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疆农作物病虫害,棉叶螨是三大害虫之一,其对棉区的危害极其严重。对棉花产量和质量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棉花播种面积不断扩大,棉花品种的增加,棉田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地膜高密度栽培技术推广以来,棉花的连作年限不断延长,这就为棉叶螨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棉叶螨的为害,不仅影响着棉花的品质,更影响着棉花的产量。给棉花生产带来很大障碍,预测预报棉叶螨病虫害,有利于做好防控措施,有效控制棉叶螨的蔓延,对于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1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长期的积累条件下导致的大面积蔓延,因此,如果事先了解病虫害的生长环境,就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棉田棉叶螨基数的大小, 越冬基数的成活率,螨源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的棉叶螨发生程度以及发生的早晚。棉田棉叶螨的主要来源,就是越冬棉叶螨,越冬基数越多,成活率越高,第二年棉叶螨发生数量就越大。棉叶螨成活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果当年棉叶螨越冬基数大, 棉田周围枯枝落叶多, 将给棉叶螨越冬繁殖带来许多的便利条件。如果能秋耕冬灌或轮作倒茬, 越冬螨大部分都会消除。如果当年叶螨发生数量大, 棉田杂草丛生, 棉秆、枯叶在秋耕冬灌时没有及时清除,就会给来年带来足够的螨源。同时,虽然做了秋耕冬灌,灌了水再翻耕,但是,许多枯枝落叶集中在一起,覆盖在表面上,越冬螨有枯叶覆盖, 为其越冬繁殖带来提供了条件。例如,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对几个农场棉田抽查越冬螨样本,其中,一个农场未分离出棉螨,一个农场越冬螨的存活数量较少,一个农场越冬螨数量达到较多,并且杂草上已有活动螨取食。可见, 周围环境、耕作制度关系到棉叶螨发生基数。
要想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气候的因素也不能够忽略。一般叶螨可耐-19℃的低温,如果当年冬季气温平稳,没有出现突然的降温寒冷,同时,降雪较多,越冬螨就容易存活。室外较低的温度有利滞育的雌螨。但是,如果室外温度超过-27℃时,就会有15%~20%越冬螨死亡,如果室外温度超过-32℃,越冬螨就会全部死亡。但是,在新疆地区,-32℃的低温年份非常少,一般情况下,棉叶螨都可以正常过冬。另外,早春时节,大量棉叶螨已经开始出蜇活动,如果遇到突然降温的天气,就会有大量的棉叶螨被冻死。例如:1999年4月下旬,我地区突然降温(0℃以下),这一年在棉区棉叶螨普遍发生轻。所以,冬季的温度以及春季是否会突然降温,都会影响到棉叶螨发生。另外,棉叶螨是高温活动型,干燥的气候,适当的温度对棉叶螨发生有利,温湿度制约棉叶螨种群消长。春季时节,气温在9. 5~12. 6℃左右时,棉叶螨一育历期需27~28天,如果气候逐步转暖,温度在22. 7~27. 5℃左右时,棉叶螨发育历期就会缩短至13. 7~15. 5天,如果温度继续升高达到27. 9~30. 1℃时,棉叶螨发育历期只需7. 5~11. 8天。温度越高其发育历期越短。但是,当气温升高到30℃时,棉叶螨产卵量就下降,如果室外温度超过34℃,棉叶螨就会停止产卵。所以,棉叶螨生长繁殖最好的时节就是6、7、8三个月。我们了解了棉叶螨的生长条件以及生存环节,就可以提前做好预测预报,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有效控制棉叶螨的繁殖。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我们只有知己知彼,早作预测预报,才可以有效防治。影响棉叶螨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耕作栽培技术秋耕、冬灌做的好,就会破坏棉花害螨的越冬场所,减少棉叶螨的越冬基数,进而有效的减少棉叶螨的发生率。清洁棉田实行秋耕冬灌,还要积极对棉田周围残枝落叶进行清除,可以在春季到来之前,对堆放的棉秸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消灭大量越冬雌螨。另外,为了有效的控制棉叶螨的发生率,我们也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轮作,轮作的农作物最好是选择抗螨品种或非棉叶螨寄主的作物。另外,科学用药对于有效控制棉叶螨也非常有效。棉叶螨发生和危害最严重的月份就是在夏季的六至七月份,7月下旬是棉叶螨的高发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用药的方式,控制棉叶螨的发生。最好选择专一性杀螨剂防治棉叶螨,如果还须防治其他农业病虫害,也可以选择爱福丁、乐斯本等,为了防止棉叶螨对于化学农药产生抗性,我们提倡几种不同类型杀螨剂轮换使用,从根本上恶化棉叶螨发生条件。还有,保护自然天敌,采取生物防治的措施,也是防治棉叶螨的有效方法,这一方法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农药产生环境污染,杀伤有益昆虫或造成对其他生物的伤害。
3结语
综上所述,早期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有利于早发现,早预防,早防治,预测预报棉叶螨病虫害,有利于做好防控措施,同时,合理的耕作栽培技术,做好秋耕、冬灌,利用自然环境,保护自然天敌,对棉叶螨进行有效控制,可以有效控制棉叶螨的发生,对于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鲁素玲.张建萍.土宏跃等.新疆棉花叶螨种类研究初报[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7(增):131-131.
[2]党益春,张建萍,袁惠霞.新疆棉叶螨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19(5).23
[3]侯茂林.盛乘发.农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对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2);245-250.
[4] 陆维新,袁全昌,张银桥.棉红蜘蛛危害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其防治指标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86,13(3):179―185.
[关键词]大豆 病虫害防治 问题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04-01
前言: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而且种植比较容易。因此,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大豆的原产地就是中国。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其产量和质量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随着病虫害问题的加重,大豆的产量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为了提高我国的大豆经济产量,必须对大豆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制定出科学的应对方法和措施。
1.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1 农民的防治意识浅薄
由于农民的综合素养比较低,知识量不足学习能力比较低,导致农民在大豆病虫害防治问题上没有深刻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在浅层方面对此有较少的认识。对大豆病虫害防治知识掌握的不够好,对于怎样进行大豆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将病虫害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并不是很了解,同时在思想上又不是很重视,进而导致病虫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大豆无法正常地生长。除此之外,农民疏于对大豆病虫害加以防治,即使采取了防治措施,也会由于防治措施不科学导致防治没有起到很大效果。因此,农民的知识素养是大豆病虫害防治问题得到改善的必要条件,农民有了更多的对大豆病虫害防治的知识了解,更容易自己研发出新的方法和措施对大豆病虫害防治问题进行解决。
1.2 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落后
大豆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大豆食心虫和地下害虫等主要问题。现在我国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防治的时间把握不当,用药用量都不够准确,这些都使得大豆病虫害防治问题得不到解决。同时也不能结合当时的环境条件制定出合适的防治措施,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病虫害问题。例如,农民们很少会对病虫害采取预防措施,通常总是等病虫害发展起来后再进行治理,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还没能从本质上对大豆的病虫害问题进行解决。因此为了防止损失的再次发生,就应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对大豆病虫害问题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大豆病虫害问题发生之前进行有效合适的预防。但仅是预防还是不够的,它只是达到了治标不治本的作用,为了解决根本问题,还要进行治疗。为了使得大豆病虫害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农民需要对药品进行明确的辨识,并且拥有鉴别真药的能力。同时,在对大豆进行喷药的时候也要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杀害掉最大比例的大豆虫害。
2.解决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2.1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防治病虫害
如果从大豆种植初期就开始进行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病虫害对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首先,在大豆农作物的种子的选择上入手,农民可以选择有抵抗性的大豆转基因种子,这些种子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大豆病虫害问题产生的概率。在大豆的具体种植中,对大豆种植土地的土壤质量做好检测工作,对营养不良的土地进行改良,最简单经济的方法就是采用科学轮作方式来种植农作物,并且在换种期间对土地进行翻整。同时,注意对土地进行适量的施肥,保障土壤非有机物含量。而肥料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文章,农民要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环境和土壤条件的肥料,使得肥料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大豆生长得到更多的营养。当然,在种植过程中,还要加强田间管理,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将病残体深埋地下,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勿多施用氮肥,可减轻发病。同时还要及时进行科学地灌溉,满足大豆对水量的需求。
2.2 采取科学的方法防治大豆病虫害
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地通过科学试验的方法研究出大豆病虫害问题的解决办法,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经验和传统方法的不足,使得大豆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据可依,而不再凭靠经验碰运气,以提升大豆产量和品质。随着科学的进步,在大豆病虫害的防治上不仅仅局限于药物防治,更多的采用生物物理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通过化学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如应用除草剂来抑制大豆田间的杂草生长,或是研发预防大豆病虫害的农药,在用药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用药量,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升农药的使用效率;生物防治通过基因更改进行防治;物理防治则通过声音气味颜色等引诱大豆虫害的天敌对其进行捕杀。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响应国家保护环境的政策,我国在大豆病虫害防治上一般采用物理或者生物方法进行防治,这样对环境污染最小。
2.3 针对不同病虫害选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比较常见的大豆病虫害问题是根腐病,根腐病已成为制约大豆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预防大豆根腐病,要对大豆种植土地的土壤环境进行调整,要采用科学的轮作方式,通过不同植物间的互补作用,减少田间虫子蚕蛹的存活率,减少大豆病虫害的危害。对大豆蚜虫和红蜘蛛采用具有内吸作用的种衣剂拌种,也可用吡虫啉、氧化乐果、来福灵、艾美乐、多面手、啶虫咪等药剂进行防治。对于大豆霜霉病的防治,要在大豆选种上下功夫,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大豆品种,能提升大豆产量。对大豆灰斑病和褐斑病等真菌病害在大豆花荚期初见病斑时用多菌灵胶、可杀得2000 选择晴天进行喷雾防治。大豆花叶病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农药对该病害有彻底的防治效果,其主要通过蚜虫来传播病毒,危害性较大,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选择没有病毒的大豆进行种植是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方法。
3.结语
我国在大豆种植的历史中一直稳步向前,大豆这种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也为人们提供了营养和经济的益处,但是我国在大豆病虫害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大豆病虫害问题进行防治,综合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在防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大豆病虫害问题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病虫害的伤害,提高大豆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强化病情虫情监测预报 针对粘虫迁飞性、隐蔽性和突发性、暴食性强特点,各级农业部门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和粘虫迁飞动态,以及本地粘虫成虫、幼虫发生发展情况,高度警惕,切不可掉以轻心,组织县(市、区)和乡(镇、街、场)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块开展虫情普查,重点是省级12个、县(市、区)级8个测报点,以及每个乡(镇、街、场)级的测报田块,增加调查监测密度,扩大监测范围,特别是杂草较多地块进行重点调查,确保不留死角。要加强虫情、病情信息调度,准确把握粘虫发生范围及变化态势,及时病虫害情报和预警信息,严格执行虫情、病情的定期、随时上报制度,为科学指导以粘虫为主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依据。
积极做好防控物资准备 各地要全力做好防控资金、物质、人员等准备,做到资金投入到位、备用药品储备充足、作业设备和专业化防治队伍准备到位。对可能发生危害重、涉及面积大的地方要强化应急防治措施,及时同上级部门搞好衔接,因地制宜采取地面大型机械和飞机航化作业等高效防控手段,迅速控制粘虫危害与扩散蔓延。同时,因地制宜搞好农作物其他病虫害防控的各项准备工作。
切实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当前,正值粘虫防控的关键节点和关键时期,各地务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把幼虫消灭在3龄之前,采用物理方法、农艺方法、化学药剂防治等措施,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其危害损失。最好是采取农艺措施、物理措施、化学措施等进行综合防控防治,联防联治,以提高整体的、综合的防控、防治效果。
在采取综合措施防控、防治粘虫的同时,要及时有效地搞好农作物其他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玉米蚜虫:主要采取喷洒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农药进行防治。玉米斑病:主要采取喷洒咪酰胺、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苯菌灵乳油、杜邦·福星等农药进行防控、防治。水稻稻瘟病:主要采取40%富士一号乳油、30%克瘟散乳油、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5%施保克乳油等农药进行防控、防治。在前一阶段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还要因时、因情、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近几年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状况,不但体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从而深刻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农业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针对环境的日趋恶化,人们对有害生物的认识逐渐发生了转变,植物保护的策略从对有害生物的“斩尽杀绝”转变为“适度容忍”,在防治过程中通过对害虫天敌的研究、引进、释放和保护,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治理有害生物,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将其危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合理水平之下,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生物防治法是经实践证明了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最安全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方法,通过生物防治法来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病虫害也不容易产生抗性,而且还具有经常、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优点,这种防治方法非常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值得提倡并有很大发展前途的防治措施,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最重要的一环。
应该说化学农药的长期持续使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本身及环境带来许多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防效降低、农药残留超标、自然控制力减弱及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中,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生态环境;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杀虫杀菌剂的开发利用,保护利用各种天敌昆虫,充分发挥其它防治措施,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防止农药对农产品及环境造成污染。
而改变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则为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单一手段以达到控制和消灭害虫的目的。自从50多年前有机氯农药发明后,以它空前的杀虫效力,有人就盲目认为彻底解决害虫问题已为时不远。多年来有机氯农药的连续大量施用,固然在生产上起了很大作用,但害虫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些害虫反而更加严重。越防范越多,越多越加药量,可越加药量,病虫害的抗药性就越强,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农药引起的副作用也更显突出。单靠一项技术措施如利用天敌防治,也无法令人满意。所以在今天综合防治的概念已经更加丰富了。
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相辅相成,把病虫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下,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笔者认为综合防治的新概念,它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和周边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这里面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使天敌能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抑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如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技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将其有机联系,互相协调补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必须全面考虑,使其对于生态系内外的副作用减至最低。不但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和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综合防治的配套技术是: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当地生态的特点,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和协调运用。其内容包括:
1、保护利用有益生物,结合农事操作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2、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预防系统,如有利控制的高产耕种、轮作制度,种植抗(耐)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
关键词:玉米种植;病虫害;预防;治理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随着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针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一般症状、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细致地分类分析,对于加强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科学性、有效性,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具有其相应的现实意义。
一、玉米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分析
(一)丝黑穗病
1、主要症状
丝黑穗病主要的侵害对象是玉米的雄穗和雌穗,如玉米患病,通常会在出穗后表现出病症,雄穗患病主要表现为花序走到破坏,最终变黑,部分病例会出现增生、变形、颖片延长或增多的症状;雌穗患病主要表现为穗短、顶部变尖、下部膨大、果穗整体出现黑色丝状物或粉末,部分病例会出现增生、畸形等症状。
2、致病原因
丝黑穗病是由一种担子菌亚门真菌导致的,这种真菌的孢子可在土地、作物残留物、粪便或种子表面上寄存,当冬季过去后即是玉米发病的主要侵染源。发病程度与环境、真菌量以及玉米作物的抗病性有关。
3、防治措施
针对黑丝穗病的防治,主要从以下几点内容入手:一,合理选择玉米品种。在选择玉米种子时,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性的杂交玉米品种,比如正大999、遵玉3号等,即可有效降低玉米种植发病风险;二,优化种植方式,实施科学种植。玉米种植应坚持3a以上轮作,适当延迟播种,提高玉米播种质量,科学使用地膜覆盖等新技术。
(二)大、小斑病
1、主要症状
玉米在患病初期,会首先出现水雾状斑点,颜色青黑,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逐渐沿玉米叶纹路左右延伸,最终形成大块斑点,此时斑点中心为浅褐色,边缘为深褐色,直到发病后期,玉米会在斑点处开裂,严重时可导致玉米枯死。
2、致病原因
大、小斑病由相应的病原细菌导致,病原细菌在冬季依附在残留体中,冬季过去后即为该病的初次感染源。大、小斑病病原细菌在玉米种子中也有少量存在。该病主要依靠气流传播,与环境湿度、温度、玉米种植密度联系较为紧密。
3、防治措施
针对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实施健康、科学种植,适当早播,以避开该病高发期,优化种植施肥,提高磷钾肥施肥量,注意除草控制田间湿度;二,在玉米收获之后,科学处理秸秆,不给病原细菌提供寄存条件;三,可使用70.0%左右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人工农药防治,防治周期10d。也可以使用农丰菌1号等农药,效果较为明显。
二、玉米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分析
(一)玉米蚜虫
1、虫害症状
玉米蚜虫是玉米种植常见虫害之一,蚜虫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吸取玉米组织汁液,从而导致玉米叶片出现泛红或变黄症状,影响玉米正常生产,部分病例会出现畸形。蚜虫危害在玉米抽雄至灌浆期威胁最大。
2、防治方法
药物防治,在玉米种植及蚜虫发病初期,种植人员可科学使用农药进行人工防治,相比较于化学农药,应优先原则生态环保的植物药剂,主要由茶枯、野八角、雷公藤等植物加温水配制而成。
(二)玉米螟
1、虫害症状
玉米螟主要会对玉米的雄穗、雌穗、新生叶、以及茎秆幼嫩部分造成损害。在玉米心叶期,该病的主要症状为,抽出心叶后,叶片出现排孔,从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在玉米穗期该病的主要症状为雄穗停止授粉、雌穗出现虫道等。
2、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可适当引入赤眼蜂、白僵菌等进行玉米螟生物防治,可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药物防治,针对玉米螟的药物防治,应秉持早治疗早生效的态度,在玉米螟虫害发生初期即使用25.0%左右的高效氯氟氢混合25.0%左右的甲维盐各100.0mL进行农药防治;也可以使用甲氨基阿维菌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较为显著。
结语:
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广泛涉及玉米选种、播种、施肥、打药等各个环节。总的来说,玉米种植人员应积极了解各种玉米病虫害的症状表现,坚持科学、健康的播种方式,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精神,科学使用农药,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预防,以确保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玉米种植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闫聚财,周俊杰.浅议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
双柏县地处楚雄州南部,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高原立体气候突出,气候类型多样,境内最高海拔2 946 m,最低海拔556 m,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十分有利水稻、烤烟、茶叶、冬早蔬菜等粮经作物种植。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 333.3 hm2左右,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5 333.3 hm2,经济作物面积8 000 hm2,粮食作物总产量6.5万t。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复杂自然地理条件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各种农作物病虫草害频繁发生危害,部分重大病虫害如小麦条锈病、玉米灰斑病、水稻稻飞虱等甚至威胁到粮食生产及农业安全。实践证明,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已成为现阶段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一种重要防治措施,其中以植保服务社为载体的专业化防治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从全县情况来看,通过农业部门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当前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建设发展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双柏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现状
近年来,县委、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绿色经济示范县建设步伐,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进程中,通过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扶持、规范运作”等有效措施,使全县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
2008年7月,在县农业局植保部门的牵头下,全县8个乡镇成立了8支农业有害生物专业化应急机防队,有队员100人,共配备背负式机动喷雾器60台,配备专业防护服60套;县级储备机动喷雾器60台,其中担架式机动液泵喷雾机1台,为全县重大病虫疫情应急封锁和扑灭控制提供了重要保障。2009年9月,在县烟草部门的牵头下,全县8个乡镇成立了9个植保服务社,有从业人员44人,占全县农户数的0.13%,拥有小型植保机械94台,其中背负式机动喷雾机79台,为现代烟草农业病虫害防治开创了科学有效的专业化服务模式。2011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病虫草鼠害面积33 133.3 hm2,组织防治面积49 533.3 hm2,占发生面积的149.5%,共挽回粮经损失3 233.1 t;开展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8 786.7 hm2,占防治面积的17.7%,其中: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4 786.7 hm2,占种植总面积的31.2%;经济作物烤烟统防统治面积4 000 hm2,占种植总面积的92.3%。
这些专业化防治组织紧紧依托种植烤烟、茶叶经济作物及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立足服务本地农业生产,走出了一条“专业化防治+服务社+社员和农户”的新路子,开创了一头连农户、一头接市场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经营服务模式。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病虫害防治管理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作物种植及管理、收获的劳动力成本也大幅增加,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生产成本,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种粮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收入相比,收益明显偏低,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农户的承包土地撂荒闲置,举家外出打工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农民由于家庭困难、经济基础较差,种粮成本投入不足,疏于病虫害防治管理,病虫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农作物广种薄收或有种无收的情况突出,导致大多数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由于农户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无法开展服务。
2.2 统防统治组织化程度较低,病虫害防治效果差
全县粮经作物、大小春作物之间的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烤烟、茶叶、冬早蔬菜等经济作物专业化防治的面积和组织程度远远高于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大春作物明显高于小春作物;目前农业生产主要是以一家一户生产经营模式为主,由于农作物种植时间、种植品种及田地分布情况不同,农民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形式,难以实现大面积的连片统防统治作业,使病虫害防治时间不统一,防治不彻底;受利益驱使,部分农药经销商胡乱开单售药,甚至推销假冒伪劣农药,常误导农户多种类、大剂量配制使用农药。重复大量施药使病虫抗药性增强,造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成本过高,防治效果不理想,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增加了用药安全风险,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2.3 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组织专业化防治较为困难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工作力度加大,
转贴于
拓宽了农民的就业致富渠道,也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当前农村中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成为热潮,仅剩一些中老年人和妇女在家种粮,他们的科技意识普遍较低,缺乏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对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这种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比较缓慢,在组织他们进行病虫害统一防治时,大多采用老式喷雾器,施药器械陈旧,药液“跑、冒、滴、漏”现象突出,雾化效果差,农药吸收利用率不高,施药时不使用防护装备,安全防护意识较淡薄;农户施药后的农药包装袋、药瓶随处乱扔,未作统一回收处置,农药流失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2.4 专业化防治组织缺乏活力,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现有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人员少,规模小,底子薄,自有资金十分匮乏,仅靠入社会员的少量会费和牵头单位投入的一些固定资产来维持日常运转。从全县情况来看,虽然在固定场所挂起了牌子,制定了规范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但实际运作和管理并不理想,有的对外开展业务几乎处于空白状况;由本文由收集整理于植保服务社的成员自身也从事家庭农业生产,在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其他农户需要防治服务时,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及时提供服务;有的植保服务社仅为社员提供器械,让社员自己找市场和服务对象,由于外部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激励机制,植保服务社市场开拓和竞争力不强,社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较低,植保服务社的便捷高效服务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其吸引力小、作业量少。
3 对策
2010年农业部决定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同时启动了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创建活动,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主要农作物、重点地区、重大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全面覆盖。云南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覆盖全省的病虫害监测预报网,建设120支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队伍。这些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双柏县在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握机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集约项目、整合力量、优化技术、创新服务、规范管理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引导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工作,努力提升全县病虫害防治的质量和水平。
3.1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加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和增加政府投入是启动植保专业化防治支持农业服务业的关键,因此县、乡都要高度重视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要认真研究制订和组织实施好适宜当地专业化防治的发展规划,落实好重大病虫害属地管理责任制;要成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负责部门间协调、资金和物资整合调备、实施方案制定、项目检查、资料汇总、信息上报等工作;形成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亲自抓、分管领导坐阵协调具体抓、植保部门深入一线全力抓的工作格局,加强对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的指导、管理和培训,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1];要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和植保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大病虫害防治补贴等专项经费,对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给予农药、防治器械、活动场地、技术培训、雇工及劳动保护用品支出等费用补贴,稳步推进全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
3.2 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整合生产要素,夯实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
要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将农户零星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管理,建设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促进农村土地、种植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通过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经营大户,协助和引导专业化防治组织与他们建立良好合作共赢关系,开展对农作物整个生长季节的全程承包统防统治,通过优质服务展示专业化防治的作用和效果,实现最大程度降低病虫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增加农业效益的目的,为深入开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奠定坚实基础[2]。
3.3 以市场为导向,创新防治形式,推进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拓宽劳务信息服务渠道,采取合作制、合同制、股份制、会员制等方式,多渠道探索建立形式多样、服务周到、符合现阶段农村实际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逐步代替千家万户参与的费时、费力、低效的传统防治方式;要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的收费标准、服务方式、机器管护、用药规范等管理制度,可
转贴于
以通过提供防治技术+防治药物+机动喷雾器“三结合”或+专业防治人员“四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通过收取合理的服务费,引导它们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人才、技术、装备优势,打破地域界限,积极拓展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可从单一的粮食作物向烤烟、茶叶、蔬菜、葡萄、水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发展,服务方向可由单一的生产中期提供劳务服务型向科技培训、信息咨询、物资配送、器械维修等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发展,不断延伸服务链条,提高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后劲[3]。
3.4 举办统防统治样板,开展绩效评价,推动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
要结合粮食增产工程、高产创建示范、优势作物标准园区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大力举办水稻、玉米、小麦、蚕豆及烤烟、茶叶、冬早蔬菜等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样板;要选择在病虫害常发和重发区及专业化防治工作基础较好,农民对农业依赖程度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以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和地区为突破口,建设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在重大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宣传发动,召开防控动员会和现场会,将示范区建成各级领导病虫防控的指挥田、植保新技术的展示田、农民群众病虫防控知识的教育田;要适时组织相关部门代表、科技人员、种植大户和农民群众开展现场观摩活动,集中展示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效果;要组织制订各类病虫害防治效果认定标准,按照规范的病虫危害损失率测定统计方法,全面评估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的实施成效;要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评价、药害鉴定和纠纷仲裁机制,及时解决专业化防治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景东县;农作物;烤烟;预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34-1
景东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烤烟是云南省景东县的重要农作物,也是云南省景东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全县有11个乡(镇)、120个村、880个组、12311户(合同户数5727户)种植烤烟,种植面积达69637亩,收购烟叶216019.32担,其中合同数205000担,丰产烟叶11019.338担(含级外烟叶)。实现烟农总收入达16272.96万元。随着景东县烟叶产业的快速发展,病虫害问题也日益严峻,如何有效预测和防治烟叶病虫害问题,是景东烤烟种植的丰收和促进景东县烟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景东县烟叶病虫害预测现状
目前,全县主要有景东县植保站和景东县烟草公司两个测报点,各测报点都有较先进的监控及通讯设施,可及时发现并传递测报信息。并根据测报信息及时提出防治的措施。病虫害情况由测报人员传真至县公司,再由县公司下报至各烟叶开发点,各开发点以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到烟农,使病虫害防治措施得到了落实。各开发点建立了烟叶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户籍档案,由培植员对各个烟农的烟草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让烟农填写反馈意见,及时反馈落实情况。
二、景东县烟叶病虫害治理现状
烟叶病虫害对烟叶的质量和产量存在较大影响,因此,景东县各级政府及烟草相关部门为预防烟叶病虫害都投入了很多精力物力。目前,景东县对烟叶病虫害常用的防治方法有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效果最为直接,但化学药剂在清除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部分有益生物,因此对烟田整体生态系统也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也存在如农药残留等一些难以解决和回避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所以要寻找一种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理方法。
三、景东县未来烟叶病虫害防治要点
烟叶病虫害防治需要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从烟田的整体生态系统考虑,综合考虑防治措施,才会把烟叶病虫害对烟叶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一)构建更为科学和先进的预测体系
要有效预测病虫害,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更为科学和先进的预测监控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预测准确性,可从以下两点改进:
1.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简称3S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在其它领域已经广泛应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烟草病虫害预测和防治也可以借鉴其它行业,利用3S技术建设监测体系,结合各测报站点的监测情况,对烟叶病虫害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实时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并作出科学预测,科学防治,以减少病虫害对烟叶造成的影响,增加烟农的经济收入,提高烟叶的质量。
2.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病虫害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烟草病虫害的诊断和预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基层测报人员要有丰富的病虫害知识和丰富的大田生产经验,辨别出病虫害情况后要及时通报。因此不断提高基层测报员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网络、通讯等现代科技成果,利用人工判断和病害测定仪等先进仪器,可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快速准确辨别烟草病虫害的类型、范围,并及时通报交流,为科学预测和防治烟叶病虫害提供依据。
(二)采用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理措施
1.采用抗病品种,采用消毒包衣种子。近几年景东县烟叶主栽品种以K326为主,占到栽培面积的近80%,现在在K326的基础上,开发出KRK26。生产中应并注意品种的更新,避免长时间使用单一品种。种子要全部使用烟叶基地生产的经过严格消毒处理得包衣种。
2.加强大田管理。烟叶生产中要做到合理轮作,景东县较适合烟稻轮作;推广漂浮育苗,优苗壮苗,壮苗可缩短缓苗期,提高烟叶抗病性;适时移栽、合理施肥,加强水肥管理、及时清除烟田间病残植株,严格按照生产规程进行大田管理。
3.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具有环保、生态和安全等优点,在烟叶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2008年7月25日,采用黑光灯诱虫的方法诱捕害虫达2万只以上,效果明显,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防治成本,在害虫大发生时诱虫效果会更好。烟田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不但能对主要害虫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而且诱虫结果能较准确的反映出害虫田间消长情况,其成本为化学防治成本的23.9%并且在减少农药施用而使环境得到保护得意义更为长远。
4.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害虫天敌,在没有达到防治指标情况下,尽量不防治,允许部分害虫存在,有利于其繁殖。比如释放赤眼蜂是防治烟青虫的好方法,可在产卵盛期开始放蜂,至卵高峰下降后止,每三天放一次,放蜂30万-45万头/h,连续3次,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5.化学防治。生产中以化学防治为辅,严格控制农药施用,做到施药时间、方法和种类“三统一”,不断优化传统农药产品的种类,选择更为安全有效的农药产品。烟叶生产中所需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均由县公司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在病虫害预测的基础上,按需要及时配给,组织烟农统一配药、统一施药,做到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王刚.我国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进展与展望[J].中国烟草科学,2004,(1).
[2]刘家成,韦永保,刘明熙.农作物病虫害总体预报和总体化防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
关键词:青海马铃薯;病虫害;特点;防治
马铃薯在青海省已经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该省的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继小麦、油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是青海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随着青海省种植业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和农作物良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青海省马铃薯的生产规模也不断加大。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病虫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也被人们提上日事议程。将介绍几种马铃薯的病虫害及与之相对应的防治措施,仅供青海省广大马铃薯种植户参考。
1 青海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1 病害发生的特点
1.1.1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真菌性病害之一,在气温较高、雨水充沛的7-8月发生的频率最高。根据田间的实地调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极高,对马铃薯的产量带来极大的危害。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发生在叶子部分,基本特征为:在叶缘或者叶尖部分有淡褐色斑,在斑的周围有晕圈,当空气湿度变大时褐斑就随之变大,叶片也变为黑绿色且发软,叶子的背面有白霉。在空气干燥的时候叶子就会枯萎,马铃薯的叶柄、茎也会被传染,有黑褐色斑及白霉的出现。马铃薯的块茎被感染后,表皮会出现褐色斑,发病初期不会变形,但随着浸染的不断加深,病斑会向下延伸并变硬。
1.1.2 马铃薯黑茎病 马铃薯的黑茎病是细菌性的病害,也被人们叫做黑脚病,发病部位在茎部或薯块上。当马铃薯幼苗时染病此病,会出现节间缩短、植株矮小,或者叶片上卷、茎部变黑,最终整株马铃薯萎蔫而死的情况。马铃薯的种薯感染此病,则会腐烂成黏团状而不发芽,或者刚发芽就会烂在土壤中而不能出苗。
1.1.3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的环腐病是细菌性的维管束病害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0%~40.0%,危害尤为严重。基本特征为:多发生在马铃薯的花期,从根部叶片开始,并由下向上传染,直到感染整株。病发初期,叶脉由绿变黄,并逐渐变枯,直至整株马铃薯倒伏而死亡。切开马铃薯发病的块茎便能看见里面的维管束变成乳黄色直至黑褐色,皮层内呈现环形或者狐形,所以称之为环腐。
1.1.4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常见的有以下3种:花叶型、坏死型、卷叶型。花叶型病毒病马铃薯的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匀,叶面黄绿相间或者浓绿淡绿相间,严重的情况下叶片缩小,整株马铃薯会矮化。坏死型病毒病马铃薯的叶片与枝条的茎部产生褐色的坏死斑,严重的情况下,马铃薯的全部叶子枯萎而死。卷叶型病毒病马铃薯叶片自主脉或者沿主脉向内翻转而逐渐变硬,严重时马铃薯的叶子呈现筒状。
1.2 马铃薯虫害发生的特点
1.2.1 蝼蛄 蝼蛄也被叫做拉拉蛄,它用它的口器及前边的爪子把马铃薯的根或者地下茎撕成丝状,导致地上的部分枯萎或者死亡,有时它也会咬马铃薯的芽,导致芽不再生长,致使马铃薯缺苗。蝼蛄在土壤中“开挖”隧道,使幼根失去土壤的滋养,并使其透风,导致马铃薯缺水,最终死亡。秋季时,蝼蛄咬食马铃薯,使其感染腐烂菌而造成整个马铃薯的腐烂。
1.2.2 地老虎 地老虎也被叫做切根虫、土蚕,幼虫时对马铃薯的危害性最大,成虫是一种蛾,危害性极小。它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苗,在马铃薯苗与地面的结合处把茎咬断,导致马铃薯整株死亡,并把其咬断的苗拖进它的虫洞,危害性极大。幼虫时,也会咬食其嫩叶,致使成孔。也会在地下咬食马铃薯的块茎,致使茎块成孔,或使其感染腐烂菌而腐烂。。
1.2.3 蛴螬 蛴螬叫被叫做地蚕,是金龟子的幼虫。它咬食、钻蛀马铃薯的地下茎块、嫩根,断口整齐,断绝马铃薯的营养与水分来源。马铃薯的块茎被钻蛀之后,导致其品质下降或者腐烂。成虫,即金龟子还经常爬到马铃薯株上,咬食其叶片。
1.2.4 蚜虫 蚜虫对马铃薯的危害有以下两种:直接的危害,在马铃薯的叶背幼芽上咬食,导致其叶子皱缩、变形,影响其光和作用,使其发育不良;在蚜虫的咬食过程中,有可能把病毒传给健康的植株,从而引发其病毒病,最终造成马铃薯的减产。
2 青海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病害防治措施
2.1.1 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种植时选用脱毒的种薯:1)种薯的处理。一定要严格挑选无病的种薯,选用72.0%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80.0%的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10~15 min,晾干后再种植;2)栽培时的注意事项:选择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地段种植马铃薯;尽量避免雨后的田间积水与偏施氮肥;若发现中心病株,要在第一时间清除;3)药剂的防治。发病初期选用72.0%的百思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者云生600~800倍液或者30.0%的百菌清500倍液喷雾来进行防治。
2.1.2 黑茎病的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的马铃薯品种;要选择无病的种薯,建立无病的留种田,使用单株选优,芽栽或者整薯来播种;催芽晒种,淘汰带病的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来拌种,然后立即进行播种;注意适时进行早播,并注意排水,降低土壤的湿度,采取必要措施来提高地温,以促进马铃薯早出苗;发现有病株时要及时清除。要注意合理轮作换茬,要避免重茬;种薯在入窖储藏前要严格把关,入窖后也要采取相关措施,防止适度过大、窖温过高的情况出现;药剂的防治:在发病初期,在马铃薯的叶面喷洒0.1%的硫酸铜溶液或者氢氧化铜。
2.1.3 环腐病的防治措施 建立无病害的种薯基地,繁殖无病害的种薯;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用小整薯来播种;用0.2%的高猛酸钾对切马铃薯种的刀具进行彻底消毒;选用抗病的马铃薯品种,例如下寨65、青薯168等。
2.1.4 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毒病的马铃薯品种,例如青薯2号、东农303、大西洋等品种;在长齐苗之后要采取防治蚜虫的措施,以此减轻蚜虫带来的病害;在发病初期喷洒40.0%的克毒宝可溶性粉剂1 000倍或者7.5%的克毒灵水剂500倍液。
2.2 虫害防治措施
2.2.1 蝼蛄、地老虎、蛴螬等地下虫的防治措施 秋季收获马铃薯后进行深翻地、深耙地等措施,以此来破坏幼虫、成虫、蛹的过冬环境,减少其数量,减轻来年对马铃薯的虫害;清理马铃薯种植的田间环境,尤其是杂草与杂物,不仅要对其清理还要将其带出地外,以此来减少虫卵与幼虫的数量;使用杀虫剂:在马铃薯插秧种植时采用甲基异柳磷200 mL拌种肥施入播种沟内防治。在耕地时,撒于土壤中,毒杀地下害虫。或在插秧种植时把以上农药放于马铃薯苗的根部,来毒杀害虫;灌根杀地下虫:用40.0%的辛硫磷1 500~2 000倍液,在马铃薯的苗期时灌于根部,每株50~100 mL的量。
2.2.2 蚜虫的防治措施 进行合理的轮作种植;种植马铃薯要远离有病毒的田地;在蚜虫发生的初期,采用40.0%的氧化乐果乳油、灭蚜威500~1 000或者10.0%的氯氰菊酯乳油2 000~4 000 倍液稀释喷雾防治。
3 结论
马铃薯是青海地区的主要经济和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粮菜兼用、生育期短、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用途广泛等优点,在青海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种植马铃薯的方式较为粗放,马铃薯种植户也存在不重视病虫害的防治的现象,导致当地马铃薯减产,商品价值不高,市场占有率下降。所以,应该充分重视马铃薯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参考文献
[1] 李润唐,邹恒欢,郭志雄,等. 湛江地区火龙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中国园艺文摘,2010(11):78-80.
[关键词] 橡胶树种植 现状分析 建议与意见
[中图分类号] S7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188-01
在我国的南方云南省景洪市景哈乡的地区,橡胶种植面积已趋于稳定,产量在近几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为这里地处亚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气流交叉的地方,每年的降水量丰富,水源充沛,土壤肥沃适合橡树类高大树木的生长。这里的地形以丘陵和小型山地为主,不利于水源的涵养,所以在进行橡树园规划种植的时候,要根据土地的特性进行种植模块的选取,保证橡树的正常的生长。
1 本地的病虫害现状分析
本地区位于云贵高原热带季风气候的交叉地区,土地营养丰富非常适合树木的生长。目前在本地的林业覆盖面积近有几万公顷,全区域的森林覆盖面积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主要是橡胶树数量所占比重较大。树林的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当地林业部门工作的重点,由于水土环境的影响及气候的作用,当地橡胶树的病虫害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但是季节的影响,会使树木的病虫害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由于树木病虫害的致因虫因温度、环境、季节的不同导致其活动的频度和向度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依据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病虫害防治方案。
2 橡胶树种植步骤
2.1 根据橡胶树的生长状况和橡胶树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对橡胶树的区位选择,要进行合理的划分。要求在环山行中间(以机械开垦通沟为主),按照规划的株距进行种植。种植时,苗木应置于植穴中央,植株要与地面垂直;定植深度,芽接桩的以芽接位下方离地2-3cm为宜,袋装苗维持原位置,高截杆芽接苗适当深种将接合点埋入地下。芽接桩、袋装苗在定植时芽眼或枝条统一向环山行内壁。定植裸根苗,一般分3-4次回土压实。要保持主根垂直,侧根舒展;定植袋装苗,先用刀切破袋底,将袋放置穴中,从下往上把塑料袋拉至一半高度,在土柱四周回土,并把土均匀踩实,然后再将余下的塑料袋拉出,并继续回土压实。在橡胶园的区划的定位选择的方面,要对橡胶园的土壤及时的进行施肥培土的测试,检查橡胶园的土壤的肥料的含量,根据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进行规划种植,同时要依据朝南的阳光的照射的角度和阳光辐射的强度,对种植的树木进行定值,保持植株的向光性,促进树木的正常的生长。
2.2 规划结构种植。在地势平坦,地表形态无沟壑、排水能力强的中实行轮番种植模式来保持土地涵养能力,在倒休期间合理规划种植模块,保证农田的基本可持续种植能力,确保树苗中的幼虫不能持续性的繁殖。只有保证内部橡胶树的生长环境与外部环境的链接的针对性,才能减少橡胶树生长环境的病虫害的繁殖,确保橡胶树的正常的生长。
3 橡胶林管理的措施
根据实际的土地情况,选择适合橡胶树生长的土壤的环境。运用合理的耕翻机械,做到标准化,高效化,完整化的土地耕翻作业,进而破坏虫子的栖息环境,防治其繁殖。为橡胶树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的田间管理作业是不可或缺的。田间管理必须根据橡胶树的生长环境特点来进行,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田间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农田间的杂草进行及时的清除,保证养分的及时补充,还要准备好适当的农具,确保田间管理作业的高效性。对其他影响生长的自然因素要及时的排除,避免隐患的存在,为防治病虫害的破坏做好准备。在不同的区域农田环境的作用下,有着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受不同农作物轮作制度的不同,影响着区域农田有着不同的肥料应用的方式。受到不同的土壤环境和水源环境的影响。
4 橡胶树的轮作方式
橡胶树轮作制度的不同也严重的阻碍了区域对肥料的吸收和利用的程度,总体来看,因为不同的环境调控下,农作物的种植周期和种植状态有着很大的不同,有的种植的较早,有的种植较晚,有的农作物生长的周期较短,有的农作物生长的周期较长,具体的施肥策略都以农作物生长的状况为导向进行合理的施肥。受到不同气候环境的不同,夏季风影响的日期的长短,农作物的轮作制度会发生一些微小的偏差,在日期和生长周期上会有一些差异,此时再进行农田的作物施肥就需要根据具体的轮作周期和农作物的生长的情况来进行,避免过小的肥力导致农作物营养的匮乏,或者是过大的肥力导致农作物营养过剩而死。所以在橡树林的田间管理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对橡树林进行合理的施肥,保证橡胶树的正常的生长,增加橡胶的产量。
5 结语
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不断的发展,橡树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根据区域环境的特点的不同要采取适合本区域的环境的病虫害的防治的技术,保证区域内橡胶树的的正常的生长。在防治橡胶树病虫害的同时,也要做好橡胶树树林的田间管理的工作,在进行田间管理的同时对橡胶树的生长状况做好规划分析,对不同的病虫害的做好防治预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