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康复培训范文

儿童康复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康复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康复培训

第1篇:儿童康复培训范文

学校以“满足特殊需要,提升生活品质”为教育宗旨,以“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为课程目标,积极构建“素质养成、康复矫治”的适应性特教模式,培养学生自尊自强,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品质,努力为各类残疾学生将来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

(一)建章立制,提高认识,优化思想舆论氛围。

1、2014年,我校接任了“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这是一项抢救性的良心工作。为了使项目顺利有效地开展,学校首先抓好个训教师师德、责任感方面的教育。我们经常利用调研、观课等机会,向个训教师传达康复理念,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增强教师为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努力奉献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2、重视做好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方面相关制度的完善。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体系,并制成了制度汇编集本,让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处于全体教职工的监督之下,真正实现阳光操作,并在实践中做到有章必依,严格要求。

3、努力做好长的培训工作。我们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家长的培训纳入“家长学校”的总体安排,积极开展家长的培训提高工作。学校还组织了多次由校长主持的家长座谈会,宣传相关政策,沟通思想,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完善设施,筑牢人力物力保障

1、加强我校组织领导。我校目前共有校长1人,副校长1人,有专职个训教师2人(特教专业)。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康复机构和学校业务部门的指导,由校长亲自抓,课程处也有专人负责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安排与督查。康复工作与学校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

2、完善专业基础设施。近年来,我校按照上级康复机构要求,先后建设了语训教室、个训室、音乐室、体能康复训练室等一批功能训练教室,并按照配置标准,为学校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学教玩具、专业图书器材,满足了开展康复工作的需要。

3、加大对智力残疾儿童家庭的支持力度。不少智力残疾儿童家庭都存在着生活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送孩子参加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对于家庭困难的家庭,学校给予智力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提高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质量

1、规范管理好康复档案。学校根据每个智力残疾儿童的年龄、残疾程度、类型、目前存在主要障碍、康复情况、是否有其它残疾、语言水平、家庭状况等情况建立残疾儿童一人一档、一人一策,针对性、目标性明确,确保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有序运行。每学期,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情况,进行一次观察描述综合评估,评估的情况作为调整策略,改善教学的依据。

2、科学设置康复课程。我校开设了各类适合智力残疾儿童发展的康复课程,如集体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等课程、小组课语训、游戏、音乐、感统、美工等,每门课都有明确的分类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康复中,我们坚持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在集体教学的同时,也注意了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力争每天有30分钟以上的个训时间,保证了每一个智力残疾儿童都能在通常训练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训练。

3、加强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教学研究。我们要求老师本着“问题就是课题”的思想,把学习、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及时交流工作中的问题,共商解决的办法。

4、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求家长要做好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第一老师,在配合学校康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家庭康复。同时,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及时就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问题,与家长交流沟通。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亲子运动会”,“教学半日开放”等活动,增进了智力残疾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感情,提高了家长的康复参与意识,也促进了智力残疾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我校教师缺少经验的积累,康复总体成果还有待提高。

2、部分残疾儿童家长认识水平较差,对康复工作认识不够,心理准备不够,缺乏信心,对康复效果缓慢的持放弃态度。家长对康复的认识不足,思想上还存在不重视、不理解,行动上存在不配合的情况,影响了聋儿康复的全面、有效实施。

3、学校目前没有相应的评估工具、设备,教师只是运用观察、描述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评估,为康复工作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影响了康复效果。

4、学生社区及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智力残疾儿童家长的学习培训和提高。加强宣传,增强家长康复的意识。通过媒体加强宣传,增强家长康复的意识。帮助家长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面对现实,尽快走出痛苦,主动送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从而对孩子能够尽早进行干预。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强化家长康复意识,普及家庭康复技术,让家长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分享彼此康复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科学、有效、实用的康复方法。同时,要让家长在孩子康复的过程中了解残疾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在相互交流中不攀比,不和其他孩子横向比较,要有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思想准备,既不要急于求成,也不丧失信心。

第2篇:儿童康复培训范文

2015年,为促进残疾儿童康复医疗的开展,推进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宗旨,在省厅的领导下,在市政府的带领下,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初步完成我院自闭症脑瘫康复中心的建立,并得到了省厅的高度重视,确立我院为全省试点康复基地。为进一度促进康复基地的落成及启动,特制定如下计划:

制度建设工作

严格按照院部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完善各项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和谐文化,坚持学习和贯彻人文管理的理念,做到开拓、创新、进取。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核心价值观(儿童观、教育观、工作观、管理观)的教育,真正形成优秀的部门文化,达到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制度,部门管理制度,部门工作章程等。

建立完善的儿童康复服务档案、体检表及流程等。

康复治疗工作

认真完成现有残疾儿童的康复治疗工作

及时跟进更新服务档案,制定完善安全的康复服务计划,定期进行康复评估,针对性的变更康复治疗内容,个性化服务每一位残疾儿童。

对所有残疾儿童做好图片或者影像的资料备案。

对科室人员进行岗位明确制,确立各个科室的负责人,并将残疾儿童档案分类管理,制定康复统计量表,便于康复治疗的统计以及康复效果的对比。

随着各项便民服务的开展,来院儿童的增加,做好与儿童父母的交接工作,制定相关交接表及责任书,明确各方关系,以便顺利开展康复服务工作。

针对中心自闭症患儿的增多,可相应开展有关入学前教育的课程,为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残疾儿童就学率的提升。

开展家长培训班,贯彻家庭康复理念,指导简易家庭康复要领及操作方法。

相关培训工作

根据我院康复中心建设情况、科室配置情况、残疾儿童类别开展相关康复课程,提升科室人员、保育员对于康复的了解以及治疗方式方法,从而达到独立作业能力。

针对自闭症患儿家长如何照顾子女的问题上,相继开展相关培训,从而促进自闭症患儿的家庭教育以及生活能力。

相关活动及日常工作

联系社会公益团体,例如狮子会、壹基金等,或者大型民企组织,与残疾儿童建立“老友”关系,实行一对一帮扶机制,从身心,物质,文化等方面全面帮助残疾儿童。

第3篇:儿童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52-03

一、前言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可知2010年末我国智力残疾人口为568万人,实际上,我国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为1870个,仅能满足2.7万名0~14岁的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需求[1]。由此可见,原有省级康复中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发展地级市康复教育事业迫在眉睫,为此,湖南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对湖南省各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师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地级市智障康复教师的业务能力,发现它们的业务需求,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二、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界定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任务,教师专业能力应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第二,教师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第三,教师专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第四,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非常复杂,至少包括教学设计、组织管理、表达、操作、交往、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科研等方面的内容[2]。而智障儿童康复教师面对的学生具有特殊性,因此除上述特点外,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必须掌握特殊教育对象学习的心理机制,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采用他们能够适用的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儿童优势智能的发展、协调发展。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对湖南省各地级市康复机构进行编号,从中随机抽取50%的康复教师,最后调研怀化、株洲、吉首、益阳、张家界等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其中男教师6名,女教师70名;教龄:1年以下36人,1~3年34人,3年以上6人;大专学历63人,本科学历7人,其他学历6人。

2.研究工具。根据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的界定而改编《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调查表》[3],此问卷包括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组织和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及沟通能力五大维度,4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Likerts五点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该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越高,统计结果表明问卷的5个维度和总问卷的Cronbach.s"系数在0.679到0.853之间,分半信度在0.618到0.807之间,各个系数都达到了理论上的要求,并且在统计学上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3.数据处理工具。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算出P值。

四、研究结果

1.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总体特征分析。通过分析被试在康复教师专业能力问卷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均值M和标准差SD)来了解智障部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总体特征,分析结果如表一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在总问卷上得分的平均值为3.27,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评价倾向于基本独立完成,评价一般,另外,康复教师在总问卷上得分的标准差为.673,表明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在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各维度之间,教师对自己的康复教学技能评分相对较高,组织和管理能力及康复理论知识次之,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评分较低,且科研能力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

2.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得分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为了深入探讨康复教师的整体专业能力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教龄为自变量,对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作t检验与F检验,结果如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不同教龄教师在整体专业能力以及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教学技能、组织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康复理论知识方面,随着教龄的增长,得分稳步提高,从教3年以上教师得分显著高于从教1年以下教师(p

3.康复教师专业能力得分在学历上的差异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康复教师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学历为自变量,对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作F检验,结果如表三:

从表三可以看出,在整体专业能力方面,本科学历教师得分最高,且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五、分析及讨论

1.智障康复教师整体专业能力状况。本调查结果显示,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中的83%为大专学历,且康复技能的掌握能力较差。原因是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是中等师范学校的特教班(部)和由此类学校转型的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宗旨是有针对性地为某类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培养师资,目前全国只有5所部属高等师范大学和两所地方师范大学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理论水平较高的特殊教育通才。大多数普通师范院校未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造成特殊教育师资短缺[4]。由于世俗的偏见,许多人不愿意做特教教师,当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育需求时,特教师资队伍中就吸纳了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教或是其他行业的人来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他们的特教知识相对缺乏。在康复中心,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不高,因此,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比较薄弱,专业水平不高。

2.教龄对康复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由调查可知,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以新教师居多,3年以上教师仅6人,而未满三年教龄教师为70人,占总教师人数的92%。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的现实要求,这些新教师往往来不及接受系统的康复理论知识的培训,就被推上了讲台,加上没有相关地康复教学实践经验,在课堂秩序的掌控、智障儿童学习心理的把握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些直接影响到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业务能力。事实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工作经验对教师的教育效果和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师工作年限的增加,教师的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当面临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任务时,高教龄教师表现出更高的能力水平,这与张海丛的研究一致[5]。

3.学历对康复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学习经历是每一个从业人员的重要的背景因素,学历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知识水平的高低,但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的高低,学历是申请教师资格的最基本的条件[6],考虑到康复教师从事的是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学历要求较低,本研究将教师按照学历水平划分为专科、本科与其他三种类别,考察学历背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体专业能力方面,本科学历教师得分最高,且与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六、结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智障儿童康复教师学历以大专为主,大部分教师都只有1至2年的教学经验,因此,培训时应针对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的特点,加强地级市智障儿童康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培养他们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行为矫正和认知训练的能力。培训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集体培训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基层教师到更高一级单位观摩学习,还可以采用专家定时定点下基层指导的方式。丰富的培训形式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快康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2012-06-26).

http://.cn/sytj/content/.

[2]谈秀菁.中国教师专业化研究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3]李海荣.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0.5

[4]唐春梅,成慧平.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6,(8).

第4篇:儿童康复培训范文

听障儿童集体教学问题对策集体教学活动是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听障儿童康复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教育的集体教学活动,要遵循学前儿童教育规律,尊重听障儿童的特殊性,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全面实施“健康、科学、语言、艺术、社会”五大领域的学前基础教育,使听障儿童获得有意义的、统一完整的学习经验,实现听说技能的强化,促进全面发展。

一、听障儿童集体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重心不突出,有些偏移

北京市听力言语康复中心吴潭老师强调:“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集体教学要注重语言的学习与发展。”集体教学活动针对的是具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肩负着强化听障儿童听说能力的任务,必须在活动目标和教学活动凸显听力与语言方面的学习。但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语言学习这一重心不突出,甚至出现偏移。

比如,一位老师在制定的《小青蛙,跳跳跳》活动目标(右图)就忽略了听说能力锻炼的预设;整节教学活动也都围绕“跳”的动作、行为展开,缺乏对听障儿童之间的听力、言语锻炼,使集体教学偏移了“听说”这一重心,不能有效激发听障儿童对“听说”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教学活动低效甚至无效。

2.互动繁多,导致落实成“虚”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互动交流困难,理解速度相对慢很多。要让教学活动起到学习与康复的双重作用,必须做到活动少而精,保证听障儿童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来理解、活动、交流。

比如,一位老师在进行《小青蛙打呼噜》教学时,就创设了找图片、学唱歌曲、边唱边跳、找朋友游戏、个性展示五个活动方式,可谓“立意丰富,精心备至”,但却弄巧成拙,听障儿童的“不配合”导致活动不能预期进行。老师的一再赶催,弄得听障儿童“身体疲惫”,更让有些听障儿童萌生对集体教学的“恐惧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强调合作教学,忽视个性指导

康复教育的集体教学活动也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具有个性特征的听障儿童,让他们的听说能力能在双边的师生、生生互动中得到锻炼与强化,提升教学与康复的效果。

有些教师在集体教学中发挥了合作教学的优势,让听障儿童在集体活动、合作交流中锻炼和发展听说能力,但忽视了听障儿童的不同特征,没有针对儿童的不同听障程度进行相应的活动角色安排,使儿童的听说能力锻炼与强化的集体活动中,活动的主角成为听力损失程度较轻儿童的“天下”,听力损失极重度的儿童却被“遗忘”在教室的角落,能力得不到锻炼,康复效果不明显。

二、听障儿童集体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教学技能

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一定要凸显特殊康复教学的特色。鉴于招聘的教师缺乏对特殊教育实践的认知与经验,康复中心或机构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听障康复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强化教师听障教育特色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在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关注听障儿童的认知与语言发展的特点,凸显“言语交流”这一听力语言康复手段的重心,针对性地、专业化地对听障儿童的听说能力进行锻炼与强化,使听障儿童的缺陷能得以弥补,潜能得以开发,使听障儿童早日得到康复,回归主流社会。

2.实施集体教研,优化教学设计

为了让听障儿童的康复集体教学活动目标、活动方式、评价策略具有更强的指引性,最大限度地消除教师个体考虑略显片面的不良影响,集体教研势在必行。实施集体教研,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依据听障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性,最终根据评估结果来确定目标、预设活动的方式,才能让凸显康复集体教学的活动重心,让活动方式的选择更契合集体教学的需要,提高集体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比如,在《找规律》教学前,三位小班教师一起集体教研,研究了小班听障儿童的特点,制定出凸显言语强化的活动目标(右图),预设了“摆玩具”“串珠子”两个找规律的游戏,并着重强调让听障儿童自己用语言表达“规律”这个细节和重心。集体教研让预设更贴近听障儿童的实际,更突显康复教学的重心。看到听障儿童沉溺于“规律”的寻找中,“艰难”地表达,听课的老师都说“质量与效率凝聚集体教研”。

3.注重因材施教,关注个体互动

每个听障儿童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着不同程度的听说障碍,所以,集体教学要起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必须因材施教,做到“面向全体中照顾差异”。

教师要让每个听障儿童平等地享受到参与活动的权利,更要让不同程度听障儿童受到相应程度的听说训练。比如,一位老师在进行《十二生肖歌》的教学中,首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听障儿童小组内的互动,保证了大部分听障儿童的言语交流,然后采用个体展示让4位听力损失程度极重度的儿童言语得到适当的强化锻炼,在“全体”与“差异”共鸣中教学的康复效果“应声而生”。

总之,我们教师要适应这份“挑战性与创新性”并存的听障儿童康复教学工作,真正发展听障儿童的认知与能力,必须强化师德与专业方面的教学培训,以教师的专业能力推动听障儿童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保障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晓.学前听障儿童个别化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戴素琴.让听障儿童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生活[J].学园,2014,(36):153.

[3]王敏.听障儿童个别化教学对策与研究之实验报告[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238-239.

第5篇:儿童康复培训范文

【关键词】福利院;家庭寄养;寄养家庭

Xining City Children's Welfare Institution Discussion on the family foster care project

QIU Yun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 Yulin University,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In 2003,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made the social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 requirements, the orphanage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launched a foster family, but different place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situation and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on children in Xining city in Qinghai Province A focus on welfare, foster care from the hospital early because, foster care model, the family of the recruitment, selection and the purpose of foster care, and other aspects of an investigation, and introduced a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foster the development, noting that some of these issues and Inadequate and proposed solution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Orphanage, Family foster care, Foster families, child

家庭寄养是一种由集体供养转变为家庭供养的方式,它是一种尊重孩子、以人为本、注重从孩子需求出发的一项工作。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项目在其建院之日起就产生了,到目前为止该院的家庭寄养项目已经初具规模,其最大的特点是将社工引入了家庭寄养项目,同时社工的理念在寄养项目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得孩子的身心养育、康复跟进以及情绪疏导等方面的问题有了很大改善。但家庭家养项目中寄养家庭招募方式单一,家庭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以及家长培训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本文以下就这些问题展开说明。

一、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工作的开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初期的家庭寄养工作

1998年,西宁市民政局与香港基督教励行会合办兴建了青海省第一所儿童福利院--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在此之前,由于经费和人员缺乏的问题,孩子们和老人同住在社会福利院。当时地方狭窄、条件简陋,无法给孩子们创建一个良好的养育场所和养育条件,同时,对于照顾一些有特别需要的孩子(如唇腭裂、脑瘫),由于当时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而且在早期干预以及后期康复工作上,也没有专业人员可以提供跟进和训练,对孩子的养育和发展极其不利,急需发展一种新的照顾模式来进行弥补和改善。面对这样的情况,院领导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案,尝试发动员工和自己的亲戚寻找愿意照顾唇腭裂孩子的人员,但由于这样的孩子喂养困难,照顾也比较复杂,没有人愿意帮忙照顾。因此当时李院长就发动自己家一个有过几个孩子养育经验的亲戚将这个孩子带回家帮忙照顾,而实践证明了这种新方式的优越性,被带回家照顾的孩子受到了精心的照顾,各方面情况均在一个月后就有了明显好转,这种模式的益处也就由此而显现了出来。

(二)初期家庭寄养项目中寄养家庭的招募

招募寄养家庭所需要的既是愿意接受孤残儿童的家庭,同时更重要的是愿意而又有能力寄养孤残儿童的家庭。一般来说,在国内招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招募、媒体的招募或亲戚朋友、组织机构等的招募。而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寄养家庭的招募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靠目前寄养家庭的介绍和宣传以及本院职工的介绍和宣传,而在媒体方面,尽管有很多新闻媒体报道儿童福利院的情况,但是对于寄养方面服务的报道却是很少的。在政府方面,据西宁市儿童福利院李院长介绍,政府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与支持。而在国内,如北京和上海,由于政府的出面使得家庭寄养在群众中有了它的威信,政府相当于给家庭寄养做了一个"担保人",给寄养家庭吃了一颗"定心丸",所以在北京上海等很多地方,他们的寄养家庭的资源是很多的,而且质量和数量也有绝对的优势。

(三)家庭寄养工作开展初期存在的问题

1.认识方面的不足

福利院的第一例寄养在以上我们介绍的情况下展开了,但当时对家庭寄养的认识还仅仅是停留在帮助院方对孩子进行养育,没有从孩子身心的发展需要去考虑,并且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些弊端,如寄养家庭的选择面狭窄,知道及愿意从事家庭寄养的家庭少;对于寄养家庭的审核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体系和标准;没有考虑到寄养家庭在康复、护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需要;缺乏专业的寄养方面的人员去跟进孩子的情况;没有专业人员处理孩子寄养前的情绪;没有专业人员对孩子的康复进行跟进和指导。

2.招募寄养家庭方面的不足

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寄养家庭的资源是很缺乏的,现在院内有47个在外寄养的儿童,而寄养家庭只有36个,所以也常常出现一个家庭里面要寄养几个孩子的情况,或者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家庭的情况。同时在这其中,寄养家长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数据显示寄养家庭中的父母亲大都是初、高中学历),使得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招募寄养家庭方面,家庭招募方式的单一,寄养项目的推广力度不够,以及家庭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二、专业人员引进后家庭寄养项目的发展

随着儿童福利院各项工作的发展和成熟,家庭寄养工作也日趋完善。2003年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会议,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在2004年1月1日开始实行),明确阐述了家庭寄养工作的目标、管理、服务、标准及责任。同时也鼓励各地的福利院积极开展家庭寄养项目。在此指导思想下,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寄养项目全面启动,并在同年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寄养部,由一名护士担任全职的寄养部主管,随后,福利院参照广西南宁的一些做法,在寄养家庭的申请、审核以及培训方面都有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到目前为止,寄养部有3个工作人员负责此方面工作,除寄养部主管以外,其他的人员都是学习过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由于社工加入了寄养工作,他们也将社工的专业理念和技巧带到了寄养工作,促进了家庭寄养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日常探访

除固定的每月家庭探访外,社工还经常运用电话进行不定期的调查和访谈,以便随时掌握寄养儿童的发展情况和需要以及寄养家庭在日常护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在儿童方面,社工主要运用个案工作的一些技巧给孩子进行个案辅导。在家长方面,社工会给家长一些心灵上的支持,以及给家长培训一些养育方面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寄养儿童的生活质量,又保障了寄养家长对寄养工作的信心。

(二)康复和护理指导

由于寄养家长没有专业的康复知识和技巧,所以为让孩子享受到更多的康复、护理福利,为使家长掌握更多更好的康复护理技巧,家庭寄养在2007年开展了转介系统,转介专业的康复师,由她们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护理跟进,对家长进行康复手法指导。同时社工跟进康复过程中孩子的一些情绪问题、协调康复师、寄养家长、寄养儿童之间的关系,协调转介系统所需的各种资源,并且社工会组织康复师、寄养家长定期开展分享会,让转介系统更好的运作。

(三)儿童发展指导

由于社工与福利院其他部门的人员所持的理念和所学的专业知识的不同,他们用不同的视角和手法去开展自己的工作,他们是替孩子传递自己意愿的桥梁,因此社工部加强了对寄养儿童发展需要的关注,跟进寄养儿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上学学习等情况,还增强了定期进行的学校探访和个别辅导情况,帮助寄养家长更加理性、科学地教育和照顾寄养儿童,提高寄养儿童生活质量。在孩子进入寄养家庭之时,社工结合各专业建议为孩子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渐进地康复训练、职前训练让孩子以及大家所作每一步努力都朝向同一个目标。

(四)寄养家长培训

为了提高寄养家长在康复护理、认识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福利院定期由寄养部、社工部给寄养家庭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些培训有关于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家庭意外的应对、家庭寄养管理法规、儿童情感养育方法等内容,去年累计280人次参加(此数据为福利院寄养工作人员提供)。

(五)寄养家长情绪疏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对孩子很重要,所以寄养家长的教育对孩子很重要。家庭探访时寄养工作人员不仅仅只是看看孩子的情况,他们还要留意家长的情绪,并进行安抚、疏导,组织系列小组活动坚定寄养家长的寄养决心。

(六)活动统筹

为使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寄养社工运用自己的专业小组工作的知识,定期地、有针对性地给寄养家庭的孩子以及家长组织活动,以促进寄养团队团结发展,同时每个寄养家庭在周末也不乏会进行一些家庭活动。在去年,寄养社工就组织了以"亲子游戏组"为主题的活动,目的是使家庭亲子关系得到增强,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增强自身的各项功能。活动设计方面,他们依据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自己的特性,照顾到了孩子们的特殊情况。

三、目前寄养项目面临的困难

(一)寄养点分散,家访效率低

由于寄养家庭寄养点过于分散,并且距离儿童福利院较远,使得工作员在家访路途上要耗费很多时间,这样也就降低了家访效率。同时由于寄养儿童到儿童福利院体检、接受免疫等,因距离远为寄养父母带来较大困难,如寄养点集中就可以协调社区资源为寄养儿童提供医疗服务,或者福利院定期进入寄养点为寄养儿童提供服务。

(二)缺乏成熟、优秀的寄养家庭

虽然随着收养的加快,儿童福利院内轻残、正常的儿童越来越少,但也不乏一些正常大龄的儿童中途进入福利院。这些孩子在进入福利院之前有过家庭生活的经历,因此为这些孩子寻找一个合适的寄养家庭,对孩子今后良好的身心发展很有必要。这些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但素质高、学历高、家庭条件优秀的申请人极其缺乏,因为这些人群大多都有良好的工作,但这又不符合申请人无工作这一条件。

(三)因收养造成的儿童与寄养家庭的分离情绪问题

因涉外收养速度加快,寄养儿童在收养前回院与寄养家庭情绪分离频率也加快,但寄养儿童回院无适合的安置地。寄养儿童回院后往往被安置在班组接受集体供养,这种供养方式的突然改变让孩子很难适应,对孩子的情绪分离也带来影响,并且照料者频繁的更换让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

(四)寄养家庭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养育的局限性

由于福利院内正常/轻度残疾的儿童被较快收养,寄养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院内患有中/重度残疾的儿童,这些孩子在行动上有很大的限制,但现在很多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高楼里,这对孩子进出很不方便,并且局限的空间对孩子的康复训练也会有一定影响。但是由于西宁郊区的环境和医疗条件有限,福利院儿童暂不能进入其中寄养。

(五)寄养家庭的选择范围小

随着残疾寄养儿童年龄的增加,寄养儿童在护理、康复、教育上都存在很大困难,因此为大龄残疾儿童寻找寄养家庭也困难重重,这要求申请人要有良好的身体状况,但较年轻者一般都会选择工作,很少有人闲置在家。

(六)寄养家庭孩子康复所需物品缺乏

寄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身心发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为了让寄养儿童在精细的照料下,尽快跟上正常的发展,需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些专业康复器材或特制物品。但由于福利院物质、资金有限,随着寄养儿童数量的增加,这些物品无法满足寄养儿童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发展。

四、家庭寄养项目未来发展的建议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福利院寄养项目开展初期的一些不足和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总结经验和不足,现对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项目的开展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要加强家庭寄养项目的推广。寄养家庭的寻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工作人员进入社区进行社区推广和宣传,在社区推广方面,寄养工作人员可以与西宁市各大社区的负责人联系,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充分利用社区工作员的作用带动居民的积极参与,同时寄养工作的进步要体现在寄养家庭的质量上面,所以在推广社区的选择上面极其重要,最好是选择居民文化素质都较高的社区,如教师家属区等。除此而外,还要运用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如: 从身边的义工资源入手,合理发挥媒体的作用,大力倡导政府给予帮助,为我们寻找更多有爱心、有耐心的寄养家庭,甚至发展为一个基地,为不同程度的孤残儿童提供不同的寄养服务。

(二)拓宽寄养家长的培训含盖面。在寄养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培训"是不断提升寄养团队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坚持原有护理、养育方面培训的同时,今后要拓宽培训的方向,增加教育、康复、心里辅导、法律等方面的培训,让寄养家长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去照料孩子。与此同时,发掘

每个家长的特长给予针对性的培训,发展每个家庭固定的照料自己擅长照料类型的孩子,创建西宁特有的照料"模式"。

(三)寄养工作人员分区域管理。由于寄养点的分散不利于工作人员的探访,所以可以改现在的"分孩子探访"的模式为"分区域"探访,每个工作人员负责一个片区的探访,这样就可以节省探访的时间和效率。同时,协调更多资源为寄养家庭服务。寄养工作需要社会的认同、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社区的帮助。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发挥社工的优势,协调更多的资源为寄养工作、寄养家庭、寄养儿童谋求更多的福利。

(四)帮助寄养儿童学会独立。随着收养速度加快,越来越多大龄重残儿童将会留在院中,因此当这部分孩子进入寄养家庭之后,要加强对这些孩子以及寄养家长的技能训练,强调寄养家长对孩子的技能培训,让孩子们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如:做饭、洗衣、整理房间、照顾他人等。

参考文献

[1] 朱孔芳.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Z].2003.民政部官方网站http://

[3] 吴鲁平,韩小雷.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

第6篇:儿童康复培训范文

(一)残疾人康复事业取得新进展。残疾人参加城乡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残疾人参加医保的特别扶助政策全面落实,残疾人享有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医疗康复报账水平、医疗救助水平持续提高。前3年(____—____年,下同)培训基层残疾人康复协调员、指导员491人次,后2年(____—____年,下同)预计培训500人次;前3年培智残儿童家长180人次,后2年预计培训200人次;前3年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1200人次,培训精神病患者监护人1481人次,救助住院治疗精神病患者401人次,后2年预计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1200人次,培训监护人1400人次,救助住院治疗精神病患者400人次;前3年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661例,实施肢残儿童少年矫治手术140例,后2年预计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100例,肢残儿童少年矫治手术40例;前3年免费救助适配辅助器具1440件,后2年预计1400件;前3年完成低视力康复530例次、智残儿童康复120例次、聋儿听力助残40例次、适配成人助听器40例、肢残康复训练360例次、适配假肢50例、盲人定向行走训练160例次,后2年预计完成低视力康复400例次、智残儿童康复160例次、聋儿听力助残30例次、适配成人助听器60例、肢残康复训练300例次、适配假肢30例、盲人定向行走训练140人次。

(二)残疾人就业创业取得新成效。前3年免费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204人、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120人、盲人按摩培训28人次、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____人次,发放残疾人创业补贴123人,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550余万元,新增残疾人就业190人,后2年预计完成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120人、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100人、盲人按摩培训20人次、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1200人次,发放创业补贴60人,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380万元,促进残疾人新增就业130人。

(三)残疾人扶贫解困取得新进展。前3年,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150户,开展贫困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40户,落实贫困残疾人居家安养补贴1227人、集中托养补助94人次,发放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补助570人次,救助新考录残疾大中专生21人,建成残疾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1个,后2年预计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100户,贫困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80户,贫困残疾人居家安养补贴800人、集中托养补助80人,发放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380人次,将现有残疾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建成省级示范基地。各级各部门更加重视残疾人扶贫解困。在各种城乡建设发展项目中,对贫困残疾人均给予了倾斜照顾。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政策的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助尽助。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养老保险优待政策全面落实。

第7篇:儿童康复培训范文

一、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理念探讨

(一)医学康复和特殊教育相结合

医教结合是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教育工作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孤残儿童具有多重、重度障碍的特点,医教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孤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孤残儿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康复,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孤残儿童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医”主要是指以功能恢复为主要目的的康复医学。目前,康复医学的主要手段包括作业治疗(OT)、物理治疗(PT)与言语语言治疗(ST)等,已是儿童福利机构和康复训练基地的主要内容。“教”主要是指通过教育教学,增长孤残儿童的经验,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的身心能在现有潜能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医教结合正是指将医学康复手段与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面向个体需求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

(二)缺陷补偿与潜能发挥相结合

缺陷补偿是将有机体未被损害的部分代替、弥补已损害的部分,产生新的机能组合和条件联系,或者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工具与手段使机体被损害的部分技能得到部分或全面恢复。潜能开发则指的是充分认识到儿童存在多元智能,关注儿童的优势和潜在功能。对于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既要强调对其缺陷进行补偿和康复,也要强调充分发现其优势和能力,缺陷补偿可以更好地发挥孤残儿童的潜能,而潜能发挥可以进一步体现缺陷补偿的成果,要使两者统一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重点训练与多重干预相结合

重点训练与多重干预相结合是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另一项原则。重点训练是指对孤残儿童的教育康复要有重点,要先解决孤残儿童康复中的主要矛盾,解决其突出问题。例如,对于脑瘫儿童来说,尽管他可能同时存在语言、运动、认知等多方面的障碍,如果运动障碍是主要障碍,就应该首先对运动障碍进行康复。多重干预则是指对孤残儿童的训练要综合运用医学康复和教育训练多种方法对儿童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对孤残儿童的训练,在重点训练的基础上要展开多重干预,形成康复教育训练的合力,因为次要要素的解决有时也会影响到主要要素的解决。(四)早期干预与终身支持相结合特殊教育要遵循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在幼年被收养的,从早期干预、学前教育入手,适得其所。学龄前阶段是孤残儿童身体功能恢复的关键期,也是孤残儿童心理功能康复的关键期。孤残儿童早期干预是指为5岁以前的孤残儿童提供医学、教育、营养、养护等一系列内容的服务,以防止潜在危险的发生或者减轻残疾带来的次生危害。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应重点关注学前阶段,应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尽早展开评估,制定“成长档案”,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方案。与此同时,孤残儿童也需要得到终身的支持。对于孤残儿童,环境的转换对他们挑战巨大,要重视帮助孤残儿童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后教育等阶段的“平稳过渡”,为他们做好知识技能、心理功能和环境支持方面的准备。尤其是在就业之前,要尽量为孤残儿童提供各种职业训练,帮助他们协调与社区和职业场所之间的合作,以获得更多的平等进入社会的机会。

二、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网络架构探讨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教育,既不同于正常的九年义务教育,也不同于盲、聋、启智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教育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课程、教材和教学形式。笔者建议:在省一级的浙江民政康复中心,设立孤残儿童中等职业培训学校,重点对全省各儿童福利机构智力低下,但有劳动能力,可类似于工疗工学的形式,成才后帮助其寻找爱心企业,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在市一级儿童福利机构内设立特殊教育学校,辐射全市福利机构和周边社区残疾儿童。以学前教育为主,填补浙江省早期特教空白等问题。对于大龄儿童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可采用送教上门的形式或在儿童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择期送儿童到课堂。在县一级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点或加挂培智学校的牌子,促进学前教育早期介入、早期发现,早期启动康复训练。在社区普遍建立特殊教育站或者中心,为社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托和载体,推行自愿者服务,为社区残疾儿童提供特教服务的同时,还为残疾儿童家长提供培训和支持。同时,要鼓励民间力量兴办儿童康复和特殊教育机构,政府应引导规范,扶持发展,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民办儿童康复和特殊教育机构提供有效的服务。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将儿童福利机构、社区特殊教育老师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培训范畴,并给予教育经费的资助和师资力量的培训,制定政策,确保教师同等待遇,编写材和教学大纲。建议建立“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所谓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班级)是指儿童福利院根据自身特点,创办能够接受各年龄段、各类障碍儿童的教育机构。综合性表现在:一是教育对象的年龄和障碍类型是综合的;二是教育方式、内容等是综合的。

(一)硬件

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相关标准,儿童福利院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班级)应符合建筑标准的要求,为学校提供专门场地,并且配备充足的教具等设备。1.安全要求: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的位置应选择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比较完善的儿童福利机构内或儿童福利机构附近,远离噪声和空气等污染源,避开较大的市场、工矿企业和娱乐场所。避开地震危险地段、泥石流易发地段、滑坡体、悬崖边及崖底、风口、洪水沟口、输气管道和高压走廊等,符合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标准。2.空间要求:学校布局合理,区域划分清晰,校舍设计符合残疾学生特点,生均用地面积85平方米以上,生均建筑面积30平方米以上,生均绿化面积10平方米以上。学生活动区楼房一般不超过4层。学校根据需要设置学前教育班、义务教育班、职业教育培训班等。每个班要有相配套的教育室、活动室、盥洗室、储藏室等。户外要有足够的活动场地以及种植养殖区。3.设施要求: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还要充分考虑孤残儿童的残疾种类,合理设计设施器材,如户外要有大型玩具,户内每个班要有专门的教学挂图、投影、录像、电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4.孤残婴幼儿生活室和活动室:由于儿童福利院中孤残婴幼儿比例较大,应借鉴幼儿园生活和活动室建设、布置经验,创设有利于孤残婴幼儿成长的环境。

(二)生源

综合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针对福利机构内的孤残儿童(大部分为不具备条件到普通幼儿园、普通学校和普通特殊教育学校就学的多病多残、重病重残的孤儿),特别是针对0—6岁残疾儿童,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有条件的地方可招收社会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包括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障碍和自闭症儿童等。

(三)模式

为了对儿童福利院内的特殊教育教学形成支撑,落实医学康复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相结合的理念,可在现有康复训练室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整合式教育康复模式”。该模式是指以儿童发展领域为出发点,以心理、教育和康复的整体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各认知领域分别设立相应的康复教育室,各康复训练室相互之间共同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发挥支持作用。在前期,可以开设训练室,包括运动能力评估与训练室、心理行为评估与训练室、认知能力评估训练室、语言能力评估与训练室、学科能力评估与训练室。(见图1)。上述训练室的功能如下:1.运动能力评估与训练室(运动治疗室):运动能力评估与训练室主要针对有运动障碍和感觉统合障碍的儿童进行训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精细的口部感知觉及运动训练,以提高其运动和感觉统合能力以及口部运动能力,促进儿童体能、智力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和全面康复。2.心理行为评估与训练室:心理行为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设计的康复训练方案。训练的目的在于减轻儿童的内心压力,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方式,诱发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积极发展。儿童心理与行为障碍的治疗方法中影响较大的有游戏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音乐疗法。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适合所有儿童,可以整合多种方法,积极应用。3.认知能力评估与训练室:认知能力评估和训练包括学前和学龄两个阶段。学前儿童认知评估的内容包括空间次序、动作序列、目标辨认、图形推理、逻辑类比五个方面,训练内容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数字认知、图形认知、序列认知、异类鉴别、同类匹配等。学龄儿童认知评估的内容包括数字推理、图形推理、异类辨别、情景认知、记忆策略五个方面。训练内容则包括数字推理、异类辨别、语义理解、坐标推理、记忆策略、问题解决等。4.语言能力评估与训练室(语言治疗室):语言能力评估与训练室主要针对单纯性语言障碍或由于智力发育迟缓、脑性瘫痪、自闭症、学习障碍、听力障碍等原因所导致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语言能力进行康复和教育。训练的内容可以针对语言的四个要素(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来分别展开设计。训练时要结合儿童的具体语言发展阶段:无意识交流阶段(0-4个月);有意识语言交流阶段(4-9个月);单词阶段(9-18个月);双词句阶段(18-24个月);早期造句阶段(24-36个月);熟练造句阶段(3-5岁)和语法派生阶段(5岁以上)来制定具体的训练目标。5.学科能力评估与训练室:学科能力的评估与训练室主要致力于评估儿童的学习适应力,尤其是语文和数学能力。该训练室可以综合地评估儿童学习资源的管理策略和监控能力,从而针对性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以对儿童的学科能力进行训练。6.其他康复训练室:目前儿童福利机构中设置的物理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引导式教育室也可以为教育教学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师资

办教育首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要把特教工作开展起来,还要深入下去,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有教师资格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特教师资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应该具有康复知识、医学知识、特殊教育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艺、体育等方面的技能。这些教师可以来源于现职调入,师范生分配或者本职单位职工培训后上岗。虽然来源渠道不同,但都应具备特殊教师的基本素养。儿童福利机构建立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班后,通过引进人才、定期轮训、主动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等,提高业务素质。业务上要主动接受教育部门的指导,争取重视、理解和支持,提高民政特教机构专业化水平。在儿童福利机构从事特教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主管部门要主动关心、认真落实他们的待遇,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

(五)课程

综合性特殊学校的课程应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灵活地选择各类课程,尤其以生活适应性课程为主。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在现阶段,孤残儿童可能比较难以实施分科课程,而综合性主题课程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综合性主题课程是指孤残儿童教育中,围绕特定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从每个儿童的智力、能力水平出发,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从而发展儿童认知、技能水平以及适应能力的课程。这种课程形式以其灵活性和内容的实用性见长,能够迎合孤残儿童复杂的特殊需要,并能够照顾儿童巨大的个体差异,同时使得儿童学到实用而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综合性主题课程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生活化和教学的层次性等特点,在内容的设计上可以采取辐射式,即分知识领域设计内容,各领域中内容的难度分层递进(见图2)。在内容确定下来以后,实际授课可以活动为单元,在每个单元中具体落实各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进行难度分级,在实施教学时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级别。在明确分级教学以后,再分级编写教学材料,教学材料重要体现各个领域的教学要求。这些教学材料的内容目前可以借鉴浙江省幼儿园的教材内容,还可以借用浙江省编的培智学校的语文、数学教材的内容。在借用的基础上,通过3年左右的探索、积累,逐步编写适合儿童福利机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使用的各种单元活动教材。(六)教学采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建议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发展状况,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其每周要接受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的时间和比例。个别教学是指针对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进行单独的教育训练,这可以通过上述各个评估和训练室来完成。集体教学则要根据儿童的能力进行分级开展集体授课。此外,还要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偏好、残疾状况进行分级教学,其目标是为儿童尽可能创造接近课程内容的机会。建议集体教学至少要有一位主班教师和一位辅班教师配合协调。

三、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支持系统

(一)教育部门的支持

在孤残儿童的教育上,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应打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携手担当对孤残儿童的教育和培养责任。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和专门特教学校是特教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政系统特殊教育工作人员是特殊教育教师中的一员。各地教育部门在开展工作时不能忽视儿童福利机构里尚有一大批残疾儿童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事实,在抓特殊教育工作时应将儿童福利机构的残疾儿童切实纳入本地区的残疾儿童教育工作之中,与当地实施的残疾儿童教育工作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评估和验收。201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浙委[2010]96号)中强调,要完善特殊教育布局和结构,把社会(儿童)福利院、聋儿康复中心等从事教育的工作机构纳入特殊教育体系,逐步使符合办学条件的机构发展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或教学点。这给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教育工作带来了契机。民政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加强联系,多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共同切磋教学技艺,使得每个残疾儿童受到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

1.教育教学指导支持

儿童福利机构自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要争取教育部门必要的教育教学指导。包括教育的目的、方针、政策方面的指导和各类特殊教育教学的指导,如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学组织和设备等。其中,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支撑平台。目前,普通特殊教育学校已经从单一的教学机构,逐渐转变为地区性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拥有提供教育咨询、开展教学评估、提供巡回式教学指导、开展教师培训等多项职能。儿童福利机构在开展特殊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与地方特殊学校取得广泛联系,深入合作,充分获取区域内优质的特殊教育资源。

2.师资培训支持

当前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在特殊教育技能上亟需提升。在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要争取参与教育部门开展的相关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要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一是亟需夯实教师的特殊教育通识知识基础。孤残儿童个别差异极大,在班级的编定上往往要求跨专业、跨科目、跨年级和跨残疾类型。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课,还要熟练掌握各个障碍类别的特点、诊断、教育教学要求,熟悉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二是亟需提升教师个别教育计划(IEP)制定和运用的技能。孤残儿童的教育十分强调个别化,强调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特点制定相适宜的教育矫治对策。个别教育计划是一种根据残疾儿童身心特征和实际需要制定的针对每个残疾儿童实施的教育方案。它既是残疾儿童教育和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总体构想,又是进行教育教学的指南性文件。福利机构的特殊教师要学会如何制定和运用个别教育计划,包括如何测量儿童现实的教育水平,如何制定年度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如何进行教育安置,如何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和如何评估教育服务的效果。三是亟需增强教师的学科教学技能。除了要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特殊儿童心理学和特殊儿童诊断和测评等,教师还需要学习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基本教学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习适宜于孤残儿童的各类教学模式,包括游戏教学模式、生活技能教学模式和发展性教学模式。四是亟需强化教师的康复技能。孤残儿童具有多重、重度障碍的特点,医教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康复能够促使孤残儿童的身体功能、心理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针对孤残儿童的认知能力薄弱的特点,教师需要掌握运动康复、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等技能。并且,需要在学习相关教育技能的基础上,将康复变得趣味化、游戏化和整合化。五是亟需拓展教师开展融合教育的技能。融合教育是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接受教育,依据残疾类型的不同,设置各种类型的特殊教育形式,满足儿童的教育需求,达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融合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潮流,也是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参与权的进一步体现。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对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有所了解,并能够在各种教育条件下展开全融合、半融合等教育活动。

3.管理经验支持

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特殊教育的质量。为了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学校需要争取普通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经验的支持,包括学校的日常管理、校风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各类经验。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应定期参与特殊教育管理经验交流会,获取各类政策信息,提升相关的管理能力。当前,迫切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学习教育部门相关的管理经验:一是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的经验。为了把特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以规范的制度来约束、要求工作。为此,儿童福利机构必须学习一般特殊教育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和运行的经验,包括特殊教育工作制度,特殊教育教学检查工作制度,融合教育管理制度等。二是特殊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经验。儿童福利机构需要学习一般特殊教育机构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经验,包括如何制定教学科研计划、如何安排教学研讨活动,如何安排老师上示范课,如何引导教师开展科研等方面的制度等。三是孤残儿童档案管理的经验。孤残儿童的极大差异使得档案记录对于他们极为重要。儿童福利机构应借鉴一般特殊教育机构中个案档案制定和管理的经验,包括个案评估、个案观察、个案追踪和个案反思等方面的管理经验。

(二)医学康复训练中心的支持

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教育学校还要争取普通康复机构的支持。在医教结合的理念下,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尤其要重视区域医学康复训练中心的优质资源,要加强与医院康复训练中心、社区康复机构等的合作,为孤残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方面专业化的服务,以弥补学校设施设备与专业技能的不足。例如,浙江省民政康复机构的浙江民政康复中心拥有比较完备的康复器材和设备,具有寄宿、日托、点托、函授等多种办学形式,开设了自闭症心理矫治区、听力语言康复区、智力障碍康复区、唇腭裂术后儿童语言康复区和脑瘫儿童语言训练区,能够为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提供较大的支持。

(三)家庭和社区的支持

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教育学校还应该积极争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在全球融合教育思潮的背景下,孤残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内狭隘的教育,特殊学校的教育应该融入社区、进入家庭,从“围墙式”教育转变为包括社区、家庭等多种社会环境的开放式教育。特殊儿童的课程也不再局限于儿童能力范围之内的不完整教育,而是一种开放式、基于儿童人生价值体系和目标追求的个人需求课程和课程发展规划。特殊儿童所处的环境也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环境,而是一个无障碍的社区环境、信息环境和人文心理环境。要在开放、平等、融合的环境和氛围中,促进孤残儿童的发展,提升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为此,福利机构的特殊教育学校要经常性地组织孤残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院内外活动,如社区演出、超市购物等,拓展儿童的视野,锻炼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把院外的学生、幼儿园小朋友请进来,让孤残儿童与他们共同学习、玩耍、交流感情,使其最大程度地接近社会,融入社会。与此同时,儿童福利特殊教育学校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发挥特教资源中心的功能,为社区残疾儿童服务,真正实现辐射社会、延伸服务的功能。

(四)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第8篇:儿童康复培训范文

全市(本市户籍)城乡低保或困难家庭残疾儿童。

二、目标任务与补助标准

2012年,为全市69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训练救助,并适配辅助器具。其中:

(一)听力语言残疾儿童:为3名中低收入家庭聋儿重建听力,植入人工耳蜗并提供一学年的康复训练经费[包括配发人工耳蜗产品1套,12000元术前检查、手术及术后5次调机费,术后一学年(10个月)14000元康复训练经费];为4名贫困聋儿配发助听器[包括为每名受助人提供2台全数字助听器,免费验配和一年内的调试;提供一学年(10个月)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为11名已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每人提供一学年(10个月)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经费为中央、省财政)

(二)肢体残疾儿童:为3名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并提供康复训练经费、装配矫形器,每例手术补贴手术费10000元、术后康复训练费6000元、矫形器装配费1200元。(经费为中央、省财政)

(三)脑瘫儿童:为4名脑瘫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经费、装配矫形器,给予每人13200元的康复训练和矫形器装配补贴(其中训练费12000元,矫形器1200元)。

(四)孤独症、智障儿童:为2名孤独症儿童和5名智障儿童每人提供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经费为中央、省财政)

(五)辅助器具:为5名残疾儿童装配假肢矫形器,每人补贴5000元;其中零部件及材料费占60%,制作费(诊断评估、制作和适应性训练)占40%。为32名残疾儿童适配辅助器具,每人补贴1500元;其中产品购置费占90%,评估适配费(残疾现状评估、辅助器具适配、家长培训、适配教材等)占10%。(经费为中央、省财政)

三、项目和资金管理

(一)市残联根据各县区户籍人口基数比例将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任务数分配下达,并依据各县区任务数及经费标准及时下达到医疗康复训练机构,如有转介服务,则按照程序及时拔付到相应康复训练机构;人工耳蜗、助听器、假肢、矫形器、辅助器具等,由中央和省级统一采购下发后,及时下发到受益残疾儿童。

(二)各县区残联根据各类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办法(参照中国残联、财政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各单项实施办法,全文另发),将应救助的贫困残疾儿童安排至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全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机构名单》另行文下发),按规范进行康复训练。

没有定点康复机构或本市康复机构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人员,市残联将残疾儿童转介输送至外市的康复机构进行康复;如各县区目前正在外市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或者家长(监护人)自行申请联系到外市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样认定为铜陵市完成了本市户籍残疾儿童的康复任务。

残疾儿童进入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均应填写《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安置(转送)考核表》(附后),残疾儿童在完成规定时间的康复训练并经专家组考核评估合格后,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安置(转送)考核表》返回户籍所在市残联申领康复训练经费。

第9篇:儿童康复培训范文

2010年我市残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残联的指导下,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这一中心,突出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打基础、求发展、上水平,全面完成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和社会保障等年度工作任务。做好“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前

期工作,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全市广大残疾人,在前进中开拓创新,在发展中形成亮点,在落实中注重实效,努力实现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

2010年我市残疾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切实履行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全年为xxxx人提供康复服务;完成残疾人职业培训xxx人次,实用技术培训xxxx人次;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xxx多人,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稳定在xxx%以上,农村稳定从业人数达xxxxx人;努力扩大残保金的审核征收面,全市残保金征收增长率达到xx%以上;搞好残疾人扶贫,多渠道、多形式扶助xxxx名残疾人,扶持xxx名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创建省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一至二个;为xxxx多名农村特困残疾人提高救助标准及经费发放工作;做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提高贫困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完成省残联下达我市的危房改造任务;做好新建和改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工作;继续换发第二代残疾人证。使残疾人生存状况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更加文明,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残疾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一、继续抓好重点康复项目的实施,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0—6岁贫困残疾人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加大对基层康复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基层残联举办各类形式的康复业务培训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措施,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任务xxxx例,为xx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对xx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对xxxx名重症精神病患者进行监护,为xx名贫困精神患者提供免费服药,xx名患者提供住院补贴,对xx名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对xx名智力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xxx名肢体残疾人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为xx名残疾人安装假肢。新康复大楼落成后,积极引进康复项目,为残疾人康复训练提供平台。

二、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继续深化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已被授予全国和省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城区,要进一步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被确定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的xx县,要按照《全国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标准》,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完善创建工作内容,迎接上级残联的检查验收。

三、继续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以开展新农保、新农合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逐步建立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做好“一户多残”的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救助工作,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鼓励残疾人个体从业或创业。积极开展居家托养,依托社区开展日间照料,形成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托养三位一体的残疾人托养体系,制定残疾人托养补贴办法,促进全市残疾人托养工作全面发展。认真做好危房改造工作,努力完成十一五我市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

四、将残疾人扶贫纳入各级政府大扶贫范围,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的落实力度。认真贯彻省政府xx号文件精神,形成我市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我市扶贫工作“五个一工程”,从机构、职责、任务、政策、经费等方面扎扎实实为贫困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上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五、抓住残疾人就业这一主线,认真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做好“残保金”征收工作。继续贯彻执行省政府xxx号令,把分散按比例就业工作努力向农村个体企业延伸,使农村残疾人与城市残疾人一道共同发展。加强对残疾人保障金使用监督,利用国家赋予残疾人事业各种优惠政策,举办第xx届全市残疾人就业招聘洽谈会,积极扩大残疾人就业面,提高残疾人就业率。扶持残疾人大学生实现就业和创业,加大对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六、加大扶残助学与培训的工作力度。会同教育部门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的情况摸底。继继续做好残疾学生高考录取工作,使高考录取率达到xxx%以上,逐步提高我扶残助学奖励标准,完善对残疾学生奖励资助办法。对贫困残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扶助政策,把全市残疾学生全部纳入微机管理。进一步做好“扶残助学”和“盲童入学”等项目,使“三类儿童”随班就读率达到xx%以上。研究解2010年我市残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残联的指导下,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这一中心,突出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打基础、求发展、上水平,全面完成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和社会保障等年度工作任务。做好“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前

期工作,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全市广大残疾人,在前进中开拓创新,在发展中形成亮点,在落实中注重实效,努力实现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

2010年我市残疾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切实履行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全年为xxxx人提供康复服务;完成残疾人职业培训xxx人次,实用技术培训xxxx人次;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xxx多人,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稳定在xxx%以上,农村稳定从业人数达xxxxx人;努力扩大残保金的审核征收面,全市残保金征收增长率达到xx%以上;搞好残疾人扶贫,多渠道、多形式扶助xxxx名残疾人,扶持xxx名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创建省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一至二个;为xxxx多名农村特困残疾人提高救助标准及经费发放工作;做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提高贫困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完成省残联下达我市的危房改造任务;做好新建和改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工作;继续换发第二代残疾人证。使残疾人生存状况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更加文明,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残疾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一、继续抓好重点康复项目的实施,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0—6岁贫困残疾人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加大对基层康复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基层残联举办各类形式的康复业务培训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措施,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任务xxxx例,为xx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对xx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对xxxx名重症精神病患者进行监护,为xx名贫困精神患者提供免费服药,xx名患者提供住院补贴,对xx名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对xx名智力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xxx名肢体残疾人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为xx名残疾人安装假肢。新康复大楼落成后,积极引进康复项目,为残疾人康复训练提供平台。

二、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继续深化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已被授予全国和省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城区,要进一步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被确定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的xx县,要按照《全国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标准》,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完善创建工作内容,迎接上级残联的检查验收。

三、继续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以开展新农保、新农合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逐步建立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做好“一户多残”的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救助工作,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鼓励残疾人个体从业或创业。积极开展居家托养,依托社区开展日间照料,形成机构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托养三位一体的残疾人托养体系,制定残疾人托养补贴办法,促进全市残疾人托养工作全面发展。认真做好危房改造工作,努力完成十一五我市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

四、将残疾人扶贫纳入各级政府大扶贫范围,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的落实力度。认真贯彻省政府xx号文件精神,形成我市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我市扶贫工作“五个一工程”,从机构、职责、任务、政策、经费等方面扎扎实实为贫困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上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