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的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环境设计 发展趋势 发展现状 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97-01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摆在面前的事实是近200年来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财富,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工业化极大地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目的,以环境为主要对象的环境设计也发生了极大大的改变。特别是随着森林、生物物种、清洁的淡水和空气、可耕种的土地等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急剧减少,气候变暖、能源枯竭、垃圾遍地等负面的环境效应的快速产生,环境设计一改过去的发展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但在这些新趋势中,仍旧存在着种种问题,等着我们努力去改变。
1 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为了工业化进程给环境带来的重大改变,环境设计逐渐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1 向自然回归,注重生态保护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被动接受自然,与自然为敌有限度地利用自然,满足活动需求盲目地征服和侵略自然,获取经济利益开始重视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这种转变对环境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向自然回归,注重生态保护。
这类例子有很多,其中一个古老而宏伟的例子就是北京的十三陵。它的设计是一个借助自然回归自然的很好实例。它借助外部环境形成了独特而有感染力的空间形态。此外,现代社区的环境建筑中,也十分注重对原生态的建筑,它往往用核心绿地、庭院绿地、小尺度的步行广场同核心景观带、步行道一起构成环境中的绿色景观走廊,将整体的、组团的、邻里交往的空间与自然流动的建筑、景观空间相融合。
1.2 向历史回归,注重民族性和多元化
由纪念性活动所催生的人类精神与文化,一直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同时,也使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本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进而忽略并抹杀了地区的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的多元性,使全球环境产生了趋同现象。这与整个世界发展多元化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多元性,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人居环境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气质,特别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定位和重新认识。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在环境设计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中对历史文化精神、设计思想的继承;二是历史文化及设计元素在设计中的回归;三是在设计中对历史环境正确的保护及修缮。
1.3 向现代科技结合人的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发展
从微观角度而言,每一个环境的构成都离不开特定经济技术条件所提供的物质保证,不但建筑的构造需要经济技术条件的保证,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转变,也会促进了新型材料、结构技术、施工工艺等在空间环境中的运用。
2 当前环境设计的现状
2.1 当前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2.1.1 纵向城市监管机制制约了环境设计艺术的品质
目前,环境设计的城市监管机制主要采用纵向的管理模式,如建筑设计由城建、规划部门负责,绿化设计由园林部门负责,交通设计由市政部门负责等。这就使得整个城市的环境设计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无法反映一定的艺术品位与水准。从长远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当建立统一协调城市环境设计的咨询机构,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1.2 公众参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力度不够
环境艺术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多方协调、共同参与。但我国的环境设计大多是由个人或单位来设计施工的,在施工过程中并无征求人民的意见与想法,这导致城市的环境设计在征求人民意见与想法方面有一定的欠缺,甚至成为长官意志的产物或者设计者宣泄个性的场所。
2.1.3 缺乏地方性特色和时代风格
前面我们提到,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我国城市的环境设计对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重视不够,出现了趋同的倾向。除此之外,各大城市一拥而上的玻璃幕墙、“帽子工程”、广场中简单的大面积草坪设计也使得整个城市环境设计呈现出盲目的东施效颦之嫌,进而丧失了每个地方的不同地域特色。
2.1.4 现代环境设计中自然因素关照的不够
虽然我国古代园林中一贯崇尚自然,现代环境设计也要求向自然回归,但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对自然因素的关照还是不够,许多设计只能满足功能需求,而没有考虑到它在整体环境中的自然属性和人性。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功能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大课题。
2.2 当前环境设计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解决当前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笔者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咨询机构,以便于从整体上协调城市的环境设计,打造带有地方性质的独特环境景观。其次,通过各方协调,充分引导公众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从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充分满足公众对公共环境的使用功能要求。再次,重视地方性文化,采取地方特色文化设计,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环境设计,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最后,充分结合高新科学技术进行设计,以人为本,使环境设计满足人们的功能性要求和精神性要求。
3 结语
各类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而逐渐提高。在这样的基础上,环境设计的新趋势逐渐获得重视并发展起来,在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随着环境设计的工作者的深入研究,也将逐渐找的解决之路,未来的环境设计将更多的重视绿色材料的运用,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蔚青.环境艺术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施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13(2).
一、 社会法中的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法律关系是社会法的调整对象
社会法是国家为了平衡社会利益关系、保障社会权利,通过国家机关及有关主体干预、调节社会特定关系的立法。社会法自产生以来,关于它的调整对象以及性质就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发展到今天,对于社会法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社会法是区别于公法和私法的第三法域;第二种认为社会法是调整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就其调整对象而言,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社会法调整的对象也在不断地扩大,主要有狭义说、中义说和广义说三种不同的学说。依据狭义说的观点,社会法仅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义说认为,社会法调整的范围除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外,还包括了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例如残疾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广义说则认为,除狭义和中义之外,还包括了环境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法律关系已经成为了社会法调整的对象之一。
(二) 作为社会权的环境权
社会权又称生存权或受益权,它是指社会成员对其所在的社会所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主要包括经济权,受教育权和环境权三类。对社会权的概念进行剖析,可以看出社会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社会权是公民“对社会享有”的基本权利,社会权只能在社会中实现,也就是说公民有依法从社会中获得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权利;二是社会权以国家积极作为为价值诉求,社会权对应他人、社会和政府的负担。在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公民有权要求国家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社会权不同于民法中的人身权等绝对权,排除他人干涉。相反,它要求国家能够积极作为,为公民实现社会权提供条件,充分保障公民享有的社会权。
环境权是社会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指人类或其他有关主体对于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以及由此所承担的在他们之间产生的各种义务。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着生存权的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新型的人权,它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的。环境权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公民,还包括国家与法人。我国目前的立法对于环境权虽然还没有明确的宣布,但已有对于环境权的法律规定。那么,为了保障公民、法人以及国家的环境权,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就必须注重整合国家、法人企业和公民等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各个主体享有的环境权,创造良好、舒适的社会生活环境。
二、 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人民对于生存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也逐渐演变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环境友好的文明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如何更好地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也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一方面,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关乎社会的发展,也已经成为社会文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使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生存的美好环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社会的更大进步贡献力量。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的文明进步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随着社会文明成都的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也为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如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必将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了,技术不断地更新,才能促进环境保护,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为实现环境保护提供了条件。因此,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必须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持久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社会法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法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法的宗旨,社会法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维系民生。随着社会法理论的不断完善,这一法律部门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它本身立足于社会,是关注社会问题的法律,所以,社会法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法在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得不承认,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世界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类社会向前飞跃了一大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从立法层面来看,近年来,关于环境保护的立法不断出台。由于环境法律关系是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之一,所以,这些法律都属于社会法的范畴。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为保护环境,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立法依据,使政府各部门、企业以及群众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能够及时地预防环境污染,加快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另外,社会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强调依法治国,建设民主社会。 这就要求正确地处理好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的关系,而社会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其本位,尊重公民个人权利,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解决社会问题主要依靠,社会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和谐社会相契合。总之,社会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立法保障,在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必然发挥关键的作用。
四、社会法视阈下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涌现出来。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而社会法的目标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在社会法的视角下协调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其中,不仅要坚持权利本位;又要坚持社会优位,处理好社会整体和公民利益的关系,确保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 坚持社会本位,着力解决环境问题
社会本位原则是社会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要坚持社会本位,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另外,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兼顾,使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推进社会和谐,真正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
(二)保护公民环境权,切实维护公民环境权益
环境权作为社会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必须受到足够的保护。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必须重视公民的环境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人民在环境良好的社会中生活创造条件。另外,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对于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要及时处理、化解。对于侵害公民环境权的行为,要运用民事和司法途径加以救济,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和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三)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环保新机制
社会法是国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力救济的法。政府干预是社会法的特征之一。因此,在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政府部门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贯彻《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要进行政策上的引导,鼓励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另外,保护环境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立法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使公众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大潮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新型环境保护综合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环境保护的最大合力。
五、结语
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既对立统一又可以协调发展。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时,要坚持社会本位原则,树立社会整体观念和社会全局观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另外,在协调这两者的关系是要充分地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将《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总之,环境保护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引导,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监督指导,更重要的是发挥群众的力量,使人民群众和各个企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地行动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这一社会问题。我相信,在当前建设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只要社会各个阶层都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那么,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必定会得到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室内环境;创意空间;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11-004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空间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现代空间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含义。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重视空间的概念,尤其是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对于空间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
1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现状
大多数设计者对于空间的设计仅限于从视觉效果方面加大,对于创新方面的设计很少。以古典建筑为例,一般来说,古典建筑占地面积较小,在设计时,通常是以加大视觉空间效果为设计主线,给人视觉上开敞的感觉。此外,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建筑工程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设计多样性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但是目前的建筑设计中设计模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加强设计创新是大势所趋,将新型技术和材料融入到设计中,在设计中寻求新的突破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将建筑设计和建筑本身的特点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加强建筑本身的空间感,也可以为建筑业带来新机遇。
2室内空间环境的创意设计
2.1封闭空间和开敞空间
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对封闭空间和开敞空间的设计要求很高,由于其具有很大的隔离性和空间围护性,通常设计效果会有视觉上的阻隔和停顿的感觉,而且在听觉上的感觉也会相对减弱。通常封闭空间具有较高的隐私度和安全性,而且区域感较强,但是由于其封闭性,和周围环境的融合感和渗透性都不好。相对于封闭空间,开敞空间的空间连续性很好,但也是由开敞空间的围合程度来决定的,现阶段对于建筑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开敞式设计是比较流行的做法。
2.2创意仿生家居
仿生的形态来自于大自然,设计师们非常喜爱从自然界中追求灵感,将自然的形态赋予时尚的气息,为室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体现浓烈的生命气息。例如一个具有现代感的楼梯,要以自然界中的藤蔓植物为原型,进行仿生。首先我们考虑到藤蔓植物给人带来的感觉是缠绕、连续、生命、希望、承托……那么对其进行仿生可以简化其繁琐的枝叶,替代为简约的曲线几何线条,不仅满足其功能性的要求,也是室内的一个亮点,使室内充满自然的魅力。
2.3空间组合形式的创新
室内设计应打破常规空间环境的设计,注重在空间组合形式上的创新。以巴黎卢浮宫为例,设计师在扩建中央大厅的时候,采用金字塔型透明顶盖,将整座卢浮宫的室内空间形式展现出一种突破性的变化,由于有了透明顶盖的加入,显得整座卢浮宫处处连成一体,与一般的建筑空间给人的感觉迥然不同。又如巴黎拉德方斯大拱门是一个透空立方体,立方体的中间插入新型金属构架、观光电梯和塑料蓬盖。整体上看,拉德方斯大拱门的内部空间有着极为独特的划分,将室内空间设计的创意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3室内空间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3.1民族化
就现代设计来说,将民族的内涵与建筑设计有效的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新的设计风格,是民族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北欧国家的建筑设计举例,由于这些地区所处的纬度较高,光照时间短,人们对于室内的明亮程度要求就会很高。所以,这些地区的建筑设计风格都是偏向明亮、简洁的设计,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北欧风格”。所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室内空间设计发展的趋势。
3.2高技术与高情感的体现
高技术是将“技术美”作为设计表现的一种手段。高情感是指伴随着高技术出现的为适应新技术而作出的一种相应的平衡反应。在当代的设计中,合理安排对空间的结构布置,采用灵活的分隔方式使空间更加丰富,利用美观的吊顶将梁、柱等隐藏于吊顶之内,并且在室内外环境上使其更好地融合,使高科技含量的设计真正做到关怀人、服务人。
3.3极少主义倾向
简约不等于简单,极少主义的室内空间设计要求用尽量简单的、单纯的、简练的元素表现出深刻的内涵,创造耐人寻味的室内空间。就像蒙特里安的名画《红、黄、蓝、黑、白》,用最简单的直线与竖线按科学的数学比例划分画面,再用红、黄、蓝三原色填充颜色,却能表达最丰富的内涵,造成视觉与心理的强烈对比。在高度文明和倡导节能环保的理念的今天,室内空间设计也必然朝着极少主义趋势发展。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城市发展;创新;立体呈现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时代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生活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迅速,城市的面貌随时随地的改变着。新城市发展迹象无不为环境艺术设计打开了扇扇创新的大门;城市周边的迅速发展,带动新生的环境设计;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城市广场设计越来越完善等等,我们必须清晰而明确的看到城市的迅速发展使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势在必行,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生命。
一、环境艺术设计是美化城市环境的利器
环境艺术设计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艺术品”,还包括“偶发艺术(Happening ART)”、“地景艺术(Land ART)”以及 “景观艺术(Landscape)”等。我们每天在城市中所目睹的一切事物都是环境构成的要素,都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如:人们建造的房子、道路的市政设施、随处可见的招贴广告,甚至人们日常的活动场所,如室内、公园、小区、广场等都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大的范畴,它能够起到沟通人、社会和自然的作用,与人们密切相关,与人们生活的城市紧密相关。它的综合性很强,包括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以及环境与设施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等。正是由于它的集大成性,对于丰富我们的城市内涵,美化我们的城市外貌有着巨大的力量,像一把利器神奇的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城市。
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环境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比规划更广泛,比一栋建筑更高大,是一种无所不包的艺术,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城市的每一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对我们生活的城市的影响力、美化力以及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的能力已显而易见。
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创造出直观的艺术形象,从而塑造出一个美的城市。一个城市的形象首先通过这座城市的外在视觉形态传达出来,并被人感知。环境艺术设计正是通过一定的表现将城市的外在形态传达出来,并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这正是我们常说的认知主体的审美心理。
二、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立体呈现
人们步入一座城市,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就是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改变传达出来的。凯文•林奇在他的《城市意象》[1]中说过:“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他在书中提到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其中道路为第一构成要素并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与之相互关联。当我们步入一座城市,首先走入它的街道,街道两旁的建筑及景观构成了一座城市的主要印象。
我们欣赏一座城市通常是遵从一个序列的,而这种序列往往又是靠环境设计中的景观组织起来的,这样城市中的景观就成为了城市外貌的立体呈现。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景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时间、空间的立体呈现。我国中部大都市武汉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武汉近十年的发展非常之快。2000年,国家批准长春、大连、武汉和重庆4个城市为首批轻轨建设示范城市之后,武汉轻轨及其周边的环境设计成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此后,又相继规划了七条地铁线路,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去年通车的过江隧道……这些交通设施的完善同时也在促进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步伐。武汉的环境设计由简单的护栏、行道树、交通设施到无处不见的美化城市环境的一系列设计作品,将武汉的发展立体呈现出来。武汉城市景观的发展可以说是所有城市发展的缩影。
(一)绿化景观系统创新设计
城市中的绿化景观主要是围绕道路展开的。城市道路景观系统的一般具备三个主要功能:组织交通、建立景观形象、保护环境生态。道路景观系统首先要起到组织交通的作用,同时建立起较好的景观形象,更高一步的要求就是能够保护道路四周的生态环境形成较好的绿化系统。
道路绿地是围绕在生硬建筑周围起到很好软化作用的景观原素。追溯若干年前,道路绿地系统是被忽视的,只有生硬的围栏和零散的植物,仅是为了简单的绿化而绿化。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绿化不断的创新着,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养眼的绿色。不仅植物的种类增加了,绿地的规划也更有序,甚至有了一定的主题、组团等新的内涵。绿化系统的创新为城市带来了柔和的一笔。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立交桥、人行天桥等立体交通越来越多。这些立体交通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给城市外貌带来了不协调的色彩,例如桥下的空间,通常成为了死角。正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使这不协调的一笔发生了改变,通过景观小品的加入,通过绿化的渗透,使原本灰暗的立交桥、人行天桥变成了城市中美丽的风景。
(二)公共交通设施的创新设计
公共交通系统在一座城市中可谓举足轻重,围绕它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也是十分抢眼的。郊区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公共交通显得尤为重要。朴实的外观、简单的遮雨棚、生硬的材料,这些都是我们对于老式车站的记忆,而现在的候车亭面貌全然不同:靓丽的外观、丰富的色彩、人性化的休憩设施……这些改变都是环境艺术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进行的创新。值得一提的还有流动的公交车,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广告,无不构成了城市中一道美的景色。
(三)小品、建筑设施的创新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逐步增加,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休闲的公共活动空间,这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派生地――广场。广场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环境,它兼具感官的美感,同时要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传达出特定的文化、风俗习惯、人文特色等信息。现在的城市中,这样的派生地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例如武汉市几乎所有主要的交通节点都有广场的存在,较好的实现了道路与人日常生活的分离。
正是由于城市的发展促使了广场的出现,而广场又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和作用的场所,使得设计新颖的小品、建筑设施等景观设计元素应运而生。小品、建筑设施等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元素,将时代特点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或造型生动,或新颖时尚,或更具人性化设计等等,将广场的视觉美感、人文意义进一步表达出来。再如我国中部大城市武汉,2000年初的标志性广场“洪山广场”,一时间成为武汉市广场的代表,凸显了武汉当时的文化气息和时代风格,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洪山广场”坐落在武汉繁华的道路中心,四周车水马龙,而进入其中却是一派安静、放松的感受。这样明显的视觉差别,可要归功于其中的雕塑、亭子、植被、灯具、地面铺装及飞舞的和平鸽等环境设计元素。动静相宜,为人们休憩增添了一个理想的场所。绿油油的进口草皮,看一眼就觉得舒适,配以武汉标志性的“梅花灯”作为照明工具,更是增加了几分靓丽;中心圆形广场成了人们活动的主要集散地,辅以不同颜色的大理石铺装,使整个广场又生动了几分,或情侣散步,或家人聊天都是不错的选择。广场上点缀着一些雕塑作品,增加了广场的文化气息;颇为吸引人的是广场左侧的音乐 喷泉以及飞翔的鸽子……这一切的景观小品使“洪山广场”不仅成为了行人休息的场所,更成为颇有特色的景观节点。随着城市发展的推进,环境设计也面临创新,几年后“洪山广场”慢慢显现出环境设计的不足――炎热的夏天,广场上行人稀少,原因就是绿化设计不足,几乎没有树木,使整个广场没有遮阳蔽日的场所;原来醒目的音乐喷泉、新颖的雕塑也显得不那么搭调了……现在的“洪山广场”正在改造中,这正是城市发展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的典型事例。
(四)地面铺装的创新设计
地面铺装设计创新的进程,正是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而变化的,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另一个写照。地面铺装设计之初研究的是人和车辆的行动特征,所选用的铺装材料大多以实用为主,美感的表现是有限的。城市发展的推进,人们进一步研究的是不同的人和车辆的不同要求,针对性更强,更合理,也更多的考虑了美观的需求。例如,武汉市就在去年出现了首条“彩色路”。该路位于卓刀泉,这座高架桥为武汉市首条彩色路面高架桥,路面采用了彩色陶瓷颗粒新型材料,具有防滑、耐磨、耐腐等特点。这条绿色“跑道”,既保证了安全性,看上去又比灰黑色的路面要亲切许多、美观许多。另一个代表就是人性化关怀――盲道及无障碍设计。退回到十年前,盲道在一座城市中是很鲜见的,现代的城市中从盲道到残疾人专用的公共卫生间可以说无障碍设计处处可见,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新设计的一大亮点,为残疾人开辟了绿色通道,体现了对他们的关爱。但是目前的盲道和无障碍设计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例如盲道采用的材料遇水或雨雪后变得非常打滑,这就为残疾人的安全带来隐患。盲道被很多人占用掉了,存在自行车乱停靠等现象,这些也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三、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过程,正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写照,一座城市的发展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这座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改变。城市发展了,人们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原有的景观设计、建筑设施、绿化等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创新,寻找新的思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次次创新,又从客观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可以说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而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又促进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我们为环境艺术设计创新而努力的时候,既要关注其美化城市的原动力,也要更多的关注到人文内涵以及人性化关怀,从而真正塑造出鲜明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一、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对于现代室内设计而言,主要为满足人们心理与生理需求,结合人际交往与环境的关系需求,为人们服务基础上,解决使用功能与环境氛围、舒适美观与经济效益等方面需求。在设计、实施时,会考虑到定额法规、设备与材料等因素。可以说,建筑室内设计的综合性极强,现代室内设计的目的、出发点就是为人际交往、人们活动而服务。立足环境设计角度,建筑室内设计包含工程技术、视觉环境等因素,包含了声设计、热设计、光设计的物理环境内容,以及意境设计、氛围设计等心理内容。对于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主要为材质设计、声设计、色彩设计与光环境设计等内容。
首先,光设计。对于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使用光设计,为满足视觉功能前提下,更加注重美学功能。光能可以制造、改变空间,甚至破坏空间,光设计的科学性,对空间大小、形状、色彩等方面具有直接影响。对于采光设计,具有诸多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室外环境、气候、照度等,设计师不仅需考虑直射光设计,还包含地面反射光、漫射光设计。
其次,色彩设计。在空间设计中,无法分离色与光,色彩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设计手段,是最生动、最活跃的设计因素,在色彩设计时,必须有机融合采光、空间与陈设等因素,方可形成整体性色彩设计。
第三,选用材质。对于室内饰面材料,必须考虑视觉效果,人触摸之后,可产生良好的心理美感、感受。如室内织物、花岗岩、大理石等,还可选择自然木制材料。按照不同空间需求,选择最佳材质。随着工业文明逐渐发展,钢筋混凝土空间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空间需求,人们更加注重大自然空间,在室内设计中,回归自然是其必然发展趋势。
第四,声环境设计。对于室内声环境设计,是建筑室内环境的辅设计,良好的声环境设计,可为室内空间增色,获得最佳设计效果。
二、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首先,绿色设计。目前,无论是建筑,还是其它食品、卫生等领域,人们十分注重绿色理念,强调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生态保护、功能需求、使用耐久性、二次开发自然资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环保安全、舒适健康等综合性绿色需求。近些年来,经过不断探索、研究,绿色设计理论应运而生,也是室内空间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
其次,生态与建筑节能设计。对于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国外发达国家早已开始生态设计,生态设计重要性等同于功能、形式追求。在未来设计中,更加注重室内空间有效融合室外空间,重视景观设计。对我国想要运用生态节能技术,必须深化设计、整合专业,生态建筑必须利用一切技术手段,降低污染、减少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立足人体工程学、热工环境基础,仔细研究人们心理需求与生理反应,最大可能创造高效、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按照国际建筑节能标准,必须控制单项建筑结构的保温隔热,真正降低能量消耗,实现能耗的有效控制。
第三,多层次、系统化设计。建筑的空间构造是指从内部空间至外部空间和建筑室内环境的交流,并与社会生态的相会结合,把空间在结构中是实现系统化,具有层次感。以中国现代建筑水立方为例,“水立方”是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它的膜结构成为了世界之最,它根据细胞排列和肥皂泡天然结构设计的,这种形态在建筑结构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创意真的是非常奇特的。设计者将水的概念进行了深化,不仅利用水的装饰作用,还有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循环水系统的开发,并通过高科技建筑材料应用,体现了诸多科技和环保特点,它不仅体现了结构力量美,还通过建筑师的设想,享受大自然浪漫空间,为国家游泳中心增添了时代和生态的气息。现代建筑从园林、回廊、喷泉、休闲广场、宅间绿地到游泳池、健身会所等,通过多个交流场所,创造一种自由漫步式的家园模式,将为人际交往传统的延续和自我娱乐的健康发展提供设施保证。
第四,艺术性与社会性设计。对于室内设计,科学、功能与艺术的有效综合体,建筑室内设计必须满足社会大众需求,具有社会性特点,达到公众室内功能目的。室内设计是一门艺术,是最丰富、最直接的设计源泉,经过立体、超现实、风格、构成、简约、波普等主义浪潮,这些主义为室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艺术思想。可以说,建筑室内设计需体现出艺术性。人们对于现代室内的建设并不是单纯生活,而是要求室内的物件能够“相处”融洽,体现室内的艺术性,展现整体、统一之美。同时,需重视个性化发展室内设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室内环境设计出现跟风十分严重的现象,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室内环境正在走向雷同。所以我们必须打破雷同性,追求个性化发展。
第五,高度智能化设计。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建筑设计如一味的“砖墙混凝土”,则很难满足人们的现代化需求,智能化建筑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创造更多财富的基础性设施。在未来空间设计中,有效运用智能技术、科技手段,能创造更多高效安全、舒适便捷的建筑室内环境。
第六,地域化与民族化设计。如若一味强调现代化,虽然提高了公众的生活水平,民族传统设计也必然失去。所以,在未来空间设计中,必须有效结合现代与传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建筑室内环境,要想确保其美观性、环保性、舒适性,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近些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不断发展,逐渐运用于建筑室内设计中。为进一步提升建筑室内空间的舒适度,必须不断创新艺术设计手段,研究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促进建筑设计的长远性、科学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长积,周雅,傅娜等.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6):603-606.
关键词:成都;田园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引言
成都市是成渝经济圈中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具备了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且成都市位于的四川盆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交通的枢纽,而且从整个亚洲的角度看又正好位于亚洲中部,无论在亚洲中还是在国际中都具有重要的交通及政治地位。为了规划成都市未来的经济发展蓝图和宜居的人文环境。2009年底,成都市委、市政府总结城乡统筹实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好“十二五”以及更长时期发展的高度,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
“田园城市”的概念,最早由19世纪末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在该书中霍华德提出建立一种包含传统意义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的理想城市即田园城市。现在,成都市将建设一座着力于展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大城市。成都市的田园城市具有“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田园城市”四大基本要素。
然而,在现代超大型城市发展中,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问题。如何有效地处理这对矛盾问题,关系到成都市的未来“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成败。因此,需要讨论成都市田园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治理问题的协调关系。
一、成都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从2005—2010年,成都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长(见图1)。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3%以上的增长。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425个,完成投资680亿元。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成都经开区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1 150亿元,增长25%。
在过去几年中,成都市的工农业发展取得新跨越。成都市坚持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和提速增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7∶42.5∶49.8调整优化为2009年的5.9∶44.5∶49.6。
成都市的城乡建设成就显著。五年来,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聚集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根据成都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预测,成都市在“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速度大约保持在12%年增长,能源消耗年增长率大约为8%。
二、成都市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一个城市的大气环境的清洁程度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和大气环境治理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一)成都市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
经过对成都市的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分析,确定成都市的主要大气污染因子为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过去几年中,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呈稳中转好的趋势。成都市的全年空气质量以良为主,优良率为80.3%~86.3%。空气污染特征表现为扬尘、机动车排气、煤烟混合型污染。
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浓度近几年呈缓慢上升趋势,成为次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是成都市环境空气中的重要污染物,近几年随着大气排放治理,二氧化硫的污染形势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二)城市发展中机动车排放可能造成的大气污染物问题
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至2007年,成都市的轻型车达724 654辆,中型车达94 790辆,重型车达22 353辆,摩托车达937 659辆。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迅速上升,其总排放量已接近工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并将持续增加。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2009年成都市的二氧化氮首次超过二氧化硫成为次要污染物,这与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加重密切相关。
机动车排气及道路扬尘污染成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能源消耗可能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成都市在近十年来能源消耗总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见图2),尤其是从2005—2009年间,能量消费总量更是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从2001—2009年,成都市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长率达8.15%。
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成都市消耗电力305.28亿千瓦时,天然气38.61亿立方米,成品油358.25万吨,煤炭1 325.78万吨,分别占能源消耗总量比重的46.26%、14.83%、11.31%、27.6%。成都市能源消耗构成中,电力所占的比重最大,煤炭所占比重次之,天然气和成品油所占比重最小。
由于天然气相对于其他能源价格偏低,导致天然气市场需求过快增长,消耗总量年均增幅超过20%。虽然成都市近几年始终把能源保障列为重点,使成都能源供需总量趋于平衡,基本能够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但是,成都市的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还是呈现加剧趋势。
成都市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能源消耗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能有效地解决能源消耗中的污染物排放,将加剧成都市大气环境的恶化。
(四)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1.大气承载力分析原理。人类在开发活动中,要做到经济发展与大气保护环境相协调,就要保证污染物的排放不能超过大气环境承载力。所谓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大气承载力的量化方法主要利用承载率评价法。承载率是指某区域环境承载量与该区域环境承载量阈值的比值。
在大气环境评价中用承载率分析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承载能力,大气环境承载率的表达式:
CC=
式中,CC是大气环境承载率,VT是大气环境总量,VE是某一时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1)当大气环境承载率在0~1之间,说明大气环境承载力强。经济发展导致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处于可控范围内。(2)当大气环境承载率小于1时,说明区域的大气环境承载力超负荷严重。经济发展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产生的累积效应明显,需要加大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
2.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为了同时保证城市经济增长和大气环境质量能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必须使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小于大气环境容量。
若规划区分为n个分区、m个环境功能区,各个分区、功能区面积为Sij,则各分区允许排放总量为:
Qi=A (Cij-Cb)
式中,Cij ——各分区、功能区所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mg·m-3;Cb——各分区、功能区的大气污染物的背景值,mg·m-3;Qi——各分区允许排放总量,104t/a;A——总量控制系数,是根据地区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变化的一个数值。
利用成都市的气象条件,计算了成都市的大气污染物的容量数为二氧化硫20.11万吨,二氧化氮28.41万吨,颗粒物为33.57万吨。大气环境容量是随季节变化的量,成都市冬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小(见图3);在不考虑降雨条件的情况下,成都春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大。在考虑降水条件下,成都夏季的大气环境容量最大。
图3成都市大气环境容量季节变化图
转贴于
3.成都市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随着成都市经济总量的增加,能源消耗和机动车都将快速增长,使得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成倍增加。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手段主要是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的改变和大气污染物治理水平的提高。2009年成都市的平均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70%。依据这个原理,设计了成都市经济发展和污染物治理情景案例。
设计情景1:成都市经济以其 “十二五”的12%增长和能源弹性系数0.67的情景,二氧化硫治理情景为脱硫率为85%、90%和95%;二氧化氮的治理情景为脱销率为70%、80%和90%。这是根据成都市“十二五”的经济和能源发展计划设计的情景(见表1和表2)。
表1 情景1的脱硫情景分析
设计情景2:在经济以7%增长和能源弹性系数0.5情况下的污染减排情景设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治理情景与情景1一致。这是根据全国“十二五”的平均经济发展速度和优化的能源发展速度设计的情景(见下页表3和下页表4)。
通过大气承载力的计算分析。成都市的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随能耗的增长而急剧增大。尤其以成都市“十二五”的能源消耗增长率计算(情景1),到2050年,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85%的情况下,大气承载力指标仍然达到-1.5。只有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95%的情况下,二氧化硫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才能小于大气环境容量。二氧化氮在情景1的情况下是超出大气环境容量。在情景2的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治理情况下,2050年,二氧化硫排放可以符合大气承载力指数的要求。但是,二氧化氮必须满足工业脱硝达到90%,汽车的新能源替换达到70%的条件下,二氧化氮排放量才能符合大气承载力指数的要求。
大气承载力指数说明,在现有的大气环境治理水平下,随着成都市经济的发展,大气环境状况将趋于恶化。经济发展必须重视能源结构的改变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治理。
三、成都市田园城市建设中的经济与大气环境协调问题讨论
1.成都市的田园城市发展要走绿色经济的道路。成都市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始终坚持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
2.实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调整应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中心,通过引进和发展清洁能源,采取以天然气、轻柴油、液化石油气、电等各种优质能源并举的措施,广开渠道,实现优质能源替煤战略。实施节能强企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废物利用能源替代,落实国家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3.实行基于大气环境容量的城市空间优化和产业持续发展策略。受到大气容量的限制,大气污染企业过度集中,会造成大气污染物的严重超标。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大气容量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布局的调整,过度集中的污染企业要分散布局。建议在工业园区发展中,实行大气污染排放企业布局要合理集中、适度分散的原则。
在城市空间优化和土地合理利用中,要注意大气污染物的累积效应的影响,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避免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加重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5):22-23.
[2]姜启亮,吴勇.低碳经济的实施路径——基于技术创新与政策规制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91-192.
[3]王胜洲.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63-164.
[关键词]循环经济 再生资源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46-02
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及中国科学院于2012年4月13日正式印发《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其发展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再生资源、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量大面广和污染严重的废物,以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清洁控制为基本前提,加强废物循环利用理论研究,大力推进废物资源化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发展废物预处理专用技术,加快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形成100项左右重大核心技术,开发100项左右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废物资源化产品。
由以上可以看出,废物资源化即资源再生技术将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我校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冶金与资源学院筹建了“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专业建设必须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再生资源专业建设模式,围绕专业建设目标,积极开展该专业各个环节的探索与创新,为本校及其他院校再生资源专业的发展积累有益的探索经验。
一、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目标、特色定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树立“资源再生”的基本意识,充分认识到资源再生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对本专业课程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本校专业核心是“资源再生”,因此“再生”这一导向始终贯穿于专业培养目标中。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具备再生资源科学方面知识,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部门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掌握再生金属资源回收、再生和利用、冶金固废资源化基本理论,具备良好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口径宽,适应能力强,能在钢铁、有色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从事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
该专业的特色是密切结合经济发展需要,着重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相关的学科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选矿工程等专业。本专业与上述专业的根本区别在于:上述所有的相关专业全部是研究一次资源(即原生资源),而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研究二次资源 (再生资源)。此外,研究一次资源的领域已按材料的分类设置了许多专业,而再生资源与技术专业却是二次资源领域里的唯一专业,这就使得该专业具有多门基础理论学科、多种工程技术学科复杂交叉的特点。
二、基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思路
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该专业的建设思路紧紧围绕“面向循环经济需要”这一时代主题,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积极拓展实践与创新教育空间,实现理论、实践与创新的无缝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资源再生”的认识,努力将其培养成高素质的、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人才。基于这一思路,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三、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模式探索
(一)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为专业发展目标服务,充分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在参考本校冶金专业、材料专业及无机非金属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同时参考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提出了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具体如下:
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德育教育类、外语、数学、物理、基础化学、制图、计算机、体育以及其他适合本学科的特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冶金原理、传输过程基本原理、材料科学(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力学、工业生态学、机械设计基础等。
专业课程:包括再生金属冶金、冶金固废资源化、冶金工艺学、资源加工学以及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特色核心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循环经济学、环境材料、冶金过程物流管理、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新技术等。
具体如图1所示。
■
图1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体系
(二) 实践教学探索
实践教学密切联系课堂、社团和合作基地广泛开展。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所需要进行的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类。
认识实习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授课,以及工人师傅的现身说法全面了解相关的工艺过程。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那里获得直接的和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积累相关的生产知识。通过认识实习,学习本专业方面的生产实践知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有用的经验。本专业学生2014年将进行认识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资源的再生过程,我们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厂家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比如我们选择电弧炉厂,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冶金过程有所了解,又可以对废钢的回收利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选择转底炉厂,可以使学生知道钢铁粉尘回收以后在经过转底炉的处理,就可以生成金属率非常高的球团,可以直接进入转炉或电炉。这是钢铁厂资源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必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比如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的程。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没有办法真正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考虑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将集中实习期变为分散实习。比如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6人,每周有固定的1~2天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学生除了在生产现场实践以外,还要帮助企业整理相关资料,如有必要可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相关工人开展讲座,这样应该会受到部分企业的欢迎。这对于企业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帮助企业解决了部分问题,部分学生毕业后还可能到相关企业工作。
(三)创新教育
本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担负着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使命。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抓住“创新”这一重要命题开展相关教学。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本专业所有学生须参加“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开发”这门课程的教学。这门课程由本校从事多年素质教育的教师担任主讲,这对于加深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课题。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并为学生指定相应的导师;同时也鼓励学生到当地的再生资源企业中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了解目前资源循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利的撰写、申报,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本校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撰写相关的科技论文,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
关键词:秦皇岛;旅游;软环境
2009年10月,秦皇岛市确立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并争取在10年内把秦皇岛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名城”。秦皇岛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享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资源,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具备集山、海、关、城为一体独特资源的、唯一一个以皇帝命名、以“夏都”之称号闻名于世的避暑胜地。而且,经过秦皇岛市市政府的周密规划、大力开发及建设,秦皇岛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更具多样性。此外,秦皇岛地理位置优越,无论从陆路或是海路,交通都四通八达。从硬环境上来讲,秦皇岛旅游已经具有先天优势,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硬环境的可持续性,更是软环境的可持续性。秦皇岛的旅游软环境还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本文要解决的内容所在。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软环境理论
(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消耗量的增加、人口的不断增多,使生存环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基于此,人们开始怀疑单纯的“增长=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从而开展讨论“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和资源保护”的关系问题,应运而生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直到1987年,首次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到1992年得到普遍承认,即“可持续发展是在社会、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既满足现在生存的需求,又不会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此后,“可持续发展”理论受到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
1991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94年,我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基本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也开始逐步认识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开始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讨论。研究的内容从管理学、经济学这、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侧面及领域开展,从最初的旅游硬环境的可持续性研究,不断向旅游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这对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旅游软环境理论
经济发展由软、硬环境两个方面构成。硬环境主要以生态环境、整体经济实力、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构成;软环境主要以法制因素、体制因素、政策因素、服务因素、观念因素等方面构成。两方面都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软环境的影响则更为突出。
旅游的发展环境同样也可以分为软、硬两个环境。旅游硬环境主要包括旅游设施、旅游资源等;旅游软环境主要包括旅游管理、旅游法律法规制度、人文环境和旅游服务环境等。对于游客来说,除要欣赏景区优美的环境、悠久的历史古迹外,更是要感受景区的人文环境、历史内涵及风土人情。因此,旅游软环境建设的程度直接影响旅游的长远发展。
二、秦皇岛旅游软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秦皇岛自提出“旅游立市”这一发展战略以来,经过不断的努力,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到保护都有了明显的成效,秦皇岛的自然风光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具有了很大的旅游市场。同时,秦皇岛有着四通八通的交通优势。但随着游客接待量的不断加大,突显出了秦皇岛旅游软环境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性缺乏
秦皇岛在不断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规划格局,出现了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在旅游产品方面来看,也存在着档次较低的问题,缺乏深度和内涵,致使游客对秦皇岛旅游产品和资源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对游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同时,秦皇岛各旅游景点各自经营,没有统一协调和利用旅游资源,使得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不够精细,没有形成区域旅游品牌特色与合力。
(二)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特色性缺乏
秦皇岛的旅游产品的开展能力较差,没有开发出具有本地特色并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而且有些纪念品制作不够精良,甚至比较粗糙,同时比较单一,主要是海产品及工艺品,没有将历史、文化内涵赋予到产品的设计当中去,甚至有些工艺品是从大连、青岛等地购买而来,这也导致了秦皇岛地区的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三)旅游的季节性和时间性较强
秦皇岛作为知名的旅游度假城市,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旅游问题,同时存在淡旺季供需不对称的现象。秦皇岛的旅游旺季主要是在每年的5月至10期间,这期间游客过多,超出了旅游接待的承载力。相反,其它时间的旅游客流量很少,存在需求不足的现象。而且,秦皇岛的公共文化休闲、夜间文化休闲、商业性文化休闲的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秦皇岛旅游资源除没有良好的整体规划以外,旅游管理的相关协调办法及政策还不能有效的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交通的疏通能力、旅游管理的监督水平还比较差。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河北省、秦皇岛也出台了地区性的旅游条例,但在秦皇岛旅游中仍存在着零负团费、强制消费等乱象,而且秦皇岛没有有效的坚持机制,这也给秦皇岛的城市形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旅游管理及服务人员素质偏低
秦皇岛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本就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应该具有较高的市场开放性。然而,秦皇岛却存在着管理水平落后、适应性不强、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致使服务业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从而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尽管国家有明文规定导游人员要持证上岗,可在秦皇岛还存在着不持证上岗等乱象。
三、秦皇岛旅游软环境建设的标准及改进措施
(一)旅游软环境建设标准
依据国际知名旅游区域软环境的构成因素及秦皇岛的软环境现状,根据秦皇岛自身的特点,借鉴国际著名旅游胜地的先进经验,总结并制定秦皇岛旅游软环境的建设标准:
1.良好的政务环境
一个好的旅游政务应该具有良好的管理体系,旅游资源的规划要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各方面的旅游资源要有机的整合,而且要有专项的旅游资金作为支持。
2.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要有良好的法律保障作为基础,要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并要加强执法的监察力度。
3.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要有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要有高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及服务人员;当地要有全民旅游、全民参与旅游环境建设的意识;并且要有良好的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内涵渲染。
4.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要有一个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及诚信的市场秩序,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
(二)秦皇岛旅游软环境建设的改进措施
1.构建良好的政务环境
旅游软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这就要求政府从精力、财力上有大量的投入,而且秦皇岛作为以“旅游立市”的城市,更要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和建设好的旅游软环境。
(1)科学规划设计旅游资源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秦皇岛内的各旅游资源加以整合,解决各县区旅游的各自为政问题,深化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深度合作,打造秦皇岛地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树立“大旅游”观念,避免重建、乱建等现象,按市场要求统一规划、开发和建设。
(2)解决季节性旅游问题,实现四季旅游
秦皇岛市的旅游季节性非常强,基本是集中在夏季。为改变这一问题,秦皇岛应该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发挥历史文化、环境、地理位置优势,发展商务旅游、会议旅游、长城文化游、农业生态游等项目,以解决季节性旅游问题,达到四季旅游。
(3)建立电子政务系统,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时代已经来到,时间作为重要的资源,办事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应该发展电子政务系统,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加快办事效率。
2.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秦皇岛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基础上根据秦皇岛旅游特点制定地方性法规,严查违法乱象,做到有效管理和监督。同时,加强综合执法力度,将工商、税务、公安、物价、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联合起来,进行综合执法。执法要贯穿生态保护、市场监督、环境管理等多方面、全过程。
3.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
(1)挖掘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专项旅游
秦皇岛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的作用,发展深度旅游。秦皇岛是一个集山、海、关、城为一体的旅游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北戴河作为避暑胜地,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被人们称之为“天然氧吧”,是一个度假、休闲的好地方。秦皇岛应该利用这些优势,发展文化深度游、健康休闲游,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加强当地群众的旅游知识及文化的培训,发挥他们的宣传作用,并且为旅游提供一个和谐旅游的文化氛围。
(2)加强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及服务水平
秦皇岛旅游服务人员存在素质偏低、学历不高等问题。基于此,政府应该发挥其职能作用,使企业与高校有效合作,发挥高校服务地区经济的作用,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3)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在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方面,还要大力加强全民的诚信教育,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对不法经营、欺诈经营的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旅游从业者的自律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价格欺诈现象。
4.建立良性的旅游市场竞争环境
秦皇岛要加大旅游执法力度,杜绝零负团费等恶意竞争现象,建立和谐的市场竞争环境,以旅游管理、服务质量,良好的文化氛围,诚信的经营理念来赢得游客的欢迎和信赖。从维护市场秩序方面来讲,我们应该做到下面几点:一是建立诚信价格长效机制;二是加强行业监管,形成行业自律意识;三是政府协调,实行奖诚罚欺制度,树立诚信典范。(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本文系“秦皇岛市科技局2012年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2012025A0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江河.软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154-159.
[2] 张帆.秦皇岛推进旅游立市的几个战略问题[J].城市,2010(05):27-29.
(一)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
城市景观环境中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场所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较深刻的印象,可作为某段街道的标志性设计,体现出城市建设的独特性。因此要尊重历史,继承并保护好历史遗产,对城市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将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和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分析认知揉和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去,从而使城市街道环境文化与城市风貌融为一体。
(二)整体性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要从城市总体出发,注重城市总体设计理念,要统筹规划道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等街道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使街道环境设计与城市自然景色和历史文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街道空间道路与周边环境等化作一个景观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符号,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最终使社会、当地文化、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都融合在街道环境设计风格中,充分展现出城市整体形象,又不失城市个性化和人性化,达到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地方性、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三)可适应性
这就强调了城市居民在街道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城市理想的街道景观设计、建设以及各种道路服务设施的配置,都要从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日常习惯、喜好等进行空间规划,如合理设置休闲长椅、石墩、等公共汽车站点和座椅、公用电话亭、街头小卖店、夜间照明、绿化植物等,以期为行人提供最佳的街头服务。
(四)保护、节约和可持续性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被破坏,因此理想的城市街道环境设计还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在满足人类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土地、水、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破坏,提倡节能节水,增强物质循环使用率,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维护自然界生物的本土性和多样性,缓冲并调节自然界本生功能,促进自然资源与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理想街道环境设计
(一)路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城市街道的任务就是承担重要的交通,在街道的路面规划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尺度,通过塑造街道两侧的凸凹角空间来缓和人流与车流的冲突,利用“边缘效应”或“弹性空间”丰富街道空间层次,形成“路从景出,景由路生”的街道路面景观效果。而现代化街道除了这项交通重任外,还力求从街道侧面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形象,着力于“大”、“宽”路面的设计,忽略街道两侧建筑与路断面的比例,尤其一些小城市盲目模仿大中城市路面尺度进行建设,极易导致街道尺度失调。理想城市街道的路面设计中,应本着以人为本、协调统一的设计理念,既突出城市空间环境特色和适宜的比例尺度,又不偏离城市设计理念与综合处理方法。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包括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石材、木材和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为人工烧制。
其中沥青类和混凝土类材料适用于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的以交通为主的街道,当前用于交通性街道的较为先进的材料为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经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和施工工艺与传统沥青相当,抗高低温、寿命长、耐摩擦,不易出现开裂、剥离等路面破坏现象,而且较之传统沥青色彩鲜艳、使用更持久,还有很好的透水性,能提高雨水循环利用,适应环保、人性化设计要求。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生活性街道则追求性能多样、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欢快活泼的人工烧制材料,由砖材、陶瓷材料混合木材、石材、砂土等天然材料使行人行走在上面更感觉自然、亲切、舒适。理想街道路面材料选用和设计还讲究透水性和非透水性,根据路面的非透水性,利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创设街道水景景观;混凝土路面设计地面坡度和雨水渗透口以便于雨水均匀渗入地下,半硬质路面采用可渗透性材料最大限度的使自然降水渗漏,丰富地下水资源,同时有利于地表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二)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
节点小品是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理想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设计更注重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及魅力风格,让人赏心悦目。由于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致使不同城市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各异,这就为具有城市特色的街道景点小品设计提供了广泛的素材,需要设计者依据地方发展背景发掘出能彰显该城市品味及内涵的街道节点小品,与街道景观相映成辉,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相呼应。如街道两侧的护栏、树围进行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街道色调采用淡黄、青绿、灰白等,点缀各类奇花异草,映衬蓝天、白云、艳阳,其间错落有致的花草小景被设计为数字、图形艺术;在街道景点小品周围大多与长椅、台阶、坐凳、石桌和石墩相连,清洁美观,既是一道风景,又方便了群众,设计思想要呈现自然、有趣、轻松,可摆脱陈旧思想,大胆将座椅、报亭、广告标示牌艺术化;还可在社区街道旁边绿化带里设置多功能座椅,健身器材,方便老人、孩子等建身、娱乐,符合人类聚居学特性,满足群众精神文明需求,拉近了城市居民与大自然的距离。
(三)绿地植物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