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但在实际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
(一)思想认识水平不高
1.很多家长包括很多在校大学生受“学而优则仕”旧思想和传统就业观的影响,认为到大学里来就是读书的,书读好了再找工作就业不迟,是否创业与自己关系不大,没有创业意识,习惯于死读书、读死书和等待就业、被动就业。
2.许多高校教师包括高校领导囿于传统办学思想的束缚,认为学生来大学就是学习知识的,大学生创业是不务正业,满足于死教书、教死书和传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模式。创业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学校教师”,这背后实际上是落后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陈旧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体制、僵化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
3.一些管理和职能部门的同志认为抓大学生创业就是多注册几家公司、多安排几个人就业,满足于表面化、简单化、碎片化、低水平的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包括一些成功知名人士也认为,大学生缺乏创业所需要的本事和资金,失败的几率很高,容易挫伤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大学生创业不宜要求过高,宣传过多,用力过猛,推进过快。
(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活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新生事物,需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但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推进。
1.缺乏制度支持。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受到传统的学籍管理、学分管理、教学计划管理等制度的制约,根据调查,只有少数高校出台了大学生休学创业规定或实施细则,少数高校允许创新创业学生优先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又受到资质、条件、证明等各类门槛的阻碍,鼓励和方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
2.缺乏统筹协调。省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地市州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省地政府之间、政府和学校之间,尚未建立方向明确、责任明晰、分工协作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管理、统筹、协调机制,省教育厅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内部各职能处室之间也尚未建立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位管理等相关部门之间缺乏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联系和协作。高等学校内部也缺乏统筹协调,一方面由校团委或就业指导中心单打独斗的工作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又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协作的问题,没有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3.缺乏系统高效的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急需的工商登记、税收减免、场地扶持、人事、档案保管、社保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一站式”或“一条龙”高效服务平台以及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技术指导、信息资讯、融资服务等系统服务平台尚未建立。
(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数量不够
创业基地、创业园、孵化器等是大学生创业的承载平台和摇篮,面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浪潮的来临,平台建设显得缓慢。
1. 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不能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
2.全省尚未形成省级、地市州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体系。
3.创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探讨
基于上述趋势的分析,结合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特点、困难问题和现有工作基础,提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凸显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源头和基础地位,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科学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学分管理办法,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实效性,提供对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实际帮助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服务,让大学生不仅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还有进行创新创业的真本事。
3.增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和经费支持力度,并扩展到高职院校,让更多学生在校时就接收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1.创新学生学业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
2.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教师职务评聘、绩效考核、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等制度,探索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新机制。
3.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用体系。
(三)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1.督促全省各高校加快校内创业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示范孵化基地,争创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提高平台支撑能力与服务水平。
2.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创业基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高校的创业基地、孵化器、科技园、创业园,逐步形成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培育与转化相结合,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大学生就业状况与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由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信息为支撑的服务行业和技术行业的增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增多,尤其是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企业能否良好发展的基石。现在用人单位在用人需求和招聘大学生时,更注重大学生的实际能力,用人倾向更趋向于科技型和技术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却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而企业却招不到人的现象的出现。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促进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现在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各项素质越来越高,以应对当今社会中企业对用人标准的高要求。如何良好的适应当今经济结构下所产生的就业问题,这不是大学生个人的问题,而是需要政府、学校、大学生等一起努力,尽早的适应时展所产生的这种变化,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产生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蓬勃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行为模式的研究
由于我国当前经济环境复杂,正处于转型阶段,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良好的解决就业难所带来的压力,是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由于企业需求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在性格、学习成绩和社会背景上的不同,致使我国大学生在对待就业问题上也会保持着不同的心态,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人兴趣与实际利益相冲突。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单纯的校园环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所在,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不能及时的适应社会环境,当个人兴趣与实际利益发生冲突时,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优先选择以个人兴趣为主,不能清楚的认识到就业问题的实质,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在个人兴趣与实际利益的彷徨中,无形的增加了就业难度。(二)择业能力与择业期望相冲突。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多样的变化,对不同岗位所需的人才也有严格的要求。当大学生在择业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择业期望与择业能力的冲突,打击了大学生的就业热情与积极性。(三)真才实学与靠关系相冲突。对于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尚未对实际的社会产生真正的认识,事事皆美好,所以对于凭借真才实学获得工作岗位,与靠关系获得工作岗位这种现象难免产生强大的心里落差,打击工作热情,甚至辞去已获得的工作。(四)脚踏实地与投机取巧相冲突。在大学生开始进行求职的时候,往往期望获得回报高、见效快的工作岗位,投机取巧,对于一些务实却辛苦的工作岗位甚至视而不见。除了国家政策与经济结构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影响,大学生面临就业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三、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现阶段发展的不对称
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是由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行政管理的。为了配合行政管理,高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实行了“统包统分”的制度。当前,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国家在政策上已经是以市场的配置为主要的就业方式了。尽管如此,人才仍然存在短缺现象,社会上的大量用人单位没有自主用工权,在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也不够主动,进而使毕业生在配置方式上有了矛盾,并破坏了大学生市场的就业机制。
2.大众对教育投入与产出的高预期
高校不断扩招,使我国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当前,不管是城镇家庭,还是农村家庭,对后代教育经费已成为每个家庭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家庭在投资过程中,也具有层次性,比如从初级教育升到中级教育,在由中级教育升到高等教育。而家庭在教育支出上,主要支出以下几种费用:赞助费、择校费、生活费、书费、住宿费等等。一个家庭支付的费用越高,就说明其对学生的期望就越高,希望孩子毕业后,到钱多的地方去,这就给很多学生埋下就业难的种子,即眼高手低。
3.大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
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拼的是知识和能力。在实际过程中,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会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招聘人员问及学生的专业知识时,学生往往对答如流,但当问及专业以外的知识时,往往显得很为难。在高校的扩招之下,学生与学生间的素质相差甚远,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得过且过,所以有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连本专业的知识都答不出来。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需要存在很大的距离。
二、我国毕业生就业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1.政府政策扶持
当前各个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关心的大事。为了使毕业生能充分就业,政府方面应当加大对西部及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改善其基础设施与基础就业环境。让当地的学生看到读书的希望,进而促进他们的就业与创业。除此之外,政府应当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农村等贫困地区就业,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些措施不仅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帮助毕业生树立了一个正确的择业观。
2.发挥学校作用
自教育进入大众化后,毕业生的数量增多,高校的办学层次也进一步得到分化。人才培养应以社会用人部门的需要作为首要的参考,以便能让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尽可能地上岗任职。学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的设置上,应当以职业知识技能作为核心,进而使其能够与市场需要紧贴。除此之外,学校办学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应当在办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及课程设置来设置人才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
3.学生素质的提升
学校方面若想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有自己的位置,就必须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并根据这种变化,来培养学生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应当多开设些选修课。
当前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此,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力度,以便让学生在此过程拥有强烈的进取心、优秀的合作精神和正直的人格。
4.发挥家庭的作用
家长要明白教育预期收益难以预计,高等教育仅是一种教育方式而已,并不能代表什么。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子的要求。政府方面安排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技校、成教、中专、大专等等。尽管如此,家庭方面不要盲目地让学生追求高学历,应当培养他的自主择业意识,将未来的生活主动权交给学生。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当发挥政府政策的扶持作用、发挥学校作用、发挥家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高桂荣,臧守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71-72.
[2]李兰兰.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76-78.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日益关注,女大学生在教育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发挥着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性别角色的冲突、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传统价值观念对女性的规范与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之间的矛盾的影响,使女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制约了女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就业这一关乎女性经济地位、自我价值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成为教育学界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名女性,研究者对女大学生的生存境遇有着很深的感触;作为一名刚刚走过求职期的人,研究者对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有着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研究者也对女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作了一系列的相应的思考和研究。因此,我们逐渐的将性别与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当下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思考和分析探讨女大学生在当前社会改革背景下面临的诸多的就业困惑后的深层次问题。
一、突破传统观念――女大学生就业提升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生活就是主体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和依托,追求科学的理性活动、非日常生活活动与日常的生活活动相融合,以实现主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性别文化影响下,社会对男女两性在婚姻、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的固定期待逐渐形成,并趋于合理化。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必然在强大的社会文化场域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表现出一些特点。就业这一看似简单的形式,成为女大学生展现生命价值和生活的意义的重要平台,是女大学生未来生活的重中之重。
(一)就业问题变革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理念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扩招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就业情况已无法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的现象相匹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据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①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一些用人单位又提出了性别限制,或者明文规定某些岗位暂不录用女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意识的交织影响,女大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就业问题推动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反思
反思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一种自主化的行为;反思也不应被看成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习惯。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促使女大学生对自身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通过反思不断的提高认识,提升业务能力。
(三)就业问题使女大学生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女性从家庭建立的那一刻起,便集各种不同的角色于一身,受传统文化思想中女性居于从属和受支配的地位这一观念的影响,使女性失去了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使女大学生在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的过程中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而今,女大学生面对改革、竞争与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惑,促使女大学生开始反思: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位置和角色定位。
二、丰富人生体验――女大学生就业丰富了女性的生命体验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生活就是人的存在,就是人生,人除了生活之外,再无其他。也就是说,生活就是作为人的全部,人活着只为生活,而不是生活之外的任何目的。从人类活动总体看,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生命体的存在,即“生存”,这也是与其他生命体存在的区别之处。人类的生活创造了生存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是人类作为人的价值实现的体现,生活是人自我生成的过程。“生活”最简明的含义就是作为主体人的生命活动。生命是跳跃的,从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角度讲,生活是“个体生存状态的积极主动的展现与充盈的过程”。
(一)女大学生的细腻的感知能力丰富了其生活中的多味体验
生活与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展现、充盈过程相关联,人总是在生活中展现生命的意义,在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中享受生活。女大学生具有女性天生的丰富的、细腻的感知和观察能力,想问题更加的周到和全面,情感更加的细腻丰富,能够将生活中感受的微小的东西或事情比较具体、详细的、全面的记录下来,同时能将记录的事情与生活和情感经验相结合起来,利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联想。
(二)女大学生的多重角色体验丰富了其生活中的多味体验
与男性相比,女大学生除了社会角色外还有着多重的生活角色,如何平衡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成为就业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重要的问题之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开始能够充分考虑角色的发展时期,正确的处理各个方面的角色作用,平衡个人的工作与家庭之间关系,缓解角色压力,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结语
总之,社会性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未来。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利用女性独特的特点,积极发挥有利优势,发挥个性,提升就业理念、促进反思性思考,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难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自2002年成立,2004开始办学,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就业工作体制和机制。2008年,该校第一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80%。通过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统计与分析,让笔者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独立学院既然作为新的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土壤中生根发芽,那么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应当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一、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扩招
高校扩招政策,使得我国大学生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的“啃老族”、“蚁族”,也日益剧增。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其规模达到数百万。如此大规模的大军打开求职的大门,将面临的又会是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的现象。激烈的竞争,使得用人单位的门槛不断提高,对就业者要求的提高,也增加了就业难度。作为顺时而生的独立学院,相较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考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独立学院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由于基础不牢、学习方法不当或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导致成绩不理想,进入大学生活后自主能力较差,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面临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中,独立学院大学生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择业观念偏差
一是独立学院学费相对较高、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这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滋生期望值偏高、看重经济利益、理想与现实相脱离、依赖心理强等就业心理误区。看重工作量小而福利好单位,忽视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二是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的不足,是导致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成功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就业艰难的情况下,最先做的就是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做好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是由于大部分独立学院大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就业资源相对较多,很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家长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导致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应对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正确认识就业现状。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分析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受家庭影响大
独立学院学生由于学费比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高出很多,所以受家庭影响很大。因为很多父母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每年花费已很高,在学校就应以学业为重,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二是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学费较高,父母的工作单位相对较好,家庭也是相对富裕的,父母不希望他们走艰辛的创业之路,愿意帮助他们寻找稳定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安定的生活空间。从而导致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适应性较差。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态不端正,自身期望值过高
许多人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环境、薪酬、职务等),个别同学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到中小型企业;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非高薪岗位不去,不愿从事基础工作,待价而沽,造成有业不就。大学生自身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定位不明确
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缺乏规划,造成毕业后失去择业方向,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定位。
(四)自身条件不成熟
很多同学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例如没有通过四六级考试,没有获得相关从业资格证等,同时对于企业要求的技能也没有很好地掌握。个人条件不符合企业要求,使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
三、缓解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研究
(一)独立学院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设置和就业指导
①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科学的教育结构。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精品课程。具体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其他素质要求,灵活设置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结构,不断增强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开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如模拟招聘会,企业家进校园,校企合作项目等。独立学院的学生用相当部分来自中小企业和单位的家庭,学院可以针对这种特点,加强和家长联系,争取与家长所在企业或单位进行双向沟通,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定向人才。以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足量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机会,又增进就业双方的了解,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条件。
③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独立学院要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教材,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创新就业指导的理念,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活。通过课堂讲授、咨询、讲座、座谈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择业的过程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并找到自己想从事的职业。
(二)学生应寻求恰当的就业期望,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①转变就业观,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发展至今,进行知识时代。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大学生只是很普通的群体而已。“学而优则仕”、“干部意识”、“天之骄子”、“一步到位”等传统就业观念已经不合时宜。学会面对实现,对自己的学校、专业和能力要科学点位,学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与社会接轨,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②认清就业形势,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当今的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更好看到自身与别人的差距,注重能力、道德品质、团队意识以及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多更多地到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提高就业竞争核心力。通过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取得满意的岗位。
参考文献:
[1]杨小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76.
[2]赵立明.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初探[J].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6):43-44.
贫困大学生群体,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大部分虽头戴闪亮的光环,但背上却背负着重重的壳――一个等待着他们去“救援”的贫困家庭。他们就是以这样特殊的姿态,行走在当代社会。能否有效缓解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势必关系到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
笔者将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回报父母高期望的焦虑心理”。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家长,希望孩子努力学习、出人投地,同时也下意识地把孩子当成了家庭的出路和救命草。可当贫困大学生即将毕业时,却发现理想工作难找。第二是“相对剥夺的自卑感”。大学校园为贫困大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城里人”或者说“富人家”的孩子共处的机会。当他们看着自己的同学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时,自己只能独守清贫。毕业时,一旦有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同学被安顿就业,而自己却可能面临失业,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第三是“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抑郁感”。也就是就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恐慌、抑郁。
近年来对于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有系列帮扶政策,笔者认为还应加大力度。因为来自富裕或一般家庭的大学生,如果一时未就业还有家庭供应的生活资料。但是“贫困大学生”一旦失业,意味着将失去生活来源,当一个人在没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之时,即使是人才也有可能无法贡献社会,还可能危害社会,这样就有可能毁灭一个国家花大量资金培养出来的人才。
贫困大学生自身应该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走出一找工作就必须“专业对口”、“学有所用”的误区,采取“曲线救国”之路。在职场择业中建议分两步走:首先“谋生就业”,即先降低择业标准,找一个待遇一般,不一定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安身立命 ;然后,慢慢寻找“对口工作”,以实现学有所用,报效国家。不过,当贫困大学生真正背弃自己的专业、理想,从事“糊口”职业时,难免会感觉在“贱卖劳动力”、“浪费青春”,又可能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因此,贫困大学生必须正确定位自己,要认识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飞行旅程,而是分阶段螺旋式的发展历程。
贫困大学生要缓解心理压力,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很重要。思路Q定出路,一种想法决定一种活法,一种思路决定一种出路。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矛盾的突出、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就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依赖心理
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意志薄弱,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真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或就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寄希望通过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
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自认为有门路,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面对竞争,他们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消极、被动地等待。
(二)焦虑心理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十分普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和渠道,面对还不大成熟和完善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在?国家需要、个人志愿、有限的就业岗位、多样的就业环境和个人选择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职业选择中,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渴望,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大学生面对未来焦虑不安。这种表现在一些冷门专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大学生、工科女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他们焦虑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单位,能否胜任工作。他们渴望尽早落实单位,幻想着无需经过周折就能找个称心如意的单位,然而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事与愿违。这种焦虑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常常表现出心理紧张,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毕业环节的完成[1]。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当个人的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不太吻合时,就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难以取舍,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三)自卑与自负
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因为就读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景气、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表现出自我评价过低,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敢竞争,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效果。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在这种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他们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往往把就业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大城市、国有企业,而对于那些市县单位、民营企业则不屑一顾,甚至对用人单位提不合理要求等,这类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从众与攀比
从众是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现象论文格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发展不成熟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缺乏个人主见,遇事随大流,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千方百计挤热门,结果热门单位进不去,适合自己的单位也被别人捷足先登而失去了就业良机。攀比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部分毕业生,见到别的同学被挑中,自己落选,就感到脸上不光彩,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滋生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心态。
(五)盲目心理
求职的盲目心理也比较普遍。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无法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不虑及自身的能力、专业和条件,只追求时髦职业、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以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结果错过择业良机。一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毫无目的性,对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感到迷茫,因此,他们往往会参加各类招聘会。凡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他们就会前去应聘,这样简历投出了很多,可往往大都没有消息。因为盲目,没有目标,见别人忙于找工作,而自己不忙。心里不踏实,存在着浮躁、不安、无名的苦恼;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盲目求高的心理,他们只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赏识接纳自己。由于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最终导致择业受阻[2]。
另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求稳心理也是非常普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还有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大学生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避免毕业生在认知方式上陷入非理性状态,将职业稳定绝对化。还有部分学生期待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这样的工作不是说没人碰到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但是碰到的几率是很低的。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本文从社会教育、学校指导与教育以及毕业生的自我教育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应对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
一方面,正确的舆论引导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地方的就业政策,介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技巧、社会状况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民主、积极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毕业生独立、有针对性地充分就业;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使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的职业,从而失去一些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另外,还有少部分父母专制性强,使得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矛盾、难以决策等心理。因此,家庭成员和亲友除了给予毕业生的引导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让毕业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定的环境氛围和机会。
(二)学校指导与教育
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指导学生求职和将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找准自身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挖掘自己的各种潜能,努力提升和锻炼自己;通过职业目标的引导,能够自觉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这时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渐渐的从躁动和兴奋中冷静下来,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了。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建立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调整、完善自己的目标,并做积极准备,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储备相应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大三加强实践、创业教育。开设一些创业指导课程,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载体,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另外,可以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也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开展就业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训练让大学生提前体验求职过程,了解社会需求,让他们有的放矢地为今后的求职工作做好准备,增加就业成功率。
2.做好就业心理指导与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制,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让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客观的评价,并能加以合理调适。这样,才不会盲目自信和自卑,才能克服一些就业的心理问题论文格式。通过成功求职策略的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是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3.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锻炼。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或教育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为今后的求职积累宝贵经验,同时还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标准。通过搭建专门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地,促进创业成果转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创业经验。
4.就业技巧的指导
就业技巧的内容包括求职目标指导、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有针对性地制作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材料、学会面试的文明礼仪和语言技巧等。掌握就业技巧可以调整学生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熟悉职业状况,以及提高求职成功率。如果你忽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必然会在竞争中吃亏。这方面,大学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事先武装一下自己,也可向有关的专家、老师咨询请教。另外,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它来自对自己实力的自信。
(三)毕业生自我教育
一方面,摆好心态,科学定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学生就业面试时到处碰壁,有的错过了应该抓住的好机会。这时需要毕业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视择业受挫的现实,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同时,应养成客观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的好习惯,学会认识自身优势,了解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到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看重的。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很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一般来说,在学校和社会上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等,而这些综合能力又都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
三、小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科学定位职业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断完善心理素质,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规划好职业之路并为之努力奋斗,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加强学习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端正心态,根据形势,调整就业期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庆国,李祥印,刘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J].青少年研究,2003,3.
[2]杨国欣.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其解决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大众化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对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文章分析了新时期贫困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提出了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加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项现实而紧迫的社会问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新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2.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素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
二、新时期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外在原因
(1)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由于近几年的高校扩招,高校规模在短短几年内成倍增长,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享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大学生不再是稀缺人才,毕业生的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将会越来越难。2009年我国有611万大学毕业生,比2008年增加52万。此外,截止到2008年,尚有150万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将和应届毕业生一起寻找就业机会,这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2)高校与社会供需结构性矛盾加剧。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大学生就业受供求总量、制度架构、个人就业意愿和行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等众多因素影响,而结构性供需矛盾这一因素尤为突出,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目前,尽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待业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现象,但与之相对,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急需的人才,屡屡出现“有工作无人干、有岗位无人去”的怪现象。
2.内在原因
(1)择业观念陈旧落后。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毕业了就一定要去事业单位、行政机关,认为只有这样才有依靠,对于所在工作城市的选择也是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大多数贫困生都有迫切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状况的需求,所以贫困生在选择工作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要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即使在一个小地方有再好的发展前途也不去。还有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必须要找个离家很近的工作单位,方便了家长对学生的帮助,也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和精神。
(2)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找到理想中的工作为最终目标。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成绩优异,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勤工助学的工作经验,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和憧憬,他们希望一毕业就一定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单位,挑个容易做的事儿去干,还要工资高一点、待遇好一点,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许多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在其他学生已经纷纷就业的时候,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理想与现实脱钩,过高地估计自己,没毕业之前总是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但往往实际能力却不尽人意。
(3)资源相对匮乏。贫困生经济的贫困使他们承担了巨大的求学压力,本应该和其他学生一样享有同等发展的机会,但在大学,除了经济条件外,贫困生还在许多方面无法和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如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贫困生基本上没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英语运用能力、电脑操作、手机使用、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技能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这些技能的缺失又将使他们失去一些与同龄人竞争就业的机会。
(4)就业心理压力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每个人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贫困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性导致综合素质低,从而在求职处于弱势,又缺乏各方面锻炼,兴趣面窄,也无特长。一部分贫困生经历了家庭贫苦的磨练,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在校期间表现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愿意到基层、到边远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则由于家庭贫寒,使他们存在消极自卑心理,因为没有经济基础,没有广大的社会关系网,在学校也没有尚佳的表现,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不能正确的看待就业竞争。
三、新时期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向贫困生们讲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以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如何就业,掌握技巧;引导学生树立就业地区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教育贫困生正确为自己定位,不能够好高骛远,要摆脱就业一定要在大城市的思想,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低工资及各类基层工作,引导并鼓励贫困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
2.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中的工作,这部分学生都能摆正心态,正确的给自己定位,并且始终认为只有德才兼备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比方说,面临毕业,可以选择考研究生、考取国家公务员、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考取双学位、还可以出国深造等等,同时也可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报效祖国,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基层、农村和西部去,当村官,还可以自主创业等等。只要改变就业观念,就业岗位就在眼前。
3.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求职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除了观察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外,也会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学生要成为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复合人才。因此,贫困生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4.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破除心理障碍,提高就业竞争力
首先,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心态,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给予正确的引导,针对因就业方式改变、就业竞争激烈而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忧虑、恐惧等情绪,通过谈话等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要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建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压力,让他们明白压力并非来自外部环境,而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压力,以压力激励自己去积极进行就业选择,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管明清.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0,(28).
[2]马远.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3]高凡茜.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4]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3).
[5]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迫切性[EB/OL]..
关键词:就业 职业选择 创业 毕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78恢复高考以来,许多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改革,使更多数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一组资料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比率很高,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直观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2013年全国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接近700万,而2014年就业形势仍难好转。依据数据看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就业问题依旧是当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1]
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多种选择,下面是我认为大学生的几种选择:
1.继续深造学习,考取研究生、博士,这样就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并且继续学习取得更高的学历也会在未来的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2.工作就业,考取公务员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或者大学毕业直接工作。
3.出国留学,这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独立意识和阅历,体验国外的教育方式,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拥有海外的留学背景,让我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4.自主创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资源,眼界更加宽广,我们拥有更加优越的条件和信息,大学生挑战杯等的比赛,学校和社会提供资金让我们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可行性。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通过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实践动手能力不强。(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51.4%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0%的人表示很茫然;只有27.1%学生有3年到5年的职业规划。学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目标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
3.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来计算,根本就无法让劳动力全部拥有工作,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体力活动等,没有树立职业平等观,带来就业的压力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4.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国一直以充沛、优质的劳动力市场吸引外来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所以我国是制造大国,加工中心。他们需要的却是大量的基础人力、一线员工、操作工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人员结构的改变,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待遇并不能满足大学生要求的工资以及待遇,对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的用工、薪酬待遇等方面产生偏差。
四、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1.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它对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了解职业个性,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据社会调查问卷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了解,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性格树立正确的而就业观。
3.提升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 职 业 素 质 的 关 键 所 在。来自哈 佛 大 学 的 研 究 表 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可以看出在社会中,我们找到好工作不仅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
五、总结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纯国,大学生就业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