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心理健康课范文

初中心理健康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心理健康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心理健康课

第1篇:初中心理健康课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源 体育教学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社会。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环境中的现代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同时也带来了身心的疲惫和精神的重负,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专家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承担起快节奏、高强度和挑战性的学习与工作。

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公布的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发现,32%的中学生都有心理问题,这主要是缘于心理压力而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教育与关系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预防心理疾病,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各种适应能力。

一、心理压力的涵义

在教育转轨时期,现代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种种矛盾、困难、挫折和烦恼。同时,他们在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认识问题、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不能很好地及时调整各种压力,而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源事物反映时所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心理压力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与压力源事物密切联系。同时,作为引起心理压力的原因,压力源一般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以及由现实刺激所引起的主观感觉。压力源是心理压力产生的直接原因或必备条件,它是可以行为地施加给他人或自己的,而心理压力则是个体对压力源的反映所形成的综合心理状态,无法施加给别人,只有自己能体验到。实际上,同一紧张源,对不同的个体来说,也不一定都会形成心理压力,即使都形成了心理压力,人的心理压力强度也会因人而异。

二、研究对象

福建省德化县第六中学2006、2007级的初中一二年级学生。

三、实验方法

问卷调查,调查表共有60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安排了“A:经常是”、“B:大部分时候是”、“C:偶尔或很少是”和“D:从无”4个选择答案。选答案“A”权值3分,选答案“B”权值2分,选答案“C”权值1分,选答案“D”权值0分。得分在140分以上者则说明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得分在72~139分者则有轻度到中度心理压力。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7份。①心理压力的严重程度。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初二学生)中度以上心理压力发生率为15.46%,严重程度以上为5.54%,其中女生较男生高12.43%。②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在高年级学生中,心理压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这一结果表明,有心理压力的同学随着学习生活负担不断加重,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很好的缓解,不能为今后的正常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因素

1.学习中的压力是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面对的是十来门课程和一天十几节课,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学习课业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生还要面对大大小小的考试和考试后的成绩排名,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心情是舒畅的,绝大多数学生都饱受煎熬。一些学生上进心很强,渴望取得好成绩,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每次成绩出来后,他们都会在极度失落中饱受打击,从而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2.不良的人际关系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中学生的交际范围较窄,仅限于老师、家长、同学等,他们渴望交往,但由于没有正确的交际观和不能掌握正确的交际方法,造成人际关系不能很好地发展,不能满足他们的交际需求。如有些学生过分关注老师对自己和别的同学的态度,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有些学生渴望与老师交流却没有勇气;有些家长不能与孩子平等而有效地交流;有些同学本来关系不错,却莫名其妙地产生矛盾,虽时间不长就可以和好,但他们还是会在不断的矛盾中承受压力。

3.不良环境也是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一个方面。环境分为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家庭成员,主要是指父母关系不和,经常争吵,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过高,与之实际情况差距太大。学校方面,学校的校风、学风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学生在行为中形成的个性张扬发生了冲突。这些都能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

六、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是人们的行为过程,它不仅能提高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而且对人的心理过程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它能使运动者在运动中获取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磨练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能培养尊重他人、结交友谊的博怀,同时也能体会到休闲娱乐、身心放松的快乐感觉。有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松弛人们紧张的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有效方法。在发达国家,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和康复手段早已被广泛应用。

1.利用体育理论课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利用体育理论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不健康心理的症状,明白心理障碍的形成与解决方法,让他们懂得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重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

2.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知,促进个性心理的完善。自我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全面了解,标志着自我个性的形成水平。自我认知的出现,使人不仅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还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在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同时,学生还可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及爱好、特长,寻求适宜自己的运动项目。同时,体育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增强自信、积极接纳自我,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找到各自的优势与潜力,以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促进个性心理的完善,参加体育锻炼必须克服困难、遵守运动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的某些行为,有利于在锻炼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战胜自己的权利;培养和塑造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以及修正个性的不足,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的满足,进而改变整个精神面貌。

3.进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在参加体育运动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使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不断地超越自我后,人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使得人们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使良好的意志品质得到培养。这样,就缓解和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不断培养和形成积极的意志品质时,也克服了消极不良的品质,充分发挥了意志的控制作用。

4.利用团体项目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与技巧。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团体项目的作用,培养学生团体协作意识和竞争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体育竞赛中,学生通过比赛的胜与负、成与败的反复磨练,充分调动和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的学习,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有利于强化和优化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与练习氛围,强化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开拓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之间的关系亲切和睦、融洽和谐,使学生从集体竞争中感受到喜悦,分享愉快,从而缓解甚至消除心理压力。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独生子女特有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匮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必用言语即可相互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另外,一些体育集体活动项目本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要求,人们需要密切配合,达成默契,不断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目的。对那些性格怪癖、郁郁寡欢的学生来说,体育活动不仅能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5.利用学习,以达到终身体育的要求。同时,在遵守教学原则,保证合理运动量、运动密度的前提下,增加最大快乐因素,使学生对所从事的运动产生兴趣,在快乐中锻炼,在锻炼中获取快乐,寓教于乐,从而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有研究表明,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用快乐体育缓解心理压力。

快乐体育使锻炼者在运动中心情愉悦兴奋,情绪激动高昂,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获得极大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编排教材中的快乐因素,使枯燥、单调的教材内容变得精彩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的肽类。这种肽类具有振奋人的作用,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的水平。

实践证明,体育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消除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成军,吴宝才.论体育教学中的身心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147-148.

[2]王淳,魏景芳.身心健康教育新理念构想[J].中国学校卫生,2004,(5):592-593.

第2篇:初中心理健康课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初中对一名学生来说,是其整个成长过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该时期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对人生的看法,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等。若由于特定原因使学生心理方面存在异常,也许会对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生活等产生巨大影响,进而成为其终生遗憾。所以,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关键的一项举措。

一、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

要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只有如此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激起学生和老师之间在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改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较差的情况。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有人人平等的意识,也就是要一律平等的对待所有学生,尽可能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对那些有严重自卑感以及挫折感的学生,要努力帮助其重树自信。例如我在讲课过程中就会告诉学生:错了重答,不齐全补充,还未想好要认真考虑,不明白的提问,老师存在错误请指出,可以各抒己见。所以,学生就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这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障碍,最终以一个健康的心态进行学习。(2)教师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情绪是会传染的,设想一位教师如不能平衡自己的心态,不能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健康,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心理也会有些问题。所以说在思品教学中,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在课堂上,教师应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不应把烦恼、愤怒迁移到学生身上,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并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微笑地着面对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理解与尊重;言谈举止中体会到老师的宽容大度、乐观向上等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围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

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中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多种多样,比如七年级主要有这些内容,即怎样在一个新环境中学生适应,学会交朋友,学会客观的看待自己,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处理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等。而到了级时,知识面会更加广泛,比如青春期进行的心理调节,升学以及就业等给心理带来的困扰。作为思品教师,要尽量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在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比如关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由于班上部分同学缺乏自信,有严重的自卑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让所有同学都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将自己对某位同学的好感写在纸上,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考虑,热情的写着,在读纸条的过程中,我发现被赞扬的同学眼睛里闪着光芒,脸颊由于过于激动而变得红彤彤的。等到快读完时,我也发现部分同学未得到夸奖,所以我结合平时了解到的情况,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白纸,读着一些表扬他们的话语。等到即将下课时,我注意到所有同学脸上都被幸福所充满。

三、组织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初中生因为年龄的原因,乐于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而且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其情绪以及情感就会得到展示,并最终实现升华。目前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长对其呵护备至,他们想要什么总能无条件的给予,而这些孩子们却并未意识到应该给予别人以同样的爱。

关于《我和父母》这篇文章的学习,为了避免将孝敬父母以及尊敬长辈等方面的话只挂在嘴上,我们教授思想品德课的所有老师与德育处进行联合,于重阳节当天带领全体学生去老年公寓,为这些老人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孩子们认真准备了各种节目,包括相声,歌曲以及舞蹈等,老人们非常高兴。孩子们还为老人准备了礼物,老人们不断的感谢,这让孩子们感到非常快乐。因此,并不是家长们常抱怨的说独生子女不会感恩,而是家长们未给他们提供机会,总是替他们做很多本该孩子们亲自做的事情。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班上部分同学发动其他学生,在节假日时总是去敬老院帮助那里的老年人。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情感上、心理上产生共鸣,以体验、领悟和解决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合作探究法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而活动教学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简而言之,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方式以及手段,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及引导,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其身心健康。作为教师,要多关心学生,要以一颗宽容而且充满热情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这样,他们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乐观向上以及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心理健康课范文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本来就肩负着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引导的功效,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学生们化解这个阶段困扰他们的各类心理障碍,这样才能够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功效,并且帮助学生们健康成长。教师要深化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们更多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这也是更好的化解学生们心里存在的各类问题的方式所在。

一、挖掘教材中心理教育的有效素材

在展开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更好的挖掘课本中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并且有效的展开对于这些内容的应用,这样才能够体现课程的教学价值。课本中有很多相关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对于学生心理辅导的依据所在,教师要灵活的应用这些内容,并且让知识教学更加灵活化与生活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予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导,尤其是要善于发现困扰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无论是由于学习压力的过大,还是对于自我认知的模糊,抑或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同学间的关系,这些都是青少年时期学生们普遍会经历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加强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且要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给予学生更多引导与点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上《调控情绪》一课时,笔者先引用教材中罗曼、罗兰(法)的名言“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先让学生理解一个正常人的心理需要,然后引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着各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素材,无论是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素质,还是善于调控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理解与掌握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将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激发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简单的教师对于知识的讲授,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同样非常重要。只有进一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主体性,这样才能够保障大家对于很多内容形成有效的思考,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教师要结合这个阶段学生们普遍会遇到或者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找到化解相关问题的方式,进而让学生能够不断成长,形成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文明交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并且通过灵活的教学活动的创设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份“我是这样与人交往”的材料,上课时让学生讲述,通过不同学生的真实演讲,使同学们认识到: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学习就在我们生活中,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创设更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的机会,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活跃。这也是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且提升知识教学效率的方式所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要打破过往的学生印象中觉得思想品德课程枯燥乏味的印象,要透过各种有意思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创设来丰富课堂,并且加深大家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合理的创设知识实践活动同样是展开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方式。让学生投入到生活实践中首先能够更直观的反应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以及认知水平,同时,通过一些好的教学活动的探究过程,学生也能够慢慢领会到课堂上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对于教学知识点形成更好的体验与感受。这些都是丰富学生的意识形态,并且锻炼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的过程,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在进行《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人们在现实生活,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想办法去解决。随后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基本知识,然后让大家并结合社会中的实际去解决问题。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且意识到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学生自身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他们的环境意识也在一点点深化。这些都是思想健康教育的体现形式,透过这种知识实践活动的创设也加强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孔维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探索[D]. 山东师范大学,2012.

第4篇:初中心理健康课范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必要的数学应用技能;能够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社会,能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应用这一学科的意识;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数学的重要价值,从而增进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的信心;在情感方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这一学科的专业目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原理去分析世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既面临升学压力,又处在青春期,心理状态可以说是处于人生中最为不稳定的阶段。数学这一学科在整个初中阶段、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最为困难的阶段,很多学生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时,难免会产生惧怕心理,这种心理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心理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很可能这种惧怕心理会伴随他们一辈子。所以,要使初中的数学教育得以成功进行,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已有的文献中查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已有的文献中大多只是从理论方面来讨论,很少从实践方面来总结。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在家的时间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三是对孩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这三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现在很多家长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过度照顾,特别是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成绩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是现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出现消极情感,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

近年来,虽然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在很多地区,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并且,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资料的有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这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畏惧的精神,能够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能够积极面对环境带来的任何一项挑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应是与同学、朋友能够和谐相处,而这种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师的人格、教师一举一动、课堂的学习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尽量淡化评价,而是进行实际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二)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对学生的地位轻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热情往往进行压制。为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成为主导,把学生向前台推,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畅谈心里话,尽情发挥。课堂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培育下,学生发挥其所长,补充其所短,强壮其身体,充满其情志的积极、健康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定是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在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才能不畏,才能做到淡然,这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勇气和信心。而在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不要说初中生,就是在大学里学生跳楼自杀等情况时而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其早期发展中挫折教育的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进行挫折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长河中,有很多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只要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光明,让学生明白不能应为面前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教育学生要拿出勇气和信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应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特长与优势。

四、结语

第5篇:初中心理健康课范文

【关键词】健康体检中心;现状分析;科学管理

引言

人们生活的水平的提升,对自身健康也越来越关注。健康体检是了解自身健康状态最直观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健康体检是一个特殊的医疗服务项目,它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据。国内健康体检中心的发展时间较短,在管理与经营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提升健康体检中心的管理方式,对提升其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国内健康体检中心的现状及问题

1.1国内健康体检中心的现状

根据2009年我国颁布的《健康查体管理暂行规定》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健康体检中存在设立科室不全,没有实施“医检分离”,使得疾病患者与健康检查者使用同一检查设备,大大增加了较差感染的几率。医院的体检中心的面积较小,布局不合理,完全不符合《规定》中的相关标准。体检中心没有张贴流程指引,导致体检者检查盲目。体检中心的体检设备大多陈旧,没有定期更新。

1.2国内健康体检中心的问题

(1)没有形成完善的行业标准,体检质量低

目前我国的体检中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行业标准及相关资质评定,这就导致体检中心入行标准低,体检中心良莠不齐。根据《规定》中关于体检结构软硬件的标准来看,大多数体检中心是不达标的。而从专业的医疗服务角度来看,体检工作人员需要丰富的临床体检工作经验。但体检中心很难聘请到足够的专业医务人员,形成严重的人力资源不足。为了缓解这一现象,不少体检中心不得不聘请已经退休的医务人员或并没有足够工作经验的年轻医务工作者。这类情况在民营的体检中心更为突出。这将严重影响体检的结果与质量。

(2)没有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

就外部而言,我国目前并没有有效管理体检中心的机构,关于其管理的法律法规也非常的不完善。而体检中心内部,也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与激励制度,在选取与录用人才方面也缺乏统一的标准。

(3)体检项目没有足够的目的性

为了增加经济效益,不少体检中心推出体检套餐。套餐中虽然有常规检查,但也缺乏足够的目的性。大多数体检者是希望通过体检了解自己某一方面的症状,而不是整体的身体状况。而大多数体检中心只考虑到健康体检者的需求,忽视了某些疾病患者的需求。且体检的流畅大多复杂,若没有专业的介绍与指引,体检者在选择体检项目时就会非常的盲目。

(4)检查之后的健康管理不规范

我国健康体检中心还处于起步发展极端,只停留在健康检查的阶段。对检查之后的健康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执行模式。且大多数体检中心在完成体检后,只是将体检报告交给体检者,并没有对报告内容作出系统详细的分析,帮助体检者更好的进行健康护理。

2.有效提升健康体检中心科学管理的方式

2.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健康体检中心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依附与综合性医院设立的体检机构;一类是独立于医院之外的专业体检机构;一类是设立在疗养院内的体检中心【】。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根据不同的体检机构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引导体检中心逐步形成行业标准与规范。

体检中心内部应该根据检查项目多样,建立分级管理制度。以科室主任为核心,护士长为主要落实者并协助管理工作。并设立不同的小组,专门进行对外营销、体检报告总结分析、体检操作培训、设备管理及客户服务等方面。并针对不同的岗位与小组,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明确各自职责。

2.2开展人性化的服务

所有的护理人员都需要接受人性化服务的培训,深化人性化服务的意识。营造良好的体检环境:在大厅醒目处张贴体检指引及相关的注意指向;设立专门的咨询台,以及时为体检者提供帮助;建立叫号设备,避免体检者长时间的排队等待。当体检者询问体检项目时,要耐心听完体检者的讲述,了解体检者的目的,在根据体检者的需求提供意见。体检者在领到体检报告中,应附带一份关于体检结果的分析及建议。明确指出体检者潜在的健康隐患,与相关的健康指导。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实行体检后的随访。

2.3提升体检项目的目的性

体检中心应减少体检套餐的推销,而应该根据体检者的实际要求合理的进行体检。在体检前,医护人员可以先对体检者进行初步的检查,在根据结果着重选择体检项目。如此体检者即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又显示出体检中心的专业性。若体检者是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医护人员要根据体检者的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关注体检者的病情发展,并对体检者提出相应的护理建议,帮助体检者更好的制定康复计划。

结论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会不断升高。健康体检中心的出现,正是满足国民对健康的需求。健康体检中心目前并没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及行业标准,体检项目的针对性不强,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该行业的发展。政府不仅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促进该行业规范;体检中心也应该自觉的实行有效的内部管理方案,开展人性化服务,提升体检项目的目的性,才能有效提升体检质量,满足体检者对体检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雷利,冯大跃,冯雨来,曹秀堂. 国内健康体检中心现状分析及科学管理初探[J]. 中国医院,2014,04:77-78.

[2]杨冬梅,刘烨,垢建华. 医院现代化体检中心的管理及问题探讨[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2:2088-2091.

第6篇:初中心理健康课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语文课堂 渗透方法

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应有正确的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首先,语文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把每一位学生都作为关注的焦点与对象。其次,教师教学时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的效果有促进作用。教师愉快、乐观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也快乐起来,使学生乐于与老师交往,喜欢听教师讲的课。要强化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挖掘新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培养健全的人格。

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材本身就是由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建的,学生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而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的。

1.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就是以宽宏、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看待周边的现实世界,能更好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学生应该振奋精神,充满乐观的信念,只有这样,才会在不断的探索与追求之中,永远保持青春蓬勃的朝气,不断开创新的业绩。要让学生明白,对于过去的一切,要永远以科学的态度总结;以豁达的精神对待;以积极的心理接受;以加倍的努力改善。同时应该相信自己的未来永远是光明的,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过得充实,生活才是愉快、幸福而有意义的。

2.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某些学生常会因学习压力过大、社交能力差、生活失意等而忧郁苦闷紧张,从而产生挫折感,影响身心健康。学生可以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吸取力量,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自觉磨炼意志,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学会调适心理。当遇到挫折与困难时,首先要接受现实,然后从多方面分析与查找原因,再尽力补救或改变,最终走出困境。

3.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只有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激励自己自觉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让每位学生都确定自己的座右铭,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文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要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教育他们遇到争议时,既要据理力争,又要掌握语言分寸;既要各抒己见,又要集思广益,教会学生分享目标,信任别人和做人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今后在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5.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

目前,初中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英雄人物事迹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让学生心中总是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充满害怕和畏惧。要不断迎接挑战,不断锤炼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每个重要转折点。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被书中的故事感染,被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更要以无穷的斗志和毅力迎接人生的挑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人格,体谅学生的处境,谅解学生的幼稚,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师生之间这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产生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7篇:初中心理健康课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学习

初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随时调整,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方法设计。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就能够得到满足,学生在讨论交流相关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一部分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表述进行讨论学习,学生在总结历史事件发生时间、背景,参与的人物等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升,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商汤灭亡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善于挖掘历史素材,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很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这些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对历史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很多有着勤俭节约品质的人物,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人物的特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借助历史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顽强不屈的坚强意志和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抗挫折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在历史教材中有岳飞和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国家的发展鞠躬尽瘁,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情感熏陶之下,健康的心理品质就会得到培养,学生就会为了国家的和谐发展而积极努力的学习。

第8篇:初中心理健康课范文

1. 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崭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1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在讲授《正视自我,开拓进取》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讲出一些最使自己自豪的优点,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补充,使学生能正确面对自己,树立自信心,又有利于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在课堂小结时,我告诉学生: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能力一般的普通人,但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特点,“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特殊之处,“普通人”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从而启发学生既要承认自己的普通,不盲目追求高目标,又要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自己。

2.2 学会宽容,善待别人。

在讲授《尊敬老师,孝敬长辈》一课时,我通过小品的形式再现了初中生与老师、父母间发生冲突,产生隔阂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并结合自己谈谈应如何与长辈交往,使学生理解长辈,学会尊重与宽容,并要求学生经常与长辈进行沟通,以求得相互理解。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也应做到相互尊重,善待与宽容。既要乐群善处,广交朋友,但也要有择友的标准,划清“江湖义气”与真正友谊的界限,建立真正的纯洁的同学友谊。

3.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某些现象 ,从而促进他们联系自身,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 ,让他们认识到只有自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们曾对本校七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 ,发现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如 :升入中学 ,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新的学习内容会表现诸多的不适应。有的学生在众人面前不敢讲话 ,个别学生甚至感到困惑不知如何与别人交往 ;对所学知识听不懂或不能准确掌握 ;课上注意力不够集中 ,作业书写不够规范 ;当老师与其交谈时总是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自信心不足 ;在学习生活中的心态颇不稳定 ,情绪往往会大起大落 ;遇到问题时自我控制能力差 ;考试时心情紧张、压力过大等等。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深切感受到 ,凡此种种 ,或存在于他们的身边 ,或存在于他们的身上。只有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与社会相适应的水平。如此 ,青年学生才会转变不正确的认识 ,理顺情绪 ,协调关系 ,减轻压力 ,进而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端正品行 ,促使自己全面发展。就以上问题晓之以理 ,学生一定会自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4. 从课堂管理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的课堂效果不仅依赖于教师精湛的教学水平,而且也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管理水平。而课堂管理能力主要在于教师能否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奖励就是一种控制课堂秩序的重要手段,奖励的形式当然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鼓掌、点头、轻抚肩膀或头等)都是可行的,但要因人因时而异。例如:我去年新接一个班级,上政治课时发现提问学生时只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部分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从不举手发言。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良好体现,是使人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与自信心相反的是自卑感,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为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我采用了一个自信训练方法:即要求全班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的提问按座位逐个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训练时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所提问题的难度也有难易区别,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步。通过训练,老师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并获得成功,以此提高自我价值感,对答对问题的学生,应给予积极肯定,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努力,取得进步也是很明显的,从而感到学习并非难事,自己也不是很笨。这个过程也是成就动机训练的过程,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对学习政治课也感兴趣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第9篇:初中心理健康课范文

摘要:当代初中生处于较高的学习压力以及较为复杂的学习环境中,自身的心理问题与日俱增。在现代教学改革环境中,我国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强化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将思想品德课与心理教育工作相互整合,也成为初中思品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客观分析当前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合理作出应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有效性

前言:信息时代的靠近,既为大众提供了便利,但同样也滋生了一些不良因素。这些不良因素侵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脑海,对其思想以及心理造成了消极影响。并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都在不断提高。在过于紧张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环境下,很多人都会存在不同高度的心理问题。作为初中学生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引导者,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定位,结合科学客观的育人理念,将思品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整合。

一、在备课阶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充足合理的准备是保证教育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在将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教师自然也需要做好适当的备课。

(一)设定教学目标

正所谓,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主要群体是学生,所以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实际状态[1]。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学生为出发点,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保障目标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与心理发展状态。并且,教师所创设的目标一定要难易适中,也可保持一定的梯度性原则。让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深入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既不会让学生产生过高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在创收目标时,教师需要关注到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发展站。在总体角度上,创设总体目标;站在学生的个人能力上,划分不同层次目标。具体来说,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主要可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分别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能力目标。为了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这些目标的要点,在设定目标时,教师应尽量采用方便理解的语句,并应尽量简洁直接的对学生提出。

(二)选择教学内容

在备课阶段,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样也应该涉及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身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都会出现其他的变化。由于青春期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也会产生不良情绪。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上,教师可将教学内容设定在以下6点方面。

第一,生理教育。让学生能够客观冷静的看待自己的生理变化,不会产生害怕或者羞耻心,保证其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第二,卫生教育。让学生可以站在卫生角度上,合理的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生理问题,了解青春期的实际含义;第三,挫折教育。当代初中生大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顺风顺水,很少遇到挫折。但是进入到青春期后,其所面对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会更加复杂。很多问题,障碍也会不断出现。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挫折教育以及心理引导,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如何积累应对挫折的经验;第四,品质教育。通过适当的心理带动,让学生养成个性质量较好的心理品质,有意识陶冶自身的情操;第五,分辨教育。初中阶段,很多学生都分不清好奇心与从众心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两者的抉择中出现混淆。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加以引导,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状态;第六,压力处理教育。初中生在学习中会有较大的压力,也很容易会把这些压力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影响自己的状态。例如,在考试前,很多学生会陷入莫名的焦虑,教师需要通过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平静的对待这些问题,并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2]。

心理健康教育与常规教育不同,教师不能再利用直接的说教或者理论教学,对学生实施指导,而是需要站在实践或者生活的角度上,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实际的形式加深学生理解,比如生活体验法,活动体验法,自主探究法,都是比较适用的教学手段。

二、在教学期间,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渗透活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同点。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渗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因素,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健康活动的重点在于体验。当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在两者构成完整学习共同体的前提下,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基于学生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教师也可询问学生的真实想法,以此加深学生的认知,也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个人素质。

一般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比较多样。如辩论,表演,游戏,竞赛等,都能够较高程度满足该项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例如,在向学生传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首先,将学生划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扮演父母,另一组学生扮演儿童,两组学生一一对立,组成二人小组。在设定好游戏背景后,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在父母伴随下的幼儿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气味香甜的食物,却并没有极大的兴致,反而会产生哭闹的意识。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可询问学生,儿童会产生这一情绪的原因。在此阶段,很多学生都会不知所意,也无法找到正确的切入点。所以,教师可以正式引入游戏内容。鼓励学生蹲下来,尝试站在幼儿的视角,观察商场中的物品。通过简单的观察,扮演儿童的学生,会发现爸爸妈妈眼中的世界与自己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也许在父母眼中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但是在孩子的眼中看到的只有一样的柜台,不同行人的大腿。在这种过于压抑的氛围内,孩子很容易会产生不良情绪。通过简单的体验,学生就能够理解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能够在生活中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换位思考,强化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二)渗透体验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的加以心理健康体验。站在情感角度上,为学生解读思想品德中的一些问题。在此期间,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比较多样。比如其不仅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书本,在文字中汲取情感,同时也可创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角度上产生情感共鸣,加深自己的感受[3]。

例如,在青春期很多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问题,也会因为自己身体上的一些变化而比较烦恼。例如,同班同学都快速的长高,但只有自己还身材矮小;自己身边的同学长得很漂亮,而自己却有小雀斑,青春痘;有的学生因为口音问题,而不敢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针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以小纸条的形式写下来,投到一个统一的大箱子里,有教师读出,并鼓励其他同学解答这位同学的疑惑,为其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以交流的形式,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悦纳自己,使之可以在自我重建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结论:总而言之,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会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于处于社会中的大众来说,其自身的压力也在不断提高。初中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在其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国家也需要适当的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程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备课阶段,还是教学阶段,都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莫佳慧.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2(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