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健词】森林;病虫害防治;主要因素;主要措施;建议
温州现有的森林面积67.7万公顷,共有国家、省、市级森林公园26个,省级林业观光园区11个,加上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规划总面积达590平方公里。苍南县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森防战线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完善,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大大提高,预防和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1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1.1 就整体而言,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视不够,防治意识不强。
有的地方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保护生态安全、物种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病虫害防治工作,没有真正把森林病虫害防治纳入营造林全过程,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艰巨性认识稍显不足,存在“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的思想,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1.2 基础设施滞后,基础工作还有待完善。
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不健全,防治设备陈旧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应急防治设施建设不完善,防治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因缺乏防治技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效率不高。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先进适用的防治技术跟不上。
1.3 病虫害防治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
现行基层服务体系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相关资源普遍短缺。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工作责任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急需补充,对于有害生物引起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2 主要对策措施
2.1 加强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从减轻危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可以大大降低损失。
2.2 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体系。
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网络体系。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2.3 加强测报,科学防治。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监测,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县、乡(镇)必须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要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仿生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性农药、矿物性农药,加大生物防治推广普及力度。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采用良种壮苗,坚持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需要。
2.4 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防治工作科技能力。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战略、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等研究,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天敌繁育、病虫害评估、无公害防治等技术难题。
2.5 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
要建立外来森林病虫害风险评估体系。森林病虫害检疫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严格执行《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要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逐步建立和健全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处置果断的应急机制,有效地处置突发森林病虫害事件。
3 建议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明确森防工作的重要性。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进林业六大工程的有生力量, 是国家生态安全的保卫力量。森防工作发展的快慢, 直接关系到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系到林区经济的发展,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 森防工作的发展首先要坚持“三生态”的指导思想和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 转变传统防治观念, 树立森林健康的新理念。其次要积极采用各种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大发生。
3.2 加快监测、检疫和防治队伍的建设。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应进一步完善各级病防组织机构, 建成监测预警体系, 实现有效监测, 早期预警和准确预报的目标。由于林区地形复杂, 面积辽阔, 预知某种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就要在病虫害发生前, 运用科学方法查清本林区病虫害发展动态, 结合其它有关因素, 推断出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 将结果及时向各级病防部门汇报。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要对引种加强管理, 严格隔离试种区, 加大检疫和除治力度。对新传入的有害生物, 要及时查清疫情, 划定疫区, 严密封锁, 尽快除治。
3.3 加大防治资金的投入,探索多元化的防治体制。
病防工作由于资金不足, 防治体制单一, 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推广难以开展。病防资金的投入要继续坚持“谁经营、谁防治” 的防治责任制度, 对于国家投入的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积极探索建立防治资金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本着“谁受益、谁投资” 的原则, 对于个人、集体承包的林地和商品林流转林地, 要在病防部门的指导下经营者投资进行防治。新形势下病防工作要与时俱进, 病防部门要转变职能, 强化管理, 防治行为应该逐步面向市场,可由不同经济成分的组织或个人来承担, 开展社会化防治。
3.4 要把防治工作逐步纳入法治化防治的轨道。
森林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依法防治, 要充分运用森防法律法规, 严格执法, 坚持依法防治。要加强从业人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执法监督, 坚持依法行政, 规范执法行为。要加强病防法制法规宣传教育, 普及病防法律法规知识,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森防法律法规意识和执行防治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5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 提高森林抗病虫害防治能力。
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首先要通过科学经营, 提高森林本身对病虫害的自控能力, 其次要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 要搞好防治器械的更新换代, 要利用生物药剂进行防治, 加快天敌繁育场建设等措施来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充分调动病防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防治队伍的培训, 新技术的普及工作, 提高防治队伍的整体水平。这样就能彻底改变目前森林所处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就能培育出多功能、多目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健康森林。
关键词:公行道柳树;栽植;要点;探析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柳树,乔木,高达10米,或呈灌木状,树皮灰绿色。幼枝被柔毛或无毛,芽卵状长圆形,紧贴小枝。叶条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0.3~4厘米,下面密被绢毛,全缘或微波状,少具齿,叶柄长0.5~1.2厘米,托叶窄披针形,雄花序长1~3厘米,花丝无毛,苞片长圆状卵形或宽圆形;雌花序长3~4厘米;子房无柄,密被丝毛,花期4~5月,果期6月。柳树以其易成活、好管理、生长快、绿期长等优点而广泛的被种植。但因病虫害,特别是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桑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危害,使其寿命和观赏性急剧下降。为解决馒头柳路段虫害防治和改造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 防治
1.1 虫情监测
虫情监测分虫情普查和固定监测,以地面监测为主。
1.1.1 虫情普查
普查每年2次,春季越冬虫开始活动(约4~5月份)和秋季落叶后越冬前(约10~11月份)进行,以秋季普查为主。普查范围包括发生区和与发生区相毗邻的未发生区,根据路网,按路线进行全面踏查,查清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为虫害防治提供一手资料。
1.1.2 固定监测
发生区内重点治理区以道班管辖区为界设一固定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设置3~5段固定标准地段,配备专人定期监测。
1.1.3 成立联防组织,进行联合防治
由于公路的特殊性,使公路绿化以线为主,因此虫害防治只靠公路部门单线单段防治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它需要周边林地共同防治,为此我们应与林业部门以及沿线的商家居民成立联防组织,进行共同测报、联合防治。
1.2 治理对策
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将天牛发生区按路线中各路段天牛发生危害情况划分为3种类型,分类施策,分段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原则,确定治理措施。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降低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进而逐步压缩发生面积和范围。
1.2.1 发生面广、分布普遍路段指常发生段,一般为集中连片危害。此类发生路段包括感虫多年的重度危害路段、轻度危害路段及轻重发生与无虫危害交错路段。治理时要从发生区开始治理,逐步向内压缩。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行综合治理,做到治理一段,巩固一段。对虫口密度大、树龄大已无挽救价值的林木以更新改造为主,个别辅以药剂防治,虫害木清理后及时补植抗性免疫树种,将公路林改造成结构合理的混交林。对虫口密度较低的路段以药剂防治为主,清理虫害木和人工物理措施为辅。中心发生路段采用药剂防治压低虫口密度。
1.2.2 新传入或零星发生地区
此类地段发生面很小,包括较小范围的孤立发生路段。此类路段以拔点除源、治点保面为主。进行皆伐或强度卫生伐,发现一株除治一株,消灭虫源,以后作为重点监控区。
1.2.3 监控区
指以前有零星发生但经治理目前没有发生的地段。特别是与天牛发生区毗邻地段作为重点监控区。此类地段以监测为主,通过强化监测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1.3 防治措施的确定
1.3.1 化学药剂防治
危害较轻的采取药剂防治。
(1)集中连段危害的林木,视具体情况可采用地面常量或超低量喷洒绿色威雷150~250倍液、40%氧化乐果乳剂300~500倍液杀灭光肩星、黄斑星天牛成虫。主要部位为树干和大侧枝,以微湿为宜。约在天牛成虫羽化始盛期前(约7月初左右)进行,其持效期可达40d左右。树木高大喷干效果不好的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其他办法。
(2)喷雾防治困难的林木,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前1周左右(约7月初),可采用树干打孔注射40%氧化乐果原液、20%康福多等药剂防治成虫。方法是:在树干离地面30cm处,沿主干各方位均匀打深达木质部的下斜孔,用药量一般0.3~0.9ml/cm。
1.3.2 生物防治
在条件适合路段或发现有啄木鸟栖息的路段,采取人工挂鸟巢、设饵木或其他措施保护和招引啄木鸟,创造适合啄木鸟生存栖息的环境。
1.3.3 个别地段可采用其它辅措施如人工捕捉天牛成虫、人工锤击或刮砸虫卵或插毒签等。
2 营林措施
2.1 清理虫害木危害严重无防治价值的衰弱木及时清理,减少虫源。
2.1.1 清理程序
①由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对需要清理的虫害木进行标定,在冬季或早春统一伐除。②砍伐的虫害木,去掉枝梢后集中进行灭虫处理。③灭虫处理后的虫害木经检查虫死亡率达100%。
2.1.2 虫害木处理方法虫害木处理一定要在成虫羽化前进行。
(1)熏蒸处理。选择较平坦地段,将砍伐下来的虫害木集中堆放,在天牛成虫未羽化前进行熏蒸。覆膜或利用当地现有条件进行熏蒸。至天牛死亡率达100%。如经检查,未达到要求,则再次投药熏蒸,直至合格为止。
(2)加工处理。将虫害木送到木材加工厂,粉碎或切成薄片制成胶合板、纸浆等。也可将加工器械运到林地,当场处理,减少虫害木运输引起传播的可能性。
(3)焚烧。无利用价值的虫害木(包括枝桠)或无以上处理条件的集中烧毁。
2.2 截干更新
在水分条件较好的路段,对天牛集中于树干中上部为害的中幼龄路段,冬春季(11~3月)将干部1.3~1.5m处以上截去,利用萌芽更新很快恢复冠形,保护其防护作用不受影响。
2.3 采用不同树种分段栽植,实施生物隔离
(1)虫害发生严重地段新规划造林时,要规划营造多树种搭配的混交林,采用不同树种分段栽植,实施生物隔离。树种配置以免疫、抗性树种和一定比例的诱饵树种相结合。其中,抗性树种即目标树种或主栽树种,一般是当地适生的树种(如冀廊杨、毛白杨等)。免疫树种即天牛基本不危害的树种(如臭椿、白蜡、合欢、槐树类及针叶树等)。诱饵树种为天牛喜食的树(如槭树类等)。根据树种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提倡尽量选用乡土树种。
(2)部分虫害木清理后进行填空补缺,栽植一些抗性免疫树种,使林分逐步改造成结构合理的混交林。
2.4 伐根嫁接毛白杨等抗性树种
伐根嫁接毛白杨是路树更新改造的措施之一,较适合于虫害木清理后恢复绿化困难地段。要注意避免出现
毛白杨等树种纯林路段。操作方法是:虫害木伐除后,在风沙干旱地区伐桩要及时培土,以保持水分。在11月或3月下旬,剪下穗条,在潮湿沙土中或用其它方法低温保存。于树液流动初发芽时进行嫁接。按树龄大小每株嫁接2~5个毛白杨接穗,在接口处和接穗顶部抹泥,蒙上塑料,最后覆土。
2.5 外配树种
在柳树还能维持2a以上路段的边坡,种植冀廊杨、毛白杨、速生杨、合欢、千头椿等混交树种, 2a后待外配树种成绿荫后,将绿化台上的馒头柳一次性砍伐,改造成以花灌木、长绿树为主的栽植形势。这样即对柳树路段进行了改造,又符合省厅对公路绿化“外乔中灌内花草”的绿化模式。
3 今后植树建议
3.1 分树种段落栽植,杜绝同一树种长距离栽植。
3.2 近几年内在原栽植柳树地段不再栽植柳树类树种。
3.3 在栽植柳树路段,按虫害危害轻重,分步进行更新。
4 结束语
近几年由于气候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公路绿化树木病虫害发生越来越严重,虽然公路绿化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下了很大力量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公路其特殊的路网分布,线长网大,使树木病虫防治非常困难,特别是柳树天牛的危害,使柳树的寿命和观赏性下降,影响了公路的整体形象,为此针对公路栽植柳树路段的病虫害防治和改造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 房莉.杨树连栽对林木生长极其土壤肥力的影响[D]. 南京林业大学,2007.
关键词:甘肃;森林病虫害;防治
1我国甘肃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
1.1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日益增大
甘肃省是我国进行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省市,为了响应我国植树造林的号召,甘肃省相关部门及机构不断增加其人工造林的面积,在日益频繁的人工造林中单一树种所形成的森林面积迅速扩大,以致在根本上增加甘肃各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据可靠的调查数据显示,甘肃省近年来气候发生较大变化,冬季偏暖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逐步扩大,同时连年的干旱进一步导致害虫在越冬过程中的死亡率大幅降低,在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关的人力、技术、财力都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1]。
1.2森林成灾病虫的种类繁多
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以来我国森林成灾病虫的种类呈倍数式增长,森林成灾病虫种类的繁多,给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严重阻碍,防治工作成效较低也给我国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森林成灾病虫大都是从外地传入到甘肃各地区,由于我国缺乏对病虫种类的记录,甘肃省林业局无法全面了解外来病虫,进而不能对其采用行之有效的针对性防治措施,与此同时原来的森林病虫没有得到较为有效的防治,两者共同作用,致使森林病虫灾害日益严重,对森林资源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1.3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逐步增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有美国的白蛾、油松叶小卷蛾及苹果绵蚜等,具有较大危险性的虫害入侵我国,甘肃是主要受害地区,由于甘肃省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足够重视,及时对相关虫害采取了有效的治理措施,保护了甘肃省的森林资源,但此种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仍不容忽视。甘肃省是检疫国际性害虫松材线虫病的适生区,该种害虫可随时侵入该省,一旦发生松材线虫侵入的情况,在短期内就可毁灭甘肃地区大面积的油松林,对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极其不利。
1.4森林病虫害顽固难治
在甘肃地区存在最多的就是松毛虫、青杨天牛、天幕毛虫等病虫害,此种病虫害的表现较为顽固,并且具有暴发成灾的主要特点,其中有的虫害几乎每年都会呈现局域性的爆发。森林病虫害在发生初期不易被察觉,甘肃省林业及相关部门若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测,等到有虫害外部表现的时候往往已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被动防治的局面[2]。
2甘肃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关问题的对策
2.1提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甘肃省从事森林防治工作的相关人员应树立正确的虫害防治意识,并积极指导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甘肃省林业局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单位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树立工作人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工作人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正确认识,充分发挥虫害防治工作的社会效能,全面实现我国区域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可直接损害我国森林资源,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甘肃省林业局,在新时代实现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有效减少森林病虫害对甘肃各地区经济上的损失。
2.2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的精确度
病虫害的预测是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与前提,甘肃省各地区务必应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的精确度,进而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爆发。森林病虫害检测范围应覆盖甘肃省各辖区内所有森林,建立以国家监控为指导、以省市检测为中心的森林病虫害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森林病虫害检测的可靠性。监测人员应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突查有效结合,最大程度将森林病虫害控制在可整体控制的范围内,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实时的数据信息。虫害防治相关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病虫害防治的数据库,及时记录检测数据与调查数据,通过此种措施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动向,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准确参考。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全面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甘肃地区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是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关部门及机构应针对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并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嘉庆.试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12)
[关键词] 生物 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各种有益生物(天敌、鸟类、虫、病菌、线虫、蜘蛛等)来控制病虫害的种群数量以压低或消除其危害的方法,包括天敌的保护和利用两方面,其形式有种间竞争、招引、忌避和不育等。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和有益生物无害,没有发现任何残毒和其他不良影响,依靠种间斗争,在天敌害虫间建立了相对平衡,故而对害虫能起较长期的制约作用,利于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一、我国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现状
1.资源研究
我国生物天敌资源丰富,已研究证明有价值的包括昆虫类33个目200多个科,主要有蟑螂目、蜻蜓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脉翅目、双翅目食蚜蝇科的一些种类,蜘蛛类以及捕食螨类,有益菌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MLO、线虫、鸟类等。
2.生产应用
研究并应用于生产的有赤眼蜂、松毛虫黑卵蜂、平腹小蜂、天牛肿腿蜂、草蛉类、瓢虫类、蜘蛛、蠋敌、白僵菌。已能批量生产的苏云金杆菌(Bt)杀虫剂粉剂16种,液剂12种,用于防治粮、棉、果、疏、林等作物上20多种害虫。斜纹夜蛾NPV杀虫剂一明瘟一号,黄地老虎GV杀虫剂及菜青虫杀虫剂等9种昆虫病毒杀虫剂均已注册使用,在南方每年应用白僵菌大面积防治林区松毛虫和东北地区玉米螟。中试阶段的有绿僵菌(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天牛、蝗虫等),淡紫拟毒霉(主要用于防治大豆孢囊线虫和烟草根节线虫)、虫霉和蜡蚧轮枝霉等。新的生物资源农药的研究日益深入,生物源农药是利用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对害虫或病原菌具杀伤作用。生物源农药包括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目前已研究并能人工完成的植物源农药有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胡椒碱、墙草碱、千日菊酰胺等胡椒酰胺类化合物,三噻吩、软骨藻酸、红藻氨酸等谷氨酸类似物,动物源杀虫剂如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蠹蛾、二化螟、棉红铃虫、舞毒蛾等2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已研制成功。这些研究与应用成果从总量上不算多,仅个别品种应用相对丰富,在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中,生物防治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化防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
二、生物防治意义及发展趋势
1.生物防治意义
在病虫害防治中,我国倡导”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防治的方法有检疫、农林业技术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
植物检疫是通过法规防止新的危险性病虫害和杂草输入或输出。
农林业技术防治是根据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其影响数量消长的因子,通过栽培管理、抚育间伐和株伐等一系列措施来改变病虫害的适生条件,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发育,达到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方法。
物理机械防治是根据害虫的某些习性,利用多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害虫的方法。
化学防治是用农药控制植物病虫害的方法。
在几种防治方法中,往往过度依赖化学防治,其他几种方法基本不用,因此造成了病虫害的抗药性大大提高和环境受到污染,为杀灭病虫施药浓度加大,污染再加剧,陷入恶性循环。
在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中,生物防治以其对人蓄安全、不留残毒,无副作用,不污染环境、天敌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的特点,十分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理念。专家学者研究指出,综合防治五种方法措施是要分先后的,必须改变目前偏重依赖化学防治的局面。林农业技术防治是第一道防线,主要是预防性的,生物防治是第二道防线,利用天敌调节有害生物,使其在某段时间内保持平衡而又相互制约,化学防治是第三道防线,是在保护和利用天敌的基础上,应急控制病虫害的措施。
2.生物防治发展趋势
在过去五年间,世界生物杀虫剂的需求量以每年9.9%的速度强劲增长,由2005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10亿美元,而同期传统化学合成剂需求则以年均1.5%速度递减,从260亿美元降至2010年的242亿美元。2010年亚洲生物杀虫剂需求将达到1.2亿美元,平均增速为12%,生物防治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三、生物防治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生物防治的群众认知度
新闻媒体、农林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大规模宣传推广生物农药,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和掌握生物农药的杀虫机理和施用技能,转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观念。
2.加强技术监督,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
继续强化农药残留监控措施,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部门监督检查,全面禁止甲胺磷、甲基1605、久效磷等高毒农药在生产上使用,开展相应的专项检查活动,确保常规农药质量不下滑,力争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市场上不出现。
关键词: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U464.172 文献标识码:A
杨树属于落叶乔木的种类,并且是这类树木的统称。在我国防护林与植树造林的计划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环境上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的恶化也导致了树木的病虫害经常发生。加上对树木管理上的方法不对与技术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病虫害的治理工作很难得到维护。
1.病害防治技术
1.1 杨树灰斑病的防治技术。杨树灰斑病是公主岭市杨树人工林幼树发生很普遍的一种叶部病害,幼树被害后叶片枯萎、脱落、顶梢枯死和干部溃疡,严重时可使幼树死亡。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白城杨、银中杨、双阳快、小乘黑等抗病较强;清理林地卫生,消灭枯枝落叶浸染源;于5月中旬至7月上旬喷药2~3次药。如:50%多菌灵4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
1.2 青杨叶锈病又叫落叶松杨锈病,是杨树锈病中分布最广、寄主种类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病,已见报道的国家和地区近40个,遍布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几乎有杨树的地方都可见到它的危害。防治方法:波尔多液、百菌清、50%多菌灵500倍液,80%代森锌500倍液,50%托布津800倍液等,防治本病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2.营林措施常用方法
2.1 营造混交林。混交林,顾名思义几就是指由不同树种构成的树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完整的生物圈而提出的方法。树木的多样性可以使得营造出来的生物圈更加的丰富多样,也就让整个生态系统维持出一个平衡的状态,可以对病虫害起到防治的作用。因为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物想要争夺更多的生存资源就会限制自身的繁殖能力。与此同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是一环扣住一环的,这也就意味着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天敌,天敌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2.2 强化抚育措施。幼林抚育上的措施进行加强的处理,可以使害虫侵扰得到有效地控制,因为杨树幼林的生长过程中由于树龄的限制,在抵抗力与树木的坚韧性上都不如树龄较大的树木。所以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幼树一旦遭到病虫害的侵袭,蔓延的速度与死亡的速度都相对较快,所以如果幼树已经遭到病虫的侵害,再开展治理上的工作就很可能为时已晚,所以对于杨树幼树上的抚育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及时对幼树林进行除草与枝干上的修剪。
2.3 人工防治。在对杨树幼树林开展人工上的防治工作时,首先要考虑人员技术上的使用,因为此时的杨树处于幼苗时期,所以雇佣人员在将树木上的虫蛹进行摘除的环节时,一定要注意力度上的控制。杨树幼苗期树木的木材性质还没有形成完整,也就意味着此时的树木比较脆弱,很容易折断。所以需要除虫的人员多加防护,注意力度。
2.4 生物防治。杨树树木成长到一定的h节,就可执行生物上的防治了,主要的步骤是将管氏肿腿蜂、蛀姬蜂在林中进行放飞处理,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利用天敌的原理,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增加虫子的天敌对虫子的数量进行控制,使得虫子的数量达不到灾害范围。其次,在树木成长到一定树龄时,还可以在树林中放飞一定数量的啄木鸟,并且人工的将啄木鸟的鸟巢进行数量上的增加。让啄木鸟的数量的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利于病虫数量的控制。
2.5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上的主要内容是药物上的喷洒,一般情况下在虫灾开始出现势头时就可以进行化学上的防治了,可以采取喷射绿色威雷溶液对病虫进行防治,配比的比例是600倍液。可以使用的药液还有氧化乐果1000倍液、氯氢菊脂1000倍液两种,使用药物防治的方法,可以将虫灾的范围进行控制,并且杀虫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可以将成虫与幼虫都给杀死。
2.6 加强检疫。对于虫灾上控制,可以在源头进行防治的方法是将检疫上的工作给做好,对于进出的木材或是树苗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因为树木在运输或是其他地区运送过来时很有可能会携带上当地的病虫物种,这样的病虫一旦被携带进一个没有天敌的环境以后,就会大量的繁殖。数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最终就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3.常见类型害虫的防治措施
3.1 杨扇舟蛾防治技术。杨扇舟蛾是一种以树叶为食的害虫,这种害虫会在一月份至三月份内以虫蛹的方式越冬。会在五月、七月、八月这三个月份发生虫害。针对这种虫害,可以根据它的生长习性进行处理,就是利用人工在害虫越冬的季节将害虫的虫蛹用手给挤压损坏,将虫子杀死在幼虫的时期,还可以在成虫的时期将虫子杀死,利用化学手段将虫子的毒死。或者采用生物手段对杨扇舟蛾进行治理,就是当杨扇舟蛾还是幼虫时期时,在林中投放赤眼蜂对杨扇舟蛾的数量进行控制。
3.2 青杨天牛防治。青杨天牛是一种节肢害虫,主要以树木的枝干作为食物寄生在树木中,虫子的幼年时期主要生长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之后在进入到树木的木质部,一般情况下,被青杨天牛侵入的树木出现的现象是形成纺缍形瘿瘤,就是树木有青杨天牛寄居的地方会肿起一个很大的树包,在上面还可以看见产卵的刻槽。被害枝梢会出现干枯的现象,或是树冠产生畸形的现象。对于青杨天牛的治理方法与杨扇舟蛾等害虫治理方法具有相似性,都是利用以上几种方式,只是可能采取方法的时间稍作调整。
结语
对于杨树幼林上的病虫害防治,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但是不同的区域要依据不同的特点开展防治上的措施,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可以综合起来应用,以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几种常见的小麦病虫害种类
1.1 麦蚜
小麦的麦蚜虫又被人们称为腻虫,在小麦的不同生长周期,麦蚜虫发病的特点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小麦生长的苗期,麦蚜虫多生长在小麦叶子的背面、叶心处以及叶鞘等部分,等到小麦在抽节拔穗之后,这种病虫害多发生在小麦的茎叶和穗部。这种病虫害的表现是,在小麦收到麦蚜虫的危害之后,小麦的受害部分会出现一些浅黄色的斑点,情况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小麦的直接死亡,并且其排出的蜜露会影响小麦植株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1.2 小麦纹枯病
在进行小麦种植的过程中,小麦纹枯病是经常发生的一种常见疾病。随着近些年来我省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的几率也越来越大。有关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特点主要是在小麦的茎秆和叶鞘部位,在小麦生长的拔节时期是小麦纹枯病发生的旺盛时期。在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初期,会在近地表的小麦叶鞘周围产生褐色的病斑,经过不断的扩大和变化之后,会使小麦植株的受病部位变黑,进而会发展至腐烂直至小麦死亡。
1.3 小麦锈病
有关小麦锈病主要有以下及几种主要的类型: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等三种主要的类型。该种类病虫害发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会出现一行行的斑点。例如叶锈病发生时会在小麦的植株上形成一个个比较大的红色斑点。在小麦经过冬天进入返青季节之后,有两个月的时间这种疾病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之后容易出现的是条锈病,这种类型的病虫害发生之后主要侵染的是麦叶,经过单片麦叶的发病、成为发病中心最后会在全田发病,通过这种环节使得锈病在整个小麦的稻田里流行。
2 有关我省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2.1 麦蚜病的防治
有关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农业防治,另外一种则是药物防治。同样,对于小麦麦蚜虫病的防治也是如此。有关麦蚜病的农业防治主要措施是在进行小麦种植之前对将要种植的稻田进行充分的翻耕和晾晒,从土壤层面来降低病虫害产生的病源。另外在选种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并在种植的时候对麦种进行药物上的处理。有关麦蚜病的药物防治主要是使用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兑水4000倍液、10%的吡虫啉兑水1000倍液、50%的辛硫磷乳油兑水2000倍液进行综合性的防治。另外,在小麦的麦穗期可以使用适量的药物来对小麦生长的后期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在每平方公顷田地上使用90g粉锈宁、90g抗躲威以及30g灭幼脲混合兑水后进行综合性的防治等。
2.2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在农业防治方面需要做的是,在早春季节对小麦的稻田进行中耕处理,通过这种方法来 保证小麦的健康成长,提高稻田小麦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预防小麦纹枯病的农业防治主要就是这些措施。其次,就是对小麦进行药物防治。进行药物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采用纹霉清、立克锈等有关防治小麦纹枯病的药物与小麦的麦种进行搅拌播种,注意药物的药量的适度使用,避免因为过度使用对小麦反而造成一定的危害。(2)在田间进行药物喷雾进行防治。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水的足量,使整个的小麦植株都能够接触到防治药物。
2.3 小麦锈病的防治
在对小麦锈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进行农业防治。要从小麦的播种环节进行控制,播种时应多施加有机肥以及磷肥,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在干旱季节进行及时的浇水灌溉工作,保证小麦生长所需的正常水分,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其次,除了选用农业防治以外,在必要的情况下有必要进行适量的药物防治工作。这方面的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指在对小麦进行播种之前,用适量的药剂拌种进行处理。例如使用粉锈宁、立克锈以及合果利等与小麦种子进行混合搅拌然后再进行播种工作。另外一种药物防治的方法指的是在小麦的稻田内进行农药的喷施工作。通过这种药物方面的防治,将可能发生的病虫害扼杀在“摇篮”中,进而防治小麦锈病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 缙云茶业 茶园病虫害 测报防治工作 减灾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80-02
缙云县地处浙南山区,属全国生态示范区丽水市九县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3%,素有“浙江绿谷”之美称。另缙云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日照充足,气候条件优越,无霜期在240天左右,相对湿度在7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mm左右,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孕育缙云名茶优越生态条件。2013年底止全县共有茶园面积5.6万亩,80%以上茶园分布在海拔500-800m高山密林地带,其中75.9%为无性系良种茶园,缙云县三次被浙江省农业厅授于“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2013年缙云县扁形名茶总产量达1165吨,总产值达1.86亿元。可以说茶叶是缙云县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缙云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茶业是缙云县发展效益农业的主导产业,荣获了“中国文化名茶”、“ 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
但茶园病虫害是严重制约我县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随着化肥氮肥使用量的提高,我县茶园以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叶螨类、茶蚜、茶毛虫及茶赤星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等病虫害成灾率也不断提高,为害损失不断加大。据统计,近年来经测报防治后,平均每年挽损茶叶100吨,总计挽损价值1000万元。为进一步提高茶农防控病虫灾害意识,增强抗御病虫害的实力,为降低其发生频率、减轻为害损失,促进缙云茶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特此对缙云县茶园病虫害发生概况、测报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减灾对策浅见,探讨如下:
一、缙云县茶园病虫害发生概况
缙云县地处浙南山区,境内地形复杂,海拔在110-1500.6m之间,地势落差悬殊,海拔在220-500m的丘陵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0.6%,海拔在500m以上的占全县总面积的45%,故本县气候、植被、耕作制度多样且垂直分布明显,因此本县茶园有害生物种类多而复杂,危害损失重。近年来笔者调查结果显示,我县茶园病虫害发生有20余种。同时随着地球气候异常变化及病虫抗药性的产生,病虫天敌群体减少,导致除茶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连年发生外,一些次要病虫正演变上升为主要病虫,给茶叶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据统计测算,全县茶园生物灾害每年要损失茶叶20%。给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茶叶安全生产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茶园病虫测报防治工作现状
茶园病虫测报防治工作,主要包括田间调查监测预测,发生防治信息传递及防治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为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当好参谋,以及指导本县茶园开展病虫防治提供技术决策依据。
1.茶园病虫预测预报
预测预报是开展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主要依据,是减少茶树病虫为害损失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由茶叶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测报人员按照技术要求,在茶园内进行系统调查、面上普查、灯下虫情观测的基础上,对茶树主要病虫发生的为害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报,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茶农开展病虫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2.病虫情报信息传播
在防治茶园病虫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县是利用广播、报刊、农技110、农民信箱等媒体,及时茶园“病虫情报”,介绍病虫发生趋势、防治适期及防治方法。乡镇、村还利用墙报、黑板报张贴宣传茶园“病虫情报”,通过以上这些渠道传递、茶园病虫发生防治信息,提高防病治虫的入户到位率,另在重大病虫害发生时期,还采取会议培训、重点产茶区下派技术人员巡回督查指导等手段,使我县茶农及时掌握准确的防治技术,预防和减轻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三、当前测报工作存在问题
1.测预经费严重不足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其工作性质具有艰巨性、复杂性、科学性及时效性等特点,并只有支出而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加之我县长期以来用于茶园病虫测报工作无财政专项资金,导致茶园主要病虫发生规律研究工作无法展开,病虫观测圃的建设不能到位,测报仪器设备不能添置,仅靠茶叶技术人员延用老土办法手眼测报,从而制约着正常的测报与防治工作的准确性及顺利开展。
2.测报体系线断网破
测报防治工作技术求高,工作环境艰苦,加上受机构设置变动的影响,测报专职人员己基本流失。目前缙云县农业局仅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并兼顾此项工作,而乡镇农技站植保人员流失更加严重和短缺,从事茶园病虫测报的科技专业人员几乎为零,村级植保员早己消失不存在,故我县茶树病虫测报体系己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3.测报方法手段落后
目前我县茶园病虫测报手段还沿用二十世纪的老办法,即一双眼睛、一支笔、一张纸,用眼观手查的方法进行测报。至于测报工具,全县除有诱虫灯外,没有其它什么工具,更无办公观测房。自动标准观测灯、显微镜、扩大镜、照相机等常用设备急需配置。
4.“病虫情报”传播方法落后
“病虫情报”最关键的传播问题是病虫信息进村入户率低,作为病虫防治主体的茶农难以及时获得病虫发生防治信息,无法在适期内有效地组织开展防治。
5.预测预报人员知识老化
预测预报工作技术性强,对测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一名合格的测报技术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植保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必须具备茶学、气象、土壤、生态、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目前缙云县、乡植保测报人员,除人员配备不足外,原有的人员也因年龄偏大、经费缺乏等多种原因,导致我县茶园病虫测报人员绝大部分流失改行。
6.茶农缺乏病虫防治技术
茶园病虫害防治是一门技术性强的综合科学,据调查,当前我县的茶农,以老农、妇女人员为主,这些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并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难以掌握茶园病虫防治技术。大多数茶农在购买农药时不看或者看不懂标签,买什么农药全凭经销商推荐,更谈不上病虫害综合防治知识。
四、茶园减灾对策和建议
缙云茶叶产业必将向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方向发展,在耕作制度、品种优化方面必然产生调整,茶园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也将发生明显演变。新的病虫害成灾的频率,发生范围,灾害损失均有加重的态势。因此,作为我们基层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必须担当和重视茶园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落实好各项措施,减轻或控制茶园病虫的危害,如果病虫测报工作的滞后,势必阻碍缙云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病虫预测预报体系建设
该从稳定建立测报人员队伍、增加财政测报专项经费、提高测报人员技术水平三方面着手。按照〈〈浙江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管理办法〉〉的要求,县植保站要配备专职测报人员3-5人,每个乡镇农技站有一名专职植保干部从事病虫调查和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工作。县政府要设立病虫测报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确保全县农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的植保技术水平,使病虫综合治理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2.加强病虫发生防治信息传递工作
当前我省不少县市已开展“病虫电视预报”技术,该项电视预报农业病虫发生信息,具有时效高、普及面广、图文并茂的优势,很受农民欢迎。据反映,按照电视病虫预报及时科学合理防治,全年可减少施用3-5次,每亩节本9-15元,田间天敌数量明显增加。特此建议我县政府协调相关部门拨出专项经费开展电视病虫预报,以指导我县农民更好地防治病虫害。
3.加强新农药新技术开发应用
目前农药防治是控制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也是茶园综合防治无害化治理的主要调控技术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的大发生,为害损失大,与缺乏有效对口药剂密切相关。但是,当前农药品种老化,因使用多年,病虫产生抗性,防效已明显下降。因此,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开展农药更新换代、新农药引进及农药减量增效、安全用药知识普及等农药新技术试验推广工作,以有地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提高茶叶等农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齐立. 提高病虫测报水平 减轻病虫灾害损失[J]. 湖北植保,2012,01:11-13.
[2]冯小燕.朱训永.应长法.唐庆伟. 加强基层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对策思考[J]. 湖北植保,2012,01:45-48.
关键词:农业病虫害;加强防治;可持续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S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01-1
1 运用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科学用药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
1.1 生态调控技术
生态控制就是通过控制农作物生态环境中的温度、湿度、菌源等,进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时下较常用的有温室和大棚技术。
温室和大棚是能透光、保温和保湿的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植物不适宜生长季节,可帮助植物更加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1.2 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及生物技术获得的生物产物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本身,如虫、拮抗微生物等来防治病虫害。
1.2.1 以虫治虫 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首先应该提升害虫天敌对于害虫的抑制作用。所以为害虫天敌创造好的生存环境,使其数量有所提高,能够更多地捕获害虫,以有效防治病虫害。
1.2.2 利用拮抗微生物 拮抗微生物指一种微生物的存在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生物。农业生产中很多时候使用秸秆肥、饼肥、绿肥、腐殖酸肥等有机肥,用来促进腐生微生物的生长,进而抑制病虫的生长,最终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1.3 科学用药技术
对于科学用药技术而言,是指坚持低毒、高效、低残留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原则,注重对于农药的科学合理利用,以促使相关配套技术的精准使用与用药安全,做到科学用药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3.1 把握用药的关键时期 根据往年病害的发生规律,应选择最佳的用药时期来科学合理用药。同时,对于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而言,应强化病害发生初期的防治,并对病害的发病中心进行科学控制,以有效抑制病虫害的蔓延与发展。假如病害爆发并蔓延,那样就很难防治,所以对病虫害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理,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就会大大减小。不同品种的农药所具有的性能不一,所以使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故要根据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和种类采用不同的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物类农药而言,因药效的作用较为缓慢,应提前2~3天来进行使用。
1.3.2 科学用药 在农药的选择与使用过程中,不可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应农药成分的不同,在作用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将农药交替使用,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有效确保农药的药效以及使用年限。值得一提的是,在农作物生长前期,应注重生态农药和低毒高效类化学农药的交替使用,并在农作物生长后期使用生物类农药,防止药物残留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2 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可持续植物保护
2.1 以生态平衡为前提,保证可持续植物保护的实施
在可持续植物保护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确保生态平衡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对于可持续植物保护而言,其具体体现为尽可能地尊重各种群间的食物链等生态关系,并对多种控制手段进行辨证看待与运用,因地制宜,在坚持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合理性等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辨证调节,以做到对有害生物的控制,并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稳定等因素的协调。
2.2 维持生物多样性,确保可持续植物保护稳定
维护生物多样性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良性循环,从而确保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稳定。对于生物多样性而言,是指对生物物种系统多样性和变异性的综合。同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物种多样性,并且呈现一定的正比关系,即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大,对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更有利。同时,对于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而言,其能量传递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方向发展,个别能量传播路径的变化很难影响生态系统的循环。尽量减少对化学药品的使用,对非靶标昆虫进行有效保护,或者有针对性地引入其他物种进行生物链抑制,或组建新的生物链系统,都能起到很好的抑制病虫害发生的作用。
2.3 注重环境保护,强化对可持续植物保护成果的巩固
在可持续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应懈怠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操作,以做到对可持续植物保护成果的巩固。在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机农业植物的保护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杜绝对合成化学药品、肥料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并按照规定选择适宜的农药产品,在规定范围内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同时,对于允许使用的物质而言,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化学药品不能对种子、动植物以及动植物产品等进行直接接触,在对多年生植物栽培过程中也应禁止在果实生长期进行药物处理。在植物的栽培过程中可使用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与污染的天然物质,并对物质的溶解、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规定,以将对土壤、环境等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可持续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进行综合治理也是最为有效的策略。在加强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贯彻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柳树;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建议
1 杨扇舟蛾等食叶类害虫
1.1 发生特点
杨扇舟蛾属鳞翅目,成虫雌蛾长15~20mm,雄蛾13~17mm,触角栉齿状,体灰褐色,河南一年发生4~5代,5月初第1代幼虫出现,以后大约每1个月发生1代,10月下旬老熟成虫吐丝作茧化蛹越冬。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
1.2 防治措施
人工清除越冬蛹,尤其是摘除第1、2代幼虫虫苞;利用成虫趋光性,灯光诱捕诱杀成虫;利用白僵菌或苏云杆菌防治;可用90%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 其他食叶类害虫如杨小舟蛾、刺蛾等可参照杨扇舟蛾防治方法。
2 光肩星天牛
2.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5~39mm,体黑色有光泽。头部比前胸略小,自头部后缘经头顶至唇基有一条纵沟。以头顶部分最为明显。触角2条,鞭状,触角基部较膨大。第2节偏小,第3~11节端梯次细小,显长见短。初孵化幼虫乳白色,取食呈淡红色,头部呈褐色,其前端黑褐色。触角3节,浅褐色、较粗短,第2节长,粗度几乎相等。
2.2 生活习性
该虫1年1代或2年1代。卵壳内发育安全的幼虫、蛹均能越冬,越冬的老熟幼虫翌年直接化蛹,其他越冬幼虫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4月底~5月初在蛀道上部做蛹室,蛹室椭圆型,略向树干外部倾斜,下端用粗木消失堵塞。蛹室做好后,即进入预蛹期,约1~6周,平均3周,6月中下旬为化蛹期,蛹期为2~4周,平均约3周。成虫取食于树叶、叶柄和直径1.5~2.0cm嫩枝枝干,危害时间短而轻。幼虫取食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道深长可达15cm左右,取食韧皮部面积可达20cm2左右,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了木材工艺价值。被害树木易发生风折和枯梢。
2.3 防治方法
2.3.1 人工防治。①捕捉成虫:根据光肩星天牛成虫比较迟钝的特性,在雌成虫产卵前(即6~8月),可组织动员当地群众捕捉成虫。②人工砸卵:在6~8月,要经常检查树干上有无产卵槽、木屑或虫粪,发现后,用小刀剥除或把卵砸破,刮皮地方要涂上石灰硫磺合剂,以防病菌侵入。
2.3.2 生物防治。在条件适合路段或发现有啄木鸟栖息的路段,采取人工挂鸟巢、设饵木或其他措施,保护和招引啄木鸟,创造适合啄木鸟生存栖息的环境。
2.3.3 化学防治。①化学药剂喷施:集中连片危害的林木,可于天牛成虫羽化始盛期前(约7月初),采用地面常量或超低量喷洒绿色威雷150~250倍液、40%氧化乐果乳剂300~500倍液杀灭光肩星天牛成虫。主要部位为树干和大侧枝,以微湿为宜,持效期40天左右。喷雾防治困难的林木,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前1周左右(约7月初),可采用树干打孔注射40%氧化乐果原液、20%康福多等药剂防治成虫。方法是:在树干离地面30cm处,沿主干各方位均匀打深达木质部的下斜孔,用药量一般0.3~0.9ml/cm。②插毒签或堵孔:适宜于零星发生部位较低的被害树。先用铁丝将虫道内木屑、虫粪挖出来,再把磷化锌毒签插到虫道深处,然后用泥土封口。也可采用磷化铝片堵孔,将磷化铝片1/6片塞入虫孔内,以毒杀幼虫。
2.3.4 清理虫害木:对危害严重、无防治价值的衰弱木及时清理,减少虫源。(1)由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对需要清理的虫害木进行标定,在冬季或早春统一伐除。(2)砍伐的虫害木,去掉枝梢后集中进行灭虫处理。虫害木处理方法:虫害木处理一定要在天牛成虫未羽化前进行。①熏蒸处理:选择较平坦地段,将砍伐下来的虫害木规格造才,集中堆放,用帐篷或塑料薄膜覆盖,进行磷化铝片熏蒸处理,做到绝对密封,确投药量4~5片/m3。②加工处理:将虫害木送到木材加工厂,粉碎或切成薄片制成胶合板、纸浆等,以达到杀虫的目的。③焚烧。无利用价值的虫害木(包括枝桠)或无以上处理条件的集中烧毁。以上用药后,均要悬挂或设置醒目牌,防止人畜中毒。喷药要选在晴天、无风的中午时进行用药时要戴上口罩,用药后要及时皂水洗手,以保证用药人员的安全。
3 刺吸类和螨类
3.1 发生特点
主要有草履蚧、叶蝉、红蜘蛛等,对幼树幼苗危害较大,严重时会造成整株枯死。
3.2 防治方法
防治草履蚧可选择氧化乐果等农药;红蜘蛛可用克螨特1000倍液;叶蝉可用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1000倍液喷雾防治。
4 杨灰斑病
4.1 发生特点
危害多种柳树、杨树,从苗木、幼树到大树都能发病。以苗期和幼树受害最重,病叶早落嫩梢枯顶。病害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在叶片上先生出水渍状病斑,后期病斑上发生深绿色突起的毛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幼苗顶梢和幼嫩树梢病后死亡变黑,失去支撑力下垂。病害的发生与降雨、空气湿度关系密切。6~7月份高温多雨易引发病害,尤其是苗圃地以及幼树。
4.2 防治方法
注意扦插苗不宜过密;实行轮作,不重复使用同一地块作苗圃;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喷雾杀菌,半月1次,坚持3~4次;彻底清除病枝、病株。
5 杨溃疡病
5.1 发生特点
3月中下旬感病植株的干部出现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质地松软,手压有褐色臭水流出,有时出现水泡,内有略带腥臭的黏液,5、6月份水泡自行破裂;随后病斑下陷呈深褐色。4月上中旬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并突破表皮,当病斑包围树干时,树上部枯死。
5.2 防治方法
适地适树,避免长途运输及假植时间过长;加强抚育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喷树干,用多菌灵防治亦可。
6 建议
6.1 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林业有害生物是无烟的森林火灾,轻则影响树木正常生长,重则造成树木死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极易蔓延成灾。特别是柳树以其易成活好管理、生长快、绿期长等优点而广泛被栽植,但因病虫害的危害,使其寿命和观赏性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绿化整体效果。所以,要像抓“护林防火”一样,抓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要采取报刊杂志、广电网络、印发宣传册设立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严重性、危险性及重要性,宣传应急预防常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依法防治意识,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人到防治工作中,群防群治,巩固绿化成果。
6.2 明确责任,综合治理
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原则,明确防治任务,落实防治责任。要把任务细化到山头地块,不留死角和盲点。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治理。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降低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进而逐步压缩发生面积和范围,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同时,要把防治工作纳入林业生产全过程,在造林设计方案中,必须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也可将林业有害生物指标,纳入营造林实绩综合考核,实行问责制。坚决制止暴发灾情后,才采取补救措施的被动局面。
6.3 搞好虫情检测,建立长效机制
林业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搞好防治工作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虫情普查:每年要普查2次,春季越冬虫开始活动,约4~5月份和秋季落叶越冬前,约l0~11月份进行,以秋季普查为主。普查范围包括发生区和毗邻的未发生区,按地点路线进行全面踏查,查清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为病虫害防治提供第一手资料。②固定检测:在发生区内重点治理区,设一固定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设置3~5段固定标准地段,配套专人,定期检测,及早报告。同时,要结合实际现状,健全完善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制度、监测预报制度、检疫制度、报告制度、防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防治长效机制。并要不断扩大森防员队伍,除森防站确定专职测报检疫员外,还要求各村至少有1~2名森防员,专门负责辖区内的病虫害监测、检疫、防治工作,做到监测到位,预防及时,除治科学,从而推动森防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6.4 推广先进防治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效果
结合林业有害生物特性、发生现状、危害程度,制订科学可行的防治方案,严格遵循成虫与幼虫防治相结合,播种期与生长期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无公害防治相结合原则,提早动手,综合防治,彻底根除。同时,还要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对比,采用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办法,大力推广先进防治技术,以提高防治质量和防治效果,把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到最低程度。
6.5 强化营林措施,注重绿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