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第1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

【关键词】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支撑保障体系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目的;有利于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创造、发展和传播,从而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民主、互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高校人文精神的建设,进而达到高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发展的目的。鉴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如此巨大,而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也成为校方要着重解决和攻克的难点和重点。

卫生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其特殊性,卫生类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工作对象都是和人的生命打交道,工作内容具有神圣性,必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尊重职业,具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故而在构建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支撑保障体系时,也应该着重考虑其特殊性,从而促进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符合行业特点。

1 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对校园文化的支撑保障体系建设高度重视

学校要快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巨大,凡是学校发展的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是受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的,校园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学校特色文化的养成,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文化的理念、境界、精神,决定学校文化的素养与品质。校长的文化境界、职业操守,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校领导要有大局意识,要从战略角度构建学校文化,还要脚踏实地,重视每个细节,努力搭建学校文化建设平台。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

2 构建卫生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支撑保障体系必须注重建立完善的制度,使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做到有章可循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日程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科学、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制度的建立,能积极促进卫生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和成绩。规章制度是一种强制力,比道德、文化价值观更为强硬的一种强制力和约束力。

学校相关部门要制订本校在支撑校园文件建设方面的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在大学章程、制订学校发展的五年规划中都要体现对校园文件建设的内容,从而使得其在制度方面得以体现,并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支撑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有充足的专项经费支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是什么事都办不成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方面,都需要经费的投入,而且必须是足够的专项经费投入,同时要做到专款专用,杜绝挪作他用。

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方面,比如一座雕塑、宣传栏的制作、图书馆的修建、图书的购买、教学楼和实验楼等的装修等,无一不需要大量的经费,如果没有专项经费的及时跟进,所有的工作都是不能顺利开展的。

今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因为是江苏省示范院建设单位,在经费上有了充足的支持,对新建的护理实验大楼进行了文化墙的启动工程,在整个护理实验大楼的所有走廊和楼梯间都分不同的主题进行了文化墙工作建设,学生和老师对此的反响非常好,觉得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综合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4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支撑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有充足的、高素质的专门人员配备

人力资源是组织各项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组织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又是人员配置,指的是根据员工的能力和岗位工作要求,把合适的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实现人得其事,岗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效率优化。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需要对学校发展认识的比较深刻、个人素质较高、个人能力较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员工能够投身于其中,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都用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倾其所有力量致力于学校校园文化内容的提升。学校必须下定决心抽调一批高质量的员工,专门负责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提升。

5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支撑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到兄弟院校参观访问和交流学习提高

无论何时参观学习都是不可少的,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是如此,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值得别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所以应该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校际之间的参观访问和交流学习,这是提升本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一种好方式,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绝不可能是闭门就能造出车的,必须要走出去,多见识多参观,更新观念,提升视野,同时和兄弟院校多加交流,学习其他学校做的好的地方,从而缩小差距。

6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支撑保障体系的建立必须广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宣传,推而广之

每所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肯定都有许多做的比较有特色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以总结提炼,在同类院校中进行广泛的宣传,互相借鉴学习。

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分支系统,即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反映了“大学人”这一亚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

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建设高格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完善的支撑保障体系作为基础保障,诸如领导重视、专项经费、专门人员、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所有这些方面必须积极紧密配合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种完善的保障体系监督下,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取得突出的成绩,从而更加巩固支撑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万辉君.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81-85.

[2]赵凯.谈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3-125.

[3]罗薇.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7):95-96.

第2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

一、环境熏陶悟诚信

荀子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1],寓教于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养成学生诚信品质的现实路径。因此,小学校园诚信文化建设首先要从环境优化入手。具体来说,要从空间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三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首先是空间环境主题化。校园的空间环境设计要有一个主题思想,即学校的教育哲学,所有的建筑都要围绕这个教育哲学展开。整体性和连续性是具体操作时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整体性是指教学楼、休闲区、操场等要紧扣主题(如“真诚”)设计,使其相互映衬,体现某种追求;连续性是指这个主题要分解在不同的建筑物中,形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序列。

其次是自然景观概念化。根据校园原有自然地貌,因地制宜对校园景观进行概念化设计,使其与学校的教育哲学相融合。具体而言,校园绿化、水体、长廊、庭院、广场,甚至是一块石头、一个小山丘等的布局都要隐含特定的信息,使其成为一本无言的教科书。设计时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即根据原有的自然景观艺术化地建构,将学校办学理念通过自然地景物化出来。二是以人为本,顺应学生。在具体设计时,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心理等进行精心考虑,让小学生能够接受、乐意接受,并能产生良好的互动和愉快交流,这样才能使小学生感受并接受环境蕴含的思想内涵。

最后是人文景观养育化。校园人文景观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隐含着巨大的养育功能。人文景观主要包括校园雕塑、景观小品两类。校园雕塑是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和文化旨趣。景观小品是点睛之笔,一般分为三类:建筑小品,如壁画、亭台、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如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告示设施小品,如校园示意图、告示牌、警示牌等。校园雕塑与景观小品的设计一要符合诚信这个主题;二要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三要位置选择巧安排;四要形式灵活多样,如雕塑可以是诚信名人雕塑、纪念性雕塑、寓意雕塑、装饰性雕塑等。景观小品可以配上提示语,楼道边可以挂一些诚信的名人名言等。

总之,要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发出诚信之声,每一道墙壁透出诚信意蕴,每时每刻散发出诚信之光。

二、课堂引导知诚信

课堂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中主要完成小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一般可以分为显性教导和隐性渗透两种路径。

首先是显性教导。知是行的前提,无知则无行。而关于什么是诚信、诚信包括哪些内容、怎样的言行是诚信的言行、不诚信的言行会给自己和社会造成哪些伤害等知识和规则是无须争辩的公理,因而显性教导是必要的。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小学生守则》的学习、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的教学、诚信规范与诚信准则的理解、诚信言行的练习等,促进小学生对诚信感知、理解和记忆。显性教导具有预设性的特点,因而可以系统地、全面地、循序性地开展,使小学生获得系统的诚信知识。

其次是隐性渗透。显性教导有些时候会导致小学生的逆反,因而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运用隐性渗透的方法加以补充。小学各科教学内容中隐含有丰富的诚信教育资源,只要牢记教学的德育价值,那么隐性渗透就会成为常态。例如,小学语文中的《狼来了》《曾子杀猪》《九色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皇帝的新装》等课文,都可以让小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明白做人要恪守诚信。自然学科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科学家们求真务实、不懈探索的结果。因此,完全可以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等诚信品质。艺术、体育课程中存在诸多比赛和游戏规则,不守规则活动就无法开展,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同时比赛的胜利也会让小学生体验到诚信的快乐。

三、活动强化固诚信

人的道德品质是在活动中形成的,而小学生天性好动,静态的课堂教导可能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有必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强化。例如,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可以让小学生说说本校、本班诚实守信的好人好事,加深对诚实的认知与理解;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会让小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增强小学生诚信意识,从而树立诚实守信的信念;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为诚信教育活动提供了一种顺应儿童天性的道路,游戏必须遵守规则,否则就会出局,这样学生可以自主地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养成诚信的习惯;搜集或创编诚信歌谣,让小学生在传唱歌谣的过程中内化诚信、践行诚信;诚信故事会、诚信演出活动,引发小学生自省,树立诚信的意识,做到不欺骗、不说谎;诚信宣传活动、诚信签约活动、班级诚信公约制定活动、诚信模范少年评选活动等等,促使小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诚信伴随自己健康成长;诚信日记,则可以帮助小学生反省自身的诚信行为,形成自我控制力。当然,学校还可以举办亲子活动等来增进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信关系的建立。

四、教师示范彰诚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也自然地成为小W生的重要榜样,因此,校园诚信文化的建设,必须特别重视教师示范的重要性。具体要求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是立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有以身立教的觉悟和态度,更要有履行职责的坚持和执著。教师要坚持诚信待人、诚信教学、诚信科研,将诚与信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以诚育诚,以信育信,做诚实守信的道德典范。

其次是立言。教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语,努力做到真诚、真实、可信,不能言而无信,更不能欺言以获信。在教学中,教师要言语真诚,与小学生建立真诚的交往关系,真实地表达自己对所教学科的看法和对知识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参与对话,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敢于对现有的知识和权威说“不”。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此外,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言语评价时,也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最后是立行。夸美纽斯说:“他应该经常把他们应该模仿的行为的榜样给予他们,应当把自己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榜样。”[3]教师就像一面镜子,小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真伪、善恶、美丑,知道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教师应用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身教来验证平日的言教,推动小学生在诚信品质的塑造中由知向行转变。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对自己诚信,真实不自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对学生诚信,尊重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诺学生的要求要努力兑现;对家长诚信,尊重家长,经常和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对学校诚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学职责,对教学中出现的小差错要勇敢承认并及时纠正,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五、制度约束育诚信

小学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利益的诱惑和艰难的抉择,单纯依靠个人自觉自律很难保证顺利开展。因此,一定的制度约束显得尤为必要。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各种诚信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双重机制,使全校师生恪守诚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

首先,完善学校德育制度。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德育工作纲领性文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各种细则,如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诚信契约、仪式教育制度、争章(诚信少年章)制度等。

其次,规范学校教学制度。学校教学制度是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方面的具体表现。[4]它既包括师生的行为规则,如教师的资格、职责、工作量、行为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课间行为、日常行为规范等;也包括学校教学行为的规则,如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管理等;还包括教学外部管理的规则,如课程教材管理、学校外部考试等。[5]完善的学校教学制度能够保障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培育诚信执教、诚信求学的良好风尚,促进校园诚信文化的生成。

最后,细化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职工岗位职责制度、校园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奖惩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完备的学校管理制度依据权责分明的条款对全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行为做出约束和规范,要求人们遵守一定的管理程序,严格履行相应的职责。学校要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规范作用,将“诚信”作为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制订关于诚信管理的相关条款,明确规定各类人员诚信参与管理、接受公正管理的基本义务和权利。

小学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种路径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与功能,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因时制宜并根据需要灵活组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92.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80.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00.

[4]李永生.学校效能建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2.

第3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 建设;育人;功能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一项极重要内容。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但能促进管理活动、科研及教学活动的增强,还能够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还能让学生及教师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纯净与高尚。校园文化越是先进,其吸引力与凝聚力就越是强大。不仅能够提升群体意识,激发集体主义情感,还能对学生进行激励与调节,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与进行自我约束。有了这个前提,也就有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此外,以优秀的文化建设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当这些人才走向社会之后必然会成为国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一、校园文化的具体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是按照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所营建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育环境。这不仅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反映,更是个性与性质的反映。校园文化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人际关系、舆论文化、网络文化与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精神文化现象即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对不生的思想行为加以规范,还可以提升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综合能力与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不仅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不仅包括课余活动、课堂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了审美观念与科学知识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人战略意义一直以来从未中断过研究,而且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且其中的魅力是无穷的。当今世界在大的背景上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由军事、科技与经济等硬实力的激烈竞争,向着文化与意识形态等软实力方面发展与转化。所以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从中可见一斑,日益清晰。文化是民族向世界迈进过程独有的识别码、符号与标志。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与集体记忆,而且在今天它已然成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所具有的内涵变愈加丰富多彩,其重要意义也格外突出,其作为民族创造力与凝聚力最重要的源泉其体现得也越加强烈,文化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撑其作用也越加明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民族复兴之梦已经成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动力源泉。中国的高等学校以对知识进行传播,对人才进行培养为任务,需要体现出对社会进行服务,对科学进行研究的功能。高校师生作为一支主力军承担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任务,高校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一前途,更关乎到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前途与命运。如今的中国发展变化是急剧的,如今的世界思想的交锋是空前的,这些都已经表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推进者必须时刻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状态。要使时代特色之鲜明、传统文化优良都能得到体现,既要立足国情对未来加以展望,又要立足本国实际发展面向全球的新的文化。要凭借着较高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与文化自信,以更加主印⒒极地推进校园文化,使之大繁荣与大发展。为使我国文化软实力得到真正的增强,使中化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弘扬,使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发扬,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两条腿走路,一是抓好物质建设,二是抓好文化建设。仅凭物质建设是不可行的,因为这样会使一个国家经不起考验,没有长远的发展动力与方向。软实力建设跟不上,这个国家注定是没有明天的,也是在大风大浪面前经不起打击的。中国必须要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民族的百年复兴之梦,离不开坚实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整体之中的重中之重,意义既重大而深远。这是因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只能标志着一个国家在经济上的宝贵,而不能意味着一个国家在文化上与精神上的强大。只有文化上与精神上实现了强大,这个民族才够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三、校园文化建设所凸显的的育人功能

(一)物质文化所表现出的育人功能

校园的物质文化凝聚着社会、文化与历史等方面的基本信息,是对学校文化价值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反映,特别是能够对教育的宗旨及价值取向得到很好地反映。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美好心灵进行塑,还能激发学生对不良风气的约束与开拓进取意识的激活,有益身心,可自由地对心理情趣加以调节。

(二)能够凸显文化的育人方面功能

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其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校园的精神作为建设的核心内容的,有助于校园精神的弘扬。特别是在对行为的规范上,对情操的陶冶上,以及对个性健康与集体意识的养成的都具有明显的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优良校风的形成,而校风又是校园环境中最具特点的因素,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全校的整体风貌。校风的再现主要在于校旗、校徽、校歌和校训等方面。优良的校风其感染力是强大的,会让那些与环境不协调的行为与心理因遭受压力而难以存在。优良的校风还具有激励功能,让人积极向上。

(三)网络文化所具有的育人方面的功能

所谓的校园网络具体而言是管理、科研与教学,以及因通讯需要而组建的局域网。校园网络的宗旨在于促进办学过程的智能化、信息化与数字化。这是对校园内诸多信息数字化,对改进教学方式和增进交流较为有利。通过强化与家庭、社会及学校间的沟通,真正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使命。校园的网络文化,不仅具有社会文化的内容,也具有技术层面的内容。在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许多人都是通过校园网的方式增进对学校的了解,进而对学校进行关注。校园网络已成为对学校形象进行更好地展示的重要载体。

四、以校园文化促进人才培育的具体举措

(一)积极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系整个校园文化最关键的内容之一,更是重要的支撑。作为辅导员应该与学生一道成为物质文化的建设者与设计者,同时更要引领学生自觉地保护好校园的环境。要时时处处把自己置于主人翁的地位,对校园环境的净化、优化与美化尽心尽力。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新新形势下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

(二)不断强化优良的校风建设

校风的内容涵盖了学风与教风,但是学风是最关键的,因而是主体。教风是很主要的,它起主导作用。如果想建设好优质的校风,前提是必须建设好优良的教风。因为高校教师承担着人才培育的使命,他们在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主力。高校教师只有真正地树立起进取与开拓意识、创新求实意识、严谨细致意识、勤于治学意识就一定会在教书育人方面更好地为人师表,也一定能铸造优良的教风。在优良的教风基础上,也必然会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也必将会使学生更加遵章守纪、尊敬师长、文明向上、求实严谨、勤于进取,才能形成更加优良的校风。

(三)注重思想道德的引领作用

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强化行为准则意识与道德规范意识,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行规范化引领,促进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要使学生的文明习惯与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要激励学生使之对祖国、生活与生命产生热爱之情。要使学生对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要使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团结,同时要积极发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要让学生真正培树起强烈的责任感与进取精神,进而形成较强烈的事业心。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以自身的影响感化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与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要使W生在自我服务上下功夫,在自我管理上提升能力,在自我教育上提升境界。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课内容的传输,更要将人生理想与道德情操融会贯通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传递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进行人生哲学教育。

五、结语

作为老师在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为主导作用,这一作用地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进行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性和高端性,也才能充分彰显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冷文勇.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情感教育渗透的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17(04).

[2]黄东明,曾娟,陆梅.高校校园文化理念的整合与落实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02).

[3]严雯嘉.移动社交平台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17(08).

[4]王一川.大学“创新型”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培育[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1(01).

[5]侯长林.高校校园文化本质论[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第4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

 

最后将“创意+文化”作为目标,重点建设创意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创造精品和推销学院产品及推销人才,完成整个“创意文化园”的流程和方案。

 

“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建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现代意义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开端。波士顿的‘Route128’依托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学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领,成为美国科技和工业创新的中心。麻省理工大学在这方面也相当突出,每年有大约150家与麻省理工大学有关的新公司成立,其中至少有10%的新公司是直接由该校的成果转化产生的;跃升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1]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有《澳大利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以“昆士兰模式”为例》,“昆士兰模式”即将人才、创意和企业在特定的空间内形成集聚发展的效应。2012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球大学创意博览会”旨在促进高校创意成果的市场化转化。高校总部“创意云Cci”(Creation cloud idea )的诞生将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年轻人开发新的创意。国内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就是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借鉴这种模式发展艺术教育的产学研办学思路。安徽艺术院校也在有效利用本校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了一些“创意文化园”取得一些经验,促进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

 

1 安徽高校“创意文化园”的建设条件和措施

 

1.1 资金和硬件设施

 

安徽高校的艺术专业都有一些教学旧楼剧场、展厅、实践中心、计算机中心、工作室、设计室等场所。可以整合作为创意园用房。例如,安徽师范大学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653.68万元,教学用计算机8767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6824个、语音室座位数968个。如果高校之间加强合作,有些资金不足的高校就可以避免设备仪器的重复购买,也可避免因项目不饱和造成的设备仪器资源的浪费。资金、设备充足了可以使大学更直接地参与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其次,对于新的投入可以政府拨款、学院出资,企业赞助提供项目资金,设立创意园管理资金委员会,定期对创意园进行审核,监督计划项目,设立各类“基金”来推动项目执行;例如,“在英国艺术委员会的常规资助机构中,有90%以上的机构都有教育项目”。[2]为相关协议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科技人员向企业转让专利成果给予奖励等。

 

1.2 师资及专业设置

 

安徽艺术院校办学多年,中等师资力量良好,教学及指导实践能力较强,但是顶尖学科与专业带头人仍然十分缺乏,目前正在改革科目设置不全、缺乏创新的旧科目,主要涉及新闻出版业、教育培训业、文化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动漫及其他设计服务业,新兴艺术品制造与交易产业、游戏、会展、艺术管理等专业严重不足。“创意文化园”的建设有利于学校聘请专家和科研人员担任兼职的教师,为教师团队注入新鲜血液,更为新专业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3 学生

 

“创意文化园”直击市场,培养新兴产业市场缺乏的人才,给学生更多的平台,承接企业的真实项目或模拟项目进行教学和生产。例如,执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举办“艺术实践周”、“实践学分”的活动,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越强、专业水平也越高,也越能够被企业接收。

 

2 建设流程和实施方案

 

建设“创意文化园”按照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首先是艺术院校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对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美术系将所有的专业方向重新进行组合,在原有的工作室基础上增加新的工作室,总共有绘画、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展示设计、品牌设计、数字影视、游戏设计、演艺服装、布艺设计、名师工作室等20多个工作室。所有的工作室相互联系就扩大了学校原有的“创意文化园”,增强了与安徽的工艺美术企业合作的能力。创意文化园的发展将能够吸引相关企业、聚集科技力量,提供良好的交流与服务平台,培养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和创意产品。最后,将产品和人才推向市场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可以更快地把科技含量高、有附加值的产品推向市场,更快地将人才推向企业,使企业也更渴望创意产品和人才(如图1)。

 

2.1 交流与服务平台

 

(1)增加学术交流平台。图书馆建设电子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建设资源共享平台,信息与学术公开服务省内外,坚持长期打造一个学院专业展会、一个学院专业论坛、一个学院专业网络、一个创意展览馆,推动安徽创意文化走向全国。例如,安徽大学的师生艺术作品展示网、文典大讲堂、安青在线等,还有安徽师范大学的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慕课平台,新上线的《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管理实战》《从泥巴到国粹——陶瓷绘画示范》等网络课程,以及馆藏的275.2万册图书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2)重视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专家、教授到安徽院校进行交流、讲学;举办学术节、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例如,“黄梅戏艺术表演和交流研讨会”聚合创意要素、传播创新文化,举办“创新创意文化节”“创意动漫节”等。

 

(3)与产业集团联合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这套平台上注入了很多公共资源。例如,可以创办进行动漫深加工的大工作室,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可为创意文化园承接优秀的演出,音乐会、美展、策划等创意产业的一些活动。可以建立共享使用制度、措施,充分开放共享研发中心与研发平台,在不同高校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企业之间,提供更便捷、高效的信息空间:

 

2.2 创意产品(1)扶持大学生原创作品。例如,原创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改变产品外观、更换产品包装,或是设计新的营销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如2013年10月26日在合肥大剧院上演的话剧《青春派》,就是安徽大学戏剧系的学生原创编剧,与和昌地产(集团)合作完成的,该话剧以80后的生活及情感为创作素材,由该校学生主演,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2)打造精品。打造黄梅戏、徽文化、徽州茶道、徽菜的创意包装加工、健康保健品等。例如,极具安徽当地特色的黄梅戏曲教育,“再芬黄梅艺术实验班”等。

 

2.3 推销产品与人才

 

(1)定期举办或参加“校企联合会”、“创意博览会”,促进产学研转化,推动高校文化创意园的长远发展。

 

(2)“企业专场人才交流会”“创业项目投资推介会”活动,为企业和大学生搭建面对面沟通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求职机会和创业辅导、融资渠道的同时,满足企业和投资机构发现优秀人才,寻找创意项目的需求。例如,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与浙江横店影视基地艺术团、黄山国际大酒店、福建福祥艺术团、厦门金樽演艺公司等国内十几家大中型企业也与学院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式办学,扩大学生的就业实习基地。

 

3 制定“创意文化园”的发展目标

 

3.1 明确定位

 

安徽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可以定位为:“以徽文化、巢文化的商品研发设计和企业品牌策划为主要突破口,以提高安徽企业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为己任,凸现创意、创新、创造的功能,把‘创意文化园’打造成一个创意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意产业结构集聚的园区。”[3]例如,安徽师范大学的安徽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大学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桐城派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中心都定位明确,坚持就有成效。

 

3.2 创意园的集聚力量

 

各类创意企业陆续入驻,一类是学院对现有设施重新整合,对创意文化园进行设计和规划,使创意文化园成为享创造之乐、创意之美的一片园地。另一类是校外驻扎,依靠科技和创意能力对外招商,吸引产业集群。前一类较多,后一类发展力量薄弱。例如,安徽大学有合肥安大电子检测厂、安徽安大华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七八个校办产业,而关于文化创意的产业集聚较少。

 

3.3 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与参与深度不够

 

急需将高科技、设计创意等融入文化产业,形成新型文化产品,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今后,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提高师资专业素质,提高科研综合水平,加强与科技学校交流,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是高校“创意文化园”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3.4 管理模式

 

在高校文化艺术产学研发展过程中,存在校企关系不顺、师资老化、经营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其核心和本质是运营机制与管理体制的问题。建立“创意文化园建设领导小组”,进行整体规划,在听取企业和院校的意见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小组进行认证,让行业专家融入创意文化园中,将创意发展等付诸实施。因此,从机制创新与管理规范的角度科学准确地实施高校创意文化园的方案,探索高校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模式。

 

4 结论

 

“创意文化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学习与创意的新环境,增加了学校与企业、科技院校交流的机会,是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创意文化产业和艺术院校实现共建平台、相互协作、合作共赢的目标。

 

安徽艺术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建立“创意文化园”,使学院具有强大的介入产业的技术和科研能力,具有制造、创造和营销文化产品的能力。今后要将“创意文化园”建设得更加完善,更具有集聚力,使安徽艺术教育名符其实地适应文化艺术产业大省的发展。安徽高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安徽相关行业技术进步也是责无旁贷。

第5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传统体育 传承

[作者简介]胥春华(1974- ),女,山东聊城人,贵阳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贵州 贵阳 550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76-02

一、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中,由生产和生活以及与自然界抗争中形成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文化形态,是必备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娱乐手段。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强身健体、娱乐、交往、育人等功能日益凸现出来,而且,通过各民族间传统体育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多元演进,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门类众多的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等。目前,传统体育文化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如摔跤、舞龙、舞狮、荡秋千、划龙舟、武术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自主性较强的高层次优秀文化,在推动师生主体思想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可以辐射到社会中去,引领社会时代文化潮流。这也是一所高校发展与成功所必备的因素之一。校园文化又是特殊的育人载体,对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传统体育文化恰恰是不同民族文化鲜活的载体,能反映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精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可以体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性、传承性,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丰富校园民族文化内容。

二、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重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培养,忽视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在知识、信息社会化及竞技体育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体育文化所体现的健与美、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等特点深深吸引着当今的广大青少年学生,竞技体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竞赛、课外活动的主体,民族地区高校也是如此。这些高校,虽然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氛围,但忽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现象较为严重。体育课堂、业余健身中到处充斥着国际流行体育运动项目,就其存在的形式来看,也多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项目与我国100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相比仅是凤毛麟角。在竞技体育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缺乏、兴趣不浓,甚至出现了否定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趋向。

2.重视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忽视常态化。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各自重视程度的不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一部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重视活动开展,但对于师生业余健身却没采取导向措施,忽视了传统体育开展的常态化。

竞技体育的健身价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意识等功能不容置疑。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这不仅是传播民族价值观的最佳载体,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常态化的缺失,是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不健全、不完善的体现。

3.重视现代体育社团的建设,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发展。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学、自主、自律为主体活动团体,通过社团组织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了多色彩、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但仍有诸多弊端,如民族文化元素较少、对学生民族情结和精神文化建设缺失等。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较多,其中也不缺少现代体育社团,多进行竞技体育项目的活动,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全面素质起到培养作用。而单纯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设立几乎没有,有些关于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如武术归入体育社团、民族舞蹈则列入艺术社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新思潮和新观念与传统的文化模式和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受到影响,对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不应有的冷淡甚至背叛。

民族地区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建设传统体育社团,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人文素养、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民族人文意识的养成。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应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其母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重义崇德、宽厚、礼让为理念,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是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民族文化教育,是通过内化的形式,从认知、感知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自主性。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民族人文意识,在校园文化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内化大学生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体育人文素质、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人文意识。

2.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交相冲击,各种思想互相交织,各种观念互相碰撞的时代,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一些学生过分关注己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道德失范严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紧密相连,作为教育的内容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重义崇德、轻利的思想,强调集体高于个人的集体观和民族观,引导着各民族和睦相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体育文化已成为群众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具有真、善、美的整合价值。民族地区高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可对学生这种民族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和平、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拓展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3.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传统体育的教育保护。民族地区高校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担负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保护重任。虽然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传统科研、体育教学、竞赛训练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的大众化、常态化较差,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与传承都是从学校的层面来完成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率先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体育的理解,培养传统体育人才,为基层输送传统体育指导者,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四、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策略

1.重视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经过历史的洗礼,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跨越古今,不同的地域诞生了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形式:既有修身养性、以柔克刚的项目,又有勇猛刚毅、斗智斗勇、竞技等内容,还有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优美肢体表演的项目。民族传统文化是根,丢失了根,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会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浮云。因此,学校(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迅速补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由此,校园文化建设才可能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民族地区高校依托本区域民族传统构建体育文化,既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给学生的交往提供别样的平台,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品牌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2.创办民族传统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团委领导下组织成立,给有相似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同学打造的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组织,负责一些体育项目的宣传、推广传播、组织竞赛、联络社会相关的体育活动。民族地区高校要鼓励学生创办各种项目的传统体育社团,支持社团宣传、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和技能、组织竞赛,使更多学生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吸纳传统体育爱好者。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体育健身、愉心、民族人文功能的了解,进而在闲暇时间通过传统体育进行健身,丰富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传承。

3.加强体育健康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大学体育健康课是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体育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兴趣爱好、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使更多的学生喜欢用传统体育进行健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开花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民族传统体育多简单易掌握,应选择具有实践意义、教育价值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增加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广泛传播传统体育文化。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也要自主研究传统体育理论,学习传统体育技能,加强科研能力,为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作出贡献。

4.借助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学生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的祭祀、娱乐功能长期在我国民间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传承文化、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如“春节”“端午节”、苗族的“姊妹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水族的“端节”等。在这些节日中都离不开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竞技活动。

民族地区高校要借助本区域的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机会开展相关的传统体育活动,介绍其相关知识,给广大学生提供了解民族历史、民风民俗以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平台,促进学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激情,创办特色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竞争力,使学生在闲暇时间用传统体育进行健身、娱心,也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梁其军.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本质的回归[J].湖北社会科学,2011(9).

[2]单培凤.高雅校园文化建设与个体道德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第6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 学生性格 养成

一、前言

职业教育文化发展路径是当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能够对学生的性格特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将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性格的养成进行简要地分析。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创新教育重要精神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多年发展中所逐渐积累、沉淀形成的一种意识文化。它是整个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体现学校特有的教学思想、办学理念。高职校园文化将是由学生、教师共同努力营造的一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一般来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诸方面。物质文化是指高职院校中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它是学校“形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既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三种精神文化的融合体就是高职校园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高职学生性格特征的养成分析

1.荣誉感较强

学生荣誉感的养成最早可以在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身上体现,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还往往担负着教育工作者的重任,通过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身边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以及解决的办法。通过对大量事情的处理,学生干部的性格逐渐趋于沉稳、冷静,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通过这种责任的承担,学生的荣誉感也会不断增强。

2.人际关系困惑突出

高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问题,这为其带来了大量的苦恼。在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现代社会,学生对于未来学习以及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十分担忧。出现这种问题,说明高职学生在成长中的独立意识正在不断增强,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他们有时不想去面对,并期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来自同伴间的人际压力也会逐渐上升。慢慢地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高职学生便开始较早地接触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抑或是缺点,往往最终使得部分学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敏感自负。

3.缺乏对学习的快乐体验

很多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都认为快乐与学习是没有关系的,他们往往在学习中会与教师产生相左的意见,并发生一些肢体冲突。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说明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强化,他们开始有意摆脱现在的环境,并逐渐将一些问题推到老师的身上。高职学生由于正处在心理的成长阶段,所以做事情的时候难免会不够周全,甚至会发生偏激的行为,这些都将影响学生性格的养成。所以,处理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性格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快乐体验,让他们看见一片书写着勇气的蓝天。

4.关注校风德育建设

从教于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们恐怕都为教育教学管理苦心孤诣。例如有些学校提出“三带三不带”的管理要求,初闻之下觉得多此一举,但是,有经验者会明白提出这一要求的必要性。对于年龄不小但心理不成熟的调研对象,行为虽然时现幼稚,却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这些学生虽然时常成为校风及德育管理的挑衅者,但是他们也希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在校风、德育方面投入更多。

5.认知恒定性弱,态度矛盾

高职校园文化实际上获得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并在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性格的影响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作用乃至是具体的影响在现实中的表现应该是多元性的。有时候,同一个个体在面对同一种存在的校园文化时,往往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态度,这些不同的态度观点往往是相互违背的。这种状况的出现,说明校园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学生在心理上却依旧对其存有较大的疑问。这种忽左忽右状况的出现,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自我的价值观产生疑问,导致学生性格多变,时而温顺时而暴躁,不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所以,积极为学生纠正错误的校园文化认知观念,有助于学生良好、稳定、客观、务实的性格特征的养成。

四、结语

在现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这种文化的构成与传播,实际上对学生性格的养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完善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对多元社会敏感判断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养成一种个性化的性格特征,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华生,曾立坚,钟向忠.试析高职校园文化的新建构[J].成人教育,2013(12).

第7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

关键词:学校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 城市文明 对接 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教育类型,其鲜明的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特点使人们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上,“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院校的自觉追求,“动手能力强”“有一技之长”是人们对职教学生的朴素认知。然而“技能”不能包打天下,职校学生步入社会后,除了必备的技能水平外,如何顺利实现与社会和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对接则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职业生涯,影响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职业院校作为与社会和企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组织,在其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元素,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早早确立现代公民意识和职业意识,对于其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提高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大有裨益。

二、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学生与员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据余祖光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表明:在对多个行业地区的企业调查中,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学生与员工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企业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业文化素养的满意程度远远低于对其知识技能的满意程度,尤其在纪律、团队、责任心等方面差距较大。学校与合作企业在管理、决策和执行层面的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毕业生初进企业最大的苦恼不是技能和知识,而是文化的认同和基本素质是否达到企业标准的问题。学生和职场中人的比较见表1。

表1 学生和企业人的区别

项目 学生时代 企业人

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为主 认同企业文化,有和企业趋同的价值观

人际关系 简单的师生关系 和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时间关系 自由支配的时

间多 时间就是成本,严格时间管理,至少8小时束缚

学习的方法 被动地接受 干中学、学中练,岗位训练,自我启发

考核 固定的时间、阶段的考试 每天都有工作目标,时时都是考核

顾客 无 有内、外客户,服务意识

制度 学生守则 严格的规则/制度,严谨的作业标准

成本意识 无 以最低的制造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质量意识 无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交货期意识 作业延时交付,影响不大 按时完成工作指标,按客户要求交货是赢得市场竞争的法宝

安全意识 被保护的对象 具备危险预知,主动防范的意识

2.学生与市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

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多元的社会,不仅意味着其个体经济的独立,对个人时间和行为的自主支配,也意味着要开始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面临各种社会抉择和风险,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不断地进行重构而最终定型。学生在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的互变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发展其自身个性,从而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学生和社会人的比较见表2。

表2 学生和社会人的区别

项目 学生时代 社会人

经济地位 没有收入,依附家庭 经济独立,自主支配时间和金钱

行为约束 学校管理,他律为主 主要靠自律遵守社会秩序

人际关系 同龄人关系单纯,无直接利益冲突 各种关系错综复杂

生活方式 群体生活 个体生活

家庭责任 无需承担家庭责任 需要承担家庭责任

生活重心 学习 工作、婚姻、家庭

风险 基本没有 处处存在

价值观 相对单一 多元

3.社会转型期职教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据统计,职业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低收入家庭,因为家庭比较贫困,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学生接触现代化工业机会很少,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家庭熏陶作用微乎其微,学生外出旅游参观学习企业文化的机会几乎为零。学生进校前,对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知名企业的发展史等几乎一无所知,对身边的企业知之甚少,对尊重劳动、诚信、遵守规则、守时等认同度较弱。广大学生渴望走进企业,实地感受和接触企业文化。

另一方面,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职校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尤为艰难。特别是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学历低、就业岗位地位低、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差、发展空间窄。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和企业,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心理也特别容易失衡。

职业教育作为一头连接学校、一头连接社会和企业的教育,不单要实现职业技能上的“无缝对接”,还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社会与企业文化的心理调适,这种文化上的对接和融合颇为重要。

三、现代企业文化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和群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产生的行为规范。

人们一般从四个方面定义企业文化:一是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二是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管理者语言、行为、奖励等形式)构成的管理氛围。三是由现成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四是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和程序。

企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产品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以“创新、诚信、效率”为关键词;二是服务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以“服务、尊重”为关键词;三是综合型的企业文化,将产品和服务融为一体。不同企业文化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个体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主要是价值观的对接和融合。

我国比较成熟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联想集团的四条核心价值观:一是成就客户——我们致力于每位客户的满意和成功;二是创业创新——我们追求对客户和公司都至关重要的创新,同时快速而高速地推动其实现;三是诚信正直——我们秉承信任、诚实和富有责任感,无论是对内部还是外部;四是多元共赢——我们倡导相互理解,珍视多元性,以全球视野看待我们的文化。中兴通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互相尊重,忠于中兴事业;精诚服务,凝聚顾客身上;拼搏创新,集成中兴品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效益。TCL集团的价值观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华润集团形成了以“诚信”为核心价值观和“业绩导向、人文精神、团队建设、创新求变”为企业价值观的价值观体系。

这些企业的价值观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点,是行业的性质所决定,也是现时代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

四、城市文明的特性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经·卦辞》)。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西方“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文明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因为它是定居的、城镇的和有文字的。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是文明出现的标志。

城市文明是与乡村文明相对立的。乡村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社会文明,每个村落的社会关系基本是相对稳定的,村落里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清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因血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复杂的亲属系统。熟人社会是乡村社会的典型特征。

城市在人际关系、地理外观和生态环境上完全不同于乡村。相对于乡村生活,城中居民活动的空间与半径空前扩大,但城中居民相互认可的可能程度则空前降低。城市中人虽然总是在一定单位、一定公司企业工作,有着一定的确定性的人际关系,但同一单位或公司的人,则是带着不同背景而来;同时,只是上班时间人们为着工作目的而相聚一起,下班则各自为着自己的私人目的分离奔走。人们之间关于工作中的事务,可能可以谈得很投机,而对于对方的私人事务,则可能全然不知,也不是对方可以轻易进入的领域。

综上,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与精神特性可以归结为:人际关系的疏离、陌生人的公共空间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维持城市文明秩序,要依靠法律和城市公共管理机构,同时也要求城市居民遵守秩序、开放包容、独立自主、和谐共处。

五、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实践途径

职业院校要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除了在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方面与企业对接外,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预知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企业,探究其文化共性,有所侧重地进行不同类型的文化建设。而渗透地域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奉献、诚信”的价值理念和文明素养则是学校文化建设与现代城市文明对接的切入点。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文化、城市文明对接和融合的途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在校企深度合作中渗透企业价值观念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职教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企业进校、订单培养、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中渗透企业价值观念,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并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如学校与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要求,由企业在校内投资,利用企业的资金和设备,采用“企业进校”生产教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学院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计划,变实训车间为生产车间、变实训作品为“订单”产品,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培养具有成本意识、核算意识、创新意识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2.在职业指导课中确立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身、认识专业,建立学习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第一课。通过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礼仪的系统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就将来所从事的行业的背景、代表性企业的文化特色进行介绍,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及研讨,聘请资深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讲课、邀请成功校友介绍经验等,使学生对行业企业的文化有深刻的感知。

3.学校精神文化、物质环境中融入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

学校在校歌、校训、校徽、校风设计中要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融入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并通过各种重大礼仪形式进行固化和强化。在校园楼堂馆所、绿化美化、实训场室建设中要突出传统文化、技能文化、企业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置身于校园中能时刻感知到鲜明的文化特色。

4.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职业意识

丰富多彩的学生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是渗透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倡导文明礼仪、遵守秩序、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等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技能比赛、体育运动会、校庆纪念日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和载体,引导学生做热爱生活、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二是通过参加技能社团、技能节活动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体验职业环境,获得职业成就。三是通过参加青年志愿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树立奉献、包容、分享等情感体验。四是通过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培养良好心态和体魄,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结语

学校的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持之以恒的自觉追求,需要学校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历史传统的延续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自觉渗透现代企业文化和城市文明,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余祖光.产业文化育人典型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8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

收稿日期:2013-09-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05);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3)

作者简介:叶昌东(1983-),男,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城乡规划建设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以及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农林院校在风景园林、国土研究、乡村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生态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乡村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乡规划;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8-04

城乡规划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5个,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4倍[1]。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从20世纪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约140余所,学科背景由单一的以建筑学为主向地理学、风景园林、测量学等多学科发展。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2-4]:一是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区域分析、宏观分析为主的有地理学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依托的农林院校。第一种类型的院校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设计思维能力强;第二种类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区域分析及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种类型的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其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以物质性大规模的土木建造为主,对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逐渐过渡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等,为擅长社会调查、宏观经济分析、区域规划的地理学研究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发挥空间。第三阶段,即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30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社会需求的特点

生态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开始,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强调农田、绿地等要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机疏散、生态城市、绿带控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理念中,均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目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低碳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必将使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其转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内涵是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城市和乡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乡区域的中心,为城乡区域提供现代化工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是城市的发展腹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2008年《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来的《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将村庄规划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在全国铺开,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践的体现,它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规划管理强调多规融合。负责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有建设部门的城市(乡)规划系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以及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系统。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要求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的参与。目前广泛开展的“两规衔接”〔包括城市(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模式正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布局,生态、绿地空间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等。当前在城市(乡)规划工作中开展的一些生态、绿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重视。

(四)构建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强调节约理念,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内涵式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风景园林为主要依托的生态学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农林院校开设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依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如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农林院校在植物、园艺、农业、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实践中也将大显身手。

(二)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研究优势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农林院校有较强的优势。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其中国土部门与农业部门有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分属农业部和建设部主管,因此农业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农业院校占多数。

然而由于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往往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与联系一直不太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规融合管理模式下,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协调将得到加强,这也为密切两个专业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以乡村为重点的地域空间研究优势

乡村是农林院校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点研究领域,有长期从事乡村区域研究的深厚基础,是农林院校突出的学科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乡统筹,而乡村区域规划研究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农林院校在乡村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城乡统筹的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农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最具特色的专业,其专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绿地系统规划已由过去仅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上升到单独的规划类型;空间上也突破城市内部公园绿地的局限,向区域性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城乡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带来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进一步作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特色进行培育。

2.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生态环境规划

宏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的内容,农林院校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领域具备较强优势,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农林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综合功能优势,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规划空间的不断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规划,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社会需求多,将成为促进城乡规划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在乡村规划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应当在乡村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同样应当作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乡规划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林院校应认清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求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从社会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的新特征,立足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以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单赛卖,韩立云.“ 建设热”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3]冯维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2.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P. R. China)

第9篇: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范文

【关键词】 园所文化;环境创设;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2

一、融会贯通,构建主题,营造氛围

1.确立个性品牌,建构主题文化

“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蒙台梭利这句话说明了视觉、听觉、实践与记忆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才能永久让孩子们感知美好的东西,这无疑对他们快乐成长,健全人生都是有良好促进作用的,为此,我们结合自身幼儿园实际,提出了体验为行,快乐为上,着力打造特色校园的构想。

根据目前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以及我园作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实际,并结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我园办园宗旨“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基础上,我们对“健康”、“快乐”加以提炼和诠释,决定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以游戏为突破口,办出幼儿园的游戏特色,创建以“快乐家园”为主题的“快乐文化”。

2.具体实施方法

为努力达到“快乐家园”,在主题文化建构的环境创设上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家园协作,共享“三个快乐”

我们让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手法、孩子的材料来体现这个“家”的风格,让孩子在这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自由而快乐的成长。孩子们的剪纸作品被放大展示在贴了花布的竹筛里。走廊拐角的玩具共享区域,放满了孩子、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共同自制的民族民间玩具。

让这个“以幼儿为本”,又充满着家长、教师关爱和作品的快乐的家,成为孩子的家、教师的家、家长的家,在这个快乐的大家庭里我们共享着“孩子的快乐、教师的快乐、家长的快乐”。

(2)注重空间设计和色彩搭配,营造适宜的园所氛围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家”确立这个主题之后,我们从整体的色彩和造型上下了功夫。

园所的形象色我们选择了暖黄色。黄色寓意“温暖、阳光、希望”,主题造型配以跳跃的、色彩亮丽的彩色圆圈,在活泼之中彰显时尚大气。灵感来源于孩子们吹泡泡的游戏,当五颜六色的泡泡飞上天际时,孩子们笑着追逐了,洒下一片欢笑声。借由这个泡泡墙我们想把快乐传递给孩子,愿他们在一幼的每一天都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彩色泡泡”作为形象墙美观的同时又作为宣传栏使用。跨越了单纯的“幼儿园就是卡通满天”的形象。

园所楼层选择一层楼一个主体颜色。颜色就是从彩圈上来的。门、走廊、边墙都是用同一色系的颜色组成。颜色统一以后,更为美观、整齐。给孩子们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展览场所。

大门两侧除了主题墙,还有我们快乐家园的“幸福微笑墙”。在飞满彩色泡泡的墙上,记录着我们每个孩子的幸福微笑。每天孩子们就会迎着自己幸福的微笑、看着让人愉悦的“彩色泡泡”入园、离园。

二、亮点纷呈,灵动、创意地展示园所教育教学特色

1.突出“三大特色”

为了更好地贯彻“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文件精神,根据幼儿园场地及教师水平,以《四川省幼儿体育基地》为发展契机,我们为孩子创建以体育特色、礼仪特色、游戏特色为“三大特色”的快乐体验式课程,并予以实施,着力打造“三大特色”。

2.具体实施方法

(1)创意教材、渗透为重提升幼儿礼仪素养

我们深知礼仪教育对孩子行为养成的重要性。目前我园《幼儿园礼仪教育》课题研究已经结题。现已积累了一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雨城区一幼三字经》在教育教学中使用。教学楼走廊的墙上就是我们一幼的《礼仪三字经》,上面所有的插画都由老师们根据自创三字经的内容自己绘制的。这是我们的一个特色即“幼儿礼仪特色”。自制的“三字经文、画”被做在土花布包边的草帘上,这是古朴和时尚的创意结合。

(2)安全第一、材料多样,丰富幼儿运动的体验

在教学楼四楼,有我们的“幼儿健身房”。除了前操场外,我们还拥有一个200平米的后操场“风雨操场”供孩子随时活动。

在通往后操场的走廊里,有一个用石膏板做的“五彩太阳”,太阳光芒万丈,铺满的整个墙面,让人忍不住向阳光带望去,一望就有被快乐光芒感染的心情。墙对面是活动的宣传栏,宣传栏下是孩子们自画的、充满波普风格的运动小人。整个走廊让人一踏上就有想跳、想跑的冲动。

在操场的两旁有各种运动器械、废旧轮胎、攀爬网、足球、篮球等等,为孩子创造一个充足的运动环境。

(3)废物利用、家园协作创建快乐游戏的环境

游戏方面,我们有“大创游”区角游戏和民间体育游戏。这些区角教具、民间体育教具都是由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制作的。这些教具在教室里、在走廊里、在园所的各个角落都有。

三、深入人心,传承中华文化和家乡本土文化

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环境,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雨城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礼仪三字经”等为本园环境表现的载体,为真正发挥环境是“隐形的课程”、是“教育的延伸”的重要作用。努力实践“以幼儿为本”,为孩子提供一个真正的“乐园”。

2.具体实施方法

(1)取中华文化之精髓,让幼儿欣赏和创意,浓化体验式教学理念

“土花布、竹筛、竹篓、面具、扇子、青花瓷盘、剪纸、木质陀螺、DIY溜溜球……”这些雅安人常见、常用的生活用品齐聚在教学楼二楼的空间里。二楼是以紫色代表的民族民间特色区。这个楼层的吊饰“花扇”由孩子们自己创意着色在废旧扇面上的作品;“青花瓷盘”是孩子们的抽象线描画、“撕纸面具”是孩子们将彩色手工纸、绒球等多种材料粘贴在纸质餐盘上面的作品。

(2)童话“三雅”,就地取材,创建有地方特色的原本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听说了雅安、知道了雅安、来过了雅安。“三雅”、“熊猫故乡”等城市名片,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的小朋友也在这样的城市氛围中感受到了家乡的发展,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雅安,用画笔表现出来。

家乡的一切像一汪清泉给予我们力量,整个校园中的蓝色就代表着三雅文化。位于教学楼一楼的主色调为蓝色,一楼也是我园的“雅安印象”特色楼层。

小朋友在彩色灯笼上作画“我眼中的大熊猫”、在纸扇上描绘出“雅雨的色彩”,在老师的协助下粘贴“花布雅鱼”。这一切蓝色纱蔓的映衬下栩栩如生,相似进入了一个“童话版的雅安”。

四、匠心独运,引领幼儿感知不同类别和风格的艺术

1.艺术的多元化对幼儿的影响

“时尚的‘波普艺术’、蒙特里安著名的‘彩色格子’、家装和园艺设计、抽象派大师的画风……”都在我们三楼的“艺术特色区”里开party。

在这里,小朋友与大师们进行了对话:学习、欣赏大师的风格,展示了自己作品。川剧脸谱欣赏、剪纸艺术的学习,听见风吹动风车的声音、看到风在风车上拂过转成花的样子。让小朋友通过各种感官,全方位的感受艺术。

2.具体实施方法:大胆创意、多元感受和体验

墙上的壁画是孩子的作品“快乐的我”。上楼以后有个“阳台花房”,这块小花园就是这层楼小朋友的试验田,由他们亲自栽种、照料植物,真正落实体验式教学。走廊上三角形、圆形、方形的大色块抽象挂画,是小朋友使用丙烯颜料画在胶片纸上的作品。瞧,我们的孩子似乎已经有了大师的风范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