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工作适应能力和知识改进效果独特的教育理念。对传统职业教育的现象严重。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职业”很好地体现教学评价体系与高职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就业单位模式特点、体力和职业的想法看上去很专业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没有想到教育改革职业在迅速发展的高等学校优秀的心理素质随着职业体育教育的诞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保持体育教育的特点,从理论的角度和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发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实际需要,体育与健康知识、职业病防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锻炼。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概念
苏联专家提出“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是缩短掌握职业期限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对掌握职业工作质量的一种保证”。一种在工作场所对体育教育的职业教育模式和职业体育教育实践能力的需要,应从实践“教育、职业特点考虑,如目标设定、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归纳。教育教育目标”和“体育”的教育目标充分体现车辙,和相关的职业地位,对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训练的要求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教学内容的需求需要加固后,未来的工作能力,提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佛基础。作为职业体育学校开展体育教育和专业体育竞赛的出发点和可行性、可行。
影响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因素
教师因素。具有“双师型”教师培训的高职院校目标,体育教师如何传授科学的操作内容选择和灵活的“教学”。体育教育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实施还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增强教师学生在商业和技术的深入研究职业特点,不断吸收新知识,发展新的方法。同时,教育,教,体育专业技能和医疗知识、康复锻炼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学生,教师的专业交流,体育教师要充分把握专业特点。往往会产生必要的专家在理职业病过程中。未来的体育特色职业教育和高职学生的方法安装在课程内容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专业,教师领导与指导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对职业病防治功能和行业需求的认识。
学生因素。体育教育是学生体育教育专业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用性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作为职业体育意识的实用程度不高。不同专家的浓度存在明显的体育参与选择和项目要对学生体育的发展性别差异的数量,许多学生有了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专业知识在未来必须预防职业病和身体素质的特别重视。缺乏足够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要深入了解实用职业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育实践习惯,主动开展他们的实际工作。
体育场馆因素。在体育设施、体育教育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体育领域明显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体育运动提供了丰厚的实用性。然而。对高等职业学校发展不平衡,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之间的人均储量远远落后于高职国家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围绕“准职业人”的未来工作要求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实际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在现有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展开。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模式
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生教育、课程、模式、课程、教育目标,职业生涯可以体现职业学校的特点,考核与评价体系。对职业体育的影响不能通过教育的功利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和体育事业是有效的开展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体育教育专业、实用的特点,构建了职业发展,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有下面这些教学模式。
“2+1”模式。一年或一个学期开放教育,通过长期的选择和基础课程和专业特点分类需求的体育选项课。设置长期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个模型的了解。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2”模式。这是设置的教学模式,教育的选择,对学生在未来效用的设置特点,在学校组织后。在体育教育目标的职业体育运动习惯、兴趣、休闲体育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中分析,素质拓展训练、休闲体育技能、岗位核心素质。并提供合适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一个起点。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3+1”模式。首先,长期的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建立,学生选择选修课的兴趣爱好,通过这些项目的运动学习,并建立了培训学员的方法可以掌握职业病防治的基本知识。良好的终身体育的效用理论和真正的体育教育专业术语,我读这篇文章,与职业教育模式兴趣的基础上,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特点来设定未来工作的职业特点,现代以人为本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一步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兴趣。这是建立终身体育思想的一个很好的基础的方式。
“体育俱乐部”模式。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教师提高灵活实用的职业适应安排培训目标,在教育过程中体育俱乐部课程的现状。对课外活动的整合。帮助学生实现它需要所有的“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教育研究学校的目标,大学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俱乐部成熟相比,在俱乐部模式高职教育的特点也被不断的探索出来。
论文关键词:“三师型”教师;建设;现状;必要性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内涵
在明确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一般,必须符合教师的一般要求。即具备思品、文化、身心、专业、教育、管理六大模块的基本素养,而每个素质模块又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反映教师本质特征的教育模块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专业模块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二者缺一不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特殊,必须符合职业院校教师的特殊要求,即满足“职业针对性”的特殊要求,理论上要针对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的专门理论知识,实践上要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活动。本文探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在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具有一般性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对“三师型”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的,也就是说“三师型”教师不但具有一般性教师的素质,更具有我们所强调内容的素质和能力。简单来说,“三师型”教师队伍应该是一种具有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三师型”教师,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三师型”教师是指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职教师资严格按照“三师型”教师来要求的,除了强调具有教师和专业技师(律师、会计师、医师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外,尤其强调真正的“三师型”教师不是教师和工程师和就业指导师这三者的线性叠加,而是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以及就业指导能力的三维一体化的具体统一。在这个三维实践中以完成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任务为切入点,不断渗透、开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良好的服务。指明方向。因此说,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将是“三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内涵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三师型”教师可以改变目前职业学校中专业知识由专业教师来任教,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由实验教师来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由学工处或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做到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三位一体,实现1>1+1+1的效果。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测试,人才测评。个性化创业”的一体化、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
由此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不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职业指导师进行组合,而是在“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甚至可以说“三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师资建设内容进行的一种必要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在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方面的需要,也将为职业院校培养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专业功底与职业技能扎实、能够从多角度指导学生成长的师资队伍与管理人员队伍,以优质的人才资源形成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非常少,据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30岁以下的“双师型”教师有811人,占32.34%;31-40岁的“双师型”教师有564人,占38.22%;41岁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有306人。占21.12%。而具有“三师型”教师能力或者资格水平的仅仅有60多人,占到9.32%。由此不难发现,中青年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活力,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既缺乏专业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也缺乏职业指导能力,显然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三师型”教师还任重道远。
还有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据对江西省部分中职、高职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来看,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有9人,占0.66%,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的有219人,占16.09%,而学士学位的有1049人,占77.08%。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5人,占0.37%,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有589人,占43.27%,而具有中级职称的有767人,占56.36%。在职业院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偏少,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显然这样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具备培养“三师型”教师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
实践课教师从事的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教学既要善于示范、演示,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操作原理和过程讲解给学生听,学生要学会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技能,因此,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实践课教师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调研中。很多实践课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弱,且实践技能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造成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不断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编制紧张,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一线参加培训和锻炼:二是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学校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造成双师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三是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原有的一些双师教师。由于未能及时地接受、消化和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或因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表现为由强变弱。
(三)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职业指导能力
很多职业院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根据数据调查,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3.05%,他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到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专业实践水平有限,如果谈到他们是否能够引领他们教育的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指导学生按照行业职业规章办事,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规章,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这些要求恐怕是勉为其难了。
三、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与加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规模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三师型”教师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基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需要,“三师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无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经济,是超越于工业经济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其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最重要的国力。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分工日益繁杂,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思想水平,也应该具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应该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统一,从而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技能的最佳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从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职业院校的一般性教师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高端人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如果一个职业院校仅仅有一个或者几个“三师型”教师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对我国整体的职业教育来讲,必须大力培养“三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应十分重视在保证教师个体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群体效应,提高教育质量。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院校的根本,是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是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是职业院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否则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是充分信任、全面要求、选拔与培养相结合:“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是以学术梯队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条件,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件是改善、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优化社会和学校方面的精神环境及物质环境。总之,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将被人们视为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和根本保证。
(三)“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看所具备的实训、实习条件及各种设施;“软件”主要看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指导、职业指导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指导不够,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浮于表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各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在于有效地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缩短上岗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并且对所学专业有科学和合理的认识。“三师型”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如何选择专业及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如何择业等方面进行全程、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师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能力,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完善职业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这主要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此种需要暗含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型实用人才跨越在科学研究型人才和直接操作型人才之间,既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又需要面向生产和管理的一线,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职能是将科学研究、技能提升贯穿、转化为现实产品和具体的应用:二是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可以增加青年学生的受教育年限,将就业时间延长,客观上减少了进入工作领域的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为部门、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开拓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稳妥转移,缓解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劳动力富余问题,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在需要说的是,如何完善这两个功能呢?让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既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加强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认识,而“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完善职业教育这两个功能而提出的,“三师型”教师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从而延长学生的就业时间和空间,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它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瞄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三师型”教师具有职业性和综合性的特质,他们最了解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环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专业:能及时洞察预测行业的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他们能使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说,“三师型”教师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为了了解建筑单位对职业英语能力的要求和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调研经验,依据需求分析理论,综合设计调查问题,并分别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和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各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
二、调查对象
参与问卷调查的分别有: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和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的学生(189人),该校从事建筑类英语教学的教师(14人),长沙、广州和深圳等地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25人)。有效问卷分别是161份、14份和25份。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关于学生的调查结果
(1)学生对建筑行业英语课程的认识
首先,有43.48%的学生认为学习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对将来英语方面的职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学习建筑行业英语课程非常重要和一般重要的学生分别占26.71%和28.57%。可见,认为学习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对将来英语方面的职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生人数没有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
其次,只有15.53%的学生比较清楚将来工作所要求的职业英语能力,大致有31.06%的学生基本清楚将来工作所要求的职业英语能力,还有42.24%的学生完全不清楚将来工作所要求的职业英语能力。可见,大部分学生知道学习建筑行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但真正了解将来工作所要求的职业英语能力的学生并不多。
(2)学生学习建筑行业英语的现状
建筑行业英语属于行业英语,在第一学期所学的基础英语中很少涉及有关建筑专业的英语词汇,学生也习惯于用基础英语的意义理解有关建筑专业的英语词汇,这样比较容易造成词汇理解的偏差甚至出现词汇理解的错误。根据问卷调查可知,37.27%的学生存在生词量大、缺乏有效记忆的问题,24.22%的学生存在词汇量少、难以开口进行交流的问题。可见,大部分学生的建筑行业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2.关于教师的调查结果
(1)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建筑行业英语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往往至关重要。根据调查问卷可知,学校具有本科学历的英语教师占57.1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英语教师占42.86%。虽然这些英语教师既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从事英语教学的资格,但遗憾的是,在这些英语教师中无一人同时具有英语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双重学历,甚至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英语教师(57.14%)认为自己不太熟悉有关建筑的专业知识。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和建筑专业实践技能的缺乏,这些英语教师在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2)英语教师对建筑行业英语课程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认识
根据调查问卷可知,有将近一半的英语教师(46.67%)认为自己不太了解建筑行业英语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参与调查问卷的所有英语教师(14人)均认为要较好地进行建筑行业英语的教学,就必须进行建筑专业的相关培训。可见,无论是职业学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是日益突出的职业英语学习者的需求,都迫切要求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尽快向职业英语教师转化和发展。
(3)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有80%的英语教师选择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方式。可见,在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教师,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未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在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有80%的教师采用“翻译讲解法”,于是,建筑行业英语课成了书面翻译实践课程。最后,在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有71.4%的教师仍把“粉笔+黑板”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师只有21.43%。可见,大多数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的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教法单一,这直接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降低,严重影响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英语教师采用的考核方法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有高达71.43%的英语教师采用闭卷纸质考试,采用口试和笔试两者结合的考核方法的教师只占21.43%。这表明职业学校建筑英语课程的考核多以试卷考核的方式进行,只把重点放在笔头翻译方面,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建筑行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可见,考核方式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语言实践,导致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总之,单一的成绩测试作为评价学生建筑行业英语学习水平的方法既不全面,也不科学。
3.关于企业的调查结果
(1)企业对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实用价值的看法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有88%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对从事建筑工程工作很有实用价值或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只有8%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建筑行业英语课程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可见,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对建筑专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将来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建筑单位对人才在英语方面的职业能力要求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有44%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职业英语的“听、说”能力。“听、说”能力是用人单位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此外,建筑单位还希望职业学校毕业生能通过专业英语学习较好地运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操作进口设备。这要求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课程不仅要重视职业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更要兼顾职业英语阅读及翻译能力的强化。
(3)建筑单位对建筑行业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有80%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要围绕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设置建筑行业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有16%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设置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可见,建筑单位希望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和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紧密结合。他们认为建筑行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以建筑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需求及职业学校毕业生对英语的需求为依据,因此,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建筑专业特色相结合,在提高英语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开设建筑行业英语课程。
(4)在建筑工作中运用建筑行业英语技能的情况
如图1所示,56%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看懂建筑专业英文文献和英文业务资料的能力。32%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建筑工作岗位上应具备的职业英语技能是:运用英语与外籍客户进行口语交流。12%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备运用建筑专业英语的相关词汇绘制有英文注解的建筑图纸的能力。
随着国际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很多大型土木工程企业逐步面向国际市场。显而易见,从事国际建筑承包工程需要懂英语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在国际建筑市场从事承包工程的建筑公司大多采用聘请翻译的方式解决语言问题。但翻译往往不懂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而能看懂英文标书、可从事国际招标和投标的技术人员远远满足不了建筑公司对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建筑工程一线迫切需要一批既懂英语,又懂建筑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工作人员,以满足建筑公司的需要。
【关词】助产士;职业暴露;防护;依从性;综合预防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3-1920-02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
到目前为止,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种[1]。国外研究显示:在最具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第二位[2]。分娩室工作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助产士在产程监测、接生过程中极易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在给产妇进行会阴神经干阻滞麻醉、会阴缝合、抽脐带血、注射催产素等操作时易发生针刺伤。为了解助产士的职业安全,通过分析助产士职业暴露现状,探讨防范措施,以降低助产士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就助产士职业暴露的现状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取近10年来在我院妇产科产房一直从事助产工作最少达2年的助产士38名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中现在仍在临床的助产士23名,已转换其他工作的助产士9名,已退休助产士6名。年23~65岁,平均年35岁。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开放式的问卷调查表,对入选的助产士进行过去助产工作中所发生的职业暴露展开回顾。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的年限;助产工作中发生的针刺伤及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污染的情况(污染物、污染的部位、污染的程度),采取的紧急防护措施,产妇化验情况,明确化验后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上报情况,职业暴露知识了解情况,在临床工作中执行自身防护的依从性。发放调查表38份,回收率100%。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处理:对收回的每份调查问卷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筛除。采用SPSS12.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职业暴露发生率:38名助产士每人都发生过某种程度的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污染,发生率100%;曾被羊水淋浴污染全身的助产士有3名,占7.89%;被血液溅到额头、眼睛内、脸上的助产士有27名,占71.1%;在接产时由于手套破损被污染手指的助产士25名,占65.79%;缝合会阴切口时被缝针刺伤的助产士有31名,占81.58%;在会阴阻滞麻醉操作时发生针刺伤的助产士有5名,占13.16%;在注射催产素、静脉输液及处理污染用物时发生针刺伤的助产士有16名,占42.1%;在清洗接产用过的器械时被污水(器械中有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溅到额头、眼睛内、脸上被污染的助产士有29名,占76.32%。
2.2职业暴露上报率:发生羊水、阴道分泌物污染的助产士几乎都是助产士自行处理后未上报,上报率为0;发生血液污染的助产士有报告8名,占21.05%,报告的原因是血液污染到眼睛或伤口;发生针刺伤的助产士有报告5名,占13.16%,报告原因是知道产妇化验情况乙肝阳性或性病。
2.3职业暴露低报告原因:⑴发生的污染较轻,认为无需报告;⑵孕产妇化验结果正常,无需报告;⑶上报对已发生的职业暴露没有帮助;⑷不知向谁报告;⑸当时工作忙,来不及报告;⑹自已抗体阳性,有抵抗力;⑺担心报告后检验报告证实已被传染,同事会孤立自已。
2.4职业暴露发生后上报,得到处理情况:1例被急产分娩的吸毒产妇血液污染的助产士上报后,30分钟内服用药物预防,产后产妇化验结果正常;2例被梅毒产妇血液污染的助产士上报后,12小时内助产士自已购买长效青霉素肌注;1例被乙肝阳性产妇血液污染的助产士上报后,因自已乙肝抗体阳性未作处理。其他发生血液污染的助产士上报后,眼睛黏膜被暴露者自行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冼;针刺伤伤口血液暴露者自行用大量流动水冲冼伤口,用0.5%碘伏或碘酒、酒精进行消毒后包扎伤口。
2.5执行自身防护的依从性:接触产妇前后均洗手的助产士为0,有时洗手21名,占55.26%;经常洗手17名,占44.73%。在进行有潜在体液、血液接触(如为产妇查宫缩、查胎位、听胎心)操作时每次戴手套为0;偶尔戴手套13名,占34.21%,从来不戴手套23名,占60.53%,经常戴手套2名,占5.26%。
2.5接受相关血源性疾病知识培训情况:医院集中培训29名,占76.31%,科室培训25名,占65.79%,相互间交流3名,占7.89%。
3对策
有研究表明,被污染锐器刺伤1次,感染HIV的危险性为0.3%,感染乙肝的机会为10%~33%(未注射疫苗者),感染丙肝的机会为1.2%~10%[3]。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而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4]。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患者已现猛增趋势[5]。可见助产士正面临着职业暴露的危险,应引起我们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助产士工作量大、职业特殊,接产过程中长时间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而且产前、产后2小时还有大量的医疗护理工作,因此助产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威胁。
3.1自身防护势在必行:发生职业暴露后,调查中可知助产士在进行有潜在体液、血液接触操作时戴手套的人不多,接触产妇前后均洗手的助产士也不多,这说明只有少部分助产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进行自我防护,大多数助产士防护意识淡漠。而且大部分助产士在发生职业暴露时,不是及时上报,以获得咨询、帮助、进行相应的处理,而是存在着侥幸心理:(1)一部分助产士认为发生的污染较轻。因为接触到的血液、羊水量少,立即采取清洁、消毒等紧急防护措施,不会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2)孕产妇化验结果,如果正常则为安全;(3)产妇只有乙肝阳性,而自已也正好是乙肝抗体阳性,认为有抵抗力。根据《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指导原则》推荐,在进行护理操作中,对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等暴露危险时,医护人员应戴手套及具有防渗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还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有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6],所以完善的防护措施可以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产妇化验结果正常,但也应考虑有时窗口期血清学检查可以是阴性的,一些孕产妇的乙型肝炎抗原抗体、血性病学化验是怀孕后不久化验,,距离 分娩已有几个月的时间差,而这几个月的空白往往就被忽略,视为安全;而且化验结果有时也存在着极不可靠因素;甚至有时产妇根本毫无化验结果。这些潜在的风险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被想当然认为是安全的,往往导致严重后果。通过提高助产士职业暴露防护教育的依从性,感染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让助产士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自觉执行预防措施的前提。有研究表明[7]:要达到减少暴露发生的目的,对于护士进行培训教育必须是持久的,而不是一次或几次就可以减少暴露的发生。这提示护士接受职业防护教育并形成稳定的职业行为意义重大。要特别强调医院进行督导作用,不断强化防护知识,使助产士充分认识自身防护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助产士在工作中自身防护的依从性。
3.2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
3.2.1锐器盒的配备: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是避免或减少锐器刺伤的有效方法,尽量避免手与锐器的直接接触,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概率。注射器用后严禁回收或取下针头,而直接丢入锐器盒中统一焚烧。
3.2.2清洗锐器的设备配置:清洗器械使用超声波自动清洗器,而无需用手直接清洗;锐器装入锐器盒内为避免收集废物时被锐器刺伤,应用钳子夹取锐器进行收集。
3.2.3防护装备的配备:每位助产士应配置有防护眼镜,防护衣裤,防护鞋子等。
3.3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上报体系:建立上报体系,使助产士在发生意外的职业暴露后能得到及时的咨询、帮助、进行相应的处理,还有利于管理者定期分析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从而不断寻求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改进现有的防护措施,以减少职业感染的危险。
3.4做好职业暴露后的心理疏导: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上报,及时给予有力的帮助,医院和科室的管理者要为职业暴露者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流程。 对暴露后人群进行心理咨询、疏导,以减轻她们的心理负担,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TarantolaA.Lesrisquesinfectieux apres axpositionprofession- nelle auxliqides biologiques[J].Hygienes,2003,42:1497.
[2]Beltrami EM,Williams IT,Shapiro CN,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J]. ClinicalMicrobiology, 2000,13(3):385.
[3]Gershon RR,Pearse L,Grimes M,et al.Theimpact of multifocused inter-ventions on sharps injury rates at an acute-carehospital[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1999,20(12):806.
[4]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 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
[5]殷大奎.认清形势 加强预防 控制艾滋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0(1):35.
[6]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7]Puro V,Carli GD,Petrosillo N.Risk of exposure to blood-borne infec- tion for Italian healthcare workers by job category and work area[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1,4:206.
[关键词]职业教育 应用性课程 理论研究 现状
[作者简介]敬鸿彬(1977- ),男,四川南部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多元文化与职业教育;姜照雯(1990-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四川 成都 61006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引言
我国职教在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在对国外职教思想的借鉴之余,自身理论发展还很薄弱,职业教育原理体系还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课程论的系统研究也是如此,职业教育课程理论面临着如何构建自身特有逻辑的难题。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是指建立在某些理论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理论具有自身体系或逻辑构建的,有一定影响和普遍价值意义。而课程理论的研究中包括了以几种理论为对象的元研究以及以某一理论为主进行的应用性研究。对这种应用性研究的分析和总结的需求是迫切而必要的。本研究介绍了2002年至2012年十年间我国关于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应用性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状况。本文属于职教课程理论研究中元研究中的课程理论的特征与演变的研究,以理论应用性研究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状况和特征。
二、研究结果总述
本文将应用性研究分为了五个类别:以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研究;学科与实践话语体系为争的理论研究;技术学范式的理论研究;某一理论流派或职教学家的理论研究;除此四类外的其他理论研究。将此五类文献以时间为线索陈列结果如下表:
2001~2012年文献检索结果
(此处有表)
针对就业、能力、工作过程的三种理论研究的导向即是我国现在课程模式探讨的三种导向,也是课程开发的三种倾向。目前极力在发展的是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的应用。其“学习领域”和“项目教学”在2010年至2012年中的研究成果颇丰,也说明学者对其足够重视。其源于工作体系是职业教育的根源,以及对职业、能力导向的弥补,重视学生在工作情境中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从这几种导向反面进行反思性论述的文献也显得特别引人注意,其批判了能力本位以培养职业岗位直接相关的能力为核心的弊端,提出以人文本的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追求。由上表的每列来看,工作导向和能力导向的职教课程理论研究是文献篇数幅度波动较大的,前者是呈关注度急剧上升趋势而后者却是逐年下降。
学科与实践话语的竞争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双元制和能力本位教育的传入就已经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领域开始了。其竞争的形态由早期基于“数量”发展至基于“逻辑”的竞争。这种逻辑的竞争是站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构建的高度上来看的,从二元分裂到一度强调实践再到整合的趋势。从上表来看学科与职教话语体系和理论流派及职教家的理论研究比较稳定,幅度较小,说明其关注是一直持续的,是职教课程的研究点但其热度一般。
就业导向与技术学的研究也是断断续续的,但从研究的价值来看技术学的理论研究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技术学属于我国职教理论的三大范式之一,特别是技术哲学对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定位意义。其作为职教课程的研究范式还有极大的挖掘潜力。相反,就业导向其本身就存在局限性,深度也有限。
三、研究结果分述
除了2005~2006年是能力导向篇数最多外,2007~2012都是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研究为最多,与其他理论研究相比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研究发展得最旺盛,而通过理论流派及职教家的理论研究来充实职教课程研究也是一直以来的重要手段。而学科与职教话语体系较次之。研究最少的是技术学、就业导向的课程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研究是近年来的关注点,下面将主要以工作过程导向理论研究为线索对近十年各类理论研究发展情况进行发展性的分述。
(一)工作过程导向及课程模式
工作过程导向的研究从2002年至2012年一直都是学者研究的关注点,并且其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我国这十年关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研究经历了从最先引进探讨我国职教课程存在的问题到应用到具体学科再到课程的开发上。从刚开始对问题和科目应用的探索式研究和个别应用,发展到课程开发的本土化和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导向的研究无疑越来越深入和实际。从早期面临高职规模急剧扩大但就业率低、“顺三角”课程弊端等问题上,2005年有学者探讨如何将“工作过程”理念融入高职的课程设置中的对策性研究。2007年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入手,探讨工作过程更为实际的课程价值,这就将工作过程引入职教课程从整体上的探讨到课程实施上来了。“如果说工作过程导向是从课程上来讲的,那么行动导向则是针对教学问题的工作过程的引入了。”2007年学者提出的“多元整合”课程观下的适应多元、多变高新技术时代的行动导向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弥补了我国以往教学重科学知识、轻实践的问题,是“工作过程导向”的本土化延伸。2007年后更多的学者开始探讨工作过程导向具体的课程组织、课程模式等的课程开发研究与这一导向的结合。学者认为突出组织是理解学科、课程发展和职业能力形成的桥梁,应当依据工作组织设计课程组织。并将工作导向融入进职教课程改革中,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和内容围绕工作过程。其后出现以专门探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硕士论文。2010至2012年关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文献研究数量比往年急剧增多。
工作过程导向在教学模式上的延伸且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是“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最先由姜大源教授引入,2007年后,继而有学者系统介绍了“学习领域”课程理念,并对德国基于此的教学大纲进行评述,启示我国建立以培养关键能力为目标,强调实践、实用的模块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等。学者最先对“学习领域”在德国课程改革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关注,探讨学习领域改革背、理论与工作(行动)导向理论的联系及其实践,之后也有学者引入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要素分析及与行动领域如何转化的三阶段理论。还有学者就学习领域的实施对教师素质、学校教学条件、教学准备及方法等展开调查,更深入地了解到具体实践中的师生态度。“项目课程”源于16世纪末意大利工程学教育和建筑学教育运动中的专门教育方法“项目”,后来随着工程学教学的发展,1918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William H.Kilpatrick首次提出项目学习的概念,1971年德国将项目课程列入了课程表。而我国是在2003年开始广泛关注“项目”研究,尤为显著的是徐国庆教授“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课程中关于项目课程的研究成果。
(二)工作过程导向与技术学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中,工作本位学习理论又是工作工程导向的重要研究方面。国内最早提出“工作本位学习”概念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石伟平教授,其后徐国庆教授从技术的特征出发,提出经验知识与技能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重要位置和实训对个体技术能力形成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引起了学者对技术学范式的关注。2004年江群翔、肖化移谈到了以技术知识的工作逻辑来组织课程,其提出了技术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关于自然科学的综合。与徐国庆一样,他们都强调了技术不是单纯的科学理论的应用,而是知识、能力、物质、手段的综合,都看到了实践在技能形成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开拓出了以工作逻辑来探讨职业教育课程逻辑的先例。与此相应的,技术学的范式逐渐在职教课程研究领域中建立起来,并引起了学者对技术学研究的重视。但是技术学理论的研究一直未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2004年后研究篇数都极少。
(三)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学科话语体系与理论流派及职教学家思想研究的变化
2007年前后工作导向的职教课程研究关注强度的差异反映了职教课程理论研究大环境的变化,同时它也在促使着这样的变化。这一环境的变化就是我国职教课程学科与实践话语体系之争的结果取向。学科与职教话语体系之争一直是职教课程的关注点。早在2004年徐国庆就提到职教课程的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等。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这无疑又促进了实践在职教课程中的地位。2006年姜大源就提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伴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过程,这明确显示出工作过程导向对学科与实践话语体系之争的影响。2007年宁赛飞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等都在表明职教课程越倾向于实践话语体系的趋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同样是2007年,理论流派及职教学家的理论研究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2007年及以前大多都是以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为主,还有建构主义、终身教育理论。此时的研究大多在关注到成绩与学科和学生主体,立足于职教学生技能培养及课程开发上很少。在终身教育理论下提出课程目标设置遵循人本性原则,课程设置的“并行”与“优化”,让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学习等;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目标建设。2007年后职教课程话语体系向实践偏向后,其理论研究也在进行变化。情境理论的引入强调课程承载的学生经验和教育意义;职教前辈黄炎培先生提出的科学性、社会性、适应性再次受到关注,学者提出高职的专业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根据,适应区域发展特点,注重实训;同时也引入了国外实践性课程,以期对我国职教课程有所启示。这些文献将目光都投在了职教课程的社会性、学生经验、实训教育上。
(四)工作过程导向与就业导向、能力导向
相比之下就业导向和能力导向的研究较显冷落,但这三个导向都是互为关联的。研究工作过程导向必定与职业相关,职业与就业是不可分割的,而工作也离不开个体,其能力研究是绝不能忽视的。关于能力导向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能力本位课程的研究。基于能力本位课程观下的课程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北美的CBE。2005年宋伟具体阐释了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含义、发展、相关课程模式及其对我国课程设置的启示,提出职教课程开发的“原则”。与能力本位相关的还有将其应用到具体学科中的研究、探讨职教课程改革的研究。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能力本位的质疑声,人们对CBE的狭隘理解、工具理性在课程中的体现和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除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职业能力的研究,2008年陈兰剑的和庞世俊都从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观上定位职教课程的设置和个体的发展。这种综合观也是职教课程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能力与工作过程导向中会涉及到就业相关问题所以单独以就业为导向的研究日趋减少。
四、结语
这五种类别中以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研究最多,技术学范式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虽然为学者所强调,但对其的研究甚少,是今后丰富职教课程研究的潜力所在。职教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工作过程导向研究的文献逐年增多,可见得其重视程度高,而就业和能力导向的理论研究一些被融入工作过程导向的研究中一些则由于自身弊端而逐渐少受关注。学科话语和实践话语之争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学者探讨的对象,同时也表现出倾向于实践话语体系的明朗化态势,这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研究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应当相互补充,以合适的比例进行课程的设置。理论流派及职教学家的思想研究也由于两种话语体系的倾向不同在2007年前后发生变化,2007年前的倾向于学科话语体系时以多元智力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2007年后倾向于实践话语体系时又逐步向情境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倾斜,并出现了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如综合职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等研究倾向。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从工作组织到课程组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组织观[J].教育科学,2008(6).
[3]徐国庆.技术的本质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2(1).
[4]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山东省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区20岁以上的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胶东地区5个城市20岁以上的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60份(青岛1820份,烟台1530份,威海980份,潍坊1360份,日照870份),回收有效问卷62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8%。
二、结果与分析
1.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
胶东半岛是以青岛、烟台等沿海开放城市为主,在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然而,胶东地区的大众体育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和动机不够积极。调查发现: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中很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7%,对体育运动持一般态度的占32%,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占11%。有65%的职业女性知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30%的女性不太了解其具体内容,还有5%根本就没听说过。可见,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大约有1/3左右的职业女性不理解体育健身的意义,因此忽略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她们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来做家务活,照顾孩子而不是选择体育健身活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胶东地区的职业女性体育健身的意识不强,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2.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
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市职业女性所选择从事的体育健身项目特点为,运动量较小、节奏感强,对抗性小、趣味性强,这也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呈现出一致性。职业女性进行体育健身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缓解工作压力。选择跑步作为健身项目的最多占32.7%、其次是健美操占19.2%,交谊舞、小球、游泳共占36.8%,器械和户外运动占比例较少只占9.2%,其他的占2.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女性选择体育健身的项目更加多元化,体育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职业女性所接受。
3.每次参加体育健身的时间
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从参加体育锻炼时间调查的结果发现: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每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早上和晚上,健身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占27%,1-2个小时之间的占53%,30分钟至1小时的占13%,30分钟以下的占7%。由此可见,大部分职业女性选择锻炼的时间在早上或者晚上,具体锻炼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职业女性由于工作的压力大,很少选择在工作时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即使在双休日她们也更多地愿意选择在家休息或做家务,而不是去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4.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频率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频率是体育锻炼效果的保障,反映出锻炼者对体育健身活动作用和效果的认识。在调查中发现,有22.9%女性平均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有47.9%女性平均每周参加1-3次体育健身活动,有16.6%的女性每月参加1-3次体育活动,8.6%的女性每季参加1-3次体育活动,还有3.7%的女性每年参加体育活动不超过3次。
5.参加体育健身的场所
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是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基本场所。通过对胶东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场所的调查发现:在健身中心和俱乐部锻炼的人数占29%,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职业女性;在不收费的公共场所(公园、广场、社区等)进行健身锻炼的占53%,在单位进行健身锻炼的占12%,另外,还有6%选择在家里锻炼。从职业女性选择健身的空间场所看,大多还是以公共场所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到健身中心和俱乐部去锻炼的这部分群体有很大的扩展空间,这种健身方式深受城市职业年轻女性的喜爱。
6.胶东地区职业女性体育健身的消费水平
从调查中看,有些职业女性常年坚持体育锻炼,保持体型,经常在体育场馆进行健美操、羽毛球等项目的活动,这部分消费支出较为固定,占调查总人数的27%,也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女性在闲暇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在公共场所、住宅小区、公园等处进行体育活动,这部分女性体育活动的消费较少,消费主要投资于体育服装,占总调查人数的56%,另外,还有17%的职业女性基本没有体育消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的运动健身中心和俱乐部不断增多,以满足人们对健身的需要。与过去相比,人们不再是单一地选择在楼前、房后、广场和公园等固定运动场所进行健身活动;有一部分职业女性选择到健身中心或俱乐部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锻炼。调查的结果从侧面反映出,一少部分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消费趋向合理,大部分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消费观模糊不清,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反映出胶东地区体育休闲娱乐业发展较为缓慢。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受城市规模、体育设施建设和经济状况的制约,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不够积极,运动项目的选择、分布极不平衡,多以简单的在公共场所进行的项目为主,每周坚持锻炼3次以上的仅占22.9%,每次锻炼时间超过两小时的占27%,用于体育投资消费的比例不大,体育休闲娱乐业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应引起广大职业女性和城市建设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建议
(1)随着城市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日显不足。因此,应进一步加快胶东地区城市和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建设。
(2)加强对职业女性参加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让她们意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观。同时,要针对职业女性的特点对体育健身活动项目进行指导,进行科学锻炼,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
关键词:行业企业;职业教育;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64
1987年,济源市第一所技工学校成立,每年招生人数不到100人。从1990年起,济源市在梨林镇、承留镇等5所高中设立了职教培训班。在1993年的6月,济源市首次将4个普通班改为职业高中班和劳运下设的技工学校和机械学校,同年3月,济源中等工业学校开工典礼,在市委的支持下建立了第一所中专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济源职业技术学院,1994年实现首次招生,济源职业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济源的职业教育发展已全面展开。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现状
现代企业始终是以个人利益发展为目标,其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理念还不够强,积极主动性不够高,这种现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也是影响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问题。在济源,主要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的多,而企业、行业主动联系学校的少,合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职业教育的培训力度大大加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行业和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对接成为社会产业转型的需要,各类在岗人员需要进行提高训练,下岗人员需要进行再就业培训,这种培训有数量大、时间短、内容新等特点,单纯依靠职业院校的全日制教育不行,仅凭企业行业的力量也是无法满足员工的培训。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与市委组织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合作,实施了“511”培训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等项目,近三年共培训各类人员11280人次。
(二)订单式培养工作初具规模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品牌资源和就业网络资源,实施“工学结合”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研工作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围绕产业发展设置调整专业,按照岗位能力需求开设课程,针对企业生产组织实践教学,围绕社会需求开展技术服务,探索形成了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及推行“订单培养”等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订单式培养,拓宽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其辐射范围已经从济源企业扩展到了国内的相关企业。如学院先后建立了“济钢班”“富士康鸿准模具班”“恒通公司班”,与“济源市煤炭高压开关有限公司”“画龙公司”“联创化工”“河南超凡公司”等80余家企业签署了校企联合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真正实现了校校结合、校企结合,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学校的发展目标。
二、济源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分析
在理论角度上来说,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是有利于企业利益的。可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内部缺乏动力,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
(一)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和发展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校企管理体制、订单班教学模式、技能培训目标和教学评估等多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培训实施系统的素质教育,以及与人力资源、劳工部门、薪酬待遇等方面运行机制相结合,所构建的整个企业教育体制。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制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校企合作模式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流于表面形势,真正建设“学习型企业”还处在起步和初级阶段,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培养员工的职业规划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体系,让企业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缺乏参与职教的内驱力
虽然我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增长方式没有真正从依靠简单重复和廉价劳动力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在动力,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维护校企健康发展。济源市是一个山区面积占63%的山区城市,对于这个63万人口的小城市来说,校企紧密结合显得更为重要。学生毕业后不愿意走出去就业,而是想在本地的企业行业就业,这就对校企结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技能高、能满足企业行业的需要,达到专业对口率高、社会满意度好、学生稳定程度高等,企业行业必须要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双方同共努力,构建双赢的发展目标。
(三)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热情
政府部门要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补偿机制,制定企业行业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计划要与参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强调企业行业责任,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把参与职业教育当成常态化工作来抓,认真履行国务院颁发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相关规定,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组织架构不健全,建设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能
行业要加强组织管理职能,建立各行业标准。政府职能部门应建立一些非市场化的公益性行业组织团体,通过相应的法律监管,在其指导和引导下,有组织地安排行业与企业同步进行。建立桥梁纽带,搭建企业、学校和中介组织机构,为地方政府提供建议和咨询。制定行业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协作办学的规章制度,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意见和建议。
三、结语
2016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770万,就业压力很严峻,但是对技工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技能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很大的挑战,加强企业行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地教育部门要协调好企业、行业、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合理整合资源,找出契合点,促进企业、行业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国 旅游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7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目前还远不能满足我国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美国旅游职业教育为借鉴,比较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以为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1 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旅游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很多学校开设了旅游专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旅游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设置得不够合理。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如课程针对性不强;开设的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交叉严重;课程的学时量不够,无法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理论课过于强调理论,把掌握学科知识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与实践脱节。这种课程体系对于直接走入社会从事旅游业的学生来说,缺乏有效的指导。
1.2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开展旅游职业教育对其自身发展因素欠考虑,导致教学有时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开展。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体现得不充分。没有把实践教学有机地贯穿于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得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从而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3专业师资相对缺乏
当前旅游职业院校的师资相对无法满足旅游专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专业的教师多为后来才接触旅游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大部分是从非旅游管理专业转行过来的,只有小部分毕业于旅游高等院校,但也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教师缺乏旅游专业教学和旅游行业经营的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也只能够局限于自己原来的教学研究领域,不能充分体现旅游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从而也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的能力。
2 美国旅游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失为走向成功的捷径,下面我们以美国的旅游职业教育现状为例,比较一下我们有哪些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
2.1课程设置合理
美国各旅游职业院校课程的设置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学校的旅游专业都开设了如旅游学、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交通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必修课程。除此之外,美国的旅游职业院校还有一些相应的选修课,如会计和统计方面的课程,教给学生控制成本、分析财务状况和财物计划的程序与方法。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学生服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此外,各院校还提供大约1200学时的社会实践机会。美国旅游职业学院开设的课程内容是根据本行业的发展变化及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设计的。
2.2办学目标明确
美国各高等旅游职业院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办学目标,即注重培养具有敬业精神、服务意识的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定位。如美国有的旅游职业院校要求其教育的目标就是根据本行业现状,让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有效操作,学会制订符合旅游行业发展的计划,掌握旅游饭店所需的服务技能,熟悉能够管理现代饭店的各种复杂设施设备,培养学生的现代管理理念等等,学校培养的是走出校门就可以参与到实践工作领域的实用性人才,而不是的只停于理论层面的专家学者式人才。
2.3师资力量强大
在美国,担任旅游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在旅游行业相关部门工作的,或是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这些从旅游行业一线聘得的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基本上都采用具体的案例教学模式,把行业中最新的动态引入课堂的实际教学中,从而丰富课堂的理论教学,因此教学内容实用性和针对性都较强。除此之外,各院校对教师资格还有严格的要求,发达国家的先进的职业学校要求其教师是必须是本专业毕业的,而且还要所习一定的教育学和相当的实践经验。同时,美国旅游职业院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教育设备,拥有完备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及锻炼机会。学生在校学习与将从事的业务可以同时进行,大大提高了社会实践技能。
综上所述,美国的旅游职业教育强调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的根据社会和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设置课程及内容,强调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强大的专业师资队伍等一系列因素为培养出大批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性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这些方面也是亟待我国旅游职业院校改进和提高的。
参考文献
[1]田喜洲.美国的旅游职业教育[J].比较教育,2004.5.
[2]沃斌峰.以西方为参照系审视我国的旅游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11.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教材质量是保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必须实行统一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为职教教材编写、出版提供依据;实行严格、有序、规范的职教教材编写、出版竞争机制和审查、审批制度;大力开展职教教材研究:建立和完善职教教材质量评价机构,建立经常性、中介性、社会化评价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很快,职业教育教材的数量迅速增加.但职业教育教材的质量,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缺陷。作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专业教师对此身有体会。现就职业教育教材数量和质量的现状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点设想,仅供大家参考。
1 现状一:书海中难寻一本合适的教材
每次为新学期所开设课程选取教材的时候,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存在职业学校教材渠道来源多、各种层次的教材都在使用、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等不正常现象。统编教材、部编教材、通用教材等各级各类教材都有。如果说职业教育教材过去是解决有无、齐全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如何强化职业教育教材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教材的改革、建设和创新的问题。随着国外职业教育教材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深入,我国应密切关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和发展趋势.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并形成以职业教育教材为核心的系列化、立体化教材研究和发展体系。
2 现状二:教材编写质量难适应教学需求
2.1编制的质量粗略 由于职业教育教材类别多、数量大、发展快,各编写者、出版社、学校以及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等虽然也有审稿制度,但大多把关不严。一些部门甚至为了追求一己之利,已经不择手段、巧立名目地大量出版职业教育教材,大多数是你抄我、我抄你.甚至在教材中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耽误了学生的学业,误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教材主管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教材的审查、审批制度。具体来说,职业教育教材的研究编写、审查、出版、印刷、发行、选用等.都应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加强其领导。可以建立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出版的申报、竞争制度,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出版的审查、审批制度,职业教育教材的分级、分层次责任管理制度等。
2.2教材内容不适应教学需求 教材大都是从本科教材翻版而来,且编写人员都是从事教学的人员。这些人员对教学很在行,但实际动手能力缺乏,所以编写的教材理论性较强,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学生不感兴趣。繁荣职业教育教材事业,提高教材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是教师充分调动教师与企业设计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建立一支校企相结合的教材编写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家应制定鼓励有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编写出版高质量的教材政策,继续鼓励、支持、帮助他们出版确有特色、确有水平的好教材。同时,落实教材编写工作的各项政策.包括提高教材稿酬,按规定为作者计算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笔者建议,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审查、出版、印刷、发行、选用都应该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又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在国家或有关部门在确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和工艺标准的前提下,公开、公正地向社会,招标编写、出版职业教育教材,由使用教材的部门或学校选择使用国家或部门认可其质量的职业教材,从而形成有序、规范的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出版的竞争机制。
3 现状三:教材内容混乱
目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标准杂而乱,一些职业学校为了片面地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盲目设置专业,造成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编写者、出版者对于职业教育各行各业的规范、标准掌握的尺度不同,认识的水平有限,必然会反映在教材的质量、水平上。我们建议,在条件成熟时,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应出台相应的职业教育或行业分行业、分专业、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标准,类似于国家基础教育的各课程标准,它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更有利于职业教育按照一定的水准有序地发展。因此,应尽快在某些专业或行业进行试点,编写出各专业或行业务课程的标准。
课程标准是职业教育教材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而职业教育教材多样化是大趋势.教材多样化必须以统一的基本要求为前提。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可以组织人员编写示范性职业教育教材.并以此为样本进行推广示范,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材的多样化。统一性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多样化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即在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行教材的多样化.多样化必须坚持课程标准。
在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和职业教育教学中,应尽快引进国外或我国一些行业或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这有利于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和岗位适应性。
4 现状四:监管不利
低略的教材可以冲击市场,这与缺乏必要的市场监管和评价制度有关。有必要成立职业教育教材评价的机构和组织,逐步培育和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开展教材评价活动,建立独立的社会化教材评价体系,以保障职业教育教材评价的长期性和连续性.保障职业教育教材评价的科学性。职业教育教材的质量问题是职业教育教材评价的核心问题。
4.1建立多元化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机制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过去一直是由一部分人或一个组织机构来评价。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本应该是学术管理的事务工作,但其中却掺杂了大量的行政管理,并且行政权力的作用有时大于学术权力。正是由于行政权力起主导作用,并用效率化的行政衡量尺度来要求教材质量评价工作,造成教材质量评价的力量式微、惟行政权力是瞻等不良现象,包括教材质量评价的急功近利、泡沫化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术作假、欺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