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

第1篇: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1-01

“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来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就业为宗旨,全心全意为社会培养有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但是,我国传统教育制度偏向保守、稳定和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有限的五年时间中,广大高职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案并不完善。

一、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首先,在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高职院校自身是国家教育部门管理范畴,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需要通过遵从国家的教育政策办学办事,在国家应试教育制度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学,才能够获得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我国社会文化对于应试的重视程度高,普遍认为有了好的考试成绩,就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已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基础之上,以及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就会严重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转而以教师或者以考试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转而形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为了考试而教学,为了应试而学习。

其次,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做好专业实践教学。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已经脱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了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阶段,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培养、设计灵感摄取和设计技巧的培养,但是,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之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增加设计实践教学的比例,而是偏离了市场需求,培养了大批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最后,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所需要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供应;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区别于语文等传统理论型课程,其教学中需要配备相应的设计器材、道具和教学多媒体,这些教学资源都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及时配备,但是,我国高职院校众多,大部分院校为了能有良好的形象,将资金用于学校形象建设,而对于教学资源的补充力度却十分欠缺,导致了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缺乏;此外,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需要的教师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引发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从上到下的低执行力。

二、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策略

对于五年制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要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就要针对已经分析明晰的方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探讨。

首先,针对“以人为本”里面缺失的问题,需要国家教育部能够加快教育制度的改革,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种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专业,适当降低应试教育的要求,给学校相关专业拟定教学方案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而学校就要能够在具备了自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都应该加以尊重,并要根据自身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和环境艺术设计知识来进行合理的制定,让学生在校的五年能够在和谐尊重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环境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其次,高职院校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案制定过程中,把市场需求和变化作为导向,及时关注环境艺术设计这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向,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转变对在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让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良好专业培训的同时,也能够让五年学习的光阴不至于白费,到社会中一无是处,特别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比例安排,应该要根据就业市场当中,整体环境设计行业所缺乏的是理论知识型人才还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前两年对理论知识型的需求量大,那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加大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教学力度,这几年就要专注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针对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家要发挥自己的职能,起到支持性地干扰作用,对于资金不足的院校就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对于教师资源不足的院校则积极给予政策引导和舆论诱导,让有能力的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支教工作,当然,高职院校自身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局部领导作用,对该专业的各类教学资源积极给予补充,如果存在资金上的欠缺,则可以通过对外引资的方式,以人才输入为基础,让部分私人资金参与到建设中来,而对于教师资源的不足,也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强其生存竞争压力,迫使大家不断自我提升。

三、结论

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和执行,是其积极响应政策,顺应时代的明智之选,尽管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其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暴露出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本身一定要抓好自身建设,不断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资源需求,让方案的执行力和效用性直线上升,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的人才,从而提升社会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 装饰. 2006(12)

[2]陈芬.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4)

[3]张爱萍,郑晓芳,闵伸. 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06)

第2篇: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

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曾经解释道: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环境设计,它比建筑更宏大,比规划更普遍,比工程更富有色彩。它是一种既喜欢管闲事又包括很多内容的艺术;而且还是一种尽人皆知、闻名遐迩、倍受关注的艺术;它在实践和环境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给予环境在视觉上的秩序能力,并能对装饰人员的领域能力有所提高。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现在也成为了很多普通高职高专学校中建筑设计专业的一门课程。它的具体培养对象都是面向园林与建筑企业的,并且还要具备很多园林养护与管理、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设计等基本的素质和专业性极强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样才能多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对城市园林进行全面的掌握,对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作出相应的服务和贡献。在环境技术设计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涉及到地域文化,例如像北京的四合院、重庆的吊脚楼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竹楼,他们都包含着相应的传统地域文化元素,并通过环境艺术的设计,将其散发出了一种浓郁、高雅的地方特色。所以,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中国虽然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同时它还是一个含有多个民族的文明古国,这样也就因为地域条件的不同,而使得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也有了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多方面内容的艺术,地域文化也对其中的形式层面、意象层面以及意义层面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形式层面的影响

所谓形式层面,它是指人们通过对环境的直觉体验,而感受到的具体外显体态、色彩、位置、尺度、形状以及表情等等的各种直观物象。根据形式层面的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现实生活中,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层面,不需要经过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就可以对其一目了然了,所以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形式层面的影响是具有极强的直观特性。虽然对于地域文化来说,它所能反应的是环境艺术中的表面属性,但它同时能够对其形成相应的直接刺激和反应,同时也作为深层认知的必经门户和先驱。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形式层面进行影响时,也对环境的气氛、性格、情趣以及观赏动力都进行了强化,并且还产生了明显的感觉反应,让唤醒作用出现在相应的情绪反应中。在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形式层面影响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影响让人们产生了很多的心理效应,但这些效应都是短暂的,对于人的记忆和认知等意象产生得都非常迅速,并且消逝的非常快,使得人们只能短期的记忆一种意象。这就使得地域文化不得不继续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更深层一面。

2、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意象层面的影响

所谓意象层面,它是指通过对空间里的结构和框架以及典型的环境艺术设计符号的利用,而最后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内涵,同时,它也是形式层面中的一种结构要素。它可以通俗的表示成环境的性质、人类视觉上的特性以及各种场所的特征和用途等内容。对于形式层面,它和形式层面不一样,是需要一系列的理性辨别才能产生的各种直觉反应,而且还要涉及更多的理性知识及反应的内容。对于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意象层面的影响,它已经涉及到了很多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这也就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更深更透彻的研究了。意象中的象可以说成形式或是外形;而意就可以说成反映、思绪或是设想。则意象就可以直接说成是人们在环境艺术中,产生在头脑中的外界反映。根据头脑中所产生的反应,使得地域文化拥有了更强势的特征。它能够对人们过去的生活经验在大脑中进行留存,从而形成相应的记忆保存下来,而且还能对人群进行特定或间接的作用。从心里学方面来看,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意象层面的影响,是人们经过现实生活的一系列刺激而产生在大脑中的各种图像,并能通过人们的各自兴趣,将其进行保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意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环境的形态、环境的结构以及涵义这三方面。而与此同时,它也通过典型性、需求性以及易解性等各种方面所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从实践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人们的意象都是通过相应的读、记、懂以及深层的认知和相应的兴趣所记存下来的。这也就是说,要想对环境技术设计工作进行特别熟练的掌握,就必须要对日常生活、文化知识,特别是地域文化的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并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明了的框架和创作的欲望,同时还应该具有生命的活力。

3、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意义层面的影响

所谓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它是在形象的结构中所隐藏起来的一种文化涵义,同时,它也是一种不具有争权夺利的精神反应。对于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意义层面的影响是非常宏大的。而且只有依靠环境中的创造者,才能对意义层面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就是环境艺术的设计师通过对历史、文化以及生活和其中的特殊人文要素的综合运用,并在创造过程中,能对环境的社会属性进行授予,使其能拥有相应的意义,最后能对现实中的欣赏者或者其他人们带来刺激感和影响。在现实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无论是创造者还是欣赏者,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中意义层面的影响,都能够对人类的情感沟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使得人类能拥有相对持久记忆的同时,还能让环境设计拥有一种永久性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生活中美化空间的一种艺术设计,并且它对人们的适应和改造能力都进行了提高。同时,地域文化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它能通过各种标志性的建筑或是其它的人文建筑表现出其重要性,而且还能体现当地本土文化的传统美。

第3篇: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元文化的日益繁荣,人们对环境艺术的需求更加多样,在此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针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思想,各高校要以开放性的教学体系为核心,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文章围绕技艺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了环境艺术专业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方式,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环境艺术;技艺型人才;高校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建立在环境科学和设计艺术之上的新兴学科,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多个层面,在崇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高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思维能力,最终塑造出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技艺型人才。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早期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近年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生态环境设计等分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以环境为主体,围绕建筑内外空间展开的规划将景园和家居都纳入到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范围。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美术设计理论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第二部分是以建筑、园林、计算机等领域的相关技术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为了让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各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还要从生态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技术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育模式

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门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基于科学技术的创造美感的行为。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是需要灵感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又是理性的技术活动,设计者的技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让环境艺术设计的二向性特征从物质层面发展到了更深入的境界。比如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通过先进的图形处理软件,模拟光影、色彩和结构等设计要素,使得传统的渲染更加高效。杂乱的图纸被数字化的资料代替,技术和艺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扩大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范围。又比如新材料的发现,使得非传统的变形和异化能够应用在结构设计中,这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方式,让人感叹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巨大魅力。针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艺术教育同技术教育并行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只有掌握了前沿科技手段、富有艺术想象力的技艺型人才,才能从设计师队伍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满足我国对于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巨大需求。

三、关于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技术是环境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一环,图形软件操作、材料分析等技术能力是技艺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随着新科技、新结构和新工艺的普及,迫切需要院校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性课程的质量。首先,各高校要明确教学目的,打消学生的疑惑,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学习的自。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突出环境艺术概论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方向、内容以及同就业有关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技术性课程的类别和数量应当得到拓展。室内施工图制作、景观设计表达等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强调这些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之后,学校应组织考核,从不同侧重点出发,检测教学效果,避免出现全而不精的情况,全方位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二)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

艺术思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源泉,只有掌握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提高自身的悟性,总结出更多的设计思路。当前,市场要求设计师能够在艺术的基本规律之上创造出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可见,在技艺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围绕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和引导非常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于多训练,这是因为人的脑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思考而变得敏捷而开阔,从而产生更多奇特的构思和方案。另一方面,在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在设计中贯彻人性化的设计思想,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同时带领学生赏析名家的作品,扩大他们的视野。并根据学习的反馈情况来判断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实行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环节。对此,学校可以引入不同层次的工程项目,以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施工、管理等课程,学生有必要在实地进行学习,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所完成的作品要得到业主的肯定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通过此类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前沿信息。在查找资料和沟通联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益,还避免了纸上谈兵,将技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了实处。

(四)“岗、课、证、赛”四融通

以“技艺”融合为切入点,参照岗位职业能力,依据职业成长规律,教师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同时,应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构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课、证、赛”四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设计重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

结语

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各高校有必要引入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调技术同艺术的融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只有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技术性课程的开展,将基本的艺术规律应用到教学和研究中,才能探索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

作者:曾庆东 熊鑫 单位: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重庆工程学院

注:

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53350

参考资料:

第4篇: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尤其是能够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环境相关的重要内容。而室内的设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和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仅体现在对于目前人们的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要结合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人才的基本素质,才能够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人具有一种回避非人格化事物的倾向,总是希望创造一个使自己满意的环境,一边使他在机体和心理上都能与环境协调一致。而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修养,这就需要在人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够用美的观点和发现美的眼睛来提高环境的艺术设计。这些对于人才的要求具有更高的标准。比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教育的发展,从独具个性的艺术设计出发,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包括新世纪的环境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够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蕴涵着设计者思想的精华,体现了设计者的美学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才的基本素质除了具备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以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才素质与审美相结合,能够创造出独具风格的室内环境,从而体现我国的人文精神。现今社会,人们在追求物品使用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它的欣赏价值,人们都会有意或无意地留意着身边的美的事物。

二、市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审美需要

第一,人们注重实用与审美的相结合。与传统的环境艺术相比,过去注重的是人们对于艺术的使用价值,而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人们艺术的增加,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化,从而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相结合,从而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张力。在室外的艺术景观设计中,景物的设计与环境的设计要相互渗透,尤其是内景和外景,才能够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中国的审美化设计,从而有效的充斥着人们的视觉效应。第二,环境艺术设计更多的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随着民族文化的融合,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逐渐体现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上,尤其是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上更多的是注重色彩的艳丽。中华民族强调自然的生态美,从而使得更多的园林设计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保持生态的完整性。第三,环境艺术设计中增加了更多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观点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尤其是时代元素和与时俱进的观念存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从而能够体现时代的气息。蔽日,在一些新材料上更多的是利用简欧式的设计风格,从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中找到更多的文化。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更多的考虑到差异性在审美中的需要,从而使得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能够具有更高的能力和设计水平。

三、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审美修养

1.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广度

美学的养成要在一个广度的角度,即要有广阔的眼光,而不是局限于自己所学专业的范围之内。否则只能是得自己的美学知识结构并不完整,也没有很好的利用。一个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这类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应在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多下工夫。尤其是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需要在广阔的视野中能够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能够创造出别出心裁的设计,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能够达到不一样的告诉。而这一美学修养的养成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事物,才能够在专业上有所突破。

2.环境艺术设计者要挖掘美学的专业知识

掌握美学的专业知识,并将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这就需要对于美学具有专门的研究,比如涉及到园林设计美学,室内装饰美学等等。这些知识是直接服务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尤其是能够与美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对环境空间中各种类型的形象都应具有敏锐的分析与观察能力,以及好的记忆能力,这也是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

3.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第5篇: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

1.1在专业定位方面过于单一

环境艺术专业是一个学科综合性相对较强的专业,但目前我国国内的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求多求全、专业过窄、缺乏综合性的通病,一般都把该专业要么定位在“室内设计”,要么就定位在“园林设计”这样一种学科比较单一的方向上,虽然专业的名字是“环境艺术设计”,但配备的老师和授课的内容只是局限于某一方向,如就室内装修、装饰等环境美化方面,并没有考虑到整体的构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单一方向定位,极大地限制了设计本身与其他领域的结合.这种局限性的定位大大限制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领域及发展的长久性.

1.2在行业标准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

环境艺术这样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在我国还没有公认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更没对应的系统的理论学科建设.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环境艺术企业的资质等级规范,也没有环境艺术设计师执业资格制度,所以,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还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状态.这种未成熟的状态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对规划师、建筑师所起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全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我国综合型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十分缺乏.该领域人才的匮乏又促使高校高质量教师的缺口无法得到充分的补充,继而影响学生所受的教育水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建立系统、科学、统一的行业标准迫在眉睫.

1.3在教学方式方面不适应社会需求

环境艺术专业其实是一个特别自由和开放的专业,它需要给予学生大量的自由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去亲身体验.但与之相反,我国目前的一些综合性大学,虽然设置了该专业,但在教学模式上非常的死板,教材的设计没有新意,教学工具老套化,教学空间局限化,专业的交流、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度都不够.高校注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忽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使很多该专业的学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这种教育结构使得该学科的理论性多于实用性,学术性多于技能性,造成了学生们所学与社会所需相脱离的局面.另外,就教育手段而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无法调动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获取相应的知识.这也带来了高校通过这种旧式的教育手段教导出的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力、独创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这都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面的社会实践中应用能力的提升.

1.4在教学质量方面有待提高

综合来看,现各高校主要存在整体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教师缺乏专业性、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教学评价取向偏差等现象.从生源角度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中弥漫着过于看重结果、想走捷径的思想,认为只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掌握稿酬的电脑操作技能,就能够满足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就生源的自身素质而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基础知识欠缺、知识面较窄、应用能力较弱.从教师方面来看,因为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师队伍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各大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缺口.

2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的措施

2.1明确专业定位,矫正发展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实用性专业,明确的专业方定位将决定着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作为综合性专业,踏出“室内设计”的局限性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迫切需要做到的.只有打破这个局限性,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充分拓展到建筑学、艺术学、园林学等领域,该专业才能得到更宽广的发展,挖掘出更大的应用性.当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强调课程体系的结构化、科学化、综合性的同时,还要求在某一点上有一定的专精深度.结合各行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不同方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且深化其专业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专业性的显现将会改变该专业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走的更加长久.

2.2制定统一、系统的行业标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应用性,制定出系统、统一的行业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专业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与实际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如此.系统的、科学的行业标准对于该专业来说,如同灯塔一般,完善的行业标准的建立会使得高校在教学方向、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得到更加明确地指引,更加适应社会的潮流,增强该专业的实用性、应用性.

2.3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才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造力的培养必然要求高校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刻板,这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背道而驰.高校应将教学重心由设计结果向设计过程倾斜.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可以发现对设计过程投入更多的关注,更有利于有创造力和个性的学生的培养.将教学重心侧重于设计过程强调的是高校对学生设计产品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引导学生依据设计目的进行各项准备,如背景认知、社会调查、数据收集等等,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设计理念并完成应用性与设计性相结合的设计作品.这个过程不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得到培养,创造力也在无形中得到很大的提升.环境艺术不同于其它的艺术,它有其它艺术不具有的一些特质.环境艺术是随着社会的需要慢慢的演变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系统工程.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环境艺术的重要性,每一个学习环境艺术的人感觉未来的职业前途光明.现在环境艺术的职业者慢慢的从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造福社会,使自己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太注重人的创造力,但是创造力恰恰是环境艺术的核心,因为创造力的提高使得学生更能应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提高自身对社会需求的应用能力,也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

2.4结合社会需求改变教学内容,增强该专业的应用能力

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是造成该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普遍需要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决定于教学质量,决定于教学成果是否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促使高校必须要结合社会的真正需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变,首先要做到课程内容实用化,传统教学把学术理论作为教学重心,而高校现在需要改变的正是这一点.所谓的课程内容实用化就是将教学重心由学术理论替换为学术理论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改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课程开发正日益星升起来,其中以校本文化课程设置最为突出.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题化、教学结构科学化、教学内容综合化.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实践的锻炼.而合理的教学结构和内容使得学生们在知识掌握上,既能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掌握技能性知识,使学生们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其次,高校教学内容的改变要做到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从理论走到实践.在教学安排方面,高校必须要面对应用性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采取设立教学基地、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让学生大量的接触到实际设计、参加到实际设计中.这不但对学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

2.5关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所追求的,希望学生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提高,学校不仅仅让学生提高智商,还要提高学生的情商.在高校的教育中,要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是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足够的实践积累的基础.培养学生内在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一门学科都不能与其他学科完全割裂开来,想要更好的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知识,必然需要从其他领域获取相关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自身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这也需要学生有自己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

3结语

第6篇: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人文尺度;设计道德;人文精神

对于尺度的把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极为重要,这也是人体工程学之所以迅速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原因。不过,人体工程学关注的只是自然尺度。除去自然尺度,设计中涉及的还有人文尺度。如果说自然尺度反映出的是设计中人们的物质诉求,那么人文尺度则反映着人们的精神诉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与完成过程始终与人们的道德、审美、文化等观念紧密相连。要把这些人文因素赋予设计作品,就要求设计师对设计中的人文尺度具有良好的把握能力。

一、何谓人文尺度

要探讨何谓人文尺度,就要知道人文精神的含义。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人的尊严、价值、精神追求等人类精神文化现象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予以肯定。人文尺度产生的过程正是以人文精神作为准绳,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人文尺度是以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作为参考的一种价值考量。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涉及的人文尺度内容

1.道德尺度

具有道德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由于国家、地区、个人经历和社会阶层、时代背景诸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道德判断也会有差异。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使同一国家或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也会摒弃旧道德,形成新道德。因此,道德尺度是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人群社会观念的体现。

2.文化尺度

文化内涵丰富且广泛,它的意义指向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了特定的当代文化产品和历史文化遗存。文化尺度的把握要求我们以特定的文化特征为参考进行思考,尤其要避免文化冲突,同时要提防文化侵略。

3.审美尺度

美的概念最初来自人们对于生活物质资料的美好表达,“羊大为美”正是原始居民对于美的朴素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逐渐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趋向更高级的阶段,即审美意向从物质性转向精神性。另外,美感的产生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两方面。因此,审美尺度的把握要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方面进行考量。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把握人文尺度

1.设计过程和作品中遵守设计道德

设计道德从属于一般的道德观念,但是设计道德也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设计道德的把控取决于设计师本身的素质和修养以及对设计对象的认识。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主要从两方面体现其设计道德:一是设计过程中,二是作品完成后。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为资源、环境和客户着想,这是设计师设计道德的体现。设计过程中要避免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避免声、光、水、气的污染。除了避免浪费,设计师还要注重设计的合理和适用。在设计作品完成后,除了要保证功能完善之外,在造型上也要注意避免违背一般道德,避免在形式上产生负面影响。

2.尊重本国文化,避免文化冲突

设计作品本身也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必然与政治、民俗等上层建筑相互依存。环境艺术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化元素体现某种设计意图,这些设计元素的应用应当避免涉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敏感话题、宗教和民俗禁忌。这就要求设计师了解政治、了解特定客户,从而避免这些方面的冲突。

3.注意设计的教育功能的正面性

设计作品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蕴含一定的价值观念。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其在完成之时就呈现给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们。设计师应使自己的设计作品符合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富含正能量的教育意义。当然,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尺度的把握,除了文章所述以外还有很多内容。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邱景源,江滨.设计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第7篇: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广义设计 多元文化 系统思维 跨界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劳动中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其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经验并随之衍生出带有时代特征的设计形态和方法。

在西方,艺术设计受到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呼吁设计需要集艺术和工艺技巧之大成,颠覆以往的唯美价值观和工业革命带来的低质高量的批量产业化生产。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要素繁多的综合学科,要求设计师在艺术和工艺间寻找解决问题的多元对策。包豪斯的创建者格罗皮乌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理想从本质上推动了西方环境艺术领域的整合和发展,虽然当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在各国已经呈现不同特点的设计语言和习惯,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今日,仍不乏多界面交互产生的设计作品。

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从原本的室内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对人居环境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的整合和细化。中国历来倡导以“和”为本的民族精神,作为一个综合类学科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理应得到稳定的广义的延展。但是,伴随着中国本土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信息的洗礼,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并没有出现整合的交叉的发展趋势,相反,多元文化共存局面刺激了社会分化和专业分层现象的产生,文化变成了专业设计外部的一纸包装。对于复杂的设计环境,设计师没有跨界选择合作,而是将问题进行简单的解构、分工,寻求所谓的“高”“新”设计策略,这种分离式的设计分化理念在多元文化和高科技的外衣下,正在重蹈工业革命覆辙,是对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背离。

二、广义设计学引发的设计反思

中国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震荡。一边是追求定义的完整性,以多方向专业发展为优先目标,力求网罗各种由基础设计衍生出的新生概念;另一边则是强调设计的专业化和高效化,要求设计必须落脚于现实并细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专业的模式”左右着人类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由于我们对整个系统的认识上的反差,导致了领域内部亦充斥着无数相对存在的界面。术业专攻式的专业分化使存在于系统中的各界面独立向心发展,造就了以片面的方式试图去解决复杂问题,使设计再次陷入新危机的尴尬境遇。

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知识断层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许多艺术类专业都在本科低年级时设置了绘画基础课程,但在多半学生日后的专业设计中没有任何此类训练效果的体现。学生普遍认为绘画基础和设计知识没有必然联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仅依照教师讲授的设计程序,将有形的设计要素按科学的组合方式进行布置,对于设计美学的理解不可名状,甚至忽略。再如,对于可持续的环境艺术设计,许多学生表示无从下手,这其实不归于学生的设计能力,而是学生不懂得要在作品中体现设计的可持续性就必然要从多视角进行分析和探究,需从社会到经济,到能源,到生态等方面不断推敲、寻求答案。仅想从单一角度解决问题,无疑是杯水车薪,难成系统。

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至今正经历着严峻的知识分化过程,专业知识的内部循环更新将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独立领域分类。例如,针对室内空间布局和装饰的室内设计,针对城市外部空间布局和风景园林的景观设计、产品展示设计、灯光设计、家居设计、景观小品等,无不自成体系,具有比较完整的、独立的设计系统。广义设计学的适时提出是对当下环境艺术设计现状的审视和再思考。

1.专业知识的比重

建筑师弗兰克·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这一观点清晰地解释了设计领域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学科间交错的结合。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却势必需要从某个专业方向作为切入点,并沿着某些方向才能展开深入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只能按照孤立的内涵的方式发展,因为往往我们面对的不是单一的学术理论,而是来自于生活的复杂而多层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根据问题的实质来划分导致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此基础上确定所需知识的比重并运用相应知识制定对应办法。环境艺术设计是随着使用者的特点和行为变化可以做出调整的发展式设计,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解决功能和美学(主要矛盾)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兼顾使用者其他需求,如视觉习惯、文化品位、经济基础等条件(次要矛盾)。这些涉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有些已经超越了设计师个人能力能够掌控的范围,这些知识就是设计师在掌握主要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补充的辅助知识。设计师应该根据面对问题的性质不断调整所需知识含量的比重,而不是专攻放四海而皆准的“高效”解决方案。

2.引导知识发生

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已形成了某些设计套路,常被理解为高度总结化的专业知识。许多设计师也热衷于专攻某领域知识,试图寻找并推广快捷高效的设计程序,这种理论是与设计发展规律相违背,以不变的模式去解决不断变化的问题势必只会是扬汤止沸。设计师不需以记住某些知识为目的,必要的专业知识是设计工具,设计师真正面对的是如何理解、管理和使用这些知识。此外,解决问题的知识需要多领域交叉运用,知识领域涵盖越丰富,问题解决的程度也会越深入,解决问题引发的相关负效应也会越小。设计师自身或指导者应该揭示或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知识内容和知识的拓展方向,从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3.设计师的角色

设计师的称呼是专业的象征,是对其专业活动的一种肯定和尊重。环境艺术设计师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即用所掌握的知识通过自己的专业认知和技法设计去影响环境。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专业化的称谓,使得许多设计师将自己孤立于社会的其他领域,成为被专业束缚的单视域人士。设计师被赋予专业化称谓是因为他们除上述条件外,还具备知识创造和专业知识整合运用的能力。建筑师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设计师应该根植于社会,以广义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用多元的方法解决问题。当设计师只能作为静止孤立的机器来计算和复制解法时,他也失去了观察生活的视野和改变环境的能力。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将对象作为系统来分析整体、要素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易经》中就提出这种以整体性为基本特征的系统思维方法。随着学科的丰富和发展,系统思维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它有助于学科概念在整体上的把握、信息的优化配置、管理和使用以及学科的系统评估和发展。

系统思维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这种综合学科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也随之扩大。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思维需要立足于学科的整体性观点,站在整体的高度着眼于不同专业,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环境设计,都必须遵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逻辑思维进行发展。每个专业作为子系统,其发展必须由整体系统宏观把握,自身发展也必须兼顾其他相关领域,完成专业间的交叉跨界。此外,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庞大的科学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也需要和其他学科专业保持联系和相互作用,在学科间完成专业的渗透。具体来说,设计不能单从形式、功能、材料或是技术入手、以偏概全地生成设计方案,而是要将设计提出的问题还原到各个领域中去,例如,室内设计除了解决空间布局、装饰风格、施工技术问题,更要反馈于社会环境中,考虑社会意识文化、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其的影响。

此外,随着计算机等媒体科技的日新月异,系统思维也可不必再以抽象的形态形成于设计师的头脑之中,完全可以借助于科技产品的力量将构架好的系统要素以可视形象呈现出来,并随时进行调整和更新。思维的可视性会更有效地辅助设计,便于设计师随时审视设计过程,分析评估和检验设计成果。

四、环境艺术设计的跨界教育实践

设计中的跨界已经从伊始的视觉变化发展到现在的多样化的设计思维。设计在跨界思维的领导下突破了传统的法则,交织在各领域之中,借助不同的媒介产生出让人惊奇愉悦的感受。柯布西耶说,“建筑,这是最高的艺术,它达到了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这才是建筑的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跨界势在必行。环境艺术设计是以人为本,信息、手段多元化的设计领域。设计在面对社会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时必须在领域间找到平衡的法则来引导生活,因此跨界不仅跨越的是知识,而且跨越了以往的思考和生活的方式。对于环境艺术教育而言,跨界思维的培养是设计教育在本质上的创新和要求。传统的单向式教育培养出的设计师已经不能应对当下复杂的设计局面,只在纸上谈兵的设计师也会被高质量的设计之门屏蔽在外。对于跨界人才的培养,钱学森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过“大成智慧学”的概念,要求学者寻求“量智”与“性智”的统一,在“人智”与“机智”中找到统一,“单智”与“群智”的统一,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在西方国家,许多高校的设计专业仍沿袭包豪斯的办学理念,基础教育领域宽泛,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并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校际和国际教育交流。使学生在综合的学习环境里养成立体多层面的思维方式,能够同时兼顾设计的多重效应。但由于受社会阶层变化和诸多因素的影响,西方设计界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和在谈美国建筑教育问题的时候提到,美国的建筑设计界也存在着分裂的危机,许多建筑有着身份的倾向化,认为建筑师更应该是艺术家或是学者,渴望从实践的位置走上艺术和理论的神坛。

我们也面对类似的情况,大多数高校的环境艺术教学将学科专业划分得非常细致,界限清晰。专业间自成体系,没有专业间渗透,更不用说学科领域间的交流。许多专业很难将所教授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工程得到实践,学生也更无法从现实的操作中检验知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此外,与美国不同的是,学生们并不认为艺术家与学者优于建筑师和设计师,而是认为他们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牵连,艺术家与建筑师是两种不同的职业,接受和从事着不同领域的教育,这种专业割裂的看法在业内也是屡见不鲜。

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是一门跨领域的交叉学科,其在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错综复杂,但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多元设计环境给这门学科不断带来挑战和机遇。环境艺术设计无论从设计的本质,还是教育的视角都应该提倡跨界的思维方式,在多角度辨析中寻求平衡,使设计师了解专业和行业的需求,从而在设计中能更好地创新求实。

结语

子曰:“君子不器。”设计也更应该以“不器”的精神广征博引,交织渗透。环境艺术设计期待着束缚专业发展的界限的消退,迎接跨学科间的交流碰撞。学科间的信息交织是当代设计坚实的发展动力,站在系统的、高度整合的视角梳理设计要素间的关系是设计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环境艺术设计方兴未艾,无论是设计界还是教育界,都应该认真审视当下的设计境遇,反思并突破设计阻力,将设计进一步推进生活。

参考文献:

[1]董雅,赵伟.以敞开的视界设计——论广义设计学的必要性与实在性[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朱逍荣.从文化视角探析艺术设计教育问题[J].艺术与设计,2006.

[3]王飞,丁俊峰.交叉视角——欧美著名建筑与城市院校动态访谈精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第8篇: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

我院引入项目教学法的时间也不长。具体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安排和规划该专业的项目,同时对现有师资进行了大量的授课培训和辅导,通过课程-项目-任务-评审等过程,对该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目前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反馈情况看,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教学组织形式多样。项目教学的组织不同于一般教学法的课堂组织。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本身要求其组织形式必须是生动的、多元的。项目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往往以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核心。项目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力应用,直接丰富了该专业教学的组织形式。

(二)学生学习热性高涨。我们常说最好的老师是兴趣。通过项目教学法,通过一个个项目,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回归。项目教学法赋予了学生表现才能、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教师的执教能力变强。再好的教育方法,也需要老师来引导和实施。师资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教学法”推行的关键。项目教学法对教师在课堂把控、课堂组织、知识讲解、项目解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推出的教师下企业锻炼和年轻教师下企业挂职以及教师企业工作站等方式对提高教师项目构建能力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合适的项目。项目是否适合,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合适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是否具有价值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教师必须深入到行业企业。通过对行业企业各岗位职能要求的认知和熟悉程度,根据工作过程化的理念,对项目进行合理的构建和安排。只有被行业应用的项目内容,才具有教学的价值。

(二)构建新颖的师生课堂关系。项目教学法对师生课堂关系提出新的要求。项目教学法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提高项目处理的能力。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教师是负责引导学生、负责解答学生的困惑。并且更多的时候是让学生带着项目,带着问题,来思考和实践。

第9篇: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学情 工作室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阶段性成果(:JG2012020852)

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内涵

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以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它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基本学情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在全国共有1000多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不断扩招的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滑坡现象也逐渐凸显,学生的整体素质令人堪忧。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发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以下几种基本学情:

(一)生源组成复杂,生源家庭生活条件普遍不高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大部分院校中都被划为艺术类,因此招收学生的种类由文理科生增加了艺术生和三校生(高等职业高中升学)。个别院校还设有自主招生,使生源组成很是复杂。大部分学生来自中农村,这些学生的父母相当一部分是自由职业者或农民,没有稳定收入甚至在外地打工。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是中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文化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综合素质普遍偏差

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理解和分析能力相对较差。在中学阶段,有些同学就被老师贴上了“差生”标签。这些学生在心理上较为自卑,对老师的严格要有就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因为学习习惯一直未养成,所以就“破罐子破摔”。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学画时的行为习惯(吸烟、不守纪律等)不规范与学习习惯在无约束的这段时间里,渐渐淡忘,为高职教育提高了难度。

(三)学习兴趣不高,动机不明;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学海无涯苦作舟”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由于兴趣不高,所以不会主动学习,渐渐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不确定性。究其原因,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步入到大学后,专业课程从深度到广度上都有较大的扩展,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上都准备不足,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的问题就日益突出。这一时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尚未完全形成,再加上周围的学习氛围不够,班风不好,学生很容易随波逐流,看到身边有同学不上课、不学习就跟风,形成不良的学习气氛,造成恶性循环。

上述只对学生的学情加以分析,并不是说学生都不是好学生,反而学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逻辑起点与研究价值。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情具体问题

(一)系统有效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高职院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载体,课程特色决定了人才培养特色[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大一第一学期主要开设专业认知教育课程与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认知教育主要包括课程认知、材料认知、设备认知等。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主要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做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活动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约束今后在企业中的行为,确立“职业人”在心目的目标。这些活动结束后逐步进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系统有效的解决了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综合素质普遍偏差的问题。

(二)模拟企业真实环境,进行工作室建设

1、工作室提供仿真工作环境。想成为一名“职业人”就要在模拟企业真实环境下,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就是在完成今后企业中的真实工作,知道今天学习的目的与成果是什么以及掌握此项技能的知识与方法。

2、工作室内的教学内容。工作室内的教学设计内容都围绕真实工作项目开展,全部真实项目都由校企合作企业提供,通过真题再做、真题真做的方式,让学生间接、直接的接触职场。培养学生的工作计划能力、分析能力、时间控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3、工作室的师资力量配备。工作室内所有项目均为真实项目,因此对师资力量要求也比较高,原则上选用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校内专任“双师素质”教师或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人员承担项目式课程,确保课程与企业要求完美对接。

4、工作室内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制定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程度、工作态度、合作精神、沟通交流的能力、项目发表情况等方面,通过自评、互评、教师与企业评的方法,达到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可其他团队的效果。

5、工作室内的教学成果。从项目导向式教学特点来看,学习成果主要体现在知识成果(专业的基础知识等)、技术成果(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态度成果(工作主动性、协作意识、自我认知和待人接物态度等)。

与以往课堂讲授方法不同的是,在工作室完成的项目导向式教学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团队合作、小组学习和工作过程的执行、体验。从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并反思工作过程的过失、疏漏、曲折、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个人和团队的整体能力[2]。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校正错误、最后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有效解决了学习兴趣不高,动机不明;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问题。

(三)打破传统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工作室内的教学活动目标明确,学生分小组为解决问题、完成工作而组织开展的小组合作,工作过程注重沟通、协调等环节。通过小组互动学习,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1、破冰活动,组成团队并选组长。通过破冰活动,打破学生分组时的僵局。利用活动自由打散学生,形成4人一组团队并选组长。培养学生工作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教师下达任务书,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并确定方案。教师在这里不再是教师的角色,可以是转变为主持人、导演或者是项目经理。通过组内、组间学生互动、交流互相刺激学习。

3、全体学生参与项目,小组有分工共同实施并完成任务,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多种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项目完成后要有对自己团队及其他团队的客观评价,通过发表各自团队的作品,最终由老师和企业人员共同评定出最终成绩。在完成任务期间所有的任务都将作为考核的部分,包括知识、态度、能力多方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确实践行出一些经验,但在势在必行的教育教学改革面前,还要继续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注重职业人的培养,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业务重新提升,实现课程改革质的飞跃,全面解决学情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建荣.论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