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范文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

第1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范文

关键词:科学教育活动;研究性学习;角色;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国际教育界普遍关注的教学热点。国内外许多专家也都开始探讨幼儿“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即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与学前幼儿的知识基础、身心发展规律,将科学活动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探究层次,引导幼儿借助于观察、发现、操作、实验、验证等途径,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研究科学问题,归纳科学规律,达到真正让幼儿发现科学知识、获取科学认识、激发想象、触感,提升能力,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与良好的科学态度的学习过程。那么,在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如何让幼儿在“研究性”学习中开展科学活动,为他们成才奠定基础呢?

一、角色定位,确定师生关系

(1)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研究性学习是指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点拨、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方法去开展科学学习,主张让幼儿在民主、和谐、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质疑、讨论、合作等方法获取科学知识。

(2)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引导孩子的行为方向。教师对幼儿科学活动的要求、内容、活动流程等要精心预设,并做到合理引导,注重生成性,给幼儿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幼儿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科学活动之中。

(3)关注师幼的合作交流。新课改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与幼儿的学习观,鼓励在科学活动中的师幼合作交流。教师要帮助幼儿合理分组,掌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比如注意认真倾听其他幼儿的交流,及时发表自己的科学见解等。这些合作交流,也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二、提高认识,确定活动模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每一个活动的环节,教师都应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地调动起每一个幼儿的眼、耳、嘴等多种感官的主动参与,引导每一个幼儿自主地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幼儿在充分的“研究性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幼儿科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对传统幼儿科学活动学习模式的大胆超越、大胆扬弃,教师必须针对幼儿本身的特征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培养目标,准确选择适合于幼儿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地让幼儿加以理解与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并且不止相关性活动内容;②制订“研究性学习”科学活动开展的有关方案,预设方法;③组织幼儿对“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交流;④总结,提升“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将幼儿置于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开放的学习过程之中,将科学活动的时间留给幼儿,让幼儿能主动收集、主动整理、主动讨论、主动提问,真正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对于一个活动,幼儿可以有多种假设与猜测,产生极强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增进创新意识。

科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以解决科学问题为核心,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处于指导地位,其只是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指导者与促进者,重在让幼儿自主研究、自主实践、自主发展。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三、以幼儿为本,凸显研究本质

比如在“如何才能将空隙填满”的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一位教师为幼儿们提供了米粒、黄豆和核桃共三杯材料。这位教师首先引导幼儿们仔细观察空杯,大胆猜测这三杯中装的米粒、黄豆和核桃这几种物品能不能放进这差不多的空杯之中。接着,让幼儿在没有老师做丝毫提示的前提下进行操作。这位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幼儿们通过两次操作自主探索,发现科学规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科学活动的任务的开放性程度,作出恰当的指导与点拨,让幼儿有效地参与探索活动。

“研究性学习”科学活动强调幼儿的自主观察、自主操作、自主发现、自主实践得出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要重视活动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将所得的零碎知识加以归纳,对事物有一个感性而科学的认识,如可谈几句体会,或以作品、实物的形式展现。

“研究性学习”科学活动中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充分评价幼儿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着重对幼儿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活动兴趣、参与态度、活动的专注程度等作为评价指标。当幼儿在“研究性学习”科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举动与独特思维方式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合理的评价;当幼儿们专注于“研究性学习”活动,认真地思考或激烈地开展讨论时,教师不应立即给予评判,而应加以引领、点拨、指导,鼓励幼儿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教师应更新评价理念,多对“研究性学习”中的“亮点”加以放大,多运用激励性语言促进幼儿开展“研究性学习”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这样,既能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又能加深幼儿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对幼儿在科学活动的表现,教师应作出合理而科学的评价,以鼓励、赞美为主,激励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并对最佳的表现加以肯定。

总之,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真正引领、点拨、指导幼儿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活动,从而培养幼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第2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范文

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也就是说创造力犹如人的智力中的宝藏,需要开采和挖掘。可见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和培养,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中学化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题词:“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使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中激励创新动机。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直接的、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观察主要靠观察者的视觉、听觉、大脑(思维)和动手记录来完成。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把他的成功归功于观察能力,他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此细心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提高敏锐洞察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实践训练中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观察的经验,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这是提高敏锐洞察力的重要途径。比较对比是思维的一种方法,也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也就没有认识。对比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对比无论是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加大对实验进行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所以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从观察对比中获得正确的结论,发现有价值的观点,进而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知识的真谛。

探究过程中需要同学们合作、交流、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另人的想法,善待批评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不断反思交流,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与体验使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同学们在相互合作、反思交流中,明白了对探究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全心全意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析化、外显化,可以更测对自己的观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同学们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同学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同学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可以使同学们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同学们完成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探究任务。总之,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同学们相互审视、相互交流、相互反思、相互合作、相互诊断,让同学们在触、感悟中猎取知识,初步形成探究能力。

第3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范文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数学教学大纲中对研究性学习提出要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要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要培养创新合作精神和应用能力;

要以书面材料、口头报告,墙报等形成反映研究性成果,学会交流.

二、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改变教师观念

应数学大纲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将有六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具备的研究性能力和对学生的指导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效率.研究性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应主动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平台,教师应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研究者、指导者、评价者,从传统的传授式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促进者.

2.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景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高中数学教学常常会追求高效教学,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效益最大化,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走入教学的误区,常把最后的分数最为评定的标准,教师和学生忙于总结题型,让学生陷入解题的误区,学生学习中缺乏交流合作,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没有学习兴趣,甚至厌倦和害怕数学,导致教学开展停滞不前.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情景,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一方面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思考、交流.

3.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要培养的主要能力之一,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欢迎学生讨论辩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在教学中确保学生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从这层意义上讲,研究性学生即是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学会合作交流.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研究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求知欲与好奇心是人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学生的求知欲越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动力就会越强,学生才会在学习中积极进行思考,并去寻求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引趣、激疑的教学手段,先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研究性学习需制定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研究性教学需要制定明确的任务目标,通过对目标的设定,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如在习题教学中,可以把结论型的问题改成探索型的问题,为学生探索研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归纳、总结,亲自感受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增加学生参与操作、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探索、尝试等一系列的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环境和动脑、动手的自学实践时间,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

第4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吸入和呼出气体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京市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手册八年级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传感器直观、准确认识吸入和呼出气体等体系。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吸入和呼出气体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本节课从评析这一错误认识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任务一:了解吸入和呼出气体。任务二:探究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氧气是否还有剩余及剩余含量。以上两个任务均由学生先提出猜想再进行探究,这样能够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与吸入的空气相比,知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知道氧气支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浓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了解使用传感器进行定量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感受学科价值。

三、教学的主要过程

1.提出问题,有据评析。

教师:欢迎同学们来到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堂,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吸入和呼出气体的研究”,上课之前老师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很多同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你们是否赞同这样的说法呢?

生1:同意!

生2:不同意!我们吸入的气体不全是氧气,是空气。呼出的气体也不全是二氧化碳。

提出任务一:比较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2.解决问题,实证猜想。

教师:请同学们将猜想以图像的方式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学生猜想示例:

设计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烧杯、保鲜膜等实验用品测定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学生思考、讨论:将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同时放置在一个大烧杯中,用保鲜膜将烧杯和传感器覆盖,测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记录数据。掀开保鲜膜,往烧杯中吹出一大口气后立即盖好保鲜膜,观察数据的变化[1]。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数据分析: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明显少于吸入的气体;而二氧化碳气体明显多于吸入的气体;不论是吸入还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都远远比二氧化碳多。

得出结论、修正图像:

3.收获方法,类比应用。

演示实验:蜡烛在倒扣的玻璃杯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熄灭了?

学生:氧气没了。

教师:氧气真的一点都没有了吗?请同学们再次利用氧气传感器进行测量。

设计实验:利用双面胶将氧气传感器固定在玻璃杯中上部,点燃蜡烛,将玻璃杯倒扣,观察数据变化。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安全。

数据分析:

得出结论:氧气不足,蜡烛熄灭,即蜡烛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

4.经历感受,建立辩证思维。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传感器进行定量测量,同学们还想利用传感器探究我们身边的哪些混合气体体系呢?

生1:汽车尾气。

生2:教室。

生3:公园。

生4:卧室。

生5:电脑排风口排出的气体。

……

四、活动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有效指导。

教师既不能“教”科学实践活动,又不能放任学生,应把有效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课堂形散神不散,放手不放羊[2]。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制订好指导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案,可多名教师共同参与活动指导。

2.关注学生差异,激发有效参与。

对于不同学情的学生,可以提出与之能力匹配的实践活动,提高活动课的包容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为提升课程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方法,应集中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第5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范文

【摘 要】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自2012年9月开展云教育试点班,探索一对一学习环境的教育教学应用。这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没有成型的模式及应用方式可供参考。为此,学校开展了深刻、务实、创新的实践研究,在探索中提炼、在实践中提升、在历练中成长,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云技术支持下的创生型课堂模式。本文基于学校应用研究实践,从活动的视角对学校创生型课堂模式进行总结,对典型的学习活动类型加以归纳,为深化学校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分享给广大一线学校,供大家参考、研讨。

关键词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学习活动类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9-0048-03

2010年,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成功申报了教育部规划课题《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为了深度推进对课题的研究,我们将研究重点聚焦到“创生型课堂”的构建上。创生型课堂是指在课堂上灵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教师、网络等教育资源的服务与支持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建构“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学,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性地教,师生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新体验、收获新知识”的课堂[1]。2012年,为了继续深入这项研究,学校又组建了第一个云教育试点班。在试点班里,每位学生都拥有一台平板电脑,教室里有自动录播系统、台式电脑、投影仪和供学生交互的电视屏幕等现代媒体,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保障和支持师生通过互动教学平台开展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进行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实践。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形态,指每人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并能够运用这一设备,基于网络平台与资源的链接,进行有效学习的理念、技术与方法[2]。当学生人手一机时,就如同人手一笔、人手一本一样,将会给学习带来新的变革[3]。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组认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字化设备达到生机比1:1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教与学模式”[4]。这种模式是一种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如下变化。

第一,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它关注的焦点是知识的传授;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它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二,传统的教学关注的是教师如何使用技术来传授知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使用技术来支持自己的知识学习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第三,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环境和教学资源单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除了课堂环境外,还让学生处在网络环境和社会空间等学习环境里。它能提供给学生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学习资源。

由于提供了比传统课堂更为广泛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资源。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慢的学习者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再学习,直到达到大部分学习者的学习水平;而对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的学习者来说,同样可以找到相关知识的学习资源,进行扩展学习。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每位学生都可以“按需学习”,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活动

自2012年开展云教育试点班以来,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开始实施基于iPad平板电脑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先后奔赴北京、上海、佛山、南京等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的地区进行学习,试图通过借鉴他们积累的先进经验和成熟的操作模式,有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但学习后我们依然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的经验和模式并不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解决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我们有选择地吸取了实验地区的经验,根据学校实际,探索适合本学校的学习模式。在研究的初期,我们先后经历了某些学科教师的抵触、全体教师对制作iBook电子书的反感、对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控能力的担心、部分家长的反对等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师生们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下走得越来越远,呈现了许多精彩的课堂。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与其他优秀学校进行交流。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师生课堂行为的追踪与分析,借鉴已有教学活动理论,就课堂中呈现的有代表性的学习活动类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1.互动反馈活动

这是学校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中最常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在相关平台的支持下,即时互动反馈活动能实现对学生个体和整体学习效果的实时统计和分析。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双基强化训练,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效弥补传统课堂上教学信息反馈的滞后性、片面性、被动性,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及时监测,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语文学科《塞翁失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再通过互动教学平台上的互动反馈系统快速检测学生阅读理解情况,然后根据统计结果实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把互动反馈活动设计在前面的教学环节,可以很方便地检测学生对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或对本节内容的预习情况,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当然,及时互动反馈活动可视需要,安排在课堂中任何需要统计反馈的环节。

2.基于网络的互动讨论活动

基于网络的互动讨论活动也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使用较多的一种学习活动类型。通常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云教育试点班专用学习论坛进行,二是通过内部邮件系统。互动讨论的发起人通常是教师或某些学生,其他学生可以通过跟帖或回复群发邮件的方式参与。互动讨论活动的优点在于: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参与度高、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互动话题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记录每个人的参与情况。例如,在美术学科《格尔尼卡》一节的教学中,美术教师在论坛中的美术板块先展示《格尔尼卡》的作品图片,再发表主题为《格尔尼卡》的讨论帖“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评论上述作品”。学生利用手中的iPad跟帖,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如语文教师经常提前用群组账号给全体学生发送某些语文主题讨论的邮件,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iPad回复,所有群组成员也都能看到这些观点。

基于网络的互动讨论活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无论师生身处何地都能进行交流,增大了师生交流的几率,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网络互动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思考的意识,同时能够汲取他人意见,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通常,这种互动讨论活动在人文学科使用得较多。

3.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就是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充分的发展 [5]。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是这样开展的:在进行某节课或学习某部分知识之前,教师会提前一周或两周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如使用iPad(或其他终端)拍摄和制作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频或演示文稿。这些项目通常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完成作品后,在课堂上演示自己的作品,以验证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如语文组L老师在进行《塞翁失马》一课的教学时,就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项目:请每个小组编写一则寓言故事,并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一段相关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其他同学可以点评。又如物理组Z老师在进行《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布置了项目:每个小组同学拍摄一个说明日食形成原理的演示视频并在课堂上演示。在英语课堂上也常常布置一些基于项目的学习任务。

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完整连贯,让学生完整体验了发现问题、制定方案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参与项目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锻炼其各种能力,如小组协作能力、信息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情境体验式学习活动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践和反思来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打破学生先知后行、学用分离、学习被动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在实际的工作中或者模拟工作情境中亲身去经历、亲身去感受,从而学习和内化知识与技能。体验式学习具有情境性、亲历性、反思性和个体性等特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活动指的是,在学习某个知识时教师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或第三方软件(包括用于学习的游戏软件),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进行体验式的实践操作。如数学组M老师在进行《七巧板》一课教学时,就在几何画板软件上做好七巧板拼图课件,通过教学平台到学生iPad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利用iPad进行拼图。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iPad便捷的触屏操作功能,良好的动画效果及亮丽的色彩也让每个操作者爱不释手,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愉快的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体验式的学习活动由于体验性和动手操作性很强,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益。

5.自我检测学习活动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自我检测学习活动是指学生以iPad为终端,通过在线或单机版的检测系统进行自我检测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检测不同于在线考试,因为学生做完检测练习以后,系统可以自动给出结果,而不再需要教师批阅。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并据此及时查漏补缺,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有力支持。目前,实现自我检测的平台主要有微检测系统和iBooks电子书,前者需要网络的支持,后者则不需要网络支持。

6.小组协作与探究学习活动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小组协作与探究学习活动指的是,在课堂上小组成员通过平板电脑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有不同的分工,但是他们的目标是共同的。活动过程一般是先由教师确定一个共同的任务目标,告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要求,接着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基本技能,最后分小组全班交流。如音乐课上,教师请学生分小组,利用iPad上的软件模拟乐器合奏一支曲子。又如美术主题赏析课《格尔尼卡》中,教师在学习论坛上发表了对作品的初步认识后,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分小组、分主题进行网络搜索,整理出有用的学习资料(图文并茂),制作成简单的PPT或keynote文件,推选1~2名学生进行全班讲授交流。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集体合作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互动评价学习活动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互动评价是指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间共同参与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活动。互动评价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如信息技术课上,X老师在教授《制作电子相册》时就通过Moodle平台实施了这一活动。其他的互动学习平台也有类似的功能。以上是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云教育试点班基于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的七种学习活动类型,期望能对当下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活动将取得更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果。

第6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范文

关键词:学习方式 活动课程 寻找规律 突破主题

研究性学习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方面的新变化,它主要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是物理课程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下面结合我校的情况来谈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想法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构建与思考。

一、构建有效的领导组织机构,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开展,与学校的管理密切相关,因为它需要学校提供活动经费、协调各学科人员配合、与外单位进行交流、开展研讨活动等。我的设想是:建立分管校长为组长的研究性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该课程的全面实施和管理,由教导处的一位副主任和多位物理教师任组员来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从过去其他地方的实践来看,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落后、研讨活动流于形式,教育评价体制的局限性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使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构建的内容要有目的性,突出学生活动的主题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物理课程传统的内容是不同的,前者属于活动课程范畴,后者是学习知识技能课程;研究性学习内容强调的是活动,以现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而课程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的掌握,会应用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其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非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不是体系化的教材知识或知识专题,而是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活动主题,学习的内容是围绕学生活动的主题而渗透在活动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再次,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中所要研究的问题才是活动内容。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构建形式多样,是活动课程的一大特点

研究性学习,在某个阶段要制订活动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活动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活动地点来看,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从组织活动方式来看,可以是二人小组合作,也可以是四人或六人小组合作;从活动内容来看,可以是对某一物理规律的讨论,也可以是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从活动目的来看,可以是培养操作动手能力为主,也可以是培养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从我校的实践情况来看,无论哪种形式,研究性学习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来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构建学生学会研究性活动学习的方法,是开设这门课程的重点

研究性学习,特别是自然科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过程中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有:

1.控制变量法。通过固定某几个因素转化为多个单因素影响某一量大小的问题,如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2.等效法。将一个物理量用另一个相应量来替代,得到同样的结论的方法,如在研究物体受几个力时引入合力。

3.模型法。以理想化的办法再现原对象的本质特征的一种简化模型,如在研究光学时引入“光线”概念。

4.类比法。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结论推移到另一个对象中的一种逻辑方法,如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引入密度公式。

5.比较法。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方法,如研究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6.归纳法。从一系列个别现象的判断概括出一般性判断的方法。如从气、液、固的扩散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作无规则的运动。

五、构建确定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

初中阶段各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是不同的。针对这种情况,在制订物理研究性活动课程计划时,选择的内容要注意广度和深度。如初二年级要拓宽学习内容的深度,联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开展研究。

总之,我们要不断加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扎实开展工作,构建好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

参考文献

第7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范文

一、高中政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障碍的具体表现

1.传统的教学观念,扼杀了学生个性,阻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阻碍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3.老师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指导,影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4.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影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5.如何正确处理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影响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地位,影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6.如何处理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的关系,将影响学生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制约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高中政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1.必须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已经能用书本理论作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广大政治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引入和渗透研究性学习,增强教学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摆正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学习气氛。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不平等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分析热点问题,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想象空间。

3.政治教师要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指导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实施过程要依赖许多信息资源,并要在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支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以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高中政治教师作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改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尤其是注意涉猎一些科学、艺术、法律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从而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4.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立恰当的课题。

针对课题难以确定问题,高中政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政治学科学习热点。社会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确定恰当的课题。指导学生遵循“三个原则”,坚持“三个联系”。三个原则是:(1)兴趣原则,(2)课题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3)可行性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三个联系”,即:(1)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鲜活性;(2)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增强政治研究性学习的针对性;(3)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增强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例如:我指导高一学生结合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的知识确定了“尤溪九阜山的开发与保护”(尤溪九阜山是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一开放性课题,与现实联系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5.摆正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位置,正确处理政治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关系。

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相互依托的课程关系,教学中必须摆正课内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探索的位置,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和政治学科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做到对政治科知识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6.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第8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范文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分工协作。

1.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设置

(1)高中三年内学生需要完成3-5个研究课题或项目,获得15学分。

(2)为获得研究性学习活动的15学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需要完成270课时的学习活动,即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上学期,每周3学时,时间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任务的分工等活动,另2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等活动。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天连排,或者一学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几天时间集中安排等方式。

对于有些课题研究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而必须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在校外进行的活动,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

建议高中一年级拿出—定的学时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让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学习选题论证和资料综述。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的项目研究。高中二年级每位学生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的项目研究。高中三()年级学校可根据实际自主安排,建议从建构思维模型、改进学习策略等方面选题,并安排一定时间,用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价和学分认定,同时为部分学生补修学分提供机会。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方面。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2)社会方面。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3)自我方面。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师生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性研究等。

3.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1)可行性。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课题。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2)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3)生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4)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形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个性。

(5)综合性。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它可能是以某学科为主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自我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都应对自我、自然、社会作整体关注,通过综合性课题的选择,整合学习内容与方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的内在价值。

(6)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研究”仅仅是方式,落脚点还是“学习活动”。当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以后,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等,应该有较大的弹性。

4.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开发策略

(1)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

(2)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没有“教材”,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同一学生(小组)三年当中研究的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取向的内在平衡;不同年级以及全校所有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避免层次安排上的混乱。

(3)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有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体系,使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要注意在相互借鉴、类比学习中得到启发,共同提高。鼓励邻近学校特别是同一社区中的学校开展较为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5.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xx、教研组长和全体教师。

6.实施步骤:

a)培训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策略;

b)选题及组成小组;(学生自选或指导选题)

c)成立班级学术委员会;

d)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第9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范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 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1)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2)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3)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2. 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3. 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4.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6. 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7. 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我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像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