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

教学能力的提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1篇: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

【关键词】审题 具体步骤 课堂教学

“掌握数学意味着善于解题”。乔治?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将解题分为四部分,即审题,转换、实施、反思并指出“审题”作为解题过程的第一步骤至关重要。本人在几年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发现,高中数学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门“很难”的课程,学生在解题中经常有读完题无处下手、 “题目看得‘懂’,一做就出错”的无奈。在历届高考中,也总有学生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考试时审题不清”。可见在高中数学解题中,要提高解题准确率和速度还得从正确的审题方法入手。

审题不是简单的“读题”,也不是抓住某个条件就“套题型”,它是解题的首要也是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我们要先从明确审题的具体步骤开始:

1.浅层阅读,理解题意。看到一个数学题目后,应立即进行粗略阅读,而后寻找条件,明确解题目标,对解题途径提出若干设想,然后根据解题设想中的某些特殊要求去寻找与之有直接联系的条件,从自己掌握的知识模块中提取与之相适应问题的方法,通过已建立的思维链,把知识方法输入大脑,并在大脑里进行整合,找到审题途径,并注意出现错误的点,想出解答方案。

2.深层挖掘,探寻思路。审题过程就是使条件和结论逐渐靠近的过程,即转化条件。转化的方法多种多样,通常有等量转化、等价转化、对立转化、对称转化、数形转化、放缩转化、相似转化、近似转化等。审题时,我们应将原问题进行适当转换,转换成另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来考虑,转换过程中一些不能直接利用的信息将会明朗化,从而跳出原问题的桎梏,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3.灵活转化,探索方向。理解题意后进入酝酿解题阶段,这个阶段就是要寻找解题方法,挖掘条件和结论的内在联系,可算是审题和解题的交接点。这时,不仅要将已知和未知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组合,还要进行大胆猜想、尝试探索等。分析已知结论间的差异,是审题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应对问题的结构进行分解,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深入细致,不遗漏结论,然后运用综合与分析的思维方法,将条件与结论进行比较,逐步消除差异,找到入手点,从而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题目的条件与目标,对审题方向做出直觉的判断与认定。

4.谨慎“回头”,完成终审。审题是严谨的思维活动,它应贯穿于整个解题过程中,终审环节不可忽视。“千金难买回头看”,不少学生做完一道题,就万事大吉,欢喜雀跃,根本想不到回顾审题。殊不知其审题中仍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这种戛然而止的做题方法存在极大的隐患,严重妨碍其审题能力的提高。养成“审题后想一想”的习惯,是医治这种“消化不良病”的一济良药。这样做,可以加深对原题的印象,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拓宽审题思路,摸索审题规律,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一般说来,解题后可做以下回顾:数据是否被漏用、错用?图形、数式、答案是否符合题意?推理是否步步有依据?解题步骤是否完整?解题格式是否规范?语言表述是否达意?这是极为重要而又易被忽视的一环。“题”和“理”上出了错,不可救药,再看“数”,即检验运算是否正确,检验并非简单的“重做”,必须讲究检查验算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最好的方法是根据题目特点,调整角度进行检查。

虽说各人的审题过程出现的问题各有不同,最关键的还是其自身在审题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这些问题的改善要因人而异,但对于我国目前的师资配备水平而言,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适时地作出具体指导,那么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本人在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

一、以概念教学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审题思维

高中生审题中,存在题意理解不清、受思维定式消极因素的干扰、思维僵化、思路狭窄、思维盲目无序等问题。很多学生审题时失误的一个原因,来自于对概念的理解运用能力不强,在推理、运算等方面不够成熟。概念在解题中不仅有基础作用、判断作用,还有简化作用。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往往感到许多数学知识、方法的教学不深不透,概念的内涵、外延全清楚了,仍觉得有知无识,方法是懂而不会,有的则会而不懂。概念是数学的细胞,命题是数学的基本组织,欲深入理解数学,只有“吃透”概念、命题意图,站在系统的高度,从弄清它们相互间的各种联系入手,光死盯一个个“知识点”,埋头于一道道题目,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数学概念,要在“懂”“记”“用”三个字上下工夫。首先要抓住定义,理解其中关键词语的定义,对表面上类似而实际含义不同的概词,要清楚地理解其含义。在教学中,必须手把手地抓好相应的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训练,这是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也在它,败也在它。其次,要从多角度刻画它,准确“记”。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公式、定理时,只是机械地记住结论,不注意学习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因为其推导过程本身就提供了带有普遍性的审题思路、方法或技巧,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认真钻研公式、定理的证明方法,审题时才容易产生联想,找到解题途径。再者,要把相关概念联系起来学习,力求达到融会贯通、相互同化。总之,要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审题思维能力。

二、以转化训练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高中生在数学审题中存在目的性不明、受思维定式消极因素干扰、思维盲目无序、思路狭窄僵化等问题,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变化训练,以培养学生审题的灵活性。解决数学问题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以问题的解决为途径,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的展开教学。因此,数学教学应以教会学生推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主要任务。但是,在数学审题教学中,不少教师和学生往往只注重解题基础,片面地强调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的重要性,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特别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造成解决一般问题的困难。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因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作指导,造成审题失败的现象是时有所见的。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其中对题型的适度变化训练是必要的。只有经过这样有序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审题中具有“变”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若注意转化的训练,也有利于培养审题能力。

例题:设abc=(a+b+c)(ab+bc+ca),求证:(a+b)(b+c)(c+a)=0

此题为条件恒等式的证明,部分教师给学生传授一些“条件恒等式证明法”之类的解题技巧,认为这是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的捷径,其实这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是无益的。本例解答中,若按常规思路来解决是非常困难的,当注意到解题目标是要凑出a+b、b+c、c+a这些因式,思维就明确了方向。

abc=(a+b+c)(ab+ac+bc)=[(a+b)+c][ab+c(a+b)]

abc=(a+b)ab+(a+b)(a+b)c+abc+cc(a+b)

=(a+b)(ab+ac+bc+cc)+abc

=(a+b)(b+c)(c+a)+abc

所以,转化训练对于提高学生审题的灵活性是必要的,这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应鼓励高中生尝试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逐步树立“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的思想,同时克服由思维定式导致的“钻牛角尖”现象。

三、以“提示语”为引导,监控学生审题全过程

学生的审题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课堂教学中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具体描述自己的审题过程,因此很难监控。本人在教学中编制了一套“审题提示语”,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审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分组练习、自我练习等方式,教会学生在审题时使用“审题提示语”,从而在这些提示语的指引下,顺利完成审题全过程。

“审题提示语”如下:

(1) 求(证)什么?是什么范畴的问题?(找准目标)(2) 现有哪些材料?哪些条件? (理清条件)(3) 它们怎么用数学符号表示?(条件转化)(4) 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用数学符号怎么表示?(找条件和结论的联系)

(5) 是否见过类似的问题?什么地方相似?对当前问题能不能利用?(寻求解题思路)

(6) 现在还缺少什么?(解题中,回头审题)

(7) 题中还有其他限制条件吗?(挖掘隐含条件)

(8) 结果符合实际问题要求吗?(完成终审)

凡是有解题教学时,我都先使用“审题提示语”引导审题,并培养学生在自己解题时也坚持使用。经过长期的训练,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很有效果。

总之,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审题意识进行强化,适当地对学生的审题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使学生树立“磨刀不误砍柴工”“先仔细审题,再疾书解答”的审题理念。注重对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教会他们正确审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审题、解题的能力,以达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综合目的。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杨骞.王光明.中国数学教学研究30年[M].科学出版社.2011.

[2][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涂泓.冯承天泽.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单.解题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

【关键词】幼儿计算能力 教育探究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以‘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为基本目标”,达到提高幼儿计算教育质量的目的。幼儿计算教育是幼儿初步接触数学知识的启蒙教学方法,有助于研究幼儿在数学学习方面的认知特点,能够为教师提供正确的教学指导方法。下面,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幼儿计算能力

操作活动是一种幼儿园教学中最有助于提高幼儿计算应用能力的方法,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可以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幼儿主动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各个感官,帮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小石头、小棒、小纽扣等实物,让幼儿进行加减运算,通过对实物总数和部分的感知,增强幼儿对数字的应用能力,并体会加减运算的真正含义。比如:让幼儿一只手拿两个小石子,另一只手拿三个小石子,然后提出问题:“两只手一共拿了几个小石子啊?”然后引导幼儿列出算出“2+3=5”,再交换两只手中的小石子,提出问题:“这样一来,两只手中一共有几个小石子在?”再引导幼儿列出算式“3+2=5”,使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理解什么是“加法交换律”。通过由实物和图片演示抽象为具体数字的操作过程,可以促使幼儿从对知识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数字的应用能力,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拓展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二、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幼儿的计算兴趣,他们就可以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实践,真正投入相应的集体活动中,并在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为了充分激发幼儿的计算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实施计算教学,游戏是所有幼儿都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游戏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数字应用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引导幼儿比较数的多少时,就可以采用音乐游戏“抢凳子”进行教学,让6位小朋友围着5个小板凳转圈,音乐停止后,6位小朋友一起抢5个板凳,有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板凳,所以就让他考虑为什么没有抢到凳子,从而引导幼儿对5和6 的大小多少进行比较。又如,在教学“单双数”时,让十位小朋友排好队、编上号,并让其根据单双号出队站好,引导幼儿深入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区别;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可以让十位小朋友表演乘车的游戏,上车几个人,还剩几个人,加起来一共几个人等;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和“找相邻的数字”时,可以带领幼儿玩扑克牌的游戏,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开发智力。

三、通过言传身教,师生合作互动

很多经验缺乏的幼儿教师在设计实际教学活动方案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是由于他们缺乏实践经验,缺少对幼儿园的感性认识造成的。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示范来帮助年轻的幼儿教师解决困难。但是,这种言传身教并不是硬性的灌输,而要充分调动年轻幼师的思维能力,增强师生互动合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心设计如下问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1、什么是数的组成,你觉得能否按照教材中的表述直接传授给幼儿这一概念吗?为什么?

2、究竟应该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帮助幼儿深刻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请举例说明。

3、什么是数的互换或互补关系,为什么要引导幼儿认识数的这一关系?应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引导?请直观示范这一教学过程。

4、数的互换或互补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请举例说明。

通过以上问题的逐层引导,有助于启发幼儿教师的思维,启迪他们的思维逐层递进。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及时的评价,必要时要亲自示范和操作,还可以通过录像和多媒体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灵活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最后教师再布置相应的设计作业,指导幼师学生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

四、结合课内课外,发展幼儿思维

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不但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拓展幼儿的思维,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积极开发幼儿智力。幼儿的记忆形式主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逐渐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即便有些知识暂时记住了,但是也会很快忘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采用反复、多次重复学习的方式,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例如,为了充分拓展幼儿的语言词汇,教师要善于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如:分点心时,可以告诉幼儿:“这是一只杯子、两块饼干、一包牛奶、三个盘子”等,帮助幼儿初步建立正确的“量词”概念。

总之,幼儿计算教育教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幼儿教师要努力探究新型教学思路,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拓展幼儿的智力与思维,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梅纳新.当前幼儿数学教育对教师能力的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03,(03)

[2] 杨琼英.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2)

[3] 郑健成.探析幼儿园数学教育如何提高效益[J].学前教育研究,2006,(06)

第3篇: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

[关键词]提高;口算能力;教学策略

口算就是用脑计算,用口头叙述来记忆当时的结果。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既是估算、笔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更是计算能力的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优秀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口算能力,于是做起题来迅速自如、轻松愉快,他们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会更加的喜爱:而学困生由于口算能力基础差,不是这里算错,就是那里算错……慢慢地就会滋生畏难情绪,逐渐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变得厌学,不求上进。要想提高整个班级的数学教学成绩的话,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就势在必行。同时,口算能力的扎实程度,直接影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潜力的发展。

一、从操作入手,领会计算方法

教学中,重视让学生通过操作、摆放学具,获得数的概念,领会计算的方法。比如,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两者之间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有机地连在一起的。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如在教学1至10各数的认识部分,每认识一个数后,我们都可以通过画图或摆实物学具,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亲手操作巩固数的组成或分解,并且注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作、思维、语言密切结合,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动手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不要急于揭示计算方法,而是要花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圉十”操作,使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这样做,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凑十法”,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基础。

二、从情境引入,理解计算算理

要想学会口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对,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而理解算理主要是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识。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学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兔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有8瓶牛奶,第二盒有9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请客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了。

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这是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发现了,即从第二盒中拿出两瓶放在第一盒中,第一盒就凑成了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又或有的学生从第一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二盒中,第二盒就凑成了十,加上第一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的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三、从实H出发,选择练习形式

在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数的概念,领会口算方法以后,还必须通过及时的,充分的练习,逐步形成熟练的口算能力,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而又不加重负担,我十分注意选择练习形式,尽可能是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同时又便于教师及时检查。除了采用集体视算、听算之外,还改进了过去教师出几张卡片选几个同学口答的练习方式,学生人人动脑动手。

虽然多练是提高口算能力的方法,但是一味地注重数量,只会打击学生的计算兴趣,最后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口算能力。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可以是针对教材中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还可以使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如直接写出得数:看谁的又对又快:在圆圈中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在方块中填上适合的数……在不同的题型中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练习口算的量要注意调控,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以“赛一赛”的形式开展。比如,我们班就每天抽选一名同学自己出的20道口算题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形式在课前三分钟进行,既比试了出题能力,又提高了口算能力,练习趣味性强。这样,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四、从习惯着手,形成口算技能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口算时会出现很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并不是学生不会口算,也不是学生不懂算理而是因为不良的口算习惯造成的。这表现为:看错数、看错符号等等。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口算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就是要看清题目要求,重视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避免看错而出错。另外,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从而降低口算的出错率,形成良好的口算技能。

第4篇: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

一 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解读)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不理解就不可能从中吸取科学文化知识和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和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和提高写作水平。理解性阅读以认读为起点,“用眼睛辨析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语言意义叫认读”。作者从客观事物中获得认识再用文字符号编码,过程是物——意——文;读者则要解读文字编码,获取信息,从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文——意——物。阅读用汉字书写或印刷的读物,首先要正确辨识汉字的音形义,即“解码”。刘国正同志强调指出:识字(按六书组成的方块字)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起点和基点”,“阅读教学要把识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的识字教学急待加强”,是非常中肯的。

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

理解性阅读包涵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二 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赏读)

中学阅读教学应该培养欣赏性阅读能力。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和描写”,这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学、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其二,选作课文的古今文章,内容上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则具有结构美、语言美、节奏美等美的因素,阅读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许多并非文学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学作品单元里教学的,但都能培养学生的欣赏性阅读能力。

阅读技能与阅读能力的异同这里姑且不论,我认为中学阅读训练应使学生获得阅读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出声的阅读,默读是无声的阅读。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时眼、脑、口、耳协同动作,可从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味的高低、探究研讨的精粗。朗读的主要技能有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课程标准对默读的要求是“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高中生则应提高默读的速度和理解率。默读的主要技能是减少眼停和回视,扩大视距和视幅。

第5篇: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

关键词:创设情境;开放合作;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数学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分析、交流、整理、探索中去体会数学。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猜想、解决问题”,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从而把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挖掘、激发出来。

一、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这种快乐不是教师示范后做出来的,而是从学生的心里流淌出来的。快乐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乐于思考,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就会被激发出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活动本身变得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教师谈话导入,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一只小马在散步时,发现了两块长满青草的草地,出示课件(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圆形),它们是什么图形?小马想知道这两块地的大小,你能帮小马算一算吗?这两块地的大小是求它们的什么?(面积)你会计算吗?”学生可能会说,圆的面积不会算。“想不想知道怎样计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

二、留足探究的空间,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有疑问要大胆提出,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因为是新知识,在学生还较困惑、迷茫时,适时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意见,袒露自己的困惑,交流彼此的想法。这时,不能直接把圆的计算公式直接给学生,只能给学生暗示,利用数学转化的思想,把圆形通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还有的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比较发现:分的越少,拼成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分的越多,拼成是一个长方形。还可以留足探究的空间,体现个体自主探索,开放思维。把课堂研究拓展延伸,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潜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时,让学生准备一个20厘米长的泡沫,宽度不限,大约4~5厘米,(可以利用家里没用的包装盒)准备若干绿色小棒作为学具。教学时,让学生拿出学具,把小棒当小树,在泡沫上栽树,每相邻的两棵树的间隔为4厘米,可以怎样栽?这时可以让小组讨论,再动手栽,然后请学生交流。在学生动手过程中,发现在泡沫的一边两端都插,可以插6棵;如果两端都不插,可以栽4棵;如果只插一端,可以插5棵;还有的学生在泡沫的两边都插上了小棒,还有的学生在泡沫的四周都插上了小棒组成了一个封闭的图形。让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贴到黑板上展示,教师赞叹:“今天可是‘群英荟萃’,你们通过智慧的小手,把植树问题的各种题型都挖掘出来了。我们将探索各种类型中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数学规律。

教师一定要考虑多留点时间,留足空间给学生。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开放合作、交流方式,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要留给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数学使人精密,开放使人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检验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之前,教师课前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请你利用放学时间到附近超市去收集各类商品的标价中含有‘0’的数据,并进行分类,哪些标价末尾的可以去掉,哪些标价末尾的不可以去掉?”让学生自由组合,可以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一步分析、整理,在交流中探索体验小数的性质的知识,在应用中检验对知识的理解。我进一步设计了问题:联系生活,请你举例:1.所有“0”都能去掉的小数;2.所有“0”都不能去掉的小数;3.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的小数;4.请你举出与3.07大小相等的但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经过独立思考,每个学生都举了很多符合条件的小数。通过开放性题目的练习,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第十册的“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设计了一道练习:“一个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的分子是3,把它化成假分数后,分子是28,这个带分数可能是多少?”通过让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发现符合条件的有“1■、5■”,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升思维的品质。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学生点滴的进步就是我们的教学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倡导、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教给他们进一步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即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只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从学生成长中我们感受到教师生命燃烧的光亮和价值。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

第6篇: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学习英语,学好英语”成为了中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学习与应用上有别于我们母语的行为方式。脱离了正确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材料的英语教学,只能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偏离轨道,与国际语言渐行渐远。“听说读写,听力为先导”明确突出了听力课程的重要性,如何以最科学高效的方式提高听力课的教学质量,将成为讨论的切入点。

论文关键词:国际语言;听说读写;听力为先导;科学高效

英语听力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首要的一环。作为信息输入的主要渠道,如何高效并准确理解分析输入信息的内容,对语言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说读写,以听力为先导,是很多地区提高语言能力的新理念。听力课的训练应当体现听力技能训练的能力导向性与能力递进性。课程内容、模块与考核均循序渐进服务于听力技能的学习与巩固。以各类听力技巧的导入为切入点,以大量输入、反复输入为基础训练方式,听说并进,手耳并用,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听力技巧,也能将英语听力运用到生活中,增强反应与沟通能力,实现活学活用。在进行听力训练的同时,给学生介绍听力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判断推理的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尽量使用全英文教学,加大听说教学的力度,为学生营造更专业的听力环境,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来表达思想,交换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进入大一下学期后,词汇量基本达到四级要求,应当适时改变翻译式的教学方法为英文式的听力课堂。

(2)老师要多扩充听力材料的知识面,除了能训练学生听力水平之外,也能为四六级考试打下基础。比如:文化背景材料。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搞好听力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同时还需简单了解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如果这方面知识贫乏,就会影响文化类材料的听力。

(3)老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易产生恐惧的心理,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受影响。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对听力效果也有影响,如在教室、语音室与户外听的效果不一样。还有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是在考场内,监考老师的走动,同学翻卷子的声音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听力答题效果。学生只有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不受影响,发挥正常水平。

(4)老师应当加强学生的听力逻辑思维能力。听力理解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听材料内容的联想、判断、记忆、分析、综合等的协同工作过程。学生对所听材料做出的反应快慢及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所听材料的储存记忆。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归纳、综合、分析等能力把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辨别及长时或短时储存。

(5)听力课与其他课型相比,在思维拓展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堂听力课,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策略让学生听懂并会分析。而细致和有针对性,是听力课的基本要求,因此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切入点。

(6)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应当互相辅助,互相促进,绝不能割裂开来进行长期单独训练。一个班的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县,每个地区的高中英语教授方式不同,对听力的重视及倾斜程度不同,对口语及发音的要求及训练模式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入校后大多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及学习习惯进行英语学习。一旦口语不标准,学习习惯不合理,就会造成对单词的误听误认,势必造成听力水平能力低下的情况出现。

(7)英语四六级听力试题的考点大部分都是非常具体的细节,音响信息瞬间即逝,有时单凭大脑记忆是不够的,尤其是涉及人物、地名、时间、数字等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必须随时笔录下来,然后再根据后面的提问来选择答案,并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按要求涂写。对此我们建议考生在四六级考试复习阶段,不妨采取以下办法来提高听力得分能力:

①练习听写,平时听录音时就要有意识地将关键信息写下来,一方面训练信息接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培养短期记忆、正确拼写单词的能力。练习听写还能强制性地迫使自己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第7篇: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

一、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识字量不够,句意表达不清,甚至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不会说。这种现实决定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应在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上。具体而言,要提高基础语文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实施分层教学。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不一,相互间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然是一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课堂上要具有针对性。讲课时较浅显的部分请一部分学生积极对答;较深奥的部分则主要由老师讲解。另外在课外作业的要求上,也不强求一致。比如讲述文言文单元时,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自觉性较差且语文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只要求解决生字词和背诵名句即可;对中等程度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求掌握并背诵重点段落;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要求全文背诵并能够自主翻译全文。三种作业要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各有所思,各有所得。

第二,强调基础字词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基础字词的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任务,到了中学或中专应该以对文章和段落的分析、鉴赏为主。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观念。实际上,词汇量的积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石。例如,形容一个人死亡,一般的学生都知道用“过世”、“仙逝”。但到了“作古”、“圆寂”就已经有学生不理解了,至于“涅磐”、“驾鹤”茫然不知所云的更是比比皆是。许多在表达中常用的生字词学生都不懂,或者只会读和理解大意而不会写不会用。词汇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表情达意只停留于简单的层面,就更谈不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了。由此可见,中专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字词积累量的增加,经常对课文生词进行听写和连接表达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三,精讲多练。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繁的适度讲解并作典型而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如《国际民歌节展示南宁巨变》这篇文章的课堂设计,可先让三个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小段话、一大段话叙述文章的内容。然后告诉学生新闻文体的写法,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表示出来,这就是新闻的“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表示出来,这就是新闻的“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的内容表示出来,这就是新闻的“主体”。标题、导语和主体通常是一则新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样让学生既顺利地接受新闻基础知识,又通读了课文,掌握了课文内容。接下来趁热打铁,结合学生刚入学的实际,让他们写一则开学典礼的新闻报道,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专业能力的提高

这里所说的专业能力,其实并不单纯是指学科专业,还包括有别于课本知识的适应社会的种种能力。中专语文教学应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提高语文基础素质的同时。应发挥语文这门学科的特色和作用,力求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能有所裨益。

第一,中职学校的职教特性使得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中职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相对忽略文化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进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如何使语文学科中学习的内容能更紧密地与专业相结合,是中专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以笔者所在的桂林卫生学校为例,学校共有9个专业,大致可分为护理类、中医类、药剂类、检验类等。为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对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即将从事或能从事怎样的工作,工作中将会用到哪一方面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大一统教学。比如中医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本草纲目》、《千金方》等传统医书,因此培养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应让他们了解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知识和技巧,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对护理专业则要着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这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大此专业学生的业余阅读量,多进行文学作品的品读和鉴赏,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同时,还应针对护理专业的特性,通过课堂基本的说话训练,包括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口头作文、回答问题、讲故事、讲新闻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第8篇: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赏析能力;策略

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如何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赏析课文的能力是实现这一要务的重要途径。

一、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W生刚上学时还喜欢语文课,慢慢时间长了就感觉枯燥无味,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课了,甚至还有的学生不爱阅读,不喜欢读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发现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哪怕是一个极微小的优点,给予表扬或奖励,学生都会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就会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从而爱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确立赏析角度,适当合理点拨,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新课标对小学高段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即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虽然课标提倡以渗透为主,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赏析角度更能达成目标。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仔细阅读课文后,笔者发现有几处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具体细节的描写非常精彩,于是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章怎样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从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父爱多么伟大。

例1:就在他们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他便埋头接着挖……“你是不是来帮我?”……“你是不是来帮我?”……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读一读,从父亲的神态和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从父亲与其他家长的不同做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例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教师:从这些数字和外貌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父亲当时内心是怎么想的?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有一个明确的赏析角度,阅读感悟也就有了落脚点。

三、灵活渗透背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内容因为地域不同、民族风俗的差异、时代变迁、历史沿革等原因,造成学生在阅读赏析上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因文而异,灵活渗透文章背景,帮助学生赏析课文,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50多年,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赏析课文时体悟不深。备课时笔者考虑到这一点,于是搜集了一些资料。导入课题后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并在赏析课文时播放抗美援朝的战斗场面。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学生对文中表现出的中朝两国军民的深厚情谊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四、把握表达方法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许多作者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他的独到之处,在阅读教学时,学生正确把握表达方法的特点,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赏析能力。

例如,《丰碑》一文教学时,作者的选材角度很奇特。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通过刻画的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坚不可摧、勇于献身的精神。但作者对这个主要人物着墨极少。文章开头对狂风和大雨的描写,为交待战胜艰险做了铺垫,而且将这种恶劣天气与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形成鲜明对比,为军需处长被冻死作了铺垫。文中的将军是贯穿人物,而推动的人物却是军需处长,这个点题人物的死亡掀起了事情的,在弄清楚冻死的战士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肃然起敬从侧面衬托出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赏析这些表达方法,明确这些表达方法刻画人物的作用,学生便更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和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精神的伟大。

五、多个文本对比,提高赏析能力

第9篇:教学能力的提高范文

课堂上总是会出现一些小”意外”。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小意外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的具体体现。

处理课堂中的小意外,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非常重要。对此 ,我感悟良多。一次,我在讲生物课《扩散和渗透作用》的教学前,准备了硫酸铜扩散和蔗糖溶液发生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我的课堂设计是要将两个实验用同一装置分别演示。在课堂上当我演示完蔗糖溶液渗透作用实验后,准备请学生去卫生间将装置里面的蔗糖溶液倒掉,继续演示CuSO4扩散时,突然有个学生调皮的提出:就将CuSO4溶液混合在已发生渗透作用蔗糖溶液中看一看!我一听,好想法呀,以前上课都是按课本要求的实验步骤去做。从来没有想过将CuSO4溶液混合在已发生渗透作用的蔗糖溶液中会是什么现象。也许分离的两个实验学生早就知道了结果,所以这个学生一提出这问题,引起很多学生的好奇心都嚷嚷着做做看,我也很兴奋,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当我将CuSO4溶液加在已发生渗透作用的漏斗中,5分钟后,烧杯中出现了蓝色现象,实验效果、结果令我吃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有的同学都聚精会神地观察,实验后都积极讨论、发言。这突如其来的教学小意外产生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一节有意义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就诞生了。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的论述:“学生与教师的争论中,学生为真理与教师的辩论,如果教师对真理搪塞和不负责任,以强权压制学生以保证其面子,那么学生不仅是认为这个教师没有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这个教师是没有道德的。” 基于这种认识:我的课堂上,在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的同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在为他们的真理辩解。在上述案例中,学生提出想将CuSO4溶液与蔗糖溶液加在一起试一试看结果怎样时,表面上这是一个调皮捣蛋的想法,但是实际上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本身也说明你的教学是成功的,如果不加以理睬,绝对不会出现课堂上学生的兴奋和好奇。当我顺从学生的意见给实验加药品时,所有学生已经按捺不住情绪,都纷纷站起来观察,但由于实验需要几分钟,我就将加好CuSO4溶液的漏斗装置移到讲台下面。开始讲下一个内容时,教室马上就安静了,这就是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短暂的一个偶尔现象,而是在平时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思想积极性,使教学在高效而有序的状态中进行的结果。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这是教师与学生的美好时刻,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教育是师生共享的生命历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教师的教育机智密不可分。而教育机智的运用必须注意以下策略:一是要因势利导;二是要随机应变;三是要掌握分寸;四是要审时度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教育机智的潜质。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创造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奋点又能很好地组织教学,体现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同时激活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