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的科学性范文

心理学的科学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的科学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的科学性

第1篇:心理学的科学性范文

关键词:诗歌疗法 研究现状 核心概念的界定 理论依据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02

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是一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给他们巨大冲击。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包容并存。但他们处于思想容易裂变、情绪不稳定的时期。在校大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价值体系,用自己的眼光打量世界与自我。用不太成熟的标准评价社会与自我,努力寻求个体的社会定位。另一方面,学业、就业等压力又容易引起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心理问题。据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敌对、偏执因子水平上男生高于女生(P0.05),其他因子水平男女无显著差异(P0.05);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六个因子水平上,大学生的得分结果高于全国青年常模(P0.05)。[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不同年级和性别中,部分心理问题较突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正确引导使其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自卑、惰性、厌学等等。[2]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值得关注。但是,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研究的兴起,研究者意识到心理学不仅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应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格培养问题,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故此,作者提出“应用诗歌心理疗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格的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将旨在通过诗歌心理疗法来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人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体验积极情绪、建构积极人生。

1 研究现状

目前同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人格的研究、诗歌心理疗法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治愈心理疾病。心理研究的重点在于抑郁、焦虑、恐惧等人类缺陷,属于“消极心理学”。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创立的“积极心理学”鼓励心理学工作者对人类的优秀品质进行研究,促进健康人提高幸福指数,从而增强人的心理免疫力,Seligman和Sikszentmihalyi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主题: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系统[3]。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是让个体多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让其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得到快乐的主观体验。积极的社会系统包括民主政治大环境和温馨团结的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积极的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他俩在整合人类各种优点的基础上,把积极人格分为美德和积极品格两大类:第一,智慧和知识(能够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认知品质)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思维、好学、洞察力;第二,勇气(面对内部、外部两种不同立场誓达目标的意志的情绪品质)正直、勇敢、毅力、热情;第三,仁慈(有关“照料他人与他人成为朋友的人”的人际交往品质)善良、爱、社会智力义(构成健康的社会生活基础的文明品质);第四,正义(构成健康的社会生活基础的文明品质)公正、领导力、合作、原谅;第五,节制(谨慎处事的品质)谦逊、谨慎、自我调节;第六,卓越(个体与整个人类相联系的品质)对美和卓越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信仰。[3]

国内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研究主要有两类论文:介绍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人格、总结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应用情况。第一类的论文有:高强的《积极心理学渊源初探》介绍了积极心理学与继承了古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积极人性论思想,在研究对象和心理治疗等方面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的渊源。[4]吴晶的《积极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论证了积极心理学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包容并蓄。[5]孟维杰的《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6]、张秋颖的《积极心理学下性格品质研究概述》、[7]陈虹的《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8]三篇论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的研究。第二类论文介绍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应用,这类论文有:王倩的《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9]施利承的《海员积极心理养成的思考》、[10]刘孝群的《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舵手》[11]刘桂芬的《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12]翟媛媛的《积极心理学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3]方双虎的《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4]等一系列论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品格的培养。此类论文主要论证的是积极心理学应用的作用,对应用理论进行实践的具体方法则没有提及。

现代意义上的诗歌疗法(Poetry Therapy),是阅读疗法与写作疗法的一种,即在治疗师的选择下,针对不同的治疗目的向患者推荐一些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诗与歌(通俗歌曲),让个体或团体阅读、诵读,或直接让病人参与写诗,帮助治疗师发现问题。并通过宣泄、领悟、净化、升华等作用,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是一种提高心身健康质量的心理治疗方法。 理论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与方法两方面:诗歌疗法的具体应用:段扬的《诗歌疗法》简介了西方诗歌疗法的应用。[15]陈敏的《诗歌疗法》介绍了古代中国应用诗歌疗法的情况。[16]王万昌的《诗歌疗法:按摩学生的心灵》介绍诗歌疗法应用的案例。[17]但是这类论文数量少,并且显示我国对诗歌疗法应用还很少,研究不够深入。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有两个核心概念需要界定:诗歌心理疗法、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格。本课题的诗歌疗法中的诗歌包括了诗与歌,具体做法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与个体、团体咨询中,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具有不同疗效的诗歌与歌曲,让学生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对作品内容做出反应。可以是对整首诗歌作出评价,也可以对其中一句话做出评价,咨询师可以提出诸如“这首诗对于你有何意义?”、“是否哪句诗让你特别感动或唤起了自我的觉醒?”最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或歌。从这些诗与歌中,治疗师可以发现许多学生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问题以及促进患者的自我理解。学生也可以通过写诗宣泄压抑情绪,从而提高心理健康质量,建立积极人格。根据人格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的理论,尽管人格是源自个体身上稳定的行为方式与内部过程。但是后天的学习可以对人的消极人格进行纠正,对积极人格进行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自卑、自控力差、厌学、惰性。所以他们需要建立的积极人格是:自信、好学、勤奋、自控力强。

3 课题理论依据与内容

在本课题中的诗歌包括:诗与歌。诗,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把情绪具体化,是人类强烈情绪的投射,诗人则是人类情感的代言人,人们在诗歌作品里与诗人共鸣。歌,特别是优美流行歌曲,歌词就是优美的诗。流传广,易于理解。而大学生处在生命的青春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属于“诗歌”的年纪。同时作为受高等教育者,具有接受诗歌传播知识基础。所以利用诗歌心理疗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格是可行的。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心理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的应用、利用诗歌疗法进行大学生个体、团体心理咨询、编写诗歌心理治疗手册。具体内容与方法是:第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设立不同的积极品格主题,如自信、梦想、坚持等。要求学生参与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诗歌,在进行心理课程讲授中插入老师推荐诗歌或学生收集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诗歌作品的解读,找出自我心理问题,发现解决方法。同时感受人性美德,在接受美学教育的同时培养积极品格。第二,本课题将采用“诗歌个体心理咨询”方法,针对求助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对求助者进行有特定治疗目标与要求的诗歌写作、解读的培训,让求助者通过诵读、写作诗歌,宣泄压抑的心理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升华学生精神境界,塑造学生的积极品格。

综合上述,中国目前对积极心理疗法的具体应用方法研究不够,应用诗歌疗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品格的研究更是缺乏。本课题将结合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实验、调查、文献检索、实地观察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故此“应用诗歌心理疗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格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王玉萍.健康研究[J].2011,(4).

[2]熊建圩,姚才来,任春亮.高职生心理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09,(3).

[3](美)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139-163.

[4]高强.积极心理学渊源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3).

[5]吴晶.积极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12).

[6]孟维杰.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2010,(11).

[7]张秋颖.积极心理学下性格品质研究概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8]陈虹.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5).

[9]王倩,李辉.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10]施利承.海员积极心理养成的思考[J].交通医学,2010,(6).

[11]刘孝群.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舵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12]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

[13]翟媛媛.积极心理学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14]方双虎.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15]段扬.诗歌疗法[J].心理世界,2002,(10).

[16]陈敏.诗歌疗法[J].科普天地,2009,(9).

第2篇:心理学的科学性范文

科学合理性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20世纪以来,科学哲学家们针对科学哲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议题,围绕合理性提出各种模型,试图通过对合理性的论证来达到对科学与真理的说明。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合理性在于逻辑的合理性,逻辑可以将世界的一切形式表达出来。逻辑实证主义之后,证伪主义者波普尔则将科学看作是一个通过否证而达到真理的过程,这与逻辑实证主义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达到真理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是,历史主义者库恩在解读科学时,认为人们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要依赖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将这样的一种信念灌输到对科学的理解中,即“科学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变化的过程,科学的领域是没有边界的,科学的合理性绝对没有先验的和一开始就永远确定的基础,不存在着普遍有效的、永恒不变的评价标准,合理性同科学自身一样具有自己的历史并将随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的真理观从此受到了置疑。自库恩的开创性言论之后,科学哲学研究力图寻找到一条可行的科学合理性描述道路。例如,劳丹就将合理性与价值问题联系起来,将科学的目的与标准合二为一,在他看来,合理性不在于合乎理性,而只是合乎某一标准,这个标准在他那里就是能够解决问题,引导科学进步。

总体而言,以理性主义为标准的传统科学哲学弘扬的是一种个体合理性标准。“基础主义的合理性模型是一种超越时间、超历史的合理性模型,它力图建立一种永恒的、普遍有效的合理性模型。这个模型的主要标准是一套认识论原则和知识评价标准。一旦这样的合理性模型建立起来,科学研究就成了个人事业,个人完全可以按照既定的合理性标准和原则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独立检验认识结果,别人的存在是无关紧要的。这样,主体合理性最终划归为个人合理性。但是,这一标准的存在也将科学一人类共有的事业转化为个体的研究,从而理性主义的合理性模型也内涵了一个大前提,即不同主体的心灵是同一的。或者,至少人们在对待理性这一问题时,心灵是同一的,相应地观察语言也是中立的,所有人对自然界的反应都是一样的。这样,科学知识便被看作是思想与外界单纯的二元关系,最终导致忽视不同个体心灵之间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随着人们对科学审视的不断深人,人们逐渐形成了对科学事业与科学知识做社会学考察的倾向,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应运而生。科学社会学将科学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看到科学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比科学社会学更为深人,将从前“黑箱”内的科学知识也放置在社会学框架内考察。在这样的研究中,科学知识社会学不同于传统科学哲学认识论中将科学合理性划归为个体合理性的倾向,而是提倡一种集体主义认识论和集体合理性:“科学知识社会学是试图建立一种关于科学的集体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把科学家集体看作科学认知组织的相关单元,强调‘认知共同体’的集体认知或社会认知的突出地位。个体合理性在科学知识社会学这里也就不再适用,原有的科学合理性的内涵必须改变,认知共同体的作用得到强调,科学合理性中展现了集体认知的合理性。

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信念考察

针对理性主义模型所要求的人类心灵同一性问题,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汉森的“观察负载理论”以及库恩的“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等,都提出了质疑。而且,在库恩之后的科学哲学研究中,人们也意识到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意识到“鸭一兔图”所表达的格式塔式鱿变化是个普遍现象,虽然人们目前还无法对人类大脑的认知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但是已经开始了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同时,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观点说明了语言的非同一性,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也对人类语言使用的多元性给予说明。为此,科学知识社会学学者指出,既然语言对于每一个人不同,由语言表述出的自然图景相应地也不可能是相同的,这必然导致对纯粹的、单一内涵的科学真理、客观性与合理性的深度怀疑。所以,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需要对社会因素进行考察,“在他们(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确立知识的本质,不能单纯地只靠对孤立个体的行为和信念进行哲学的或心理学的分析,还需要考虑科学中的集体的和社会的认知行为。

其实,科学合理性在科学哲学史上发展到现在,其内招I已经演化为理论选择与接受标准之间的理性关系,而它的外延则体现在人类的信念和行为之中。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信念一方面是随自然及文化规范而变的,另一方面是与个体感觉经验相联系的。这就一方面进入到对认知领域的寻二究,另一方面则必不可免地涉及到观察语言的情境性。信念是知识论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研究的时候必定要涉及到各种信念。巴恩斯(B.Barns)指出,人们对不同的信念不能够一视同仁,对流传下来的理论和知识形成了思维定势,同时,认为行为者自身(持信念的认识主体)也理所当然不需要解释,而其他人的不同信念则当作是反常的和有偏见的。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没有任何一组特定的关于自然的信念可以看做是合理的或者是惟一的真理,“不过,通过证明可以合理地持有某些信念,包括科学信念,人们仍有可能声称它们具有特殊的地位。人们也许会用科学活动的合理性来证明科学信念的可靠性。尽管对这个世界总应当从某种初始的观点来探索,尽管‘事实’并不仅仅限于直接的感觉印象,人们还是有可能声称,某些特定的理论,由于参照它们局部界定的经验而通过了检验,或者根据这种经验得到了合理的完善,或者合理地与其他理论进行了比较,因而这些理论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比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些过程的理论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更值得信赖。选择那些不太可信的信念体系恐怕是不大合理的,而且人们可能会认为,如果这样做就需要加以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正是倡导以这种姿态而持有的合理性信念,但是这种合理性不是一种约定的合理性,而是一种适时的合理性,这种适时合理性的构成所依据的就是在前面所说的文化规范与经验的情境性。由此,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合理性的疑问,并不是意味着完全放弃什么是合理的,而要放弃的是那种可以作为知识衡量标准的惟一合理性。因为,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关于自然信念变化的原因,也能够正确理解信念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科学知识社会学提倡的是一种适时的合理性,就像标准是在不断改变的一样,合理性是与情境性相关联的,他们否定一种惟一的合理性或有效性,是要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多元的合理性。先前科学哲学研究的科学发展模型中,理论的生产者基本上不用去负责理论的评价问题。而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模式中,理论的生产者不仅仅是生产者,还是理论的评价者,也就是说二者的身份是同一的,科学家的生产者身份在对理论评价时必然发挥作用。因此,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既要关注行为者自身因双重身份而具有的相对性立场,更要关注在这样的过程中科学合理性受到的冲击。

三、实践、文化与科学合理性

对科学合理性的认识论信念考察,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实践性研究所讨论的问题更加细致,深入到了科学知识产生的微观过程,表明了科学受到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更加丰富了科学合理性的内涵。

著名的科学知识建构论的主要代表诺尔一塞蒂娜(K.Know一Cetina)就认为:“科学成果从与境方面说是特定的建构。这些建构带有创造科学成果过程的境况偶然性和利益结构的标志,没有对这些建构进行分析,就不可能充分地理解这些科学成果。科学研究程序中,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选择是当地的,依赖于具体的研究境况,科学知识的产生以及接受被内化到实验室的细枝末节中,实验室这个微小的单位已经将科学知识体系细致地描述出来。在诺尔一塞蒂娜的后期研究中,她转向了对实验室文化的研究,她将这种实验室文化的研究称为“认知文化”。认知文化比前期的科学实践考察视野更广泛,以前对科学实践的考察只是关注与实践相关的科学家事务、实践规则和科学家活动,而基于认知文化的实验室生活世界则将视野拓宽至参考情境以及关于情境的世俗的、本体论的和空间的等结构。诺尔一塞蒂娜指出,“认知文化聚焦于不同的以知识为导向的生活世界,不同的关于经验的意义,参照物(知识客体)的特殊建构,关于仪器的独特的本体论,认知主体的特殊模型。在我们看来,诺尔一塞蒂娜对科学知识的实验室考察虽然没有直接讨论科学合理性模式怎样改变,但是她所提倡的科学实践分析模式则隐含着人类合理性在科学研究中的演变)也就是科学合理性不是文化无涉的,而是受到多种认知、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

与诺尔一塞蒂娜的研究方式相近的另一位人类学家特拉维克通过对HEP(高能物理学)社区的考察,描述了物理学家的文化取向和物理学界文化,以及日本和美国各自的HEP社区文化和民族文化等等。这种实践性研究采用大文化的视角,把科学当作整个人文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被看作一种信念或文化现象。在科学认知中,科学合理性必然要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人类科学理性的形成过程因而具有了更多的文化色彩,这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学者那里早有论述,巴恩斯认为“科学是亚文化的集合”,科学的不同分支有着潜在的文化内聚性。他指出,科学在逐渐被当作是一种有着相当不同的社会控制系统、相对自主的文化。马尔凯(M.Muikay))也对科学做了文化意义上的分析和解释。他指出,在对科学知识做社会学的分析中,文化资源同科学家们所使用的认识或技术资源同样重要,科学知识作为科学文化成果,应该和其他文化领域一样,接受社会学的分析。因此,科学合理性的内涵中就不可避免地融人了文化等因素。

四、小结

第3篇:心理学的科学性范文

关键词:审美心理 有序施教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28-01

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需要懂得音乐学习的心理学原理,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需要运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引导学生审美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

音乐审美的态度结构包括3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动成分。认知成分反映出各人对态度对象的赞同或不赞同,相信或不相信方面,情感成分反映出各人对态度对象的喜欢不喜欢方面;意动成分反映着个人对态度对象有行动意图、行动准备状态。

据专家调查,从审美态度的认知因素来说初中学生“喜欢音乐课”的占35.4%排位第二,从审美情感因素来说,即你喜欢音乐的程度来说中学生“非常喜欢和喜欢”的数目为71.4%。中学生积极肯定态度源于参加音乐活动或学习音乐有个体的审美需要及自我完善提高素质的正确目的。

但是从音乐审美的意动因素来说初中学生随年龄生理心理变化对刺激性音乐的追求日益强烈,容易成为各种“新潮的”趋奉者,音乐课欣赏方面对合乎他们口味的就积极配合,喜形于色,要求听唱或欣赏。对于不感兴趣的就可能有“捣乱”来消极对抗。基础薄弱学校的学生受地域环境、家庭条件、父母喜好等影响,多喜欢易于传唱、易学好懂,易于模仿的流行音乐,对于这种音乐的偏爱,我们不能迁就、迎合、放任自流,使之形成不良的定式效应,也不能采取讽刺、嘲笑、硬性禁止的态度和做法,要因势利导尽量降低“禁果”效应的强度。但是中学生的审美趣味变异迅速,具有可塑性,关键在于引导。

第一、利用各种音乐活动拓宽中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各种各样的审美趣味,让他们接触多种题材、形式、风格的作品,启发他们思考、比较评价,以增强分辨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第二、要激励他们超越自我,去研究和学习自己不熟悉的音乐,找到各种音乐的相同与不同,理解音乐的本质,克服对传统音乐、艺术音乐的抵触。

第三、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学校是学生欣赏高雅艺术最重要的场所,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良好的环境,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欣赏艺术音乐的常客受到艺术音乐的影响,自然而然得对高雅艺术产生兴趣与爱好。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有序施教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决定了他们音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音乐教育教学要掌握施教的分寸,以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抓住所施教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与动机,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健康地发展自己。青少年是一个新式与幻想交织的时期,他们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想象,想象代表着他们特殊的超越意识,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表达着人类的信息、理想与情感,是心灵之声。

对于中学生的音乐欣赏活动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与鉴赏力,形成他们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教师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手法探讨认识并逐渐准确的把握节奏、旋律、和声、曲式速度、音色对音乐情绪及效果的影响使学生音乐体验的程度不断深入。而不能停留在小学生所喜欢的趣味性、拟人化的歌曲和有情节的乐曲阶段,同时高中学生对音乐更深的理解、理性的分析是初中学生所不能及的,由于中学生受音乐心理发展的制约,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的有限性,所以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提供新的刺激,已引起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就足够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疏密有致,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成为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音乐世界。

例如在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之前,学生应该先对艺术歌曲《鳟鱼》有所了解,欣赏或学唱歌曲《鳟鱼》主题旋律的,通过歌曲的欣赏与学习了解歌曲的内涵,熟悉歌曲的主旋律,这样才能在《鳟鱼钢琴五重奏》不断变化的旋律与音色中找到《鳟鱼》主题的影子,才能听懂乐曲,才能了解什么是变奏曲。试想如果学生根本不了解艺术歌曲《鳟鱼》,而直接给学生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那么学生能听到湍急的小溪,焦急的心情,悲惨的命运吗?

总之,教师要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重视对音乐欣赏内容、方式、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不断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不能使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对音乐教师、音乐教学内容产生抵触心理,要循循善诱,把学生引导成为有良好审美态度的健康音乐爱好者。使基础薄弱校的初中学生逐渐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第4篇:心理学的科学性范文

【关键词】化学探究学习活动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类型

所谓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根据探究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探究性学习活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

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其探究形式是实验探究。例如,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能帮助消化和杀菌。但胃酸多了就会出现胃胀等不舒服症状,那就要到医院做胃肠钡餐检查。检查前要喝一种物质。笔者向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可溶性的钡盐是有毒的。学生们听了,非常兴奋,有的学生认为是BaSO4,有的认为BaCO3,原因都是难溶的。此时,我立即启发学生:到底是喝哪种呢?如何利用实验来说明呢?同学们听了之后,就着手做实验。将BaSO4和BaCO3分别放进试管,分别滴加稀盐酸。经过观察后,很多学生顿悟:应该喝BaSO4,因为它跟盐酸不反应,就不会使人中毒;如果用BaCO3,它就和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BaCl2,就会使人中毒。

上述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如下特点:⑴选用学生日常熟悉的现象作为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因而容易调动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⑵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解释,符合“学习有用的化学”的新课程理念。

2.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

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是通过调查来进行的,其探究形式可以是实地调查、访谈、上网查阅等形式。例如,肥料与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有必要关注肥料问题。化学肥料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肥料,其肥效好,效果快,价格高。在农村,农民除了使用化学肥料外,还会使用农家肥料。那么,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有何异同?能否相互替代呢?通过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调查农民伯伯,向他们咨询使用肥料的经验及原因,从其长期的实践中分析出洒案;分析这两类肥料的化学成分,设发计算其肥效的差异值。为此,很多同学深入农村,采访了几位农民伯伯。采访过程也非常顺利,也得到了不少资料,但没有比较出化学肥料和农家肥的绝对差异。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农民伯伯的知识不多,不能正确说明其中的关键问题。为进一步弄清楚这两种肥料的肥效的差异,同学们还采访了农科站的技术人员,使学生们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上述案例是运用实地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来进行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进行课外的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经历不多。因此,这类学习活动对于学生了解社会,感受人际关系,体验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其他探究学习活动所不能代替的。

3.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

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是通过讨论、交流来进行的,其探究形式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也可以是小组内或小组之间的。例如,每个家庭都要使用能源,如做饭、烧茶、取暖等,都要用到燃料,那么家里到底何种燃料合适呢?请同学利用下列几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煤与煤气在燃烧时的区别;木柴与沼气的燃烧有什么不同;石油液化气燃烧的优缺点;氢气及太阳能等新能源使用的可行性有多大?学生们开展讨论、交流。交流过程中同学们查阅资料,争先恐后的发言,主动把自己查到的结果告诉大家。有个同学还说出了:煤、液化气、电的价格。

此例是运用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进行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是:(1)交流的形式既有师生交流也有生生交流,既有小组交流也有组间交流。(2)从讨论交流的课题来看,以家庭中所使用的燃料作为学习任务,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3)将能源的选择置于具体的生活背景之中,在考虑能源特点的同时要考虑能源的价格,以及使用能源的目的。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1.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实验探究课题;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原理;实验探究用品(药品、仪器、装备设备)及规格;实验探究步骤;实验现象及结果处理;讨论与交流。例如,“铁在什么环境下容易生锈”学习活动方案:[实验探究课题]铁在不同环境下生锈情况。[实验探究目的]铁暴露在空气中,潮湿条件下容易生锈。[实验探究原理]铁生锈是铁在潮湿的环境中与空气中氧气作用的结果。[实验探究步骤、现象及结果处理]略。[讨论与交流]铁生锈的原因与及防锈方法。

2.调查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一个相对完整的调查性学习活动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调查探究课题;调查探究目的;调查对象和时间;调查内容提纲;调查方法;调查报告;讨论与交流。例如,“社会上发生火灾事故的调查”学习活动方案:[调查探究课题]社会上发生火灾事故的调查。[调查探究目的]火灾事故的原因和损失。[调查对象和时间]2008年全国最大的3次火灾事故。[调查内容提纲]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直接经济损失、死亡人数;灭火过程和方法。[调查方法]向消防部门咨询;查阅有关报纸和杂志及;网上查阅。[调查报告]略。[讨论与交流]失火的最主要原因;灭火的主要方法。

3.交流(或讨论)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一个比较完整的交流(或讨论)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交流(或讨论)探究课题;交流(或讨论)探究目的;交流(或讨论)时间和地点;交流(或讨论)内容提纲;交流(或讨论)方式;交流(或讨论)探究报告。例如,“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学习活动方案:[辩论课题]使用塑料的利弊。[辩论目的]正确认识人造化学物质的利弊。[辩论时间和地点]某年某月某日,在初三某班教室。[辩论内容要点]塑料的制造成本较低,而且耐用,防水;塑料容易被塑制成不同的形状;有些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大部分塑料抗腐蚀能力强,不与酸或碱发生反应;大部分塑料不会腐蚀,也不能被细菌分解,容易造成白色污染;塑料一般不导电,不导热,是良好的绝缘体;回收废弃塑料时,分类很困难,而且经济上不合算;塑料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灭火过程和方法。[辩论方式]分正、反两芳,各由5人组成;其余同学为观众。观众有10分钟参与辩论的时间。[辩论探究报告]由正、反方记录员完成。

第5篇:心理学的科学性范文

一、起始阶段的教学很重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学好数学的欲望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求新、求活,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数学新教材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于教学中,是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1.注重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教师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学生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之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授新课。教师讲课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练性、趣味性和语调的变化。这些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独具匠心,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阅读完毕可通过提问、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之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引导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讨论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和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质疑、列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等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活跃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发求知欲

新教材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

五、师生双方是平等的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师都注重营造和谐的气氛,而和谐的气氛主要来自融洽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还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师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找到他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并且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就会产生“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和越学越有劲的主动学习气氛。

第6篇:心理学的科学性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化学教学;应用

在化学新课改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化学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1更新教学观念,抓住探究本质

化学新教材的设计,有利于培养探索精神,有利于学生得到各方面的刺激、体验与激励,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和巩固。

1.1探究活动要符合认识规律,讲求真实性:在探究电解水实验时,旧的版本中“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一段时间后,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对两种气体进行实验。试管1中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试管2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这是氢气。”这需要我们先完成知识积累、准备,搜集证据,明确氧气、氢气的性质。可教学中有的同学会提出:“为什么试管1中的不移近火焰,试管2中的气体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谁先知道试管1中的是氧气,试管2中的是氢气?”一语通破了天机,这对九年级学生来说,认识有些混乱了,由未知到有知要有过程,自古成功在尝试,当时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表扬,有疑乃进。随后在新的版本中,作了改进“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收集一定量气体后,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中产生的气体。”,改进后的实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解除了心中的疑惑。

1.2探究设计应有悬念,指导教师要有灵活性:如果说时间影响探究活动,那么一节课探究不完的要有个交代处理,灵活地改为二节或一部分放在课下。老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怎叫学生好创新。例如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中,如果认识命题本身就是定律,难道还想探究出相反的结果吗?如果就事论事,学生毫无兴趣,简直是一潭死水,就是在验证!我在上课时举例煤燃烧后变轻,铜丝灼烧后变大,那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结果呢?从而激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

2正确面对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也会发现,学生没按教师的思路做实验,教师大发雷霆;学生对某个问题刨根问底时,教师不耐烦地敷衍学生。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说:“今天的学校忽视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做对”。海内尔特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不正确的人才观的指导下,在我们的训斥下,有多少创造思维的火花被熄灭,有多少人才被埋没……,是转变人才观的时候了。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的徒弟,而是处于复杂关系中具有丰富情感背景的学习者、实践者。因此,我们化学教师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文化,赋予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学生既是个体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要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做书本的奴隶。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的世界,冲突的世界,关系的世界。我们不能将学生关在课堂里,关在书本中,而应该用开放的方式,多元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也同样拥有丰富情感,有思想的生动活泼的人,因此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人格首先要受到足够的尊重,不能受到丝毫的忽视和损害。教学中要和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进行情感熏陶。学生和老师教学相长的关系,老师在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生活的同时,学生也教会了教师怎样教书,有人呼吁:向孩子学习!在我们教学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但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都应遵循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则必须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在评价的方式上,适当地将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的“自控”,小组同学相互评价的“互控”及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评价反馈矫正网络的“调控”三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生自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三维主体评价反馈矫正网络,促进教学中主客体适时的相互转换,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3新过程与新活动,培养新的学习方法

第7篇:心理学的科学性范文

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工作,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真正的了解患者需求等。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根据心血管疾病护理要求开展护理工作,定期给予患者输液、喂药等基础性护理。同时为了解患者病情,定期查房等,了解患者病情发展及所需,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主治医师,密切配合主治医师做好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应护理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家属陪护率数据。

2数据处理

使用软件SPSS17.0处理统计数据,计量材料进行t检验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由调查结果可知研究组30例患者中,29例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比较满意,满意率97%,而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后,22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较满意,满意率为73%。2组满意数据对比可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能较好的提高患者满意度,能使患者更好的理解和支持护理工作,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医护关系。

3.2研究组与对照组家属陪护率对比:统计研究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家属陪护率情况,可知研究组患者需陪护的患者7例,所占比例为23.3%,对照组需要陪护的患者26例,所占比例为86.7%。对比可知2组患者家属陪护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后,患者得到精心的照顾,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均得到了较好的照顾,因此患者及家属均比较满意,需要家属陪护的患者例数较少。而对照组则不然,经护理后仍需进行家属陪护。

3.3优质服务给护理人员带来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服务除极大的提高了心血管疾病患者满意率,减少了家属陪护率外,也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护理人员认真按照优质服务规范要求开展护理工作;同时医院结合优质护理实际情况,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服务专业知识,使医院整体护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疾病的康复创造良好条件。

4讨论

第8篇:心理学的科学性范文

一、什么是体验性教学?

在谈到体验性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和互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从而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继而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明,学习者开始接受一个实践或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表征时,他必须经过实践活动与别人互动,去体验领悟事件中所隐含的规律、道理、策略、情感、观念,并且在体验领悟中不断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行为相对比,以达到认识、情感、观念的深化。这个过程既是个体验知识的组织过程,又是个学习者反思的过程。

体验性教学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体验性学习的心理过程,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科学地使用教学策略,组织学生主动进行体验,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让学生在亲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形成自己特有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英语知识与技能,继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二、体验性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体验性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体验性教学重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体验性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发展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的最主要手段是让他们“学有所得”。当学生花费较少的精力投入,真正获得了终生有用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后,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3、体验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体验性教学认为学生在参与和经历的实践中都会体验到或多或少的成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抱负水平。

4、体验性教学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体验性教学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它不仅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施体验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1、巧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情境中体验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共鸣,从而领悟知识。在教What can you do ? 这个句型时,我设计了学校运动会报名的场景,学生纷纷说:I can run. I can jump. I can throw. 由于这个情景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生在体验中很快掌握了句型的要领。又比如在教How much…?句型时,我就设计了文具店、水果店、时装店等场景,学生学起来不仅不费力,反而兴趣盎然。

2、小组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

互动式体验是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碰撞中去领悟所学的内容和知识。心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掌握语言主要是通过互动,或者是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大量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语感、运用语言。小组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它能让学生在同伴的影响下,在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3、游戏、儿歌增趣,让学生在娱乐中体验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等心理特点,游戏、儿歌都是他们喜爱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愉悦身心的学习。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够使学生在更自然的情境中通过使用英语,体验到英语是一种真实的语言,可以实际用于交际,培养语言使用能力。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我常常把相类似的单词编成绕口令,让学生在娱乐中说,在说中体验,在体验中辨别,在辨别中记忆。例如:①There’s a cat. Wearing a hat. Sitting on a mat. Watching a rat.②Tom has a nice kite. I have a nice cat. Tom’s kite is white. My cat is white-black. Look! Tom is flying his kite . But I’m playing with my cat.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爱这种教学形式,他们在这种娱乐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英语学习的情趣,同时也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4、排练英语短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实践中体验是让学生在某些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亲历进行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变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英语开展“表演”、“做事”、“完成任务”等活动来学习英语。通过大量的练习,即实践——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语境中反复运用英语、体验英语,直到所学习的语言逐步成为自己语言机制的一部分。排练英语短剧是一个被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说英语课堂是小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组成两人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或多人小组在全班表演。学校组织的英语晚会是大舞台,学生用英语朗诵、演讲或演剧。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交互性,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培养了语感,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乃至形成了交际策略,与人合作精神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意志、积极的态度、情感都在体验中建立了起来,充分体现了英语这个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排练英语剧是我校英语教学长期坚持的一项活动,并已初见成效。学生非常喜欢这项活动。我校英语短剧《An invitation from the earth》(来自地球的邀请)于今年2月在北京首届少年儿童艺术节总决赛上荣获金奖。

5、借助多媒体拓展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

想象中体验是指在学习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或学生从没有过相应的经验,教学无法组织学习的情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语言交流的内容包罗万象,展示的文化丰富多彩。有些充满情趣的生活语境不能随意创设,对跨文化的理解也不是单靠在设计活动中可以获得。而借助现代多媒体提供的具有音乐、色彩、语言、情感等多维画面,可以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从有机的、整体性的情景中,感受蕴含的语言符号背后的浓郁的文化特色。如“Merry Christmas”一课,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感悟的远不是Christmas Tree,Santa Claus,present, reindeer等一些抽象的符号,而是整个Christmas 所呈现的西方文化,通过观看媒体中不同国家的真实的过节情景,感受他们对家人、朋友的关爱和祝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类似的还有Easter(复活节),Thanksgiving(感恩节)……。在讲到杨利伟上太空等科技类内容时,也必须借助多媒体的帮助。多媒体拓展了学生的体验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6、赏识教育,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就动机是一种远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教师应赏识每一个学生,精心设计课程,尽量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快乐。我在教学过程中曾注意到有一个学生写得能力相当差,但是英语发音相当准确,对话也很流利,因此我特意在班上为她安排了一个对话表演,给她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同学们“意外地”发现了她的闪光点,而她也有了成就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进步较快。还有一个学生非常喜欢唱英文歌曲,也唱得较好,我就经常提供机会让他表现,让他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和喜悦极具感染力,深深地影响了他身边的同学,促进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在体验性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又是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个活动不同的学生体验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会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认识到经历就是一种体验,体验了就会有改变,使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书目:

1,王兴举,“知识、学习与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一期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3,黄远振,《新课程英语的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第9篇:心理学的科学性范文

由于与传统教学相比,当代教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信息时代和学习社会相一致新理论与新特点。这些变化涉及教师角色、学生的角色、师生关系、课程意义、知识获得、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体现了现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和互动;在对待教师专业发展上,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提倡通过积极地反思实践活动促进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对待与其它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在教学评价方面,新课程强调发展性评价等。了解与认识当代课程教学的新变化与新理念,对于教师按照时代的要求,积极转化教学行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里,我结合当前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和教学实践的基本取向,着眼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的新理念,对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进行简要分析。

一、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原有的教师角色行为可以用“教书匠”三个字来概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表演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则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这、参与者、研究、服务者,是教学全程的管理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知识的训导、传授只是教师的一种角色,而不是唯一的角色。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传统教师角色单一性弊端,树立教师角色复合性特点的新理念,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实现其多重角色行为的有效传换。

二、教学准备行为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备课是为讲授做准备的,是以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讲析为目的的。备课的形式也是讲授各自为战,以教师教学用书为依据写出教案--教师教的内容和程序步骤,有的甚至照抄现成教案。这样的备课行为不仅不能真正实现从文本备课向大脑备课的转变,更不能为有效地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在新课程要求的备课行为从目的上看是以研究指导学生怎样以自主学习促进自主发?强调重点研究某学科本章、本单元内容的预期目标、基本程序方法,以及有争议的问题。而将分节内容备课留给个人。要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完成备课任务。课前重预测设计,课中重个人服务,课后重反馈调控。在教学设计方面,强调教学目标是站在学生角度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与结果。面向不同差异学生设计目标,采取分类目标设计或个别化目标设计,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设计,且应根据新内容将教学目标与要求分类设计。

三、教学实施行为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中心式”,即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展开教学;“三转式”,即教师围着书本转,学生围着教师转,师生围着分数转。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基本程序上的表现:先教后学,先讲后练,以教论学,学服务于教,师讲生听,师写生抄。

新课程则主张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问题情境、学生内部等进行多元互动教学,以实现多元智能的个性构建。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坚持教为学服务,课前的教学设计服从于课中学生学习需求实际。通过用教材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为目标指向。教学指向不同需求、不同差异的学生个体,体现面向全体,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待点燃的火种。在教师指导下,每个学生都学会选择、认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学会训导、学会诱导、学会倾听、学会交往、学会沟通、学会反思、学会体验、学会评价、学会探究、学会调控、学会创新。

四、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