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创意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地处湖南中部。梅山文化集中展示了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瑶文化、楚巫文化等多重文化的特征,并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影响力,早已成为湘中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具参与性、娱乐性和重要的旅游开发潜力与价值。尤其是在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的当下,人们对旅游服务体验和相关的旅游产品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如今许多旅游纪念品都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旅游产品渠道资源相对垄断的现象,让多数旅游纪念品在缺乏品质保证的同时形成价高质劣的现状。这种状况给广大游客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还有精神上的无形伤害。因此,将梅山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并与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结合在一起,能让游客的旅游记忆更好地寄托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上,避免出现旅游产品质量低劣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让游客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视觉形象中,有效地获取梅山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以及在促进文化创意与梅山地区旅游业融合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生活。
二、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考
(一)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原则
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有别于一般的文化商品,是在梅山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将独具地方特色和感召力的梅山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进行创意产品视觉化。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原则,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和欣赏梅山文化的艺术特色,并引感共鸣。
1.文化性原则
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是将梅山文化与创意产品的附加值融为一体,让游客通过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去了解梅山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人文风俗等特色。产品需要将深厚的梅山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进行提炼,以提升湘中梅山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并为探索湘中梅山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新的思路和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2.实用性原则
作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一方面带给广大游客产品视觉化的享受,另一方面则应该从实用性出发,为出门在外的游客免除旅途劳顿之余的行李负担,采用轻便实际的设计材料和加工工艺,对产品的构造以及产品包装的材质、功能、存放和运输等客观条件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减少游客购物后的忧虑,让他们感受到人性化服务所带来的购物乐趣,以及促使他们对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保持长久的关注度和购买力。
3.创新性原则
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着重点在于创新性,改变产品类型单一、功能简单和复制性强的旅游文创产品现状。在现有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资源的基础上,对湘中梅山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模式进行研究,以扩宽湘中梅山旅游文创产品的类型、提升其附加值和促进当地文化旅游深度开发。
(二)梅山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创意来源
梅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风韵独特的人文景观,如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大熊山等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数以万计的游客,这些都可以成为旅游消费及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来源。与此同时,还可以对梅山民间美术形态进行充分挖掘,不仅让梅山独特文化环境下有着久远文化积淀的艺术产物得到更好地推广,还让其成为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基础。因此,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梅山宗教文化、戏剧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文化旅游节活动进行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对完善当地旅游产业链和传承地域文化遗产,促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点的形成都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三)梅山文化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创新设计方法中的探索
市面上许多旅游纪念品大多采用直接粘贴、复制和局部拼凑的方式进行制作,缺少自身旅游文化产品的特色,甚至在其他景点乃至普通商业街也能轻易买到,即使将当地有特色的景点和文化符号元素进行提炼,也是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生产。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需要在继承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结合现代的创作手法和加工工艺,合理地进行设计与创作,让产品更贴合广大旅游爱好者的消费心理与审美标准。
1.梅山民间美术形态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应该立足于梅山文化本身,根据文化性、功能性和创新性的设计原则,同时依据产品的流通途径和传播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将产品分为实用类产品和服务类产品两大类。实用类的产品主要围绕生活家居礼品、工艺特色礼品、娱乐休闲礼品进行设计制作;服务类的产品主要以游客旅途中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服务。例如,梅山剪纸中的婚庆窗花应用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其粘贴在产品表面,可以将婚庆窗花进行抽象化的提炼并延伸到人们一些实用产品的用途中去,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加深对梅山文化的理解和印象。
2.梅山传统手工艺产品在现代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现
梅山传统手工艺产品资源非常丰富,梅山剪纸、竹艺、年画、石雕等手工艺产品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工艺上都融入了梅山文化的精髓。设计中可以运用文化创意的力量,让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旅游文化产品碰撞出强烈的创意效果。例如,可以将梅山传统手工艺产品以轻手工半成品的方式让人们参与其中,重新赋予梅山传统手工艺产品新的时尚特征,以此拉近梅山文化与游客的距离,并得到他们更多地关注与喜爱。
三、结语
梅山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必须根植于自身文化特色中,将梅山特有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与旅游创意产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让其渗透到当下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以此实现传统梅山文化的新生并在传承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作者:欧阳丽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靳埭强.文化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陶瓷 景德镇 创意设计 创意产业
基金项目:2014年景德镇市科技局社会发展领域项目研究课题“创意设计引领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探索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国务院出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其强调:“瓷都景德镇要‘培育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受阻主要归咎于景德镇缺乏创意设。为此本文将重点阐述创意设计对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给出相应对策。
一、创意设计是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创意是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精髓,是设计人员进行内容创作的基础。通常创意具有新颖性、关联性以及灵感性。它要求设计者要积极地应用新设想、新观念,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实现产品的创新,赋予产品以新的特色;要求创意和陶瓷、目标客户的需求之间存在联系,以此带动销售,同时也有利于品牌的建设;要求设计者要将自己的创意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地挖掘灵感,充分发挥创造力。要想不断增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就必须以服务或产品为切入点,结合顾客的实际需求向其提供独特的、优质的服务或产品。在整个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创意设计是核心所在,是提高产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景德镇维护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中,设计人员应当将自己长期积累的知识、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转变成带有经济价值的创意,充分融入文化元素,以自己的创意灵感为依据进行创意设计,以制作出带有创意性的陶瓷文化服务或者产品。
二、通过创意设计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陶瓷文化创意资源的深度开发
景德镇是一座有着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遗存的城市,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相当高,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首先,要积极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实现融合,尽可能地提升陶瓷文化创意、陶瓷艺术家以及陶瓷企业的旅游融合度,要加大力度开发陶瓷旅游商品,将陶瓷创意、陶艺研修以及制作体验的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做到位。其次,要做好陶瓷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促进御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脚步实施古窑景区申报国家5A级景区的步伐。大力开发运用博物馆、文化馆、文物古迹等诸多资源,将旅游的文化品位提高。再者,促进文化创意和旅游实现深度嫁接。重点打造精品陶瓷文化旅游线路,建立瓷都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以陶瓷产业新创意、陶瓷历史新发现、陶瓷人物传奇以及陶瓷发展新成就等为切入点有效推动景德镇旅游的发展进程,使旅客真正地感悟到景德镇恢弘的陶瓷文化,加深对陶瓷的了解,增强游客的购买欲,推动旅游消费和陶瓷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实现。
(二)实现思想观念的创新,培养创意产业发展思维
首先,要不断培养并强化精品意识,走打造精品的道路,重点打造高端品牌,争取以较少的资源为代价实现最大的利润。其次,要培养市场意识,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与顾客价值,促进灵感的产生,以市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全程中充分融入市场元素。再者,要培养并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设计的水平与能力,从商业模式、技术、体制机制、产品、市场等几方面入手进行创新,鼓励、支持创新设计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陶瓷创意经济、创意产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强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设计的能力
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从始至终都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表现方式、传播形式及其发展状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充分融入现代科技的元素,逐步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经济效益可观、知识含量丰富、发展态势好的新兴文化业态。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不断优化整合并充分利用本地科研资源。以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学院、轻工业陶瓷研究所、陶瓷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依托,致力于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系列化的设计、研发、制作体系的建设,致力于核心竞争力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市场需求相符的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并逐步借助陶瓷知识版权交易的方式实现市场化、商品化。二是逐步促进景德镇发展成“景德镇艺术明星设计奖”的发源地,也就是说,在景德镇塑造出世界陶瓷行业都普遍认可的陶瓷创意最高奖,使景德镇全球陶瓷创意艺术的国际地位变得坚不可摧,增强景德镇陶瓷业的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三是积极引进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培养并聘请优秀的设计师、具有高超技艺的技术工人,积极拓展销售范围。同时,选出发展状态较好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让其在景德镇陶瓷产业中居于引导地位,有力地引导并促进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引入外地科研力量,推动企业和优秀的科研机构、知名院校进行文化科技合作,通过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引入开发成果等手段,力求先进的科技成果与陶瓷文化产业项目在景德镇集群,实现产业化发展。
(四)创新陶瓷文化生态,将景德镇建设成国际性陶瓷文化圣地
文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复杂性,其涵盖了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是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逐步产生的传统,但也要经受住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是不断提升人类的陶瓷文化素养,这是促进陶瓷文化产品消费不断增加的有效途径。因此,要采取多样方式不断地对外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提高人们对其的认同感,最终愿意为陶瓷艺术产品消费。二是要不断地加快国家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利用并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的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不断健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功能,重点打造“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做好城郊古遗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的最初的原貌得到完美呈现。三是重点创设陶瓷文化氛围。通过良好的陶瓷文化氛围的方式使消费者产生深刻的文化认同感,并燃起消费的欲望。同时,要不断地打造历史文化空间、品牌文化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以及产业文化空间等,全面建设景德镇的文化生态,促进世界陶瓷要素资源不断聚集于景德镇。
(五)不断健全创新市场竞争机制,加大力度维护知识产权
专业市场是企业终端产品展示交易的有效平台,若能有效地、合理地、规划并管理好陶瓷专业市场,就能大力地推动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一是强化行业自律。积极发挥陶瓷协会组织的效用,定期地陶瓷产品价格的信息,使市场价格受到一定管制,媒体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曝光违反规定的个人与企业的行为,相关主体应对其实施惩处,并勒令其整改。二是对景德镇陶瓷市场实施功能定位,依据市场经济规律不断地指引商户与企业在考虑到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市场,并优化布局。三是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不断建设并健全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不断优化商品展销会登记证、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证书等的颁发流程,不断健全作品登记、版权质押、转让合同备案等制度,严打仿冒侵权的行为。四是建设“景德镇”区域品牌,从而加深消费者对景德镇的印象,有利于扩大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影响力。如今,“景德镇”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若能基于此不断地搞好品牌定位、规划、宣传工作,统一品牌识别,不断规范“景德镇”品牌的授权使用,将能大大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文化方面,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国家,56个的文化各具特色,文化元素多种多样。在创意方面,中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国家,大量民间艺人秉持着传统的创作理念以及传统创作技艺。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人民的精神需求的逐步增加,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服务与市场需求可得到确保。因此,景德镇政府应当积极引导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力提高创意设计水平,通过创意设计的方式赋予景德镇陶瓷以新的生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从而强有力地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洁,陈小青,王彬.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2:82-84
关键词:创意设计实验 教学目标 模块化实训体系 实训内容
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来,依托其原有的资源优势,再加以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大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身独特的内在结构。这种内在结构就要求高校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确立务实有效的课程设置目标,恪守导向明确的课程设置原则,树立多元互动的课程设置理念,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这对于保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创意设计实验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理论知识部门依托于先导教程《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要求学生在把握文化产业各个环节,包括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产品、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产业市场流通渠道等方面创意和策划规律的基础上,对文化产业类型――纸质传媒、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动漫、广告、休闲、会展等七类文化产业的创意和策划进行细致深入的创意设计与文案策划。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创意设计意识,掌握不同文化产业领域中具体案例的创意思路和技巧,掌握文化产业策划书的写作方法,并初步具备从事与文化产业各领域相关的创意设计能力与文案策划能力。
二、多模块实训教学体系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共计36学时;学生按照固定人数进行分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校根据文化产业涉及的诸多领域,将本课程划分为6个模块的实训设计,每个模块的实训目的和任务都要围绕实现该模块的教学目技能目标展开。
为了突出培养学生对文化产业主要业态的介入能力和自主创业意识,根据不同文化产业形态(纸质传媒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广告产业、休闲文化产业)的特点进行创意与策划,分析各文化产业形态创意的特点,策划的原则和方法,同时注意将理论问题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如表1。
三、多模块实训内容设计
(一)项目一是媒介融合下纸质传媒发展路径创意策划(6学时)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纸质媒体作为传统媒介之一,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报纸和杂志作为信息的有效传播渠道,更贴近读者本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纸质传媒的发展遇到了强劲阻碍,进入到瓶颈期。在媒介融合大趋势之下,纸质传媒如何另辟蹊径,重塑竞争优势,是传统媒介产业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化产业领域内纸质传媒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基于上述原因,特将本课程实训项目之一设计为媒介融合下纸质传媒发展路径创意策划。通过该项目实训练习,要求学生从众多纸质传媒文化产品中选取一种作为案例,了解行业规则,深度剖析其发展现状,运营模式,核心价值,竞争优势等,并对其未来发展路径进行创意设计策划。
(二)项目二是校园报纸的创意计划(6学时)
报纸作为传统媒介之一,在校园范围内对学校师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为满足学大学生消费者的需求,鼓励学生创意设计出属于大学生群体的校园报纸,并对其进行运营管理,既有利于向学生群体传播正能量,又能使创意设计团队将所学知识体系进行整合,进而实现校报的运营管理工作。
因此,在项目一实训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再通过本项目实训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纸质传媒行业的了解。学生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盈利模式,预算,问题及解决途径等),到完成报纸的生产流程设计,包括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结构、规模和风格特色;设计报纸的各个版面及专栏,设计和组织重大新闻报道;分析、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设计版面,校对签发等。完成校园报纸的创意项目设计,培养大学生创办校园报纸的创意设计能力。
(三)项目三是影视作品后效应创意设计(6学时)
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影视业具有其特殊的先天优势,即传播渠道的跨地域性和视听语言的易接受性。影视作品的创意不仅针对作品本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影视内容所嵌入的创意概念将会对相关行业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最终创造出难以估量的商业价值。由此可见,影视文化产业所带来的价值链的延伸将会形成一种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会渗透到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因此,对于影视文化产业来说,创意与创造力才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
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通过本课程实训项目来培养学生新奇的创意设计能力。因此,在本实训课程中开设此项目,旨在通过本项目实训,要求学生了解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产业格局,掌握影视作品上映前期的宣传推广策略、中期营销推广策划及后期的产业链条商业价值的创意设计。
(四)项目四是广告创意设计(6学时)
广告业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广告创意传达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眼中。所谓广告创意,是使广告达到广告目的的创造性主意。也就是说,在商业广告中能使广告达到促销目的的独特主意,表现广告主题的别出心裁的新颖构思、意境域主意。广告创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决定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影响产品在市场流通中的市场份额。因此,为达到良好的广告推广效果,要求学生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必须十分注意广告的功能、视觉创意和视觉传达效果,广告的创意必须独特、新颖、构思独到,达到传达信息的效果。
本次实训项目,首先拟定所需推广的产品,各组同学将对同一款产品进行广告创意设计,最终通过小组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评选出最具创意的广告。实训任务要求各组同学须按照前期调研、广告创意设计策划、创意表达、分析与实践等步骤来进行,最终制作完成广告,详细阐述广告创意设计制作流程。
(五)项目五是主题公园活动策划创意设计(6学时)
从社会背景来看,人们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和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成了主要动因,因此催生了休闲文化产业。为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富足的精神需求,作为休闲文化产业中的生力军,文化旅游业特别是主题公园产品更加强调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与互动性,这种体验性和互动性则需要通过对主题公园的各季节各时间节点进行创新性的活动设计。
由此,结合休闲文化产业的创意与策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主题公园自身的产品属性为着力点,要求学生在本次实训任务中对主题公园进行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活动策划,既要突出每个季度主题公园的主题活动,也要设计与主题活动相匹配,且又新颖独特的相关活动策划,把握每季度主题公园的时间节点特殊性,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宣传推广创意策划方案。
(六)项目六是校园文化节策划文案创意设计(6学时)
成功的会展活动源于成功的会展策划,成功的会展策划源于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会展策划是对相关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用系统的观念去认识资源,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整合资源,用系统的功能去实现资源的优化是会展成功策划的创造性思维原理之一。
会展活动尤其是大型的博览活动是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成功而卓有成效的策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程实训体系的最后一个项目要求学生策划并组织实施一次校园节庆活动。在创意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握会展节庆活动的策划原则和方法,通过主题策划、相关活动策划、宣传推广策划的创意设计,最终完成校园文化节活动创意文案。
综上所述,按照创意设计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每个团队独立完成上述六项实训项目,并通过自评和小组互评进行实训成果评比。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重在培养学生在整个课程安排过程中的实际创意设计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以及在专业领域内的创意设计能力,并将其应用于文化产业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 严三九,王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胜冰.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鲁君.高等院校文化产业基础教材:文化创意与策划[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随着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的新形势,文化创意产业也迅速蓬勃兴旺,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借此发展起来,无论是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数量,还是开设专业的方向,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加之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是近些年才兴起和逐渐展开的,因此一直处于探索之中。珠三角地区的部分院校,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国内相当多的院校还是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思路混乱,直至现在仍在套用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成了“缩减版”,暴露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效果评估等方面。
二、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方向,也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和微观细化,清晰明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无疑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但是许多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要么盲目效仿本科专业模式,要么较随意地按照流行的新软件、新名称课程马上就开设,不管师资力量是否充足、社会是否真正有需求。笔者认识的一家高职院校,在平面广告设计专业中开设了数门最新的多媒体视频处理软件课程,弄得教师苦不堪言,学生一片茫然。还有些院校“因人设课”,从教师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结构去设置课程。追溯原因,是缺乏对高职类专技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和对行业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群的细致调研。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连,是为产业、行业、企业输送适用人才,而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广泛,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方向甚多,如果不仔细分析,确定好现实、明确、细致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主观臆断或者盲目跟风,必然造成学生“蜻蜓点水”,最终限于迷茫和肤浅,既不“多能”也不专。
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作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实践性应是其突出的特点。但是实际中,多数院校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如前所述,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压缩与删减,而真正需要实践操作锻炼的课程大多上成了理论课。以艺术设计为例,像人体工学、材料与工艺、印刷技术等原本需要实景学习、实际案例参与和操作的课程,课堂上经过理论讲解、经典案例赏析就结束了,好一点的也只是模拟性质的案例学习,根本谈不上深入掌握实践操作要领。实际上,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课程上应当注重实践的比例,增加实景实战的训练与经验累积,处理好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明确“必需”与“够用”的标准,让学生做到既对专业背景知识了解,又能精于实际创意构思、设计应用。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创意、技能类课程并不能紧跟行业、市场的变化和流行趋势。如,广告行业的CI系统早已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平面、静态传播方式,因此在应用中也频繁出现了卡通吉祥物、立体标识、交互动态、视频媒体等,但是绝大多数院校的CI课程仍然是平面化作业,老旧案例学习、模板套用,结果学生拿出的作品与企业、行业的差距可想而知。
3.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体系上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协调好各门专业课程的比例、时间、位置、关系,评估它们各自的效果、相互的衔接与影响。然而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随意变化,课程门类想改就改,甚至同一门课程,每一届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些院校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相互套叠,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室内设计原理》《家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与主干课的内容重叠,范围互相包含,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些院校偏重软件、工艺一类的操作,为了尽早让学生掌握而急功近利,那些引领学生入行业门的课程居然放在了软件课之后,学生学了半天,不知道学了以后用来做什么,或者简单地认为学习创意、设计仅仅是熟练软件就够了,形成了所谓的“唯技术化”心态。其实,作为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创意才是核心,只有操作,没有创意,充其量是个工匠,不是设计师和创意人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的。
4.课程缺少总结与反馈。虽然许多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上有联系企业、政府等实际项目,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往往是以完成项目、成果汇报展为结束,忽略了对这些经历的总结反思及企业、用人单位、受众的反馈,经常是重复同样的模式,缺乏变通与改进,使得课程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实际上,对课程的总结与反馈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服务型的行业,这就需要对结合实践项目的教学进行受众反馈,可以是企业的意见、消费对象的意见,也可以是参与课程的师生的感受。它既可以帮助师生思考创意、设计有无继续提升的空间,也能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进行提供经验。
三、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1.课程设置统分结合,要针对细分方向与新兴方向。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大的专业方向,也要有细的小方向、特定方向的课程内容,做到统分结合。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海报招贴、企业形象C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都是主干课程,但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广告企业,有的专注于样本、宣传册等平面设计,有的专注于动态和视频广告,有的侧重于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的企业侧重做家装,有的则专注于景观设计。所以,我们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既涉及大的专业面,同时必须有专攻。可以先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然后部分专业课根据教师的不同专长,进行师生互选。另外,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横向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流行趋势、新兴方向、新需求等。如,广告专业及时开设网络广告的设计课,品牌策划设计及时增添卡通形象、品牌吉祥物设计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会展类课程和方向等。
2.课程体系要强调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整合精炼。现在大多数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按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递进。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各门课程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缺乏沟通与连贯性;二是如上文提及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深入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为标准,整合相关课程,按照难度将它们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一学年自成体系。可以在“大的专业课”中以多个课题的形式整合原来零散和容易重叠的课程内容,力争做到“少而精”,同时,让文化课、选修课在合适的位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仅仅成为学生漫无目的、“混学分”的课程,要真正起到对专业素养底蕴的熏陶。如,可以将传统文化赏析、地方人文历史一类的文化课、选修课置于涉及这些内容的专业课之前,以便学生明确目的,产生兴趣,更好地完成专业课中与此有关的创意设计课题。
3.专业课程三个主要方面要合理设置、紧密衔接。专业课要注重三个主要方面:创意类课程、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它们是构成学生文化创意设计核心技能与思维的关键,需要统筹协调,不可偏废,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如软件课、材料课、模型制作课等,认为操作熟练、技术应用方面经验多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创意与文化、总结与理论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毕竟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创造的是知识经济,行业的特性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是高职教育就简单地把应用人才划归到操作工的地位。这里,创意类课程要着重训练学生挖掘文化元素、人文资源的敏锐目光以及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和设计概念的思维能力;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着重进行理论教学、创意设计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类课程主要强调将创意与概念等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作品并能适应市场推广的能力;另外,三方面课程需要贯通、融合与衔接。可以对创意、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以同一专题项目或课题范围进行联系与衔接,将课题深入、完善、做好做精,避免课题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浅尝辄止。
4.课程与课题要多引入企业实践项目、内外结合。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竞争优势。第一,在课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积极与当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龙头企业、知名大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像二、三年级一些文化创意、设计综合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喜好,以市场调研组、创意组、设计组、制作组等与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真正在大企业中领略全面的、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点,找准自身定位和将来发展意向;另外,大企业有行业最为成熟的案例和实战机会,能为学生带来课堂中没有的宝贵经验。第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实践积极性,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承接、参与一些企业、政府的文化、设计类项目,并将它们带入课堂作为课题,让教师与学生组成课题组,在课堂或者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也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外实地进行文化设计项目服务,“校外课堂”可以是相关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同时,要配套相应的灵活的辅助政策,在调研资金、课时计算、教学管理上给予扶持。第三,展开全校范围内课程的共享和课题组合作。如,作为产业化中十分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同样可以作为选修课给艺术、设计、文化系部开设,《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策划与实施》这样的课题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可以让艺术设计、广告系与旅游系在同一时段的课程内、以同一课程主题组成联合课题组来共同完成。
关键词:文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4;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91-01
一、文博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一)文博旅游
文博旅游是一种题材多样的、内容广泛的知识性旅游形式,它主要借助于遗存着的人类历史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博物馆、陈列馆等,还有一些文化遗址,例如古代陵园、近现代建筑、石窟、石刻、寺庙等等。
(二)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人的智慧和高科技技术来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改造,通过开发、运用知识产权,产生出高附加值(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三项内容,分别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创意产业主要强调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支持与推动。
二、文博旅游面临的问题
(一)文博旅游体验性不强
文博旅游刚刚兴起,目前很多方面还在发展中,对于新时代科技的运用,很多博物馆陈列馆已经将高科技引进历史文化中了。比如,南昌八一纪念馆中融入了很多现代科技产品,语音介绍,触屏电视纪律片放映,在当地,中老年人、热爱历史及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会去观看,一般人对此的热枕不高,尤其是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在其他很多地方,对博物馆、陈列馆的改造也有同样的尴尬。其实这并非偶然,因为体验已成为人们旅游娱乐需求的重要工具,这种缺乏体验性的文博旅游发展的空间自然而然就会受到限制。
(二)我国大部分游客对文博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在我国,目前这一代经济富裕的人的素质及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也就是说,富人中暴发户的“含金量”较高。这些人旅游所选择的大多数是著名风景区,繁华街道及购物中心,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程度很低,为文博旅游的认知度很低;另一方面,小学教育中,我国大部门小学并未带队参观博物馆陈列馆,于是小学生就没有文博旅游的意识;初中以上教育学校都不允许带队旅游的,文博旅游选择与否都属自愿。这几个方面都阻碍文博旅游在人们群众中的认知度。
(三)文博旅游市场化还没有形成规模
博物馆旅游是指以博物馆文化为对象,利用科技技术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从而吸引游客参观――闲暇之余学习历史文化的旅游活动。在我国,博物馆一直都是以一个历史文化的教育者而存在,从一开始就给它盖上了一层面纱,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从而拉远了文博旅游与游客之间的距离,导致博物馆的存在成为了一种虚设,它的立场也岌岌可危。而大部分的博物馆都设在城市郊区,从城市中心到郊区有较长路程需花费太长时间,博物馆自然就成了人们忽略的对象。
三、文博资源与文化创意设计
(一)增加文化类建筑的特色设计
在很多旅游地,建筑成为旅游景点的原因是建筑具有特色,比如首都鸟巢。要引起人们对文博旅游的关注,可以将文博旅游与创意设计结合,把文化馆建筑建设成当地具有特色的标志性的建筑物,从外观上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这仅仅针对于还未建设的部分,对于已经建设成立的文化馆可以在外观上做些改造,或者增加内部的摆设设计,给建筑本身加分。
(二)增加产品开发
当地的博物馆收藏本地奇珍异宝以及具有本地特色的资源,围绕这些优势,开展多渠道的产品开发,举办有轰动效应的特色专题展或者研讨会议,引入市场经营模式。博物馆需要挖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工艺技术等元素,为创意的旅游产品提供有效参考。
(三)增加馆内现代化信息融入
人们的生活已经被现代科技占据了大部分,已经离不开科技产品。在博物馆中引入现代科技,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为一体,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参观者,给人耳目一新又记忆深刻的效果。比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内战介绍展览厅里有一个3D电影放映室,该放映室是将炮轰重庆事件以一种当前较为流行的3D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给人直观的感受,又让人记忆深刻。此外,该馆也使用了微信公众号,也是眼下人们喜爱的一种社交工具,此微信提供视频欣赏及语音导览。这些优秀的例子都值得借鉴。
四、结语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华夏儿女,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这些历史文化,并将此发扬光大。为此,要有效的增加文博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吸引更多的游客去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2008年7月,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杭州要在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大行动中推进转型升级,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
2010年5月,在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被确定为杭州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志着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由地方战略正式升级为国家级战略。
早在1997年,英国政府就成立了由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牵头,由外交部、贸工部和地方政府共同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组,负责对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指导。以后,无论美国、日本、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一例外在基础于市场需求的同时,辅以高效的政府引导。――根据本地区的区位特点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传统文化及产业体制转型,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扶持激励政策,帮助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推进――时值杭州市荣获全球文化产业领军城市“创意示范奖”,《创意设计源》就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引导专题采访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运作枢纽――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以下简称“杭州文创办”)。
发展定位 创意天堂
《创意设计源》:一个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要获得有特色的发展,往往与这个城市能否正确并有创意地认识本地基础资源、能否以全球眼光打造出令人折服的文化创意产品、能否科学并有创意地运用相适应的手段推进其产业链的联动发展息息相关。杭州市如何认识本地资源?
《杭州文创办》:要素禀赋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产业优势的前提基础。杭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都以审慎的态度来认识本地资源,从而寻找杭州发展的“新蓝海”。与其他国内主要城市相比,杭州是一个经济大市、资源小市,缺地矿资源、港口资源、政策资源,没有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和优势,而且杭州城市的环境容量及其性质和定位,也决定了杭州不可能大规模发展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重化工业。但杭州却有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五大优势:
一是文化优势。杭州不仅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历来是文化人的向往之所、集聚之地。白居易、坡、沈括、丰子恺、黄宾虹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独有的宝贵财富与比较优势。二是人才优势。杭州不仅聚集了浙江省一半以上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更拥有一大批国内外创意领军大师和专业创意人才队伍。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杭州市文创产业从业人员已达到45.94万人。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活力源泉。三是环境优势。古有“人间天堂”之称、现有“最具幸福感城市”美誉,杭州不仅风景优美,为创意人才提供了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而且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优化服务环境。优越的环境优势为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四是市场优势。自2008年起,杭州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就已超过1万美元,根据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个发展阶段的城市,区域消费结构将呈现加快升级趋势,人们将更多地注重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杭州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具有强劲的消费需求能力,而杭州自身还拥有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充裕的民间资本,这些都为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强大支撑。五是产业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发展,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已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2010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70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1.8%,荣获“2011两岸城市文创产业竞争力第三名”、“2009中国创意产业推动奖”等称号,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居第五。先发的产业优势为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所以杭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抉择,举全市之力,重点发展。
《创意设计源》:怎样定位杭州的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及后续的开发手段设计?
《杭州文创办》: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是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这不仅是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杭州的定位,也是杭州在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后做出的抉择。
最新制定的《杭州市“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4%左右,着力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中国动漫之都、中国女装之都、世界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国际休闲旅游中心和中国重要的设计研发基地,全面构建起引领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内容原创基地、设计研发基地、产品(产权)交易基地和信息基地,把杭州打造成为文化、环境、生活、创业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全国文化创意中心。
在后续开发手段设计方面,我们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做了整体布局,并确定将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重点实施“名人、名园、名企、名品、名牌”五大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通过强化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园区建设及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确保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落到实处。
机构设置纲举目张
《创意设计源》:作为杭州市最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机构,请重点介绍一下杭州文创办在机构设置、机制改革、融资投资等方面大胆创新,服务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宝贵经验。
《杭州文创办》:杭州是国内较早成立政府职能部门、专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之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成立于2007年。
文创办成立的目标宗旨是进一步推动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根据这一宗旨,文创办的主要职责有:拟制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组织和协调推进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承担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指导、策划和组织实施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及其他全市性重大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会展、赛事和节庆活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外交流、合作和招商推介活动,推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建设,建立与文化创意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
这几年,文创办通过不断摸索,搭建了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化发展的五大平台,即产业集聚平台、投资融资平台、项目引导平台、人才开发平台和展示交易平台。通过五大平台的建设,有效解决了文创企业“钱、房、人、市场”四个突出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全市文创产业发展。
《创意设计源》:各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刚起步时,都会遇到“做什么事”和“谁来做事”的问题;工作任务明确后,文创办的具体组织机构建设情况如何?
《杭州文创办》:确实如此。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多行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新兴产业,这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由政府、企业、院校和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共同推动,并且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
因此,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建立文创办时非常重视统筹协调能力的加强,首先建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主任,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为副主任,以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建委、市旅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市信息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并在委员会下设市文创办。
《创意设计源》:怎样激励投资方踊跃于文化创意产业?
《杭州文创办》:一方面是发挥政府主导力,建立文创产业投融资扶持政策。如设立市文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资金规模根据实际需要逐年递增,2011年达4.11亿元;出台《关于统筹财税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文创企业创业板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和培育文创企业改制和上市融资,已有正方软件、思美传媒等10家文创企业被列为上市培育对象,其中华策影视、顺网科技、宋城旅游等5家企业已成功登陆创业板;发行文创产业集合信贷产品,已先后推出规模6000万元的“宝石流霞”、1亿元的“满陇桂雨”,今年还将推出1亿元的集合债;组建市文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市文化产权交易所,直接参与文化产权与金融资本的对接。
另一方面是发挥政府引导力,鼓励在杭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如与杭州银行等9家在杭金融机构签订融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银行加大对文创产业信贷投放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合文创产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开辟贷款“绿色通道”,文创办则根据一定标准给予合作银行和担保机构适当奖励与补助。2010年,签约合作银行共为杭州文创企业提供了超过45亿元的新增贷款;开展文创产业融资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在此活动的带动下,各银行先后推出了动画片版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融资性保函等多种符合文创企业特点的创新金融产品。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激励更多的投资方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创意设计源》:许多媒体报道说,“宝石流霞”和“满陇桂雨”项目是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在融资领域的创新之举,请展开谈谈好吗?
《杭州文创办》:“宝石流霞”是2008年12月,由杭州市文创办、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协调浙江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中投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和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联合推出的第一期杭州市文创产业集合信托债券基金。基金首期发行规模为6000万元,其中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出资1000万元,委托杭州财开投资集团公司代为认购,其余5000万元产品按一定比例、公开向社会资本和相关机构认购募集。按照浙江大学金融专家金雪军的观点:“‘宝石流霞’是以政府财政作为引导资金,以信托为平台,动员了财政、信贷、信托、社会资金、风险投资等资源,搭建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企业间四通八达的网络,既保障了政府财政引导资金的安全,又激活了社会资金。”因此被称为杭州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领域的一次创新。“宝石流霞”共为29家文创中小企业提供了贷款,其中有15家企业是首次获得信贷融资,有12家企业是通过自身信用获得信贷融资,有25家企业是通过非实物抵押获得信贷融资。经过一年的运营,“宝石流霞”实现了坏帐率为零的目标,贷款企业经营总体成长较快,资金使用成效明显,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银行和风险资金跟进融资。
2009年10月,第二期文创产业集合信贷产品“满陇桂雨”顺势推出,与第一期相比,“满陇桂雨”融资成本更低,信贷额度提高,采用动态发行机制,有助于满足不同文创企业不同时期的资金需求,并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风险程度的文创企业“量身定做”了多个信贷子产品,以细分信贷产品的形式优化了产品结构,满足不同个性企业的需求,扩大了受益企业群体。目前,1亿元规模的“满陇桂雨”已为全市63家中小文创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
2007年,杭州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奋斗目标。
同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成立。
2011年3月,杭州市在“2011两岸城市文创产业竞争力”评比排名中跻身第三。
一、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动力分析
(一)源生动力――消费者需求
需求是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的源生动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升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强,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观念的更新,大众化旅游需求正转化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个性化体验旅游需求,文化日益成为旅游的最初动机和最终目的。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产业高关联度、文化展示性以及体验、休闲等特征,强调满足人们精神性、文化性、体验性等需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及创意正好满足了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旅游产业必须引入文化元素,利用文化的创造性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加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保证并拓展更广阔的旅游市场。
(二)内生动力――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两大产业本身就是有限性资源,而竞争是实现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式与途径。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在产品、制度与模块、核心能力等三个层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因此基于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期望,各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加强合作的过程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三)外部支撑力――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外部支撑力。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度及规划,能有效地避免和规制盲目、重复、破坏资源的纯粹追求利益的融合行为,逐渐形成有利于旅游产业融合的市场运行机制。成都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四)外部助推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助推力。信息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应用范围的拓展、融合程度的加深,为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完善文化体系等做出贡献;同时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平台,并且为个性化、互动性的虚拟旅游构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打破文化创意产业门类的边界,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进一步融合。
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根据上文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加剧、产业活动的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及市场需求改变等内外部动因的推动下,都有可能引起技术边界、资源边界、产品边界及市场边界模糊或消失,也就意味着产业多层面边界的突破和多层次产业融合的形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
三、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一)技术融合路径
两大产业各自开发、利用资源以及研发产品所需技术的结合是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1.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创意驱动作用,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形成数字出版、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网络游戏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动VR(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在旅游资源展示领域的应用,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表达能力。
2.在营销渠道方式上充分运用新媒体,注重信息服务功能建设。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进行营销,以改变传统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的形式来实现对市场的宣传和占领。
(二)资源融合路径
成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敢为人先的创意精神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是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载体。
1.深入发掘融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成都市现有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文化、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熊猫文化、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蜀汉文化、以川酒川菜、名小吃、农家乐等为代表的饮食休闲文化、以名优川茶及其泡制工艺、茶馆、茶道为代表的茶文化以及以川剧、清音、金钱板、谐剧等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文化等标志性文化资源,同时还应注意挖掘例如网络游戏、动漫乐园、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吸引物,丰富完善成都市的资源类型。
2.积极创造区域内旅游与文化创意的融合资源。具体来说,一是依托休闲元素创新融合资源。依托成都市“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的品牌,利用成都市特有的休闲气质,挖掘其在都市、乡村、古镇、郊野等方面的休闲元素,打造城市休闲产品、营造休闲文化氛围,提升消费者的休闲创意文化体验。二是依托文化创意元素创新融合资源。依托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成都创意设计周等节会活动的举办,建设一批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依托成都市1000多个村寨、10万多个院落,打造创意主题村落集群;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产品通过创新组合,活化文博产品,推进城市特色博物馆建设。三是依托世界遗产创新融合资源。以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遗产为依托,同时联动周边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等世界遗产,重点发展遗产体验旅游产品;利用“川剧、蜀锦、蜀绣”等极具成都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兴建、实景舞台剧的创作演艺等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
3.推动区域间优势旅游与文化的整合。成都作为四川省中心城市,可依托丰富的四川省顶级旅游资源,加强与省内其他市州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结合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的资源优势、加强与西部城市的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旅游合作协作机制和协调机构,加强文化创意旅游交流合作,整合区域间旅游资源与文化要素。
(三)产品融合路径
成都市以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等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结构的优化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走向融合的标志。
1.开发成都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充分挖掘成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结合市场需求,鼓励文化企业研发生产具有古蜀文化、熊猫文化、三国文化等独具成都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通过娱乐、休闲、游戏及文化资源静态活化等方式引入到大众旅游者的身边。
2.打造成都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构建以遗产观光、特色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养生度假为核心,特种旅游、自驾旅游、科技旅游、医疗旅游为补充的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增加夜间旅游活动产品、互动虚拟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
3.设计成都特色旅游商品和工艺品。重点开发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商品;以漆器、竹器、泥塑为代表的地方民俗商品。注重将文化符号、创意元素、时尚与工艺设计运用到旅游纪念品、特色旅游商品的设计中,强化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四是打造成都特色旅游演艺娱乐产品。在现有《金沙》、《天府蜀韵》、《魔幻金沙》等剧目基础上充分挖掘川蜀文化,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展现手法创新表现形式,创作大型旅游剧、大型旅游实景剧等演艺剧目,打造一批具有成都特色的、有全国影响力和市场效益的旅游演艺产品。
(四)市场融合路径
市场要素的融合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市场营销企业和旅游产品销售企业以市场营销、品牌整合与培育、市场运作等为融合要素,从而打造出具有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1.市场营销创新的融合。以文化传播渠道和旅游产品销售模式的整合为导向、创新全媒体营销模式,实现从传统营销向新媒体营销、智慧营销、节事营销、影视营销、演艺营销转变、加强旅游城市形象整体推广、旅游精品线路策划包装、重要节会赛事营销、影视综艺节目合作,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海报、网络、橱窗等多种渠道,形成全民宣传、全民参与的大营销格局。
2.品牌整合与培育。以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园区为支撑,构建成都市文化创意旅游品牌体系。以文化与旅游结合为导向,有效挖掘成都市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内涵,塑造一批具有良好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特色文化创意旅游品牌产品;以传媒、文博旅游、演艺、创意设计、勇游戏为重点,培育一批能够吸纳先进要素,引导市场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品牌企业;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天府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以产业园区、特色街区、艺术聚落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示范效应和聚集效应的旅游创意品牌园区。
关键词:旅游类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研发;
一、引言
200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潮在世界兴起。在中国,社会各界业已燃起了对传统技艺、曲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俗、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等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非遗的保护成为了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众多机构、组织及个人业纷纷参与到保护和抢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之中。
二、旅游产品本身属性的需要
从分类学角度看,旅游产品属于旅游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文化经济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兼具物质(物质结构部分)和非物质(文化内涵、精神性)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要求界定了优秀旅游产品是一种物质载体,且应当表现与旅游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性特征,给游客带来某种精神享受,激发起游客对某此旅游经历的美好回忆,引起游客对特定旅游文化的深度探究欲,且具有文化性、鉴赏性、把玩性、收藏性等特征。这种特殊的“借物言情”商品形式的构筑既是一种物的生产也是一种精神的生产,这恰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文化特质相契合。
三、旅游市场急需高质量赋有文化性内涵的旅游产品的需要
目前,市面可见的旅游类产品普遍缺乏艺术开发含量和技术含量,制作成本低廉、加工粗糙、形式简陋,质量良莠不齐,产品趋同化严重。所谓江南江北无差别,千店一面。再加之旅游产品利润微薄化,鲜有实力雄厚企业进入其研发环节。旅游产品市场呈现出游客有需求,市场无产品的尴尬局面。那么,相关设计力量的介入显得十分必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众多门类与艺术技艺形式又能为旅游产品研发提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可为旅游产品研发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也可以为旅游产品的研发提供丰富的艺术语言。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新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兴起的第一个10年间,学界把关注焦点多放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类型的划分,项目的认定以及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等问题之上。在厘清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今天,学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则向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新,如何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如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研究方向转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向的转化无疑为旅游类高职院校的设计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点: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与本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参与、信息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也为建立新的专业方向指明了方向。
五、国家战略性发展的需要
第一,国家发展战略提出旅游业应向“文化性内涵”方向发展。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及发展文化内涵性旅游产品研发水平的意见。第二,国务院政府报告首次界定了创意设计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属性。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别提到: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把创意设计与旅游等行业并列放置于生产和生活服务业范畴。第三,职业院校高等设计教育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出应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并强调崇尚一技之长,不惟学历凭能力,提出现代职业教育,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同年3月,教育部还表示,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2000年后近6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职业技术学院,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高等教育的转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力军提供了大量的人员储备。
六、旅游类高职院校在旅游产品研发中具有资源性优势
旅游类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可以为旅游产品的研发发挥自身特有的资源性优势。系统的旅游专业教学、实训、就业体系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优质的调研渠道。除此之外,旅游行业的专业优势能够为旅游产品研发的市场匹配度提供良好的专业指导。现代设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再创造的可能现代设计教育缘起欧美国家,发展至今现代设计在设计方法、设计表现,综合材料运用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为旅游产品研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技术与表现支持。这些现代设计专业比如动漫设计与制作,装饰设计与制作等都是旅游类高职院校中发展多年的基础艺术类专业,这些专业的既有成果可以为新兴专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教学经验的借鉴。旅游类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建立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及培训、社会诸多力量的智能参与、民族文化的信息传播以及知识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且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在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建立将搭建起传统工艺与学术、艺术、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当代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桥梁。通过这一专业的建立将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吕明月.国策指导下的设计学科动向分析——2014-2015年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综述[J].艺术教育:2015
2011年7月2号,笔者到了圆角公司的刺绣基地固东镇江东银杏村坝心寨子进行掇花工艺学习和新面料尝试。在进行三天的刺绣培训后,对刺绣技术有所掌握,基本可以进行实践。最初在学习中使用的面料是当地人掇背幺的平绒面料,把它作为一个基准,对后面的三种面料进行对比尝试。为了保证实践的准确性,同时寻求到既符合现代审美,又方便刺绣的面料,笔者在自己进行尝试的同时也请了两名资深的手工艺人一起进行实践。从以上图表中不难看出,长久以来腾冲当地人选用平绒布作为掇花面料,有较强的可行性,从适用性能平绒布确实是比较适合掇花。但从审美性能上来说,绒布呈现掇花视觉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后面三种掇花新面料的使用中,除了弹力牛仔不适合掇花,其他两种面料都符合掇花工艺对面料的要求。只是由非弹力牛仔和帆布都是粗纹理,掇花过程中,其过针性①较平绒面料费劲,且掇起来声响较大。最关键的是非弹力牛仔面料和帆布面料与所掇花图案呈现出较强的质感对比,能更好地凸显掇花工艺立体绣的特色质感,还能将刺绣肌理在布面上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是平绒布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图1与图2的对比)。掇花衬底面料的创新尝试不但打破了以平绒布为掇花工艺唯一面料的传统,同时也将掇花绣这种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为今后更多的新型面料的使用提供了可行性启示。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新面料使用的优势,笔者还进行了系列产品制作,掇花牛仔挎包、帆布手包等等。产品精美大方,深受年轻人喜欢,得到不少腾冲当地商家的订购。
掇花用线色彩的组合创意
在腾冲本地掇花产品以背幺为多,背幺作为一件喜庆的生活用品,颜色上都以高明度,高彩度为主。传统的腾冲掇花用线色彩组合模式包括“满堂红”、“一堂线”等。所谓“满堂红”不但掇花布色彩上用红色,连其上图案也全采用红色系丝线掇绣而成。掇成的图案花红,叶红,就连树枝也是红的(如图3)。“满堂红”因其色彩喜庆之故,在当地使用最多。而所谓的“一堂线”其实就是临近色配色法或渐变配色法(如图4)。当地掇花工艺对上述的色彩组合要求极为严格,这种已近乎程式化,商店里只出售的上述色彩组合中所涉及颜色的掇花丝线。例如2010年笔者在当地购买掇花丝线时,商店老板只简单询问了丝线是掇什么图案,就给笔者配出了套色的线。笔者询问是否能自己挑选线色,并告之商店主人想要哪些颜色的线。但是老板拒绝了笔者的要求,并且强调只有按照他的配色才符合所掇的图案。传统配色组合“满堂红”规定只能使用红橙黄;而“一堂线”配色法则只能是临近色配色法或是渐变配色法。
更有甚者是掇花工序也固定不变,先绣什么颜色再绣什么颜色都规定好,通常规则是先浅后深或先深后浅。此点深刻透露出腾冲掇花传统色彩组合形式已经进入了一个死角,已不再适合现代的审美格调,因此笔者进行了色彩的创新尝试。为了保障实践的可施行性,笔者从昆明买了许多现代流行的时尚色彩的丝线,对两组传统组合色彩进行了创意组合设计。首先是“满堂红”色彩组合的改变,笔者选用与“满堂红”形成对比的色彩,如系列低明度、低彩度的彩线的尝试,扩大丰富掇花的色彩﹙如图4﹚。其次是对“一堂线”的改良,选用了颜色鲜亮而且跨度大的颜色配在一起﹙如图6﹚。从以上对传统色彩组合的创新尝试可以看出(参见图3与图5,图4与图6两组对比照片),掇花产品并不是配色只有“满堂红”、“一堂线”等传统配色组合与法则才具可行性。
所以腾冲掇花产品应该在“满堂红”、“一堂线”等传统配色外再开拓更多的颜色组合,尝试着使用丰富多样的色彩。像“一堂线”的配色法改良对比照片可以观察到,掇花中对比色的应用更加吸引眼球,其颜色跨度大、大胆新颖而不落俗套。这样的产品既与时尚接轨,又弘扬了传统工艺。由此可见,当地人以“满堂红”配色为唯一可行的颜色,以及“一堂线”的配色法是唯一的法则,都在受到时尚配色的质疑。而案例尝试结果则证明了色彩创意组合的多样性与可行性。
掇花图案纹样的创意设计
腾冲传统掇花产品纹样以吉祥纹样①为主(如图7)。事实上除了传统纹样外,腾冲可以开发的纹样很多。腾冲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最后一站,深受早期的马帮文化影响;而腾冲与缅甸接壤,受其文化影响较大;此外,印度、缅甸、泰国对腾冲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周边的文化都可以成为提取新纹样的沃土。
笔者的创意作品就是建立在腾冲这种兼容博大的文化基础上的,例如其中以缅甸纹样和现代抽象几何纹样进行的设计实践。但是在设计中也要注意一点,就是图案的选择性。有的图案好看但是并不适合掇花工艺的表现。如笔者于2011年1月设计的第一批掇花图案就不适合掇花,图案主要以缅甸纹样为设计灵感,图案设计虽然好看,但是由于图案规整细密,掇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线很难表现出来,绣出来的观赏性也很差。2012年1月,笔者又绘制了第二批图案,该方案以镂空的几何块面为主。实践非常成功,成型后的图案较传统密而满的图案有着更强的立体感。此种镂空设计也较传统掇花中大块面掇绣出来的图案更活泼、灵动,克服了传统大块面掇花图案中木讷的缺点(如图8、图9)。对于掇花纹样不仅需要创新设计灵感,但更重的是所设计的图案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需要一定的面,但面积不宜过大,避免选择点和线表现的纹样;第二,图案中最好有一定的镂空,这能更好的表现掇花绣的立体感。在第二点上,当地人是不会用间隔和镂空来让图案分开,一直只会用不同的线来个隔开,结果绣出来的纹样拥堵累赘。本文对腾冲掇花的实验性创意设计,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掇花衬底面料的创新尝试能把掇花绣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2.掇花用线色彩的创意组合能营造出大胆新颖的色彩效果。这样的产品既紧跟上了时尚的脚步,又弘扬了传统工艺。
3.掇花图案纹样的创意设计既丰富了设计理念,又提升了掇花工艺对点、线、面的表现力能力,同时还能更好地呈现掇花绣的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