,均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由此,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扩展与知识的积累相互作用的理论。国内学者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有:黄鲁成、马丽等[1][2]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别对北京和宁夏进行分析,表明科技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米传民等[3]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江苏,表明科技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着更为显著的推动作用。朱春奎、王海鹏[4][5]通过建立不同时间序列的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分别揭示了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王贻志等[6]把科技投入变量引入到生产函数中,测算出上海市各行业的科技投入的贡献率。罗佳明等[7]运用广义差分回归分析测算出1953~2001年间科技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7.16%。王宁、刘黎明等[8]对未来农业科技投入总量进行灰色预测,研究表明,现有农业科技投入增长达不到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低需求,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步伐。本文主要利用全国和浙江2001~2008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灰色系统理论计算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2浙江省科技投入现状

浙江省科技投入主要包括科技经费和科技人员等两部分。

2.1科技科技经费筹集

根据2001~2008年全国和浙江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数据发现,科技经费筹集额名义增长率一直都高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从统计情况中看,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从2001年2589.4亿元到2008年9123.8亿元,增长了3.52倍,同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了2.15倍,相比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增长情况,浙江省在2001年至2008年,增长了5.43倍,而第一产业产值只增长1.66倍。各项指标都呈现一直增长的趋势,不过增长速率有快又慢,其中2004年、2007年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第一产业产值出现较大波动,2004~2006年浙江省出现较大波动。总体来说,科技经费筹集情况较好,科技经费筹集增长和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并不总是同步,甚至有些年份出现了增长降速,主要是因为从科技投入到转化为生产力有一个滞后性,一般在科技投入高增长两到三年后,经济增长效益才能得到体现。2001~2008年的科技经费筹资和农业经济增长情况也说明浙江省重视科技投资,科技发展的研发后劲比较充足(表1)。

2.2科技研发费用的投入情况

科研经费的筹集额说明社会科技投入状况,但其中并没有完全使用在科学研究领域,而社会科学研发经费(R&D)更能说明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农业领域R&D数据统计收集存在一定困难性,所以本文主要是对全国和浙江省2001~2008年R&D经费支出和农业经济增长进行的统计。(表2)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1)2001~2008年间,全国和浙江省R&D经费支出都曾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全国的增长率较为平稳。2004年,全国和浙江省R&D和第一产业的名义增长率都达到最大,特别是浙江省,R&D达到48.59%。从另外角度也说明科技研发投入的快速增加能显著带动经济的增长。(2)2001~2008年间,全国R&D经费支出平均增长率达到23.7%,浙江省的平均增长率为34.19%,而同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率分别为11.83%和7.57%,R&D投入远远高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3)浙江省R&D经费支出对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推动作用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3科技人员投入情况

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中起着决定作用。2001~2008年间浙江省科技人员数平均增长达到17.24%,不同年份科技人员数增长率差异较大。2005~2006年浙江省科技人员数增长十分突出,主要与浙江省政府的科技人才政策相关。全国的科技人员数量从2004年后稳步增长。(表3)

3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主要用于控制和预测,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社会等研究领域。灰色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关联性及其量的测度,实现对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基本思想是根据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度来判定其联系的紧密程度。曲线约接近,数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则小。

3.1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系统中各类因素数据因计算单位不同而差异较大,不便进行比较或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一般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通常采用均值法和初值化法,本文采用初值化进行处理。以全国和浙江省2001~2008年序列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其中全国和浙江省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用X0和X'0表示;研发R&D经费支出用X1和X'1表示;科技经费筹集额用X2和X'2表示;科技人员的投入用X3和X'3表示。X0和X'0是母序列,X1和X'1,X2和X'2,X3和X'3是子序列,建立序列表,经无量纲化处理后,形成相应的母序列和子序列(表4)。计算公式如下:X(k)=X(k)/X(0)(k=1,2,3,…n)(1)

3.2科技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

我们利用灰色相关系数计算模型:ηi(k)=minmin|x0(k)-xi(k)|+ρmaxmax|x0(k)-xi(k)||x0(k)-xi(k)|+ρmaxmax|x0(k)-xi(k)|(2)对全国和浙江省的科技资源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计算。式中|x0(k)-xi(k)|为第k个点x0与xi的绝对误差,k=1,2,…,ni=1,2,3。将无量纲化后的比较数列与差值数列进行差值计算,列出对应差数列表,然后再求出minmin|x0(k)-xi(k)|和maxmax|x0(k)-xi(k)|。其中,min|x0(k)|是第一级最小差,表示在xi(k)序列上找各点与x0(k)的最小差,即跑遍k选最小者。minmin|x0(k)-xi(k)|为第二级最小差,表示在各序列找出的最小差基础上寻找所有序列中的最小差,即跑遍i选最小者。maxmax|x0(k)-xi(k)|是二级最大差,与二级最小差类似。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相应绝对差值如表5。在进行计算关联系数与关联度前,需要预设分辨系数,一般用ρ表示,取值范围为0<ρ<1,ρ越小,分辨率越高,当ρ=0.546时,最优。这里我们取ρ=0.5。根据上述关联系数,计算关联度,Ri=1n∑nk=1ηi(k)(3)对计算得出的关联度按大小进行排序,看各项指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表6)上述关联度计算结果显示,全国和浙江省科技投入中的R&D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资额和科技人员与农业经济都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图1)。其中,全国R&D经费支出对农业经济产值的相对关联度为0.6383,科技经费筹集额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度为0.7136,科技活动人员对农业经济相关联度为0.8584,相比全国,浙江省各项指标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度排序基本一致,都说明了科技活动人员对农业经济的推动力更大,浙江省R&D经费支出和科技经费筹集额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度均高于全国水平,而科技人员对农业经济的相关联,略低于全国水平。

4结语与政策建议

4.1结语

通过上面的相关性计算,具体结论有:(1)全国和浙江省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和以往研究得出的结果相一致。(2)在R&D经费支出、科技经费筹集额和科技人员数等因素中,科技活动人员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与全国相比,浙江省的各项指标关联度均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人员是技术进步的能动因素,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急需大量科技人才培养,这也是浙江省增强农业经济的主要手段。

4.2政策建议

2009年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4%,农业综合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以往,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确实得到了快速提高,然而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们的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70%~80%。因此,要让浙江省农业发展水平真正达到先进水平,必须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浙江省农业科技投入较低,与沿海发达省份也有一定差距,科研、开发和推广等资金不足已经制约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由于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很强的工作,科研、技术推广经费、科研事业费主要由政府承担,这是世界绝大对数国家的普遍做法。因此,浙江省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专项农业科技发展基金。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农业领域的投资,扩大农业科技资金来源,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第6篇: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技术革新

所谓现代农业,即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然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一、农业科技创新刻不容缓

过去9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表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可喜的成就。2012年,粮食生产呈现“九连增”。然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1、加快科技创新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当前,由于农业科技落后,使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工业和城镇,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加快科技创新才能缓解制约农业资源环境的“瓶颈”。就耕地而言,我国耕地总数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并表现为不断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给农业规模化生产带来了难度。尽管这些年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如不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大局。

3、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由于土地、劳动力和以柴油、塑料膜为代表的石油制成品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我国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农业比较效益呈持续下降趋势。2011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0%左右。这表明40%的农业劳动力仅创造了不到10%的财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

4、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要继续强化农产品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农民外出务工增收,而且要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二、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使农业农村发展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1、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要着力突破良种良法配套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突破农机农艺融合重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突破应对农业灾害重大关键技术,提升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突破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2、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要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技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支持农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4、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要坚持农业科研公益性特征,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科研立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联合协作制度,促进农业科技联合协作;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开展集成创新。

5、加快农业投资体制创新。要使农业科技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给农业科技企业优惠贷款,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多、风险大的问题,研究建立相关的农业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担保机制;通过农业科技与金融业之间的结合,实行金融创新,走市场化的投资融资之路。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策略

农业是古老的传统产业,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稳则天下安。二十世纪以来,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起点之高、进展之快、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农业产业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1、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化都以农业发展为前提,而农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里程史。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经济关系,农业生产力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开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成为推动全国工业大幅增长的主力军,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生活小康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在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下,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而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驱动力,是粮食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现在农业农村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需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农业科技具有公益性、区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要有一个功能完善、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创新和转化应用体系。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和中试熟化。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拢忧考际鹾献鳌?

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十分重要。好的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转化应用、进村入户,才能发挥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作用。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科技推广无论是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还是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都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比较单一的推广模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农户种植规模小、分散经营、农民科技素质不高、自我采用新技术的能力低,很多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还远没有到位。随着社会和农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农业成果转化率的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刻不容缓。要努力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大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加快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

4、积极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能源、原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之上,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资源的利用有两个基本问题颇受人们关注:一是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如何通过节地、节水、节肥增效等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保护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所以,依靠技术进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节约技术进步显得非常重要。要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大力推广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

5、努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7篇: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范文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建设新__”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以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为目标;以引进、消化、推广为主要途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农业的科技成果推广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发挥两种资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效益优先原则,重点发展若干高新技术企业,培植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大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努力把全市科技进步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以促资源、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科技进步在提高生产与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要把促进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将科技进步真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加强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

2、目标导向原则。既要突出我市自身的特色,又要与国家、省、赣州市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3、有限目标原则。要把有限的人、财、物力集中起来,优化组合,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本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

4、远近结合原则。既要解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又要为下一步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5、市场与计划结合原则。要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本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优先,遵循市场经济与科技工作规律。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作用,用好用活政策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科技进步。

6、自主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在培养、壮大现有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对有色金属、稀土材料、甜柚、特种养殖、花卉等地方优势产业做好自主开发。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广泛大力引进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

7、高低结合原则。重视发展地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注重科技研究,侧重成果推广。

二、发展目标: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接三新”、“争当四个排头兵”的要求,结合我市科技和经济发展现状,力争到20__年实现全市科技进步的重要方面和科技综合实力在赣州市名列前茅,到2020年居全省县(市)级排位3名内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是:

(一)、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稀土、有色金属加工,环保产品、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新技术产业。到20__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2020年超过60%。

(二)、民营科技企业。加大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力度,扩张数量,提高质量。到20__年,全市新增工业支柱产业2个以上,每个支柱产业领域培育2-3家中型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15户以上。到2020年全市支柱产业领域形成3-5家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30家以上。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大力引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到20__年,全市建立1-2个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果业、园艺与花卉、商品蔬菜、特色养殖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领域,每个产业建1-3个中等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良种良法推广面达98%以上。

(四)、信息化进程。到20__年,全市城镇区域信息化水平达到赣南中上水平。2020年达先进水平。20__年,全市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2020年达90%以上。

(五)、专利、技术标准。大力引导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到20__年,全市建立1家专利试点企业,到2020年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专利工作机制、90%以上的企业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

(六)、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两翼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到20__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5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有内部技术开发机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服务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扶持和发展重点

(一)、工业科技:

1、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1)、新材料:充分利用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及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壮大矿产品加工业,重点研究、开发和支持低品位矿的冶炼,大力推广中矿(含钨细泥)直接生产钨化合物产品工艺技术。有效提高钨资源利用率。

不断提高玻璃纤维、环保涂料、精铋纯银、钨酸钠等产品的品位,支持开发后续产品如超细(纳米)钨粉、硬质合金工具,特种钨丝等建设项目。

稀土材料方面,稀土灯用三基色荧光粉质量赶超国内先进水平。

(2)、食品工业:大力发展以卷烟、果业(甜柚)、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使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加工业久盛不衰。扶持一批能形成产业链,带动一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农业化龙头企业。

(3)、电子信息:推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托“数字赣州”,扶持可视电话、智能化广播等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

(4)、机电一体化:应用现代化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机电一体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效益。在机电(各类机床设备)行业中大力推广数字控制、自动频率控制和自动频幅控制技术,扶持老旧设备的脱胎 换骨,促进家具制造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5)、服装加工:不断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引导服装业向品牌、档次、集团、规模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__服装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2、民营科技企业

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加大人才激活力度,提高民营科技企业家素质,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等各项措施,加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和稀土产品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和以齿轮、水力发电设备为主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应用现代化技术改造木材加工、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等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融入一小时经济圈后,形成以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创新机构为支撑,广大科技型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使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步入赣州市前列。

(二)、农业科技

1、现代农业技术示范

(1)、果业、商品蔬菜、瓜果、花卉等生产技术近年有较大发展。

①、甜柚:一是抓好无核柚新品种的选育,二是引进福建官溪密柚、梅州沙田柚等良种,三是继续大力发展龙回早熟柚、江坝柚、斋婆柚等传统品种,四是大力开发幼果。

②、脐橙: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大力推广纽贺尔、朋娜、奈沃里等脐橙优良品种。

③、着力引进“寻乌特早熟密桔品种”,赣南野生南酸枣、于都大盒柿、石城牛心柿、日本甜柿、龙南板栗、无核桃李、脱毒丰香草莓、银杏等新品种。

④、抓好蔬菜优质、抗病虫、抗逆、适合设备栽培的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推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近几年以发展简易温室大棚为主。通过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和高档珍稀蔬菜打入赣州市场。

⑤、开发出1-2个国家野生名贵花卉新品种。抓好国家级野生名贵花卉铁凉伞的引进推广,逐步建立脱毒组培、离体快繁、质量监控、原种繁育基地。

2、粮食生产技术

培育和引进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粮食优良品种。重点推广“田两优66”、“全优436”、“全优402”、“株两优02”和“全优191”、“新香优207”、“d优527”、“k优金谷1号”等优质品种及抛秧、薄露灌溉新技术,建立全市粮食育种中心,引进和自主研制相结合的路子。

3、畜牧养殖技术

重点进行肉牛、猪、鹅、鸭、野鸡等新品种的引进和杂交优势的利用。扩大特种畜禽品种的引进与改良。加快养殖业区域化、专业化的进程,建成各具特色的养殖业经济带。制定与推广不同饲养规模及条件畜禽高效饲养技术规程。重视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4、水产养殖技术

大力发展水产良种繁育技术和特种水产产业。重点抓好虾、鳗、蟹、鳖、龟,大湖新银鱼、大银鱼、三角帆蚌、建鲤、斑鳜、刺胸蛙、乌鳢、南方大口鲶等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5、农副产品的储藏、保鲜和加工适应技术

(1)、注重加工设备及工艺的引进、消化和研制开发,扶持应用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尤其是南瓜、甜柚等保鲜技术和高效、低毒保鲜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2)、重点发展新型保藏技术(辐照、无菌包装、速冻、高压处理等)、综合利用、节粮、环保、分离、提纯、包埋、重组技术(超微、低温粉碎、超滤及渗透等)、营养功能强化技术等。

四、重大项目和重点战略

(一)、信息网络建设。主抓数字科技局项目建设。由网上办公自动化、网上项目申报、项目智能评估科技信息四大系统组成。系统网络架构采用内部管理与wab 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整合全市科技信息资源,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

(二)、产业基地建设。

1、基础设施。“四大产业化园区”(即东山、龙岭、罗边和章惠渠工业园)规划更趋统一,布局更趋合理,按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标准发展。“十一五”期间,龙岭工业园中的科技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到20__年,北部山区争取有1-2个工业园区建成。

2、产业化。建设“四大产业”即优化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稀土磁性材料、玻纤和环保涂料等产业。

(三)、制造业信息化。一是完善和健全制造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和专家咨询体系;二是建立制造业信息化促进中心;三是在1-2家重点企业(如木工机械制造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以上。

(四)、专利战略。

1、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年增长平均达到15%。

2、对符合本市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发明创造,在引进、实施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对专利技术实施资金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创办专利孵化器,如知识产权市场。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到20__年,高新技术领域的重大专利技术60%以上得到实施,30%以上形成产业。

3、大力培育一些拥有自主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专利示范企业。

4、强化执法工作管理和监督,依法查处假冒他人专利行为,及时处理侵权纠纷,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

5、充分运用专利制度的促进和保护功能,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向生产力转化,鼓励依托专利兴办科技型企业。“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实施专利战略,打破经济发达国家靠专利构成的技术壁垒,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优势,实现全市各类新型工业产业的跳跃式发展。

五、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符合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抓好一批技术创新试点的高新技术企业。融入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后,力争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建成一个以上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积极引导全市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增加技术投入,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开展横向技术协作等各种措施改变内部技术开发机构少、规模小、人才缺、水平低、装备差的局面,逐步健全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

(三)、中介服务体系。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明确产权为前提,以融入一小时城市经济圈为依托,尽快建立和完善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专利服务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科技人才中心等中介机构。

(四)、以四大工业园区和中介服务中心为窗口,引导和引进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各类拔尖人才进驻我市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化、壮大科技型企业。

(五)、农业科研培训服务体系。围绕促进农业产业化特别是果业、花卉、畜牧、家禽业等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大力引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适应技术。配合“农民知识化工程”,积极开展农村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

六、政策措施

(一)、加强领导。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等发展新观念,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督促推进。在领导层上形成时时处处,月月日日谈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二)、增加投入。建立以 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积极吸纳社会投入的科技投入机制。五年内,市级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的0.5%以上。同时,加大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产业领域的政策。

(三)、完善政策。尽快完善和制定《关于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若干规定》、《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的若干规定》等一批加快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

(四)、激活人才。通过加大培养、引进、激励力度,造就一支开拓进取、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全市科技、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8篇: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范文

一、国外农业科技投入现状及特征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科技则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发达国家来看,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主要得益于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以及充裕的农业科技资金供给[1]。纵观国外农业科技投资的特征,可以归纳出三大主要特征:

(一)投资强度大

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即农业科技资额占农业GDP值的比重。比较国内外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相关统计数据,最显著的区别是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差异———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明显偏低(见表1)。

(二)私人投资的积极参与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私人部门在农业科技投资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甚至承担着主要的投资责任。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私人投资占有较高比重相比,我国私人部门在农业投资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见下表2)。

(三)法律保证政府投资的刚性增长

国内外许多文献表明,国外(尤其是以美国、韩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保证农业科技资金的有效供给和刚性增长,以立法形式对农业科技投资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例如,为了保证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增长,各国在制定年度财政预算计划(这种财政预算具有法律效力)时,通常会对农业科技投资在预算总支出中的比重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保证政府农业公共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以美国为例,从1958年开始,美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额保持了年均8%的增长率,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关系到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其资金的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提供,并且以相关法律为依据和保障[2]。

二、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分析

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3]。但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公共财政投资的总量十分有限,而私人投资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农业科技资金供给短缺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通过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特征的比较,可以归纳出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

统计数据表明:得益于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以及私人部门的积极参与,各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普遍高于非农业部门[4]。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私人部门也开始介入农业科技投资领域,但从总体来看,农业科技投资强度还很低:既低于国内科技投入的平均强度,也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农业科技投入强度(见表3和表4)。

表3的统计数据反映:我国2007年的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仅为0.54%,仅仅相当于美国2006年农业科技投入强度的1/7左右,或者20世纪90年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平均强度的1/4左右,以及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平均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50%左右。

表4的统计数据表明,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普遍高于科技投资强度的情况相反,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的水平。以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例,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平均0.54%的投资强度,仅仅相当于国内科技投资强度(1.49%)的1/3左右。

(二)私人投资参与度不高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虽然私人部门已经开始涉足农业科技领域,但由于起步晚,私人投资在整个农业科技投资领域中的作用还微不足道。私人投资农业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及其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农业科技活动的高风险性[5]。企业投资要求风险与收益对称,要求收益立竿见影,并且能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科技投资难以满足这些要求,也就难以获得私人部门的青睐,尤其在资源环境、农作制度、气候研究等公共产品属性突出的领域,更是如此。

2.企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资金实力和科研能力强大的农业企业为数不多,农业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政府科研机构中。这些机构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也就必须以政府为主要服务对象,而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与企业联系、争取企业经费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在较大范围内应用才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的实施,虽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种制度导致的农地分散,使得农民应用高新技术的收益有限,对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兴趣不高。

4.从农业科技私人投资来看,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属性,农业知识产权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私人部门投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加上受传统的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不强。

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活动比例偏低,既不利于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增加,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投资结构的优化。由于缺乏追求科技成果实用性的私人资本的参与,政府的公共投资缺乏有效的竞争,既降低了公共投资的效率,也导致了农业科技与现实需求的脱节。

三、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科技兴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在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6]。农业科技投资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差异,中、美两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和效率有显著的差别。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和效率,主要是在加大政府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回报率。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府农业科技公共投入力度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即使是在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农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农业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理论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了保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大部分农业科技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必然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技术“消费”的非竞争性更使得科技产品的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农业科技需要政府给予更大的支持。为了保证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力度,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法令和制度保障农业科技资金的刚性供给,建立政府农业科技资金持续供给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统一农业科技资金管理,优化农业科技资金配置,以保证农业科技财政投资的效率。

(二)充分发挥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投资中的作用

政府承担农业科技投资主要任务的长期性,并没有否定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领域中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长期趋势来看,无论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政府公共投资农业科研的比例不断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内部原因是非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投资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率。然而,非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投资也有一系列前提和条件:一是农业技术的知识产权制度必须得到保障;二是企业对农业科技投资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局限性;三是私人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前提是投资农业科技的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四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增长与市场扩张有关。跨国农业科技企业进入其它国家的条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和人力资源为这些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7]。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私人对农业科技投资比例偏低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根源,即:一是知识产权健全程度,二是农业科技产业化所依赖的大型农业企业。充分发挥私人部门在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作用,首先要求健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次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农业企业。同时,由于私人与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在许多领域是互补的,私人企业的投资是政府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资基础上的延续[8],把政府与私人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资视为替代关系有碍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如何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和高效的农业科技投入诱导机制,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在农业科技投资领域的互补性,是未来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9篇: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范文

一、深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识,加快推进科技进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科技进步程度。作为科技进步的行政推动力,不断强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注重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两年来,我镇始终将科技工作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列入议事日程,调动班子成员积极性,发挥政府班子集体力量,明确主要领导、主要部门职责,做到科技与其他各项工作同部署一起抓。在发展实践中,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我镇农业土地资源有限,增收幅度不大;工业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后劲不足;林业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面临这样的困难仅依靠量的扩张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科技和人才,坚持实施科技兴镇战略,走内涵发展之路。几年来,镇班子成员先后就我镇的重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赋予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思路新的内涵。在处理关系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时,还注重发挥科技顾问团的重要作用,认真听取专家顾问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近两年来,先后科学地作出了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对集镇实施整体经营开发,规划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制定工业经济发展优惠政策,这些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二、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1、以科学的发展观念部署科技工作。一是在研究确立全镇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坚持将“科教兴镇”贯穿于发展经济的全过程,确立了向科技要质量,以科技增效益,用科技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二是镇人民政府每年召开三次以上办公会议,专门听取科技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科技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始终将科技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镇人民政府每年与分管领导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强化落实,严格考核,形成了全镇抓科技的良好氛围。

2、以项目实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我镇始终把科技项目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论证、严格筛选,认真实施。同时坚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以企业和农村为重点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在科技向经济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坚持面向企业和农村,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示范,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狠抓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近年来,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传授和推广给农民,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档次、科技含量和产量。如推广较为成熟的片马铃薯、西红柿等项目。西红柿、马铃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3元。目前,全镇农业科技覆盖面达到90%以上,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1%,农业已开始由粗放型向科技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方向跨越。二是确立技术创新示范户,做好带头作用。如村的三元杂仔猪生产基地,就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带动农民养殖的积极性。

4、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发展后劲。为了增加科技投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争取经费,保证科技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镇人民政府每年坚持把科技三项费列入预算盘子,优先考虑,重点保证。两年来,我镇科技三项费均达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二是制定优惠措施加快科技进步。如、年为了鼓励农民进行生猪养殖,在动物防疫方面就采取政府多头财政投入的措施,减轻村民的负担。

5、大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特色产业开发,采取综合与单项、骨干与普及、课堂与现场、项目与生产四结合的办法,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进步程度。一是建立科技人才库,大力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工程”,编制了乡土人才登记册。同时,还采取组织科技人员到村组示范、参加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使现有人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