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创业结课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招商引智迎难而上。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招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内外资投资意愿和能力明显下降。面对不利形势,我中心努力拓展渠道,主动出击,调整明确招商思路和重点,先后组织招商小组赴上海、杭州等地开展针对性招商,大力引进高科技项目、留学生项目以及软件信息服务业项目。1-6月份,共引进企业12家,其中,软件信息服务业项目11个,包括宁波焦点房地产网、奇特电子、航艺软件、锦虹软件、阔达企业管理咨询等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和较强成长性的项目。
二、科技创新取得突破。上半年,园区有6家企业申报大学生创业项目,4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家企业申报一般创业资金,2家企业申报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初创期小企业创新基金,园区5家企业获得国家及市级科技项目补助,累计补助金额达200万元人民币,国家、省市级项目申报呈现良好势头。
今年6月,科技部和财政部公布20__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第一批立项项目,旨在鼓励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园区共有5家企业获此殊荣,共获补助资金200万。其中讯强电子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无偿资助80万元人民币,是园区历年来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最高资助额度的企业。
中国花木交易网跃居国内交易量最大的花木网站;欧龙感应设备公司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新技术研究信息平台,达到美国最先进技术水平;搜搜街网络公司成功研发“消费行为数据分析系统”,上半年收到了来自法国30万卷标的试订单;金语资讯公司成功策划组织魔术天王刘谦亚洲巡演宁波站新闻会及网友见面会,引起媒体高度关注。
三、企业服务不断优化。结合“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把服务作为推动园区持续强劲发展的主动力,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内容,积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完善企业服务联系人制度。对园区现有企业,按行业分类确定联系人,每月至少走访一次联系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同时,建立挂职服务制度,中心每人挂职联系一家企业,每周到企业现场办公一次,月底召开例会互通企业情况,全面掌握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计划,为企业及时协调解决了厂房装修、人员招聘、产品推广、外协配套、子女就学等各类问题。
二是帮助企业觅商机拓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商贸活动,为企业拓展市场搭建桥梁。上半年,共组织各类讲座、展会等对接活动7次,涉及企业15家次。其中,邀请澳大利亚安德鲁罗杰斯工业设计公司首席设计师举办面向园区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工业设计讲座;组织企业参加3g时代通信服务业发展座谈会、上海“拯救危机--20__多渠道项目融资大会”、第四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大会、首届网商交易会等活动;促进盛大投资部、天堂硅谷等知名创业投资公司与园区企业进行对接洽谈。
三是加强企业人才服务。针对困扰企业的人才招聘难问题,及时收集企业人才需求,定期统一组织企业参加专场招聘会。同时,与市人才中心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首期专场招聘费用由中心全额承担,后期招聘会组织费用由中心予以适当补助,这一举措受到了企业的高度欢迎和积极响应。中心还开展了《09年软件产业政策专题辅导》,召集信息服务类企业学习培训,邀请区劳动仲裁院开设《劳动
合同法》讲座,全力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四是做好园区物业管理服务。以调查函形式向企业广泛征集对物业后勤工作的意见建议,督促物业公司对园区的卫生、安保、厂房零星维修、绿化、职工食堂、车辆停放等事项落实整改措施,针对近期园区企业连续发生多起偷盗事件,中心一方面积极联系公安部门加强破案力度,责令物业公司加强安保管理。另一方面及时查漏补缺,重点对红外报警系统等设施进行修复,并按每家企业500元的补助鼓励企业自行安装电子防盗系统,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发展层次全面提升。去年底,园区厚积薄发,从全国多个园区中脱颖而出,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园区的整体品牌形象跃上新台阶,对外影响力和认知度进一步扩大。上半年,我中心以园区成功晋级国家级为新的起点,以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大力整合优惠政策和服务资源,明确发展定位。1-6月份,园区新认定服务外包企业4家,累计达26家, 上半年完成服务外包收入4955万元,优于去年同期。
五、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按照区委部署,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整体战斗力的保障,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重点在“三个结合”上下功夫:
一是结合学习理思路。根据区委、区府、开发区管委会对园区的发展定位及财政体制调整方案,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服务外包、数字娱乐、电子商务、嵌入式软件作为园区工作重点,着力引进龙头型、成长型、税源型企业,既重引资总量积累,更重项目质量的提升。
二是结合学习促作风。切实抓好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认真部署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全体同志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历次全会、区第六次党代会、区委历次全会等精神,紧密联系园区实际,切实突出薄弱环节,开展思想大讨论,查问题、找不足、求突破。将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与“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健全中心内部管理各项制度,完善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是结合学习保廉政。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中心党组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行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国内外考察、财务管理等规定,按要求及时开展清理“小金库”等工作,扎实开展廉政警示教育,进一步增强中心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确保干净干事。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园区面对宏观形势剧变、管理体制调整等诸多挑战,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与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发展定位和科创园区作为全区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基地的定位相比较,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引进项目的质量档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龙头项目的引进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园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聚集和规模效应仍显不足;园区不少企业还面临土地、资金、人才方面等的制约,发展后劲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根据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针对存在的不足,我中心下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智力度。计划赴西安、成都等地开展针对性招商,想方设法引进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项目,重点是具有产业带动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型企业、适合在本地扎根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服务外包企业等。
二、全力做好园区创业企业的服务辅导工作。对在孵企业按规模、分门类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促进创业者尽快成长和创业企业发展壮大。动员园区企业积极申报各类科技项目、专利成果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三、抓好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在宣传、形象打造方面下功夫,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理清创业园和软件园的发展方向,明确园区的定位,重点加强对园区形象的塑造,打响“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浙江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宁波市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三块牌子,实现园区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 汽车维修 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建设项目,以促进创新、创业和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本文梳理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弄清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探索性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汽车维修专业深度融合,提升了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1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国内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三种理解:(1)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2)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3)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认为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应以理解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基础。
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白华认为,“提高就业能力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的技能传授。高校要以智力为支撑,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学习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
(2)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3)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产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
3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汽车维修专业深度融合
3.1建立“三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汽车维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应遵循以下规律:(1)要强化学科交叉。坚持“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原则,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强化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营销技术、汽车保险与理赔等多学科交叉,拓宽专业口径,提升发展潜质。(2)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并与汽车维修技术产业及其重大攻关课题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产品研发、技术转化和创业管理能力。(3)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适应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实践教育体系与方法。按照按照“学科交叉、共建共享、模块课程、分类培养、教研贯通”的原则,建立融业务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生产为一体的“三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汽车维修技术开发、生产与管理、创业与经营等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2构建“3 个平台、6 大模块、多向选择”的课程体系
按照汽车维修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构建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体现文、理、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实现知识的整合。将课程分为基础、专业和拓展 3 个平台,设人文社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能力拓展课 6 大模块,实现必修、选修课程的多向选择。
3.3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围绕创新创业实践,开设“四个一”的创新创业实践必修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即开设一门基于综合运用汽车维修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实训”课程;开设一门基于模拟生产实际训练的“企业顶岗实践”课程;开设一门基于汽车维修技术专业项目的市场调研、创业计划书撰写的“创业计划训练”课程;开展一套创业技能实训体系,培养创业精神与素质,了解创业过程与模式,掌握创业方法与步骤,提高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成功率。
3.4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创新创业实践
建立包括选题、搜集资料、设计方案、方案评审、方案实施、总结讨论、撰写论文、成绩评定、总结交流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施的9个程序,逐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通过校企合作创建创业基地,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公司运营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创新创业理念、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4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构建了汽车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和汽车营销技术等学科交叉、研究与应用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体系,提升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2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11 [本刊网址]http:∥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史上更难就业季”称号。美国《福布斯》曾刊发题为“中国令人惊异的失业问题”一文。文章说,中国每年有25%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此同时,近百家跨国公司的主管表示他们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招不到合适的新员工和留不住人才。
正是基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由此可见,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高校系统贯彻落实十精神,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多年来,广州工商学院积极开展探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研究,特别是近2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和教育部提出的“大学应重视创业教育”等文件精神,加大了深入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索一条适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开发和提高青少年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教育。从实质上讲,这是一种新兴的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创新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需要,作为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高校创业教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拓展就业新视野,确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将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二)高校应主动适应时展的要求,发挥大学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提倡创新、创业精神,不但要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出高素质的创业人才。高校要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培育大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之成为激发社会活力的策源地。
(三)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支配着创新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能激发大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具有了主观能动性,则能更好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力。
可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在在校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实践类教育,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兴趣并激发创业的热情,帮助未踏上社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创业精神和学生专业的结合,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结合经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教授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凸显新形态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通过《大学生创业实务》课程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以校企共建共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实施“理论是基础、实践是保障、创新创业是重点、竞赛活动是载体”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强化实践,分类施教,融理论灌输、实践育人、活动体验、自主学习于一体,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实现精品资源共享,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一)以育人为核心,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以经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及特色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将创新创业能力与人才培养相统筹,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梳理经管专业所设置的具体课程中哪些需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哪些课程的知识点需结合创新创业内容讲解,并统筹明确各任课教师的授课重点,进而分工合作,根据以能力为导向编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教学案例库,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精神。
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潜质的发展,把《大学生创业实务》课程作为经管专业平台课进行开设,立足于传授创业基础知识,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创业能力,提高获取和运用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二)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业知识构。例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调研,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学生期望与经管专业目前课程设置、教学法的差距,探讨如何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来完善相关知识结构。
同时,广州工商学院以加强创新创业立体化资源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2010年,在成功举办七届模拟经营基础上,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将“模拟经营节”创业指导经验总结提升为理论,以7年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为案例背景素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总结提取在校园内可操作的大型创业实战模拟活动,将“模拟经营”从一个品牌活动建设成了一门《大学生创业实务》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将模拟经营节正式纳入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实战环节,成为经济与贸易系各专业的必修课。
目前,编写出版有《大学生创业实务》教材,开发了高度融合实战活动的《大学生创业实务》网络课程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校企共同建共享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逐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立体化。
(三)建立“讲师团”师资库,推行“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由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认证的高校创业指导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以及实战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创业指导专家组成“讲师团”,采用英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授课,力图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集中听主讲教师讲授创业的方法和管理知识,指导学生完成过程性文件;企业导师作专题讲座、专兼导师指导学生的拓展训练、企业考察等,突出实战经验的传授,让学生能自如吸收创业理念,并学以致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教授创新创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以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实施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安排有一周的实战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扶下独立完成模拟企业的人员组合、市场调查、企业注册、摊位的招投标、资金筹集装饰布置、营销方案的制订、商品经营、财务核算和照章纳税、总结完善等全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
(四)搭建创业实战平台,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
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实战环节,缺少了这一重要环节,学生的创新创业就有可能面临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局面。为此,广州工商学院积极搭建与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创业实战平台,不断提升实战的层次,丰富实战的形式,提高实战的有效性,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战项目,深入了解了企业面临的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锻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磨炼意志、培养开拓精神,积累经营管理的经验。
(五)融合创业教育与育人工程,创业孵化器助推毕业生成功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上或者是模拟中,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创业孵化基地成为创业人才和企业家的摇篮。广州工商学院一直把源于“模拟经营节”实战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创业教育成效明显。近年来,经过在校创新创业的孵化,成功走上了创业之路的成功典型实证案例有:谢XX同学自主创业,现任北京脆皮烤鸭连锁加盟店总经理,公司目前已有8家加盟店,年产值30万;陈XX同学自主创业,投资30余万元成立万红滔吉生态农庄,农庄面积7000平方米,养殖的猪、鸡、鸭,种植荷兰豆等蔬菜……
这些毕业生成功创业的案例,已作为活教材在大学生中进行宣传,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关键词:网络云平台;社团协会;校企合作;孵化基地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却相当薄弱。目前中职学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主要还停留在纯理论的“灌输型”教学模式。针对现在中职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能力弱的特点,该模式未突出创新创业的教育特色,难以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品质的培养,从根本上疏忽了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由此,面向中职学校,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出发,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模式需数字化、网络化、实践化、多样化等。通过将创新意识、创业知识,纳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系统化的开展创新创业课程。
一、网络平台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中职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素质的提升建立了新渠道。针对中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课程形式简化活化,学习时间灵活充沛,促进了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1.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中职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模式可数字化教育、网络化教育,借助维信平台展开,寻求教学方面的突破,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校园创新创业课程微信平台的信息更新快捷、范围宽广、链接多向、专业性强、交流便捷等功能优势,给中职生带来了与外界定向交往的可能性、及时性与便捷性,为他们探索、获取、提炼、整合知识与信息降低成本,让创新创业渗透到日常阅读中,让志同道合的师生聚集到一起,开展创新创业探索。
(1)远程课程。远程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也能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功效。中职学校把远程课程引入到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中来,打破了中学校教育封闭性,对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地增加,教育信息资源得以共享。中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本学校教师教授,知识的获取更加开放、延伸和灵活。
二、第二课堂
中职学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刻不容缓,但现实是学生各方面能力有待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学校第二课堂――社团协会。建立形成学校内部,创新创业网络布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在活动开展中积极倡导和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形成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首先,注重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导,营造创新创业的舆论导向。把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社团协会工作开展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开拓进取、锲而不舍的企业家精神。
其次,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品牌。各社团协会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比赛,如“创业金点子大赛”、“ 职业生涯规划”、“ 变废为宝”等。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
引进第二课堂―社团协会创新创业课程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接触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从学生兴趣入手,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开展创新创业课程。
三、校企合作
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具有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实践性的特点。校企合作,校企联动尤为重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发展。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校园学习”和“企业渗透”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创新意识敏感、创业素质卓越的创新创业人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提升。
1.教师层面。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中职学校应加大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力度。其一,教师输送到企业去,熟悉企业运营程序、培养市场敏感度;其二,组织教师参与创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分析,总结经验。真正做到手拿粉笔“跑市场”,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改革中。
2.学生层面。中职学校和企业定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从企业中聘请一些投资人、专家、成功企业家以及创业到校友到学校开展创业指导。学校依据企业工作任务,制定相关课程。选拔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到企业中去,培养职业素养、熟练职业技能。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习企业管理、剖析市场、了解融资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眼界、拓展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四、孵化基地
中职学校利用自身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社会、学校、家长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下,开设不同方式的创业体验,进行创业尝试,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国家工商、芮悟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企业运作。中职学校针对学校及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从风险小、成本低的创业模式入手,逐步形成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创业模式。引导中职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地中的企业运作对上接受学校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对下直接面向消费受众,对内需要支付员工的工资,对外经营是合法合规,与社会上的企业无异。
针对专业特色、学生特色、社会需求,各专业建立创新创业团队,加入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创新创业的有序开展和落地实施。基于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具体创新创业过程中,感受创新创业,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和拓展指明方向。
中职学校旨在为社会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中职学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模式应积极的寻宝突破,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创新创业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配备,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仇梦一.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04期 .
[2]冷拥军.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才智. 2014年11期 .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整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41-03
【作者简介】何雁,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物流管理。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教育渗透融合的必然性
(一)理念与目标的相互吻合――整合的现实条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业者素质的人才,其实质是依据教育的基本原则,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四个方面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等教育手段,转化成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1]
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三个内在规定性:通用性、创新性、实践性。[2]这三个内在规定性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非常吻合:首先,物流专业培养的是集管理学、报关报检、国际贸易、财务管理、英语、计算机基础技能等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宽口径、厚基础”,通用性强。其次,物流专业更加强调创新性。当前物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固守传统运营模式的物流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物流企业必须将模式创新、服务创新作为其发展重心。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以创新性教育为重心,呈现新常态的特征。第三,物流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不仅体现在物流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更体现在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物流企业也注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方面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相互吻合,两者具有整合的现实条件,这构成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物流专业整合的理论动因。
(二)理念与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方向的相互吻合――整合的支撑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将得到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因为它与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创业型大学十分符合。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529所(含独立学院283所),其中高职院校1327所,占普通高等学校约52.3%。未来,院校间竞争日趋激烈,提升内涵成为高等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万由祥曾在其论文《试论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中,通过分析总结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压力,指出建设创业型大学是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符合发展创业型大学这一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得到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
二、基于整合视角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内涵
物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一种强调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整合关系,这种整合是以两者理念和目标的吻合为前提。由于受到办学定位、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上述三个内在规定性一直未能顺利实现,因而需要通过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整合来进行教学改革。物流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整合体现在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五个方面。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改革
理念是先导。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意识的熏陶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之缺乏可实践的操作平台,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活学活用的动手实践能力。物流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整合,专业教学理念和目标必须更新。应打破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三个融入”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融入经济社会、融入国际合作”。[3]
专业教师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应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即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外,还应根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创业者素质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物流专业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对物流专业创业背景的讲授,灵活运用专业创业案例(例如顺丰创始人王卫的创业故事),挖掘物流专业创新性、创造性知识点,把创新教育元素加入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为了转变教学理念,学校应注重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将之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物流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物流专业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其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新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物流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挖掘和充实物流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现物流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渗透、融合,在传授物流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全面系统开设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等的创新创业指导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习认证和学分管理。组织物流学科带头人、物流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报告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敏锐性。借助发达的网络媒体渠道,推出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只有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地开发开设课程群,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创业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把握两个主要的原则:一是创业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二是创业课程与物流专业课程的交叉和联系。除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创业课程外,更重要的是挖掘物流专业的创新性教育内容,开设一些物流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例如现代物流管理与创业,以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形式纳入专业教学计划。
3.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传统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是“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此教学方法在“知识本位意识”影响下日益“空壳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物流专业必须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就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此项目下的每个任务、每个活动的实施,把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在实践操作中领会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也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标。
4.教学活动的改革
实践性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传统的物流专业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较少,毕业生仅有继续深造和就业两条路,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空有创业激情,却无路可循。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物流专业应该学会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参加社会各类创业组织(如2015年6月由137所国内高校和50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同组成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发挥政、校、行、企联动机制,综合运用仓储工厂模拟、创业计划竞赛、专业化课程、企业家座谈、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基地、专业社团、创业协会、物流专业俱乐部、高职院校创业园等,搭建物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例如,可以由物流专业学科带头人及专业教师组成创业组织指导机构,负责学生物流创业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和校企合作单位――京东合作,在校园创业园建立一定规模的“京东校园服务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送货、快递等服务,以实实在在的创业项目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到物流服务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职业能力。
5.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传统物流专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遵循的是学术导向,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评价的标准比较单一,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培养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创业型人才出发,物流专业必须由注重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变,更多关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多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此外,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创业方案评价、学生创业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体地说,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还可以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同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物流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物流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园”、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胡荣华,何丽娟.国内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研究综述[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
引言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而高等职业院校具有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很多高职院校都积累了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院校特色,依托各级地方政府、各地产业经济,开展各项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活动,并积极构建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以创业促进毕业生就业,全方位引领和帮扶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年轻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任何一所大学的教育不可能做到使人人都去创业,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这就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意识和敢于承担、敢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从这一角度来讲,意识和精神的培育应先于方法和理论的教学。
一、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意义
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创新创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保障大学生勇于创新,成功创业的有效手段。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如何认识创新创业,如何确定创业方向,如何做好创业准备,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技巧,需要哪些注意事项,国家目前的创新创业政策和规定等。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实用性的指导服务。
二、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方案设计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全方位引领和帮扶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确保建立一支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建立,更是重中之重。鉴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目前高职院校还十分缺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稀缺,结构不合理;二是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足、理念不清;三是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四是教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为此,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干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指导的教师等人员进行创新创业普适性教育十分必要。以师资互训的方式,打开校际合作通道,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指导师队伍建设,以“理论+实践+证书”的方式,帮助创新创业指导老师掌握最新的创新创业指导技术,提升创新创业指导专业性和敏锐度。下面将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为例,设计培训方案如下:(一)培训指导思想以《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9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实施高校创业导师培育工程的通知》(浙教办学〔2016〕50号)精神为培训指导思想。(二)培训目标通过组织开展创业导师培训活动,为我省高校高质量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满足相关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指导需求,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三)培训对象1.全省各级各类高校从事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干部;2.全省各级各类高校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3.全省各级各类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 4.培训人数:每期40人。(四)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创业文化伦理、创新思维与创业、创业企业政策法规等。培训以体验式互动教学方式进行,结合沙盘演练、案例分析、工作坊、情景模拟、创业实训等培训手段,注重实践操作性环节,确保学员能够学以致用。具体教学计划及学时如下表1所示:(五)培训时间与培训地点1.培训时间: x年x月x日—x月x日(x月x日全天报到);2.培训地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汇丰大厦。(六)培训考核方式学员完成相关培训课程共计40课时,学员对授课教师和培训管理服务进行评价;授课教师对学员培训考核材料进行评价,合格的学员获得培训证书。(七)培训课程介绍1.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探讨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该学院以《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改革为依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适当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效果的保障性、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课程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学生团队的创业企业为载体组织实施各类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拟实际创业的过程中学习。创业小组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逐步由虚拟向实体转变,前期的课程教学以创业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训,如设计企业的名称、企业经营计划、组织结构、产品服务、目标市场、分析经营环境等。最终这些项目的成果作为创业计划书内容主体,汇总成为一份完善的创业计划书。而课程更是建立了以创业计划书为主要形式的考试体系,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一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实训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种形式、分阶段的考核,另一方面以各创业小组模拟创业企业的实际绩效来评价。2.创业文化伦理。课程第一部分,提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道德冲突与道德选择的命题;第二部分,从分析东西方文化对商业伦理形成的影响入手,研究各时期商业伦理的内容和特征;第三部分,介绍中国近代与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晋商、徽商、粤商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精神,进而全面解读中国商帮文化的特质;第四部分,阐述商业企业的营销伦理和管理伦理。3.创新思维与创业。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创新思维与创业理念相结合。课程融创新、创业知识于一体,厘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创新创业经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成功创新创业方法与步骤。 (2)案例引导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课程重点放在创新创业的思维拓展、技法应用、技能训练的内容上,均以开篇案例引导相关知识点,在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为知识拓展和实践训练指引了方向。(3)素质拓展与技能提升相结合。课程突出创新创业的思维方法。重点放在创新创业的训练上,从应用的角度锻炼和提高解决创新创业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4.创业企业政策法规简介。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介绍:包括新创企业注册和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涉及新创企业及特定行业管理的相关条例和许可证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的介绍;税法介绍;政府对新创企业的扶持政策:包括党和政府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导向政策;支持和鼓励就业、再就业及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退伍军人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出口的优惠政策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等等。5.典型浙商创业案例分析。浙商是四维一体的复合式概念:既是自然人,也是法人;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既在本土创业,更活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既有历史渊源,更在改革开放后崛起成为当代中国商帮群体。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有“浙江村”或者“温州村”。全国500强企业中,浙江企业总是位居前列;每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浙商总有一席之地。据专业人士估算,目前有超过500万名浙商在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创造着财富。充满活力的“浙商”,已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一部鲜活教材。作为民间资本最活跃的群体、自我创业最频繁的人群、中国最创富的商帮,浙商的成功经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最值得学习和研究。课程中将重点介绍浙商的发展历史;浙商文化的含义、渊源与特征;浙江各地的商帮以及当代典型浙商。6.创业企业升级与转型。邀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友中的知名企业家,通过授课,讲述亲身创业经历和故事,与学员分享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策略。7.互联网+创业。通过授课教师亲身创业经历和故事,与学员分享创业的心得,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找到创业的核心优势突破现状,并且少走弯路错路,创业经验丰富,方法实用。
三、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的激励与考核
(一)强化激励1.设立创新创业奖。在高职院校教学部门的评优评奖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名师(团队)”奖项;在招生就业部门的评优评奖中,设置“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奖项,鼓励教师带领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2.创新创业教育计入教学工作量。依据学校创新创业相关考核评价标准,根据主管创新创业职能部门认定,创新创业教育课时计入教师教学工作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任务和业绩作为教师任期考核、岗位聘用的重要考察指标,纳入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3.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给予科研支持。支持其院级科研项目的立项,鼓励并向上推荐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给予晋升支持,同等条件下,学院将在专业进修、外出考察、职称评聘等予以优先考虑。4.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主要用于:(1)竞赛支持。每年安排资金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举办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对竞赛指导教师给予奖励。(2)经费支持。每位指导教师每年给予一定的创业基金,用于教创业项目评估、对接、运行等。(二)管理考核1.创新创业师资培养过程中实行师德教风“一票否决制”,凡有悖师德规范的,取消培养资格。2.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创新创业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每年对创新创业团队与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和表彰。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的部门,加大经费投入力度。3.高职院校安排专人负责部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与“创新创业实践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部门每学年检查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情况及组织考核,并上报学院备案。
结语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学校整体工作的突出位置,很多高校都纷纷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而首当其冲的,应是组建一支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团队。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培养既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又具有实战经验的专职教师队伍,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专业群为基础,每个专业至少引进一名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校友、志愿者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聘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社会各界人才作为创新创业的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姜进.创新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柳文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47-47.
目前,据统计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不过4%,广东省只有1%,河北省仅有0.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我国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面脚步过慢,原因有以下几点:
1.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导思想存在偏差
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并没有足够支持和重视,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存在功利性,只停留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层面上,缺乏有高度的整体的战略规划。高校主导思想的偏差,直接导致相关部门相互推委,没有形成合力,无法很好地实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2高校普遍缺乏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前瞻的教育观、开拓创新的精神、全面的创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创业经验。目前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教师、教辅人员转变过来的,缺乏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创业经历,其思维必定限于“天马行空”和“纸上谈兵”的局限之中,难以保障教学效果,也就必将严重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1.3高校的教学体系未能较好结合创新创业教育
很多高校在教育教学体系中未能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普遍狭隘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学生技能培训,仅仅将其视为选修课、课外活动、讲座等,从而忽视了其深层意义,因此形成一个误区———为了贯彻上级文件而开课,那么学生也仅是为了得到学分被动地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
1.4高校缺乏创业支持的联合体系
创业本身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很多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这方面是相互脱离的,比如教学部门只管创业课,学工部门只管学生就业,团委只管创业大赛,彼此缺乏联动;也存在学生走不出去,专家请不进来,使得学校的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和真实,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若缺乏与社会、企业、政府的有效沟通,无法有效吸引并凝聚外部资源,则无法形成良好的联合体系以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2高校应当顺应创新创业大潮,形成合力,全面实施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各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工作主线,克服困难,形成合力,全面实施教育。
2.1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作为主体首先要高度重视,应该在学生刚进校门时将创新创业理念传输,并开展创业课程、讲座等全面提高认识,大力宣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借榜样的力量带动在校大学生创业激情。另外通过举办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网站设计、广告创意设计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使校园充满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2.2构建合理师资队伍,配备拥有实际创新创业经验的指导教师
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当包括以下几种:一选用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法律专业的专业教师组成创新创业相关理论课的基础师资队伍。二是安排社会专业人士,传授企业登记注册、交纳税费、企业管理、融资贷款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三是配备拥有实际创新创业经历及丰富阅历的导师,大学生在创业中最为关键的实践环节,极其最需要类导师的实际指导。
2.3探索教学改革,建立完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离开课堂这一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基础环节,所以课程体系除了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课程类以外,还应涵盖创新创业理论、风险、能力、心理、技巧、规范等相关内容。此外,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应加强“一专多能”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园内体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文理互补”的跨专业、选修和辅修课程等机会,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为才能有宽厚的知识基础。
2.4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效
首先,学校应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教学基地、创新实验基地、社会实习基地和注册培训基地,并以教学科研园区为基础创建学生科技开发创业园区,以校园商服网点为基础创建学生商业服务创业园区,以心理辅导、法律咨询、外文翻译、家电维修、家教服务等信息与技术服务团队为基础创建学生信息技术创业园区。其次高校还应以区域协同创新为理念,建设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创业实践服务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建立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氛围。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做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企业、走向公司,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和研发部门,亲身体验实践过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加强实训技能训练,达到工学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3总结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26-02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和扶持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和人格的高素质新型人才,其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以专业教育为抓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技术系在这种大背景下,根据系部学生的专业特点,以专业教育为切入点,结合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创业技能的培养,以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大力推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有力保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受诸多问题的限制,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够、创业导师精英少、创业孵化基地成果少、创业竞赛价值小、创业教育成效低等。由于高职院校各自的办学理念、师资结构水平、教学管理模式等存在差异性,而且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都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因此普遍而言,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技术系在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着重以推进专业教育为抓手,结合各专业的特点,依托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资源,着力开展并落实教学改革,结合各专业能力的需求,完善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关注学生专业技能从零基础向熟练操作能力的提升进阶,关注学生各专项技能的综合运用与学习的物化,在满足基本能力教学的基础上,设置开放性创新教学项目,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实践内容,即将创新思维融于专业教学的始终,为学生创新设计保留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从而达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二、以专业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研室的指导下,创新创业专业课教师结合机械与汽车技术系学生的具体实际,深入行业企业,制订和完善相对完整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每学期还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邀请校内外专家、行业企业代表共同讨论,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
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目前,我们面对全系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日常教学中,还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程,让学生多方式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更全面的创新创业的学习和指导。此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广泛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并不断推进考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二)加强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衔接,丰富学生创新创I知识与体验。在教学中增加市场调研、企业参观、企业见习、企业顶岗实践、企业实习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每学期组织专业学生深入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参观、见习,通过学生和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增强他们对行业、企业、岗位的认识,提升对岗位的熟悉度,进而培养学生对岗位的创新意识。这样,通过在教学中逐步推进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衔接,学生有了更直观的创新创业体验,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知识。
此外,我们还邀请校内外法律专家举办有关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成长中有较好的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三)依托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实践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在校外,与校企合作单位、创业校友企业共建创业教育基地,每学期组织学生在企业开展创业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业技能。在校内,依托在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建立的“广职汽车美容之家”创业孵化基地、在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立“智创空间”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按照“平台化依托、社会化实践”的思路,完善校内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建立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每学期按照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批次组织他们到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训练、指导他们进行创业实践等。
(四)切实提升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如何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如何指导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实际中培育就业岗位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加注重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老师提升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质量。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开始,可以通过专业体验和相互认识的“破冰之旅”开始做好指导工作,在专业体验和相互认识的互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在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校内老师和校外的指导老师共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岗位,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激发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业。此外,每学期还可以通过创业课程和邀请校内外专家到校免费开设SYB创业课程,以课堂实验训练形式提高学生职业选择能力,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
(五)校企合作强化师资培养,为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保障。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每学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继续优化专业结构,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每学期选派一些教师深入校企合作企业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经营实践,让教师在企业中“回炉”,有力提升了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培养教师的创业教育教学水平。老师们通过到企业“回炉”将最新的理念应用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水平。此外,机械与汽车技术系还邀请往届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技术总监等到学校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兼职创新创业教师因为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专兼职的师资队伍,也有效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成效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技术系将日常的专业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将创新研发项目融入课程的日常教学当中,增设创新创业教学模块,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的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师团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学生依照项目开展任务式的学习讨论,通过团队共同努力,共同探讨,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之后进行总结提炼等来学习新的知识、锻炼新的技能。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近年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汽车技术系在创新创业教学成果上也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第二届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示会获自治区“创新成果奖”1项;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治区级比赛三等奖1项;南宁区第七届数控技术大赛(校企同台竞技)二等奖1项等。此外,师生共同申报专利2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授权10项,学生专业基础技能方面整体有了较大的提升,为他们今后的人生l展奠定了基础,在一些毕业生当中也出现利用专业技能、发明专利等进行创业的良好局面。
目前,我国还处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阶段,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探索的课题。我们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打破专业局限,加大跨专业合作力度,加强联系行业企业,加大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力度,提升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毕佳洁,李海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J].文教资料,2011(4)
[2]张皓.高校如何提高创业教育有效性的探索[J].科技展望,2017(5)
[3]吴青松.浅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高教学刊,2016(23)
[4]文丰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研究[J].成才之路,2016(18)
由于中职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经验有待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理论还不够完善,课程的实施可以借鉴的经验也不多,虽然浙江省已组织人员编写了《创新教程》和《创业教程》两本书,但由于地域差异、生源差异以及创业目标差异,其适用性和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自主开发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形成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1.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重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创新性看成是生活中所必需的;其次培养学生的创业动机,动机是创业活动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动机越强烈,效果越显著;再次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打破“校校相同,生生相同,所有学生齐步走”的局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中职学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2.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而改变了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单一角色,成为课程建设者、开发者和执行者多种角色。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专业特长和才能得以施展。
3.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每所学校既要规范化办学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又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特色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个性的学生,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校本课程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能使一个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1.用目标管理来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我们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目标应该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培养出在工作中开创新事业的人才,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创新意识、企业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一般目标是:一种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掌握创业知识、理论,能够有效把握创业机会,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和交流能力。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两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构建相对独立、分层设计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分模块进行任务型设计:启发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知识课:促使学生掌握专业与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模拟课:通过创新创业模拟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意识实战课:校企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一种最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以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创业家精神。
2.用校本特色来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质量,应具有学校特色。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必须考虑本校的创业文化、学生特质以及学生所就业的企业的层次和特点。注重利用本校的知识、技术、设备和教师的力量,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工作创业时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应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将创业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激发创业意识;同时,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加强通用能力培养,提高开创性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3.用学生参与来改进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要求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进行改进,应完全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启蒙阶段,采用“细节示范”方法,每项任务都以简单的操作步骤和图例方式来描述,学生跟着示范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成熟阶段,采用“模块串讲”方法,把所有内容集中起来,一揽子解决问题,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即学即用,在用中强化、巩固;学习过程,采用“全程导航”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和现场帮助。这样,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更为生动和有效。
4.用学生评价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建设
如同其它校本课程一样,创新创业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接受学生的评价,把学生的评价作为评价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因此,应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反馈调查,就教师教学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征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三、结束语
创新创业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和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应重在开发的过程而不在结果。在这过程中,教师既要做课程的执行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应深入实践,努力创新,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校本课程,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和企业家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社会责任意识、首创意识、冒险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拥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具潜力,更具备成为未来新型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脱离专业课程教学之外,而应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以专业教学为基本载体,以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着力提高学生的开创性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