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工程就业范文

农业工程就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工程就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工程就业

第1篇:农业工程就业范文

作者:邓在京,张居敏

关键词:农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39-02

一、引言

《工程力学》这门课的教学由我校工学院力学教研室承担,开设专业有环境工程、设施农业、食品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其中仅环境工程专业为必修课,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总共56学时。课程体系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客观地说,《工程力学》这门课对非机械类学生,尤其对缺少必要的先修课程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由于这门课理论性强、概念多,教师要讲清讲透问题本质,需要联系众多工程实例来建立概念,通过力学公理、法则及规律,经数学逻辑推理建立得出理论,然后应用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生产实际中,物体的受力、变形、失效、破坏等现象随处可见;工程设计中,力学分析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农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对《工程力学》课程不够重视,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学习时所花的精力和时间不够;甚至还有学生觉得公式定理太多,理论抽象,不易理解,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兴趣,这样导致学习这门课的效果不佳。经典力学包括工程力学,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性很强,我们学习《工程力学》,最重要的是学习它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学好力学,对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科研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在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已开设多年,学生反映良好,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可以作如下概括和总结。首先,凝聚共识,通过对《工程力学》进行改革,把基础公共工程教育和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通过自学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次,改革着眼于我校农业工程类各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把“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的教育思想理念付诸具体实践;第三,力学教学的改革同样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要求,适应国民经济对新时代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适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这是我们进行《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环境工程、食品工程、设施农业和工程管理等)与力学教研室所在的工学院(机电、能源和自动化类)学生在基本素质、基础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实验教学要求不一样,教学培养目标不一样,学生今后的去向更是不同。机电、能源和自动化类学生有前修课程如机械制图、大学物理、金工实习、机械原理等知识做基础,在讲授材料力学内容时,学生较容易接受。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不同,有些专业学生学过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有些专业甚至连这样的前修课程也没开设,如果不区别对待,采用同样的讲课模式,同样的语速,同样的互动方式,不少学生要即刻消化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就比较困难。因此,在《工程力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入《工程力学》的实例和概念,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重点突出农业工程类专业实际应用的特色,注重能力的培养,满足并保证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针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教师授课的着力点应侧重工程应用和拓宽拓展知识面,培养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编排与创新

针对农业工程类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和教学大纲要求,在课程的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汇交力系、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任意力系与静力学专题等六章。如果以研究的问题进行重新整合,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部分,即力系的简化与等效替换一部分,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应用一部分。组织教学通常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可以很好地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使得力系的合力矩定理以及力的平衡方程的证明与推导等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既减轻了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效率。实践证明这样编排和讲授学生易于接受,是可行的,可以推广。材料力学部分主要讲授四种基本变形,即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剪切和弯曲;另外还介绍组合变形、应力状态、强度理论和压杆稳定等问题。先讲解基本变形,后介绍组合变形,甚至可以把组合变形安排在应力状态之后讲解。四种基本变形其内力、应力公式是不一样的,但其研究方法和思路其实都是相通的。先作外力分析和内力分析,再作应力分析,建立强度条件及应用,最后作变形分析,建立刚度条件及应用。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对比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课后列一张基本内容一览表,表示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应力、强度及刚度的计算式。这样,学生会加深对各种基本变形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四、多媒体运用与模拟实验

《工程力学》优质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支持。《工程力学》这门课工程背景很强,一些工程实例,如工程结构、机构的动作及机器设备的工作状况可以通过屏幕活灵活现地展现,使学生能够将该课程与实际工程背景联系起来,增加感性认识,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新颖有趣,生动形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充分展示,尤其充分展现启发式教学的全过程。就拿“静力学基本概念”、“约束与约束力”、“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这些单元来说,因为抽象概念较多,需要的图形和图片数量较多,以往教师课堂上板书的工作量很大。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够当堂消化课程的内容,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不断在提高。采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完全离开黑板粉笔。农业工程类专业开设《工程力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有些时候更能将这一分析思考的过程直接地再现,尤其是在推导力学公式时,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授课教师应根据各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适时采用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引入力学概念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出直观生动形象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分析求解问题时,可借助粉笔黑板逐步展开,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力学的美、逻辑的美。从当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工程力学》实验课依然是理论课的补充,基本任务是验证定理和公式,所以一般为验证型实验。从实验内容看,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用已经制作好的试件进行加载,测取实验数据。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和讨论工程实际问题,有所收获,但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目前的现状是,由于授课班级较多,软硬件跟不上,把《工程力学》作为必修课的相关专业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选修课的学生甚至连实验室也进不了。为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力学实验过程。目前国内不少大学网上模拟实验做得比较成功,可以有效利用网上资源,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理解。

第2篇:农业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待遇;公平;歧视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29-02

1 进城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主要表现

1.1 就业机会歧视

目前,对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歧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直接对农民工城市就业进行行政总量控制、职业和工种限制。如政府允许和限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和职业清单。在这种职业保留和劳动用工限定的制度下,农民工大多只能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从事城市劳动力不愿从事的脏、累、差等行业的工作。(2)对农民工城市就业的歧视性收费。农民工离开农村时要交费办理身份证、未婚证、计生证、毕业证、待业证等,还要交计划生育季度妇检保证金、公粮水费和三提五统保证金。此外他们在城市还要交费办理暂住证、健康证等。这些歧视性收费提升了农民工的就业门槛。(3)对城市居民就业和再就业的特殊优惠政策与措施,造成了竞争环境的行政干预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就业,是一种变相的和更为隐蔽的保护本地居民就业排斥外来劳动力的间接性雇佣歧视。

1.2 就业收入歧视

所谓就业收入歧视,是指有相同生产能力的劳动者获得不同的劳动报酬。对农民工的就业收入歧视主要体现在使农民工被迫接受低工资和同工不同酬。在调研中发现,接近半数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大大高于平均的劳动时间,而他们的收入却大大低于平均收入,被调查对象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数占到了七成以上。这造成了劳动与收入的极大不对等。

1.3 就业权益歧视

由于农民工身份归属的悬置,同样情况下其权益更易受到侵害,如拖欠克扣工资、工时过长、劳动条件差、基本人权问题受到损害等。调研中发现,在许多企业,对农民工并不是按月支付工资,而是每月只发少量的生活费,全额按季度或者年末结算,企业常以这样的方式拖欠农民工工资。调研数据显示,只有三成被调查者中没有出现曾被拖欠过工资的情况,这是对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破坏。对农民工就业权益损害和歧视的最直接后果和体现,是农民工城市贫困和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冲突激化。课题组对农民工进城――工作――受害――犯罪的过程相关调研发现,城市居高不下的农民工犯罪更多的是一种“收入自救式犯罪”。

1.4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歧视

我国的社会保障和城市福利制度是按城镇正规就业模式设计的,由于农民工多数在城市中非正规部门就业,农民工长期被排斥在城镇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之外。农民工没有工作可干,不能被计入失业范围,没有权利找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帮助,也难于享受劳动管理部门提供的支持和服务;农民工无权享有城市住房改革中的任何优惠政策,即使购买商品房。也很难有市民一样的银行按揭贷款待遇。

尽管社会保险已逐步开始吸收这一群体,可是参保数量却仅占极小的比例。农民工在经营活动、年龄、地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不考虑这一群体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特殊需求,仅仅是简单地将他们吸纳到原有体系中,使得许多相关规定并不适用。所以从形式上看,目前农民工虽获得了参加保险的支持,实际上却由于缺少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而在操作上存在许多难点。

2 当前农民工就业待遇不公的原因分析

2.1 歧视的直接根源:由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派生出的户籍制

我国是在资本稀缺的发展阶段上推动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政府为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投资成本,首先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垄断农产品的定价、收购、运输和分配,以低价获得基本农产品,并以低价分配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和城市职工,这样政府将压低重工业发展成本的负担转嫁给了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另外,由于重工业资本密集程度高,劳动吸纳能力较弱,为了保障城市居民充分就业,户籍制应运而生,通过户籍制限制农民的居住地和务农身份,有效地将农村人口控制在城市体制之外,从而相应地建立起城市福利体制。除了住房、医疗、教育、托幼、养老等一系列排他利之外,以保障城市劳动力全面就业为目标的排他性劳动就业制度是这种福利体制的核心。

2.2 歧视的制度基础:户籍制度改革与经济社会配套政策衔接不顺

歧视的制度安排框架中,户籍制度的形成、强化、松动和改革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制度变迁,在变迁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路径依赖,户籍制度与其他制度互相影响、共同变化,使得户籍制度不仅被赋予了权利和经济的内涵,而且直接演变为一种区别对待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符号,在此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与之紧密相连的就业规定、社会管理与福利等政策成为对农民工身份歧视的具体制度安排。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义务教育、职业培训,还有农村土地承包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与户籍改革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的偏向性使得农民工就业待遇歧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3 歧视的消除障碍:法律、司法以及行政救济的无力

我国《劳动法》第12条平等就业条款只是反对基于“民族、种族、性别和”的就业歧视,但并未规定基于“社会出身”的歧视,对农民工的就业待遇歧视并未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另外,根据我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及《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并不包括就业歧视。同时,现有民事法律也没有对就业歧视作出具体规定,受害人无法依法提讼,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此外,受歧视农民工还无法获得充分的行政救济。《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了9项具体的劳动保障监察事项,但没有将就业歧视明确规定为劳动保障监察事项之一,加上我国没有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有关就业歧视的规定分散在各种法律法规中,就业歧视现象并没有得到各地劳动监察部门的应有重视。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少、力量弱与劳动监察面广、任务重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就业权益的维护尤其困难。

3 提升农民工就业待遇公平度的对策建议

3.1 清除制度障碍

针对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过渡性,国家在解决农民工问题时应当有近、中、长期对应之策。在近期,各级政府要认真清理歧视农民工的政策法规;尊重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解决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应着眼于长期的就业能力补偿,而不是制度性

保护,使他们接受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正常成本。同时,政府部门使用农民工要率先垂范。在中长期。国家要建立和完善反歧视立法,建立反歧视专业机构处理歧视问题。

3.2 增强法律援助

首先,要尽可能将反农民工就业歧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我国没有专门的反就业歧视、促进平等就业的法律。已有的法律规范,对什么是就业歧视,由谁来认定就业歧视,受就业歧视侵害的人如何获得救济,实施就业歧视的用人单位应该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都未规定。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以保障基本人权。

其次,要规范城市雇主的行为。规定雇主在雇佣农民工时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在不能及时得到工资时。农民工应得到补偿,为继续做好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各地劳动保障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监察,对侵害农民工权益问题突出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实行重点监察;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对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政策调整,要在政策出台前后广泛做好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

3.3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平台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加快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开放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二是在就业培训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职业技能和法规政策培训;农民工可以同等条件参加本市职工技术晋级考试,合格发给技术等级证书。农民工通过自学达到合格以后,在学费报销、晋级、奖励等方面应和本市职工享受同样待遇。

三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中的一部分是未来的流动人口,让流动民工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是在提高未来流动人口的素质。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大趋势。

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优先解决最紧迫的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障。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保险续保、城乡接轨、部分统筹金可以随个人账户转移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应纳人大病救助体系和城市生活最低保障体系。

3.4 营造平等对待农民工的社会环境

第3篇:农业工程就业范文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公路工程项目迎来了建设数量及建设规模的攀升。进入新时期后,伴随着我国路政体制改革的实施,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也逐渐走入了市场化发展阶段,以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市场主体为主的路政工程运营管理体制逐渐成型并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实现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就值得进行研究。

关键词:

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管理要点

1农村公路工程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公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农村公路工程在建设施工、投入使用及后续养护过程中又需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为协调,这就需要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应趋于专业化,市场化,通过严格把控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使用管理的等环节要素,进而推动我国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

2工程项目管理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工程项目管理指的是围绕某个工程项目,明确该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然后由工程管理者实施的,采用管理学中的系统论等方法,展开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管理,最终保障工程项目的各个组成环节都能够在有序组织及统筹协调下,各自发挥出其作用职能。具体到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将农村公路工程作为项目管理的基本对象,通过对农村公路工程建设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管理分项进行系统把握及安排,实现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质量效益的三相协同。工程项目管理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工程项目管理各部分管理内容具备管理上的协同性特点。工程项目管理由各个环节的管理分项构成,这些管理分项要达到预期管理效果,需要工程项目管理者严格参照工程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分配各项管理内容所需的管理资源。同时,只有工程项目各分项管理内容得到协同兼顾后,工程项目管理才能出质量,出效益。第二,工程项目管理有别于一般管理内容及对象,其需要较多的管理约束条件,借助这些管理约束条件,进而达到工程项目管理更具针对性,管理效果更加突出的效果。第三,工程项目管理带有较强的整体性和过程性。整体性体现在工程各分项管理只有在彼此结合的前提下,工程项目管理效果才能实现最大化,而过程性侧重于工程管理的各分项管理流程[1]。例如,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前期的工程筹备、现场勘察、可行性分析、投资决策、招投标等内容,也牵扯到工程中期阶段的施工材料管理、施工技术选取、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进度把控等项目。可以说,工程项目管理呈现出一种动态性和过程性。

3结合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探究提升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

3.1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必要性

首先,从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的作用及地位上看,在城镇化建设及“村村通”工程得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公路工程项目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也与农村群众的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在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各地区资源交换效率方面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从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上看,现阶段仍然存在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技术手段落后、施工质量不高、投融资跟进不及时、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决定了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应力求专业化和全面化。

3.2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提升策略及要点

3.2.1提高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资金及成本管理水平

在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资金管理环节,各地区的县级财政部门及县级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应开设村级、乡级、县级公路工程建设专用资金,并进行资金专户管理。涉及到农村各级公路建设,如乡村公路、县乡互通公路、中小型道路桥梁等,应经过论证讨论,做好建设经费的计量后,再进行资金的划拨及支付。在资金划拨上,可以采取433的模式,即符合施工建设条件划拨资金量的40%,工程建设完工后划拨30%资金量,相关验收部门验收通过后划拨最后的30%。在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环节,要秉持技术性、经济性相结合、成本风险控制、全过程成本管控及各部位划分成本管理目标等基本原则。具体到农村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要点上,主要是对公路工程的人力资源、机械设备、施工材料及其他管理开支费用等进行限额设计,针对各部位成本支出,借助工程成本预算,将成本支出范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达到既不损害农村公路设计及施工质量,又不引发人财物资源浪费的成本管理效果。针对现阶段农村公路工程设计环节存在的设计精度不高而引发的后续成本失控等问题,主要手段是借助于实施工程投资估算、公路工程限额设计等途径,确保农村公路工程成本控制与农村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保持匹配。

3.2.2及时跟进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进度管理工作

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主线就是工程的进度管理,这主要是由于进度管理制约影响到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及质量管理两个重要环节[2]。在农村公路工程进度管理中,应围绕农村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方案的制定,将其贯穿并统领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一般而言,在农村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就应着手编制施工进度方案,在确定项目中标后,应结合项目合同书、工程技术标准要求及其他更为具体的资料信息,进一步完善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方案,并在其中细化出工程准备期、工程施工材料采购及供应方、施工机械设备类型、施工人员数量及岗位安排等环节。在施工进度的监督控制上,应定期对公路工程施工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将其与施工进度方案加以比对,对施工进度缓慢的环节分析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2.3严格控制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环节

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直接关乎到公路的施工质量及其性能表现,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也历来是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所在。在农村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要全面做好混凝土拌制;填隙碎石底基层、级配碎石基层等农村公路混凝土路面结构层施工;公路边坡处理及加固;公路混凝土路面施工养护等管理工作。针对实施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施工工人及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来说,应在同步做好技术培训及施工技术交底的同时,设置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小组,通过推行持证上岗操作及质量控制责任分解落实的措施,提高公路工程施工环节的质量水平。

3.2.4完善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农村公路工程施工建设具备较高的技术性和综合性,涉及到诸多施工工序的交叉使用及衔接,外加上农村公路工程施工人员多以本地区农民工为主,这就增大了农村公路工程项目出现“三违”现象的几率。从农村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上看,施工岗位施工行为不规范、安全防护措施不力、农村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覆盖面不够广泛等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诱因。因此,在农村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中,一是要强化各部位的施工安全意识,二是要完善安全施工管理及检查制度,三是要开展各部位的安全生产考核,四是做好农村公路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日常检测,五是借助安全生产大检查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将安全隐患及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4结语

随着农村公路工程建设数量及规模的扩展,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得以进一步凸显。在开展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时,应运用科学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针对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薄弱点,全面进行资金及成本管理、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及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以此促进我国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作者:田海东 单位: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站

参考文献

第4篇:农业工程就业范文

1研究生招生与录取方式对比分析

日本研究生的选拔模式与思想与中国截然不同。其选拔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日本研究生招生对象面向全社会,其中包含三类对象,一般考生(本科毕业学生)、外国留学生和社会人士。这里仅对一般考生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各大学拥有高度自,自主组织考试,自主命题,自主决定最后录取。这一制度保证了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办学特色,合理确定选拔标准和招生人数。对学生的选拔,导师是第一关,导师是否接受是学生提出申请与参加考试的前提。基础知识的考查是第二关,一般包括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地考查,英语考查采用“托业”考试成绩,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课根据大学、学科以及研究方向不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一般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关,教授会的审核与面试。这一关,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科研潜力。审查包括简历、本科成绩证明、入学志愿、志愿理由、研究计划等内容。面试由多名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教授会负责,针对学生的入学志愿、研究计划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最终确定是否录取。这一系列的考核,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减少了学生的备考工作和心理负担,为学生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考前的突击备考。

其次,是导师与学生的完美结合。本科四年级学生,按照惯例,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相应的指导老师(本科阶段的称呼),并进入指导老师的研究室,这是学生的第一次选择。接下来的半个学期,将对老师的研究动向以及研究室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然后选择是否继续研究生学习,这是学生的第二次选择。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充分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选择此方向继续读研并且老师接受,一对师生将完美产生。由于研究生考试考查的重点是综合能力,学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备考,因此,大四学年在研究室的学习中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因此日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赢在了起跑线,比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提前了大约整整一年的时间。

2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中日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在形式上基本相似,分为理论学习和导师科研项目参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完成研究项目和毕业论文。但是在培养的思想、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导师的管理培养以及国际化创新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关于思想培养。农业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重心侧重于导师和导师的研究课题,前者决定了模式,后者决定了内容。是以一种学生跟着导师走、围着课题转的培养思想。选择的范围是老师课题下的分支,而不是自己主观意愿的自由表达。由于选择是固定的,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考,创新思想在起点受到限制。关于专业划分。根据21世纪对农业工程人才的要求,此类学生应该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整体的知识结构,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此类学科不应专业区分过细。而我国农业工程方向划分较细,并没有足够考虑未来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以及内容上,基本理论课程的教授重视程度不够,太过浅显,在实际研究中出现问题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学科之间的交叉不多,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热点和研究进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视野不过宽阔,对待问题不能够多角度分析,缺乏创新的基础。在学科交叉方面,农业工程应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体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其知识结构应具备农业工程、农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等多学科的复合型知识。

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的大本营,却在种种体制、人为因素的制约下,失去了其本意,其结果是学生完成了课程,拿到了学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能力。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指导。首先国内导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确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问题往往仅仅针对某一个点,某一件事情随即发问,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思考,也不够系统。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和自己的思考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这样就浪费了导师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培养。由于沟通的随机性,使得导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其次实践能力对于工程学科研究生而言是重中之重。因此导师并没有根据学生专业与具体研究方向,给予相关工程类实习建议,这将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关于学科前沿和学术会议。国内农业工程研究生普遍存在一种缺陷,即论文水平有一定欠缺,受科研经费的限制,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会议的情况比较少,参与国际会议更是天方夜谭。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一般仅限于国内期刊文献的查阅,对国际情况的了解则取决于导师的要求以及学生自己。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使农业工程研究生很难有思想高度和广度的加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我国农业工程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具有实干精神但缺乏做报告的能力。以上诸多原因造成研究生培养只懂基本理论,不会应用,缺少创新。培养过程中学生没有接触到太多的新鲜空气,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新事物的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偏离了预期设想。

(2)日本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思想上,在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来自学生的声音,给与学生足够的表达和实践自己思想的空间。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研究过程中的指点和宏观研究方向的把握。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教授内容和考核方式上均体现出培养模式的差异。课程教授的内容大多是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前沿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思想走在所学领域的最前沿,并且研究生课程也比较注重学科的渗透和交叉,一门课程一般是由统一领域的不同老师教授,使得学生充分吸收来自不同老师的精华,从而增加了其创新的基础。体现不同的还有最后的考核方式,研究生的最终考核没有考试,以发表和报告为主,发表的内容必须是最新、最前沿的内容,报告的内容大多也都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学生想省点力气是很难的,东拼西凑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外界条件的限制逼上梁山。

日本导师对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的指导、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日实验中导师给与点拨和指导以外,导师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第一是每周的研讨会,研讨会要求全研究室全体人员参加,大的研究室也可能分学年进行,时间也是根据研究室的情况而定。在研讨会上,每人作5~10分钟的简短发表,发表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上周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动向,或者是自己外出参加会议、旅行的一些感悟看法,也可以说说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研讨会,导师和学生都是受益者。导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最新研究动态,把握研究的方向,了解到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导师系统的解答,研究方向得到了扶正,研究更加明朗化。同时在发表时,是对平日工作的总结和成果展示,对学生平日的学习起到了一种很好的督促作用。

第二是较为大型的发表,称之为“Seminar”。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得到体现。进入研究室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均有机会参加“Seminar”,一般一个学期研究生会有2次发表机会,大四学生会有1次,根据不同的大学、领域、学科,也会稍有不同。“Seminar”的发表内容一般是本领域内前沿的英文学术期刊,学生将期刊翻译成日文,并且将其中的理论、方法、过程、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要查找资料,弄清楚为什么,因为在发表时,老师和学生均可以向发表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Seminar虽然是以研究室进行的,规模不大,但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知识,为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关于学术交流,日本导师十分重视研究领域内研究会议或学术交流会议的参与,只要经费允许,师生同往或者只派学生前往的情况比较多见,这和国内导师一人外出参加会议,学生留守研究室形成鲜明对比。学术交流活动的参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国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家的研究动态、最新研究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打开学生视野,保证了学生视野和思想的国际化,前沿化。与之相应的创新能力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关于研究生培养导师的对比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其导师的学术水平的高低,有着莫大的关系。一名优秀的导师,在其研究领域内应当站在学术的前沿,同时拥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也至关重要。

1关于中国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导师的在职培养问题。在农业工程领域,大多没有细致的培养计划,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国外继续培养的项目也较少,大多导师后期的培养来自于自我培养,同时也缺乏考核制度,因此造成部分导师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下降。另外,研究生导师的评选只是学术水平的衡量,而没有管理水平的考查,后期也没有培训措施,加上研究生培养没有统一的约定俗成的形式,从而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导师风格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单一导师制问题。单一导师的好处在于能够确保权责分明,便于导师日常的管理和学生真实水平的考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包揽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学生所接受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博采众长、提升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

在导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上。日本非常注重在职老师的继续教育,一般采用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这大大提升了日本导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因此塑造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团队。但是日本的导师大多实行终身制,尽管日本导师的自我约束力和职业精神都普遍比较高,但是导师在学术上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团队。研究生的培养一般由3名导师组成,一名主担当导师,负责学生绝大多数的培养工作,也是学生所在研究室的负责人,两名负担当老师,主要在Seminar发表,毕业论文的完成以及平日研究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这就使得学生在一名导师的研究室中接受了3名导师的学术思想的熏陶,对于科研能力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第5篇:农业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之下,农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相关部门体制僵化、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管理方式粗疏、管理资金投入不够;水费计收方式不科学、不合理,供水价格体系不规范。例如某市农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不到位,导致灌区老化失修严重,效益逐年衰退,但运行管理费用却仍旧居高不下,税费收缴难度大,在2010年,由于该市遭遇干旱灾情,也正是该市农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不善,导致该市灾情没能得到有效处理,全市受灾严重。正是这样,提高我国农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目标,进一步深入探究农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改革相关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了。

1 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多元化的经营

我们从理论层面来谈,水管机构里面,负责农业灌溉、防旱、防涝、防洪等任务的工作人员相关经费等日常支出与农业水利工程基本管理维护资金均需要国家财政全方面的支持。然而由于长久以来,由于财政支持不充分,水管机构考量自身日常管理维护及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进行多元化的经营管理。

1.1充分利用水资源

水管相关机构,如管理水库的机构、管理河渠的机构等,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为其开创经济效益。例如管理水库的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其管理的大面积水资源,开展水产养殖业;管理河渠的机构则可以引进外资,建设水电站等。种种事实表明,将水资源充分利用好之后,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推动周边社会发展方面都能获得较好的效益。

1.2 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根据相关土地规章制度,利用开发水利工程河道周边景观、建设绿化带、治理环城河道、开发房地产等项目,创新级差地租,推动水利工程周边土地价值,进而得到经济效益,再将这部分经济利润投入水利工程管理维护方面。

1.3 利用好砂石资源

当水利工程进入洪汛阶段,洪水就会将大批量的砂石带入河渠之中,这些砂石会影响河渠及整个水利工程的安全。水利工程相关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建立砂石开采企业,又或者是与已建成的砂石开采公司合作,通过市场运作的方面,对河渠中的砂石进行科学的开采。这样一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构不但可以获得经济利润,与此同时又有效控制了砂石挖掘的深度等方面,避免河渠中砂石的过度开采,不但保证了河道的畅通,确保了水利工程的有效运行,又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

2 深化水管部门改革

2.1 转变管理理念与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农业水利项目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这使得我们国家低价供水,甚至是无偿性供水的理念积重难返,农业水利项目的建设完全变成是国家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难题,农业水利管理机构变为完完全全的服务性机构。伴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市场经济赋予水以一定的价值,需要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依靠水的供应,持续加强自身“供水”的能力,慢慢转变为依托国家财政,自己承担盈利与亏损的机构。实际上,转变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理念也就是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水利项目运行管理形式的改革,又或者说从当初的计划经济慢慢转变为市场经济管理思维方式,根据市场要求更科学、合理进行水土资源的配置,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成本控制,提高农业水利运行管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2 逐渐实行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与养护分离的方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水利工程项目都是由一个机构包管了管理与养护相关工作,在机构中有很多是重复性的岗位,导致机构工作人员有较大的富余空间,而且管理养护经费也不好管理,致使较少的管理养护经费大部分都用来支付机构中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等方面,而原本就缺乏管理养护经费的问题更为突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与养护的状况不容乐观。所以,从精简相关机构,提升管理养护工作的质量,减小水利工程项目运行养护管理成本的方面来考量,实行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与养护分开管理的政策市相当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水利工程项目运行管理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按照国家相关部门推行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改革的建议,第一,是深化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机构的改革,在职能方面推行当前管理体制中养护、维修、运行管理的独立。负责水利工程项目养护工作与维修管理工作的工作员工必须从管理单位中脱离出来,利用建设技术化的专门养护维护管理集体,达到对水利工程项目的专门管理队伍。第二,在架构与健全准入体制的基础之上,在进行培育专门的水利项目养护管理相关市场的时候,将水利项目的养护工作、维修工作、管理工作推向社会,根据所负责的养护、管理、维修对象,组建相关部门或机构。无论是哪种养护、管理、维修工作,都用招投标的形式选出最适合的机构,这样不但能提升水利工程项目养护、维修、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减小这方面的费用,还可以从本质上处理管而不养、管养不分等难题。

3 深化农业水价的改革

农业方面的用水往往占了整个水利工程供水的绝大部分,在开展农业或灌区水价改革的时候,必须以农民的利益为基础,充分考虑农民的承担能力,给予农民、农业更高效率的供水服务,并确保这项服务是以成本价格作为计量方式的,尽可能扩大农业水利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在灌区农业水利项目的日常运行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并且利用相关部门提供的农业补贴来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必须与健全计量措施、改革农业供水体制、提升灌区供水形式的科技含量等措施进行有效的协调,将工作合理安排得当。为了达到上面所说的各项目的,提出以下三方面有效改革对策:(1)在确定供水价格的时候,需要根据科学补偿供水成本相关措施,开展季节差价补偿与农业供水地域差价补偿,也可以依据农业供水项目实际情况与水资源各方面条件等开展分灌区或者是分地域确定水价格。(2)加强用水计量相关设施的建设,实行供水的合同化,也就是由用水方与供水方进行充分协商之后,签订有效的供水合同,供水放依据所签订的供水合同要求提供供水服务,用水方则根据供水合同进行上交一定的水费。(3)架构有针对性的民主管理部门,如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等,避免水费管理与征收的某些环节出现问题,逐渐提升水费征管的管理力度及实际收纳比例。第四,按照水资源实际状况、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情况、水资源供求情况等方面,及时进行水价格的修改,根据相关制度要求将水价管理工作做好。第五,进一步确定财政补偿方式及方法,对农业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财政补偿。第六,推行农业水价补贴。这里我们说的农业水价补贴,指的是在审核供水项目的供水单价与供水成本之后,按照我们国家相关部门与市场对供水项目的补贴措施及相关政策拟定供水价格。

当前,我们国家建议让国家相关部门对农业水利项目开展直接的供水价格补贴,而补贴额度的大小则由用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用水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式的供水价格,譬如针对农业方面的用水可以应用直接拨款、低利息贷款、用水补偿等方式进行支持。自然现在我们所说的水价补贴仅仅是一种过渡阶段的政策,当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更为进步,供水市场渐渐完善之后,可以减小水价补贴,又或者是将水价补贴这一政策直接取消,进而提升供水价格,提高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总之,农业水利工程为适应新时期乡村城镇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水利工程不但要注重建设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扭转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农业水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管理制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随着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就会出现某些不合理、不完善的方面,需要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参考文献:

第6篇:农业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作用;发展策略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因而要想能够更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相关部门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

1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

1.1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农业水利工程,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而农业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很多方面,如节水、灌溉以及防涝防旱等。农业水利工程在实际应用中,不仅进一步的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还使得农业生产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1.2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水利工程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还是提升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不仅如此,当地政府在农村地区修建农业水利工程,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中避免出现旱灾、涝灾等状况;另一方面能够较好的保证农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进而改善农民饮水情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3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之所以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促进生态文明现代社会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水利工程的建设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不可或缺的保障系统;相关部门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为农村防洪、供水、生态等提供了安全保障,因此,相关部门要不断的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2当前我国在农业水利工程上存在的问题

对于现阶段,农业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当前的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不仅综合素质较低,在技术上也没有足够的成熟,这是不符合水利工程的相关技术和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工作环境基本上处于农村地位,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艰苦,福利待遇也不够高,因而大多数专业的人才都不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在近几年,根据相关数据研究得出,我国水利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占总职工的概率非常低,由此可知,我国严重缺乏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高技术型的人才。(2)我国农业水利设施不够完善。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在当前的水利设施上,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修补的;另外,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水利工程来说,由于设施年限过于久远,并且没有得到相应的维护,使得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3)农业水利规范不够完善。对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其本身就属于一项比较艰苦复杂的工作,并且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当地政府在对水利工程建设上虽然大力支持,但是在资金上严重匮乏。对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保障水利工程正常的投入使用。

3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策略

3.1进一步的加强整治

对于上述农业水利工程存在设施问题,相关施工单位要加强对其进行整治,同时还要对一些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进行更新和改造。在改造的实际过程中,施工单位要能够结合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完善农田中的灌排体系。

3.2进行总体的规划

要想能够更好的保证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出其具有的作用,相关部门则需要根据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来制定科学合理以及可行的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先由市、县组织,在让各乡镇负责实施,编制灌溉区总体规划,来增加灌溉渠道和配套设施等。在此基础上,要保证不打乱自然排水流势以及能够科学合理布置灌溉区,如:在资源充足的地区,施工单位要科学选择沟、渠,然后新建一些灌区,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还为农民灌溉农田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通过总体的规划,使得相关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农民灌溉农田投入的成本。

3.3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农业水利新机制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善农业水利工程新机制,我国相关部门要为其建设提供相应的财力支持,同时还要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能够做好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宣传工作,通过这种宣传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热情,进而解决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人力问题。

3.4实施水利惠农政策

在实施水利惠农政策上,我国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区域来制定相应的惠农政策,比如,适当的增加农民的水费和电费的补贴,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农民在经济上的负担;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增加对水库管护财政的补贴,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更好的保证水库正常运转,还能够防止水库出现无水可用的情况。

3.5健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

在健全水利工程体系上,相关施工单位要坚持规划顺应民意,进而能够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由面上建设,分散投入到集投、由单项逐渐突破到整体推进。力另外,政府要对农业水利工程不断完善进行改革制度,并会给与指导和意见,这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上遇到的各类问题只有建全并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才能提高工程的质量。

第7篇:农业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发展;研究

1农机维修的发展现状

1.1经营体制民营化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维修点都是以个体经营为主,国有企业的专业农机维修点数量极少。而且在农机维修方面,大部分的维修点也只能进行简单的维修,并且经营效益低。

1.2农机维修行业边缘化

相对于其他机械,例如汽车等维修行业,农机行业往往只寄托在某个维修行业当中。市场上极少有专门维修农业机械的单位,相当数量的维修点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逐渐转向汽车、工程、机械等维修业务,农机维修业务已经越来越少,逐渐趋于边缘化。

1.3维修方式单一化

农机的维修一般途径有3种,生产农机的企业提供的“三包”服务;农机维修点承包“三包”期以外的维修服务;自行进行修理。对于还处于“三包”期的农机来说,还能保持正确的维修。而一旦过了“三包”期,据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机器零件修理已经转变成了零件更换。这不仅加大了农民的负担,而且还使得维修人员的水平逐步下降。

2现阶段农机维修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政策支持,管理不到位

在购机的过程当中,国家的农业机械的购置、农机工程的培训、农机专业合作都有其相应的政策支持。但是唯有农机维修方面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相应的扶持,这样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推动,导致农机维修发展的困难。

2.2缺少专业的农机维修人员,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在从事农机维修的大部分人员来看,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考核的业余人员。又或者是从其他行业的维修兼职农机维修。这样就导致了修理的不专业,而且也不能对新机型或者需要较高维修技术的机型进行维修。从而导致维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还出现使用假冒伪劣配件进行维修的现象。

2.3缺乏发展后劲

由于农机维修行业的效益低下,而社会资金也不愿意往农机维修方面投入,再加上修理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希望从事于农机维修行业,甚至出现有些院校停办农机维修专业,使得农机维修行业缺乏人才,行业发展出现尴尬局面。

3对农机维修提出的若干建议

3.1给予政策扶持,完善管理制度从事农机修理的相关从业人员以及有关领导应该多多呼吁,积极争取政府对农机维修行业的政策扶持。并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条例,对“营业合格证书”进行核查,严把维修市场关卡,健全农机维修市场的管理服务体系。

3.2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农机维修行业的专业性要求较强,技术含量较高。随着新型农机的不断推出,所对应的维修技术也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政府于农机管理部门应该想办法对从事农机维修人员进行阶段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对于一些农村落后的地区,也应该设置专职人员定期的去进行宣讲有关农机的知识,使农民懂得基本的机械保养知识。

3.3扶持农机维修行业为了使得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更加稳定,对应当下农机维修行业缺乏后劲的情况。组织建设现代化的标准维修车间,改善农机维修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并根据情况适当的对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使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农机维修行业。

4结论

农业机械的发展是保持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提高,农业机械设备也逐步趋于高端化。因此,农机维修工程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维修人员。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的管理假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不仅是广大农民以及农机维修企业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树荣.对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现存问题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4(04):64-65.

[2]邱燃,杜川东,王涛.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发展与维修工程[J].吉林农业.2011(07):187-188.

第8篇:农业工程就业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状况;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到2005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推算,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已达1.2亿人,其中,进城农村劳动力约为1亿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保险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这既关系到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维护,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而具体到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来说,现行的社会保险体系中,对农民工而言,哪些该先行,是值得慎重考虑的。一些地区急于给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而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的流动性和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导致农民工退保现象的频频出现。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因为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劳资纠纷,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以及医疗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得到确立。本文通过对农民工群体就业状况的全面剖析,依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和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的优先安排作一些积极探索。

一、农民工就业状况分析

(一)农民工就业行业状况分析

农民工是新兴的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这一群体文化程度相对低,一般从事重、脏、累、险的工作,劳动条件差,工伤事故的发生率比较高,且一旦发生就会比较严重。据劳动社会保障部2005年快速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其中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其他行业占15%.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也表明,2004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制造业的占30%,从事建筑业的占23%,从事社会服务业的占10%,从事住宿餐饮业的占7%,从事批发零售业的占5%.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提供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建筑业农民工队伍约4000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三成以上,占建筑业一线人员的九成以上。④据河北省劳动保障厅调查,从事制造、建筑的农民工占47.3%,建筑业占到了全部外出农民工的32.7%.⑤广西南宁农民工的行业中,建筑业约占86%.而全国大事故大多来自建筑行业,北京七成大事故来自建筑业,2003年1至9月,全国建筑业每大要死亡6.5人。这首先是由于农民工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维权意识不强,经常是被动地接受雇主的许多不合法的要求,使得许多雇主依然千方百计逃避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劳动强度、报酬和工伤处理办法全凭雇主单方来决定。而一旦出现工伤事故,雇主就可以推卸责任。此外不少雇主为了压缩成本,不给农民工提供必要的保护及安全措施,这使得农民工面临极大的安全风险。其次是安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不高。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之前从事的是一些危险性较小的简单农活,使得他们对于工业生产的安全重视不够甚至是漠视,从而频繁导致工伤事故发生。最后是农民工的就业行业风险性巨大。由于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有限,劳动技能不高,所以一般在像建筑业这样风险性较高的行业就业,从而使得农民工成为工伤事故的主要受害群体。

(二)农民工健康状况分析

1.职业病是影响农民工健康的第一大病

首先,农民工是职业病高危人群,尤其是尘肺病人中农民工数量占很大比重。可以说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地方,就是农民工集中的地方。根据山西晋中市工会调查显示,全市106354名职工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数达65004人,占总数的61.1%,其中接尘人数为45088人,占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的69.4%,粉尘危害成为职业病最突出因素。而晋中市2800余名患有尘肺病的职工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另外,在水泥制造业、化工业、油漆涂料业等农民工集中的行业,慢性甲苯中毒、慢性铅中毒等职业病逐渐开始发病。

其次,农民工的用工单位工作环境差,一半以上有诱发职业病危险。卫生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部门通报了主要针对农民工的全国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据对29个省份的不完全统计,检查单位21万多户,检测单位5.3万户,不合格的占检测总数的57.5%.

最后,农民工对于职业病的漠视。农民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市场竟争力较低,在当今大量农民流动到城镇就业,找到工作已属不易。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的饭碗及其工资怎么样,工资能否及时、足额拿到手。而对工作能产生职业病到没有在乎,或者说没有考虑过工作还可能导致什么病。

2.劳动强度也是影响农民工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9篇:农业工程就业范文

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记者:2011年绵江新农村示范片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5.46亿元,增长50%以上,特别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0800元,增长26%左右,增幅很明显。我在大康镇星火村马兰种植基地、西屏乡獭兔循环产业生态园实地调研印象很深,没有想到作为传统工业市的江油农业也发展得风生水起。

宋开慧:其实早在2007年,江油市委、市政府就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全市蔬菜、獭(肉)兔两大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生猪、优质林果三大传统主导产业的“2+3”大产业、大基地、大带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大市。之所以制定这样的发展战略,是因为江油的地形地貌90%以上是丘陵和山区,只有10%的平坝,全市88万多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到近60万,两极分化严重。同时,经过科学分析,对比仁寿、安岳、三台、射洪这些百万人口的农业强县,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抓住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培育多元带动主体,引导农民广泛参与是江油版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显著特色,在这方面,你们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宋开慧: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我们的做法概括起来有这样几条:首先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带动。目前,全市已培育和发展了清香园、皇钦沅、五洲农业、德华皮革、恒源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覆盖了蔬菜、粮油、林果、獭兔、生猪产业,形成了完善的种子(种苗、种畜)提供、产品加工、冷藏保鲜、物流配送产业链条。目前,全市有绵阳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8家,带动11.5万农户,建成40万亩种植业基地、2000万头(只)养殖基地。其次,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全市共培育了生产联合、资金股份、土地股份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20个,组建了蔬菜、獭兔两个产业合作总社,社员总数达到3.5万余人,带动农户7万多户,建成基地32万亩,为农民创收19.8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3万元。第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九岭蔬菜、武都香葱、新安水果等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此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平台、种苗繁育基地、产品加工基地、物流中心的产业带动载体,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发展区。

农民主体作用调动起来后,潜力大得很。拿方水乡西林村来说,政府投入200万元解决了基础设施问题,全村老百姓主动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草莓种植,现已建成草莓基地近千亩,突出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仅此一项,就使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一跃超过万元,成为当年全市的3个万元村之一。

创新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记者:这几年来,你们是如何深化机制体制创新,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

宋开慧:首先是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政府大规模持续投入。过去的做法不但没有持续投入,而且投入也很分散。

中央、省、市都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抓,因此我们编制预算时,不但持续投入,而且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同时,整合国家、省级项目资源,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算下来每年都有数十亿元的投入。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块来说,近3年全市整合项目资金累计投入86亿元,完成微型水利工程建设,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5万亩;硬化乡村道696公里、机耕道425公里;实施土地整理18万亩等。这为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是持续探索机制创新。一是完善利益机制。就是说,全面建立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市场+专合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二次、甚至多次分利制度,保障参与农户享受到最大利益。二是深化组织模式,成立了江油市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江油市现代农业獭兔产业园两个管理机构,挂牌九岭镇和西屏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赋予跨乡镇区域的产业发展管理职能。三是创新经营模式。我们探索了资金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合作经营模式。比如在獭兔产业发展上实行社员资金入股、共建小区、统一饲养、统一核算、“保底+二次分利”模式发展养殖合作社19个。而在大康镇星火村实行土地股份合作,以村组建农业(种植)、养殖、劳务三大公司,统一公司化经营,按股分红,实现农民增收。2011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多元。

记者:市场是企业生产经营、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起点和归宿,闯市场离不开品牌,这些年你们打造了哪些全省及全国知名品牌?

宋开慧:到目前,打造了“江油蔬菜”、“江油獭兔”、“江油仔猪”、“中坝附子”、“中坝酱油”等系列全省及全国知名品牌。

“十二五”的目标是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

记者:通过近几年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商品蔬菜基地25.8万亩,成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0强县;年出栏獭(肉)兔达到600万只,成为西部獭兔第一县和国家级标准化獭兔养殖示范区;能繁母猪数量已超过10万头的发展目标,年产仔猪200万只,出栏生猪80多万头,已成为四川种猪繁育大县,被列为全省畜牧产业20强县等。应该说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斐然,从中有哪些收获和启示?

宋开慧:是的,成效比较显著。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150元,增长1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也达到了20多个。这5年我们获得的农业奖励确实囊括了省、市两级所有奖项,2010年还获得省上农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奖励。我们也及时总结了发展经验。首先,党委和政府要把“三农”发展放在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首位来抓。第二,要明确思路,正确决策。我们坚持不搞“小而全”,而是注重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现代化,突出抓好几大特色主导产业,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适应大市场,凸显规模效益。第三,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记者: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一项最大的民生工程。“十二五”期间是江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如何进一步夯实“三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