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细化工安全技术范文

精细化工安全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细化工安全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细化工安全技术

第1篇:精细化工安全技术范文

一、传统精细化工领域的产业发展现状

浙江传统精细化工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一是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320亿元。染料、颜料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位,有21家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农药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二位,有16家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形成了草甘膦、阿维菌素、毒死蜱、井冈霉素等一批主导农药生产品种;涂料、油墨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三位,有12家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浙江的传统精细化工与较发达的化学制药工业、新领域精细化工等相配套,成为国内中间体化学品生产最发达的省份。二是形成了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全行业中拥有龙盛集团、闰土集团、吉华化工等国内最大的分散染料生产企业;新安化工是国内最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杭州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温州美丰农化有限公司的农药生产装备水平国内领先;升华集团、杭华油墨等一批企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行业龙头企业。并还有一批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中心,有18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引领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省传统精细化工行业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产业集中度低,小企业数量偏多。**年,全省99%以上的精细化工企业为中小企业,仅有4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现有染料、溶剂涂料、颜料、油墨、农药生产企业多达1100余家,还有数百家中间体产品生产企业。由于生产工艺简单的小企业过多,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竞争、企业效益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二是技术含量不高,装备落后。特别是一些中小规模生产企业,大部分生产靠手工操作和人工控制,重产量轻质量,重成本控制轻生产条件,先进的DCS自控系统、自动加料、自动计量等技术装备没有普遍应用。有些企业甚至仍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技术装备,进行以低投入换取低成本的无序竞争,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环保、安全和劳动保护问题尤为突出。传统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其排放量占到全省整个石化行业排放总量的40%左右。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增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不少企业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生产车间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浓度过高的安全隐患,职工伤亡事故屡有发生。**年以来,化工行业共发生伤亡事故65起,死亡74人。

当前,传统精细化工的发展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关口。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形势下,行业运行和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能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多年来沉积下来的环保、安全、劳动保护等问题,如果不能下决心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严重受制。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既是传统精细化工行业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也是全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客观要求。

二、传统精细化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的主要任务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着眼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有效控制污染产生和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坚决淘汰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和设备。

1、推广普及计算机控制技术。逐步采用PLC或DCS控制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重要作用。新建企业必须使用自动控制系统。

2、广泛应用新型节能技术。包括热管技术、热泵技术、催化加氢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等。重点推广重力式热管、化学热泵和低压液相催化加氢技术。

3、积极推广新催化技术。包括常温精脱硫新技术和以TiO2为载体的新型催化剂等,提高反应效率,降低物料消耗。

4、采用新型的分离和混合技术。推广运用膜分离技术、变压吸附技术、高效反应釜搅拌技术;采用高效节能复合塔及其塔板、新型高度混合设备、新型节能发酵罐等技术与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收得率。

(二)全面实行清洁生产

以清洁生产为抓手,从源头上控制“三废”的产生和排放,减少资源消耗和实现再利用。力争在2010年前,全省75%的传统精细化工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

1、将清洁生产作为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优先安排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项目,优先考虑清洁生产化程度高的企业的资格认定。加快对有毒有害原料和溶(制)剂替代的研究应用,推进产品“绿色化”。

2、着力治理结构性污染。将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实行相对集中布局,改变传统精细化工布局分散的现状。引导企业向“三废”治理条件完备的园区集中,实现环保基础设施的联建共享、主要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3、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和措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绿色合成的指标,积极开展清洁生产产品标志、标识管理和产品认定。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对污染物排放超标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传统精细化工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标准。

(三)努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1、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根据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的原则,组建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壮大企业在投资、营销及科研开发方面的实力。在资金、土地等政策上对优势企业予以倾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各地应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新办各类传统精细化工领域的生产企业。对在产业布局和环保、安全、劳动保护等方面问题突出又无力改造的企业,予以关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转型。

2、推动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和研究。加强产学研联合,引导企业重视利用社会科研资源。支持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创建研发中心,把企业开展生产技术和装备的改进研究列入政府科技经费支持的重点内容。

3、加快提高现有技术和装备水平。针对技术与装备、生产工艺流程的现状,明确技术改造的重点环节。各级经贸委(经委)要提出要求淘汰的技术、设备和鼓励采用的技术、装备的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发展;并会同环保、安监等部门,依法对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企业提出处罚意见,对整改无望的企业予以关停。

4、加强国际技术与经济合作。积极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提升产业层次,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传统精细化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的基本要求

(一)对精细化工各行业的基本要求

1、不得使用压缩空气、真空压吸输送易燃化工介质。若介质特性及工艺无法替代时,须对输送排气进行统一收集。

2、固体投料应设密封投料装置,不得敞口投料。以剧毒物品为生产介质的设备和母液、污水的收集槽,不得使用敞口设备,确因排渣、清渣需要,该设备应设密闭排渣装置。

3、固液分离不得使用敞口设备,淘汰真空抽滤设备。确因工艺介质要求必须使用敞口设备,须对设备布置区域作独立隔离,并设立独立的尾气排风处理系统。

4、加强职业防护。使用化学危险品原料的生产车间应改善作业环境,采用可靠的集中排风处理系统,降低有害介质的浓度。不得使用轴流风机进行通风。

5、溶剂储罐必须配备呼吸阀、防雷装置、防静电装置和降温装置。大的罐区应有冷凝系统,进行降温和吸收呼吸气。

6、提倡采用连续化生产工艺和定量化控制技术,减少“三废”产生量,提高产品收得率。

(二)对不同行业的特殊要求

1、染料行业

(1)反应工序:淘汰内衬耐酸砖反应釜,提倡采用玻璃钢与塑料材质釜;逐步淘汰人工投料的作业方式,鼓励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

(2)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的生产经反应工序后,浆料直接进行喷雾干燥,淘汰盐析工序;分散染料生产中的重氮化反应工序,淘汰传统亚硝酸钠法工艺,提倡改用亚硝酰硫酸法。

(3)压滤工段:提倡采用隔膜式压滤设备;母液必须通过管道、托盘进行收集,经综合利用后进入“三废”处理系统;滤饼应采用管道输送或密闭运输。

(4)分散染料砂磨工序:淘汰釜式砂磨机,提倡使用密闭式砂磨机。

(5)干燥工序:淘汰烘箱和滚筒干燥,采用压力式喷雾干燥或闪蒸干燥。

(6)提倡生产和推广使用液体染料,以减少助剂用量。

2、涂料、油墨行业

(1)严格执行《涂料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指导书》(DB33/T461-2003)、《涂料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指导书》(DB33/T462-2003)、《涂料生产企业安全技术规程》(DB33/T463-2003)三项地方标准,规范涂料行业的生产管理。

(2)面漆、磁漆和油墨生产,鼓励使用卧式砂磨机,逐步淘汰敞开式立式砂磨机,淘汰球磨机。

(3)树脂生产应采用热载体加热、物料投放管道化生产作业方式,鼓励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不得采用明火直接釜底加热工艺,淘汰熔融法落后不安全工艺。

(4)限制新建5000吨/年以下的树脂生产项目和涂料生产项目。

3、颜料行业

(1)采用封闭式制造桶,淘汰敞开式制造桶设备,减少污染。

(2)采用隔膜式压滤机和自动化带式干燥设备,淘汰箱式压滤设备和箱式干燥设备。

(3)采用锤式粉碎设备,淘汰涡轮式粉碎设备。

(4)包装车间应配有除尘设备。

4、农药行业及中间体行业

(1)不得采用非金属管道输送有机化工危险品。若生产过程无法避免时,对输送管道应作可靠的防静电措施。除物料装卸场所临时使用外,正常生产流程中的物料输送应使用刚性管道,不应使用柔性塑料管。

第2篇:精细化工安全技术范文

一、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的,是企业的治本之策,也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性,同时,更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可以很好地形成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和全员性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真正实现从上到下一级抓一级、从下到上一级对一级负责。

按照“安全、安定、提升企业素质,全力打造平安、和谐、精益毛郢”的工作思路,制定全年的安全目标管理规划。制定了安全管理精细化实施细则,分别就安全风险抵押金及联保责任、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安全质量考核、“三违”的定性和管理。停止作业牌管理等共七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成为全年安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强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科区联席会议制度、班前会责任确认制度、关于加强干部工作作风的管理规定、科(区)长、书记记分考核制度、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制度,作为五项制度并严格考核,提高全员的安全质量责任意识。不定期的对地面,井下单位进行抽查,并每月进行通报。真正从源头上确保“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有严谨、规范的制度来约束。相反,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必将在安全管理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和不足,定会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上半年,全矿井下消灭了重伤以上事故,轻伤1人次,安全形势较为稳定。

二、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提高矿井质量标准化水平,大力夯实安全基础工作

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当然离不开有严格的检查验收标准、具体的目标管理、完善的考核办法等等。但是,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规范员工现场作业行为,增强员工质量标准化意识尤为重要。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使每个职工做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增强三个能力,即有计划地抓好文化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职工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技能的能力;坚持课堂教育、现场教育相结合,抓好安全基础知识、三大规程、安全技术和典型经验的学习培训,使井下职工人人熟记安全知识,精通安全技术、做到准确判别和预测现场安全隐患,提高自我防护和互保能力;切实抓好质量标准、岗位作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贯彻培训,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提高职工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的能力。真正把安全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了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载体,在生产一、二线单位利用班前会、周六安全学习日时间,开展“每日一题”、“每周一案例”、“每月一考核”、“每季一评比”的“四个一”活动,严格考核,检查制度。对取得优胜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为打造一支“精一、会二、通三”的员工队伍奠定基础。

强化现场安全质量管理,消除临时、突击达标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思想,以井下环境治理为突破口,提高员工按章操作的自觉性。合理优化、量化施工工艺流程,在采掘区队现场悬挂作业流程图板,每一道工序都有具体的规定说明,每一道工序都有规定的时间段并可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进行调整,真正做到细化、量化、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精细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都有章可循、有量可计、有质可考。

在井下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专业实施“亮点”工程培育,采煤可以是两巷、工作面车窝大棚管理等,掘进可以是头面七条线管理,斜巷设施等;机电、运输可以是系统、管线吊挂,硐室设施等;通风可以是风筒管理、通风设施等。通过实施,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矿质量标准化水平。

相反,如果我们不重视提高职工操作水平,不重视规范职工作业行为,不重视增强职工安全质量责任意识,有的职工就会持有经验主义、侥幸心理,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将给安全生产带来各种不安定的因素,最终酿成各种事故。

三、强化现场监督检查,促进安全管理精细化工作深入实施

加强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现场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干部现场跟班,跟班的时间、汇报的地点均作了明确规定。跟班干部与工人同上同下、跟班到点,做到及时发现并处理现场出现的安全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大动态检查力度,不定期对井下各生产系统、采掘头面进行动态抽查,查出的问题及时联系到责任单位限期进行整改。另一方面,安监处与劳动人事部门联合对干部现场跟班、特种作业人员上岗情况进行检查,与矿工会一起组织职工代表井下巡视安全。另外,安监处还充分利用休息日时间,组织大班安监人员对井下出煤系统进行突击检查,对“三违”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使“三违”和事故均有了明显下降。

为真正实现“控制全过程,班班达标准”,强化班组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牢固树立“事故是可防可控”的观点,在采掘区队开展班评估验收整治活动。通过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提高区队现场管理水平,强化现场跟班区队长的安全质量意识,真正实现在现场消灭安全质量事故,在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重点对现场交接班验收及现场存在的隐患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对收集上来的评估表,对照安监员小班监察记录,大班监察记录,井口信息卡进行综合、评定,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

第3篇:精细化工安全技术范文

一、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的,是企业的治本之策,也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性,同时,更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可以很好地形成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和全员性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真正实现从上到下一级抓一级、从下到上一级对一级负责。

按照“安全、安定、提升企业素质,全力打造平安 、和谐 、精益毛郢”的工作思路,制定全年的安全目标管理规划。制定了安全管理精细化实施细则,分别就安全风险抵押金及联保责任、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安全质量考核、“三违”的定性和管理。停止作业牌管理等共七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成为全年安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强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科区联席会议制度、班前会责任确认制度、关于加强干部工作作风的管理规定、科(区)长、书记记分考核制度、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制度,作为五项制度并严格考核,提高全员的安全质量责任意识。不定期的对地面,井下单位进行抽查,并每月进行通报。真正从源头上确保“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有严谨、规范的制度来约束。相反,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必将在安全管理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和不足,定会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上半年,全矿井下消灭了重伤以上事故,轻伤1人次,安全形势较为稳定。

二、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提高矿井质量标准化水平,大力夯实安全基础工作

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搞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当然离不开有严格的检查验收标准、具体的目标管理、完善的考核办法等等。但是,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规范员工现场作业行为,增强员工质量标准化意识尤为重要。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使每个职工做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增强三个能力,即有计划地抓好文化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职工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技能的能力;坚持课堂教育、现场教育相结合,抓好安全基础知识、三大规程、安全技术和典型经验的学习培训,使井下职工人人熟记安全知识,精通安全技术、做到准确判别和预测现场安全隐患,提高自我防护和互保能力;切实抓好质量标准、岗位作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贯彻培训,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提高职工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的能力。真正把安全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了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载体,在生产一、二线单位利用班前会、周六安全学习日时间,开展“每日一题”、“每周一案例”、“每月一考核”、“每季一评比”的“四个一”活动,严格考核,检查制度。对取得优胜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为打造一支“精一、会二、通三”的员工队伍奠定基础。

强化现场安全质量管理,消除临时、突击达标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思想,以井下环境治理为突破口,提高员工按章操作的自觉性。合理优化、量化施工工艺流程,在采掘区队现场悬挂作业流程图板,每一道工序都有具体的规定说明,每一道工序都有规定的时间段并可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进行调整,真正做到细化、量化、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精细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都有章可循、有量可计、有质可考。

在井下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专业实施“亮点”工程培育,采煤可以是两巷、工作面车窝大棚管理等,掘进可以是头面七条线管理,斜巷设施等;机电、运输可以是系统、管线吊挂,硐室设施等;通风可以是风筒管理、通风设施等。通过实施,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矿质量标准化水平。

相反,如果我们不重视提高职工操作水平,不重视规范职工作业行为,不重视增强职工安全质量责任意识,有的职工就会持有经验主义、侥幸心理,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将给安全生产带来各种不安定的因素,最终酿成各种事故。

三、强化现场监督检查,促进安全管理精细化工作深入实施

加强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现场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干部现场跟班,跟班的时间、汇报的地点均作了明确规定。跟班干部与工人同上同下、跟班到点,做到及时发现并处理现场出现的安全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大动态检查力度,不定期对井下各生产系统、采掘头面进行动态抽查,查出的问题及时联系到责任单位限期进行整改。另一方面,安监处与劳动人事部门联合对干部现场跟班、特种作业人员上岗情况进行检查,与矿工会一起组织职工代表井下巡视安全。另外,安监处还充分利用休息日时间,组织大班 安监人员对井下出煤系统进行突击检查,对“三违”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使“三违”和事故均有了明显下降。

为真正实现“控制全过程,班班达标准”,强化班组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牢固树立“事故是可防可控”的观点,在采掘区队开展班评估验收整治活动。通过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提高区队现场管理水平,强化现场跟班区队长的安全质量意识,本文来自中国美术高考站网真正实现在现场消灭安全质量事故,在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重点对现场交接班验收及现场存在的隐患整改情况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对收集上来的评估表,对照安监员小班监察记录,大班监察记录,井口信息卡进行综合、评定,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

第4篇:精细化工安全技术范文

关键词:化工企业 自动化仪表 设计 施工

现阶段,石油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而化工企业的生产活动大多是在高温、高压、真空、深冷的特殊环境中进行的,需要密闭容器和设备,人工操作控制有许多不便之处,而且化工品易燃、易爆,对人体和环境都存在安全隐患,这就需要提高设备和仪器的自动化,使用计算机代替人工来进行操作。利用高效、安全的仪表系统来监测石油化工装置的正常运行。自动化仪表的应用为化工企业提供了安全保障,保证生产高效、稳定、顺利有序进行,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消耗,保证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随着化工行业对自动化要求的逐步提高,自动化仪表和系统的设计施工成为了各个企业研究的重点。

一、自动化仪表设计与选型原则

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设计是一项重要工程,主要包括自动化仪表设计、自动化仪表施工和自动化仪表调试三个阶段。其中自动化仪表设计要求从应用角度合理选型,要有很强附属性和较高的专业水平,要利于操作人员控制和管理,要将仪表设计和专业紧密相结合。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和施工是一个重要的工程,必须保证施工的质量。

1.自动化仪表设计选型的要求

自动化仪表的设计是为了满足现场生产需要,是为工艺服务的,所以要根据生产工艺的参数和介质性质、管路分布、管径大小和材质、周边环境状况等综合因素来设计。还应该考虑先进性、经济性等,运行、维护的费用也应在考虑范围内,根据检测点和控制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保证自动化仪表的先进性。在自动化仪表的设计过程中,不同子项的设计要考虑产品的通用性和兼容性,对不同厂家的仪表性能要清楚地了解,从科学、经济的角度选型,以适应本企业工艺,做好相关操作人员的技术服务和操作培训及事故处理等。

2.自动化仪表设计基本原则

2.1仪表系统必须可靠准确

石油化工设备使用的自动化仪表,必须具有长期、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性能,在系统设计、元件选择、软件编程上必须全面综合考虑,确保系统在误操作或出现断电等常见故障时,不影响系统安全,不引起安全事故,不威胁人员生命。

2.2仪表功能保证健全稳定

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发挥自动化仪表的数据监测、安全预警等功能,满足石油化工行业生产的各种需求。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情况,深入生产现场取得各项数据,保证所设计的仪表系统功能完善,适应性强,运行健全稳定。

2.3仪表系统便于维护扩展

化工企业对设备的安全性有特殊要求,设计选用的仪表要便于安装、更换,安全运行周期长、方便维护与保养。节约成本,提高系统经济效益。同时要预留仪表安装空间,便于将来扩展。为未来生产发展和工艺改进提供方便条件。

二、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和施工

1.施工前策划阶段

首先要准备好资料和相关物品。资料包括安装资料和施工技术准备。安装资料包括施工图、标准图、厂家安装图、质量评验标准和相关设计手册等。对施工方案、质量计划、技术要点要合理编写,做好施工技术准备。物质准备包括施工图上用到的各种自动化仪表设备和材料。要准备出记录施工过程和质量记录的表格,便于调试仪表。

2.施工组织设计阶段

自动化仪表安装是一种流动性强、环境多变、施工内容和难度差别较大的工作,要求针对具体的施工任务,制定出相应的施工设计方案。对施工现场设施的要求,需要测算出水、电、所需机械设备、数量、材料、人工等具体工作安排,做好相关环节的计划,不影响物耗和工期,为企业合理节约成本。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根据工作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合理搭配人员,分成班组落实工作量,将具体工作安排做好分配,分工负责,降低劳动量消耗的同时尽最大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做好预埋件、预留孔、电缆沟、地面防腐层等基础设施工作,为施工阶段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3.自动化仪表施工过程

施工阶段是自动化仪表制作的重要阶段,为确保施工质量,在施工前要成立领导小组,监督管理施工过程。自动化仪表施工阶段,任何施工环节都要认真对待,越是小细节越不能疏忽,要仔细、反复地检查,防止留下隐患造成危险事故。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合理安排人员,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要求和安全技术标准。高质量、快速安全地完成施工任务。在进行化工企业中自动化仪表施工时,安全管理不能忽视。所以要保证施工质量,必须重视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三、自动化仪表的竣工调试

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安装完毕后,应由建设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工作,整理出完整的竣工报告。要求对自动化仪表的施工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检查和评价。对各个环节的调试、认真检查验收。验收工作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觑的,科学的高质量的验收工作是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施工质量达标的重要保障。施工质量不合格将为日后的正常工作埋下隐患,可能会引起化工物品泄漏、腐蚀、爆炸等危险事故,影响到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会严重威胁到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严格按照验收标准来执行工作。验收工作结束后,对各个自动化仪表调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运行正常使用。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高速发展,在石油化工方面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规模不断增大。使仪表性能不断完善,具有高速、高效、多功能、高灵敏性等特性,使我国的化工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水平飞速进步,逐步与国际接轨。随着化工自动化仪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发展水平将不断地提高,将来必定在化工行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昭雪.化工项目仪控制专业的设计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2.1 .

[2]陈军,刘国明,蒋德华.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浅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4.

[3]刘立波,杜惠吉 化工生产控制自动化仪表问题浅析[J]才智,2010.

第5篇:精细化工安全技术范文

这样的靠泊行动在东莞海事已成为常态。随着虎门港立沙岛作业区的快速发展,进出东莞水域“船流”持续增加,工作难度加大。但近几年来,东莞辖区没有发生水上船舶污染事故。东莞海事局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船舶防污工作经验。

临港化学工业区的崛起

作为全球著名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东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立足自身条件与特色、实施错位发展成为可行之策。广东是我国最大的石化产品输入地,化工业作为东莞市确立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东莞的港口建设提供了契机。

虎门港历来就是我国南方的重要门户,溯珠江而上,可分别通达粤东、粤北、粤西乃至广西等地。作为国家一类口岸,虎门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每天都有客货轮直达香港。目前虎门港已建成2000吨级至35000吨级泊位11个,设计能力600万吨。益海嘉里、中外运、中海油、中石化、深赤湾、荷兰皇家孚宝等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虎门港。

为了高效利用港口资源,虎门港规划未来5年建设沙田港区西大坦商贸主港区、沙田港区立沙岛石化基地、麻涌港区新沙南作业区等三大区域。

立沙岛地处珠三角东岸中心地带,四面环水,交通便捷,150公里物流半径内分布着广州、惠州等大型石化基地,前方码头仓储区作为华南化工物流中心已经基本形成,立沙岛具备作为其重化产业延伸和补充的有利条件,是发展石化仓储和精细化工的天然良港。

对海事部门而言,立沙岛石化基地的建设对海事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进出立沙岛码头的船舶大多载运危险化学品,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船舶安全靠离码头,东莞海事部门为每艘进出虎门港的大型危险品船舶进行了清道护航,保障航道畅通和危险品船舶作业安全。

全方位服务港口建设

据东莞海事局监管处副处长翁海龙介绍,近几年来,东莞辖区的散装化学品吞吐量暴发性地增长,化学品的种类达150多种。且船舶种类多、船况多样化,码头的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给监管提出了不同要求,带来了巨大挑战。”

自2006年开始整治集装箱装载危险品运输专项行动以来,一些货代和船代公司在装运一些不能确定为危险品的货物前,都主动地拿着货物的资料到海事部门咨询,或是有时公司本身未发现,海事部门在签证管理时发现疑似危险品时,均进行进一步核对或现场开箱检查。

去年,在汕尾水域沉没的“雅典娜”化学品船舶,在2010年以前,该船经常挂靠东莞的化工码头,安检人员实施安全检查后发现该船及其他到港的姐妹船的船龄达30年左右,且船况较差,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经建议码头及后,重新挑选了船况较好的船舶载货到港。

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自立沙岛的各化工码头开业以来,到港的船舶船龄普遍较老,安全技术和人员管理状况较差,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情况,东莞局重点加强了到港化学品船的安全检查。

自2008年以来,沙田海事处以油化船做为辖区的船舶安全检查的首选船舶,通过加强了检查的力度,滞留了一批低质量的船舶。同时,针对低质量船舶的问题及时走访了码头货主及船舶,建议其选船时挑选一些船龄较小、船况较好的船舶运输货物。“经过双管齐下,2010年以后港的油化船舶技术状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翁海龙说。

同时,随着航运周期的缩小,化工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在东莞辖区运输混合芳烃和碳五化学原料时,之前由于这些混合物的污染类别和适载船型没有明确的规定,需送大连危货中心检测,且操作不便。面对困难,东莞局迎难而上,依照BLG.1/Circ.29、MEPC.1/ Circ.512等国际公约计算混合芳烃应属污染类别和适装船型的评估方法解决了监管难题,该做法被广东海事局认可采用,形成广东局可操作性文件《粤海事危〔2012〕456号》,在全广东得到推广。

2011年,在海事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东莞市颁布了《东莞市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反应预案》,对东莞全市境内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做出了明确规定,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规依据。

危险品应急中心即将启用

在危险品运输过程中,溢油或化学品泄漏一旦发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可能造成水域污染等重大事故,危害环境。根据这一情况,在海事等多方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水上危险品应急中心——东莞市虎门港水上危险品应急中心,历经六年,目前建设已基本完工,预计于2013年年内正式投入使用。

据悉,水上危险品应急中心具有围控及清除溢油;船舶油污水和化学品洗舱水的接收、转运和处理;漂浮垃圾的清除等功能。应急中心的建立将进一步提高了虎门港应对溢油和化学品泄漏等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是一个功能强大、职能齐全的“服务器”,为水域环境清洁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悉,该应急中心总投资1.5亿元,一期建设投资8406万元,用地面积47亩。是目前国内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大型水上危险品应急中心。该中心包括多功能溢油回收船停靠码头1座,该码头长160米,含5个泊位,配套建有油污监测化验中心、应急设备库、培训操作场、油污水和化学品洗舱水处理站等设施,还配备1艘多功能溢油回收船,1艘布栏船以及溢油/化救设备1批,实现500吨/天的污水处理能力。

此次配备的多功能溢油回收船长38.6米,宽8米,型深3.5米,设计吃水2.5米,设计航速达11.0KN,还装置了DIP MS60 型溢油与垃圾回收系统,船舶能够在航行中高效地将漂浮的垃圾和溢油进行回收,具备60立方米/小时的浮油回收能力。

第6篇:精细化工安全技术范文

关键词:化工工艺;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化工工艺设计特点

首先,很多化工设计的基本资料都是相关单位根据现有的数据来分析编制的,普遍没有经过试验和检测,使得其生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事故隐患很多;其次,由于大部分的化工工艺流程较为复杂,使用的设施和设备种类和数量也很多,使得整个化工工艺要求复杂,工序繁多;然后,由于其工序的繁多和工艺的复杂性,使得化工工艺设计是一项任务量、内容都较多的系统工程;最后,一般的化工产品都带有一定的腐蚀性和毒性,影响工艺管道的稳定性,同时也很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化工工艺设计需要结合化学品性质考虑生产环境和设备设施的稳定性,也要充分考虑化工产品的物料输送、储存和运输安全问题。

二、化工工艺设计的要点

1、明确化工工艺设计的分类

1.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一种假象设计,只是为了检验生产的条件和方式是否合理,同时确定化工工艺设计的数据,确定小试补充的内同和中试规模以及目的。

1.2中试设计

中试设计主要是为了检验小试中确定的工艺条件和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可靠,同时试制产品的使用性能是否过关等。中试设计的内容和业务可以检验全部或者是不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3基础设计

基础设计是技术开发阶段的最终研究成果,是为了提供建设生产设备的所有技术要点。

1.4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精细化工程设计的开始,初步设计产生初步设计说明书和总概算书,是根据基础设计的成果和设计要求对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进行总体研究和计算的具体方案。初步设计的成果要满足项目审查和施工要求,还要能达到项目招标要求,能够获得建厂投资。

1.5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根据上级部门对初步设计的审批,根据建筑要求和设备要求,将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具化为工艺布置和施工方法,并明确化,解决初步设计中出现或是待定的全部问题。

2、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安全设计要点

在工艺设计中,安全问题就是指生产中潜在的事故隐患因素。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危险的识别意识,将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并且能够尽量避免对危险设备或者危险物品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艺安全高效运转。

2.1物料安全

化工工艺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与副产品以及产品和贮存中的物质都是以不同的状态而存在的,这些物质都具有特殊的物化性质,在一定状态下可造成危害。因此,要了解和掌握对这些物质的危险特性,而且要养成对其稳定性与化学反应以及毒性等相关的识别意识,进而能够做出有效的评价与分析,预防危害的发生。

2.2工艺路线的安全问题

往往在一种反应中通常会涉及到几条工艺路线,因此,在设计的的过程中应该选用危害最低或者更安全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生产的条件以及物料都要进行充分的考虑,选用无害或者低危险的物料;在新型技术以及新设备的选用过程中要注意其三废的排放量,并且尽量实行循环利用,降低污染。适当的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条件的苛刻要求,以此来缓解剧烈反应。

2.3反应装置方面的安全问题

化工反应是生产的核心,在化工反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与安全性相关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会造成生产事故,因此,在反应装置的设计与选用的过程中,要具备充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且应该经过严密的计算。由于化学反应的种类繁多,所以在安全控制方面也存在着较大难度。在工艺设计中采用减少进料量、控制加热速度、加大冷却能力的方法或者采用多级反应等相关措施。反应器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容器的超压而出现损坏或者变形,因此,必须在容器上安装压力释放装置。

2.4管道方面的安全问题

通常情况下,管道输送的物料一般都属于易燃、易爆甚至腐蚀性与毒性较强的物品,若是管道出现泄漏,各种毒害物质漏出,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造成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因此,在管道的设计中,要对于管道的材质选择、应力分析以及布置方式等容易引发管道泄漏的因素进行从分的考虑,尤其是注意管道连接处和拐弯处弯头的材料和管径选择,同时室内或者室外,管道都必须尽量靠地连接。

2.5电气设计方面的安全问题

电气设计中,应结合工艺的要求,按照工作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危险程度和危险物质状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由于电气设备、电气线路设计不当引起爆炸事故。

2.6整体园区设计中的安全问题

针对我国现阶段化工园区的特点和现有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的现实,应当设立统一的安全监管和危机管理部门,创建完整的区域性安全生产标准化监管模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中介机构、企业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三方连带责任追究机制和化工园区相关安全技术标准都亟待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园区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问题与对策

安全生产是化工企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因此,化工工艺的设计不但要追求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还要重视化工生产中的安全性设计。这样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化工生产过程中事故的发生,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为了确保化工工艺设计的安全性,

在化工工艺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其工艺路线、生产装置、以及管道和阀门等方面进行设计。另外,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使用的工艺原料,在使用之前也必须对其化学性质、反应活性以及易燃、易爆性等进行测试,以便更好的掌握其化学性能,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在工艺路线的设计方面,设计者们应该考虑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降低危险物品的使用量。一旦反应中要大量使用易燃、易爆物品,那么即使这个化工工艺路线设计的再合理,我们也不应该继续采纳这个设计路线。

总之,化工工艺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就是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从而使得化工生产能顺利的进行。

2、化工设计中的设备安装问题与对策

在化工设计中设备的设计安装问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在化工生产之前,设备的安装设计问题没有处理好,就会给化工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在化工工艺设计的过程中,设备的安装问题往往容易被设计者忽视,其实设备的安装设计在化工工艺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工艺设计人员切不可为了跟进施工的进度而忽视对设备安装的设计,这样只会因小失大,最终无法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化工工艺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将设备的安装检修问题考虑到工艺设计中去,以保证化工生产更加高效的进行。

总之,在化工工艺的设计过程中,设备的安装设计必须引起设计者们的重视。因为一旦设备安装设计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个化工生产流程,甚至给整条化工路线后期的维修、生产都带来影响,从而整个化工产品的生产。

四、对未来化工工艺设计的展望

1、化工工艺设计要体现低能耗

在化工生产中,大部分人将能源成本看成是生产总成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并非如此。因为人们只要解决了基建投资高和能量消耗大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2、化工工艺设计要体现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原料的回收利用、减少污染源等措施能够有效的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通过化工工艺的设计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就需要解决当前的化工生产装置的扩大和升级以及在化工工艺设计自身的基础上改进生产装置。此外,还可以通过改进工艺设计,提高化学反应速率或者产品的转化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结束语

化工安全生产伴随着生产的全过程,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抓化工工艺设计的安全,要及时发现设计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绝不拖沓,从而将安全落到实处,如此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第7篇:精细化工安全技术范文

关键词:石油化工专业;“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57-03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正确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方式。“岗位技能递进”是指专业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即知识和技术相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另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的形式,即生产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强调对象的结合。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是学院与企业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基础,共同就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依托企业实训资源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是辽宁省第一所校企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学院的举办方之一――锦州石化公司投入5000万元建设具有高职教学和企业职工培训双重职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开展“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教学条件。通过广泛的岗位调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论证,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锦州石化公司,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将培养目标分解成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等子目标,“岗位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如下。

第一学年:认识岗位与基础理论教学,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能力。通过入学教育、企业参观、岗位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专业概况,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安排思想道德修养、基础化学理论、化工识图、职业道德、计算机操作、英语等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燃料油生产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掌握石油化工生产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年:以岗位仿真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专业能力。由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校内的专任教师共同授课,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石化企业生产手册及燃料油生产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为技术要求,工学交替,在体现石化企业工作情境、真实生产流程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苯乙烯仿真工厂和油品质量分析实训室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典型单元设备操作、DCS仿真开停车等技能;并强化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反应与分离技术、石油产品分析技术等专业理论,获得燃料油生产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以企业学徒工的身份进行跟班训练,体验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岗位要求,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

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习,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设《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课程,教学环境为石化生产真实装置,使学生在生产性工作岗位上熟悉石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掌握常减压、催化、重整、加氢等典型生产流程、工艺设备,体验企业文化,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通过以上岗位认识与基础理论教学岗位仿真与“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课堂教学、DCS仿真和校内产学研基地单元设备训练、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培训与考证融合;完成学生从“岗位基本能力形成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提升”的递进。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具备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掌握石油化工生产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能在石化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生产操作、技术应用和班组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反复训练,尽可能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结合石化企业生产的特点,考虑与教学内容有效对接,改变传统的按固定地点、固定模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开展分组教学、灵活授课、弹性教学,对专业课程选择典型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教学,对于不具备现场教学条件的,在“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由教师进行操作性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确知识点,掌握专业技能;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组织安排上,适应石化企业工作的特殊性,采用倒班顶岗分阶段实习,由企业学校共同考核评价。

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50%。由企业兼职教师提供车间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资料,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习过程融入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中,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小组讨论、仿真操作等使学生掌握燃料油生产工的相关理论,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生产车间中实施。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规范地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学会装置开停车、巡回检查、资料录取、填写生产报表、维护管理以及动态分析等技能,并考取高级燃料油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进行铁人精神教育,学习做人、做事的本领,进而获得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石化生产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生产一线,以泵及压缩机岗位现场操作岗位(外操)、中控室操作岗位(内操)、油品分析岗位、班长岗位为主。为充分满足“岗位训练”的需要,依据“贴近职业、贴近真实、贴近技术”的原则,体现“职业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特征,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职业的工作流程来设计真实的专业训练和职业环境,实训过程与实际岗位操作完全一致。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在汽提塔生产装置上,按照企业设备检修的场景和要求,设立班长、安全员等岗位。班长进行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布置任务,规定作业时间(操作时间),到现场实地勘察,清楚作业面周围环境和作业空间;安全员检查安全手续是否齐全,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劳动保护用品是否整齐,是否选择合适工具。通过对塔盘拆装弄清楚塔的内部构造、各部件及所在具置,汽液两相如何流动,塔盘究竟是怎么安装的,并掌握其过程。通过在此装置上的“教学做”,学生能掌握换热器的种类及换热方法,了解板式精馏塔的基本结构与流程,掌握流体输送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流体输送设备的常见故障及处理以及温度、压力、液位的调节、控制方法,管路拆装及连接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综合性的身份,要遵守许多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其他规定,如产品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检修安全规程、岗位操作法、安全动火规定等等,在着装、环境、卫生、安全、考勤等方面应完全按照企业要求管理,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形成石化企业“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吃苦耐劳、诚信笃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 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邀请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参与,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按照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对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筛选,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性、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和工作内容相关性等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合并,形成相应岗位的行动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根据教学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综合考虑教学场地、工具、设备、问题、对象、技术等要素的关联程度,把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结合锦州石化公司生产特点,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形成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根据石油化工职业能力的通用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完善公共基础课程和相应拓展课程;构建与“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按照国家级教学团队标准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挂职锻炼以及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等形式,面向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教师开展培训,落实《企业项目工作室管理办法》、《教师访问工作站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方案》;通过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培训等途径,培养3名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到2012年,“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1∶1。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依据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校企合作以专业计划和教学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优先建设受益面大、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实训室,建设与目前现场生产实际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同时兼顾科技、生产及对外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新建苯乙烯仿真工厂、煤化工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扩建燃气质量评价中心(校中厂)、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油品质量分析室、高分子材料实训室、精细化工实训室;借鉴企业车间布局和现场生产管理,每个实训室设有教学区、实训区、配件展示区、资料区和材料室五个区域;在满足培训教学的同时,具备符合燃料油生产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能力,用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设备器材品种、数量和管理上符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应规范。

校企合作建设共享性专业资源库 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兼顾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包括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化工安全技术》、《化工企业管理实务》、《石化产品营销》、《计算机基础》、《英语》等5门课程;投入252.1万元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以满足企业培训和教学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形态的变革,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手段,开发具有交互性的虚拟实训软件、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课程资源;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把石油化工生产和安全环保技能形象化、可视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文件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网络教学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职业能力训练区。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成效初步显现。截止到2012年3月,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拥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师拥有发明专利2项,出版《燃料油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等11部专著。2011年,面向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师开办了企业实践培训及《燃料油生产工》技师培训班。

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率2010年为96.1%,2011年为98%,就业对口率平均达到85%。2011年,学生参加辽宁省大学生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获一等奖一项,参加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和个人一等奖,参加辽宁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获得个人三等奖一项;毕业生刘明获锦州石化公司十佳新员工称号,张勇在抚顺石化公司第五届练兵比武和技能竞赛中荣获乙烯装置操作工第一名。

参考文献:

[1]马秉骞.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8).

[2]熊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5).

[3]朱方来.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培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7).

第8篇:精细化工安全技术范文

重点领域,是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需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亟需发展的学科领域。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目标任务明确、科技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

《纲要》围绕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出发,突出重点、协同集成,对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按照有利于掌握关键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区域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原则,筛选确定9个重点领域、44个优先主题。

新材料领域

优先主题1、光电子材料

重点研究新型光电子功能晶体和高功率条件下的晶体材料,开发高质量、大尺寸、低成本的晶体生产工艺与镀膜技术,拓展晶体功能;研发高效耦合的LD泵浦模块技术,全固态半导体泵浦激光器,半导体照明(LED)芯片封装及测试技术。

优先主题2、特种陶瓷材料

重点研究高性能氧化铝、氧化锆粉体、光电子陶瓷和玻璃陶瓷。开发新型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及其元器件、陶瓷敏感器件,光纤陶瓷配件、陶瓷工具、陶瓷构件,以及陶瓷高效精密加工技术等;研究高密度陶瓷封装工艺,第三代S1C纤维、氧化物纤维制备的关键技术。

优先主题3、纳米材料

重点研究纳米功能材料及纳电子器件,开发纳米高聚物材料、纳米薄膜,高性能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材料自修复技术,以及纳米技术在高效催化剂和催化功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优先主题4、功能高分子材料

重点开发环境友好型功能高分子材料专用树脂;汽车、建材行业功能性塑料关键技术;高阻隔、耐高温、抗静电、保鲜等功能性塑料包装材料研究天然与生物高分子材料的高值化利用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高附加值油墨、涂料、胶粘剂产品;新型农药中间体,精细化工产品等。

优先主题5、高性能金属材料

重点研究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开发金属电子材料及其电子封装的关键技术;铝熔体处理、镁合金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稀有金属回收与提纯技术。

优先主题6、表面改性及涂层修复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纳米陶瓷涂层技术、纳米复合镀技术;化学、电化学涂层技术及其应用,非晶态合金的复合电沉积、多元复合镀技术;激光、等离子熔射/熔积表面处理及特种表面涂层制备与再制造技术;开发具有高性能的金属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复合表面工程技术;开展固体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等。

电子信息领域

优先主题7、信息元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微机电(HEMS)器件及材料制备技术;开发音视频专用芯片、高集成度专用芯片,通用交换芯片、系统应用芯片、射频系统芯片以及贴装元器件等。

优先主题8、现代信息服务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面向企业和服务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政务数据的分布式共享服务平台;研究海量数据分布式挖掘、可视化和行业推广应用技术;基于GIS平台的决策支持、应急指挥和行业应用服务技术,基于位置服务(LBS)或移动定位支撑技术及推广;射频识别(RFID)技术及应用。

优先主题9、软件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面向优势行业和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及组件、物流信息与集配管理软件、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大型公共数据软件和高附加值的出口软件产品和技术。研究社区、建筑及交通智能化技术,开发实时数据采集、融合、处理、监控和预警技术等。

优先主题10、现代通信与终端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基于下一代网络的网络通信技术与产品,无线自组织网络的高效分布式安全体系、基于内容的图像识别与过滤技术、密码新技术等网络通信安全新技术,微波通信与光通讯设备,宽带与无线接入应用设备,家庭网络现代通信集成应用,交通运输无线数字通信系统技术等。开发嵌入式软件系统技术,新一代网络信息终端的通讯和接入等关键技术,智能终端和网络产品等。

优先主题11、大屏幕平板显示技术

重点开发平板和投影显示技术,研究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发展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产品和产业链。

先进制造领域

优先主题12、数字化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数字化设计技术动态性能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开发装备、电机、电器、电子等主导产品的数字化样机技术;企业间的协同设计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及试点示范;CAD、CAM、CAPP和PDM及其集成技术的深化应用。

优先主题13、智能控制技术

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网络集中控制技术:专用驱动技术及单元;在线智能检测技术;典型装置或生产过程的通用控制系统智能电力电子产品及控制技术;高压、超高压大电流设备在线传感技术。

优先主题14、行业管理应用软件

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面向行业或产业群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研究网络化制造平台关键技术,整合形成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制造平台。

优先主题15、先进加工与成型技术

重点研究高速、高精度加工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开发结构复杂的模具复合加工成型技术及其装备金属零部件的塑性成型/复合成型技术;高精度冷、温锻件生产技术;快速超塑性成型;硬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无余量加工与制造技术等。

优先主题16、新型仪器设备

开发冶金、石化、机械、汽车等行业的自动化仪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仪表;研究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精度、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开发新型实用临床医疗、健康预测、诊断咨询等医疗器械产品;开展虚拟仪器研究。

农业领域

优先主题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新品种培育

重点开展主要粮食作物、果蔬茶菌、畜禽等新品种选育,研究优良亲本资源与保存技术,优异性状种质资源分子鉴定、遗传改良。研究水稻等重要作物抗虫、抗病、品质改良,果树抗病虫、速生、优质等转基因育种,优良种畜禽快速扩繁,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太空育种、转基因育种及其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的新技术。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

优先主题18、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精深加工

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以及畜禽产品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及产期调节技术,开发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农业生

产自动控制设施、土壤水肥快速检测技术、节约型农业技术;开发农产品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生产技术与设备。

优先主题19、现代林业

重点研究能源、药用、精细化工等非木质利用的植物良种选育、壮苗培育、栽培技术、生态安全等技术,开发植物有效成分的提纯、分离等技术以及工业化生产工艺。

优先主题20、特色园艺产品开发

开展特色花卉、水果、蔬菜、茶叶和食用菌等园艺产品的产期调控、快速繁殖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

优先主题21、农林重大病虫害防治

重点开展农林重大病虫害防治研究,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生物防治综合技术研究,研制开发生物农药、农药环保制剂以及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

海洋与渔业领域

优先主题22、水产良种保护与养殖关键技术

重点开展福建省主要水产品种的遗传改良与良种选育技术、特色养殖种类优良品种的制种和保种技术研究;重要濒危珍稀海洋物种人工繁育示范研究;培育大黄鱼、九孔鲍、罗非鱼、对虾和坛紫菜等抗逆和抗病明显增强的品系/品种;建立良种保种、制种和繁育基地;加强海洋牧场运行模式优化研究。

优先主题23、水产品精深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重点研究水产品保鲜和保活技术、精深加工过程中品质改良、风味营养保持及产品贮藏等关键生产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功能食品;研究水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水产品加工HACCP体系关键技术等。

优先主题24、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分离技术,开发利用海洋生物毒素资源、甲壳质资源、海藻聚糖及海藻蛋白;建立深海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开展深海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利用高温酶、低温酶和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极端酶;研究深海微生物新型代谢产物,筛选与应用深海浸矿微生物;加强微生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开发高附加值海洋矿产加工、海水化学物质提取技术,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加强海洋港口、海洋旅游和休闲渔业相关技术的开发利用。

人口与健康领域

优先主题25、新药及原料药研发

重点开展重大及新发传染病的诊断试剂、疫苗、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开发;发展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开发: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生物药物研究开发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改良现有生物药物;研发药物的新剂型及新辅料,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研发疗效确切的天然药物及其生物活物质,开发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新药;利用海洋微生物进行创新药物研制,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毒素及其衍生物药用制剂等。

优先主题26、中药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具有福建省地方特色的药用植物、药用真菌的栽培技术、药用动物的饲养技术,制定福建省地道药材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研究福建省地方特色药用动植物种质繁育技术和生物多样,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中药炮制过程中生理活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规范福建省地道药材的加工(包括炮制)方法,制定加工标准操作规程。

优先主题27、生殖疾病防控与出生缺陷干预研究

重点开展生育障碍发病主要病因分析,危险因子对人类生殖影响及防控的研究,研究生育障碍疾病猕猴动物模型,生育障碍疾病、生育障碍迟发遗传病分子生物学创新诊断技术,研究重点病种的干预措施,出生缺陷干预评价体系。

优先主题28、器官移植、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

重点开展干细胞诱导分化、细胞一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器官移植的临床研究。研究胚胎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特别是对移植物慢性失功能的机理;器官移植过程的免疫应答机制及其调控:建立免疫状态临床评价标准,免疫耐受诱导方法。

资源与环境领域

优先主题29、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积极推广电机、车船、空调等节能技术。开展热、电、冷联产和冷能利用技术研究试点;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的研究,新型节能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节能门窗、节能灯具以及建筑节能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优先主题30、可再生能源开发

重点研究开发以燃料酒精、生物柴油和生物质制氢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的低成本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大型沼气工程建造、运行、输送和利用技术;研究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制造技术、负荷的调节与控制技术;开发太阳能综合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燃料电池、生物能电池、光伏发电应用技术及太阳能光电产品。

优先主题31、矿产资源高效利用

研究福建省金属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其找矿和勘查技术。开发共伴生矿、难选冶矿、低品位矿和尾矿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物湿法冶金技术;开展大范围隐伏矿预测,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优先主题32、节水技术

重点开发农村和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集成技术研究多尺度水质在线监测、遥感遥测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研究雨水和海水利用技术,水肥耦合与微灌技术、工业用水循环使用技术和中水深度处理及输送技术推广工农业生产与生活节水技术,节水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及尾水再利用技术。

优先主题3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在冶金、火电、水泥等耗能行业,重点开发工业窑炉清洁燃烧技术、脱硫、脱氮技术;开发与应用有机废气吸收、吸附、气体膜分离技术,新型催化燃烧、吸附―浓缩―催化燃烧、静电除雾、光催化技术。

优先主题34、环境保护产品研究开发

重点研发烟气处理设备,推广使用洁净燃料设备。开发欧Ⅲ、欧Ⅳ标准的系列化汽车排气催化转化器,研究低成本膜处理技术,开发高效的固体废物处理装置、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设备: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器与设备、便携式监测仪器等。

优先主题35、环境动态监测技术

研究陆地、流域、海域等生态与环境本底值监测技术,陆地、流域、海域环境污染监测技术,陆地与水域非污染性环境破坏监测技术,生态与环境安全监测理论与技术,长期野外环境监测网络组建技术,环境监测多源数据库构建与网络共享技术,遥感技术在陆地环境和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海洋环境持续性有毒物质的监测新技术、富营养化和有害赤潮的预警预报及快速检测技术。

公共安全领域

优先主题36、自然灾害防御与减灾技术

研究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防、预警、动态显示、危险性评估、灾情分析、快速反应与救援、指挥决策、灾后评估和恢复重建等关键技术,开发以信息化技术为平台,实时监测、数据快速传输、数据库、模型库、预案库互动的综合技术,信息的虚拟仿真与空间化表达技术,灾情的应急指挥技

术。

优先主题37、食品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

重点研究食品安全和风险评估、安全标准制定、有效监测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展食物链中有害物质富集、叠加规律、污染物溯源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及检测试剂,高通量检测和监控技术。

优先主题38、公共安全和重大事故预警与救援技术

研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应急联动、事故现场信息搜集、多媒体信息远程传递、信息分析技术,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开展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病毒、物种和易燃易爆危险品等重大危险源的检测评估、监控防范研究;开发推广矿山安全监测、公共交通、通讯等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究和开发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净化网络环境;探索生产与科研安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生产与科研安全控制指标体系。

应用基础研究领域

优先主题39、电子信息科学

开展光电子及光通信基础理论研究,发展激光新波长、激光能量理论研究;研究新一代高性能计算系统软件,虚拟计算环境机理,网格计算理论,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知识挖掘理论与方法,人机交互理论,网络安全与可信可控信息安全理论等;开展宽带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工作,重点发展数字广播技术,超高速、超宽带通信网络技术,新型宽频带、高功率微波器件设计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开展空间信息科学、虚拟现实与计算机仿真、信息科学的数学基础研究等。

优先主题40、医药与卫生科学

重点研究病原体的变异规律、变异体与疾病种类的关系;病原体、免疫、神经、内分泌和遗传因素等在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水平上的作用机理,环境对生理过程的干扰;开展中医基本治法、中医“证”的实质、辨证方法的机理,中医药诊疗、中草药新型药物等研究。

优先主题4l、农业科学

重点研究福建省重要粮食、经济作物和动物的基因组及相关组学,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其调控机制,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新品种培育的遗传基础以及植物抗逆性、抗污染与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农业生物安全与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理论与技术基础,以及农业生物灾害与生物入侵的灾变规律、入侵生物生长环境限制因素、应用生物多样性进行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海洋与海岸生物遗传图谱构建和标记辅助选育的研究。

优先主题42、新材料与工程科学

重点研究金属、陶瓷、高分子和复合材料改性的组织设计、相变过程、结构控制;新型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材料表面改性和整体改性及其所制备的元器件的新特性、新机制、新效应和新原理;材料服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变、失效机制及寿命预测;化学工程与机电工程重要理论与方法。

优先主题43、资源与环境科学

重点研究资源勘探和开发过程生态风险预测,山坡水文过程影响机理试验研究;重要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循环规律和调控机制,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加强区域、流域尺度上重大水、大气环境问题及其特征的系统性、协同性研究。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生物修复、控制理论,陆海相互作用与海岸带生态修复,滨海湿地的形成、演化、退化与修复技术及试验;重要港湾与河口动力沉积关键过程与淤积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建设对近岸和港湾动力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海岸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演化、服务功能及调控研究,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第9篇:精细化工安全技术范文

一、冀中南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

冀中南经济区的范围包括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四市,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6%、43%、39%,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传统工业加工区和特色商贸物流基地。其现状及分析如下:

1、资源禀赋类型多样但产业发展调整约束不断增强。

冀中南地区西依太行山,沿山为丘陵地区,中东部为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地理特征较为多样,煤、铁、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分布广泛,石油、天然气、风能、地热等能源资源总量也比较丰富。多样的资源禀赋为冀中南未来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然而,冀中南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差,人均水资源量和地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且近年来随着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超载利用和污染,区域整体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

2、主导产业增长迅速但区域内名优产业发展困难。

冀中南地区产业门类相对完整,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石油工业等重工业类型与轻纺、食品、农产品加工等特色轻工业均得到一定发展,其中主导产业增长尤为迅速。石家庄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经超过55%;邯郸市主导产业中仅冶金工业就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50%;邢台市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新能源、煤化工等三大产业实现增加值也占到全部工业的40%以上;衡水市橡胶、食品、金属制品、化工等主导产业也增长较快,总体而言地区产业基础正在不断巩固。然而,冀中南地区特色区域名优产业和产品发展仍比较困难,如采暖铸造、通讯器材、丝网、皮毛皮革、玻璃钢、汽拖配件、农副产品加工、金属橱柜、工艺美术等产业类型,虽然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较高,但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提升缓慢、龙头企业较少,难以发挥带动广大农业地区发展的作用。

3、传统农业量大面广但现代化水平仍待提高。

冀中南地区大部分为冲积性黄土平原,适宜发展农业经济,是河北省重要的粮、棉产区,国家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冀中南地区以仅占河北省域面积26%的土地生产了全省58%的粮食,种植了全省75%的棉花、38%的油料作物和蔬菜,在全省前50个农业生产大县中冀中南地区就有27个县名列其中。然而,冀中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农业生产人均产值、农作物机耕比例以及有效灌溉比例均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不仅限制了冀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更影响到“三化联动”的整体进程。

二、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分析

多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加快,以及河北省沿海地区,环京津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发展集聚力不断增强。但是,产业结构急待调整、产业布局急待优化、产业规模急待扩大。其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区域产业战略优势不突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与河北省沿海地区和环经津地区相比,冀中南经济区是产业竞争发展明显缺后发优势、少战略支撑的地区。河北省沿海地区和环经津地区有着毗邻京津环渤海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有利条件,有着国家和省沿海开发的好政策。有着港口、矿产、能源等强大的产业发展战略资源支撑,有越来越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冀中南经济区既不接京津、也不沿海,既没有经济大进大出的交通区位条件,也缺少大产业、大项目落地发展的战略设施和资源条件支撑,是河北省产业发展相对封闭的区位。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河北省沿海地区和环京津地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形势最好、增长点最多、竞争力和聚集力最强的地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增长极。而冀中南经济区随着国家支撑政策的弱化和部分地区战略资源开发殆尽,明显的呈现出后续发展优势缺乏的局面,发展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和环经津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产业结构粗放,转变发展方式困难重重。

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冀中南经济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门类日趋齐全,但产业层次依然偏低,产业趋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产业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冀中南经济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冀中南经济区第一产业和传统工业及服务业在冀中南经济区中所占比例较大,而新兴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冀中南经济区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然而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工业以钢铁、煤化工、盐化工、纺织和食品等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业为主导,主导产品钢铁、原煤、原盐、水泥、化学原材料、棉纱等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档次上。服务业仍是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级,提升产业发展总水平,是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今后应着重解决的突出问题。

3、科技资源“被吸”现象严重,产业创新能力较低。

冀中南经济区科技人才,科研机构、创新平台数量和等级,远不能与中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的京、津地区相比,目前冀中南经济区科技资源向京津地区流失现象依然严峻,冀中南经济区科技创新数量、发明专利数量、成熟成果转化率也与京津地区有巨大差异,冀中南经济区是河北省科技资源最薄弱、创新能力最低的区域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除了省会石家庄之外,冀中南大部分地区的产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的数量少、档次低,难以满足传统产业升级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冀中南经济区绝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比较滞后,技术老化、设备落后,产品更新缓慢等问题较为突出,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处于落后状态。企业创新能力弱,故冀中南经济区的产业创新能力始终难以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较低。

4、综合发展环境欠佳,对外发展吸引力不足。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打造区域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冀中南经济区是河北省产业发展环境相对前加区域之一,对外发展吸引力严重不足。一是政务环境欠佳。受传统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冀中南经济区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综合服务缺位、空位、不到位现象十分严重,导致服务效率低下、随意性强,公正性弱。二是城市支撑能力不强,除了省会石家庄市外,冀中南经济区其他三个中小城市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综合服务尤其是高端服务能力跟不上,使得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吸引力较弱。三是资源承载力较差。冀中南经济区是河北省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的区域,面临着诸多河流干枯断流、城市地下水超采等严重局面。

5、产业发展同构现象严重,4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在自然区位、要素禀赋、经济基础等条件的约束下,冀中南经济区内各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较大的发展差距。但是,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一是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不平衡。省会石家庄市占据天时地利的优势条件,在四个中心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建设较好、产业结构较优。2011年,石家庄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邯郸、邢台、衡水的2.2倍、5.4倍和7.1倍。二是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冀中南经济区个县域经济总量和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邯郸武安市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邢台新河县的25.7倍、51.8倍和2.1倍。三是中心城镇和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冀中南经济区二元经济差距都非常明显。如何缩小及中南经济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未来发展中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

三、冀中南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设想

“冀中南”是指河北省位于京津之南的地区,2011年才将“冀中南”经济区上升到战略高度。河北省给“冀中南”经济区进行了功能定位: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

1、冀中南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立足门户区位、面向沿海开放、对接京津发展、突出三化协同,以河北省重要的工业、农业基地为基础,形成河北省三大经济区战略的有力支撑,建设北方一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和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重点建成:华北平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四省交接地带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以及特色产业富民强县试验区。工业发展建立高效可持续的综合体系,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20年,区域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北方重要的产业和城镇发展区。三化发展紧密同步,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基本完成,新兴产业发展比重快速增加且规模层次均明显提高,城乡发展从据点培育向全面带动转变,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形成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地区开放水平显著提高,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均具有较大的区域影响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资源利用与建设开发实现基本和谐。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长到26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万元,城镇人口达到19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58%。

2、冀中南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依托冀中南经济区区位、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优势,按照国家和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本着发挥优势、开挖潜力、创新驱动等发展原则,以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发展水平为主线,着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传统产业,努力构建以壮大生物、电子信息、精密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为先导,以特色钢铁、精细化工、现代农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产业的高端化、信息化、聚集化与规模化发展,加速实现冀中南经济区经济振兴,努力把冀中南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河北省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生态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河北省新兴产业发展高地、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产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和特色产品富民强县先行区。

3、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具体设想。

首先,先导产业发展设想:第一,发挥国加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势,依托石家庄国际生物产业基地、石药创新药物出纳也化基地、内丘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曲周现代新型工业园等重点生物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把冀中南经济区建设为河北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引领区。第二,充分发挥冀中南经济区与河北省丰富的钢铁资源优势,以及在数控机床、煤矿设备、专用车辆等方面的生产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和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邯郸冀南新区等载体,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装备、矿山设备、农用装备等制造产业,把冀中南经济区发展为国内知名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第三,依托宝石集团、同辉电子等龙头企业以及石家庄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石家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大力发展平板显示、芯片、卫星导航等高端制造业,积极推进软件设计和软件外包,将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基地,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冀中南经济区最具发展引领力的产业。第四,发挥交通区位和传统特色商贸物流基地优势,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化商贸服务物流业,努力构筑集中南大商圈,打造石家庄和邯郸两大物流中心城市、邢台和衡水两大物流节点城市,实现商贸物流业再次崛起,重拾华北地区商贸物流基地地位,简称河北省连接晋陕鲁豫、、辐射国内外的重要商贸物流基地。

其次,传统产业改造发展设想:第一,依托邯钢、峰峰钢铁、邢钢等大型钢铁集团,以高端、优质、高效为方向,大力发展特种钢、球墨铸铁、优质特钢、专用钢材及高档建筑钢材,加快企业整合重组,提升产业发展聚集度和综合竞争力,把冀中南经济区建设为河北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区与国家重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第二,发挥能源通道和丰富的煤盐矿产资源优势,依托石家庄循环化工基地、石家庄南部工业区、邢台旭阳煤化工、宁晋盐化工园区、冀衡生态工业园等,加强化工产业科学布局和链式提升,优化发展石化、煤化及盐化工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把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成为河北省化工产业循环发展示范区及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循环化工基地。第三,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构建具有冀中南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打造国家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与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引领区。

四、冀中南经济区产业调整和发展对策

推进冀中南“1中心2轴3基地18县”建设。充分利用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有利条件,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把冀中南经济区建设成为我省新兴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形成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沿海经济隆起带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1、加快调整冀中南经济区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力实施农产品安全工程,突出抓好一批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城郊农业、生态绿色农业示范园,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首先,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做大做强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主导产业,全面推进优势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调整农业布局,进一步推进农作物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发挥4市农业产业观光园龙头示范作用,推动4市等城郊地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工厂化农业、庄园农业、示范展览农业等多样化、多功能的都市农业;四市平原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设国家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四市丘陵山区,继续推进核桃、大枣、板栗、樱桃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优化农业圈层布局,构筑集科教示范、休闲观光、生态屏障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和布局体系。

其次,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增加农业比较收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推进项目、园区、基地建设。以政策和资金引导为手段,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百家龙头企业扶持工程,重点支持100家龙头企业延伸链条、培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挥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第三,实施农业安全工程。着眼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立足“质量安全、产品放心、出入平安”,全面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强化无公害农产品例行监测、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速测、产地动态管理检测,建立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全程质量控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扑杀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完善财政保障和运行机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步伐,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队伍、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2、加快调整冀中南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新型产业发展和崛起。

冀中南经济区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组织实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深化战略合作,着力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首先,加快新能源产业落地和布局。保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巩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加强前沿核心技术研发和系统技术集成,以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链条为重点,努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太阳能光伏产业,抓好邢台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宁晋晶龙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智能电网,重点推进分布式电网技术、微网技术等研究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并网及控制、智能化电网储能等产品。新能源汽车,重点加强引进与合作,推进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等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环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其次,加快新一代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加快推进通信网络设备、物联网、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支持建设石家庄大信息产业基地。通信网络设备,重点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卫星导航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元器件、功率器件等配套行业集群式发展。物联网,重点推进射频标签、新型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中电科河北物联网产业基地等。半导体照明,重点支持全光半导体照明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加快产品在照明、背光源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软件与信息服务,重点支持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开发推广,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第三,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提升。以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发展,努力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发方面实现突破。生物医药,重点发展重组蛋白药物、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等,支持先进剂型制剂、创新药物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中药现代化。生物农业,加强育种平台和繁育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优质高产农作物和林果、花卉等新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生物制造,重点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等产品,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在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应用。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力争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后续支柱产业,新材料、海洋经济成为先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3、加快实施冀中南经济区传统产业复兴工程,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

首先,加快提升传统第二产业创新工程。冀中南经济区是传统的纺织、医药、钢铁、汽车、电子等产业发展基地,曾是华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糖酒、服装、轴承、羊绒、自行车等特色商品集散交易中心。随着全国各地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地位逐渐被东南沿海、珠三角洲等一些迅速崛起的地方所取代。近年来,河北省沿海地区、环京津地区聚集发展呈较快发展趋势,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地位和吸引力进一步降低。为实现及中南经济的赶超发展,应实施传统工业区发展产业复兴工程。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基础,大力推进精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商贸物流等新兴和现代产业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推动钢铁、石化和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快越是提升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冀中南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再次复兴和崛起。

其次,加快提升第二产业科技引领发展工程。石家庄高新区是冀中南经济区乃至全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相继建成了多个科技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等创新服务机构和平台,成为了全市、全区乃至全省创新创业发展的聚集区。为了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应依托石家庄高新区相对雄厚的科技资源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谋划建设石家庄高新区科技城。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石家庄高新区科技城发展规划,完善创新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把石家庄高新区科技城建成全国中药产业技术创新和孵化基地,推动冀中南经济区和全省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加强石家庄东部产业新区、冀南新区、邢台城市新区、衡水滨湖新区四大城市新区建设,培育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核心区,打造冀中南经济区产业发展增长极。加强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引领冀中南生物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能级和地位,实现发展新突破。谋划实施石家庄(鹿泉)信息产业园向正定新区扩能搬迁工程,扩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核心区空间,提高管理层次和配套服务水平,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平台提档升级。整合桃城北方工业园区和衡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谋划建设衡水市北部工业新城,优化园区建设思路和布局,跨越式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4、加快建设冀中南经济区环境优化工程,打造产业发展后发优势。

首先,加快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

冀中南经济区应大力发展环境建设,培育产业发展后发优势。重点加强区域骨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与沿海港口和晋鲁豫连接线建设,完善对外交通运输功能,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建设,加快冀中南引水支线建设,积极推进引黄入冀主体及配套工程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能源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城市热电联产设施,推进县城和集聚区热电厂建设,加快天然气骨干输送管线建设,增减天然气输送至西安,提高能源供给能力,强化能源供应安全。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推进绿化美化建设,推进矿产资源科学开发,深化实施节能减排工程等。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推进高效电机、智能控制节电装置等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发展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环保技术和产品。积极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和再制造利用技术。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推广能源合同管理新模式。

其次,推进示范园区创新,消除产业发展壁垒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