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文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文

2、有唐历时几三百年,前期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使周边各族增强了向心力,于是国内各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空前发展,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

3、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壮大、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阶段。

4、唐帝国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使亚洲各国乃至欧洲、非洲国家对之产生了由衷的欣羡之情,他们争相与唐朝交往,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了显著重要的作用。

5、在当时的世界中,文化交流中心主要有印度、阿拉伯和唐朝中国,其中又以唐朝地位最为突出。唐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又一高峰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第2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文

例:宋元时期的文化特征如何?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1)特征:高度繁荣、领先世界、人才辈出、成就辉煌”。

(2)原因:①两宋时期局部统一和元朝大统一的实现,社会相对安定。②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与海外贸易的极大发展。③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高峰。④对外关系空前活跃。⑤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基础。

我们知道,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而一定时期的文化反过来又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般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②统治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③经济发展或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④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⑤对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成就。⑥继承了前代文化的成就。⑦古代学者的艰辛努力。

二、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般表现

①科学技术。②哲学与宗教。③文学。④艺术。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一般规律

⒈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一般原因

(1)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2)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3)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4)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的正常交流与发展。

(5)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6)前代科技文化成就的基础。

(7)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⒉明清时期中西方科技的一般差别

(1)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属于应用科学,西方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

(2)研究方法上:中国主要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西方科学家则注重实验方法。

⒊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落后的一般原因

(1)腐朽的封建制度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2)封建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3)明清教育的落后

(4)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与清代的“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失去了政策支持。

⒋西方科技在近代领先的原因

(1)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

(2)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并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4)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局限给我们的一般启示

(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3)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鼓励知识创新。

(4)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3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文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音译法 注释法

一、音译文化负载词

1.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组和短语。通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词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等。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例如:压岁钱、粽子、气功等。

2.音译文化负载词。 音译法是文化翻译中常用的方法,在原语文化有的物象在译语中是“空白”或“空缺”时,用音译法把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不仅保存了原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又可吸收外来语,丰富译语语言文化。音译法使单词(尤其是拼音单词)的发音简短有力,贴近原语,更能突显原语特色。

笔者发现在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多用音译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例如:呜呜祖拉(Vuvuzela),风水(Fengshui),关系(Guanxi)等。再以近来流行的热词“土豪”为例,在国内翻译界,这一词的翻译有:rich hillbilly, red necks, newly rich, provincial tycoon, rural rich. 这些翻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和歧义。而下两例是外国媒体对于这一词的翻译:“tuhao” - which loosely translated means “nouveau riche”(BBC). Tuhao roughly translates as“crass rich,”(CNBC) 。可见,音译加简单注释的方法,在语言上简单明确,语义上便于理解。

二、文化负载词的音译方法

1.音译法。音译法是指直接用源语言的字母或音节来翻译,通常用于专有名词,地域名词和科技术语的翻译。大约在19世纪进入到英语的中国特色词汇主要是对广东话的音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对普通话的英译。例如:点心 Dim Sum 炒面 Chowmein 太极 Taichi 胡同 Hutong。以上这些词都已被收入牛津词典,可见汉语拼音的音译词是可以被英语接受的。

音译词的突出作用在于它可以克服语言文化空缺所带来的表达障碍,沟通两种语言,传播异语文化,减少翻译中的信息流失,促进语言文化交流以增进理解。在跨文化交流中音译词在特定场合特殊的语用功能:一是引人注目,二是标新立异。

2.音译加注释法。因文化负载词包含大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词汇,单纯音译并不能完整展现词语的文化含义,因此音译加解释或注释的方法比单纯音译更具有完整翻译的表达效果。

例如:Weibo: The Chinese Twitter .“hukou”system,o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对于现代中国特色特殊名词,如经济生活、网络信息、旅游等方面的词汇可以采取类比的方法,以使英语读者更能理解原词并在本文化中找到相近项,加深理解,如:Renren network - Chinese Facebook, Tecent QQ (personal avatars similar to “Meego”in MSN)。

对于一些节庆、饮食、旅游方面词汇,若能够使用类比法进行加注,可使读者有更直观和形象的感受,如:Zhong Yuan Jie, known as 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Jian Bing , like crepes. San Xia (三峡)has a similar scenery of Norwegian Fjords

三、文化负载词的音译对译者的启示

1.音译词虽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实际使用中,中国译者趋于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采取意译释意或直译的方法,而外国译者则常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法。这就需要我们:(1)提升文化自我意识。(2)增加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以更好地进行同类文化因素比较,使注释更贴近英语读者的社会生活环境。

2.当翻译的词汇涉及到文化内涵时,译者是否选择保留文化内涵主要取决于翻译目的。如果语篇的目的是介绍源语的某个传统文化概念,那么文化负载词音译的可能性大;若语篇目的侧重于评论社会现象,即使有文化负载词,其文化意象有可能被忽略。同时,译者也需要注意翻译的题材和形式,若是新闻语篇,则可适当进行加注;若是对外宣传片或纪录片字幕,因有图像和声音的辅助,翻译则需简短准确。

3.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一部分,译者要有传播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要意识到使用音译法翻译文化负载词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有利于使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好奇心,向往与追求;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际话语权地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Hornby, A.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The Commercial Press,2009:186.

[2]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4:136.

第4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文

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形成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格局,而且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是国际化人才?虽然对国际化人才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和固定的标准,但人们普遍认为,国际化

人才的素质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1.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

国际视野包括对本行业、本领域国际上的整体格局、最近成果、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有着深入的了解;对国外主要的社会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有相当认知;对世界发展的规律和潮

流能够准确把握。同时,在迅速变化的时代,国际化人才还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灵活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2.通晓国际规则和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按照国际规则和惯例办事成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这就迫切要求国际化人才能够熟悉国际法、国际条约等国际规则。缺乏这些知识,要想在国

际交往中做到平等互利、捍卫民族利益,只能是一句空话。

3.熟悉并热爱本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实践能力。

国际化人才首先应该本土化。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并与之融合,认同本土文化的核心信念,才会形成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增强自身使命感和服务意识。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还

应对世界主要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决定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要拥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不仅需

要掌握对方语言工具,还需要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因此从这点上说,国际化人才不是简单的“语言化”也不是“洋化”,而在于其应具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且能兼容并包,具备跨文化沟通合作能力

4.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今,信息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有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

猛进和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只有终身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工作和社会变化的需要,因此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

二、我国对外经贸人才的现状

国际化人才在外经贸领域的具体表征是必须熟悉国情,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WTO及国际经贸活动的基本规则,了解国际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国际经贸基本技能,能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国际跨文化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和实战练习,熟练掌握实际操作业务和流程。

中国加入WTO为进出口贸易带来绝好的机会,这已从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快速攀升和世界位次不断跃升得到了充分证明。但我国也凸显出很多问题,尤其是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

进一步发展的掣肘短板。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目前,中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达7000多万人,其中中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业人员2300多万人,占1/3

。数据显示,外贸专业人才缺口在2010年内将达百万。保守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在2010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也将达到40万家,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名外贸专才计

算,就需要80万人,此为需求方面的情况。再看供给方面,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人才主要还是由高等院校培养。现在全国高校经济类毕业生每年有13万人左右,即使他们全部从事外贸工作,2010年内也只

有26万人左右。即使加上社会力量培养和其他行业人才转岗,估计外贸人才的缺口仍有100—200万人。更何况我国只有370多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每年只有几

万人,与百万的需求相去甚远。这类优秀的经贸高级专才在人才市场上往往是有市无价,需求缺口亟待弥合。这种供需失衡的状况为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高度挑

战。

三、关于高等院校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思考

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作为培养我国外经贸国际化人才的主力战线,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的迅猛发展进入了一个飞速扩张的时期,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同时我们还要看

到人才素质表现单一、实践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通病。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尽快适应市场对外经贸国际化人才的切实要求。

1.高等院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困境。

(1)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近些年来,国际贸易专业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2004年全国有37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并且是28个财经、工商管

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但这370多所高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趋同”现象,缺乏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层次性,严重缺乏针对新时期主流用人单位

和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只有极个别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特定行业的国际贸易人才,如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纺织商品学课程等,有针对性地

培养纺织出口行业的国际贸易人才。

(2)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力。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毕业实习,但大多数高校无稳定的实

习基地,无足够的实习经费安排,无严格规范的毕业实习考核办法,从而使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实习流于形式。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国际贸易的模拟实训实验室,但因缺乏既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又熟悉进

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模拟实训的效果不佳,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新时期主流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要求。

(3)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偏弱,难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除了少数综合型重点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外,许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外语交流能力还停留在简单阅读阶

段,“聋子外语”、“哑巴外语”的情况仍十分普遍。

2.对策思考。

(1)丰富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层次,着力解决“趋同化”问题。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新时期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变化,对不同层次高校(综合性重点高校、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

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综合型重点高校要侧重培养研究型、创新性和复合型高级人才,诸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法规,WTO规则等方面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维护公平贸易、实施贸

易救济、跨国投资经营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针对不同进出口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适应新时期主流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2)强化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应以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重点,以基本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满足

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切实改善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状况。高校要把课堂的基本知识传授、实验室仿真实训和企业全真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仿真和全真实训

的实践教学功能和效率。同时国家要在政策上引导、在财力上扶植高校和企业共建全真实训基地。

(3)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国际贸易的专业课程教学应营造全外语授课环境或积极引入双语教学,帮助学生跨越听力关、开口关、交流关,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与国

外高校互派交流教师和聘请外籍专业课教师,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外文演讲、外文辩论、外文阅读与随笔等系列外语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进入一个外语学习

环境,真正提高外语交流能力。在专业外语提高方面,可以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进行,通过实验室模拟与企业实训,使学生在外语交流的环境下完成国际贸易的实际业务和操作流程,从而具备较高的外

语交流和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贺菁.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路径与收益分配[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贺政国.新时期国际贸易人才供需失衡的成因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7.6.

[3]李庆领等.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

[4]孟秀勤等.国际化人才战略与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张颖.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J].考试周刊,2007:35.

[6]朱文伟.国际贸易人才之现状与培养.国际人才交流[J].2007.8

论文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国际经贸人才培养

第5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文

外贸活动的增多使各行各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因此职业院校也在逐渐加大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是不利的。文中将对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探究商务英语学习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培养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言语交流中人们可以感知到不同文化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交流愈加频繁,这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为了使我国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我国应当加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关注,并将跨文化意识作为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

一、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自加入世贸以来,我国对外经济活动愈加频繁,因而各行各业对兼具英语能力与商务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满足社会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应运而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能力与素质,使之能够将英语熟练的应用到商务贸易活动中去,通过英语交流促进贸易合作的顺利展开。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学生仅具备商务能力与英语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国际贸易不仅是跨语言的活动,更是跨文化的活动,如果在与对方展开交流的过程中商务英语人才不能够从文化背景出发,用符合对方的语言与文化习惯的方式进行沟通,那么就很容易导致误会的发生。文化影响着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通过语言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例如,中国与西方对颜色的看法就存在差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与吉祥,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红光满面等词语都是具有褒义的;但是在西方的思想意识中红色代表危险、暴力与流血,如aredbattle(一场血战)、redrevenge(血腥复仇)等,外国学者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避免误导读者,将其按照原名《石头记》进行翻译,即“Thestoryofthestone”。因此在商务贸易中用一定要注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避免在语言交流中产生误解。

二、商务英语学习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1.对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教学模式予以创新,教材的内容过于死板且对文化差异内容涉及的较少,因此教师应当拓展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展开教学活动。网络教学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较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喜好选择适宜的内容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挑选与教材内容有相关性的资料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自主阅读与学习。同时,网络中还有很多类型的语言资料,如英文广播、英文电影、英文歌曲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2.将文化交际融入到整个教学中。教师单纯的讲述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了让学生对文化差异有真实的理解与体会,教师应当将文化交际融入到整个教学中,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商务英语交际的氛围,从而使其文化交际意识得到提升。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前期准备,例如在课堂上进行贸易谈判场景的演练,学生需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学生要自设谈判的主题,并编写对话。在此之前,教师应当为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词汇以及英语交流习惯,例如“dear”、“excuse”、“please”、“thanks”等,让学生能够对英语文化有所了解,当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需对学生的言语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对其中的错误要予以纠正,例如kindly在英语中为敬辞,而begrateful为谦辞等,创设场景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交际的切身感受。

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化差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客观看待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与工作中开展文化交流,提高其语言使用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视频、广播等为学生介绍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进程、宗教、礼仪等知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使其能够从深层次了解中外文化间的差异,并提高其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差异观,让学生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在商务贸易活动中能够站在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细节是影响贸易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对对方的文化背景予以充分了解才能够避免在细节上出错,在贸易中提前预约并准时到场,按照国外的身势语与礼仪与贸易方打招呼等都是尊重文化差异的表现。

三、结语

商务贸易愈加频繁为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必须全面发展,文化交际能力在推动贸易合作展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通过改变教学模式等多种途径对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与意识予以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祯.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2(22).

[2]王隽雅,杨亚萍.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中的体现[J].商场现代化,2011(08).

第6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文

“不能。”

“中文能产生经济效益吗?”

“不能。”

“那中文有什么用?”

“无用――中文是无用,但中文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特殊标志。所以,无用之用是大用。”

这是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教授在中文系90华诞庆祝会上与视中文为无用者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回眸过去,中文从甲骨文演变成为今日的楷书,既方便,又好认,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兴衰过程。一个个方块并不是机械的媒介,她已富有灵性,凝结着前人对生活的领悟和对未来的遐想;她已富有人文精神,古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一直影响着中华儿女;她已富有任侠之气,教我们“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

汉语,它是记录我们民族语言的文字,是我们的母语。从小我们就生活在母语的包裹中,那些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的母语,让我们感动;那些教我们“忠孝仁义”的母语,让我们感动;那些富有任侠之气的母语,让我们感动……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中华民族以汉语认识世界,通过汉语的交流,我们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精神世界。颠沛流离的《论语》,淡泊名利的《爱莲说》,与民同乐的《醉翁亭记》……已融入了中华儿女的情感和意志中,不断地提醒着中华儿女如何做好自己!

近年来,随着中外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全球已刮起“学汉语”的热潮。我曾看过一组数据:海外学习汉语的人已达3000万,有100多个国家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外国人如此重视汉语,不正可以体现汉语的魅力吗?可是,他们再怎么热情,也比不上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只有我们才能体会汉语那博大精深的意蕴,体会那来自心灵的震撼!

一个个方块字跃然纸上,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挺拔的力量,这不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刚正不阿的秉性吗?几千年以来,中华文化衍生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而汉字则完完全全体现了这一点!

美丽而历史悠久的汉语,已融入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母语无时无刻地感动着我们,而我们面对如此美丽的汉语,难道会让外国人比我们学得更好吗?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如何继承和发扬母语的精粹呢?

(本文获第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

第7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文

一、抓住奥运机遇,加速推进江苏经济国际化进程

开放型经济是江苏发展的突出优势。近年来,福特、西门子、巴斯夫、芬欧汇川、夏普、现代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先后在我省投资兴业。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激起了这些大企业抢滩中国的热情。不少来访江苏的外国友好城市客人表示,要去北京看奥运,更重要的是要带上企业家到江苏来考察投资,让北京奥运成为双方加强合作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紧紧抓住北京奥运带来的这一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外事资源优势,推动江苏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一是推动更高水平的“引进来”。利用奥运期间各国地方政府、大公司高层频繁来我省访问的有利时机,打好“奥运经济”牌,有意识地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地方经济发展积极牵线搭桥,特别是为苏北地区发展提供资金项目支持,做好后续工作。二是推动江苏企业更大步伐地“走出去”。应南非、拉美、南亚等地我省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地区的要求,我们将借助北京奥运所营造出的良好国际氛围,抓紧建立鼓励省内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协调机制,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资源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推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提高企业在境外集聚、集群发展程度。三是加强对外能源资源合作。针对我省资源相对匮乏但工业制造能力强的特点,致力于增进与我省资源、产业相近或互补的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尤其是挖掘与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的合作潜力,建立稳定可靠的海外能源资源合作渠道。

二、抓住奥运机遇,大力彰显人文奥运的江苏色彩

江苏地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独具魅力,对外交流合作潜力巨大。北京奥运是连接东西方文化,加深中外相互了解的宝贵契机,要凭借文化交流的大平台,充分发挥我省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大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培育和运用江苏软实力,提升江苏国际形象。一是积极在国(境)外举办江苏文化艺术节(周)、文化旅游节、文化‘博览会等文化推介活动,充分展示江苏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文化艺术精品。借北京奥运东风,下半年将在美国友好城市纽约州等地举办“江苏文化周”和“春节联欢晚会”,在英国友好城市埃塞克斯郡举办“2008埃郡・江苏节”,在日本福冈县和韩国全罗北道举办“江苏文化周”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努力宣传江苏的文化形象,扩大江苏的影响。二是以奥运为载体,增进与在苏外国友好人士的友谊。通过积极组织在我省的外国专家和留学生参加各种以奥运会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把弘扬奥运精神与推进国际友好交流合作融合起来,进一步增进在苏国际友人对江苏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为全面深化我省对外交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以体育为媒介,深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在江苏众多的国际友好城市中,许多地区和城市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非常发达。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通过友好城市渠道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聘请游泳教练,先后培养了林莉等一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从日本友好城市爱知县聘请著名田径教练员竹内伸也,培养了著名马拉松运动员赵友凤。在北京奥运期间,我们将以体育交流为基点,带动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合作。我省法国友好城市阿尔萨斯大区主席、副主席已明确表示将观摩奥运会,并来我省访问,洽谈包括加强体育合作交流在内等事项;英国友好城市埃塞克斯郡也与我省开展了以奥运为主题的友好交流活动,并允诺邀请我省中学生参加2012年在伦敦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

三、抓住奥运机遇,着力提高江苏涉外应对水平

奥运期间,近3万名境外记者将涌入中国。江苏是境外媒体关注的重点地区之一,届时也将有大量外国记者和国际友人来我省采访和旅游。涉外工作的压力很大。为了宣传好江苏,江苏涉外工作部门必须积极主动应对。把面临的复杂局面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的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以此为契机,充分展示江苏“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国际形象。一是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充分利用与境外媒体全面接触的机会,组织对外新闻宣传,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外国记者客观、全面、公正地报道我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做好外国记者来我省采访的对接工作。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规则,为各国记者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做好新闻工作,采访,为记者采访活动提供方便,向世界全面介绍我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主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二是完善我省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在国际上,一些把奥运作为一个实现自身政治企图的平台,干扰奥运的动作一直没有停止。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奥运会成功顺利举办的意义非比寻常。面临的复杂形势非比寻常,面临的严峻考验非比寻常。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做好各项维稳工作:加强外事、公安、安全、旅游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发挥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遵照我国法律法规和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参照相关国家和地区法律以及国际惯例,妥善处理和应对各类涉外突发事件:保护好外国驻我省机构和人员、外国其他在我省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全力确保奥运期间我省的安全稳定。三是突出做好海外公民的安全保护工作。为增强海外中国公民自我防范意识,平安迎接北京奥运会,我们开展了“海外公民平安迎奥运”为主题的“海外安全宣传月”活动。围绕“海外安全宣传月”的活动主题,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和教育我省公民在海外注意自身安全,同时广泛宣传领事保护知识,做好海外安全教育工作,为北京奥运成功顺利举办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四、抓住奥运机遇,全面提升江苏对外开放层次

第8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国际语言环境;标识语翻译;识读能力

一、跨文化传播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并开创了跨文化传播这一崭新的学术领域。国内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学者孙英春将跨文化传播定义为“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中的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杨瑞明认为,跨文化传播指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及组织、国家等社会群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或文化交往活动。主要分为跨文化人际传播、跨文化组织传播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传播三个层次。

二、辽宁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现状与优化策略

近几年,在我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背景下,辽宁省提出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新跨越,这是提升辽宁省文化形象的需要,也是增强辽宁省综合竞争力的需要。辽宁省文化古迹众多,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是颇具发展潜力的旅游热点地区之一,而且随着经济蓬勃发展,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外国友人来此工作、学习、生活和旅游的人数逐年递增。因此,要扩大辽宁省开放程度、提高本省城市品位、优化人文环境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首先要把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创设良好的国际语言软环境作为交流前提 。

“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是一个城市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进行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是城市语言环境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的尺度和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说,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的因素:既包括城市不同人群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又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外语的应用范围和规范程度。

1.调研结果

研究人员整合多方力量,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多种手段,对辽宁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不容乐观,辽宁省虽然曾经在主要城市推行出租车司机学英语等活动以迎接奥运会、全运会及世博园的召开,省厅局也曾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英语培训,如辽西北五市外经贸系统干部英语培训班等,使一些涉外行业的相关人员的英语素质有所提高。但从整体来看,辽宁省的国际化语言环境欠缺,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市民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令人满意,突出表现为日常的外语应用能力较差,跨文化传播意识较弱、平台较少、人才较缺;窗口部门和服务行业人员外语服务用语不规范、水平有限;公共场所英文标识(如路标、广告牌、商店招牌、公共场所的宣传语、旅游简介等)和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不规范,存在歧义、误解、滥用现象;语言文字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和政府的监督作用发挥不理想,造成外语应用的规范性和普及力度不足等。

2.优化策略

以为辽宁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增强国际交往和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服务为主线,以增强辽宁人的国际化意识和素质、外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多举措、多渠道地优化辽宁国际语言环境。

(1)有效地发挥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对外文化政策导向作用

政府要制定正确、合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等,引导整个社会与语言文化相关的各项事业健康繁荣地发展。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民间文化团体和文化企业等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加强引进世界优秀语言文化成果,如文学艺术、理论研究、影视及图书等文化产品中的精品。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借助多种方式传播中国优秀的语言与文化,组织对外友好交流活动,开展国内外培训,如组织中外友好联谊、研讨会、艺术节和校际交流等,加大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外语人才培养重质量、增数量

一方面,发挥学校的教育基地作用,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引入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积极开展双语或多语教学改革试验。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外语师资质量,引进高水平的外籍教师参与教学,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将中外优秀文化、语言研究成果、国际交往常识、习俗文化等渗透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者在交流中夯实目的语的语言基础,学习地道的思维及表达方式;培养学习者开放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观念,提升其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拓宽社会外语教育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外语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鼓励各大专院校、国内外语言培训机构及专业的翻译公司等联手合作,针对不同的人群,有的放矢地开展外语公益讲座、外语培训等,开拓针对出国留学、专业进修,或出国考察的不同需求的多层次外语培训研修渠道;发挥社区的地方影响力,调动市民学习外语的热情,组织喜闻乐见的群众性外语学习活动、讲外语竞赛;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民间英语角、外籍友人参与的系列外语沙龙活动,提高普通市民的对外交往意识和日常口语交流能力,扩大外语学习人口数量。

(3)建立对窗口部门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考评机制

窗口行业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平台,其外语服务水平直接体现了城市的国际化程度。针对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商贸、旅游、文博等窗口行业,制定行业外语服务标准,建立行业外语技能等级考核机制,将外语水平与上岗、考核、奖励措施等挂钩,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外语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定期组织行业外语学习竞赛和行业国际间交流,举办窗口行业外语知识大比拼、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举措逐步提高从业者的外语服务水平,发挥对外枢纽的窗口作用。

(4)加强并完善对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语译法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国际通用准则,在开展外籍人员等对公共标识语翻译的满意度和需求调查、广泛征求中外语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设立并规范公共场所及设施的双语标识的英译标准,实现社会共享与推广,方便相关部门及普通市民查询、学习和使用。同时,发挥市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建立监督、纠错奖励制度,定期检查,推动对其的规范化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

(5)多平台、多媒体及时信息

利用微信平台、微博、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即时、便捷、交互、多元化的特点,建立双语及多语网络咨询服务平台系统,适时地市政信息、经济文化、旅游等服务类的最新的资讯。同时,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中增设双语或多语节目、栏目内容,既能为外国友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提供便利的咨询服务和信息导航,又能拓宽辽宁省公众外语学习渠道,对外宣传本省的文化旅游资源,从而创设优良的国际语言环境。

但是,在新媒体多模态环境下,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公众提高自身的多元识读能力,学会利用网络工具阅读、理解、筛选有效的电子文字、图像和视音频等资料,并通过合理整合完成意义的建构和表达;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提升其媒体素养,增强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田一万.优化河北省国际语言软环境的策略研究[J].职业时空,2013(12).

第9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文

1、有利于了解教材的线索

每门学科都有一个认知结构,学习实际上就是对认知结构的掌握过程,而目录就具有这方面的作用。掌握了目录也就大体上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死记硬背零散的知识点。

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川教版)的目录: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国家的统一——秦、汉;政权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的繁荣与开放——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辽、宋、夏、金的并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清。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从目录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有利于掌握教材的特点

历史事件既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又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仔细研读目录中的标题,就可以掌握这一历史阶段的特点。比如,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从目录就可知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分裂”与“融合”,抓住了这一特点,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就容易了解了,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起到什么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再如第六学习主题:目录“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从目录可知隋唐时期的特点一是“繁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全盛,伴随着社会的繁荣,这一时期国内各民族能友好交往,关系融洽;二是“开放”,对外则采取“开放”政策,表现为文化交往频繁,有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传法,有玄奘西行取经。再如,世界史第四学习主题“古代文明的交融”,列出了两个目录:“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古代文明的交融的特点既有暴力的冲突,也有和平友好的交流。

3、有利于理解教材的重点

目录与标题不仅能显示教材的特点,还能突出教材的重点。例如,中国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通过目录,我们了解到本主题的重点有(1)知道明清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2)明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西去:郑和下西洋,东来——西方传教士的东来;(3)明清为维护国家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4)清朝对边疆地区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再如世界现代史第三学习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内容纷繁多杂,头绪很多,而教材只列了三个子目录,要求学生重点了解二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战争的扩大和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几个知识点,简明扼要。再如第六学习主题“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重点是经济趋向全球化,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有利于学生复习

历史复习有自己的特点,每到历史总复习时,有的学生总感到历史的知识点太多,无从下手,功夫下了不少,而考试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是否有事半功倍的办法呢?办法就是抓住目录。目录就是一根链条,抓住这根链条,然后再向往延伸,知识就系统化了,记起来也不太难。比如八年级下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部分是考试的重点。目录列了六个子目录,分别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世界经济的奇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六个知识点看着有点互不相干,实则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1978年的做出了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的转折,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农村改革的成功,又带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又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广泛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改革开放使我国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5、有利于中外历史进行比较学习

比较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常见方法,它是将具有某一共同特点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和各自的特点,从而使学生记忆变得容易起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