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创新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创新管理制度

第1篇: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学校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条件。按照款项来源的不同,高校科研经费可以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两种类型。所谓的纵向科研经费,指的是财政性拨款,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和各省市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国家(省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归国留学基金等项目经费;而横向科研经费,则是指高校通过与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签定服务性项目所获得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数量与层次,不仅体现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也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巩固和提高学校声誉及地位的重要保证。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以及高等院校的学术风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这一点,正如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在当前,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加强。

也正如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意见》所指出的:“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申,绝大部分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近年来审计、检查的情况看,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显然应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抓住制度建设这个中心环节,通过积极有效的制度创新才能进行。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存在着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一、科研经费疏于管理

由于科研项目的数量与层次的重要性,为了保护和提高广大教师争取课题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多渠道地申报和争取科研经费,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务实可行的相关政策,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相当宽松。因此在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申报立项,轻视经费管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就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不甚健全和有关领导及具体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的不自觉,从而使得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未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应有的效益,造成了很大浪费。

二、科研经费的“私有化”现象

“课题制”管理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方法,但这种方法导致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那就是课题经费往往被课题主持人视为己有,任意支配。在这种情况下,课题主持人成了课题组的“老板”,劳务费、鉴定费、交通费、资料费、设备购置费和会议费等等,都是“老板”说了算,因此也出现了很多违反财经纪律的经费支出,有时,还会因为分配不公等方面的原因,造成课题组内部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产生了很坏的影响。这也是现在的大学校园中,很多掌握和控制着较多科研经费的教授学者被称为“老板”的重要原因。

三、科研经费和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

由于高校对科研经费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有的科研人员便将争取到的横向科研经费挂靠外单位,借以逃避管理费,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管理,从而形成了科研经费的“体外循环”问题;有的则将已经进入学校的科研经费以合作研究、子项目、技术测试、会议经费和资助出版等方式转移到校外,造成事实上的“洗钱”;有的却以与事实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如大量的复印费、交通费、住宿费和笼统模糊的“办公用品”费等;有的科研经费不进入学校,却利用学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造成学校的资产流失。

实际上,科研经费和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还表现在人们较易忽视的方面,即对科研经费没有实行应有的“全成本核算”。目前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本核算,往往只是研究课题所发生的部分直接费用,像项目研究的房屋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图书资料使用费等间接费用,并未纳入科研成本中进行核算,这些费用,往往都是在学校的事业费中支出。本质上,这都属于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

四、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腐败”现象

由于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对于学校、学科和研究者个人的重要性,加之目前科研项目立项制度的不甚健全,申请项目中的“权力”、“人情”和“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往往会起一定的作用,因此,便出现了很多高校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千方百计“拉关系”、“走后门”和“跑项目”的不正常现象,这也造成了“钱权交易”的腐败问题。表现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中,便会出现一些以专家招待与咨询、专家鉴定和小型会议费等不同名目出现的变相行贿。实际上,争取科研项目中的腐败行为,已经不止于此。随着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在评价一个大学、一个学科和一个学者科研实力中的权重越来越大,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中的腐败问题已经愈加复杂和严重。

五、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创新

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其他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一个相当关键的途径,便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制度创新,这些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认识基础

制度创新不能悬空进行,需要正确和坚实的认识基础。高校财务部门应和审计监督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积极主动地在科研人员中大力宣传《会计法》和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财经法规,以帮助科研人员形成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与配合支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无论是纵向经费还是横向经费,只要是通过学校或学校授权的有关职能部门与往来协作单位签署科研协议,并由学校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的科研项目,其科研经费都应归属学校,并且接受学校的经费管理。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研经费的“课题制”管理

200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这一规定的实施,改变了以往以单位为核心的课题管理模式,使得课题负责人在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也对课题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科研经费的课题制管理要求实行全额预算,经费预算一旦批准,即须严格进行。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科研经费的课题制管理,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避免和解决,不能通过放松和偏离课题制的管理方式,相反,要在吸取既往经验的基础上,对于课题制的经费管理方式,以高度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地加强和改进。

加强和改进科研经费的课题制管理,主要应该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科研项目申请立项阶段的经费预算。在此环节,必须按照全额预算的管理办法,实行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在内的全成本核算管理。二是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经费管理。在此阶段,要按照会计法规和项目合同对经费使用的具体规定,监督课题组特别是课题负责人严格执行项目预算。三是课题结项阶段的经费管理。这一阶段的管理任务,除了做好经费决算工作和盈余经费的合理分配和合理使用外,更要加强财务审计,尤其是要加强其中的绩效审计工作,认真分析和评价某一科研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且形成审计报告,呈送有关部门。

(三)要进行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制度创新

除了要以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课题制的经费管理方式外,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创新。第一,要根据具体情况,探索和建立新型有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一般情况下,对于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都由财务部门负责,但在有的高校,却在科研处设立了专门性的财务室,专门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工作人员由财务部门派出。这样,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较易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而且还能从申请立项开始,对于科研工作全程参与。第二,要制订和建立较为完备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较多,情况复杂,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经费使用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应该针对各个学校科研经费的具体情况,分别制订较为完备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并在科研人员中积极宣传,使得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第三,要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在此方面,为了避免科研经费和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应该严格实行科研经费的“全成本核算”。第四,要加强科研经费财务数据的分析处理。一方面,应该建立会计核算网络,向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有关人员动态、及时地反映每一科研项目的拨款、进度、经费使用与节余情况;另一方面,对于数额巨大的重要项目,也应分阶段地及时进行财务分析,以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要在制度上保证科研管理职能部门的有效配合

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要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共同目标,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不仅要经常检查,还要共同制订下一步的经费计划并在实践中合理使用。由于科研人员面广人多,且相当分散,可以就重大项目、重要学科或学科群作为单位,与财务、科研管理两个部门配合与协调。在此方面,科研财务管理和科研管理的有机统一,对于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两个部门的有机配合,尤其重要。可以试行在财务管理部门派驻科研管理人员,也可以在科研管理部门派驻财务管理人员,以便在制度上真正把科研经费管理纳入到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有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察工作

第2篇: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本溪市中心医院儿科,辽宁 本溪 117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wenxinkeli for viral myocarditis children with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Methods Eighty-six viral myocarditis children with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were chosen randomly and p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nxinkeli and routin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Xinlvpin and routine treatment.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n comprehensive efficacy (P 0.05). Conclusions The effect of wenxinkeli on viral myocarditis children with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is significant, and there is no adverse reactions and toxic side effects,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wenxinkeli; viral myocarditis; 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

稳心颗粒献报道[1]该药可减少期前收缩的发生率,目前已广泛用于冠心病、心肌炎等所致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但儿科缺乏相关资料。本研究旨在探讨该药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并室性早搏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2006年4月至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并室性早搏患儿86 例,且具备以下条件:①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2];②伴有室性早搏,24 h >500次;③入选前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排除①合并甲亢、先心病、风心病、电解质紊乱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合并严重心衰、呼衰;③合并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④合并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恶性心律失常。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 例,男23 例,女20 例,年龄2~14 岁,对照组43 例,男24 例,女19 例,年龄1~13 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病毒性心肌炎常规治疗包括在注意休息和营养的基础上应用维生素C、能量合剂、1.6-二磷酸果糖静滴等,观察组口服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稳心颗粒,1~2 岁每次2.25 g,3 次/天,3~5 岁每次3 g,3 次/天,6~11 岁每次4.5 g,3 次/天,≥12岁每次6 g,3 次/天,对照组口服心律平5~7 mg/Kg,3 次/天。4 周为1 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检测主要症状、体征、CK-MB、cTnI、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常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

1.4 疗效判定标准[3]

1.4.1 综合疗效判定 a.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b.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心肌酶基本恢复正常,其他有明显改善;c.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d.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

1.4.2 早搏疗效判定标准 a.临床治愈:24 h早搏为偶发或消失;b.显效:24 h早搏减少 >80%;c.有效:24 h早搏减少50~80%;d.无效:24 h早搏减少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χ2 检验,P

2 结 果

2.1 综合疗效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2.2 室早疗效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室早疗效比较组别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0.156 P=0.693

2.3 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观察组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无明显变化。对照组3 例出现上腹不适、恶心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 例转氨酶轻度升高。

3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为小儿常见心脏病之一,因外感邪毒、气阴两虚、心脉淤阻而发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心肌的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炎症心肌产生异位起搏点,心肌细胞的膜电位极度不稳定,引起心肌细胞除极、复极过程不均一性导致室早发生。其治疗上主张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定悸复脉。稳心颗粒是由党参、黄精、三七、甘松和琥珀等中药组成,具有上述之功效。方中党参可健脾益气,黄精可养阴生津,三七、甘松可理气化瘀、开郁醒脾,琥珀可宁心复脉、活血利水。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并室早显示对室性早搏的治疗与传统心律平相比无明显差异,且其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心律平,究其机制可能为;①党参现代医学研究具有强心作用,能改善心肌代谢,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功能;②药理研究证实[4],甘松的主要成分是缬草酮具有类似于Ⅰ类抗心律失常的膜稳定作用,可与钠通道上的特异蛋白质结合,抑制钠离子内流,阻断钠离子通道,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也作用于钾离子通道,调节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并能打断折返激动,抑制异位激动,起到了抗心律失常作用;③三七中的三七总皂甙和党参中的人参三总甙也有消除折返激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④稳心颗粒除有直接抗心律失常作用外,还可以通过黄精等增加冠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发挥膜稳定作用。

本研究对照组所应用的心律平属于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减慢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减慢传导和轻微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被应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但心律平的不良反应如眩晕、味觉障碍、视力模糊、胃肠道不适、窦房结抑制、房室阻滞、加重心力衰竭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且目前临床对小儿心肌炎并发的室早原则上不用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因为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另外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而稳心颗粒属纯中药制剂,组方合理,依从性好,本研究提示其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并室早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安凤芹.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24):100-101.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心血管组.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76.

第3篇: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1.管理理念落后目前我国很多农业科研单位都存在管理观念落后的毛病,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没有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不能准确用他来指导农业科研单位的日常经营与管理活动。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者以及领导者都以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为主,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落后。就算有少部分的农业科研单位有一定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其也没有从本农业科研单位的具体实践出发进行综合利用,更没有发挥出农业科研单位经济管理应有的水平和功能。2.管理制度欠缺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我国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另一个经济管理问题。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管理制度在单位管理过程中只是一个摆设,没有引起农业科研单位的足够重视以及得到具体落实。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只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并不重视建设自身的经济管理制度。此外,还有很多的农业科研单位重在落实管理制度程序化的执行,但是其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并不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周边大的经济环境变化而更新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着各种缺陷,无法适应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甚至还造成资源浪费。3.内部的控制管理缺乏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管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内部的控制管理,由于没有很好的危机管理意识,很多的农业科研单位根本无法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推出的全面的经济管理更是纸上谈兵。多数农业科研单位为了有效控制成本,都是采用财务审计的手段。而通过总结经济管理的实际经验发现,单纯的财务管理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成本。

二、农业科研单位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

1.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指要具备新的经济管理理念,要用与时俱进的思维与视角来看待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要革除掉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用满足现代农业科研单位经济管理需要的理念来指导农业科研单位的日常运作与发展。农业科研单位的所有科研工作者都必须要具备理念创新的意识,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员工,都必须要用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来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2.制度创新农业科研单位要发展就必然要选择制度创新,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管理,更能够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和运作。为了能够让农业科研单位经济高效运转,使其内部体制框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规律以及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就必须要进行制度创新。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农业发展很快规模很大,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具备有效的经济组织。3.坚强内部监督控制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加强也能促进经济管理的有效进行,农业科研单位要实现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运营目标,就必须将内部监督控制落实到实处,来推动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面临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中,农业科研单位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内部监督控制,让农业科研单位在严谨的内部组织结构中进行日常经营,得以不断的发展。内部监督控制的加强要以财务管理为主,要有计划地监督控制农业科研单位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和控制,使农业科研单位更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三、结论与建议

第4篇: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科研管理制度和学术伦理是人们从事科研工作的两大社会规范。科研管理制度具有外在性、他律性和强制性。学术伦理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科研管理制度与学术伦理是彼此分立的异质存在,能够形成系统意义上的互补关系。高校科研管理的制度伦理建设,就是要促成这两大社会规范的互补,从而达到“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两个方面双向互动的有机统一”。“任何制度创新都有伦理精神更新相伴随或者要以相应的伦理精神作为支持因素,任何伦理精神更新都会催生新的制度或是需要新制度作为其保障。”因此,伦理精神是制度得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在科研领域,伦理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科研实现知识创新和真理发展,是科研的内在之“善”,也称之为科研的“目的善”;科研通过不断创新的知识能够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是科研的外在之“善”,也称之为“工具善”。科研的“目的善”和“工具善”是自然一体的,共同构成科研管理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在科研制度与科研伦理互动发展方面,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最大弊端是割裂了科研伦理精神的内在统一,在价值和行为引导上偏离科研伦理精神的内在要求。随着科研在高校教师履职考核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追求科研的附属结果———各种现实条件的改善,如工资、地位、职称的提升等,正在演变成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要动机。这种科研动机是对科研内在“目的善”的遗弃,也是对科研外在“工具善”的边缘化,是一种异化的科研动机。近年来,不断见诸报端的那些罔顾学术正义和学术诚信的学术失范行为,如抄袭、剽窃、造假等,都与这种异化了的科研动机紧密相关,其制度原因在于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所要张扬的价值与科研活动的内在价值出现了偏差。科研活动的内在价值诉求只有一个,那就是知识的创新和真理的发展,而科研管理制度的价值诉求则有很多———满足知识需求、提升单位的科研水平、科研影响力、学术地位等。这些外在的价值诉求很容易进入到制度制定者及科研管理者的视野,而其内在价值诉求与科研管理者目前所关心的目标没有直接联系,很难引起科研管理者的重视。因此,在制定科研管理制度时,有利于外在目标实现的制度规范及激励措施常常被写入制度条文,而有利于内在目标实现的制度规范及激励措施则常常被忽略。要改变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这些缺陷,就必须在制度建设中促成制度与伦理的互动发展。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接受伦理的规约,使其成为“善”的制度;另一方面,不断吸收学术伦理的精义,使其在科研管理制度中实现制度定型。具体举措如下:第一,检验科研管理制度的伦理理念是否以科研的内在价值诉求为其核心目的。科研管理制度的伦理价值诉求,直接指向科研活动的内在目的———知识创新和真理发展。科研管理制度如果以这一内在目的为其核心目的,则其制度的伦理底蕴符合科研“目的善”的要求。任何以科研附属目的如单位的学术声誉、地位提升等为核心目的的科研管理制度,都是对科研制度伦理精神的偏离。第二,检验科研管理制度的激励举措是否有利于科研工作者形成正确的科研动机。科研工作者并不排斥科研活动成功后所带来的一些现实的“好处”,但不应以这些现实的“好处”为主要目的,他们把科研的目的直接指向知识本身———即科研活动“目的善”的实现。如果科研管理制度中的激励措施只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忽视对科研成果获得过程的伦理规约,就可能产生激励偏差,带来学术危害。第三,检验科研管理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科研的伦理诉求一致。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讲,科研的伦理诉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个是知识的创新、真理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满足社会发展对知识的需求;一个是研究者自身在科研探究活动中获得的“发现幸福感”。这两个伦理诉求在科研工作者身上同时存在并同等重要。科研管理制度如果能够同时达至上述两种效果,则其制度自身是合伦理的,如果出现效果偏差,则需要检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第四,在科研管理制度中,建立和完善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惩戒制度,以维护学术伦理的健康发展。在前制度阶段,对于违反学术伦理的行为,学术界大多采用圈内谴责、否定、排斥、疏远等方式对其进行惩罚,一般不借助于制度的强制力来加以约束。在制度世界里,光靠这些自发的措施来维护学术伦理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对于诸如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失范行为,在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中要制定惩戒措施,促成学术伦理的制度定型,从制度层面形成维护学术伦理的保障机制。

二、科研效率与科研公平统筹兼顾

效率与公平是现代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诉求。从理论上看,“公平与效率之间既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也不是单向度地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互为解释变量的因果互动关系,从而具有高度的内在和谐性、一致性和统一性。”“从一方面看效率决定公平,效率是公平建构的经济基础,因而公平是效率的增函数……从另一方面看,公平也决定效率,公平是效率提供的制度平台,因而效率也是公平的增函数。”制度质量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甚大。优好制度能够促进高效率与强公平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劣差制度会造成低效率与弱公平之间的恶性循环,陷入劣性均衡的陷阱。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伦理建设,要促进科研效率与科研公平的良性互动,实现科研工作高效率与强公平的优质均衡发展。在科研效率与科研公平统筹兼顾方面,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弊端,在于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混杂的学术资源分配体制导致低效率的“学术泡沫”与普遍的学术不公同时存在。据报道,到2011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貌似出现了高效率的学术繁荣。然而,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名开外,其实是低效率的“学术泡沫”。根据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行政干预市场能够带来公平,但事实是,在中国普遍存在的行政力量参与科研资源分配的高校科研领域,反而带来了普遍的不公平。科研人员普遍不满的不是科研资源的相对集中,而是科研资源相对集中在不从事具体研究工作的人员手中。这些人就像科研课题承包“专业户”一样,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科研课题,然后把这些课题分解承包给他人,自己并不从事具体的研究工作。细数这些“专业户”的背景,大多是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于一身或者其中某种权力独大的人。这种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混杂的学术资源分配体制隐患很大。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伦理建设要革除这种弊端,统筹兼顾科研效率与科研公平,将高校科研导向高效率、强公平的优质均衡发展轨道。具体路径有二:

其一,科研管理制度设计要明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建立二者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行政权力由组织分工和赋权而形成,其权力范畴是行政事务,其任务是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学术权力由学术事务而发生,其任务是维护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两种权力虽然在性质上不同,但由于其具体的执行者常常兼具两种权力的执行权,使得科研管理的效率与公平双效低下。高校科研管理的制度设计,首先要明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行政权力的权力范畴是行政事务,对学术事务只有监督之责;学术权力的权力范畴是学术事务,对行政事务只有监督之责。其次,行政权力主体和学术权力主体要分离,一个人不能够同时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于一身。因为权力混杂容易混淆权力后果与权力原因之间的关系,且容易导致权力膨胀无制约。第三,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要相互制衡。权力独大无制约,容易滋生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只有当这两大权力分离且相互制约,才能够避免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才能够使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两种权力在良性轨道上运行。

其二,在保护学术公平的同时注重提高科研资源效能。学术公平在高校科研管理中有两种表现:一是指每个高校教师都有参与科研的平等权利,这是学术公平在形式上的体现;二是指每个高校教师都能够获得与其科研成果大小和科研能力水平高低相一致的个体权利和利益,这是学术公平在实质上的体现。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并不意味着每个科研人员平均地获得科研资源,而是要根据知识生产的难度、社会对知识生产需求的紧迫程度、个体或团体研究者的能力水平等因素,将科研资源在不同类型的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生产人员中进行分配。科研资源的主要目标是要形成科研成果,科研效能是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科研资源相当于政府和社会对科研的投资,科研成果相当于收益,资源效能相当于投资效益。从科研资源效能的角度出发,需要在知识生产前沿、国家和社会的知识生产需求、研究者的能力水平之间进行调控和平衡,既保护学术公平,又充分发挥科研资源效能,以满足上述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三、科研组织与科研个体共同促进

组织发展与个体发展是现代组织管理非常重视的一对价值诉求。在理论上,组织发展与个体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二者的发展方向一致,就能够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局面;二者发展的方向不一致,就容易产生内耗而陷入双输的局面。一方面,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持续进步。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只有当具体的科研工作者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才能够带来持续不断的科研动力和科研成果,高校科研管理的组织发展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个体的发展也离不开组织的持续发展。在高校科研管理中,随着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组织整体科研实力的增强,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将对个体的持续进步形成有利的影响。在科研组织和科研个体共同促进方面,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弊端在于重组织轻个体的制度设计容易导致人的异化。笔者在网上随机浏览了十余所高校的科研管理办法,第一条的陈述几乎一致:“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特制定本办法”。显而易见,组织发展目标是这些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出台的基础,个体发展目标几乎没有被提及。另外,我国高校管理中普遍实行的目标管理、末位淘汰管理等,都是这种制度设计的具体体现。现在的情况是,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本应作为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被人使用和驾驭,却逐渐演化成为凌驾于人之上支配和驱使人的力量”。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设计要求科研工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容易误导科研价值取向,催生科研短期行为,从而导致人的异化。比如科研动机的异化,前已述及,还有科研行为的异化,即为了快出成果多出成果而出现科研失范行为。“人与体制是一个互动发展的过程:好的体制能够制约人性中‘恶’的因素,激发‘善’的因素,因此,在好的体制下,能够建立人与体制的良性互动;差的体制不但不能鼓励人性中‘善’的因素,反而会诱发人性中‘恶’的因素,导致人与体制的恶性循环。”为避免陷入人与体制的恶性循环,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伦理建设需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第一,创设良好的人际软环境,做好组织设计。现代知识生产已经进入到“后学院式”知识生产模式,即单纯靠个体劳动的“书斋式”知识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知识生产的需求,而是依靠跨学科和跨部门的知识生产团队来进行知识生产活动。在知识生产过程中,不同学科和部门的科研工作者在知识生产活动中如何有效合作,是现代高校科研管理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人际软环境指以人际交往和心理相容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人际氛围。人际软环境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为这些知识生产团队及其个体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不同学科和部门的科研工作者在其专业领域或工作范畴内是专家甚至是权威,但在跨学科和部门的工作中则可能是新手甚至是完全的陌生者。在跨学科和部门的交往中,如何既相信和坚持自己的专业判断,又信任和遵从别人的专业判断,这些工作需要科研管理者来进行协调,以降低科研工作者彼此之间的信任危机,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而不是花在人际协调上。人际软环境建设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要为每个科研工作者创造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一般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属于高成就期望的群体,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成就期望高,而且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有很高的期望。在高校科研管理的制度设计中,为他们创设实现自我价值的平等机会,是高校科研管理的当然之责。另外,创造良好的人际软环境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保证研究者学术自由的同时进行规约,这种规约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中的组织结构设计上。一是要进行合理的职权结构设计。职权结构包括职能和权力两个方面。高校科研管理的职能是在实现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为保证高校科学研究活动顺利进行而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制定科学研究计划,协调研究活动及研究行为,提供后勤服务等。高校科研管理的制度设计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并为相应的职能设定对应的权限和职责。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权力属于行政权力,需要在制度设计中形成有序而高效的权力层级系统,同时对学术权力构成相应的制衡。二是要进行有效的任务结构设计。在任务结构设计上有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以组织的发展目标为基准的任务结构设计,一种是以个体的发展目标为基准的任务结构设计。高校科研管理的任务结构设计,既要考虑学校的发展需求,也不能忽视科研工作者的发展需求。在任务结构的设计中,不仅要对那些能够为学校的当前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带来好处的科研活动在制度设计中有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而且对那些具有潜在价值的科研活动在制度设计中也应该有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要有事前关怀、事中支持、事后奖励补偿等措施。

第5篇: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设备管理;设备管理体系;信息化

一、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

科研院所设备具有基数大、种类多、覆盖面广、增速快的特点。设备总量达万余台,类型涵盖机械、动力、信息设备、厨用、家用电器、运输工具、检测试验、医疗器械等多个类别,多设备构成的大型复杂系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设备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管理周期跨度大、范围广。设备管理覆盖每台设备全寿命周期,从需求论证、选型、立项、实施采购,到日常使用、维护、维修、调剂、报废,周期跨度大。设备管理对象涉及科研院所各部门、控股、参股公司以及各设备的使用人,管理范围广。

(二)全局把控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并重。设备管理部门既需从宏观上掌握设备资产现状,统筹设备资产的添置、更新、处置等需求,又需掌握每台设备状态和使用情况,及时开展设备维修、维护、计量、调剂等工作。

(三)设备差异化管理要求高。不同类型和价值的设备管理要求差异较大。信息设备同保密管理要求结合紧密,测量设备、机加设备需满足质量体系管理要求,特种设备需符合安全标准化体系要求。单价高于2000元的设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低于2000元的设备因种类不同需满足相应的保密、质量、安全等管理要求。

二、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依据和约束条件,目前的缺乏体系化的管理制度,业务层面和操作层面的管理要求欠缺。

(二)人员能力有待提高。现有的管理人员以设备管理部门为主,且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部门设备管理人员和设备使用人存在对职责不清楚、对管理要求不熟悉的情况,责任心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管理工具有待完善。随着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延伸,设备管理越来越依托于信息化的管理工具,但已有的信息化管理工具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设备管理要求,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管理效率。

三、加强设备管理体系建设[1-2]

(一)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覆盖面全、层次化的制度体系。制度是管理要求的载体,是设备管理人员的从业指南。针对不同层级的设备管理人员,可参照质量体系文件,纵向从管理层面、业务和操作层面制定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层次化;横向可按照设备类别,制定专项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全覆盖。如,可针对业务活动分别制定设备验收、处置、盘点、调剂、维修、库房管理、日常保养等管理规范;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结合差异化的管理要求,分别制定软件资产、特种设备、测量设备、关键/重大设备等管理规定。同时,各使用部门可根据使用设备的特点,拟制部门设备管理二级制度。

(二)加强设备管理体系人员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强调设备管理不只是设备管理部门单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全员参与的管理要求,构建涵盖设备管理部门、设备使用部门、业务部门部门分管领导、设备管理员和设备使用人员等为一体的设备管理体系。将设备管理的职责逐层分解,使部门设备管理员和设备责任人更多参与到日常设备管理工作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全员参与的管理文化,提升设备管理的效能。

针对设备管理人员结构的缺失,成立设备选型、技术鉴定等专家库。对于重大设备的选型、改造、安装,高价值或重大设备等的处置等邀请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提出意见和建议,使管理决策科学化。

建立设备管理考核机制,将对各使用部门的设备管理考核和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设备管理的重视度,并不断提升设备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不定期的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等,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完善设备管理系统功能,优化管理流程。对现有的系统功能进行梳理,完善设备管理系统功能。结合不同类型设备的管理要求,增加系统的相应功能;提高系统的统计和查询能力;增加同其他应用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功能等。对管理流程进行梳理,以业务为关注点,整合流程功能、提升流程批处理能力。减少流程的流转环节,缩短流转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结束语:设备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需要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作为科研院所的设备管理者,需结合管理实际,开拓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法,既保障科研生产任务,又确保设备的保值增值,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篇: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管理;科研经费;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6.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04

高校作为我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排头兵”,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其作用尤为重要。近年来,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经费额度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在支撑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2014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上海某大学提出了点名批评,将“科研腐败”这个学术界一直存在的问题又推到了舆论的前台。而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吐槽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先逼良为,再抓”;《人民日报》最近也刊文呼吁“别把科学家逼成会计”。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使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1. 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高校基本沿用“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课题负责人负责对课题的立项、经费使用、项目验收及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和成果进行全程管理。具体操作过程中,这种管理模式常常带来监管漏洞。从近年来所暴露出来的情况看,管理费、人员经费支出超标现象比较严重,套取、挪用、侵占科研经费的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或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手段。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

2. 经费预算不科学

当前国内各级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留给科研人员的劳务费比例很低,或没有,这为众多业内人士所诟病。科学研究是知识密集型工作,人的智力成本是项目成本中最核心的要素。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相对偏低,在科研劳动无法得到相关劳务补偿的情况下,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违规开支,绕着弯报销,以各种名目从项目经费中“套”出人头费,补贴给项目组成员。这种不尊重科研规律的预算编制规定,正是“先逼良为,再抓”等现象的源头所在。

科研经费预算一般由项目负责人编制,其数据凭经验估算得到,学校相关部门未进行审核,影响了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近年来,随着科学化、精细化财政管理制度的推行,科技经费管理方面似乎越来越强调资金的规范使用,而忽视了科技工作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经费的灵活使用需求,其结果是多数项目对预算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必须把每一笔开支写得很明确,包括未来几年内要去哪里参加哪几个学术会议等等,这给科研人员带来很大压力。

3. 经费监管不到位

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监管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影响了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任何一个神圣的学术殿堂都可能沦为硕鼠的乐土。很多高校认为课题组争取科研项目不容易,为了鼓励教职工参加科研,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一般都比较宽松,这给违规支出科研经费制造了机会。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采用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但是,因为各种科研项目的经费来源不同,专业面广,各项目的相关规定存在较大的差异,财务部门很难实现有效监管,往往只是科研经费的代管机构。此外,很多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不够,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能,只有事后审计,不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的漏洞,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所以,这些科研经费能否真正高效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仍是个未知数,财务及审计管理人员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二、尊重科研规律,加强经费管理

1.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要先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以保障科研经费分配公开、透明。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应强化管理责任,健全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优化考核与监督机制。《意见》基本确立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制度,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既有利于充分协调科研人员积极性,又具有约束力,界限分明、程序规范、简洁易行、覆盖纵向和横向项目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体系。

2. 经费预算,以人为本

科技创新,人是第一要素。智力劳动是科研活动最主要的投入,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对人力资本和科研劳动投入进行补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自2015年起,各类项目申请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为以人为本的经费预算体系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尊重科研规律,完善以人为本的项目经费预算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点:①恢复或提高直接费用中的科研津贴和劳务费。②完善间接费用补偿机制,明确人员绩效,激励支出。③增加支出科目预算调整的权限和幅度。

3. 强化责任机制,加强经费监管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高校的监管主体责任。按照国家各部委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规定,严格对外拨经费进行审核,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银行卡支付制度,加强内部审计,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抽查,推进财务信息公开,提高经费使用的透明度。

其次,高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监审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合同管理,与财务部门共同做好经费使用、科研工作进展情况、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等相关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等,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的经费支出预算、审查项目决算,并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合理合规。项目负责人负责经费预算和支出,并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监管,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监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项目负责人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时通报检查结果,有效防止科研腐败。

另外,还应配套建立科研信誉机制,健全诚信体系。建立科研经费使用诚信档案和信用管理机制,科研管理部门可对课题依托单位、承担人、负责人和科研团队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信誉记录和诚信评价,通过信用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和科研团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

总之,在科研经费使用已普遍存在着失范、违规现象的今天,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变革。要建立适应科研活动特点和创新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投入从传统的“以物为本”转到“以人为本”,通过科研经费绩效支出增加人力资本补偿。在具体管理实践中要明确主体责任,加强全程监管,增强制度的激励性和约束性。

参考文献:

第7篇: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然而,高校目前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尚不能适应知识产权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方面,除少数的重点高校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以及机构外,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把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缺乏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当务之急是高校要从制度创新入手尽快制订、完善与国家或地区知识产权战略相适应的学校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研究知识产权开发战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模式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

建立科研选题立项审批制度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不善于利用专利信息,专利意识比较淡薄,通常对立项研究课题很少从专利的“三性”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高度上来选题。这样必然造成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现象,有的甚至还会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所以,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从制度创新入手,制订、完善科研选题立项审批制度。教师、科研人员从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的开始,就要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为目标,做好专利文献的检索、查新和预测研究,借助专利信息对待立项研究课题的过去和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摸清国内外,前人和他人所做过的探索和进度以及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这样,通过所选课题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分析,决定其是否有进行研究的可能与必要。这种选题立项审批制度的建立。不仅能使教师、科研人员在选题立项初期就对待立项课题的研究思路、难点和解决的途径等做到心中有数,还能站在他人的肩膀上,高起点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或科研人员在确定科研项目后要向学校科研主管部门报告审批,科研选题立项审批机构要对科研课题把关,这样就可以避免无意义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智慧成果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既能大大缩短研究时间,又能节约研究经费,还能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健全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

科研课题按计划或合同完成研究内容以后,就进入了科技成果的管理范畴。为保护高校合法权益,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应从制度创新入手,制订、完善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科技成果申报管理制度应规定课题组人员在完成科研项目后,对其研究成果要在规定期限内向学校主管部门申报,以便主管部门了解掌握成果情况。对符合专利申请条件,同时又有市场需求,或具有潜在的市场应用前景的创新理论或研究成果,应要求和鼓励课题组先申请知识产权,后进行成果鉴定和。

对未申请专利保护的科技成果,制度应规定将其纳入技术秘密的保护范畴,按科技档案管理办法和科技保密条例进行管理。制度应规定完成职务科研成果后,课题组必须将全部技术资料及时归档,并制定整理归档的程序和考核办法、责任机构以及违反制度的责任。

完善技术保密审查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的保密法规,按照本单位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设立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下的保密机构,统管全校的保密工作,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保密审查制度。对技术秘密的标准,认定程序和认定机构进行规定,规定科技成果参加国内外展览,或以其他形式公开之前的保密审查制度;确定学校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的保密责任。确保做到分口把关、各负其责,并使其保密责任真正落实到科研课题组、研究室和实验室以及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个人身上,全校上下形成一个技术保密的网络。有效地保护高校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严格科技合作监察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高校参与或独立创办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企业,已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除了要为社会提供教育和研究服务外,还承担着“创造和转移适合于新型工业核心的高新技术”的第三种任务。对高校的专利、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知识产权在进行权利转让许可贸易时,或者以知识产权进行投资八股以及与社会各界进行各种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时,应有制度明确学校的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上述科技活动的监察和管理,了解、掌握从谈判、签约到履行合同的全过程。对于一些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制度还应规定,高校除了安排专业人员,主管领导参与外,科技主管部门要有精通知识产权业务的人员参加。改变目前合作洽谈、签约、履行合同由专业人员一手操作的做法,确保高校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实行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大学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高校进一步加快了人才分流、成果转化、迈向市场经济主战场的步伐,各种形式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大量涌现,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也越来越多,无形资产的价值、成熟度以及市场前景如何,涉及到对知识产权的界定和评估。知识产权评估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而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从制度创新入手,制订、完善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制度确很有必要。对知识产权进行科学、清晰、准确地界定和评估,是防止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地体现科技成果的价值,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知识产权发生转移时,进行知识产权评估,科学公正地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确保学校权益不受损失,可以改变目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对知识产权随意作价的现象。同时,还应尽快建立知识产权申请与放弃的审查审批制度,对高校知识产权的申请与放弃均应履行审查审批程序,对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而使高校的合法权益受损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制度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落实知识产权绩效考评制度

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高校对,科技成果奖比较重视,教师、科技人员的晋级、升职乃至津贴主要以论文、奖项为主要依据,而知识产权成果(如专利、软件等)所占比重较小,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而高校内部实行的科研课题与经费分配制度、奖惩考核制度大多着眼于当前,缺少长其目鼓励支持知识产权创造与转让的制度。为了促进高校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高校应在群体目标考核和教师、科技人员职称的晋升、考核、岗位聘任等方面,建立知识产权绩效考评制度。将专利列入科研工作考核体系,把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创造的经

济效益与职称晋升挂钩。制订积极的激励政策,对专利申请、授权的发明人给予奖励。对转移成功的技术成果,学校给予发明人报酬等。加大对发明人的激励力度,体现“谁发明,谁受益”的激励原则,区分奖励和报酬的不同目的,确保激励政策既有推动作用又有可操作性。使激励制度成为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有效措施。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制度

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的流动不断加快,而人是技术最有效的活载体,人才流动就可能引起技术的流失。高校作为各类人才的“聚宝盆”,因人才流动导致知识产权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流失,更是触目惊心。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存在将在校完成的科技成果在离校后再申请专利而占为已有;也有将职务发明创造以个人名义对外转让技术以及将计算机软件作为非职务作品进行登记甚至出售等现象。人才流动造成技术随人走,成果向外流。造成智力成果流失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的缺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尽管高校都有科技成果的管理机构,但大多都是按行政权力划分的条块来管理的模式,部门间各行其是,相互脱节。教师、科技人员由人事处管,科研成果由科技处管,本科生、研究生的成果分别由学生处、研究生处管等。高校管人事的不管成果,管成果的不管人事等。这种内部科技管理权力结构上的行政权力模式,造成了管理上的盲区和漏洞,形成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黑洞暗道”。而高校学生参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分配也成为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渠道之一”。

第8篇: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

在21世纪,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新经济体制的出现,必然会引起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档案管理模式的改革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档案是记载一个机构的主要文件与内容,而档案管理效果会关系着整个机构的发展。如今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1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在一个单位中,档案管理制度是衡量其业绩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单位的发展中,科技档案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为研究单位的业绩与发展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还可以为单位制定发展方向与计划提供信息资源。除此之外,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档案管理制度还有利于促进单位的经济发展,提高该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形势下,必须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对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与改革,要不断地对新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尝试,才能找到适合单位发展的档案管理制度。

2 实现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

2.1把科技档案管理纳入总体发展规划

科技档案不仅是单位进行科研生产活动的结晶,还可以反作用于单位的科研生产活动,为单位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源。科学档案不仅是单位重要的无形资产,其本身的发展潜力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单位领导要对科技档案的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不仅要把其当做是科技管理部门的重要事情,还要把其纳入议事日程当中来。而在科技档案的人力资源与管理经费上,领导也要给大力支持,并且加强对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从而使各个部门都重视科技档案的管理。

2.2把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纳入质量管理体系

把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有助于保证归档文件的完整性与准确性。除此之外,为了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的质量,科技管理部门应该要直接参与到编制与修订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中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科技档案的作用,从而达到转化成科研成果的目的。

2.3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

科技档案信息管理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服务工作,为单位提供相对完善的科技信息,保障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今后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其作用。一方面需要加强服务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在科技档案管理中需要树立“用户至上”的管理理念,确保科技档案信息的有效使用。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用户的需要,不断改善服务手段。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完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库的建设,完善网络检索功能,保障用户能够第一时间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2.4对其进行系统管理与建立完善的归档制度

为了实现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在结合单位科技生产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以《档案法》为核心,以科技档案工作法规为依据,制定出更加完善、操作性更强的规章制度。对于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归档、整理、保管与利用各个环节都制定完整具体的规定。对于那些违法规章制度,没有完整收集资料、没有及时归档资料与整理资料的工作人员要给予惩罚,并且要求及时改正。而对于那些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进行办事的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档案搜索体系,为科技档案的利用提供更大的方便;要对科技档案给予一定的重视,同样要重视对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的储备。除此之外,还要明确档案归档的范围,什么样的资料才可以进行归档,什么资料不可以进行归档。

2.5改善科技档案管理方式

科技档案作为单位的重要信息,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科技档案信息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档案的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可以对科技档案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类工作,科技档案比较复杂,要想提高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及时找到想要的信息,合理的分类是必不可少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建立科学的分类方式,对档案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另一方面需要对科技档案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科技档案信息管理中合理的分工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合理分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作用。

2.7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承担着档案管理的重要责任,作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详细的科技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服务意识,保障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科技档案信息十分复杂,工作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加,工作效率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另外还可以引进一些高素质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工作人员工作水平的提高,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结束语

科技档案对于一个单位与机构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档案改革与创新给予一定的重视,也只有符合经济体制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才会促进单位或者企业的发展,所以对科技档案进行创新是顺应时展的需求,也是经济发展必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丁丽艳.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优化模式[J].城建档案,2011(8).

第9篇:科研创新管理制度范文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突出质量为本、管理立校方针,不断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尤其在学校制度管理上,坚持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一、激励约束——学校制度管理的意义重大

学校的管理离不开制度,要加强学校制度管理,而首要的是正确认识以激励和约束为主的学校制度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学校制度管理是建立正常学习和工作秩序的基本保证。

学校要把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就必须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使学校一切工作和所有师生员工有章可循、有矩可蹈。我们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了一系列这样的制度,如目标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分配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等。实践证明,学校制度的完善和有效实施,形成了良好的运行秩序,有效地奠定了其他学校工作的基础。

2.学校制度管理是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只有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形成了一种集体教育力量时,学校办学效益才能提高。我们在管理中建立起了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使全体师生员工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以及对整个学校工作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这样,就能把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成为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3.学校制度管理是形成优良校园文化的基础。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标志。学校制度管理要求师生员工按章办事,行为有所规范,并在日积月累、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和优良的学习、工作习惯,促进制度文明,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有形无形间奠定学校发展的深厚底蕴。

二、全面协调——构建学校制度管理体系

学校是个多种教育因素集成的复合体,制度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建立和实施制度时,应该以系统论为支撑,形成制度管理体系。多年来,我们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正确关系,在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各领域建立了全面、系统、协调的制度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

1.以质量为核心,形成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我们以实施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实施和完善全面、协调的学校质量管理制度。在学校质量管理的点、线、面上,从学校规划策略、发展目标确立、工作计划制定、考评督办检查以及奖励惩罚等都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全面、协调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全员、全面、全过程”的“三全”管理机制,使学校制度管理在一个完备的系统中良性运行。

2.以发展为目标,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

在队伍建设上,我们形成了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 以校本培训为依托的制度化机制,着重建设三个队伍:建立“新教师帮教制度”,培养新教师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制度”,培养教学拔尖人才;建立“名教师选拔制度”,培养教育能手。三个专业化制度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梯,使不同年龄段的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都有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以激励为导向,形成和实施教职工奖励分配制度。

在分配机制上向初三年级倾斜,设立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奖,以中考培养质量确定不同的奖励标准,拉开差距,好的重奖,不好的不奖甚至罚,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我们形成了学校先、优、模评选奖励制度,每年评选“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教科研先进个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学校进行通报嘉奖,充分发挥了奖励机制的导向激励作用。

4.以校本为基础,形成校本教研制度。

我校的科研工作遵循“以改革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指导思想,建立了立足校本的教育科研制度。学校制定了包括理论学习、新课程研修、课题研究、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教育科研制度。尤其是校本研修逐步走向制度化,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每个学科教研组每周活动一次,备课组每周活动一次,有效推动了校本教研的进行。

5.以成长为指引,形成和实施学生教育制度。

我们按照制度管理要求,不断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逐步形成了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和守纪教育、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拓展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等各项德育制度;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建立了每年举办“艺术活动”、“春秋季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制度,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等活动都纳入了制度化管理,使德育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

6.以规范为坐标,形成和实施教学管理制度。

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上,我们按照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教学环节,制定了“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和“教师业务考评制度”,使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遵循必要的规程,促进整个教学环节始终在一个良性轨道运行,保障了学校常规教学秩序。

三、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制度管理的与时俱进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这应该成为今天学校制度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走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走向人本和建立校本管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理念的深入,传统的学校制度管理应在内涵、方法、途径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中赋以新的内涵。 我们在近年的实践中,力图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管理,突破传统制度清规戒律式的规范功能,让制度管理与时俱进,赋予制度管理以人性化、人文性,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在诸多领域推动着学校管理的内在变化,学校制度管理也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而改变。在课程管理上,我们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建立了新课程上课制度、综合实践课程推进制度、以校为本的科研制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等,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做好了制度上的铺垫。此外,在教学制度的改革上,我们改变了过去一些与新课程不适应的旧有制度,着重建立了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制度、教师角色转变制度、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制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制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制度等等。

我们尝试了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上的创新。对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评价,多数学校往往仅以高中升学率来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成绩。其弊端在于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相背,使学校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纠缠,也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工作成果。但作为衡量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尺,教学质量又不能不评价。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的课程改革精神,我们进行了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