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未来智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宅生活中,在家里通过网络进行便捷的电子商务显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家电连上网络则给了宅生活更多的憧憬和想象空间,智能家电的发展和推进就是这其中亟待完善的环节。网宅生活也催生了宅经济,据了解,宅经济起源于中国台湾,金融危机后,中国台湾地区很多人失业,他们便在家中通过网络找一些兼职,做一些网络商务活动,“宅经济”于是率先从台湾红起来。
虽然在国内,很多专家抨击网宅生活带着时尚的外衣,实际上是一种消极萎靡的精神状态。但这仅仅是其中一个侧面,更多还应看到宅生活的积极效应。毕竟但从起源上,我们便看到了宅生活和宅经济是对社会失业现状的一种随机应变的反应,是一种为自身寻找出路的不错选择,因此宅生活以及其背后的宅经济都极具时代感和未来感。有人不禁辩论,“宅生活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相反它同样贡献着GDP。”
网宅经济 势不可挡
对于“宅经济”,除去其日渐成为城市主流消费外,其便捷性自有令人称奇之处。在网络十分普及和发达的当下,只要市民会上网,便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轻松惬意的进入一个个品类齐全的百货卖场,去购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并邂逅那些潜在要买的物品。这种逛街扫店购物的方式,完全不受时间的约束和地域的限制,不时轻点鼠标,抑或敲个回车键,想要购买的东西就会很快出现在眼前。
正如某个网络商城打的广告语一样,“没人上街,不等于没人逛街。”此前,时常看到一些女同事神情专注地在网店里挑选衣服,每每这时我都会调侃上一句,“又逛街呢?看你那投入劲儿,加上不时流露的兴奋表情,如获至宝,逛得真High。”当她们收工时,再补上一句,“逛爽了吧?”而她们则依旧沉浸在网上逛街的激动心情中,一副流连忘返的神情。接下来,便是不断有快递包裹出现在她们的桌面上。细问,连桌子上的生姜茶、柚子茶、化妆品等物件,无一例外地全是网上淘来。
的确,从早先的易趣、淘宝,发展到现在的诸侯并起,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凡客诚品、红孩子,再到传统商超企业触网。电子商务企业们,争先恐后地试图围绕着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习惯,无论是战略转变,还是小型改变,都让宅经济变得日趋成熟而火热。
细观宅经济,发现它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各个角落。此外,在电子商务企业纷纷朝着百货商城方向发展时,网民能够在像卓越亚马逊这样的电子商务网站上,买到图书、音乐、影视、手机数码、家电、美容化妆、钟表首饰、服饰箱包、鞋靴、运动、食品等数十个大类的商品,产品数量更是以百万计。不难看出,这几乎完全覆盖了网民生活的各个细微方面。
宅的缺憾
当然,宅生活中依旧有一些不完满的地方,如科技和网络技术尚没有解决的一些限制,让人们的宅生活并不足够顺畅,也影响了宅经济的发展速度。
比方说消费者因受到空间限制,而不能切身接触感受到产品。消费者就需要对卖家有很高的“信任度”。这种信任的机制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至关重要,也常常成为影响网民网宅购物体验的关键元素。
后现代的本质,是个性化的消费者,出于定制化的要求,不满于生产部门同质化的“大路货”路数,将生产部门的活动,再外包“回”给比生产部门更具个人创意,且更能体验个性化需求的个人。
当下,影响网民网宅生活质量的因素与技术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如医疗看病问题,远程医疗已经提了有些年头,但是却一直发展的并不顺畅。未来,当远程医疗的技术足够成熟和普及,会让网民的宅生活更加便捷。
前两年大热的“物联网”,就能为未来宅生活提供极佳的技术支撑。当物联网真正来临,室内的各种家居和物品都智能化,生活才能真正如轻触按键般简单。如车联网以及智能汽车时代来临,爱车犹如自己的一个帮手,通过设定程序,让其奔跑在同样智能的道路上,帮着自己办理各项在外的事务。而智能房屋将给网民更多的生活舒适度。
此外,物流也是影响网民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当重大节日疯狂抢购时,各地频发快递爆仓,货物无法发出。当车联网以及智能高速公路建好,将使物流在路上浪费的时间大为降低。
“宅”出未来
宅经济未来的多种可能,如在家通天下,通过网络做哪些事情,智能家电以及智能家居如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等等,都极大方便了人们宅在家中栖居。
同时,宅生活与宅经济与移动互联时代也并不违背,移动互联时代的超级终端,携带方便,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宅人”们提供了一种随处可宅的全新“宅生活”,即无处不宅。
宅是未来移动互联无缝生活的一部分,届时,PC电脑、移动设备、智能家电共同让网民在家中每个角落都能轻松上网冲浪。电子商务网站也开始拓展PC之外的市场,如卓越亚马逊在2009年底推出iPhone应用后,又于今年6月推出基于Android的卓越亚马逊应用程序。这都是让用户拥有更便捷的购物体验,是拢住和拓展用户的重要手段。
此外,未来宅在家中能够游览天下,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足不出户,感知天下。当下,通过互动体验来实现线上旅行的虚拟方式开始在一些“宅人”中流行。
1.引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得到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建筑领域,则诞生了智能建筑的概念。所谓“智能建筑”是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最先进的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实现建筑物综合管理自动化、远程通信和办公自动化的有效运作,并使这三种功能结合起来的建筑。
智能建筑蓬勃发展,以美国和日本兴建的最多。日本第一次引进智能建筑的概念是在1984年的夏天,近十多年来,相继建成了野村证券大厦、NEC总公司大楼等。日本是在智能建筑领域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理论和进行实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政府为推广智能建筑,拨巨资进行专项研究,计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花园”。此外,印度也于1995年起在加尔各答的盐湖开始建设“智能城”,智能建筑的发展形势可谓是如日中天。由于智能建筑具有高效、节能、舒适等突出优点,在欧、美、日及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引起普遍重视。
2.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它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步入信息社会和国内外正在加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今天,智能建筑将成为城市中的“信息岛”或“信息单元”,它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较晚,直到80年代末才有较大的发展,近几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建起了数幢具有相当水平的智能建筑。北京的发展大厦可谓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而后相继出现了上海的金茂大厦、青岛的中银大厦等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智能大厦。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有一千四百栋,基本按国际标准设计、施工和管理。当前国内的智能建筑开始转向大型公共建筑,例如,会展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据国外预测,本世纪全世界的智能建筑将有一半以上在中国建成。
中国政府亦高度重视,在科研、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支持和引导,使智能建筑的发展。1996年1月在上海佘山建设部召开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智能建筑设计研讨会,对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我国第一部智能建筑设计指导性文件——上海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已正式实施。
中国台湾智能建筑发展较早,到1991年已建成1300栋左右,其中以台北市居多。中国香港智能建筑建得也较早,相继出现了汇丰银行大厦、立法会大厦、中银大厦等一批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建筑。
3.智能建筑的构成及功能
虽然智能大厦的类型各不相同,但其核心功能、系统是相同的。智能系统的设备通常放置在智能化建筑环境内的系统集成中心,它通过综合布线与各种终端设备连接,并通过计算机对整栋大楼进行动态实时监控,从而实现高度智能化。而整体的智能化要靠许多子系统的相连接,现在常用的最基本的子系统有楼宇自动化系统(BA)、通信自动化系统(CA)、办公自动化系统(OA)、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消防系统和保安系统是专门机构,负责有着比其它系统更加严格的管理和验收程序,因此,单独列出防火自动化系统(FA)、安全保卫自动化系统(SA),因而,智能系统主要由系统集成中心、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防火自动化系统安全保卫自动化系统以及综合布线(GC)构成。功能如图1所示。
其中,智能建筑的信息通信系统(CA)是保证楼内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它同时与外部通信,和公用电话网、数据网及其他计算机网相连,并与世界各地互通信息。办公自动化系统(OA)提供先进的信息处理功能,具有决策支持体系。设备管理自动化系统(BA)是采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组成的高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它确保建筑物内的舒适和安全的办公环境,同时实现高效节能要求。防火自动化系统(FA)通过设在建筑物内不同位置的烟火检测装置提供的信息,自动进行火灾报警。同时,启动火灾联动系统和消防系统,发出火灾报警和实施人员疏散措施。安全保卫系统(SA)主是提供不受外界干扰和避免人员受到伤害和财物损失的环境,防止工商业间谍和国际恐怖活动,保障人的生命安全。综合布线系统(GC)将所有的语音、数据、视频信号等的布线,经过统一的规划设计,综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中,将智能建筑的三大子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系统集成中心(SIC)对系统各个智能化模块和各类信 息具有综合管理的功能,汇集建筑物内外各类信息,并进行实时处理及通信能力,对建筑物各个子系统进行综合管理。
4.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是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之一,被认为是本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中国也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纳入了重要的议程。智能建筑与国际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也将促进信息高速公路的极大发展。
智能建筑要想给人们带来安全、舒适、高效等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关键要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开发与设计,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不破坏周边环境,向“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智能建筑未来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软硬两方面,其中软方面主要表现为如下四点:
(1)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求
业主已把建筑设计中智能部分的设计列为其基本要求之一,而政府亦高度重视,在科研、资金和和政策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支持和引导,使智能建筑的发展朝着健康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政府和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有关厂商等正将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和商业机会,积极投入力量,开发相关的软硬件产品,使智能建筑实施便利,成本降低。
(2)智能建筑的功能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于用户对智能建筑功能要求有很大差异,智能建筑的设计也要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用户的功能需求。例如:专门用于金融、证券业和公司总部等作为信息源基地;为振兴地方城市,培育地区传统产业、发展信息通信服务;小规模的用户也能享受高水平的信息服务;能够适应用户对办公室布置变更需求;把现有大楼改造成智能大楼;从单体建筑物向综合性建筑群的发展;宾馆的智能化;住宅的智能化;医院的智能化;学校的智能化。
(3)对智能建筑管理的高度重视
由90年代初期的起步发展到现在,智能建筑正由粗糙化、重复化、累加化向集约化、细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而管理一方面集中体现在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各种设备设施进行科学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充分提高其利用率。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物业管理上,中国已加入WTO,面对世界各国物业巨头的强烈竞争,中国的物业管理公司正深刻的认识到竞争的残酷性,开始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经营理念、管理技术、服务理念等方面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
(4)基于系统工程的开放式智能化建筑结构的建立
智能大厦是一个智能化系统,应当应用系统工程开发方法,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安装调试,建立开放式智能化建筑结构。在一个智能建筑的生命周期中,建筑结构具有最短的生命周期(约60年)。一般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有5-7年的生命周期,而办公自动化系统仅有2-3年的生命周期。做成开放式系统的智能大厦系统,能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更新旧的设备,从而使整个智能化系统设施运行得更好。
硬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通信技术
数据卫星又称为小型数据卫星站(VSAT:VerySmallApertureTerminals)。VAST的出现,将通信终端延伸到办公室和家庭,其发展是将通信卫星技术引向多功能、智能化、设备小型化,同时综合应用卫星多波束覆盖、星载处理技术、地面窝蜂移动通信和计算机软件等技术。数据卫星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供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接入,如证券、期货、银行;实现与移动通信系统的结合;实现远程多点电视会议;实现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
从文本文件和声音的传送到静止和动态图片的传送,多媒体技术与通信技术日趋交叉在一起,形成多媒体通信。多媒体会议电视在智能大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本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未来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包括:
1.采用开放的网络传输协议TCP/IP和HTTP,用浏览器服务体系结构取代客户/服务器模式。
2.实现远程监控和操作及综合信息数据库的访问。提高建筑物内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提高建筑物物业管理层的决策与全局事件协调处理的能力。
3.能够增强自动化控制系统(如防火系统)与信息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物业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与数据交换能力。
4.信息与控制系统集成可直接使用建筑物中的综合布线系统,网络互联与扩展很容易实现,且维护和培训工作量小。
(2)网络控制技术
现在典型的工业现场控制总线有基金会总线(FieldFoundation,简称FF),CAN(controlareanetwork),LonWorks,SERCOS,JPCN-1,Marco,Deviccenet,Profibus-DP,Interbus-S等,但是,应该看到从现场控制总线走向控制网络是一个必然趋势。比较典型的几种网络协议有TCP/IP,BACNet,X/IPX,AleTalk等,网络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包括:
1.改善智能建筑内楼宇自控系统(BA)、综合保安系统(SM)、火灾报警(FAS)等异构网络环境的控制与联动结构。增强楼宇各实时监控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与集成的相关信息。
2.用控制网络的分布式和嵌入式智能化技术为楼宇管理自动化(BMS)提供新的管理模式。同时也为自动化管理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
3.利用智能化的控制管理系统选择客户机、图形服务器,以及嵌入式服务器的系统结构模式。通过控制网络通信实现实时数据管理与机电设备运行过程控制。
4.利用信息网络的应用集成,智能建筑内的所有设备和安全监控信息均可以进入各种计算机平台和桌面系统,大大改进智能建筑内监控信息的利用和共享“群件环境”的综合数据。以实现对智能建筑内的机电设备与安全报警管理的远程监控和数据采集。
(3)流动办公技术
流动办公就是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向异地或移动的办公人员提供一个办公环境。应用移动办公技术可以使办公人员随时随地进入公司的办公流程,及时处理文件和阅读资料,参加公司召开的电视会议,参与发言和讨论,甚至通过家庭智能化技术,远程操作办公室内的办公器材或遥控家中的设备。目前,移动办公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的有:多媒体电子邮件、远程会议电视、远程遥控。
(4)基于宽带的物业管理技术
基于宽带的物业管理是充分应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将建筑智能化系统和计算机物业管理系统集成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上,实现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动态性的物业管理模 式。伴随着现代宽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性化住宅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出现了社区增值服务、社区电子商务等新的住宅理念,将所有的小区通过网络联接起来,既能实现物业的集中管理,又能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宽带的快速性、实时性等,为居民提供社区增值服务,这包括:网上购物,网上预订,网上医疗,视频点播,网上教育,游戏娱乐等。
(5)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技术综合表现在智能卡技术及家庭智能化技术。智能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目前已较为成熟,主要保安门禁系统的应用、保安巡逻管理系统的应用、停车场付费与管理系统的应用、专业收费与管理系统的应用、商业收银系统的应用、人事考勤管理系统的应用。
利用模糊控制、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智能化技术,构造“智能控制器”,通过家庭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相关的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装置通过家庭总线技术(H)连接到一个家庭“智能控制器”上,进行集中的或异地监视、控制和进行家庭事务性管理,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
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高度并行性、非线性、容错性与联想记忆功能、自适应与自学习功能,具有学习、泛化、归纳总结等功能,因而已开始成功地应用于语音识别、模式识别、指纹识别、最优计算、信息智能处理、复杂控制、图形图像处理等诸多领域,在控制方面的应用包括监督与非监督训练,前者包括训练输出集合和神经元加权系数的调节,后者包括分类与自组织。
传统的建筑仿真模型表现为独立微分方程形式,模型复杂性与建筑物复杂度成正比,方程数量与建筑物元素有关,因而,建模十分复杂,而且对计算机软硬件要求非常高,也很难在线运行,这时,基于神经网络的建筑学习模型应运而生,在经过了第一、二代改进之后,现在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三代学习模型采用动态学习方法建模,减少了存储空间,它降低了学习模型的复杂性以及计算资源与硬件的要求,可使用硬件实现,加快了神经网络芯片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此外,还有如神经网络芯片和模糊芯片用于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应用专家系统对设备进行监测、预维护和故障诊断分析等。
(6)无线局域网技术
用户接入Internet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a)通过局域网接入;(b)通过SLIP/接入;(c)通过联机服务系统接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无线局域网技术,也称计算机无线组网技术,这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该项新技术利用微波、激光、红外线作为传输介质,摆脱了线缆端接的不可靠性,同时又可以满足计算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任意更换地理位置的需要,特别是无线局域网与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的结合,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表现为:在智能建筑内的餐饮、娱乐、购物等商业POS机的无线局域网的连接,实现移动电话、传呼机信号转发以及无线会议电视及视像信号的传输、交互和接入服务等功能。
5、结论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视频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建筑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应该指出,绿色、环保、节能是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应避免重技术、轻管理,重硬轻软的情况,构造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的高效家居办公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成东,国内外智能大厦与智能住宅的发展,城市建筑智能系统,1999(2):14-17
2.吴成东,陈莉,神经网络在智能建筑控制应用,建筑智能化,20__,(8):49-50
3.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智能建筑设计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4.B.L.Atkin,ProgreTowardsIntelligentBuilding,IntelligentBuildings,AveburyTechnicalAshgatePublishingLimited,1998,UK.
5.黎连业,智能大厦智能小区基础教程,科学出版社,20__
6.张瑞武,智能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7.高会艳,李界家,浅析智能大厦的发展,建筑智能化,20__,(4):7-10
8.F.Duffy,TheEmergenceoftheIntelligentOfficeBuildingofintheUSA,JapanandEurope,IntelligentBuilding,IFublicatio,1998,UK
9.吴达金,智能化建筑(小区)综合布线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20__
这样的服装融合了服装设计、交互设计、电子、材料、计算机等多领域的艺术和科技知识,堪称艺术与科学跨界合作的结晶,同时也像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让人感受到科技将会在时尚领域刮起的一股旋风。这一切不由得令人大胆遐想:在未来,服装也许将不仅局限于面料的材质和常规的形态,随着设计师和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服装会有更多的功能,在更富装饰性的同时,也更实用。
Q&A
iLOOK:先聊一下你自己吧?你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方向分别是什么?
孙思然:我是地道的北京人,一直在北京这个环境长大,跟清华算是有不解之缘吧,从高中就一直在清华。我本科学的是服装设计,那个时候接触的就是很传统的服装设计,也是成绩好嘛,大三就第一名保研了。我慢慢觉得,虽然服装设计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它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传达方式,它的材料包括功能和目的都是有局限的,因为我们现在在一个信息的社会,很多想表达的东西不是通过静态的东西能够传达出来的,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作品把这种变化、包括这种变化带给人的思考表现出来。
iLOOK:你大概是什么时候接触到智能服装这个领域的?
孙思然:研二还是研一,我们系弄了一个介绍智能服装的讲座。我接触之后,发现当时中国是没有人做的,外国也只是有几个艺术家来做这个事。我看了一下他们的作品,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侯赛因・卡拉扬,他的作品,包括我后来接触的几个艺术家,他们都是相对比较形式的,追求的是一种形式上出其不意的变化。怎么能让它更有意思呢?后来我就在想,服装是穿在身上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物品,而且它是你随时都要穿着的一个东西,假如抛去那些衣服的属性,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人跟外界自然环境或者社会环境中间的一个介质、一个载体。在服装传统的文化意义上,它可以帮助我们来表达身份,这都是它作为载体的功能,那我们怎么把这种功能更好的挖掘出来,让它对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些行为产生一种回馈?我觉得这可能是我更加想探索的一个领域,而不光是纯粹的形式。
iLOOK:在你构思智能服装的设计方案的时候,面料是否会纳入考虑的范围内?
孙思然:要在考虑范围内,因为我在想概念的时候会是比较抽象的思维,但下一步就是做实验。做实验就要考虑到用什么材料,它怎么跟这些器械来结合,它的线路怎么走,它怎么才能隐藏在服装当中,怎么能舒服,怎么能不难受,什么样的材料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你这些材料又不是单一的材料,它只是一个原材料,它怎么来组合,这个组合可能是通过面料的方式组合,织进去、编进去,也可能是通过服装结构的角度来组合。
iLOOK:也就是说你的设计已经突破了服装面料的概念,它虽然是服装,但是甚至不一定要用传统意义上的服装面料来做。
孙思然:对,这其实是我下一步特别想尝试的,就是高分子的一些复合材料,当然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可能。其实我之前用到的,比如说我刚才跟你说线路怎么走,线路需要导体,那它用什么样的材料做,它怎么跟面料结合……比如说Led,会用到一些电容电阻这类东西,它跟面料怎么融成一块东西,这个就要试了。其实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样的,无论做复合材料或者做什么,它可能会有自己的一些特性,但从结构上来讲它也是把多层不同性质的材料复合在一起,里面通过微观结构的调整让它具有某些性质、某些功能之类的。
iLOOK:在未来这种智能服装技术如果研究出了更多的成果,它有可能会应用到某一种甚至不是服装的领域,像是社会学的领域上。
孙思然:对,其实我觉得它完全不必局限于服装,刚才我一直在说智能服装,也就是“Smart Fashion”,但实际上“Smart Fashion”这个概念是从“Smart Wearable”或者“Wearable Computer”演变过来的,它是一个后者。那之前的这些是从什么领域开始的?是计算机,是可穿戴计算机“Wearable Computer”。我不知道你了不了解现在很火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
iLOOK:我刚刚开始有一些了解。
孙思然:像这些就是“Smart Wearable”,智能可穿戴。现在也有一些其他工科院校的教授来找我,他们是比如说做智能传感器这些的,他们会意识到“Smart Wearable”已经可以到上市、商品化的阶段,但是“Smart Fashion”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其实他们比我们更急切,他们知道穿戴在人身上的东西需要时尚化,但是我们更多的还是从时尚的角度,把这种交互的体验来引进去,它并不是作为一个以功能为主、时尚为辅的比较漂亮的手环之类,它本身是一件时尚艺术品。
iLOOK:像交互类的设计绝对是未来的主流之一,在这个阶段你们思考的事情有可能是一种对于将来的预设吧?
孙思然:对,其实我们做智能穿戴、智能服装,那它以后是隶属于服装这个领域呢,还是它会单独发展成一个领域,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我觉得它单独发展出来挺好的,因为它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但是它现在还没有一个自己的概念,所以大家不知道它是什么。尤其这个领域出产的是电子产品,还是要以功能属性为卖点的,所以这也是我现在比较纠结的问题,其实就是它的定位,它到底算什么。
关键词 智能;电网;电力
引言
电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已经在全球范围广泛应用了起来,而有关电的研究更是如雨后春笋。电网的发展与国家经济、人民生活都息息相关。因此,电网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我们目前最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那么,电网的未来发展究竟路在何方,我们又需要怎样做,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下面我们就电网的未来发展进行较为详尽地论述。
1 定义
所谓的智能电网就是我们电网智能化的一个统称,但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的严格定义,由于全球各个学者和流派的不同,没有办法给出一个严格的说法,综合地来说,所谓的智能电网,就是在高度集成的、双向高速传输的通讯技术基础之上,利用高精度的传感器、先进的测量设备及其他先进的控制方法等,从而实现电网的智能化,以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可靠安全性能。在我国,目前智能电网还在研究和试验阶段,由于起步晚,加上地理条件的限制,导致我们技术上难度大为增加,不过,也正是这些因素锻造了我们加快建设智能电网的决心,只有在不断完善目前的通讯网络水平,才有可能把智能电网建设推向另外一个。
2 特征
无论各流派学者分歧如何,但总的来说智能电网必须具有以下5个特征:1)坚韧。回顾我们电网的重要任务就是可靠安全地给负荷供电,但苦于目前继电保护的技术以及电网回路建设技术的水平,由于事故而造成停电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期待的智能电网应该是在大事故或者自然灾害中都能持续地供电或者将停电的面积降到最低,此乃坚韧品质;2)自监。目前在线监测技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而且成为了一个主流。在线实时的监测是自愈能力的一个基础,我们只有对系统实时的观察,才可以有效地防止大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期待智能电网应该是具有自我事故诊断,并且能实时监测系统状态的能力;3)兼容。新技术的发展要在经典技术中产生,如果一项新的技术普及需要把已有的设施设备全部摧毁,那么这样可能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期待的智能电网应该是具有很强的兼容能力,能够实现与负荷的多元化接合;4)高度集成。我们知道,目前的变压器、断路器等重要的电气设备,由于其体型庞大,材料花费大,导致了价格高昂,不利于电力系统的发展,另外,体型庞大导致的事故危险系数也会增加,因此我们期待智能电网应该是高度集成的;5)经济。电网发展除了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外,最重要就是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比如说我们提高可靠性,如果不考虑经济问题,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多回路,可以使用更为高质量的材料。但是,我们知道电力是一个市场经济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达到平衡,因此我们的智能电网应该是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能的。
3 发展
上面已经阐述了智能电网的重要性及相关的情况,下面来谈一下我国目前的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及与欧洲智能电网发展的异同。
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虽然已经放到了政府工作议程上,但成果还是不尽如人意。目前在国家电网已经开始试验智能电网新技术,而这里面需要我们自己的自主技术,我们要选择一条适合本国的发展技术才能有所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如果仅仅用美国及欧洲的城市智能电网技术,那么很可能就走上了一条无果之路。历史表明,我们只有借鉴国外技术,然后加以自主的研究,才有可能研究出属于自己的技术成果,如中国移动的3G技术,尽管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但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就如西宁这样偏远的地方,都将会注入智能电网的光辉[1]。
对比起欧洲的智能电网,由于欧洲的基础设施充足,加上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成果。总的来说,他们目前主要在双向连接技术、ICT输电网应用技术、输电网能效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都可以借鉴其的方向,探索出自己的道路。当然,光只有技术的口号是空洞的,我们需要的是大量的经济资金的投入,需要的是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此,我认为要做到三点:1)经济投入。我们知道,一门新技术的诞生和经济是分不开的,由于电力涉及的专业知识水平之高,设备试验之频繁,因此国家需要大力扶持智能电网的建设;2)科研队伍。人才是新技术的血液,是铸造新技术的灵魂。我们在选拔科研人才上需要选择一些涉及多个交叉领域的人才,也需要一些电力方面的专才,这样才有利于发展智能电网;3)企业管理。我们知道,智能电网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最优的控制,那么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企业管理上着力,力求把最优方案写成代码,便于智能化的管理。
4 应用
上文中已经指出智能电网应用非常广泛,现在着重指出其两个与民生最为贴近的应用。智能电网深入小区。通过智能电网,电力消费者可以在家里对电能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测。双向通信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企业到用户之间的互动,不仅让用户用电用得放心,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诸如电子医疗、社区活动等诸多信息。
电动汽车充电。电能号称最为清洁的能源,目前电能应用于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然而,电动汽车充电问题仍然是目前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主要是安全性还有充电时间的问题。而我们的智能电网,通过智能分析,了解人群及车辆等情况,做出统一的充电分配设置,让车主可以随时知道充电位置及目前拥挤情况,同时智能化地做出选择充电判断,这不仅使得充电效率高,还解决了车主无电的后顾之忧。
5 结论
本文对智能电网进行了初步的介绍以及讨论,由于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技术还在完善中,电网智能化显得非常迫切,本文适合广大电力工作者以及电力学习者参考学习,对普及智能电网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的进步真快啊!车、食物、街道,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可是,不管社会、科技变得再快,都要为人们的方便着想。所以,人们住的房子应该得最快的。今天,我就说说未来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未来的房子有一种供电器,名叫“电网”。这种机器的样子和机器人的头没什么两样。它的嘴里有一张电卡。如果我节电了,电网就在点卡里给我加钱;如果我好点了,电网就在点卡里给我扣钱。节约的电,会以波的形式传给其他的电网。而且,缺钱时,可以拔出电网嘴里的点卡,然后带着它去银行换现金哦!
在未来的房子里,水槽的下面有个净水器。它会将污水净化并且将他们送回水龙头里。从水龙头里流出来的睡还可以直接喝呢!
未来的房子先进吗?我想你一定很期盼吧!
哈尔滨复华小学三年级:龙奕霖
俗话说得好:一年之际在于春。在那万物复苏的春天,是什么唤醒了神州大地?是春雨。每年的第一个季节,世间万物都是那么期盼,那么期盼春雨的到来。每当哗哗的雨声在人们耳边响起时。小草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动物们运动起了矫健的身躯。雨是大自然派来的报时鸟。我爱雨,我爱它任劳任怨,而无一丝报怨的精神。
夏天,人们头上的汗珠大滴大滴地滚落下来。让我们尝到了酷暑难当的滋味。雨,再一次以骄小玲珑的身躯,从天而降,宁愿摔得粉身碎骨也要帮人们解除炎热。雨后,地上一片片的水洼。清新的空气让人们倍感清凉爽快。不时交口称赞:“一场好雨!”我爱雨,我爱它乐于助人不计报酬的精神。
秋天,稻谷在金色的田野里迎风摇摆。这时雨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双手轻轻抚摸着它们的脸庞。在雨水的呵护下,植物们更是蹿了蹿个儿,挺了挺腰板,在微风中婷婷玉立。我爱雨,我爱它滋润万物而不叫苦叫累的精神。
雨,它一直都在为人类无私地奉献着。每一滴雨点儿落地绽放出的水花儿都是那么美丽。释伽牟尼佛祖曾经问弟子们:“给你一滴水,怎样让它永远不干枯?”弟子们无一能答上来。佛祖说:“融入大海。”雨点落到地上后,便与其它的水滴融为一体,形成水洼。虽然,每次太阳出来时,它们都会干枯。但是雨点们拼搏过,争取过。在这片土地上,有过它们奋斗的足迹。雨,那种团结一致的精神,再一次让我折服。
雨的心灵即使如此美丽,但也有它脾气暴燥的时刻。有时,它们会几天几夜下个不停,形成洪水,冲毁房屋,淹没庄稼,形成洪涝灾害,给人们带来伤害。
“无人驾驶汽车并不完美,加速、减速及转向时,衔接不太好。”阿达姆在谈及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直观感受时,耸了耸肩说,“坐在驾驶室里不舒服,也不轻松,即使很疲惫也不敢打盹,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回归本质
生态的繁荣离不开产业链各方的协作。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并非由谷歌独立开发,而是由众多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完成,这其中包括丰田、奥迪等汽车厂商,也包括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这样的政府机构,谷歌主要负责软件部分。
为了打造繁荣的生态,福特2010年推出了AppLink开放接口,智能设备上的第三方应用得以移植过来。“我们千方百计把云端服务和互联网应用引入汽车,改变现有的驾驶体验。” 福特CTO Mascarenas说。在今年的CES上,福特迈出最为关键的一步——宣布开放AppLink接口,第三方开发者也可以为福特汽车开发应用。效果立竿见影,在消息公布不到一个月内,就有2500个开发者在福特的平台上注册。
沃尔沃也十分重视与合作伙伴共建产业生态。去年,它宣布与爱立信合作,后者将为沃尔沃汽车提供领先的汽车互联服务(包括导航、通信、娱乐、应用程序等)。沃尔沃还将开放该平台的部分接口与功能,实现其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参与。通过这一云服务支撑系统,沃尔沃的车主可随心所欲下载应用,完成互联网预定服务。
“IT企业的介入,将会加剧产业结构的变化。” 最近,关于IT颠覆汽车厂商的讨论如火如荼,宁述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汽车厂商应更多考虑与IT企业的合作。关键在于,一些汽车厂商很封闭,不能用IT思维去思考问题。”
汽车的发明既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人类的灾难,它在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的同时,产生大量含有强致癌物的尾气。数据显示,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气体接近3吨,是其自身重量的3倍以上。
未来,智能汽车必须是新能源汽车。拉里·佩奇认为,混合动力汽车可自由切换,是未来智能汽车的最佳形态。
沃尔沃在新能源车领域实力不俗,其电气化策略涵盖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沃尔沃V60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混动驾驶模式下,每100公里油耗仅为1.8升(二氧化碳排放为每公里48克);纯电动模式驾驶下,汽车可最多行驶50公里,尾气排放为0;沃尔沃C30纯电动汽车,采用24千瓦时锂离子电池组驱动,一次充电可行使15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30公里。
沃尔沃认为,不论技术如何朝前发展,汽车最终得回归本质——安全的、绿色的、智能的,这也代表着汽车业健康的发展方向。李书福声称要让汽车成为人类的健康专家,不再污染环境。如果不能实现这些,智能汽车并不是人类需要的。
雾里看花
麦肯锡日前公布了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在这项关于“未来12项最有可能改变生活、企业与经济的颠覆性科技”中,无人驾驶汽车位居第6,排在下一代基因组学和3D打印之前。预测到2025年,无人驾驶汽车的年产值最高可达1.9万亿美元。
通用汽车正在联合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无人驾驶汽车,预计2018年前投入市场。日产CEO卡洛斯·戈恩透露,将在2020年前向市场投放无人驾驶汽车。谷歌也对无人驾驶汽车急不可待,“我们的目标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逐渐进入公共道路。” 佩奇说:“所有这些工作,预计在10年内完成。”
但在更多人看来,无人驾驶汽车仍停留在概念阶段,真正实现市场化,那是20年后的事。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还离不开人的操控,技术仍是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姚丹亚认为,无人驾驶汽车目前还只能按预定程序进行,一旦超出范围就一筹莫展。
“大雾和雨雪天气,无人驾驶汽车会受到干扰。前方路段是否正在施工,也无从知晓,因为这些信息并不存在于导航仪中。” 福特CEO艾伦·穆拉利最近在一次记者会中说,“福特汽车已拥有检测路况并实施紧急制动的功能,还能自动停车入库,但它无法接你上下班。”
无人驾驶汽车面临很多未知因素,通常,在发生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时,驾驶员会选择保护他人,不惜牺牲自己,但无人驾驶汽车的第一要务是保全自己。比如左右两侧有行人,前方有突然斜插过来的一辆大货车,无人驾驶汽车趋利避害的属性,会使它本能地转向行人,躲避大货车。而无人驾驶汽车立法滞后,发生交通事故,究竟由汽车厂商还是驾车者负责?责任归属不明确。智能汽车由电脑控制,还得预防突然死机或被黑客入侵。
另外,目前道路上的充电装置不多,充电时间过长,也是无人驾驶汽车普及的拦路虎。它还面临成本问题。无人驾驶汽车需要配置先进的电脑和传感器,价格不菲。目前,一辆普通的无人驾驶车成本超过10万美元,这只有“土豪们”才买得起。
很多人将驾车当作一种乐趣,喜欢赛车的人甚至愿意托付性命,无人驾驶则无法让人从中享受乐趣。在宁述勇看来,沃尔沃的态度很坚定,会将更多智能技术引入汽车,同时给消费者选择,如果汽车完全变成了机器,那就索然无味了。
丰田已经开发出了智能系统,但记者获悉,它目前正在打磨系统的安全性,而非急于强行夺走驾驶员手中的方向盘。“我们的理念是,智能驾驶不是取代司机。在自动驾驶的情况下,司机应该一直掌控局面。” 丰田北美商业战略负责人Jim Pisz如是说。
[关键词]智能终端;经济特征;政策引导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028
1前言
根据工信部《移动终端白皮书(2012)》的词条定义:智能终端是具备开放操作系统平台、PC级计算能力、多样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快速接入功能的一类设备总称。目前正式进入民用领域的产品包括手持设备、车载智能终端、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会多方向延伸。
11手持设备
代表物为智能手机。配有独立操作系统、独立运行空间、由用户选择安装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应用,并支持以无线技术实现移动通讯网络接入,如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系列手机。
12车载智能终端
融合了卫星遥感定位系统、车辆黑匣技术及里程定位系统,能用于对汽车的全方位管理。包括:驾驶管理、行车安全管理、电子站牌控制、智能集中调度等。谷歌推出“Android Auto”及一系列配套设施正在实现这一切。
13智能家居
以住宅为平台,利用安全保卫技术、家居远程控制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住宅设施高度集成,构建便捷的家居生活管理系统,显著提升家居舒适性、人文性、环保性。
14可穿戴设备
整合到用户的皮肤或配件的便携式终端。可穿戴设备在硬件中载入各种服务,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实现复杂操作。
2智能终端市场现状与前景
21智能终端市场现状
211产品边界扩大
随着技术成熟,市场外延不断扩展,智能终端产业在智能手机之后的拓展方向更多的是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包括手表、健康医疗设备和智能眼镜等在内的可穿戴设备供应链还不成熟,有望在近年经历过市场培育期,在未来某个时期实现爆发增长。而物联网更将带动传感器、信息采集、数据挖掘、存储、网络带宽、服务器等周边产业需求。
212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调研显示: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3亿部,较2013年增长26%,在中国市场,2017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过46亿部,市经济规模达到7405亿。智能手机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革新,进而促进移动移动互联生态圈的构建,而智能手机仅仅只是智能终端的一个子类,咨询公司Gartner的报告表明:一单位汽车半导体消费价格将从2013年的310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359美元,整体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将从2013年的262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365亿美元。在数十个诸如此类的细分市场共同作用下智能终端市场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213积极研发和推广
近年来,全球各大厂商均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投入,以我国华为公司为例:华为将每年收入的10%用于设备开发,2014年,华为公司在技术和研发环节投入近400亿元,同比增长28%,过去十年华为在该项上投入累计达1880亿元。同时从传统媒介质到社交网络,最新智能设备新闻正快速地在全世界用户之间广泛传播,而推广的载体也许正是智能设备本身。
22智能终端未来前景
221智能终端衍生市场
未来智能终端类产品将并不只具备单一功能或服务,而是可以和其他行业紧密结合形成特定智能终端进入特定行业的运行服务中,例如智能快递终端 就是一个基于物联网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处理智能设备,能够快速对快件进行识别、监控和管理。不断拓宽的行业范围将成为未来智能终端市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222经济发展主导行业
在现时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背景下,智能终端开发和制造行业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和高于平均水准的利润率,可靠预计增长势头可以保持数十年,以目前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判断,智能终端市场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未来市场份额将影响在国际经济体系的话语权。
3未来智能终端市场经济特征
经济学理论表明当某种商品成为了消费主流被市场接纳,其发展态势将难以遏制。据公开数据显示:未来在个人市场和企业级市场,智能终端市场均拥有着巨大的增长容量,这对软硬件厂商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接下来的几年里,应用服务、互联网与智能终端将以高度统一的形式实现相互融合,产业价值链盈利体系逐步转变,服务和应用带来的利润占比继续提升,作为移动互联生态系统的入口,智能终端可以上传和载入应用服务,凸显专业化服务的终端优势。未来智能终端的形态和作用具有无限可能性,互联网厂商、汽车厂商、家居厂商和网络运营商都可能加入对智能硬件市场的开发和争夺之中。整个智能终端市场在创造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会带来高达千万个就业机会,并协调优化其他社会生产活动以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未来智能终端市场会表现出以下特征。
31资本积累迅速
2007年第一部进入民用市场的智能手机后仅8年时间,智能终端市场积累起数万亿美元的产业规模。苹果公司市值超过7200亿美元(2015年7月12日数据,下同),谷歌公司市值3638亿美元,小米公司在短短5年内市值估价突破450亿美元,终端产品加工生产的制造型企业富士康实现收入大幅增长。数据表明智能终端市场的发展相比较传统行业具有爆炸式增长的特点,得益于其处于耐用品消费市场前沿地位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改变,经济学理论指出革命性的工业品出现往往会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未来这种现象还会持续存在,极高的市场活跃度会吸引大量风险投资基金注入,资金来源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规模。
32新兴市场崛起
包括中国、东南亚、印度和拉美地区未来将全球厂商的主要战场,Gartner报告称智能手机在亚太、东欧和拉美增长率最高,分别达到741%、316%和557%。在印度,2013年智能手机个人用户为7600万,但是到了2018年预计会增长到2792亿。未来高度的市场容量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面对新兴市场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国际老牌厂商,还是中国的新兴厂商,都需要做好准备。
33科技进步推动市场持续扩张和利润增长
未来随着进入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的开发者数量增长,更多新技术将被使用于已有产品线和新开发的产品线上,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零售市场里可选智能终端类别增加,新一轮的利润积累将通过科技进步推动生成。
34与传统行业融合创造经济效益
智能终端市场可以作为传统行业的填充和更新,尽管目前引入智能终端到生产流程的行业并不多,但是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行业配套智能终端产品来彻底改变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减少运行成本,智能终端市场的发展在未来将会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4我国智能终端市场未来发展
中国正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等手持设备最大消费市场,预期未来当智能终端产品形态进一步丰富,中国的市场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里,面对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行业内竞争也势必会更加激烈。我国智能终端市场风险和机遇并存。伴随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应用模式的不断创新,中国市场获得了爆发式增长,迎来了创业者和投资界的共同关注,未来数年仍属于行业初创期,中国的华为、小米、魅族等厂商可以继续享受快速的规模增长和资本积累。而智能终端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不确定的,谁抓住新的浪潮新的空窗就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国消费市场需求区别于欧美是本土厂商对国际厂商的优势所在,结合中国市场特色的产品有利于本土厂商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取胜。有机遇就会有风险,由于市场是公平的,国际资本的进入对本土厂商发起有力的挑战,市场的淘汰机制会是使本土企业面临发展阵痛。中国企业未来有可能在整个智能终端产业链里攫取的价值比例比传统行业更低。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不注重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保护,而国外公司则已经通过大量自有专利形成竞争壁垒。我国智能终端市场未来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41注重本土市场
市场研究公司弗雷斯特公司最新报告表明到2015年我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44%,意味着其进入大众市场,不再是一项小众的解决方案,但中国市场依旧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具体表现在消费群体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在智能终端其他细分领域,中国市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未来本土市场的需求潜力决定了本土智能终端产业链的持续繁荣。
42本土企业创新发展
经历了由免费开源的安卓操作系统带来的黄金发展期和在低端机市场的拼杀时期之后,本土企业首先需要加大对于核心专利保护力度,防止国际厂商的专利战争。积极研发自主操作系统以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来进行系统性盈利,摆脱目前依赖硬件或者某一服务的单一盈利模式。最后,在未来几年本土厂商必须扭转目前智能设备的处理器,内存等核心部件由国外垄断供应的不利局面,加大对半导体产业,国产芯片的研发投入,在产品线的两端改变粗放发展模式,完成由“市场红利”向“创新红利”的转变。
43产业政策支持
未来政府需要有意识的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将智能终端产业列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智能终端产品开发,在税收、审查、政策等方面给予厂商扶持。
二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投入创新信息耐用消费电子产品的开发工作,鼓励智能终端厂商创新发展,面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热点,加快实施智能终端产业化和规模化计划,支持研发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前瞻性产品。促进硬件与服务匹配发展。
三是鼓励数字企业智能终端建设及集群化,支持数字企业试点工程和数字企业产业区建设。
四是鼓励制造加工企业与半导体、芯片、应用企业合并形成产业链。推动移动通信、软件企业和制造工厂在产品订单、大额采购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智能终端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44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增长
通过大力发展智能终端行业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由高增长,高能耗的“库兹尼茨增长”模式向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熊彼特增长”模式转型,经济结构的优化需要前沿行业的有力支撑,智能终端产业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增长具有深远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5结束语
未来智能终端的经济特征在于产品融合、厂商融合和行业融合,终端之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他们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存在在社会生产生活各层级相互反应创造价值。智能终端市场的经济体量在未来会进一步扩大,市场的竞争博弈代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国本土厂商需要立足本土市场厘清形势、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坚持创新从而在未来智能终端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参考文献:
[1]IDC:2014年中国智能终端市场10大预测[J].集成电路应用,2014(2):43
[2]飞扬全球移动终端市场发展趋势[J].世界电信,2013(11):58-62
[3]张静论我国移动智能终端的专利保护[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4]中国智能终端单季出货近亿台――IDC中国智能终端市场季度跟踪报告稿[J].微电脑世界,2013(3):106
在2016年6月26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新浪财经之夜”中,来自各行各业的大佬们围绕人工智能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人工智能或能在金融领域帮助人类分析判断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副主席李晶
先看一下这个情况,中国出口到全球,其中英国占中国出口的3%左右,但是退欧之后,我们看到整个的英镑是狂跌。
另外大家现在寻求一个避险的港湾,避险的港湾在哪里呢?美元是第一,其次是日元,然后是黄金,最后就是美国的国债,其他一些资产有很大风险性。
不过很多分析是有错误的,这么多专家、这么多经济学家、这么多非常能干的交易员,他们的分析判断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是不靠谱的。
所以如果人工智能在未来的15年能帮助人类分析、判断,规避风险,我觉得这会是一个突破。
现在的人工智能尚属第一智能状态
途家网高级副总裁庄海
我在美国的硕士学位就是和机器人有关的,我们学的是简单的控制,是你控制一个机器手,或者机器做的事情,和现在谈的人工智能概念差别还是很大的。
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看的人工智能,有人尖叫,有人担忧。其实还不到这个程度,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人工智能,无论是AlphaGo还是其他的人工智能,我觉得还是属于第一智能的状态。
即使AlphaGo跟李世石下棋,能赢李世石,但是李世石喝咖啡端起杯来,说这个咖啡不怎么样,AlphaGo做不到。
人工智能的能源问题是关键
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小蜜蜂”,我和他们的人聊了聊,他们说“小蜜蜂”未来有很多作用,如果发生灾害了,可以放出几万个“小蜜蜂”去搜寻生命迹象。但有一个问题还解决不了,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电能不行,所以飞不远,而用太阳能呢,设备会很重。
我们恰恰是搞光能的,未来人工智能要无所不在、无时无刻地不使用能源,这就是我们未来可以结合的方向。
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任何东西都是三个元素构成的,第一个是信息,第二个是能源,第三个是物理结构。我觉得人工智能未来真正的方向应该更广义,不见得要和人长得一模一样。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将为建筑行业带来创新革命
广联达软件董事长刁志中
建筑行业也插上了翅膀,刚才说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包括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包括现在的AR、VR,还有这个行业里独特的技术特点,建筑信息模型,其实都在改变着这个行业。我想人工智能在这个行业里头会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咱们一直说建筑是遗憾的艺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工程,第一,我们在前期立项设计的时候总想得非常美好,等实际干完了之后,一看我们这个建筑好多功能、品质离我们想象得差距比较远。
第二,在建筑过程中,超出我们的预算、超出我们工期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一直说建筑是遗憾的艺术。
但是如何让我们的费心、费时又费钱变得省心、省钱、省时呢?我想科技的力量是必须的,这是基础。
发展人工智能其实是人类在自我毁灭
博恩集团董事长熊新翔
我想到未来的智能机器人有一点点恐惧,我今天在会场,当从一个展台走到另外一个展台,看到日本的机器人,它的耳朵会动,讲话的时候,它脖子上的肉也会动,所以我当时完全没有认为它是机器人。等我走近了,才认为它是机器人。
首先确定一件事情,我觉得在我们有生之年,一定可以看得到马路上过来的一个人,你都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机器人,所以想到未来,我有一种恐惧、有一种自戕。
其实人类正在玩这么一项游戏,一方面,我们使劲在推进技术进步,我们有更丰富的物质文明,满足我们身体臭皮囊的需要。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我们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幸福或者同比例的幸福,今天的人类不会比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类更幸福。
这就会让我想到。人类这样努力、这样创造到底想干什么?其实我个人觉得最后是在自我毁灭。
人工智能把人类从乏味中解脱出来
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