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第1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比较注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课时容量限制、教学进度控制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设计上。在“做中学”的教学中,如何设计、安排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结合实践,学习他人先进,本文总结一些教师的具体做法,浅谈以下几种: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总思想

解决数学问题就是利用数学概念、定理、性质、公式、法则以及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知识点进行排序。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进行排列,简单的讲,就是数学思维的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每一步都要讲究依据,这就是数学的科学性。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依据的依据又是什么……,这是数学思维的顺序问题。若某一依据找不到,思维就会受阻,整个思维过程形成的解题思路就会失败。相反,若每一步的依据都已找到,那么这个思维就形成了正确的解题思路链,从而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解决问题的方法又简又繁。这正是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以及思维深浅度,宽港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开始他学到的东西都是纷繁复杂的集聚在大脑当中的。若不进行数学思维的正规训练,想问题就会无头绪,从而找不到解题思路,时间长了容易影响学生的进取心,导致学生厌学。所以对学生有目的进行思维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做中学”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

1、谈谈对学生进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思维训练,这正是能正确进行数学思维的起点。

现在的高中生,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很困难。学到的基础知识一多,他们就无法驾驭了,这就给教者提出了一开始就得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课题,还要坚持不懈。

总则是训练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用多样化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思维训练,一般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设置的问题要深刻。具体体现在“做中学”的学案中,可以采用问答式、填空式、练习题式,还要从逆向设问、变更条件设问,以及用类比式进行训练。

这样由浅入深,按认识规律来逐步训练,学生就会很好的通过这一关。

2、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规律性的思维而它们又是高中数学组最重要的内容。

对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基础知识思维过程的进一步加工。这可以作为学数学,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二阶段,众所周知,中学数学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画图、推理的技能、并通过训练时之成为自动化。基本动作主要有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反证法和数学归纳法等。

对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思维训练要贯穿在整个“做中学”的教学中。在“做中学”的学案中可以用三个步骤来实施训练计划:先让学生模仿,再进行分析,最后提高总结。

3、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这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数学是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知识系统,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力。其地位非常重要,这就要训练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并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还要训练学生会用简明准确的数学语言阐明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要求表述清晰、合乎逻辑。

逻辑思维还是揭示数学理论的极其重要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几乎渗透到获取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每一过程。因此,这种训练是“做中学”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进行的训练,所以要在设计“做中学”学案时,要有目的地设计要求口头回答的一些问题,表述一些问题的求解思路,多让学生板演解题过程并及时纠正。

4、空间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必由之路。

空间想象的能力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它是把现实世界物体形状通过思维加工,落实在纸上,从纸上表示的情况想象出空间图形元素的位置特征,性质和数量关系。故在“做中学”的学案中须先让学生多观察,然后动手模仿画图。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些模型,在拿实物或标准模型、经常让他们看,体会这种立体感。或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些立体动画,激发学生兴趣,感受逼真的立体元素特征。在解题时,掌握好思维的顺序,先画好较为准确的图形。将复杂图形分解为简单图形,将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从而建立起空间问题的正确思维。

5、按数学思维进行教学思维训练,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基础知识在处理数学中的问题时,所显示出来的带有规律性、概括性的本质内容。思维进入到这一阶段就进入了较高层次。数学思想对解题有指导作用。

中学阶段涉及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划归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特殊化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来源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把握这些思想,就能更有效的提高数学思维和能力。对数学思维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把它贯彻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函数形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并加以研究。同时引导学生把解析式表达的数量关系当作方程来处理。按这种思维解题就能简明,有效,清晰。纵观几年来的高考,几乎每年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涉及到这种思想,所以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训练,可通过具体问题,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画出准确的图形成图像,然后引导学生从形上研究数。这样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数形结合的反复过程,使问题解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与形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数与形是不可分的,使学生遇到相关问题能从数想形,由形算数。

6、数学思维的综合训练,这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是零散训练的升华阶段,综合训练可采用以下需措施:

第2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古今中外在科学技术上有所进步的人,除了有渊博的知识以外,他们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科学技术上的创造性想象,又都离不开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世界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从小就注重孩子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普遍重视图和图样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提高,以及通过它们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教育。

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两类。所谓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如观察、思维、语言、记忆能力等。所谓特殊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需要的专门能力,如表演、绘画、计算、设计能力等。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对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能力,但它们又不同于一般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人们常说的想象能力,就是形象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并不是单纯的表象再现,重要的在于加工改造,没有加工改造,就谈不上想象,更谈不上创造发明。

制图中的空间想象能力虽然有其独特的内涵,但就想象的心理过程来说,它与通常所说的想象能力是一致的,它也是对过去感知得来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实行加工改造,从而进行“再造想象”及“创造想象”。所不同的就在于空间想象所采取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它要根据二维平面图形想象出三维空间形体。正是在这点上,空间想象能力有其独特的内涵。

空间思维能力又具有什么含义呢?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对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进行思维的能力,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能力。我们所说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正是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因此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必须坚持由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反复过程,也就是由实物到投影图,由投影图到立体的双向过程。

应该指出,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空间想象能力是借助于“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则更多的借助于“推理”,当然在推理过程中也有想象。

在制图教学中,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呢?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适度运用直观教具留有抽象思维余地

要学习、掌握制图这门课程,需要一定的空间概念,而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高职校学生均在刚进校的十五、六岁年龄开始学习制图,而这时还没学过立体几何,因而他们初学时就感到难以理解,在多年的制图教学中发现学“点”时学生是最茫然的。由于制图中是用二维平面图形来反映三维空间形体,解决问题是在空间进行的,这更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认识,正确贯彻直观教学原则,适度运用直观教具。

如点的投影规律贯穿于整个画法几何的始终,是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始建立空间概念、掌握投影规律的起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可以借助于教室中的黑板、地面及墙面所构成的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加以说明,还要应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演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的直观印象,加深对三维空间的认识,然后再利用直观教具论证点的投影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点的空间位置,准确地画出点的投影图,反之根据点的三面投影图又能正确地想象出点的空间位置,进而再将这些点放到简单的形体上进行投影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初步认识了二维平面上的图形和三维空间上的实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即开始建立了空间概念。

当然运用直观教具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且借以培养和扩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直观教具一般用于初学阶段,初学时还可自制简易模型,帮助理解空间与平面的关系。但要有选择地运用直观教具,不能滥用直观教具。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为空间想象作准备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能力。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观察力的完善具有很大意义,它是研究人员和学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必备品质”。就制图教学而言,培养观察力的重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以及对物体形状、大小、方位和结构等特征的知觉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了解三维空间几何关系,并能够通过各种形体确定组成形体的基本单元、数量、相对位置和组合形式,进而能够了解各类物体的形状和组成的规律性。同时还应使学生善于从物体视图中确定特征视图(绘三视图时应先画特征视图),并能从视图中分离出各个线框和图线的对应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分析,进而掌握其投影规律,比如,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看得比较肤浅,而有的人却看得比较深刻呢?这是因为有的人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有的人却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学生在观察实物绘制投影图时也是一样,有的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物体的结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以偏概全,一无所获。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特别是进行图物对照观察时,更要求学生细心领会图形是如何反映物体的。如果教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观察大量的形体,使学生将观察的形象储存于脑海中,并记住一些典型实物及图形,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形体中分辨出各自的形状特征,这样就为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奠定了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然而,一个人知识面的宽窄将会影响想象力的高低,一个刚踏进高职校的初中生,知识面是有限的,这直接影响他的想象力。因此,作为制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仅局限于制图本身,而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机械、建筑等知识,有步骤有选择地讲解一些企业生产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及时地将制图方面的新动态、新理论向学生进行介绍,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其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三、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按照逻辑规律,逐步分析推导,最后获得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的思维,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既能够利用积存的空间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解决空间形体的构思和表达,也能够利用投影概念、空间几何关系及投影规律进行合乎逻辑的设想、推理、判断来解决空间较为复杂的构思和表达。如在进行读图教学时,可以采用看图搭积木,看图画立体草图,根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据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的训练对学生特别具有挑战性,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方法。据一视图补画另两个视图的练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因为可能每题会得到十多种正确答案。

但教师在按照逻辑思维基本规律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常规性思维,必须在传授知识经验的同时,鼓励学生突破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所谓逻辑思维是凭借一般的现成的知识经验,按习以为常的方式解决思维任务的那种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根本特征。当然创造性思维必须以常规性思维为基础。

第3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写作学理论写作思维研究高地 技巧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01-03新时期以来,写作学理论研究迎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写作学研究队伍之庞大、研究活动之活跃、研究气氛之浓厚、研究领域之广泛、思想观念之开放、学术观点之新颖、研究成果之丰硕等,可谓前所未有。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写作学研究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写作学研究天生就注定是艰难的。写作学把所有写作活动,包括应用性、非应用性写作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本身已是一项异常复杂浩大的工程。而要在理论上把所有文体的写作都统摄起来,构建起能够涵盖所有写作活动的“大写作”理论,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困窘。因为有两大写作门类即文学、新闻学早已自立门户,分别发展成为了范畴清晰、内涵丰富、理论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而写作学研究尤其是“大写作”理论体系的构建又不能不涉及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这是写作学研究遇到的一大难题。

然而,写作学理论的构建并非没有价值和意义,也并非没有空间和前景。首先,写作活动是人类最古老最复杂的智力活动之一,也是创造和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面对历史如此悠久、内涵如此丰富的写作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上是不能无动于衷或留下空白的。其次,写作行为尤其是公文写作是治国理政、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说的文章,是指当时流行的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各种文体,即所谓“四科八体”。除了诗、赋属于文学体裁外,其他六种文体都是公文类或准公文类的日常应用文,这些文体各有要求和特点,正如曹丕所指出的:“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见,曹丕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首先指的是公文,其次是日常应用文,最后才是文学。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他比曹丕说得更加明确。古代先贤们早就深刻地认识到公文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不会消失或减弱。再次,写作学研究的主要是写作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基本方法、表达技巧等问题,落脚点和核心是研究如何去“写”、如何去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即使文学、新闻学已自立门户,但并不影响写作学从“写作”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从而探寻和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基于上述理由,建立起既有学术价值又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写作学理论,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现作学理论的提出与初步构建,肇始于20世纪初叶,至八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兴盛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观,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见解,各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人从国外引进和借鉴新理念新方法,有人从中国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寻找策略,有人从其他学科甚至自然科学中搬来救兵活学活用,有人则试图把各种理论相互打通、融为一体。于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认识论、反映论、方法论、技巧论、哲学、美学、思维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被纷纷引入写作学研究领域。以培养写作能力为旨归的教学方法也纷纷涌现,各显神通。经过二三十年的大破大立,过去那些静止而封闭的写作理论被彻底打破了,新的写作学理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薄、单调、僵化和乏味,虽然还称不上是丰肌劲骨、枝繁叶茂,至少已是生机蓬勃、活力充盈!

覃可霖是新时期以来投身于写作学研究与教学的庞大队伍中的一员。他不是一个被众多目光所关注的人物,却是一个在写作学研究领域不可被忽视的坚定的探索者。覃可霖为人笃诚谦和,作风扎实,处事低调,在写作学研究最为喧闹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概念、新方法、新旗号满天飞的时候,他不跟风,不凑热闹,不参与争论,甚至很少参加写作学界的研讨活动。他只是冷眼观察,潜心读书,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若干年后,当许多曾经热血沸腾地在写作学研究领域里纵横驰骋的才俊们纷纷转身他顾的时候,覃可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学术领地,仍然在写作学研究的天地里披荆斩棘,埋头耕耘。他在学术上可谓一生执着,心无旁骛,而正是这种坚持和沉稳,终使他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学术成就。

覃可霖选择写作思维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思维是写作活动的总开关,是写作行为的“统帅”和“灵魂”,循着思维的路径可以更好地窥探写作的奥秘,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过去,人们习惯地认为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实际上,对写作行为起着‘统帅’、‘灵魂’作用的恰恰是‘思维’。思维直接影响着主题的酝酿、萌生、成熟及表现过程,它是每个作者在文章动笔之始就已存在于自己头脑中,并且影响着整个写作过程。”从思维的角度切入研究写作活动,这是一个富于创新性的选择,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选择,但覃可霖没有畏惧和退缩。他犹如一位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的地质勘探师,他相信自己选择的勘探点,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选定的地方打出一口深井来。他成功了,他的深井打到了泉眼上,甘洌的清泉喷涌而出。他在写作思维学研究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先后发表了《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论写作思维与语言的多变性》、《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一批论文,出版了《写作思维学》、《写作思维技巧》等多部专著。其中系列论文《写作思维理论研究》荣获广西社科研究最高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以自己的坚毅与执着,以自己的智慧和成果,站到了写作思维学研究的制高点上,获得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现在,他的又一部新专著《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摆到了读者面前。这是一部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集中体现其研究水平的理论著作,一部凝聚了作者大半生心血的生命之作。纵览全书,有几个特点是相当突出的。

一是系统性。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是写作思维论、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从原理到技巧,从理论到实践,三大板块,三个层次,每个板块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密切联系、相互支撑,从而搭建起了较为系统的写作思维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作者指出:“写作离不开思维,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则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思维,充分调动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进行写作。写作思维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重要的条件,而写作技巧则是写作中的催化剂和油;如果说写作思维是自由的想象空间,那么写作技巧则是有规律可循的经验总结,两者并不脱离,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样,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思维才可收放自由,两者相辅相成。”写作思维学内在逻辑关系的阐述与揭示,为写作思维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学理上的基础。

二是创新性。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类具体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大约二十多年前,经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之后,这门学科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一直默默关注着写作学研究前沿动态的覃可霖敏锐地意识到,运用思维科学来研究写作活动,或许是揭开写作奥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写作理论研究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按钮。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覃可霖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坚定地认为“写作就是思维”。由此,他选择在一条人烟较少的学术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之旅。写作行为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与心理活动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融会贯通,是作者在研究中面临的一大课题。对此,覃可霖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充分的准备。“按照人类思维的本质来说,人的思维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思维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如意识、潜意识、灵感、想象等,也都与心理学中所运用的相同、相通。因此,人们常常把心理学看作是思维科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钱学森教授又曾说,心理学应该属于思维科学范畴。但就实际运用看,思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常常也是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而心理学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也常常是思维科学所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二者是交叉、渗透,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关系。仅就思维活动而言,思维科学要研究的问题,心理学也要研究,正是这样,我们把心理学置于科学的原则指导下,作为思维科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这就更有利于在更为广泛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去研究写作学科,重新探讨写作学科的规律性及其研究方法,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学科理论体系,这是符合写作实际及其发展规律的。”覃可霖认为,要研究写作学科,就必然要研究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写作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行为实践以及写作教学中的具体活动等问题。因此,他把写作心理、写作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相关的学科理论借鉴过来,从而丰富了写作学研究的内涵,拓展了写作学研究的领域。

三是深刻性。写作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因此自始至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写作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以观察力为基础,有赖于想象和联想的参与,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它是写作中获胜的‘法宝’之一。”把创造性思维置于写作活动中的关键位置,这样的认识和观点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深刻的。但写作中的思维活动又是异常活跃、微妙而又复杂的。“我们考察整个写作思维活动,发现在写作思维中并不是只有一两种思维方式在进行,而是多种思维方式共同参与,互为作用的。在前期思维中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有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此,作者对写作活动中的思维活动、思维现象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和阐述,尤其是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和阐述有颇多新颖独到之处。灵感是在写作活动,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思维现象,古人对灵感这种神奇的现象早就有过精彩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晋・陆机《文赋》)但因为灵感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维现象,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容易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因此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使触及也往往是浅尝辄止。“”期间,灵感更是被当成唯心主义而成为研究的。彻底打破这个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0年,钱学森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把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提了出来。次年初,钱学森再次明确提议,把灵感思维学同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作为基础科学来进行研究。自此,灵感受到知识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话题,探讨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在本书中,覃可霖对灵感思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概括出了灵感思维的五个表现特点即突发性、模糊性、跳跃性、综合性、意象性等,并对灵感思维赖以产生的条件和机制进行了颇为深刻的分析,显示作者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四是实用性。《写作思维与技巧论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注重写作理论对写作实践的指导性作用。书中“思维技巧论”、“教学训练论”两大部分,对指导写作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训练论部分,作者十分强调写作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作者依据人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精心总结和设计了一套写作训练方法。作者认为:人的思维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低往高发展的阶梯式层次,而写作教学要进行思维训练,也当相应的遵循这么一个由低往高的训练程序,即形象性思维训练、逻辑性思维训练、灵感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各个层次的思维训练贯穿着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这是一种基于写作思维学理论的系统性较强的训练方法,也是指导性、实用性较强的训练方法。或许,这套训练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写作者,但至少为写作训练开启了某种新的思路,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启示。

覃可霖教授大半辈子都是在大学里从事写作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长期兼任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广西写作学会副会长、广西思维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近年来,除了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和笔耕不辍地著述之外,还担任硕士生导师,致力于培养薪火相传的年轻的写作学人才。如今,可霖教授已届耳顺之年,很快就要退出教学第一线了。作为老朋友,我很乐意写下这些文字,作为对这位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写作学事业的同行的敬意!

第4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工科院校服装设计 艺术与科学 思维形式

从国际艺术设计教学趋势来看,以向多元化全方位方面发展。我校为适应国际与国内办学趋势和社会需求。于1999年成立艺术设计学院,虽然我校办学历史不及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悠久,但在工科院校创办艺术设计学科有它自身优势。在艺术类招生中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文化课比例占70%左右,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好,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逻缉思维与理解能力较强。以“重视基础课,拓宽专业课,体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为教学思想。教学上重视文理交叉和互补式的教育特点,目的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出现CAD技术、网页设计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更好地体现工科特色,学生在大一期间除了系统地学习艺术设计基础知识,还开设C语言编程、图形应用软件等课程。在创作思维上注重发挥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较强的优势。

一、发挥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

艺术设计是有目的创作过程,而逻辑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推理而寻求必然的结果,帮助设计者寻求艺术发展规律与本质,它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指导艺术创作与实践。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设计学》作为主干课程,课时150学时,分为70学时基础设计理论与80学时服装实践设计两部分,在一个学期完成。学生大二上学期开设基础设计理论,讲授服装形式美法则、色彩等知识。从纵向而言基础设计理论重视其深度,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学习,区别于专业艺术院校只注重技法教育而忽视理论系统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能生动地画出来,更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学生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逻辑思维优势,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寻求到服装艺术发展规律与本质。在教学中側重逻辑思维,学生易于接受与掌握教学效果好。

二、加强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谈及逻辑思维重要作用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和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和意义,而工科院校艺术学生相对来说缺少形象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

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是一种较感性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设计者经历想象过程后,在思维中有了一个感性到理性上升的阶段,而联想则将理性阶段再次溶于一种感性范围中去,并通过感性形式表现,从而取得合乎设计要求的形象,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便得到充分的发挥。

可见,形象思维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发挥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想象和联想来达到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如大二下学期开设服装实践课程,讲授服装流行趋势、服装品牌设计等课程。从横向而言注重其宽度与广博,要求学生具有超前意识与前瞻性,特点是时尚与实用性强,时尚贵在创新,创新意识就应注重学生形象思维与想象力。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跨学科相互渗透,从服装心理学、服装营销、服装品牌策划等学科来讲授,通过观摩国内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感受总结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在设计构思时,让学生深入体验生活、观察周围一切事物从中发现美,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记得法国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生活就是时装设计师的天地。” 他的不少优秀作品都是在他世界各地旅游时,发挥形象思维经过大胆地想象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触发创作灵感。他在70年代设计翘肩服装,就是受到中国古建筑的飞檐设计影响。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始建于60年代初,其发展在后的80 年代,直到目前达到空前繁荣壮大。但在教学上还采用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学生知识面窄与欧美一些国家艺术设计院校相比,我们学生创造思维就显得苍白许多,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创造力尤为重要。

创造力是具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广博视野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能力和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创造思维又是以思维的发散性为主要特征,发散思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造思维方法。教学的灵活多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活泼新颖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思维空间,避免“一言谈”与“填鸭式”教学,教学上可开设专题讨论、演讲、社会调查、讲座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内在潜力, 加强学生演绎、推理、归纳、分析综合能力,这种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服装设计学》在讲授150学时后,集中4周进行创作设计课程,是对《服装设计学》理论课程的总结与整合,把前期的理性认识用感性认识来表现出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充分体现工科办学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内容安排“定位项目设计”,让学生把作品定位在某一服装品牌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本专业最新行业动态与市场走向,分析消费者审美与文化知识结构、收入情况、设计产品的要求与最新流行趋势, 掌握市场变化与发展规律。近几年,学生在国内服装设计大赛多次获奖,为学生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论

论文以服装设计思维为出发点,结合调研与教学实践,系统地论述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及教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在逻辑思维基础上开发形象与发散思维,探讨思维训练方法,促进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为服装企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服装图书策划组编.设计中国---成衣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5.

第5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能力是什么?能力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每一种活动都对人的心理过程、分析的能力、反应的速度、个性的特征提出某些要求。能力就是人的这些心理特征,符合于相应活动的要求,并且是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这种活动的条件。我在改革教材的基础上,对应用题的教学,突出地抓住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能力方面,主要有三个特点:

(1)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

近十年来,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重视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我觉得这些能力属于一般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如语文能力、数学能力、生物能力、音乐能力等等。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就不能停留在培养一般能力,而要深入到学科,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我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培养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概括能力。以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为例。什么叫数学问题结构?通常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这就要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这就是抓住了数学问题的结构。“能力强的学生拿到一道数学题时,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结构,就能把已知条件联系起来,而数学能力平常的学生遇到一类新问题时,一般说来,他们只是感知问题孤立的数学成分,并不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平常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联系起来。”(克鲁切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252、254页)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在讲两步应用题时,重点上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同时进行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变换问法,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看问题要条件等四个方面的训练。讲多步复杂应用题时,又进行了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2)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如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下面是我的训练方法:

①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

②画批。就是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维分析、判断的结果,用文字、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划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

③画图。就是画线段图,用线段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④说理。说理就是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

通过上述读、画、说,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非常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解决了应用题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3)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的训练。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因此,在我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陈,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我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下面,以两步应用题的“变式课”为例,说明我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

“变式课”的教学,有五种基本做法。

①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句的叙述方法。

②改变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

③改变条件。就是把直接条件改变成间接条件,把间接条件改变成直接条件,应用题的问题不变。

④改变问题。就是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解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⑤改变条件和问题。就是把应用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问题,把问题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第6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是进行全新的构思、联想和创新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创性。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点,拿出别人拿不出的意见,亦即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和别人不同的事物,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新颖的能力。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

2.广阔性。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有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可循,但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会把视线盯住在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会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间扫描。从对事物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发展到对事物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从单值的考虑发展到多值的考虑,既对事物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3.敏捷性。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等方面的能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随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速度的大大加快,“时间”、“效率”已经成为人们最珍惜的东西。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要求人们对急剧变化的情况作出敏捷的反映和决策。

4.流畅性。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毫不受阻地、非常迅速地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对问题的出现产生许多反应,则说明他的思维具有流畅力。所谓“思潮如涌“”一气呵成”便是思维敏捷者所表现出的特有的思维能力。

5.灵活性。所谓灵活,即机智。它要求人们多谋善断,主意多、点子多、办法也多,且能在多种主意中选择出最好的主意,酿成最佳的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应变能力强,对问题能及时进行反馈,随机应变地进行追踪决策和随机处理。总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高水平上实现的,是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1]。它不仅存在于想象、灵感及潜意识活动之中,还普遍存在于联想、归纳、分析、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形式之中,是一种集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等特征的综合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与人的关系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品质,是人们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通常是人脑在认识客观对象时,不受程式化的逻辑模式约束,不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演绎的过程,而基于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深切的主观感受,通过潜意识的顿悟直接把握认识对象,对其作出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最可贵的人类思维形式。其本质是人类的思维革新,因而创造性思维又称为创新思维,是由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组成的综合性思维。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一切事务。因为,第一,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第二,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胸襟豁达、积极进取,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想象力丰富、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定论把握正确。可以认为,具有上述思维品质的人就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这类人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事事处处都能有胜人一筹的见解和独到的处事风格。处理工作,有胆有识、拿捏正确,能深入问题的实质,切中要点。处人处事,凭借敏锐的直觉,能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手段。这种思维能力使得思维主体往往能处于主动、领先的地位。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因此,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不再是考试成绩而是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是关键。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实现知识转移的过程,即从教师身上、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中转移到学生头脑中,这个过程充满着记忆、理解、想象、创新,这些都与人们的思维活动紧密关联。教育得法,思维的潜力就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反之会使思维迟钝。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懂得教育与思维发展的辩证关系,采取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1.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创新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所谓不寻常的性质,并非事物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中,只不过以前人们从未发现罢了[2]。有位曾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说:所谓发明创造就是,观察到的事物与别人相同,构想出的事物与别人不同。例如,毕加索有一辆放在墙角很长时间的破旧的自行车。有一天,他对着这辆旧自行车凝视片刻,头脑里便浮现出一幅构思巧妙的艺术画面。他立即动手,把自行车的坐垫和把手拆下来,重新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牛头:坐垫的前部是牛嘴巴,后部是牛额头,车把手则是两只牛角。这两个原先破旧的自行车部件,换了个角度重新观察,便产生了新的形象,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又如:有个男孩在入住没多久的新房子的墙上画了几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蜡笔线。孩子爸发现后,抡起巴掌就打了男孩,事后问男孩为什么这么做?他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墙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儿园一样漂亮。从孩子的角度来衡量,他这样做非但不应挨打,还应受到表扬。这一点上,大人们应换位思考,孩子表面看似调皮捣蛋,令人头疼,实质却论文可能包含着许多潜能。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人一旦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现象,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因此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符合的才是“对的”,“好的”,“美的”,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违背的便是“错的”,“坏的”“,丑的”。这无疑会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思维定理。实际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的禀赋不同,后天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各自的心目中便都有一套由独具个性的观念、价值、情感等要素所组成的“标准尺度”。但每个人却不应只在自己的独特世界里用自己的“标准尺度”去衡量万事万物,而应沉下心来,深刻认识自己,冲破“自我视角”,从“非我视角”看待万事万物。从创新思维的领域来看,思维中的“自我视角”会使眼界狭窄,有害于创新思维。而“非我视角”却能超越“自我”,不断地破除“自我”,充分发挥思维主体的“视角转换功能”,从他人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并能体谅和宽容与己相异的人、事、物,以开放的心灵接纳整个世界。也只有打破“个人自我”,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行为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在某种状态下,我们不但要“知己”还需要“知彼”,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稳操胜券。

2.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决不是只有少数“天才”和科学家才具有的东西。它存在于创造活动中,是思维发展过程中比较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突破性创新,即面对问题表现出一种思维突破。如突破一般性思维的常规惯例,突破已有的陈腐观念和陈旧的理论框架,突破科学上的未知王国的层层设防,经过思维的创新,能够给出新概念、新判断、新假说、新思想,提出新的方法。例如:一次音乐课,老师拉着手风琴,全班同学跟着节奏唱着歌,不经意间,音乐老师边拉手风琴边慢慢走到了坐在第一排的晴前面。对于这一最正常不过的现象,晴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老师是听到这边传出的歌声好听才走近过来的,目的是想听清楚是谁的歌声”。两周后的又一堂音乐课,老师提出请几个女生一起唱首歌,其中晴在被请之列。晴的瞬间反应是:“老师肯定想听我唱,以检验我的嗓音,但又担心女生害羞不好意思唱,所以点了另外几个女生一起唱”。事后证明,晴当时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反应和老师的意图和想法完全吻合。以上事例显示,晴有着很强的直觉能力。别人所思所想她都能觉察到。其实,人都具有直觉能力,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发挥出这种直觉能力。只有当人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养成随时随地对万事万物作出应有的反应的习惯,思维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通过冥想与自我交谈的方法,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激发。首先展开想象的翅膀,超越逻辑思维的束缚,超越已有的知识经验,任由心灵探索辽阔的空间,任由幻想随意驰骋,让思维进入新的境界。在冥想的过程中,把自己意识中的内容印入无意识的层面,使思维中潜伏的能量运作起来。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就像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是保证思维畅通的重要条件。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思维富有连动性和流畅性。其次,应用“自我交谈”的方式,即自己对自己说话的方式,激发思维潜能。因为人的发展、变化都遵循着脑中所思所想。思维决定命运。进行自我交谈时,反复对自己说的任何话都会决定自己的观念和自我形象,从而对行为发生影响。晴就是一位爱冥想和进行自我交谈的人。走路、骑车,做家务,凡是体力劳动时,晴的脑中永远没有休闲的时候,始终都处在冥想和自我交谈之中。而且冥想和自我交谈的内容具体而生动,与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多年的冥想与自我交谈使得晴: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并能凭借敏锐的直觉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

由此可以看出,人可以通过“冥想”和“自我交谈”即自我鼓励来开发内在的潜能,使之产生无限的勇气,这种勇气可以令人迎难而上,通过调动智慧、创造性和灵活机智地应用条件,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创新思维方法与艺术

创新思维有许多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了打破思维枷锁、为了扩展思维视角、为了激发思维潜能,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思维方法与艺术。(1)运用质疑思维法。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疑问,对每一种现象都有适当的反应,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少差别,即思维能力极强或极弱的人都很罕见。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思维和知识方面却有明显的差距。笛卡尔进一步认为,那是因为有些人没有正确运用自己的天赋,他们犯了方法上的错误。方法错了,思维的路径就错了。因此,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应运用质疑的方法。质疑就是思考、思索。人生疑问最重要,有疑便有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就会得到激励,个性也会在疑问中被一次次推向,达到高超的境界。

(2)运用发散思维法。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二是发散思维法。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广开思路,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方式。换言之,发散式思维要求我们在思考过程中,破除思维定势,增加各种可采用的视角,扩大观察范围,把思维对象放在更广阔的背景里加以考察,从而发现它更多的属性。我们发现,有些人在思维过程中跨度很大,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在既定的探索领域里任意驰骋。而有些人则缺少应有的思维广度,只会在一个问题的圈子中绕来绕去,思路总是打不开。其实,在许多场合,只要扩展思维的广度,便能引出一连串的创意。而这一点就需要发散式思维。

发散式思维主要是通过社会思维的协同作用来体现的。它可以有利于创新者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迅速升腾,从而产生有效的创造性思维结果,又可以使创造个体在社会思维的协同下,使创造激情、创造冲动、创造智能达到互相启迪、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效果。所以,发散式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与艺术。

(3)运用直觉思维法。直觉是一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种自我判断性思维,是个人或集体实践经验的升华[3]。直觉思维也可理解为直接得出思维结论的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某一创造性工作过程中,一般都是先从粗略的思索中寻找明智的思路,从模糊的印象出发导出清晰的思维,进而从含蓄趣于明朗,从紊乱归诸条理。这主要是靠直觉思维。在大量的案例中,有许多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往往都是先抓住思路,顺藤摸瓜,最终才能解决问题,这也靠直觉的启示。这种启示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对全局有启发的关键,在记忆中留下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加以调整、联系、改造、发展,那么就能恰如其分地做出判断。

直觉思维总是突如其来,瞬息即逝的,我们应在念头产生的一瞬间,机敏地捕捉它,这是至关重要的。运用直觉思维方法和艺术,思维将会变得十分敏捷,思维会自由奔放、畅通无阻。创新者运用直觉思维方法与艺术,必须善于学习,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累创新工作经验。也只有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包括相关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以及对问题的特定感受,才能获得正确的直觉。

(4)运用调动潜意识思维法。调动潜意识法,就是根据人脑存有的大量潜意识功能及基本创造过程中的突破作用,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显意识去冲击、刺激和诱导潜意识,实现突破创新,获得一举成功的思维方法与艺术。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运用潜意识、发挥潜思维功能、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运用调动潜意识法首先要选定明确的目标,依靠显意识去收集、筛选信息,论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并对相关信息纵横交叉组合。信息密度越大,显态功能和潜态功能交流的信息量就越大,发挥潜功能的效率就越高。其次,科学有效地运用联想的作用,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潜意识,更多地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

四、坚持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

要提高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发掘人的潜思维能力,从创新工作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1.创设问题的情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安排学习情景,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启发、协助学生主动、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的创造,激发学生去多路思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避免注入式的灌输死知识。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疑—问—思”这一规律。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经过思,疑则渐解,以致融会贯通[4]。也因此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2.提供丰富的表象和语言。无论是表象还是语言,都是信息,是知识,是思维的原料,只有原料丰富,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知识面广,思维的领域也才广阔。所以,训练思维,不能忽视知识。知识虽不能取代思维,却是思维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中介。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包括创造力在内的各种思维能力以及培养他们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的思维品质。

3.发展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抽象思维的形式,善于掌握概念,是发展思维形式的首要条件。概念的掌握过程是通过学习活动把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变为学习主体个人的概念过程。它对学生知识掌握、智力发展乃至一般发展关系极大。学校里学习的各种知识,包括理论、原理、原则不过是概念间的关系或概念系统。学习一门科学知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这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的充分和概括的程度。不掌握有关概念,学生就不能对事物作出一个哪怕是极简单的判断。形成正确的概念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判断和合乎逻辑地推理,才能发展思维。思维形式发展了,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

4.遵循思维规律。思维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正确的思维必须是遵循思维规律的思维,同时,思维训练的过程也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人的思维力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有形象思维发展到辨证思维。在学习与训练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把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综合训练,使之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因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各种思维总是在某一种思维的主导下,共同配合而发生作用的。遵循思维规律、合乎思维的逻辑顺序才能真正推动思维力的发展。

第7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口语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语言交际能力,以满足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进行日常社会交往、改造自然、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因此,加强初中语文口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语文课堂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

由于考试的压力和教学任务繁重,口语教学氛围压抑,教学形式僵化、内容单一。由于口语教学长期得不到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形成心理障碍,对口语交际丧失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些初中语文教师的口才不是很好,理论修养和口语交际能力还有待提高,没有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对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必要的示范和指导,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应采取的措施

(一)要加强对学生口语训练兴趣的培养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口语交际没有引起重视,再加上中考没有口语考试,学生对口语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因此,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使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激发。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取模拟科技会、模拟记者会等形式,促使学生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要抓住口语教学的重点,明确目标

口语教学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安排,一是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二是与阅读结合在一起。每一次的口语训练都应当选择一个话题,对于一些综合性的口语训练还应当设计一定的情境,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示范。语文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制订好训练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逐步进行,在这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在每一次口语训练开始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具体任务得以落实,同时进行科学的指导。

(三)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口语的信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主动回答问题,出现这样情况主要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此时不能打击学生,而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要鼓励学生,对学生好的表现要及时予以肯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引导,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四)将口语训练与阅读教学科学结合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当科学地运用教材,将口语能力的培养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科学地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训练。在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多种训练形式,例如讲解、讨论、复述、朗读等,加强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新教材注重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加强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学生要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心得,并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解决阅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善于表达

学生应当根据交际的地点、场所、对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力争语言生动形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学会倾听,引导学生善于表达。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口语表达基础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口语教学。对于不善于表达、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针对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多思考,做到表达有层次、清楚、连贯。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说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的,只有明白别人表达的意思,才能进行交流。学会倾听在辩论和小组交流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弄懂别人表达的内容,才知道如何去回应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视频资源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在观看后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不同小组以及组内成员之间都会有不同的观点,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找到共同点,最后清晰、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口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进行口语表达的时候要注意地点、场合、对象,例如在和同学说话时应当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在和长辈交谈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等。

第8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室内设计 应用型人才 培养

社会在高速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日增高,随之,室内设计这个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行业也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

一、室内设计师需具备的素质

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型学科。工业革命前,艺术的知识技能是设计师才能的主要构成部分,工业革命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知识技能在设计师的才能休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它们就像设计师的左右手,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同时,随着电脑技术的全面渗透,电脑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3Dmax、Photoshop等已成为今天设计师手中最有效的设计工具,贯穿于设计思维与创作的整个过程。

1.艺术与设计知识技能

造型基础技能是通向专业设计技能的必经桥梁,它包括手工造型(设计素描、色彩、速写、构成、制图和材料成型等)、摄影摄像造型和电脑造型技术。其中,设计素描、色彩与速写不同于传统的绘画造型,再现不是它的最终目的。

设计素描:不能仅满足于画结构与搞分析,而可以“由具象到抽象”和“无中生有”,通过观察、分析、联想创造出新的形象。

设计色彩:包括写实色彩和设计色彩,写实色彩有助于自然真实的造像,而设计色彩运用混色法、对比法、调和法等适应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视觉要求。

设计速写:除具有形体和色彩的记录与分析功能外,还可积累大量的图片素材。更重要的是草图式的速写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记录着设计的每一步进展,还是设计从初步构思到完整构思的必要“阶梯”。

构成造型:“三大构成”(平构、色构、立构)是设计造型的基础技能,为设计师提供设计造型手段和造型选择的机会,培养训练设计师在平面、色彩、立体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

制图技能:工程制图与效果图,是室内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工程制图的三视图可将设计充分全面地表现出来,是设计师、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的通用语言。效果图的绘制可将设计真实地展示给业主,给业主一个更直观、更逼真的感受。

材料成型(模型制作):通过成型操作训练,熟悉各种材料及机器的性能与加工流程,以此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材料美、技术美、功能美等新的感受能力。模型具有三维立体、直观可感的优越性,可供设计辅助、展览、实验等用途。

据用人单位介绍,大凡经过了大学阶段专业基础课训练的设计师,其设计思路更开阔,作品的形式感更强,对新思想、新观念更易接受,且取得了好的业绩。

2.电脑及辅助设备的运用

上世纪后十年,计算机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室内设计行业,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快速地将平立面达到的最终效果,真实地展示给业主。此外,电脑辅助设计技术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种新的电脑辅助设计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又称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可将电脑上的创意设计快速准确的复制成三维固态实物,就像打印机打印图纸一样方便,随着RPM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必定会成为广大设计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设计手段,计算机无疑成为设计师手中的“马良神笔”使设计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当然,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不是掌握了室内设计的全部,设计者还需要更多的艺术涵养和工程技术知识的支持。

3.必备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

室内设计是一门集建筑结构、材料、电气系统、水暖系统、通讯系统、消防系统以及现代智能系统的综合性学科。正是由于许多相关技术科学的进步,才使室内设计得以完美地实现。一些装饰公司违反施工规范造成的人员伤亡现象,都是因为室内装修中没有遵循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的操作规范。可见,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是室内设计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必备素质。

4.培养创造性设计思维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因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对思维科学,特别是对创造性思维要有一定的领悟和掌握。通过掌握创造思维的形式、特征、表现与训练方法,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从思维方法上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贯彻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以此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构思能力,保持富有活力的艺术个性,走出一味拼凑和模仿的泥潭。

5.得体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设计师的思想和观点与业主多少都是有出入的,这种思维的差距要靠设计师得体的表达和适当的交流来解决。只有当设计师和业主的思想达到高度的统一时,一份室内设计方案才会完美实现。

在调查中,很多装饰公司都建议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开设一到两门礼仪或社交类的课程,以增强设计者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沟通能力。

二、高职院校在室内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不断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从 与考察、课程试验、训练与竞赛、企业项目实践、设计与报告五个体系来设计教学,构建探析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整合教学资源。首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进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及青年教师,到高层次的学校或相关设计行业进修、学习,以增强其专业能力。另外,还可诚聘、邀请国内外室内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

积极加强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由相关企业提供经费和实验场所,让学生和设计师以及工人一起工作,这既解决了实验场所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直接创造效益。学校与企业、厂家相结合进行教学,既解决了学生实习的问题,又为厂家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整合了教学资源,降低了教学成本。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的到来,设计领域逐步扩大,未来社会对设计人员的全面素质的要求将更加突出。当前,整个世界教育的总趋势是,通过学科调整和建设,加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出能够适应和引导21世纪发展的优秀的室内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上册)[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9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 写作序列 “螺旋线”式

一位基层学校的高级教师在给笔者的来信中写到:

能否考虑编写我区统一的写作教材,哪怕简单一些也可以。这样我们心中也有一个大方向,也便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操作。

那么,怎么统一?统一什么?如果要统一,就必须高度概括和抽象,否则,怎能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同时,又必须非常具体,否则又如何“便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操作”?“统一”很难,而“统一”中最难的是“什么时候该写什么,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即“序列”的安排。但是如果不能尽快给出一个可操作的序列的话,就意味着有许多教师与这位教师一样连“大方向”都没有。

写作教学,说到底是教学生写作。那么,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角度来说,写作到底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科学的或者说接近科学的序列呢?

先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先谈谈什么是“序列”,简单一点说,什么是“序”。序,形声字。从广,予(yǔ)声,指“堂屋的东西墙”,因“广”有“房屋”义,故序从广。由本义引申指“排列的先后”。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先后之序”的文化观念。如《礼记》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宋人唐庚(北宋元间人)说:凡所以正其位,进其治,作其事,制其食者,莫不有先后之序。这种文化观念认为,宇宙自然原本就有一定的秩序,因此人类文明也有一定的秩序。如宋人卫《礼义集说》卷54引方悫的话说:天地有上下之位,四时有先后之序,礼之道如斯而已。

“礼之道如斯而已”,作文教学应该也“如斯而已”。如果我们承认确实有那么一个“序列”存在,那么这个“序列”到底是什么?它究竟在哪里?

一、前人对写作序列的探索

首先,写作教学的序列指的是什么?从教师教的角度是指怎样安排三年的写作教学任务,通俗一点说,即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从学生角度来讲就是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1.我国古代关于写作序列的思考。

我国古代除《文心雕龙》等少数几部专著外,很少有系统的写作理论阐述,自然也缺乏对写作教学序列的系统阐述,但有一些关于写作发生、写作能力成长的零星表述出现。

《九章・惜诵》开篇的名句:“惜诵而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是我国古作理论中“发愤”与“抒情”说的源头。它对写作教学的启示就是,应该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广博情怀,引导学生介入生活,干预生活。这是随时都要做的,而且是首先要做的。笔者曾探讨过“写作――人生”互动训练法,即依据此理论。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一段记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在这里排出了“文――言――志”的顺序,他是把语言的书面化训练放在第一位的。从现代思维学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看,这个排列也很科学。孔子甚至对如何提高“言”的水平给出更具体、干脆的策略:“不学诗,无以言”。近来许多所谓的思维训练法,应该都是延续着孔子的思想。

《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所称道的子产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草创之”、“讨论之”、“修饰之”、“润色之”。这也是文章制作的一般程序。西方写作教学的“过程论”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写作的开展而在国内渐有流行趋势,似乎是新的东西,实际上早在孔子那时就已经理清楚了,只是已无从知晓孔子是如何具体开展教学的罢了。墨子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写作的三原则:“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这三原则已触及到写作的材料来源、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写作目的等问题。许多关于写作的“积累说”,应该可以在这里发现知音。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把文章风格归纳为八种。他说:“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又道:“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想成。故宜摩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各种各样的风格虽然表现形态不同,但彼此融会贯通就能体现出一定的写作原则,关键在于“摩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即从模仿各种风格中来确定适于自己学习的方向,顺着自己的性情和气质来锻炼才能。这应该是后世“模仿――创造”说的滥觞。在《文心雕龙・总术》中刘勰认为“文场笔苑,有术有门”,这是中国古作理论上首次用最为明确的语言肯定写作规律、技巧的存在。他认为“才之能通,必资晓术”,而要掌握写作方法,就必须全面深入学习研究。

姜夔的《白石诗说》大都是讲作诗方法的,他在书中论述自己的作书宗旨时说:“《诗说》之作,非为能诗者作也,为不能诗者作,而使之能诗,能诗而后能尽吾之说,是亦为能诗者作也。虽然,以吾之说为尽,而不造乎自得,是足以为能诗哉!”姜夔这段话颇能代表重视法度、技巧研究者的苦心,也反映了掌握法度、技巧的三个层次,是清代“入格――合格――破格”说的先声,而近世汗牛充栋的所谓“写作教程”,采用列技法逐项训练的方式,应该就是秉承了这个路数。

关于文体的研究,中国古代论述虽多,但发展缓慢。最先“体”的内涵并不确定,或指风格,或指体裁。而对体裁的分类,标准也颇杂乱,或以功能,或以形式,种类繁多,莫衷一是。到了清代,开始有了对各类文体本质的辨析,已经有了诗词曲的比较,戏曲与诗文的比较,诗歌与散文的比较,史传文与小说的比较等。但直到在梁启超先生的《作文入门》一书中才见到关于“记述文”、“论辩之文”等按写作的表达方式划分的文体概念,也才有了我们今天惯常使用的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训练方法、训练程序方面的阐述。

2.近代以来关于写作序列的陈述。

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面对分学段的集体教学,官方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常常会对作文教学序列给出建议或要求。我所见到的关于语文的最早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1902(光绪二十八年)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在这部钦定的章程中,作文教学是有的明显序列的。

第一年 词章(作记事文)

第二年 词章(作说理文)

第三年 词章(学章奏传记诸体文)

第四年 词章(学词赋诗歌诸体文)

这个序列,今天看来仍是科学的。前两年为基本的文体写作,第三年为应用文,第四年为文学作品写作。基本的文体写作,先记事,后说理,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这在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中已得到证明。在基本文体写作掌握之后,一偏向实用,一偏向文学,实现写作的两大功能,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做好衔接,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细化了高中各年级的训练目标:

(1)高中一年级写作教学要求。

掌握比较复杂的记叙方法,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综合运用的能力。注意记叙复杂事物时能够详略得当,条理清楚,用词造句正确;并能够适应文章内容的性质,配合运用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

第一册 在阅读和写作中,着重学习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选材和组织。

第二册 在阅读和写作中,着重学习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剪裁、布局和议论、抒情的配合运用。

(2)高中二年级教学要求。

培养比较复杂的议论能力,理解和掌握论证的方法和步骤,注意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合乎逻辑,能够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

第三册 着重领会典范的议论文用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习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册 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习议论文的篇章结构和归纳、演绎的运用。

(3)高中三年级教学要求。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各种表达能力,掌握比较复杂的议论方法,注意观点正确鲜明,材料充实可靠,论证严密,语言简练。

第五册 阅读和写作训练,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掌握论证的各种方式。

第六册 阅读和写作训练,进一步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掌握论证的各种方式。

1990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有各年级不同的写作要求。这些要求,较1963年版体现了人们对写作发生的顺序有了更复杂的认识:

(1)高中一年级。

写作能力:①继续培养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练笔的习惯,能较好地选择和组织材料。②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说明、议论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③写一般的说明文,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使用准确明白的语言和各种说明方法。④练习写一般通讯报道、调查报告等。

(2)高中二年级。

写作能力:①作文讲究构思,条理明晰,语言顺畅,有一定的写作速度。②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③继续培养写记叙文的能力,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④练习写一般书评、影视剧、剧评和计划、总结等。

(3)高中三年级。

写作能力:①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记叙、说明、议论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②能写常用的应用文。

时间又过了20来年,人类的脑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研究都有了进展,那么在此基础上的中学乃至高中写作教学的序列应该怎样安排呢?许多人在探索,也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大多是冲着高考而去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跳出高考,从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这个问题呢?

二、安排高中教学序列的依据

1.高中写作教学基本的训练任务。

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逆推法,或者叫着“由远及近法”。首先,什么是“作文”,人一定需要作文吗?“作文”一词,或者是动宾结构,即写作文章;或者是名词,即书写出来的文章。所以,作文其实就是书面表达,是人类外部言语行为中的书面言语。人类外部言语包括两部分: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如果缺乏书面表达能力,生命就缺失了一半。所以说,写作从本质上来说,是生命的拓展。越熟练的写作能力越能带来越精彩的生命空间。所以,写作能力之必要毋庸讳言。

那么,对于一个成熟的生命来说,到底需要哪些写作能力呢?这又要从生命体的生存方式上加以区别。如果是专业写作工作者,如作家、报告撰写者等,其生存的支柱是写作,那么,他所需要的写作技能很明确,即其所从事的职业写作所需之能力,如虚构能力之于小说家,推演辨析能力之于理论家。对大多数人来说,写作是生存所需的诸多非职业能力中的一种,需要在不同的场合,为满足不同的功能而使用。而人类要想实现更有效地沟通、交流,就必须具备若干基本的写作能力。那么,这些能力有哪些?分别是什么?这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从功能上来说,要掌握现实所需的实用文的写作,如书信(手机短信)、简介、发言稿、便条、合同、工作总结、计划等;同时,一些人还会有个人抒情言志的需求,所以,也要会写作一些诸如诗歌、散文类的抒情文字。从写作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上来说,又可包括议论、说明、记叙、抒情、描写。当我们需要通过文字表达情感的时候,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抒情文;当用文字讲述或转述一段经历时,我们写出的东西被称作记叙文;当我们在某些场合对人、对事评头论足,记录下来,就是议论文;此外,我们还会写些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以便介绍自己或某个物品、某个程序、某个道理等。这些写作,许多时候还会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因此,在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写作规范之外,还要具备受限写作(限制时间、空间)的能力。这些知识都是现代社会对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无论你是升入高校,还是踏入社会,上述能力都是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基本保证之一。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从社会对高中毕业生写作能力的要求角度,梳理出一名高中在中学应完成的训练任务:

这几者的关系如上图所示成阶梯形。所以,从写作最基础的训练来说,应该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基本表达能力的训练。将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的语言手段,即为叙述;所谓描写,即描绘、摹写,是对表达对象的特征、状态作具体、形象、生动的描摹、刻画;抒情即抒发感情,是作者或文章中人物抒发主观情感的表达手段;议论,即说理、评断,是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及逻辑推理来明辨是非,阐发道理,表明见解、主张的一种文字表达手段;说明,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事物的性质、形状、用途、成因、结构、功能、特征等加以解说和介绍。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能力,应该是大学前的中学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几种基本写作能力哪一个先练,哪一个后练,道理在哪里?

2.找寻较为科学的写作教学序列。

如果我们认可写作的本质是生命的一种拓展的话,那么,我们就还要从生命体本身的发展(即身心的发育、成长)来找寻较为科学的序列。

(1)从脑科学角度。

在《脑的功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实践》一书中,美国科学家Patricia Wolfe认为学习就是建立神经网络的过程。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在脑的皮层上建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神经网络来储存信息。这些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呢?Patricia Wolfe认为,总的来说,脑是通过如下三种方式形成了这一网络的:通过具体的经验、表征或者符号学习以及抽象学习。而这三者构成与年龄对应的三个层次,即由小到大,我们逐渐掌握了“通过具体的经验、表征或者符号学习以及抽象学习”的方式。如果将其与我们刚才讨论的写作基本能力对应起来,应该是这样的:

通过具体的经验简单的、零星的叙述、描写、抒情、介绍性说明

表征或符号学习有条理的、完整的叙述、描写、抒情、说明

抽象学习议论、事理说明、议论性抒情、高度概括的叙述、复杂的描写

关于年龄的对应,Patricia Wolfe只用了模糊、感性的语言来表述,如在谈论“通过具体的经验”来学习时,使用的语言是“你还是一个小孩子”,这应该是指学龄前;“表征或符号学习”时期,一定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表征或符号后才可以进行的,所以,应该是具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的,相当于小学高年级以下。“抽象学习”时期,作者所用的语句是“你已经长大了,父母不再带你到动物园了,也不再买动物图画书给你看了”,所以,应该开始于六年级以后。作者没有给出更具体的年龄界定,可见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不过已经可以让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发展层次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也就便于我们给学生安排合适的学习任务(包括写作任务)。

(2)从思维科学角度。

思维科学的发展同样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朱智贤、林崇德先生的《思惟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中小学生掌握逻辑,从小四到高二,其能力是逐级提高的,概念也好,判断推理也好,其发展的阶梯都是十分显著的。林崇德先生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进一步指出: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这些结论都可以为我们安排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提供依据。这本书里还对学生作文的对象、内容做了研究,实验所采用的题目是“记一个熟悉的人”。结果发现,中小学生作文的对象是以同学为主;但随着年级的增长,亲人和老师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同学和亲友的比重逐渐升高;从初三开始,那些为小学生所注目不到的,如邻居老太太、学校工友之类非亲非故,亦进入心坎,成了非说不可的“熟悉的人”了。

另一方面,从个案分析来看,“老师”和“同学”二项,小学生写的是现任老师和当前同学;而中学生笔下却是过去的老师和以前的同学居多,高二只有一人写现任老师,二人写当前同学。从写作内容看,也很清楚,中小学生关心的学习,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内容的重心也是随之而发生转移。小学三年级以生活为主,写到亲人、老师,是把镜头对准关心其生活的;小学五年级的镜头是转向学习,谈对自己学习的帮助;初二考试起了质的变化,镜头所指的是品德;高二也是以品德为中心,但已多半偏重于性格,把品德又作了升华。这项研究为我们命制作文题目、安排简单或复杂的记叙、议论序列提供了依据。

林崇德先生的《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还对高中生个性的发展做了研究。他认为,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这种主客观上的需求使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而高中生自我意识地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结论有助于我们关于学生思想深度教学的序列安排。

三、“螺旋线”式的高中写作教学序列

学生的作文无外乎内容与表达两方面,上文我们依据脑科学、思维科学、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本摸清了学生高中阶段写作素材、思想认识、情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发育、发展的顺序,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写作教学序列就应该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因而也就可以期待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然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能力训练、思维训练、阅历拓展、思想提升都只能是片段训练,最多只能以语文作业形式呈现,还不能成“文”,因此,还不能称作“作文”。这里的“文”指“文章”。学生的作文训练,更多的是时候是以“文章”形式表征的,即有头有尾,有中心有结构,篇幅长短不一的文字流。因此,还存在着写作过程问题,即怎么聚材,怎么构思,怎么行文,怎么修改等等。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教呢?这是每一次写作都将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分到三个年级依次去教。那么,怎么分解训练?怎么安排这个序列?“聚材、构思、行文、修改”之下又可分出若干项目。如“行文”又牵涉到表达技巧,语言组织等,都是必须要落实的教学任务,自然也需要一一理出,并分别落实。

藏传佛教的《时轮摄略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时轮摄略经》分为外时轮、内时轮和别时轮。外时轮讲宇宙结构及历法知识,内时轮讲人体生理知识,别时轮则讲解怎样使内时轮与外时轮结合,做到天人合一,更有效地修炼密法。

我们可以把高中三年六个学期的时空看作是“外时轮”,把每一次写作过程看作“内时轮”,两者的结合是“别时轮”――当然只是借以更形象地表述,作文教学与修炼密法原本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虚构类文学作品的写作也是中学特别是高中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般也必须在高二前完成基本训练,这里归入叙事、抒情类文字训练体系中去)。

需要单独拿出来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在高三之前伴随着学生身心的成熟,五项基本的表达能力训练可以完成了,到了高三,作为前社会(或前高校)人,应该引进新的坐标,主要应以实用写作为主。

所谓“实用写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应试作文”,一类是“复杂的常用应用文”,如评论、学术报告类,计划、总结等公文类,书信、演说辞类等。而“应试作文”较之先前的写作类型,有其非常特殊的个性,如时间受限,需要审题等。一般不允许修改,因此需要列提纲,先构思;同时,写作地点也受限,这就牵涉到素材的储备与积累;而读者固定,评分标准统一,对写作内容、言语表达等都会有深刻影响;应试作文对文体、字数等还有限制,实际上,对立意等也有隐形的限制,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性训练。“复杂的常用应用文”写作也是这样,这些东西学生都是极其陌生的,平时接触的也不多,也需专门的训练。所谓“复杂”,是相对于小学、初中的“常用应用文”如便条、日记类等而言的,会有更多的格式限制,更严谨的语言表述,更复杂的信息处理。

概括起来,我们这里所探索的写作序列可以表述为:以写作主体身心发展规律为准绳,以“表达能力培养”为主轴,以写作过程、写作技能为经纬,以写作时间(年级)、空间(写作场所)的变化为进程,以写作主体的生命拓展为旨归。

如果我们把每一次的写作训练看作一个点,这些点将在理论上连成一条线,这条线的安排依据的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但是,这条线不是直线。它有怎样的特征呢?每一个点的表征都是以某一项写作能力为核心的某个文体(可以是训练文体,也可以是文学文体,也可以是实用文体),但每一次训练任务的完成都要把写作过程走一遍,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圈,这样整个高中乃至中小学的写作训练序列实际上许多圆圈连接而成的“螺旋线”。因此,我们可以把上述写作体系称之为“螺旋线”式写作教学序列。图示如下:

其中,垂直坐标为写作能力,圆圈为一次写作过程,横坐标为递增的年级,弯曲的螺旋线代表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Patricia Wolfe脑的功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课堂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李道荣.中国古作学概论[M].郑州:文心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