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证医学病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1996年,DavidSackett首次将循证医学定义为:“认真、清楚、明智地运用当前最佳证据对患者做出医疗决策”[1]。2000年DavidSackett教授又在新版《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一书中将循证医学定义更新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措施”[2]。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都要根据客观的、准确的科学依据进行,用科学合理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同时结合临床医师的专业技能与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研究成果,以病人为对象查找证据,严格分析评价,为医治对象提供最佳的医疗方案。循证医学作为一种全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对传统医学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它使现代医学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方向发展。近年来,循证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公认,并被广泛运用于医疗卫生各个领域,包括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及医学教育,也为医学创新人才模式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3]。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病理学课程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目标,我们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病理学教学中,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比对,教学效果良好。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随机抽取甘肃电大直属学院2010年秋季护理学专业专科学生68人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4人,分为5个小组;对照组34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构成、性别、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典型病案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步骤:①以书本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为例组织开展循证医学模式教学,鉴于病理学属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低年级开设,故而对问题的设问也以背景问题为主。在教学之初先给学生展示一组有关“肾小球疾病”病理变化的彩色投影胶片,并指导学生根据病变特点提出问题,如本病变所显示的是什么疾病?该病变的病理演进过程是怎样的?该病变的临床病理表现有哪些?②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搜集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最好研究证据。寻找证据的信息资源包括教科书、专著、专业杂志、电子出版物或数据库以及实验室病理切片等。③将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参考证据分级标准,从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临床价值及适用性等方面严格评价收集到的证据,找出最佳证据。④结合病理切片的具体内容和专业知识,使用经过严格评价文献获得的真实、可靠并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最佳证据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对“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形态学指标及不同病变引发的临床病理变化有了明晰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领会到病理学对于疾病的科学研究不仅包含病变分子水平,还应包含机体出现疾病时功能和结构变化的知识和理解[4]。⑤评价实施上述程序的效力与效果,即评价学生应用现有知识和资料诊断疾病的能力以及将病理诊断运用于临床病例分析的能力[5]。对照组采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挂图等方式将自己所掌握的病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测试成绩对比在对两组期末考试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比较中,实验组分别为:81.09±6.76、86.84±4.45,而对照组分别为:73.37±8.03、80.32±5.19,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2.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组学生(34人)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实验组学生对本教学效果的评价。调查问卷分10个项目,每项均采用3级评定,即同意、一般、不同意。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循证医学的教学方法表示欢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在获取和评价信息能力、培养学习主动性、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
3讨论
随着20世纪末叶医疗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6]。循证医学作为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新学科顺应了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循证医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能更好地促使医学生将最新的医学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增加医疗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与科学性,从而推动临床决策由经验到循证的科学进程。本研究将循证医学引入病理学教学中,实践结果显示:循证医学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显示的学生期末考试理论与实验成绩,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的研究也证明学生对于循证医学教学方法表示欢迎,通过循证医学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将科学思维、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创新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参加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以成人生为主,学生多数来源于卫生工作的一线,有一定的医疗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也有获取更多资源的环境和能力,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和临床经验与科学证据并重的思想,通过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广泛收集信息,寻求最好、最佳的证据并充分结合自身的经验、学识和研究对象的特性来解决问题,并对解决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又可作为新的证据去完善解决的问题,如此来养成良好的循证思维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p#分页标题#e#
【关键词】强军目标;战斗精神
强调: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部队必须按照打仗的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我军始终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合训分流学员作为部队初级指挥军官的后备力量,距离“能打仗、打胜仗”的合格初级指挥军官有多远?如何才能树立打仗意识,争当打赢尖兵?如何才能锻造成为强军目标的生力军?
一、从院校到部队打牢基础是前提
要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最根本的就是提升部队的战斗力。而对于一名即将走向初级军官任职岗位的院校学员而言,又凭什么赢得实现人生价值的机遇呢?
(一)爱军精武是赢得机遇的奠基石
作为一名军人,只有崇尚爱军精武,才能打赢现代战争,履行新时期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合训分流学员,从踏入军校的那天起,就应牢固树立了“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坚定信念。要努力锤炼过硬的素质,才能提升和完善自身素质,才有可能抓住每次机遇,为将来快速融入部队,进行强军实践,取得优异业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拼搏进取是赢得机遇的敲门砖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成功从来不会垂青于那些只会坐而论道的人,天上也从来不会随便就掉下馅饼。对于个人来说,只有不断地拼搏进取,持之以恒,最终通过超越平凡的努力,才会赢得机遇的敲门砖,到达成功的顶峰。越是拼搏努力,机遇就越多,领域和视野也就越广阔。
(三)积极态度是赢得机遇的通行证
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但能否抓住和用好机遇,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的态度。只有具备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了积极的人生目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主动作为,敢于作为,才会赢得机遇的通行证,打开通向成功的大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对于任何人而言,崇高目标的实现从来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那么,对照初级军官素质的要求,合训分流学员还缺什么?
二、从学员到军官认识差距是核心
作为未来的初级指挥军官,面向未来战场,必须提升以筹划组织指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素质。综合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差距:
(一)知识结构有欠缺
放眼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没有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群体,就难以把握信息化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体系,也就难以赢得未来战争。军队和国防事业建设发展需要合训分流学员将自己锻造为“指教合一”的高素质人才,虽然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是从综合性院校毕业的,但这与将来打赢信息化战争对我们的要求相比,差距依然比较大,特别是在军事专业知识掌握不“精”,综合性知识涉猎不“广”的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
(二)能力水平有弱项
1.说写能力比较弱
古人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意思是上了战马就去执枪操戈、冲锋陷阵,战争结束后,能够用丰富的语言将战争经验总结归纳出来。而合训分流学员大多数因为大学专业的限制,平时不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军事活动的需求存在了很大空挡。
2.实践能力比较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多数合训分流学员只在部队接受过短期的暑假集训,对部队基层有些工作开展流程不熟悉,甚至没见过,这对以后下连队开展工作埋下了隐患。实践证明,有理论是不够的,只有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注重在日常训练工作中,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敢于摸爬滚打,流血流汗,才能褪去娇嫩,成功淬火。
(三)素质结构有“短板”
1.综合素质不全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战军队的专业技术种类仅有20多种,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展到160多种,21世纪初已达3000种以上。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呢?显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对参战官兵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合训分流学员必须着眼未来战争的客观要求,真正做到部队建设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缺少什么就补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自身素质,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2.指挥素质不够强
合训分流学员要看到自己正在进行的角色转换,尽快掌握作为治理者要具备的严格治理、依法治理、科学治理的能力。作为新时期带兵人合训分流学员,军事指挥素质还需要悉心历练摔打,才能成为新时期的“李云龙”,展现新时期的“亮剑”精神。
三、从现实到理想培养素质是关键
怎样才能将合训分流学员锻造成为一名合格军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
西点军校大家都耳熟能详,它是美国将军的摇篮,21岁的华裔女生刘洁书靠的锲而不舍的毅力,书写了西点军校新的历史。2006年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从众多条件优秀的男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该校首位获此殊荣的华裔女学生,而和她同一届的学员有28%的人未获得毕业证书。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你基础怎么样,只要你用心去努力了,你就有可能会成功。
(二)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
有句话说得好: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理由! 作为军人,就要有一股“天大困难像个豆,好马崖前不低头”的豪迈气概,勇于化艰难为力量,把困难当挑战,用挫折做磨练,化平庸为神奇,让自己更坚强、更自信、更有为,跨越前进途中的任何障碍,踏出一条平坦大道。战士作家高玉宝正是因为有这样攻坚克难的决心,才能够从参军之前的一个文盲,到后来写出了《半夜鸡叫》、《我是一个兵》等闻名作品。
(三)要有四两拔千斤的巧劲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上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其核心思想是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以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强调的是证据的获取与评价。现阶段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如疗效评价、病证结合研究、文献研究、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中医药制剂的循证评价等。要充分发挥循证医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就要将其引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当中。笔者现就循证医学思想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意义和具体实践介绍如下。
1、循证医学在中医内科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是一种科学化的临床医学观,其思想和严格的方法学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它提倡的随机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等对临床医疗产生重要影响。中医内科教学期是中医医学生向准医生转变的关键阶段。此前,他们已经经历了2~3年的中、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医学统计学、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训练,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利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科学严谨地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在临床上依据最新、最佳的证据来选择干预措施,是中医医师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对中医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教学中实践循证医学
2.1前期教学重视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是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这四大要素构成。教师首先将循证医学理念融入课堂教育,介绍循证医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循证医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如何将循证医学与中医内科学习实践联系,重点是了解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初步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一些基本步骤,包括如何检索证据,如何评价及应用证据。同时强调学生加强对流行病学、文献检索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的学习和应用。
2.2中期教学利用循证医学的模式寻找中医证据: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在前期教学中逐渐让学生接受,在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基础上,中期教学中按循证医学的原则,强调按证据办事,而证据就是已有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医学的证据有三类。第一类是四大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基本上是现在中医学证据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证据。第二类是四大经典之外的医学著作。第三类证据是按照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所得到的临床证据。逐渐培养学生在中医内科学习和临床见习实践中重视证据质量的意识和运用证据的能力。
2.3后期教学中逐渐实践循证医学:在以往的中医内科后期教学中,主要以课本知识讲解、病例分析等方式为主,学生学习没有太多的主动性。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要求教师要提供教学病例,利用“虚拟患者”,让学生采取“虚拟管理患者”的方法进行实践。学生根据病例的信息作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的思路。然后,针对病例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步骤地分析,得出最佳研究证据,应用于最终的诊疗方案中。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研究进展,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尽可能检索到该病种较完备的综述资料,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关键词]循证医学;消化内科;临床带教;应用效果
循证医学指对科学证据进行遵循的临床医学,其提倡有机结合客观科学研究证据和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及经验,为所有患者提供最准确的诊断、最安全的治疗、最精确的预后评估。在临床带教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能够对轮转生的循证医学思维进行强化,将良好的前提条件提供给其将来向临床工作进入后良好医疗行为的形成[1]。本研究对我院接收的轮转生60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传统临床带教与循证医学带教在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接收的轮转生60人,依据临床带教方法将这些轮转生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实验组轮转生中男性16人,女性14人,年龄20-24岁,平均(22.5±3.3)岁。对照组轮转生中男性15人,女性15人,年龄20-24岁,平均(23.3±3.2)岁。两组轮转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1.对照组轮转生接受传统临床带教,主要进行临床查房、传授经验、技能操作带教,同时将病例讨论、专题讲座加入其中。2.实验组轮转生接受循证医学带教,具体操作为:(1)基础知识学习:带教老师将利用网络数据库对文献进行查阅的方法详细讲解给轮转生,使其对查阅方法进行熟练掌握;(2)选择病例:选取消化内科经典病例,轮转生自己提出问题,对文献进行查阅,明确诊治思路;(3)小组合作:每组五人,充分利用科室临床病案及学校数据资源,将研究证据寻找出来;(4)小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献查阅情况进行汇报,针对问题小组提出结论;(5)病例讨论:带教老师讨论并点评病例,同时总结所有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和影像分析评价学生结论。
(三)观察指标。对两组轮转生的消化内科相关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病案分析、科研能力,总分0-100分,随着评分的提升,轮转生的能力逐渐提升[2]。同时,对两组轮转生的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评定,内容包括教学方法认可程度、文献查阅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3]。(四)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用(x±s)表示两组轮转生的考核成绩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率表示两组轮转生的能力培养情况等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两组轮转生的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轮转生的实践技能、病案分析、科研能力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轮转生的理论知识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两组轮转生的能力培养情况比较。实验组轮转生的教学方法认可程度、文献查阅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在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应用循证医学,其主要思想、方法等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学习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医学素质。目前,在临床带教中,循证医学带教应用于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一方面能够促进轮转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其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轮转生的实践技能、病案分析、科研能力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方法认可程度、文献查阅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循证医学带教在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较传统临床带教方法好。
[参考文献]
[1]罗秋育,林揆斌.循证医学模式在肿瘤内科临床实践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3):19-20.
[2]张利利,赵英政,韩宇,等.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在消化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397-399.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妇产科见习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72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6名,对照组36名,两组见习时间、时数、地点、理论讲授和见习带教的教师均相同。
1.2研究方法及实施
对照组按常规带教方法,采取以教师、书本为中心,按见习规范要求寻找典型病例,由带教教师给学生进行病例分析。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理念,利用典型病例库,老师制定讨论纲要,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查阅文献,收集临床研究资料,对检索的结果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评价,最后进行总结。
1.3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最后一次见习课结束后,主要评估:(1)基本理论掌握;(2)临床思维能力;(3)对于不典型病例的鉴别能力。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
循证医学[1]提出后在医学各个领域迅速开展,对临床实践、医学教育和科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见习阶段是医学生接触疾病的重要阶段,但时间短,而心血管疾病则是内科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提高医学生的见习效果,该文浅谈本人在心血管内科(简称心内科)临床见习带教中运用循证医学的体会。
1重视基础知识,引入循证医学
临床见习是将医学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工作的过渡过程,是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临床医生的关键。循证医学注重医学教育中的能力培养,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培养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传统的心内科教学过程主要为记忆过程,学生接受现成知识、被动学习。心内科的病种繁多,危急重症、疑难杂症多,而且每种疾病都有其病因、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和药理治疗,这些知识体系对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非常重要。所以要求见习生认真复习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在讲解心衰时,重点讲述洋地黄的适应证、禁忌证,中毒的表现和处理,针对具体病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容易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培养阅读医学文献能力
循证医学要求掌握最新信息资料,在实践过程贯穿着慎重、准确、公正地根据当前获得的最好证据,结合临床经验,同时考虑患者的意愿,制定恰当的诊疗措施。而目前的教科书多沿用经典,往往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的验证,有时也会出现错误结论,如经典的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的理论,近年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却提示其应用的不可靠性[2]。循证医学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将最新的医学研究结果用于临床实践[3]。带教前给出病例资料,然后布置文献,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去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理念,使他们逐渐学会归纳分析临床资料,分析和研究疾病的现象和本质,培养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临床思维,强调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掌握最新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医疗水平。
3强调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规范性
1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同质性
1.1同质性较差是中医循证评价的核心问题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临床试验的同质性。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同质性较差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现阶段的循证系统评价中,一类组方相似的中药复方常常被认为相似的干预措施。严格意义上来说,中药复方可随证加减,即使方名是同一个,但某一味药不同便不是同一个方子,按循证医学的理念不能进行严格的系统评价。事实上,不同中药复方的疗效差异可能很大,即使药物组成一样的方剂,如果剂量有差异,疗效亦不尽相同。如何在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中体现中药复方组方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医药临床试验中的辨证分型异质性问题更为普遍。如纳入标准同为气虚血瘀证,不同的研究者对症状、舌、脉等中医辨证要素的选择有所差异,甚至差异很大,将这些研究纳入系统评价而得出结论的普适性有待商榷,这也是定量的系统评价在中医研究中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此外,中药的疗效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如中药产地、种植方式、提取工艺、炮制方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循证医学的系统分析之前,纳入临床试验中这些因素的一致性至关重要。故临床试验顶层设计方案应对有关中药产地、种植方式、提取工艺、炮制方法等方面作出规范,使得临床疗效的评价以及系统评价的结论具有更好的可信度。
1.2从经方入手进行中医临床试验现阶段中医临床试验中所选用的绝大部分为辨证论治的时方,对时方的系统评价势必存在异质性大的问题。经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在继承古代医家医籍精华的前提下,经过其本人大量临证实践,将辨证论治与方证理论融为一体,完成当时中医临床最佳证据的生成、实践与评价,可以说《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具有循证理念,是古代循证研究的真实案例。为提高中医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科学性与可信性,最大程度减少同一系统评价临床试验间的异质性,中医临床试验的选方用药,可否从药味较少的“经方”入手,对一组“症候群”进行循证研究?比如《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胸痹心痛的经典方瓜蒌薤白白酒汤主“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中医临床试验是否可以从这个“症候群”入手进行患者的纳入和干预研究,将瓜蒌薤白白酒汤作为改善症候群的基本方药,多个高度相似的临床试验在同一个系统评价中有着良好的同质性,则结论的证据级别必然有所提高。
2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方法学问题
随机对照试验越来越被流行病学家和统计学家所认可,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其设计本身的特点决定其有很多优势:内在真实性较高、能够证明因果关系以及提供未来研究方向。随机临床试验特别是双盲、安慰剂对照,是评价临床疗效的“金标准”,是中医药被全球广泛接受的重要方法学之一。
2.1随机方法以及方案隐藏国内大部分中医药临床试验未对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方案的隐藏进行描述,如只有“采用随机分组”字样,随机方法不明确,大有“随波逐流”之嫌,一些随机方式可能为“随意”分组。或者随机分配方案没有隐藏或隐藏不完善,使得研究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破坏随机性,导致夸大治疗效果,从而导致在循证随机风险评价时多数研究所存在的风险是不确定的,增加了结果偏倚风险。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需要全程控制偏倚,随机化是重要控制措施。简单随机或区组随机等随机方式应该十分具体,以便衡量临床疗效的可靠性;随机方案的隐藏措施应该具体明确;设立随机方案的专属信封,随机系统单独管理并设立权限等。运用这些综合措施最大程度避免偏倚,以期得到最接近真实的结论。
2.2盲法盲法是体现RCT临床试验科学性的又一有力依据,也是循证医学的有力支撑。盲法要求申办方、临床监查员、医生和患者以及数据统计人员等临床试验的各方面人员对临床试验随机分组方案均不知晓。当前临床试验多以临床医生为研究主体,这些医生绝大多数工作在临床一线。繁重的医疗工作以外又从事临床试验研究,很容易造成一名临床试验研究者身兼数职,如既是方案设计者、主要研究者,又担当数据统计人员等。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盲法难以实施,造成研究者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偏倚,如将病情较轻的病人纳入试验组,造成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的夸大效应。另外,中医的很多干预措施很难做到盲法对照,比如一些关于针灸的临床试验的假针灸组较为牵强。盲法的质量控制对于临床试验的质量至关重要,盲法的低使用率,必然导致选择性偏倚乃至安慰剂效应的产生。
2.3对照循证医学的另外一个核心理念是对照。中药临床试验和西药中的化学药物临床试验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大多数的研究者或申办方力求得到中药的非劣效性或与阳性药物的等效性的结论。对照试验如果在非劣效性或等效性试验中采用随机且盲法的阳性对照药物,研究者可能将疗效处于临界状态的特殊病例归于有效病例,造成结果偏倚,使得非劣效性或等效的可能性大大增大。安慰剂是临床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9]。临床试验的安慰剂对照具有良好的说服力,然而设立安慰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伦理学方面:一些疾病具有临床有效药物治疗,安慰剂对照有可能导致疾病难以治疗或危及生命,选用安慰剂对照显然存在伦理问题。另外,安慰剂的制作工艺有待提高,许多患者得知有可能服用安慰剂后,采用“望、闻、嚼”等手段,试图分清阳性药物和安慰剂。患者考虑到安慰剂可能使病情恶化而中途退出临床试验,导致依从性较差,这对安慰剂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些双盲试验应使试验药物及对照药在剂型、外观以及色、香、味等感官指标方面尽量一致。
2.4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其他问题由于中医药自身特点,中医药研究中有很多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临床个案。循证医学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循证的临床试验证据并不只有RCT。国内中医药临床试验存在一些低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甚至假RCT,这些临床试验可信度低,论证强度弱,此时交叉试验设计、Nof1(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等临床试验方案是一个替代选择,是实力较弱和资金较少的单位节约样本和资金可以考虑的一些设计方法。逐步探索和挖掘对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将为中医药的循证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3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统计学问题
3.1样本量问题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样本数大部分在100例患者以下,这与国际多中心合作的临床试验的样本数有较大差距。循证医学尤其是系统评价的意义在于合并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循证评价结论基于大样本人群的研究更有说服力,而目前中医药研究除了国家科研经费所支持的重点和重大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行业专项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其他科学研究的样本含量均偏少或过少。
3.2结论统计分析纵向数据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以及Logistic模型、多层线性模型都是可以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的统计方法。而统计学分析的基础---数据集合往往是结论科学与否的关键因素。严格意义上RCT试验有全数据(FAS数据)、意向性治疗数据(ITT分析数据)和“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简称PP)数据集合。为了提高临床试验结论的可靠性,应充分利用临床试验的所有数据信息,许多国内外学者主张在所有临床试验在统计分析时应采用ITT意向性分析和PP分析两种方法,最大程度避免偏倚。许多中医药临床试验未介绍样本失访或干扰以及退出病例,仅仅将“有效病例”或“可评价病例”纳入统计结果,几乎均未提及全数据集。虽然有效病例的受试者对方案更有依从性,但是脱落或失访的受试对象往往可能是试验效果不理想或存在不良事件的证据之一。忽略了脱落或失访病例的信息,不进行ITT分析会导致偏倚甚至严重偏倚,破坏原始随机性以及由随机分配而形成的基线一致性,甚至可能高估试验效应,低估不良事件,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对临床试验的目标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时,统计者应同时对ITT数据和PP数据进行分析。当ITT和PP数据两种分析结论高度一致时,该临床试验受失访、退出影响的偏倚较小,其结论较为可靠;当ITT和PP两种集合结论不相符时,可认为该临床试验可能存在偏倚。
4临床试验的其他问题
现阶段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均局限于短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鲜有疗效的长期评价,这是因为循证系统评价的基础---中医药临床试验忽略了长期疗效的顶层设计,同时安全性评价也成为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短板。
4.1临床试验的周期和长期随访中医药在慢性病的干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大部分临床试验的观察时间较短,远期疗效不得而知。长期随访在中医药临床试验中鲜有设计,患者的长期预后结论值得商榷,这也是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质疑原因之一。
4.2安全性评价自古以来,中医药以动植物等天然药物为主,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较小。随着医学研究水平的发展,近些年中药的毒副作用引起医药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医内治法或外治法并非无不良反应,相反有些中药的肝毒性、肾毒性日益受到重视,一些中药长期应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对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应作为常规观察指标。
4.3中医循证医学的姓“中”与姓“西”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多数局限于症状、理化指标等,而对中医辨证论治、证的要素、证的演变等中医药相关特点的关键问题却鲜有评价。现阶段应该根据中医药临床自身的特点,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框架,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最终意义在于:医学文献的海洋之中有庞大的医学信息,对同一问题许多研究结论却并不一致,甚至相反,以致于研究者不知采信哪种结论。因此,需将针对同一类问题的研究综合在一起,进行客观分析得出结论,并随新的临床试验结果的出现而随时更新,最终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前中医循证医学正在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医现代化与循证医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西医思维方式与诊疗体系不同,中医认为同病可以异治,异病同样可以同治,不同疾病可以出现同一证型,同一疾病也可以出现不同证型,这种与现代医学迥异的思维方式给中医循证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中医药临床试验在试验的同质性、随机对照方法学、整体质量控制、统计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中医药临床试验和循证研究应该扎根于中医药理论框架。
目的总结循证医学理念在药剂师临床用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药物干预过程中循证医学的实施方法与进展。结果循证医学作为一种科学思想和工作方法,现已成为临床疾病诊断、药物干预的重要思想指南和实践工具。结论如何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如何保证系统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是今后努力的方向,统计方法的改进、信息检索整合技术的完善仍是今后循证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关键词】
循证医学理念;药剂师;临床用药指导;应用评价
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作为一种科学思想和工作方法,现已成为临床疾病诊断、药物干预的重要思想指南和实践工具[1]。
1药物干预过程中循证医学的应用
临床医务工作者应明确疾病诊断,了解患者期望的目标,确定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最适宜的证据,通过严谨判断,选择最适当的治疗和康复方案。这一过程需要专业人员本身技能与外来证据、具体实际等几方面的结合,不可偏颇。如果个人缺乏必备的临床技能,不能斟选最佳证据,所谓证据失去了用武之地,甚至被误用;如果不去获取最佳证据,个人的治疗经验可能落后于科技发展,患者和公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得到最佳处置。如果脱离患者或者公众健康问题的具体情况和目标,医疗实践也就失去了评判依据。临床研究证据应用于具体患者时,应因人而异,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制定出最佳治疗措施。循证医学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医学发展的原有模式,是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方法改进,使效果确切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得以推广应用。临床药物干预的结果又为循证医学的实施提供了证据,因此,循证医学进一步推动了预防或者临床治疗研究的进步。
2药物干预过程中循证医学的实施
药物干预方案的制订、评估过程中,涉及诸如治疗方案的有效性、适用性等许多问题。准确、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循证医学的支持。实施循证医学的过程主要包括3个方面:确定目标(即提出临床问题)、获取证据(即确定和评价资料)和解决问题(即应用证据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包括以下5个步骤:第一步提出临床问题,即将临床所需要的信息如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有关情况转化为一个可以回答的问题;第二步查找、收集有关上述问题的证据文献;第三步评价获得的证据的可靠性与实用性;第四步实施证据分析的结果,将严格评价的结果与临床经验、具体病情综合考虑,得出结论;第五步评估实施效果,对实施前面步骤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分析,以利今后更好地实施[2]。
2.1提出临床问题: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有助于制订搜集证据(如检索文献)的策略,也有助于回答和解决临床问题。找准临床问题需要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同时应具备系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去伪存真,找出主要矛盾。找准临床问题是实施循证医学的前提条件。医疗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大多围绕患者诊治展开。
2.2获取有关证据:从“最佳证据”资源中快速查找,及时解决临床问题。查询证据的资源近年发展迅速,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的“临床证据”提供了具有一定覆盖面的临床疾病治疗的证据,获得授权后可以通过网络访问,一些诸如Ovid数据库提供商可以链接大量教科书、期刊、数据库和其他信息系统,以整合常用信息系统,节约临床医务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Cochrane系统评价资料库(CDSR)、疗效评价文摘库(DARE)等都极大地方便了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信息获取[3]。
2.3评价证据:根据证据的类型即文献类别、研究设计、方案实施的严谨性和统计学分析的质量等内容分成5个等级,以评估证据的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Ⅰ级,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以同质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信度最高,其次为可信区间小的单项随机对照试验,再次为全阳性或者全阴性研究;Ⅱ级,设计较好的队列或者病例对照研究,其中以同质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最好,单项队列研究的或者试验设计质量较差的随机对照试验次之;Ⅲ级,病例报告或者有缺点的临床试验,其中以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为好,单项病例对照研究次之;Ⅳ级,病例分析或者质量差的病例对照研究;Ⅴ级,个人的临床经验,没有经过分析评价,仅依据生理学或基础研究的专家意见。循证医学的基础是证据,评价证据的方法尤为重要。以往根据个人临床经验、个案报道、设计不严谨的对照试验结果制订预防或者治疗方案的缺陷显而易见。虽然临床研究方法学有了很大改进,随机对照试验也广泛开展,但仍受到人力、物力和时间等条件限制,大多数临床试验仍然存在样本量小、不足以消除随机误差对结果的影响等问题,而且有些试验研究受伦理学的限制,如针对体内放射性核沾染消除的临床试验等无法进行,只有个案报道等。因此,将多个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研究结果收集起来,进行系统评价,从而获得可靠的证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2.4应用证据:医务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个人意愿,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决定优先处理的问题,将获得的最佳证据的结论应用到患者的治疗或者预防方案中。并在随后的诊疗中不断评估实施效果。在治疗方面有治愈率、有效率、绝对危险降低度、相对危险降低度等。在药物干预实践中,还需要关注药品不良反应,关注其发生频度与程度。
2.5效果评估:经过临床实践检验,实施循证医学证据的效果有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不论结果如何,均应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评价,认真总结,以达到丰富经验、提高专业技能、促进学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实际工作中,上述五个步骤并非泾渭分明或者必须面面俱到。通常有三种模式把证据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第一种是“完全实施”,即前四步均实施;第二种是“使用模式”,即检索已经被别人严格评价过的证据资源,如证据总结(也就是跳过了第三步);第三种是“复制模式”,即跟随有威望的医师作出的决定(省略了第二步和第三步)。三种模式都包括把证据与患者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第四步,仅对其他步骤的执行比较灵活。
3循证医学在药物干预决策中的应用与发展
循证医学提倡临床医学工作者应利用对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得出的结论指导临床决策。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目前认为正确的结论,将来也可能被证明是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循证医学充分利用了现有文献信息和研究成果,使医学决策基于当前最佳证据。循证医学虽然获得了医学工作者的广泛推崇,但这是一种归纳总结的思维,以既往结论为主,限于对医药学自然规律认识的客观限制,同时又存在语言偏倚、发表偏倚等问题,其结果和结论有一定的局限。循证医学在获取最佳证据过程中强调论证强度、样本量大,获得的结果是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效应,其研究结果的默认前提是人群是同质的,某一干预措施应该获得相同结果,其差异系偶然误差产生,这一默认前提忽视了人群中遗传多态性的客观存在,其证据适用于普通人群,而难以用于具有特殊遗传背景的人群。如何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如何保证系统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是今后努力的方向,统计方法的改进、信息检索整合技术的完善仍是今后循证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霍花,楽智鹏,陈胜新.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医院药剂科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2011,12(5):112-113.
[2]王延华.医院药剂科药品质量管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11(1):147-148.
【关键词】循证医学;普外科;临床教学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在外科临床教学尤其是实习带教过程,多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教学模式,临床教师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指导学生,主要注重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的培养,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明显存在不足。近年来,循证医学(evident based medicine, EBM)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型学科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和接受,作为反映新世纪世界医学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它的最直接的影响在于临床医疗模式的转变,并由此影响医学教育模式。在普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入循证医学观念的教学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本文谈一些这方面的应用体会。
1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长期以来,受传统医学模式影响,普外科临床教学多注重于灌输式的知识传授。虽然这种教学方法系统性强,条理清楚,但在实践上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主要凭教科书和经验对病人的治疗做出重要判断,可能会忽略对病人有重要影响的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不能合理地引入新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医疗和教学活动,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EBM理念的引入将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循证医学是美国流行病学家Archie Cochrane 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方式,1992年加拿大学者David Sackett正式提出“循证医学”的概念,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1]。其核心思想是提倡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2]。
欧美发达国家EBM教育已开展多年,很多医学院校已经把证医学的重要理论纳入到基本课程之中。我国则由四川大学率先开设EBM课程并成立了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在此之后一些院校才陆续将EBM理论纳入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之中。将EBM的理念引入到临床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而现今大多数临床教师没有系统接受EBM的培训,缺乏足够的检索、评估和利用证据的能力,对严格检索和评价文献这一技能的掌握和正确使用尚有一定困难。但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理念在国内逐步被广泛接受,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外科临床教学中加以实践,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3、4]。
2 循证医学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实施
在普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证医学的理念,我们通常在熟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典型病例,按照循证医学的具体原则引导学生寻找来自临床的直接证据,重点是向医学生传输EBM的理念。具体实施步骤为:① 分析病人的临床实际情况,提出有关疾病需要解决的问题;② 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证据;③ 进一步评价所获得证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④ 将获得的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⑤ 观察疗效并加以评价。
以下以微创技术在普外科中应用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我们如何在临床教学中引入EBM理念。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一直是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十分关心的内容,微创技术近年来在普外科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但目前国内的教科书中还缺乏相关知识,如何帮助学生们认识和掌握这门新的知识和技术成为临床教和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临床教学中,我们以胃肿瘤为例,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开展有关微创技术应用进展的临床教学。首先确定一可手术切除的胃癌病例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胃肿瘤病例如何选择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即比较两种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指导学生应用PubMed、Cochrane协作网以及中外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结果显示,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认为,腹腔镜胃癌手术在技术上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在微创和术后早期恢复以及术后生活质量方面体现出了优势。在早期胃癌治疗方面腹腔镜手术远期生存与传统手术无差异,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已将腹腔镜手术作为早期胃癌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但通过分析所获得的证据也显示,由于当前临床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不足,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远期生存效果如何,尚需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再结合患者意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最终通过术后随访,对选取的治疗方案疗效加以评价。通过引入EBM理念,对微创技术在胃肿瘤手术中应用进行教学,不仅有益于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及早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
3循证医学在临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引入普外科临床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刚进入临床不久的医学生而言,面对众多纷繁复杂的临床病例,常常会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提出的问题必须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问题的重要性,加深他们对外科知识的认识;(2) 提出的问题必须兼具选择性与开放性,选择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经常遇见而目前尚未得到统一认识的疾病治疗和预后的临床问题,并且要让学生有资料可查。(3) 在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如何按照EBM的具体原则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分析和评价。EBM强调临床证据必须来源于临床试验及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的主要来源是RCT与Meta分析,共分为5个级别[5],级别越高,证据强度越低。在进行证据选择和分析时,教师应给与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做出合理的分析,特别是要正确对待对一些偏倚的实验数据,去伪存真。
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将循证医学引入到临床教学中,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循证医学所获得的最可靠的证据多是随机、双盲、大样本的研究结果,对具体病例的个体变异必然忽视,若是盲目信从和崇拜循证医学,那么诊断和治疗同样可能出现偏差。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在掌握EBM理念的同时,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依据现有最好的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另外在临床教学中,也要注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不应排斥或摒弃其它的教学方法,辩证看待循证医学和经验医学之间关系。
21世纪的临床医学将是循证医学的时代。在普外科临床实践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现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这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医学人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Sackett DL, Ronenberg WMC, Gray JA, et 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 BMJ, 1996, 312(3): 71.
[2]Malik VS, Hu FB.Popular weight- loss diets: from evidence to practice[J].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 2007, 4( 1) : 34- 41.
[3]龚忠诚, 凌彬, 刘慧, 等.循证医学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 南方医学教育, 2010, 4: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