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故事范文

小学教育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故事

第1篇:小学教育故事范文

一、小学生英语课堂引入故事教学的意义

小学英语教学教育,顾名思义,针对的是小学生的英语教学,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有较大的好奇心、比较活泼、比较顽皮,而且他们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所留意的时间比较少,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因此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困难,很难接受英语教育。

不仅有小学生自身的原因,还包括我们所处的环境,严重缺乏语言环境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因此,创造有趣的语言环境对于英语课堂来说必不可少,这样做不但能够激发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让课堂变得简单而生动有趣,建议让故事走进英语课堂。

二、小学生英语课堂引进故事教育的原因

兴趣对于英语学习至关重要,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而且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学生的兴趣有了,那么动力也就来了,动力一来,注意力便会高度集中,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便会影响整个学习环境,当学习环境建立,学生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及观察能力等都会取得很好成效,从而快乐学英语。

故事是有趣的语言素材。学习英语最好的办法是采用有意义、有语境的语言素材,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有效地理解其中语言意义,而且能够让学生知道该语言所能运用的具体情况。就好比说,若让小学生单单记忆一个单词或者记忆一句话,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只会死记硬背,采用这样的做法不仅事倍功半,而且枯燥乏味。然而,故事教育能够让这个单词、这句话融合在整个故事当中,小学生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记忆其中单词语句,记得会更加牢靠,所以说故事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单词语句的含义。

故事是小孩子感兴趣的学习材料。有情节便会有吸引力,小学英语教材中出现了很多故事,其中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适合小学生理解,不仅小孩子对有情节的故事感兴趣,大人同样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因此故事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将快乐带给课堂,这样通过故事教育,就能够大大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故事是多样的语言素材,喜欢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可以让孩子们置身于故事的世界里,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学习、成长,让无数枯燥的单词语句在悄无声息中让孩子们记住,这便是故事教育的一大重要特色,不但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而且大大提高学习英语的水平。这样通过学习故事、表演故事,能够有更多语言输入。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在小学阶段,建议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故事教学。但是其中也需要注意两点:孩子毕竟是孩子,与大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孩子们的思维比较简单,理解能力也有限,因此我们在给孩子建立故事教育的同时,要考虑故事的难易程度,编写的故事可以不是非常完整的语言,可以就是几个人的活动、对话,只要能够营造出一种氛围便是可以的。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对于学生讲故事、读故事和表演故事的要求应该是灵活把握的,这个讲故事不是说老师把故事完完整整地给学生讲,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根据图片的提示,根据提供的音像材料理解故事,或者说是描述故事,这也叫讲故事。

三、小学生英语课堂引进故事教育的措施

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则势必会降低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教育所带来的快乐可以弥补这一缺点。故事教育就是所谓快乐教学正是基于“快乐”的理念,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使全体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的教学,对提高低年级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起到重要作用。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我们要让低年级学生快乐地学习英语,让独特的英语教育具体落实到语言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低年级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通过故事教育让他们形成起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只要让他们学会学习英语的方法,让他们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方式便是成功,努力营造平等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故事教育完全融入小学教育课堂,便是实施故事教育的关键一步,如果能让孩子们接受,能够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便是一种好的教育,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堂教育,这是故事教育迈出的关键一步。

学生学习英语离不开自己的体验、感悟和内化。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基础与动力。因此故事教育能不能真正实行,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成功,老师也必须引领他们走进故事,给他们鼓励,让他们知道通过故事教育他们水平提高了,那么他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第2篇:小学教育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新思路

1 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首古诗教学时,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2 巧用媒体,情景结合,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3 淡化诗意,晶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4 启发想象,升华主题,感悟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进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5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第3篇:小学教育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041-01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我们聚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发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方法枯燥,课堂缺失美感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程式化,使原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许多教师翻译成一叠索然无味的小菜,而且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课堂上当然就缺乏美感,缺少“情”的涌动。

2.学诗途径单一,体验缺少灵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仅局限于课堂。老师也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不想或者极少推荐积累其他古诗。

3.关注角度偏移,学诗丧失兴趣

自从新课标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但是在理解上有偏颇,不少教师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只知填鸭灌输,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而言。

二、培养策略探讨

1.以情怡情,传递诗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首先在备课要牢记一个要点:要使自己在教学中用古诗词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作品语言简练,韵律优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诗贵言志”,他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

2.美学古诗,增强诗情

诗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具大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1)吟诗。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2)唱诗。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3)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像画面之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做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4)画诗。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

三、开发诗园,滋养诗情

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

1.拓展阅读。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晓》,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样进行拓展阅读,就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2.巧用趣用。熟读、理解、积累的诗句,别让它们总关在学生的脑海里,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踏青时,吟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游西湖时,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诗自然地走进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如此,在自然地运用中享受到了“诗趣无穷”。

第4篇:小学教育故事范文

一、故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1)故事教学适合小学年龄阶段和他们心理特征,尤其是书中的所涉及到连环画,学生们喜闻乐见,为了读懂内容,孩子会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学,读懂了就有满足感,并有爱好进一步提高理解故事的能力。

(2)故事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利于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有利于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背景,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特定环境中的交际能力。

(3)故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演模拟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故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整体感知故事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播放课件、录音或口述等方式把整个故事呈现给学生,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表演或是仅仅播放课件,应该利用自己的眼神、动作、手势、声调的变化等尽可能地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让他们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以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准备。

(二)讲解故事阶段。

(1)运用提问的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提问的内容可以是关于主人公的名字、数量,外貌特征,也可以是关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还可以是具体的某句话。

(2)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在引出故事角色后,可以请学生来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声音、动作、表情等。

(3)预测故事下一步发展。有的故事可以设计得比较有悬念,情节中人物的出现有先后,事件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将故事教学贯穿于整堂课。

(4)猜测词义或句意。在讲解故事时,为了随时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故事的内容,可以请学生来猜测词义或句意,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这种互动,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故事之中。

(三)复述故事阶段。

学生在初学英语阶段复述故事通常需要老师的帮助。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头饰或者课件等帮助学生进行复述。

(四)表演故事阶段。

表演故事是对故事内容进一步的理解,也是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过程。小学生天性喜爱故事,也喜爱表演,教师要大胆地把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角色表演。

三、运用故事进行教学,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并不是所有小学英语教师都可以轻松自如,恰到好处地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小学英语教师还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扩充知识的储备量。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有了这“一桶水”,教师才能真正地运用好,选好故事,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努力用好自己的“第二语言”。

这里所指的“第二语言”,就是指肢体语言。就是通过各种丰富的体态语言,学生才能在看、听和感觉和基础上大致理解这个故事。

第5篇:小学教育故事范文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我们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

第6篇:小学教育故事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背景;意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一、了解背景,体会诗境

不管是分析古诗词还是分析现代文学作品,要想真正领会到期独具一格的文化意蕴,就必须要考虑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背景,如果忽视了对应的时代背景,大多情况下,虽然是名著,也可能失去了在闻名于整个文学界的资本。例如,在讲解鲁迅的作品时,如果我们没有与他当时所处的年代紧密联系,没有彻底地理解到当时中国国民思想的封建与愚昧,就很难真正理解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更不用说去欣赏到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古诗词时,首先就应该简要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并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分析,让学生能够走进诗人、了解诗人。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整首诗词的背景理解透彻,进而能够感受到古诗的内容、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古诗,能够切身体验到古诗词所想要表达的美妙意境。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是诗人杜甫在当时延续7年多的唐朝“安史之乱”彻底平息时,正携妻子流落在四川锌州,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情况下写的。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难以立即体会出来,此时教师就指导学生亲自去查找、搜集与杜甫和安史之乱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较好了解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以背引入,重视积累,创设情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教学当以背诵为主,而不主张对于古诗内容及意境做过分深入的分析与分割。不但课程标准主张如此,教育专家梁衡也主张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他谈到:“我们儿时应当多往自己的脑袋瓜里塞一定的古诗文背诵,即使是不理解也要死记硬背,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积累材料阶段,有了这样丰厚的积累,在以后的日子里,当接触或者运用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就能够对这些古诗词内容恍然大悟、融会贯通。”同时,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教学环节,笔者坚决反对甩给学生一句话:“背吧,然后来找老师检查。”此教学环节就存在较大的错误。

但同时,笔者也坚决反对一些教师给学生征订一些类似于《课文全解》《零失误》《字词句段篇》等一系列的教辅资料,笔者以为,这些教辅资料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分析过于直白,过于精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诗的整体之美,也不利于从小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古诗之美的能力。笔者主张,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多渠道、多途径地再现一个诗词内容情境,让学生对古诗内容有一个大概的整体把握。而对于诗词细节内容的把握,笔者主张,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发现,因为古诗之美的外延无限,我们应当非常尊重学生从古诗中所悟的个体解读。

三、“演”出诗句内容,再现诗句,感悟诗句情感

实施新课改以来,很多学校与教师都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古诗文本的解读以及主题思想的把握一般在小组学习的教学环节就能够解决。而在此基础之上,笔者主张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应当在小组合作理解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己排演,把古诗的一个句子或者整体做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这就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氛围非常的活跃,会加深学生对古诗内涵的认知,而且还契合了当前的教改潮流,非常吻合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可谓一举多得。在讲授《寻隐者不遇》和《游园不值》这两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就放手让学生演一演,结果学生们的创造力令人咋舌,他们不但对于古诗文本的理解准确无误,而且还根据古诗内容发生的前因后果,当时的时间与空间特点,加入了一定量的创新内容,全班同学都沉浸在无比欢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的过程中,第二小组的学生对于古时的道士、童子的神情、衣着、动作举止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他们的表演还真正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可见学生对于古诗内涵的把握是多么的深刻。很多情况下,教师往往放不开手是因为怕学生做不好,白白浪费一节课的时间,其实真正放开手去,你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

四、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尤为重要,这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并树立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与问题分析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进行古诗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本质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娟.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之我见[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03:30.

第7篇:小学教育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策略

一、站在古诗背景角度体会诗境

从古至今,无论是欣赏古代诗词的创作意境,还是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都离不开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分析。假设在鉴赏诗词艺术内涵和表现手法时,脱离了创作背景,就难以站在客观角度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即使是名著,脱离了时代背景,便难以在众多作品中凸显它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比如鲁迅的文章,在没有全面系统地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生活背景前提下,读者定会难以发现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之美。如果站在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文章内容,定会从文章内容中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从作品过渡到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情感,从而走进作者内心的真实世界。因此,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古诗时,应站在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角度,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才能够融入到古诗的奇妙意境中,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古诗的创作内涵。

比如在讲解鄂教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应该站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角度分析内容。诗人杜甫在当时历经7年多的唐朝“安史之乱”平息之后,开始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当与妻子流落到四川锌州时,正听闻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在此背景下创作了该首诗。如果一味地引导学生熟读诗的内容,学生难以明白诗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情感。这时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积极注主动的态度自主查阅杜甫的生平事迹、安之之乱发生的背景、安史之乱发生的过程等。在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诗的创作背景之后,再分析诗的内容,从内容中挖掘作者的思想情感,实现增强学生爱国情感的目的。

二、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应以背诵诗词为主,对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不需要做出过多的探讨与分割。教育家梁衡也主张背诵书本内容是学生的首要功课。并着重谈论小学生应该在脑海里存储大量的诗词内容,这样在写作时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就算不理解诗词的内容和内涵,只要能够熟记并将其背诵出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当接触到类似的情况时,就可以对诗词内容恍然大悟。因此,在该教W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背诵方面,从而忽略了诗词内容的深入剖析和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对诗词学习提不起任何兴趣,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心理特征,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比如在讲解鄂教版《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应先让学生熟读内容,再带领学生赏析诗句。在鉴赏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望庐山瀑布》的视频和《望庐山瀑布》歌曲,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内容和倾听歌曲过程中,将自身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主动感受古诗的意境,实现提高学生思维想象力和加深文章理解的教学目的。

三、寓教于乐

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结合新课改标准和教学内容制定了小组合作教学策略,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古诗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让学生结合古诗文自主编排一个情景话剧或者舞台剧。这样使学生在自主排演过程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古诗文的学习兴趣,逐步实现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在讲解鄂教版《寻隐者不遇》和《游园不值》这两首诗时,教师应该采用寓教于乐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合适的组数,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内容自主创作情景剧,并将其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能够使学生从空间上、时间上把握古诗的内涵。例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第三小组的学生对诗文的内容和情节把握较为恰当,无论是童子的神情还是道士的动作举止,都模仿得惟秒惟俏,并把人物演活了。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说教模式,结合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思维想象力,才能够站在创作者角度理解诗文内涵,并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古诗的乐趣。

第8篇:小学教育故事范文

2、发生人员伤亡时,当事人应向卫生保健室或向事故现场就近的医院和120、122报告,请求支援。

3、在交警队、医院等急救人员尚未到场的情况下,当事人应本着救人要紧的原则,紧急实施对伤员的急救,直到急救人员送往医院。

4、发生后,当事人应及时疏散现场围观人员,协助交警维持现场秩序,保留现场,提供交警需要的证据。

5、总务处接到电话后,应立即赶赴现场,配合交警进行事故处理、事故原因调查。

6、教导处或班主任立即与家属或家长取得联系,到达事故地点或医院。

7、学校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交通安全教育,每月一次安全工作会议。

第9篇:小学教育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渗透教育 人文素养

人文主义精神和素养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一些人文培养重视度不足,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做好相应的人文教育工作,更好的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求。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它富有哲理而且语言生动,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其中,提高小学生的修养,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1.小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可以提升人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磨练人的意志,因此具有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古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内含的人文主义精神非常丰富,作为小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要充分利用,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帮助。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但是又有许多的未知,如果教师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通过古诗词的人文教育,能够更好的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最终达到小学人文教育的目标。

2.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人文教育渗透方法

2.1背景介绍实现人文教育

古诗词的创作都有着自身的背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加强对背景的介绍,通过这样的介绍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人文精神认识,感受当时诗人创作的情感。在古诗词创作背景的介绍中,往往能够将学生引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让他们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每一首诗歌中都饱含了诗人对社会以及对生活的看法,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介绍中能够学习到诗人的人文情怀,体会社会的本质,从而更好的认识社会,用更加乐观豁达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比如在学习《相见欢》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诗人李煜的介绍以及他所创作该诗歌时的背景,感受到亡国的无奈与悲痛,以及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又比如在讲解《石壕吏》时,可以以唐末的“安史之乱”为背景进行介绍,在诗歌中找到民不聊生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到杜甫“忧民之所忧”的情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心系民生疾苦的爱国主义精神。

2.2体会诗句增强学生文化情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创作技巧,同时也要感受到诗词中的文化情感,这样才能够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帮助。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文化情感培养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加大对词语的讲解,让学生对整首诗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情感上认识到诗人的创作意图,从而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比如教师在讲解《早春》时,其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仅蕴含哲理,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写作技巧。该诗句利用倒装将早春时小草刚刚萌发的样子写的惟妙惟肖,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语言魅力。又比如在学习“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诗句时中的“敲”“绿”这两个词,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词的美妙之处,也可以更深入的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讲解时,可以加强对学生诗句理解,从中体会到诗句的文化情感,最终实现人文渗透教学目标。

2.3荃赏中提升学生人文情怀

古诗词不仅需要讲解,还需要进行鉴赏,这样才能够增强古诗词的文化魅力,让小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为他们今后的人文培养提供帮助。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它的情感表达和事物的描述跳跃性比较大,如果学生不能够科学鉴赏,将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鉴赏的引导,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他们的人文情怀。比如教师在讲解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可以通过“空山”“雨”“松”“清泉”等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惬意情怀,然后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帮助。只有将古诗词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发现诗词之美,感受诗人的人文关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4阅读中增强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不同的诗歌中去感受不同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对这些诗歌的人文认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诗歌富有一种韵律美和节奏美,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找到一种节奏,而且朗朗上口。利用这样的特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情景,或惬意、或伤感、或宁静、或欢快。也正是在这样的体会中,学生能够逐渐学习到更多的人文知识,树立正确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