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应试教育 科技创新 环境 营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教育应该干什么。
反观我们现在的高中学校教育大有背道而驰之嫌。学生进高一就开始灌输离高考不到三年,高二继续灌输明年就高考了,高三更是黑色六月,搞得学生不得不紧张,这其中也有社会的导向问题。学校里学生做的题是标准化试题,做的实验是演示实验,穿的衣服是校服,剃得头是学生头,学习和生活规整得像钟摆一样准确;学生课余时间热衷于音乐考级、舞蹈考级,展所谓的“特长”;网络成为聊天游戏的场所,丧失了应有的信息平台的作用,反而成为家长深恶痛绝的东西……在这样的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下,很少有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创新教育的路在何方?
为克服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的矛盾,学校现行的教材多为总结型、经验型,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在最有限的空间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流水线似的“生产”学生。学生基本上为了考试而学习,除了课本就是练习题,知识只与试题关联,严重脱离现实。未来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的能力基本没有得到开发和锻炼。
那么,学生面对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也只能走在这座独木桥上,作为教育前线的学校,我们要兼顾现实,营造良好、有效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让青少年学生在“独木桥”上舞蹈。
一、春雨润物细无声。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
创新是人们大脑中的一种属性或机能,人人都有,与生俱来。实践证明,这种机能可以被开发而变成现实存在的创新能力。但这个开发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和锻炼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和提高:这个过程也不是靠几次讲座或是喊几声口号就能完成的。它是在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校园文化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开发创新能力,校园文化能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感受创新的力量。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着力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规划和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作为现代学校的校园文化,科技色彩必须浓厚,走人校园要能给学生现代的科技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比如:现代化的数字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图书馆、天文天象馆、电子黑板等,这些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让他们感受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就在身边,形成学生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试想,一进校门映人眼帘的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命运”的宣传标语;教学楼楼道挂的是催人奋进的科技传奇人物、科技创新史、科技资讯的宣传画……这种氛围的创设,将无声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站、阅报栏、橱窗、黑板报、墙报等开展科普和科技创新宣传,用科学的思想抢占宣传阵地,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抓住各阶段社会热点组织讨论,不定期推出专题展板,形成学校科普宣传点。比如:全国反,学校制作《拒绝,崇尚文明》专题展板;我国探月工程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可以实时举行《宇宙探秘》、《走近月球》的图片、文字展,普及太空知识,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学校科学精神的形成。
总之,力争做到让校园内每个角落都会说话,处处体现出浓厚的创新精神文化氛围,无处不给学生美和创新的感悟。
二、转变教育观,放飞学生梦想的翅膀
教学活动是学校的核心,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须有所转变,需要从以往重教授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转变,向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信息转变,还需要教会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到实践中去验证,到实验室中去求证的思维模式。新的教学观要求我们从过去灌输式的教法向引导探求式的教法转化,以此让学生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学会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是树立创新意识的起点。
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是狭窄的,考虑问题的时候或多或少会给学生很多框框套套,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的视野其实是开阔的,他们关注的问题不会拘泥于学科的限制,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的教师跟随学生的问题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要让我们扼杀了学生刚刚起飞的梦想。
三、因地制宜发掘教材中科技创新元素。应试、素质两不误
现行的教材是经过多年总结和实践后浓缩出来的精华,而且近年来国家非常看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通过课程改革的形式在逐步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特别是理科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很适合科学探究,比如:化学中的“酸雨模拟实验”、生物中的“树林生态系统”、物理中的“太阳能利用研究”以及理科的各种实验操作等。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将日常教学和科技创新有机整合在一起,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创造性地进行现有教材的学习,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两不误。将创新融人到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就是要告诉学生:科技创新其实并不难,它就在我们身边,一次对书本的质问,一个简单的实验。一处小小的改进都是创新,创新习惯的养成、创新思维的开发就是在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来的。
四、开放教学设施设备。开辟科技园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学校拥有比较全面的教育教学资源,比如:一般的学校都会拥有理化生实验室、网络机房、图书馆,好一点的学校会拥有数字化实验室、天文台、天象馆、机器人实验室等先进的实验场所但这些场所多数都只是保障教学的需要,平时很少对学生开放,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用这些场所来开展自己的研究、实现自己的想法,根本还没有意识到科技创新就在其中。
对于求知若渴的高中学生,学校不应该让实验室的大门紧锁,让先进的设施设备放坏在库房里,而应该敞开学校的胸怀,为学生创造科技创新的条件。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和城市周边的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利用的优良资源。比如水厂、电厂、污水处理厂、环监站、农科所等。有了这些资源的支撑,学校科技创新的基础才更扎实。
五、依托科技创新活动。搭建学生施展才华
的舞台
说一千道一万,所有的梦想都必须建立在一个一个的行动中才有可能成真。科技活动是营造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环境的重要手段。活动的形式和组织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大可以全校总动员,小可以一两个同学开展,目的是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他们不畏艰难、敢于冲击新领域的勇气,培养他们尊重知识、尊重实际的科学实战精神,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学校可以根据国内外科技时事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比如:我国“嫦娥”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学校可及时组织“高空落蛋”比赛,冠以“我为嫦娥设计登陆器活动”;福寿螺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造成很大影响,可以组织进行福寿螺分布调查或有害生物入侵调查活动; “三鹿奶粉”事件,可以组织学生对食品安全进行调查等。结合各种热点问题实时举行科技讲座,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发明制作和科技论文交流。
通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能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意识到,从事科学学习和研究并不一定要求绝对聪明,但却要求你对科学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需要你勤奋的工作、万分的热情,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为了完成一两件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六、师生共成长,树“科技创新成才”典型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典型是营造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利用有专长的科技辅导员,带出一批科技创新苗子,帮助这些苗子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竞赛脱颖而出,升入高校深造,以此树立“科技创新成才”的典型,激励更多的学生投身科技创新锻炼中来。科技辅导员在辅导学生的同时,自身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非常大的锻炼,业务水平会大大提升。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自己多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由此晋升职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七、加强培训。明确方向
关键词:经济形势;科技创新;影响;措施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就已经逐渐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当中,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大力发展传统的农业及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不太明显,经济建设重心要慢慢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当中来。对此,要及时转变发展观念,将科技创新作为主要手段,以此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泡沫经济”等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控制措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在2008年,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并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开来。这次经济危机,对全球的经济体系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仅使消费者对当前的经济体制丧失信心,而且还破坏了整个内部经济结构,导致全球经济都受到了影响。而我国也属于经济全球化当中的一部分,所以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也未能幸免。经过这次经济危机以后,我国经济体系当中本已处理好的矛盾重新激化,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也被削弱,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变得不稳定,且增长速度变得缓慢,并存在下行风险。而2012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以前的快速增长逐渐演变成中速增长,开始稳扎稳打发展经济。据相关数据统计,200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9.2%,2010年上升到10.4%,而2011年又回到9.3%,2012年以后的增长率都在8%以下。这就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已经放缓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的衰退,而是一种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手段。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自2011年以来,我国18~65岁年龄阶段的人口比例已经开始呈下降趋势,而65岁之后年龄阶段的人口比例已经有所上升,说明我国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人口总数的减少,从而导致我国生产活动缺乏劳动力,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二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某些地区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略了健康发展的原则,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种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从长远利益考虑,却是极为不明智的。
二、当前形势对于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科技领域的发展最为显著。以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例,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压力下,如果机械设备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比较高,创新能力比较强,那么在国际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当中也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当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后,就会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科技创新的研发力度,使得大型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而套用传统生产技术、不重视科技创新的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营,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此,可以将当前经济形势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分为两大部分。
(一)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挑战
资金方面,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各行各业的资金都比较紧缺,许多企业融资比较困难,经济效益也比较低。为了避免由于短期资产的抽离造成市场经济的动荡,我国出台了许多新的保护政策,比如外汇管理政策。虽然政策出台以后有一定的效果,各大企业的应收账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实际到账的资金却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导致企业资金运转受到阻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成本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快,物价迅速上涨,许多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也大幅度上涨,这就导致生产企业在进购原材料时会受到原材料价格的制约以及成本控制的影响。生产企业的成本增加,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同时,我国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也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时常会出现价格波动,使得产品价格变化与生产成本变化不相符,造成企业的收支不平衡,从而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市场方面,出口关税的变化、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科技创新研究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如研发资金不足、研究活动进展缓慢等,都会对我国科技创新产生不利影响。
(二)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机遇
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科技创新带来了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我国政府为了稳定当前的经济形势变化,维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台许多宏观调控政策,比如下调银行存款的利率,减少人们在银行的存款,刺激消费,从而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国家对节能环保、资源开发等领域加大了投资力度,使得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可以转到高新技术产业当中来,为新型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注入新的动力。
2.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陷入瓶颈,发展速度明显放慢,许多西方的高端科技人才都开始另寻出路,这就使得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变得更加容易。而我国正值快速发展的阶段,急需要大量的高端科技人才作为发展的基础,所以国内许多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都开始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甚至直接收购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便利。
3.我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整合,加强科技创新研究,扩大企业在市场当中的影响力。
三、当前背景下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措施
(一)提倡自主创新
要想推进科技创新,首先就应该大力提倡自主创新。虽然我国有许多企业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实际上,引进技术的应用效果远远比不上自主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如果我国的企业发展都是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忽略自主创新,那么我国的科技发展将永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无法实现超越。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把自主创新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企业要从观念上开始转变,在生产过程当中逐渐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激发自主创新研究的动力;其次,加强企业产权保护建设,对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及时做好保护工作,防止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再次,建立自主创新奖励机制,根据所研发产品对企业的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企业员工的自主创新;最后,加大对重点技术的扶持,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而使企业突破瓶颈,实现快速发展。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科技创新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及时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来。对此,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保证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大科技研究方面的投入,通过改变相关政策的方式,鼓励各大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使得科技资源能够合理分配,并得到良好的应用,还要加大科学教育方面的投入,鼓励各大高校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科技型人才。其次,政府部门要通过一定的政策保证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许多高科技的人才、高科技的设备、高科技的技术等,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如果缺乏资金,那么许多科技创新活动将无法开展。对此,国家可以出台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政策、为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资金补贴等,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最后,为企业的融资提供更多支持,比如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融资提供担保等。
(三)在竞争当中不断进步竞争
可以为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促使企业不断进步。首先,企业可以在竞争过程中发现自身发展的缺陷,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其次,在竞争过程中还可以汲取其他企业的优点,并了解到许多之前未曾接触过的发展思路,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后,竞争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会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激烈,从而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了这个意识,就会有推进科技创新的动力,最终将想法转化为实际,在实际生产活动当中得到体现。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影响之下,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科技创新迎来了新的挑战,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此,我国应该把握住这一关键机遇,提倡自主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国际竞争当中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湛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创业与科技创新发展对策建议———基于最新全球创业现状分析的结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7-31.
[2]王伟光,陈锡文,李扬,等.“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问题笔谈[J].经济研究,2010,(12):4-22.
[3]王宏伟,李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J].求是学刊,2015,(5):49-56.
[4]严红,何雄浪.新形势下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6):43-4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少年儿童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求知探索意识,展示青少年的想象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少先队员的主人翁意识,我校开展了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指引下,我们将科技教育贯穿到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去,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科技教育为切人口,开展多层面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创造性基础人才的教学改革道路。
一、积极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大赛。
第一阶段:发动宣传
我们在接到县科教局下发的“关于在全县少先队员中开展科技创新系列活动的通知”后,就在学校领导中学习讨论,领会精神,初步拟订了活动的总体思路,然后向全体老师转发了通知,利用政治学习、集体晨会的机会,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学习通知,明确规则,深入贯彻。大队部在全校三~六年级全体队员中积极收集队员提供了创意,有目的的选出了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科技小发明、小论文参赛项目,活动由学校科技辅导员专人负责,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和活动辅导,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使每个学生能在活动中有所得,使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
活动落实分两步走,第一步:由各年级组以班为单位开展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行动。第二步,由班级比赛的作品中,选拔出参加校级比赛的作品,然后再选出上送到县参评的作品。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
在上选出上送到县参评的作品前,全校举行一次科技作品展,根据比赛中得分高低和学生的创意程度评出比赛的一、二、三等奖,张榜表扬。此外在活动前,请队员谈构思,讲设想,碰撞学生的思维火花;活动中小记者进行采访,感受热烈的比赛气氛,体验活动的紧张和快乐;活动后组织队员谈体会,写感想,进一步深化活动精神。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不仅动了手,动了脑,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理念,也调动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的热情。
二、科普活动常抓不懈。
一、科技创新的条件
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定义,一直未能达成共识。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6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我国学者刘丹对创新能力做出了如下定义:“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创新能力不应该只是一个方面的定义,它应该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从内部因素来讲,创新能力是人类开拓精神的一种,通过系统化的知识架构,将信息归纳为生产实践的手段,并将其转化成为社会生产成果的一种综合能力。其中包括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手段三个方面。从外部因素来讲,得有使创新能力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指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基础,即创新的社会基础和科学基础。科技创新以物质世界作为实现的主体或平台,它植根于客观上的实际需求和可能性条件,来源于现实生活。人类的创新能力都是围绕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来培养和发掘的。科技创新主体认识客体并改造客体的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进行科技创新。正如马克思所说,“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由物理学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有物质的形态变化”[2]。人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具有自觉的创新能力。在创新能力的促进下,人自身的其他能力得到提升并形成一种强大的综合力,进而推动人的生命活动呈现出一个持续的变革、更新和创造的过程。人在人化自然过程发现自然界的某种有用物并使其成“资源”并产生经济价值。通过人类活动实现自然资源、人工资源的生产和占有。人的素质和潜能的提高,是科技创新能够实现的关键。科技创新活动不是重复的生产实践活动,它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创新主体的创造力,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使人的本质全面呈现。科技创新活动是富有探索性和开拓精神的活动。科技创新成果展现出科技创新主体的综合能力。科技创新成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结,是创新主体各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物化的产物,它既真实地反映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也全面地、系统地展现了创新主体的各种本质力量。因而,科技创新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在客观事物不能适应和满足人们需求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并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对旧事物进行改造、改进的结果。
二、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相关性
(一)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辩证统一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审美思维进行培养,以达到提高其艺术水平和审美力的目的。科学与艺术就像是硬币的两面,即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艺术的熏陶能影响智力开发、集合想象力、启迪创造力,从而推动科学前行;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为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科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对人世的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3]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最根本精神,或者说是整个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淀和升华。科技是理性思维和解决人类实际问题的艺术,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灵动创造。科技追求慧与用,艺术追求美,科技探寻自然规律,艺术感受世界形象。科技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是真理普遍性、成果永恒性、意义深远性,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科技与艺术的交流互动,理性、感性、悟性的汇通互补,有利于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对世界整体的立体认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艺术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发挥出自身能力,包括培养激发其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而科技创新须依靠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激发与互补,从大跨度联想中得到启迪,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因此,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是辩证统一的。
(二)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
“人文活动和创新能力都是用感性认识作用于客观存在的行为活动,两者通过感性思维模式,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4]审美是审美个体将对美的感性构成能力作用于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创新能力则是将人类对科学的认知显像成为客观存在,并对其进行认知表达和实践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感性的构成能力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审美活动与创新思维在内部构成形式上具有逻辑统一关系,都是由感性认识激发灵感,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然后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社会目标,将意识转化成为客观存在,并作用于生产实践。因此,二者在内部构成形式上具有逻辑统一关系。艺术教育注重形象化的认知模式,其核心是直觉,通过直觉的第一印象感悟,然后再真实地展现对美的认知。创新思维也依赖于第一印象的直觉感受。直觉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源的作用,与审美意识一样,直觉的感性认识往往是来自于人类的现实生活,因而具有真实性、形象化的特征。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活感触的直觉是美和科学诞生的前提条件。因而,艺术教育和创新思维都依赖于直觉,且统一于直觉。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源泉,为人类提供思维观点、科学知识、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行动计划和未来预见等,是人的活动和物质生产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增强实践目的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创新能力是对新的挑战作出创造性应答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源自创新思维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源自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延伸与发散,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两者密切相关且相互促进。
三、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工作,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一)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加强艺术教育工作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理轻文的观念,阻碍了文理兼容、相互渗透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导致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呈现出“瘸脚现象”。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在加强对自身内在价值认知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外在功能,即艺术教育对教育的基础作用。艺术教育机构是发展艺术教育的保障。高校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在行动上,要建立一支专门的专业化艺术教育管理队伍,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来规划、督导和组织艺术教育的教研活动,将艺术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课程设置,加强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互动
高校要实现艺术教育计划就应该加强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互动。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使不同学科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资源共享。加强艺术课程综合化的合理设置。首先,要完善艺术学科的课程设置;其次,要注重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内,依据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和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课程的综合化设置;再次,要依据“精选内容、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实现课程综合化的设置。通过完善课程设置,实现资源共享,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获得更多学习艺术知识的机会,从而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科研生活,进而激发其普及和传播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师资的优化配置。“促进艺术教育与科技教育的交叉与互动,能实现客观世界的真善美,有助于人精神活动的知情意与人类的知识体系中科学、伦理学、美学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高校培养出人文精神浓、科学精神厚、创新意识强、创造能力高的优秀大学生。”[5]
(三)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体系
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体系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型的艺术教育体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将艺术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二是实现整个教育过程的艺术化。
(四)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和评价方式
高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连续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大幅度提升,将艺术教育落到实处。改变过去以学生在短时期内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程度为标准的单一艺术教育评价方式,放眼大局,用长远的眼光来评估学生艺术教育的效果,将学生各项表现的综合评比作为其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这样既能使我们的教育目的锁定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同时也能给学生在艺术教育的课程上减压,最重要的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铺垫。
科技创新,正在这个美丽校园如火如荼地进行。“17岁”、“8项专利”、“60多项发明”,将这几个词汇联系起来的,是重庆育才中学一名高二学生——李文屹。在今年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上,李文屹同学荣获NOC全国决赛高中组一等奖,并获该赛事最高荣誉——恩欧希奖。也是在今年4月举行的重庆市第27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上,李文屹发明的燃气热水器水流供电打火装置,独领,一举拿下重庆市高中发明组一等奖,并获得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应用科技创新奖、重庆大学科技创新奖等两个专项奖。该成绩在此次比赛中仅有李文屹一人。
为鼓励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育才中学在近9000名学生中设置了“育才骄子”的荣誉,奖励在学科学习、科技创新、体育竞技等各个方面获全国和世界冠军的优秀学子,李文屹是今年八名“育才骄子”之一。在育才中学,像李文屹这样创新能力突出、动手能力优秀的学生并不少见。比如沈静同学的“计算机指法练习盘”等三项发明专利获得了国家专利。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育才中学的缔造者陶行知先生,为这所诞生在战火硝烟年代的学校留下了深深的创造烙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建校七十三年中,育才中学善于、乐于创造的灵魂,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里的每一个人。
创造型基地——处处是创造之地
育才中学分管科技教育的孙朝云副校长介绍,学校不仅在校内建立了“生活教育建华实践基地”,还在校外拟筹建一个1000多亩的实践基地,并已与某区签了合约,这将会是重庆市最大的学生实践基地。按照规划,基地里将会建有工厂、农场、科技馆及拓展训练基地等。育才中学的学生,每年可以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除此之外,学校与隆鑫集团还签订了协议,将隆鑫集团研发中心作为学校校外科技教育基地。
创造型文化——天天是创造之时
“豪斯庄园”、“创造社”、“科技创新衽”这些生动的名字都出自育才中学的学生社团。很难想象,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年级,竟然会拥有31个学生社团,社团的主题涵盖科技、理工、文史、生物等各个方面,而科技创新社团就达七、八个之多。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理念和口号,生物科学主题的社团“豪斯庄园”的口号是: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社团活动每周统一定期开展活动,全员参与,自主选择。社团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社团活动让想要做科研的同学在课堂之外随时都可以带着兴趣,在集体中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技创新。每个社团都配备了辅导教师、还有学科竞赛教练组和理化生实验辅导教师等,并不定期开展科技教育专项工作研究等活动。
创造型人才——人人是创造之人
为了将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彻底贯彻到校园生活中,育才中学成立了科技活动领导小组,金永校长任组长,谭佐龙书记和孙朝云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其他副校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及教研组长为成员,全校各个部门都参与到科技活动当中。同时,育才中学还配备了专职的科技教育老师,并坚持长期到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学习,提高科研、教育水平。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学校彭国胜老师的发明《有害气体实验仪器》就获得了国家专利。在育才中学,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这种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看到师生们科技创新的一个个脚印和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一幅幅新画面。
今年4月,由重庆市科协、市教委共同主办的“2012年重庆市中小学机器人竞赛”在重庆育才中学举行,学校共获得2座奖杯,5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专项奖的优异成绩。在群众性和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育才中学不仅在传统的创造节中增加了科技活动的项目,而且拟在今年第四季度举办育才“科技节”,将把以科技为主题的创新活动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大学生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对从事独特、新颖且有一定意义的活动的一种自觉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最主要表现为不满足于课堂所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意识。这种意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支撑。这种意识之于大学新生,是隐性而萌动的存在。当代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以前,接受的多是应试型教育,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取得好成绩”、“升入满意的大学”,压抑了自身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发展。进入大学后,面对着广阔的大学时空,生活遭受全新境遇,很多新生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存在误解,加之自我约束能力及辨别力不强,极易在光怪陆离的大学中迷失。同时,大学新生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发展与自我实现需要,潜意识中有着比一般社会同龄更高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以证明过往奋斗的价值。总之一句话描述大学新生的特点,就是:学习的惯性犹在,学习的方向与方式则易摇摆。
2.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期
从上述大学新生的创新意识现状和心理需要特征梳理中可以看出,对于这样一群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强的青年群体,如果我们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阶段伊始就能主动贴合新生刚入学时的思想心理特征及需求,对大学新生心理中积极的一面予以鼓励引导,对消极的一面积极疏导,无疑把握住了新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会对大学新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内容方面应精心设计保证入学教育有料有营养,通过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展现新生“心目中的大学”,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利的外部诱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创新体验,逐步引导学生将对创新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创新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这样才能更为符合学生“胃口”,填补教育“真空”,引导学生迅速确立学院认同、专业认同,进而开启大学四年的求学之路。
3.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3.1与新生心理实际相结合,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项目设计应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贴合新生入学时心理思想特征实际,紧紧抓住新生人心向学的特点而展开。只有主动迎合学生发展需求,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和主动参与。
3.2活动开展重在营造创新氛围,学生参与方式重在感知
利用“首因效应”原理,从学生主体感知出发,强调第一印象,重在创新氛围的营造,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萌生创新意识,为以后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3.3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充分发挥主要团学组织力量除却传统的课堂教育,当代大学校园团学组织等社团的兴盛为搭建开拓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以学生专业学习为依托的精品团学课外活动为学生科技创新培养营造了巨大空间。这些主要团学组织与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优势,“传、帮、带”效应明显。
4.多维度培养工科新生科技创新意识入学教育活动设计
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则重在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创新意识的激发有助于专业兴趣的培养,这与工科专业特点密不可分。入学教育活动开展中,应精心设计、充分整合,从感知、体察、等几个维度上为工科新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4.1感知维度:意识激发
(1)优秀师兄师姐谈
优秀师兄师姐谈活动旨在通过优秀师兄师姐现身说法和新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分享,加强新老生的互动交流,形成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师兄师姐们从自身历程谈起,对新生更有触动意义,促使新生更早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树立心中标杆,尽早做好全面规划。
(2)科技创新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
先进事迹报告会一般主要由科技创新团队介绍项目经验和获奖经历,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团队作战”成功的范本,使同学们更了解学术科技团队从组队到运行的过程,更加了解与识别机会与资源,促使其早日规划创新路线。
(3)创新实践大讲堂
创新实践大讲堂在此泛指邀请大学生涯规划专家、学术领头人、通识教育专家、企业资深HR等嘉宾为学生开办的讲座的统称。此类讲座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使同学们进一步被人格魅力所感召,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引发自我增值的想法和决心。
4.2体察维度:文化感受
(1)科技创新作品展
学校应将高年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获奖作品及科技协会会员平时制作的优秀科技作品进行展出,引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参观学生学术科技作品,促使新生切身感受科技创新的氛围,领略创新创造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学术科技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对大学未来生活确立基本感知,惊奇之余更引发思考。
(2)科技企业文化游
代表声音:
创新转型
汤亮(上海奥盛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总裁):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倡导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这是经济增长、转型创新上重要一点。对于一些“专精特新”企业,政府不仅要在融资上扶持,在科技创新上也要给予一定支持,给企业启发,倡导或引导他们科技创新。同时,这对先进制造业转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有两个建议:一、在转型过程中,企业要耐得住“寂寞”,要在非公企业内倡导这种耐心,有了耐心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抢占“质”高点。二、企业家要有“大海洋”的意识。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在“走出去”的关键期,应该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回报。
刘幸偕(上海高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我认为创新是要把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分开。企业是要出效益的,做创新很难。很多企业的创新产品都是别人的革新产品,真正创新很少。我们要把创新的主体定义为研究院所。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把公共性技术给企业,利用技术革新做新的产品,加快产品革新周期,否则每个企业都从头做,很多钱都是浪费了。企业单打独斗搞科技创新是很难,原创创新是研究院所做的。我们要重新定位,把企业作为核心创新、把研究院所作为科技创新、把大学作为技术理论创新,那么我们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会走得更远。
行业发展
辛春华(上海英硕聚合物材料有限公司 董事长):我们要进一步管理、培育和引导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最近很多行业面临危机,比如乳品行业、能源行业、LED行业。在很多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应该要起到行业引领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行业协会自身发展、运行和管理都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对主管单位的依赖性太强。我认为社会团体可以承接一部分职能,将行业协会的运行管理缺失补平,让行业协会在行业中发挥作用。我有几点建议:一、成立一个行业协会的领导小组,对整个行业协会的发展做个规划。二、对整个行业协会的人才进行培训。三、建立市场、社会、政府整个综合的评价体系。四、登记门槛和退出门槛不要设立太高。
小微企业
顾强(上海云湖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长):现在郊区的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产业较为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缺乏技术和高水平管理。二、原材料成本上涨,税费负担加大,产品的利润空间明显缩小,许多小微企业面临倒闭。三、《新劳动法》出台后,劳资关系反而紧张,而在劳资纠纷中资方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所以现在很多小微企业不愿意继续经营实业。除此之外,这些小微企业还面临融资难、申请土地难、转型升级难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微企业很难留住员工尤其是熟练技术工和年轻人,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我建议: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一定要专注小微企业,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指导 ,政府要从产业规划、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入手,拿出实质性的政策。另外市工商联是否可以牵头组建企业内上下游产业集聚,俗话说“肥水不流外省市的田”。要在行业内发挥大企业的带头作用,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的现状和长远问题。二、根据中央14号文件要求,适当减轻小微企业的税务负担。特别建议将员工工资和社保基金纳入成本,而不是纳入增值税范围。三、针对企业用工难,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和政府要有针对性的担任培训任务。四、流动工不纳入社保范畴,减轻企业负担。
2010年是实现
“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决战之年,也是做好我县科技工作的关键一年。年初,我们明确了2010年的重点任务,制定了科技工作“137”行动计划,即搭建产学研合作一大平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农业和民生领域三大科技创新;重点实施“七大工程”,切实做到早谋划,早准备,早落实。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工作创新发展,尽快实现目标任务,我们将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我县产业科技创新步伐。紧紧围绕我县轻纺、木材加工和照明电器三大传统产业,按照“传统产业品牌化、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着力引进培育和壮大高技术新兴产业,高度重视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巩固和扩大传统产业的市场优势,培育出一批龙头高科技企业和支柱产品。围绕机械制造、电子电器、造纸包装和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特色产品的开发,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及其他资金的大力支持,加大对一批骨干企业和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积极引进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工艺,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加快企业的技改扩建和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做好引、帮、扶工作,在扶优扶强的同时,注重扶持规模小但有前景的企业,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逐步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含量。
二、以平台建设为基础,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体系建设。以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和产学研平台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建设;通过整合全县科研机构资源,共建产学研平台、孵化基地、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提高对接度;以推动软件园、科技园等创新核心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建立以创新为驱动的现代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创新要素,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形成产业创新集群,使高新园区成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重要支撑。
和为高考拼搏的其他“战士”一样,陈光耀会和他们战到深夜,坚守,努力。
和执著于科技创新的其他少年一样,他也会傻傻地问“十万个为什么”,将完整的东西拆得七零八碎,面目全非……
走同一条路,山东省莘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二学生陈光耀却留下了非凡的脚印。
两年高中生活,科技创新作品多达两位数,陈光耀用成绩为青春谱写着华丽的篇章。
陈光耀从小就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细节、小难题都会吸引他的目光。正是他的“心机”,让他观察到家用万能充电器的局限性,才有了2012年斩获“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金奖的小发明――“新型万能充电器”。
“有心,灵感也许会找到你。”陈光耀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生活中灵感无处不在。他第一次萌生尝试科技创新的念头,就是源于杯中的开水凉得太慢。为了克服这种不便,他利用热传导的方法迅速改变水温,设计出一种双层速冷水杯。陈光耀将他的处女作拿给科技辅导老师看,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肯定,这让他收获了极大的信心,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没过多久,陈光耀的第二个小发明就亮相了。作为寄宿生,晚上熄灯之后的查寝变成了一场“猫”与“老鼠”的追逐游戏:熄灯后陈光耀常常打着手电看书,可如果被管理员发现,少则挨批评大则扣分。有一次,他在宿舍打着手电筒看书,由于灯光太强,被宿舍管理员逮个正着,挨了一顿批评。
如果手电光线不那么分散,不就难以被别人发现吗?怎样才能让光线更集中呢?经过一番思考与实验,他巧妙地将凸透镜与手电筒结合,设计了一个聚光手电,再次得到老师的认可。
有心的陈光耀随时随地体验着创新带来的乐趣。看到太阳能热水器水管因冰冻阻断水流,他发明了太阳能户外防冻管;看到体育课上同学们用来锻炼的沙袋有轻有重,携带很不方便,他设计了一个可以任意改变重量的沙袋;看到近视的同学鼻梁上的眼镜很重,他着手发明了一种减压眼镜……不知不觉中,陈光耀的科技创新作品越来越多,他也成了风靡校内外的“发明大王”。
2012年,在第十三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闭幕现场,当陈光耀被授予机器人篮球比赛2VS2中小学组冠军时,有谁会想到这一完美结局背后,饱含了他和同伴们的艰辛付出?
早在2011年9月,学校就组织挑选第十二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参赛选手,高中组机器人比赛主要有机器人篮球比赛2VS2和篮球比赛2VS2两个项目。善于思考、动手能力极强的高一学生陈光耀毫无悬念成为其中一员,和同学王楠组成了学校第一届篮球机器人参赛队。
陈光耀知道,他们必须成功,为学校第一次参加“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来个开门红。
然而在第十二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现场,由于篮球机器人马达烧毁影响了发挥,最终陈光耀和同伴只拿了二等奖。这个结果是大家都没有料想到的,对陈光耀和他的同伴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选择逆流而上,在之后的训练中越挫越勇。
2012年大赛前,在科技老师李纯科、贾瑞坤的指导下,陈光耀和队友王楠花了一年时间对机器人的各个部件、程序、环节进行了细致分析和研究,并通过程序的优化完善机器人的改装。
通过比赛,陈光耀也结识了很多朋友,经常向他们求教。有段时间,由于篮球机器人进球率总提不高,陈光耀和队友觉得非常苦恼:“是不是进球策略的程序编写有问题呢?”陈光耀和队友找老师反馈问题,找朋友探讨、研究。
为了解决问题,陈光耀还常常独自一人来到实验室,实验室内的篮球机器人都不知道被他摸了多少遍,螺丝钉都不知道用了多少盒,钳子、起子都不知道弄坏了多少个……
功夫不负有心人,采纳了老师和朋友们的意见之后,经过反复测试,机器人的程序终于得以完善,进球率明显提高。而在这期间,陈光耀也再次熟悉了机器的每个电子部件、机械部件以及程序的每个细节,对比赛也渐渐胸有成竹。
即便如此,陈光耀仍不放过任何细节的漏洞。比赛前一晚,陈光耀和队友想到进攻和防守机器人需要做足遮光处理,为了购买遮光纸,他们冒着严寒四处打听,直到晚上9点多才买到材料。回到宾馆,陈光耀又和队友调试到凌晨一点才睡,凌晨5点又爬起来确认机器人所有的功能是否正常――这一次,他不想出现一丁点的失误。
考核的一刻终于来临,经过激烈的角逐,陈光耀和他的同伴一举夺得第十三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篮球比赛2VS2中小学组冠军。“这个冠军让我见证了团队的力量。其实只要用心,付出的艰辛一定会有回报。虽然这一次成功了,但以后的路还很长,我还需要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谈到这次获奖的感受,陈光耀谦虚地憧憬着未来。
短短几年时间就有多达两位数的科技创新作品,也许有人会对陈光耀的文化成绩担忧,然而,陈光耀以理科班年级前20名的成绩证实科技创新并不会影响学习成绩。“我一定会继续走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我会在合适的时间,潜心做我该做的事。”
“理论学习是对世间万物的一种思考与探索,而科技创新是对万物规律的一种实践,它们都是思维锻炼的过程。在进行科技创新之前的知识储备是必须的,将二者融合,这是我努力的目标。”谈及学习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联系,陈光耀像一个哲学家,将自己的理解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