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项目概况随着综合联动营销的深入发展,对公有贷户企业个人资产提升逐渐成为重点营销目标客户,***支行通过大数据实践与应用,整合对公有贷户企业信息与对私企业主个人有效信息,通过深度挖掘数据关联信息,将多个平台、多种维度的客户信息整合起来,匹配对我行营销工作具有帮助的信息点,挖掘数据背后所隐藏的有利信息,将企业与个人客户的完整肖像描绘出来,对于扑捉营销信息具有重要作用。支行从整合后的数据中提取到对公有贷户账户信息、对公户企业主信息、企业主个人在我行持有资产情况及资金流出情况,用以帮助营销人员有针对性地迎回、挽留客户流出资金,提升低资产企业主的客户等级和客户资产,实现对公、个人业务全面发展,实现资金在我行体内循环。
二. 应用推广成效通过本项目获取到截止2018年*月*日***支行有贷户企业主资产低于**万的客户共**人,按照企业性质、有贷户贷款余额、有贷户对公存款余额等主要信息对项目数据进行了分类分析。
Ø 有贷户企业性质
截止2018年*月*日我行资产低于***万的企业主共***人,按照企业性质进行分类分析,可将企业分为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其中事业单位占比32%,民营企业占比68%。
在大数据筛选中,我们用**值≤**万为条件,筛选资产较低的客户,有贷户企业主作为企业实际控制人,是我行私行潜力客户。该客群所经营的企业在我行获得贷款审批,能够证明其资产实力,并且客户在获得贷款后,投入使用资金及回笼资金可在我行系统内进行资金循环。
Ø 低资产有贷户企业主提升措施
(一)为有贷户企业主客户配备专门的对私客户经理,定期向客户提交资产检视方案,传导资管新规和市场风险,引导客户进行存款配置,以吸收存款为核心,全面提升客户资产,抓住总行推出大额存单月月付、惠存通等存款创新产品的有利契机,结合当前市场形势和资管新规政策,加大有贷户企业主客户存款配置比例,重点吸收客户行外资金,实现资金回笼,促进资产在我行体系内良性循环;
一、保险业在经济市场中所处的地位――金融中介
1.保险业发展与社会消费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特殊的金融体制下,学者对整体金融业发展的研究较多,尤其是银行、股票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保险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较少。然而,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消费阻滞,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采取谨慎性的货币管理方法――储蓄,持币而不敢消费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研究表明,保险业的发展与社会消费间具有单向的影响关系,即保险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消费,而消费增长对保险业的发展影响较小。因此,通过促进保险业的发展来刺激社会消费,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2.保险业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保险行业的内部属性和社会要求决定了其本身就具有资金再分配的功能,因此,在经济市场中保险业处于一种金融中介的位置。作为一种金融中介,保险企业具有聚集金融资金、对其进行跨期配置并提供风险保障的作用。保险机构的资金状况和配置业务运行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其中资金状况及资产结构直接显示跨期配置业务的金融功能的强弱。保险业的发展对国家生产性的资本累积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金融中介功能的完善和提高资金累积的效率,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保险业作为金融中介的多重优势
保险业不仅是为提供社会风险保障而存在的,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金跨期配置途径,正是因为保险行业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作为金融中介具有多重优势。首先,保险业比债券、股票资金运行风险小,作为融资来源时,流动性风险远小于其他的金融机构,而且保险资金的周期较长,比较稳定;其次,保险机构风险管理的动机和能力较强,在因果关系上,其他的金融机构是因为资金运营业务而进行风险管理,保险业恰好相反,其本身金融中介功能就是在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保险业通常杠杆率较低、拨备率较高,抗击风险冲击的能力较强,对资金风险控制和预防也具有独特的优势。最后,保险合约还具有储蓄和补偿的性质,是一种预防性的储蓄方式,人们选择保险合约时,既可以获得特定风险的补偿,又可以收益一定的利息,因此比银行更具优势。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金融协同的视角
1.保险业与银行业的关系
基于银行业的发展,保险业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拉动效应,随着价值水平的提高,保险的助推作用由非线性影响转为稳定的线性影响。不同的保险类型与银行业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就目前来看,人身保险规模较大,其与银行相竞争的投资型产品(分红险、投资保险等)在与银行业的竞争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如果保险公司过度开发投资理财产品,就会使其原本的风险保障型产业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加上我国的金融系统由银行主导,银保渠道并不能有效降低保险业的分销成本,使保险业较为被动。因此,保险业应适当控制理财产品开发,加强其资金渠道的控制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风险保障的功能,尽量做到与银行业互补,发挥二者之间的协同效应。
2.保险业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在股票市场比较低迷时,整个的保险市场以及各险种的分市场对经济的增长效应都不显著,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完善,保险业对经济的助推作用才逐渐显现出来,当股票价值较高时,保险业对经济额增长转为稳定的直线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市场及各险种分市场与股票市场的互补性较强,竞争性较弱,二者相互依存、交互发展。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效率的提高可以拓宽保险业的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将保险资金投资于有效的股票市场,可以进一步发挥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三、发挥保险业金融功能的途径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社会经济环境及整个的市场体系是实现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保险业的金融中介作用,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这需要政府及企业的共同努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仅要制定对保险资金管理的原则及办法,还要建立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资产债务的匹配与监管;保险公司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对资金的运营要按照集中统一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另外,政府及企业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的经营体制,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金融市场体制。保险业是构成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稳定社会秩序、造福人民生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业的长久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金融体制和市场经济体系。
2.开发好的产品集聚资金和运用资金的渠道
好的资金运营体系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源和良好的销售渠道,因此充分发挥保险业的金融功能首先要开发好的产品集聚资金,其次要有合理的渠道去运用资金。为开辟良好的产品聚集资金,政府必须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保险业的发展开辟空间,同时保险企业在收获商业利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支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在我国基本国情的限制下,保险市场及资本和货币市场还不够成熟,发挥保险业的金融功能必须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在提足拨备准备金的条件下,保险业可以通过增加直接投资(如股权、基础设施和其它投资等)来增加资产金额以增强公司的控制能力。另外,保险公司要不断加强创新,开发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金融产品(如小额信贷保险等),刺激人们消费,增加保险产品在资产配置中的比重,从而加强保险在金融市场中的中介作用。
3.保证保险业的社会信用,发挥其金融功能
在金融领域,社会信用是经济发展的咽喉,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称为“金融业的生命线”。保险业的发展以人们的信任为依托,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保险业的金融功能,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简单来说,只有人们对产品信任和支持,才会对此进行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首先要加强宣传,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获得良好的社会信誉;其次要加强保险企业内部的监管,维持保险市场的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增强整个保险业的偿付能力。另外,保险业要充分接受人们的监督,做到按期、如约偿付,杜绝违约发生。只有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体制,才能保证保险业在金融领域得以良性发展。
4.多维度参与资产证券化
从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转型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向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比如债券市场等;另一方面,金融体系当前的主要发展任务是降低系统性风险,采用资产证券化的防范机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支持下,保险业首先要具备独立的金融中介职能,这就要求其将资金从银行等短期投资领域撤出,把主要业务集中在保险机构上。是因为保险业与银行业存在协同作用的同时也具有竞争性,而与股票市场互补性、协同性较强,因此以资产证券化为突破口,多维度参与债券市场发展是保险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层次较为单一,基础的资产大多属于投资期较长的基础设施等优质资产,不像国外那么复杂,总体风险还是较低的。因此,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及分析后将保险业资产投资于证券化产品是一种合适的选择。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保险公司可以开展信用增级服务,而不仅仅作为初级信用风险的担保者。比如,随着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庞大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和银行无法承受按揭贷款的风险,届时便会推动资产的证券化,保险公司要抓住机遇,争取成为按揭保险最大的服务商,参与、支持证券定价和发行,降低证券的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充分发挥保险业与与银行业、证券业的协同作用,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关键词:现金流;全面预算;管控
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十一条明文规定,企业必须建立预算管理制,以现金流量为核心,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对资金筹措、资产的运营、成本费用控制、重组清算及收益分配等经营活动,必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明确了现金流预算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下文对实施全面预算的必要性、主要预算管理模式及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具体做法。
1.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如此,管理企业同样如此,没有精心谋划,没有预算管理,企业就像没有导航系统的船舶,在漫无边际的商海中航行,随时有触礁沉没的危险。全面预算在目标导向、机制约束、纠偏防错以及实现企业人财物资源有效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防止企业经营中迷失航向,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逐步开放,外资企业在金融保险、装备制造及资源勘探开采等领域进军国内市场,对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造成威胁,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外金融危机、经济萧条的负面影响能够迅速扩散到国内,如无防备措施,巨大的冲击势将对企业的生存带来致命伤害。二是所有者制约经营者的有效措施。现代企业是契约集合体,内部有股东、经营者、职工,外部有客户、供应商及债权人等。各方利益需求是不同的,股东更加关注资产的保值增值,债权人更加关注企业的风险,客户更加关注产品的品质,职工则更加关注自身的权益保障,各契约主体在利益需求方面,既有同向的,也有矛盾的地方。按照纳什均衡理论,契约主体的任何一方,在单方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损害其他方利益,从而打破均衡局面,企业价值最大化,不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而是多方利益的最大化。为了使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经营风险可防可控、员工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必须用严密的办法来控制企业经营层,而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这一控制的有效途径。三是企业进行控制与绩效考核的依据,企业管理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协调的过程,预算管理实现了协调的标准化。按照亨利明茨伯格的三阶段理论,企业协调方式历经相互协调方式到直接监督方式,再到标准化方式三个不同的阶段。传统的企业管理,几乎将所有的精力用于协调与监督上,而预算管理形成控制机制,使控制流程制度化,体现了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进行的保证,更是成为控制与考核的基本依据。
2.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模式
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与之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销售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是企业处于市场需求上升期,“以销定产”,编制生产、采购、成本费用预算。二是以成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是企业的市场需求稳定,收益大小主要取决于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三是以利润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是以资产收益率为起点,收入成本费用预算以实现目标利润为目的。四是以现金流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对现金流量的控制达到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目标,适应大型企业集团的内控控制。
3. 以现金流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实施方式
全面预算管理一般以一个会计年度为周期,循环编制,分为预算规划、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分析与反馈、预算调整、预算考核六个环节。以现金流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旨在强调现金流量预算在整个预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实现资本预算、经营预算与现金流量预算三者结合,利用资金预算在资本预算与经营预算中的综合平衡作用,对各项收支预算进行牵制与平衡,实现对预算执行的实时监控。
3.1 资金集中是前提
以现金流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尤为适合大型集团公司的预算管控模式,因其子分公司较多,预算监控难度大,通过资金集中,将整个集团内部的银行账户进行归集,把所有集团内部的资金归集到集团总部,由总部统一调度使用,把下属单位的资金支配权收归集团总部,是实施以现金流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
3.2预算编制
企业在编制年度全面预算时,资本预算、经营预算与现金流量预算必须同步进行,三项预算指标进行关联,初步实现年度总体资金的试算平衡。这是发挥资金预算控制整合功能的关键环节。
3.2 预算执行、监控与调整
对资本预算和经营预算按照年度预算总额进行季度滚动分解,同时进行与之对应的现金流量预算分解,通过财务信息系统,把三者关联起来,资金预算编制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和经营预算编制,以用来监控资本预算和经营预算的执行。每月由企业的各部门提交资金需求计划,经层层汇总审批后,形成企业的月度资金需求计划,总经办根据资本预算和经营预算的总额及账户资金额度进行综合平衡,按照资金的需求的紧迫性、重要性及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小,安排月度资金需求计划,上报资金管控系统,每月企业的资本支出、采购支出、费用支出在月度资金预算范围内使用,在未进行预算调整前,企业的超预算支出将因资金无法支出而被识别并控制,企业对超预算支出的投资与经营行为,只有走完预算调整审批流程后才能发生,很好地解决了预算执行不力,监控难的问题。
3.3 预算分析与考核
定期实行预算分析,分析预算偏差原因,拿出对策,每月由执考部门对企业预算编制的及时性、准确性进行考核,兑现奖惩。主要考核预算编制的及时性、准确性、关联性。
4.结论
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尤为适合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要求,通过资金管控系统,实现了资金预算在资本预算与经营预算的综合平衡与实时监控的功能,实现了预算的编制、执行及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发挥了预算在战略导向、资源配置中的整合作用,全面提升了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作者单位: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财务通则》[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一、保险能避债么?
美国安然公司创始人肯尼斯·莱的事迹是国外保险避债的经典案例。破产前,他购买了400万美元的商业年金保险。破产后,肯尼斯夫妇每年约领取90万美元的巨额年金。由于美国法律的保护,债权人无权要求用该笔款项来偿还债务。
在我国内地,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保险也具备资产保全功能,即通常所讲的“避债”。具体条件包括:
第一,保险产品中的人寿保险避债功能最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第十二条,人寿保险是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保险人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也不得限制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险金的权利。由此可见,人寿保险及其保险金不属于债务的追偿范围,不受民事债权债务纠纷的困扰。而其他类型的保险,比如,万能和投连险的投资账户,尚无法律条文明确“避债”;
第二,人寿保险的“避债”属于民法范畴,对刑法则无能为力。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涉及的民事债权债务纠纷,只要没有证据证明其保险合同无效,或无法证明其购买资金来源非法,则该合同项下相关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归属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但如果其资金是违法所得,则保险也要依法追缴;
第三,保险合同必须指定受益人,才能“避债”。如果保单中受益人为法定,则身故保险金将成为遗产,不受到相应法规的保护,不具备资产保全功能;
第四,终身型人寿保险“避债”功能最强。人寿保险的避债功能仅在保险合同存续期内有效。因此,当合同期满后,其保险费及相关孳息不再适用相关法律规定。所以,一般建议客户选择终身型的人寿保险来保障资金安全。
二、保险能避税么?
1 保险赔款免纳个人所得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4条第5款的规定,保险赔款免纳个人所得税。除此外,保单提供的红利或投资收益,并无相应规定。实际上,保单红利未代缴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寿险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此问题,保监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还在研讨中。
2 遗产税尚未正式出台
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保险来规避遗产税是常用方法。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留下的遗产价值约600亿新台币,继承人必须缴纳遗产税119亿元。而台湾首富蔡万霖,遗产高达46亿美元,遗产税却只有6亿新台币。他的窍门在于生前购买了62亿元保险。
除台湾地区外,我国尚未开征遗产税和征遗税,目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根据该草案第5条第4款:被继承人投保人寿保险所取得的保险金不计入应征税遗产总额。
近日,深圳在十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思路中提出试征遗产税的建议。笔者根据草案,试算了两个案例。案例一:遗产100万,遗产税为100×20%-5=15万。案例二:遗产1500万,则遗产税为1500×50%-175=575万。由此可见,一旦遗产税出台,规避遗产税必然成为保险的重要卖点。
3 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即将推出
相对于遗产税的空中楼阁,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即将推出。该保险,是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投保人有一定的税收优惠,该类产品在欧美国家很受居民欢迎。在我国,该保险的试点方案,上海市政府已于2012年6月递交财政部。如果获批,上海将成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据悉,各保险公司已经在开发该类产品。
按照传统理论,国资存在的意义大体有二:一为经济意义,即通过国有资本的运作发挥弥补市场缺陷、调节与稳定经济的作用。比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由国有资本先期进入以发挥培育市场、引导社会资本的作用,就属于此种意义。
二为财政意义,即通过国有资本的运作来为国家、为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作用。比如,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金融发展、电信运行等,也主要是以国有资本的投入和运作来推动其发展的。
国资存在的两大意义,归结起来,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国有资本的适时适度介入与有效作用,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效率的提高,最终不断增进国民的福祉。
当下规模庞大的国资,其存在的意义是否得到了充分彰显,或者说是否增进了国民的福祉?应该看到,国务院国资委和地方各级国资监管部门的成立及其后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的出台,无论在解决原来“九龙治水”的分散国资管理模式的积弊,还是在加强对国有资本运作及国企管理人员的监管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然而,近年来国企运营的整体效率与效益低下、某些国企因垄断经营而获得“超额利润”、一些国企在经营管理中不时出现乱象,以及由此而对国民造成的“利益损害”等,使得国资运作的成效也遭受一些诟病。
既然国资存在的终极目标在于最大限度地增进国民福祉,而现行国资运作的实际成效又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国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且须大刀阔斧。
如何改革国资?笔者以为,必须在坚持有利于增进国民福祉终极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包括国有资本)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促进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以加快国企股权多元化,作为当前推进国资改革的路径选择。基本要点如下:
第一,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应有序退出,着力消除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有效避免国资与民资争利,更好地实现国资让位于民资等社会资本,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对于因垄断性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行业领域,应通过针对性地开征与完善资源税、超额利得税等进行收入调节,在此前提下,适度有序地引入社会资本,逐步促进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与混合经营,以此提升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杠杆效应和整体效益。
第三,对于因具有公益性特点而导致微利甚至亏损的行业领域,可以通过征收反向税收(即财政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来提供亏损补贴等)进行调节,诱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与合作运行,着力提升国有资本的杠杆效应,有效解决此类行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供应不足问题。
第四,对于具有行业垄断性并且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特殊领域,在引入社会资本、开展混合经营的合作时,本着自愿与平等、规范与透明等原则,国有资本的出资方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有益做法,如设立对合作主体的重大决策具有一票否决权的“黄金股”,以此从源头和法律层面避免混合经营过程中社会资本对国计民生可能的“利益侵害”现象。
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众多银行转型的重点战略,从零售业务线到个人理财,至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业务的对象也正从个人向家庭转变,不仅仅是为单一的个人提供服务,而是为整个家庭提供财富管理,“家”的概念在银行财富管理中越来越明晰,也越来越重要。
交行:“三驾马车”提升家庭幸福感
财富增长迅速的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投资理财,更关注对于个人和家庭资产的全方位管理。
在交行上海市分行的理财师李利看来,“财富管理”的内涵在于通过现金储蓄及管理、债务管理、个人风险管理、保险计划、投资组合管理、退休计划及遗产安排等手段,帮助人们实现人生规划、达成财务目标,是个人理财的升级版,其目标在于实现家庭财富度和幸福度的同步提升。
正如同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依靠“三驾马车”,家庭财富管理的核心也在于投资理财、融资理财和消费理财这“三驾马车”,也可以通俗地概括为“赚钱、借钱和花钱”。“三驾马车”中,“赚钱”主要是指投资,为的是奠定实力;借钱主要是指融资,为的是借助巧力;“花钱”则主要是指消费,为的是彰显生活活力。人们往往通过赚钱投资和借钱融资的共同作用,实现个人财富的最大化。但是人生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金钱,必须通过适度的消费来提升生活质量,享受高品质生活,让个人和家庭生活充满活力,提升幸福感,这才是财富管理的最大追求。
如近年来该行打造的“交银理财”品牌,就突出了“不同的家,都拥有家的幸福”的理念。交行正逐步转变过去以产品销售为核心的做法,更加注重以客户为核心,既提供与银行业务直接相关、帮助客户实现财富增值的金融服务,也提供帮助客户安排子女教育、安享晚年等人生规划的增值服务,以及为客户提供尊享品质生活的体验服务,从而形成了财富管理的特色。交行所希望的是,通过优质服务带来稳健回报,让客户实现财富和幸福同步升值。
广发:家庭财富的生命周期式管理
打造“最佳零售银行”也同样成为了广发银行的转型方向,广发的目标是:零售条线营业收入占全行“半壁江山”。从去年开始,广发银行启动个人金融业务变革,今年7月,广发银行推出“广发财富管理”品牌,据悉,广发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也将在今年年底落子上海。
近期广发在上海举办的题为《发现2013年中国家庭财富新机遇》的财富论坛上,广发银行个人银行部副总经理、首席财富管理专家黄俊杰也同样强调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财富管理理念。
黄俊杰指出,家庭财富管理应该是一个贯穿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过程,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资产组合的重点和策略也应不同。
如中国的家庭财富增长基本上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今天中国的高净值人群不少都是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富豪,而且都已经为人父母进入家庭成熟期。在中国,一家三口的家庭最为普遍。这个群体上有养老压力,下有儿女教育需求,财务整体规划需求很强烈。因此,对他们来说,应采用“核心-卫星”策略,既发挥“核心投资”的长期稳定收益、低风险的优势,又通过“卫星投资”把握超额收益的机会,完善自己的投资组合比例。
在黄俊杰看来, 2013年的投资环境仍将比较复杂。因此,风险管理应当成为当前财富管理中的主要考虑因素,在家庭资产配置中应当适当提高较低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以保障资产的安全性。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则可在相对低位时适当配备部分风险类资产作为“卫星资产”。
渣打:为家庭财富管理“智衡”
在渣打银行的个人业务网点,这套名为“智衡”的家庭财务管理系统已经全面投入使用。
与传统的财务规划软件不同,智衡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将视野从投资者个人延伸到了整个家庭。它从投资者的现状出发,利用专业的财务模型,能迅速判断其家庭财务健康状况和保障需求,并推荐相应的资产配置模型及保险方案供参考。客户可以在理财顾问的协助下,通过该系统检查自己家庭的财务健康状况,依据系统对数据的整合与分析,理财顾问将给客户度身定制专业的家庭财务规划。同时,智衡系统的配套服务流程要求投资顾问、保险专员等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并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意见。
渣打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总经理梁大伟表示,智衡系统的运行将有助于推广均衡投资、科学理财的观念,帮助投资者避免因过度关注每一笔投资的流向和收益状况,而陷入投资单一、资产分布不平衡、风险过度集中的误区。
相关链接:中国家庭的理财数据
中国家庭的流动资产均值为386,000元人民币。
实现资产增值是中国家庭理财规划的首选目标,其次为保障子女教育和安排退休生活。
中国家庭持有的最多的5类金融产品分别是人民币存款(84%的家庭)、股票(66%)、基金(60%)、人寿保险(46%)和一般银行理财产品(40%)。
【关键词】 产品结构 因子分析 经营绩效
中国的保险市场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寿险公司大约有60家左右,而其保险产品更是数目繁多,层出不穷,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传统寿险和新型寿险两大产品形态。如何在新《保险法》下更好地规范寿险公司的产品经营,均衡寿险公司的产品结构,不仅需要理论和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一种精确实用的量化标准。本文的初衷是分析各家寿险公司在不同产品配置下的经营绩效,研究不同资产规模和业务结构的寿险公司在各个产品配置上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外也有很多研究。在欧美发达国家,其保险市场是应风险转移的需求而自然出现、形成和发展的,其发展历史相对来说更为久远,从而保险产品研究的理论发展也更加成熟。而在国内方面,对于产品结构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大部分研究均是基于单纯的理论分析,如周玉坤的《影响我国寿险产品结构的主要因素分析》等,而能直接应用于保险产品结构对寿险公司经营绩效量化影响的研究为数甚少,从而为寿险公司产品结构优化提供量化指导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领域。
国外的研究进展对我国保险产品结构的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的保险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发展政策、经济环境与国外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近年来,各保险公司推出的寿险产品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究竟这种借鉴是否符合我国寿险市场的产品需求,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多大的效益,对于不同发展规模和资产结构的寿险公司是否都是适合的?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理论上的研讨,更需要数据的支撑和验证。本文试图选取一组反映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来研究不同产品结构寿险公司的实际运营效果,考察产品结构对寿险公司经营效益的影响,以期为寿险公司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寿险产品结构的转型与变迁
保险公司是通过保险产品形成负债、聚集资金、处理风险从而获得利润的。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存在和获利的载体,保险公司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保险产品不断创新与调整的过程。因此,产品结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保险机构赢利与规避风险的能力。我国寿险业经过20多年的恢复与发展,目前产品种类涵盖传统寿险和非传统寿险两大产品形态,已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寿险产品的变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99年年中),仅有传统的寿险。在1999年以前,无论是团险还是个险,基本上分为终身和定期寿险、终身和定期两全保险、终身和定期年金保险几类,其功能主要是死亡、生存和养老风险保障。传统产品缴费时间和金额固定、保险金额固定,产品价格主要取决于预定利率。预定利率决定了传统寿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也将寿险公司暴露在利率风险中。由于我国银行利率的连续下调,寿险公司逐渐陷入高利率传统保单利损差、低预定利率保单销售乏力、销售新单存在退保风险等三重困境中,寿险产品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
第二阶段(1999年中至今),以分红、投连、万能等投资型新产品为主,以传统寿险为辅。为了降低偿付能力风险,增强与其他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寿险公司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开发了分红寿险、投资连接保险、万能寿险等具有保障和投资双重功能的新型产品。在实践中,投连险率先在1999年10月推出,并在2000年下半年至2001年上半年得到热销,此后分红险和万能险迅速跟上。我国投资型产品的创新试点从投连险开始,具有明显的化解偿付能力压力的导向。2000年以来,我国寿险业整体保持了快速增长,推动增长的产品也由2000年之前的非分红传统产品转为2001年的投资连接保险及万能寿险,2002年以后,分红产品成为主要驱动力量。究竟这种寿险产品结构的大幅调整为寿险公司带来了多大的利润,对不同资产规模和经营结构的寿险公司又有什么不同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二、因子分析法简介及样本、变量指标的选取
1、因子分析法简介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通过降维以简化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通过寻找出一组数目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公共因子来替代相对较多的、互相关联的原始变量,选取的公共因子能集中反映出原始变量所含有的大部分信息,从而起到简化分析的作用。目前文献中很少有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因子分析的文章,尤其是运用因子分析研究保险产品结构的合理性与效益。本文依据《中国保险年鉴(2009)》的资料构建了一套建立在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基础上的指标,并尽量使构建的指标体系既能反映不同产品结构配置的保险公司的赢利情况,又能通过数据的统计检验,从而使得因子分析的评价结果较为科学可靠。
2、样本及指标体系的选取
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为截至2009年经营周期在3年以上的33家寿险公司,采用2008年这33个寿险公司的样本数据。除有特别说明外,全部数据都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2009)》中各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计入样本的寿险公司如表1所示,各个选取指标具体计算公式如表2所示,基于篇幅限制,对各个样本寿险公司的产品配置结构和具体数据不一一列举。
对于研究指标的选择,任何企业产品结构最优化的标准都是要满足产品组合策略模型的要求,即实现消费者、企业和社会的最大利益,对于保险企业,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的业务增长率。业务持续增长是寿险公司赢利的生命线,因此产品结构的优化配置要以一定的业务增长为前提。为了较好地体现其业务增长的速度及效益,选取保费收入增长率(x2)、新单保费收入率(x8)、保费收入利润率(x10)、分红险单险种保费收入率(x6)和退保率(x3)作为衡量指标。
(2)较高的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高效的产品结构配置必须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特别是较高的效益险种的市场占有率。此项选取保费收入水平(x1)、总资产(x5)、人均保费(x7)作为衡量指标。
(3)适度的综合赔付率。赔款支出是保险公司主要的支出项目,赔付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益。合理的产品组合策略应该使得保险公司保持一个合理的赔付率,不损害公司、投保人和社会的利益。此项选取赔付率(x4)、投资收益率(x11)作为衡量的指标。
(4)较低的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直接计入保险成本,企业费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效益,合理的产品组合策略应该有利于保持较低的营业费用率。因此选取综合费用率(x9)和准备金提转差(x12)作为衡量指标。
三、不同产品结构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因子分析
1、假设检验
因子分析是从众多的原始变量中抽象出几个能综合反映某些变量共同特性的少数因子变量,这里面有一个潜在的要求,即原有变量之间要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需要对已有数据进行假设检验。这里使用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两种方法。利用SPSS V13.0软件把33个样本公司的12项指标进行分析,可得到KMO统计量的值为6.21,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p值为0。综合两种检验方法,认为可以运用因子分析。
2、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
根据2008年33家寿险公司的数据,计算过程借助于SPSS V13.0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将各项评价指标的数据代入,求解指标数据的协方差矩阵,进而求解变量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有四大特征根,即3.129,2.096,1.501和1.102,它们一起解释了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71.169%(累计贡献率),这意味着前四个成分显示了原始数据所提供的足够信息。同时,基于过程内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主因子分析过程相应提取四个公共因子F1、F2、F3、F4。
3、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首先对提取的4个公共因子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为了便于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我们按照方差极大法(varimax)对其进行旋转,并使输出的载荷矩阵中各列按载荷系数大小排列,使在同一个公共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的变量排在一起,得到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前四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F1在总资产、保费收入水平、赔付率三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总资产反映了公司的资产规模,而保费收入水平和赔付率直接反映了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所以我们把F1命名为经营规模因子。
第二个公共因子F2在综合费用率、保费收入利润率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保费收入利润是反映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而综合费用率反映的是寿险公司成本控制能力,也与盈利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把F2命名为盈利能力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F3在保费收入增长率、准备金提转差、新单保费收入率上有较大的载荷。保费收入增长率是反映寿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的核心指标,新单保费收入率反映了寿险公司开拓市场的能力,而准备金提转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变化,是一个效益型指标,这几个指标总体上反映了寿险公司稳健增长的潜力,所以我们命名F3为成长性因子。
第四个公共因子F4在投资收益率、退保率、分红险单险种保费收入率三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收益率和退保率与险种有着密切的关联,一般来说,新型险种的投资收益率较高,退保率也较高。而分红险单险种保费收入率更是产品结构配比的直接体现,因此我们把F4命名为产品结构因子。公共因子命名及其解释见表5。
4、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
提取出公共因子之后,运用SPSS V13.0软件中的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出各公共因子得分。然后,再根据公式F=∑diFi(i=1,2,3,4)计算出综合得分。需要注意的是,其中di为方差旋转后的四个公共因子的贡献率,即F=21.329%?鄢F1+17.064%?鄢F2+16.4%?鄢F3+16.375%?鄢F4,计算结果见表6。
从表6中我们可以得到2008年33家寿险公司在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产品机构四个方面以及综合绩效的具体排名。
(1)对产品结构因子排名及其意义的分析。单从产品结构因子来看,排名比较靠前的样本公司包括太平洋安泰、中国人寿、海康人寿、中英人寿以及广电日生等。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排名靠前的寿险公司的产品配置主要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产品结构配置相对来说比较均衡,在传统寿险、分红、投连、万能四个险种分配方面,各个险种均有所经营,并未出现只发展一种险种或完全不发展某一险种的情况,注意追求产品的多样化,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分散承保风险。二是这些排名靠前的公司传统寿险占据了相当份额的比重,例如,太平洋安泰、中国人寿、海康人寿传统寿险的比重分别占到47.57%,23.54%,22.86%。作为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为被保险人提供人生风险保障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保障始终是保险的最基本功能。因此,发展好包括传统人寿保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在内的传统寿险是产品结构优化配置的表现之一,而且是承担保险行业社会责任及形成良好社会效应的必然要求。而排名较靠后的寿险公司(包括招商信诺、光大永明、生命人寿、中宏人寿、中保康联等)产品结构配置中呈现出来的特点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例如,排名最后的招商信诺只经营传统寿险和投资连接保险,中保康联分红保险占到90%,其他险种几乎未得到发展,这样必然使得承保风险过于集中,而且难以满足寿险市场中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身份、不同购买力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二是投连险发展势头过猛,例如招商信诺投连险占所有产品份额的70%,光大永明投连险也占到69%。我们知道,投连险的所有投资风险均由保单持有人承担,而且没有最低担保利率,其投资收益与股票市场密切相关,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一旦股市下跌就可能引发投资型产品新保单的锐减以及原有保单的退保,使寿险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因此,从我国实际情况来讲,各个险种之间应保持合理配比,不应过度发展某一种险种,尤其是投资型险种。
(2)产品结构与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关系的分析。首先,由表6可以看出,产品结构与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产品结构排名靠前的寿险公司经营规模不一定大。这点很容易理解,任何公司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一般来说,成立时间较早的老牌公司规模比较大。当然,这种公司由于经营时间较长,积累的经验也比较丰富,随着实践的不断检验和反复探索,其产品结构的配置一般也比较合理。例如,经营规模因子位列第一的中国人寿产品结构因子位居第二。
其次,产品结构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也不是很明确,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比例关系。寿险公司盈利能力一方面要考虑到成本的节约和控制,另一方面则直接取决于其承保获利能力和投资收益能力。
再次,产品结构因子与成长能力因子之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正向关系。由表6可见,产品结构因子排名前四位的样本公司太平洋安泰、中国人寿、海康人寿、中英人寿的成长能力因子都处于前十位。寿险公司的成长潜力一方面体现为现有业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新型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寿险公司只有保持一个合理高效的现有产品配置结构,才能使业绩持续稳定地增长,同时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产品优化和创新。因此,产品结构配置的合理性必然直接影响着寿险公司的成长发展能力。
(3)产品结构与综合评价之间的关系。由计算公式F=21.329%?鄢F1+17.064%?鄢F2+16.4%?鄢F3+16.375%?鄢F4可知,产品结构对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有一定正向关系的影响,但其综合绩效还受到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其他因素的限制。因此,产品结构配置类似的寿险公司其综合绩效可能差别比较大,譬如,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和恒安标准均以经营分红险为主,分红险在所有险种中的占比均达到70%以上,但是其综合绩效排名差别却比较大,具体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个寿险公司的经营规模不同。由于发展历史、公司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每个寿险公司的经营规模均存在比较大的区别。根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统计,综合排名居于第一位的中国人寿在2008年中国会计准则下公司市场份额占到40.3%,在中国寿险市场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与中国人寿类似的一些老牌保险公司,比如,中国平安、太平人寿、泰康人寿等由于经营时间较长,累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和市场认可度,占据了中国寿险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的中外合资寿险公司,譬如广电日生(中日,2003.1),海康人寿(中荷,2003.5),中英人寿(中英,2003.1)等虽然自成立以来发展势头迅猛,保费增长速度比较快,尤其是产品发展比较均衡,结构配置排名比较靠前,但毕竟由于经营时间不长,累积的经验不足,在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均明显处于劣势,在竞争激烈的寿险市场中面临着严峻挑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的成长能力因子值都比较高,在现有产品结构配置上发展势头良好。
二是各个寿险公司的业务销售渠道不同。保险作为一种典型的服务性行业,产品销售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效合理的销售渠道对其综合绩效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人寿一直以来坚持以个险销售为主渠道,同时充分发挥团险、银邮等其他渠道的作用,个险、团险、银行保险三大销售渠道发展平稳。在保持业务发展规模的同时,个险渠道注重发展长期性期缴业务,充分保障了其资金充足率和偿付能力。反观人保寿险,则是主打银邮渠道,形成了以“工、农、中、建、邮和交通银行”为主干,地方中小银行为补充的银邮服务网络,快速带动了保费的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三是各个寿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比例差别较大。作为负债型企业,寿险公司的投资应严格遵循安全性与稳健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投资收益。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本市场的深度下调给各个寿险公司的投资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也是对寿险公司的一次严峻考验。综合绩效名列前茅的中国人寿实施稳健投资策略,根据市场情况及时对投资组合配置比例进行调整,坚持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降低了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并能够准确判断经济形势,有效地防范了投资风险。而某些寿险公司则过度追逐投资收益,对投资风险防范不够,造成资本充足率甚至偿付能力的不足。
可见,寿险公司的综合绩效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优化产品结构的配置只是提高公司绩效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兼顾到其他经营方面的改进。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以2008年在我国境内开展业务的33家寿险公司作为样本,选取综合反映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12个指标,并重点兼顾到反映寿险公司产品结构配置的指标选取,分析研究了不同产品结构配置的寿险公司的综合经营绩效,通过因子分析法,抽象出了经营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产品结构四个综合因子。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产品结构配置对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直接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而对于成长能力起着明显的作用。一般来说,产品结构配置均衡、重视传统保障型产品发展的寿险公司一般成长潜力比较旺盛,相反,产品经营种类单调、弱化,过度发展投资型产品的寿险公司的成长能力因子值比较低,产品创新基础不平衡。当然,在分析寿险公司的产品结构配置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资产规模、业务销售模式,其最优的产品配置也未必相同,只要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能充分发挥公司现有资产和规模的能量,实现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其产品结构的配置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
其次,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产品结构配置的合理与否只是影响其绩效高低的一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产品结构配置可能由于经营规模、销售渠道、投资收益的不同而有着很大的区别。综合来看,像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一些成立时间早、经营时间长的老牌中资寿险公司的经营规模比较大、盈利能力比较强,依然占据着我国寿险市场的大半江山。但是,一些相对来说较年轻的中外合资寿险公司,比如,中英人寿、海康人寿、太平洋安泰等在其既定的经营规模基础上产品结构配置更为合理,成长能力因子值也比较高,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2、政策建议
寿险公司产品结构分析和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单个寿险公司在现有的资产规模上如何配置产品结构和数量才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客户和社会,同时实现自身赢利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量化标准,其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根据因子分析模型的研究,本文认为寿险公司在优化产品结构的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协调配比发展。
第一,产品结构配置与资产规模的协调发展。寿险公司同其他商业机构一样,也经历着成立、发展、成熟这样一个历程,而且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资产规模也会相应扩张,不同的资产规模体现了寿险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而公司的产品是寿险公司实现利润的载体,实现多大的业务规模,通过什么样的产品载体来实现这种业务规模,都要与公司的资产相适应。一般来说,处于发展初期的寿险公司由于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此时不应为了盲目抢占市场份额而过度追逐投资型产品的发展,而应本着稳健经营的原则,均衡发展各个产品,将风险最大程度地分散化,为产品创新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公司应建立自己的品牌产品和支柱产品,推进核心业务建设,注重品质业务的维护,在履行保险保障、风险分摊等社会责任的同时,积极探索利润增长点,推进优质产品的创新,引领行业建设。
第二,产品结构配置与消费者需求的协调发展。保险客户是寿险公司的衣食父母,客户的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动力。设计产品类型,确定经营范围,都要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上考虑。人寿保险保障的是人们的生、老、病、死、残等风险,外加一些投资理财等附加功能。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面临的风险和理财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紧紧抓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种类和数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利益,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第三,产品结构配置与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协调发展。寿险公司作为一项长期经营的负债型企业,其利润的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其投资收益,寿险责任准备金构成了公司负债项目的主要内容,能否安全高效地处置这一笔巨大的资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对来说,分红险、投连险、万能险等新型险种面临着更大的投资风险,对资本市场反映更为灵敏,对投资管理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产品结构配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
第四,产品结构配置与寿险功能的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对寿险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寿险产品的功能原来越多,从最初的损失补偿发展到现在的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但是,人寿保险之所以能历经百年风雨而长盛不衰,并且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未被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所取代,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顺应了转嫁人生风险的需求。风险保障始终是其最根本的功能,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生老病残亡等人生风险发生,也就有了人寿保险宽广无垠的发展空间。如果一个寿险公司忽视了风险保障性产品的经营与发展,也就失去了其作为一个保险公司存在的意义。
总之,每一个寿险公司都应该站在行业的高度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既要发挥保险行业的本质功能,履行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同时又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利润增长点,树立行业的标杆形象。
(注: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033,项目组成员:邵立娟、向文、申梦然、黄晓微、张可荣。)
【参考文献】
[1] 陈文辉、李扬:中国人身保险发展报告(2006)[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 侯旭华:保险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精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 刘红艳: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在非现场监管中的应用[J].上海金融,2007(7).
[4] 刘璐: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寿险公司非现场监管研究[J].保险研究,2009(9).
[5]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 石玉凤:寿险产品优化理论―模型与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7] 谭中明、陶羽:用因子分析法考察中国商业银行效率[J].预测,2002(2).
[8] 叶朝晖: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分析与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人寿险让未来幸福无忧
1995年偶逢某公司进行人寿保险宣传,我要了份宣传材料并认真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就给孩子投保了少儿年金保险和福源增额保险。回家仔细研读保险合同后,觉得比存款划算多了,由于积蓄有限,决定以年交的方式再多投几份,同时动员亲朋好友投保相关产品。
1996年,那时的1年期存款利率高达10.98%,我从报纸上看到当时国外存款利率很低,降息是大势所趋。当时国内人寿保险业务刚刚起步,其产品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益是按现行利率计算的,保险条款中没有利率下调而调低收益的约定。我想了想,年交投保的方式可以让自己在未来低利率时期,仍然享受现行合同里高利率约定的收益。我必须抓住机遇,用保险理财实现财富增值。在做通妻子工作后,我与妻子各投保了保额10万元交费20年的鸿寿养老保险期交产品,同时附加了住院医疗保险,在家庭年收入不足万元的情况下,年交保费5000多元。
现在分析这些产品,除意外保障外,仅现金收入就远超当前银行发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孩子上高中、大学、结婚均可从保险公司领取数目不菲的保险金,一家三口60岁后均可按月从寿险公司领取保费,按当时物价水平可以保证一家人一生财务上幸福无忧。
家财损失提高保险意识
我和妻子刚结婚那几年两地分居,我多次提醒她要购买家庭财产保险,但过去购买的大量投资类保险短期没有回报,妻子一直坚持不买家财险。结果在我们某次争论的第三天晚上,家中失窃,价值8000多元的财产被盗,因未及时投保,损失只能自理。“祸兮福之所依”,妻子这时非常后悔没有买家财险,感觉保险确实有用,她愈加相信我对保险理财方面的决策。
我们此前购买的投资类保险对意外伤害都有保障,但对孩子的疾病没有保障,1998年我又给孩子购买了重疾险。这样,家庭保险基本能够全面覆盖可能出现的生活风险。尽管家庭收入不高,但感觉生活无忧,对未来信心十足。
投连险凸显人生价值
1997年我因为原始股上市而开始关注资本市场,直至2003年的6年时间尽管行情不错,但由于个股选择不当,一直赔多赚少。2003年末有人向我推荐某保险公司的投连险产品,投连险的投资让我“一举成名”。
由于投连险账户可以一年免费转换4次,股市大跌则将资金存到进取型账户,股市涨到高位可能调整时再转到货币账户,这样可以让自己的金融资产在股市涨时增值,股市跌时保值。经过6年资本市场的历练,我摸索出了一些股市运行规律:正常年份每年股市的高点(大牛市除外)在两会前后或6、7月份,四季度一般会有低点。投资策略上我年末将资金转到进取型账户,3、4月份或6、7月份转到货币账户。2005年6月股市跌破千点大关,我的投连险账户非但没有亏钱,还赚了不少钱。
股市跌破千点后,我认为资本市场进入估值底部,通过比较股市(12倍左右市盈率回报率约8%)、房市(房租回报率3%左右)、1年期存款利率(包括利息税在内为2.25%),我认为股市投资回报最高,于是将资金从货币账户全部转到进取账户,并将自己即时的收入和能动员的资金陆续投入投连险进取账户,动员亲朋好友大量购买投连险。
2006年国内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本币升值,加上股改政策利于资本市场投资者,上半年牛市格局基本确立。在与妻子协商不成的情况下,我偷偷将自己的房产抵押贷款30万元投入了投连险进取账户,此时投连险投资总额超过了50万元。此后不到2年的时间,投连险进取型账户从单价1.2元,大涨至5.8元。
2007年9月,国家三番五次提示股市有风险,10月股市市盈率高达60多倍,投资回报1.5%,远低于存款、房产等,美国次贷危机已初露端倪,国内经济过热的现象已显现。我毅然分批将资金从进取账户撤出或转到货币账户,50万元的投入增值到270万元左右,此后还清贷款,买车、购房,赢得了全家人包括亲朋好友及同事的惊羡,身边的一些“粉丝”也因为保险投资而身价倍增,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快速提升,自己也从妻子口中的“穷女婿”变身“金龟婿”。
保险理财照亮幸福路
经过近几年的保险理财实践,我感觉保险在家庭的资产配置中是非常重要的。就如我们日常食物中的水果、蔬菜一样,没有这些可以生活下去,但可能会不够健康、精彩。经济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帆船理论”:家庭资产好比一艘船,由船身(存款)、船帆(投资)和救生圈(保险)组成。一艘船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救生圈,它相当于我们家庭资产中的保险投资,泰坦尼克号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救生圈”而让许多人丧失了生命。保险可以给我们提供东山再起的机会。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险种已经超出了传统险保障的功能,而具备了一定的投资理财属性。这样我们教科书上提到的保险投资的“双十法则”就不能完全适用于现在的保险理财。
总结我家的保险理财经验,我认为日常做保险理财时一定要做到“五个了解”:了解投保目的,选择有效的险种;了解保险需求,确定保险额度;了解经济环境,确定投保策略;了解风险承受能力,避免违约损失;了解保险合同条款,确定保险责任。让保费支出实现投保目的,让保险为自己排忧解难。
通过不断关心和学习保险业务,我提高了理财能力。身边的朋友、同事在我的建议下适时参与保险理财,有效分享了财富增值的快乐,提升了人生价值。保险照亮幸福路,人生因为保险而更加精彩。
理财师点评
从购买保险种类的时间先后来看,早期人寿保险条款中的预定利率没有因下调而降低收益的约定,收益的确超过银行产品。但高利率时代已成为历史,每个家庭的人寿保险规划应着重在“保险意义”而非投资回报率。近年来,保险产品发展多元化,许多人购买保险偏离了它的真正意义并陷入了误区,只考虑保费投入与收益的获利性,忽略了保险对家庭真正起到的作用。
文中提到投连险的投资让你“一举成名”,老实说看得我心惊胆战,还好最后是完美收场。投连险近年来成为人们投资理财的新选项,由于没有预定利率,投保人的未来收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在此也提供几项购买投连险应注意的要件:首先不能忽略费用,以免高费用稀释了投资收益;其次看有无获利保证,明确了解是否有最低保证收益或保底,而不仅看过往绩效而忽略未来投资存在的风险;最后是选择具备专业资格的寿险理财顾问,以利自己做出较为正确的投资判断。
关键词:金融调控;金融发展;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3)-0004-05
一、2016年金融业发展状况
2016年中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中国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GDP增长保持在6.7%,CPI上涨2%,均在政府目标区间。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开放,支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2016年,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为应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2016年我国货币政策“稳”字当头。在总体稳健的基调下,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保持政策灵活适度,注重稳定市场预期。针对外汇占款下降形成的流动性缺口,考虑到准备金工具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效应且信号意义较强、受到的制约较多,央行更多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提供流动性,保持了流动性合理适度和利率水平的基本稳定。上半年,在稳增长要求下仍较为宽松,年初降准一次;后转向以高频的公开市场操作和MLF、SLF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为主。下半年,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防风险,表现在流动性投放总量控制和结构上“锁短放长”。2016年12月未,广义货币(M2)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狭义货币(M1)余额48.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多2.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44万亿元,同比多增1.17万亿元。总的来看,货币总量和利率水平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相匹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主要针对系统性风险,着力平滑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目标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定性。2015年底,央行提出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MPA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2016年以来,为了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央行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同时,央行进一步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
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2016年以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增强,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人民币全球接受程度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央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2016年以来,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基本形成;配合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央行和相关部门着力培育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国债收益率曲线和贷款基础利率(LPR)等为代表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2016年,我国金融业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银行业改革逐步深化。2016年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了银行“十三五”良好开局。支持“三去一补”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全面实施,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16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余额2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全年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同比增长4%;截至2016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拨备覆盖率175.5%,资本充足率13.3%。2016年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改收官。经过多年发展,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均已成为国有大型金融控股集团,旗下拥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等金融牌照。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作用的发挥呈现出如下特点: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有所提高,融资额也在逐年增长;农村金融服务的领域逐步拓宽;农村金融体系在逐步形成。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业改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关注农村,形成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随着担保公司、民间互助社、典当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使农村金融`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巩固传统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创新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改变着农民的传统理财观,同时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农村金融市场。
2014年,银监会批准了前海微众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的筹建。截至2016年底,首批试点5家民营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300多亿元。目前,银监会共批准筹建11家民营银行,其中6家已经开业。这些银行探索出了有别于传统银行的发展特色,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股东资源优势,提出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特定战略,开展颇具新意的各项业务,与现有银行实现错位竞争。
我国信托业不失时机地抓住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不断开拓业务空间。2016年,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保持增长态势,跨入“18万亿时代”,利润总额实现两位数增长。信托公司的业务拓展能力以及与业务协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信托业的资金实力处于提升时期,为今后信托业务转型夯实了实力基础。近年来,在国务院以及商务部、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鼓励下,融资租赁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企业数量、行业实力和业务总量都大幅增加,为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融资租赁规模看,已形成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其中金融租赁公司市场份额领先,市场占比39.45%;外商和内资租赁公司的租赁市场份额分别为30.40%、30.15%。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与商业银行传统消费信贷业务差异化竞争、互补发展的新型金融主体,已经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的新抓手。2016年底,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100多亿元。
二是保险业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保险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保险监管和保险行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方面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5.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全国保费收入从2011年的1.4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1万亿元,年均增长16.8%,保费收入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全面深化保险监管改革,推动保险监管走向现代化。坚持“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积极推进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保险产品监管改革,正式实施“偿二代”监管制度体系,打造全面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格局。个人税收优惠健康保险、巨灾保险工作持续推进,大病保险全面铺开,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责任保险产品体系日益健全,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日益发挥。
三是证券业积极创新和稳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多项基础性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历史遗留的一些突出制度障碍和市场风险得以化解,我国资本市场发生转折性变化,已初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并正常运行,宏观经济“晴雨表”作用日渐显现。从2015年 11 月股转系统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以来,到2016年 6 月 27 日新三板分层制度正式实施,新三板将进入价值重塑的新常态,新三版挂牌企业从2015年的5129家发展到2016年的10163家。
二、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2017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防控风险将面临挑战。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可能会给已经聚集起来的泡沫、杠杆带来更大的压力,从而给经济金融带来风险。
(一)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
2017年我国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一方面美元进入到加息通道,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美国新选总统上台后,在“美国利益优先”的口号之下,我国的外贸环境面临更大压力。受财政约束、供给侧因素的变化以及去杠杆、遏制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基建投资可能有所回落,房地产销售也将受这些因素影响出现下降,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从消费和出口看,2017年消费将与去年基本持平,出口形势依旧严峻。总体分析,2017年经济将延续缓中趋稳态势,经济增速将在6.5%左右。
(二)金融运行面临的风险压力较大
一是杠杆率过高。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为249%。尽管与美、英、法、日等主要国家相比,这一水平并不算高,但有再次加快趋势。二是货币存量高企。中国的货币存量(M2)是世界上最高的,高达150万亿元人民币,折成美元超过21万亿;而美国作为最大的国际货币美元的发行国,货币存量也仅为11万亿美元左右。
三、2017年金融业发展展望
(一)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
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再平衡”的过程,货币政策需加速转型以应对再平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调控方式将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7年货币政策定调“稳健中性”,同时强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防范金融风险”。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调节好货币政策闸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既要防止顺周期紧缩,也要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而产生的加杠杆效应和放大资产泡沫。根据调控需要,灵活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适时适度运用利率工具预调微调,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用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中央银行调控能力,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有效发挥利率走廊的作用。对于短期利率,将加强运用短期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以培育和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对于中长期利率,将发挥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对中长期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以及中期政策利率的功能,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积极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切实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平衡跨境资本流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继续稳妥推进金融业改革
一是银行业深化改革和稳中求进。在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增长动力转换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盈利放缓、息差收窄、资产质量下滑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促进货币信贷增长和资产质量改善的有利条件,比如我国经济整体保持平稳,银行业在不良贷款管理和化解上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消费稳定较快增L带来相关贷款需求增加、基建投资融资需求较大等。预计2017年我国M2增长11.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2.8%左右。预计2017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增速将分别保持在11%、10.5%左右;不良贷款率上升势头将持续放缓,小幅上升到1.8%左右的水平。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依然面临两大问题:营收能力面临挑战;信用成本持续增加。综合考虑,2017年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润增速将与2016年基本持平。
我国银行业面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挑战,将借鉴国际大银行战略发展经验,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监管新变化,把握好当前经营策略和长远发展规划之间的平衡,持续推进经营转型。第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银行业根据社会融资结构的新变化,实行综合性经营、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牢牢把握客户需求,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创新型业务,注重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场景化和自主化,向“轻型”银行转型。第二,加快组织体系、业务布局和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力转换将带来更多新业务增长点。银行业抓住国家战略部署带来市场契机,加快优化组织体系、业务布局和信贷结构,积极对接包括“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在内的“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持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企业兼并重组、注重通过智能化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节能环保改造升级等促进过剩产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加强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当前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依然严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正在向银行业传导,不良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金融风险、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非法集资风险、外部冲击风险不断积累。因此,需要更加清醒认识到金融风险的扩散性和蔓延性,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完善监管规则,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加强防范风险宣教、积极主动预防与处置各类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主体之一,在促进我国“三农”经济发展,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缺陷等方面作用明显。但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当前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改革和转型,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竞争力,从而有效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合理运用宏观审慎工具,完善定向降准政策和再贴现业务管理,运用和管理好支农再贷款,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对投放较多涉农贷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加大财政补贴,降低运营成本。建立财政风险担保与损失补偿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和补偿自然风险。第二,完善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网点布局上,要继续强化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以农村金融服务力量薄弱的贫困边远地区为重点开展业务,同时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第三,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针对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简化审批程序,探索更加灵活、便利的服务模式;积极开发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制定合适的贷款还款期限,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模化、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拓宽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和开展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和股票。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与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平台“对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守住网络安全和金融安全底线,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二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创新和较快发展。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为信托业安排和调整业务布局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托业应努力探索新的转型方式,根据新的市场机会配置资金,深入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改善信托资产管理方式;不断延展信托产品的投资范围,给投资人更丰富的产品选择。我国是世界上潜在的最大租U市场已成为国内外业内人士共识,融资租赁行业未来仍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复合增速。未来,中国将面临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新兴行业和装备制造业正迅速发展,传统产业正待升级,这势必会加大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同时,民生工程如保障房建设、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开展,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设备投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这些都为中国融资租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金融租赁行业将主要在体制机制、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持续创新,纵向深耕特定行业,降低融资成本,实现融资的多样性、多元化,提升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水平,加大租赁资产流转,提高盈利能力。消费金融公司抓紧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服务居民消费升级谋发展,坚守功能定位,坚持特色经营,夯实专业化能力基础,依托“小、快、灵”等独特优势,持续发挥促消费、惠民生、稳增长的积极作用。
三是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和规范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各项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自律组织的建立,互联网金融将会更加规范,发展将更加稳步,逐步摆脱“野蛮生长”的局面,发展模式会逐步稳定与成熟。随着金融改革创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会愈加激烈。金融科技引领互联网金融新发展,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金融“电商化”、一体化服务平台等综合化服务模式逐步涌现。互联网金融加速与产业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市场下沉,细分市场表现良好,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甚至延伸到农村,成为普惠金融。
四是保险业谋划战略发展定位和稳定发展。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要始终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正确把握保险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做实“保险业姓保”,成为国家发展的稳定器、人民生活的保障器和实体经济的助推器。保险业全面深化保险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深入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进保险业双向开放。继续抓住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战略两大主线,推动保险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建设、脱贫攻坚战略、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预警与防范化解相结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进一步改造万能险业务规则,重塑万能险发展生态,研究制定万能险的经营门槛、业务资格、产品期限最低标准等一系列刚性约束,强化比例控制;研究制定在“偿二代”框架下更高的资本约束。切实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互联网保险业务飞速发展的同时,其运营模式也逐渐向着多样化发展。各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借助公司网站、网上商城、离线平台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未来随着互联网和保险业继续融合深化,以平台建设、渠道拓展、客户资源以及大数据精准营销为主要着力点的互联网保险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代。
(三)金融市场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是资本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促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发挥其主要服务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内中小微企业的积极作用。对目前跨区域经营的,要抓紧调整规范。建设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进一步促进期货市场加快发展。目前由于新三板缺乏流动性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因此研究推出新三板转板制度,对很多挂牌新三板企业而言具备很大吸引力,可以提升新三板的定位。2017年的国内大类资产配置中,相较债市、楼市,机构普遍更为看好股市。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新产业、新行业加快形成,基础设施继续加码,将成为股市上行的重要驱动因素,股票市场面临比2016年更好的机遇。但考虑到经济基本面难改弱势格局,企业盈利难以根本改善等影响,整体而言将延续窄幅震荡、小步上行走势。2017年债市仍存阶段性机会。业内人士预测,债券市场收益率易升难降,信用利差收窄空间有限,但上升幅度不会太大。由于经济弱势增长局面难以根本改观,利率债仍将是低风险偏好资金抱团取暖的避风港;人民币加入SDR后,债券市场国际化纵深发展,国际投资者配置债券的意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PPP项目与资本市场深化发展相结合等相关政策的加速落地,债券产品创新继续提速,有利于将资本引入债市。
二是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17年美联储或将延续加息步伐;同时,英国脱欧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欧、日等经济体复苏态势不明朗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随时可能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然存在一定的贬值压力,但不会出现持续单边贬值,汇率或将保持宽幅双向浮动。从中长期来看,在中国经济基本面较好、贸易顺差较高以及外汇储备充足等背景下,人民币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同时,人民币正式纳入SDR提振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将有助外汇市场供求改善。这一系列因素将支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参考文献
[1]陈晓华.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杜恂诚.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与社会转型[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3):15-24。
[3]林全杰.“一带一路”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分析[J].中国市场,2016,(3):81-82。
[4]陆岷峰,虞鹏飞.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5,(1):3-9。
[5]中人民银行.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R].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