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艾米
一、玩中寓学,提升逻辑思维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学习能力是相对较强的,家长可以给孩子挑选一些启蒙游戏的教具,使孩子在玩游戏的同时也能轻松学到知识,让孩子在玩中寓学,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二、出门游玩,开阔视野
孩子平时要上学,基本没有时间到户外去游玩,家长可以趁着寒假假期带孩子外出去看看风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让孩子在游玩中也能收获知识,得到锻炼。
三、安排家务,增进亲子感情
寒假假期,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整理房间、摆玩具、扫地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培养责任感,学会自律。寒假里的亲子家务,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幼儿园与小学课堂也加入思维导图的教学,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将其列入小学必修科目,成为孩子们做作业的必经之路。
对广大幼儿家长来说,也可以借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呢?
首先,通过生活事件来培养孩子“反思力”与“归纳力”。生活中,家长可解释一个事件发生的顺序,带着孩子反思事件的流程,训练孩子思维的逻辑性。比如说:“你每天早上从起床到进入学校之间都要做哪些事呢?试着画出来。”
很多孩子在第一次画的时候,会漏掉许多要点,也有可能事无巨细,画得杂乱无章。家长可以预先提醒孩子,起床到上学之间他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如何用一幅图画来表达呢?哪些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再比如:“妈妈煎荷包蛋,有哪些步骤?你能画(写)出来吗?”“爸爸从上车到把车子开出车库,有哪些动作?你能讲一讲吗?”
美国的不少学前班,老师布置类似的作业:“苹果派是怎么来的呢?”
小朋友若画(说)是“超市买的”,老师一定会启发他们继续思考,直到他们画(说)出植物的生命周期,领会到“苹果种子开花结果子苹果长得又大又红被摘下来放篮子里做成香喷喷的苹果派”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图。
其次,通过“精读、反刍与做笔记”的习惯培养,优化孩子的阅读。大多数幼儿的阅读从睡前故事开始,一般是父母讲述为主,孩子偶尔提问。有些家长贪图量大,一本接着一本地读,却很少向孩子提问题。
事实上,孩子需要重复阅读以提升对故事的认知,孩子不断要求父母“再讲一遍”的过程,是孩子在揣摩作者的语言感情、推敲作者的谋篇布局、甚至是在脑中勾勒故事的全貌。年幼的孩子对这个思维过程没有自觉,他们只是乐在其中,不厌其烦地享受父母的“重复朗读”。
父母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孩子一种最简单的思维导图――直线流程图(Flow map)。用语文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家长可以启发孩子口述故事的时间过程、每个步骤,画很多空白的框框来表示事情发展中的一个步骤(比如:起因――经过――结果)。孩子填写空白框的时候,写字或者涂涂画画都可以。这个过程从容易到复杂,家长可让孩子从填一个框起,逐步发展为三个框、五个框……
这样的训练应从幼儿时期培养。等到孩子读书识字时,就不会养成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
再次,通过“画泡泡”,训练孩子“提炼与概括”的能力。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最喜欢“基本气泡图”。比如:白雪公主有哪些特点?每种特点用一个气泡来表达。这样的结构图,只蕴含一层逻辑,帮助孩子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锻炼发散性思维。
比如:“你的周末要如何度过?每一个事件用一个气泡来表达。”对于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一边跟孩子讨论,一边画画写写,孩子的思路慢慢理清,他虽然不会画和写,但是一定看得懂你的“作品”。
再比如:有些孩子容易生气,家长可以画一个怒火中烧的小人,然后让他把每一种令他生气的因素,都用气泡表达。渐渐地,孩子找出怒气的多种来源,更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有些孩子特别胆小内心,家长也可以让他用气泡来读懂自己的情绪,意识到害羞、紧张、害怕等感觉很正常,可以转换为正面的力量。
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可以学习“双重气泡图”和“多重气泡图”来厘清两种或者多种事物的差别和相同之处。比如:韭菜和蒜苗的异同之处、三棱锥和立方体的异同之处等等。
概括来说,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持有洞察问题的好奇心,掌握解决问题的灵感、思路、方法。
思维导图的训练应该从最切合生活、最简单容易的问题开始:比如:“妈妈在盒子里放了一个数字,它在5和8之间,但是又不是7,猜猜这个数字是多少?”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逻辑思维
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不能离开数学,重视数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质,以及更好地支撑科学技术领域,就要着重培养数学后备力量,加强数学教育。这样,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数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以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练习巩固,最后是小结。在数学教学时,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很容易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精彩而下面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情况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然而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吸引他们,从而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吸收并很好地应用,这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学会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小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小学的儿童大致处于其中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一、创设趣味性强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把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刻。
三、合理地提问与讨论
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了课堂的群体作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四、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回答正确与否,通过老师恰当的语言,都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都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带给他们人格发展第四个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成就感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如何确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识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特点,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不断做出改变。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加以调节。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以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练习巩固,最后是小结。在数学教学时,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很容易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精彩而下面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情况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然而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吸引他们,从而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吸收并很好地应用,这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学会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小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小学的儿童大致处于其中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并且和现实联系特别紧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创设问题,并在孩子回答后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孩子,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
一、创设趣味性强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把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刻。
三、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了课堂的群体作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四、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回答正确与否,通过老师恰当的语言,都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都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带给他们人格发展第四个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成就感。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如何确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识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特点,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不断做出改变。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加以调节。
关键词:心理学 小学数学 教学应用
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般程序为:以提问或大纲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练习巩固,最后是小结。在数学教学时,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效果是好的,但很容易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精彩,而下面的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情况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然而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吸引他们,从而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所接受、吸收并很好地应用,这就成为现在数学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学会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小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小学的儿童大致处于其中的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那么怎样把心理学知识自觉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呢?
一、创设趣味性强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针对教学要点难点提出趣味合理的问题,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身边的数学,这样教学就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可以给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把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刻。
三、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了课堂的群体作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四、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回答正确与否,通过老师恰当的语言,都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都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带给他们人格发展第四个阶段中不可或缺的成就感
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如何确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具体说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识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考虑所教内容的特点,依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不断做出改变。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加以调节。
在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指出:“制约我们获诺贝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是由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已达一种疯狂的境地,死记硬背成了夺取高分的法宝。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这个距离不是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但如果我们不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文化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我想,这个差距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缩短的。”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不得不再一次思考如何才能让数学返朴归真。
一、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数学是抽象出的关于秩序与模式的学科,又是对世界与生活的理性思考。
而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却逐渐将它演变成为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成为检验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我们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追求的,却仅仅是解题方法的总结和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学生在逻辑思维枷锁的约束下,机械的套用僵硬的公式,肢解着逻辑的各个链结,对问题的整合意识极其淡薄,缺乏自我对数学的理解方式,在解决新的问题面前一筹莫展,逐渐丧失了自主、自我的思考能力。长此以往,数学教育教给学生的便是用绝对的热情与精力关注繁杂的公式,陷入试题的海洋,并乐此不疲;而很少教师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从那些枯燥的内容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与认识,以及对理性精神的认同、强化与提升。数学教育不但没有起到明智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但不能因为数学学得不好,就说明逻辑思维能力差,进而表明智商低。数学是抽象出的符号体系,是相对于感性的另一种理性的表达式。学生缺乏的只是对抽象的符号体系的理解,而不是逻辑思维能力本身。因此数学教育的关键是让抽象的符号体系向生活实践复归,这正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关于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无用,很好地把握,不容易。比如可用来买菜、算账就是有用吗?或者更高级一点,可以用来计算利息?看懂股市行情就是有用吗?再高级一点,能够用来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就是有用吗?都是,但又都不完全是。我认为,任何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而且数学知识的作用是动态的,即它要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样,把数学区分为“好数学”与“坏数学”是没有意义的。
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非常独特的任务,学生的逻辑推理技能、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数学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逻辑推理训练始终是最重要的,这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不但没有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至关重要,而这种能力的基础就是逻辑推理能力。没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作为基础,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只能是尝试错误式的,其质量和效率都是无法保证的。没有系统的逻辑推理训练,数学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意义等也无法体验和领悟。
因此,数学的有用或无用,不能仅仅看它是否能够在现实中得到直接应用,还应当看到它在提高学生素质上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而学会的,但是智力的开发是有时机的,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学生的智力就会失去发展机会。
三、教科书的内容要和“有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有用”不仅包括对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有用、还包括对形式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用、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做事做人有用。
新理念的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新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
但我们的教科书传统上却多是板着面孔,看上去离孩子的生活较远。其实数学的严谨性未必一定要通过板着面孔体现。孩子用的教科书一定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
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广泛,活泼亲切多样,其次,还要重实际。课本里可以多安排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包括: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趣的数学史实;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运用了很多数学知识,你能列举一些吗?等等。
如何选择数学内容,归根结底还是要由社会发展、数学发展和学生发展这三方面的需要来决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有更远的眼光,不但强调实用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来强调它的功能性,即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1.善于观察自然,激发写话的情感。大自然是最奇妙无穷的,包罗万象,春夏秋冬的景色变化,日出日落的美妙景色,雨云霞的奇妙景色;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小昆虫,小动物……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抓自然景色的特征,用稚嫩的话语,哪怕是简单的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有感触的东西记下来,与同学共同分享写话的乐趣,学生的写话兴趣自然就有了。
2.走进生活,善于体验生活,激趣。生活是学生写话训练的主要源泉,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写话训练内容如果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写话的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实际上,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但低年段的孩子不善于观察,不会选材,因此常常为选材而烦恼。为了从小培养孩子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的能力,让学生“有话可写”,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和物,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下来。
二、利用特点,启发多思
低年段孩子的无意识占主要地位,他们总是凭兴趣出发,除了对那些形状特别、色彩丰富的事物引起有意注意外,对周围的常见的事物往往熟视无睹。因此,从一年级起,我就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课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观察环境,激发观察兴趣,积累写作素材。第一,根据孩子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进行训练,因势利导地进行“谁做什么”“谁怎么样”的句子训练,理顺孩子对事物的简单思维。第二,通过事物,引导孩子了解其外貌、构造及作用,提高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理顺孩子对事物的形象思维能力。第三,通过欣赏图片,启发孩子的想象思维,理顺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提高认识水平,要注意课内外相结合。不但要根据低段写话要求,在写话教学中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观察、思维的方法,而且还要适当安排写话练习,逐步使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协调发展。
三、抓住兴趣,培养多说
孩子的思维兴趣很容易兴起,他们都具有遇事爱问的特点,但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把他们所见所闻用语言比较完整地、有条理地表示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为培养孩子说话的能力,我注重联系课文内容,重视阅读教学,以读为基础,以读促说,进行说话训练。
1.从朗读课文中学说话,训练孩子说话的完整性。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是学习普通话、进行语言规范化训练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孩子说话常常是不连贯的、不完整的。因此,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孩子读准字音,按句、逗号停顿,正确地读,并采用引读的方法训练孩子说完整的话,读出符合人物性格的语气,指导他们在说话和写话中正确地运用。
2.从观察插图中练说话,训练孩子说话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小学语文低年段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有色彩鲜艳的插图。这些插图图文并茂,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兴趣,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可以用作训练孩子说话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如教《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首先出示色彩鲜艳、生动直观的插图吸引孩子,接着要求孩子按插图的顺序认真细致地观察,了解每幅图的意思,再要求孩子把几幅图连起来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梗概。由于说话的条理性和完整性是建立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的,再进一步指导孩子图文结合,说说:图上有些什么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狐狸硬要说葡萄是酸的?这样,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理清了思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使孩子看图说话的内容既具体又有条理。
3.从编故事中练说话,训练孩子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新鲜多样的事物,能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根据孩子这一特点,我经常进行一些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如要求孩子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表演故事,听音想象故事。这样做,既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又训练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完《从现在开始》一课后,我让孩子想象:小猴子当上万兽之王后会怎样做呢?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按照课文中的思路完整地续编故事。然后,我还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编的故事分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想象,还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
4.提供各种生活素材,激发孩子的说话兴趣。语言是思想的反映。为了避免孩子言之无物,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游戏、比赛等活动为孩子提供素材,让孩子有亲身感受,说话言之有物,从而提高了说的兴趣。
直观教学,培养分析问题素养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智贤说:“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经验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点很重要。如在讲商不变的性质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猴妈妈给小猴子分香蕉,猴妈妈拿来8只香蕉分给4只猴子,小猴说不够,不够。猴妈妈又拿来16只香蕉分给8只猴子,小猴说不够。猴妈妈再拿来32只香蕉分给16只猴子,小猴总说不够。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猴妈妈拿的香蕉越来越多,猴子们还说不够呢?一个学生说:“香蕉虽然在增加,可是猴子的个数也在增加。每个猴子得到香蕉的个数没有改变。”
学生通过故事,读出了故事中的信息,在上课时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设计了通过移多补少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学生在操作中,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锻炼手又锻炼了脑,但是最后的结果每排都是5个方块,然后笔者再讲5是6、4、3、7的平均数。使学生从感官上意识到:原来不相等的数,通过移补少,使他们变成相等的数。使学生于抽象的“平均数”增加了直观可操作的认识,由直观走向了抽象的思维认识,也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增加了学生们的数学素养。
引导学生提高探索数学的素养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朱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学生猜测对数学学习很重要。
比如,在讲比的基本性质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小学生对数的认识从低年级的整数扩大到中、高年级的小数、分数。在复习比、除法、分数及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基础上,笔者让孩子们猜测比的基本性质,学生猜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一个整数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一个分数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一个小数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加上一个整数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减去一个整数比值不变。笔者接着问,如何知道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你该怎样办。学生迫不急待得告诉笔者,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对还是错。这时课堂气氛推到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验证否定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减去一个整数比值不变这个猜想,进一步也否定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整数比值不变这个猜想。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验证、推理、理解了比的基本性质。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的数学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推理素养
观察是小学生推理的一种基本训练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提升学生观察问题的数学素养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是这样教学的:让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得到下面等式:===。
①整体观察:可以发现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起了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面可能存在某种规律。②部分观察:从左到右看分子、分母怎样变化;从右到左看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学生很快得出分子、分母同时缩小的倍数,分数值不变。③整体观察出结论。④推理如果同时乘以小数或分数会怎样,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的观察推理中进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数学素养。
发现数学问题规律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 课堂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19-01
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有专门的口语交际课,难道培养孩子的交流能力就只是语文课应完成的任务吗?不对,在数学课堂上,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能把学生的交流能力作为一种重要技能进行培养,这才是一位合格的数学教师。因为孩子的思维过程必须要通过语言才能表述清楚,如果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讲解,这才能说明学生是正真理解了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少数学生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差,很多时候会解题,但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解,那就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类学生其实就是缺乏口头交流能力,教育就是要弥补孩子的不足,让孩子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也是咱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就培养小学生上学交流能力的主要渠道谈谈自己的初浅看法。
一、数学课堂――交流的阵地
课堂是孩子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小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给他们话语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想说,有话敢说,不怕说错,不怕失败。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交流起来特别安全。当然其中一定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导一定要做到语言精、方法巧。例如在教学《相交与垂直》时,首先通过猜谜语:“无头无尾无限长,又长又直不能量”,猜一种线。学生自然就能结合描述的特征猜中是直线,教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回忆直线的特征,为后面新知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二、亲子阅读――交流的土壤
近几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数学课外读物有一定的增加,这给提高孩子的交流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前适合小学生的数学课外读物没有多少,导致学生对数学有所偏见,认为数学就是整天算来算去,枯燥无味。自从有了《小学生数学报》、《数学文化读物》等课外书籍以来,孩子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愈来愈浓。因为他们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丰富多彩,知识数学值得探究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但这些课外读物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完成根本不可能,因为数学老师还有数学课本的教学基本任务,因此我校提出: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数学课外读物,不懂的知识相互学习。这样不仅能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还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通过与家长交流沟通,更能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因为学生在家里交流的环境是最安全的,没有什么顾及,交流起来会更加顺畅,能有利于交流水平的发挥,因此亲子阅读,互相交流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肥沃土壤。
三、演讲比赛――交流的战场
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如何,喜欢表现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了数学故事演讲大赛。很多孩子将自己了解到的数学家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进行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学生的口头交流能力。部分学生还将自己在课外阅读的数学趣闻用小品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如去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部分孩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一般习惯性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但在实际运用中不一定都是这样的。于是好学的孩子们把生活中常用到的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实际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编成小品进行展示,让全校的师生大跌眼镜。做衣服,当余下的材料不够做一件同等规格的衣服时,必须采用去尾法去近似值;汽车运货物时,当余下的货物不足装一车时,必须再安排一辆车,因为超载危险,安全无小事,从小树立安全意识。因此这里必须采用进一法去近似值。
四、课辅活动――扬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