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

心理辅导课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辅导课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辅导课心得

第1篇: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

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Course for Freshmen

LUO Yan, YANG Huiq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Cent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and potential breakthroughs in the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in our school, with a view to further consolidating the experience and seeking new breakthroughs for reference and better serve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freshman; entrance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group counseling courses

近年来大学生故意伤害事件频发,使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问题。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采取学科式教学,实践体验式教学存在很大空缺。针对正常人群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早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其实践模式被社会各个领域所认同,其后在法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团体心理辅导以其对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贡献而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重视,国内的相关研究也从未停息,但是将心理团辅课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

1 开设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必要性

传统的新生教育主要是利用入学指南等书面宣传材料,通过开学典礼、组织参观、军训等集体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等讲座形式开展,一般在开学半个月内完成,且多限于个人对学校基本情况的了解,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代需求,已有部分高校尝试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辅?А4送猓?跨入大学校门对绝大多数新生而言意味着人生中第一次长时间远离父母或亲人,在异乡开始独立生活,他们在心理和思想上都处在一个极具冲击变化的阶段,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对未来的迷茫,使他们迫切地想要找到归属感、明确自我定位、寻求自我价值,心理团辅课正是投其所需。

1.1 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优势

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开设心理团辅课,覆盖全体新生,系统化教学管理,效率高。针对新生群体特质精心设计课程活动和分享重点,运用拓展训练、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团体辅导技术,新颖有趣,引人注意,实用性强。[1]使学生在入学时就知晓学校有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并随着对课程的深入了解、深刻体验,无形中消除新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有利于后续心理工作的推进,可持续性强。授课教师能够在课程活动中客观地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借此第一时间发现学生个体的优势和潜在问题。课程中将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呈现出来,使他们对这类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合理归因,避免内心冲突,预防心理危机。

1.2 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它使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紧密相连,使得团体对其成员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团体动力学不仅为团体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团体辅导过程中团体气氛的营造、领导者的作用和要求等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出在满足了生存与安全需求后,人类会产生归属与爱的需求。因此,当个人成为团体的一员时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能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与团队中其他成员有人际互动,贡献个人才智,得到他人的尊重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习得。心理团辅课正是在帮助新生创造一个观察的环境,让新生在彼此的观察学习中获得成长。

1.3 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实证效果

以我校(西南科技大学)自2011年开设试点班、13年正式面向全校开设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为例,通过不断实践打磨,现已形成新生入学教育中独具特色、影响力十足的固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011年王斌[2]研究发现,心理团辅课使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显著提高。2012年杨惠琴、[3]罗万勋[4]分别对我校心理团辅课进行的反馈调查显示90%的学生“希望课程延续下去”,84.5%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非常好”,62.3%的学生认为课程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帮助”。2013年赵文[5]等研究指出心理团辅课能使新生时间管理状况明显改善,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发展性问题。2014年我校通过高校教学生态监测云平台和i西科APP对4470名新生进行的大学适应性调查报告(内部资料)显示:入学教育环节中,对学生影响最深的是心理团辅课(50.36%),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3.18%),可见心理团辅课的影响率明显高于其他。

2 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实施要点

2.1 课程主题的选定

整个课程设置由五次课与一次讲座组成,每次90分钟,主题选定结合新生适应需求与成长发展顺序的逻辑关系,量身定制,经过不断调整与筛选,目前保留五个主题,依次为团体建立、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生命课题、目标规划。

2.2 课程内容设计

每次课由热身活动、主题活动、结束活动三大环节构成,各环节逻辑连贯、由动到静、由趣味性到认知性,避免过于活跃或严肃。课前分别组织各学院课程小组集体备课,发挥头脑风暴,创新活动设计。同时随着课程的推进,要充分考虑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从个人到团队,从紧张到松散的发展历程,使整个课程从表象到情感再到理性,层层深入。这其中需强调:不能只看形式(运用了团体的方式),而不看实质(是否运用团辅的理念与注重?F体成员的互动)。

2.3 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新生心理团辅课在短时间内具有工作量大,强度大的特点,但不能因工作量而影响工作质量,为保证心理团辅课成为新生教育中的“必修课”、“精品课”,授课教师由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心理辅导员及符合条件的辅导员(要求必须接受过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培训,对团体辅导理论有充分的理解,掌握团辅技术要领和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担任。

2.4 硬件场地配备

团体辅导场地不足或缺失对课程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这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一大挑战,总结有两点经验:一是寻找半封闭式、相对僻静的户外场地作前2次课教学地,安排多媒体齐备、有可活动桌椅的教室作后3次课场地;二是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人数较多,尤其户外上课时,需配备便携音箱、无线话筒、“小蜜蜂”等。

2.5 课程效果评估

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课程评价理应回归学生,由学生对课程总体质量及细节建议进行全面评价,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5~8个班级通过课程前、后新生适应性的比较评估课程效果,另一方面由各学院心理辅导员对本学院新生进行系统抽样选取被试参与课程反馈调查,收集课程设置、主题选取、内容设计、获益情况等信息作为来年课程调整的参照。

3 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创新发展的突破点

3.1 扩大心理团体辅导课程的影响力

团体辅导对于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自由、安全的氛围,真诚互助的模式,不但能够对每一位参与者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能够经由他们感染到身边的人。[6]这不仅是一种心理健康理念上的深层次改变,也可以作为现代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协调生活冲突的方法推广开来。心理团体辅导课程本质上适用于大学生人群,并且易于广泛应用和长期推广,因此,除了在入学教育中开展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课程外,争取结合各年级特点,面向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团体心理辅导选修课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发的路径。

3.2 探索心理团体辅导课程设计的切合性

课程实践的最终受益者是大学新生,课程设计应以新生的实际需要为主,课程活动选取首先考虑时代性、对象特殊性这两个关键点,重点落脚于学生的充分参与及分享、获得。[7]其次,活动力求新颖切题、不落俗套,各课程组不断从派出培训、引进培训以及日常学习中攫取,并在课程组中通过切身体验,群策群力攻克不足,优化活动设置,呈现更切合学生需求的设计。

2012年,课程组自编课程书目《成长的天空》,包括8个章节,经历3年的课程实践、效果反馈及访谈调查,通过反复的修订、删减和调整,修订版课程书目正在2015级新生中试用,其创新实践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3.3 提高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面向全校新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课程,首先需要一支庞大的授课队伍;其次,授课教师的人格特质、领导技术、专业能力、带领团体的经验等都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效果。[8]按照每个班级40人左右计算,以我校近几年新生人数平均为7700人为例,需开设175个班,每个教师承担2个班的课程,需近90位授课教师。我校现有持证上岗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共27人,2015年已选拔36名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但离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仍须加大力度不断稳固、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适时聘请专家学者到校为辅导员开展各类心理培训并选拔部分教师派出培训,同时注重在大二、大三学生中培养心理委员作为协同领导者,协助授课教师开展团辅活动。

3.4 争取加大硬件基础设施的保障

第2篇: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

(一)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二)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3篇: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

妇女现代病:巧克力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比较少见,可如今却不同了。在我的门诊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病房,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做手术的占妇科全部手术的26%。

以前,我们常用经血倒流的说法来解释子宫内膜异位症,就是说经血会经输卵管倒流到腹腔,经血中的子宫内膜在卵巢上,在子宫直肠窝――盆腔的最低凹陷处,及腹腔中的其他所到之处“种植”下来,这些异位的子宫内膜也随卵巢的激素影响而发生增殖、分泌与出血等变化,在卵巢上还可以形成囊肿,俗称“巧克力囊肿”,因为里面的东西都是陈旧的血,很像融化了的巧克力。

巧克力囊肿会造成两大主要问题

痛经:月经来潮前和月经期腹痛会很重,还伴有腰骶部痛,也有痛。

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发生率高达50%,如果做输管通液或造影,可发现输卵管并没阻塞。不孕可能和免疫问题有关。

谨防巧克力囊肿破裂

巧克力囊肿破裂大约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3%至10%,而且会反复发生破裂。

这是因为卵巢部位异位的子宫内膜,随着每次月经的出现而发生出血,进而形成囊肿,一次次囊内出血,蓄积、膨胀,渐使囊壁变薄,容易引发破裂。一旦破裂,“巧克力液”便会溢出腹腔,造成腹膜刺激症状,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便是急腹症。宫外孕、流产、黄体破裂等,也都有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或阴道出血的症状,如何辨认它是巧克力囊肿破裂呢?究其特点有4个。

1.无停经史:宫外孕和流产都有停经的历史,而巧克力囊肿破裂患者没有停经史;

2.急腹症多发生在月经前后;

3.有急性腹膜刺激症状:腹部有压痛,按下再起时其痛尤甚(所谓“反跳痛”),这是因为巧克力液刺激腹膜使然;

4.无血压下降和休克:宫外孕和流产会因外出血或腹腔内大量出血而易发生休克,而巧克力囊肿破裂虽然疼痛剧烈,但生命特征尚好。

巧克力囊肿癌变的可能性很小

患者最担心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会不会癌变呢?可以告诉大家,它发生恶变的机会很小,只占1%。

但我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个很具有肿瘤行为特点的疾病,它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亦即作为“野草”的异位内膜是依赖“春风”――雌激素得以再生并蔓延成灾的。所以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异位内膜依赖“春风”――雌激素很容易复发,再生力很强……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形态却是良性的,临床上不会像癌瘤那样置人于死地,所以子宫内膜异位症像是一个经常给你找麻烦,给你带来痛苦却又不想真正害死你的“精灵”。

谨防巧克力囊肿12字治疗方针

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所以对它的治疗,有不少矛盾,即治病与内分泌、治病与生育之间的矛盾。因此,治疗时,需医患与家属坦诚交谈,最好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和生育要求,来选择药物、手术或药物与手术联合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2字治疗方针是:权利弊,作抉择,多配合,长随诊。

1.药物疗法:妊娠是对本病很好的治疗,而本病恰恰不易怀孕,所以若是能妊娠可谓一石击二鸟。如果不能妊娠,可采取假孕或假绝经疗法。

・假孕疗法:适合症状较重、盆腔病变较明显者,或已有小的“巧囊”形成者,可用孕激素或黄体酮类药物,造成一种类似于妊娠的状态,使异位的内膜消退或囊肿缩小。

・假绝经疗法:也适于病情较重的病人,用药物降低雌激素水平,造成一种假绝经现象,使异位内膜萎缩,达到治疗的目的。

2.手术疗法

・保守治疗:只去除子宫内膜异位的病灶,包括把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保留卵巢和子宫。保守治疗约有58%的复发率。

・亚根治手术:是指在病情比较重,不考虑生育功能的情况下,切除子宫所见异位病灶,但鉴于病人还较年轻而保留卵巢,一般亚根治手术后要给予3个月的药物巩固治疗。亚根治手术有26%的复发率。

第4篇: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研究

一、团体辅导概述

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方式、方法,团体辅导主要是以团体作为辅助的主要对象,有效的利用相关的心理辅导方法与策略,利用团体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行自我的认知、探索,并进行自我的接纳;同时,对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与相应的改善,并对自身对待事物的态度与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变与调整,使自身的潜力与适应的能力,得到激发与调动。这是一种由专业的辅导教师引导,利用有关知识与技能,使团体内的成员可以达成一定共识,并形成一定认知与行为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团体内部人员进行相互间的了解、认识、学习与影响的过程。团体辅导,主要分为成长辅导与治疗性辅导两种;成长辅导是一种发展类的咨询,主要是对成长期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的引导与辅助;治疗性的辅导主要是对心理的症状进行辅导与治疗,其具有一定的治疗与康复的目的[1]。

二、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进行团体辅导的必要性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逐步被大众所重视,具有针对性的咨询工作已无法有效的对学生的相关心理需求进行满足,同时对学生的部分问题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辅导,利用其高效、省力的特点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进行整体或是大范围的辅导,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增强,使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2]。首先,团体辅导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显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中,有效的应用团体辅导,根据团体的特点进行教学的设计,采用探索的方式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并有效的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能够使学生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尊重,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有效的展现。简易、有趣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的投入相关教学活动之中,而且也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互动,进而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面自身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与他人互动的环节中发现自身不足,直面自身缺陷,促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其次,团体辅导可以进一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自身之间的有效互动。将团体辅导有效的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一个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安全的、积极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相关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进行相互的启发、鼓励,使团体所具有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行团体辅导时,教师可以对原有的坐法进行改变,可以采用围坐的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并可以进行自由的表达,并为团体成员提供一个可以进行自我改进的条件。

三、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首先,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使相关的心理教学课程在教学中越加普及[3]。但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其发展并不完善与成熟,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并不全面。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课程来获取,而相关的课程,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师将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作为一种普通的教学知识。教师还错误的认为,学生只要获得了相关的心理知识,其心理健康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使团体辅导的教学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快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除相应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外,也必须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且还必须具有继续深入发展的潜力,而这也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目标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曾经被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被人们所重视,并给予了新的意义,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而且也应该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促进与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方式。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如何有效地应用团体辅导

(一)在进行团体辅导前的准备工作要全面

首先,构建团体。作为团体辅导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进行相关的辅导前,必须构建所需要的团体。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班级的整体、各学习小组或是朋友之间当作是一个团体。在团体当中,学生可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充分的认识,其中所具有的凝聚力,也使学生不会产生被孤立的想法,并使学生对团体的归属感得到有效的激发,并使成员之间更加深入的进行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其次,对团体的共性进行深入的挖掘。共性,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团体借助这一种力量,使团体成员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并促使成员之间深入的相互理解。再次,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时,需要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使相关的教学活动得以有效的实现。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使教学的氛围得到有效的调动,使学生的心情得到相对的放松,促使学生勇于进行自我表达,使成员间可以实现深入、有效的交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鼓励,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并进一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设计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实现。

(二)针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及时且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团体辅导完成后,其整个教学活动与工作已全部完成,忽视了教学评价,导致教学过程的不全面,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1.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

首先,教师需要以团体成员的成长阶段与心理特点为出发点,以学生应具备的相关课堂表现为出发点为评价的标准,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其次,教师应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发展与健康的档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与深入了解;而在教学活动完成后,需要对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对教学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与分析,进而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对教学设计与方法的使用进行反思,思考相关教学模式、方法的运用,是否与心理健康的教学相匹配[4]。此外,教师要有效的运用互联网交流平台,与学生针对教学效果进行交流与探讨,及时获得相应的教学反馈。

2.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完善

课堂中的教学,只是心理健康教学的一部分,虽然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但却不能使学生所具有的心理问题完全的进行解决。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完善,发现其中的不足,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尽量使学生自身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后的指导,进一步掌握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

五、结束语

第5篇: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在心理辅导课堂中教师是不是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教师能不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这两个话题一直以来是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和专家学者争议的焦点。笔者认为,“价值中立”是心理辅导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是由于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存在着种种不同,因此不能也不应该在心理辅导课中完全地贯彻“价值中立”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访者中心疗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

随着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深入,许多中小学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课由于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并且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因此这一途径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推崇。但是,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形式、原则等也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对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原则的争议由来已久,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认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因为它是区别于德育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一些非专业的教师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干预的过程,心理辅导课不能游离于整个教育之外,心理辅导课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到底心理辅导课应该不应该遵守价值中立的原则,又应该怎样遵守这个原则,本文就心理辅导课“价值中立”原则试着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价值中立”原则的来源及意义

“价值中立”的原则来源于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由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与咨询方法,他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人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的潜力。他认为只要给来访者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给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自己就能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成为功能完善的人。他强调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建被人们认为是一次心理疗法的革命——从技术性的治疗转到注重人际关系。

在咨询实践中,罗杰斯强调对来访者的非指导性,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提出的疑问坚持中立,不给予直接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规劝,而是让来访者自主决策。他主张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访者身上,而咨询者处于被动境地,只作为跟随者。这就是“价值中立”的含义,即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判断、不指导、不主动。

笔者认为,之所以来访者中心疗法坚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是因为价值中立有以下意义:

1.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非常注重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因为良好关系是来访者变化和成长的原动力,是最重要的干预因素,也是咨询能够延续下去的一个重要条件。假如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价值观上产生冲突的话,来访者就会认为咨询师无法接纳他,因此不可能完全袒露心扉,甚至会放弃咨询。

2.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消除来访者的依赖心理

由于心理咨询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看法还存在种种误区。来访者往往把咨询者视为一个权威的形象,希望咨询者能够指点迷津,希望咨询者能够拯救自己。如果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过多地进行价值干预的话,就容易强化他们的这种认识。他们就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咨询者身上,对咨询师过分依赖,从而忽略自身的潜力,影响咨询效果。

3.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提高来访者的自信能力,增强心理咨询的实效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达到助人自助,“助人”是途径,“自助”是结果,即通过咨询师的帮助,能够使来访者达到自助的目的。假如说咨询师做不到价值中立的话,过多地进行判断或者指导,会使来访者有一种我不如人的感觉,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咨询效果。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来访者,而是启发来访者去主动思考,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咨询的效果无疑是非常好的。

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遵循价值中立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教授在他的《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一文中叙述得非常透彻。

二、心理辅导课不能完全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

即使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无条件地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当然这种假设并不成立),也因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存在着区别,而使心理辅导课中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地价值中立。

1.心理咨询是面对个体,而心理辅导课面对的是群体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无论来访者的观念多么消极,多么悲观,他不会影响其他人。但是,心理辅导课就不同了,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如果一个学生说出的观点或者观念比较消极或者悲观的话,而教师又不作任何价值干预,会使其他学生认为教师默认了他的价值观,从而会对他们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毕竟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他们容易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影响。

2.心理咨询以矫治为目标,而心理辅导课的目标是预防和发展

心理咨询以矫治为目标,它所面对的对象是存在某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的个体,因此,来访者身上肯定会存在着消极的观点或观念,或者存在着价值观的冲突。我们价值中立的目的并不是任由他的价值观发展,而是首先接纳他,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心理辅导课面对的几乎都是正常的学生,他们都有基本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而此时消极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心理辅导课之间内容相对独立

心理咨询一般不是靠少数几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江光荣教授所说,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干预的过程。价值中立,并不是对来访者的价值观放任自流,而是激发来访者的潜力,能够使他自己去领悟,去察觉自己的价值观是如何地不合理,如何地消极,从而做到更正和发展。心理辅导课虽然是有系统性的,但是不可能对一个内容用几节课的时间去探讨,因此,如果在本节课上学生出现消极或者不合理的价值观而不去作价值干预的话,就可能会留下后患。

综合以上说法,因为心理辅导课与心理咨询存在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心理咨询中的原则照抄照搬到心理辅导课中来,应该对价值中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何种情况下,心理辅导课需要价值干预

心理辅导课需要价值干预,但并不是一遇到学生与教师的观点或者观念不一致时,就进行干预,而是要区别对待,笔者认为以下情况,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1.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错误,会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一节题为《情绪万花筒》的心理辅导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消除不良情绪。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可以打人,吃。这个学生的观点存在明显的错误,如果教师不作价值干预的话,会给其他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学生的言谈评论会伤害其他学生或者其他人时,教师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比如曾经有一节题为《男生女生的交往》的心理辅导课,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让男女学生写出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异性的某些形象,教师找出几个典型的读出来,当读到女生不喜欢的男生形象——“婆婆妈妈”时,一个学生大笑,然后大声说:“就是我同桌。”这个学生的言行明显给其他学生带来了伤害,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进行价值干预的话,会对学生造成某种伤害。

3.学生的言行举止故意哗众取宠,影响课堂秩序时,教师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

心理辅导课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信任的环境,能够让大家在这个环境里畅所欲言,是非常好的。但是,营造这种环境的目的绝对不是放纵学生,并不是让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因此,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哗众取宠,影响到课堂秩序时,教师应该进行价值干预。

四、在价值干预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1.要慎用价值干预

虽然心理辅导课有必要进行价值干预,但并不代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价值干预。价值中立仍然是心理辅导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尤其是以下看起来好像需要价值干预的情况,仍需保持价值中立。

(1)无定论、还存在争议的观念或者观点

有些时候,有些价值观还存在着争议,本无所谓对错,教师切不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比如,有一节《神奇的网络》的辅导课,教师最后申明自己的观点:“网络交友会给你带来伤害,甚至是终生的伤害。”一句话就否定了网络交友这种交友的方式。其实通过网络结交朋友只是一种交友的渠道,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但是教师把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强加给了学生。

(2)自身在成长过程中会自行修正,又不会给别人、给社会带来危害的观念或者观点

有些观念或者观点不会给别人、社会带来危害,并且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会逐渐修正自己这种不太完善的观念。比如在上一节《良好的少男少女形象》的辅导课时,教师让学生写自己心目中良好的少男少女形象,一个男生写的是:喜欢漂亮的女生。这时,教师就说了:漂亮的一定好吗?等等。极力地想让学生接受自己“心灵美才是更重要”的观点。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性,尤其是中学生在交朋友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学生并不会因为教师的教导而改变观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发现交朋友最重要的并不是外貌,而是内在的某种特质,因此,此时教师的价值干预完全是多余的,应该保持价值中立。

(3)有些观念或观点并不完善,但是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课中会涉及到

有些观点可能不正确或者不完善,但是它并不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并且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课中,有专门针对这方面问题的探讨。这个时候,教师就没有必要进行干预。

2.价值干预要讲究方法

第6篇: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

摘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索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字: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综观现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对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探讨较多,而真正探讨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创新的研究较少;思辨和描述性的研究居多,进行实证和干预性研究的少。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的过程。本文尝试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特征和功能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1.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

2.团体心理辅导富有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3.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4.团体心理辅导富有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

2.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预防。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并加以纠正。

4.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治疗。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可行性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问题,如自我意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等,在帮助具有类似问题的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它传授的是生活经验,而非刻板的理论知识,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纯接受式教学,很容易使其变成空洞的说教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引导学生积累广泛地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单向灌输式教学的缺点,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成效。

(三)团体心理辅导中丰富的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认得体验和感受来源于人的活动,没有自主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具有简便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符合大学生希望受到尊重、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能够营造出愉快地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团体游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掀起“我”的盖头来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总之,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其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朋辈互助等特点,使其成为课程的有效教育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有可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第7篇: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学生在高考或中考中基本处于弱势,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接受高职教育总感觉是无奈的选择,所以学生心理特点除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着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考试中的失败者,在成长的道路上体验了更多的失败和被忽视,在体验了多次的失败后其负面情绪不断积累,自我意象较为消极,一部份学生存在人格缺陷,诸如自卑、封闭、空虚、懒惰、急躁、孤僻、抑郁、虚荣等。

其次,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般较差。学习困难、知识贫乏、缺乏学习自觉性、经常逃课,有的因为缺课太多超过学校规定不能参加期末考试却满不在乎,考试中弄虚作假,想尽各种办法抄袭,更有甚者,几科不及格也无所谓。这些学生虽然不擅长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但是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却不比其他学生差,动手能力强。

第三,人际交往困惑。自卑是阻碍高职学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首要因素。因为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与期望值不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自卑心理,他们不自信,觉得低人一等。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状态,以及常常伴随的惭愧、畏缩、悲观等消极情绪,很难做到敞开心扉与人真诚交往。许多学生比较封闭自己的内心。

第四,就业压力重。面对研究生、本科生就业都很困难的现实,高职学生觉得自己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不占优势,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多学生情绪不稳定,焦虑、缺乏自信与竞争勇气。甚至由于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加之对职业世界的不了解,对未来充满迷茫与混沌,从而变得消极,得过且过。

此外,高职学生同样存在着同龄人的问题,诸如学校适应问题、恋爱情感困惑问题、职业规划问题等等。

二、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指导的有效途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开设,但是收效甚微,原因有师资的问题,有的学校由政治课教师担任;更有教学方法的问题,任课教师生搬教材,书本到书本、理论到理论、概念到概念,脱离学生实际,无法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引起学生反感,把它当做是另一门“政治课”。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笔者觉得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更适合高职学生。因为高职学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而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更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要实现此目标,学生必须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把感悟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教学目的也就得以实现了。

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课堂文化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如果心理健康课过于死板,上纯理论的讲授课,势必使学生失去对课程的兴趣。相反,如果以活动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会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参与进来,而不是单纯地做观众,必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本文论及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在学校教学计划内,列入“素质教育课程”板块的,以教学班为辅导单位、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它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施途径

经过探索、比较,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更适合高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侧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这种效果更好。因为学校的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接受方式有抵触、有困难,也有点不相信,他们更愿意参与、操作、自己体验。

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授课形式排入正常课表,有专门教师担任。也可以在班会中安排,与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公民教育等结合进行,由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活动的辅导老师。注意辅导后的反馈,并同时开展“心语手册”活动,加强团体辅导后的个别辅导,以保证工作的深入。

通过实验,我们感到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在某种程度上比任课教师更有优势。因为,首先班主任非常熟悉学生的情况,容易把准学生的心理脉搏,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其次,班主任更易注重心理辅导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习辅导,也关注对学生的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此外,心理辅导活动课在班会课上设置,便于将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动班集体的建设有积极意义。

但是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活动课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知识缺乏,容易造成辅导中的一些不深入或随意性等等。

为此,我们一方面为每位班主任老师配备一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供其自学提高。另一方面由学校的心理学老师设计一些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公布在学校网页上,供班主任们参考、使用。

当然对于专业师资较为充裕的学校,把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形式进行,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形式和特点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活动形式有:

1.情境式。为了让学生理解、体验某种情境下的不同角色的心理,由教师假设某种情境,设计小品表演、运用图片录象让学生观摩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表明态度,采取行动。

2.讨论式。围绕某个问题或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以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澄清错误观点的目的。讨论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班级。

3.游戏式。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理解某个道理或体验某种情感,由教师设计让全体学生参与的使学生心理得到愉悦的游戏活动方式。

4.讲授式。对一些知识性、技能性或活动后需要深化的内容,则由教师讲解或进行训练。

5.调查测试式。让学生按量表或自编测试题做出选择或写出答案。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一个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应该是教给学生三方面的知识:关于自然的知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关于自己的知识。现行的学校课程中很少体现第三项知识。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这类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只有经过自我探索才能获得经验,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2.心理辅导活动课强调体验和感悟。心理辅导活动课是解决自身的问题,它需要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按照杜威的观点,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不断改组与改造的过程。这种经验既然是个人的,那么个人的自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对学生有意义的自我体验可以通过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来实现。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东西就是感悟。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成长。

3.心理辅导活动课以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辅导活动课既然是自我教育活动,就必须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都有主题和目标,它依据学生一定的心理需要制定,容易被学生接受,形成共识。作为集体的一员,学生在辅导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

五、对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评价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所以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它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J].大众心理学,2001:(9).

[2]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年.

第8篇: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

【关键词】角色扮演中职心理辅导活动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64-01一、角色扮演法在目前中职学校心理辅导课中的地位

自2008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以来,各中职学校也把心理辅导课列入课程计划中,探索并形成一套适合地方课程教学方法也成为专职心理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心理辅导课是一门灵动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中职学校心理辅导课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脑力激荡法、直观演示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角色扮演法可以说是最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与其它教学法相比,它需要的财力和物力更少,避免了有限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模拟环境比较真实,贴近教学实际,有利于教学言行的规范。

二、角色扮演法在中职学校心理辅导课中的运用策略

角色扮演主要包括心理剧、哑剧表演、空椅子技术、魔术店等,现谈谈如何运用这四种形式在中职学校心理辅导课上。

(一)心理剧的运用。心理剧又称社会剧,系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J.L.Moreno)于1920年首创。它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参与者表演某个片段,然后分组讨论所发生的事情。如在《沟通让你“变脸”》一课上,笔者把现实生活发生的事情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地点――教室):中午,阿仪第一个跑进了教室,边跑边抱怨:“这天气热死人啊!”在位置上坐下来后正准备喝水,却发现杯子里没水了,恰巧看到阿蓝桌子上有瓶矿泉水,便倒了点喝。过了一会,阿蓝回来了,看到桌上的水被人开封了,又看到只有阿仪一个人在教室,便质问阿仪:“你是不是喝了我的水?”阿仪回答:“你刚才不在,所以我就自己倒了点喝。”阿蓝大怒:“你乱拿别人东西跟小偷有什么区别?”阿仪也火冒三丈,一拍桌子:“你说谁是小偷呢?”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你觉得阿蓝的说法会让阿仪“变脸”吗?“小偷”这个字眼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通过这幕心理剧的讨论分析,学生在分享中明白了阿蓝沟通时要用“我觉得”等一些“我”的语句,以及商量、委婉的句式,而不是“你给我轻点”之类命令或者质问的语句;“小偷”这个词太侮辱人了,一般人都不能接受,提建议时只需要陈述事实,用上委婉的词语,千万不要对人平进行否定评价。

(二)哑剧表演的运用。哑剧表演是指辅导者提出一个主题或一种情景,要求学生不用言语表情和动作表演出来。目前,很少有心理老师把哑剧表演用在心理辅导课上,但笔者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用哑剧表演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在《同学之间》的心理课堂上,笔者是这样来运用哑剧表演的。

下课铃响了,一群抢食的蚂蚁涌向饭堂,A在饭堂上值日,大家都在有迭序地排队,B跑了过来,冲到队伍中间,A同学走上去,问B为什么要插队,B不理A,而且叽里咕噜着:“以为自己是学生会干部就很了不起。”A很生气也很委屈,觉得自己为了值日,推迟吃饭也算了,还被人骂……

通过这个哑剧表演,既清晰地描述了事情经过,再现了情景,又从现象中超越提升,引人入胜,更使学生清楚明白同学之间沟通注意哪些细节。此外,哑剧表演还可以运用到暖身活动中,通过游戏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情绪,又能引出主题。例如《沟通的艺术》,笔者是这样操作的。每位学生按照自己真实生日的月份和日期按顺序排列成一个U形,1月1日出生的在A点,12月31日出生的在B点。全过程所有学生都不能说话。

(三)空椅子技术的运用。空椅子技术是让学生轮换扮演一个或几个不同的角色,与之打交道的另一个角色用空椅子来代替。这种方法只需一个人表演,主要用于消极情感的宣泄或帮助在社交方面有困难的学生。

最近嘉荣很烦,家里周末搬家,嘉荣没参与,找借口出去玩了,回家时父亲知道了,骂了一顿。自此以后,又和父亲发生几次矛盾,有一次,差点被父亲打了。嘉荣很生气,觉得父亲蛮不讲理。如在《心怀感恩》课堂上,笔者运用空椅子技术,在嘉荣面前摆一张空椅子,空椅子代表他父亲,让“他”和“父亲”之间展开对话,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情感,从而消除他与父亲之间隔阂,使他负面情绪得到适当排解。

(四)魔术店的运用。这是一种类似于商店买卖的方法。如让教师扮演店主,店里“出售各种东西,如理想,健康,幸福,财宝,成功等”。让学生充当买主,说出自己愿意用什么来交换。

例如《职业与我》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价值取向,预测自己的生涯。笔者设计了一场价值拍卖会,在爱情、友情、健康、自由、美貌、爱心、权力、财富、欢乐、亲情、中职毕业证书、享受一次美餐、长命百岁、车子、房子这些东西面前,自己是怎样选择的?

这个魔术店的拍卖方法,学生自身从取舍的行为中,可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澄清。

角色扮演法是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他们学会珍爱生命、关注健康,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关,逐步提高正确地分析、鉴别能力及自己的人文素养。

[ 参考文献 ]

[1] 耿柳娜,刘金萍.演绎“网络游戏成瘾”――心理剧(Psychodra-

ma)案例分析.河北教育,2005(20).

[2] 心理剧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

第9篇:心理辅导课心得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活动课;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15-03

2011年11月27日,笔者在杭州参加了浙江省心理健康十年成果展示活动,这次展示活动内容主要有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推广的经验介绍、心理辅导活动课展示和心理剧展示。从整体来看,十年来浙江省在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行政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的探索上成绩尤为突出。浙江省持证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教师人数不断增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方面来看,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的进步还不是特别明显,这一点从参加展示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可见一斑。本次活动总共展示了三节课,小学、初中、高中各一节,除了高中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让人感觉好一些之外,其他两堂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推广初始阶段的心理活动课区别不大。“十年磨一剑”,为什么走过了十年,我们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在活动课展示后的点评中,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的一句话道出了真谛:“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到现在,课上得好不好主要是看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辅导活动课缺乏专业的标准和要求,是制约我们心理辅导活动课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初期,根本没有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来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也没有专职教师,大家也不知道该如何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当时很多领导和专家提出了非专业化的标准和要求,由普通教师来上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些在当时是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的。这样的要求鼓舞了很多人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它推动了整个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然而,十年过去了,如今很多学校都有了一批有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近几年师范大学心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不断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非专业的标准衡量心理辅导活动课,将严重妨碍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要解决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问题,首先要了解如何来衡量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专业化。心理辅导活动课虽然是课,但课只是一种形式,心理辅导活动才是实质。我们对心理辅导课的认识应彻底从“学科教学思维范式”转向“心理辅导思维范式”,很多年前钟志农在谈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性质时就说:“所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这里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我们平时理解的“教育”含义不同,笔者认为更多指的是“辅导”,但是有别于个别辅导和小团体辅导。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教育,正如台湾学者廖凤池等(2002)的观点:“一般学校的班级辅导活动课程可视之为辅导与心理教育团体,其组成人数较多,所探讨的课题属发展性或共同性的主题,对个人的涉入较浅,团体时间长短不拘。” 台湾学者李坤崇(1998)认为:班级团体辅导(即“心理辅导活动课”)系“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切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认识可以理解为:心理辅导教师以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辅导技能,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针对全班学生开展的心理辅导。因此是否具有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理论、是否运用心理辅导技巧、是否在课中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以及它们的运用是否得当,是衡量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专业化的标准。

一、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知识储备专业化

没有专业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心理辅导活动过程设计的原理,在操作上就难于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反应。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设计主要环节,但永远都无法设计学生会如何说和自己该如何回答。整个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需要运用的心理学知识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当天要辅导的内容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也绝不会都是他们今天这个年龄的共同特征,都一定会有扩展。

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首先要有比较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心理知识;尤其是有团体辅导知识,了解团体动力学,要对儿童、青少年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至少应当掌握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本科学生所掌握的全部心理学知识。

二、培养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辅导专业化技能

心理辅导教师必须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才能明白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应该如何应对学生的反应,如何去引导学生,如何挖掘积极的辅导资源对学生进行辅导。否则辅导教师只能按照事先安排的环节上课,按照事先预设的几个回答,机械地应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起不到任何辅导作用,充其量只是一般的班会课反应,从而白白浪费辅导资源。甚至有些教师由于回答不当给学生造成了心理问题。

首先,个别辅导是团体辅导的基础,如果个别辅导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么团体辅导就无从谈起。作为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学习个别辅导技术,最好有丰富的个别辅导经验。只有通过个案辅导,教师才能体会到学生对不同问题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准确地把握学生回答中所反映的深层的东西。另外丰富的个案经验,在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积累丰富的辅导技能,能够促使心理辅导教师对不同心理流派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促进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解。

其次,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还要掌握团体辅导的技巧。虽然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在理论和技巧上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区别。个别辅导的成功往往是个体内部动力发展的结果,而团体辅导往往是团体动力带来的变化。另外,个别辅导中只需要处理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之间的辅导关系,而在团体辅导中教师不但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辅导关系,还要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掌握团体辅导的基本技巧,真正经历过团体辅导,才能体会到团体动力是如何推动辅导发展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影响辅导的。

再者,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要专业化。除了讲解必要的理论以外,最需要注重心理辅导教师的体验,应该采取体验式培训。工作坊的形式应该是最佳的培训模式,在工作坊中专家和被培训的教师一起工作,受训的教师能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真正体验到心理辅导过程,去理解心理辅导的原理、技巧以及操作方法,这样的辅导才会起到指导作用。但现实中我们都是采用讲座的形式,专家在上面讲,教师在下面听,听的时候觉得专家讲得真好,回去一定照着去做。但真的用时才感觉到并不像专家们讲的那么有效果,而且常常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因此还是照着老样子去上辅导课。

三、建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要求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参照团体辅导的要求,结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际,建立专业化的标准,从辅导内容的选择、辅导过程的设计、辅导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确定一定的要求。

首先辅导内容的选择要有专业性。例如:针对某个阶段的学生选择的辅导内容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研究依据,还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学生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在辅导内容的选择方面,可以由专家和学校的专职教师共同研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的辅导内容,前后承接,不断递进。具体操作时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增添或减少内容,使整个活动课符合上课班级团体发展的需要。

其次,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和操作上也要进一步规范,要按照团体辅导的要求来设计。要考虑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如何启动团体动力,如何促进团体动力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每个阶段在内容设计和操作上都有不同的要求。

再次,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具体操作方面,要对教师的具体操作行为从大体上加以规范。例如: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如何运用反应的技巧(包括倾听、复述、反映、澄清等),如何使用互动的技巧(包括如何调解、解脱、联结、组织、设限、听取众意等),如何使用行动的技巧(包括发问、对质、调停、操作、示范等)。

四、建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管理体系

目前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采用行政管理模式。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比较有利,能够通过行政手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行政管理模式往往会阻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是非专业人员,这就造成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在一个专业的成熟时期,这种管理模式对本专业发展的阻碍会小一些。但是在人们对它的专业定位、专业标准和具体要求都不是特别明确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够纠正行政管理做出的不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决定,这样作为外行的行政领导的看法往往会左右整个专业的发展方向,最终严重阻碍本专业的发展。

另外,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想尽快完成专业化的过程,建立一个以专业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在各个区县设立专业管理人员。而且还必须选择该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秀人才来担任,这样才能够摆脱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才能更好地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坤崇. 班级团体辅导[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2] 樊富珉. 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3]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4]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