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

人文思想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思想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思想的核心

第1篇: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吸收 人文地理学 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6-02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2.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2.2 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2.3 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2.4 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2.5 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应研究的热点。

2.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3.从自身情况出发,说明地理教学中如何吸收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新思想。

我觉得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更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3.1.1合理利用新教材中案例,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兴趣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当然兴趣不是追求表面的笑声,也不是寻求课堂的“活跃”,而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兴趣,因而在兴趣培养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如讲多少、怎样导入、怎样通过情境引入教学目标等;再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钻研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使其获得成功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新的地理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要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的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件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减少资料的搜集、整理、核实的麻烦,同时是同学们养成演绎、联想等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3.1.2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通过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中有教育价值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景,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地理化,让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解释说明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创建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生活课堂,例如活动创设情境。如课前地理信息会,课后的辩论、地理角等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媒体营造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剪辑、下载和制作一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课件,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陶冶学生的人文和美学情操。表演创造情景,课堂不应死气沉沉,而应是个生动活拨的交流场所,角色扮演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

3.2巩固基础知识,构建“脑图”

3.2.1教师通过对地理知识的灵活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中应尝试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基础上与他人合作,发挥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协作能力,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在学自然地理时,理解的东西会多一些,所以学习这一部分时要多思考,熟练地掌握原理,真正地会用原理。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区域为载体,但答案却在教材之内,所以,拿到题后,我们要将试题所考内容迅速与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相对应,看命题者到底要考察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总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地理调查等使学生多感官应用,获取各种情感体验,可增强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可帮助学生从环境角度开阔思路,以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与态度来考虑影响某一问题的多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理考试更离不开地图,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所以,我们要重视构建“脑图”,把每幅图都印在脑中。

3.2.2采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变难为易

善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观,也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应贯彻的总体原则。启发式教育包括:直观启发、设疑启发、情境启发、反问启发、对比启发、主线启发等六种。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在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中,教师的恰当设疑提问起着关键作用。以往的地理课堂,班级中只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态度消极、兴致不高。因为在每个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上课自觉性不高,容易分神;但也正是这批学生,他们思维比较活跃,生活中比较喜欢争强好胜。因此,提问时要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教师对学生起着引导作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教师也很难讲清,学生也难以理解,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云里雾里,这样的课堂怎么会活起来?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变难为易,增强效果。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其独有的神奇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如地球公转这个大范围、抽象的宇宙物质运动,通过多媒体投影,便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多媒体课件还可把一些无形的地理现象直观表现出来,形成表象。

总而言之, 新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突出形象化、直观化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和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就业,有利于终身发展是工作的重心,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其它方法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但无论使用何种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的课堂思维才能不受拘束,课堂语言才能真实反映其内心所想,做到真正的“畅所欲言”,从而让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熟悉地理,喜欢地理和探索地理的第一阵地。

第2篇: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缺失的主要表现

虽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未能充分体现出这种重要性。在实际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缺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略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体现。其中,视学生为“主体”,或者说,把学生看做像教师一样的教育“主体”才能实施有效的人文关怀。但是,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上还停留在把学生仅仅视为“对象”的境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往往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教育内容、参与教育活动的客体,不能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多元需求,施加给学生内容单一、缺少目标层次性的教育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缺乏人文学科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实施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众所周知,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等多种因素。但是,针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而言,更多地是要借鉴和引用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特别是哲学、心理学领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疏导方法,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较大。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还缺少人文关怀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渗透与融入,缺少基于人文关怀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人文关怀及人文关怀下的心理疏导,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过程,而是一个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过程,这种反思需要提升到哲学的层面,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哲学的抽象层面下沉到个体心理的人文情怀实现过程。

(三)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偏低

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身体素质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之于其他教育者更具特殊性,这就是,他们具备以上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辅导员,很多辅导员是“80”后,有的甚至是“90”后。他们年轻,具有贴近学生的优势,但是,可能学历高而社会阅历浅,知识多而人生体验少,整体人文素质偏低,担任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的人文素养有待提升,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路径分析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过探索逐步形成的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它用于改造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入了新的内涵。它要求做到:第一,要尊重青年学生成才发展的个性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成长差异。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增强他们个人发展的信心,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体系之中,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教育和服务;第二,要满足并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群体、不同类型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搭建各种学习和教育平台,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第三,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自我发展、建构、激励、完善的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第四,要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发展,并得到持续性的提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的发展是基于个人内心要求的发展。

(二)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体系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相对单一,教育目标相对理想化。它比较强调人生意义的宏伟目标,缺少具体教育背景下的基础目标,缺少对实现基础目标的指导与跟踪。因而,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体系,要从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评价等方面建构完善。要将这一理念上升到精神层面,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构建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这种工作体系中,要具体健全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体系,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平台。

(三)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实施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辅导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加强辅导员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开展了心理辅导、发展辅导、学业辅导、深度辅导、就业辅导、网络思想教育等多种内容的业务培训,大大提升了辅导员的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辅导员还是陷入到学生日常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之中,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和对话。因此,加强辅导员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仍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2.

第3篇: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党的十七大、十报告都相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领域,更应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机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并且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略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理性地认识到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把大学生放在教育的主置,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正确看待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存在的不足,积极分析产生该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最终改善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及必要性

1.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

人文关怀指的是对人的生存、发展状态的关注和关心,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建立一种具有内在尺度的价值取向。在现阶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凸显了人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建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帮助。而且,目前人文关怀已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在一起,个体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人文关怀的意义更重要。

2.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近几年,我国经济一直处在飞速发展的状态,有些人就认为:认为我国的各项建设都处在比较领先的地位。其实我国的文化建设、教育建设都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因心理问题而引发高校一些事件,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是造成某些事件的重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透过问题看本质,发现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着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让大学生的心灵充满正能量[1]。

3.建设和谐校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是学校架构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综合能力,在倡导和谐校园的今天,更应当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内心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最主要内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机械。

目前,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不切合时展和学生思想的实际,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某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纯地将其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去操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以下几个具体问题:教育方法单调,缺少创新;缺乏实践体验;忽视内化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重新焕发活力[2]。

2.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的变化。

目前,国际形势变化迅速,国内社会深化改革的进程也在快速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外部环境要素对教育的影响,在外部环境发展和创新的作用下,寻求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他们具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及不同的意志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个体不同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常会遇到以下问题:首先,大学生在不同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下成长,他们内在的素质和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即使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也会遇到种种障碍,开展工作非常不顺利。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内化和外化作用,但大学生的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是不同的,他们处于从属的地位,使得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个人准则发挥作用。而学生是否主动配合教育者,则完全不受控制,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很容易造成学生之间参差不齐的情况[3]。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1.增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有效的学生参与机制。

大学生已经具有非常独立的人格和相对成熟的心理特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采取机械的灌输教育法,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水平的提高,而且缺乏特点和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的成绩也没有明显的帮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增加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比重,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特征。理解和宽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重新拉回到思想政治的课堂上,强化教育的效果。在构建相关的参与机制方面,学校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坚持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使参与机制能够适应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学校可以开设挫折意识教育及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在学业、情感取得成功的同时,个人魅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师应当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变化情况,对不良的心理特征及时进行疏导,把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有机地结合到一起[4]。

2.加强师生平等交流,构建师生和谐交流机制。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教师中心论”理念正在逐渐消失,将师生之间的关系从屈从关系变为平等关系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理解并引导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充分包容和认同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强权逼迫学生,要更耐心地发现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所在,再依靠合理的方式化解问题。说教和灌输的教育方法要转为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把教师的所言和学生的所想充分结合起来,有效获取学生的认同,让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多地倾向于做知识的引导者和人生的引领者,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之后,才能真正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顺畅沟通的渠道,这样学生就愿意与老师谈心,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3.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建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并不等同于思想问题,两者的解决方法明显不同。解决心理问题时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将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大学生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大学生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以此培育大学生的心理放松与自我调节,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培养其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与关爱心灵、珍视生命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取得成效[5]。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的受众群体庞大,影响的维度非常广,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有着显著的作用。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顺应时代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且在全球化蔓延、科技飞速进步、信息空前开放的今天,更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逐步增加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的比重,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气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德秀.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加强改进高校思政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2(3).

[2]伍揆祁.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保障体系的构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

[3]关雅梅.人文关怀――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4]郑伟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三个维度[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3).

第4篇: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精神倡导对人的关怀,主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1]。医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层次,由于学业繁重,学习年限较长,加之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单科设置,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所以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心理素质较差。在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必须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作用。

一、怎样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就是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怀人,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育,使人思想行为得到改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人的精神世界失去了真切的关怀,思想教育就成为空洞的说教。心理疏导,要从医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从医学角度,就是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被心理学的知识改变,症状得到消除,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得到治疗的一种方法。二是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如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理解等方式对对方的心理状态进行影响,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得到改善或改变,心理状态得到调整和思想障碍得到清除。

二、为什么要加强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由于新疆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内部民族构成特殊,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民族成分多样,文化背景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汉文化和具有伊斯兰教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具有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语言、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对象远远没有这样的差异。而医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是直接与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相联系,所以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必须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素质、政治觉悟或道德品质问题的思维倾向,是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定式思维,而容易造成错误地选择切入点,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容易给人带来某种新的心理伤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要求被落到实处,问题的性质利于被分清,切入点容易找到,实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如何加强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笔者认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项工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统一性和民族性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棵树的生长,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还要有阳光和雨露,缺一不可,学生亦是如此。新疆医学院校一方面必须在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等方面,与全国高校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特点也必须要考虑,在某些教育的内容、教学用语、教育形式等方面尽可能地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用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新疆社会的实际、现实的生活,各民族的大学生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的民族内容、亲切熟知的民族语言的教育。

2.坚持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构建大学生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抓住这个根本,才能使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增强凝聚力;才能使他们树立和谐理念[2]。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不仅要做好先进的校园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等这些硬件建设,更要做好构建、传承和弘扬大学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经过大学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表现[3]。大学校训,它是一所大学对教育目的和人才观的集中认识,是大学精神的标志。医学院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如有“红色医生摇篮”之称的中国医科大学,秉承“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校训,学生努力学习,掌握良好的医学技能,走上医学工作岗位后,兢兢业业,救死扶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疆医科大学“厚德、博学、笃志、力行”的校训和山西医科大学“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精神等就是明证。

3.坚持方法和方式相结合,建构和谐的学生管理模式。做好新疆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方式,讲究和谐管理。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意识[4]。注重医学生的心理疏导,建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机制。以此培育医学生的心理放松与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珍视生命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5]。在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必须提高对心理疏导工作的认识,注重工作方法和方式。

4.加大心理卫生硬件的投入,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落到实处。加大心理卫生硬件的投入,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引导、志愿服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各个方面。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要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编辑和出版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在各种组织内部得到建立健全,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得到加强,医学生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四、结束语

培育“四有”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抓、如何做、从哪里切入更有效,这是摆在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充分贯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教育的目的出发,就能不断提高新疆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晓建.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0-392.

[2]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1-5.

[3]杨宝清.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教育报,2007-11-19(5).

第5篇: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美,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主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以自己的思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培养发掘自身的潜能,从而能够让他们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收到人文思想的影响,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一、美术课程中人文思想的具体应用

美术课程中人文思想的表现主要在于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会关心人,让学生懂得人文的内涵就是人生存的意义,这些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美术教学不但蕴含着人文精神,还能在不同国度的艺术创造中体现人文特征。教师要在美术课堂中为学生阐述人文教育的基本理念,从侧面将人文精神鲜明的体现出来。美术教学课程更应体现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后思想发生根本的变化,能够使他们在学习中觉得更轻松,对美术学科更加喜爱,让学生不断的吸收文化营养,更加热爱生活。

二、从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生活的乐趣,美术课程学习来源于生活,只有学生在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中有充分的发现,才能更好的完成美术可能,因此,美术教学中,应教会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来发现生活中美的存在,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生活。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自然景观中的美,善于发现日常普通平凡的美,在美术课程上能够用自己的绘画方式将这些要素创作出来,结合人文思想发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引导学生将自己身边的生活经验和美感表现出来。指导学生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去记录美的一点一滴,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热爱。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观

在人类生活和情感创造的表现中,美术是最有代表性之一的艺术创作。美术教学则需要教师注重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创新,将美术教学与人文思想融会贯通,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情感交流和无限发挥自身创造力的场所。人类的情感在美术中体现在形、色、质,它的艺术性能够直接唤醒人的内心世界,在感观的直觉上形成直接的信号。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创作应该时刻把握人文思想的主干线,将自己的学习和情感付诸于作品上,这样可以很好的规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平复他们的内心。从创作、表现和交流上提高他们的能力,达到健全他们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美术学科上应注重在美术的历史上选取典型和优秀的作品,使学生对自己的创作抱有无限的追求。在通过作品上教会他们鉴赏的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懂得环境保护与人文精神的密切联系,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上对创造美好生活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培养学生学会美术鉴赏与理解人文背景的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作用。

综上所述,当代的美术课程指导思想应注重学生的“人本”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对学生“真善美”的培养,驱除学生“假恶丑”的思想,不断的对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进行熏陶,培养他们无限的爱国情操,使他们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苏苗;;包装设计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透[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第6篇: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环境变的日益复杂,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出来。人文素质指的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1]。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构成了人文素质。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例如: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历史知识、宗教知识、哲学知识等等。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人文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很强的个性色彩,是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所蕴涵的知识方法。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人文方法就是解释人文思想的产生,所以说掌握人文方法就是要学会用人文思想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人文精神是支撑人文方法、人文思想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其是人类文化真谛所在,人类的很多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例如: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等等[2]。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从字面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突出的是以人为主体的原则。强调的是人与人的相互尊重,突出人人平等。人文素质培养对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汉语言文学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及传播我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传统文化继承奠定了基础[3]。汉语言文学是传统人文学科,内容不仅包括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艺术,还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精神值得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和汉语言文学知识。汉语言文学知识中包括了大量的历史、思想、哲学、艺术、新闻等等。汉语言文学学习具有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并具有语言文字分析、解读能力。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更好的书面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促进了学生内在与外在美的高度统一。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多是十六到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很多社会风气和现象都污染着这些青少年的心灵。很多青少年缺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职业观,甚至是非观念模糊不清,分不清对与错,崇尚物质和金钱。所以一些中职学生在为人处事上存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十分不文明。道德水准低、缺乏道德意识、行为不良这都是青少年缺乏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组成。据统计自二零一一年以后,我国年均中职毕业生总人数达六百八十五万人,就业率达百分之九十六。可想而知中职学生在劳动力市场所占的比例。如果学生自身素质不能得到保障,不仅影响学者就业,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原因和教育不足及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有着一定的关系,但这也并非教育单方面的原因,还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何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成为了教育者研究的课题。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汉语言文学有着很强的人文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很大帮助,学科中渗透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中职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加强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意义重大,提高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是强化中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社会的主要手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心态有着很大帮助。汉语言文学教育目的不在于传业本身,而在于他对学生心灵的培养和净化。

四、结束语

第7篇: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新闻从业人员 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道德修养 个体品德教育以人为本

我们的新闻队伍经过党的长期的培养和教育,经过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特别是党的以来新闻改革实践的检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但是,一些采编人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抵抗不住金钱、名利的诱惑和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错位,出现了写关系稿、人情稿的情况,或利用采访和编辑的便利条件向被采访对象和报道单位要钱要物;有的记者不愿深入一线作艰苦细致的采访,即使下基层也是做做样子,听听汇报,拿份简报;有的记者热衷于泡会议、进宾馆,写稿时整篇文章要么充斥着大话、空话、套话、废话,要么以偏概全、生搬硬套、人为拔高;有的记者甚至为了使自己的作品不同凡响、一鸣惊人,产生“轰动效应”而制造假新闻……所有这些,都是新闻从业人员作风不实、文风不正、素养不佳的表现。

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其作风和文风,直接影响了新闻宣传质量、新闻队伍建设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新闻单位的形象甚至党和政府的形象。

新闻工作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新闻队伍必须具有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一、新闻从业人员人文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进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2.综合性的原则。

所谓综合性的原则,是指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要全面、系统、多样。

二、新闻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这是新闻从业人员基本素质之一,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涵。新闻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从基本知识入手,从讲清大道理入手,给受教育者打下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理论基础。新闻机构还要制定具体生动、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符合新闻工作特点与实际的规章制度,使受教育者在一个有章可循的职业工作环境之中提升职业道德。其次要努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品质的个人和具有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风尚的集体,树立可以仿效的正面典型。新闻工作者也应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新闻职业道德信念、意志与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新闻从业人员在践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时,首先要坚持客观公正与维护新闻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业务问题,还是一个道德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新闻工作者应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准则,传播真实的新闻信息,让人民大众受到真理的启示和道德的熏陶,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将社会责任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与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次要清正廉洁,自觉遵守法纪。在社会主义社会,新闻工作不是一般的职业,新闻工作者承担着极为重要的社会责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将会更为复杂,许多意料不到的问题、情况都将出现,在诸多“利益冲突”面前,新闻工作者更要保持良好的风尚和职业道德。

三、加强新闻从业人员个体品德教育

新闻媒介环境是由每个新闻从业人员个体所组成的,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这些新闻个体起最主要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新闻从业人员优良的职业道德品德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诚实、正直、无私的道德人格。

具有诚实、正直、无私的自我素养品质是实现新闻传播公正真实的伦理基础。诚实品质是新闻工作者进行公正报道的人格基础;正直品格是新闻公正传播的伦理保障之一;无私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另一基本道德要求,大公无私是对实现新闻传播真实公正的伦理要求。这就要求记者不得从个人或小集体私利出发,不得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做到大公无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党和政府一直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仍有一定的市场。思想支配行动,失去符合社会进步需要的主体价值观的支撑,整个社会就会失去整体性的道德认同,容易陷入盲目、混沌、慌乱甚至动荡的状态。在新闻领域,一些人的职业道德下滑是一定环境中的必然现象。因此,培育新闻从业人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新闻道德的重中之重。

四、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生存权,关心人的生存状况、发展状况、思想状况,关心他们合法、正当的需求,是新闻媒体的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闻媒体的要求。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体在人文关怀方面已向前迈了很大一步。与此对应的是,在加强新闻从业人员基本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牢固树立人文关怀思想,养成积极、主动关怀社会大众的职业习惯。

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即关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行为准则,即为人处世之道。

人文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有很强的民主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再次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同其他民族、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最后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人文素质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具有灵魂的作用,它对人才的人格、人品的锻造,乃至于形象气质的陶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因其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巨大,人们对其关注的程度也更深,在人文素质的要求方面,对其要求比其他社会成员更高。

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泰德・格拉舍曾经指出,在注重新闻采访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开启他们的良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工作。在人文素质方面有缺陷的人是做不好新闻工作的。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非一日之功。除了自身努力,加强学习外,新闻事业单位也要注重经常对编采人员进行再培训,增加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和语言文字学等知识的学习,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从而拥有多方面的技能。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当前人才培养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培养。新闻教育单位、人事管理部门和其他用人单位,首先应当增强对人才的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种培养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帮助新闻从业人员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新闻知识、技能培训式的新闻教育模式,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新闻人才具有较深厚的多学科知识底蕴和较充足的后劲。

2.人事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要以人文素质作为衡量、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以此激励人才朝着综合素质的目标努力。同时,要定期进行教育、培训,将人文素质的培训与新闻业务培训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3.新闻从业人员要增强人文素质修养的自觉性,加强学习,加强锻炼,严格要求,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塑造,朝着综合素质的目标不断奋斗。

现在许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在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么借口工作忙,要么沉醉于个人的享乐中,根本就没有进取心。这种状况应引起新闻单位的重视,从制度上促进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只有大批思想道德端正、身体状况良好、业务能力过硬,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新闻从业人才涌现出来,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才可能健康地飞跃发展,同时也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金日松.人文关怀.另一种职业道德.新闻传播,2002,(3).

[3]浙江大学新闻研究所.2001―2002年中国新闻学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2003,(1).

第8篇: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天命观;人文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71-02

春秋末年乃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异常活跃的年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由夏、商、西周三代传承而来的以神为本位的天命观思想开始向以人为本位、关注现实人生的人文观念转型。孔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其人文思想贯穿了孔子儒家学说的方方面面,而孔子在鬼神方面的观点更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一重大思想文化的转型。

一、春秋末年之前以神为本位的天命观思想

天命论产生于春秋末年之前,或在更早的原始氏族社会就已存在。这是由于当时早起人类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对于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怀有一种本能的敬畏心理。对此仅凭他们当时的文化科学知识根本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他们就幻想在冥冥之中一定存在着某种超己的外力,而这种外力就由他们所谓的“帝”或“上帝”操控,世间的一切皆由他来主宰。1据有文字资料可佐证的盘庚时记载,殷人非常迷信。《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这里讲的殷人所尊之神即是他们所信奉的至上神“帝”或“上帝”。上帝不直接参与人间事务的管理,他会派遣他的人,也就是他的儿子来统治人世间。这就是人间最高的统治者――天子。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商朝的始祖是上帝派遣下来的,是上帝的儿子。按天命论的观点人民要绝对服从天子,因为天子代表了上天的意志。谁违背了天子的命令就是违背了天意,那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君权神授”的天命观思想为当时思想文化中最基本的理念。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各民族都处于自然崇拜的迷信神学思想统治之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一切事物总有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天命论和一切理论一样,也有产生、兴盛、衰亡的过程。开始,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各方都自称自己得到了天命的支持。西周初期的统治者提出“皇天无亲,唯允歉ā保ā蹲蟠・僖公五年》)的思想,就是说,皇天不是总支持哪一个人,谁有德行,谁能保护人民,皇天就支持谁,就辅助谁。类似的说法在《尚书》中也有陈述。

尔殷遗多士,弗t,F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飨于时夏,弗克庸帝,大佚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V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在今后嗣王,罔显于天。曰:其有听于先王勤家,厥u,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3

这段话是说夏、商的灭国都是因为他们最后的君主违背了上天的旨意,失去了上帝对他们的庇佑,而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西周的兴起,则是得到了上帝的庇佑,才享有天命的。这样就使原来凝固僵化的天命思想活动起来,注入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由只注重上帝的意志开始转向以人民的意愿为准绳。“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昭公元年》)人民有什么愿望、要求,上天一定会使它实现。这样,人民的愿望实际上就代表了天意。所以,西周的统治者提出“敬天保民”的政治方针。原来天子单线联系的天开始跟没有政治地位的民打上了交道,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也是天命观的发展。

春秋末年,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各种思想学说、理论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人文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一向占据思想文化主导地位的天命论观点受到了各种人文理论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文化出现了重大的转型。由面向“天帝”神明而转向人世,由神本转变到人本的思想迅速发展,孔子为这一潮流的集大成者和重要标志。

二、孔子的人文思想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人本主义意识,将其一生的精力集中于人间世事上,“未知生,焉知死!”“朝闻道,夕死可矣!”纵观孔子一生,其关注现实人生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孔子非常重视个人的修身问题。关于修身,孔子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仁”和“礼”。这两个概念同属于孔子学说中关于修养方式和修养境界的范畴。二者均谈修养,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差别。首先我们先谈谈“仁”。孔子的“仁’是一个面面观,一切美好的东西,特别是精神上的诸种美德,都可以称之为“仁”。许慎《说文解字》中将“仁”释为:“仁,亲也,从人二。”“古文仁,从千心。”庞朴先生认为“千”实际上就是“身”的简写,所以,从千心,也就是从身心,4这样就把“仁”与人联系起来了。因此,最初“仁”的含义就是把人当作人,其中蕴含了古朴的人道主义思想。由此可见,“仁”讲的是从个体出发,由内而外的一种修养方式。“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也就是说孝悌乃是“仁”的根本,教导人要“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只要人人都有博爱的思想,那么就离“仁”不远了!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到了达到“仁”的具体途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是由内而外的一种修养方式,而“礼”则是“自外作”(《礼记・乐记》),是由外而内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修养方式,所以《礼记》上又说“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礼记・祭文》),“以修外也。”(《礼记・文王世事》)。因此,对于强调内在修养的“仁”来说,“礼”则是对于每一个体的一种外在的东西,是一种对任何人都应当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即无论是 君王臣子、父母长辈,还是子孙晚辈都要以礼来约束自己,要不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论语・颜渊》)社会就会无章可循!所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子女对待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礼作为立身的基点,即孔子所说的“立于礼”,那么就“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

“仁”和“礼”共同构成了孔子修身的两个方面,但是,修身不是孔子的最终目的。孔子思想的核心和最终归宿乃是将其毕生的学说付诸于社会实践。5这也就是孔子关注现实人生的第二个表现。

“仁”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评价“仁”的标准乃是治国安邦的社会实践。子贡曾经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的是:“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这哪里是仁啊!一定是圣人了。可见,孔子评价“仁”与“不仁”的标准是讲求实效的社会实践。子路、公西华、子贡、曾子、宰予等,皆是孔子比较得意的弟子,然而孔子皆不轻许以仁。对于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孔子只是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他弟子则只是“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可是,那个既不知礼,而又“器小”、“不俭”的管仲,孔子却许之以“仁”。孔子的弟子深感迷惑,孔子解释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会盟,停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功劳,管仲之“仁”正是体现了这一治国安民的实效当中,而这一点正是孔子评价一个人“仁”与“不仁”的关键。“仁”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礼”是不是其思想核心呢?鲁人林放向孔子请教“礼之本”,孔子高兴地说:“大哉问!”接着继续回答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记・檀弓上》也有一段话,与此可相互印证,其云:“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可见,对于礼,孔子也是讲求其实效,而不拘泥于外表的繁文缛节。

三、孔子在鬼神方面的人文体现

关于孔子的鬼神思想。在这方面,可以说孔子是个典型的理性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孔子虽然很少讲鬼神,但是要是在春秋晚期那样的时代下,推行孔子所提倡的仁、等思想并实践之,就然要对鬼神有所表述。因为,当时人们普遍持有鬼神能影响人的现实生活的观念,这是祖先崇拜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孔子言鬼神是很审慎的,也是很现实的,始终是围绕他的现世思想而言的。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路向孔子问关于鬼神、生死时,他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就突出了尽人事的重要。对鬼神他一贯时“敬而远之”,之所以以“敬”,是和他的复礼思想相一致的。他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就是说,一个人祭祀什么样的鬼神是和他的现实社会地位相关联的,超出界限,就是非礼的!在孔子看来“人不知礼,无以立也”,而要按礼处事,就必须安于其份,不可逾越。基于对礼的推崇,他进一步指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里他并未明确承认鬼神的存在,而是考虑到了现实的一些因素,就必须把祭祀作为非常严肃的事情来对待。总之,孔子的鬼神观是完全为他的现实主义立场服务的。他在这方面理性主义的态度充分显示了积极与时事的入世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尚书・多士》。

[4]庞朴:《“仁”字臆断――从出土文献看仁字古文和仁爱思想》,见Confucius2000。

[5]孙熙国:《先秦哲学的意蕴――中国哲学早起重要概念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第9篇: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

一、以“爱心”为核心,培养学生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从《背影》《挖荠菜》《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中感受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引导学生从《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课文中体会师爱的可敬可贵与人间的真情,引导学生从《小麻雀》等课文中感悟到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的爱怜之情,通过对《春夜喜雨》《江南春绝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诗词的赏析,让学生体会山川田园景致的美妙。让作品中体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炽热感情,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如落花飘零在水上,芳醇学生的心房,如春风萌动江南,绽放在学生的心间,如春雷震响天地,回荡在学生的心头。

引导学生体验作者,体验作品中形象,体验生活,体验万物,还要引导学生体验自己,体验自己的情怀与思想,通过审美体验,体验出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空间;通过审美体验,促使学生自发地调动心理潜能,调节好与对象(自然、别人、生活、社会等等)的关系,能够多存一份厚道,多存一份同情,多存一份宽容,多存一份理解,对世界充满爱心。

二、以“理性”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文中写了一家四口人散步时互相关爱的情景,很是感人。四个人都有美好的心灵,都各自承担着家庭的一份责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析各自的形象特点,分析他们担负的家庭责任,说说自己喜爱文中的哪个角色。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认同或角色超越:将来你是否愿意做这样的父亲,或是做这样的母亲,或是做这样的奶奶,将来你希望自己怎样教育小孩,教育出怎样的一个小孩――让学生设计未来之我的形象,感受个人在家庭、在集体、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并逐步形成自己对真善美的看法和追求目标。 还可以把“利”与“义”、“个人”与“集体”、“对人”与“对己”、“劳动”与“奉献”、“现实”与“理想”、“成功”与“失败”等等有审美冲突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情感震憾、理性思考中达到审美超越,形成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以“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富有个性的人格才充满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优秀篇章都充满了个性的人格魅力。鲁迅之所以难忘藤野先生,是因为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与行为横行的年代里,藤野先生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追求科学、献身科学、毫无民族偏见、热情关心一个来自弱国的“低能儿”。同志的母亲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她不仅具有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德,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社会处在大动荡的年代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坚韧的做法――深明大义,支持同志参加革命,并不给儿子和儿子的革命事业带去丝毫负担!歌白尼之所以为人所景仰,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坚持真理,宁死不渝。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世所推崇,就是因为我们被他的大智大勇、感恩图报、忠心耿耿、一腔赤诚的人格魅力所叹服…… 让学生通过故事、人物形象等文学形式及文本中所体现的理念的暗示,伴随着情感震憾、审美体验,从课文中学习做人处事的价值标准,模仿课文中歌颂与赞美的人物,逐步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 结合教学内容,如《怀疑与学问》等课文,采用渗透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乐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能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深入思考而不随声附和的个性。

四、以“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