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

第1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世界上两大主要的文化体系,在方方面面的差异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体现。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做过这样的概括“:东方人与西方人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东方人喜好含蓄且委婉的表达,讲求意境和深层含义;西方人,喜好全面且直接的表达方式,讲求事实和分析。曹世潮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追求思维的延伸、扩展,注重内向的、精神的、意境的,它的特点在于情感的舒展和收缩,在于对内在心灵的把握,关乎心胸……而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相,它更理性,更注重依靠事实、论据来阐明对事物的认知和推理……”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产生了不同民族对相同的客观现象和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很多时候是通过言语交际表现出来的。仅从词汇方面就可以体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例如,在中文当中,关于父辈女性长者的称呼有“姑姑,姨妈,婶婶,舅妈”,而同样的称谓表达,在英文中都可以用“aunt”一词概括。相对比之下,中国文化在表达时更加注重长幼有别和亲疏远近,而西方文化则宽松许多。当然,这些血缘关系并非“我有人无”,其实英语国家也存在,只是英语对此不加以详细区分罢了。中西方文化在称谓表达上的这些差异是有其原因的:宗法等级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延续的时间较长,宗亲、等级、尊卑观念在汉语文化中比在英语文化中牢固得多。

中西方文化的种种差异简单并直接地通过汉英两种语言就体现了其对应关系。从语法学方面来看,汉语是隐性(convert)语法的语言,而英语是显性(overt)语法的语言。详细而言,汉语更讲究语感,重意境和引申意义,即一句话表达的内在含义,句式多为主动句,强调内容和情感;而英语注重逻辑思维,更重形,讲究说话“有凭有据”,“有一说一”,强调所说内容的规范严谨,句式多用被动,语调相对平直。此外,文化差异也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地理位置、国体政体、历史、宗教等。如英国多面环海,英语中很多词和海洋有关。说“挥金如土”,英国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而英文当中drinklikeafish,翻译成中文就可以是“牛饮”,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农耕和畜牧业的文化传统。

二、文化语境影响交际过程

文化语境的不同使得同一语言在表达时形成不同的交际意义。由于文化语境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以及历史背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升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的作用到表达当中,对于跨文化交际顺利、有效地进行将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了解双方文化语境,并将其渗透到交际行为当中。其具体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想更好的熟悉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就必须了解不同的文化语境。例如“没关系”在英语中就有多种表达:“You’rewel⁃come.”“,Don’tmentionit.”“,That’sallright.”,“Notatall.”以及“Mypleasure.”等。如果了解了这些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的细微区别,就不会再把“Notatall”与“Nevermind”混淆起来,而避免再用“Nevermind”去回答类似“Thankyouverymuch.That’sverykindofyou.”的句子。因为“Nevermind”(没关系)一语是用来回答“道歉”的。另外,中文和英文分别处于不同的语言模式当中,中国人习惯将所要表达的核心论点或总括性陈述放于所表达内容的最后,以示总结或结束,并且在阐释自我观点时常用“也许”“、往往”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字眼。而英文表达尤其是较为正式的场合基本不出现此类现象,总括性陈述一般位于表达内容的开始,同时修饰限定类词语很少见。以此认识为前提,才可以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第2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文化差异;翻译;措施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日益发达,企业的跨国经营也随之日渐频繁,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这就不得不要求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去深入了解并学习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进行融合,有效的规避文化差异可能会带来的翻译问题,以体现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和高水准话以及整个商业活动的顺利完成。

一、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体现几个方面

(一)对事物认知有差异

对事物的认知来源于各个感官的综合感受,看、听、闻、触等,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按词汇原本的含义去进行翻译,势必会造成语境的不符,因而导致翻译错误,不管是翻译工作本身,还是正在进行商业活动,都会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

(二)对数字理解有差异

受到本国或者本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们对于同一类或者同一个数字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喜好。在中国,人们比较偏好双数,认为这是吉祥、好运的象征,中国有好事成双的说法。比如说6和8,通常6被理解为一帆风顺、六六大顺的意思,而8直接取于它的音译“发”,也就是发财的意思,因而商务活动也经常用到,意义在于一切顺利、生意兴隆。所以,中国人偏好这类数字。但是,在西方国家完全是相反的认知,比如说666和888这样三个相同数字在一起,在圣经里面比喻成是魔鬼,人们相当避讳。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以免造成对方的反感和不必要的误会,否则将会影响商业英语翻译的工作效率和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对颜色感知有差异

上文提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对数字的理解和认知是截然不同的,那么颜色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体现。众所周知,中国人偏爱红色,认为红色代表喜庆,代表幸运,代表美满,因此在比较热闹和喜庆的场合中会大范围的使用到红色。春节时,对联、窗花、鞭炮、灯笼等等都是最直接的象征。中国人的婚礼也是如此,新娘新娘的礼服和大大小小的装饰都是主打红色,非常耀眼和喜庆。因而,中国商人形成了“开门红”的一个经商意识,人们也非常推崇。但是,在西方国家普遍认为红色是负面的,人们认为红色是血的颜色,代表着不吉利和暴力。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要避开西方人所忌讳的颜色,避免因颜色词的使用不当二影响到商业活动。以此类推,西方人更爱白色,认为白色是美丽、纯洁和美好的象征,而中国人却非常忌讳白色,认为白色是不吉利的。因此,从颜色的喜恶上和运用上,可以很直观的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应对措施

(一)重视各国的文化背景

商务活动是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商人所进行的商业行为活动,商务英语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要与对方进行一次专业的、融洽的商务会谈,必须熟知其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提前做好这项准备工作,在日常学习和积累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和丰富外国文化知识,以至在正式进行翻译工作时避免一切文化差异问题的发生,确保翻译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二)注重翻译时的语言环境

商务英语翻译时的语言环境决定着翻译的准确度,商务英语翻译的最大禁忌就是按部就班,意思是翻译时完全按照词汇原本的含义来进行,没有考虑到当下商务活动的实际语言环境,这样会造成不合时宜的交流氛围,让交流显得尴尬,甚至影响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需要具备强大的逻辑思维,要根据实际语言环境来对交流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翻译,使交流氛围融洽、舒适。

(三)提高英iY,-~语的理解能力

商务英语翻译最重要的一个准则就是等值转换,意义是译文与原文内容及中心思想完全一致,没有一点偏差或误差,也就是高精准翻译。因此,一个高专业水平的商沼⒂锓译工作者必须同时具备英汉双语的超强理解能力,其中包括熟悉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掌握几大翻译方法和技巧,了解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色及文化差异,进行综合理解和吸收,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翻译能力,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做足了准备。这个过程是艰巨而有严酷的,但结果却是非常理想,这也是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四)寻找文各国化差异的契合点

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固然存在,也要求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尽可能多了解和学习到更多的外国文化知识来解决翻译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能够尽可能的找到更多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对于提高翻译工作的效率是非常有效的,而且能够一定的减少翻译的工作量。契合点就是共通点,就像日常交流当中寻找共同话题一样,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要尽量的从契合点去突破,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交流空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3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99-01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只强调让学生“理解词汇,读懂课文的意思,能正确回答文章背后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影响了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教学导入法做了一些探究,供同行们参考。

一、设计教学导入要以趣味性为原则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科罗廖夫曾这么说过:有吸引力的、趣味性十足的东西,往往能令学生容易记住。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启示,如果我们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能以趣味性为原则,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为趣味性的故事,往往包含生动的情节,还有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情感,符合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征,能吸引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故事,如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故事、与作者有关的故事、文本主人公的故事,或相应的英美文化的故事等,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外研社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Save Our World时,这一节课的内容是关于环境保护的,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环境保护的趣味性事例。如介绍西方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新闻、故事:1996年法国政府提出了一项与城市污染作斗争,将市民“呼吸对身体无害的空气”的权利放在神圣地位的方案;美国对最肮脏城市有趣治理的事例;德国著名发明家成功治理废弃物,让垃圾变“煤饼”的技术……并要求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摄取相关信息,以提高阅读能力。

二、设计教学导入要以文本题材为依据

每一个文本,都具备独特的特征。这一特征在体裁方面,可以分为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在题材上,可以分为小说、散文、喜剧、诗歌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分析文本材料的类型、题材、表现形式,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宏观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文本,教师应该在上课时注重讲解文本的写作特征,以及文本的语言特色、篇章结构,就文本题材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能培养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外研社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Module 1 Hobbies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如:1.文章的题材类型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说明文?2.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总、分、总,或是先分后总?3.文章是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观点?是用故事来表达,还是理论加案例分析?然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设计教学导入要以思维方式为立足点

英语和中文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民族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的迥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理解方式的差异,往往难以理解文章所体现的现象,以及人物的行为和活动方式等。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思维方式为立足点,指导学生跨越异地语言的障碍,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这样能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英美民族文化,理解本文中的现象和人物行为。从整体上来说,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体现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直线型思维和曲线型思维上的差异。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思维上的差异,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中事物所代表的含义,以及人物情感体验等。

在讲授外研社点读书(初二、初三年级的阅读名著)《老人与海》时,由于文中关于老人的文化涵义与我们的文化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学生不理解西方文化中“老人”的涵义,就难以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教师可以联系中西方文化差异来导入新课。如让学生回答:在我们看来,老人在我国文化中享受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老人在我国文化中,享受一种令人尊重的地位,我们通常都以年龄大的人为荣。之后,教师借此引导,在西方文化中,“old”是不中用的意思,英美民族的人,忌讳别人说自己年龄老。这样,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对老人看法的差异之后,学生就理解了这一名著的文化背景,进而理解作者通过老人对海上风浪的抗争,借此来表达即使人老了,不中用了,但依然与自己命运做不懈的抗争的思想内涵。这样,通过疏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部名著的真实内涵。

第4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

一、初中英语教学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通过语言,人类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反过来,文化也促进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同一情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初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只有对西方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真正灵活运用英语。如今是21世纪,国际交流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承担着文化渗透方面的重任。只有将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满足国家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只有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才能达到进行国际化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不同的单词对于中国人和英美人来说,内涵很有可能不同。例如“red”这个词,红色在中国人眼中代表着喜庆,象征着吉祥。而对于英美人士来说,“red”除了可以表示积极的内涵之外,还可以表示“亏损”或者“处于危险状态”。如果缺乏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就会造成理解和沟通的南辕北辙,造成交流的失败。由此可见,进行文化渗透、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的有效策略

1.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国际视野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将了解和区分中西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作为跨文化学习的前提。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语言的差异。很多不同的文化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对于中西方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来进行理解。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文化,丰富和扩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和国际视野,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2.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文化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文化的基础和来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就必须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会将各个国家之间的生活习惯联系起来,使其避免用孤立的观点去理解和审视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比如在教学牛津版英语9B Unit 4中的英语习语并要求学生进行翻译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教学内容的活动,如进行“英语习语对对碰”游戏,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游戏开始之前,学生可以开始相关的准备工作,积极利用自己的英语字典等工具书对英语习语进行查阅和记录:“sofa lizar”意思为“不爱参加社会聚会的人”,“through thick and thin”的意思是“同甘共苦,历经艰辛”,“blow one’s own trumpet”的意思则为“自吹自擂”。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在生活中有所体现。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积极联系实际和通过特定语言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英美国家的生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即使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和美国,文化也是不尽相同的。美国人较英国人更加开放和夸张,英国人则比较绅士,这些文化现象在平常的生活和交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要想对跨文化的语言进行科学而准确的理解和表达,就必须正确认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第5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

关键词:文化导入;高职英语教学;重要性

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学好语言并进行有效交流往往是学习者心之所求的主要内容。但在交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有正确的语言知识构架外,相关的文化知识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英语学习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注重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和熏陶。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将英语语言文化传播视为重中之重。

一、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高职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高职学校学生的普遍情况往往是英语基础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老师课堂教授也通常会遭遇学生无心学习的尴尬。在这种境地之下,教师更加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单纯的认为学生只要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规则,通过相关的英语等级考试就万事大吉。因此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枯燥的课堂讲授中完成,教学方法日趋单调,课堂氛围也乏善可陈。学生的学习激情逐渐消退,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慢慢冷却。因此,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此时事实地进行文化导入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通过导入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把本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提高中英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加深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了解一国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既能直接的让学习者阅读文化但同时也受其制约。中西方文化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习俗等各个地方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有完全了解这两种文化上面存在的共性,并区别出各自的特性,才能进行高效的语言交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练习更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的导入。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则更应该有意识的去了解相应的西方文化传统、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等,真正营造出一种双语学习的语境,强化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学当中进行文化导入要讲求其原则,主要应遵循实用、适度和阶段性三大原则:

(一)实用原则

所谓实用即要求教师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学习的语言知识紧密相关。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与普通高中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专业性上。因此,以学生相关专业为切入点,导入与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关的文化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也可以使原本十分抽象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变得更为具象,加强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度。

(二)适度原则

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庞杂且繁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的时候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在实用的基础上做到够用。对于有代表性的内容要精讲细讲,而一些非主流的文化知识则可以选择少讲或不讲。此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做到举一反三,增强跨文化意识。

(三)阶段原则

任何学习都讲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从简单的单词短语出发,逐步扩展到句子和篇章,让学生一点一点体会所学内容当中的文化含义,享受学习的过程,体味中西方文化交融之下的学习乐趣。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在课堂上的还有在课堂外的,下面具体列举说明:

(一)词汇习得法。学生词汇量的多少是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教师在进行词汇课教学的时候务必要做好相关词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的讲解。这样除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忆,更方便学生准确理解单词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法。在课堂教学上,多样化的课堂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就拿最简单的见面问候来说,中文见面一般会问“吃饭了没有”,而美国文化中则更常说的是“Howareyoudoing?”。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多参与交流和讨论,从而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疑惑。

(三)课外习得法。英语学了课堂教学,类似英语角,英美文化选修等第二课堂的习得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口语、了解文化的一个平台。在上述第二课堂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面对面的与外教进行交流,找到自己在用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更可以通过交流切身体会和了解异国文化和风俗。此外,一些英美文化的选修课、文学和戏剧的鉴赏活动,更能让学生通过详细系统的学习,了解异国文化特点,为自身的英语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影响着语言的交际活动。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导入文化,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播,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英语这门语言转换成实用工具。而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文化,让原本十分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把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日后英语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用性。

作者:沈斓 单位: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第6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

关键词 英语语感 英语学习 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要了解世界,世界要了解我们,而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所以掌握一门世界通用型的语言是必须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把英语列入主要的课程中,重高、普高、职高更是重视英语教育,把英语课程作为重要且必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所谓英语语感(English language sense)就是学习者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学生应着重培养良好的语感,英语语感是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培养并获得英语语感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英语语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好坏。

英语语感强的人对英语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外语学习的高效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培养学生语感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总是先学会口语,然后再学习语言文字。在学习语言并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并不懂得语言的语法规则,而是在语言、词汇、句子中感受语言的实际意义,在实际交流中不断掌握和巩固母语。因此,我国的学龄儿童就不会在学习中文时有很大的语感困难了。但学习英语则不同,学生是在学习口语的同时学习语言、词汇和语法,学习英语时缺少了语感,导致学起来比较吃力。在教学英语过程中应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老师从一走进教室就尽量不要说一句中国话,通过手势、表情、音调、肢体语言等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专心听,然后学着说。这种方法对创设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大有益处。笔者平时就会设计一些猜字游戏,先设想一个中文的成语或词组,然后用英语来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要求学生们通过英语的意思来猜中文这个词。在给学生解释“全家福”时,笔者会对学生说a photo of your whole family,如果学生还是不明白什么是whole family,可以再详细解释,the whole family is your 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and so on。又如讲到“热胀冷缩”时,会说when it’s hot it will turn big,and when it’s cold it will turn small,再加上一些手势,学生就可通过听觉和视觉来判断这句话的意思,而不要需要依赖母语做详细解释了。

2 对于英语语感的学习, 还要强调英语的朗读与背诵

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生不会读英语单词,句子和课文,只会拼写。这样的语言环境及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说训练,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朗读和背诵能克服当前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比如有一道填空题,你甚至不知道这个句子的具体意义,你却能说出该填什么词,这就是你的语感。语感强了,那么理解力就强了,语言表达就会流畅得体,表现出来的就是学习外语的高效率。学生在学习中尽量多读多背,特别要注意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读出英语的韵味和感情来。学生平时经常背诵一些英语小诗、谚语、绕口令等。做到听到一个词,就可以马上想到整句话,这样,对语感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英语语感

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由社会习得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指受社会成员决定和制约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不仅包括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法律、、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还包括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比如一位外国友人参加一对年轻男女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very beautiful,新郎听了非常高兴地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不料到,外国人摸摸脑袋,回答道:“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这就是因为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笑话。在婚礼上,如果有人赞美新娘漂亮,中国新郎虽然非常高兴,但嘴上却会谦逊地说“你过奖了”,“哪里,哪里”等,而西方国家的人却会很高兴大方地接受赞美,并道谢说“thank you!”西方国家人不了解这“哪里!哪里!”是自谦,才只好说处处都漂亮,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后,我们在翻译“哪里,哪里!”时就可以翻译为“谢谢夸奖”了。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考虑到这些因素,很容易出现啼笑皆非的情况。平时,学生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例如演讲,举行手抄报制作,将查阅所获得的资料生动地展现出来,或以小品相声等实践形式来体现中西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文化差异的了解,对学生们学习英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英语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浓郁的学习以及运用英语的氛围,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积极优化英语学习环境 ,通过英语报刊、英语广播 、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英语语感。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第7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差异;造园手法

园林设计艺术是一门听起来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门类,因为在规划设计园林时不论规模的大小,每一处园林景观里面都要将山、水、植物、建筑和道路等等要素在不同的美学影响之下进行有机结合,涉及建筑学、植物学、景观设计与哲学等多个领域。园林艺术不仅仅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联系方式,也是造园者在陆地上设计建造的理想之地,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与寄托。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两大类的园林景观类型: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式再现自然山水式古典园林,另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规整式几何古典园林。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之中,中西方的古典园林由于所经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园林风格。

1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比较

1.1园林风格的比较

中国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私家园林都极其强调自然山水的重要性,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会尽量依附于当地情况,尽可能再现“自然山水”的模样,例如颐和园就是仿照西湖的风景在本身已有的地形上进行设计的,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别开生面之处,“自然美”就是当时人们所为之追捧的审美最高标准。根据清华大学周维权教授的分析,他曾经提出过中国古典园林有4个特点:①本于自然,高于自然;②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③诗画的情趣;④意境的蕴涵。[1]在中国众多古典园林中,我们能看到造园者做到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在有限的狭小空间内将无限的自然山水的意境表达出来,让游览者所到之地都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美,园子虽然小巧,但却做到了小中见大。以颐和园为例,园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为设计,但却做到了和江南水景如出一辙,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艺术追求,让观赏者在北方也能亲眼欣赏到南方的自然景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自然韵味的“意境美”,造园者将一座座中国古典园林打造为一幅又一幅的中国自然山水水墨画,使得人与自然发生联系,产生共鸣。与中国的古典园林相比,西方的园林设计则是截然不同的,园中几乎看不到丝毫自然的痕迹,因为西方人自古就崇尚“形式美”,认为自然生长的事物不够完美,只有在人类的加工之后才称得上美丽,并且艺术家们将这种形式美运用在了各个领域之中,所以在西方的园林中,本应该是自由生长的花、草、树木都有着明显的人为印记,都被统一修剪为各式的形状。观光者在进入每一处西方的园林中,都能够清楚地见识到整齐划一的人工设计。以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为例,一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园艺师修剪整齐的灌木与乔木,紧接着由有秩序的植物方阵所构成的迷宫花园,甚至连草坪的设计都是方方正正的各种几何形状,园林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地展现了西方人的“人为改造自然”。

1.2总体布局的比较

中西方古典园林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在一座园林中尤为突出的景观主体是什么,景观小品和主景虽为一体,但是主景决定了整个园林的基调与意境,也是园林的灵魂所在。在中国的众多古典园林中,主景当然是自然山水,那么造园者在设计总体布局时自然而然会将山水这一要素构思在整个景观画面的主要位置,用其他的花、草和建筑来衬托山水,烘托氛围。这也与当时的人们喜爱“自然美”有很大关系,园林毕竟是一个属于人为设计的独立环境,但是要在这种环境下凸显“自然美”,造园者就必须将“人工美”融入进“自然美”之中,这也就是为何我国有着数量不少的园林都是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拥有极佳的观赏感受。在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二都是山与水,而建筑只占一小部分的比重。以景明楼为例,它所在的位置属于颐和园的偏南边,而建筑群落是在北边,为何景明楼建造在此处呢?在颐和园的布局图中不难看出,景明楼邻近昆明湖与养水湖,从西堤走到景明楼的路上不仅可以欣赏颐和园壮丽景观的全貌,还可以享受从昆明湖阵阵吹来的凉风。在颐和园的设计中能够发现,造园者在整体和细节方面都时刻遵循了“山水为主,建筑为从”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在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往往是主景,其余的景观都是依附于建筑所设计。以法国凡尔赛宫花园为例,在园林的平面图中就能看出,所有的花坛、水池、绿植、喷泉、道路、雕塑等都是根据园林的中轴线分割进行对称设计的,整条中轴线长达3km,而在这条中轴线的最高处或者中心点都是会坐落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凡尔赛宫正是如此。凡尔赛宫宫殿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它的造型庄重而又雄伟,是西方理性美的代表之一。在宫殿周围还会有草坪和其他绿植的布置,用来映衬建筑的宏伟壮观。相对比凡尔赛宫宫殿来说,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精致了,园林设计更注重的是几何图形化、对称化,整体上用最基本的矩形和圆形表达了一种秩序的美感。

1.3造园手法的比较

在造园手法方面,中西方的古典园林设计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强调意境美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讲究含蓄、曲折和变化,反对僵直单调、有法而无式。[2]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整个园子总是会被小桥和长廊还有道路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范围,放眼望去,不但连接了各处景色,而且更加突出园林主次景观的分明,每一处景点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将移步异景这一传统设计手法描绘得淋漓尽致。以颐和园的知春亭为例,在知春亭看向万寿山的建筑群落时,这些建筑处于眼帘的中心位置,而远处是玉泉山和西山作为背景衬托着,将近景和远景拉开距离,次序分明;但是往南边移动,从东堤的位置欣赏万寿山景色时,知春亭又成为一个最显著的主景出现在观光者的视线里;如果从乐寿堂看向南边,知春亭又增加了湖面的层次感,波光粼粼的湖面与屹立不动的知春亭是典型的动静景对比,别有一种乐趣。知春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仅仅是成功的观景点,也是颐和园众多景色中的点景之一。西方古典园林在造园手法上追求一目了然、主从分明,以建筑为中心,园内其余各部分关系明确,在中轴线的两边分别对称设计有人工化的景观样式,这些设计手法营造出一个严整有序的园林空间环境,游走在园林中时,处处都透露着理性美,给游览者一种井井有条和秩序严谨的感受。西方古典园林的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是着重于强调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3]

2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的探析

2.1文化差异

由于各个国家的最初信仰与礼教的影响,中国最初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园林中所有的元素几乎都是从自然中模仿提炼而来。[4]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占主流地位,儒家思想注重“自然比德”和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这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可想而知。中国人从古至今十分重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产生了以自然山水为主景的中国古典园林,始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如果说中国人比较感性,那么西方人大多较为理性,他们一直推崇科学,崇尚数学,认为天然的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只有人造的才是最美的。西方的造园者们一直在和大自然进行对抗,并且企图改变自然,来打造他们所喜爱的人工和谐美,所以他们直截了当地将园林中的一切景物都人为的修整为整齐而又统一的形状。

2.2环境差异

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都在城市内部,尤其是一些在南方的私家园林,这样环境下的人们由于见惯了城市内的车水马龙和建筑丛林,对于不常见的自然风光十分向往,正是因为如此,园林作为表达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环境艺术,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大量的“师法自然”山水式中国古典园林。而在西方的古代时期,城市规模范围通常很小,房屋随着地形分布,道路也是自由变化的,所以园林的选址大多都在城市外部较为空旷的地区,西方的园林主要是为了彰显皇权、讲究排场,而不是让人们可以入内悠闲观赏的。

2.3其他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实际设计者多是些文人墨客,他们有很高的艺术涵养,并且将自己内心的诗词与画作都在园林中体现了出来,打造了艺术气息浓重的氛围,将诗情画意充满在园林内的每一个角落里,满足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而西方古典园林的设计师多是建筑师出身,以工科设计的方式布置园林,自然没有诗人的艺术情怀,而是以建筑物为主园林为辅的原则进行园林设计。

第8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

[关键词]中学英语 中西文化 文化导入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58-02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媒介,是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的根本所在,是语言的思想内涵;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们认识水平和交往能力提高。语言能够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体验和风俗习惯,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文化,所以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前提是先了解该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学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基于英语文化背景展开英语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发展,还可以增强学生在异域文化中的交往能力。

一、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体现了英语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整体上说,把英语文化导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传播,打破地域限制,帮助学生消除异域文化语言交流的隔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从局部上说,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和学习。

二、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内容

(一)基础文化知识

中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因此,其特点是讲究实用性和基础性,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必须根据该特点进行,加入一些英语国家的基础知识教学,像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西方文化知识体系,从而为正确理解英语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英语以及英语文化,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二)民族文化观念

语言形成于特点文化环境中,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特色,从根本上说,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为思想观念不同。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时,必须融入有关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基于本民族思想文化,让学生学习理解西方文化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西方思想文化来分析英语问题。[2]

(三)本土文化词语

英语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词汇、语法和语音,词汇是构成语言的重要部分,是最基础的英语教学内容,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英语本土文化词汇知识学习。英语本土词汇也就是英语中的“俚语”,这些词汇往往极具当地文化特色,富有历史韵味,它形成于特殊文化背景下,要想真正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必须全面了解学习词汇及其文化内涵,不能死抱着教材解释不放,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学习英语词汇,扩宽学生知识面。

三、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施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时,教师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性、实用性两个基本原则。其中,科学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科学有效,中学英语教学必须遵循教学客观规律,基于新课标思想要求,科学设计文化导入教学活动,避免把教师个人主观思想随意添加到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中,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3]实用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要和英语教学有联系,文化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挑选文化导入材料。

(二)适度性和相关性

由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有具体规范,所以,英语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和相关性原则,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根据适度性和相关性要求来确定文化导入内容,教师应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西方文化知识,来深入讲解分析,如果在课堂上讲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只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关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内容要和教学内容或者扩展知识相关联,为学生语言学习创设具体文化环境,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运用英语词汇。

(三)阶段性和灵活性

阶段性和灵活性原则主要应用于文化导入教学方法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教学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文化导入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依据教学客观规律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开展文化导入教学。课堂文化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灵活选择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所有学生异域文化交流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师生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意识

培养师生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意识是保证文化导入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实施英语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交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帮助学生找出两者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英语词汇知识。其次,学生应自觉提高异域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平时注意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积累,增强全面认知西方文化的能力,同时学会整合归纳所学知识,构建自身英语知识体系。比如,在上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中二年级下册“Module 1 Hobbies Unit 1 Do you collect anything”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收藏物品带到教室里,先让学生自己对收藏物品的价值以及文化内涵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分组讨论,自由阐述收藏物品的特点,尤其是分析蕴含的思想文化。这种讨论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文化思想观念,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思想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二)文化导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1.引出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引出教材里的文化素材就是把有关知识文化背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首先,教师对教材中词汇的由来进行举例分析,像为什么一年有365天,一星期有7天,还可以挖掘英语单词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像给学生讲述古罗马神话中日期的由来,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影像资料、图片、语境模拟等手段把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感受异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在上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中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at did Zhan Tianyou do”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展示影音、图片等有关材料,介绍Zhan Tianyou的故事,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这种课堂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材,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入把握教材内容。

最后,对中西文化差异和思想观念区别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像单词“dragon”,在中西文化里都解释为“龙”,但在中国文化里,它代表着一种头上长着鹿角、全身覆盖着金色鳞片的蛇形吉兽;而在西方文化里,它代表着无恶不作、到处破坏的凶兽。在学习这种词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区别不同文化中词语含义的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

2.英语文化进入课堂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基本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把英语文化融入到教学活动各环节。同时,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学要求收集整合文化知识素材,开展“课前十分钟”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英语文化知识用英语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要进行旁白解释,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加入一些西方流行文化介绍,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扩宽学生知识面。[4]

3.英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要真正学好英语文化只在课堂上花45分钟学习是远不够的,教师应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充足时间和机会去学习英语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西方传统节日,像愚人节、圣诞节等,通过节日活动体验西方文化;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比如推荐学生了解圣经故事等,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组织学生欣赏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更好了解学习西方文化。[5]

4.英语文化开展系统教学。开设“英语角”或者采取选修课形式来实施文化导入教学,有组织地开展英语文化系统教学。中学英语教学讲究实用性、基础性,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像《英美概况》这些书籍资料来给学生介绍西方国家文化概况。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日常生活,感受西方人的衣食住行,从而对西方文化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有初步了解。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开展英语演讲活动或者开设英语知识讲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边玩边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实施中学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必由之路。开展合理的文化导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强化其终身学习意识。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导入教学不能急于求成,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先明确语言和文化两者关系,不断改进文化导入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当然,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策略并不只是上面提到的这些,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英语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林,王朝一.西部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2011,12(10):243.

[2]刘佳.论英语教学中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必要性[J].学园,2011,10(12):30-31.

[3]李淑君.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5(12):35-36.

第9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范文

关键词: 翻译 文化差异 影响 翻译技巧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离开特定的文化,任何语言都充满了人类文化活动的痕迹,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传统习惯,而且透视着该民族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又必须了解语言。因此,如何恰当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是翻译成功的关键。准确地了解其他国家的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真实地描述本国的文化,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一、翻译是跨文化转换

文化知识是学好语言的基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任何语言又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而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工具,承担着帮助人类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神圣使命。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际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恰当地对接起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二、文化差异造成翻译困难

翻译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而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很多体现在并且渗透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千差万别的历史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以及迥异的语言表达方式上。

(一)宗教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而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观音菩萨”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仙,是专门济贫救困的救世主,但缺乏这一宗教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可能一头雾水。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可以选择西方人所熟悉的一词savior(person who rescue or saves sb. from danger,救世主)替代它。

同样,如果缺乏西方宗教文化背景知识,翻译此句“You can meet many good Samaritans in our university.”就会遇到理解上的障碍了。“Samaritans”在《圣经》中是指“people who give sympathy and help to people in trouble(同情并援助苦难者的善人)”,所以此句可译为:“在我们学校,你可以见到许多乐于助人的人。”《圣经》中有众多人物,他们各有自己的形象、性格、信仰和经历,经过人们长期的传诵引用,已成为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具有特定的形象或含义,如:Messiah是指救世主弥塞尔。“You’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这句话中的Thomas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后来,英语中使用doubting Thomas表示多疑之人。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便可以将其译为:“你这个人如此多疑,我说什么你都不信。”

(二)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饮食习惯上。蛋糕、面包、馅饼等是西方人的主食,而中国人主要吃大米、面食等。因此如果把“画饼充饥”翻译成“drawing a cake to satisfy your hunger”比较容易被西方人接受。如果直译,西方人可能不知道“饼”是什么东西,除非加注进行说明,而这样做就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增加了阅读的障碍,不利于文化交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又比如大卫・霍克斯把鸿篇巨制《红楼梦》的一个习语“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翻译成了“Even the clea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吃米饭、喝粥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而西方人主要吃面包,所以霍克斯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文化生活,将其翻译成“巧媳妇做不出没面的面包来”,更接近西方人的生活,西方人容易理解。而杨宪益夫妇本着传播汉民族文化,让西方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目的,将这句话翻译成了“Even the clearest wife can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不同的译文,这样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和作用。

(三)传统观念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的传统观念中,白色象征着纯洁和贞洁。而在中国,尽管近年来新娘也开始穿白色婚纱,但白色仍然是传统丧服的颜色。人们视白色为悲怆、贫寒、衰败和死亡的象征。因此把one of the white days of somebody’s life翻译成“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一”,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译成“某人幸福的日子”而没有直译,是考虑到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颜色的不同内涵,以及照顾到译文读者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中国人以红色为贵,红色象征着喜庆、成功、忠诚、温暖和兴旺等。传统婚礼上的红喜字、红蜡烛、红盖头、新娘的大红袄,都是红色赋予了对日后幸福生活的希望。而在英美国家人眼中,绿色和金黄色有类似的联想意义,而红色却经常和流血、危险和暴力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翻译《红楼梦》时涉及红色词的翻译时,英国翻译家David Hawks作了变通处理: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Jia Baoyu visits the land of the Illusion;and 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performs the Dream of the Golden Days.

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Jia Baoyu tastes some superior tea at Green Tower Hermitage;

And Grannie Liu samples the sleeping accommodation at Green Delights.

译者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在翻译原文的“红楼梦”和“怡红院”时,没有选用“red”一词,而是分别译为“golden”和“green”这两个尽管不同色彩,却对译语读者来说具有相近意义的颜色词。

同样的,在西方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恐怖的动物(英语词典的释义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应予消灭。在《圣经》里,dragon也肯定是与邪恶、恐怖相联系的。然而在汉语言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中国人历来把它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也把自己视为是龙的传人。因而有“龙飞凤舞(bold cursive calligraphy)、“龙腾虎跃”(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望子成龙”(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的说法。所以,在互译中英作品时,一定要把握好词语的文化内涵,否则将严重损害原作的内容。

三、解决文化差异的翻译技巧

无论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都有不少文化特色浓郁的词语,翻译这样的词语,应该本着一个总的原则:一方面要尽可能传达源语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不逾越译语文化和译语读者可接受的限度。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翻译技巧。

(一)移植法

一般说来,带有异域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往往都是些形象化语言,英汉之间文化的差异往往就体现在使用不同的形象,或相同的形象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上。保留住原文中的形象化语言就等于为中国读者保留下了解英美语言文化的机会。同时,新鲜形象的不断引入,也有利于提高汉文化对异域文化的解释和消化能力。因此,对于英语中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应尽量采取保留形象的移植译法。比如,英语成语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有点近似汉语的“对牛弹琴”,但是直译成“教猪吹笛”就会使中国读者耳目一新。同样的道理,成语flog a dead horse,虽然可以意译成“做无用功”,但若直译成“鞭打死马”,效果可能更好。英语谚语“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意思有点近似汉语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但这种“以土代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比之下,译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倒还可以接受,可远不如“盲人国里,独眼人称王”来得形象。再比如,“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的意思类似中国的典故“情人眼里出西施”,但在西方人的写作作品中硬一个中国的典故,不管语义上对不对应,却犯了文化失真的忌讳。可以直接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这样的“移植”译法给中国读者提供了了解异域风情、欣赏原文独特表达方式的机会。所以,对于英语里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语,最佳的翻译方法就是尽力把那文化特色忠实地传译出来。

这种移植译法,说白了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直译法。不过由于英汉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仅仅采取直译法还不能完全达意,此时我们可以用借用法。

(二)借用法

所谓借用法就是借用汉语中现成的俗语来传译英语的俗语。这种译法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是英语中有不少表达方式在意思和形象上同汉语的表达方式非常相似,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些相似或相近的汉语表达方式来传译。例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Misfortune might be a blessing.(塞翁失马,焉知非福);Let by gones,be by gones.(既往不咎)。这些英语习语后面的汉语习语可谓“形同意同”,将它们拿来互译可以说是形神兼备,通顺晓畅。二是英语中有许多表达方式虽然在汉语中找不到“形同意同”的对等表达方式,但可以找到很多“形异而意同”的表达方式,这时也可以借用这些现成的表达方式来传译。例如:See Naples and die.(不到黄河不死心);Do not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be done by.(己所不欲,勿施于人);Nothing venture,nothing hav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养虎为患)

不过,有的习惯说法同汉语的一些习惯说法只是形似而意不似,若生搬硬套,就会弄巧成拙。如pull one’s leg跟汉语的“拖后腿”并不对等,而是“与某人开玩笑,取笑某人”;eat one’s words并不是汉语的“食言”而是“收回前言,承认错误”。英汉之间这种“貌合神离”的例子举不胜举,翻译是一定要小心谨慎,切莫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三)意译法

当由于文化和民族差异直译会导致读者不理解甚至误解时,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移植法也难以采用借用法时,此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原词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原始意义来进行翻译,即采用意译法。如:汉语中的“纸包不住火”应意译为“Truth will come to light sooner or later.”,若直译为“The paper can’t be folded by fire.”,西方读者也许会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尤其在一定的语境下,不如采取上文的意译,意思明了,有利于整个句子和整篇文章的理解。

总而言之,语言是传达文化信息的,因而往往含有本民族的文化色彩。语言的文化内涵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浓厚淡薄之别。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些语言的共性大一些,民族特性少一些,有些语言的民族特性大一些,共性少一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握一条原则:在纯语言层面,可以进行必要的归化,而在文化层面,则尽量争取异化。

参考文献:

[1]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孙致礼.新编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孟红松.浅谈文化与翻译[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7).

[5]郭著章.英汉互译使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