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自培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镇化打破了城市、县镇、农村基础教育现有的发展结构,这种变化对城镇化发展中的教师资源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资源配置是指将有限的教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教师资源耗费,为教育事业创造出最合适的劳动和教学成果,以获取教育最佳的效益。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相应改变,原本的教师资源可能变得不再适合现阶段教育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就需要将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在教育系统整体与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分配,而且有必要重新进行基础教育发展分析与教师资源测评。随着部分城乡居民的流动以及大量教育群体的转移,促进了城市、县镇、乡村本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组织构成、价值取向的改变,城镇化进程中基础教育整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当前城市、县镇、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在配置上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城市教师资源饱和、县镇乡村高素质教师资源短缺、教师数量失衡等问题都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对现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的策略进行进一步探讨[1]。
二、城镇化进程中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县镇乡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是呈整体上升趋势的,但县镇乡村基础教育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却不容乐观,在县镇乡村教师学历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还存在一小部分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的现象。在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教师的性别比例在整体上是失衡的,县镇、乡村数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但相比于城市要好很多。城市基础教育中的数学男教师不足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乡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学科结构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音乐、美术、体育、心理辅导以及计算机方面专业的教师都相对匮乏,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师数量较多。在基础教育教师资源中县镇乡村聚集了偏大或者偏小年龄的教师群体,城市教师中年教师比重较大[2]。县镇乡村教师职称水平比以往有所提高,但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水平总体偏低,无职称的教师还有不少,高级职称的教师却是凤毛麟角。城镇化实施撤点并校建立了中心校,但辽宁省部分县镇乡村仍然存在一部分小规模而且比较分散的学校,为达到师生比的标准,导致不同规模、地区教师数量在结构上的失衡[3]。县镇、乡村都存在教师津贴补贴不足的问题,就目前的薪资待遇对于满足其他方面的支出是难以实现的。在教师流动中存在着年龄、职称,单项流动,同类学校等流动局限问题,使教师流动流于表面、覆盖性弱。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中基础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
在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不仅要合理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同时对教师准入机制、退出机制、流动机制、培训机制、教育财政投入等方面也要深入探讨,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有利于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政策法规。
(一)加大教育投入,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提供基础条件1.对基础教育薄弱的县镇乡村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应当加大对县镇乡村基础教育薄弱学校进行政策性的帮扶,要侧重考虑对县镇乡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权衡教育资金投入的最低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教育投入资金的最低标准。首先是由国家法律限定城镇化发展中基础教育投入资金的最低标准,各地方政府再制定地方最低标准,并制定相应的附加标准,国家统筹、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资金投入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将基础教育资金归入到教育财政体系,建立独立的账户体系,大力推行“校财局管”,严格把控执行过程,设置相关部门对教育资金投入的监管与监督,保障教育资金投入的时效性。2.根据学校发展和规模,投入部分县镇农村学校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有明确的指标,根据学校规模和师生数量规划学校面积、教室、办公室、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源、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的比例,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其充足的数量和过硬的质量,明确学校占地面积中绿化、运动场地、宿舍等占地面积的比例,教室中包括普通教室、专用教室、活动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配备的数量和面积以及学校工作人员办公室的数量和规模,设施设备中包含体育设备、音乐设备、卫生设备、多媒体设备、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硬件设备,同时建立或补充师生宿舍、食堂、校车等基本生活保障条件,相关部门确保其质量并可以及时更新。3.加强对基础教育教师薪资福利待遇的投入按照地区发展、学校数量以及生源数量对各地域基础教育教师所需最低薪资水平进行明确统一的资金投入配比标准,实行国家加大教师基本薪资额外的投入,地方保障教师基本薪资的发放,确保城乡教师薪资收入的均衡化,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基础学校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医疗情况等作为相关条件,以教师基本薪资和应给予的津贴补助和福利待遇的配比为城乡基础教育教师发放薪金。国家和政府应该及时拨款提高县镇乡村发展薄弱地区和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的基本薪资,更应该补给教师相应的奖金、交通食宿费、津贴补助,实行带薪体假、减免税收,并提供教师培训费,给予教师继续教育资金,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对基础教育教师提供医疗、保险、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投入。
(二)合理改变教师编制,保证城乡教师数量和质量均衡在城镇化阶段,过去的硬性师生比指标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基础教育学校教师的需求情况,教师编制是教师配置中保证教师数量合理配置的基础,完善基础教育教师编制制度是确保城乡教师数量结构性充足的保证[4]。1.完善基础教育教师编制制度与政策政府应该通过教育、人事、行政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教师编制制度,根据城市、县镇、乡村地区发展和基础教育学校的规模将学校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的编制单列出来形成行政编制,以区别于有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将专业教师的范围锁定在教师编制的范围内,刨除学校教务管理、后勤物流、环卫保卫等人员在生源数量中所占的比例,结合专业学科生师比,不同年级班师比等动态的师生配比,来制定灵活多样的基础教育教师编制标准。2.构建科学的教师编制测算模型城镇化进程中科学的基础教育教师基本编制测算模型,是依学校教学任务总量及种类来设定教师编制标准测算模型,将教师整体教学工作量与每日教学工作量作为测算指标,设置基础教育教师的置动编测算标准,同时需要以课程设置、学生总量,各年级、班级数量作为辅助参数,置换需要继续教育教师的任课工作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将工作时间用于培训,置动编占教师基础编制的比例又置换时间与置换周期决定,配比是由置换时间比上置换周期,为小规模学校争取教师资源的数量提供一个硬性参照。
(三)建立健全的流动制度,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结构配置趋于合理1.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在流动过程中要注意教师流动学校的主体,打破局限于重点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普通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薄弱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固定的横向流动模式,要促进重点与普通学校之间、薄弱学校之间、中心校与小规模学校之间的多向教师流动,同时应该保证教师流动时长,在教师流动中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需要建立长久的交流关系。强硬的流动分派政策毕竟有局限性,对于城乡自愿流动配置的教师资源,应该为他们提供合理竞争标准和流动限制,为促进教师横向与纵向的流动政府和学校应该配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保障城乡教师交流顺利推行,驱动城乡教师协调配置[5]。2.建立合理的轮岗制度基础教育教师配置只是城市和县镇优质教师资源单项补给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要实行城乡之间教师双方并行轮岗制度,鼓励城镇教师支援乡村薄弱学校,激励乡村教师去城市学校任教汲取有益经验,保留教师原有的单位关系,给予适当的轮岗补偿,适度放宽和收紧教师轮岗政策标准,对于教师性别、职称、学历等流动比例要严格控制均衡程度。
(四)优化教师任用程序,保证城乡教师高质量配置基础教育教师岗位终身制是教师聘任制度的重要节点,许多毕业生争相从事教师职业,当前对于整体素质不高的教师还大量留存于基础教育教师的队伍中,因此为了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的质量,就应该使教师的准入更加严格、使教师管理机制更完善[6],以提升县镇乡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1.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提高师资配置质量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和定期注册制度和复审制度,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限定定期注册周期,加强对教师师德表现、培训学时和工作业绩的考核,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计划。在基础教育教师岗位准入过程中,教育相关部门制定并规范包括教师录用、续聘、解聘等环节的任用程序。政府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政策,制定出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考试科目类别,并实行第三方机构组织监管教师资格考试流程,撤销师范毕业生的默认教师资格,将师范类毕业生纳入正规考试范围。2.推出教师退出补偿以及安置制度,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定期对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进行核查,建立周期性教师质量审核制度,对于部分不合格教师给予培训、流动、激励等帮扶政策,对于教学未达标和严重失德、长期不到岗的部分教师进行解聘,对长期因病导致正常教学工作不能进行的教师实施提前退休(职)保障,可以为其提供退出教师系统的补偿制度和转岗安置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为退出教师提供其他工作岗位,保证其职业空白期的基本生活,使退出教师系统的教师职工有退路。
(五)统筹城乡教师培训一体化、创新培训机制,完善师资配置结构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善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政策,很多县镇乡村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专业教师专项培训以及紧缺学科教师培训的都比较缺乏,而且教师培训方式陈旧,部分城镇和乡村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和不规范化。“水之积,也不深,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师之蕴也不足,则其育长才也无望。”因此,为了实现教师资源的无差别化配置,保证教师质量,构建合理和创新的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机制势在必行。1.统筹城乡教师培训一体化,均衡教师资源质量国家应该统一制定全国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机制,筹措资金投入到各级各地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中,各教育监管部门负责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有序性和时效性,把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保障系统[7],对于薄弱和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学校,要建设网络远程培训系统,对于整体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应结合校本研修进行,保障教师培训全面覆盖城乡,同时可以创办网络教师培训交流平台,将教师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与成效共享。2.改变陈旧培训机制,发展特色教师培训打破统一僵化的培训方式,根据学校学科结构、教师所学专业、教学需求、考虑不同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制定有差别的教师培训计划,一方面使教师参与培训程序的制定,根据教师偏好选择学习方式,不仅将存在共性问题的教师集中培训,同时将不同学科教师分类,区分教师适合专业型还是技能型的培训,要革新陈旧的“一刀切”的教师培训情况,同时,应该从思维方式、教学理念、实践方法等层面对教师进行创新性培训。3.将教师培训与教师职业发展和切身利益挂钩将教师的薪资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与教师培训挂钩,制定教师培训学分制,修够学分的可以适当给予职称评定、晋升资格、薪资待遇等更多的获取机会,建立城乡教师培训终身制,促使教师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新[8]。相关行政部门建立严格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成立相关教师培训绩效认定小组,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档案,每学期进行教师培训测验。
一、主要工作
(一)会同市教育学院切实制定好《市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2010-2013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
明确工作目标、优化工作措施、提升工作水平,在基地学校建设、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质量。
(二)创造性地开展好全市在职教师“每人一绝”大练教学基本功活动。
加强校本培训、着力岗位练兵,为全市广大教师创建扬长的舞台、提供扬名的机会,籍此培树一大批有魅力的名优教师,全面提高各校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地提升全市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加强县区进修学校“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发展,提升全市进修学校的整体水平。
1、协调有关部门及县区政府,优化进修学校的校舍建设和设施配备,力争在国家和省厅“县区示范性进修学校”的评选中,我市达标的数量和质量名列全省之首。
2、继续开好“全市县区进修学校第一次系列现场会议”。通过系列现场会议,让每位主管局长、进修校长走进每一所进修学校,了解情况、研讨工作、沟通感情、取长补短、促进工作、加快发展。全面发挥各进修学校在各自区域的教学指导和质量提高的核心价值和重要作用。(具体日程安排,详见附表一)
3、全力开好“全市县区进修学校第二次主题工作系列现场会议”。围绕各学校自选的工作主题,在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中,各进修学校要缜密分析、科学论证、深入探讨、全力工作。要做到,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建树,而且在工作实践上有突破。使各县区的主题工作现场会议,各县区有所长、有所为、有所学。(具体工作主题,详见附表二)
(四)依法做好普通话推广和测试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测试机制和测试设施。
会同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创建“市标准化普通话测试语音室”。视时机成熟,取代原来的人工测试,实施现代化的计算机测试普通话的科学机制。
遵循“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规范普通话培训、优化普通话测试、完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档案管理,使常规工作进一步优质化、高效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组织好第十三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五)依法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认真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严格审查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各种要件(如:户口簿、身份证、毕业证、及必需的各种合格证书等)。
组成“市教师资格评审专家委员会”,严格做好申报者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试和认定工作。
同时,热情接待申报人员、耐心解答申报咨询、认真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让服务对象满意。
(六)高质量地做好校长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在职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启动“市名优校长专业化培训工程”,把名优校长的培训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举办“市名优校长高级培训班”,着力提高校长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造就一支专家型的优秀校长队伍。
开展名优校长送培下乡活动,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校级管理人员的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
(七)高质量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依法建立健全全市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系统。
制定和颁行《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办法》,对全市教师的全员培训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全员教师网联培训和文本培训的实效性,依法保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制定和颁行《市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纲要》和《市名优教师(骨干班主任)管理办法》,实行名优教师的动态管理、消除“名优教师终身制”的弊端,确保名优教师的整体质量和名优教师的作用发挥。
制定和颁行《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工作方案》和《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班主任任职资格标准》,实施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班主任任职资格证书制度,着力提高班主任的师德水平,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科学施教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八)着重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全市新任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和新任教师的执教能力,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和谐、高质量、可持续地整体发展。
制定和颁行《市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培训方案》和《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新任教师培训方案》,有重点、分批次地做好农村教师的“实用性、实效性”教育能力和教学业务培训工作。及时做好新任教师的全员培训,使新上岗的教师尽快适应教育工作、尽快胜任教学工作。
同时,要把特岗教师的特殊培训工作列入各县区教师培训的工作日程,各县区的“每人一绝”要有特岗教师的适当比例。
实施“订单式送教下乡”和“城乡教师结对互助”活动,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辐射带动作本用,加快全市的义务教育由“年限教育”向“质量教育”的转轨进程。
二、保障措施
(一)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处室自身建设。
进一步完善全面工作和专项工作管理者和负责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
自觉树立和遵循“为基层排忧解难”、“为百姓倾心服务”的工作理念和行为准则。
(二)依法建章建制,依法行政处事。
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密切结合我市相关工作的实情和实际,科学遵循相关工作的发展规律,选聘相关工作的专家和权威性人士,在既定期限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方案。
严格执行业已颁行的各项管理规章,建立相关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运行法则。
(三)加大管理力度,加强过程性督导。
对上述“主要工作”,要实行明确标准、过程督导、阶段调度、结果评估、全市通报、褒优曝劣。
关键词: 师资培养 职业发展规划 双师素质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文中指出必须把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全面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试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中师资培养的角度谈谈教师的职业发展。
一、高职教师普遍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院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操作、应用技能的培养,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能力,即除了要具有系统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素养,而这正是在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校某系为例,38名专业教师中直接来源于大学毕业生的教师33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6.8%,只有13.2%的教师来源于企业,而绝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这显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如何更快更有效地促进职校教师职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内涵
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决定,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也明确了“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师职业发展应当从“双师素质”角度出发,既要包括学科技能专业性,又要包括教育教学专业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完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人格,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执著的事业心、顽强的工作精神、科学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科技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更新。教师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及人文教育知识,走综合发展的道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者。
3.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使教师除了传授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外,更重视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师要向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训练操作的“双师型”方向发展。
三、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生涯是与教师本人在学校教书育人等一系列活动相关联的职业经历的模式,它包含两重含义:
一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教师本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它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的,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
二是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指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组织从本组织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出发,有意识地将之与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和规划相联系、相协调、相匹配,为成员职业上提供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帮助、支持成员职业生涯发展所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现成员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研究》课题组曾对江苏省33所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3所学校中75.8%的学校曾经要求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仅有9.1%的学校对一些关键性的岗位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方案。同时通过对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校的130名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118张有效卷中认为学校提供关于教师职业发展信息的占37.3%;学校对青年教师有一套有效的指导措施的占33.1%;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机会的占31.3%。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学校均对教师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但是能够根据高职校发展和学校人才需求制订相应职业发展规划,并对教师进行倾向性引导培训的并不占多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他对“双师素质”教师的需求,如果仅凭教师一己之力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摸爬滚打,势必造成教师对职业规划的盲目性和所取得职业目标满意度的低水平。因此高职校管理部门根据学校发展和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在学校中制订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引导教师主动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使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组织生涯规划管理和谐发展,将会更有效地推进学校师资培养的建设,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教师既面临着一般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又有着特殊的专业成长轨迹,从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进行高职校职业发展规划,应当在职校教师的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三方面出发进行规划。
(一)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教育教学能力包含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科知识背景、对学科知识结构的认知、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学科教学的各项能力等五项内容。在教师发展初级阶段,尤其对青年教师要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目的是让年轻教师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基本素养,为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基础。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岗前培训机制,使青年教师有培训渠道;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青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有压力、有动力,以激励青年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自觉性。
我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制定了完善的培训培养和考核管理办法,使青年教师在相关机制的引导下很快地完成从职业准备期到职业适应期的转变。
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与普通学校的教育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职业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一个职业,教师在学习传统的教育方法理论的同时也要进行《职业教学论》和《职业科学》两门职业教育关键学科的学习。学校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时要将这两门学科的学习纳入教师职业生涯学习内容进行培训。
(二)职业能力发展规划
《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职业教育对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培养对职教教师的成长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包括教师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对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学校在进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规划时应突出培养教师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
由于我国对职教师资培养的制度的暂时不够完善,我们无法完全借鉴德国职教教师的定期企业顶岗制度,以全面获取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内部问题和社会状况。但是学校在进行师资培养时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关系,重视对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对行业的指导作用,建立职教教师的企业实践制度,将企业顶岗制度化。
我校在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师的企业顶岗制度,近几年一直采取“请近来,走出去”的教师培养方式,对专业教师进行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职责和需求等进行培训,同时将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岗位顶岗,与企业亲密接触,采用“培训归来话感受”的方式让大家共同分享所获取的企业文化、实践知识等内容。通过这些对教师的培训培养方法让职教教师逐步向“双师素质”转换。
(三)终身学习发展规划
对教师终身学习发展规划的制定也是对教师学术性的培养,职教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观念,才能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教育者。广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科基础、基于实践的科研能力是一名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基础,终身学习发展规划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学校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
五、结语
师资培养是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校师资培养的研究有助于激励教师潜在的寻求发展欲望,使教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依托,有助于推进学校人力资源层次提升,加强高职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做到“职得其人,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蒋旋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职教论坛,2006,VOL20.
[2]王维婷.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的调研报告,江苏教育,2012(06).
[3]朱懿心,宇.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Abstract: In the light of the facts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lacks real environment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conforms to the reality of China and i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initiative action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their self-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Teaching practice demonstrates that students' multi-dimensionally extending autonomous learning of the related cultural knowledge helps them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better. Guiding the students to comparing the cultural point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ir mother tongue with an equal and reflective attitude may help cultivate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spur them on to seek for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and improve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gradually.
关键词: 自我培养;多维扩展式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
Key words: self-development; multi-dimensionally extending autonomous learn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20-02
1 问题的提出
传播媒体的高度发达使世界成为Marshall McLuhan描述的“地球村”,人类进入Kenneth Gergen所称的后现代社会,一个多元文化时代,在拥有无限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跨文化交际的挑战,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成为必需。上世纪末,我国掀起跨文化交际研究热潮,胡文仲,高一虹,关世杰, 贾玉新等先后出版著作、发表文章,对当时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做出了贡献。我国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也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多数普通高校所在地外国人罕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就是互联网和为数有限的外教,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因此,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和了解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显得更为重要而迫切。针对我国国情、校情及大众化教育实际,进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培养成为我们的课题之一。
2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自主学习结合的必要性
2.1 高校英语教学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信息传递,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变已成共识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获取文化知识和技能,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控、检验与总结中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培养可行。通过访谈、问卷、学习小结等形式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比较容易地查到有关知识性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2.2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是引导他们逐渐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培养的前提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时,不仅能组成符合目的语语法规则的正确句子,还知道在什么场合对谁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P.C.Earley 和 S.Ang 在《文化智力:跨文化人际互动》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文化智力”论认为了解个体文化背景对其行为的影响对于贸易成功关系重大。因此,我国的外语教学实践应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文化的整体性学习与理解,不求立竿见影,愿求厚积薄发。
2.3 学会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生存能力 自主学习者能领会学习目的,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确立目标,制定、实施学习计划,定期总结学习情况,评价学习效果。Vygotsky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含实际发展和潜在发展两个层次。在前一个层次,就要求学习者个人能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起“脚手架”作用,帮助他们逐渐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建构知识。而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知识毫无遗漏讲授。因此,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远非“授业、传道、解惑”所能涵盖,必须与他们的自主学习相结合。
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培养模式――多维扩展式自主学习
这里主要讨论教师根据英语学习的实践性等特征为帮助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培养而采取的以教促学,以教导学,引导学生进行多维拓展式自主学习的行动。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3.1 对含目的语文化特有概念的词和短语的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文化背景,理解语义并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避免望词生义。在教学中结合课文中所含的语言文化知识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课前、宿舍故事会、专题讨论等形式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这类词汇的积极性,同时分析英汉语言文化的相关异同点。
3.2 对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自主学习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目的语文化背景下人们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与己方的差异,加深理解。充分利用课文后的注释、教学参考书、网络等获取相关资料,加深并拓展对课文内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通过PPT汇报演示,文本资料传阅等形式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3.3 对交际礼仪方面的知识的自主学习 这里包含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两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目的语国家人们在不同交际场合的礼仪习俗等,特别是最易引起误解的相关知识。如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中的示谢与答谢、请求与拒绝、恭维、称谓、手势、眼神、语调、衣着等方面语言与非语言差异对比。学生根据课堂导向通过参加各类讲座、观看影视作品、阅读相关书籍、英语配音、模拟外企求职、模拟导游、模拟外贸谈判、与英语国家人士网上交流、等形式体察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实质,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4 对英文经典名著的自主学习 老师通过对课文中涉及名著的讲解,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激发他们阅读世界名著、自主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充实文化资本的热情。利用读书会、课前表演、戏剧节等活动形式丰富自主学习形式。
3.5 对翻译手段的利用 翻译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要胜任翻译,至少要熟练掌握母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文化,要有跨学科知识作支撑。教学中适当利用翻译手段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巩固语言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目的语语言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自我培养。
4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缺少目的语环境,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多来自内容缺乏时代性的教科书,书本成为相关目的语文化知识的重要依据,有些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生搬硬套,忽视语言文化特征的动态性。此外,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时,缺乏对学习资源质量的有效鉴别,致使文化知识学习如高一虹所指出:“建起的不是沟通文化之间的‘桥’,而是阻碍文化交流的‘墙’。
5 结语
任何一种语言都储存了相关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用“博大精深”来形容某种民族文化,人一生无论多么勤奋都无法将该文化的方方面面研究深透,语言教学更只能“抛砖引玉”。因而,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目的语有关文化知识点的多维扩展式自主学习,了解该文化的同时巩固语言知识,获得整体意义上的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重要的外语教育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4.
[2]Gergen, K. The Saturated Self: Dilemmas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fe[M].New York: Basic Books, 1991.
[3]Pearce, W. B.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4: 296-330.
[4]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8.
[6]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35-42.
[7]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85.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范跃进,徐伟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 FDI 流入的影响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2009,(1):1-5.
[10]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1: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M]. Dublin: Authentik, 1991:4.
一、数字化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作用
1.适应社会和就业的需要
从对上海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当前大部分机械制造业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三维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其中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研究院已全部实现三维设计,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普遍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来完成工程设计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知识及应用的与时俱进,已成为培养机械行业人才要求。把数字化设计引入到机械设计能力培养当中,使学生掌握更现代的设计方法,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促进机械设计能力的提高
在我校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主要学习《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等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二维绘图和识图能力;而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直接讲授三维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工程应用,难度大、效果差。在大二期间,将数字化设计结合《机械设计》《现代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不但可以为学生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降低专业课程的学习难度,而且能对机械设计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数字化设计改变了传统课程设计作图多、任务重的缺点,设计结果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利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各高校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机械创新设计作为一项“卓越计划”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积极探索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特征的新型课程模式。将数字化设计引入到机械创新设计培养当中,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数字化设计优势十分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设计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借助数字化设计软件把自己的工程设计想法通过三维实体设计表达出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的欲望,进而促进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思路
数字化设计应当是根据数字化设计本身的特点及其在机械创新设计的应用特点来进行,不能简单地增加设计软件使用操作教学内容,或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再增加几章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数字化设计教学内容。而应结合数字化设计和机械设计能力培养的特点,对整个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1)以工程素质教育和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数字化机械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含数字化设计基础,数字化设计理念、流程及特点,数字化设计工具简介,数字化设计实务训练等类型的课程内容。同时探寻建立数字化设计与传统设计教学内容之间,以及与其它数字化设计课程之间有机的联系。
(2)机械设计中传统设计教学内容应做相应的改革,使数字化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真正融合到机械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当中,最理想的方式是能够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熟悉和掌握数字化设计工具,这样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的才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
三、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授课时,应淡化对理论公式的推导,加强对工程应用的讲解,如齿轮的强度计算,螺纹连接强度计算等;对一些非重点章节,如链传动、进行引导性的讲解;对难度相对简单的章节,如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弹簧等,可以采用教师简单概述,让学生课下与结合思考题自学方式。这样可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教学压缩到96学时左右,留出大约20学时对数字化设计进行讲授。在数字化设计教学当中,不追求难度和深度,以使学生能够完成课程设计为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软件自带的帮助文件和用户手册,独立进行软件功能的自主学习。在课程的安排上,采用每两周2学时的上机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模仿课堂的例子,并安排一定量的课外习题。这样使学生长期不断地学习,便于学生提高实际设计能力。
2.课程设计环节的数字化设计应用
对于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中重要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将三维数字化设计代替传统的二维作图是改革的一个重点。目前,我校课程设计题目一般采用通用机械传动装置设计,以齿轮减速器设计为主。学生在两周的设计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的设计方案的分析和计算、零件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等任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反复设计。由于课程设计时间较紧,大部分同学在进行零件强度设计后,直接进行零件图和装配图手工绘制,往往忽略设计的整体性,草草地画完所有图纸,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将数字化设计引入到课程设计后,学生可以应用设计软件参数化功能,对原零件图和装配图进行特征修改,使零件结构的变化直接在三维视图中展现。然后,利用三维转二维图纸的功能生成工程图,并进行必要的视图表达修改和标注。这样就大大节省传统二维作图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设计”,从而可以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机械创新设计研讨课的开设
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包含应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的创新人格。研讨课有效地探索了研究型、合作式、自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思想,促进了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深刻变革。目前,我校已开设“产品开发与现代设计”研讨课,和机械设计类课程中创新设计研讨课,教学效果显著。
4.问题驱动启动式教学方法
针对机械设计和数字化设计实践性均较强的特点,强化理论课和实践课案例教学,注重问题启发教学内容的精选和问题的设计,着重讲清工程设计案例问题是什么、工程设计案例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工程设计案例问题的性质是什么、工程设计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等内容。使所学的知识更加具体,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活跃学生的创新思想。
四、数字化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实践的注意事项
1.不断加强数字化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
数字化设计基础课主要是根据机械类专业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讲授有关数字化设计的软件、图形图像理论、设计与造型方法,设计特点等共性的知识,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数字化设计框架,能够在大脑中实现数字化模型的构造。
2.强化“设计”理念
机械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产品化,其设计应当是为产品及其生产而设计。在课程教学改革时,需要不断强调的就是设计。机械类专业数字化设计的核心是设计,而不是绘图。教改应该始终按机械设计基本能力教学为主、数字化设计学习为辅的教学思路进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并能独立进行简单数字化设计。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而言,最需要的是在数字化设计工具的帮助下,获得对整个产品从概念设计、结构设计、生产加工到市场推广的全面控制能力。这种设计能力的培养就能够与CAD、CAE、CAM乃至虚拟设计与虚拟制造系统相衔接。所以,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强化设计的理念,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化机械设计不仅可以用计算机技术来绘制各种各样的装配\\零件设计图,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辅助进行动力学和运动学仿真、有限元分析、装配检查等功能分析;可以有效地将机械设计各个设计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果为其后的设计制造过程直接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
3.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数字化机械设计相对降低了机械设计的理论难度,学生对相关数字化设计软件学习兴趣将会大幅提高,甚至有些同学会主动“开快车”,在数字化设计软件学习上花掉太多精力,忽略了对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学习。所以,任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数字化设计软件和机械设计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做好协调工作。
4.随着数字化设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还可以适当扩展讲解运动仿真和CAE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幼教师资;二元化;培养模式;韩国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3-0053-04
韩国的幼儿教育由教育部和保健福祉部分治,即前者管理幼儿园,后者管理托幼中心。这是一种二元化教育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在韩国,幼儿园根据《幼儿教育法》招收3~5岁的幼儿,以半日制、时间延长制、全日制等形式实施保育和教育,这类幼教机构由韩国的市、道教育厅直接管理;托幼中心则根据《婴幼儿保育法》招收未满6周岁的婴幼儿,对其实施全日制保育和教育,这类幼教机构由韩国的市、郡、区政府直接管理。受此管理体制的影响,韩国的幼教师资也采取二元化培养模式,即教育部主要负责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保健福祉部主要负责托幼中心保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一、韩国幼教师资二元化培养模式现状
1.培养机构的二元化
韩国的幼儿园教师师资主要在专科大学、本科大学、大学院①、广播通讯大学和产业大学②等院校中进行培养(详见表1)。
韩国的托幼中心保育教师主要在专科大学、本科大学、保育教师教育院和网络大学等院校中进行培养(详见表2)。
2.培养课程的二元化
韩国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设置虽然因校而异,但总体上看各校都将课程分为教养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三种类型。其中教养类课程包括国语、外语、韩国史等必修课及人文、社会、自然、艺术等领域的选修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师素养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过程、教育评价、教育方法、教育心理、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及教育管理、生活指导及其他教育理论课程等,教师素养课程包括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含英才教育)、教师业务素养等;专业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幼儿教育论、幼儿教育课程、婴幼儿发展与教育、幼儿数学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音乐教育、幼儿教师论、幼儿动作教育、幼儿游戏指导、幼儿教育机构运营管理、儿童福祉、幼儿健康教育、幼儿观察及教育实习等,学科教育课程包括学科教育论、学科教材研究及指导法、逻辑及论述、其他学科教育领域课程等。〔1〕若学生在专科大学的幼儿教育及儿童学专业获得80~110学分(其中教养类课程15~22学分、教师教育类课程16~20学分、专业类课程45~57学分),或在综合或普通大学的幼儿教育及儿童学专业获得140学分(其中教养类课程39~50学分、教师教育类课程22~28学分、专业类课程55~68学分),就可通过免试核准取得幼儿园正教师2级资格证书。
韩国托幼中心保育教师的培养课程虽因培养机构而异,但大体上都根据韩国《婴幼儿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设置课程。该法“施行规则”第十五条第一款明确规定“韩国保育教师培养机构的教育课程应在保育基础、发展及指导、婴幼儿教育、健康-安全-营养、家庭与社会合作、保育实习等六个领域设置相应课程”。以韩国大学的保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其“保育基础”领域主要设置了儿童福祉、保育学概论、儿童发展等课程,“发展及指导”领域主要设置了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儿童观察及行动研究、儿童生活指导、儿童咨询、特殊儿童指导等课程,“婴幼儿教育”领域设置了游戏指导、语言指导、儿童文学、儿童音乐与动作、儿童美术、儿童数学-科学指导、婴幼儿训练项目开发与评价、婴幼儿教学法等课程,“健康-营养-安全”领域主要设置了儿童健康教育、儿童看护学、儿童安全管理、儿童营养学、精神健康等课程,“家庭与社会合作”领域主要设置了父母教育、家庭福祉、家庭关系、地域社会福祉、保育政策、保育教师、保育设施运营管理等课程。〔2〕若学生共修5个领域的12门课程,修满35学分就可免试核准取得保育教师2级证书。
3.任职资格标准的二元化
韩国《幼儿教育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分为正教师1级、正教师2级和准教师”“总统决定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标准,由教育部长官核准并颁发任职资格证书”“一般大学幼儿教育专业和儿童学专业取得相应学分的学生或获得幼儿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可在毕业时领取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具体任职资格标准如下:(1)幼儿园准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可取得幼儿园准教师资格①。(2)幼儿教育专业毕业者,或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教师教育类课程一定学分者,或在教育大学院或教育部指定大学院获得幼儿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者,或取得准教师资格并有2年以上教育经历且接受过一定继续教育者,可领取幼儿园正教师2级资格证书。(3)取得幼儿园正教师2级资格并有3年以上教育经历且接受过一定继续教育者,或取得幼儿园正教师2级资格后在教育大学院或教育部指定大学院获得幼儿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且接受过一定继续教育者,可领取幼儿园正教师1级资格证书。
韩国《婴幼儿保育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保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分为保育教师1级、保育教师2级和保育教师3级”“总统决定保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由保健福祉部长官核准并颁发任职资格证书”。保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具体如下:(1)高中毕业或取得同等学历并在保育教师教育院修完规定课程者,可领取保育教师3级资格证书。(2)在大学修满保健福祉部规定的保育相关科目并获得学分毕业者,或取得保育教师3级资格并有2年以上保育实践经历者,或接受保健福祉部长官指定的晋级 教育者,可领取保育教师2级资格证书。(3)取得保育教师2级资格并有2年以上保育实践经历者,或取得保育教师2级资格后并获得保育相关专业硕士学位且有1年以上保育实践经历者,或接受保健福祉部长官指定的晋级教育者,可领取保育教师1级资格证书。
二、韩国幼教师资二元化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机构的二元化,导致教育开支的浪费
韩国幼儿教育法律制度的二元化,即教育部的《幼儿教育法》与保健福祉部的《婴幼儿保育法》,导致了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的二元化。因此,韩国幼教师资培养机构重叠,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教育项目重复开发,财政开支负担沉重,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且教育部与保健福祉部、市道教育厅与市道区政府以及幼教师资培养机构间矛盾丛生。例如,幼儿园和托幼中心的课程内容基本类似,〔3〕但幼教师资培养机构依然按照《幼儿教育法》和《婴幼儿保育法》的不同规定重复开发课程资源,导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且影响了韩国幼儿园教师与保育教师一体化的培养与管理。
2.培养课程的二元化,影响幼儿师资培养的质量
比较韩国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与托幼中心保育教师培养课程的设置,可以发现以下两点不同之处:(1)托幼中心保育教师培养课程中缺乏教师教育类课程,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师素养的课程几乎没有设置。韩国有学者对幼儿园教师和保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托幼中心保育教师培养课程中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比重严重偏低,导致保育教师普遍缺乏该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进而导致其在教育理念更新和专业发展方面明显滞后于幼儿园教师。(2)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中则缺少与保育相关的课程,导致其看护和照顾幼儿的质量水平较低,进而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全面提高。
3.任职资格标准的二元化,影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如前所述,韩国幼儿园教师和托幼中心保育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部门规定的最低学历标准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韩国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的最低要求为2年制专科大学幼儿教育专业毕业并取得正教师2级资格;保育教师任职资格的最低要求为高中毕业,在保育教师教育院学习一年并取得保育教师3级资格。〔4〕这种二元化的任职资格标准和学习年限的差异极易导致幼儿园教师和保育教师培养质量上的差距,进而影响韩国幼儿师资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韩国幼教师资二元化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1.促进幼儿教育与保育的整合
为了解决幼儿教育二元化体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韩国学界主张对二元化的幼儿教育机构进行改革,先整合幼儿园(招收3~5岁幼儿)和托幼中心(招收0~6岁幼儿)的现有资源后,重新规划设立托幼中心(招收0~2岁婴幼儿)和幼儿园(招收3~5岁幼儿)。托幼中心和幼儿园或均由教育部管理,或由教育部管理幼儿园,保健福祉部管理托幼中心。〔5〕
为了切实开展一体化的幼儿教育体系建设,韩国政府于2013年成立了“幼保整合委员会”,并于同年7月召开幼儿家长座谈会,收集家长对幼保整合的意见,确保幼保整合工作的有效开展。同年12月,幼保整合委员会“幼保整合方案”,提出于2015年开始正式推进幼保整合,并优先推进0~2岁婴幼儿入园计划。从2016年开始,政府将进一步整合教育部和保健福祉部二元化的行政管理体系,托幼中心保育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间的待遇差距将逐渐缩小。〔6〕
2.开发幼儿教育国家课程
为了更好地落实履行国家对3~5岁幼儿保育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减轻幼儿家长的养育负担,促进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韩国政府对二元化的幼儿教育课程,即幼儿园教育课程和托幼中心保育课程进行了整合与改革,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幼儿教育国家课程。幼儿教育国家课程具体由身体运动及健康、沟通交流、社会关系、艺术经验、自然探究等几方面构成。该课程以基本生活习惯、良好品格的养成,自律性、创意性的培养为重点,旨在将幼儿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尊重他人,爱护自然,热爱本国文化的人,为民主国家、市民社会的形成奠定基础。〔7〕
3.开发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的“标准教育课程”
韩国学者认为,整合幼保和普及幼儿教育是韩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幼教发展的这一趋势是韩国幼儿教师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韩国学者认为应开发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的“标准教育课程”,以缩小各培养机构间教育质量水平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标准教育课程”应凸显师范性和综合性,避免科目的重复。此外,还应延长教育实习周数(由4周延长为8周),以培养学生的现场适应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丰富其实践经验。〔8〕
4.延长保育教师教育院的受教育年限,提高保育教师资格标准
如上所述,韩国幼儿园教师的最低培养年限为2年,而保育教师的最低培养年限为1年。换言之,高中毕业生在保育教师教育院学习一年,修满12学分(35门课程),就可取得保育教师3级资格。由于培训时间短、科目多、任务重,要求受训者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技能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有较大难度的。韩国学者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托幼机构接受到高质量的保育和教育。为此,韩国学者认为应延长保育教师教育院的最低培养年限,并将保育教师3级资格调整为2级,由此提高保育教师的素质,提高保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英.中韩幼儿教师培养课程比较研究〔D〕.大田:培材大学校,2011.
〔2〕尹贤淑.韩国与法国保育教师培养体系及其作用比较研究〔D〕.大邱:天主教大学,2010.
〔3〕李世淳.国家幼儿教育课程与标准保育课程的比较研究〔R〕.首尔:韩国婴幼儿保育学会学术会,2007.
〔4〕李基燮.幼儿教育、保育的二元化问题与改善方案研究〔D〕.首尔:高丽大学校,2010.
〔5〕张明林.幼保整合模型探索与推进现状〔R〕.首尔:韩国幼儿教育学会学术会,2013.
关键词 中职 人力资源信息 信息化
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教育方面的大潮流。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小学里面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人力资源的管理课程是中职学校的一门专业的理论课。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在中职的人力资源教学中引入信息化的内容也成为了中职教学里面重要的一门内容。下面就论述一下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现状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对策和对学生培养的好处。
一、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现状
第一是中职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普遍基础都比较差。几年之前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让中职的地位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尽管后来对中职进行扶持,但是中职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生源本来的缺乏,还是让中职学生的普遍基础较差。这是因为不少中职学校采取全员录取没有淘汰的录取制度和社会普遍人对中职的误解所造成的。这些缺少基础和理解力的学生会给老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授课带来不好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这个课程的理解不够和相关的知识一点都不扎实。
第二是学生自信心不足。中职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失败中过来的,社会上也对他们有着不理解和偏见。这就导致了中职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很多中职生的这种自卑也反应在了学习上,会造成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不敢去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是授课之后很快就把课上说的知识忘掉,严重地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效率,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实践中停滞不前。
第三是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不够。学生对自我认识的程度比较差,虽然自己的知识基础比较差,但是思维和头脑还是不错的,他们会对时尚、金钱比较热衷,追求的渴望程度也比其他人强。只是中职的很多学生都比较容易否定自己,不在课程的学习中付出努力,课堂的主导者都是老师,缺乏师生的互动性,也造成了中职课堂上的旷课率较高的现象。
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前提是要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上的改变。教师权威的建立不再是靠传统的单项知识传授,信息化的教学有助于师生更好地交流,让两者处在同一个平台上面进行互动沟通,通过师生积极性的提高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知识的吸收。老师应该要学习用启发、讨论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来开展学生的聪明才智,课堂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加应该是开展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
2.信息化的教学除了改变教学观念,也改变了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死板单一地给学生授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知识传递吸收作用。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引入,教育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起来,教育的核心也变成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借助新型的教学方式去让学生逐渐拥有自己的眼光和想法,大力地推动了课堂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在信息化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从而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从实际操作中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3.信息化的引入课堂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来进行教学,从而起到引导、解答、讨论的作用,改变了传统老师的知识传授方式,可以形成学生积极讨论、创作激情,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也可以对其他学科的协调起到良好的作用,为未来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
4.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一旦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就可以更好地进行课堂的学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自己就会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发现才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老师可以在课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先制作或者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知识传授之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利用好计算机的优势和特性,例如幻灯片、小影片、声音媒体等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文件去驱动他们的好奇心,那么在日后的授课中一定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度。
除了通过制作具有趣味性的小媒体文件,还可以联系实际情景的模拟来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信息化的特点去设计一些内容新颖、与学科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同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想象场景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消除学生自己的不自信和自卑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开展讨论,形成一个个性鲜明,活泼热闹的新式课堂。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运用给培养具有工作热情、有创造能力和较高职业能力人才提高了一个理想的环境,为构建中职学校的创新教育系统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思路。这要求中职的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懂得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终达到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收到良好学以致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满意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
作者:武文静,张海钟,胡伟斌(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的“国培计划”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培训了一批又一批骨干教师。但由于培训规模较大、主要驱动力源于上层机构或者组织[1]等原因,在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在培训的组织过程中严格控制,以预防问题的产生,也需要培训绩效的第三方评估,从受训学员角度出发,找到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兰州城市学院2015国培项目第三方评估过程简述
学员满意度的高低是考核承办单位进行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培计划承办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委托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对中西部教师县级培训团队置换研修项目展开自评工作,就整个培训的合理性进行校内第三方评价。
中西部教师县级培训团队置换研修项目培训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为期一个月的理论知识提升。其次是跟岗学习,在实践基地中小学,作为影子教师跟岗见习。
再次是返岗实践。最后再返回理论培训班进行总结。根据培训内容,此次评估的具体方法包括:第一,理论培训阶段以及项目总结阶段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进行纵向对比分析;第二,个别访谈;第三,听取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汇报;第四,查验反映项目实施过程和绩效的各种文献、资料和成果等;第五,对整体培训情况分维度进行专家评分;最后综合以上结果形成考评结果。评估指标主要从培训的组织管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培训团队、后勤保障、经费管理等方面提炼。
二、初中语文教师县级培训团队研修等5个项目问卷调查分析
作为满意度评估的主要方法,问卷调查为我们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一手数据。调查所用问卷参考西北师范大学评估问卷,根据具体培训项目修订编制而成。评估过程中,首先对问卷信效度进行了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果显示,问卷的标准化Cronbach’sα系数值为0.948,说明该问卷信度很高。
由于问卷并不是首次施测,所以运用验证信因子分析方法对每个测量维度进行效度分析。培训课程相关题目为2~6题,其KMO值为0.87,bartlett球形检验731.68***,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5.21%(见表1)。
表1培训课程相关题目因子分析
培训方式相关题目为7~11题,其KMO值为0.828,bartlett球形检验536.99***,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6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8.21%(见表2)。
表2培训方式相关题目因子分析
培训团队相关题目为12~15题,其KMO值为0.75,bartlett球形检验417.49***,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68%(见表3),说明该部分效度较高。
表3培训团队相关题目因子分析
培训环境相关题项为16、17题,其KMO值为0.50,bartlett球形检验54.49***,说明数据基本适合做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44%(见表4),说明该部分建构效度较高。
与培训管理相关的题项为18~20,其KMO值为0.695,bartlett球形检验347.04***,说明数据基本适合做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8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2.65%,说明该部分建构效度较高。
表4培训环境相关题目因子分析
与培训效果相关的题项为21~28,其KMO值为0.923,bartlett球形检验1407.65***,说明数据基本适合做因子分析。经主成分分析,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46%。
为方便纵向跟踪分析,本问卷共发放两次。第一次发放问卷是在理论培训的最后两天,共发放问卷202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第二次是在培训末期的总结阶段,共发放问卷180分,回收有效问卷149份。
第一次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对第一个问题“截至目前我对本次培训的总体感受”表示“满意”与“非常满意”的比例在83.3%,由于第一次问卷发放是在理论培训结束前两天,所以数据主要反映学员对理论课程的满意度。第二次表示“满意”与“非常满意”的比例为71.8%。我们对满意度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F值为7.982**,前后满意度差异性显著。学员对整体培训的满意度比对理论培训的满意度低。我们认为,整个培训完成后学员对培训整体安排有了全面的认识,满意度数据更为客观和理性(数据见表5)。
表5总体满意度对比表
注:1表示“非常同意”,2表示“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不同意”,5表示“非常不同意”
通过各维度的满意度题项统计,可以看出两次调查与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团队相关的题目中,认同培训课程合理,内容合适的比例(“非常同意”与“同意”相加)都在70%及以上。但除了第六题“课程设置贴近一线教师实际,课程内容实用性强”。表示“同意”以“非常同意”的比例有所上升,第五题“本次培训将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能力等模块课程安排合理”没有变化以外,其余题项比例都有所下降。
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调查,都可以看出第17题“本次培训的住宿场所整洁、干净、便利”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很低,第一次调查的比例为41.9%,第二次仅为27.5%。有半数及以上的学员认为住宿场所不尽如人意(数据见表6)。
相比于培训的内容、管理等方面,大家认为本次培训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关培训效果的题项中表示“提高非常大”和“提高比较大”的比例相对而言较低。但第二次调查中表示培训效果“提高非常大”和“提高比较大”的学员比例要高于第一次调查。说明学员们能够认可“跟岗见习”、“返岗实践”等后续培训安排带来的收获(数据见表7)。
数据统计显示,总体而言,学员对此次培训的满意度比较高,能够认同承担项目的学校在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方式、培训团队以及培训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但认为提供的培训环境,尤其是住宿环境比较差。纵向来看,随着培训的深入,学员们的新鲜感逐渐降低,对课程设置、培训管理等方面的评价趋于理性,满意度下降,但对培训效果的主观感知也随着培训的深入而不断提高。
三、国培项目受训学员环境满意度问卷及访谈结果辨析
数据统计显示,培训环境的满意度非常低,将该维度题项均值与其它维度题项均值进行两两对比,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数据见表8)显示,“除了培训效果——培训环境”的检验不显著,其它配对对比结果都显著。表明学员对培训环境的满意度与对其它维度的满意度有差异,即明显低于“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管理”的满意度。
问卷调查最后设置了一个开放式问题:“您对我们今后改进研修(培训)的意见和建议是……”通过统计和文本分析,该题目中学员提出的意见主要总结为:1.希望能有更多有经验的一线教师与学员沟通交流、培训教学技能、讲解教学技能、进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2.培训首席专家以及高校专家缺乏中小学教学经验,课堂理论性、知识性内容过多,不能引起足够的学习兴趣;3.教学时间安排过于集中,每天学习时间过长,违背教育规律,有的教师授课连续讲课中间不休息,违背认知心理学规律,使得知识不能很好消化等等。该题目中反映次数最多的也是住宿条件问题。在两次调查的355有效问卷中,共有284位学员填写开放式问题,其中,如“住宿条件需要改善”、“希望能够改善伙食条件”等涉及到食宿环境的有155份,比例为54.6%,说明学员对培训环境的满意度非常低,这与问卷调查中客观题目数据统计结果一致。
根据学员反映的问题,我们与培训项目承办院系的主管人员进行座谈。就住宿条件而言:所有学员住宿统一安排在本校学生宿舍内,宿舍提供基本生活用品,伙食也是与本校学生相同,食堂提供品种丰富的一日三餐,同时每位参训学员享有用餐及交通补贴。我们认为承办单位提供的住宿条件能够基本满足学员生活要求,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员表示不满。
表6各维度满意度对比表
注:1表示“非常同意”,2表示“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不同意”,5表示“非常不同意”
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我们在每个培训班找5-10位学员进行了访谈,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想法和意见,同时试图找到学员对培训环境不满的原因。访谈过程中,也有很多学员提出培训过于理论化,与乡村中小学教师的接受能力差距过大;培训食宿条件需要提高等问题。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学员对“培训”的理解有误:理论上讲,“培训”是个体职业发展中获取理论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从而改善工作绩效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被选为培训对象的乡村教师一般认为参加培训是一次奖励,是“外出参观考察”,并不需要付出努力。当培训课程难度提升,实际情况与之前的心理期望形成反差,培训的抵触情绪通过对现实环境的不满得以发泄。同时,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所带来的课程内容往往主要用于解读教育学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且基于先进的教学设施,这与比较落后的乡村教学现状差距过大,乡村教学设施不完善使得一些教学方法难以落地。这种巨大落差使得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上升,对自我职业状态表示不满。
表7培训效果满意度对比表
注:1表示“提高非常大”,2表示“提高比较大”,3表示“一般”,4表示“提高比较少”,5表示“没有提高”
表8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四、职后培训环境问题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心理学分析与解决途径
乡村教师对“培训”的错误认知以及职业倦怠等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我国教师聘任制度的“终身制”形式下,教师的可替代风险低,且乡村教育条件较为艰苦,能够参与竞聘到城市发展的职业通道较少,这使得乡村教师竞争压力小、自我发展意愿不强。不能引起他们积极参与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的动机。
其次,西部地区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教师的业务水平并不能跟上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受训者找不到将所学先进教学理念与乡村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办法,因而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最后,受训学员往往急于从培训中找到提高教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方法的前置理论逻辑,他们普遍不愿意理解“为什么”,只愿意学习“是什么”,而培训的课程设置则是先以理论进行引导,再进行实践方法教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以下方法可以作为改善的途径。
关键词:国培计划;西部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22-03
“国培计划”具体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位于广西东部的贺州学院作为“国培计划――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要培训基地,承担当地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研修班的主要课程设置与授课的任务。按照“国培计划”培训总体要求,即如何更好结合实际促进西部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发展,就需要了解其对“国培计划”培训的需求情况。
一、研究的设计
1.调查问卷的设计。按照“国培计划”培训总体要求,调查问卷的内容参照了贾爱武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卷,结合校内专家进行访谈和与个别学员的交谈,以此为依据选择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学员对“国培计划”培训需求的15个测量变量(表1),并以正向五分制的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设置调查问卷,即“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分别计分值为“5、4、3、2、1”,得分均值在1到2.5之间表示反对,2.5到3.5之间表示中立,3.5到5之间表示支持。
2.分析的方法。文章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因子分析法,它以少数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并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二是聚类分析法,以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为依据进行分类的方法,聚类的内部个体特征具有相似性,外部个体特征具有差异性。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信度分析。本次调查对象为参与广西贺州学院“国培计划”的40名本地初中教师英语教师学员,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6份,回收率为90%。对于本次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使用SPSS19.0进行整体信度分析,可得Cronbach’s Alph系数为0.926,问卷整体可信度满意。
2.因子分析。为对研究对象进行科学和合理的分析,将调查问卷中的15个测量变量进行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检验。经检验,Bartlett检验Sig值为0.00,小于显著水平0.05,KMO检验值为0.73,接近0.8,适合做因子分析。利用因子分析的主成份分析法,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4个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0.13%、19.34%、17.63和17.50%,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59%,并通过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后选取每个因子上载荷量大于0.50的变量汇总为表1。
①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看出,因子FAC_1的4个变量为X5在“国培计划”培训中学员间有很多交流、X13教师关心学员、X14学员有需要时,教师乐意提供协助、X15教师与学员有很多交流,故可把因子FAC_1总结为“师生关系”;其主要关注的是授课教师与学员,以及学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互动。②因子FAC_2的4个变量为X9教师对课程有充分的掌握、X12教师的专业态度很好、X10教师的备课准备充分、X11教师的教学技巧良好,故可把因子FAC_2总结为“授课教师能力”;其主要关注的是参与授课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程的掌控能力。③因子FAC_3的4个变量为X7该培训课程有强有力且全面的理论支撑、X2课程内容设计丰富、X1课程目标清晰、X3课程教学活动安排有序,故可把因子FAC_3总结为“课程设置”;其主要关注的是“国培计划”培训内容的设置是否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④因子FAC_4的3个变量主要为X8集中授课学习可增进对有关课程的兴趣、X4课程培训期间所营造的环境与氛围很好、X6学员们积极参与课程内的活动,故可把因子FAC_4总结为“学习氛围与兴趣”;其主要关注的是培训的趣味性、参与性,以及学习氛围的和谐性。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可获得4个新的因子变量,这4个新的因子变量包含了15个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为做下一步聚类分析提供了依据。
3.聚类分析。文章以4个新的因子变量特征对“国培计划”学员进行聚类分析,旨在区分不同类型学员对“国培计划”培训的需求特点。为了快速确定每种类型学员的最佳的聚类数量,采用了K-均值聚类法,将样本指定聚为2到4类进行试聚类,通过比较以选出最佳的聚类类数。依据观察聚类输出结果的树形图以及聚类结果的ANOVA方差分析,选取稳定性较好的聚为3类并汇总为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