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

第1篇: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数学,中学,思维训练

前言:

中学数学课程,应更多的侧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发现、探究应成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却需要教师对学生下一番思维能力训练的功夫。

一、巧妙设计,让思维发散

发展学生个性是中学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个性是心理与思维的特征。而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既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手段。

1、用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

即通过合理设计疑问,以促进学生思维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要注意使设计的问题既达到了激疑目的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在进行“三角概念推广”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1.钟表上的秒针(当时间过1.5min时)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转动了多大角度? 2.在运动员转体一周半动作中,运动员是什么方向旋转的,转了多大角度? 3.当自行车的轮子转了两周时自行车轮子上的某一点转了多大角度?因此,这类问题就会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向着多角度、多方向的发展。

2、以变化求得思维的发展

变化教学,会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例题的演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在课本习题的基础上,通过变化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变式题与原题内在的联系及本质,达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的效果。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他们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以恰当的评价激励思维的发展

延迟评价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解答时,教师不是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一种激励其探索行为的方式延迟对具体解答的评价,这样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互相启发的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精心组织,发展思维

课堂不应是传授与灌输的场所,而是通过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2]的场所。在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就逐渐引起了新课程实施者的重视。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氛围还相当浅谈,究其原因:一是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模式单一。“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非常普遍;二是我们的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授已有数学知识,将能力培养置之不理。因此,要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清除教师的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新型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只有这样,才能从教材的有限内容中挖掘和提炼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发现和设计数学思维的新观点以及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给学生点燃数学思想方法的火花,给学生播种和培育创新精神的种子;才能把数学教学由教知识、教技能的“教书”,升华为培养具有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育人”,实现数学教学质的飞跃。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精心组织教学工作,发展学生思维!

1、让思维在兴趣中发展

乐于思考是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只有愿意思维,有思考问题的动力,学生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全神贯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在学生进入了积极思维状态后,通过巧妙的引导,就会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新课之前,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起学生兴趣,然后用游戏中的问题,作为师生探究的主题,教师在与学生一同探究过程中,通过恰当的点拨与促进就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序发展。

2、让思维在情境中发展

相应的情境会孕育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火花往往是在问题中绽放的,个人的智慧就是体现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的。古人云:“学则须疑。”有疑才有问,疑和问的产生实质上就是一个问题情境的产生。所以,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问题情境,形成一个有利思维的相对自由的数学课堂氛围。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许多中学生不能自主学习,不能自主思考,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数学科学方法为依据,精心设计出一整套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最佳实施方案,把数学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思维体操”,突出数学学科的科学方法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科学引导,让思维形象化

数学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受到了格外的关注。数学知识大都比较抽象,这些抽象的知识只有以形象的思维去同化,才能顺利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时直接决定其对抽象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1、让学生在观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即在数学课堂上,尽可能的通过呈现并演示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表述的形式,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由无到有、由弱而强。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即通过设计并展示图形、抽象知识等的变化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首先通过看与想,形象的理解知识的生成与变化过程。之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看到的现象,再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思维训练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只要教师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就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2、彭刚 张晓东 课程理念的更新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3、郭东岐 教师的适应与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4、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

第2篇: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教师,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重要的是如何教会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时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思考如何培养他们的思维。

我是一名电子电工专业课教师,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发现,电工的整个内容系统中,许多概念、定义和分析方法都似乎很相近。比如:伏安法测电阻时的两种方法:电流表内接法和电流表外接法;电压与电位;能量与热量;阻抗、容抗和感抗等内容。学生们在学习这些关系紧密的知识概念时,总会互相混淆,脑子里一团乱麻。因此要掌握、理解并能很清晰地分析其差别就要使学生能够在平常中见异常,在相同中见不同,即所谓的“”。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才能使他们养成好的分析思维习惯和形成求异的分析能力。

例如,学习“伏安法测电阻”。这节内容是电工基础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们尤其容易混淆两种方法:电流表内接和电流表外接。那么如何使学生能清楚区分呢?我认为通过实验分析两种测量方法产生的测量误差来说明是最好的方法。能使学生们认识到平常中的不平常,相同中的不同,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伏安法测量电阻时,什么情况采用电流表内接,什么情况用电流表外接。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实验前,准备好一个电阻Rx,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以及电源和一些导线。

首先我选用这个阻值已知的电阻作为待测电阻Rx,并且Rx远小于电压表的内电阻Rv,实验时分别用电流表内接和电流表外接两种方法测量Rx的阻值;再将测量值与电阻的已知值进行比较,得出结果,最后指导学生分析测量的误差。

其次选用第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Rx远小于电压表的内电阻Rv)进行测量时,采用电流表外接的测量电路误差小;在选择第二个阻值已知的电阻(Rx远大于电流表的内电阻RA)进行测量时,采用电流表内接的测量电路测量误差小。通过测量误差的分析比较,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当Rx<Rv时,应采用电流表外接的测量电路;当Rx>RA时,应采用电流表内接的测量电路。选用阻值已知的电阻作待测电阻Rx,并且Rx远大于电流表的内电阻RA,分别用电流表内接和电流表外接两种测量电路测量Rx的阻值;再将测量值与电阻的已知值进行比较,最后同样指导学生分析测量的误差。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同学们分析比较测量误差:在选择第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Rx远小于电压表的内电阻Rv)进行测量时,采用电流表外接的测量电路误差小;在选择第二个阻值已知的电阻(Rx远大于电流表的内电阻RA)进行测量时,采用电流表内接的测量电路测量误差小。通过测量误差的分析比较,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当Rx<Rv时,应采用电流表外接的测量电路;当Rx>RA时,应采用电流表内接的测量电路。

通过实验,让学生们很直观地了解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同和不同点,记忆更加深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这种“有意识”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求异思维。

再比如在学习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的阻抗、感抗和容抗时,因为是向量,对于公式的记忆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同学们很容易将电感两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电容两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混淆起来。为了在教学中不使它们混淆,可以用表的形式比较其相同及不同点。

注意给学生强调:电感两端电压超前电流90°,电容两端电压滞后电流90°,并让学生牢固记忆掌握。

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伏安法测电阻方法以及区分电感电容两端电压电流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教师无意识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的思维方法。

第3篇: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 叙事类课文 高年级学生 思维能力训练

一、依托叙事类课文,进行思维训练的依据

1.苏教版教材编排特点与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

(1)低年级,学生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水平期。

低年级教学内容以识字为核心展开,多以识字韵文、归类识字、简单记叙文等形式呈现识字内容,让儿童在形成独立识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品质;以短小浅显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为主,贴近学生思维方式和情感世界,在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2)中年级,学生思维进入形象抽象水平期。

中年级,教学内容以简单记叙文阅读为主,辅以少量的诗歌与说明文,通过更加丰富的句式、段式结构,发展学生概括能力;通过内涵更深、更广的文本,发展学生质疑问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入高年级,学生思维进入初步本质抽象期。

进入高年级,课文篇幅加长、立意更深、形式更多样。教师可以挖掘叙事类课文独特的表达方式,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可以挖掘文中理解的难点,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并通过多种形式去解决;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让学生思维获得有向发展。

我们发现: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学生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很好地遵循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规律。

2.小学叙事类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特点,便于教师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叙事类的课文往往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便于教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对情节、人物、细节的揣摩,可以让学生在开放的大问题中对文中人物产生自己的感悟。扣住此类文体的特点,还能引导学生在故事的发展线索、情节变化中,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文本特色,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因此,依托叙事类课文,在课堂内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是可行的,也是实在有效的。本文以高年级课堂为例,谈谈在叙事类课文中,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作出的尝试。

二、叙事类课文中思维能力训练的策略

1.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如何借助外因,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情境教学,即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营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被教材中的情景所感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会进入角色,思维活跃,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刘老师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贴近人物内心感受,他们为了保护情报、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战争的胜利所展现出的勇敢与智慧,进行了以下一些设计。课前交流环节中,通过和学生聊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渐渐走入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感受没有人性的侵略者的凶残,以及战争的残酷,普通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悲惨遭遇。接着,通过一段语言的叙述:“一天晚上,在一座普通的房子里,一位家庭妇女正准备带着两个孩子上楼睡觉,突然,三个德国军官闯了进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战争大背景中一下带入课文故事的情境。在下面的教学中,无论是品味人物还是感受字词的内涵,教师始终紧扣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正是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动机被激活,在讨论问题“小女儿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时,学生不仅发现了杰奎琳做法的巧妙,更通过讨论“娇声”这个词语,比较现实生活中6、7岁孩子和战争中的孩子的生活,感受到杰奎琳本应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却因战争过早地成熟,并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展现出超乎同龄人的勇敢与智慧几层意思,从而塑造出更立体丰满的人物,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人性的巨大的影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拓展。

2.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于解决问题。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王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抛出“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到底累不累”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该问题一下子制造了矛盾,将班里的学生分成“累”与“不累”两派,两方同学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依托文本,思维进行了激烈的碰撞。认为“累”的同学主要从课文中对天游峰险峻、陡峭的句子描写,作者这个年轻人爬上顶峰后的得意,学生生活中爬山的经验,说明观点;认为“不累”的同学则从扫路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以文本为依据,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思考老人的生活和工作,从而体会老人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在教学的结尾,王老师又提问:“面对一位70岁高龄的老人,作者为什么要说‘30年后再来看您’?”这一问题将70岁和30年这一矛盾摆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思考作者说话的意图,明白作者坚信这位乐观、矍铄的老人三十年后一定健在,并表达对老人长命百岁的祝福之情的深刻含义。在整个教学中,两次有价值的矛盾设置,为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思考、感受人物形象找到了很好的突破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连续思维,纵向递进。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追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通过魁北克东西坡植物的不同长势这一自然现象,揭示了“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道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因惯性思维会把注意力全放在“适当让步”上,许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时的做法,就给了我们启示。在读了课文揭示的道理以后,许老师先提问:“你读懂了什么?”接着追问:“你能联系生活或历史上的例子来说说你的理解吗?”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读懂了课文的主旨,并能运用于生活。许老师的教学并没有在此画上句号,而是接着追问:“面对生活的压力,是否只有退让这一种处理方式?”这一问题打破了学生按照课文结尾走的思维定式,顿悟“直面压力”也是处理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再次追问:“举例说明面对外界的压力,什么情况下可以正面抗争,什么情况下要作出适当的让步?”学生通过思辨,不再一味地赞扬退让的巧妙,而是辩证地看待问题,总结出:“有能力时可以正面抗争,面对家国大义、原则性问题要正面抗争;没有能力时适当示弱,保全实力,有力量再反击。”这个教学环节中,许老师通过连续问题的追问,让学生思维更加全面,从单一道理的知晓变为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法,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4.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但分析之后,还要注意综合,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

黄老师在上《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时,先通过“‘笑谈腿疾’、‘坚持板书’、‘放追风筝’这三件事中,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是开放的,但也是零散的,这个教学环节以后,黄老师并没有简单总结了事,而是提问质疑:“既然是写老师的课文,只要写他工作中的事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生活中放风筝的事呢?”这一问题将学生的认识从人物形象引向典型事例的选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之后又“走出”课文,站在写作方法的高度,明白文章通过选用事业和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例,共同展现人物精神,它们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塑造了立体的人物形象。最后,黄老师又通过作者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说说作者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这一环节其实就是对老师性格特点的总结、归纳与引申,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完整性。

三、思维能力训练的注意点

1.开放对话空间,提升思维灵敏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放对话空间,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围绕文本展开开放的、互动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各自罗列观点,或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而是通过倾听与表达在吸纳别人思想时激发自己的新思考,同时用自己的思想启发别人产生新思考,学生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就在这种即时性的对话中获得锤炼。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尤其要“煽风点火”,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争鸣,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2.引导自主探究,培养思维独立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能以个别优秀学生的回答替代全体学生的思维,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披文入境,反复阅读,通过圈画、批注等方式,调动原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辅以相应的方法和点拨,使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切身体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4篇: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摘 要】中学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离子等这些微粒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微粒观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基础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刚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中学学生来说分子、原子、离子是来自看不见、摸不着、无感觉的微观世界,他们缺乏认知的感性基础,难以理解这些抽象又模糊的概念,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于中学生能更好的进入化学的世界,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 中学化学;形象思维能力;现状

形象思维能力,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即将直观形象和表象,通过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新形象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其具有鲜明的完整性、形象性、跳跃性等特征。不管在对哪一学科学习中,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如果得不到形象思维的支持,将很难顺利进行。形象思维分为具体形象思维的初级形式和言语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两种。形象思维作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经常被广泛运用到,本文将以中学化学教学为例,结合形象思维的特性和作用,着重分析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和方法。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问题:(1)中学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形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依然习惯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事实性内容的灌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的训练。

(2)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容易误把理科思维当成形象思维。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很多化学教师认为理科思维就应该是抽象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而文科思维才是形象思维,是一种原始的,以情感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严重重“抽象”轻“形象”的问题。

(二)成果:(1)在新课改目标下,重新编制的沪教版化学教材相比传统人教版化学教材,已经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了教学目标,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也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编入了很多有利的素材。

(2)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目前国内中学基本已经配备了相对完整的教学模型和多媒体教室,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学校对学生潜力的开发,不再偏向于“智力方面”,而是智商(IQ)、情商(EQ)综合素质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在开发学生IQ,尤其是EQ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也逐渐为理科教师们所重视起来。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改变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室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现有的丰富教学资源,如实物标本,多媒体图片、图表、录音、录像,教学模型、挂图,试验观察等,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性认识条件,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表象,促进其右脑功能的开发。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形象思维教学。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通过形象的“情境”刺激,激发学生的思考;再例如类比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教学模型,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还有牵引法,既然文科类型的教学相对有利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化学教师也可以在基于教学目的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引进文科的教学策略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化学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促进学生右脑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需要利用较形象的事物或想象、联想,激活学生的思维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事实上视觉冲击远比词语的刺激更有效,更深刻。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形象的物质,化学学习的手段是形象的实验,化学的表征工具是形象的化学符号,因此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化学自身优势,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强化学生对形象思维能力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综合学习,训练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强化学生对形象思维能力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和了解,其才会自发、自愿的在学习、生活中注重去培养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学生是会接受多门学科学习的,像美术、语文等学科对于培养形象思维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生如果在通过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已具备初级的形象思维,再将其发散于化学的学习中,实现向高级形象思维转化的过程。

(五)通过课堂、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形象思维。学生光具有形象思维的思考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形象思维能力,其还应该包括形象思维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应用能力,通过课堂、课后练习,学生能够在多次自我复述、组织、转换和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形象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化学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他们深入高等化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贯穿整个基础化学学习的重点,化学教学是应当以“有形建构”来促进“无形建构”,为学生另辟蹊径,使学生避开毫无头绪的表象,从本质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化学世界的各种物质的区别、联系、规律。从而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能力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严谨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莹.化学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2):21-22.24

[2]王俊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现代营销.2010.17(10):105-427

[3]李卫娟.注重化学课程对形象思维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20):85

第5篇: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一、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做到会听、会看、会想、会说,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会听: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只有育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思维策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更谈不上思维的求异和创新。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探索问题的解答方法,产生尽可能多、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策略。把学生思维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引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强化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

三、进行科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

数学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受到了格外的关注。数学知识大都比较抽象,这些抽象的知识只有以形象的思维去同化,才能顺利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时直接决定其对抽象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观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即在数学课堂上,尽可能通过呈现并演示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表述的形式,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由无到有、由弱而强。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感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即通过设计并展示图形、抽象知识等的变化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首先通过看与想,形象的理解知识的生成与变化过程。之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看到的现象,再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四、调动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五、提出操作要求,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的目标要求必须通过教学过程去实现。例如,我开展了审题训练、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找规律、植树问题等十几项思维训练。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具体的训练项目和内容,并提出例证。如线段图的训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看懂线段图、学画线段图、会画简单的线段图、正确画出线段图等不同的训练要求。

培养兴趣、激发思维。也就是根据数学教学的任务和思维训练的目标要求,充分挖掘兴趣激学的因素。运用多种学生喜爱的直观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做到课开始,有兴趣;课进行,趣更浓;课结束,趣犹存。

设疑质疑、暴露思维。也就是教师巧妙发问,学生敢于提问,从而充分显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形象地说,就是要选好起点,掌握终点,在过程中,把握好几个站口,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过去。

指导学法、引导思维。也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要注意“活”又要注意思维方法的规范。如果没引导学生经历感知、理解、巩固和意义的认识阶段,没有给学生掌握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讨论的思维方法,学生就难以形成多向思维的“活”也就不能做到“会学”。因此,教师要善于跟踪和发现学生出现的可能的各种思路,在学生已有思路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轨道,保证思维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第6篇: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一、打好基础,形成合理认知结构

只有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结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会聚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形成立体的网络思维,从而获得直觉的判断和联想。

二、挑战各种问题

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要善于通过分析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多种假设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把有待探索的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理论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内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整体出发,用猜想、跳跃的方法直接而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鼓励学生寻求“一题多解”,归纳“多题一解”,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教师质疑,挑战各种问题。

三、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

在解题训练中要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在解题训练中更应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直觉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教师应采取积极鼓励的策略让学生运用直觉思维方法来解题,明确地提出把直觉思维直接运用在解题训练中,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掌握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

四、做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练习

第7篇: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思维能力,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鉴别、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假设和想象等思维的基本方法,形成概念并通过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的一种能力。物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中,不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是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基础理论的创立,还是对前人累积的理性认识的掌握,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作用。物理思维需要建立理想模型,采用等效思维方法,必要时还要进行假设并验证,运用数学模型求解物理问题。培养思维能力,既是物理教学的任务,又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新课程背景下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关键性的场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思维能力是首要任务。

1.注重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形成过程。

在进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时,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的最源头,鼓励学生模仿物理学家的样子,在实验或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直觉,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在教师进行点拔、引导,让学生在原有思维层次上,进一步展开理论推理,从而获得物理规律。

2.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新课程教材中的物理概念、规律都是经过物理学家概括、总结而成的。在充分展现物理学家思维过程并得出物理概念规律后,我们要进行深刻理解它,细细去体味概念、规律中的每一个词。教给学生从规律中总结和引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应该从这些物理规律中去寻找,从定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解题思路是形成解题思路的基本方法。从定律中找方法,就要求我们对定律本身作深入分析,分析定律中的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这不但有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必须建立在思维训练的实践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安排好教学环节,给学生一定思考空间。如采用讨论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场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全班同学“集思广益”,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从而对症下药,予以纠正。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讨论“力是物体运动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原因”。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课教学是新课程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就物理实验教学的几个环节中,谈谈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1.通过理想实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理想实验”是人们在头脑中塑造的一种具有理想过程的实验,它具有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是进行理论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得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论断。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大胆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实验、展开想象翅膀、运动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多数物理实验都是学生被动地进行,只是按照实验册的步骤安排去做。学生的思维就会显得呆板,缺乏灵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已有的实验基础上,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方案。如要测量一张桌子的长度,有哪些方法学生想来想去只有用尺子去测量,教师可以一反常规,可以用手表、细线、小重锤来测量,让学生设计一下实验步骤,写出具体测量方法,增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些实验,由于实验原理和方法不够完善,或者实验效果较差,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努力改进实验方法要有创新精神。在实验中,通过启发学生改进实验方法,不仅可以使实验效果更显著,误差减少,实验更趋于完善,主要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有益处。

4.进行误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各种物理实验在实验原理上,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际情况和理想状态的差异等一系列原因,使一般的实验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差,在教学中要善于教会学生认真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努力减少误差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习题教学不但可以巩固,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且还可以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提高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8篇: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摘要:目前小语教学中,存在着把思维只被当作一种对知识进行分类、吸收的工具。这只是注意了肤浅的思维技能的训练。而思维还包括分析、解释、问题解决、推理、决策等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就要通过发展智力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获得认知方法与规律,形成其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思维能力 训练

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主要从他们的思维能力中得到体现,因此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只有将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与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小学语文“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规定,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及创造性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个人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寻求新颖独创答案的能力。我们要努力培养这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多思教学”的研究就是以思考为中心,以多思为手段,以乐思、善思、创新、开拓、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为目标的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会思考、有主见、能创造的主体。

一、设计问题,引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问翘开始的,在教学中,问题设计合理, 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能引起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合理, 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产生一种乐于接受的情绪, 便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而问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要求,抓住教材重点,让问题的答案成为课文内容的总体脉络。例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可提出:为什么周瑜说出攻是好主意?他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两个问题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统领全篇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有依可循,纷纷开动脑筋, 回答出火攻之所以是好主意,是针对对方坐不惯船这一情况提出的,而火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打败曹军,如黄盖诈降,借风行船,周瑜带兵随后,黄盖放火。追打曹军,整个步骤清清楚楚。学生经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得出了问题的答案,掌握文章的思路,促进思维活动的拓展。

二、思维能力的具体训练

1、思维逻辑性的训练。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渐使学生能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制约、运动中去看问题。为此,要抓好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训练。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例如怎样读懂一段话,可以有四种方法:(1)了解每一句话的主要内容;(2)搞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3)提炼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重点句;(4)分清层次。掌握了这四种方法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着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去判断、概括、综合。例如《我的战友》一课的重点段,通过学生的熟读、思考、分析、综合,如果能说出“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最后英勇献身。那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但是仅达到这一步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提出根据,要在课文中准确地找出相关的内容才行。

2、思维灵活性的训练。在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方面,我认为可以采用容忍暧昧教学法。在教学中多提开放性问题,然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思、多想、多发表意见、多提提看法,有些即使是错误的答案,也不马上否定,让学生能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数量求质量。灵活思维的训练,较多的是从语言等转换中进行。通过叙述角度,地点、人称、时间、顺序、文体等的改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重新构思,组织、融合并进行新的表达。如教学《草地夜行》一文,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叙述小怎样来到军部,向首长汇报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样转换思考,既陶冶情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3、训练思维的独立性。独立思维能力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训练学生独立思维,首先要多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学习新课时让学生先读先思、质疑问难,学会运用有关知识、语言、条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词句的理解、文章的分析、中心的概括、问题的回答都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时常用:“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你还想知道什么? 等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例如有一位学生对《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陪着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迎接过多少位国际友人,人民常常幸福地看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望灵车这部分加上这一段话破坏了灵车到来时庄严肃穆的气氛是多余的。显然这是不够成熟的见解。老师据此启发他独自深入思考,从这段话中体可看到什么情景,可联想副什么,这位同学经阅读思考、联系上下文领会,很快 解决了疑问。独立思维训练应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各环节,为把独立思维训练落实到位有时不必追求形式内容的完整统一。

4、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敏捷性就是思维的速度。阅读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对文中的问题能快速作出反应,迅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训练应建立在学生熟读、速读的基础上。学生在接触课文时,应养成整体感知的速读习惯,即通过快速潮览、默读,粗略感知课文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语言特色,形成某些情感上的共鸣当老师提出课文有关问题,或是学生在学 习中遇到某些问题时,就能迅速进入角色,我出文中相应部分进行分析。找出有关问题的答案。此外,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记忆与运用上。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用“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连起来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迅速地写下来。学生在训练中一边要迅速地疏理课文头绪,一边要思考如何准确地用这些词贯穿全文,其思维敏捷性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 ,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

第9篇: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初中生来说,思维是引导其智力与能力发展的核心因素。而初中生的可塑性极强,此时只要教师愿意在教学过程中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其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那么就可以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文章对学生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展开了相应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 培养目标 思维场景 思维方式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语文基础,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能力,这些能力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限制,多数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进度,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提高成绩,往往会选择机械式的教学模式。而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较低,所以使用过程中势必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教师要想更好地避免这一影响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负面作用,就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与培养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想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这是因为,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较好地掌握课堂进度并控制讲授速度。只有当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时,学生才可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受到更好的培养,课堂才能井然有序。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是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语文方面的缩、扩、改等思维能力进行训练。这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与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第二是想、转、写等思维能力。其中“想”指的是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转”指的是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写”指的是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些能力是缩、扩、改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对学生构建整个思维网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是情景迁移能力。这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应用,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最终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所培养的思维能力切实地应用到不同的实际生活场景中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1]。

二、围绕教材内容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对于初中生来说,良好的思维场景是激发他们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因为良好的思维场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与思考的氛围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更好地进行思维发散训练,从而让学生享受思维能力培养的乐趣,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出来。这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提出来的“情景教学法”。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各项资源并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思维场景,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在思考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认知冲突。众所周知,认知冲突是激发一个人行为主动性的重要因素,而当学生能够在学习与思考过程中产生思维上的认知冲突,那么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开动脑筋对这个冲突进行思考,从而使得自身的思维得到锻炼[2]。

当然,教师在创设思维场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场景的平等性、民主性、真实性、多元性、自由性以及完整性。其中平等性、民主性、自由性指的是教师在创设的场景中不应该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应该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平等的对待。只有当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这个场景中做自己思维上的主人,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才可能得到锻炼,学生才可能得到全面的培养。而真实性与多元性指的是教师所创设的场景应该尽量与实际生活以及真实情感相贴合,并且应该尽可能对学生的多方面思维都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完整性指的是教师创设的思维场景应该包括创设前的准备工作、创设后的使用过程以及思维训练后的评价体系等全部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得到更加完整的构建,思维场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才可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以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伤仲永》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还原出《伤仲永》那个时代的场景,并让学生分组来扮演《伤仲永》中的不同角色,如父亲、方仲永、宾客、作者、围观群众等。学生需要按照文章中方仲永不同时期的表现,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表演出不同角色的反应,还可以加入一些合理的动作或者语言交流,并且在表演结束以后说一说为什么这个人物会做出这个动作或者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当学生表演完之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互评、自我点评以及教师点评三个评价环节,从而让学生从观众与表演者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以及给读者的教训。当然,为了体现平等性与民主性,教师可以给每一个学生表演的机会并且不对学生的表演过程进行过多的干预,只需要做好事前的问题引导工作、现场的场景维护工作以及进度把握工作和最后的表演评价工作即可。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与锻炼[3]。

三、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想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课堂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仅仅依靠教师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那么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只有当学生具备较好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掌握一定的思维训练方法,那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可以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培养效率才可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一般情况下,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训练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联想与想象法以及立场反转法等几种[4]。其中,观察法与联想想象法指的是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以及根据现有内容进行想象的方式来培养思维;立场反转法则是让学生先从一个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让学生从这个方向的对立面进行思考,从而使得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在这三种方法中,立场反转法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极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思维训练方法之一,但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是非常好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使用这三种思维训练方式,并且帮助学生养成用这三种方式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5]。

当然,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思维方式进行教学。以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陋室铭》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利用观察法来对教师所提供的名人曾经居住过的“陋室”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与刘禹锡所描写的“陋室”进行对比,从而使得自己对“陋室”有更加深刻的影响以及更为深入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联想与想象,根据教师所教学的内容以及自己所观察的内容想象或者详细描写一下作者所描写的“陋室”具体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作者可能曾经在这个“陋室”里发生过的事情。最后,在学生了解“陋室不陋”以及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立场反转法让学生进行思考:这个“陋室”可以对每一个人都产生正面的影响吗?如果一个人不处于“陋室”之中,在面对外面各式各样的诱惑时,那个人还可以保持不慕名利的高尚品质吗?这种逆向思维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发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人性进行思考。而只有当学生掌握这三种方法之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才更可能学会从多个角度来看世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不断地调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与培养模式,并且始终坚持在一点一滴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获得高质量的思维能力训练,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4):56-58.

[2]董洁.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A版),2015(09):164.

[3]姜泽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亚太教育,2015(04):6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