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

课程资源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资源的核心

第1篇: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

一、数字资源建设必要性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课程现状如下。

现有的教材以学科知识系统化为课程教学逻辑主线,学问化的课程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不适宜自主学习和项目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所以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根据课程教学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开发课程项目,以任务引领引导学生完成整个学习活动。

缺乏与一体化教材相配套的数字资源,大部分仍局限于文字材料、图片库以及习题库等,虽然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通过动画、仿真或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数字教学资源来讲解一些知识和技能点,但大多不成系列,未能形成一套与教材完全配套的数字资源,且校际资源难以互联共享,缺少整合与合作,利用率低。

现代职业教育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素材,还应具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当前课程教学存在仅能从课本及线路图上进行理解和分析,辅以模拟教具来配合进行机床电气线路检修的教、学、做的现象,无法较好地培养学生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机床电气设备检修的综合职业能力。

因此,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必要结合机床检修课程特色,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整合相应知识、技能,图文、声像并茂,语言风格更贴近学生实际的,具有明显特色的立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本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二、如何有效构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1.广泛调研、统筹规划、科学论证,构建资源建设框架

调研工作在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不同区域的中职院校中展开,以明晰行业企业发展背景与趋势、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等。通过调研,企业和同类职业院校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基本代表着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认识,为本课程建设提出了来自生产和教学第一线的可行性依据。结合大量行业、企业调研结果,课程资源建设组最终确定了五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每个工作任务分解若干学习情境,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容体系。如项目三任务设置如下。

项目三:X62W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

任务一:X62W型万能铣床的初识;

任务二:X62W型万能铣床主轴电动机运行故障的检修;

任务三:X62W型万能铣床进给电动机运行故障的检修;

任务四:冷却泵电动机和照明电路常见故障的检修:

与企业深度合作分析了职业岗位能力,设计了课程资源建设框架。其中主框架由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工作页、技术手册、项目考核、教学评价9大部分构成。

2.分工f作、对接企业、信息技术支撑,实现资源建设创新

资源体系中,教材处于核心地位,在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教材编写思路,教师执笔写作,遇到技术问题随时与企业技术专家探讨,编写完成并讨论定稿后,请企业专家终审。在设计理念上,突出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内容设计完全按照当前机床设备管理所面向的岗位定位、岗位工作任务定位和任务的职业能力定位,展开项目课程的开发。教材结构以CA6140型卧式车床、M7130型平面磨床、X62W型万能铣床、T68型卧式镗床、Z3050型摇臂钻床等5个具体项目为中心,从“企业真实任务”着手,通过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步骤,使学生在一个个贴近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境中学习并完成“任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的目标。

围绕教材开发的数字资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数字形式将教科书相关内容呈现出来,并通过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使用的课程资源。为了使数字资源能够在资源内容、表现形式、使用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教学应用效果,课题组搭建了常用机床电气线路的检修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训平台。采用 “脚本设计、资源制作、资源整合”三段式的开发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动画、三维模型、虚拟仿真等多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以机床电气控制系统为载体的电路分析、调试、检修、考核等工作过程,使本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得到立体化的演示。学习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进行虚拟训练,使技能得到标准化、智能化的模拟训练,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了实际教学需求。

3.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多元评价,促进资源时效性

利用教学资源库和虚拟实训平台,坚持边建边用,通过建用结合促进资源的建设和资源的不断提升与更新,并建立有效机制,鼓励教师使用数字资源进行备课和课堂教学,实现线上教学互动、自主学习,线下实践、巩固、提高,以促进教学改革。

三、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成效

1.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次研究,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 采用了“任务驱动”“情景体验”“分组竞赛”“仿真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专业教学活动的情境。

情景体验案例: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工作环境,把学习任务视为维修工作,模拟角色扮演,重现现场勘查、维修进度分配、调度、维修调试、维修记录等环节。

2.立体式教学框架,为教学增加新的维度和方向

本次研究,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形式设计教学过程,以“理实一体”和“加强实训”为目标,建立了立体式教学框架。教学在一体化教室、模拟设备、虚拟实训平台和真实环境四个层次进行,打造动手能力逐步提高、技能不断完善的学习链节。特别是虚拟实训项目的开发和使用,如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完成X62W型万能铣床的模拟操作、调试检修、训练考核和评价反馈等教学环节,为教和学增加新的维度和方向,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多通道、全方位。

3.校企合作,建立了相关校外实训基地

本次研究,院校和企业紧密接触,校企合作的力度被最大化。通过校企的联动合作,建立了相关校外实训基地,为中职院校引进企业的新技术和优秀人才,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小结

数字化资源建设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创造了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环境,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第2篇: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50-02

IT-based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Resources//CHEN Xinro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poses the necessity, the principles and the approaches of the integration.

Moreover, it is also discussed about how to implement and use the

resources in the student autonomous learn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sent informational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iques;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urri-

culum resources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和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英语课程资源的信息环境发生根本变化,教学资源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正在兴起的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与其他学科相比,英语语言的工具属性和交际性决定了它必须借助学习环境提供文化背景。计算机网络具有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交互系统的优势,能把抽象概念具象化,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能激发学习兴趣,对实现英语教学的信息化更为迫切,课程资源的整合也势在必行。

整合利用英语课程资源,就是对各种媒介的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收集、筛选、整理、转化等,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英语信息支持系统,为创设高效、拟真、开放的自主学习环境提供信息资源基础,为学生自主开展知识建构提供资源保障。目前对于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本科高校关注研究较多。例如:冯霞分析了外语信息的资源结构,以及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并通过实验证明,外语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成绩的提高[1];王林海等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状况[2];对于高职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研究,目前讨论有限,杨修平探讨的重点为网络公共英语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包括数字化外语教学录音、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试题库、试卷库、文献资料库、多媒体教学信息平台等[3]。

2 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院校的学生来源和学习方式与本科生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源广泛,结构复杂,有高中生、中职生、职业高中与技校生以及往届毕业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英语综合素质差,在英语课上,普遍存在词汇量小、听不懂、看不懂、说不出的现象;学生在课堂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上,由于受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习没有目标,不会利用时间,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另外,英语教学的设备条件、教学资源环境,与本科院校也存在很大差距,开设的多媒体语音室数量十分有限。手机、电脑虽然很普及,但很多学生用来玩游戏、看电影、听歌、聊天,真正用来学英语的不多。对教室多媒体设备上教师发送的英语教学课件,学生仅把它当作课外作业,做完题就扔一边,很少有人愿意反复观看。

目前,职业院校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除了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入外,还组织教师参加暑期教学信息化培训,学习微课制作技术,青年教师参加一年一度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以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这一切为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供了条件。

3 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原则

英语课程资源可分为网络资源和非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如网站(外语网站、英语学习网站)、校园外语信息资源库(电子阅览室、网络学习平台、在线课程),非网络课程如纸质材料(书籍、报纸、杂志等)、电子材料(课件、光盘、电子文稿等)。学生普及使用的手机和电脑也是便捷高效的教学信息资源。

面对大量的良莠不齐的课程资源,教师首先要把好质量关,质量意识是所有英语教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其次,要贯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课程资源的实用性。

最后,内容必须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包括学习水平、兴趣选择、就业需求等。

4 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方法

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整合后,我国大学英语教改对外语教学生态系统有三方面本质性的影响: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环境中教师角色、师生关系、学生主体作用等发生改变;课程结构中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学”和“教”并重,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重新整合[4]。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课程资源的整合可分为以下几步。

1)围绕课程内涵,设计课程资源结构。

首先,用生态理念审视英语课程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做系统的分析和整体的协调。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选择、确定资源内容,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包,包括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作品范例、学习参考资源、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活动过程评价量表等。

2)建立教学资源组织结构,分析资源类型,如网络公开课资源、基础英语学习资源、考级培训资源等。

3)建立教学资源的目录结构,如利用HTML文件(.htm)、图形文件(.jpg,.gif)、声音文件(.wav,.mp3,.rm)等系统存储各种信息资源。

4)利用信息技术,采集课程网络教学信息媒体素材。对优秀的声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或直接利用数字多媒体设备采集制作课程资源,如利用“绘声绘影”编辑器制作微课视频文件等。

5)依据教学目标和网络优势,将零乱的课程信息进行科学组织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课件,最终建立课程信息资源库。

6)依据课程资源的导向性,创建系统、实用、共享、可供自由访问的课程信息资源环境,如自主学习中心、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在线课程等各种网络信息系统和学习平台等。

5 英语课程资源的利用

课程资源的整合在方便教学的同时,更大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课程信息资源库。对于掌控力差、内驱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低的高职生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在课堂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多种组织形式和方式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积极的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能有目的地选择学习资源,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2)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创设听说环境。多媒体的优势为人机和人际交流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3)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式自主学习,如设置课前与主题相关的听说练习,完成课前课文单词自读、单词释义、文化背景的了解等,为后续的语篇学习做预习准备。

4)在网络课上组成学习小组,以任务―合作模式开展小组自主学习,如就课文涉及的词汇进行联想记忆,做同步听说练习,就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等,创造一个协作互动的学习氛围。

5)利用班级QQ群、微信朋友圈,推送基础语言练习、英语作文、阅读训练和其他学习任务,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或师生互评。

6)通过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评价,以及学生之间资源的共享特点,师生可以对资源进行积累和更新,促进英语课程资源更趋于多元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效率。

目前,教材依然是高职院校最核心的英语课程信息资源,教师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教学课件等媒介,对教材进行重构,从语言的基本要素如单词拼读、句子结构、语法使用到语篇分析,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然后利用教辅读物,如光盘、练习册等,让学生反复学习,拓展思路,在尝试自主学习时学会学习。

第3篇: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水利工程勘测、水利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组织管理、施工质量监控及管理、工程概预算和招投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一直以来水利类专业学生人数多,课程资源相对紧张,包括教师人数不足,导致师生比例不协调,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实训室不够,不能合理安排学生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基地较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要求。课程资源的紧缺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和难以提高,这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急需解决的一个共同问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如何结合学院现状条件挖掘开发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整体构成

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学条件、教学环境、教师资源、教材资源、习题、教案、视频、课件、工程案例等一切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社会环境、校外实训基地、专业网站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基本资源

本专业建立了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了精品课程空间,及在空间展示的所有基本课程资源,具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课件、习题、视频、试题库、毕业设计课程设计资料等,这些资源的建设严格按学院相关教学管理质量标准进行整理。

1.2特色资源

课程视频。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同时收集整理了一部分特资源,这些视频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校企共同开发,如“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地面灌溉技术”、“渠道灌溉工程技术”、“喷灌工程技术”、“微灌工程技术”等系列教学视频资料,

工程案例。近年专业教师积极对外承担技术服务任务,在灌区续建配套、防洪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国土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规划设计、节水灌溉技术、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技术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配合教学收集整理大量的工程案例、工程图片,在教学上以真实的灌溉排水工程施工与管理项目为载体,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筛选教学内容,删减繁冗的理论基础教学,将工程案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很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开发。依托湖南湘水工程建设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湖南水总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桂阳县水利局等校外实习基地,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程序及行业规范等资源,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从专注书本环境走进模拟生产实训,或者直接参与真实的技术服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了工作实践能力。

1.3拓展资源

为从业后专业资格考证准备,给学生提供专业提升的空间,本课程资源注重后续的职业资格考试进行拓展资源的建设,例如结合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的考试要求开发相关练习题、模拟试卷等资料。除此之外,还提供当前水利工程技术发展的热点和新闻,拓宽学生知识面。

2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点

2.1挖掘开发现有的信息资源潜力

着重完善建设本专业职教新干线专业网站、网络课程空间,构建职教新干线空间网络教学资源库。完善学院网上资源检索系统和网上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查阅各种图书与期刊信息和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加大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清华同方数字图书馆等镜像站点信息量。

2.2建立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资源

在网络课程空间里根据教学设计中提出的资源要求开发课程文本图表素材资源、音频素材资源、图形图像素材资源、动画素材资源、视频素材、仿真软件素材、知识卡片等,课程素材资源能上传至职教新干线。

课程素材资源的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现代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企业员工培训需求,以建设微课程,知识碎片化为手段,基于五分钟课堂的原理,对素材资源按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包装,组合成知识卡片。课程的最小学习单元为知识点、技能点,按知识、技能点设置碎片资源,适用于正式学习、碎片式学习,适应通过各种终端进行微学习的需要,同时碎片按课程、技能、岗位和知识、技能前后搭接关联等诸多元素设置碎片属性,便于组织正常课程教学,形成以行业企业为土壤、建设团队为根系、专业为树干、课程为枝杈、碎片资源为树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资源库。

2.3建设“五对接”特色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根据本专业特点,选取水利水电工程典型工程案例,基于工作过程和技术流程,概化为学习和实训项目,建设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资源素材,实现学习与生产零对接,确保资源库具有实用性。

2.4建设翻转课堂品牌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完成。教学视频里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和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在学生看完教学视频后,设置课前针对性练习。学生对教学视频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完成布置的针对性课前练习,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创设学习工作情境,利用协作、会话等要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活动质量。一般流程如下: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成果交流―反馈评价、访谈表、学习体会、反思日记等的内容。通过翻转课堂学习使学生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师点拨解惑有效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第4篇: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课程目标的要求,开发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完成英语新课程的任务,教师不但要彻底屏弃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而且要明确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并且善于开发课程资源。

一、

新课程目标对教师的要求

1.“三大更新”

(1)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全体学生上,以学生为主体,用极大的热情、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重点还应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抛弃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因此,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当务之急。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为了适应教材的更新,教师需要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及时“充电”,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是吹毛求疵,但绝不能原谅他不学无术。”新教材主张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吸收了说英语国家最新语言形式,这就给施教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必须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语言现象的变迁,因为语言是发展的,新的语言现象不断产生并被容纳吸收。有些语言现象过去很少出现过,而现在出现了,我们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难见到这类句子。针对新的语言现象或与传统教学相抵触的东西,一定要认真思考,查阅有关工具书,分析比较,然后做出最恰当的解释。

其次,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培养适应新教材教法的各种能力。新教材选材的内容面广,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必须广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国内外英语教学的先进成果,教学中善于设置各种教学情景,掌握并采用各种先进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学会制作各种教学课件,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达到最优化程度。

另外,注重语言文化的学习与教学。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及其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所以,作为一种语言的传播者,首先必须尽可能地去学习和了解该语言国家的文化、风格、历史等背景知识,注意对比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差异,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习得的语言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立于不败之地。

(3)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的模式,采用模块式的教学结构,每个教学单元包括“Warm-up”,“Listening”,“Speaking”,“Comprehensive English”,“Reading for interest,” “Writing”六个模块,目的就是要培养听得见、说得出、读得懂、写得来的外语人才。此套教材的特点是:(1)重视语言功能或内容,轻形式,讲求应用性;(2)重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本领的培养;(3)语言能力的习得靠反复地使用,强调在使用中学习语言。此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较,最明显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应用性训练,可由教师根据所在学校的英语教学环境自由搭配,灵活使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显然,要把这套教材按教学要求全面实践,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以及简单渗入听说形式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再者,新教材每个单元均以一个特定话题为中心来展开,题材新颖,时代感强,“听”、“说”模块选材实用,朗朗上口,因此更适宜采用交际法教学或“融入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原来会说英语并不是像他们想象中那样困难,鼓励他们大胆开口,使整个外语教学过程在交际法的氛围中越走越宽。

2.角色的转变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沟通。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其次,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以便师生在和谐快乐的情境中实现“互动”——教与学的共振。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个性品质、人生信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条件下的学习就是罗杰斯所倡导的意义学习,它与认知心理学说所讲的积累性学习不同。意义学习关注内容与学生个人之间的关系,而积累性学习仅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意义学习中,学生整个人(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参加了学习,同时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整个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自主性学习有一个长久的动力。

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既受外部动机的影响,也受内在动机的驱使,自主性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应因人而异,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我国的现实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尽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减少失败的痛苦。教师在教学中应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不要吝啬夸奖、鼓励和赞美的话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学生的进步。

(3)教师的教学任务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上。

对于教师来讲,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习”。要教会学生学习策略,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学习策略。对于学习策略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一般性的、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具体策略;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即学生不仅要拥有策略本身的知识,还要拥有如何调控策略的知识。

(4)教师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众,教师在课堂上使尽浑身解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能偶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自主地探究问题,不能在课堂上积极地讨论,发表见解,提出质疑。新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应变成“导演型”,即教师应设计出学习的各个环节,由学生去自我预习、自我探讨、自我质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学生去归纳、总结知识规律。教师只是个辅导者,它的作用是“导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对学生感到模糊、疑难不解的地方进行有效地点拨、启发。学生是“演员”,教师变成“导演”,学生还可以挤进“导演”的行列,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彻底的发挥。

(5)教师角色要由“警察型”向“民主型”转变。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由“警察型”向“民主型”转变。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创造性地建设一种民主、和谐、充满学术研究气氛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以关怀、关注、理解、赏识的眼光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能大胆地发挥创造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认识过程,要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

3.教师要通力合作

新课程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教师的合作不仅变成可能和现实,而且更是一种工作必需。

(1)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合作首先是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是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合作,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特别是在新课程中一些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而又超越教材的学习内容,给不给学生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这都是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合作。另外,新课程倡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教师群体的相互借鉴合作以及个人的系统理论学习的过程。

(2)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合作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它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特别是发展性更是需要教师通过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新教材更需要教师的合作,因为新教材注重的不是教参,不是现成的课时教案,而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这种实际情况的获得需要多学科的交流、长时间的了解、近距离的观察,在这中间,合作的意义尤为重要。

(4)新课程条件下的老师合作是学生学习的需要。过去教学中,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把学生看成是只管接收知识的容器,注重的是我给了他多少,而较少考虑他实际学到了多少。在新课程条件下,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才是施教的前提,这种兴趣的了解、情况的掌握需要教师的合作。如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可能因为不同的讲授内容、不同的讲课教师有不同的表现,在这里,班主任需要负主要责任,课任教师的合作教育也十分重要。在教育学困生的问题上,更需要所有任课教师施以耐心,辅以爱心,给予共同的关注,才能求得在原来基础上的进步。新课程条件下,随着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成分增大,学生的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合作。

4. 要求使用的教法和学法

(1)任务型教学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T)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推出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是20年来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动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成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

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David Nunan在《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一书中对任务的定义归纳为:任务是自己或他人从事一种有偿或无偿工作;任务是教师控制和调节学习者获得信息并经过思维加工的最后语言输出的一个活动;任务是指联系和理解语言的一个行动或活动,如,听录音、画画等;任务是一系列促进语言学习的工作计划,其具备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工作程度和一系列结果等四个基本特点。

(2)研究性学习

A.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由性、探究性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和方法。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提出新问题,并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B.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开发和实施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教师要善于激疑,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怀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进一步探讨。

2)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

教师应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当好学生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如何形成研究结论等。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学生的行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教材的设计与日常生活完全接轨。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专业局限于对英语语法的滚瓜烂熟、对历届中考题了如指掌。要把观念从“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来教”,要善于把生活融入到课堂上。因此,要真正完成新课标任务的教师要做到大自己的知识面,善于开发课程资源,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1.开发课程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

A.多样性课程资源对英语课程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从不同来源,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

B.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广播电视英语节目、音像制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提供真实的英语运用场景,十分有利于英语学习。

2)报刊杂志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英语文字材料,阅读英语报刊杂志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3)多媒体教学光盘和教师自制教学课件近年来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4)网络学习资源为外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潜力。计算机网络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渠道,更重要的是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资源。

C.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

1)导入新课(lead-in)。利用教学工具,导入新课:一段录相、几幅幻灯片、就能把历史的场景拉到现在,把发生在天边的事呈现在学生眼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们对今天要学什么、怎么学,一下就明白了。

2)语篇理解(discourse comprehension)。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过努力钻研教材,摸索教法,感觉在进行每一单元的语篇理解(即每单元的第一课)时,使用幻灯片,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3)扩大信息量(enlarge information)。在教学中,总是把有关本单元的收集起来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操作步骤大致如下:

要求学生收听、收看新闻报道,并对重要新闻的head line作记录,要求学生养成习惯,坚持下去。

第二天开始上课时,用五分钟时间,进行“news report”,由学生报导新闻,教师作适当的讲解。有必要时,可将一些单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用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分阶段地从网上、英文报刊、杂志上将近期的“hot topic”的有关资料,或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记录下来,归纳整理后印发给学生,以使学生在知识的“量”上得到积累,并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

4)学习语言及语法要点(revise the language points)。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渡过语言关,本人在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时,尽量把死板的语言讲解和自己制作的生动的教学课件结合使用,利用文字、图画及声像给予学生立体的语言刺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复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为句子配上相应的人物头像,使句子看起来生动形象,使枯燥的操练变得有趣味。

D.在使用多种资源辅助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1)与教材配套的、可利用的录像带、光盘极少。教师只能花大量时间从网上下载或购买故事碟,却只截取一小段。

2)利用多媒体辅助语言进行教学时,由于教师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制作的课件也有好有坏。

3)授课时,使用过多的材料,会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效果适得其反。

E.解决上述不足的建议

1)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教学素材,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

2)语言教师要尽快地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要做到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真正掌握、精通。不但要会使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通过认真备课而形成思路,精心设计并构思制作多媒体课件。

3)要打“团体战”。教学素材的收集以及课件的制作,单靠一两个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应该在教研组、备课组中通过集体备课后达成共识,形成教学思路,然后大家一齐努力,一齐动手,制作合格的教学课件。教师和教师之间要“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以促进和优化英语教学。

三、结束语

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新教材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桥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年,第一期

第5篇: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原子物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03-02

原子物理学在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经典物理和微观物理(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连接的纽带与桥梁,更是现代高新尖端技术(光谱学、激光、磁共振等)应用的基础。原子物理学是于20世纪初开始形成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结构的其中一个层次,具体介于分子和原子核之间,其主要内容是原子光谱和原子结构。原子物理学是近代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原子物理学课程教学进行现代化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同时使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材料物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一、原子物理学课程现代化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师讲授在原子物理学这门专业课时,选用的教材大多都是褚圣麟或杨福家先生编写的《原子物理学》,其中有些院校已将原子物理学更名为近代物理学,这样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该门课程的现代化,使其不局限在传统意义的原子物理学课程上。面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其特殊地位,如何结合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发挥该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原子物理学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我校也逐步将原有的原子物理学课程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二、整合知识体系,实现原子物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原子物理学教科书大多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即按照人类认识原子世界的具体过程,从“光谱”这一概念入手组织教学。这种教学的特点是以光谱实验事实为主线,以玻尔的旧量子论为重点,用半经典半量子论的方法讲授课程。但是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学生并不容易掌握,而且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掌握这些不易理解最终又要被量子论修正的理论,看起来确实是没有必要的。因此传统的教学内容有些陈旧并且不易理解,也不能及时反映现代物理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因此必须用新观点和新思想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全新的角度构建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在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原子物理学的教学中,可直接用量子力学的理论研究原子结构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原子中电子的运动都遵循着量子力学的理论,而传统教学中以学生不好理解的旧量子论为基础,再用量子力学修正的做法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可以直接用量子力学的理论来研究原子结构及其规律[1],而将旧量子论仅仅作为一种铺垫。实际教学中,可以先简明扼要地介绍旧量子论的核心内容,而不必过多讲授轨道的概念。可以删除椭圆轨道理论和碱金属原子的原子实极化和轨道贯穿等内容。这样就实现了原子物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现代化的第一步,用最新的量子力学理论成果讲述原子中电子的行为。量子力学理论是从特有的波函数、哈密顿算符以及薛定谔方程等形式化的理论,以高度浓缩的数学形式借鉴了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实际讲授中可以薛定谔方程为主线,由薛定谔方程引入微观粒子的波函数,建立二阶偏微分方程,从而定量描述微观粒子客体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势能表达,建立各种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并求解,向学生阐述这些解的物理意义,并与实验事实相对照,从而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进而把握原子内部结构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要突出德布罗意物质波的统计解释。传统教学内容总是先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和观点看“粒子”和“波”这两个概念,指出二者之间的相互排斥性,然后再引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并强调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客体区别于宏观客体的一种属性。这种讲法常常会使学生产生困惑,觉得微观客体很不可思议,超过了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范围。因此在讲授时可以直接给出对德布罗意波的正确解释,阐明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并非指粒子和波一样弥漫到整个空间,它本质上是粒子位置分布的一种概率波。为了更好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还应当在教学中穿插关于物理学前沿知识的专题,介绍近代物理学中和原子物理相关的最新发展和高新技术。在讲授某些概念和原理时,可适当介绍最新应用成果和科技前沿。例如在讲授原子的能级和激发时,可以详细介绍激光产生的原理、特性以及应用等;在讲到隧道效应时,可以介绍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发展;在讲授X射线的吸收和透射时,可以介绍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的CT技术。增设这些前沿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使内容变得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当今科学与技术、生活的高度融合,开扩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伴随了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并且随着新的实验发现、新模型新理论的建立而不断深入[2]。从历史上看,原子物理学的每次重大突破,都经历着非常复杂曲折的过程,同时闪耀着物理学家创新精神的光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内容,抓住典型的历史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体会创新精神的可贵性,并学习科学家们为了探求客观世界真理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科学品质和创新精神。

三、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入门,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有必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除了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式外,还必须引入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有益的补充[3,4]。在原子物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近代物理实验应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重要的理论和结论都是由实验直接引出的。因此要特别重视近代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近代物理实验,如夫兰克―赫兹实验、塞曼效应等。在实验演示中,可以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认识微观世界的途径。同时,在现有的实验条件允许时,可以让学生先动手做实验,然后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规律,从理论上给予解释,从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创造机会重现当年物理学家们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科学实验与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可以指导学生撰写与课程相关的小论文,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学生的总评成绩。论文的题目可以围绕原子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应用,由学生自己选题、搜索资料并独立撰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创造情境条件

原子物理学课程的内容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尤其是需要运用深奥的数学公式处理问题,因此计算量大,而且物理图像也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受此困扰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如果学生有畏难情绪,那么会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学生的学习、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编辑图文、声音、视频并茂的多媒体辅助课件,使抽象的物理过程和物理图像能够形象化[5],并且可以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制作电子教案,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在教师讲授时创造相关物理情境,让学生可以畅游在物理学的海洋中,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例如在讲到卢瑟福散射实验时可以介绍散射技术的背景和仪器设备;介绍隧道扫描显微镜,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最早的排列原子的“IBM”图片。通过这种直观的展示,能够让学生在课堂随时感受科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他们对创新的渴望和动力。另外可以建立课程的教学网站,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在课堂之外提供给学生更多和更生动的学习资源[6],同时可以增设留言板,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下,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知识,更多地思考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创造客观条件。

原子物理学是20世纪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发展是众多物理学家的思想结晶,其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物理文化内涵。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充分开发原子物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功能,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好地培养材料物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福家.原子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申先甲.谈谈物理学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大学物理,2000,(11):36-40.

[3]高政详.原子物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大学物理,2001,(4):34-37.

[4]郭振华.原子物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物理教育,2002,(9):613-618.

第6篇: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

能力;以终身学习为导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英语互动式学习的原则。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发现,针对新教材的模块化教学,需要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软资源方面传承和摸索创新,对开发较充分的各种教辅材料等硬资源需要再挖掘和合理使用,才能使我们的课堂

教学,特别是对口单招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现有资源指的是新教材、教辅材料、网络与多媒体、音像制品等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正在被广大教师所认识。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处在新老教材衔接的阶段,这一阶段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应先侧重于教材的整合。

一、教材整合的形式

教材的整合也被称为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单元内部教学内容调整

可以根据新课标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补充,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2.单元之间内容调整

单元间内容的调整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备课时对课本做好整体规划,把单元间相联系的内容在备课中做到有机取舍和调整。这样的规划有助于知识内容的系统、授课时间的调控,并最终让教师在课本的利用率上达到高效。

3.教材资源的延伸和拓展

现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多种有效的手段。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拓展与巩固,对达成教学目标大有裨益。比如,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跨文化意识注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然,这样的调整原则首先是要适合学生,学生要易于接受,其次是要符合新课标,符合教学条件。

二、教材整合的原则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教材整合要坚持两个“基于”原则。

1.基于学生实际,整合要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教师要多花时间了解和整理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重组的同时,要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体验入手,设计一些有声有色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Rap、诗歌、录音对白或经典文章,提供背诵材料;以猜谜游戏、单词接龙、Bingo游戏、快速抢答、接力采访比赛、一分钟调查比赛、情景表演等Brainstorming的形式,创造生动有趣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行之有效,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利用板书、板画、演示、多媒体课件等,增强课堂的直观性。

2.基于课堂实际,整合要有效

教材的整合,可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动时间跨度、环节和内容,并不意味着一节整合课是一成不变、处处适用的。从教师的角度讲,可以充分预知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有效任务,可以积极创设教师的示范空间,有效获得学生的认知反馈,并在寻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合力完成教学体验,实现有效教学。

三、英语新教材的特色

英语新教材的编排非常新颖,内容非常丰富,理念非常先进。但是,呈现的内容在深度上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较高的单招学生来

说,显得比较简单。不过,新教材的编排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拓展与延伸的空间。从内容上看,新教材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

1.将语音、语法、词法等语言的使用整合在一起

在老教材中,仅有Grammar部分,对一些基础语音部分有所缺失。新教材把Phonetics, Grammar和 Vocabulary整合到一起,形成

一个体系Language in use。把语音、语法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了有效学习的知识体系。由于现行教材主要以交际功能为主线进行编写,容易产生词汇、语法教学中的疏漏。这种教材的内容整合过程也是转变教学方式的过程,这个体系的建立能有效提升语言教学效率。

2.将生活技能纳入教学体系

新教材中增加了Real life skills模块,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技能渗透。生活技能内容非常广泛,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比如,QQ,E-mail,Application,Saving account,Search engine,Postcard,Writing letter等,体裁非常丰富,非常贴近生活。

四、新教材体现多种资源的整合

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做到以下两个“体现”。

1.体现“生活性”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作为唯一的教

学资源,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材,从不偏离,也不敢偏离。因而忽视生活资源,不敢充分利用文本以外的英语语言知识,使丰富、有效的资源被闲置,课堂教学成为搬运教材和教参的过程。如果我们把英语教学和生活进行“链接”,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比如,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更直观的教材。

2.体现“开放性”

新教材使用“模块”化教学,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们要以开放的思维对教材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既要根据教材内容和

教材特点对教材进行单元内部、单元之间、模块之间的归纳分类和总结,并依据不同的要求,即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进行开放性的重组、整合、拓展。做到用教材教,又不囿于教材。

五、新教材整合的启发与思考

使用新教材半年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对于一节课的内容,如何进行资源的整合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量和深度

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做到有的放矢。

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

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

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

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的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同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题、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缺乏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即单元内的整合。把静态封闭的材料,在动态中转变为师生共同探究的活性

材料。

4.实现教学的多种目标

教学时,把丰富鲜活的素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

我们都清楚,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适合所有层次的学

生。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科学地使用教材,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绍晶.课程整合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9(2).

第7篇: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

1 信息技术、电子白板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涵义

交互式电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是与电脑多媒体和投影机相连的大型交互式显示设备,是一个较好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与人进行多重交互的智能平台。它主要由硬件(白板、投影机、计算机和电子白板笔)及软件(白板操作系统)构成。当投影仪把电脑桌面内容投影到白板上面时,用户可以通过使用电子白板笔、手指或其他设备在白板界面上进行相应的操作。电子白板、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课程整合,就是将电子白板、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在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实现物理高效教学。这样既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模式,还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好地发挥出来。

2 电子白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只有深刻体会和理解电子白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资源整合,才能很好地把握物理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质,知道电子白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实验教学过程,促进物理教学的课程改革,让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新课程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改后,许多物理教师积极投入到实现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来。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随着电子白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显得尤为重要,也必然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3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应用

通过开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探究活动,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 学生通过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能够更加扎实地记住物理概念,体验事物的规律,把握物理学科学习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此,教师上课时,积极调动学生的活跃性,设计好探究性学习的内容,精心准备实验器材,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利用网络、电子白板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并注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创新意识与探究方式。

利用电子白板设计的课单,可以为物理师生互动教学以及参与小组合作等活动提供极大的优势。如在教授“杠杆”时,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画图功能,对杠杆的五要素作出演示,然后对每个学生的演示作出记录,都成为今后教学的素材,也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此外,电子白板还能够对教师的课件进行原始的恢复与保存,这样能够超越原始课堂对教学的限制,使得课堂更为民主,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更好。

充分利用好情景化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物理学中好多情景导入的环节,都可以很好地借助于计算机和电子白板来进行操作和完成。例如,在讲授浮力时,给学生播放水中游泳的鸭子、大海里航行的船只、正在下潜的潜艇、鸡蛋的悬浮与下沉,可以非常形象和生动地描述情节。并且这种方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感官刺激性,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较好地实现边做、边想、边看、边学的良好循环。很好调动兴趣,增强学习乐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充满好奇和兴趣。

利用信息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在问题导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引领下,更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能力,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探究能力的提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如在讲授分子运动论时,液体、气体之间的扩散时间长,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使现象更直观,收到演示达不到的效果。其次,在讲解例题时,各小组之间利用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进行展讲、质疑、补充等活动,瞬间也很精彩。

利用多媒体进行实时反馈和监督 通过拓展作出的练习,是检验物理课题效果的有利办法。但因为时间原因,效果具有滞后性。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电子白板,学生进行练习,其学习结果可以通过局域网传到教师终端机,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分析,学生也可以通过局域网对其他学生的作业进行评改。这样就可以及时对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及时释疑解惑,以免造成问题积压,影响后面环节的学习。

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可以较好地实现寓教于乐 新课标要求下,教师的定位由原来的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紧张气愤,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物理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产和社会的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讲阿基米德原理时,播放专业人员释放探测气球的视频,向学生提问:阿基米德原理除了适应于液体,还适应于什么物体?

4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应用举例

下面以八年级物理上册“质量”这节课为例,谈谈电子白板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节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质量概念的建立、意义;2)测量物体的质量。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大体是:通过铁钉、铁锤情景化导入,然后介绍质量的相关基础知识,最后把全班分成4人8小组,分别测量铜块、铝块质量,冰的质量和冰融化后质量,橡皮泥变形之前和变形之后的质量,白糖质量、水的质量、白糖融化在水中后的质量。上述4组实验各有2个小组在动手操作。

下面具体来说电子白板如何能很好地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之前,首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天平的构造、功能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读数等。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天平的使用,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称量物体的质量,并将数据记录在电子白板中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表格内。最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数据,通过每个组内的数据得出: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又掌握了质量是物体本身一种属性的重要知识点。

5 结语

笔者认为,电子白板应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确实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大大增强,应大力推广电子白板的应用。其实,现在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掘这个新交互平台中蕴涵的教学策略,使这一技术真正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朱舸.互动教育新装备: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浅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6):26.

第8篇: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R&D;产业汇集;科技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59-3

Formation Factors Analysis of Henan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ial Center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D Resources

Liu Yao1 Xu Dong1 Li Cong2

(He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Zhengzhou Henan 450003;2.Henan Magazine of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3)

Abstract:R&D resource is a very broad concept, in 2012,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d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all the regions generally increased investment to R&D resources, but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som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strength and speed of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R&D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also exists differentiation. Whe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ial industry is gathered and developed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level,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ial center will also be formed. In the era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come the first productivity, exploring the R&D resource status between regions, clarifying the status of regional R&D activity difference and its changing trend, are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factors of Henan Provincial financial center.

Keywords:R&D; industrial gath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ial center

1 R&D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R&D资源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这里提到的R&D资源只涉及R&D人力资源和R&D财力资源两个方面的内容[1]。2012年,各地区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普遍加大了对R&D资源的投入,但由于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河南省R&D资源的区域布局存在以下特点:

1.1 河南省R&D活动无论从人力资源还是从财力资源,都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重点支持地区

从R&D经费投入量来看,集中分布在郑州、洛阳、新乡、南阳等4个地区,这4个地区的R&D经费之和占全省总量的74.3%。R&D人力投入的地域分布同经费投入分布基本相似,主要集中在郑州、洛阳、新乡、南阳等4个地区,这4个地区的R&D人力之和占全省总量的65.1%。其中:郑州作为全省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在人力和财力上的优势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1.2 河南省大部分西部地区和个别东中部地区的R&D资源投入较弱

从R&D经费投入量来看,位于全省最后几个地区的投入规模均在100万元以下,各地区R&D经费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不到1%,这几个地区R&D经费合计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也仅为4%。从R&D人力资源看,位于全省最后10个地区的R&D人力投入也很小,R&D人力都在1.5万人年以下,这10个地区R&D人力之和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仅为7%。

第9篇:课程资源的核心范文

辽宁省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对应的教学资源包建设甚少,严重制约本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本文明确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建设思路,制定了资源包建设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单元设计及拓展资源建设内容。

关键词:

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建设

教学资源包建设是推进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推进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建设现状

依据《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辽宁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加快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进程,大力推进五年一贯制高职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截至目前辽宁47所高职院校尚未开设,对应的教学资源包建设大多数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关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更是凤毛麟角。

二、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建设思路和标准

(一)建设思路依托辽宁省物流行业,在充分分析物流人才养成要求、岗位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专业能力考评标准。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深度融合工作对象、环境等要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依托图片、影像和企业案例等资源构建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二)建设标准1.符合认知规律,凸显五年一贯制物流人才培养特色。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不等同于“3+2”的中职加高职的简单课程叠加,需要有机整合。前两年注重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物流岗位基本技能的培养,后三年以培养综合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为主,因此致力提升专业理论知识,优化物流业务流程能力,将理论与实际工作完美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难螺旋上升方式构筑,杜绝简单的资源堆积与罗列,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2.整合资源系统设计,制定规范统一的建设标准。目前,大多数教学资源来源于网络、校企合作的个别企业。资源分散,过时,缺乏合理、系统规划。教学资源包建设应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规范的每门课程资源建设标准,资源使用具有便利性、交互性,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及学生自学学习需要。每门课程提供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供新、老教师授课使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及教学标准的统一。3.立足岗位需求,校企共建模式开发。专业资源包建设面向辽宁物流企业一线,从企业中获取资源形成项目、案例课程。校企联动合作开发。由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跟踪,并将人才需求规格要求及时提供给院校,保证专业资源包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4.采用双融合机制全面建设,增强教学效果。专业资源包建设充分分析物流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标准及考核内容。教师能通过教学资源包中调取相关资源,使技能竞赛常态化,改革教学模式,通过技能技竞赛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凸显过程考核质量。通过教学与职业资格融合、教学与物流技能大赛的双融合使资源包建设具有普及性和普适性,有利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推动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全面建设。

三、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包建设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通过对辽宁省内物流行业、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的深入调研,确定了《现代物流管理》等核心课程标准、教学单元设计的总体设计和拓展资源的建设内容。

(一)总体设计1.课程标准建设。核心课程标准建设按照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制定每门核心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综合素养培养目标,依据目标形成完整的课程总体框架、教学模式及方法,最终形成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内容。2.教学单元设计。每门课程教学单元设计是教学资源包建设的重点内容。教学单元设计建设以一个完整2-4学时教学单元为单位展开设计,制定知识讲授的内容及具体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到时间节点。如:每个知识点调用的资源有哪些?每个知识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学生在每个知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三个重点问题等。

(二)拓展资源的设计1.多媒体课件。每门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单元设计的教学流程建设了独立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导入案例、布置任务、知识点、技能内容、考核评价及知识拓展等内容。2.案例库。在资源包建设过程中教师深入企业广泛听取企业行业专家意见。吸收企业管理者进入项目组,制作符合企业真实作业场景的案例库。3.题库。建立题库建设小组,多名教师共同开发理论及实践教学知识点考核题库。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技能考核题库,细化过程考核内容,突出企业化考核的比重,以满足日后开展理论、实践教学尤其是顶岗实习的需要。4.教材、讲义。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设计,按工作过程对教材内容、训练项目进行序化,编写电子活页教材。采用言简意赅的图文、动画视频、网络连接等形式体现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知识学习;课堂训练;知识拓展;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蒋伟.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12,04.

[2]莫高兴,韦冬莉,杨军.2+3形式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问题探讨[J].理论博览,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