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医学概念范文

预防医学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防医学概念

第1篇:预防医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初中数学;教育方式;改革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的提出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也体现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并对现在教育改革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那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呢?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指导教学实践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和潜力的发挥,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与需求.此理念认为教育应在顺应学生天性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和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发展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把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为目标.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意义

教育领域中存在着两种规律:一种是外在规律,它主要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属于社会本位教育;另一种是教育的内在规律,主要强调教育必须适应被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符合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揭示了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与教育成果.它意味着教育方式的一种战略转变,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式改革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主动探求、交流合作的机会.教师要由以讲课为主向以教学探索活动引导为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掌握了,就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和喜悦,就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与动机,激发求知欲,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轻松的教学氛围与情境,并安排难易适度的练习.例如在讲“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一节中有如下例题,求证: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在教学时可将活动做如下设计:

① 让学生们动手作图画任意一个四边形,然后连接四个边的中点.

② 让学生们观察、思考,说出想象的结果,并讨论想象连接四个边的中点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图形.

③ 由学生们验证实践结果,叙述思维的推理过程,想出证明的方法.

④ 让学生书面写出解题内容,列出证明过程.

⑤ 练习学生们的思维发散能力,并总结证明结果,推广后得出结论,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菱形?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矩形?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正方形? 通过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探求、交流合作、动手运算的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其中学习的乐趣,引发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学以致用,爱上数学

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学生应当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发展应用.但是实际数学教育并不重视数学的应用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感觉乏味与枯燥.在实际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数学应用大有可为.如储蓄、利息、保险、贷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常用的计算常识.所以数学教学的重要职责就是提高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学以致用才是数学教育的高级境界,要让学生不仅会做题、解题,还要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之后怎么应用.故而在教学时,就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设计一些实际的应用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计算存储自己压岁钱的收益,还可以计算在一定时间范围如何存储可以达到更高的收益,这样不仅可以掌握数学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理财意识.再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实际问题.经常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由学以致用到爱上数学,从而积极学习数学.

3.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正在发展和学习进步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比较薄弱,并且受教育环境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制约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克服胆怯情绪,激发有效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强化主体意识,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有目标、有计划、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和提高学习水平,提炼出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学习方法.

面对新理念的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教育方式,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数学教学要使每名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第2篇:预防医学概念范文

摘要:教学方法改革是以培养能力型、素质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本文分析了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职业院校英语课的授课质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必要性 创新理念 教学改革初探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英语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英语课程是中职教育中培养现代型技术人才的基础课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掌握英语这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现代化技术人才来说也显得日趋重要。在中职教育阶段,通过英语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现阶段中职教育英语教学的状况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指导思想上,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对英语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其次,中职生的构成比较复杂,生源除应届初中毕业生外,也有往届毕业生和部分期待获得一技之长的其他社会人员,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再次, 学生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尤其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重视程度不够。最后,就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另外,囿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也很难使自己的教学计划得以有保证的实施,这些都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

二、中职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学习并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而且,很多中职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都是班里的后进生,他们大多是在老师的批评和漠视中长大,自信心比较欠缺。另外,新的时代背景要求职业院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性技术型人才。因此,为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 中职英语教学也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抓住学生主体特征,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新课标对培养人才的要求。

三、中职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中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开阔国际视野,更好地完善与发展自我;提高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贯彻体现中职教育目标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

1.尊重个体差异,注重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侧重于学生的共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生活背景、文化素养、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民族差异以及所学专业特点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认知、理解和要求有所不同。所以英语授课不一定“整齐划一”,而应充分把握学习主体的特点,有所侧重,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等个性有所了解,然后再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课程应结合学生今后的生活实际,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仿真的情景进行听、说、读等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采取丰富多样的教法,加强听说读写的结合。

教育心理学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主动学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探索丰富多彩的方法,例如:①故事法,收集一些有趣的紧扣主题的小故事,注意故事内容的健康性、典型性、启发性,内容在两三分钟内讲完为宜。之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述或演绎,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中间可穿插一些知识点提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游戏法,设计一些情景游戏、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编排一些简单的对话。为降低游戏的难度可以鼓励学生多使用简单句,通过这种小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③多媒体法,把录音机、电视机、多媒体等引进课堂,充分发挥其优势,针对英语教学实际,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多媒体影片。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当然,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宜于学生发展的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做到能听、能读、能说、能写。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尽量让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3.增加文化差异比较,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仅仅会说一种语言或会读会写,并不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这门语言。因此,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文化的学习当然也不能脱离语言学习而单独进行。作为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文化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如中国人喜欢用“吃了吗?”或“去哪儿?”来打招呼,在我们的文化里,这是一种传统而又友好的问候方式;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主人给客人夹菜让饭等,以示对客人的热情。然而在英语文化中,这是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习惯用简单的“Hello”、“Good morning”等向人问候;客人与主人一起用餐时,更喜欢随意,他们觉得不断给别人夹菜并不是礼貌的举止。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比较,在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积累英语文化背景,提高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真正达到增进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4.开发课外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习、生活实际的健康内容和丰富的课外英语学习资源。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方式,帮助学生组织英语角、演讲比赛、模仿朗读、影视赏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实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体会英语语言和文化。

当然,教学方法不仅局限于以上几种尝试,作为中职英语教育工作者还应顺应时展需要和中职教育改革指导方针不断更新观念,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授课方式。但是,无论形式怎样调整,有一点始终是不变的,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当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学习,不断总结教学活动经验,积极参加探索教学规律的教育创新活动。

总之,英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英语能力也成为新时期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就对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秉承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帮助每一个学生提升、完善综合素质,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专门人才。

第3篇:预防医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 预防医学 健康

一、公共卫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时代对公共卫生内涵和外延界定不同,八十多年来,关于公共卫生的定义很多,每一个定义对于我们认识公共卫生是什么、做什么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公共卫生这一社会事业的重要性。2003年国务院吴仪副总理针对SARS危机后中国各界对公共卫生认识不清的局面,明确地提出:“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影响不可低估。当前,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一下几个主要问题[1]:重大传染病仍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仍是今后较长时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杀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仍不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因此,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在以上各个方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二、预防医学是从医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的学科群。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医学是在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与危害健康的各种因素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预防医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它的对象包括了个体和群体;重点在于那些健康以及无任何症状的个体;重视临床医学的结合,将预防整合于治疗之中,理论实际相结合;注重环境、健康和人群三者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自“非典”事件过后,公共卫生安全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3],不少学者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内容进行了讨论,有的学者认为公共卫生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则认为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的仍坚持认为两者是一回事。但我们要清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并非同一概念,尽管两者的目标是保证人民健康,工作对象均为群体,在工作内容上有难以分割的部分,但两者的本质、角度和主体工作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公共卫生从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发展到以群体为中心的社区医学,具有以人为本,以全体人群为对象,以社区为基础,以政策为手段,以健康促进为先导的特点,已演变为一种社会管理职能,严格说它已不属于医学范畴,而预防医学则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不管它的外延多么广阔,社会性多么强,其本质仍属于医学[4]。

总结: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密不可分,两者工作目标一致,都是通过保障人民健康的环境来满足社会的利益。预防医学是一门专业的学科,提供的是一种策略,而公共卫生管理则是在这个学科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更像是一种执行手段。总体上看,预防医学通过公共卫生来实现,公共卫生管理则是预防医学服务于科学与民众的桥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及卫生改革的深入,同其他各个领域一样,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获得了许多发展的良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者应直面挑战,积极思考如何将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为人民服务和建设小康社会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守勤.重构我国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社区医学杂志,2010,10(8):1-3.

[2] 张伟,史良科.预防医学发展的未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12(30):10-12.

第4篇:预防医学概念范文

一、全球健康的学科概念与内涵

全球健康实际上是公共卫生与国际卫生两个概念的延伸与扩展。苏小游等[2]在综合了WHO健康促进部前主任Kickbush、新西兰W克兰大学的Beaglehole和Bonita教授、埃默里大学Koplan教授等,以及《全球健康概论》教材编委会的意见后,提出了全球健康中文版的定义:全球健康是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实现全球人人公平享有健康的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新兴领域。全球健康本质是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以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健康”为主要目标,其关注的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健康问题及其决定因素,以及解决方案和全球治理”,参与的主体包括“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超越国界和政府的国际组织,动员并协调各方力量”,涉及的学科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领域其他各学科,以及卫生领域学科之外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等学科,倡导跨学科参与和合作”。学科主要体现了全球化的思维和多学科交融的特点。

二、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素养

武汉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全球健康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凝练出我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4-7]。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能够从全球视角识别全球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全球健康治理策略、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具备跨文化、跨国界团队工作精神,善于沟通、协作,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公平性、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素养体现在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包括:熟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全球健康学科目标、任务、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主要全球健康问题治理的原理、策略和措施,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如健康伦理学、文化人类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国际法学等基础知识。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具备预防医学学科基本能力,以及在全球化视角下识别、评估和解决全球重大健康问题的能力;具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工作,协调与合作、领导和管理,促进健康公平性的能力;具备多学科背景,善于运用多学科方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健康问题。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3年非典的出现,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领域第一次接受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暴露出国内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和缺陷。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暴露的问题不断呈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体系落后。目前,我国已经有60多所院校开设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但是,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沿用前苏联模式,毛宗福等[8]认为该模式的主要缺点为学科背景以“医学”为主,培养目标只定位于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这种主要针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机构单一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最终造成预防医学人才思维视野狭窄、个性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全球化带来的公共卫生新议题。二是专业素养中缺乏全球化思维。全球健康的理念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历经最少20年的历程,代表着目前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全球健康学科虽起步较晚,但继2012 年北京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全球卫生系之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陆续成立了多家全球健康研究机构。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CCUGH)于2013 年成立,至今成员已经发展到23所高校。然而,仅有的几所高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全球化的思维,如复旦大学着力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以及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精神的品学兼优的预防医学领军人才,关注各类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探究成因和规律,研究保护整个人群安全的技术方法和对策”;武汉大学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全球健康学科发展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武汉大学虽然已经开始全球健康本科专业招生工作,一些院校也开始了硕士专业招生工作,但是,未来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十分紧缺。纵观全球健康学科的概念与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①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②全球化的思维方式;③多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国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向兼顾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应该大胆创新改革,胜任全球健康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调整原有学科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原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知识单一,缺乏全球化思维的缺陷,应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科学引入全球健康的方法和理论,如可以精简原有预防、基础和临床课程,增设全球健康相关方法和理论,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健康伦理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等基础知识。

4.2 培养或引进全球健康学科人才,改变原有知识结构

综合性院校可以通过整合原有相关学科骨干,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拓展预防医学教师学科背景;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引进相关学科人才或派遣青年教师到海外全球健康相关院校进修,提升自身全球健康教学培训能力。

4.3 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国际视野

全球健康人才的培养,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国际经验,增强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9]。可以通过加强与美国等全球健康学科发展较为先进的高校交流与合作,提升本校的全球健康学科水平。另外可以通过聘请国外教师给学生系统授课、国际学生交换、学生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健康夏令营、远程培训课程学习和联合培养等的方式,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参与全球健康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4 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提升实践能力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一个重要的素养就是应对公共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条件,构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鼓励学生、教师的参与,提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健康学科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科应该根据全球健康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体系,引入全球健康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全球化思维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秀,李健.全球健康的内涵与学科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6):1070-1072.

[2] 苏小游,梁晓晖,毛宗福,等.全球健康的历史演变及中文定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3): 1-6.

[3] 向浩,何启强,毕勇毅,等.对开设全球健康学本科专业必要性的几点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7): 649-651.

[4] 秦欢,王全,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 395-397.

[5] 肖海燕,王培刚,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06-408.

[6] 向浩,毛宗福,秦欢,等.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 382-384.

[7] 王全,向浩,何启强,等.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95-97.

[8] 毛宗福,毕勇毅,陈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 542-544.

[9] 向浩,李菲菲,李滔,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20-42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 2016JGB176)

第5篇:预防医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预防医学 疾病治疗 作用

在医学领域中,预防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医学定义

预防医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康复医学组成现代医学科学的四大支柱。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为主导思想,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等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归的特点,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群体防治策略和公共卫生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环境的不断认识,尤其是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人们都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关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可以理解为:公共卫生是用来促进公众健康的措施;而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没有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公共卫生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公共卫生实践,预防医学则成为空中楼阁。公共卫生的工作范围包括:通过有医学教育组织的社会活动来净化环境、控制传染病、进行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发展社会体制、保证每个人都享有足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它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流行病学、环境、职业、营养、伤害等等方面。

二、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1:预防医学的特点:(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2)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3)研究方法的独特性;(4)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5)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6)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7)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2:预防医学对疾病防治的作用

(1)健康认识

完善的保健与预防疾病之道。我们每天经由阳光、空气、水及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和氧气,却也不知不觉累积了许多的毒素于体内。再加上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等,如不被排出而留在体内时,会妨碍消化、血液酸化,引起细胞及多种器官的疾病。毒素累积而附著在肠壁皱折中成为所谓的“宿便”无法排出体外,导致细胞缺氧,并刺激五脏造成体内生化的紊乱,所以说毒素乃万病之源,非排除不可。

(2)树立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防治突发性疾病的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对预防控制突发性疾病事件,降低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突发性公疾病事件的范围:甲类传染病出现、乙类传染病明显升高、新传染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各类自然灾害过程或发生后疾病暴发流行、各类中毒、免疫接种出现群体副反应、医院内感染事件等。

(4)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也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人们忽视了正常生活品质与精神生活,人人为生活、事业、理想而疲于奔命,种种因素正腐蚀著人类的健康,使原已相当进步的医药科技,更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甚至原因不明的现代病。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服务对象是群体,从而防止人类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吉武.预防医学[M].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97.

第6篇:预防医学概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思考

随着医学模式、疾病谱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要求培养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医学人才。西医医学模式要求一名合格的医师不仅要完成治疗疾病的任务,而且还要能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成为“既懂治、又懂防”的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尽管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已将预防医学作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但是在重视程度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拟结合我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实际,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制约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索进行分析以期对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1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时数少,时间安排不合理我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的专业主要有临床、妇幼、护理、针推和卫生检验专业,各专业教学时数、教学形式与时间安排,由表1可见

临床、妇幼、护理、针推专业的教学时数少。预防医学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食物因素与健康和医学统计学方法、流行病学方法等几大方面的内容,教学面广,内容较多,在学时少的情况下,教学无法做到深入细致,难以突出重点,很多重要内容也只能一带而过,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少而肤浅。另一方面,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授课时间大多安排在基础阶段进行,如临床与妇幼专业安排在新生入校时。鉴于学生在此阶段尚未接触到临床医学的内容,学生还不具备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教学与实习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学用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1.2领导与学生预防观念淡薄,不够重视预防医学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持有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的观点。尽管在高校开展了预防医学教育,但实际,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被摆在适当的位置。医学专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问短,学习任务重,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偏重临床专业知识,轻预防医学教学,使预防医学教学课时少,教学设施不齐全,很多实践内容无法开展,难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薄,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加之课程内容繁杂,难学、难记,学了就忘,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来上课,考试则主要是应付及格。

1.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很多高职高专医学院校

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少,师资水平不高。目前,我校只有3名专职教师和1名兼职教师上课(其中1名副教授,3名讲师),教师少课时多,该教研室承担的上课任务重,课程种类繁多,包括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卫生监督学、社区卫生服务、口腔预防医学、临床营养学、卫生理化检验等课程,平均每位老师上4门课程。另外,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护理与临床、妇幼专业约有两千多学生,且预防医学上课内容都集中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师上课任务繁重,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也没有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难以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1.4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陈旧现在我校大

多数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只是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内容也多以教材为主,以老师为主体,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没有重视实践教学,实习课很少。少量实习课也只是两个简单的理化实验、部分统计学练习、食物中毒和职业病案例分析。其他实验课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学生没有到社区、防疫部门及其他工矿企业参观实践的机会,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5考核方法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毕业生不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应用者、社区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提供者。但目前我校预防医学考核仍沿袭单一的书面考试方式,结合平时表现及课堂实习作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没有实践基地实习成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体现和重视。

2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现结合本人从事该门课程教学几年来的亲身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希望能引起广大医学高等院校领导及老师的重视,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2.1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强化预防医学教育的地位

SARS与禽流感的流行,让我们看到预防医学教育对保护健康、提高全体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强化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重在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讲好绪论课是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通过绪论课教学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总体的初步认识,了解其性质、任务、地位,掌握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基本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次,教学中始终贯穿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使他们懂得在服务内容上由治疗扩大到预防服务,由病理扩大到生理、心理服务,由院内扩大到院外服务,掌握促进群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基本技能,逐步认识医学功能的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为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加强预防医学的教学地位,对于培养新型医学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是管理者、决策者要端正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形成培养预防保健型新型医学人才的目标意识。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必须从管理机制上确保培养和造就一支能胜任培养跨世纪医学人才的教授专家群体和素质优良的基础医学研究教师队伍,早实现学术队伍“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的总体目标。目前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等影响,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陆续调离学校,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迅速改善预防医学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加强在职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是稳定教师队伍、搞好预防医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2.3适当增加教学课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

鉴于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杂、知识面广,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该门课程是很困难的,教师也因为授课时数少,上课很难做到重点突出、讲解深透。尤其是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多,又比较抽象难懂,且没有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践的机会,学习起来更是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因此,建议学校适当增加预防医学授课学时。

也有学者认为鉴于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作为方法学学科,对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具有重要意义,宜将其单独作为一门或两门课程设置,卫生学则应与社会医学进行有机的组合。另外,建议学校将临床与妇幼专业的预防医学安排在第二个学期上,在学生懂得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与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后再来学习该门课程,让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该门课程联系起来,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与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预防

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要采用电教、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等。

学习新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上课时再提问,由老师有针对性地解答,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另外,在教学中多举生活中发生的案例,比如讲解食物中毒时,可以联系我国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在讲解职业中毒时可联系私企“苯中毒”如白沟事件等,讲解环境污染时可联系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痛痛病等生动活泼的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各大医学院校都在实施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问题式教学模式,现已得到世界医学教育界的肯定,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强调从问题提出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其直观、简捷、效果明显,目前已在国外很多大学广为应用。我们应该以PBL教学模式为主,以传统模式的教学为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整个预防医学教学。

2.5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预防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各校应组织教师自编《预防医学实习指导》,并适当加大实习课比例。适时安排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牛奶厂、工矿企业、社区医疗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充分了解预防医学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另外,也可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善预防医学实验室条件,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成立一个统计学实验室,让学生有条件学习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所收集来的资料,提高学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重视预防医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近年来,广州医学院等兄弟院校在加强和改革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应尽快改变临床医学专业没有预防医学实习基地的状况,将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办学指导思想等实际情况,与预防保健机构健全、技术力量较强的城市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和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正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将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作为临床专业毕业实习的部分内容。毕业实习中除内、外、妇、儿科以外,还应增加预防医学实习内容。每名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实习2—4周,增强预防、保健、康复服务观念。

2.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

多形式的考试。增加试卷中解决问题型考题的比例,增加实践考试所占的比例,毕业实习增加预防医学内容,并作为预防医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

2.8建立完善的教学考评体系

第7篇:预防医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张乾勇等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 

[2]张乾勇,陈明亮. 军医大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08-3409. 

第8篇:预防医学概念范文

一、临床专业留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1.预防医学理论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预防医学课程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学方法、常用流行病学方法及疾病预防控制等内容[4]。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预防医学课程部分内容概念抽象、不易理解,例如常用统计学方法相关的内容。如果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和理解通常比较困难。而如果学生对理论理解不够充分,在实际过程中应用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时更会感觉无从下手。2.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巴基斯坦、印度等亚洲国家和非洲地区是我校临床专业留学生的主要来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英语口语或多或少带有不同程度的地方口音,且留学生由于来华时间短,汉语水平普遍较低,使得实践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难免紧张和不够自信,进一步加大了预防医学实践课程全英语教学模式下师生间的语言交流障碍。3.管理欠完善。由于不同地区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使得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不同,普遍缺乏课堂纪律观念,课间实习纪律涣散。此外,留学生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因此,只有针对留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导入+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1.课前准备。首先,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青年教师担任授课教师。要求所有青年教师有独立撰写发表英文文章的经历或曾在英语为母语国家留学1年以上,从而保证授课教师能够无障碍地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克服语言问题。其次,通过参考英文原版生物统计学《PrinciplesofBiostatis-tics》、预防医学《epidemiology,biostatisticsandpreventivemedicine》等教材,再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更多的参考资料和指导书籍来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最后,将实践教学中所用到的案例和练习题在上课之前发给学生,方便学生作为实践教学课堂上的参考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和考试。2.课程内容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预防医学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我们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常用统计学方法设计的统计学软件应用(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第二部分是针对其他预防医学理论知识设计的案例分析,总计28学时。SPSS软件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为理论导入+实践操作,即首先对理论课已讲授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导入本次实践课内容,然后进行SPSS实习,培养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每次讲授时间尽量不超过50分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学生在练习期间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以帮助学生掌握每节实践课程的内容;每节课给学生留练习题和作业题,并且要求学生下课前通过自己的学生机终端上交,更好地督促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和作业,避免抄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发现问题,以便在下次课前对这些问题进行个体化辅导和强化。通过这种授课模式,既能让学生系统学习SPSS统计软件,又能通过软件的学习,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主要是针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其他理论知识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为理论导入+案例分析,首先同样是对理论课已讲授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导入本次实践课内容,然后阅读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具体、形象的实践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理论课知识。教师每次理论导入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分析讨论采用案例阅读-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对案例进行预习,课堂上案例阅读时间不超过30分钟,然后各组学生就提纲中若干问题及实践案例推选代表发言,阐述本组学生观点和看法。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负责启发和引导,主要起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之间关系的作用。每次课堂给学生留作业并要求当堂上交,以便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通过这种授课模式,既能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分析讨论,促进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3.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针对医学留学生的特点,本课程采取多样化、灵活的考核方式。由于留学生普遍缺乏纪律观念,因此在预防医学实践课程的考核中,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20%,这有效督促了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课堂提问和发言占总成绩的10%,提高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作业占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每节课的表现,既合理对学生进行考核,又能有效督促留学生的课堂纪律。总之,留学生的医学教育与国内医学生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因此,针对医学留学生及预防医学实践课的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本学科医学留学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更好开展医学留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作者:李云 武英 赵丹丹 任琦 范红敏 胡泊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第9篇:预防医学概念范文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应用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实践及体会,以探索高专《预防医学》更好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法;高专;预防医学

1.高专《预防医学》课程应用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内容丰富,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论文撰写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科目[1]。目前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性思维等。研讨式教学法最早由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弗兰克提出,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也开始关注并不断地应用研讨式教学法[2]。研讨式教学是指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3],主要包括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字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4]。故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应用研讨式教学十分必要。

2.《预防医学》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应用实践

2.1选取研讨专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重难点问题作为研讨专题,也可以讨论预防医学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或案例,如在环境卫生章节中研讨雾霾是如何形成的及如何预防雾霾的危害、中国“癌症村”产生的原因及防制措施;职业与健康章节中可讨论工作人员怎样预防常见的职业病以及职业病病人如何维权;疾病预防与控制章节可讨论近期流行的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三环节分别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我国常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最新数据及如何预防;医学统计学章节中要求学生查找医学论文学会分析其中的统计图表和假设检验方法的应用等。教师在选择研讨专题,要考虑其难易程度与课堂研讨的安排,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进行精心设计。

2.2课前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及查找资料:由于研讨式教学的课堂研讨时间会压缩原本的讲授时间,所以教师只有把一些易理解的知识部分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如我校教师可在世界大学城空间里上传相关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及布置研讨问题,并在空间里讨论区查看学生的讨论及查阅学生提交的作业等。每个班的学生以6~8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要交流讨论、分工协作完成专题的资料准备,并轮流发言。

2.3课堂上专题研讨:每节研讨课组织3个小组发言,各小组发言代表主要以PPT形式汇报5~7分钟,由其他组同学提问,发言组同学派代表回答,问答时间约3~5分钟。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束后,教师作简要点评。课堂研讨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评。

2.4课后交流探讨及写总结报告:课后,学生还可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QQ、微信等进行在线交流讨论,也可向教师提问及进一步探讨。每个小组就讨论的专题写出总结报告,作为平时作业交给教师批改评分。

3.研讨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3.1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2.6%的学生认为研讨式教学法形式新颖,教学氛围更好,学习兴趣提高;专题研讨能启发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习惯,并增强了师生的沟通,师生共同进步。

3.2发现的问题:

3.2.1由于学生学业负担较重,查找资料及小组交流讨论的准备时间不够充分;

3.2.2有的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习惯抄笔记或害羞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适应学习方式转变;

3.2.3由于学校网络及学生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的问题,一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在网上发言或查资料;

3.2.4研讨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提高:在研讨式教学中的教师引导非常重要,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思考,还要教学生如何去查找资料或文献;在课堂的研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讨论的时间和主题,协调好讨论的度,既要避免争论过于激烈又要避免冷场;课后还要及时参与学生的交流及答疑解惑。这些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量都是挑战,并且研讨式教学比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工作量增大数倍。

3.3研讨式教学与传统讲授的关系:研讨式教学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等优点,但研讨过程需要花费师生大量时间与精力,故在预防医学中很多内容如医学统计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知识仍采用传统讲授式。因此可以把研讨式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相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4.结论

研讨式教学在高专《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知识面,促进师生及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但由于在现阶段高专《预防医学》研讨式教学模式尚在摸索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应结合传统讲授式教学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68-69.

[2]朱喜群.研讨式教学法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2015,334:26-27.

[3]刘毅敏,张定林,周勉等.医学检验专业基础化学研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5):640-64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