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4―0021―01
近几年来,社会普遍关注我国的教育改革,无不认为目前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可是对于教育体制应该怎样改革,却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多数人认为应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进行校舍改造,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等。笔者认为必须对软件即教育内部进行改革,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问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一、开发多元化的教育课程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精神,环城小学本着“自由选择,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在继承传统同时不断挖掘和创新,整合所有课程资源,共开设了年级组管理的和学校管理的22门学校课程,其中数学兴趣小组、奥数组是为了发展学生数理逻辑智能;三字经诵读、经典欣赏与诵读、故事演讲组、硬笔书法、毛笔书法是为了发展孩子的语言智能和人际交流智能;雕刻、美术、巧手绘童年是为了发展孩子的空间智能;种植与养殖是为了发展孩子的自然智能;皮筋舞、舞蹈、武术、花样跳绳和韵律操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道情皮影演唱、合唱、腰鼓、管乐、竖笛、葫芦丝等是为了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以上各个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和学习,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形式、科学管理、多元评价,努力践行“每人参加一门课程,个个享受一份快乐”的理念,真正实现三千多名学生在学校课程这个舞台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点,使他们的心灵得以绽放,情操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特长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人人都成长为银河系中那颗耀眼的明星。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能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人才。笔者所在的环城小学在这方面做得确实很好,开设了二十多项学校课程,每个学生都有选择自己优势智能的领域,通过对学校课程的开发,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优势智能得到了强化,弱势智能也得到了发展,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我们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只要教育与学习得法,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任何一个孩子,哪怕是在学习上最困难、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他或许在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并不差,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发展的眼光,o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他,使他们的优势智能得以强化,弱势智能得以发展。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凭着一时的冲动采取一些不理智的教育方法,也就是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去分析,到底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达到最有效育人目的,这也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面对同一个人不同的事、不同的人相同的事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面对性格怪异,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身体状况千差万别的学生,只有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才能为社会的不同领域培养出合格的人。
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体现多元化智能的实现。每个儿童的智能潜力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区别对待。不仅仅对全班学生采用多种教育方式,而且对每一个学生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评价
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就要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针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学校课程,我们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学生才能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一、推进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的现状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接下俩笔者将从宏观与微观两大方面综合分析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无论是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出台,还是免除学杂费的相关政策,都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地区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却无法得到落实,部分学校也仍然存在乱收学杂费的现象。从微观层面来看,则主要体现在小学教育本身的缺陷与不足,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单一追求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德育教育,造成了学生成长的不全面。
2、时展对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改革成为必然。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与时代要求逐渐相背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教育必须及时进行改革与调整才能与时代相适应,也才能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新时代意味着会出现新的情况与新的事物,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的广泛应用也显示出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滞后性。除此之外,时展意味着知识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新,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也应该进行改革以适应时展的需求。
3、教育发展规律对改革的要求
事物发展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前小学教育中越来越突出的矛盾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变革旧事物中不相适应的成分才能催生新事物,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传统教育模式之下的小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必将被新的教育模式所代替。综上所述,对小学教育的改革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其综合素养对于教育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的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都有待提升,一方面是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准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匮乏,这些都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背离。教师教育理念的滞后性体现在对素质教育理念认识不够充分,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则是由于教师本身并未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甚少,知识体系也没有得以更新。
2、教育经费及教育资源的匮乏
当前我国对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资金的投入也进行了大幅的增加,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不同地区教育投资差距拉大。对于经济发展本身比较落后的地区,对教育的投资也非常有限,难以为小学教育的全面改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性教育设施都不完善,极大地限制了教育的发展。教育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当地的财政水平,多数的资金仅用于教师工资的发放,用于对教育设施的完善以及教学环境的改善的情况则较少。
3、素质教学的理念尚未落实
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当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解读都有所偏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学生走弯路,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填鸭式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主导也使得素质教育的理念难以落实。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单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则与之一理念相违背。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学生的德育水平、实践能力都得不到完善。
三、关于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1、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小学教育改革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做学生知识学习的引领者,更要成为学生德育水平与综合素养提升的导师。因此,教师自身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也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通过对教师福利的提升,让教师能够在学校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与培养学生中,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推进小学教育改革。
2、加大对小学教育的资金投入
教育资金的投入是推进教育改革的物质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政府必须重视教育,并通过教育专项资金来对小学教育改革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教育资金的应用方面主要包括教师的绩效工资以及教学设备,如运动场馆、实验室、计算机以及音乐、美术等课程材料等方面。
3、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化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首先体现在教学课程的设置方面,通过设置一些多元化的更具开放性、个性的示范课、展示课以及公开课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主导性地位,更加注重师生之间良性互动氛围的构建,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自主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更加适合的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本质也集中体现为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设备等都是小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对甘肃贫困地区留守子女的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阶段性分析,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教育、安全、身
>>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 美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问题经验研究 评析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议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流动儿童基础教育问题探析 剖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 我国贫困地区未成年人社会问题现状分析 浅论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 我国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我国贫困地区图书馆存在问题及发展方法 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研究 我国新疆地区双语教育问题新探 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岷县贫困地区大班化教育问题的思考 “医爱筑梦”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教育问题调研 我国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分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公平视野下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困境 浅谈民族贫困地区小学留守儿童问题现状及教育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甘肃省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研究――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公平为例》(项目编号:13YD100)的前期成果。
作者简介:草(1978―),女,汉族,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政策问题研究。
关键词:教育实验 现状 问题 思考
教育改革是我国当前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教育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成败。教育实验是验证教育改革方案的重要步骤,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尤其是教育改革需要实验,“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教育理论和措施只有落实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对其优缺点作出准确评判。切实加强教育实验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教育实验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是保障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基础教育实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验得到了蓬勃发展,各类课程改革实验、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素质教育实验等蓬勃开展。90年代后,我国教育实验开始逐渐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主导性课题和价值取向,各类实验区和实验学校纷纷建立,并推介了一批实验示范学校(区)。进入21世纪,国家针对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大量新课改实验区,先后确立了上千个县(市、区)作为实验区,越来越多的教育实验在中小学开展,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案例。如:洋思中学(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杜郎口中学(倡导“开放课堂中的预习―展示―反馈”三板块一体、“教师讲不超过10 分钟, 学生活动不少于35 分钟”10+35模式)等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我国教育实验的开展始终致力于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服务于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进行本土化的多种尝试,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我国基础教育实验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教育实验蓬勃开展的今天,我们对教育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亦要有清醒的认识。
1.功利性教育实验严重。
教育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创新,而现实中大量的教育实验存在严重的功利性,其目的性就是为了经费、生源等,占有了大量教育实验资源,却很少进行教育实验研究甚至仅仅只是名义上的教育实验而不从事任何实验研究。这些功利性的假借教育实验名义的实验区、实验学校,不仅占有了本应用于真正教育实验研究的社会资源,更是使得我国教育实验的大环境不断恶化,形同虚设成为教育实验的代名词,严重阻碍了真正从事教育实验研究的实验区、实验学校的发展。
2.制约教育实验的体制障碍严重
体制障碍是我国教育实验不能真正落实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实验是验证性、变革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不是以成绩或升学率为目标的,其具有前瞻性和变革性。而我国教育体制的大环境却使这些成为学校发展的硬性指标,又有多少学校可以无视经费、生源而进行前瞻性的教育实验。其次,我国的教育实验内容受到制度的严重制约。教育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教育实验的目的往往也不是为了可以广泛推广的教育经验,有些可能仅仅针对某一个地区或学校有效而不具有推广性,这些实验内容在经费等各种方面都会受到制约甚至得不到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3. 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实验实践脱节
教育实验需要不断总结、反思、改进才能不断推进,而我国从事教育教育研究的高校、研究机构与一线实践的教师、科研人员存在脱节,使得一些教育实验在实践环节不能很好的进行。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等得不到实践环节的及时反馈,而一线教育实验的实践教师、科研人员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从而造成教育实验不能达到其目的性。
三、改善我国基础教育实验的思考
1.将教育实验由事前审批改为事中监督和事后总结评估
我国当前大量地区和学校申报教育实验区或实验学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费或提高知名度,而我国教育实验又缺乏对实验过程必要的监督评估机制,造成功利性的申报目的及资源的浪费。有必要建立对实验过程的监督评估机制,并相对放宽事前审批。如:建立有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和社会力量组成的专业的审批委员会,负责对教育实验的申请审批,并制定实施对教育实验的过程监督和总结评估机制。通过严格监督使教育实验真正落到实处,使实验区或学校真正从事教育实验研究,对功利性的申请给予相应的惩罚,保障真正从事教育实验机构的权益。同时,严格规定使用如实验区、实验学校的名称资格,只有真正从事教育实验的才能够冠以实验字样。
2.改善教育实验的制度环境
制度保障是教育实验发挥作用的基石,是教育实验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减少进行教育实验的制度障碍,要继续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建立一体化的教育实验制度。在小学进行的教育实验要保障学生升入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公平性,如在小学接受素质教育的教育实验,而初中却是应试体制,或初中参与素质教育的实验,却对学生升入高中造成影响,教育实验又如何能够进行下去那,或仅仅只能进行一些教学的实验或以增加学生负担来保障其应试能力。改善教育实验的制度环境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只有切实改善制度环境才能有效发挥教育实验的验证性和创新性作用。
3.切实强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实验实践的联系
教育是实践性学科,教育研究只有通过教育实验进行实践才能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教育实验需要教育专家、学科专家以及高校、研究机构与基础教育的教师、教研人员、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通过不断总结反思、调整修正、改进提高,来达到教育实验的目的。只有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实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服务于教育发展。在教育实验实践中,有必要建立制度化的高校、研究机构与一线学校、教师的密切联系,并在申报、实验过程、总结等各个环节协同努力,使得教育实验真正为真实的教育服务。
参考资料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86-02
我国职业教育伴随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不仅在财政支持、融资建设发展、提高师资储备、改善教学环境等方向做出了努力,同时也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收获到职业教育院校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不过,在针对如何改革教育内容,以便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教育内容设置,信息载体选择,教育对象研究,教育方式方法都会左右这一课程的教育改革效果,同时在针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中,发现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教学素养,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师生间的沟通状况同样也会影响这一效果,因此,我们务必对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效果做出合理的研究,以便能够通过评估、描述等各种方法清晰的地展现出当前的改革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今后教育改革的合理路径与正确方法。
一、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普遍效果
1.大部分职业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处于雏形期。当前,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已经着手并推进其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进度,大部分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经费,加强教师自主学习,提升对于理论结合实践部分的权重作为推进方法。其中改善教学内容的部分主要是部分学校会统一管理教师布置有关思想政治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则配合实施,并定期考核监督。而在此基础上,就务必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经费,于是学校与企业联姻,找寻相关的教学时机,并适时提升对于教学环境的追求。同时,学校与教师有针对性的拓展理论结合实践及相关案例的分享与探讨针对性展开教育,并酌情按教学目的针对该科目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进行要求,进行标准的设置和榜样的树立,甚至有些学校会作为工作KPI针对教师考核,当教师完成较好的时候能够得到奖金,完成不佳时则相应扣除部分绩效工资。
2.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学校都能够适当的采取相关的推进措施进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开展工作,这类效果容易取得,方法、办法也容易想到,但是属于改革雏形,想要追求更高的,甚至是标准化的教学改革效果依旧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度理解。学者褚亦农在他2009年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即中职学生是未来的劳动技术大军,其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育效果弱化,时效性低,目标不明确等诸多现象都显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也是因此理应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出发研究改革效果,并尽可能做出那些贴合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教育行为。
二、学校评测方式不够理想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通常使用试卷进行考试,要么闭卷要么开卷,闭卷考试的话,学生要么背题,要么打小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因为考试降低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感度与辨识度,被认定为考试-及格-毕业过程中的一个筹码,而开卷所谓的“素质教育”意义不大,比闭卷略好,但学校依旧不擅长和经常采用。最后,基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流经职业教育环境的考试测验后,这一课程流于现状,很难作用到人的观念、精神的高度,学生对于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文化课,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缺乏对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认知与培养,在实践环境下的实际作为与学习脱节,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教育结果。
1.提升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策略。(1)增加开放性的场景案例评测题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提到了对于健康体魄、情操素质、劳动教育、德育智育几个层面的教育要求,因此,对于效果的研究,理应通过这样的几个方面来看:①基本素质;②思想政治能力;③环境中的出来手段及判断价值观:A.常态、B.突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根本,是临场的,是随机的,是非考试情况下的结果,这些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变成简单的学习考试。因此,我们据此提出务必做到结合职业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受教心理,引发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并有针对性测评相关学校效果,例如,可以考核场景中的应变行为,或出开放性的案例解析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也可因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状态,通过互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2.提升教师的考核与教育能力。(1)建立开放性的评估体系。教师应当建立起开放性的评估体系,例如更偏重评测学生的创造力等全面的素质,在较长时间下进行观察与互动后再产生成绩而非一拍定案。同时,附加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实操能力与自发性的信息汇总能力,看学生遇事的三观是否豁达,并酌情附加考评情商的内容部分,以及评测对于未来理性规划及就业方向的知识测验,适当增加基础及综合的内容部分,加强明辨是非的判断题并结合判断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2)创建常规与人文评估部分。另外,创建常规评估与人文评估部分,适当的通过家长、教师、朋友、间的侧面或其他渠道了解学生,更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了解,并结合学生的自我测试评估与家访打分,甚至是更加偏向社会层面,例如,邻里调研,自我访谈。还要注意的是拆分个人得分的部分与团体得分的部分,针对团队中的表现也做一定的评估打分,转化考试成绩为评估分数,并周期性地更新及历史备案。(3)加强教师的自行评估。然后就是教师对于社会实践的开发及效果考评,以及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自行评估,例如,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享部分的开发与创建,这部分可以引入学校管理。同时,配合采取财政支持、融资合作建设发展、提高师资储备及改善教学环境的相关办法。强调多下功夫,勤下功夫,才能更好、更真实地反馈改革效果,获取有效的价值部分,并进行统一的策略统筹与实施安排,以便最终在今后职业教育上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丁月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褚亦农.试论如何改革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大观周刊,2012,(4).
[3]赵斗禄.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中小学武术的教育现状及分析
尽管我们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时至今日,很多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仅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对体育课尤其是对武术课重视不够。通过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2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对于武术教学只有22.4%的学校非常重视或重视,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从各地区的统计数据来看,华中地区武术课的开设情况最好,华北次之,可见开课情况与各地区武术的传统与氛围有密切关系;西部地区武术课的开设率最低,可能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调查得知,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说明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所以中小学学校体育武术课这一领域还需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为更好地开展武术课,弘扬民族精神做一些必要的工作,改革中小学武术教育势在必行。
2.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套路和功法类内容为主,套路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五步拳、少年拳、三路长拳、太极拳、棍术、刀术、剑术为主,学习起来既繁冗复杂、枯燥沉闷,又缺乏实用性与娱乐性,学生们对武术的学习十分冷淡。武术功法类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功,缺少攻防练习内容。虽然武术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学武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技术内容体系,未有突破性进展,没有突出武术的特色。因此不难理解,当前武术教学内容的陈旧、难度偏高、结构单一、缺乏吸引力,致使学生更为喜爱竞争性、对抗性激烈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具有青春活力的体育项目,如篮球、健美操、跆拳道等。由此可见,现行的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激发不起学生进行武术锻炼的兴趣,改革迫在眉睫。
3.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
武术教育要“以人为本”,改革中小学武术要以学生需要、社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武术的推广与普及是人们对武术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这里认识的主体是中小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武术。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存在价值关系,主体的认识活动总是参照某种价值目标选择和确定认识的客体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推动中小学武术运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从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入手研究武术运动的推广与普及才能正确把握学校武术改革发展的方向。武术作为一个体育项目虽然被列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但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武术在不少学校名存实亡,制约了武术的普及开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跆拳道、空手道在中国的传播对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也有较大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外参加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搏击项目培训,武术对中小学生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许多城市,武术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武技却大有市场,这值得我们深思。随着西方体育活动项目的盛行,在当前体育活动多样化的冲击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因此,武术要在学校站稳脚,并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就必须通过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通过自身独特的教育、健身及实用价值得到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认可,否则只能被淘汰。只有武术在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实现普及,才是中国武术的真正普及。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有着丰富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集健身、强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获得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的相关资料,从而得出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内容偏差、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应试教育的影响、外来格斗技能的影响,等等。
4.2建议
针对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了使中小学武术更好地发展和普及,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教材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武术教育工作者;改进武术教学方法;宣传弘扬传统武术的健身意义;传承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等等。
参考文献:
[1]《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89.
[2]陈梅宝,常演丽.中小学武术教育研究之述评[J].搏击.武术科学,2010,(8):64-65.
一、课改后中学英语现状及影响因素
随着中学英语新课改的实施,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则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就是教师。在现实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从原来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为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就此,我先分析一下影响中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概括无非就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本人对改革的信心和态度,他们是影响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务之急树立教师改革的信心和转变教师对新课改教学的观念;二是教科书和考试结构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新的教材是对教师改变教学现状的有力支持,然而,即使拥有合适的教材和课程设置也未必改革就能成功,因此教师的认可是最关键的;三是英语教学中的任何方法都要适应社会环境,因为缺乏对社会文化差异的认识,会使当前的课堂活动与改革的目标脱节,从而导致矛盾的产生,因此会影响到英语教学改革顺利有序的进行。
二、解决办法及策略:
当然,为了进行有效有序的中学英语教育改革,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现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发现,对以下几点还有待于加强,一是加强对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起关键的、再生作用的教师的培训;二是加强对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对教师行为和观念等反馈出来的意见的重视度,正面的会促进改革,负面的则反之,;三是加强初、高中课程的衔接工作和认真分析新课程的特点,完美教学教法;四是促进师生感情,渗透德育教学,培养学生情操,促进学生求之欲。
一、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过去,我们的教学立足于课本,以课堂容量大、课后练习多的方式培养着新时代的花朵。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课堂教学呆板的现状。有些教师仍然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课启发学生较少,不给学生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以讲授为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不顾及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使学生缺乏灵活应对问题的能力。
2.作业量大,教师难以全批全改
教师对教学效果不能当堂进行评估,只好通过课后布置大量的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农村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学生作业很难做到全批全改,这不但加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影响了教学效果。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大多数农村学校依然空白
当你走入现在的农村小学,这样的情景依然存在: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加上一张张破旧的书桌和一个个渴望知识的孩子。上课时使用较多的录音机,也仅局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少之又少。其中原因众多,有经济发展滞后所致的,有资源已配置但使用不了的,有师资力量跟不上的,也有大环境不健全的……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农村小学的运用极不到位。
二、农村小学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的意义
1.创建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是落实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在农村小学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是顺应教学改革理念的必然趋势
教学改革的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授课方式,以此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教师在愉悦中工作。
3.在农村小学创建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是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三、农村小学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策略
1.切实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尽管新课程要求把课堂交给学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没有教师对学案的精心设计,学生不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没有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就不会讨论得那么顺畅、到位;没有教师睿智的思考、发问,课堂就会一片混乱,变得漫无目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新模式下,教师更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素质,使自己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新课改采用导学案和小组合作的模式后,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班级里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在教学中,要较多地关注学困生,运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养成独立思维的好习惯。
3.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目前,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度提高了,但他们过分依赖老师的现状仍未改变,把一切责任全推给教师。放学后对孩子的作业不闻不问,有些学生到校抄同学作业或干脆耍赖不写,只有家长积极参与教学,才能真正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才能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明确自身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等,才能与基础教育有效对接,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本文将从高校体育专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主要探究其与基础体
育教育对接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校体育教育;基础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近年来体育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使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实现充分对接,谋求二者对接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中的现实问题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问题
在体育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未能明确新课标提出的关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不能及时顺应改革目标,导致现阶段不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时培养出符合时展的专业体育人才。
2.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设置问题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于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专业课设置过多,基础课少,选修类课程少且种类单一,学科体系建设不规范,不能明确区分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区别,专业界限模糊等。因此,教学设置方面的滞后会影响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问题教师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新课标的实行,对教师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方向性意见。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进行创造型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目前现状是,教师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固化影响,不能及时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的有效策略
1.以新课改为导向,增强改革动力
当前,造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动力不足,必须坚决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导向,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将新课程标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师生能够教学相长,在教学中应用创新思维,增强创新动力。例如,在专项教学中,老师能够贯彻“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进行相关理念的传输,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上能达到身体、知识、技能、经验、兴趣的全面配合和提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造力。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养成创新习惯,有了创新的动力支撑,能增强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才能贯穿到改革的各个方面,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2.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将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与学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学生为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在知识结构和技能上,要有专业的体育知识理论,全面夯实、互通互用、能触类旁通,有实用性强的体育技能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师人才是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3.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应用教学中累积了不少经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地位的提升,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也可能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因此,必须针对这一变化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例如,在教学内容中不要太强调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要掌握,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现代化和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对“厚基础”“宽口径”型体育教育人才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抛弃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是承接基础教育理念的表现,要把新课标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培养规范中,实现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对接。
4.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交流机制
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加强各方面的融合与交流。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在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但各方面仍不完善。例如,在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时,高校体育教育即使培养出了符合基础体育教育要求的“产品”,大部分学生仍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为此,有学者提出了应用型人才或者适应市场需要的“选手”的培养,这一说法的可行性在于及时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交流机制。首先,以实习为切入点,与相关基础教育实习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加深交流,了解彼此的需要和具体要求,及时反馈,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的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彼此互通。最后,在交流与实践教学中,找到自身不足,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有效对接。
作者:蔺建 单位:西京学院体育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蔡 静.中美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