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开始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进行引进工作。通过近三十年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我国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环境艺术教学从创立至今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很多相关理论都被引入了具体实践当中。由此可见,环境艺术教育有了明显的成效。这样的进步和成效不是空穴来风,是时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对生活更高层次追求的迫切需求所在。现阶段,我国经济有了快速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自然会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同时去追寻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说是应时而生也是应势而生。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面貌和格局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相关资料显示,城市环境空间三十年来不断进行大的迁移和置换,更多的规划和景观建筑以及园林景观层出不穷,而且这都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民生活的一大重要标志所在。在这种形式下,环境艺术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不断加快,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专业人才也有了更好的标准和质量乃数量的需求。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体制尚不完善与迫切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引发人们对环境意识的改变。当人们的环境意识改变了,那么我们这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具有时代属性。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种计划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时代属性,直接导致我们教学的东西往往是濒临淘汰的内容。
(二)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性质特点相互冲突。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来看,该学科的三个特点分别是:1、综合性;2、整体性;3、更新性。这是三大特点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社会对该项专业人才的基本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出大学生拥有出色综合素质和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所要探讨一大重要课题。但是,传统高校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需求的培养。要知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实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了文科、理科、艺术科等众多科目的知识和理念。然而,在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下,我们很难对这种较差学科进行必要的学科管理,这样发展的后果就是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难以规范,特别是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都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展,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会是畸形的人才,这决不利于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三)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识不足导致的教育理念和定位都不恰当。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环境艺术专业出现了严重的泡沫化现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现今的热门导致了我国很多高等院校丝毫不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开设条件就大量涌入并开放了这门学科教育。更有甚者,高校领导层甚至对这门学科的内涵都不是很清楚,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也是杂乱无章。这样下去会导致我国社会上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认识发生混乱,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四不像人才。
三、新时期我国环境艺术教学完善性策略分析
(一)以时代为旗帜,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完善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三十年的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然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性强烈要求我们必须要尽快完善并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性特点使得我们要敢于创新,突破文理学科之间的界限,充分融合文科、理科、艺术类学科的特色和教学理念,逐步开辟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这里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建立学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打造我国的高标准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
(二)以实践为目标,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综合型学科,如果不按实践应用型进行施教,改变传统单一教室授课模式,是难以达到培养顶极实用人才的教学目的的。在人才培养中应坚持贯彻始终的介入社会,参与设计实践,在实际设计中了解应掌握的专业技术与知识理论增强综合能力的观点。通过实践,学习掌握有用的相关科目和必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应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和奠定理论基础的过程,在实践中探索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发展理论知识。整合课程设置,统一完善学科内容与概念,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立教学、研究、创造、考核四位一体的环艺教育模式。
(三)提升必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设施建设,打造专业高素质教学队伍。教学的核心力量是教师,“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大楼,但不能没有大师”。高校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总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近几年来的艺术设计教育畸形发展,同时也给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带来师资紧缺,素质下降等现象。致使一些高学历、高学位、低水平的“骄骄者”进入高教行列,现在多数高校的设计专业教师正是一批高教“新人才”在执鞭。为防止教育退化,目前设计教育首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特别是这批“新人才”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与更新以及资深教师的创名,尽快使这批教育者改良优化,达到高等设计教育要求。此外,专业人才招聘应以学位与职称的名副其实为重。
四、结束语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问题;策略
一、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体制落后
环境艺术设计既是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一种设计艺术,我们对它的学习和了解当然是要上升到艺术的角度的,但是在现在在的高校课程的设置上是几乎看不到有关艺术的启蒙和培养的,甚至有些学校的相关基础课程的设置的参考价值也是比较低的。出现这个原因的很大原因就归咎于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体制存在问题,是不完善的。尽管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个高校也充分认识到了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体制原因,就造成了平能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使得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思路单一,从而出现了教学的雷同不能进行有效的差异化管理。这样学生的基础课就出现了对已有画作和设计的临摹而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一大弊端,学生不能真正的上升到艺术的角度去学习和思考自己所学的专业。
(二)高校招生存在盲目性
环境艺术设计在近几年受欢迎的程度是社会和各个高校都关注到的一个显著的变化,这就使得各个高校纷纷开设此专业以完成自己的招生计划。同时伴随着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在进行自己本职的教育事业之外也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会出现盲目扩招的现象,使得招生的数量激增,从而买下了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隐患。只求数量忽视质量是现在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偏艺术类的学科,是需要一定的艺术天赋和基础的,我们都知道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都是以文化课为主的,所以如果盲目求数量对学生也是不负责任的,会造成学习压力过大没有自信心等不良后果。同时也增添了教学的难度,这对学校对老师对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一)课程安排的改革
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例如:基础课程设置简单、教学方法传统、课堂氛围不活跃等,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严重缺乏。各个高校不能知识泛泛而谈基础课设置的重要性,而是对基础课的设置在全面的同时要具有针对性,突出重点,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负担,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的。同时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知识更新,以动态和事例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现在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更生更有趣。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在艺术感知和表达能力上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动手实践以及积极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是提高学生艺术创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方法。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素描和色彩设计是环境设计基础课的重要内容。素描主要是以单色线条来表现所见到的物体的,以线条的轻重、粗细、虚实以及曲直等来表达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可以表达物体的具体形态和空间感。这就对学生的绘画和观察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学校的课程内容设置可以多采用动态的形式,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和学习。使得学生的抽象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可以解决素描过于死板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就色彩设计来说,设计专业的色彩训练目的表现在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模仿自然色彩转化为主动表达色彩。一般来说,学生课程设置中对色彩的认识主要经历一下几个阶段:转换物象的写实色彩、色彩的概括和提炼、空间色彩、意象色彩。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通过观察理解与动手实践,系统全面地学习和研究色彩的成因。因此,一定要突出设计色彩的理解与表现内容,以便更好地把色彩语言应用到设计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王欣远.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民居测绘;传统民居
民居测绘是以我国的传统民居为切入点,通过对院落的空间结构、建筑装饰、室内陈设等方面的测量,并结合现场的采访和资料的查阅来绘制整理出科学、准确、详实的测绘报告。它既是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德育课堂,价值和意义不容低估。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有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开始招收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民居测绘(古建民居测绘)课程也正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笔者就该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学习的重要性尝试做以下探析。
一、测绘传统民居,学习传统文化
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生态、最朴实、最生活化、最人性化的建筑类型,是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人文、习俗、艺术材料和科技的具体表现,更是千百年来人们与自然抗争和融合的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对传统民居细致全面的测绘,可以了解它的建造格局、营造特点、文脉特征以及文化背景,而且在民居建筑中往往包含许多其他种类的文物及艺术品,如壁画、砖雕、木雕、石刻等,它们都是民居中最为宝贵的素材,最真实、最可靠。在测绘中通过拍摄影像、勾画速写、文字记录等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不仅可以使民居测绘的成果更加丰富详实,而且通过记录、比对、分析其中的空间构造和装饰元素,可以更直观、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从中读懂建造者和使用者的民俗民情、生活状态、观念形态、处世哲学和审美情趣,例如: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北街的温家大院,通过测绘和数据的整理可以看出,它属于传统的四合院式民居,院落里房间布局巧妙、空间开敞、尺度宜人,具有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特点,并且通过对格局、形制的分析还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礼乐制度在民居布局上的集中体现。而且,在院落中无处不在的精美建筑装饰(石雕、砖雕、木雕)也体现着院落主人对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和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了解空间构造,懂得尺度规范
环境艺术设计是高技术与多学科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活动,它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对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对传统民居进行测绘,通过测量与制图就可以成为进入空间和认识空间的开始。譬如我们平时欣赏建筑画册与案例图片,无论多么优秀的摄影作品,也只能让人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本无法使我们清楚地读懂空间里的内容与变化。只有通过测绘与制图才能把我们真正带入到建筑与环境的空间中去,真正懂得什么是建筑,什么是空间,更直观地读懂建筑、环境、人的关系。任何与研究环境和空间的学习都应当从这里开始走入空间、认识空间、学习空间。环境艺术设计非常讲求“度”的概念,当然“度”在这里包含了多方面意思,例如:材料的软硬程度、光照的明亮程度、空间的围合程度等,其中对象的尺度是最为重要的。通过民居测绘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地运用测绘仪器并掌握测绘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前期调研打好基础,而且可以在测绘的过程中直观地体会各个长度单位的真实距离,建立较强的尺度概念,为今后设计课题的开展培养良好的尺度规范。
三、培养团队意识,训练攻关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讲求它的团队意识与联合公关的能力。每一件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是在一名或几名设计师的带领下由一个配合非常默契的团队来集体完成,例如:获得“2010世界最佳景观奖”的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作品就是由俞孔坚教授和他的“土人景观”设计团队集体完成的;获得“2015红点设计大奖”的当代展厅设计是由陈方晓和他的CDI设计团队完成的。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在课程的学习阶段不断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同公关的能力。民居测绘课程的实践环节,往往都不是各自为战、独自完成,一般都由若干名同学组成小组进行集体作业。每组的组员都为了同一座院落的测绘工作发挥各自的长处,大家相互团结、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对民居进行勘察、测绘与整理,并制作和完成科学、准确、详实的测绘报告。
四、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包含设计美学、建筑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专业。按照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编排,在进行民居测绘课程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外建筑史》《透视学》《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学习基本都是相对孤立和枯燥的理论讲授或是技法训练,缺乏系统联合性学习。我们可以利用《民居测绘》这门课程,作为一个优秀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更深入地体验建筑和空间,在1:1的真实空间中游走,在实践中反复阅读建筑,把原先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建筑、空间、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并达到学以致用。
五、树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人才
1987年9月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而进入21世纪后,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时代信息的快速与便捷和许多大学生对网络数据的过度依赖,眼高手低、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就成了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往往在资料的搜集中缺乏对资料的分析和对问题的推敲与思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拿来就用。例如,在近些年的设计作品大赛中,出现了许多雷同化的设计作品,它们缺乏特色与个性,过于追求浮夸的形式,内容比较空洞。民居测绘是大学生本科教育的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加深学生对空间以及艺术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竞争实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思维的设计人才。
结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各种因素,大部分传统民居从城市到农村在短短20年内正逐渐消失,这无疑是一种遗憾,而对传统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测绘实践进行图纸与数据的收集,无疑也是对保护传统民居做出的最具有意义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陈望.《民居建筑考察与测绘》课程的教学实践[J].纺织教育,2009(5).
[2]耿庆雷,王军.民居测绘及教授方法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5(5).
[3]海继平,吴昊.注重民居测绘实践挖掘建筑本原文化[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3).
[4]李琰君.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与居住民俗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创新能力;目标;改革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越发的关注,这就激发了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重视!如何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这个行业里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性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艺术教育者面前必须要去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一 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培养景观设计大师摇篮的高等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新形势下解决好景观设计的创新教学工作,是我们每一位环境艺术设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近年来随着景观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和社会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有了新的要求,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已经不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据调查,在中国的大部分高校里面,景观设计课程一般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面开设,而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却包含了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没有一个明确的侧重方向,导致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习任务以后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知识不精通!
在我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里,相对而言比较侧重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课程虽然被列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课程,但由于周期短,课时少,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加之没有景观相关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导致教师授课时只能浅浅而谈,浅尝辄止,学生往往学到的也只是一些基础理论,缺乏对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做出的设计没有创意且与实际脱离,很难付诸于实施,以至于走出校园时无法真正适应这个行业市场的需求!针对这种现象,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重点,结合市场加强专项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盲目追求课程技能训练
在目前的“景观设计”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中缺乏师生的互动和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近两年,随着手绘和电脑绘图的热潮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学生错误的认为手绘效果图和电脑效果图绘制能力的好坏,决定了专业水平的高低,痴迷的钻研电脑的新技术和手绘的新技法,忽略了设计理论的学习和设计创意的提升!加之专业教师在学生考核方式上过于单一,题型设置偏向于广场设计或小区住宅的设计,作业全部用电脑效果图来表现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效果的表现消耗了学生大部分的精力,从而使作品普遍缺乏创意,且作品表现形式与外面的景观公司的主要表现不一致,使考核与就业能力要求不接轨,既没有真正考核出学生的水平,也没能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既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违背了大学本科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3)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弱,过分关注市场效应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多的时候我们认为是一种文化,把设计和金钱过分的挂钩,只会让我们丧失更多的好作品。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外实践,由于缺乏对设计本质的认知,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去创新和思考,一味的照抄照搬国内外的好设计作品,以至于让自己在专业水平上没有很大的提高,也很难在未来设计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从近几年毕业的学生看,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很难很快的去适应和胜任工作的要求,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太弱,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不清楚景观设计的程序和方法,缺乏对景观行业的全面了解。比如拿到一个景观项目,由于对景观行业的社会形势不了解,无法给与设计项目正确的定位,以至于从接手设计到建设施工的过程、步骤模糊,缺乏对空间设计的敏锐性,不能准确判断出空间规划设计的优劣,理论基础薄弱。第二,没有创新思维,缺乏设计创意。学生整体理论知识匮乏,文化内涵不够,设计总是流于形式,以至于整体的设计构思没有创新和内涵!第三,综合设计表达能力弱,基本技能不过关。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图纸表现不规范,整体设计文案的版式不美观,跟方案设计风格不符合。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的跟甲方沟通,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很好的表达出来。第四,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多数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实践练习,缺少团队合作训练和专项训练,导致学生重视个人想法,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从而在进入公司上班时无法快速融入到一个设计团队中去,影响了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 创新意识在景观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1]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是培养景观设计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设计中所谓的创新意味着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推陈出新,打破常规。没有创新就无所谓设计。创新设计能引领时尚,提高大众的品味,传播流行文化。对于设计师来说,创新思维是第一要素,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观念更新,设计作品就缺乏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样一个主题,不同的设计师会做出不同的设计,其亮点也各不相同。如果设计中缺乏了创新,也就缺乏了个性,从而就很难成长为真正的设计师!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景观设计师的要求已不再是会设计,能设计就行了,它需要的是理论丰富,技能娴熟,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景观设计师。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 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专业理论教育,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社会需要更多动手能力强及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围绕素质教能与技能教育并举, 全面提升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景观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考核学生优劣的标准。“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设计实践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为课程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科知识间的纵横交叉,通过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内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课题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以往教学中以“欣赏项目设计”向“参与项目设计”的过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景观设计大赛,以此来补充教学中的实践课题项目,这样既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途径,使学生对当前的流行趋势和设计元素有更好的把握!教学中这样的实践环节,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自我的创新意识!
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反复循环和螺旋上升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理论和实际的反复历练,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景观设计实践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逐步成长为能将这些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必须依赖于实践的过程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系统和全面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 结语
经过对景观设计教学中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改革研究的思考,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创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和创新!我们要培养有眼光,有创新思维的设计大师!如果我们只通过市场效益来判断设计的好坏,通过就业率来衡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的好坏,那我们即将面临的就是行业的停滞不前!因此,对于每一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者来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景观设计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孙敬全,孙柳燕 《创新意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李泉涛 , 施国盘 . 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 [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5):107.
[3] 葛丹 .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寻找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 [J]. 艺术与设计 ,2009,(7):108-110.
[4] 谷彦彬 . 创 新型艺 术 设 计人 才 培 养 模 式的 探 索与实践 [J]. 装饰,2005,(11):72-74.
[5] 姚玉环 . 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及改革路径 [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8).
关键词 徽派建筑文化 住区环境艺术设计
一、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以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为目标,从宏观的自然环境中,限定出一个用于居住生活为主的区域所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探寻居住区域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开放性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及能量流动的过程,并通过一定的设计整合进行艺术处理,使得居住区的景观及其建筑等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设计风格,打造出一个舒适、美观,又充满人文精神的人居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居民对住区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而且对住区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引发了房地产和开发商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提升住区环境设计的高质量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徽派建筑发展脉络的启示
古徽州主要由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这六县组成。秦至元代,为躲避战乱曾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西晋末年、唐代末年、北宋末年),北方望族也因而纷纷南下迁徙徽州。由此,官式建筑技艺被带入徽州,对古徽州传统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基本呈阶段性发展的官式建筑技艺与连续发展的地方传统的双重影响下,融合形成了新的“徽文化”结构框架。明清时期,徽州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徽商崛起。发展至清代,传统的徽派建筑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中国建筑史上,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末民初,开始,社会动荡徽商衰落,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外来思想和文化传入。传统徽派建筑在西方建筑的影响下,出现材料工艺上保持徽州建筑要素和气质,但建筑形态、语汇上效仿西式建筑,或是基于徽州本土建筑,包容性地吸纳若干新建筑因素的建筑形式。例如,以徽派建筑传统形态为“体”,采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孝思楼”,就有“小洋楼”之称。由此可见,徽州建筑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融合演变着。虽然在近百年中已经不再有较为稳定的进步和演变,但这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一个使地区建筑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迈向新里程的一个机会。
(二)徽派建筑形成因素所凸显出的特点
“慧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王安石《孙抗墓碑》),徽州位于九华山脉和黄山山脉的东南,山岭环绕较为封闭,由于交通运输困难,当地优秀的林木、石材资源极又极为丰富,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客观地影响了徽州建筑的形态特征,为徽派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徽派建筑中房屋的木架结构,精美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等的资源材料大都是源于本地,再加上本地工匠高超的技艺,成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传世佳品。
徽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核心,与当地本土文化相结合,孕育出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理学大师朱熹和程颖、程颐兄弟的祖籍所在地就在徽州,朱熹也多次回到徽州讲学,所以自南宋以来,徽州地区就被世人誉为“程朱阙里”。而“程朱理学”也深受当地徽州人民的推崇,在徽州得到了深远的贯彻,这种思想也赋予了徽州建筑内敛的品质和淡薄的色彩。无论是儒家思想观念,还是程朱理学哲学观念,都直接决定了相应的伦理制度与生活习俗,间接影响了徽州古民居建筑空间环境、艺术风格及其人的审美趋势。由此,徽州建筑讲究顺风顺水、择吉地而居的风水学说的由来也就有迹可循了。
(三)徽派建筑应用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展现状
优美的住区环境能够对居住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还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同时折射出居民的审美情趣和对思想境界的追求。在传统的建筑审美观点和现代的住宅需求下,很多住区设计都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但大都显得过于苍白简单,缺乏一种和谐性,不协调的设计导致建筑与景观产生了视觉上的对抗。当下“功利主义”的盛行也使得传统徽派建筑设计元素和规划布局被不严肃、不经揣摩地滥用,导致大批住区的环境艺术设计案例陷入了窘境。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不但没有有效地融合,生拉硬拽地强行组合反而导致徽派建筑风格与住区实用性需求的日益脱节。有趣的是,虽然目前两者之间的磨合导致问题不断,但深入骨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理念,又引领着中国人拥有对传统住区环境的强烈需求。这就对新徽派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促使其不断尝试区域建筑文化探索,思考如何将两者更好地有机结合。
(四)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以黄山德懋堂为例
黄山德懋堂,地处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老梁上的丰乐湖畔,是当地一处经典的旅游地产项目。建筑所在的丰乐湖与黄山一脉相承,建在丰乐湖畔的德懋堂有机地融合了黄山的秀美和丰乐湖的灵气,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黄山德懋堂的建设过程中,创新采用了原拆原建的科学做法,将散落在徽州的民居以原拆原建的方式进行异地的复原保护,并重新组合成为聚落群体。同时,在保留原有建筑形式的基础上,秉承传统徽派建筑文化理念,萃取古徽居蓝本中灵魂元素,融合现代建筑文化元素,对德懋堂内部进行适度装修和现代化改造,以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同时,建筑装修的风格、选材、颜色等注重与古民居整体的格调相协调,使其成为可居、可赏、可游的休闲度假精品,创作出别具特色的新徽派度假别墅群,堪称新徽派建筑的典范。
(五)徽派建筑文化对现今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乡建设,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来看,已经很难单从景观及其建筑的视觉上辨别城市的名称。由此,只能解释说,世界性的文明压抑住了地区性的文化。我认为,作为一个有源远流长建筑历史的国家,我们不仅要积极地摄取世界多元文化用于保持自身先进性,也要将目光放在本地区传统建筑的文化中。例如,从传统徽派建筑风格中进行吸取再创造,提炼出仍然符合现代需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元素,进而通过有效的应用保护地方建筑文化的活力和特色,做好继承和发展工作,避免地区性文化和其所包含的地区建筑流派逐渐泯灭在历史长河中。
三、在住区环境设计中活用徽派建筑元素
在住区环境设计中利用好徽派建筑元素,需要我们充分阐释做好吴良镛先生所阐述的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区化的概念。把握徽派建筑设计对所规划区域内因地制宜的布局和形态,充分考虑地域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等相关因素,摒弃一些已经不适宜现代生活和技术的景观及建筑设计方式和封建迷信,秉持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传统,充分发扬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哲理和实施的具体途径,让徽派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技术先进性在摩擦碰撞中融合出新的设计方案和理念。
在具体实施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行深入认识传统徽派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载体――住区空间布局、细节体现和教化精神。在住区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注重徽派元素的合理运用,也要把徽派建筑风水学中具备科学性的一面展现到设计规划方案中。例如,在建筑组合上注重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建筑与景观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区域的土地、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资源条件及其建筑的装饰构造做法等,实现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力求营造宜人的现代人居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建筑之间的关系,谋求三者之间的和谐有机统一。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师应注重对徽派符号进行合理的简化、抽象化设计,使其在保证居住区肌理、色调和神韵传承徽派建筑文化核心精髓的基础上,能够合理使用相对于传统徽派建筑更廉价的材料和简明的建造工艺,并发挥新材料的功能与特色,打造出新一代具备徽派建筑特征的生态住宅区域。
四、结语
研究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旨在积极保持徽派建筑特色的同时,有效降低住区的建造成本,加速徽派住区规划设计的普及率,继承和发扬传统徽派建筑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徽派建筑设计理念,进而达到创新徽派建筑,发扬徽州文化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韦鹏昊(1990―),男,安徽淮南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本科生在读。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7823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卫鹏.徽派建筑传承文化在桂北建筑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2013(7).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借着社会发展的东风,近几年内得到飞速发展。课程体系逐步发展完备,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并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如今,社会经济发展愈来愈快,民众生活水平不断稳定提高,对生活的品味也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提供设计及后续完善的配套服务,社会用人单位对设计师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要掌握优秀的设计能力的同时掌握相应的施工能力和能够让自己的作品尽快尽早的实现的各方面综合能力。这就对环境艺术设计学地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种新要求,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好更优秀的完成设计工作并顺利付诸实践转化为社会价值,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
目前,设计行业愈来愈重视设计的艺术性、环保性、实用性及应用性,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专业中,应用性及环保性愈来愈重要。所谓的环保性,不仅仅只在装修过程中运用绿色环保的可回收材料,还包括在设计施工中尽量节约材料及良好的利用材料,在整个设计实现过程中达到不浪费,不污染,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环保。这就要求设计师设计的作品要在实用的基础上具有相当水平的艺术性还要能够实现尽快实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节约施工成本及材料成本,不仅在完成的作品中体现绿色环保的概念,在施工前阶段及施工过程中也同时要体现绿色环保的概念。那么,我们现有的以设计为主,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就远远不够了。怎样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的作品具有相应的环保性及应用性呢?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加大学生对装饰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综合运用
认识和了解装饰材料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现在的艺术类学生以城市生活为主,对材料尤其是各类建筑及装饰材料在入学前的认知几乎为零。加之社会科技发展速度飞快,新材料层出不穷,各类替代材料也不断涌现,这更增加了教学难度。比如,现代的瓷砖生产工艺已经将瓷砖的触感及视觉效果提升到了和布及皮革几乎相同的地步,使瓷砖不仅具有自身材料的优良的使用性能,还拥有了布艺及皮革的良好外观装饰效果。这种装饰瓷砖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在触感上,学生在未经专业讲解之前辨别起来都十分困难。这更加大了学生对装饰材料认知的难度。另外,材料的多样性也是难点之一,如单就墙面装饰材料而言,从木质饰面板到石材板材各种装饰材料有上千种之多,还有饰面材料和基层材料之分,结合施工工艺的各种变化更加剧了学生了解和掌握的难度。所以,为了加大学生对装饰材料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大教学力度就成为必要环节。将各种材料及其施工过程制作成视频,通过直观的影像,图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通过讲解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可以通过视频及图片资料对装饰材料及其施工工艺有一个最直观也是最直接的认识和了解。
二、加深学生对装饰施工工艺的理解和体会,建立模型实验室
我们曾经尝试着将学生带入工地实地学习了解建筑装饰施工工艺及流程,但施工现场实习也有其自身和大的缺陷:1.施工工地工期长。以最为简单的家居装饰工程为例,一般的施工工期都在一个月左右,加上理论课时,课程讲授时间会非常长,从而占用专业设计课学时,浪费时间。2.工期时间不固定。装饰施工工程自身特点决定各工种施工程序及时间经常变动,学生在几周的学习时间里往往只能掌握一到两种工艺手段,效率低下。3.施工现场安全问题。学生在施工现场给施工单位造成不便,在施工的组织与管理上要做出很大的调整,加上工地现场经常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也对学生安全造成一定威胁。所以,施工现场实习对于我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兴建教学模型实验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将社会上常用的及应用范围较广的工艺方法收集起来,按照一定原则分类整理并在实验室中以施工成品及施工成品切面的形式实物展现,辅以多媒体手段及教师现场讲解,让学生掌握最直观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如在实验室中建立若干演示单元,针对不同材料以及他们针对的不同装饰部位进行现场实地演示。模型实验室的建立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学生乐于接受并自主学习的好方式。
三、加大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创新
关键词:校园 活动场所 环境设计 人性化
前言
校园如同城市一样,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一些学者在研究大学生的行为与心理时发现,校园户外活动对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有时甚至超过课堂内的教学。因此,校园活动场所的设计十分重要,甚至甚于对校园建筑本身的研究,本文的重点正是从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校园活动场所的规划设计。
1 环境设计人性化的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它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存质量、创造理想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这样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旨于改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方式,设计和引导社会和人的行为方式,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艺术化的环境的设计创造活动。纵观国内外,继城市设计之后,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艺术设计将作为一种新理念和方法,以科学、艺术的手段来共同协调自然、人工、社会三种不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最佳状态。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型的艺术学科,融合了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设计、场所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其以艺术的视野,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正在解决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城市景观形象创造过程的问题,并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作用。
城市环境设计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若以时间的进程划分,可以从20世纪50年代为界进行分析。第一阶段是50年代以前,其特点是单纯重视城市形体空间的设计,简单地追求城市的视觉美和构造城市客体形象,严重忽略了城市主体――人的经验和感受,其结果陷入了一种逻辑与抽象的境地,机械地生成城市景观,使城市环境设计工具而理性,导致产生了大量简单乏味、缺乏个性意味的城市形象;第二阶段为50年代以后,其设计理论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从设计内容到实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是单纯地把城市仅作为一个聚落空间――物质的存在,而是运用场所精神的设计思想,把人对城市的认知和感受作为城市环境设计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城市环境设计不仅关注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设计,更关注人的需要,并充分挖掘及凝练城市的历史文化,使之外显于城市景观形象。该阶段其特点是强调整体性与系统性,强调城市整体形象的设计,以人的心理、生理、行为规范诸方面的需求满足为设计目的,追求舒适和人情味的空间环境,力图把城市设计成受市民欢迎的城市。
城市环境设计的两个不同阶段充分显现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景观形象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城市景观形象从单一机械追求表面型的城市环境设计转向以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基础上的整体而系统、具有内涵的城市环境设计。
2 校园活动场所的相关理论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外部空间的“场所”理论表明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简单的物质层面转入空间精神的意义上,这使得它与那些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研究出发点的理论越来越多地结合在一起。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环境行为学正是将人类行为与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对于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很有帮助,它提醒建筑师和规划师们设计时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创造“人性的空间”。
所谓场所,这里是指校园中聚集了人的活动的区域,它具有凯文・林奇的“区域”的某些特征――“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人们可以在内部识别它,如果经过或向它移动时,区域偶尔也能充当外部的参照。”一方面,校园中不同的场所需要取得相似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共同表达校园空间整体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处于不同空间层次上的场所需要传达不同的信息,营造不同的氛围,以适应使用者活动的多样性。
3 校园活动场所构成要素设计
校园环境中最吸引人的是校园中的人和他们的活动,尤其是发生在户外活动场所的自发性和社会性的行为。因此,校园规划设计的重点应当是:最大程度地为户外活动场所的发生创造可能。下面以校园活动场所构成要素来举例设计说明。
3.1绿色开放空间。克莱尔1981年对伯克利校园的调查表明,虽然人们会喜欢“步行街或者广场”等人群聚集的公共交往空间,然而更多的人认为校园中有“更多开放空间和绿地”将是一件好事。因此,校园规划中应当划出一处或几处具有独特自然景物的区域作为绿色开放空间,那里有大型开敞的草坪或山坡、潺潺的流水,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人充分感受自然之美。人们在这种自然的环境里沐浴阳光、闭目养神,或躺或坐,也可以进行交谈或者娱乐。这种绿色开放空间与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形成一定的对比,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和教学员工的压力。对这种开放绿地的设计,景观建筑师们已经有深入的研究。这里想要说明的是,对于规划者来说,应当提供在校园中生成这种空间的可能性,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去考虑该场所的位置、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关系以及怎样与校园自然环境建立关联等等问题,这将对该场所的设计成功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校园各个部分达到这种公共开放绿地的便捷程度非常重要。便捷的交通可以使它能够服务于更多生活在校园里的人,并且使其不因过于偏僻而导致在夜晚发生危险事件,因此它不宜设置在基地中太过边缘的位置。在用地比较紧张的校园中,应该集中布置建筑物以求获得集中的绿地。这块绿地即使不大,仍可运用成熟的景观设计方法使它“以小见大”,创造成功的自然环境。
3.2广场。校园需要各种功能的广场,通常包括礼仪性的广场、集会广场以及休闲广场。这些广场的性质往往取决于周边与之密切相连的建筑的性质。许多校园规划项目中校方往往要求在校前区设置一个礼仪性的广场,举行升旗、校庆典礼等仪式。这样的广场往往处在主要交通轴线上或是一侧,不适合作学习或者安静的休息之用。因此,视觉上应相对开敞,风格应明快。但尺度过大并且缺乏细部设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学校的某些传统性的活动如果能在户外进行,将会产生比在室内更好的效果,比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活动等等。这种中心广场往往与学校的某个重要的建筑相结合,如礼堂、教学主楼、图书馆、历史保留建筑等。广场的面积是很大的,于是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在平日里没有大型聚会的时候它会不会显得过于空旷?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多种多样,比如,使它位于主要人行交通的入口处,周围布置若干使用频率很高的建筑物,使平日里仍然有较多的人经过并在此驻足。广场边缘的设计往往决定着其受欢迎的程度。除了周围重要建筑物的入口有合适的停留空间(前廊、台阶、平台等)外,广场周边其他位置上是否有尺度宜人的中小型活动空间也十分重要。这些中小型活动空间可以由树篱的围合、台阶的高差、树荫的遮蔽以及各种景观小品来创造,而由小型建筑物,如咖啡屋、学生服务亭、报亭等形成的室外休闲服务空间也会对中心广场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
3.3水体空间。水总是给人以灵动的遐想,有水的校园环境常常带给人一种“灵气”,因此,校园中应创造不同形式的水体空间为环境增色。大片的开阔水面可以结合开放绿地设计,以产生再现自然的景观效果。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清华大学的荷塘都是有由这类水体构成的成功的校园景观。如果有穿越校园基地的河流,那么沿河流将有条件生成带形开敞空间以及一系列以水为主题的丰富小空间。在南方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校园基地里,甚至可以将步行道路系统与河流重合贯穿整个校园。随着环境工程学科中对水的循环和再利用技术的成熟,一些缺水地区在环境中使用水体景观要素也将越来越普遍。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应该因地制宜地积极创造水体空间。
3.4院落。院落(庭院)是与建筑关系最为密切的场所,它的四面几乎都被建筑物或建筑要素(廊、柱、围墙等)围合,它为在建筑物内活动的人们提供了最便捷的室外活动空间。无论是建筑物的前院、内院、后院,或是由于屋面高差产生的屋顶庭院,都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景观设计生成吸引人的户外空间。在规划中,对于密集的教学楼群、试验楼群都可以采用以多层建筑围合成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组织方式。这种院落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在课间和工作间隙休息与交往的适宜场所。院落的尺度、比例与围合的方式等处理办法都可以借鉴城市设计以及外部空间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
3.5过渡空间。我们将那些“亦外亦内”的空间称为过渡空间,其使用在气候宜人的南方极为普遍。建筑的廊下空间、架空的建筑物的底层都是促进交往发生的过渡空间。廊往往与室外空间直接相接并产生一定的对比效果:人们在相对封闭的廊下行走或者休息的时候,可以观察户外相对开敞的广场或者院落里的自然景观以及人的活动,这时,在室内环境的人们处于体验室外生活的绝佳角度。在雨雪天气里,廊的庇护功能使得人们的活动不受干扰。柱廊产生的连续性与韵律感使它常常被设计师使用,以获得外部空间围合界面的统一效果。廊还是小规模群体进行较为私密的谈话的好地方,尺度过于夸张将不会受到人们的青睐,尽管它也许会达到使建筑群更加雄伟的效果。
架空的底层也是便于活动的过渡空间,较为密集的教学楼群或者宿舍楼群的底层都可以运用架空的办法,使地面的活动不被建筑物分割,同时也产生通透的视觉感受,当然这就要求架空层的层高不宜过低。架空的底层内可以布置一些体育设施和舒适的座椅、桌子,吸引人们到此活动。
结语
校园活动场所空间的创造产生于校园规划设计,而空间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则需要进一步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仅有一个好的规划,远不足以完成场所空间特性的塑造、氛围的形成以及特色的表现。好的校园活动场所的规划应当给建筑师和景观师以充分的设计可能,甚至可以激发他们的设计。成功的校园活动场所环境的规划还表现为给使用者再创造的可能。学生和教师很大一部分几乎全天候地生活在校园这一环境中,随着他们自己对环境的改造,对环境的感情将会变得更加深厚,而且将会产生规划师和建筑师们意想不到的迷人空间,而这样的场所才是师生真正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著.人性场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厦出版社,2001.
[4]吴家骅.景观形态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室内设计 教学方法 比较
[作者简介]孙启新(1971-),男,安徽铜陵人,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钱抒(1966-),女,江苏无锡人,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江苏南京 2111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基于‘六业并举’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JD7600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44-02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特点及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特点分析
室内设计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的主干课程,是该专业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课程内容不仅涵盖空间基础知识、材料、灯光、色彩等相关课程内容,而且还与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有着密切联系。其基础理论阶段目标是:熟悉室内设计原理的空间、造型、色彩、照明、人体工程学等基本内容;根据各种不同场所的性质、功能及要求,按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出有创意的、符合场所个性特征的设计方案;专项设计阶段目标是:以住宅、餐饮、娱乐休闲、宾馆酒店、商业等空间室内设计的学习和相关设计案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建筑空间室内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绘制草图、平面图、立面图、家具等节点详图以及表现效果图,理解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互动关系,提高室内空间环境组织营造的能力。
在学习兴趣方面,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在学习方式方面,高职艺术类学生职业定向性明确,大多在进校之前,自己就已经基本明白将来的工作岗位,并围绕一定的职业定向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方式与中学阶段相比,具有更多自主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学习方法方面,高职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学习,新生人学后,对高职的学习活动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何使刚入学的学生尽快适应高职的学习生活,这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也涉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
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分析与比较
针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室内设计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之外,笔者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分析和比较如下:
1.讲练结合教学法。以学生练习为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讲授法的直接、高效、适应性强、灵活性大、反复练习、独立思考等优点,强调练习过程中的引导,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多数同学出现的共性问题。运用讲练结合教学法,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课前要精心做好准备,如确定讲授的主题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调动学生动手练习。(2)重点内容重点示范讲解,适当调动较好学生的榜样作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来辅助完成演示和教学。
运用此法成本低廉,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反复练习、独立思考,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互动教学,课堂气氛明显活跃。
2.参与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具有真实职场环境中学习,通过实践体验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职业素养,达到角色的初步转换。学生在职业学习情境中,感受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流程,并完成单项技能训练目标。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应注意如下问题:(1)课前准备。安排现场地点(学校体验中心、实训工场或合作企业工作现场),编制单项技能训练目标及训练流程。(2)教学过程设计。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教师演示,模拟真实的设计师岗位工作场景,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设计师和客户),通过提出各种问题,使学生了解今后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及掌握该能力的方法。(3)课程总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后,教师将实践过程的知识进行理论化的梳理,易于学生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老师、设计师共同交流,学生参与性强、积极性高,能力的掌握、知识的理解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效果明显。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教学过程直观、针对性强,容易调动积极性。前期准备工作量大,成本较高。
3.问题中心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开展讨论,激发设计想法,学生处于“发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主动思考中,教师始终是问题的引导者和解释者。运用问题中心教学法时,教师应着重把握以下重要环节:(1)课前准备。教师将教学内容中应掌握的技能及知识,进行归纳,形成问题,并以此为导线展开,让学生在评价、分析、参与中发表自己对室内设计问题的看法。(2)提出问题。通过观看设计案例,教师导人分析,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3)分组进行讨论。先设定问题,学生以4~6人为一组,单班组织教学(班级容量为30人),可以通过图形联想、色彩联想、定位联想等多种思考,形成综合而有创新的设计风格。教师及时肯定正确观点或指出问题,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看问题的角度、想法及局限性。(4)结论和总结。按照逻辑关系,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导出形成风格创新的结论,教师给出总结性陈述。
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不偏离主题,问题切忌过于抽象或简单,教师在说清问题之后,不要反复重复问题,干扰学生思考。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提出问题一再解决问题”的建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任务驱动教学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需求、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应做到:(1)课前准备。安排现场地点(虚拟或真实公司或合作企业工作现场),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或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室内设计专业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如轻钢龙骨的构造及施工工艺。(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强调发展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和完善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4)考核评价。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是否提高。
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以“学以致用”为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真实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扎实基础。
5.项目分析教学法。项目分析法是一种以案例或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对案例或项目的深入分析,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设计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加明确室内设计工作过程中的对应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项目分析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很长,需要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所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课前准备,安排现场地点(学校设计中心、实训工场或合作企业工作现场),编制室内空间装饰设计项目设计流程与规范。(2)提出项目,教师通过对学生签订项目的任务进行筛选,选择4~6项具有开发意义的设计案例或项目。(3)设计方案,将学生按4~6组编制,单班组织教学,按照设计公司的岗位分工进行设计开发,从召开设计分析会开始,到设计风格、功能分区、空间及界面设计等环节深入设计开发。(4)教师指导,在方案设计进行过程中,教师随时指导设计中遇到的问题。(5)开放式讲评,学生做出完整方案,编写设计说明,师生共同讲评。
学生在具有真实案例或项目的学习情景中,感受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全过程的实践,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提高,在设计过程中锻炼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学生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6.各教学方法的特点比较分析(见下表)。
一堂好课除了上述几种教学方法之外,可以借鉴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要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还必须具备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旨在指导和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只有教师因材施教、有效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去,乐中学、学中乐,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晶.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分析[J].时代教育,2009(1).
艺术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很多事实证明,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就像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一样,艺术教育并非局限于几门艺术类的课程,它是融合了相关人文艺术的精华,在融通的基础上,打通不同专业的壁垒,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其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学艺术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支撑甚至高于普通类高校的原因。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类专门教育,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势必需要寻求与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面对各方压力,除了必备的职业能力外,全面的综合素质、广泛的知识面和各种技能的掌握都是提升竞争力的祛码,而这一切的培养,都需要基本的艺术素养作为土壤,在此基础_上才能更好的开花结果。因此,如何就这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艺术t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军要性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所以应当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对所有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则显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艺术活动与艺术教育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欣赏与创造,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同时它又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
另一方面,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激发艺术设计类李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而创新性是设计师生存的根本,因此,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使其在学科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另外,艺术修养所特有的对心灵的松弛作用和自由感,可以适当消除学生在学习研究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因此这部分的学习是最长期也是最无形的,也正是这样,往往很容易被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忽略,但它却恰恰是所有学习的根本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决定艺术创作者最终能否成为“高手”的关键。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议。
二、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索养教育的现状及耳因分析
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素养教育还只停留在对整个学生群体的研究,没有深入到艺术设计类学生这一特殊的专业群体,研究的成果也只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体系。
而在所有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中,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特殊性,对这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当单独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的情况
近年来,虽然艺术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小学实行的仍是应试教育,多数高中毕业生虽然能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高校,但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大多数人达不到合格的大学新生应有的标准。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潜能挖掘和锻炼不够,亦造成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单调;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许多高校认识到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于是纷纷开设音乐、舞蹈、美术基础理论和相关鉴赏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成果并不显著,忽视、轻视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艺术素养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器材、经费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等,给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制约着大学生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缺失
_离职跳校艺术设计类学生,除了具有上述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缺失情况的共性,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事后与相关兄弟院校进行了沟通,发现反映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教育中普遍存在。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调查对象为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一、二年级学生,专业覆盖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五个专业六个方向,学生年龄段在18一21岁。
调查涉及艺术素养调查、人文精神调查、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等三个方面。之所以选择如此多的调查内容,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能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艺术素养培养方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况比较严重。
1.生源素质较差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生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转而学习绘画,最后通过专业考试,进入艺术类专业学习,这批学生无论是文化基础或者专业水平都比较薄弱。第二类是“画画生”。入校前,他们只重视绘画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本身就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他们的文化基础很差,艺术素养也无从谈起。
生源素质不理想的客观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大大增加。
2.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问题,一是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这种以中职教育和传统的师徒制沿袭而来的培养目标及模式,已不再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它与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竞争态势不相符。
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就业形势较好于其他专业,因此,有些教师与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就能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进取心,对艺术品味、格调的需求也一知半解。
二是重课堂轻课外。主要表现在课外实践活动没有组织、没有计划、没有要求、没有系统、没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认为市场的需求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们过多地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并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双证”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其中就有忽视艺术素养教育的倾向,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较为明显。
3.学校自身师资素质欠缺
通过对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近20名教师艺术素养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艺术素质同样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改革滞后,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于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定位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理论知识认识不够,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从课程体系的结构来看,许多学校仍然摆脱不了其他层次院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课程的内容设置显得相对陈旧或者大而空,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商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t养培养的几种模式新探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培养不能完全遵循其他高校一贯的理论经验,更不能盲目照搬其他专业学科学生培养的模式,而是应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此,我们提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可以探索以下几种新的培养模式,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综合实施而定。
(一)课程融入
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科学地增设有关艺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开设《设计概论》、《美学》、《艺术考查》、《风景写生》等提高艺术修养的课程。
另外可根据专业培养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中增加或更新必要的艺术素养教育内容,如在《设计概论》中增加现代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方式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内外结合
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基础素质课程为主,研究型、开拓型、综合型、兴趣型等课程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兼顾艺术学科的自由发挥、一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一业余的柔性教育体系建设,使艺术教育能够刚柔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全面发展提高。
(三)学校情景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方法,一增加设备、人力等的投入。加强宣传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与艺术素养相关的各类活动,并且定期做好检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火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将各种知识内化为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创业能力。
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对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支林做好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后备工作,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学习环境。
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我们搞好“回炉”教肯的最终目的。可能当前的艺术类学生仅仅是为了就业找出路来就读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通过几年学校的培养,潜移默化,一定会渐渐地的爱上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将来的前途不可估量。
一综合以上分析,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是极其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面对目前这类学生的自身状况,我们看到对其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也在加大,对一些新的理论模式的一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来检验,总的来说,有几个方面是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首先,从大方向上,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明确培养目标,了解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状况,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的理念。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测评等方面都要注重艺术素养教育的渗透。
从小的方面看,我们应该从人格、审美、求知、生活、工作等小处,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改变那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树立“和谐发展的人”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的统一,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原则为要求,从整体上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我们感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艺术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教师步入高职院校之前也受重业务知识、轻人文精神的影响,对艺术素养要求不高。其次有的教师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由普通高校来高职院校任教,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缺乏,对外界环境没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加之不能自觉地对自己加以艺术素养方面的充实、提高和内化,在专业教学中很难融入艺术素养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督促其加深对艺术素养的认识,从自身提高做起,进而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
最后,相关部门要重视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一要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总体水平,艺术设计类学生升学考试,要加大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考核力度,使学生从小就意识到这类知识和素质的重要性。
二要建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体系,一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进展,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养;二来可以以此方法引起学生对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视,督促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